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因材施教幽深么人际关系心理学呢?该怎么做...

心理学属于什么学科?_百度知道
心理学属于什么学科?
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中间科学,一般说来基础心理学属于理科,发展和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属于文科,到了读博士期间都成了文科了。社会学属于理科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的关系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两大支柱之一社会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和社会学的关系密切。 社会心理学与社会学在理论方面,有许多内子的相通之处,它们都非常重视从社会环境与个人相互作用的关系上来分析其研究对象;都非常注重对人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他们都互相倚重对方的研究成果。在研究方法方面,两者也有共同之处,双方都采用实验,测验,问卷,谈话等方法。 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与社会学之间的一门边缘性质的学科。心理学侧重于研究个体内心活动的学科,社会学是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研究,而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和社会有关的心理学问题的学问,它由心理学知识和社会学知识共同积累而建立起来的,所以三者有密切的联系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哲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形成一门独立的研究学科。是人类自我思维、行为方式认知和剖析,研究人类怎样感知外界信息和怎样进行信息内化处理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科学。(注:一直以来心理学界都很难对“心理学”下一个准确的该概念,这是本人在心理学多年的研究中综合前辈的解释得的认识,如有不当之请各位斧正)
◆ 心理学研究学科的分类
实验心理学:是最早发展起来的心理学分支,它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心理发展初期的那些传统课题。如感觉,知觉,学习,动机和情绪等。
认知心理学:致力于研究人的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推理、信息加工、语言、问题解决、决策和创造性活动。用科学的创造方法探讨内部心理活动的规律。
人格心理学:研究个人独特的心理特征和个体行为的稳...
心理学是研究人和动物心理现象发生、发展、活动和行为表现的一门科学。心理学一词来源于希腊文,意思是关于灵魂的科学。
灵魂在希腊文中也有气体或呼吸的意思,因为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依赖于呼吸,呼吸停止,生命就完结了。随着科学的发展,心理学的对象由灵魂改为心灵。直到19世纪初叶,德国哲学家、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才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它以人的心理为主要研究对象。科学的心理学不仅对心理现象进行描述,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现象进行说明,以揭示其发生发展的规律。
心理的起源[编辑本段]心理是生物神经活动的产物,心理起源的研究主要从比较心理学(研究各生物物种神经功能及心理发展水平),发展心理学(人类个体心理发生发展规律)两方面进行.动物神经系统的产生...
心理学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心理学与教育_图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心理学与教育
上传于||暂无简介
