能改变一个人的改变也就能摧毁一个人的改变

摧毁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 - 观察 - 电商 - 科技讯
摧毁一个人可以有多简单? - 观察
最近,在知乎看到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摧毁一个人?有一个回答,很有意思。它说:无条件给他许多东西,然后再全部收回。这个回答很妙。因为,它涉及到人性深层的一个机制。讲一个故事。前阵子,有个朋友来咨询我。他拿到两个offer,A公司是他心仪已久的公司,但只能给16k;B公司相对不太喜欢,但可以开到20k。他倒不怎么考虑去B 公司,主要苦恼的是:应不应该跟A 公司提提,把薪酬再往上加点。我问他:你是想在A 公司长期做下去,还是做一阵子就走?他说:当然是长期做下去。我问:如果没有B 公司的Offer,你会不会接受A 公司16k的条件?他说:其实也可以,但现在这样,总觉得心里有点疙瘩。其实我之前跟用人部门的老大稍微提过,他说,这个是规定死的,比较困难,但如果你真的很想要,我可以尽力帮你向总部申请。其实,有了这些条件,答案已经很明显了。我告诉他:你最好的策略,是接受16k的条件,去A 公司上班。但与此同时,跟老大约定好:如果业绩出色,在公司规定的范围内,你希望能优先得到调薪的机会。为什么呢?非常简单:如果他坚持要20k的薪水,那就需要部门老大走一个「非常规」的流程,相当于欠了一个人情。这会导致什么结果呢?部门老大对他的期望,会调得非常高。老大会觉得:你是我辛辛苦苦招进来的,我甚至还为了你跟上面沟通了半天,你不做得出色一点,对得起我吗?在这种情况下,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得不好,会被放大。他的工作压力将非常大。反之,如果他接受16k的条件,老大多多少少对他会有一点亏欠感。也就是说,假设他的成绩是100分,在前后两种情景中,前者的要求是120分,后者的要求,是80分 —— 孰优孰劣,一目了然。长期来看,部门老大对他的满意程度,以及他上升的空间和潜力,绝对大于每个月4k的收益。简而言之:你能否满足别人的期望,比你实际上做了多少事情,重要得多得多。工作,学习,人际交往,概莫能外。这就是我想说的:人,永远都是非理性的。我们用来判断满足感的,不是客观现实,而是客观现实与期望的差距。哪怕你工作非常努力了,只要你没有达到别人的期望,或者跟期望不在同一个方向,你做得再多也没有意义。这一点,对于我们自己,也是一样的。无论实际境况如何,只要它低于我们的期望,我们都会感到不满足。所以,当你的期望,被自己或外界,调到高水平时,你就要注意了。因为高水平的期望,往往伴随而来的,都是强烈的挫败感和失落。2010年,时代周刊刊出过一篇文章,报道了经济学家Roland Fryer的一项实验结果。Fryer教授在基金会的支持下,花费630万美元,针对18000多名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学生,制定了一个「奖励计划」。他规定:参与计划的学生,如果每次测验成绩优秀,可以得到20- 50不等的美元奖励。按照这个计划,最顶尖的学生,一年累积下来,可以得到2000美元的奖金。结果是什么呢?几乎所有参加实验的学生,学习热情和态度都有了明显改善,其中部分学生的成绩更是进步明显。结果似乎非常光明。但是,当实验结束之后,后续的跟踪发现,这些学生的学习热情急剧降低,甚至跌破了实验前的水平,出现了缺勤、厌学、成绩下滑等等现象。一项旨在提高学生能力的计划,竟然造成了反效果。为什么会这样呢?答案非常简单。在这个实验中,长期以来的金钱激励,已经把这些学生的期望拉得非常高。他们建立起了一个回路:考试成绩好,就能得到奖金。而当这个回路被打破,他们所面临的,就是跌入深渊的失望。这种失望所带来的负面情绪,要远高于激励所带来的正面情绪。这就是「期望」的力量。很多人会说:这有什么大不了的?取消奖金激励,无非就是回到之前的情况罢了。你实际上相当于挣了好几百美金。但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是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思维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也就是说,长期激活「奖赏回路」,会改变我们大脑的部分结构,使它被调整到「高水平期望」的状态,从而产生「戒断症状」。是的,你一定看出来了,这本质上,就是成瘾的机制。我们的大脑有两个部位,一个叫做「前额叶皮质」,负责决策;另一个叫做「腹侧纹状体」,负责激励。