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急性白血病发病原因时会出现棒状小体?棒状...

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考试重点-免费论文
欢迎来到网学网学习,获得大量论文和程序!
遵义医学院诊断学考试重点
&&&&1、三凹征:当上呼吸道有部分阻塞时,气流进入体内不畅,呼吸肌收缩,肺内压极度升高,使胸骨上窝,锐骨上窝,肋间隙明显凹陷。2、奇脉:平静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机制:左室排血量减少,见于心胞积液。3、Murphy征:检查时医师以左手掌平放于患者左胸下部,以拇指腹勾压于右肋下胆囊点处,然后嘱患者缓慢深吸气,在吸气过程中发炎的胆囊下移时碰到用力按压的拇指,即可引起疼痛,此为胆囊触痛,如因剧烈疼痛而致吸气中止。4、棒状小体:在细胞出现红色的细小棒状简称棒状小体。初步诊断为急性白血病。可以鉴别急性淋巴白血病和急性非淋巴白血病。5、阵挛:在锥体束以上病变,深反射亢进进,用力使相关肌肉处于持续性紧张状态,该组肌肉发生节律性收缩,称为阵挛,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踝阵挛、髌阵挛。6、等渗尿:禁饮尿渗量在300mOsm/kgH2O左右时,即与正常血浆渗量相等,称为等渗尿。7、核右移:周围血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起过3%.1、脑膜刺激征:脑膜受激动的体征,阳性出现于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质压增高等。包括:颈强直、Kernig征、Brudzinski征。2、二尖瓣P波:有肺心病病史者出现,P波增宽的心电图改变,波增宽时限&=0.12s,P(P波成双峰型,双峰间距&=0.04s.3、蜘蛛痣:皮肤动脉末端分支性扩张所形成的血管痣,形似蜘蛛。4、心悸:是一种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觉或慌感,当心率加快时感心脏跳动不适,心率缓慢时则感搏动有力,心悸时心率可快可慢也可有心率失常,发生机制认为与心动过速每次心搏出量和心率失常有关。5、胃肠型:胃肠到梗阻塞,梗阻近端的胃或肠段饱满而隆起,可显出各自的轮廓。6、内生肌肝清除率:肾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在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7、窦性心率:P波规则出现二联直立,AVR联倒置。1、集合反射:嘱病人注视1m以外的目标,然后将目标逐淅称近眼球,正常人此时可见双眼内聚,瞳孔缩小,称为集合反射。2、负性心尖搏动:心脏收缩时,心尖搏动内陷,称负性心尖搏动。见于粘连性心包炎。3、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C的百分率增高时称核左移。4、Rivaita试验:浆膜上皮细胞受炎症刺分泌黏蛋白量增加,黏蛋白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其等电点为Ph3-5,因此可在稀醋酸溶液中析出,产生白色沉淀,漏出液黏蛋白含量很少,多为阴性反应,渗出液中因含有大量黏蛋白,多呈阳性反应。5、期前收缩:期前收缩是指原于窦房结以外的异位起搏点提前发出的激动,又称为过早搏动。6、舟状腹:严重时前腹壁凹陷几乎贴近脊柱,肋弓、髂嵴和耻骨联合显露,使腹外形如舟状腹。7、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1、异常支气管呼吸音:如正常肺泡呼吸音部位听到支气管呼吸音,则为异常的支气管呼吸音,或称管样呼吸音。2、杜氏双重杂音:将听诊器置于股动脉上,稍加压力,即可听到收缩期与舒张期皆可出现,不连续的双重杂音。3、液波震颤:腹腔内有大量游离液体时,如用手指叩击腹部,可感到液波震颤,或称波动感。需有ml以上液量才能查出,不如移动性浊音敏感。&&&&4、肌力:是指肌肉运动时的最大收缩力。5、D2聚体:6、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隆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7、异常q波:坏死死区的导联出现异常Q波(时间&=0.04s,振幅&=1/4R).1、Kussmaul呼吸:出现深长而规则的呼吸。2、脉膊短绌:脉率少于心率,称脉搏短绌。3、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当右心衰竭引起肝淤血肿大时,用手压迫肝脏可使颈静脉怒张更明1&&
【】【】【】【】【】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网学网 提供大量原创论文 参考论文 论文资料 源代码 管理及投稿 E_mail:
郑重声明: 本网站论文均来自互联网,由本站会员上传或下载,仅供个人交流、学习、参考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请下载完后24小时之内删除,任何人不得大幅抄录、在期刊上发表或作为商业之用。如涉及版权纠纷,本网站不承担任何法律及连带责任。实验诊断重点
