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苔厚腻白腻用羌活胜湿汤可以吗 明天清晨起...

欢迎来到文都教育!&&
通关必备&&&&
交流互动&&&&
当前位置: >
2015中西医助理:中医舌诊之厚白腻苔
  欢迎来到,是医考培训的第一门户,提供练习题、考试培训、面试辅导记忆最新的医学讲座等全方面的医学信息,预祝考生们取的好成绩。  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场。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  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小编推荐:
&&责编:豆腐李
关于"2015中西医助理 笔试考试"的新闻
发帖区(已有0条跟帖,)
只有登录用户才能发表看法。
医师资格考试QQ交流群:相关知识点:
[方剂学]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辨证要点是()选项:A.眩晕耳鸣,舌苔白滑,脉弦滑B.咳嗽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C.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D.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E.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
[方剂学]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辨证要点是()选项: A.眩晕耳鸣,舌苔白滑,脉弦滑 B.咳嗽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 C.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 D.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 E.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
相关知识点:
[[方剂学]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的辨证要点是()选项:A.眩晕耳鸣,舌苔白滑,脉弦滑B.咳嗽痰多,食少胸痞,舌苔白腻,脉滑C.眩晕头痛,舌苔白腻,脉弦滑D.心烦不寐,眩悸呕恶,苔白腻,脉弦滑E.癫狂惊悸,大便干燥,苔黄厚腻,脉滑数]相关内容: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赵东奇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 大夫个人网站
& 文章详情
临床经验录
抓主症,用时方。
1、延年半夏汤
  组成:槟榔6克,桔梗3克,枳实3克,前胡6克,半夏12克,鳖甲9克,人参3克,生姜3克,吴茱萸3克。
  主治:胃痛剧烈,波及左胸、肩胛者。
  岳美中:延年半夏汤,《古今录验》方,载于《外台秘要》。日本医家对此方颇有研究,《汉法医典》中即收录本方。
  其临床应用指征:
  ①凡见胃部时有剧烈之疼痛者,且疼痛往往波及于左侧胸部及肩胛部;
  ②凡见患者喜屈其上体抵压疼痛之部位,以冀图减轻疼痛者;
  ③疼痛时发时止者;
  ④多嗳气欠伸,呕吐后疼痛可缓解者,均可投用本方。
  半夏12克 槟榔6克 桔梗3克 枳实3克 前胡6克 鳖甲9克 人参3克 吴茱萸3克 生姜3克
  水煎温服,可获神效。
说明:《岳美中医话集》介绍本方所治以神经性痉挛为主。用治肝胃不和之胃痉挛疼痛及支气管哮喘有特效。
治肝胃不和之胃痉挛疼痛,其主症为:阵发性胃脘疼痛、痛连胸胁、呕吐涎沫,情绪波动则发作加重。
治支气管哮喘,其主症为:突发性阵咳作喘兼见胸胁疼痛、咯粘液白沫痰、苔腻脉弦。
可与吴茱萸汤证互参。
2、复元活血汤
出自《医学发明》
  [组成] 柴胡12 天花粉12 当归10 红花8 生甘草5 炮山甲10 大黄18(酒浸) 桃仁12(酒浸)