当我们作出有益选择的时候,腹侧纹状体释放多巴胺,提高我们对情绪的感受能力,使我们感受到兴奋,从而推动「前额叶皮质」继续作出相同决策,对行为产生正反馈。这就是一个「奖赏回路」的过程。Kuss和 Griffiths在2012年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成瘾性药物,会阻塞多巴胺受体,使它接收不到多巴胺,从而刺激大脑大量分泌多巴胺。这些多余的多巴胺聚集在神经突触间,会导致神经细胞处于高度兴奋的状态。左图是摄入食物的多巴胺,右图是可卡因图片来自Coursera The addicted Brain长期重复这个过程,神经细胞就会适应这种状态。一旦停止摄入药物,神经细胞适应不了低水平状态,就会产生强烈的戒断反应。也就是说,通过剧烈的刺激和奖赏,我们的大脑,会被我们一步步推到「高水平」的期望状态。一旦我们满足不了它,就会带来强烈的失落感和痛苦。这种痛苦是难以忍受、难以控制的。因为这个时候,是我们的大脑失去了控制。不仅仅是成瘾性药物,包括游戏,信息,乃至一些行为,都可能具备成瘾性,将大脑的期望水平拉高。2011年 和2014年的两个实验,分别都证实了:与不玩游戏的人相比,经常玩游戏的人,腹侧纹状体灰质更多、对血氧的需求也更旺盛。简而言之,跟药物成瘾的人大脑结构是相似的。信息也是一样的。在刷微博、朋友圈和新闻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不断受到新异刺激,一次次获得满足感,久而久之,就会导致「行为成瘾」。当我们离开,同样会引起「戒断反应」的作用。所以,我们习惯了什么呢?买大量的书,却一本都不去读;刷大量的信息,却完全不去思考;我们越来越读不进深度内容,看不下去长文章。原因就在于,大脑已经习惯了高频、强烈的刺激,期望水平被我们人为地调得太高。我们再也坐不住了。更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我们会习惯于通过、综艺、信息,来不断获取刺激,强化自己的奖赏回路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来自现实世界的压力。媒体和自媒体们,不断渲染着金钱、财富、阶层、世俗的成功,不断地制造出一个个逆袭和阶层跃迁的例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描绘一个理想世界:有房有车,有流动资金,每年2次出国游,孩子必须留学,最好藤校,财务自由,这才是成功人士的标准。—— 按照最新的说法,这好像已经降低到「中产阶级」的标准了。但实际上呢?国内有一个调查,叫做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给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结果。如下图:横轴表示「受访者实际所处的社会阶层」(按收入划分),纵轴表示「受访者认为自己所处的阶层」。蓝色表示低估,红色表示高估,黄色表示估计正确。来自知乎数据帝chenqin直接报结论吧:估计正确的人只有10%,高估的人是30%,低估的人达到了60%。也就是说,在全国范围内,有60%的人认为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际上他们的境况,比自己想象的要好得多。所以,很多人说,我们如今都活在一个「中产阶级焦虑」的社会中 —— 低于中产阶级的人,焦虑着想要挤进中产阶级;位于中产阶级的人,又担心自己阶级跌落。这种焦虑,是谁给予的呢?其实,都来自于我们外界。外界的压力,把我们的期望无限制拉高。对比着媒体为我们塑造的「生活标准」,再看回自己的现状,焦虑便无法抑制地产生。努力却看不到终点,投入却始终没有回报,而目标还遥遥无期 —— 在这种情况下,选择用各种刺激去给予大脑兴奋感,就成了一个而然的选择。但这样的做法,只会一步步,把路走得更窄。而这一切本都是可以避免的。那么,如何才能缓解焦虑,管理好自己的期望水平呢?下面几个方法,可以参考。1. 避开外界为你营造的「懒人收益」。这个时代,媒体和商家们,喜欢做一个事情:千方百计地帮你节省时间和认知成本。他们希望你躺下去,舒舒服服,不动脑,用各种学习和进步的幻觉,来为你营造满足感 —— 同时,拿走你的一点钱。对有些人来说,这是一个好事,但我会有意识地保持审慎。因为,我知道,有些状态,你一旦陷进去了,也许就再也出不来。与其喝醉,不如滴酒不沾。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高效的行动力,保持对事物的探寻和思考,你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思维。2. 将奖赏和行为绑定,而非结果我做任何一个项目,其实首要考虑的,不是结果。