实验诊断学:主要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的实验技术和方法,通过感官、试剂反应、仪器分析和动物实验等手段,对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以及组织细胞等标本进行检验,以获得反映机体功能状态、病理变化或病因等的客观资料。嗜多色性:红细胞呈淡灰蓝或紫灰色,是一种刚脱核的红细胞,体积较正常红细胞稍大,称嗜多色性红细胞。嗜碱性点彩:红细胞内含有细小嗜碱性点状物质,是核糖体凝集而成的染色质小体:红细胞内含有圆形紫红色小体,直径约0.5~1um,一个或数个,是核的残余物质,亦可出现于晚幼红细胞中,此小体多见于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红白血病及其他增生性贫血。核右移: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核左移: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出现晚、中、早幼粒细胞及杆状核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常见于感染,特别是急性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等。中毒颗粒:中性粒细胞胞质中出现较粗大、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匀的深紫红色或紫黑色的颗粒称为中毒颗粒,多见于较严重的化脓性感和大面积烧伤等情况。棒状小体: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计算粒红比值(GE):指各个阶段粒细胞(包括中性,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百分率综合与各个阶段有核红细胞百分率总和的比。AG比值:血清中清蛋白与球蛋白的比值,正常范围(1.5—2.5):1异形淋巴细胞:在病毒和过敏原的刺激下,出现的一种形态变异的不典型淋巴细胞。类白血病反应:机体受感染、中毒等强烈因素刺激后。由于某些血细胞自骨髓提前释放,出现的类似白血病表现的血象反应。网织红细胞:是晚幼红细胞到成熟红细胞之间尚完全成熟的红细胞,胞质中尚残存核糖体等嗜碱性物质。表明骨髓造血功能的指标。红细胞沉降率ESR: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血细胞比容:又称血细胞压积(PCV),是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的比值。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溶血性贫血: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系体内免疫发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结合在红细胞膜上,红细胞破坏加速而引起的一组溶血性贫血贫血:单位容积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血红蛋白量及血细胞比容低于参考值低限,称为贫血。巨幼细胞贫血MA:是由于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使DNA合成障碍所引起的一组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AA:是由于多种原因所致骨髓造血干细胞减少和功能异常,导致红细胞、粒细胞和血小板生成减少的一组综合征。出血时间BT:将皮肤刺破后,让血液自然流出到血液自然停止所需的时间出血时间延长见于:①血小板显著减少;②毛细血管壁异常;③某些凝血因子严重缺乏凝血时间CT:是观察血液离体后。因子XII被异物表面激活,启动内源性凝血的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37℃,在血浆中加入活化剂和部分凝血活酶,而后加入Ca2+,从加入Ca2+到血浆凝固所需的时间称为APTT。意义:APTT是内源性凝血系统最常用的筛选试验;除PF3、Ca2+外的内源性凝血系统因子缺乏,均可延长APTT。P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值:11~13秒.PT延长见于先后天性凝血因子异常;PT缩短主要见于血液高凝状态.纤溶过程:主要是指纤溶酶原在纤溶酶原激活物的作用下转化为纤溶酶,并降解纤维蛋白和其他蛋白的过程。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称镜下血尿。血尿:尿内含有一定量的红细胞,称为血尿。蛋白尿:尿蛋白定性试验阳性或定量试验超过150mg/24h时,称为蛋白尿。多尿:尿量多于2500ml24h,称多尿。可见于肾脏疾病和某些内分泌疾病。少尿:尿量少于400ml24h或17h,称少尿。可见于休克、肾实质性改变及肾路梗阻等。胆红素尿:尿内含有大量的结合胆红素,尿液呈豆油样改变,振荡后出现黄色泡沫且不易消失。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出现于尿中,尿液呈浓茶色、红葡萄酒色或酱油色,主要见于严重的血管内溶血。选择性蛋白尿:以清蛋白为主,并有少量的小分子量蛋白尿中无大分子量蛋白,半定量多在+++~++++,典型病种是肾病综合征。肾小球源性血尿: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各肾小管中受到不同酸碱度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变化,此种血尿称为肾小球源性血尿。常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本-周氏蛋白(BJP):是免疫球蛋白的轻链,能自由通过肾小球滤过膜,当浓度超过近曲小管重吸收的极限时,可自尿中排出。