  【用法】:除桃仁外,锉如麻豆大,每服一两,水一半,酒半,同煎至七分,去滓,大温服之,食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
  [功用] 活血祛瘀,疏肝通络。
  [主治] 跌打损伤,瘀血留于胁下,疼痛不已。黄帝针经云: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行下于胁,则伤肝。肝胆之经,俱行于胁下,经属厥阴、少阳。
  [注意] 孕妇忌服。
  [方解] 因跌打损伤,致瘀血停滞,使得气机受阻,肝气不舒,胸胁疼痛。本方中柴胡疏理肝气;当归、红花、桃仁、山甲祛瘀止痛,消肿散结;大黄、天花粉清热散瘀,生甘草调和诸药。
 &&& [现代应用] 跌打损伤、胸胁挫伤、肋间神经痛、肋软骨炎等属瘀血阻滞者。
说明:复元活血汤主症:胁下瘀肿疼痛,痛不可忍。
本方煎服要点:重用大黄;加酒同煎;空腹服;以利为度,得利痛减,不尽服。3、一贯煎
&&&&&&&&&&&&& 【来源】《柳州医话》。也有说出自《续名医类案》
  【组成】北沙参,麦冬,当归身各三钱(各9克),生地黄六钱至一两五钱(18-30克),枸杞子三钱至六钱(9-18克),川楝子一钱半(4.5克)
  【功用】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不舒证。胸脘胁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并治疝气瘕聚。
  【歌诀】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肝肾阴虚胁痛尝。
  【古籍论】肝脏体阴而用阳,其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肾阴亏,肝失所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进而横逆犯胃,致胸脘胁痛,吞酸吐苦。阴虚液耗,津不上承,故咽干,舌红少津。肝气不舒,肝脉郁滞,时间久后则结为疝气瘕聚。治疗宜发滋养肝肾阴血为主,配伍疏达肝气之品。方中重用生地黄为君,滋阴养血,补益肝肾。北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益阴养血柔肝,配合君药以补肝体,育阴而涵阳。并佐以少量川楝子,疏肝泄热,理气止痛,遂肝木条达之性,该药性苦寒,但与大量甘寒滋阴养血药配伍,则无苦燥伤阴之弊。诸药合用,使肝体得以濡养,肝气得以条畅,胸脘胁痛等症可以解除。
  【方论】方中重用生地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为君;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为臣;更用少量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疏肝之功。
&&&& 【中医论述】
《中风斠诠》:胁肋胀痛,脘腹搘撑,多是肝气不疏,刚水恣肆为病。治标之法,每用香燥破气,轻病得之,往往有效。然燥必伤阴,液愈虚而气愈滞,势必渐发渐剧,而香药、气药不足恃矣。若脉虚舌燥,津液已伤者,则行气之药尤为鸩毒。柳洲此方,虽是从固本丸,集灵膏二方脱化而来,独加一味川楝,以调肝气之横逆,顺其条达之性,是为涵养肝阴第一良药,凡血液不充,络脉窒滞,肝胆不驯,而变生诸病者,皆可用之。
《中医杂志》():一贯煎方剂组织缜密,配伍精当,它的唯一特点是以脏腑制化关系来作为遣药立法的依据。本方主治是肝病,肾为肝之母,滋水即能生木,以柔其刚悍之性,故以地黄、杞子滋水益肾为君。肺主一身之气,肺气清肃,则治节有权,诸脏皆滋其灌溉,而且养金即能制木,以平其横逆之威;胃为阳上,本受木克,但土旺则不受其侮,故以沙参、麦冬清肺益胃,二者为臣。当归入肝,补血活血,而辛香善于走散,乃血中气药,故用以为佐。更加一味川楝,泄肝通络,条达气机,故用以为佐。合为滋水涵木,疏土养金的良方。