而是在这个项目的过程中,我需要做些什么,可能获得些什么。简而言之,就是经验导向。如果我觉得一个项目,对我的能力和经验有帮助,哪怕它的结果不乐观,我也会去尝试。这样一来,我就将注意力,从结果,转移到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会关注自己的行为,获取反馈,并从中学习,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取奖励。这样,就可以把对于结果的期望,压制在一个比较平衡的水平。就算得不到理想的结果,也不至于沮丧。3. 摒弃「有付出必有回报」的因果思维记不清有多少人,跟我诉苦过:我很努力,也很勤奋,但总是得不到应有的回报,怎么办?实际上,回报跟付出,本来就不存在线性关系。并不是努力一定会有所得 —— 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果保持着这种思维,你就会在每一次的「付出」时,不断地累积期望。期望累积得越高,所带来的负面结果,也就越强烈。更好的方式是什么呢?把你的行为,当做一颗种子。你种下它,给它提供阳光、土壤和水分,等待外界条件合适的时候,自然地萌生出来。能长出来,自然很好;长不出来,也不要紧,你已经尽你所能。这样,对于结果的期望、焦虑和烦恼,也就将不复存在。此为亿邦专栏作者文章,如要转载请签订内容转载协议,联系
换一换
& 科技讯版权所有高考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_新浪教育_新浪网
高考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马云数学1分,刘强东高考状元。。。高考还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吗?
  高考第一天,朋友圈照例热闹非凡。
  有人说,高考是比较公平的竞赛,是人生轨迹的转折点和胜负手。所以看到下面这则新闻小编半点也没觉得惊讶……
  也有用力过猛弄巧成拙的——为了专心备战3年没玩儿手机,结果作文题是“共享单车”,一脸懵X。。。。。。
  但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年轻人本可以做很多有意思的事——恋爱探险、琴棋书画,但高考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和梦想,让花季雨季里只剩下乏味与枯燥。
  时代的进步、社会价值的多元化,使得越来越少人相信高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了。
  此时,满肚子疑问的小编收到了大佬们的来信……
  本文由LinkedIn原创,作者周过年。
  我是马云
  我高考数学只考了1分
  亲们,我是马云。
  1984年的夏天,高考后的我去了杭州师范学英语。
  英语是我的兴趣,从少年时代起,我就常常在西湖公园找外国游客练口语。
  照片上的男孩来自澳大利亚。
  在西湖岸边我们羞涩地自我介绍,离别之后我们书信往来,重聚时他带我在澳大利亚开阔眼界,大学、结婚时他慷慨地赠予支票。
  人生就是这样,你不知道何时何地会遇上何人,也不知道将来会有怎样的机遇。
  比如高考,我参加了三次。
  偏科严重的我在最后一次高考中靠死记10个公式完成了数学79分的“壮举”。
  要知道第一次高考时我的数学成绩只有1分。
  是的你没看错这就是我。
  在大学抛开数学的我如鱼得水,尽情沉浸在英语世界里。
  我的口语功夫,你们在我全英文接受访时已经见过;而我的国际视野、开阔思维则在那时起就已经初见端倪。
  透露一个小秘密,第一次高考失利后,我去应聘了宾馆招待。
  谢谢没有录取我的经理,也谢谢霎时惊醒的自己。
  未来不可预见,即使我是马云;未来也不该被轻易否定,即使只考了1分。
  想要告诉你们的是:
  由兴趣找到自己的潜力所在,不断地打磨提升,自我实现的图景会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清晰。
  哦对了,还有一句:爱笑的男生,运气不会太差。
  我是罗永浩
  我高二就辍学了
  各位锤粉、锤黑或者路人,你们好。
  我没有参加过高考,事实上我高二就辍学了。
  所以我对高考没什么感情,对学历也没什么执念。
  锤子科技刚开张的时候,我特别叮嘱HR不要因为学历低就拒绝别人。
  后来我发现这给HR、给整个公司带来极大的负担,就还是设置了学历门槛。
  我笃信学历不等于能力,高考并不是所有人才的试金石。
  但问题在于:
  高分高能的人那么多,我们为什么要费力不讨好地去发掘低分高能的璞玉?
