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认知主义认知是什么意思?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转)_百度知道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转)
提问者采纳
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观点,现通过网络收索了到,如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教学目标的实现,经常说到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维果茨基社会心理学思想,它们二者之间存在必然的差异
(4) 两者的区别,因而任务的确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建构主义,通过让学生自己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注重内部过程与内部条件,即获得学习的能力:所谓的建构主义就是在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是由人脑主体的主观组织作用而实现的,学习应与问题解决联系起来,而是把教学内容分解到精心设计的一系列任务中,强调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还有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认知发现说包含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观点。理论主张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直接讲解教学内容:认知主义教学的目标在于帮助学习者习得这些事物及其特征,被动地作出反应。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合作性、思维)的性质及其活动方式。
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记忆、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主动地有选择地获取刺激并进行加工、讨论,主张教师在课堂上提供问题原型。不限于学科知识性,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都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任务之中。宜采用情境式教学,本人一直不明白,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因而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被广泛采用,教学要求的落实。在任务驱动教学中,使外界客观事物内化为内部的认知结构。主体在学习中不是机械地接收刺激:建构主义是学习理论中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它继承了过去认知心理学的若干思想,更大程度上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是认知主义,现收集与各位分享,它是认知主义向建构主义过渡的产物,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实际上并不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这种方法对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指导学生探索,强调同伴的重要性、学习、互相帮助,主要研究人的智能活动(包括知觉,并借助必要的信息资源主动建构的,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有着独特的优势,并提出学习是依靠顿悟。认为知识不是由教师灌输的、交流、知觉得到的,而可以多角度去组织教材。
(2 ) 认知主义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在每次的培训讲座中。
(3) 两者的联系,是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派这个学派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注重学会学习、语言、掌握技能;对学习问题的研究,强调学习环境应是真实的任务情境,除此以外
相关专业回答
  1,认知建构主义描述的是个人方面的心理,将其范围局限于个人的头脑。是以皮亚杰的思想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与原来的认知学习理论有更大的连续性。其基本观点是: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丰富和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就其实质而言,意义建构是同化和顺应统一的结果。一方面,新经验要获得意义需要以原来的经验...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认知主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为什么说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
自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使语言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以来,语言学的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结构主义语言学(20 c初—60s)、功能语言学(约1950s兴起)、转换生成语言学(1957年兴起)和认知语言学(70s末兴起)几个主要流派。从时间上看,认知语言学无疑是语言学研究最年轻的学科。然而,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最重要的是它迎合了时代的要求,与它之前的流派相比,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语言学流派的产生都与当时的哲学发展密不可分,所谓“哲学是语言学的摇篮”(Robins,),“语言学源于哲学……”(赵彦春,2005:10)。那么,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是什么呢?国内很多学者论述了这个问题,如王寅、赵艳芳等等,他们都认为是体验哲学,包括认知语言学的开创者之一Lakoff也这样认为。但是,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世界哲学舞台的场景:20世纪80年代正是后现代哲学在世界哲学舞台唱主角的时候。那么,难道这二者是一个东西?或者说二者基本观点吻合?我们来回顾一下这二者的基本观点。
美国学者Lakoff &Johnson
在1980年出版了轰动世界学术界的经典著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该书不仅仅是要谈谈隐喻遍及我们的概念系统,是我们思维的最基本方式之一,两位作者有远大的报复:想要彻底改变传统认识论,改变2000多年来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占统治地位的“客观主义神话”,批判的矛头直指西方思想的核心主张:绝对真理。在1999出版的《体验哲学》一书中,作者更系统地实施了整个计划。他们把西方哲学传统中占主导地位的经验论和唯理论统称为客观主义哲学,进而提出了第三中选择:新经验主义,即体验哲学。客观主义认为世界是客观的,我们应该排除人的主观因素镜像地认识世界,追求绝对真理。而体验哲学认为心智是体验性的、认知是无意思的、思维是隐喻的;没有独立于人的理解的绝对的客观的真理。后现代哲学作为后工业社会的产物,强调不确定性,反对宏大叙事,反对客观真理,强调“主体间性”。可见,体验哲学和后现代哲学在反对客观真理、重视主体地位和作用这两点基本主张上是一致的,难怪王寅教授将体验哲学划归于建设性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时间上看,体验哲学和20世纪50年代兴起80年代登上哲学舞台的后现代主义刚好吻合。也说不定Lakoff正是受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注意不是后现代哲学)才有了他的轰动哲学、语言学等学术界的经典作品。不过,后现代主义过于强调主体间的对话,而忽视了现实的作用,身体的体验。因此,体验哲学和当时哲学潮流是基本一致的,并对当时流行的哲学潮流进行了修补。
认知语言学的第二个理论背景是认知科学。二十世纪50年代认知科学诞生,Lakoff把50年代到70年代的认知科学归于第一代认知科学,认为它是建立在客观主义哲学基础之上的。70年代第二代认知科学出现,它是基于非客观主义哲学(体验哲学)的。认知语言学正是在第二代认知科学的理论背景下出现的。它之前的语言学派如TG是第一代认知科学的代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认知语言学应运而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可谓前沿。
认知语言学的前沿性,还表现在它与它之前的流派相比,有许多的进步,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王寅教授在其著作《认知语言学》(2007:11)对认知语言学给予了如下权宜性定义:
坚持体验哲学观,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方式,并通过认知方式和知识结构等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的、新兴的、跨领域的学科。
结合以上定义,归纳起来,认知语言学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对传统语言学理论进行了批判:
认知语言学迎合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后现代哲学人本性的特点,重视人在语言形成中的作用,强调语言与人的身体经验和认知密不可分,认为语言能力是人类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认知都是基于人对现实世界的互动体验,语言是对客观世界人知的结果,是对现实进行概念化后的符号表达。可见,认知语言学强调人在语言形成中的作用。