《方剂学》:方中重用生地为君,滋阴养血以补肝肾。以沙参、麦冬、当归、枸杞子为臣,配合君药滋阴养血生津以柔肝。更用少量川楝子疏泄肝气为佐使。共奏滋阴柔肝以代疏肝之功。其中川楝子性味苦寒,虽有苦燥伤阴之说,但若配在滋阴养血的方药中,却无伤阴之害,而这正是本方有别于以理气疏肝为主的诸方的不同之点,本方与逍遥散同治肝郁胁痛,但两方证候各不相同。逍遥散以情志不遂而肝气滞郁,引起胁痛;且以肝逆而乘脾,兼现神倦食少,故以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为治。一贯煎则以肝阴不足,气郁生热,而致胁痛;且以郁热不散而犯胃,兼现吞酸吐苦,故以滋养肝肾,疏泄肝气立法。
说明:一贯煎主症:胁肋疼痛,吞酸吐苦,舌红少津,脉细(虚)弦。要点在舌红少津苔净。
4、痛泻要方
&&&&&& 【方名】 痛泻要方
  【出处】 《景岳全书》引刘草窗方 ;《丹溪心法》。
  【异名】白术芍药散(《古今医统》卷三十五)。
  【组成】炒白术90克 白芍(炒)60克 陈皮(炒)45克 防风60克
  【方歌】 痛泻要方陈皮芍 防风白术煎九煎 补泻并用理肝脾 若非食伤医便错
  【功效】 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 脾虚肝旺之痛泻。肠鸣腹痛,大便泄泻,泻必腹痛,泻后痛缓(或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左弦而右缓者。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
  【各家论述】
  痛泻之证由土虚木乘,肝脾不和,牌运失常所致。《医方考》说:“泻责之脾,痛责之肝;肝责之实,脾责之虚,脾虚肝实,故令痛泻。”其特点是泻必腹痛。治宜补脾抑肝,祛湿止泻。方中白术苦甘而温,补脾燥湿以治土虚,为君药。白芍酸寒,柔肝缓急止痛,与白术相配,于土中泻木,为臣药。陈皮辛苦而温,理气燥湿,醒牌和胃,为佐药。配伍少量防风,具升散之性,与术、芍相伍,辛能散肝郁,香能舒脾气,且有燥湿以助止泻之功,又为牌经引经之药,故兼具佐使之用。四药相合,可以补脾胜湿而止泻,柔肝理气而止痛,使脾健肝柔,痛泻自止。
  《医方集解·和解之剂》:“此足太阴、厥阴药也。白术苦燥湿,甘补脾,温和中;芍药寒泻肝火,酸敛逆气,缓中止痛;防风辛能散肝,香能舒脾,风能胜湿,为理脾引经要药;陈皮辛能利气,炒香尤能燥湿醒脾,使气行则痛止。数者皆以泻木而益土也。”
说明:痛泻要方主症:腹痛则泄,泄后痛不减,泄下粘液泡沫便。
&&&&&& 【方名】 左金丸
  【出处】 《丹溪心法》
  【异名】回令丸(《丹溪心法》卷一)、茱连丸(《医方集解》)。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黄连(180克) 吴茱萸(30克)
  【功用】 清泻肝火,降逆止呕。
&&&&&& 【主治】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音,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 【方解】 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辛开苦降,肝胃同治,泻火而不至凉遏,降逆而不碍火郁,相反相成,使肝火得清,胃气得降,则诸症自愈。
&&&&& 【方论】本方治证为肝失条达,郁而化火,以及肝火犯胃所致。方中重用黄连苦寒泻火为君,佐以辛热之吴茱萸,既能降逆止呕,制酸止痛,又能制约黄连之过于寒凉。二味配合,一清一温,苦降辛开,以收相反相成之效。
&&&&& 【方剂比较】
  左金丸、戊己丸、香连丸同具苦降辛开的配伍方法。不同点在于:左金丸黄连六倍于吴茱萸,重在清肝泻火,和胃降逆,主治胁肋胀痛、呕吐吞酸的肝火犯胃证;戊己丸连、萸等量,即清热与开郁并重,加白芍以和中缓急,主治胃痛吞酸、腹痛泄泻的肝脾(胃)不和证;香连丸连、萸同炒后去吴荣英,意在清热燥湿为主,加木香以行气止痛,主治湿热痢疾,脓血相兼,腹痛里急后重。
  【文献】 方论 吴谦《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4:“左金丸独用黄连为君,从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吴茱萸从类相求,引热下行,并以辛燥开其肝郁,惩其扞(han)格,故以为佐。然必本气实而土不虚者,庶可相宜。”
说明:左金丸主症:吞酸嘈杂,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重在吞酸嘈杂。