  我对高考的好奇和思考,关键在于:这可能不只是一条“很好的路”,甚至是“唯一的路”。
  如果你出生在小镇或者农村,又没有什么特别的天分和资源,那么通过高考上大学,可能是改写命运的唯一机会。
  我毫不怀疑是金子总会发光,但在讲究时效和速率的世界里——
  精确、直接地在高考中展示实力,可能是最被忽略的成功捷径。
  当然,我的辍学不是因为对高考的偏见,就像我的偶像史蒂夫·乔布斯在大学退学,功成名就之后还是回到母校的毕业演讲台献上致辞。
  而头顶托福满分的光环去美国留学的冯唐在给我代购苹果手机时,也料想不到回国后却靠着“春风十里不如你”做起了诗人。
  我想说的是:高考、大学、高学历的真正意义在于,只有通过这场测试的人,才能更从容地去追寻平行时空里的其他行星。
  哦对了,我年轻时其实还行,要再有人找我签名喊“高晓松老师”,我可能会哭。&
  我是刘强东
  我是高考状元
  各位顾客上帝们好,我是刘强东。
  我知道你们背后都觉得我很土,但你们一定想不到我从小到大都是第一名。
  事实上,我高考总分680,是1992年江苏宿迁的高考状元。
  对,就是全县通报、大放鞭炮的那种。
  然而我没有上清华,虽然那是后来我妻子的母校。
  最终我的选择是中国人民大学,专业是社会学——统辖一切小学科的大学问。
  捧着大红花前来祝贺的副县长完全不知情,满心欢喜的父母也蒙在鼓里。
  我的目标异常明确:通过在有着“中国官员摇篮”之称的人大四年苦读,我要从政。
  最先被设定的小目标,是县长。
  然而不久之后,我的从政梦就被无情地击碎——
  学长告诉我,社会学跟从政没半毛钱关系,就业率也很低;
  我还失去了自以为志在必得的“预备党员”资格。
  晴天霹雳。
  从高考前就已经规划好的人生轨迹没有被一场考试打垮,却输给了难以预料的境遇。
  好在,我机灵。
  我指的不是那种能考高分的高智商,也不是那种机关算尽的小聪明。
  而是面对暂时的挫折,即使无力回天,也会持续付出千般努力、通过万般方法拼命向初心靠近的大智慧。
  我深知,年轻时用心掌握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弃我而去。
  如今我带领京东成为电商巨头,和当年的“县长梦”其实没什么本质的区别。
  只是在社会、个体的成长中,贡献了更重要的意义。
  想告诉你们:高考的成败是暂时的,在残酷的日常中持久地付出,才是永恒的实力。
  哦对了,我的爱人漂不漂亮我真的没什么感觉。
  她身上高等学府的气质和学养,才是俘获我的终极武器。
  写在最后
  张朝阳用5年才从厂矿子弟学校考进清华,搜狐在互联网1.0时代风光一时。
  醉心戏曲的李彦宏是高考状元,从此戏曲界少了个长得还行的演员,但互联网科技圈多了个颜值出众的大佬。
  成绩平平的丁磊,把大学挂科的知识点作为域名,催生了互联网公司里猪养得最好的网易。
  史玉柱数学差1分满分,雷军一路品学兼优,周鸿祎靠竞赛被保送,马化腾考了上清华的分数,却进了深圳大学……
  高考也许成就了一些人,也许没有。
  与其说它是青春期的终点,不如说它是一场成人礼——生活的礼物和考验还在路上呢。
  成就人的可能不是一次高考,而是在人生大大小小的一次次试炼中收获的自我。
  所以,请一路向前,做杰出的人类!
