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的记忆我手写我心 作文不仅对人的心

热点:  && & &
键盘革命让人忘记手写 我们是否需要汉字节(图)
  当越来越多的联系,由万水千山的书信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短信或图文并茂的电子邮件时,我们不得不对时代的发展表示惊叹。而在快捷、高效的电子文档时代背后,人类正对自己由此产生的变化发生担忧。美国学者杰西卡-贝内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在我国,提笔忘字、写错别字、以拼音代替文字已成为大多数人离开电脑之后的普遍困扰……[]
4月20日,一年一度的仓颉故里“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举行,“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筹备工作会议”同时在此召开。(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
  谷雨节气在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排第六,是播谷降雨的好时节,相传因为仓颉造字,天降谷雨,是以命名。近日,有人文学者提出倡议,把谷雨定为“中华汉字节”。在敲击键盘之声嘈杂、与世界接轨之风喧嚣的当下,“和而不同”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存空间,为何如此局促?!
  键盘革命,成了“手写体的诅咒”?
  键盘敲出来的文字虽然中规中矩,但离“书写”的定义,却是渐远了
  工业革命的气息渗透在世界的各个角落,我国书写方式也因之产生了两次重大变革。自夏商时代至20世纪50年代,毛笔作为主要书写工具承载了五千年来文人的梦想和命运。20世纪50年代“国民教育”兴盛,新派知识分子恨不能破除一切旧有文化来学习西方,于是拼音文字创立、繁体字简化、毛笔也淡出了日常生活,被西化的钢笔、自来水笔之类的硬笔取代。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手机和网络的普及,电子文档逐渐改变了大众书写方式,键盘几乎取代了笔,成为文字的“书写工具”——当然,键盘敲出来的文字虽然中规中矩,但离“书写”的定义,却是渐远了。
  当越来越多的工作被同化为对着电脑,敲着键盘,发着邮件;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足不出户就可以创造GDP;越来越多的联系,由万水千山的书信转化为言简意赅的短信或者图文并茂的电子邮件之时,我们不得不对时代的发展表示惊叹。在键盘和电子文档的帮助下,文字变得健步如飞,几乎可以与语言、思想同步接轨。对上世纪的任何一个时间段而言,这都是一个难以想象的伟大进步。
  而在快捷、高效的电子文档时代背后,人类正对自己由此产生的变化发生担忧。美国学者杰西卡·贝内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在我国,提笔忘字、写错别字、以拼音代替文字已成为大多数人离开电脑之后的普遍困扰。
  小众艺术,冲击写字的传统境界?
  对书法的漠视是对文化根基的破坏,对民族性、对历史的遗忘
  “手写汉字不应仅是一项技能,更应成为大众普遍认同的一种美的享受,就好像现代社会节奏再快,也挡不住大家停下来喝杯茶的兴致。”《科技日报》的一则评论如是说。
  然而,“手写”与“停下来喝杯茶”一样,似乎已成为现代步履匆匆的人们生活中的奢侈。光明网以“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为主题做过问卷调查,发现“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
  身边的编辑同事对此深有体会。审核纸质文稿时发现错字,要改,可是写出来的字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不时需要借助搜狗拼音自我校验——身为编辑,都沦落到这地步,的确汗颜。
  硬笔手写尚且如此,毛笔书法情何以堪。
  “书法已经由一种普及性的文化变为一种独特的&小众&艺术,写字的传统境界受到了冲击。”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感慨。
  “韩愈有云,&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书法是国人进行交流的必需品,是表情达意的必要工具,对它的漠视是对文化根基的破坏,对民族性、对历史的遗忘。”武汉大学教育学院陶梅生教授毫不掩饰对国人手写文字现状的失望,他长期担任着国学班书法课教师一职。
  走在街头,视线所及尽是或规范或夸张的印刷字体招牌,小院胡同门口新贴的春联,也多半是统一的印刷字样,美则美矣,然而一种生硬的机械感充盈内心。它们的背后,是冷冰冰的电脑和印刷机,没有遐思,也没有故事。
  然而书法本身是最有故事的。俗话说,“字是出面宝”、“见字如见人”,旧时重视字迹,因为它展示人的性情与修养。这条规则,曾经放之四海而皆准。法国作家大仲马,年轻时毫无特长穷困潦倒,为找工作求助于父亲的朋友,写下名字住址准备离开时,被称赞说:“你不会一无是处,因为你的名字写得很好!”正是优美的手写书法鼓励了他,使他发奋创作,得到了享誉世界的成就。
  日本、港台地区,大都保留着手写的传统。街头的牌匾且不说,居家小宅的匾额“某某府”、“某某宅”也多为主人或贵宾手写,活色生香。
  中国各地的名胜,都与书法作品相得益彰。最喜苏州的虎丘剑池,陡峭石壁上汇聚众多名家题字,颜真卿的浩然正气,文徵明的潇洒儒雅,从横竖撇捺中满溢出来,于是脑海里瞬间就浮现出了他们各自的风姿。
  回到当下统一规整的印刷体世界以后,我们不知道,当书法艺术真的退出大众生活,成为博物馆里的藏品或者少数人修身养性的工具时,中华民族的个性何在。
  书法教育,我们为什么失败了?
  我国的书法教育,几乎可以说是失败的。在全社会提倡书法教育迫在眉睫
  日,中国书法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自夏、商时代起,特别是自西周以后,书法就已成为学校教育的“六艺”之一,“礼、乐、射、御、书、数”中的“书”包括了文字识读和书法。
  我国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中开设有写字课,教材的设计思路是从铅笔到硬笔再到毛笔,以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不过在近年来的升学重压之下,写字课时间多半被其他主要课程占用,或者干脆被改成了自习。
  “中小学生的写字课是非常必要的,”陶梅生教授对此扼腕叹息,“中小学正是身体发育和知识形成的时期,学生需要培养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书法的最大的作用,是对二者的结合,比如象形字,由图像转为符号,教学生形象思维;形声字,形符表义,声符表音,能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同样的,书法中的八个笔画由不同的方式组合出各种字体,是人类意识、思维多样性的统一。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复杂性,将在书法中得到最好的提升,他们所学会的,不仅仅是写字。”
  “而我国大学的书法教育,几乎可以说是失败的。首先,大学书法课多半是选修,课时少,学分低,有的还给出专业限制,很多学生想学书法却没条件上课。其次,中小学写字的基础,完全没有打好,到了大学,首先要做的是补课,教师必须从最基本的技法教起,还需要学生进行长时间的练习,试想能沉下心练字的大学生又有几个人?然而大学书法教育并不等于写字教育,教师要把书法里的美学和艺术部分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从书法中学会审美,提高他们的人格修养。这两个部分是必须的,也是渐进的过程,短短一个学期实在不够。”陶梅生教授觉得,在全社会提倡书法教育迫在眉睫,因此“汉字节”的设立是极好的契机。
  然而,被我国大多数人漠视着的书法教育,在日本和韩国等地却正进行得如火如荼。有统计数据显示,每五六个日本人中就有一个热衷于书法。日本中小学校都开设书法课,从小学三年级至初中毕业,6年时间已小有所成。此外,社会上还有许多以一些知名书法家为核心而成立的“书法教室”,大概有1/3的儿童入“书法教室”学习书法。书法教室的教学从执笔练习入手,老师们有的从数字“一”到“十”、有的则从“永”字八法或平假名46字开始教习,颇有中国古时私塾之风。私塾制度,早已和科举一样为我们的时代所丢弃,然在彼邦,却焕发了新的生机。
  同样的,在总人数约4800万的韩国,研习书法者逾10万人。韩国书艺家协会在全国影响较大,既注重书法的传统基础,同时又强调现代性阐发,因此书法广受青年人欢迎。有报道说,“韩国人甚至在枫冷江寒、雪花旋舞的季节张设150米长的白绫,在浩大的天地间挥洒狂草”。书法,几乎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盛世狂欢。
  在异邦的热情面前,我们也许应当反思自己对书法的疏离冷漠。
  仓颉重生,让国人更加认识汉字!