认知语言学强调语言的体验性和人本性,是对TG语言学派语言自治观的批判。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自治的,与使用它的人毫无关系;在语言研究中,生成语法学家完全排除“人”的因素。
认知语言学重视语义的研究,把语义当做语言研究的中心。往昔的语言学派都不重视语义的研究,特别是转换生成语法完全排斥对语义的研究。乔姆斯基坚决主张:语法是纯粹形式的东西,与语义和人的理解无关(Lakoff &
Johnson,)。他们对句法进行形式化的描写,以期使语言研究形式化、科学化。认知语言学重视人的理解,强调人在语言性形成中的主体性作用,其语言表达难免会打上人的“烙印”。因此,认知语义学认为语义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主观性,反对客观主义语义学的镜像论、固定论、组合论等观点。
认知语言学尝试通过通过对认知方式的分析来了解心智结构,进而研究人类的概念结构和语言表达,以期对语言的各个层面作出统一的解释。他们认为认知方式影响概念结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语言表达是会存在差异的。通过对认知方式的了解,我们可以对语言表达的差异作出合理解释。很明显,这一观点批判了生成语法所主张的普遍语法的观点。
认知语言学力图对语言进行统一的解释,努力寻求普遍的、适合于语言各个层面的、统一的分析方法。以往的语言学在分析语言的不同层面时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如用词法分析词汇,句法分析句子。认知语言学尽量简化和统一分析方法,试图对语言作出统一解释。
认知语言学持有百科知识观,认为语言不但与人的认知有关,而且还受人的知识结构以及人所生活的社会文化风俗等的影响。以往的语言学派认为语言是自治的。索绪尔实现了语言内指论,进行“关门打语言”。乔姆斯基也认为语言是自治的,句法也是自治的;认为语言能力与人的其他认知能力是分开的。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依赖于人对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与人类的心智密切相关,与人类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可分离。
&综上所述,认知语言学处于语言学研究的前沿是有其合理性的;它与其他语言学流派的相比所具有的优点证明它是值得我们放弃其他流派而专注于认知语言学的。
尽管Lakoff
&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afterwords(273页)里面宣称他们与后现代主义的有的基本信条不一致。他们也把二者拿来比较,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二者有很多相似之处。
王寅教授在与我们对后现代哲学的专题讨论中提出这一观点。
后现代主义这个话语最初产生于20C40-50s的建筑学、诗歌等领域,表示有不同于传统
的风格,个性化的风格。到了60年代,表现为一种文学文化现象。70年代之后,才被赋予了一种哲学的概念。真正登上哲学舞台是在70年代末。
参考文献:
Lakoff.G.&.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赵彦春,《语言学的哲学批判》。重庆:重庆出版社,2004。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认知语言学:诠释与思考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研究自然语言的一种方法或学派,近来在国外发展异常迅猛,但遗憾的是学术界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有鉴于此,本文讨论了与认知语言学密切相关的几个问题,即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认知语言学在认知科学中的特殊地位及与生成语法的关系,以及认知语言学的社会、语用维度。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分类号】:H0【正文快照】:
一、 引言拙文“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观”[18]概括了国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的主要内容,由于当时篇幅所限,有关问题未曾涉及。此后,笔者收到几位友人的来信,探讨认知语言学的某些问题。交流中我发现认知语言学这门当代语言学中的“显学”已开始为国人所重视,但与此同时,也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万长;[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曾容;;[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王胜利;;[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赵芳琴;;[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郝来旺;李瑜;;[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崔冉;;[J];大家;2011年07期
李朝;孙力;;[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王敏斯;唐忠顺;;[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03期
韩秀丽,张治中;[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李念良;;[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庄丽媚;;[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牟云峰;;[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梁敬美;[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年
王葆华;[D];复旦大学;年
魏在江;[D];华东师范大学;年
戴忠信;[D];北京师范大学;年
于屏方;[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年
徐李洁;[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俞晶荷;[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王文斌;[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周启强;[D];湖南师范大学;年
高文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明宏;[D];大连海事大学;年
于鹤;[D];大连海事大学;年
叶狂;[D];西南师范大学;年
张建科;[D];曲阜师范大学;年
董平荣;[D];重庆大学;年
刘再雄;[D];湖南师范大学;年
杨恩华;[D];中国海洋大学;年
王峥;[D];东北林业大学;年
赵淑芬;[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年
张雪莲;[D];西南财经大学;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王扬;[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丁凌云;;[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宣恒大;;[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周薇;朱乐红;罗炜;;[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周伊;;[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姜海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2期
赵斌;吴志云;;[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6期
方小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李劲荣;[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李先银;[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罗思明;;[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蔡淑美;施春宏;;[A];第四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李劲荣;;[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崔建新;张文贤;;[A];第七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C];2002年
朱志平;;[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丁加勇;;[A];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汉语被动表述问题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宗守云;;[A];走向科学大道的修辞学[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莉;[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董正存;[D];南开大学;年
王志军;[D];复旦大学;年
张金桥;[D];华南师范大学;年
徐默凡;[D];华东师范大学;年
周静;[D];华东师范大学;年
樊中元;[D];湖南师范大学;年
刘佐艳;[D];黑龙江大学;年
文贞惠;[D];复旦大学;年
王葆华;[D];复旦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桂阳;[D];哈尔滨师范大学;年
吴琴;[D];大连理工大学;年
王倩;[D];辽宁师范大学;年
付瑶;[D];长沙理工大学;年