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即肾阈值下降产生的糖尿,又称肾性糖尿。糖尿:当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一般为8.88mmolL)或尿糖定性实验阳性肠肝循环:胆红素进入胆小管,便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作用下进行水解、还原反应、生成尿胆素原和尿胆素,大部分随大便排出,约20%的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脉入肝,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再排入肠腔。尿渗量:尿中所含有的具有渗透活性的溶质微粒的总浓度,称为尿渗量。酮体:是β-羟丁酸、乙酰乙酸、丙酮的总称。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中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颗粒管型:是由肾实质性病变崩解的细胞碎片、血浆蛋白及其他有形物凝聚于T-H糖蛋白中形成的,颗粒总含量超过管型的1/3.透明管型:主要由T-H糖蛋白组成,尚有少量清蛋白和氯化物参与,为无色透明、内部结构均匀的原状柱体,两端钝圆,偶尔含有少量颗粒。细胞管型:细胞含量超过管型体积的1/3,成为细胞管型。红细胞淡影:在低渗尿中,红细胞吸水变大,血红蛋白从红细胞中脱出,呈大小不等的空环形,称红细胞淡影。粪便隐血:隐血是指消化道少量出血,红细胞被消化破坏,粪便外观无异常改变,肉眼和显微镜下均不能证实的出血。肾清除率:是指双肾在单位时间内,能将若干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全部加以清除而言。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在单位时间内把若干毫升血液中的内生肌酐全部清除出去,称为内生肌酐清除率。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min)经肾小球滤出的血浆液体量,称为肾小球滤过率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的光面内质网,胆红素在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存在时,与胆红素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作用,形成但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和双葡萄糖醛酸胆红素,即结合胆红素。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50%为胆汁淤积性黄疸。尿胆原:结合胆红素进入胆小管后,便随胆汁排入肠道,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进行水解,还原反应,脱去葡萄糖醛酸和加氢,生成尿胆原,约20%尿胆原被肠道重吸收,经门脉入肝,重新转变为结合胆红素,在虽但是排入肠腔,这就是胆红素的肝肠循环,在肝肠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的尿胆原逸入体循环,从尿中排出。尿素氮BUN:是蛋白质代谢的终末产物,体内氨基酸脱氨基分解成α-酮基和NH3,NH3在肝脏内和CO2生成尿素,因此尿素的生成量取决于饮食中蛋白质摄入量、组织蛋白质分解代谢及肝功能状况。BUN经肾小球滤过后随尿排出,肾实质受损害时,GFR↓,血中BUN浓度↑,可以粗略观察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肌酸激酶CK:也称为肌酸磷酸激酶,,主要存在于胞质和线粒体中,以骨骼肌、心肌含量最多,其次是脑组织和平滑肌,肝脏、胰腺和红细胞中的含量极少。造血微环境(HIM):调控造血干、祖细胞增殖分化的环境称为造血微环境。由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基质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血管神经等组成。形象地称之为龛非红系细胞百分比(NEC):去除有核红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肥大细胞,巨噬细胞外的有核细胞百分比。白血病:是造血干细胞克隆疾病,是一组高度特异性的恶性血液病,其特点是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分化成熟障碍,并伴有凋亡减少。血栓前状态(pethomoticstate,PTS)也称血栓前期,是机体在某些病理状态下,血液中的无形成分和有形成分的生化及流变学特性发生了改变,成为血栓形成或血栓性疾病的潜在危险因素。心肌损伤标志物:使指心肌细胞内的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可在心肌损伤后,由于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或线粒体破坏而漏出并进入血液,导致血中浓度发生改变,能够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脂蛋白:为血浆脂质与载脂蛋白构成的复合物颗粒。其外壳由具有表面活性的载脂蛋白与磷脂共同构成,所有磷脂分子均亲水端向外、疏水端向内排列;位于颗粒中心的主要是不易溶于水的TG、FC和CE等脂质成分。