6、龙胆泻肝汤
&&&&&& 【出处】《医方集解》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分类】 清热剂-清脏腑热
  【组成】 龙胆草(6克) 黄芩(9克) 山栀子(9克) 泽泻(12克) 木通(9克) 车前子(9克) 当归(8克) 生地黄(20克) 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方诀】 龙胆栀芩酒拌炒,木通泽泻车柴草,当归生地益阴血,肝胆实火湿热消。
  【方组趣味记忆】 黄子龙(推)木车,当地卸柴草。 解:黄(黄芩),子(山栀子),龙(龙胆草),木(木通),车(车前子),当(当归),地(生地黄),卸(泽泻),柴(柴胡),草(甘草)。
  【功用】 泻肝胆实火,清下焦湿热。
  【主治】 肝胆实火上扰,症见头痛目赤,胁痛口苦,、耳肿;或湿热下注,症见阴肿肿痒,筋痿阴汗,小便淋浊,妇女湿热带下等。(本方常用于顽固性偏头痛、头部湿疹、高血压、急性结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外耳道疖肿、、急性黄疸性、急性胆囊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炎症、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尿道炎、外阴炎、睾丸炎、腹股沟淋巴腺炎、急性盆腔炎、带状疱疹等属肝经实火、湿热者。)
  【用法】 作水剂煎服,根据病情轻重决定用药剂量。也可制成丸剂,每服6-9克,日二次,温开水送下。
  【禁忌】 本方药物多为苦寒之性,内服每易有伤脾胃,故对脾胃虚寒和阴虚阳亢之证,或多服、久服皆非所宜。
  【方论】方中龙胆草善泻肝胆之实火,并能清下焦之湿热为君,黄芩、栀子、柴胡苦寒泻火,车前子、木通、泽泻清利湿热,使湿热从小便而解,均为臣药;肝为藏血之脏,肝经有热则易伤阴血,故佐以生地、当归养血益阴;甘草调和诸药为使。配合成方,共奏泻肝胆实火,清肝经湿热之功。
  【方解】 本方治证,是由肝胆实火,肝经湿热循经上扰下注所致。上扰则头巅耳目作痛,或听力失聪;旁及两胁则为痛且口苦;下注则循足厥阴肝经所络阴器而为肿痛、阴痒。湿热下注膀胱则为淋痛等症。故方用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本方泻火除湿两擅其功的君药。黄芩、栀子具有苦寒泻火之功,在本方配伍龙胆草,为臣药。泽泻、木通、车前子清热利湿,使湿热从水道排除。肝主藏血,肝经有热,本易耗伤阴血,加用苦寒燥湿,再耗其阴,故用生地、当归滋阴养血,以使标本兼顾。方用柴胡,是为引诸药入肝胆而设,甘草有调和诸药之效。综观全方,是泻中有补,利中有滋,以使火降热清,湿浊分清,循经所发诸证乃克相应而愈。
&&&&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此足厥阴、少阳药也。龙胆泻厥阴之热,柴胡平少阳之热,黄芩、栀子清肺与三焦之热以佐之,泽泻泻肾经之湿,木通、车前泻小肠、膀胱之湿以佐之,然皆苦寒下泻之药,故用归,地以养血而补肝,用甘草以缓中而不伤肠胃,为臣使也。
  《重订通俗伤寒论》:肝为风木之脏,内寄胆府相火,凡肝气有余,发生胆火者,症多口苦胁痛,耳肿,阴湿阴痒,尿血赤淋,甚则筋痿阴痛。故以胆、通、栀、芩纯苦泻肝为君;然火旺者阴必虚,故又臣以鲜地、生甘,甘凉润燥,救肝阴以缓肝急;妙在佐以柴胡轻清疏气,归须辛润舒络;使以泽泻、车前咸润达下,引肝胆实火从小便而去。此为凉肝泻火,导赤救阴之良方。然惟肝胆实火炽盛,阴液未涸,脉弦数,舌紫赤,苔黄腻者,始为恰合。
  《金鉴》:胁痛口苦,耳肿,乃胆经之为病也;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乃肝经之为病也。故用龙胆草泻肝胆之火,以柴胡为肝使,以甘草缓肝急,佐以芩、栀、通、泽、车前辈大利前阴,使诸湿热有所从出也。然皆泻肝之品,若使病尽去,恐肝亦伤矣,故又加当归、生地补血以养肝。盖肝为藏血之脏,补血即所以补肝也。而妙在泻肝之剂,反作补肝之药,寓有战胜抚绥之义矣。