  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文化记忆、同时创造文化新未来的需要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淮南子·本经》中记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解释说:“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仓颉所造汉字,以其独特形态解释和传播天地万事,可谓是中华文化的起源。
  “今天,中华文化面临着&走出去&的重要的课题,也面临着在这个全球化时代在本土传承和发展自己文化的课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对自己的书写方式保持珍重和爱惜,也需要我们对于汉字的历史和沿革有更多的了解。因此,对于汉字文化的宣传和对于中国式书写方式的倡导依然是守候自己的文化记忆、同时创造自己的文化的新未来的需要。”张颐武教授强调。
  早在日,中国汉字网学术顾问曹卫民就在陕西历史博物馆发起了第一次“敬惜汉字”的签名活动,还向中国汉字网发来《关于复兴汉字文化的建议(讨论稿)》的呼吁书,明确建议国家设立“汉字日”,以大力弘扬汉字文化。
  今年4月20日,一年一度的仓颉故里“谷雨祭祀仓颉典礼”在陕西省白水县仓颉庙举行,由上海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汉字网等联合主办的“第十四次汉字书同文学术研讨会暨&中华汉字节&筹备工作会议”同时召开,会上宣读了《“谷雨”设立“中华汉字节”联合倡议书》。这次活动还将向全球华人征求意见和联署签名,并推动两岸共同认定该倡议。
  不过,我国台湾地区早就已经开始举办汉字节活动了。日,台北市第六届汉字文化节活动开幕,“汉字人潮——新春开笔·汉字潮活动”由台湾当局领导人和近5000名民众共同参加,领导人担任开笔官,依古礼完成“研磨”“起笔”“蘸墨”“落笔”“展卷”步骤,一人一字,完成开笔文“盼展鸿图,福虎生丰,汉字文化,屡创新猷”。紧接着,现场近5000名民众亦依古礼,在红色春联上写下一字,意为新年祈福。
  经济高速发展的台湾地区仍然沿用着繁体字。汉字文化节上执毛笔的一瞬,正代表着快节奏生活中所需要的另一种传统心态。
  “&汉字节&的重要的意义就是让世界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让世界认识到,汉字不仅仅是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也是东亚各国文化的宝贵资源,”张颐武教授说,“以一个&汉字节&或者&汉字日&的方式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是今天中国综合国力提升和中华文化对于人类共同文化作出贡献的一部分。”
  作者:刘洋(责任编辑:久黑必白)
  搜狐微博优秀历史作家推荐:
11-01-12·
10-12-22·
10-12-16·
10-12-08·
10-05-21·
10-03-08·
10-02-21·
08-02-04·
10-09-09·
09-04-14·
爱承诺也爱忽悠,信任与共识难求;有公知更有五毛,盼精英莫成小丑…[]
搜狐时尚文化生活精品
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Alessandra Rich品牌的礼服裙出现在每一个重大活动中…[]
网友点击排行
网友评论排行
文化品牌栏目
面对不断高涨的权利意识,国家赔偿从程序到标准…[]
高清影视剧
人人都有隐藏在面具下的灵魂,因为这种复杂,人才如此有意思…[]
这本书源自人大张鸣老师开设的政治史公开课……[]
“男女共浴”、“男女老幼坦然裸浴”成网络热词……[]
近期热点关注
时尚文化中心晒晒不同年代的情书:记忆中的手写情书_新华教育_新华网
晒晒不同年代的情书:记忆中的手写情书
日 14:27:28
 来源: 半月谈网
【字号 】【】【】【】
  不知你是否听过那首歌,歌里唱:无意重读那年的情书/时光悠悠青春渐老/回不去的那段相知相许美好/都在发黄的信纸上闪耀/那是青春诗句记号……不久前,南大那封七年前的情书,仿佛将大家又重新拉回年少时代:低眉沉思,笔尖在整齐的纸张上沙沙作响,一笔一划,把难以启齿的情深全都付于一纸情书上。
  然而现在的年代,情书已不多见,有了电话,网络,邮箱,以及更多的表达爱意的方式来表达那些微妙、美好的情感。只是,情书依旧留给我们无可比拟的美好印象。
  这里,编者以10年为一代,选取那些当年的情书,让我们一起见证他们的爱情以及对爱情坚贞的诺言。
  50年代情书:革命第一
  我们有两种生活:政治生活和爱情生活。亲爱的,请不要忘记,我们的相爱是在延安毛主席的身旁,而我们的十周年,又是经过了几许艰辛,远征了无数高山大川,经过许多曲折的战斗,现在又要回到毛主席的身旁去了。我们的两种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有时为了战斗,我们分开过,似乎是牺牲了一段的爱情生活。但是,我们不能不认为:这种分开也是爱情生活的另一形式。
  ×××,当我回忆起那分开的无数个怀念着的夜晚,以致于白天我也同样感到丰富和充实,我真诚地说,我永远那么专心地想念你,为了更美好地和你一同生活而指望、准备着。
  我记得,在热河那些危难的、艰苦的日子,我总是一想到你就鼓起勇气,我坚信,我永远是属于你的,而且我们将永远在一起。正是因为这样,我们无愧于心,当党需要我们谁,我们谁都没有退缩过,彼此也没有动摇过,爱情没有停顿过。一想到这些,我们就自然地有一种骄傲感,而这也是一种幸福。×××,如果我们谁曾为了爱情而牺牲了工作,现在回忆起来,就会感到抱愧和羞耻,那又有什么幸福可言呢?
  ×××致×××
  1953年2月
  我的亲密战友:
  你终究按照自己的诺言去做了,我不知道心里有多么的高兴,我感到这应该意味着一个新的开始,那就是自己决定了的就坚决去实现,不论在什么条件下,过去这一点我们做得多么差啊!