  但别忘了接受现实——过了18岁,每天都是高考……
  以上各位大佬的“信”,由他们在不同场合的言论、各方报道整理而成。
  在高考这个特殊的日子里,谨以此文为考生、为年轻人,送上LinkedIn小编的祝福!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文章关键词:
&&|&&&&|&&
作者目前只有这一篇哦~经典名言专题相关内容
经典名言专题考察一个人能力和人格就看如何赚钱和花钱
& & &玛丽武说过,人们总是夸大慈悲和仇恨,而对自己的欲望避而不提。根据吸引力法则,理应狠狠爱钱,方能财源滚滚。
  都是钱多惹得祸
& & 前段时间和一个朋友聊天,他谈到自己一个远房亲戚的事。他是一个富二代,拿着父母的钱在三四线城市投资房地产,由于受政策和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如今他的手里砸了一堆卖不出去的房产,背负了近千万元的债务,黑社会和放高利贷的人常常上门逼债,家庭关系因此受到了影响,原本和谐幸福的家庭变得四分五裂,家无宁日。说完这个事情,朋友总结:都是钱惹得祸啊,钱多害死人啊!
  我想起15年2月份的一则新闻:宁波一个“拆一代”邵某因几年前房子拆迁获得了好几套商品房和店铺的赔偿,这些房子在宁波市中心,每年单单收租金,什么事情都不干,他就能拿到200多万元。他用这些钱买豪车,跟朋友合作开公司,住五星级酒店,但是他还是觉得生活很无聊,然后他就开始吸毒和嫖妓。他吸了一年毒,钱花了不少,身体也搞垮,还因涉嫌犯罪被刑事拘留。有不少网友看了这则新闻会评论:都是钱多惹得祸。
  “都是钱多惹得祸”似乎是万能的金句,以上这两个故事可以用这句话总结;富二代飙车撞死人时,可以用这句话总结;有钱的留学生在海外过度消费,生活糜烂时,可以用这句话总结;男人赚了钱,抛弃糟糠之妻时也可以用这句话总结。我认识不少身为普通白领的女性朋友,她们对丈夫的钱袋子看管得十分严苛,每周一百块钱都不给老公,正是信奉了“男人有钱就变坏”这一准则。
  从这些故事中,可以看出人们对金钱的观念和态度:钱是丑恶和肮脏的,金钱使人堕落,让人变坏。从古到尽今,钱的名声一直都不太好。在古代人们嫌说钱脏了自己的嘴,用“阿堵物”代称钱。而现代又有许多如“金钱使人堕落”“金钱让人空虚”“金钱是万恶之源”等观念。这实在是大大冤枉了钱。钱只不过是人们所制造的所有东西中的一种,它是中性的,但却被赋予太多的负面形象,包含了强烈的道德属性、社会属性和情感属性,谈到它人们似乎会联想到“丑恶”“贪婪”“肮脏”“黑暗”“淫秽”等词汇。
  在很小的时候,我妈妈就告诉我钱很脏,摸了钱之后要洗手,所以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谨记母亲的教诲,每次摸了钱必定洗手,不洗手就觉得自己手很脏,无法忍受。其实,所谓的钱脏并不仅仅指钱本身在流通的过程中沾染了很多的病菌,背后还有另一层含义:钱会让人变肮脏,变坏。
  你和金钱的关系还好吗?
  如果一个人抱持着“金钱是不好的”“金钱是丑恶和肮脏的”“金钱使人堕落”此类观点,那他与金钱的关系会如何呢?