  《成方便读》:夫相火寄于肝胆,其性易动,动则猖狂莫制,挟身中素有之湿浊,扰攘下焦,则为种种诸证。或其人肝阴不足,相火素强,正值六淫湿火司令之时,内外相引,其气并居,则肝胆所过之经界,所主之筋脉,亦皆为患矣。故以龙胆草大苦大寒,大泻肝胆之湿火;肝胆属木,木喜条达,邪火抑郁,则木不舒,故以柴胡疏肝胆之气,更以黄芩清上,山栀导下,佐之以木通、车前、泽泻,引邪热从小肠、膀胱而出;古人治病,泻邪必兼顾正,否则邪去正伤,恐犯药过病所之弊,故以归、地养肝血,甘草缓中气,且协和各药,使苦寒之性不伤胃气耳。
  《谦斋医学讲稿》:本方以龙胆为君,配合黄芩、山栀泻肝胆实火;木通、车前、泽泻清热利湿,用生地、当归防其火盛伤阴,再用甘草和中解毒,柴胡引经疏气,总的功能是苦寒直折,泻肝火而清利下焦湿热。故治胁痛、口苦、目赤、等肝火上逆,亦治小便淋沥,阴肿阴痒等湿热下注之证。
说明:龙胆泻肝汤主症口苦溺赤,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以小便不利为要点。本方与大柴胡汤同治肝火实证,区别在于本方重在利小便治湿热,大柴胡汤重在通大便治腑实。
&&&&&& 〖方源〗 《傅青主女科·产后偏上卷》此症勿拘古方,妄用苏术、蓬、棱,以轻人命。其一应散血方、破血药,俱禁用。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
  〖组成〗 全当归 八钱[各24g] 川芎 三钱[9g] 桃仁 去皮尖,十四枚[各6g] 干姜 炮黑,五分[2g] 甘草 炙,五分[2g]
  〖用法〗 黄酒、童便各半煎服。
  〖方歌〗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酒炮姜,消瘀活血功偏擅,止痛温经效亦彰。
  〖主治〗 产后瘀血腹痛。恶露不行,小腹冷痛。
  〖功用〗 化瘀生新,温经止痛。
  〖注意事项〗若产后血热而有瘀滞者,则非本方所宜。
  【加减】产后七日内,或因寒凉食物,结块痛甚者,加入肉桂2.4克。产后停血不下,半月外尚痛,或外加肿毒,或身热,食少倦甚,加三棱、蓬术、肉桂等,攻补兼治,其块自消。
  【方论】方中重用当归,补血活血,祛瘀生新为君;川芎行血中之气,桃仁活血祛瘀为臣;黑姜入血散寒,温里定痛为佐;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
&&&&& 【各家论述】
《医林纂要》:妇人产子,血既大破矣,而用力已劳,气亦耗泄,故产后多属虚寒。其有恶露不行,儿枕作痛诸病,皆气不足以行之故,故治此宜用温以行之。当归以滋养其新血,川芎以行血中之气,干姜以温之,炙草温中补气,而微用桃仁以行之。治余血作痛之方,宜莫良于此矣。
《成方便读》:夫产后血气大虚,固当培补,然有败血不去,则新血亦无由而生,故见腹中疼痛等证,又不可不以去瘀为首务也。方中当归养血,甘草补中,川芎理血中之气,桃仁行血中之瘀;炮姜色黑入营,助归、草以生新,佐芎、桃而化旧,生化之妙,神乎其神;用童便者,可以益阴除热,引败血下行故道也。
唐容川云:既产之后,身痛腰痛,恶血不尽,阻滞其气,故作痛也。盖离经之血,必须下行不留,斯气无阻滞,自不作痛,又能生长新血。若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且多痛楚,宜归芎失笑散及生化汤治之。又云:血瘀能化之,则所以生之,产后多用。(《血证论》)
说明:产后瘀血腹痛,生化汤在所必用。主症:阴道流血、淋漓不尽兼小腹疼痛拒按。若拒按明显加益母草30g,若不甚拒按加仙鹤草30g。临床运用不必拘于产后,但见阴道流血、淋漓不尽兼小腹疼痛即可投用。
&8、升降散
&&  【别名】赔赈散、温证解毒散
  【来源】《伤暑全书》卷下。
  【组成】白僵蚕(酒炒)2钱,全蝉蜕(去土)1钱,川大黄(生)4钱,广姜黄(去皮,不用片姜黄)3分。
  【主治】温热、瘟疫,邪热充斥内外,阻滞气机,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致头面肿大,咽喉肿痛,胸膈满闷,呕吐腹痛,发斑出血,丹毒,谵语狂乱,不省人事,绞肠痧(腹痛),吐泻不出,胸烦膈热,疙疸瘟(红肿成块),大头瘟(头部赤肿),哈蟆瘟(颈项肿大),以及丹毒、麻风。
  【制法】上为细末,合研匀。
  【用法】病轻者分4次服,每服重1钱8分2厘5毫,用冷黄酒1杯,蜂蜜5钱,调匀冷服,中病即止。病重者与3次服,每服重2钱4分3厘3毫,黄酒1杯半,蜜7钱5分,调匀冷服。最重者分2次服,每服重3钱6分5厘,黄酒2杯,蜜1两,调匀冷服。如1-2帖未愈,可再服之,热退即止。
