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近期面临危机的诺尔甘特裁员的危机,现在工作不是那么好找,整…

推广网址:
网罗天下—在线互助式知识共享与服务平台
大裁员挫伤员工 金牌企业面临信任危机
  来源于:网罗天下()
  &我也自身难保了,希望你能理解。&Gary Wong电话里无奈地婉拒了CBN记者的采访,这位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Young)工作1年的新员工在焦虑中度过了之前的数周,&每天上班都很紧张,尤其在被上司频繁地问到个人规划的问题时,更是感觉不妙&。
  Gary所供职的机构是四大会计师行之一,也是多年来的招聘大户,以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好而著称。但是现在,在&四大&中,&无薪休假&或是&低薪休假&的字眼,正在取代敏感的&裁员&或是&降薪&。由于业务量的缩水导致人力过剩,他们必须缩减成本。而GaryWong所就职的安永,也曾在4月份全国范围内分别召开员工会议,动员员工主动申请&低薪休假&。这让诸多员工深感忧虑。
  应聘者也开始丧失对这些机构的信任:上海财经大学一位接到&四大&通知书的毕业生对CBN记者坦言称自己&陷入了前途未卜的担忧中&。她担心自己入职后就将面临裁员的风险。
  这种忧虑的气氛正笼罩着越来越多的人,国际上金融、银行、电子、网络等诸多大企业陆续传来裁员的消息。全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公司KellyServices旗下的The AyersGroup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应对不断下滑的收入和日益缩减的盈利,59%全球受访企业高管表示计划于2009年裁员,远高于2008年34%企业曾裁员的比例。只有 37% 的受访公司表示没有在2008年裁员和不打算于2009年裁员。
  &中国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实际薪资增长率下调到6.3%,22%参与调研企业在第一季度进行了裁员,并有19%的企业开始采取措施减少高管的整体薪酬。&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针对中国企业发布统计报告称。
  但是裁员并不是万能药。普华永道曾经分析过国内外企业薪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结果显示,一半中国上市公司这一百分比为8%左右,欧洲是22%,美国则是34%。&总体上,中国因为劳动力优势,薪酬成本控制得相对低。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减薪的话,对企业的总成本和赢利究竟有多大影响呢?如果薪酬调整不对的话,连带其他销售、研发水平下降了,最终有可能适得其反。&该机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业务总监吴福民如是告诫中国雇主。
  裁员风暴
  &3月底公司开会宣布了裁员计划,该公司将近2000名员工,预计裁员12%~15%。&在英国一家对冲基金工作的孙彪对CBN记者透露。他坦言&这是一个超出大家预期的数字&。
  由于对冲基金工作的保密性,孙彪也不甚了解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但是他估计&这一裁员比例在同行中相对较低&。
  &公司还没有公布具体名单,所以公司同事几乎不聊有关裁员的话题,大多数的同事都特别专心工作,这也是一种争取表现的方式。&孙彪说。去年10月刚进公司的他已经充分做好了被裁的心理准备,因为随着红利的降低,现在英国的待遇与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他预备回国工作。
  孙彪说,全球的银行业在金融风暴背景下受灾严重。就在此之前,英国银行业巨头汇丰银行自2008年9月以来在全球总部三次大规模裁员,最后一次牵扯到1200人。
  没有一份权威的数据可以告诉外界究竟全球有多少雇员遭遇了裁员的窘境,只有一些零散的迹象。
  CBN记者通过TechCrunch,一家全球性的Web2.0博客网站追踪了全球科技公司的裁员情况,从去年8月份开始,他们一共追踪到467家企业裁员,其中涉及到逾33万名员工丢掉工作。
  其中,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份是裁员信息最为频繁发布的时期,并在今年2月份达到高峰。裁员企业中不乏My Space、Nokia、Google、AMD等全球性知名企业。裁员比例则大多集中在10%左右,有少数裁员比例超过40%。
网罗天下—在线互助式知识共享与服务平台
较老一篇:
较新一篇:
类别: | &
浏览数(1339) | &(0) | &
最新视频课程
热门视频课程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总裁网的观点或立场。
 |  | 商学院 |  |  |  |  |  |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本网站之所有资讯及作品 总裁网所有(C)
深圳总机:6
传真:6 网络商学院咨询专线:800-999-8287招专业人才,上一览英才!