大小:757.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摘 要] 差异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的一门学科。基于差异心理学视角下探明能力"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差异心理学关于能力与因材施教关系的原理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 差异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的一门学科。基于差异心理学视角下探明能力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探讨学校素质教育理论基础提前之一,也是在素质教育环境下探寻因材施教的创新空间。能力与因材施教的关系是双向的:智力差异客观存在,是因材施教的原因和必然要求,因材施教影响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 中国论文网 /6/view-5383862.htm  [关键词] 差异心理;因材施教;能力   【中图分类号】 B4-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一、差异心理学的内涵及研究内容   《心理学百科辞书》指出“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差异的性质和根源”,个体差异是指“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遵循常态分配的个体变量”。这样就把个体的一切差异都包括进去了。《心理学辞典》指出“差异心理学研究个体心理差异,个体心理差异是指人们彼此区别的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特点;它们是差异心理学研究的对象”。虽然明确了是研究个体的心理差异但研究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特征表现出来的个体特点,这是把心理活动全部都包括进去了。我认为差异心理学研究的是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个体心理的特殊性。差异既是教育的前提,又是教育的结果。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就是以个别差异为前提。   二、能力的界定   (一)能力的内涵。个体心理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心理现象,包括人格、能力、认知、情绪和动机五个方面。个性包括能力和人格,个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能力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能力包含两方面意思:ability 对某项活动现有成就水平 ,已学会的知识技能;aptitude容纳接受或保留事物的潜力和可能性。能力的不同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及特殊能力的发展。   1.智力的成分及结构不同。首先能力有各种各样的成分,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构成能力结构上的差异。以一般能力――智力为例。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在各种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身上都存在着这九种智力,但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2.能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一般能力发展(智力);特殊能力发展。首先,智力在全人口中表现为常态分布,大多数人的智力处平均水平,但也有智力低于一般水平和智力超常者。智力有其发展趋势,童年及少年期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18至25岁智力达到顶峰之后趋于平稳。这种智力发展趋势是存在个体差异的,即发展快慢、达到高峰的时间早晚等等。此外还存在特殊能力发展的差异,如音乐能力、创造力等。   三、因材施教的内涵   因材施教这一理论是由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首次提出的,他认为天下的事物都存在普差别,所谓“射不主皮,力不同科,古之道也。”将人具有不同的力气视为自古以来就有的常道。孔子发现智力的差异,提出过“上智”与“下愚”的见解,后来他又发现人的能力、个性、志向和专长方面都存在差异。据此,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理论。他主张,教人必先知人之长短,孔子的因材施教原则不仅做到了“各因其材”,而且做到了“各尽其材”。   四、智力与因材施教的关系   (一)智力差异客观存在,是因材施教的原因和必然要求。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多元的,人除了言语―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两种基本智力外,还有其他七种智力。在加德纳的多元智力框架中,人的智力结构至少由九种智力要素组成。