何立均;[D];江西师范大学;年
钟海英;[D];江西师范大学;年
罗主宾;[D];广西民族大学;年
孙兴锐;[D];安徽师范大学;年
李敏;[D];南昌大学;年
李占炳;[D];南昌大学;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胡健;[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胡河宁;;[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6期
王扬;[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姜忞;;[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任风雷;;[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袁裴蓓;;[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宋然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周国光;;[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周国光,黎洪;[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陈许;;[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长召其;张志毅;;[A];中国辞书论集1997[C];1997年
李醒民;;[A];科学·认知·意识——哲学与认知科学国际研讨会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赵登明 凌茜;[N];光明日报;2003年
吴明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徐章宏;[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年
徐默凡;[D];华东师范大学;年
潘文;[D];复旦大学;年
谭业升;[D];复旦大学;年
李磊荣;[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高明强;[D];复旦大学;年
刁晏斌;[D];南开大学;年
李莉;[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刘芳;[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梁丽;[D];华中科技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任永军;[D];延边大学;年
仲崇涛;[D];南京师范大学;年
张庆;[D];西南师范大学;年
傅瑜;[D];西南交通大学;年
阳健;[D];湖南大学;年
魏颖;[D];天津师范大学;年
周春敏;[D];华东师范大学;年
陈华;[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年
姜涛;[D];黑龙江大学;年
孟广洁;[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肖薇;张岚;;[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戴忠信;黄耀华;;[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戴忠信;;[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3期
段成钢;郭侃俊;;[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钟小佩;;[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董顺琪;[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S1期
聂鑫琳;;[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1期
胡建伟;;[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03期
魏杰;白兰;;[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年03期
刘国辉;;[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邱文生;;[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2年会论文集[C];2002年
蒲松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李颖;;[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王珏;李妍;;[A];第九届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选[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葆华;[D];复旦大学;年
李杰;[D];复旦大学;年
宛新政;[D];复旦大学;年
吕明臣;[D];吉林大学;年
苗青;[D];浙江大学;年
赵贤德;[D];华中师范大学;年
姚双云;[D];华中师范大学;年
于屏方;[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年
刘辰诞;[D];河南大学;年
赵红梅;[D];山东大学;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苏珊珊;[D];哈尔滨师范大学;年
汪方方;[D];上海外国语大学;年
王宏伟;[D];辽宁师范大学;年
刘洋;[D];辽宁师范大学;年
苗世凤;[D];中国海洋大学;年
张娜;[D];哈尔滨理工大学;年
刘炎祁;[D];南昌大学;年
张萍;[D];新疆师范大学;年
李静;[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年
吴学勇;[D];中南民族大学;年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李晶 山西财经大学;[N];山西经济日报;2010年
张茧;[N];湖南日报;2007年
吴明华;[N];中华读书报;2005年
傅小兰 蔡曙山;[N];光明日报;2006年
赵冉;[N];厂长经理日报;2001年
刘建华;[N];江西日报;2000年
李丽;[N];工人日报;2001年
武建平;[N];华北电力报;2002年
陈程;[N];云南经济日报;2000年
于君;[N];农民日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余平;[D];重庆大学;2005年
江加宏;[D];安徽大学;2005年
何俊平;[D];武汉理工大学;2006年
江秋丽;[D];吉林大学;2007年
吴立莉;[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董莹莹;[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池哲梅;[D];黑龙江大学;2008年
廖立方;[D];湘潭大学;2008年
王大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窦川川;[D];重庆大学;2009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您的位置: &
对结构主义语言学派意义观的再认识为什么大部分人要靠语言才能思考,语言是思考的基础吗?
很好奇为什么我们想一个问题的时候为什么一定要依靠语言?没有语言就无法思考了吗?我们想一个问题为什么要靠语音描述出来?看来我是少部分人类,没有语言我很难去思考一件事情。尤其是分析一些事物的联系的时候。我听到一些词语的时候大部分时候没有浮现事物的图像。例如有人说马,我听到这个词语的时候并没有浮现马的图像,我到底是怎样理解马这个词的?抽象的词语我们又是怎样去理解的?例如有人说疼,我的脑海也没浮现一个人痛苦的样子。虽然我理解这些词,但是我不知道我是怎样去理解的。例如我看见鸟在天上飞,我会问自己鸟为什么会飞?显然是语言让我产生了这个思考。例如狼孩显然是不会思考的,我觉得是语言建立了智慧和逻辑。语言绝对是人类文明的关键变量。(会有下一个变量吗?)没有语言我们就和狼孩一样的。相关问题:
按投票排序
102 个回答
我觉得吧。好像很多人把语言简单的理解“说出的话”,所以很自然的会认为“不会说话的人”就是不懂“语言”。不过我揣测,题主是有点儿混淆了日常生活中的“语言”,以及一个更大的“语言”的概念。后者明显范围更大一些,这应该是包括了各种人类的较为抽象的表达方式。在后者意义上,语言其实就是抽象的能力。譬如,“我”这个字说出的时候,就表达了一种对人的“自我”个体的一个认知;说出“神”这个字的时候,就表达了一种“对超越人的力量”的认知。等等。至于其他人说,不借助语言,我们也能如何思考。实际上,他们是把语言狭义地限制在了我们目前的发声、书写的形式。假如只借助颜色,没有几何图形,我们能不能表达我呢?不知道,或许可以吧。但是作为人类,我的脑子里想到“我”的时候,一般只能反应出这么一种“语言”(即便我懂些英语、法语、希腊语什么的……但是,“我”和“神”这些字仍然在各种语言我所学过的语言之间,找到相同的“痕迹”)。
我不知道题主如何理解「基础」,在很多时候,语言当然是思考的基础,但也有很多时候,思考不需要以语言为基础,或者语言只起到较小的作用,例如:人际交往时觉察对方的情绪和意图的时候;篮球/足球运动员思考把球传给谁的时候;围棋/象棋选手思考如何落子的时候;画家在作画的时候;音乐家在作曲的时候;孩子在幼儿读物上走迷宫的时候;中学生做几何题时考虑在哪里添加辅助线的时候;手工艺人在对作品精雕细琢的时候;建筑设计师绘制草图的时候;达芬奇在写下那些工程设计笔记的时候;系统架构师绘制流程图的时候;用图解方法思考物理学问题的时候;品酒师判断酒品的时候;做菜时思考某道菜的食材如何搭配的时候;上床时思考下一步前戏动作的时候……人的思维有很多种,基于语言的思维只是其中一种,虽然它是最广泛使用的,但也有其缺点,例如对意义的表达必须是线性的,并且是间接的。现实中的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更无法用语言来运作。这时,视觉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它可以表达复杂的空间关系,以及用空间关系来映射复杂的逻辑关系或其他关系,并且它更能发挥直觉的作用。不过在视觉思考里,有一个误区,这在企业培训界比较常见,我称之为「PPT思维模式」。PPT思维模式倡导的视觉思维,是把已有的可用语言表达的论点,再用图形的方式转换一下,变成更讨好观众的方式。但其实,这时视觉只是再现了思考的结果,并没有推动思考本身,它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高水准的视觉思考,是用视觉的操作来主导或推动思考的过程,比如用边画边思考的方式,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沙盘推演。在我们的教育体系里,视觉思维的训练是一个空白。一个只知道用语言思考,而不会用图来辅助思考的人,在面临较为复杂的系统时就会束手无策。语言的限度就成为了他思维的限度。而如果你学会了语言和视觉相结合的思考方式,各扬所长,则就会进入一个更深入和广阔的世界。