肿瘤标记物肿瘤细胞产生和释放的某种物质,常以抗原、酶、激素等代谢产物的形式存在于肿瘤细胞内或宿主体液中,根据其生化或免疫特性可以识别或诊断肿瘤骨髓增生性疾病myelopolifeativedisodes,MPD):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及原发性骨髓纤维化等。雷诺现象:见于冷凝集素结合征和巨蛋白血症。成熟红细胞呈“缗钱状”排列白细胞减少症(leukopenia)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外周血白细胞数持续低于参考范围的一组综合征。Caot环:是红细胞中出现的一种紫红色呈圆形或8字形细线状环,可能是纺体的残余物或是胞浆中脂蛋白变性所致。Rous试验:又称尿含铁血黄素试验,是利用普鲁氏蓝反应针对尿沉渣中的含铁血黄素及其细胞而进行的染色检查。慢性血管内溶血尤其是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病人该反应可查到阳性结果。成人血红蛋白正常值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成人红细胞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7.0×1012L周围血白细胞正常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L网织红细胞正常值0.5%-1.5%MCH手工法27-31pg血沉正常值男性0-151h女性0-201h正常尿量ml24h多尿2500ml24h少尿400ml24h或17mlh无尿100ml24h尿比密1.015-1.025最大波动范围1.003-1.030尿蛋白30-130mg24h尿糖0.56-5.0mmol24h尿液长时间放置:氨臭味慢性膀胱炎、尿潴留:氨味有机磷中毒:蒜臭味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烂苹果味苯丙酮尿症:鼠臭味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红细胞管型。上皮细胞管型。病理情况下尿中形成哪几种管型?答:细胞管型、颗粒管型、透明管型、脂肪管型、蜡样管型病理性尿液外观有哪些改变?答:血尿、血红蛋白尿、胆红素尿、脓尿、菌尿、乳糜尿手术前必做的三项凝血检查:PLTAPTTPT哪些疾病有黄疸:溶血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白血病也可有按贫血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可分为几类答:⑴红细胞生成减少:①造血干细胞或红系祖细胞增殖与分化异常;②DNA合成障碍;③血红蛋白合成障碍;④红细胞生成调节异常;⑤不能分类或多种机制;⑵红细胞破坏增多:①红细胞内在异常②红细胞外在异常;⑶红细胞丢失网织红细胞检测的临床意义是什么?答:网织红细胞计数(Ret)是反映骨髓造血功能的重要指标。(1)判断骨髓增生能力,判断贫血类型:①网织红细胞增多,表示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尤其急性溶血)、急性失血;造血恢复期可见Ret短暂和迅速增高,是骨髓功能恢复较敏感的指标;②网织红细胞减少,表示骨髓造血功能低下,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危象。(2)评价疗效,判断病情变化:Ret是贫血患者随访检查的项目之一。(3)骨髓移植后监测骨髓造血恢复。肾小管性蛋白尿形成机理?答: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重吸收减弱所致。红细胞沉降率(血沉)病理性增快的临床意义:答:病理性增快可见于:①各种炎症:感染是血沉加快最常见的原因,如急性细菌性感染;结核病、结缔组织炎症、风湿热等慢性炎症于活动期血沉增快,病情好转时血沉减慢,故血沉(ESR)可动态观察病情变化。②组织损伤及坏死:见于较大范围组织损伤或手术创伤。心肌梗死时血沉增快,而心绞痛时血沉多正常,可作为两者鉴别指标。③恶性肿瘤血沉增快,而良性肿瘤血沉多正常。④高球蛋白血症。⑤贫血。⑥高胆固醇血症。血沉是较为常用而缺乏特异性的指标,血沉常作为疾病是否活动的监测指标。试述中性粒细胞病理变化的临床意义。答: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如败血症,大叶性肺炎等;2)严重的组织损伤,如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等;3)急性溶血;4)急性大出血,特别是内出血如脾破裂,肝破裂等;5)急性中毒,如代谢性中毒或化学性药物中毒;6)恶性肿瘤和白血病。何谓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其临床意义是答:中性粒细胞核象是指粒细胞核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变化则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正常人周围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分叶以3叶居多,但可见到少量杆状核粒细胞(1%-5%),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中性粒细胞核左移是指外周血杆状核粒细胞增多超过5%,甚或出现杆状核以前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化脓性感染,基辛溶血,急性失血及急性中毒等。