  小结我认真地看过了两遍,而且想了两天,我感到小结是写得比较真实的,但我有下面的几个意见,你参考吧:
  1.关于对个人英雄主义的检查我认为究竟这一年对它克服了哪些?是怎样克服的?这几乎未写到,这对今后克服这一毛病是没基础的,而特别是现在这一毛病还出现在哪些主要的方面,好好分析由于个人英雄主义的主导思想在工作中造成哪些严重的损害……
  2.我认为你提到的由于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冲突时而不愿意放弃个人利益,这一点在这一年我们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在发展着呀!我心里挺难受,我认为这一点主要是我造成的,我促使你更多地去考虑个人利益,这一年我们想自己的事想得太多了,而且常常离开了一个原则想到我们自己,当为了事业在有些事情上需要我们做出牺牲时,我们表现出来的不是心甘情愿。前次我信上写到检查我们自己是否还在这一年产生了新的缺点,或者原有的毛病在发展着,我指的就是这一点呀!我希望我们做更深刻的检查。
  3.最主要的我认为你的小结是真实地暴露出自己思想上的东西,但是分析批判得少,你提到你存在的三点思想问题,但是产生的原因你没有分析到,关于这些思想情结的产生,我建议你认真从对事业的觉悟,对入党的动机再一次深刻地考虑一下……
  4.我建议你是否把你的申请书和小结及时交给党,表示你在今年争取入党的最大决心……
  1957年×月×日
) 【字号 】【】【】
请点击进入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并遵守。&&&&&&&&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
您要找的页面不存在
可能是因为您的链接地址有误、该文章已经被作者删除或转为私密状态。
您可以尝试枣庄学院心理学精品课程
您所在的栏目:『授课教案』
第四章记忆
教学目的:
1.识记记忆、记忆表象、联想、遗忘曲线、前摄和倒摄抑制等概念。
2.理解和分析记忆阶段的特性、记忆表象的特点、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 主要的遗忘现象和规律、主要的联想规律、良好记忆品质特点及青少年记忆特点等。
3.了解记忆的品质,掌握如何巩固知识、组织复习、运用& 记忆术& 提高记忆力的有效方法。
本章的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记忆概述, 阐述了记忆的定义及分类。
&&& 第二部分从动态角度研究记忆过程 , 即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 重点介绍记忆各个阶段的规律。如良好识记依赖的条件,即识记的规律;遗忘的特点与规律;联想规律等。
&&& 第三部分从个体记忆发展的角度研究记忆,着重介绍青少年记忆发展的特点,掌握这部分内容有助于因材施教。
&&& 第四部分阐述记忆的品质 , 以便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记忆力;介绍如何指导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要了解和掌握有关记忆的基本概念,记忆各个阶段的特点,记忆过程的规律如识记规律、遗忘的规律、联想的规律等,并且运用这些规律指导学生的复习,提高学习效率。&&&&&&& 难点:记忆的三个信息加工阶段及特征。
学习方法指导
1. 本章的内容较多,复习时要把握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避免混淆,如记忆的分类和识记的分类,记忆各个阶段的规律等。
2.&应将自己的学习与学习的记忆规律紧密结合,以便对具体的复习方法加深理解; 同时,要启发学生将记忆规律与所学专业的不同学科的学习内容相结合,灵活运用,这样既能提高复习效率,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增加学习兴趣,又能促进学生对所学心理学知识的理解。(如复习时间的安排,复习内容采取集中与分散相合的方式等。)
教学时间:4课时(包括1节的讨论。我的记忆秘诀)
教学内容如下:
无论是通过感知觉在感性认识的层面上实施对教学材料的信息加工,还是通过思维在理性认识的层面上实施对教学材料的信息加工,都存在着一个在头脑中储存或提取信息的问题,这就涉及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又一重要的信息加工过程&&记忆。那么记忆是什么?它有哪些规律?青少年学生的记忆特点何在?在教学中如何根据记忆规律来合理安排教学?学生又如何改进自己的记忆策略?这便是我们这一章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记忆概述
一、记忆及其基本过程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主要指过去曾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做过的事情以及体验过的情感。这些事物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痕迹有些会被强化,有些会趋于减弱、消退。在一定条件的诱发下,那些仍然保持在人的头脑中的痕迹会重新激活、被再反映。这些经历过的事物的痕迹的形成、保持及激活都是属于记忆。
(二)记忆的基本过程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组成的。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对事物的识别和记住,并形成一定印象的过程。保持是对识记内容的一种强化过程,使之能更好地成为人的经验。回忆和再认是对过去经验的两种不同再现形式。记忆过程中的这三个环节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识记是保持的前提,没有保持也就没有回忆和再认,而回忆和再认又是检验识记和保持效果好坏的指标。由此看来,记忆的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记忆的基本过程也可简单的分成&记&和&忆&的过程,&记&包括识记、保持,&忆&包括回忆和再认。
信息加工理论认为,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只有经过编码的信息才能被记住,编码就是对已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编码是整个记忆过程的关键阶段。
(三)记忆的意义
记忆是人的心理活动得以连续的根本保证,是经验积累或心理发展的前提。没有记忆,人的认识能力就无法获得发展,人的心理将始终处于新生儿的水平,人们将无法体验多姿多彩的人生。记忆是学习的必要条件,所有的学习都包含着记忆。学生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记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的获得都是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没有记忆的学习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作为教师,掌握记忆理论,根据记忆规律组织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克服遗忘的干扰,获得巩固的、系统的知识经验。
二、记忆表象
表象是头脑里所保存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再现出来的形象。如我们上小学时的老师的形象,当回忆时,他的音容笑貌都会呈现在我们面前;看电影时某个感人至深的镜头,在一段时间内会记忆犹新等,这些存在于头脑中的事物形象都是表象。由于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和形式,因此表象又叫记忆表象。表象一般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由于起主要作用的感觉器官不同,可以把表象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触觉表象、运动表象等不同类型。表象虽然是在感知基础上形成的,但它实际上又摆脱了感知的局限,有自己的明显的特点:
(一)形象性(直观性)
指头脑里保持的表象是以生动具体的形象的形式出现的,并和过去感知时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的特性。由于表象在头脑里存在着加工过程,因此,表象所具有的形象性与感知形象也是有差异的。这些差异主要表现在:
1.表象没有感知形象鲜明、具体、生动,具有暗淡性、模糊性。
2.表象不如感知形象完整,具有片断性、零碎性。
3.表象不如感知形象稳定,具有动摇性、可变性。
比如我们站在天安门广场上看到的天安门形象是具体的是具体的、完整的、稳定的,而当我们回忆天安门的时候,头脑中所出现的表象,其清晰性、完整性等各方面就比较差。
(二)概括性
指表象所反映的事物形象,不是某一具体事物或其个别特点,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特点,是一种类化了的事物形象。这一点也是表象与感知形象的又一区别。如我们看到的粉笔的形象是具体的,但在回忆粉笔时,它的形象总是具有粉笔所共有的特点,是&粉笔&这一类事物形象的概括。但表象的概括与思维的概括是不同的,表象是对一类事物的形象概括,而思维的概括则是对事物的本质、规律的概括,一般是抽象的概括。
表象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现象,其意义主要表现在:
记忆表象是记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人们头脑里所贮存的知识经验不外乎两种形式:一是表象的形式,一是语言形式。据研究推测,这两种形式的比例约为1000:1。丰富的表象储存,是人们理解抽象事物的基础,也是人们在处理日常事务时重要的心理依据。
记忆表象是人们认识发展链上的中间环节,是从感知觉向思维过渡的桥梁。通过在头脑中对表象进行分析加工,才能获得对事物的理性认识。
表象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学生必须广泛地运用记忆表象才能理解和获得知识,才能在学习中不断前进和提高,反之,则会造成学习落后。据研究,有许多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就是由于缺乏观察能力,头脑里存贮表象太少的缘故。作为教师,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表象储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三、记忆种类
(一)记忆种类
记忆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按照不同的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
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
1.形象记忆