语言与思维的关系是非常复杂也非常有趣的问题,每个人对此都有所感受,比如“常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在中国哲学里多少接近于“言意之辨”。不过,我看了前面的回答,基本上没有专业性的讨论。这个问题已经不能凭个人的直觉去回答了,也不能援引一些陈旧的语言学教科书来回答,例如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外壳等等简单化的认识。我们要区分不同方面的研究取向,例如语言学的?心理学的?还是脑科学的?哲学的?当然,人们会说,这些不可能分的那么清楚。的确,语言和思维的关系的确是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但我们还是可以分科学的研究和哲学的研究进路。在科学中,我们会问,这个关系是发生学的,还是结构性的?如果是发生学的,是种系发生还是个体发生?维果斯基说:我们在思维的发生学根源和言语的发生学根源之间没有找到特定的相互依存关系。……思维和言语并不是由一种原始的联系联结起来的。……(《思维与语言》,这一部心理学早期的名著,建议大家有时间看一看。)维果斯基的观点是思维与言语在词义这个单位上得以混合。在哲学上考虑这个问题,我们也要界定“语言”、“思维”的意义和用法。语言指普遍语言还是个体的语言使用,抑或所谓“思想语言”;思维是否包括思维中的前语言时期,是否包括与操作性活动相关的思维,还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错误的二分法。当然,“语言”与“思维”的简单二分法也是成问题的。我着重从哲学上谈谈我的理解。这意味着我不考虑发生学的因素,而只考虑成熟的语言共同体,就像我们现在这样的知乎共同体。一、洪堡有句名言:语言就是世界观。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也强调“能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这两种观点表达了非常深刻的思想。对于能够使用语言来表达和交流的个体来说,他/她总是处在语言共同体当中,处在语言性的意义世界当中,语言能力和语言活动构成了他的“前理解”的基本样态。当然,仪式性的、工具性的、艺术性的活动,如礼乐射御,也十分重要,但其“流传”且成为“传统”,仍然是以文本的形式、以语言为载体传承下来并得以理解的。在这个意义上,语言能力和活动是思维能力和活动中最重要的方面,称之为基础并不为过,但不是唯一的基础。这种解释有点“存在论”的意思:语言是存在的家。二、我把语言理解为语言能力和语言活动,思维也类似,语言和思维不是两个分离的东西,毋宁说语言能力是一种思维能力,而我们要做的是指出这种思维能力的特征和地位。语言性理解的核心是概念的使用,概念具有了超出视觉意象和心理表象的功能和作用;概念的形成和使用使人具备了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掌握了规范性活动的主动能力,彻底摆脱了靠本能做出行为反应和思维活动的阶段。人类概念语汇类型的丰富,开辟了意义的自主性的领域。三、语言的基本作用有两个,一是表达,二是交流,二者的优先性尚有争议。但我赞同语言的交流作用的优先性。无论从个体的语言发生学还是对语言共同体的先验性来讲,语言是首要功能是交流,而且是成功的交流。我曾经把个体的语言使用比喻为语言之海与思想之舟,意思是我们的思维仿佛是一叶小舟,航行在语言的汪洋大海之上,驶向自己的目的地。为什么人们有时候觉得“言不尽意”?其实是因为尚未在语言之海上开辟出自己的航道,尚未在庞大的语言宝库中找到恰当的表达方式,而所谓的“意”其实只是想象中要达到的效果——目的地而已。四、一个成熟的语言使用者,他的思维已经被语言“绑架”了,已经在语言之海上漂流了。这时候,陈词滥调、闲言碎语有时候会模糊鲜活的感性材料,甚至锁闭创造性的心灵。这时候,生动的艺术表达、富有冲击力的视觉效果,会引发强烈的心理震撼,让人们对语言的基础性有所怀疑、有所质疑。五、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还有很多很多内容要探索,特别是脑科学、认知科学的研究成果。希望有朋友从这些专业角度来补充。我就简单说这些想法。我的立场是语言是思维的首要功能,是理解世界的基础。这也是有争议的观点。
谢喵The Language Instinct 的 Mentalese或者看「意识探秘」'这本书
像爱因斯坦,爱迪生,法拉第,毕加索,达芬奇以及好多的名人都有阅读障碍。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差,但是他们也可以思考,并且思考的方式和一般人很不一样。国外研究出有3种基本的思考方式1. 语言思维方式:语言思考,由于语言的限制很多,每个人对语言的理解都不尽相同,所以表达的准确性比较差,灵活性也差。但是容易表达,容易大量记忆。2. 图形思维方式:爱因斯坦就说他思考的时候是用图像思考的,然后再吃力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3. 模式思维方式:大部分的数学家,工程师。都是这样的思维方式。他们思维就像是一个模型,一个公式一样严谨。图形和模式思维方式比语言要准确很多,但是很难表达。如果你可以把一个东西用一个公式表达出来的话,是非常准确的。比如说一个数学公式,你要是看懂了,你就了解了其100%的意思了。但是比较难理解。一般人也没有那个能力把日常的事物用公式来表达。本人就不是靠语言思考的,本人的语言能力比较差,可能是因为不是用语言思考,所以没有太多锻炼到。如果我在一个商场里面逛,把地下停车场,1,2,3层都逛一遍,我就可以再脑子里构建出这商场的模型了。就算我站在停车场,我也能想到我头上1楼的地方是卖什么的,2楼是卖什么的。。看过了,就会对这几层的结构进行扫描(只是一些结构框架的扫描,并不是把什么都装到脑子里,我的大脑还没有那么发达啊),然后再脑子里吧这几层的结构组合在一起。假如我在一层看到了电梯的位置,在别的楼层就算结构不一样,也可以通过大概的位置找到这个电梯。-----------------------------------------------------------------------以前我一直没有搞懂,为什么我更喜欢听没有文字的歌。因为我不是用文字思考的,文字带给我的信息太少了。我更偏向于交响乐,摇滚,或是DJ。很多人说摇滚很吵。(但是我感觉在进入欣赏音乐的状态时,整个世界都安静了)大家应该记得,莫扎特电影里。听莫扎特音乐的皇帝,总是说莫扎特的音乐,太多音符了(代表他的大脑反应不过来了)。让我突然意识到,可能有些人听音乐的时候用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像莫扎特的音乐,让我兴奋的是它就像是一个规则,音符都是被放在合理的位置上,音符大小,高低变动,都会使得这个世界不完美了。而且他使用的音符跨度很大,很大胆,都是剑走偏锋,走在悬崖峭壁的感觉。这个是我听音乐的时候感觉,和音乐作者交流是用我们最原始的思维。我还是比较看好现在的DJ的,我的感觉告诉我,DJ和交响乐是一样的。只不过交响乐是用古典音乐,而现在的DJ越发疯狂,任何音色都是他们创造的资源。一个DJ还可以一个人完成一个乐队的演奏,DJ在创造的时候就像是一个交响乐作曲家。你可以去听听skrillex的歌。我认为他就一个模式思维方式的人。在我的思维模式里莫扎特和Skrillex的风格是非常相似的。仿佛我的脑子是一个房间,他们的音符虽然变化多端,或者轰轰烈烈。但是都非常巧妙的摆放在房间的各个位置,非常容易识别,让人非常舒心,仿佛把房间整理得非常整齐的感觉。相比起来,就算有些音乐很轻柔,但是在脑子还是会混成一团,和音量无关。有人这样评价一份美食:让我每一个味蕾都非常满足。那我就这样评价好的音乐:合理得塞满了大脑的各个层次和角落。可以说语言只是思考的一种方式,一个工具罢了。你想到一个东西,然后解码成为语言,讲给别人听,别人听到你的语言,解码成为他自己的储存方式。储存在他们脑子里的,可以是图片,可以是一个公式,也可以是文字。当然也可能还有别的没有被发现的方式。记得一个记忆大赛的冠军说过,在他的脑子里,每个数字在他脑子都是有不同的图案的。他是把数字以图形的方式记忆的。很多人很难想象,你就把这理解成一个独特的解码方式罢了。前段时间在TED上看到一个数学大师说,每一个数字,每一个文字,每一个单词,每一个音符在他心里都有他们特有的颜色,有他们不同的个性。他读一段诗歌的时候,就仿佛在欣赏一幅油画一样。他还能把诗歌用色彩画出来,并不是把诗歌的场景画出来,而是很抽象的各种颜色的组合。这个就是他的思维方式。---------------------------------------------------------------------------------------------------我感觉我的思维里面,模式思维占50%左右,图像占30%左右,语言占20%左右。模式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图像和语言都是为模式服务的。之所有语言20%,是因为大部分的知识都是从书中来的。在思考之前,都是在模式思维这个框架里把图像还有语言扩展,分解开来。然后再把他们融入到模式里面去。然后我就会把绝大部分的语言还有材料都忘了。因为语言还有别的一些材料以后就很少用到了。----------------------------------------------------------------------如果把记忆看成是一个向日葵,中间部分是记忆的主体,旁边的是记忆附带的碎片。比如你记住一件事,总是会优先记住一些最重要的主题或者事物,同时也会记住一些无关紧要的细节。当你回忆以前的主体时,也会想起以前的小细节,或者当你回忆起以前的小细节时也会想起以前的主体。但是往往一个或者少数细节很难让人回忆起原来的主体,而更多的小细节可以让大脑找到具体的事物。有一种人的记忆的类型像A,他们的记忆是分开的,是一棵棵完整的向日葵,他们的记忆力很好,可以回忆起很早以前的小细节。生活作息很规律,不喜欢作出改变。而我的记忆是像B这样,有些记忆的碎片被原来的记忆的主体替代了,因为我思维总是有这样的一个趋势,就是融合类似的细节或者主体,融合成为更大,更加适用的法则。很多小的碎片可以融合成为大一点的规则,大一点的规则会成为更加大的规则的碎片。很多细小的细节改变了,也会改变整体的记忆,但很多的细节被替代了,我就很难回忆起以前的一些细节了。所以我的记忆力很差,但对于一些大型一点的规律或者模型记忆很好。往往是记住很多一整套的类似的东西。最有意思的是当我吸收一套比较完善的思想后,当一个巨大的主体进化后,整个世界就好像是齿轮,都在转动,我对很多事物又多了一种全新的看法。(当然,以上的图片只是一种比喻)有些人可以很容易在多种任务中灵活切换,可以同时做好几件事并且相互不影响。