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技术被应用于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中?如何应用...

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中医舌象分析的初步研究--《测控技术》2005年05期
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中医舌象分析的初步研究
【摘要】:中医诊断是一个典型的信息融合过程,目前尚未见到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其中的公开报道。笔者论述了现代信息融合技术应用于中医舌象分析的可行性,同时给出特征层与决策层融合应用的初步方案和部分实验结果。研究表明信息融合技术可以提高舌象分析的准确率,而且符合中医现代化研究的思路,是中医舌象自动分析研究的一项关键技术。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241【正文快照】:
近年来,中医舌象自动分析取得了可喜的进展[1~2]。中医舌象分析仪已能给出舌色、苔色、苔厚、湿度、裂纹等定量分析参数,为中医四诊提供了客观的依据。众所周知,中医诊断是一个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的过程。从信息科学的观点看,这是一个典型的信息融合过程。舌象诊断也应是提取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梁健;邓鑫;吴发胜;周凤瑞;唐艳芳;;[J];国医论坛;2011年02期
邓鑫;吴发胜;梁健;唐艳芳;蒋曼君;;[J];黑龙江中医药;2011年06期
李晓宇;张新峰;沈兰荪;;[J];测控技术;2007年05期
周昌乐;张志枫;;[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年06期
张萌;胡显伟;王元斌;张斌;;[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8年06期
彭明德;彭涛;;[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年0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林雪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刘梅;[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朱雪;[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峰;[D];厦门大学;2007年
赵翠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于淼;[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宋洋;[D];燕山大学;2009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沈兰荪,王爱民,卫保国,王永刚,赵忠旭;[J];电子学报;2001年S1期
卫保国,沈兰荪,蔡轶珩,张新峰;[J];电子学报;2003年S1期
蔡轶珩,沈兰荪;[J];电子学报;2004年06期
郁文贤,雍少为,郭桂蓉;[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沈兰荪,赵忠旭,王爱民,王永刚;[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1999年06期
卫保国,沈兰荪,王艳清,王永刚,王爱民,赵忠旭;[J];中国医疗器械杂志;2002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薛金林;徐丽明;;[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5期
张进;王万平;吴钦章;;[J];半导体光电;2008年04期
王宇龙,熊继军,张文栋;[J];微纳电子技术;2003年Z1期
沈勇,徐维庆;[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4年04期
吴才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5年03期
周浔;任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8年04期
高姬,刘春喜;[J];兵工自动化;2004年06期
刘国光;[J];兵工自动化;2005年01期
李斌,陈以,韩元杰;[J];兵工自动化;2005年03期
魏鑫;张春山;刘迎春;;[J];兵工自动化;2007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曾宪伟;方洋旺;伍友利;王洪强;刘加丛;;[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刘磊;王永骥;;[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马小平;汪永东;樊阳;;[A];第二十六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7年
胡玉兰;范晓静;;[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张佑春;王平;张公永;;[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朱茵;王军利;;[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屠立平;许家佗;张志枫;张利;张敏;;[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王运锋;王建国;高义;黄顺吉;;[A];第十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1)论文集[C];2001年
余振威;王钺;张林;山秀明;;[A];第十三届全国信号处理学术年会(CCSP-2007)论文集[C];2007年
曲阳;徐林;王建辉;顾树生;;[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何建民;[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蒋鼎国;[D];江南大学;2010年
岑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刘美;[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李先锋;[D];江苏大学;2010年
张寿明;[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赵雷刚;[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黄晓静;[D];武汉大学;2010年
鄢煜尘;[D];武汉大学;2009年
赵志超;[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年军艳;[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何慧娟;[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黄正荣;[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焉杰;[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胡申宁;[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张西雅;[D];郑州大学;2010年
裴银肖;[D];郑州大学;2010年
姜明;[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王宏磊;[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杨慧;[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海鲲,宗仁鹤;[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孙立友,程钊,高逢生,谢虎臣,夏文杰;[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6年04期