400-884-1001客服热线:
快速登录:
金牌企业面临信任危机:裁员挫伤员工
发布时间: 09:20:26点击数:19135 次
 “我也自身难保了,希望你能理解。”Gary Wong电话里无奈地婉拒了CBN记者的采访,这位在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工作1年的新员工在焦虑中度过了之前的数周,“每天上班都很紧张,尤其在被上司频繁地问到个人规划的问题时,更是感觉不妙”。
  Gary所供职的机构是四大会计师行之一,也是多年来的招聘大户,以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好而著称。但是现在,在“四大”中,“无薪休假”或是“低薪休假”的字眼,正在取代敏感的“裁员”或是“降薪”。由于业务量的缩水导致人力过剩,他们必须缩减成本。而Gary Wong所就职的安永,也曾在4月份全国范围内分别召开员工会议,动员员工主动申请“低薪休假”。这让诸多员工深感忧虑。
  应聘者也开始丧失对这些机构的信任:上海财经大学一位接到“四大”通知书的毕业生对CBN记者坦言称自己“陷入了前途未卜的担忧中”。她担心自己入职后就将面临裁员的风险。
  这种忧虑的气氛正笼罩着越来越多的人,国际上金融、银行、电子、网络等诸多大企业陆续传来裁员的消息。全球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公司Kelly Services旗下的The Ayers Group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应对不断下滑的收入和日益缩减的盈利,59%全球受访企业高管表示计划于2009年裁员,远高于2008年34%企业曾裁员的比例。只有 37% 的受访公司表示没有在2008年裁员和不打算于2009年裁员。
  “中国企业今年第一季度实际薪资增长率下调到6.3%,22%参与调研企业在第一季度进行了裁员,并有19%的企业开始采取措施减少高管的整体薪酬。”全球最大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公司美世针对中国企业发布统计报告称。
  但是裁员并不是万能药。普华永道曾经分析过国内外企业薪酬占总成本的百分比,结果显示,一半中国上市公司这一百分比为8%左右,欧洲是22%,美国则是34%.“总体上,中国因为劳动力优势,薪酬成本控制得相对低。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减薪的话,对企业的总成本和赢利究竟有多大影响呢?如果薪酬调整不对的话,连带其他销售、研发水平下降了,最终有可能适得其反。”该机构人力资源咨询服务业务总监吴福民如是告诫中国雇主。
  裁员风暴
  “3月底公司开会宣布了裁员计划,该公司将近2000名员工,预计裁员12%~15%.”在英国一家对冲基金工作的孙彪对CBN记者透露。他坦言“这是一个超出大家预期的数字”。
  由于对冲基金工作的保密性,孙彪也不甚了解整个行业的真实情况。但是他估计“这一裁员比例在同行中相对较低”。
  “公司还没有公布具体名单,所以公司同事几乎不聊有关裁员的话题,大多数的同事都特别专心工作,这也是一种争取表现的方式。”孙彪说。去年10月刚进公司的他已经充分做好了被裁的心理准备,因为随着红利的降低,现在英国的待遇与国内并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他预备回国工作。
  孙彪说,全球的银行业在金融风暴背景下受灾严重。就在此之前,英国银行业巨头汇丰银行自2008年9月以来在全球总部三次大规模裁员,最后一次牵扯到1200人。
  没有一份权威的数据可以告诉外界究竟全球有多少雇员遭遇了裁员的窘境,只有一些零散的迹象。
  CBN记者通过TechCrunch,一家全球性的Web2.0博客网站追踪了全球科技公司的裁员情况,从去年8月份开始,他们一共追踪到467家企业裁员,其中涉及到逾33万名员工丢掉工作。
  其中,从去年11月份到今年1月份是裁员信息最为频繁发布的时期,并在今年2月份达到高峰。裁员企业中不乏My Space、Nokia、Google、AMD等全球性知名企业。裁员比例则大多集中在10%左右,有少数裁员比例超过40%.