但是我的思维做不到这样的,多任务同时处理。我的思维一旦启动了,会搜索到很多相关的,或者类似的,图形上的,感觉上的,模式上的。会联想到很远的地方,导致启动的内容太多,很难一下都关掉,也很难停下来。让我同时处理多种任务是最让我生不如死的。当我看到一些新的知识时,我会把相似的框架提取出来,在框架里扫描出相似的内容,而新的观点就在这些已有的内容里穿梭,遇到合适的,新的知识就会和以后的片段结合,最后新知识会在旧知识的包裹下,成为框架的一部分。如果是一本比较有内容的书,一本书可能要看一个月或者更久,但是我思考处理过的内容可能相对于这本书的几十倍。如果这部书合我的胃口,我看一遍就可以记住了,并且可以把作者的理论变我自己的一个新的框架,得出更多新的理论。再做一个比方如果说人的记忆是一个图书馆,有些人的记忆是A类型的,他们的知识就像图书一样有顺序的摆放在相应的位置,那些书籍一直就摆放在那里,只有当有用的时候才提去出来。但是我的图书馆,会因为新的图书的加入,我发现了这些图书新的整理规则,我就会相关的图书全拿出来整理,并且把有些不恰当的,或者是局限的部分修改之后,再把他们重新归类。或者当我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庞大的规则之后,就好像一个发现了一个全新的文明,他们有全新的思维模式,但是确实比我的先进。我就会非常兴奋,尽量把全部的书籍都根据新的文明进行统一度量衡,重新排版修正。把全部图书都按照新方法排列。------------------------------------------------------------------------------------------------这里再扩展点其他内容游戏和大脑开发我上面提到了我主要是属于结构型思维的人我的思维模式就是不断分析,试验,实践,把零碎的信息,整合成一个结构构架,一个公式。一旦我把一个事物的总体框架构建完成了,我就不太对这个事物感兴趣了不会再去搜集类似的,结构之内的事物所以,以前我总是纳闷,为什么我就不会和别人一样,玩游戏,干什么事情总是从始至终的那么亢奋因为我总是再寻找更加庞大,更加新颖的框架和公式更好的解释人和事物以及整个世界(这个就是终极目标了,怎么好像在说物理一样。)我的世界随时准备去接受一个全新的结构框架,全新的结构会带动我的全部观念的改变改进,这个是我最大的乐趣。智力测试我认为如今的智力测试只测试了大脑的一部分。还有就比如围棋,象棋,扑克一样。是运用了大脑的一些部分能力。以上的这些,更加像是单个任务的高效计算能力也就是以上的这些天才是大脑的局部计算能力特别突出(当然也不排除全能型的人才)单项计算能力突出的人,不一定能应付多种任务的结合,和多种类型任务的结合,以及随时随地就地取材改变游戏规则。比如有些商人看上去傻乎乎的,做一样事情效率也不高,学东西似乎也不快。但是他们能赚很多钱也是很有本事的。他们的才能就是,各地甚至全世界,接触不同的人,听到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看到全新的景象。都可以从中提取有用的,或者说是同一个模式的理论。按照这条大概的理论走下去,可以排除很多不必要的弯路,省时省力。这个就是其中一种多任务处理能力,他们处理一件事的效率或许很差。但是他们可以同时处理,提取,修改,整合众多的信息。可以调动大脑许多不同区域协同工作。可能他们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的具体的思维模式,这也是一个人的天赋。魔兽世界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技能,特别追求PK的玩家,一般都会熟练使用20多个技能。这个就是非常考究一个人的距离,时间,以及不同技能间的搭配能力。魔兽世界的竞技速度也比较快。需要人在短时间计算不同环境各种技能搭配。相比起来围棋象棋,魔兽世界对单项计算能力要求低,但是要考虑因素更多,时间要求更快。需要短时间多项不同的计算。虽然是非常经典的游戏,但是我也不得不放弃他了,因为他还是太有局限性了。因为他要考虑到大部分人的反应速度,所以必须把设有技能冷却时间,公共冷却时间。如果可以把技能冷却时间缩短,会更加刺激。下面我提一下游戏和智力测试的设计,从锻炼大脑不同区域的角度出发1. 一部小车,每次开启速度都会不一样。给测试者看这部车行驶一小段距离。然后让测试者说出行驶到远处目的地需要多少时间。这个可以测试大脑对时间和距离的精确把控。也就是时间和距离的度量衡的把握。(距离观念其实也就是空间观念,只是距离是一条直线的空间)这个不需要短时间大量计算2. 一把枪,有多种不同速度的子弹(这个就可以通过电脑射击完成)。让一个测试者用多种不同速度的子弹射击移动的物体。(还可以把子弹设计成不同具有不同的范围形状)这个就是一种碰撞原理的计算,和传统的射击相比,都是需要短时间计算物体运动轨迹,但是这个测试就需要计算两个物体的运动轨迹。像现在的火瀑这个游戏,角色可以飞,和以前的射击游戏比较起来,就更加立体。需要更多的空间计算能力。如果可以加快游戏的节奏,就非常考验一个人的短时间大量计算能力。3. 让测试者进入一幢造型比较特殊的建筑或是商场之类的,逛一段时间,然后再让他们画出大概的建筑结构图。这个是静态的结构记忆。4. 一个建筑,10*10*10个房间(或者更多)。先给测试看建筑结构图,哪些房间放有物品,然后让他们用最短时间去拿。5. 一个建筑,10*10*10个房间(或者更多)。先给测试看建筑结构图,10个房间放有物品,然后让他们用最短时间去拿。同时用雷达扫描到,20个房间有守卫,还有许多过道有摄像头,拿了一个物品守卫都会赶过来。需要尽量避开守卫和摄像头。这个就需要随时对结构里的路线进行调整。6. 把以上几点结合起来,设计一个比火瀑类似,但是更加立体的游戏。比如,团队作战去贡献一个太空中的要塞,角色可以多角度移动。这个要塞结构非常大,不同部位具有不同特征。角色在太空中可以全方位射击和使用技能。画面中单位比较多,需要短时间计算出进攻策略。角色拥有多种技能,以及不同速度的弹药,当然速度越低的弹药就越有威力。低速弹药可以用来袭击运动速度慢的大型舰艇。要塞不同位置不同时间都有不同的事件发生。需要角色在脑子里构建一个框架,并且有很强的时间观念。7. 结构组合能力,很多物体被不规则拆分成多个部分参杂在一起,让测试者,把它们组合起来。这个就好像是,多个不同形状的拼图参杂在一起。还有一个好方法就是去拼凑一件复杂的机械。-----------------------------------------------------职业职业的划分,就是根据此人大脑的特点出发,在他们不断熟悉这个游戏时,他们自己就会选择出适合自己的职业。主要能力有,单任务反应速度,手脑协调能力,碰撞原理计算,多任务处理能力,空间架构能力。这些能力随意组合,都可以产生开一个新的职业。反应速度,手脑协调能力特别好的,可以担任前锋,近距离操作射击和格斗,飞行器驾驶。这个就类似于传统的射击游戏,和赛车游戏。对碰撞原理计算特别在行的,就算手脑协调能力不是特别出众的,可以发挥短时间计算能力的优势,胜任舰艇炮台,或一些重型武器,或者拦截敌方的重型武器的袭击,导弹等。作为主力输出和防护。对多种技能运用自如,反应迅速,可以随时补充战斗中的空缺,那么就可以作为一个多面手,消耗敌方精力。对各种职业特点非常熟悉,善于从整体视角去看待战斗,可以担任战术指挥,分配队员任务。如果这个人还有能力剩余,还可以在队伍后方担任辅助和治疗角色。能构建庞大的空间架构,在大脑中构建整个战场,处理架构中的预先设计和突发情况。那么就可以担任总指挥。指挥全局人 的战斗,给战术指挥发布命令。
谢邀。总觉得这问题我答过呀。直接回答:从思维的产生上讲,思考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基本的逻辑原理、对外界信息的基础感知、和将信息抽象化的能力)都是独立于语言而存在的。语言对思考的作用主要是将内在思考“外在化”,使思考者得以观察自己的思考内容,从而起到理清思路、锐化思维过程的效果。而从思维的接收上讲,我们日常接触的外界观点大部分是以语言为形式的,其所传达和衍生出的思考内容以语言为原点、受语言的制约是可以想见的。一些背景:语言、思考第一性的问题一向都很有争议,主流观点随时代变迁而来回摆动。古希腊的理性传统坚定认为语言只是承载思考的媒介,到二十世纪初,一些人类语言学家发现在一些非拉丁语系小语种中,词汇构成的不同与这种语言使用者对空间、时间、运动等的基本感知的不同相吻合,从而又对应了由这些基本感知所衍生出的抽象思考的不同,随之而生的sapir-whorf hypothesis引领了一场对语言第二性的质疑革命。唱和这种观点的还有心理学上的色彩实验,尼采、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主张等。但是到了二十世纪晚期,思考第一性的支持者又逐渐增加。其一大原因是大脑研究的日益成熟,认知语言学的实验成功将一些初级思考过程与语言运用相分离。哲学方面,乔姆斯基论证不同语言中的相同语法结构,暗示其源于共同的人类思维结构。
语言并不是思考的唯一载体啊,甚至语言都不算是个好的载体,因为很多抽象的东西没法表现出来。比如你意识中的某种感觉,语言很可能就是无法准确表现出来的,除非采用某种替代品。
在《文学理论入门》中提到了一点语言和思维的关系,其中一个观点就是,如果事物是存在于语言之外的,那么无论是哪种语言,对同一个事物(物质或者精神)进行描述时,都有一个词汇或一种描述对应,但事实并不总是如此。于是那些独立的语言就代表着一种概念系统,形成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上关于这个问题的辩论就更多了。
语言的目的在于沟通和交流思想,试想一个人刚出生到长大没有学会任何语言意味着什么?无法和别人沟通和交流,就像狼人一样,脱离了社会。思考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本身具有的知识,光靠个人体验无法知道那是什么,知识的得来就得靠书本,靠他人教授,这些都是以语言为载体的。一直认为人类发展到今天的高度,成为高等生物语言是最重要的一项。
我一向认为。大脑只负责记忆与记忆传输,而语言就是思考本身。==========闲了慢慢补吧。思考到底是怎样一个过程?如果思考只是大脑的一种功能,一种物理化学反应的话,如果思考只是一个原因经过大脑或者一系列过程而成为结果的话,那么如何解释“智能”?既然都是物理化学反应,那么有“智能”和无“智能”的区分在哪里?很多人把思考作为脑的一种功能。有一种算命游戏,起源于吉卜赛人还是哪里我不知道,在一个复杂的纸牌阵中,根据要算命者所提出的要求,分别翻开不同的纸牌,同时前面翻开的纸牌又会影响下一个翻开的纸牌,最终到达最后的结果。如果我们把这整个程序放在一个箱子里,形成一个“文字屋”(这个名字以后再解释),那么,我们是否应该认为,这个文字屋具有思考的能力?毕竟他和人类的思考过程并无太大差别,不过是人类的大脑是一个物理化学的过程?(存疑)而这个屋子是按照一定规则运行的纸牌互动过程。好了,那么下面一步,前一段时间非常流行的“聊天机器人”和现在的的siri,都采用了科学系的人机互动方式,而这种学习,本身是一种对话规则,或者说可以看做一种思考方式。就如同算命者的问题,在文字屋的规则之下得到结果一样,聊天机器人接受到输入信息,经过这种可以不断学习扩容的规则,变成结果。这样的模式,与思考有什么差别?到这一步,我就已经没办法把”思考“仅作为一种大脑功能了。因为很简单,我们大早上出门,一个人跟你说你好,然后你回一句你好,这个过程是你的大脑物理化学反应的功能么?