宋宝珠,程钊,孙立友,徐经生,高逢生;[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吴晓明,周宜开,任恕,郝巧玲;[J];癌症;2003年09期
秦志强;[J];兵工自动化;2003年05期
赵忠旭,王爱民,沈兰荪;[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曹元大,蒋怒涛;[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高玮玲,曹元大,王澜;[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1998年06期
许苏眉,李龙;[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1998年04期
王爱民,赵忠旭,沈兰荪;[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高侃;傅志中;;[A];2006中国西部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王剑;魏海明;孙汭;田志刚;;[A];第六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张志枫;刘晓谷;周昌乐;许家佗;王志国;吴芸;;[A];第七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四诊研究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黄勃;李乃民;刘春雨;张大鹏;王宽全;林晓东;张宏;王淑英;张宏志;;[A];第一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诊断学术会议论文选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易正俊;[D];重庆大学;2002年
徐元景;[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徐凌宇;[D];东北大学;2002年
武哲丽;[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朱庆文;[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赵松雪;[D];天津中医学院;2003年
冯波;[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4年
曹青山;[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黄翌;[D];暨南大学;2005年
种伟亮;[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庞兴梅;[D];山东大学;2008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佘振苏;倪志勇;;[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余江维;马利庄;;[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杨健;马小兰;杨邓奇;;[J];计算机工程;2008年21期
丁敏;郦永平;;[J];江苏中医药;2009年08期
邹伟伟;邹云;李征;俞建;;[J];科技致富向导;2012年03期
余江维;马利庄;杨华元;;[J];辽宁中医杂志;2010年01期
刘霞;张砚;王益民;;[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彭明德;彭涛;;[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年05期
杨健;马小兰;杨邓奇;;[J];时珍国医国药;2008年07期
杨健;马小兰;杨邓奇;;[J];微型电脑应用;2008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群;王静;路艳;余丽娟;;[A];全国第十二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郑莹莹;[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于晓红;[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1年
施明辉;[D];厦门大学;2008年
汤尔群;[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0年
黄勃;[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王静;[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褚娜;[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涂志松;[D];郑州大学;2010年
张永政;[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刘兴刚;[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罗鸣;[D];天津大学;2012年
赵晓磊;[D];燕山大学;2012年
邹伟伟;[D];东华大学;2012年
赵翠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刘泉;[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彭瑜;[D];湖北中医学院;2008年
肖洪涛;[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忠旭,王爱民,沈兰荪;[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赵忠旭,王爱民,沈兰荪;[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1999年03期
沈兰荪,王爱民,卫保国,王永刚,赵忠旭;[J];电子学报;2001年S1期
赵忠旭,沈兰荪,王爱民;[J];测控技术;1998年06期
赵忠旭,沈兰荪,卫保国,王爱民,王永刚;[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2000年09期
苏开娜,卢翔飞;[J];中国图象图形学报;1999年04期
王永刚,王爱民,沈兰荪;[J];照明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朱洁华,阮邦志,励俊雄,邝枣园,吴伟;[J];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2001年02期
蒋依吾,陈建仲,张恒鸿,马建中;[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曹美玲;张新峰;沈兰荪;;[J];北京生物医学工程;2006年06期
张荣,吴强,金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0期
李秋香,李慧萍,张克英,李学斌;[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吴胜东,尚秀兰,张岚;[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3年02期
孔繁立,李新菊,钱梅艳,洪玫;[J];辽宁中医杂志;1999年02期
王米渠,翁洋,朱允民,丁维俊;[J];辽宁中医杂志;2003年08期
范子雄;向平;赵文娟;刘军;;[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6年01期
黄小波,李宗信,李斌,孙淑玲,陈文强,王明越,刘桂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张洛欣,王米渠,翁洋,朱允民,丁维俊,刘明;[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年08期
黄小波,李宗信,李斌,孙淑玲,陈文强,王明越,刘桂兰;[J];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开银;;[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胡良梅;高隽;;[A];全国第十四届计算机科学及其在仪器仪表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郭丽珍;李晓奇;;[A];第四届中国智能计算大会论文集[C];2010年
李炯;雷虎民;张琳;;[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1)[C];2008年