  我有个弟弟技校毕业后就开始工作,在一个三线城市的私企里做机械销售。因为喜欢烹制美食,如今他想辞职,自己开一家中式早餐店,但却拿不出一分钱来创业,他为此很苦恼。我觉得很奇怪,他销售的工作干了七八年,平均每年能挣六七万元,为什么这么多年他都没有存下一分钱呢?与他聊此问题,他说:“每当我身上有点钱,我就浑身不舒服,非要把这些钱花光才安心。假如这个月我卖出了几台机器,老板发提成,我忽然多了三千块,我一定要请同事吃饭。如果请别人吃饭花不掉,我就去买价格昂贵的烟抽,或者借钱给别人,而这些借了我钱的人往往又都不还我钱。”我问他:“为什么你会这样做,你这样花钱的时候什么感觉?”他答:“我也不清楚,就是隐隐地觉得有钱不好,有钱是件令人很不舒服的事情,心里不安,似乎有什么坏事要发生,只有把钱花光了,重新变没钱了,才觉得舒服和安心。”
  自由职业之后,我一方面通过写作为生,另一方面由于自己是网络红人也可以接一些广告推广的活补贴生活。但是我发现我不好意思和编辑去谈稿费的问题,也不好意思去催那些拖欠我稿费的编辑。如果有人找我做一些广告推广的活,在报价上我会纠结无比。我有的时候刻意报很高的价钱,以便不能合作,这样我就不用去做这件事了,也挣不了广告费了。我的内心有两个冲突,冲突一:我认为钱是不好的,金钱是肮脏的,谈钱似乎就道德低下了,但是作为一个自由职业的女屌丝挣钱对我来说很重要;冲突二:我认为挣钱应该是很辛苦了,但做广告挣钱很轻松。所以,面对做广告这事,不管我怎么选择,我内心都拧巴。做吧,违背自己内心关于金钱的理念;拒绝吧,会后悔,因为失去了金钱,也失去金钱带来的现实好处。
  经过很长时间的觉察和自我成长,我才慢慢改变自己内心关于“金钱是不好的”“金钱是肮脏的”的内心信念,改写自己的金钱剧本,内心冲突减少很多,但目前我与金钱的关系还不能说处理得很好,还依然在成长的路上跋涉。
  我有一个咨客,常常因为钱的事感到痛苦。比如,她和几个朋友一起聚餐,之前大家默认餐费是AA制,结账时,她把餐费先垫付了,但是之后有一两个朋友没有把餐费给她。她非常不好意思去向对方索要,觉得自己不应该这么计较,而且这些钱都是几十块的小钱,但是真让她替朋友付这笔餐费,她又觉得这很不公平,觉得自己吃亏了,她内心十分不愿意。类似这样的事情非常多,比和和朋友们一起打车回家,虽然很多次都是她主动垫付车费,但是她内心并不痛快。比如她送朋友的礼物比朋友送她的礼物更贵(她会在网上查礼物的价格),也会让她耿耿于怀。一方面她确实在乎钱,但是另一方面她又要假装自己不在乎钱,她不能接受自己这么在意钱这个事情。我问她:“为什么你就不能在意钱呢?”她答:“一个人怎么可以在意钱呢?一个计较钱,爱钱的人道德太低下了。”经过一番梳理和探讨,她认识到对于钱,她有羞耻感。她觉得金钱使人堕落,她不应该爱钱,爱钱太俗太羞耻了。我让她开口说出一句话:“我-爱-钱。”刚开始她完全开不了口,我鼓励她继续尝试,她轻轻地说出这三个字:“我-爱-钱。”最后当她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地说出“我爱钱”时,她对金钱的态度不再这么纠结和拧巴,感觉整个人轻松了很多。
  因为我们的文化和家庭教育赋予金钱太多负面的道德属性,让很多人奉行 “金钱是不好的”“金钱是丑恶和肮脏的”“金钱使人堕落”等消极的金钱观,使得他们的内心信念与现实分裂,造成了内心的冲突和痛苦,导致他们不敢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地去热爱金钱,不敢成为有钱人,也错失了很多得到财富的机会。
  贫穷的悲哀之处
& & 任何一个聪明人都会去努力挣钱,因为他能够清醒地看到贫穷对一个人的伤害。贫穷不仅仅伤害一个人的肉体,还会摧毁一个人的精神。
  有个朋友和我讲她妈妈的事情,家里的饭菜吃剩了,她妈妈即便吃饱了,还要硬撑下去,因为怕浪费。后来,她妈妈得了胃炎,也无法做到对剩饭剩菜弃之不食。有一次,她的妈妈因为吃馊的饭菜,拉肚子很严重,但不肯去医院,就在家里躺着,忍受病痛的折磨。她问妈妈“家里明明已经很有钱了,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妈妈答:“以前穷怕了,连饭也没得吃,能吃上混着谷糠的红薯就很不错了,你不知道自己吃了这一顿,还有没有下一顿。”
  有一个亲戚因为学历低,又没有其他的技能,只能进城找一份在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作。工人的工资比较低,为了多挣几块钱,他就拼命加班,由原来的每天工作10小时,到每天工作14小时。为了省伙食费,他常常只吃面条和咸菜。为了省路费,去哪里他常常走路去。他也不交朋友,不和朋友出去玩,因为交朋友要花钱。对他来说,生活似乎被挣钱和省钱这两件事占满了,他终日活在对钱的算计中。