  【禁忌】服药后半日不可喝茶、抽烟、进饮食。若不能忌,即不效。
  【方论】《伤寒瘟疫条辨》:是方以僵蚕为君,蝉蜕为臣,姜黄为佐,大黄为使,米酒为引,蜂蜜为导,六法俱备,而方乃成。僵蚕味辛苦气薄,喜燥恶湿,得天地清化之气,轻浮而升阳中之阳,故能胜风除湿,清热解郁,从治膀胱相火,引清气上朝于口,散逆浊结滞之痰也;蝉蜕气寒无毒,味咸且甘,为清虚之品,能祛风而胜湿,涤热而解毒;姜黄气味辛苦,大寒无毒,祛邪伐恶,行气散郁,能入心脾二经,建功辟疫;大黄味苦,大寒无毒,上下通行,亢盛之阳,非此莫抑;米酒性大热,味辛苦而甘,令饮冷酒,欲其行迟,传化以渐,上行头面,下达足膝,外周毛孔,内通脏腑经络,驱逐邪气,无处不到;蜂蜜甘平无毒,其性大凉,主治丹毒斑疹,腹内留热,呕吐便秘,欲其清热润燥,而自散温毒也。盖取僵蚕、蝉蜕,升阳中之清阳;姜黄、大黄,降阴中之浊阴,一升一降,内外通和,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
  【附注】赔赈散(《伤寒温疫条辨》卷四引《二分晰义》)、温证解毒散(《羊毛瘟症论》卷下)。炼蜜为丸,名太极丸。
  本方药仅四味,其中僵蚕、蝉蜕袪风解痉、散风热、宣肺气,宣阳中之清阳;大黄、姜黄荡积行瘀、清邪热、解温毒,降阴中之浊阴;又加黄酒为引,蜂蜜为导。两两相伍,一升一降,可使阳升阴降,内外通和,而温病表里三焦之热全清。杨栗山云:「名曰升降,亦(表里)双解之别名也。」(《寒温条辨》)因之命名「升降散」。 
说明:升降散主症:咽喉红肿疼痛、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数。治腮腺炎、颈项下颌淋巴结炎有卓效。
  【出处】《温疫论》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说明:达原饮主症: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
10、藿香正气散
  【来源】《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二。
  【组成】大腹皮 白芷 紫苏 茯苓(去皮)各30克 半夏曲 白术 陈皮(去白) 厚朴(去粗皮,姜汁炙) 苦桔梗各60克 藿香(去土)90克 甘草(炙)75克
  【功用】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主治】外感风寒,内伤湿滞,发热恶寒,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泄泻,舌苔白腻等。
  【方论】方中藿香芳香化温,和中止呕,并能发散风寒,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香化浊;厚朴、陈皮、半夏曲行气燥湿,和中消滞;白术、茯苓健脾去湿;大腹皮行气利温;桔梗宣肺利膈;生姜、大枣、甘草调合脾胃,且和药性。诸药合用,共成解表化湿,理气和中之功。
说明:藿香正气散主症:腹痛吐泻、舌苔白腻。胃肠型感冒舌苔白腻用此方,苔不腻用葛根剂(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偏热者用葛根芩连汤。
11、补阳还五汤
&&&&&& 【方源】 清代王清任 《医林改错·卷下·瘫痿论》。
 && 【组成】 黄芪(生)四两[20g]; 当归尾 二钱[3g]; 赤芍 一钱半[5g]; 地龙 一钱[3g];川芎 一钱[3g]; 红花 一钱[3g]; 桃仁 一钱[3g]。
  【用法】 水煎服。
  【功效】补气活血通络。
  【主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不禁,舌黯淡,苔白,脉缓。
  【方解】君药---生黄芪:重用,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血行,瘀去络通。
  臣药---当归尾∶长于活血,兼能养血,因而有化瘀而不伤血之妙。
  佐药---赤芍,川芎,桃仁,红花∶助当归尾活血祛瘀; 地龙∶通经活络。