每个人都同时拥用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而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得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每一种智力都有多种表现方式。智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它要求教学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因材施教影响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不同环境和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个体有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潜能,为其提供合适的教育和训练可以激发每个人潜在的智力。因材施教为智力培养发展方法提供了方向,体现在两个方面:针对不同的学生及针对不同的智力发展特点过程,尊重与之匹配的发展规律。同样的教学内容,面对不同个性、不同智力特点、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因对症下药。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中所涉及到得因材必因“人”因“机”,这其中的“人”就是指学生的类型,“机”则是指教学发生时学生的年龄、身心状态等,也就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的情况。   参考文献:   [1]心理学百科辞书[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   [2]心理学辞典[M].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韦石.最早系统论述差异心理学思想的教育家――孔子[J]. 中小学管理,1993,(04):48-49.   [4]陈立.从冯特的实验心理学到现代的差异心理学――官能心理学与因素分析的评述[J].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6,(03):353-354.   作者简介:周静雯(1987-),女,汉族,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潘玮琳(1989-),女,汉族,安徽安庆人,安徽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习心理学。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兒童氣質與因材施教高淑芬氣質的定義「我的老大怎麼每天面無表情,而老二卻情緒反應很激烈?」、「我的怎麼那麼敏感,我只是工作累了點,沒有笑容,他就哭了,以為我在生氣。」、「我兒子頭腦特別好,他會每天催我買他要的玩具,一直到我買給他為止」。從以上父母的投訴,可以看出即使同樣的父母可能會有個性完全不同的孩子,同樣一個孩子,大人會因自己的觀點而有好惡之分,這是牽涉到個人天生的氣質有異,以及父母和子女氣質特徵的適合度。本文重點包含介紹氣質特徵、親子關係的調整以及因材施教的方法。「氣質」翻譯自英文字 temperament,源自 1956 年美國紐約大學一批兒童發展學家長期追蹤觀察研究一群嬰幼兒,發現人與人之間除了高矮胖瘦等在生理上、以及智力上的個別差異外,也具有不同的「氣質」。「氣質」的定義是,與生俱有、對內在或外在刺激反應的獨特行為模式,它與智力及將來的成就無關,但會影響嬰幼兒的發展。用來評估兒童氣質的項目兒童發展學家將氣質分為九個項目來評估:一、活動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洗澡時也會把水潑得到處都是;即使換尿布,換衣服總是渾身扭動,讓父母緊張得手忙腳亂、滿頭大汗;常以跑步代替走路,喜歡戶外運動;即使睡著了,也動來動去,甚至獨自睡一張大床都不夠。活動量小的孩子,喜歡做些較安靜的活動,不喜歡戶外活動。二、規律性:指包括睡醒、飲食、排泄等生理時鐘的規律性。規律性高的孩子,定時睡覺和起床,固定時間大便,三餐或喝牛奶的時間固定,不會因為環境改變而影響其規律性。規律性差的孩子,父母常無法預期他們的作息時間。三、趨避性:指對新的人、事、物,第一次見到的時候,所表現出來,或是接受、或是退縮的態度。趨避性屬於「避」者,在接觸到任何新的人、事、物大多表現退縮的態度,例如看到陌生人會害羞,不敢打招呼;拒絕去新的幼稚園,喜歡玩舊的玩具、穿舊的衣服。屬於「趨」者就很容易與人打成一片,接受任何新的事物。四、適應度:指融入和接受新的人、事、物的難易程度。適應度不同於趨避性,舉例來說:小明第一天上幼稚園,在媽媽的鼓勵下可以向老師打招呼,也可以留在教室裡,可是過了一星期他還是坐在教室的角落玩,無法適應新環境的團體教學方式,因此小明在趨避性雖屬於「趨」,但其適應度不好。適應度不好的孩子,對某些不願意吃的食物,或某些拒絕的事情,如:理髮、梳頭、洗頭等,經過一段時間可能仍會表示抗拒。