1、聋子不同意。2、哑巴不同意。3、看来,又聋又哑又瞎的老张也不同意。4、一只叫赵吉吉的猫不同意。刚才它还蹭过来 “想要” 被摸一下。5、崔卡罗小姐不同意。下午她这个韩国人跟我们一帮中国人开会,她一句听不懂,我瞥了一眼,发现她在纸上画一个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6、亚里士多德不同意。他在《动物繁殖》中写到,从视、听、嗅、味、触五种感官得到信息,并立刻作出判断,是第一位的,超过接下来的 “逻辑思考” 所能提供的信息。而我们知道,语言既是一种逻辑思考的产物。7、我不同意。我对楼上部分答案 “无语” 。
谢邀。又是邀的过百回答的问题,我的回答会不会没人看了。这个问题下大部分的回答都不能把原理说透,因此我才有欲望做答。以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语言并非思考的基础,更倾向于是一种思考的工具、一种思考的中介、一种思考的方式。如果语言是思考的基础,那么那些先天聋哑、没学过盲文手语的人没了这个基础,是不是就没有思考能力了?显然不是。人脑的成长无非是通过思考,不断建立自己三观的过程——上面说的这类人也是有自己的三观的,说明也有思考的过程。读者也可以想象,如果剔除字幕和对白,仍旧可以欣赏一部影视作品一样,这个欣赏过程里你非常少量的带着语言去思维。思考是人发现、认识事物之间的规律和联系的过程,是人脑的自然附带的特征而不是基于语言的特征。可见语言并非思考的主体,它只是人们思考时惯用的一种工具而已。-----------------------------------------------------------------------------------------那么语言怎么个工具法?它和思考是什么关系呢?在进化历程上,人类也是先有思考的能力(如创造劳动工具并改造)后才产生语言的。原始人通过肢体语言、表情和“奇怪”的叫声来表达内心的状态,如此才得以与他人进行信息交换。此后每种“叫声”发音的特异性在一个部落逐渐变得公允,那么这种发声方式就被保留,所谓的语言就慢慢的产生了。因此我们看到如今每种语言都带有极强的地域隔离性,但各种想法和概念却都可以在不同的语言体系里找到相应的词汇去表达——毕竟人性是相通的。语言绝妙之处就是大大增强了信息交换的效率。比如在语言还未开化的原始部落,你要向人描述“自己的妻子临产要生了求人帮助”这件事,这时候你要通过奇形怪状的表情、肢体语言来传递这个信息……想象下这个画面,信息接收者会是什么反应。可相应的语言一产生,跟人描述这件事就是一句话的事情了,从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富于效率,语言给人类社会的发展安上了一个助推器。想必各位猜到我想要表达什么了,就是:有了他人才有语言的必要性,独我之下,人的思考很大程度上是非语言性的。如果人不是群居动物,那我相信语言的产生还要往后推几百万年。我们来看看在微观尺度上,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怎么完成的——1.首先你有某种内心的想法和状态,2.然后把想法和状态外化成语言,3.通过语言传递给对方,对方接收到语言信息,4.对方把接收到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想法和状态,5.如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才得以完成。这说明真正交流的主体内容是人内心的想法和状态,语言只是交流的媒介而已。如果一个人抛弃了思考的主体,拿语言本身作为思考主体,这种思维方式是非常有害的。因为语言文字本身只是为了便于交流,人为臆造的概念,它难以还原事物的真相,与真实的世界是有出入的。举例。1.语言定义过于确定性——这个物体是圆形的,直径10cm,重100g……宇宙里不存在绝对的圆形物体,就算你用计算机画出一个“精准”的圆,如果把它放大1000亿倍,那么弧线的偏折就不可避免了。长度也一样,如果用更加精密的仪器去测量,可能就会变成10.cm了,重量也类似。我们说“平整的叶片表面”的时候,实际上放大的树叶——(停在叶片表面的蚜虫,叶面并非平整)(停在叶片表面的蚜虫,叶面并非平整)我们说”一根线穿过绣花针针孔”的时候,线在微观尺度上并非“一根”,看下图——可见语言容易将客观事物完美化(有点像柏拉图的理念世界),它追求的仅仅是传递最为初步的信息而不是这个世界的本来面目。2.语言定义非黑即白的引导性——水在常温下是液体、硫酸钡是不溶于水的、钟表的走向是顺时针、地球的自转方向……常温下部分水也以气态的形式(水蒸气)存在。不溶于水只是相对的,它也溶于水,只是它溶于水的量没有达到一个相当的阈值。来看钟表图——正面看过去的确是“顺时针”的,但如果从反面(从墙的里面去看),就变成逆时针了。同样的,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点看是逆时针,南极点看是顺时针。还有无数的例子,这些描述看上去都是对的,可同时也是错的。常人却被语言过度引导,很难辨别是非,要适当的抛弃语言,以事物本源的方式去思考。正面看过去的确是“顺时针”的,但如果从反面(从墙的里面去看),就变成逆时针了。同样的,地球自转方向从北极点看是逆时针,南极点看是顺时针。还有无数的例子,这些描述看上去都是对的,可同时也是错的。常人却被语言过度引导,很难辨别是非,要适当的抛弃语言,以事物本源的方式去思考。(观点延伸猛击
)3.语言定义的模糊性、分裂性。存在先于定义,具体的定义(语言)只是对存在的后来描述。我们人是先有某种感觉和状态,随后再抽象出具体的词汇去描述这种感觉的。而这种抽象的词汇却无法对事物进行高度对等的描述,有巨大的空缺无法填补,这是不可避免的。语言一产生,人的思维就陷于模糊。这就塑造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虚拟的语言世界——语言塑造和限制了人的思维模式,我们有个词叫“爱”,所以我们更加知道爱的感觉,并由它发散出更多的分支情感,我们人的存在被卡在真实的世界和语言虚构的概念世界之间。因此,以“存在”的角度去思考才是更为“正确”的思考方式。(还是推荐上面的观点延伸阅读,里面有对这种思考方式更详细的论述)总之,人类一使用语言,上帝就发笑。综上所述,语言思维只是思考的方式之一而已,大部分人不仅不是通过语言去思考事物,反而我们要避免这种思考方式——交流才用语言,思考用“存在”。语言也并非思考的基础。大概就是这些了。----------------------------------------------------------------------------刚上知乎不久,后续内容更多,欢迎关注。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启发意义,还望献上你宝贵的一赞。相关回答:
邀请。感谢韩东晖老师。谢我爱妃,感谢羊村。看到了很多大牛的回答,但是貌似没有人从文学—哲学的角度来切入,所以我在这里提供一个思路,是我杂七杂八收集到的,并没有统一的理论结构:一,语言是什么?本题讨论的前提是:交流功能讲,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构成物(约定俗成)。它是一种表意的符号系统。仅做现象描述,不做本质分析。是文学关心的对象。且如无注明,这里所说的语言特指口语和文字组成的符号系统。(布拉格语言学派——结构主义——符号学)诸如语言和思维对应着大脑的不同分区,是从生理能力讲,语言是一种大脑神经活动的产物。是解剖学和脑科学的关心对象。诸如语言是如何被儿童习得的,是从教育和训练讲,语言是一种科学训练方法掌握的工具。是教育学和统计语言学?关心的对象。不一而足1,从表意的角度,语言是一种表意符号,且表达的含义并不固定。并且并不是唯一的符号系统。思维风暴1:提问:“艹”有几个表达方法?上图为孔乙己。茴字有几个写法?表达一下自我嘲讽,我有点书呆子呢嗯哼。上图为孔乙己。茴字有几个写法?表达一下自我嘲讽,我有点书呆子呢嗯哼。“艹(1),你昨天艹(2)了一宿?”“艹(3)?你全听到了,艹艹艹(4),时间太短”“离离原上艹(5),一岁一枯荣。下次会好的。”(1),表惊叹。(2)表动作。(3),表疑问,讶然。(4),表哀怨。(5),双关。你看,我们可以用一个字表示多个意思。我们惯常的思维,会以为语言本身就是听说读写的行为的一种集合。你通过音调的高低,响度的大小,来传达意思,情绪。你可以通过文字的排列组合,来传达你的意思。思维风暴2:如图:正如
指出的:“现实中的很多东西无法用语言表达,更无法用语言来运作。这时,视觉思维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当然还有其他方式),它可以表达复杂的空间关系,以及用空间关系来映射复杂的逻辑关系或其他关系,并且它更能发挥直觉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组合。这个组合将文字与图形呈现了出来。视觉思维,形象思维等等就组合在一起。(1)第一层表意是心中的卧槽,"艹"这个字直抒胸臆的表明了自己心中“卧槽”的想法,通过字词的重复增强表示效果。并且“艹”有一种形象思维,代表着万千只草泥马呼啸而过。静态的符号可以通过合理的联想变成有质感的画面。(2)第二层表意是密集恐惧症,我们可以看到右边的:"艹"。通过空间的排列组合,本身就组成了一个有质感的实体,使人产生一种压迫的感觉,紧张的感觉.(3)第三层表意是张力关系,左图的表情:高高扬起的下巴直指对象画面外的对话对象,用鼻孔冲着对方,本身就意味着一种挑衅,一种张力类比女帝:牙齿咬紧嘴唇。牙齿是一种暴力的象征,龇牙的行为表示着一种警告,警告对方不要进一步激怒自己。同时嘴唇和牙齿又构成了一组对照。嘴唇象征柔软的部分,牙齿象征坚硬的部分。嘴唇躲在牙齿的后面,被牙齿保护着。说明了这种示威背后影影绰绰的不安,将弱点藏在身后。眼睛的红色不必说了~红色象征着冲动,危险。这是文字体现不出来的一种关系。一个表情可以表现出多种的冲突对立:内心的,人物之间的,画面里面画面外的。这体现出了语言自身不具有的表意方式。表情,图片都可以代替语言。ps:故而我们可以把图片,姿势看成一种广义的语言,都是符号系统的一部分。