  心理暗战
  在裁员风暴愈演愈烈之时,原本就是藏着掖着的企业裁员,难免出现一些局面失控的状况。这在一些有裁员需要的企业中演化为劳资双方的心理战。
  “你走到雇员的桌子旁,然后说‘谢谢你进来,Aaron,我有一些关于我们组织架构的信息,想和你私下说’。”这是一个假设的开场白,对话双方是管理者和即将被辞退的员工。
  之后,如果有必要,可以解释说“正如你所知道的,雅虎正在面临一个十分有挑战性的年头,所以关注于如何裁减成本。针对如何减少职位,我们做了非常艰难的决定。你的职位正是将被裁撤的职位之一”。
  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一部雅虎内部的幻灯片,这部幻灯片针对管理者如何通知属下被裁提了建议(Suggested Messaging to Notify Employees),告诉他们该做什么(Do‘s),以及不该做什么(Don’ts)。当这部幻灯片被美国超人气的科技博客网站Valleywag(硅谷闲话)的经营编辑欧文。托马斯贴出之后,迅速引发诸多讨论。甚至有中国雇员认为雅虎的做法人性化――这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意味。
  “同事的新造型有剃光头的愤怒型,蓄胡子的消沉型,花样百出。公司EMAIL里各种励志小故事流行,从中国的塞翁失马,到美国的‘我因为没鞋而伤心,直到我看到一个人没脚的故事’。同事们开始自救,除了干活的没有,什么都有,做贷款的,卖房的,搞咨询的,不一而足,研发部电话声不停,一片繁荣景象。”一位技术人员在自己的博客上记下了自己在数月内的心理历程。
  公司怎么办?
  虽然就业形势依然不容乐观,但是降薪显然并非最好的解决方案。
  根据吴福民的分析: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都经历过衰退,公司通常会裁员,但结果发现裁员并非最有效,何况很多情况下大部分的工资成本还在高层,而且裁员会严重损害员工士气并影响公司稳定性。
  “2001年前后,科技股泡沫破灭之后,思科销售额锐减、股价暴跌。其CEO主动拿起一元钱年薪,并且自己支付所有的费用,就连坐飞机也不让公司掏钱。其他的高层管理者也降低了其收入。三年来总计3美元的年薪,换来的是思科全球3.4万名员工的斗志。” 博斯公司大中华区总裁谢祖樨博士由此认为:“由于经营状况不佳,企业往往需要作出裁员或减薪等举措挽救颓局,高管等身先士卒,带头降薪,可以让员工看到公司改革的决心,从而减轻公司改革的阻力。”
  “危机之下,国内外企业开始思考,是否有其他更好方法降低工资成本?所以有针对性地减薪成了惯常做法。如果高管是创始人或股东的话,由于与广大股东利益一致,一般他们会主动降薪。这对于员工来说也有鼓励作用。”吴福民说。
上一篇:下一篇:
热门文章点击数
名人名企故事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一览青岛英才网投诉电话:5相关热词搜索:
其他人还阅读了下面的文章:危机企业裁员裁出了谁的痛
日期: 12:56
来源:南都周刊
评论 [3921]
  编辑导语:面对金融危机很多企业裁员的决定是不得不走的一步,但是裁员给企业带来的好处究竟有多少,是否单纯依靠裁员就能够缓和经济危机的影响,裁员这种短期阵痛的背后又有怎样的负面效果呢。裁员,裁出谁的痛。
  裁员,无论企业和员工,感觉都会很痛。处理得当,疼痛能短期自愈;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负和博弈”这一最坏的结果。
  六间房CEO刘岩。六间房被本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裁员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期知名度大增。