五、反應強度:對外在刺激的反應,或喜怒哀樂和需求表達的強度。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講話的音量、哭笑聲或不滿的抱怨都特別大聲,對事物的喜好反應明顯。反應強度弱者,常面無表情,或私下嘀咕著,令人猜不透他的想法和情緒反應。六、反應閾:指引起某種反應所需的刺激量,除了包括視、觸、聽、味、嗅覺之外,還有察言觀色的能力。反應閾低的孩子,尿布一點點溼馬上表現不舒服;有人輕輕開門或輕拉窗簾,就會醒來;對於溫度、食物的冷熱和味道非常敏感;過分誇張想像別人的表情。而反應閾高的小孩,即使父母氣得臉色發青都未察覺。七、情緒本質:指一個人外在的表情,是快樂、友善或不快樂、不友善。情緒本質正向的孩子,整天都是笑咪咪;而負向的孩子,大都呈現哭喪著臉或拗嘟嘟的表情。八、分散度: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另一個刺激的容易度。注意力容易分散者,很容易因被叫喚或環境的聲響而有反應;心情不好或生氣時,容易用笑話逗他開心;或是用不同的東西可以取代他原來想要的玩具。九、堅持度:當孩子正在從事某件事情,卻遭到外來的阻礙時,其克服阻礙而持續下去的程度。堅持度高的孩子,做一件事無論花多少時間,一定做完才肯罷休,即使遇到阻礙也絕不輕言放棄。另外,還會經常提醒父母答應過他的事情。教養態度受照顧者與孩子氣質的配合度所影響基本上氣質並無好壞之分,但是和照顧者氣質特徵的適合度卻會影響教養態度和親子關係,尤其我國的家庭體系仍是以父母為主的權威式家庭居多,當孩子的氣質特徵與父母有異時,很容易被列入「不聽話的孩子」名單之中。舉例來說,一個生活不規律的母親,碰到一個飲食時間性極規律的孩子,時間一到一定要吃飯,可能就會被認為是愛找麻煩的孩子。活動量大的父母,可能就很受不了整天只想待在家裡看電視畫圖,而不願外出從事戶外活動的孩子。筆者統計民國七十九年台大兒童衛生中心初診個案的診斷,有 23%的個案無法符合精神疾病的診斷,其中大部分是因為親子之間氣質的特徵不一致導致管教和行為問題。不過孩子極端的氣質特徵確實會影響父母的管教態度,增加父母的挫折感,以及影響孩子的人際關係。依管教的難易程度,可進一步將不同氣質的孩子分為難養型、容易型、慢吞吞型、中間偏難及中間偏易型五種養育類型。難養型的孩子氣質特徵是極不規律,情緒本質負向,反應強度激烈,退縮及適應度差。慢吞吞型的孩子氣質特徵是活動量低,情緒本質負向,反應強度微弱,退縮及適應度差。雖然研究顯示難養型的孩子,以後會有較多的外顯性行為問題(攻擊、吵架、偷竊等),而慢吞吞型的孩子以後會有較多的內顯性行為問題(例如焦慮、害怕不安、憂鬱等),不過近來研究發現若父母懂得因材施教,就可改善親子互動,包容這些孩子的極端氣質特徵,長期的追蹤發現他們並不比一般孩子有較多的行為問題。因此了解氣質特徵之後,更要知道如何因材施教,以下就針對各個氣質特徵,簡述因材施教的方法。針對孩子的氣質因材施教一、活動量對於活動量過高的孩子,父母在安全的考量下,最好每日提供足夠的空間和時間發洩孩子過度的精力,讓他們了解動靜之間的取捨。在需要他們安靜地從事某些活動時,他們也較能配合。老師在課堂上可以讓這些學生站起來擦黑板或發本子,讓他們稍微活動一下;先建立他們能專心讀書的時間,由短時間(如十分鐘)再慢慢地延長時間,也容許他們坐不住時可以起來,活動一下。至於只喜歡靜態活動的孩子,應該尊重他們的喜好,但是可以和他們溝通運動有益健康和交友,鼓勵他們從事較溫和的運動,增加他們的興趣和信心。二、規律性對於規律性很差的孩子,需要利用外在環境的設限來增加其規律性。例如全家規律的作息,配合燈光的輔助,白天不在暗室中活動或必定開燈,晚上定時關燈入睡,即使孩子半夜醒來,也不讓其有機會可以開燈玩耍,以防間接鼓勵其作息顛倒;即使前夜睡眠不足,白天也不要補充睡眠,使其夜晚疲倦容易入睡。每天早餐後有足夠時間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下大便,以培養定時大便的習慣。對於飲食不規律的孩子,宜以循序漸進的方式,尤其較大的孩子可與其溝通規律的重要性,即使在他們不餓的情形下,仍試著進食,漸漸養成三餐定時的習慣。三餐之間盡量不要給予點心,若是真的餓了,最好給予上一頓正餐剩下的食物。利用行為治療的原理,由外在協助建立生理規律性,在適應群居生活上是有其必要性的。另一方面,具有過度規律性的孩子,可能在生活作息上缺乏彈性,對於突發的作息改變格格不入。孩子可以因其規律性而選擇將來職業的方式。三、趨避性對趨避性屬於「避」的孩子,當他們要換新老師時,應先在熟悉愉快的情境先接觸新老師,老師也可以利用課外的時間和他們打打交道、寒暄問暖。他們對於新的課程或活動,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進入情況,所以師長應有耐心等待,不應誤解他們討厭老師或課程;另一方面,老師和家長應互相配合,讓這些孩子反覆學習使其容易進入狀況。要換新的用品之前,父母最好先跟孩子溝通,且選擇相似於舊用品的東西,較不會受到排斥。對於極端「趨」的孩子,父母還是要教他們有辨別的能力,以決定是否馬上接受新的人、事、物。四、適應度若一個孩子其趨避性是「避」,且其適應度很差,常會讓大人誤解他是故意的,即使大人想幫他,也常因失去耐心而前功盡棄。這些孩子需要更有耐心地以循序漸進及交互、抑制的方法,使他們漸漸接受新的事物。