  配伍特点---大量补气药与少量活血药相配,气旺则血行,活血而又不伤正,共奏补气活血通络之功。
  【运用】
  本方是体现王清任所创气虚血瘀理论的代表方剂。常用于中风后的治疗。以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苔白脉缓或脉细无力为证治要点。
  常用于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上肢或下肢痿软属气虚血瘀者。
说明:应用本方勿限于半身不遂及偏瘫,临床但见气虚血瘀者即可用之。主症:瘀血征象(舌质紫黯、有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充盈)+气虚征象(乏力、劳累则汗、脉无力)。
12、补中益气汤
  【来源】出自金代名医李东垣《脾胃论》卷中,
  【组成】黄芪 甘草(炙)各1.5克 人参(去芦)0.9克 当归身0.6克(酒焙干或晒干) 橘皮(不去白)0.6~0.9克 升麻0.6~0.9克 柴胡0.6~0.9克 白术0.9克
  【功用】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主治】脾胃气虚,少气懒言,四肢无力,困倦少食,饮食乏味,不耐劳累,动则气短;或气虚发热,气高而喘,身热而烦,渴喜热饮,其脉洪大,按之无力,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头痛;或气虚下陷,久泻脱肛。现用于子宫下垂;胃下垂或其它内脏下垂者。
  【方论】方中黄芪补中益气、升阳固表为君;人参、白术、甘草甘温益气,补益脾胃为臣;陈皮调理气机,当归补血和营为佐;升麻、柴胡协同参、芪升举清阳为使。综合全方,一则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脾胃气虚诸证自可痊愈;一则升提中气,恢复中焦升降之功能,使下脱、下垂之证自复其位。
说明:补中益气汤为治气虚发热及内脏下垂(低血压)的经典方剂。其主症:乏力少气、不耐劳作(劳累后症状加重)。
13、金沸草散
&&&&&& 【来源】《博济方》卷一。
  【组成】荆芥穗120克 旋复花90克 前胡90克 半夏30克(洗净,姜汁浸) 赤芍药30克 麻黄(去节)90克 甘草30克
  【用法】上药七味同为细末。每服6克,用水150毫升,人生姜、大枣,同煎至90毫升,热服。如汗出,并三服。有寒气则出汗,如风盛则解利。
  【主治】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目昏痛,颈项强急,肢体烦疼,胸膈满闷,咳嗽喘满,痰涎不利,涕唾稠粘。
说明:彭坚教授经验:金沸草散长于祛风止痒、降气化痰。主症:阵发性咽喉刺痒,气呛于上,忍不住咳嗽。(阵发性咽痒咳嗽)
14、散偏汤
【来源】《辩证录》卷二方
【处方】川芎(30g)白芍(15g)白芷(10g)白芥子(10g)柴胡(10g)制香附(10g)郁李仁(6g)生甘草(3g)
【用法】每日1次,水煎服,分2次服,发作期可分3~4次服用。连续服用15天为1个疗程。一般服用2~3个疗程。服药期间嘱病人暂停服用牛奶、蛋类食品。
【适用病证】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血管神经性头痛(气滞血瘀型)。发作性头痛,大多数为一侧,个别为两侧,呈较剧烈的胀痛、跳痛和刺痛,持续时间数小时或1~3天,反复发作,间隔数日或数周不等。因情绪波动,疲劳而诱发,部分无明显诱因。并伴有恶心呕吐,头晕目胀,心烦易怒,胃纳不振等症状,约半数患者舌边尖见瘀点或瘀斑,舌苔薄白居多,脉象多弦。
&说明:本方要点:川芎重用30g,(彭坚教授经验:伍地龙30g咸寒下行,制川芎之燥烈)。郁李仁伍白芥子破痰消瘀。
主症:头痛偏于一侧,为剧烈跳痛,刺痛或胀痛,每因情绪因素而诱发或加重。舌见瘀斑。
15、头风神方(沈观颐中丞传自一道人。予仆妇患此,痛甚欲自缢,服二剂,数年不发。)&&& 土茯苓忌铁,四两,金银花三钱,蔓荆子一钱,玄参八分,防风一钱,明天麻一钱辛夷花五分,川芎五分,黑豆四十九粒,灯心二十根,芽茶五钱,河水、井水各一钟半,煎一钟服。 (《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说明:本方所治头风当为顽固性湿浊头痛,其主症:头痛昏沉(因于湿,首如裹),苔腻。彭坚教授经验:本方治额窦炎头痛有卓效,其痛在前额连及鼻根,从不流涕。