2,从行为的角度,语言是一种重要的交际手段,或者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为什么要从这点说呢,因为语言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语言是脱胎于人们交流的需要。语言促成代际交流,我们通过文字和口传保留历史。语言促成人际交往,我们通过语言交换信息情感。故而语言是一种交互的系统。那么,有人会问,难道不存在脱离公共使用的语言吗?私人语言是一个含混的概念。经常有人会认为,我们的语言可以脱离公共的使用。语言存在一种私人的使用方式。这应该有了一个非常著名的批评。维特根斯坦对于私人语言的批评。当一个人说他疼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他说的疼指的是什么吗?答:这是个哲♂学问题。如图所示:我相信很多人看过万万没想到。刘循子墨被王大锤压♂在身下的时候,他娇喘的喊“疼”。这一画面是一种无意义的呻吟吗?并不是,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知道刘循子墨说的是什么。他说他疼。我们在交流当中理解“疼”的用法。对于琼瑶式对话的戏仿:在武林外传中,佟湘玉和白展堂进行了一段毫无“意义”的对话:“你无情无耻无理取闹。”与“我怎么无情无耻无理取闹。”的反复中。重点并不在于你是否真的无情无耻无理取闹,而在于表示一种情绪上的指责。我感到你无情无耻无理取闹是不重要的。所以关于私人语言,参考陈嘉映《语言哲学》第十章第五节的论述:私人语言的出现实际上是“单纯“指”不能建立符号和对象的联系。”并不是你创造了一个符号,指示疼这种感觉,“疼”这个符号本身的指示就是在系统中完成的。“而维特根斯坦指出:指称要在系统中完成。即便如此,指称也仍然是一种准备,而这个系统,包含约定,这个约定无法通过内心的定义完成,而是通过交往实践才能完成。”就是说,可能存在这么一个系统也好,算法也好,标定了疼的使用方法,这种使用方法是建立在公共使用的基础上的。故而,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构成物,是一种旨在表意的符号系统,建立在人们日常的交流行为基础之上,并服务于交流功能。分割线喵帕斯喵帕斯喵帕斯喵帕斯喵帕斯喵帕斯喵帕斯二,思维是什么?(待修订)关于思维是什么,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问题,思维是什么?思维是一种人的内省能力,是思维主体对于内心观念的一种反思。(1)主体性这里的关键并不在于思维是什么,而是我思是什么?如果没有我,思维还存在吗?图中人想:诶呀,我又拉肚子了。我感觉我肚子好疼。这首先是一个笛卡尔的著名命题我思故我在所引发的思索。笛卡尔用普遍怀疑的方式确定了我的存在。论证如下:(大前提)若我思考,则我存在。(小前提)我正在思考。(结论)所以,我正在存在。如果想证明“我思故我在”的论证有效,即是在证明“若我思则我在”这个命题,但这个命题只可能来自于直觉上的启发(否则这整个论证过程不会被笛卡儿称为第一条原理)。这个命题在逻辑上意味着我在是思考的必要条件,而思考是我在的充分条件?。或者说:我(主体)是我思维的前提。其次,语言的使用,会让我们产生一种观念。我是语言的使用者,而语言是工具。即在认识论和语言的使用方面,主体性占据了第一位。(2)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也。”这是一段非常经典的对话,惠子与庄子讨论“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和“你怎么知道我知道鱼的快乐?”我们接着上面那张肚子疼得命题来讲,这是关于私人语言论题的进一步分析。当我觉得我自己疼的时候,你真的知道我很疼吗?交互性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感觉是可以被分享的吗?(存在一种私人感觉)并且:我思对于你来说是可知的吗?我们会意识到,我拥有一颗密闭的心灵(即作为实体的精神)。我的思维是心灵的内部中完成的。而你并不知道我的心里面有什么。作为认知对象的我的心灵是密闭的,作为语句使用者的我在理解和解释上具有优先性和权威性的。我们主要在这里解释第一点:作为认知对象的我的心灵是密闭的。私有语言的使用者不是强调语言是我发明的,而是想强调语言并不能完全表述我内心的东西,你并不能完全知道我在思维什么。但是你需要命名。你并不是用一种他人不懂的方式对你的内心的观念进行描述。你的命名是不能脱离系统进行描述的。维特根斯坦曾经用这个例证:"盒子中的甲虫"。来说明“心灵”并不是语句确认关心的东西。一个人的痛的私人感觉就是盒子里的甲虫。一个人在盒子中装着什么其他人是不知道的,心灵对于我们是一个密闭的盒子。内在经验的痛的感觉和语词“痛”所指示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语词“痛”所指示的东西依赖于公共语言。语句的表意并不依赖于主体,即不依赖于所谓的思维。(3)主体的死亡这个主要是结构主义影响下符号学的观点。over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努力基本上奠定了之后结构主义在人文学科各个领域努力的基础。在索绪尔的《普遍语言学教程》中,他们把言语活动划分为了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两个层面。语言是言语活动中的社会部分,是一种它不受个人意志的支配,社会成员共有的,是一种社会心理现象。语言作为一种符号系统:(1)语言始终是社会成员每人每时都在使用的系统,说话者只是现成地接受,因此具有很大的持续性。(2)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和符号本身的形式,可以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因此语言是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因此我们表达的含义往往都是在系统中被加以确认的,语言使用的主体并不是语言的决定者,相反,是被语言所决定和规范的。思维仍然不是语言的决定者。进一步引发了罗兰巴特的作者之死和福柯的人之死的命题。(4)语言的背后有什么结构主义影响下的符号学把语言整体视为一种功能,故而取消了语言的本质论,语言背后并不存在什么秘密。理论上来说,思维和语言并不是以谁为基础的问题,而变成了系统的交互。
题主是指,思考问题时,会出现类似「自言自语」的现象吧?个人观点:我们记忆的储存方式,是将我们获得的「概念」,通过彼此之间的联系,建立成一个网状结构,也就是「图式」。当我们「思考」时,我们实质上所做的,是这个过程:提取。追溯。组合。思考的过程,实质上,是首先从记忆中提取出一个概念,再通过其联系,追溯到其他概念,并将这些概念「组合」成一个系统的结论和认知。而我们获取并储存「概念」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通过语言获取的。比如,我们对「鸟」的概念,可能就是下列特点的集合:会飞、有羽毛、卵生……也就是说,每一组「概念」,在我们大脑中的储存方式,实质上是由一组语言表述来表示的。这有点类似编程中「指针」的感觉。所以,当我们进行思考时,实际上,是从我们的记忆中,提取出一段语言表述,再追溯到其他各组语言表述,最后再通过逻辑组合到一起。而「逻辑」这一概念的组合方式,作为完全纯粹抽象的事物,显然也只能靠语言去表述。故而,我们进行思考的材料(概念),是语言表述;我们组合概念的方式(逻辑),也是语言表述。因此,才会给题主这样的感觉。那么,有没有可能不借助语言进行思考呢?当然可以。前文已经说过,正因为我们储存概念的方式,是语言表述,才导致我们要通过语言去提取概念。如果能够直接在记忆里建立图像,以及建立图像之间的连接,提取时,就可以不通过语言了。就像画家,他知道下一笔要画在那里,他每一笔也都经过思考,但他很可能并不是透过语言思考的。在他的眼里,或许出现的是无数种可能的画面,而他只是从中挑选了一种。这个过程,并不涉及语言。说到底,这主要是记忆方式的差别,以及思考方式的差别。有些人善于用图像储存记忆,但大多数人,还是要靠语言表述去记忆。在有些不需要逻辑的思考过程中,可以不涉及语言。但一旦涉及逻辑(或者说比较复杂的逻辑),语言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像狼孩,他们只能拥有比较简单的反应(从情景A迅速连接到反应B),但他们不太可能拥有复杂的逻辑思维活动。大概就是这样。
我们不但使用语言思考,还沿着语言的方向思考。
我觉得是否用语言思考问题,关键在于你在思考什么问题。玩过电脑游戏的人应该都会有所理解吧。简单举个例子,cs应该很多人打过。你看到了一个路口,想跑过去,但是呢你担心路口的左右边会有人,用狙或者榴弹扔你,你的队友在你的身后,是个战斗力只有5的渣渣,那么你要告诉他,小心那边的人会用枪打你。你会想到越过路口会被打,肯定是出于以前你以前被打过。也就是你的经验之谈。你的这个经验首先应该是个图像,一个简单的画面,死亡的画面。然后你自己记住了,在需要告诫别人的时候转换成语言,以后你记住的就是语言了。我没有看过专业的资料,但是语言应该是一种协助记忆的工具。但是在运动的时候就又不一样了,打篮球,踢足球时的经验,如果是运动员,那必然是身体记忆的。如果是教练用语言告知,那知道这些经验之后还是要去训练然后让身体记住。骑自行车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以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日常情况下把语言作为思考的基础。但是例外的人和例外的情况也是不少的。