例如進小學前幾個月至半年,父母就開始在講故事時講到有關學校好玩的點點滴滴,走在路上經過小學也不忘描述學校裡生活的情形,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對小學不那麼陌生,接著帶著孩子喜歡的玩具或食物到學校操場或遊戲場陪他玩,漸進地有機會讓他跟小朋友和老師打個招呼,進一步帶他進教室一、二十分鐘,漸次增加停留的時間,整個過程都是在愉快的氣氛,不斷地鼓勵下進行。五、反應強度父母和老師必須瞭解,孩子表現出來的喜怒哀樂的程度,不一定與他內心真正的感受等量。面對反應強度激烈的孩子,考慮他的好惡表現強烈分明,有超過實際情感的程度,若他表現得很喜歡某人、事、物,再配合肢體動作的擁抱,很難令人不多疼他幾分;但是若他們生氣地咒詛別人,也不要太在意,或誤解他們。師長可能要讓其他人瞭解這些孩子的特質,不要被表面的反應強度給蒙蔽,而要探索他們實際的內心世界。對於這些孩子也可以教導他們以適當的溝通方式和肢體語言來修飾他們的反應強度。相反地,反應強度微弱的孩子,很容易讓別人忽略他們的喜怒哀樂的情緒反應,甚至讓人覺得他們「沒有脾氣」,像個「木頭人」等,雖然他們不像反應激烈又負向情緒本質的孩子,容易激怒他人,但是他們的需求很難被察覺,而有被忽略、拒絕的感覺。師長面對這些孩子,應該提高敏感度,他們的一點點情緒反應,可能代表內心強烈的感受。要鼓勵他們用適當的語言表達其反應,如:「我真的好喜歡」、「這件事讓我覺得很委屈、很難過」、「我好生氣喲」等。六、反應閾對於反應閾低的小孩,要接受其對外在刺激的敏感性,不要誤認為他是來「找碴的」。而反應閾高者,也就是感覺較遲鈍者,可利用提醒,詢問他的感覺,以防止其危險意識不夠,或藉由其他低反應閾的感官系統的幫忙,例如叫孩子叫不動,可以藉由拍他一下的觸覺刺激而讓他起身幫忙。面對社會知覺反應閾低的小孩,可以解釋「媽媽今天臉色不好,是因為身體不舒服。」、「我心情不好是因為在公司有些不如意的事情,你是個好孩子,這些和你無關。」相反地,面對社會知覺反應閾高的小孩,不太可能期待他們能察言觀色,所以老師和家長最好直接將對他們的看法,訴諸於言語的溝通,例如:「你今天下午畫圖弄髒餐桌,卻沒有清理,我真的很失望。」七、情緒本質不難想像天生「笑咪咪」的孩子總是惹人疼,即使他們犯錯也較不會受責罵;而「拗嘟嘟」的孩子較不惹人喜歡,容易被拒絕。面對正向情緒本質的孩子,要考慮其愉悅的心情是否代表他內心真的喜歡或高興,所以應配合其後續行為表現,例如:送這個孩子剪貼本,他笑咪咪的接受,若不仔細觀察他一直將剪貼本閒置在架子上,可能以為他很喜歡,而一再地送他剪貼本,而徒增他的困擾。情緒本質負向的孩子,即使收到自己最喜歡的金剛戰士,可能沒有任何愉悅的表現,使送禮的人有挫折感,而不想再送他禮物。這時父母應向對方解釋孩子的氣質特徵,並請送禮者觀察這個孩子馬上玩起金剛戰士的情景,就表示他非常喜歡這個禮物,並且請孩子以口語表達其興奮與感謝。八、注意力分散度面對注意力容易分散的孩子,老師可以安排他們在離自己最近,容易察覺的位置。經常用「非語言」的方式將他的注意力拉回來。在家,父母盡量減少環境的干擾,例如避免放置不必要的圖片或物品於書房中,減少電視聲或談話聲的干擾。對於他們好管閒事或不務正業的表現,應鼓勵其適切的部份,和提醒其不適切的部份。處理注意力不容易分散的孩子最難的部份是,當他們有煩惱或堅持時不易被轉移,可能還是藉助瞭解他們最有興趣的活動或物品,來吸引其注意力。九、堅持度中國父母覺得堅持度高是管教困難的氣質特徵之一,這是不同於西方家庭鼓勵孩子有自主性的特點。堅持度高的孩子,可能是將來長大從事研究工作的不錯特質,但是他們非做到底不可,非找到答案不可,或堅持自己的主張,常常不能跟外界的作息表相配合或與人格格不入。師長可以在其工作或作業告一段落之前就提醒他,使其有心理準備,以便銜接下一個課程,父母可以在吃飯前或就寢前半小時提醒他該暫時做個結束。對於堅持要求買東西或某些特權,若是不適切的,父母仍然要以接受瞭解其需求的態度婉轉地拒絕他,例如:「我知道若給你買摩托車,你會很高興,我也好希望讓高興,但是以現在的交通狀況,我若答應你,我可能會失去你,所以很抱歉我真的無法買給你。」堅持度太低的孩子,很容易放棄,永遠無法享受到克服困難後的成就感,父母和老師可利用循序漸進的方式,將一件工作分成幾個部份,經由輔助和鼓勵,使其容易完成,並建立自信心和自己解決困難的能力。至於較無主見的部份,可於日常生活中,以輪流的方式,由他決定吃飯的地點、郊遊的方式等。結語以上簡單介紹針各個氣質特徵因材施教的方法。基本上,筆者欲強調的是,尊重個別的差異性,生命的誕生至長大成人,是需要被愛、被瞭解、被教導的;而不是被拒絕、被誤解、被強迫改造的。成人若能瞭解孩子的氣質特徵,進而因材施教,那麼國家未來的主人翁就有福了。
延伸阅读· · · · · ·
教育与发展心理学文章更新
心理学书籍更新
     
     
     公共心理学考试题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共心理学考试题库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21页未读,继续阅读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际关系心理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