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这些具体形象可以是视觉的,也可以是听觉的、嗅觉的、触觉的或味觉的形象,如人们对看过的一幅画,听过的一首乐曲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有典型的直观性。
2.情绪记忆
是以过去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如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的愉快心情的记忆等。人们在认识事物或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总会带有一定的情绪色彩或情感内容,这些情绪或情感也作为记忆的内容而被存贮进大脑,成为人的心理内容的一部分。情绪记忆往往是一次形成而经久不忘的,对人的行为具有较大的影响作用。如教师对某个学生的第一印象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该生的态度、行为,就是因为这一印象是与情绪相连的。情绪记忆的映象有时比其他形式的记忆映象更持久,即使人们对引起某种情绪体验的事实早已忘记,但情绪体验仍然保持着。
3.逻辑记忆
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的记忆。如对数学定理、公式、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这类记忆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基础的,具有概括性、理解性和逻辑性等特点。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这类记忆是至关重要的,它既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同时又影响着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4.动作记忆
是以人们过去的操作性行为为内容的记忆。凡是人们头脑里所保持的做过的动作及动作模式,都属于动作记忆。如上体育课时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时的操作过程等都会在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这类记忆对于人们动作的连贯性、精确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是动作技能形成的基础。
以上四种记忆形式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动作记忆中具有鲜明的形象性。逻辑记忆如果没有情绪记忆,其内容是很难长久保持的。
根据记忆内容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记忆分成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在不同时间对记忆内容的加工形式不同,这三类记忆又被看作是三种记忆系统。
1.瞬时记忆
瞬时记忆又叫感觉记忆,这种记忆是指作用于人们的剌激停止后,剌激信息在感觉通道内的短暂保留。信息的保存时间很短,一般在0、25~2秒之间。瞬时记忆的内容只有经过注意才能被意识到,进入短时记忆。
2.短时记忆
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大约在1分钟之内的记忆。据L&R&彼得逊和M&J&彼得逊的实验研究,在没有复述的情况下,18秒后回忆的正确率就下降到10%左右。如不经复述大约在1分钟之内就会衰退或消失。有人认为,短时记忆也是工作记忆,是一种为当前动作而服务的记忆,即人在工作状态下所需记忆内容的短暂提取与保留。
短时记忆有三个特点:①记忆容量有限,据米勒的研究为7&2个组块。&组块&就是记忆单位,组块的大小因人的知识经验等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组块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一个数字,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句子、字表等。②短时记忆以听觉编码为主,兼有视觉编码。③短时记忆的内容一般要经过复述才能进入长时记忆。
3.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指信息经过充分的和有一定深度的加工后,在头脑中长时间保留下来的记忆。从时间上看,凡是在头脑中保留时间超过1分钟的记忆都是长时记忆。长时记忆的容量很大,所存贮的信息也都经过意义编码。我们平时常说的记忆好坏,主要是指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虽各有自己的对信息加工的特点,但从时间衔接看是连续的,关系也是很密切的。三种记忆系统发展模式见图5&1。
图5-1 三级信息加工模式图
第二节&记忆过程的规律与组织教学
记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而这些特点和规律体现在记忆过程的不同环节,使每个环节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
识记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对事物的识记有些通过一次感知后就能达到,而大部分内容则需要通过反复感知,使新的信息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识记作为记忆过程的第一环节,对记忆效果的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了解、掌握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
(一)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是否有目的,可以把识记分为以下两种
(1)无意识记。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如看过的电影、戏剧,听别人讲过的故事以及我们所经历过的某些事,感知它们时并没有识记的意图,但这些内容以后能重新出现在脑海里,对这些内容的识记就是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的内容是构成我们经验的重要部分,对心理活动及行为也有明显的影响。无意中所经历的事情,在我们有意识地面临某些情境、处理某些问题时,能作为已有经验起帮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做的工作,会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行为上发生变化。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会在无形中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使其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无意识记带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来讲,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大意义或引人注意。如人们对新异的事物会过目不忘;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深刻情绪体验的内容。如参加高考时的情境,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的情境等。无意识记对人们知识经验的获得有积极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尽量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愉快地学习。但是,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识记内容应通过有意识记来获得。
(2)有意识记。指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过程是在识记目的支配下进行的。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这种编码包括&识记什么&和&怎样识记&。&识记什么&确定识记的方向和内容,&怎样识记&是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记住所要识记的内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识记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师一般会先作交代,使学生产生识记意图,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识记新知识。为了更好地记住教师所讲内容,有些同学采取专心致志地听,即用心记的方法,有的同学采取心记与笔记相结合的方法等。
人们的全部知识经验就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方式获得的。不过,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要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以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2.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以下两种
(1)机械识记。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识记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一部分学习内容的确是需要精确记忆的,如山脉的高度、河流的长度等。也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实际上,纯粹的机械识记是很少的,人们在识记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把材料加以意义化。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个人对任何输入的信息都要尽可能地按自己的经验体系或心理格局来进行最好的编码。如记电话号码,并不是单纯重复记忆,而会利用谐音或找规律等方式使之意义化。
(2)意义识记(理解识记)。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它根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意义识记需要消耗较多的心理能量,与机械识记相比,它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过程。意义识记应该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二)影响识记的因素