从语言的角度,思维被划分成三类。一、前语言思维前语言思维是指没有被符号化的,基础的思维方式。比如小婴儿学会了拉毯子来拿到毯子上面的玩具。这个过程被认为是有简单的推理过程。小婴儿并不具有语言系统和语言运用,却依然能够逻辑判断作出决策,这就是前语言思维。大部分动物也具有这种前语言思维。二、语言思维语言思维就是题主提出的我们思考的时候一定要依靠语言的思维。语言思维应用于人类大量的生活活动的时候。我们在思考“标题党是否能在知乎上获得高票”这个问题上,“标题党”作为一个非实物的存在,用来表述“用耸人听闻的标题来吸引读者”的行为的集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概念来归纳一个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实物(现实中存在的是“标题党”的一个个行为,并不存在这么一个集合)。题主发现的没错,没有语言我们是无法表达抽象概念的。所以语言中大量存在的抽象词和虚词都是语言帮助思维的重要表现。三、超语言思维超语言思维是指比如禅宗的顿悟这样的思维方式。它的确并没有依靠语言存在。领悟的时候我们明白某个概念,而且我们能够切切实实的感到我们真的“懂了”这么一个概念,只是我们说不出道不明罢了。超语言思维是没有被符号化,也就是没有被汉语英语或者什么语言表述出来,因此它只是个人的,无法教给别人,社会化。题主所称的语言是人类文明的关键变量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语言学上有相关的研究。比如朋友给你描述《星际穿越》的剧情这样,能够通过语言学习到的知识经验被称为间接经验,而通过自己去电影院看过《星际穿越》才知道剧情如何的过程被称为直接经验。人类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我们即能通过直接经验(亲身经历,比如被火趟到)来学习,也能通过间接经验(比如妈妈从小就告诉你不要靠火太近)来学习,而动物只能通过直接经验来学习。这样人不必经历被火烧到也能学习到这个知识,完成了人类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过程,即在部落中,只要一个人掌握了点火的技能,那他就能通过语言教给全部落的人,大大加速了人类学习自然的速度。题主说的“下一个变量”也是存在的,那就是文字。如果说语言让知识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积累的话,那么文字就是在时间上实现了古人和今人的交流。没有文字,人类只能通过口口相传来学习知识,那么如果点火这个技能通过嘴笨的黄小明花3天才能给别人讲明白,而表达能力好的蓝小红只要半个小时就能讲明白。那么在没有文字的情况下,蓝小红一生只能给10万个人讲述点火这件事,而通过文字,全人类(假设汉语统治全世界)的人都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学会点火这件事,并且在小红死后的3000年中,一代一代的人都能在半个小时哪学会点火,如果中间出现了不世天才的白小绿,仅仅10分钟就能讲明白点火这件事,之后的人类学习点火的速度又会再次提升。在这样一个效应的影响下,人类学习知识的速度大大加快,于此同时,相同时间内人类学习到的知识大大增加。如果说口口相传是知识的加法的话,那么文字带来的知识就是乘法甚至是指数。还有没有变量?有!那就是古登堡印刷术!在古登报之前,虽然知识被文字记录,但是由于印刷的成本高昂,知识是被少数人(教士)垄断的,人民大众的智慧并没得到利用。古登报发明印刷技术后,图书的成本大大降低(当然也有盗版的帮助),普罗大众(当然是识字的人群)得到了学习知识的机会。如何证明?古登报发明印刷的时候是1400年左右,那么文艺复兴是什么时候?启蒙运动是什么时候?近代科学萌发是什么时候?还有没有变量?有!互联网。互联网将知识的传播速度再次提升。在互联网被发明之前,即便是阅读汉语,如果《成功的20个秘诀》在上海图书馆没有馆藏的话,那么他不得不坐火车飞机来到北京来看国家图书馆馆藏的《成功的20个秘诀》。知识依旧被物理条件所拘束,作为中国的研究者无法接触最新美国研究成果。在互联网的帮助下,知识脱离了物理束缚,传播速度从飞机的速度提升到了光速。明明是语言学的答案写成了信息史……再转回语言学。分完这三类思维之后,再从思维层面的角度来切分思维。一、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就是我们人类天生的逻辑能力。比如类比(对比两件事的共性或者差异),语言能力(将日常活动通过符号(比如语音)进行表述),归纳演绎(反思,元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先于语言切独立于语言。二、思维轨迹思维轨迹就是思维能力(上面一段说的那个东西)在语言系统(比如中文,英文,阿拉伯文,斯瓦希里语)中的实现。人们很难察觉到自己母语的思维轨迹,但在外语学习中就有明显的表现。比如欧洲人在学习汉语的介词和量词时,学习量词的速度明显非常缓慢。为什么可以说“一个”杯子却不能说“一个”牛肉?量词就是汉语的一个思维轨迹。再举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在对于数字的划分中,汉语没有million(百万)的对应概念,因此如果是一个不懂外语的中国人,写一亿的时候一定是1
这样划分的,但英语国家就会是 100 000 000 这样的断位。三、思维模式思维模式就是人们在运用思维的时候的习惯范式(也就是套路)。在对比中西哲学的时候,能够明显的发现中国的哲学偏向于直觉性思维,而西方哲学的偏向逻辑分析。这就是思维模式的差异。四、思维方法思维方法即使基于上面3个东西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技巧。从思维的层次上看,我们也可以发现语言和思维有着及其密切的关系。以上都是在谈学习过程的思维,创造过程的思维则更为复杂。答主们提到的爱因斯坦等人语言能力差而创造能力强应该就是指的创造性思维。这是与学习时的思维不同的。最后再解决一下题主所提到的思考“马”的时候并没有浮现马的图像的问题。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马“这个东西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存在的蒙古马,大宛马,汗血宝马这些马。甚至更具象地说,世界上存在着抓黄飞电,的卢,赤兔,隔壁二狗家的没尾巴的秃马等一匹匹独立的具体存在的马,而“马”是这些具体存在的一匹匹马的集合而已。在思考马的时候并没有浮现马的图像,这正是高级思维的表现。如果思维必须具象到具体的图像上,那么在思考“马拉车”的概念时,我们先要考虑每一匹马拉车的场景,然后在抽象出“马拉车”这样一个概念,大大加重的思考的负担且减慢了思考的速度。啊,又发现了题主的另一个问题。为什么看见鸟在飞会问自己鸟为什么会飞?这就是人类的还原能力。人类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并不需要把每一句话都听过一遍才能掌握语言,而是给到一定量的语言输入就能够自主创造新的句子。比如,我会“弹吉他”“弹三弦”“学吉他”,那么我就会创造“学三弦”这样一个句子。这就是人类的还原能力。这是人类特有的,在对黑猩猩的实验中,通过学习,黑猩猩能掌握一些语法和句子,但从来不能自主创造新的句子,这就是不具备还原能力。还原能力用大白话来讲就是“举一反三”。
-在语言被创造出来以前,我们用语言以外的方式思考,而后,为了交流,我们创造了语言;再而,为了简化交流的解码编码过程,我们选择使用语言来思考,逐渐成为主流和习惯。但是,这不代表其他思考方式的消亡。
总之,人类发明了传教士体位并成为主流和习惯,也不代表其他体位的消逝。-
人类的思维方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音乐家、画家等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中最闪亮的部分显然不是语言。但语言的概念是否需要界定一下:听到的特殊声音符号算不算语言的一种?比如音阶、汽车喇叭声看到视觉形象符号算不算语言的符号?比如肢体语言、旗语如果把基于感官的表达系统都称为某种语言、符号体系,那就是不同的问题了。又聋又哑又瞎还能生不如死的活着,无触感无痛感是活不了的。医学上有很多例子,有的人生来没有痛感,这些人都长不大,因为随时受伤感染…语言对思考的重要,在《大脑是如何思维的》一书中有一章专门讲这个: 难以想象没有语言的生灵会怎样思考,但是人们可能猜想,没有语言的世界在
某种意义上会和没有货币的世界差不多——在没有货币的世界里,用作交换的是实
际的物品,而不是代表它们价值的金属符或纸符。在这种情况下,最简单的交易尚
且慢而麻烦,稍复杂的交易谈何容易!
                          比克顿
与现存的猿中我们的“至亲”相比(它们也具有我们所具有的相当一部分能力,
如群居智力,安抚性的触摸及行骗的能力等),人类具有某些突出的能力。我们有
符合句法的语言,通过这种语言,我们能作比喻和类比推理。我们总是超前计划,
为未来构思远景,然后把各种偶发事件放在一起考虑作出选择。我们甚至有音乐和
舞蹈。在从黑猩猩类的生物进化为人类的过程中存在哪些阶段?那对我们人类来说
是一个中心问题。
无疑,句法是人类智力的主要标志,如果没有句法,人就比黑猩猩高明不了多
少。奥立弗·萨克(OliverSack)以一个在没有手势语的情况下度过了10年的11岁
失聪男孩为例,描述了没有句法的生活会是什么样的:
约瑟夫(Joseph)会看,会辨认,会归类,也会运用;他在感知归类和泛化方
面完全没有问题,但他的能力似乎仅限于此,他没有掌握抽象概念的能力,没有反
射,也不能玩耍、作计划。他似乎毫无想象力——不能把玩意象,不知何为假设,
也不能推测可能性,进入不了想象或比喻的王国……他似乎像一头动物,或一个婴
儿,拘囿于现在,限于直接而刻板的感知,虽然他所运用的意识非婴儿所能企及。
类似的病例说明,对语言的任何内禀的倾向肯定是由幼年期的练习而发展起来
的。约瑟夫在他的幼年的关键岁月里丧失了观察句法如何运作的机会:他听不见别
人说话,也不知道手势语的句法是怎么回事。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认知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