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鞋们你们是怎么喝颗粒状的咖啡怎么喝药的?!

(2006o攀枝花)甲同学在某食品包装袋内,发现有一个装有白色颗粒状固体A的小纸袋,上面写着“生石灰干燥剂,请勿食用”.甲同学随手将小纸袋拿出来放在空气中,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纸袋内的白色颗粒粘在一起成为块状固体B.请你与甲同学一起对块状固体B进行探究..(1)猜想一:块状固体B中除氧化钙外还可能有:Ca(0H)2、CaCO3.(2)猜想二: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放热现象(填“放热”或“吸热”).请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这一猜想.(3)取适量块状固体B加入盛有一定量水的试管中,振荡、静置、过滤,得到少量白色固体C.对于白色固体C的成分,甲同学与乙同学进行猜想.甲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氢氧化钙;乙同学认为:白色固体C可能是碳酸钙;你认为,白色固体C还可能是: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请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是正确的(填写下表):&&&&方案&&&&现象和结论步骤①:将所得固体C加入到试管中,加入少量水,振荡,再向其中滴入两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白色固体C中含有Ca(OH)2步骤②:再向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白色固体C中含有CaCO3
解:(1)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块状固体B是生石灰干燥剂,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因为空气中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故答案为:Ca(0H)2;CaCO3(填物质名称同样给分)(2)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放热现象,因为生石灰溶于水放热;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或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故答案为:放热&&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立即用温度计测定溶液温度的变化或取适量块状固体B放入烧杯中,加入少量水,用手触摸烧杯外壁.(其他合理答案也给分)(3)白色固体C的成分有三种可能:可能是氢氧化钙、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氢氧化钙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碳酸钙可以用稀盐酸检验.故答案为:Ca(OH)2和CaCO3的混合物;&&&&方案&&&&&&现象和结论步骤②:再向试管中滴入足量稀盐酸①溶液变红,白色固体C中含有Ca(OH)2②有气泡产生,白色固体C中含有CaCO3(实验方案中每一步骤(1分),每一个实验现象和结论(1分).实验方案中,只要答出操作要点,即可给分)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可知:块状固体B是生石灰干燥剂,可能含有氢氧化钙和碳酸钙;块状固体B溶于水可能有放热现象,因为生石灰溶于水放热.白色固体C的成分有三种可能:可能是氢氧化钙、可能是碳酸钙、也可能是氢氧化钙和碳酸钙的混合物.氢氧化钙可以用酚酞试液检验,碳酸钙可以用稀盐酸检验.(2012o福州)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不大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吸入肺颗粒物.由于它能通过肺泡直接进入循环系统,对人体危害极大.为了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我市某中学的同学在宝龙城市广场周边对空气进行采样,采样时段与统计结果如表:(1)在该探究实验中,同学们将“采样时段”设置为该实验的实验变量,而其他条件都相同.(2)为减少实验误差,应对表中3个小组同学的数据做怎样的处理?取平均值(3)该小组的同学将处理后的数据绘制成柱状图(如图),请你将表格中“下班时段”的数据也进行相应处理,并用柱状图在图8中表示. 组别PM2.5(微克/立方米)清晨上班时段中午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少)(车流量大)(车流量小)(车流量最大)第1组19894397第2组22833898第3组20864199(4)根据上述统计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5)根据实验结论,请你为我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提一条合理化建议:少开车等.