核左移可伴白细胞总数增高,也可不增高甚或减少。中性粒细胞核右移是指外周血分叶核粒细胞和分叶过多,分叶在5叶以上的粒细胞超过3%。常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应用抗代谢化学药物治疗后及骨髓造血功能减退等。简述何为棒状小体及其临床价值。答:在Wight或Giemsa染色的血涂片中,白细胞细胞质中出现呈紫红色的杆状物质,长约1—6um,1条或数条不等,称为棒状小体,其对急性白血病类型的鉴别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部分亚型呈阳性,而急淋则不出现棒状小体。简述白细胞增多的常见生理情况及特点。答:饱餐,情绪激动,运动,高温,严寒等,新生儿,胎儿期,妊娠5个月后及分娩等可见白细胞增多。其特点:都是一过性的,通常不伴有白细胞质量的变化。简述中性粒细胞有那些形态异常的改变答⑴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A.核变性B.中毒颗粒C.空泡形成D.杜勒小体E.细胞大小不均;⑵巨多分叶核中性粒细胞;⑶棒状小体;⑷其它: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简述中性粒细胞中毒性改变时出现细胞大小不均的可能机制。答:可能是在内毒素等因子的作用下,骨髓中幼稚中性粒细胞发生不规则的分裂增殖所致。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的定义及临床意义答:是反映外周血红细胞体积异质性的参数,由血细胞分析仪测量而获得。对贫血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⑴用于贫血的形态学分类;⑵用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红细胞沉降率的定义及影响因素答:红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沉降的速率,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血浆中各种蛋白的比例改变;红细胞数量和形状等中性粒细胞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增多见于1.急性感染,特别是化脓性球菌感染为最常见的原因。在某些极重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不但不高,反而减少;2、严重的组织损伤及大量血细胞破坏:严重外伤、较大手术后,大面积烧伤、急性心肌梗死3、急性大出血;4、急性中毒:代谢性中毒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化学药物中毒如铅、汞中毒及安眠药中毒;生物性中毒如昆虫毒、蛇毒等;5、白血病、骨髓增值性疾病和恶性肿瘤;减少见于1、感染,如革兰氏阴性杆菌、病毒或者原虫等;2、血液系统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和缺铁性贫血等;3、物理和化学因素损伤比如放射线和化学物质和化学药品等;4、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亢进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如门脉性肝硬化、淋巴瘤等;5、自身免疫性疾病比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简述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的临床意义。答:⑴过敏性疾病;⑵寄生虫病;⑶皮肤病;⑷血液病;⑸某些恶性肿瘤;⑹某些传染病;⑺其它,如风湿性疾病常伴有增多。简述引起淋巴细胞病理性增多的原因?感染型疾病,主要见于病毒感染,如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也可见于百日咳杆菌、结核杆菌、梅毒螺旋体、弓形体等的感染;恶性肿瘤;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移植排斥反应血小板增多或减少的临床意义1.血小板增多:当血小板计数>400×109L原发性血小板增多常见于骨髓增生性疾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等;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常见于急慢性炎症,缺铁性贫血及癌症患者2.血小板减少:当血小板计数<100×109L即为血小板减少,常见于血小板生成障碍,如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等;血小板破坏增多,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消耗过度如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如巨大血小板综合征等。简述少尿可见于哪些病理情况?肾前性,见于休克、严重脱水、心力衰竭、肾动脉栓塞等,见于急性肾炎、肾小管坏死、肾衰竭等,肾后性:鉴于泌尿系结石、前列腺肥大等简述尿沉渣镜检可见哪些病理性细胞,临床意义红细胞超过3个HP,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肾结核、肾结石等;白细胞大量出现见于泌尿系化脓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等;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见于泌尿系感染、损伤、肿瘤等简述血尿素氮增高有何临床意义?