  只有输家的博弈
  10月底,陈思(化名)听说了公司最近融资出问题,可能要削减人手的风声,但他没想到,一切来得那么迅猛,远远超乎想象。他所在的公司是六间房,这家网站正是被本次金融危机带来的裁员潮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近期知名度大增。
  陈思刚刚以公司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身份加入六间房,10月份才办完转正手续。&&  10月底,他便听到小道消息说公司资金紧张,将裁员求存。随后的一天,他来到办公室,发现一整条业务线的同事正在集体办理离职手续,这让小道消息初步得到了证实。不过,由于这条业务线的经营业绩一直不太好,他以为这只是公司优化组织结构的正常行为。
  当天午餐时,他还和其他同事谈论这件事情,下午就被上司叫到办公室,告知他大规模的裁员已经开始,可能有约一半员工将会离开,不过核心团队不会发生什么变化。然而,情况在几天后骤然恶化,一个跟陈思级别差不多的同事告诉他,公司的处境比预想中的还要危险,裁员还会继续下去。
  此时的陈思已经隐隐嗅到危机降临的味道,他半开玩笑半认真地回答同事:“那就裁吧,最好把我也裁掉。”过了个周末回来,陈思再次接到那位同事的,这时,他的玩笑已经变成现实,他所在的部门被整个列入裁员计划,仅保留一名技术人员。
  就这样,陈思被“裁”了。同期进入裁员名单的还有公司的总经理等其他中高层。现在六间房的规模已经从当初的200多人锐减到三四十人,已不能再用“”一词来不痛不痒地形容了。
  对于这个结果,陈思有点难受,但接受得很平静。因为公司给予员工的补偿是按照新劳动法最高标准执行的“N+2”(N为员工在公司工作的年数,按照劳动法规定,员工在公司工作每满一年,离职时应获得相当于1个月工资的补偿金),并且公司CEO刘岩也出面表示,这次大家的离开是暂时的,公司将保留大家的和公司邮箱,等度过困难时期公司继续发展壮大时,将优先请老员工回来。这些举动让陈思和许多被裁的员工都觉得,公司还是有情有义的。“刘岩为人很仗义,大家理解他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如果离开能帮公司减轻负担,渡过难关,那么力所能及的人都会愿意为他做这些事情。”陈思说。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面对突如其来的“被抛弃”都有如此平和的心态,也不是所有涉及裁员的企业都能如此平稳地迈过这道坎。
  就在两个月前,深圳市万科物业服务公司离职员工钟林均因不满补偿金额度,手持两瓶汽油冲进他多次交涉离职补偿金的办公室,全身洒上汽油纵火自焚,并带火扑向公司智能化工程经理吴平。虽然大火迅速被扑灭,但两人严重烧伤。尽管万科坚决否认自焚所涉人员离开万科是裁员所致,可业界普遍认为,该极端令万科的“裁员秘密意外曝光”。
  一直以来,万科员工都有很强的归属感,在外几乎从不说万科的不是,然而这次的自焚,不管是歪打正着,还是的确源于“裁员秘密”,都让万科的雇主形象令外界另眼相看。
  广东国晖律师事务所彭旦平律师认为,这是一场典型的“负和博弈”,没有赢家,全是输家。对于万科物业而言,除了要支付两名伤者的巨额治疗费用之外,企业形象亦受损。而钟林均将面临故意伤害的刑事、民事责任追究,以及未来漫长的康复治疗。
  太多先例表明,挥出裁员这一刀,无论企业和员工,感觉都很痛。处理得当,疼痛能短期自愈;处理不当,就会带来“负和博弈”这种最坏的结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面临危机的诺尔甘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