解:(1)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是否相关,而在不同时段车流量不同,因此,本实验的变量是采样时段,其他条件都相同.(2)取数据的平均值可以减少实验误差.另外,减少实验误差的办法还可以设置重复组等.(3)下班时段PM2.5的平均值为98微克/立方米.如如下.(4)清晨时段,车流量最少,PM2.5的平均值为20.33微克/立方米;上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86微克/立方米;中午时段,车流量少,PM2.5的平均值为40.67微克/立方米;下班时段,车流量最大,PM2.5的平均值为98微克/立方米;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车流量越大,空气中PM2.5的浓度越大.(5)根据实验结论可知,少开车可以改善空气质量.故答案为:(1)变量&&&&&(2)求平均&&&&&&&(4)越大&&&&(5)合理即可,如少开车…(3)科学探究设计对照实验.对照实验是指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本实验中,研究的是空气中PM2.5的浓度与车流量的关系.在探究过程中,还需要排除偶然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人民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懂得钢铁冶炼,铁也是生活中使用最为广泛的金属,目前我国钢铁产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下面是一组有关铁的问题,请你用所学化学知识加以回答:(1)铁是地壳中含量第
4位的元素;(2)铁可以拉成铁丝,压成铁片,这是利用了铁的
延展性性;在公路上行驶的油罐车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
导电性性;家里铁制炊具要有木柄或塑料柄,这是因为铁有很好的
导热性性;(3)焊接钢管时,经常用硫酸铜溶液在钢管表面画交叉线,然后根据出现的红线对准焊接,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原理
Fe+CuSO4=FeSO4+Cu.(4)颗粒大小达到纳米级的单质铁具有很强的反应活性,俗称纳米铁.在高温环境下,用H2和FeCl2反应,可以生成纳米铁和一种易溶于水显强酸性的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l2+H2$\stackrel{高温}{═}$Fe+2HCl,纳米铁粉在空气中受撞击时会燃烧,生成一种黑色固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请你写出纳米铁和稀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Fe+2HCl=FeCl2+H2↑.(5)小恒同学在做盐酸和锈铁钉反应实验时,发现含锈的铁钉表面出现了气泡,你觉得原因是
盐酸通过疏松多空的铁锈与里面的铁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气.
地壳中元素含量前五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钙,铁属于金属,金属具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和延展性,铁的化学性质活泼,可以与氧气、酸和某些盐的溶液发生反应.(1)铁是地壳中含量居第四位,所以本题答案为:4;(2)拉成铁丝,压成铁片,是因为铁具有延展性,油罐车尾部经常有一条铁链拖在地面上,这是利用了铁的导电性,铁制炊具要有木柄或塑料柄,因为铁有很好的导热性,所以本题答案为: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3)用H2和FeCl2反应,可以生成纳米铁和一种易溶于水显强酸性的气体,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此气体为氯化氢,铁燃烧能生成四氧化三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所以本题答案为:FeCl2+H2$\frac{\underline{\;高温\;}}{\;}$Fe+2HCl,3Fe+2O2$\frac{\underline{\;点燃\;}}{\;}$Fe3O4,Fe+2HCl=FeCl2+H2↑;(4)含锈的铁钉表面出现了气泡,是由于铁与盐酸反应的原因,所以本题答案为:盐酸通过疏松多空的铁锈与里面的铁发生反应生成了氢气.已知相同条件下,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探究小组的同学在相同条件下,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无色的硫化氢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如图所示,抽开毛玻璃片,瓶口对紧,过一段时间,观察到A、B两个集气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请回答下列问题:(1)从上述实验中,除了能推测出硫化氢与二氧化硫发生化学反应的产物外,你还能得出的结论是
H2S与SO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2)若用“”表示氢原子,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硫原子,上述反应过程可用下图表示:请你推测,反应完毕后,瓶中剩余的气体是
SO2(填写化学式),处理该气体的方法是
向瓶内倒入NaOH溶液,振荡.
Cannot access a closed file.
(1)由观察到A、B两个集气瓶内壁附着淡黄色固体颗粒进行分析,可得知两瓶内气体的分子运动而使气体混合;混合后两气体反应生成固体硫和水,气体减少压强减小;(2)根据反应的微观图示,每2个H2S分子可与1个SO2分子反应,再根据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可判断反应中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气体体积比为2:1;据此分析反应完毕后所剩余的气体及处理方法.(1)实验中观察到两个瓶内壁附着有淡黄色固体颗粒,说明两个瓶内都形成了可以反应的混合气体;气体的混合可以说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答案为:H2S与SO2分子是不断运动的(或两瓶气体混合后瓶内的压强减小).(2)向A、B两个体积相同的集气瓶中分别充满了无色的硫化氢气体和二氧化硫气体,说明两种气体的体积相同;根据相同体积的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目相等,可判断两瓶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同;而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反应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硫分子个数比按照2:1的比例进行反应,即反应中硫化氢与二氧化硫的气体体积比为2:1;而实际操作中硫化氢和二氧化硫是等体积混合,故反应后二氧化硫剩余;二氧化硫气体可与氢氧化钠等碱溶液发生反应,因此,剩余的二氧化硫气体可使用氢氧化钠或其它碱溶液进行吸收; 故答案为:SO2;向瓶内倒入NaOH溶液,振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颗粒状的咖啡怎么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