尿素氮增高见于器质性肾功能损害,如慢性肾炎、严重肾盂肾炎等;肾血流量减少,如严重脱水、休克、心力衰竭等;蛋白质分解或摄入过多,如急性传染病、上消化道大出血、大面积烧伤等尿蛋白产生的机制?答:当肾小球毛细血管壁断裂或电荷屏障改变,使大量高、中、低分子量的蛋白漏出,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而出现于终尿中。如何鉴别混浊尿?答:①尿酸盐沉淀:加热或加碱可溶解;②磷酸盐或碳酸盐沉淀:加酸后可溶解;③脓尿和菌尿:加热或加酸均不能使浑浊消失。尿糖升高的原因有哪些?答:①血糖升高性糖尿;血糖超过肾糖阈为主要原因,糖尿病最常见,其他使血糖升高的内分泌疾病如甲亢,其他如肝硬化,胰腺癌等②血糖正常性糖尿(肾性糖尿);血糖浓度正常,由于肾小管病变导致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所致,见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等③暂时性糖尿(生理性糖尿、应激性糖尿);④假性糖尿(药物性)。简要说明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及评价。答:肾小球滤过功能常用指标有:1)血肌酐(C):临床常用,但严重损伤时才会出现改变,敏感性差;2)生肌酐清除率(Cc):在严格控制外源性肌酐,内生肌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Cc与GFR有较好的相关性,能相对较早地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3)血尿素:体内尿素的生成不如肌酐稳定,且受肾外影响因素大,特异性,灵敏性均差;4)血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蛋白C:灵敏性高、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可靠指标,比其他指标均敏感。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答:内生肌酐清除率检测的临床意义如下:①判断肾小球损害的敏感指标:Cc50%时Sc正常;②评估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衰竭临床分期依据;③指导治疗:临床常用指导利尿药,抗菌素的使用病理性蛋白尿形成原因及常见疾病:1肾小球性蛋白尿:最常见。各种原因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及电荷屏障受损,血浆蛋白大量滤入原尿,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等原发性肾小球损害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系统性红斑狼疮。2肾小管性蛋白尿:炎症或中毒等因素引起近曲小管对低分子量蛋白质的冲吸收减弱所致。常见于间质性肾炎、肾盂肾炎、中毒性肾病和肾移植术后等。3混合类蛋白尿:肾小球和肾小管同时受损所致。上述可产生肾小球性或肾小管性蛋白尿的疾病进一步发展,均可形成混合性蛋白尿。如肾小球肾炎或肾盂肾炎后期,以及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4溢出性蛋白尿:因血浆中出现异常增多的低分子量蛋白质,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所致,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凝溶蛋白尿即属此类。常见于溶血性贫血和挤压综合征等。另一类较常见的是凝溶蛋白,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病、轻链病等。5组织性蛋白尿:由于肾组织被破坏或肾小管分泌蛋白增多所致的蛋白尿,多为低分子量蛋白尿,以T-H糖蛋白为主要成分。6假性蛋白尿:由于尿中混有大量血、脓、粘液等成分而导致蛋白定性试验阳性。一般不伴有肾本身的损害,经治疗后很快恢复正常。见于肾以下泌尿道疾病如:膀胱炎、尿道炎、尿道出血及尿内掺入阴道分泌物时,尿蛋白定性试验可阳性什么是管型、管型的形成条件?答:管型是蛋白质、细胞或碎片在肾小管、集合管仲凝固而成的圆柱形蛋白聚体。管型的形成条件:①尿中清蛋白、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的T-H糖蛋白是构成管型的基质。②肾小管仍有浓缩和酸化尿液的功能,前者可使形成管型的蛋白等成分浓缩,后者则促进蛋白变性聚集。③仍存在可交替使用的肾单位,出于休息状态的肾单位尿液淤滞,有足够时间形成管型,当其重新排尿时,已经形成的管型便随尿液排除。什么是核左移、核右移,有什么临床意义?答:周围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中幼粒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为核左移。核左移常见于感染,特别是化脓性感染、急性失血、急性中毒及急性溶血反应,以及白血病和类白血病反应等。周围血中若中性粒细胞核出现5叶或更多分叶,其百分率超过3%,称为核右移。主要见于巨幼细胞贫血及造血功能衰退,也可见于应用抗代谢药物,如阿糖胞苷或6-巯基嘌呤等。在炎症恢复期可出现一过性核右移。