识记是记忆的第一环节,如何做到识记材料既清晰又快捷,是提高记忆效果,防止遗忘的重要步骤。为此,我们应了解影响识记的诸因素,寻求优化识记的途径。
1.识记的目的性
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明确识记任务及其相应的目的有利于调动一个人的识记积极性和针对性。彼得逊曾做过对比实验,让两组被试共同识记16个单词,其中一组有明确的目的,另一组则没有,结果有明确的目的的一组识记成绩明显高于无明确目的组(见表5-1)。在另一项实验中要求被试&丝毫不差&地识记完整的故事,结果被试能逐句回忆35%;而要求被试尽可能完整回忆一篇课文时,可以回忆12.5个句子,而无此要求,他们只能回忆8.7个句子;要求被试按图形呈现的顺序进行识记,在回忆时可保持原顺序的43%。因此,这里所讲到的识记的目的性不只是涉及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问题,即便在有意识记中也存在目的性明确不明确的问题,它们对识记效果都有明显影响。
表5&1&&&&&&&& 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当时回忆的单词数
两天后回忆记住的单词数
2.识记材料的意义性
所谓识记材料的意义,是指识记材料所蕴含的事物内在联系以及与识记者知识经验的联系。这种联系越多,表明识记材料的意义性越强,识记效果越好。肯斯雷对此做过专门的实验研究。他组织了348名被试,向他们每次呈现1个单词或音节,呈现时间是2秒钟,练习一遍后,要求被试默写识记内容。结果效果与材料的意义性呈正相关(见表5-2)。
表5&2&&& 识记材料的意义性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默写出的平均数
15个无意义音节
15个由三个字母组成的孤立英文单词
15个彼此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
3.识记材料的数量
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也是影响识记的因素之一。虽然说我们大脑的记忆储存量是极大的,能容纳的记忆材料的数量几乎是无限的,但是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则会明显地影响识记的效率。索柯洛夫的实验表明,一次识记的材料数量与识记的效率呈负相关,数量越大,效率越低:识记12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涌,平均一个l个音节需要14秒;识记24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需要29秒;而识记36个无意义音节达到背诵,平均一个音节需要42秒。对无意义材料进行机械识记是这样,对有意义材料进行意义识记也是如此。莱昂在实验中让被试背诵不同字数但难度相同的课文,结果平均每100字的识记时间随课文字数的增加而增多(表5-3),同样呈现识记数量与效率负相关的趋势。
表5-3&&&&&&&&& 识记材料的数量与识记时间
4.识记材料的位置
在多个项目连续呈现的情况下,各项目在序列中的位置也会影响识记的效果。一般说,最先呈现的项目,也就是排在序列首部的项目最易记住,称为&首因效应&,最后呈现的项目,也就是排在序列末部的项目也容易记住,称为&近因效应&,而排在序列中部的项目相对难记。金斯利在一项实验中让大学生识记三种材料:无意义音节、不相关的英文单词和相关联的英文单词,然后测试识记的结果,如表5-4所示:对序列材料两端的识记优于中间部分材料,并且这种差异在无意义材料中最为明显。
表5-4&&&&&&&&&&& 材料序列位置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15个无意义音节
15个彼此不相关的英文单词
15个意义相关联的英文单词
5.识记时的态度
识记时有高度的独立性和积极性,识记效果好。对识记内容采取积极的态度,识记时注意力集中并积极地进行思维活动,识记往往进行得迅速,保持也牢固。实验证明:高度集中注意地阅读两遍课文,比漫不经心地浏览十遍的识记效果好得多。识记时积极思维的成分越多,识记效果也越好。让识记材料成为直接活动的对象是发挥识记者积极性和独立性的一个有效手段.国外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教师先给学生出示拟好的8个句子,让他们回忆每个句子说明什么语法规则。之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些语法规则自己编出8个句子。下课前,要求学生把教师出示的和自己编写的各8个句子默写出来。结果发现对教师给的8个句子,全部学生仅记住了24句;而自己编写的却记住了74句。自己编写的回忆成绩比教师给的高出三倍。究其原因,就在于这8个句子乃是他们思维活动的结果,而教师给予的8个句子是他们回忆语法规则的手段,所以效果差.学生自己编写课文提纲,比运用教师拟好的现成提纲,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效果要好,也是这个道理。
因此在识记时,不能只满足于提出识记的目的和任务,而应有效地组织识记的活动,把识记的内容变成活动操作的对象,调动起主体的积极性和独立性,使其真正地深入到对材料的思维中去。
6.识记时的情绪状态
识记时的情绪状态对一个人识记的效果也会产生影响。一般说,当心情好的时候,识记效率高,而心情不好时,则效率低。有人曾作过试验,让被试在不同的心境下识记6句句子的内容,结果发现,识记效率随心境水平上升而提高(见表5-5)。
表5-5&&&&&&&&&&&& 被试在6种心境水平上的识记成绩
7.识记时的理解
识记需要借助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进行。实验和经验都证明,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艾宾浩斯最早进行这方面的实验。他用学习无意义音节和有意义材料的结果作了对比,发现识记80个无意义音节,需要重复80次,而识记拜伦的《唐&璜》一诗中的一个有80个音节的阶段,约需9次就能记住。他得出结论,学习无意义材料比学习有意义材料在难度上几乎达到九倍。意义识记的这种优越性主要表现在识记速度、保持的牢固性以及检索的准确与速度上。据此,识记时要进行积极的思维,通过对识记材料的分析综合,弄清它们的内在联系,以及新旧材料之间的关系,把识记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鉴于机械实际要比意义识记的效果差,对于一些无意义的材料,也要尽量用联想的方式,或人为地给它赋予一定的内在联系,使其变成意义识记的内容。如日本富士山的高度为12365英尺,靠机械识记难以记住,如果将其当作一年的月数(12)和一年的天数(365)来记就好记了。
8.识记时的感觉通道
识记时运用单一感觉通道和运用多种感觉通道,识记效果有很大差别。研究表明,单凭听觉可记住材料的15%;单凭视觉可记住25%;而视听结合可记住65%。正如《学记》中说的那样:&学无当于五官,五官不得不治&说明学习不通过五官,是不会学好的。
二、保持和遗忘
保持是在头脑中对识记过的事物进行巩固的过程,保持是一个动态过程。识记的内容被存储后,并不是一成不变地保持原样,已有的认识结构会对这些内容进行加工、编码、再存储,使识记的内容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发生变化。如给小学生讲故事,过一段时间后,让他们复述,不同的学生的复述内容是有差异的。根据墨瑞斯的研究,复述中故事的变化主要有四种情况:
1.故事的长度逐渐缩短。
2.故事中的人名、地名、职务等最易改变。
3.故事中的细节最先改变,而改变往往是&合情合理&的。
4.故事中的语言常常根据复述者的言语能力而改变。
记忆内容的变化有质变和量变两种形式;
保持内容质的变化主要是指由于主体的已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材料的认识、加工能力的影响而发生的改变。对不同的人而言,改变形式是不一样的,大致有以下几种:
1.内容简略、概括,不重要的细节逐渐趋于消失。
2.内容变得更加完整、合理和有意义。
3.内容变得更加具体、或者更为夸张和突出。如学生在复述《狼和小羊》的故事时,有的学生给故事添了一个结尾,有的学生在描述狼和小羊的形象时绘声绘色,也有的三言两语就把故事讲完了。
保持的量变有两个方面:记忆恢复和保持内容减少。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延长,保持的内容会越来越少。但也有例外的情形,巴拉德在伦敦小学以12岁学生做实验,让他们用15分钟记一首诗,学习后经过几天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这就是记忆的恢复现象。这种现象在儿童中比成人中普遍;学习较难的材料比学习容易的材料更易出现;学习得不够熟练比学习的纯熟更易发生。
保持内容的减少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遗忘。
(二)遗忘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过程在记忆的不同阶段都存在。
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因为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全部记忆的必要;识记材料的重要性具有时效性;是人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也不是一切都需要记忆的,记忆的内容应具有选择性,正像清代郑板桥说的&当忘者不容不忘,不当忘者不容忘耳&。
2.遗忘的分类
(1)根据遗忘时间,把遗忘分成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遗忘的发生是暂时的,以后还能重新回忆的遗忘现象。永久性遗忘是指不经过重新学习,记忆的内容就不能恢复的遗忘。
(2)根据遗忘内容,可分为部分遗忘与整体遗忘。部分遗忘是指对识记的材料的部分内容的遗忘。如对材料细节的遗忘。整体遗忘是指将识记材料的全部遗忘。
3.遗忘的原因
产生遗忘的原因,既有生理方面的,如因疾病、疲劳等因素造成的遗忘;也有心理方面的。关于这方面的原因,主要有四种学说:
(1)记忆痕迹消退说。这种理论认为,记忆痕迹如果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遗忘就是记忆痕迹消退到不能再激活的状态下发生的。这种学说一般用以解释永久性遗忘的原因。
(2)干扰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所识记的先后材料之间的相互干扰造成的。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是支持干扰说的有力例证。