  我跟一个朋友讲自己上初中时每周日的痛苦。我在家门口了望远处的公路,希望父母能在最后一趟去县城的公共汽车到来之前给我下一周的生活费,这几十块的生活费他们需要向亲戚借。如果父母借不来钱,我不仅没钱,还错过了车,无法在周一之前到达学校。朋友问我在等待的时候内心是否焦虑和痛苦,是不是流着眼泪在等车?我说:错了,对一个人来说当这样的生活成为日常的时候,他是不会为此痛苦流泪的,他会渐渐习惯,进而变得麻木,觉得这就是自己该有的命运和生活。
  我现在买水果回家,诸如苹果、香梨之类,常常是往那一放就忘记吃了,时间久了,水果就在塑料袋里烂掉。因为我从小家里穷,没怎么吃过水果,好不容易有些水果,也因为舍不得吃,储存太久而烂掉,所以一直没有养成吃水果的习惯。
  这些都是贫穷的悲哀之处,它会让人无法做到珍惜自己的性命,往往视自己的身体如草芥;它会让一个人的生活处处受到金钱的压榨和限制,眼中只有钱,金钱成为他生活的全部,使他无法真正享受生活;它还会让人心里认为自己“不配”享有更好的生活,让一个人陷入穷人思维里,无法做出任何改变,极可能因此一直继续贫穷下去……
& & 金钱太可爱了
& & 一个诚实的人会大方承认金钱的价值和作用,但我还想在此重申下有钱的好处。张小娴写过一篇短文,讲自己某一天心情不好,很想马上离开香港,于是她就预订了去东京的机票和酒店,她说“那一刻,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有钱真好。”“金钱太可爱了,它偶尔可以用来治疗沮丧和悲伤。”她向往一种“有足够任性的钱”的幸福。
  金钱何止可以用来治疗沮丧和悲伤,它作为一种通用资源,可以带给人很多的好处。金钱能为人的身体带来舒适和健康。当你生病时,因为有钱可以享有更好的医疗,使人重获身体健康。金钱能为人的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因为有钱可以让人接受更好的教育,见识更广阔的世界,获得更丰富的体验。金钱能让一个人变得自信起来。一个人努力赚更多钱,从月入三千到月入三万的过程也是对自我价值认同和提升的过程。金钱能为人带来了更多身心的独立与自由。有钱并不能完全让你想干嘛就干嘛,但是它可以让你不想干嘛时有底气去说“不”。因为有钱,面对一份无趣又剥削人的工作,你可以不用苟且求生,也不需要巴结自己讨厌的人,你可以选择挥一挥衣袖潇洒离开。鲁迅曾说,“自由,能够为钱而卖掉”,“梦是好的,否则,钱是要紧的”。金钱还能用于帮助他人,既可以让我们喜欢的人开心,也可以让陌生人因为我们的帮助而获得快乐……有钱的好说上三天三夜也说不完。所以,不要去相信什么“金钱让人堕落和空虚”“钱袋越满的人,灵魂越空虚”“金钱使浅薄与平庸”之类的鬼话了,这些话散发着一阵酸溜溜的做作之气。如果真是如此,为什么金钱没有使比尔?盖茨等企业家变堕落和空虚,反而使他们投身于慈善事业,为人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不是钱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
& & 那么多一夜暴富的人,比如“拆一代”、中彩票大奖的人,还有富二代们会因为金钱变得堕落和空虚,染上赌博和毒品,这并不是钱多惹得祸,而是人本身的问题。对于一个内心空虚的人来说,无论有钱没钱,他的内心都是空虚的,而对于一个充实的人,有了钱,只会增添他的充实。金钱只会让堕落的人更堕落,高尚的人更高尚,浅薄的人更浅薄,深刻的人更深刻。如果一个人怀有美好的理想,他又正好有钱,那他会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那些一夜暴富的、富二代们变得堕落和空虚的原因还与行为经济学家所说的“心理账户”有关。一个人对于那些不用自己付出努力就得来的金钱,往往会抱着随意态度,不像对辛苦挣来的收入那么谨慎和珍惜。
  这其中的原因还涉及到一个人的财商。财商可以简单理解为理财能力。它包含着这个人的金钱观,对金钱的态度,与金钱的关系,认识金钱和驾驭金钱的能力。韩信点兵时,刘邦问韩信,我能将多少兵?韩信答,陛下能将十万。刘邦又问韩信,你又能将多少?韩信答,臣则多多益善。管理金钱就像带兵,并非越多越好,他需要一个人拥有相应的理财能力和素质。你支配的钱财越多,越需要你有高的财商。如果你拥有的财富与你的财商或者观念不匹配,那么这些金钱极有可能很快就会失去,再多钱也无法带给你幸福,甚至会造成你人生的不幸与伤害。