额窦炎头痛,其病机为痰浊久储鼻窦,蒙蔽清窍。缠绵难愈,为一般通窍药所不能治。愚学习彭坚教授经验,以此方合用苍耳子散,为治额窦炎头痛之专方,收效惬意。历经实践,将两方简化组合为:土茯苓30—90蔓荆子10川芎10白芷15苍耳子10辛夷花10细辛6桔梗10甘草6。简化后,全方突出通窍泄浊之功,效专力宏。
16、川芎茶调散
 &&& 功 效:升散风热
  组 成:薄荷、川芎、荆芥、羌活、白芷、防风、细辛、炙甘草、细茶末
  主 治:治诸风上攻,正偏头痛,恶风有汗,憎寒壮热,鼻塞痰盛,头晕目眩。
  归 经:足三阳药也。
  方 义:(1)羌活治太阳头痛,白芷治阳明头痛,川芎治少阳头痛,细辛治少阴头痛,防风为风药卒徒,皆能解表散寒,以风热在上,宜于升散也。头痛必用风药者,以巅顶之上,惟风可到也。
  (2)薄荷、荆芥并能消散风热,清利头目,故以为君,同诸药上行,以升清阳而散郁火。加甘草者,以缓中也。
  (3)用茶调者,茶能上清头目也。
  变化方:一方加菊花僵蚕,名菊花茶调散,治头目风热。
说明:川芎茶调散全方以风药为主,主治风寒头痛,重在祛风。主症:头痛连及项背,遇风加重。天气变化或季节交替,即感头部昏沉胀痛、头目不清醒,并非剧烈头痛,但须掐捻捶打始感到舒服者,用之有效(彭坚教授经验)。
17、羌活胜湿汤
  【来源】元?李东垣《内外伤辨惑论》
  【组成】羌活、独活酒洗、藁本酒洗、防风各一钱、甘草五分、川芎二分,酒洗、蔓荆子三分,碎、生姜三片
  【用法】上(口父)咀,清水二杯,煎至一杯,去滓,食后温服,缓取微似汗。
  【歌诀】羌活胜湿羌独用,芎藁蔓荆草防风,寒湿在表头身重 ,发表祛湿效力雄。
  【主治】治湿气在表,头痛头重,或腰脊重痛,或一身尽痛,微热昏倦。
  【加减】如身重腰中沉沉然,中有寒湿也,加酒洗防己、附子。
  【各家论述】
  《医方集解》汪讱庵:此足太阳药也。经曰:风能胜湿。羌、独、防、藁、芎、蔓,皆风药也。湿气在表,六者辛温升散,又皆解表之药,使湿从汗出,则诸邪散矣。若水湿在里,则当用行水渗泄之剂。
  《张氏医通》张石顽:此治头项之湿,故用羌、防、芎、藁一派风药,以祛上盛之邪。然热虽上浮,湿本下著,所以复用独活透达少阴之经。其妙用尤在缓取微似之汗,故剂中加用甘草,以缓诸药辛散之性,则湿著之邪,亦得从之缓去,无藉大开汗孔,急驱风邪之法,使肌腠馁弱无力,湿邪因之内缩,但风去而湿不去也。其有腰以下重,寒湿之邪留于阴分也,本方加防己以逐湿,必兼生附以行经;或见身重腰沉沉然,湿热之邪遍于阳分也,本方加苍术以燥湿,必兼黄柏以清热,非洞达长沙术附、桂附、栀子柏皮等方,不能效用其法。
  《医门法律》喻嘉言:按湿上甚而热,汗之则易,下之则难,故当变其常法而为表散,此方得之。
  《医镜》顾松园:此升阳散湿之剂,凡湿从外受者,无论在上在下,俱以此方随证加减治之。按《金匮》云:“太阳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中湿,亦名湿痹。”言太阳病则必有发热恶风之候,湿留关节则痛,阳郁不伸则烦,脉不沉细,则非有外风与之相搏,故只名中湿,亦名湿痹者,谓湿邪痹闭其身中之阳气也。治宜此方,微汗以通其阳。
  【变化方】
  (1)本方除独活、蔓荆、川芎、甘草,加升麻、苍术。名羌活除湿汤,
  治风湿相搏,一身尽痛。
  (2)本方除川芎,加黄耆、当归、苍术、升麻,名升阳除湿汤,治水疝肿大,
  阴汗不绝。再加麦芽、神曲、猪苓、泽泻,除当归、黄耆,
  亦名升阳除湿汤,治脾虚泻痢。
说明:本方以风药为主组成,而名之以治湿之剂。乃遵“风以胜湿”之理论。主症:首如裹、头身困重,舌苔厚腻。
发表于: 06:07
暂无评论,我来发表第一篇评论!
赵东奇大夫的信息
网上咨询赵东奇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赵东奇大夫提问
赵东奇的咨询范围:
中医筋伤、中医妇科、中医男科、中医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儿科相关疾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婴儿舌苔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