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所起的干扰作用。由于这两种抑制是引起遗忘的重要原因,因此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的注意。大量的研究不仅证明了这两种抑制的存在,而且对造成这两种抑制的产生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材料的相似性。即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在意义上、组成上或排列的顺序上有某些相似或相同的成分时,会产生较大的抑制效果。当原来的材料与插入材料的相似性,由完全相同向完全不同变化时,倒摄抑制首先逐渐增加,当相似性达到一定程度时,抑制作用最大,随后逐渐减少。二是学习的巩固程度。先后两种学习材料的巩固程度也是影响抑制的重要因素。如果其它条件相等,插入材料所产生的倒摄抑制作用,将随着原材料学习的巩固程度的提高而减少。三是先后两种学习的时间安排。实验证明,先后两种学习之间的时间间隔越大,倒摄抑制的作用则越小。实验还证明了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不仅产生在学习两种材料之间,而且也存在于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一篇材料的开头和结尾的保持效果好于中间部分,就是因为中间部分受两种抑制的影响,而开头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结尾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
(3)压抑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造成的,如果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这种理论用以解释与情绪有关内容的暂时性遗忘是有效的。这一理论是由弗洛伊德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的,他认为,那些给人带来不愉快、痛苦、忧愁的体验常常会发生动机性遗忘。
(4)同化说。这种理论认为,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简化过程。这是奥苏伯尔根据他的有意义言语学习理论对遗忘提出的一种独特的解释。他认为,当人们学到了更高级的概念与规律之后,高级的观念可以代替低级的观念,使低级观念遗忘,从而简化认识并减轻了记忆。在真正的有意义学习中,前后相继的学习不是相互干扰而是相互促迸的,因为有意义学习总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后面的学习则是对前面的学习的加深和补充。
4.遗忘曲线
遗忘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时间和次数为指标,实验结果如表5-6。
表5一6&&&&&&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重学时节省时间的百分数
根据表5-6,他绘制出遗忘曲线。(见图5-2)遗忘曲线所反映的是遗忘变量和时间变量之间的关系。该曲线表明了遗忘的规律: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之后最初一段时间里遗忘量比较大,以后逐渐减小。即遗忘的速度是先快后慢的。继艾宾浩斯之后,许多人对遗忘进程的研究也都证实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基本上是正确的。
图5-2 遗忘曲线
三、再认和回忆
再认是过去经历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被识别和确认的心理过程。
在再认过程中,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材料的再认速度是不一样的,这和影响再认的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是:
1.原有经验的巩固程度。如果过去经验很清晰、准确地被保持,当再次出现时,一般能迅速、准确地予以确认。如果过去经验已经发生了泛化现象,就容易发生再认错误。
2.原有事物与重新出现时的相似程度。相似程度越高,再认越迅速、准确相似性越差,再认越困难、缓慢,出现再认错误的可能性越大。
3.个性特征。个性特征不同,人的心理活动速度和行为反应的快慢也不同。心理学家曾通过实验证实,独立性强的人和依附性强的人的再认有明显的差异。当再认出现困难时,人们常常要寻找再认的线索,通过线索达到对事物的再认。线索是再认的支点,如对久别重逢的朋友的再认一般要以身体的某些特征作为再认的线索。
回忆是在一定诱因的作用下,过去经历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再现过程。如在回答教师的提问时,学生要把头脑中所保持的与该问题有关的知识提取出来,这种提取过程就是回忆。
回忆可以分为两大类:根据有无目的性可以把回忆分为有意回忆和无意回忆。有意回忆是在预定目的的作用下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如对考试内容的回忆。无意回忆是没有预定目的,自然而然发生的回忆。如触景生情等。根据有无中介因素参与回忆过程可把回忆分为直接回忆和间接回忆。直接回忆是由当前事物直接唤起的对旧经验的回忆。间接回忆是借助中介因素而进行的回忆。从难度上看,间接回忆比直接回忆难度要大。
追忆是间接回忆的特殊形式,它是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和较大的意志努力而进行的回忆。学生在解难题时对有关知识的回忆往往就是追忆。
回忆过程特别是追忆,常常以联想为基础。联想是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的反映,是头脑中暂时神经联系的复活。联想在整个记忆过程中都有重要的作用。联想的分类或成为联想规律主要是:
1.接近律。它是指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事物形成的联想。如春&夏&秋&冬的联想为时间上的接近;东&南&西&北为空间上的接近。
2.相似律。它是以事物之间某些相似或共同特征为基础形成的联想。如鸟&飞机;鱼&潜艇等联想。
3.对比律。它是指事物之间相反相承的关系形成的联想。如真理&谬误;难&易等联想。
4.因果律。它是指因事物之间因果关系形成的联想。如骄兵必败,勤能补拙等联想。
四、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记忆规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记忆规律可直接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能注意并能灵活运用记忆规律,就可提高课堂记忆效果,使学生获得巩固的知识。
根据记忆规律,课堂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注意教学安排的合理化
(1)要注意合理安排课程。教师应尽可能避免性质相近的课程经常靠在一起。例如,不要把文科类课程或理科类课程都集中在一起上,最好做到文科类与理科类课程交叉安排,其间若再插入音、体、美、劳等课程则更好,因为这样能减少由于材料相似性引起的前后摄抑制对记忆的影响。
(2)要保证课间休息。教师应不要延长课堂教学,占用学生休息时间。因为课间休息几分钟,有利于学生巩固上一节课中记忆活动所留下的&痕迹&,提高保持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减少由于前后课上的记忆材料的间隔时间过短引起的前后摄抑制对记忆活动的影响。
(3)要适当调节教学进度。教师应控制每堂课的信息投入量,注意克服教学中比较普遍的&信息量越大越好&的错误倾向,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课上的消化、吸收,也会因识记材料数量的适当控制而提高识记的效率。
2.创设良好的教学心理背景
(1)让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情绪对记忆活动有明显影响。尤其是识记和回忆两个环节,最易受到过分紧张、焦虑等负性情绪干扰,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课堂情绪气氛,尽可能消除不利于记忆活动的负情绪干扰。
(2)使学生具有明确的识记目的。有意识记是教学活动中最主要的识记种类。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明确的记忆任务:哪些需要完整背诵,那些需要部分记忆,哪些需要记忆大意,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记忆的针对性。
(3)提高学生对记忆意义的认识。如果记忆的意义仅在于检查和考试这样的近期目标,不利于所学知识的巩固,只要提高对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识记意义的认识,即使同样的精力投入也会大大延长保持时间,改善记忆效果。因此,教师在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识记任务时,应向学生提出该识记内容的意义和重要性,使之成为学生长久的识记任务,而非短暂的识记任务。
(二)运用记忆规律组织学生复习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温故知新&。这两句俗语中包含了很重要的道理:要掌握某种知识或技能,一定数量的重复练习是必要的。学生要获得巩固的知识,不能没有复习或练习。可是,复习或练习必须要讲求方式和方法,要适度。要充分利用记忆规律进行有效的学习和练习。在组织复习与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要及时
及时复习可以有效地防止识记后急速发生的遗忘。由于遗忘的发展一般是先快后慢,所谓及时复习就是在初期大量遗忘开始之前就进行复习。通常是在识记后两三天遗忘最多,所以复习要及时。乌申斯基曾正确地指出,我们应当&巩固建筑物&,而不要等待去&修补已经崩溃了的建筑物&。预防遗忘,只要粗略地复习,就可收效;而要恢复已经遗忘的东西,就要花更大的力气。可见,及时复习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复习要适量
及时复习的内容的数量也应注意。不能片面地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或进行大量的课堂练习。盲目地增多复习量,致使课业负担过重,甚至影响学生的健康。有的教师甚至因学生写错字或做错题,罚学生重复抄写几十遍,这种做法都是错误的。知识的巩固不能只靠单纯的复习和练习。教师教学中更应注意使学生在学习新课中复习旧课,有更多的机会去应用知识,使学生在短期内获得较多的知识。让学生在掌握广阔的知识的基础上,把握、了解事物间的联系,更深地理解知识、巩固知识。
3.复习计划要科学
每次复习的内容应适当,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倦。对复习材料数量、时间要合理安排,实验证明,在识记数量多的材料时,分布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例如:前苏联沙尔达科夫的实验:五年级甲班和乙班成绩大体相同,学习自然时,一学期内甲班在讲完大纲后集中复习5节课,乙班则进行4次单元复习,也用5节课。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两班学习评分结果见表5-7。