  钱的问题并不单单是钱的问题,它往往反映的是一个人的问题。心理咨询师曾奇峰说:“对钱的态度,是一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态度的一部分。我们甚至可以说,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没有比看他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赚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魄;而如何花钱,甚至比如何赚钱能更精确地呈现其人格深处的‘气味’。” 钱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和健康、人际关系一样重要的东西。钱是你可以大大方方理直气壮去爱,你不需要掩饰自己对金钱的需要和热爱,你需要的是光明磊落,认真努力地赚钱,同时提高自己的财商,处理好自己与金钱的关系,既不与金钱为敌,也不被金钱奴役,而是把金钱当朋友,与之携手而行,这样你才容易得到金钱的眷顾,才能成为一个真正自由的人。
  附:除了“钱是丑恶的和肮脏的”“金钱使人堕落”“金钱让人空虚”“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消极的金钱观,还有其他的关于钱的限制性的消极观念,看一看你是否拥有这些金钱观,看看它们从何而来,对你的生活带来了什么影响,再看看你能否改造这些金钱观。
  我很穷,但是我很清白。
  我很穷,但是我很好。
  我要很辛苦才能挣到钱,赚钱不容易。
  太轻松赚到的钱,很快就会失去。
  我天生不会理财。
  我必须依靠人脉才能挣到钱。
  我靠自己挣不到钱。
  有钱人都不是好人。
  有钱人是骗子。
  只有骗子才会有钱。
  我永远挣不了大钱。
  花钱比挣钱快。
  有钱很危险。
  穷人永远不会翻身。
  我的父母很穷,我也会很穷。
  艺术家不得不与金钱抗争。
  总是别人先到。
  我不应得到。
  我不够好,无法挣钱。
  节省一分钱就是挣回一分钱。
  我憎恨别人有钱。
  作者 | meiya & 来源 | 新浪博客
私募基金基金经理:近6月收益:20.54%近1年收益:30.66%基金经理:近1年收益:28.76%今年收益:29.58%信托产品预期收益率7%投资期限24月投资起点100万元C发行,投向基础产业格上点评:预期收益率7.2%投资期限24月投资起点100万元发行,投向房地产格上点评:
根据《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第四章第十四条规定:"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销售机构不得向合格投资者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募集资金,不得通过报刊、电台、电视、互联网等公众传播媒体或者讲座、报告会、分析会和布告、传单、手机短信、微信、博客和电子邮件等方式,向不特定对象宣传推介。"
格上财富谨遵《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之规定,只向特定投资者展示私募基金产品信息,不构成任何投资推介建议。
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且符合下列相关标准的机构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机构;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前款所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阁下如有意了解或进行私募基金投资,请注册成为格上财富用户以确认您的合格投资者的条件
阁下如有意了解或进行私募基金投资,请注册
成为格上财富用户以确认您的合格投资者的条件
进行调查问卷
根据基金业协会规定,您尚未完成调查问卷
进行调查问卷
您的测评结果未满足相关规定,建议重新测评
您的专属理财顾问会给您详细解答
感谢您的垂询!稍后为您服务!
马上咨询敬请致电理财热线:400-080-5828
咨询服务(预约成功后,格上财富专业顾问将在1个工作日内与您联系)
咨询阳光私募
理财服务咨询
订阅格上财富周报
咨询信托产品
咨询私募股权
订阅格上研究报告
我愿意接受格上最新的产品和活动信息通知
风险揭示:投资有风险,当您/贵单位进行投资时,可能获得投资收益,但同时也面临着投资风险,比如资金损失风险、运营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您/贵单位在做出投资决策之前,请仔细阅读相关风险揭示书和投资协议、公司章程或者合伙协议等文件,充分认识投资的风险收益特征和产品特性,认真考虑可能存在的各项风险因素,并充分考虑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理性判断并谨慎做出投资决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个人的改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