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则说明预后不良。脑脊液检查的临床应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诊断①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感染性疾病,脑脊液细胞以粒细胞明显增多为主。②结核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数中度增高,多不超过500X109L。在发病初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的特点是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同时存在。③病毒性脑炎、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数轻度增高,以淋巴细胞为主。④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细胞数中度增加,以淋巴细胞为主2.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表现为均匀血性脑脊液,可见大量红细胞和明显的中性粒细胞增高。出血2~3d后可发现吞噬有红细胞或含铁血黄素的吞噬细胞。3.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脑脊液细胞数正常或稍高,以淋巴细胞为主。白血病患者的脑脊液中找到原始或幼稚白细胞,则可确诊为脑膜白血病。4.脑寄生虫病脑脊液中细胞数可增高,白细胞分类嗜酸性粒细胞及浆细胞均可增高简述粪便隐血试验的临床意义?答:粪便隐血试验对消化道出血有重要诊断价值:(1)阳性反应,可见于:①消化道溃疡,阳性率40-70%,呈间歇阳性;②消化道恶性肿瘤,如胃癌、结肠癌,阳性率可达95%,呈持续阳性,因此粪便隐血试验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的诊断筛选指标;③其他,如急性胃黏膜病变、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钩虫病及流行性出血热等,粪便隐血试验常为阳性;(2)假阳性反应,进食动物血、肉类及进食大量蔬菜均可出现假阳性反应。如何诊断糖尿病?○1具有糖尿病症状,FPG7.0mmolL.○2OGTT血糖峰值11.1mmolL,OGTT2hPG11.1mmolL○3具有临床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且伴有尿糖阳性者。临床症状不典型,需要另1d重复检测确诊,但一般不主张做3次大小三阳:1、大三阳:HBsAg、HBeAg、抗-HBc阳性俗称“大三阳”,提示HBV正大量复制,有较强的传染性。2、小三阳:HBsAg、抗-HBe、抗-HBc阳性俗称:“小三阳”,提示HBV复制减少,传染性降低骨pnhaaCD55下降试述尿红细胞形态检查的临床意义答:尿红细胞形态检查主要是用相差显微镜观察尿中红细胞的形态,肾小球源性血尿时,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膜时,受到挤压损伤,其后在漫长的各段肾小管中受到不同pH和渗透压变化的影响,使红细胞出现大小、形态及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见于各类肾小球疾病,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主要指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的出血,多与毛细血管破裂出血有关,不存在通过肾×球基膜裂孔,因此形态可完全正常,呈均一型,见于尿路系统炎症、结石、肿瘤等。临床常用的肾功能检查方法包括:(1)肾小球功能检查:①内生肌酐清除率测定;②血BUN及C浓度测定。(2)肾小管功能试验:①远端肾单位功能试验:包括浓缩稀释功能试验和尿渗量测定;②近端肾单位功能试验:包括对小分子蛋白的重吸收功能测定和肾小管葡萄糖最大重吸收量试验;③尿酸化功能测定根据管型的形成条件分析尿蛋白阳性与管型出现对肾功能损伤的判断。管型形成条件之一是有蛋白尿的存在,蛋白尿的出现表示肾脏存在病理损害。但对于隐匿性肾炎病人,蛋白尿的排出是间歇性的,所以不能认为蛋白尿阴性就不存在肾损害。对于长期重度蛋白尿患者,如尿沉渣中总查不到管型,说明肾损害的可能性更大。肾脏已无完好的肾单位供交替使用,或丧失浓缩功能,不再具备形成管型的条件。
& 果果文库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仅供网友学习交流,若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4595&&人浏览
4550&&人浏览
7736&&人浏览
3905&&人浏览
17921&&人浏览
13736&&人浏览
219&&人浏览
1591&&人浏览
252&&人浏览
10537&&人浏览
17726&&人浏览
2827&&人浏览
4774&&人浏览
1607&&人浏览
9136&&人浏览
本文标题:实验诊断重点 链接地址:
copyright@ 2013-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果果文库 版权所有 联系站长: ; 经营许可证编号:浙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性白血病发病原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