表5-7&&&&&&&&& 集中复习和分布复习的效果对比
集中复习(五甲)
分布复习(五乙)
在组织复习时,对分量少难度小的材料可集中复习,分量重难度大的内容可分散复习。心理学的研究还指出,间隔时间不太长的分散复习可以收到最好的效果。但是,间隔的时间太短也是不利的。间隔时间的长短应根据材料的性质、数量、识记已经达到的水平等因素而定。例如,刚开始识记时,间隔时间要短些,以后可以稍长些。
4.适当的学习程度
一般认为,对材料的识记没有一次达到无误背诵的标准,称为低度学习;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成为过度学习。试验表明,低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而过度学习的材料比恰能背诵的材料记忆效果要好一些。当然过度学习有一定限度,花费在过度学习的时间太多,会造成精力以时间上的浪费。在我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一个实验中,被试对不同的无意义音节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以恰能成诵所需要读的次数为100%,4小时后检查回忆百分率。实验结果表明:学习程度以150%时,记忆效果最好,但超过150%,效果并不会随之再有显著的增长。因此,进行适当的过度学习对记忆的保持是有效的。
5.复习要做到经常性和多样化
复习要注意经常性,做到&学而时习之&,以平时分散复习为主,再配合阶段总复习,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复习还必须多样化。心理学家伍德罗进行过如下的比较研究,他把一班学生分为三组来学习诗歌、散文、报告文学、事件的日期、土耳其语&英语词汇及和音等6种材料。第一组为机械练习组,学习后在4周内分8次练习3小时。第二组为变化练习组,学习后也同样练习3小时,但指示他们注意其中的含意,利用联想或分组的方法,运用主动的自我测验等有效的记忆方法。也就是说,给予一种指导性的复习。第三组为控制组,即无练习组,学习后没有练习。最后对各组进行测验,结果发现,机械练习组和无练习的控制组的成绩相差不多,而接受指导的、复习方式变化的训练组在每一种材料的测验上其成绩却大大超过其他两组。
可见,进行多样化的复习不仅使学生感到新颖,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也利于思维的练习和智力的提高。为了促使学生巩固地掌握知识,有时候可全面地复习,按部就班地复习,这种复习可普遍地恢复过去形成的联系,也有利于发现那些识记不牢固的部分。而更重要的是灵活采用多样化的复习方式,教师可采用提问、做练习、调查、讨论、实验操作或课外小组科技活动等种种形式,使学生把学习的有关知识进行复习、巩固。在学习与日常生活中,人们通常使用的复习方法有&理解法&、&背诵法&、&循环记忆法&、&练习和实验操作法&等。还有编写复习提纲、绘制图表、制作索引书目、卡片、剪报等,使脑内储存与外部储存结合起来,都有助于记忆内容的系统性。
第三节&青少年记忆力的培养
一、良好的记忆品质
要培养记忆力,应是在保证记忆高度精确的前提下,既要识记敏捷,又要保持长久,更要善于根据当前要求准确及时地把所需事物提出来解决问题,满足要求。为使记忆高度发展,培养记忆力应以记忆的基本品质为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良好的记忆品质,提高他们的记忆能力。记忆的良好品质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识记的敏捷性
识记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上的品质。对于同一种材料,有些人能很快记住,有些人则需要很长时间。记忆的这种品质具有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如《三国演义》中的张松只把曹操新写的《孟德新书》看一遍后就能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而有的人虽然长久而刻苦地学习,识记效果也不理想。识记的敏捷性必须与其他品质结合起来,才具有意义。
(二)记忆的精确性
记忆的精确性是指所记住的事物精确无误的品质。这是记忆品质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品质。没有记忆的精确性,甚至精确性不高,记忆的其余品质都将失去应有的意义和实际价值。人与人之间在这方面表现的差异也非常突出。有的人记忆十分精确,而有的人记忆总是似是而非、错漏严重。
(三)保持的持久性
保持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在时间持续上具有的品质。人与人之间在保持的持久性具有显著的差异。如有的人识记过的事物能在脑中保存很久,甚至终生不忘;有的人则所谓&记性好,忘性大&,识记起的事物保持不了多久。
(四)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善于根据当前的要求把需要的事物从记忆中准确迅速地提取出来。这方面的个别差异也是显著的。如有的人记住的东西不少,就是在需要时不能准确迅速地提取出来;而有的人则能把当前需要的事物准确迅速地提取出来,表现的&对答如流&、&出口成章&。马克思在这方面的品质最为突出。法拉格在《回忆马克思》中提到,&无论何时,无论任何问题,都可以向马克思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通知,就开向思想的海洋&。记忆的准备性,是使知识运用于实际的重要品质。记忆的准备性主要取决于记忆的组织是否到了系统熟记的程度,以及是否善于运用追忆的方法去寻找线索。
记忆的各种品质在不同学生身上有不同的结合。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记忆上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良好的记忆品质。
二、青少年记忆的特点(自学)
青少年的记忆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青少年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
人的记忆能力不是天生的,是后天逐渐发展起来的。根据心理实验,将机械记忆和理解记忆综合起来衡量,正常人18~35岁记忆力最好;假定此时成绩为100分的话,35~60岁记忆平均成绩为95分,80~85岁记忆平均成绩降为80~85分。可见青少年期是记忆力的全盛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代。他们记得快,尤其在理解的记忆上,发展特别迅速,保持得又比较牢固,回忆又准确。在这一时期中,如果重视对记忆力的锻炼和记忆品质的培养,不仅有利于他们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而且对他们的智力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及时地、充分地利用青少年记忆的黄金时代这一优势,掌握丰富的文化科学知识,提高智力水平。
(二)识记的有意性随目的性增加而发展
小学生识记的任务更多的是教师提出来的。刚升入初中的学生识记任务很大程度上还是要依靠教师提出,学生总希望教师布置任务时具体些,如哪些段落只要记住大意,哪些定理、公式须牢记等。他们对直接感兴趣的材料记得好,对困难材料记得较差,以后才逐步学会使自己的记忆服从识记目的任务的要求,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初中阶段,学生识记的目的性还较被动,到高中阶段,学生才逐渐自觉地确定目的来支配自己的识记活动。
(三)意义识记的方法逐渐占主导地位
从识记方法来看,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识记虽仍带机械成分,但机械方法已不起主导作用,意义识记的成分越来越大。高中阶段意义识记已经占主导地位了。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在学科内容上不单单依靠机械识记,而且在主观上也并不愿意用机械的方法去进行识记,更不乐意用高声朗诵的方法去识记语文等各种材料。他们倾向于开动脑筋,去寻求事物或材料之间的规律与联系,以便运用意义识记去掌握材料。因此,中学生的记忆与小学生记忆比较,其显著特点是意义记忆效果好。心理学家的研究就发现,对于逐字逐句的记忆,小学一年级学生记住72%;初中二年级学生记住55%;高中二年级学生记住17%。而对于意义记忆,高中二年级学生记住83%;初中二年级学生记住45%;小学一年级学生记住28%。
根据这一特点,教师既要提醒青少年学生不完全忽视机械识记的作用,又要利用青少年意义识记的有利条件加强指导和培养运用,提高意义识记的能力。
(四)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发展
从识记内容来看,青少年学生抽象识记能力有较大的发展。从小学到中学阶段,发展的趋势是,识记具体形象内容的能力发展很慢,抽象内容的能力发展很快。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用信号检测方法进行再认能力最佳年龄的研究,发现对具体实物图形的再认,随年龄增长而迅速发展,到小学高年级就能达到高峰;对抽象图形的再认,自小学阶段开始迅速发展,至初中阶段,就达到高峰;对词的再认,也是初中阶段达到最高峰。可见,青少年阶段是抽象识记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五)记忆广度增大
与儿童相比,青少年的记忆广度有了较大发展,青年比少年、儿童在单位时间内记忆的内容多。有的学者采用诗歌为记忆材料。研究表明,在相同的时间内,高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比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多一倍,比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多四倍。
三、良好记忆力的培养
良好记忆力的培养和提高是在正确的教育、教学条件影响下,在不断进行的训练和实践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如何进行训练和培养良好的记忆力呢?一般说来,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良好记忆力的训练和培养,首先要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科学的记忆方法,能增强记忆,防止遗忘,收到&事半功倍&的好效果。就识记方法而言,指导也应考虑年龄、个性差异以及学习科目和记忆材料的不同。良好记忆方法有:
1.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
进行记忆时,应尽量少用机械重复的方法而多采用意义识记和理解记忆的方法。理解的内容才能记得快、记得牢,而且记住的东西有较大的实用价值。相反,对于我们不理解的东西,即使记住了,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又很容易遗忘。因此,对于智力发育已经基本成熟的大学生来说,概念、公式、定理的记忆,一般不应像小学生那样靠死记硬背,而应主要靠理解识记。对于中学生而言,接受知识的关键,不在于记住了具体的公式、定理中的数据和字母,而在于理解公式、定理之间的联系;消化知识的关键,不在于理解那些已知条件直接代人公式即可得出结果的一般题目,而在于熟练地运用知识、反应灵敏地去理解那些比较抽象、发挥性大的难题。可见,要培养自己的记忆力,应当同锻炼自己的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起来,这样,不但可以提高记忆效率,而且将在自己一生中受益无穷。
2.多通道协同记忆
识记时,应避免仅用单一分析器识记,应采用&多通道协同记忆法&。这种方法是指各种感官相配合的记忆方法。即耳听、眼看、手写、口念并举,加强输入信息的强度,在头脑中形成的是广泛的、多方面的联系。具有广泛联系的材料,记忆就比较牢固。有人曾经做过这样的试验,用三种方法让三组学生记住10张画的内容,对第一组的学生只给他们说画上的内容,不让他们看画;第二组学生只让他们看画,不给他们讲画的内容;第三组学生既给他们看画,又给他们讲画的内容。过了一段时间,检查这三组学生对10张画的记忆情况,结果表明,第一组记忆得最少,只有60%;第二组稍多,有70%;第三组记忆得最多,达到86%。这个实验说明,学习时调动的感官越多,记忆的效果就越好。我国宋朝著名教育家朱熹也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在这里讲的&三到&,也就是利用各种&联系通道&来增强记忆效果的意思。
3.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
这是一种再认与回忆相结合的方法,它可以大大提高记忆效果。简单地重复阅读,效果不好。应该在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再阅读,这样容易记住,保持时间也长。许多实验证明此法有效。例如盖兹的实验:要求被试识记无意义音节和传记文章,各用9分钟,其中一部分时间用于
试图回忆,诵读和回忆的时间分配不同,记忆的成绩就有显著的差异。结果如表5-8。
表5-8&&&&&&&&&& 阅读时试图回忆的效果。
全部时间诵读
1/5用于试图回忆忆
2/5用于试图回忆
4/5用于试图回忆
盖兹认为阅读与试图回忆的最好比例是20%阅读,80%背诵。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能够调动记忆者的主动性,能够提高记忆信心,能够合理分配时间与精力,能够保持大脑皮层长时间的兴奋性。
(二)掌握有效的记忆术
记忆术是记忆窍门和方法,是旨在促进人们记忆材料的程序,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定位法即所谓传统记忆术,是将记忆项目与熟悉的地点位置相匹配,使地点位置作为恢复各个项目的线索。这种记忆术来自古希腊。在古代,主要是在演讲中采用这种方法。他们都事先记住要讲几个主要论点,如走到这个门说这个论点,走到那个窗子说那个论点,走到另一个门再说另一个观点,等等。这样,所要讲的几个论点就不至于漏掉。这个方法的产生据说是一个古希腊的诗人在宴会上朗诵了一首诗,随后,他就出去了。他刚一出去,屋顶塌了,厅里的人全部都遇难,无法辨认尸首,这个诗人根据宴会中各个座位坐的是谁而辨认出了尸首。以后他就认为,把东西一定位就能记住了。因此,这种记忆的定位法传了下来。定位法能产生效用,主要符合这样两种原理;一是把没有组织的材料加以组织了。二是把一个东西放在一个位置上,使其定位,这就是建立了联系,进行了更深一步的加工。
2.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法是通过当前的事物回忆另一事物,建立事物间的联系而进行记忆的方法。可以采取接近联想、对比联想等各种联想进行记忆。如学习古代汉语,靠死读、死记,固然可以弄懂一些词语、句式和古汉语语法,但如果我们运用接近联想来帮助记忆,就可以把它同现代汉语联系起来,比较古今词义、句式、语法的异同,看有什么发展变化,这样就可以理解得更深,记得更牢固。学习散文,可以比较一下杨朔、秦牧、刘白羽等名家的散文作品在立意、选材、结构、语言、风格上各有什么特色,留下的印象往往是强烈而深刻的。又如学习数理化知识时,如果将对立的公式、规律、定理、逆定理收集在一起,进行对比联想,既可加深理解,又能巩固记忆;解释某个词语时,可以联系它的反义词进行思索,印象就会深刻得多。经验证明,记忆以联想为基础,联想又是记忆的重要途径之一。
3.形象记忆法
形象记忆法是对抽象的材料赋予一定形象而进行记忆的方法。运用形象记忆法,主要是对那些抽象难记的材料,尽可能地赋予一定的形象,通过联想使它们变成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能强烈剌激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器官的具体生动的东西。例如在中学地理课教学中,有的教师采用图像形象记忆法,把某一国家或地区画成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欧洲像个平行四边形,亚洲像个不规则的菱形,非洲像个三角形加上一个半圆形,澳洲像一个五边形,南北美洲像一对直角三角形等等。这样就可以提高记忆效果。
4.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法是根据记忆的内容的读音,编成另一句读音相同的话,利用二者音调相谐产生的联想来帮助记忆。例如,有人利用谐音来记忆圆周率3.,编成谐音是:山巅一寺一壶酒,尔乐苦煞吾。这样很容易就记住圆周率小数点后的10位数字了。又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卒于1883年,编成谐音是&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这就容易记住,并不易忘记。谐音记忆法可以把&死&变&活&,把枯燥乏味的记忆材料变得兴趣盎然,记起来诙谐滑稽、轻松有趣。它还能化&难&为&易&,把晦涩难记的东西变得流畅易记。在记忆数、理、化、历、地等科和外语单词方面,谐音记忆法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目前最流行而又取得公认的记忆技术是PQ4R法。PQ4R法的取名是下面所述学习材料时应该遵循的6个步骤的英文缩写。
(1)预习(Prepare):涉猎全章学习材料,确定要探讨的一些总课题。确定作为单元来阅读的各分段,把以下②~⑤四个步骤应用在各分段上。
(2)提问(Question):提出有关分段的问题。把各分段的标题改为适当的问句。例如一个分段标题是&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可改为&何谓信息在头脑中的贮存&或&头脑中的信息是如何进行贮存的&等等。
(3)阅读(Read):仔细阅读各分段的内容,尝试回答自己对于分段所拟定的问题。
(4)思考(Reflection):在阅读时思考内容,力图予以理解,想出一些例子,把材料和自己原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5)复述(Repeat):学完一个分段后,尝试回忆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力图回答自己对本分段所提出的问题。如果不能充分回忆,就重新阅读记忆困难的部分。
(6)复习(Review):学完全部材料后,默默回忆其中的要点,再次尝试去回答自己所提出过的各个问题。这种记忆技术由于学习者通过对学习材料的进行良好的&主观上的组织&,能够产生良好的记忆效果。
(三) 掌握有效进行追忆的方法
追记是要费一番思索才能回忆起来的,故需要讲求方法才能达到追忆的目的。
首先,在追忆时可以自觉地利用中介性的联想,也就是利用事物的多方面联系去寻找线索。有时可以利用事物间的外在联系,如相似、对立、接近等联系进行追忆;有时则要运用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通过推理来进行。
其次,可以利用再认来追忆。例如,忘掉了某个外文单词,就可以把自己所熟悉的某些单词一个一个地读出,当读到有熟悉感时,就能立刻把它识别出来。同样忘记了某个同学的名字,可以把学生名册拿出来,一个个顺着看下去,当看到某个姓名时,就能把这位同学的名字回忆出来了。
最后,在追忆时,常常会出现长时间努力追忆仍无结果,因而焦躁不安,甚至无名火起的情形。这种困扰情况显然不利于追忆,就应当暂时中断追忆,稍微放松和冷静一下,然后再去追忆。这样往往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
记忆是对过去经历的事物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基本过程。记忆的规律均由影响识记、保持、再现的一系列主观因素所制约。评判一个人的记忆力的好坏应从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四个方面来考察。教师要根据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记忆力的培养。
一、名词解释
1.记忆&& 2.表象&& 3.遗忘&4、联想
1.记忆的基本过程是由&&&& 、&&&& 和&&&& 构成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2.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表明&&&&&&&&&&&&&&&&&&&&&& 。
3.表象的基本特征是&&&&&&& 与&&&&&&& 。
4.保持内容的量变有&&&&&& 和&&&&&& 两种情况。
5.按记忆内容,记忆可分为&&&& 、&&&& 、&&&& 、&&&& 四种,按信息保持时间长短可将记忆分为&&&& 、&&& &&、&&&& 三种。
6.记忆的品质包括&&&&& 、&&&& 、&&&& 、&&&&& 。
7.按照反映的事物间的关系,一般把联想分为&&& 、&&& 、&&& 和对比联想四种。
1.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
2.过度学习量越多越好。(&)
3.前摄抑制是后学习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识记和保持的干扰。(&)
4.机械识记是一种无用的识记。( )
1.&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是&&&&
A、情绪记忆&B、动作记忆&C、形象记忆&D、逻辑记忆
2.无意识记具有极大的&&&
A、目的性&B、自觉性&C、选择性
3.&触景生情&是&&&
A、再认&B、直接回忆&C、间接回忆
4.及时复习的理论依据是&&&
A、记忆恢复现象&C、前摄抑制&B、遗忘规律&D、后摄抑制
五、问答题
1.为什么要进行复习?如何复习?
2.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是什么?
3.青少年记忆力的特点是什么?应怎样培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手写我心 作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