钟京立;韩沂宁;;[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信息化与社会发展学术讨论会分会场论文集[C];2008年
刘永安;程哲;徐保国;;[A];2007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杜奕;迟毅林;伍星;;[A];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08年
顾晓波;许建中;肖泽龙;;[A];2005'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第二册)[C];2006年
李录平;邹新元;晋风华;黄树红;卢绪祥;;[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罗贺;付超;季星;;[A];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第九届青年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周新红 田朝晖 段勇;[N];解放军报;2005年
许同和 徐德池;[N];解放军报;2005年
张军;[N];科技日报;2007年
翁佳焰;[N];通信信息报;2007年
苏小和;[N];经理日报;2006年
段培超;[N];计算机世界;2006年
卓芝琴;[N];中华新闻报;2003年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
周密?陶建华;[N];计算机世界;2007年
戈;[N];电脑商报;2007年
张建昌;[N];解放军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吴振锋;[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朱大奇;[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吴世雄;[D];浙江大学;2005年
袁成清;[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王承;[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李立京;[D];天津大学;2002年
张小俊;[D];河北工业大学;2009年
胡良梅;[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孔庆杰;[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王志胜;[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西雅;[D];郑州大学;2010年
郝彦彬;[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许丽佳;[D];北京工业大学;2004年
孔李军;[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夏向阳;[D];中南大学;2004年
王华朋;[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高亚格;[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张琳;[D];燕山大学;2003年
吴太旗;[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4年
魏友华;[D];成都理工大学;2005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工具类服务
编辑部专用服务
作者专用服务
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分析中医护理技术应用于优质护理服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1年4月到2013年5月收治的中医妇科病房的100例患者,根据“优质护理服务”相关工作要求,于我院中医妇科病房实施优质护理服务,给予医护人员培训、观念转变、临床中医推荐、改革模式等落实相关优质护理服务政策,通过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以及评价.结果 实施优质护理后,自理能力1级患者生活护理落实率为92%,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为98%,出院患者的满意度为86%,康复指导率、知晓率、健康教育指导率均高速100%,医护人员工作到位负责.结论 在优质护理服务中,发挥中医特色护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显著提高患者生命质量以及患者护理满意度,和谐护患关系,可有效实现社会、政府以及患者三方面的满意.
作者单位:
吉林省白山市通煤矿业集团总医院,吉林 白山,134300
年,卷(期):
机标分类号:
在线出版日期:
本文读者也读过
相关检索词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编号:2006BAH03B01)(C)北京万方数据股份有限公司
万方数据电子出版社中药材干燥机设备应用于现代中药材产业的探讨与研究-行业设备
中药材干燥机设备应用于现代中药材产业的探讨与研究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 5:18
&&&&&&现代中药产业在传统中药产业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的“安全、高效、稳定、可控”中药生产技术,发展成为具有较高技术含量、较强国 际竞争能力 以及产业化生产现代中 药产品为特征的新兴产业群体。中药产业是我国的传统民族产业,它是我国医药经济中 独具特色的 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际药,特别是植物药、天然药物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 我国中成药的工业产值平均年增长 20%,利润和利税平均 年增 长24%,呈现了 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国中药产业在国 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还很弱,1999年的出口值仅6亿美元左右,占国 际植物药市场份额不足 5%,与我国天然药物的大国地位相差甚远。 现代中药产业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计划。
&&&&&& 从本质上讲,也就是中 药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要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必须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的中 药生产工艺,同 时还要使每道生产工艺实现现代化。本文将针对中 药生产过程中 干燥工 艺 如 何实现现代化的 问 题进行研究和探讨。
&&&&&&干燥工艺的研究是实现中药工艺现代化的 前提条件传统中 药的生产与应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所采用的中 药干燥工艺主要是自 然晾干,由于其占地面积大、干燥周 期长与生产效率极低,显然不能满足现代化中 药工业生产的需要。 于是,人们开发了许多干燥设备,如现在广泛应用的热风干燥箱、 翻板式干燥机、网 带式干燥机、水平槽型振动流化干燥机及水平圆运动振动流化干燥机等,这些设备由 于采用了气流技术, 相应地提高了干燥温度与速度,与自然晾干方法相比有很大进步,同时也避免了自然晾干受气候影响等问 题。 然而, 往往容易被人们所忽略的问 题是: 传统中 药的配方是前人应用自然晾干的药材在反复实验、 反复总结经验教训 的基础上获得的,其各种药材内含有效成分的多少、各类药材的相对比例大小都非常讲究,因此,现代干燥工艺生产的中药材其有效成分与自 然晾干的药材相比,能保持不变吗?
&&&&&&干燥工艺对中药指标成分的影响,对27种中药饮片采用热风干燥实验台进行了干燥特性实验,并用紫外分光法、高压液相色谱法等方法对实验前后中药饮片的指标成分进行了检测。实验数据表明:尽管部分药材实验时所采用的温度尚低于现行工厂干燥工艺允许的物料温度。
&&&&&&薄荷、三棱采用70℃热风干燥时,尽管其最高料温只有68.5℃及67℃,其指标成分已完全损失;天花粉采用70℃热风干燥时,其指标成分已损失了2/3以上;莪术、白芍采用70℃热风干燥时,其指标成分已损失了60%以上;板蓝根采用60℃以下的变温热风干燥时,其指标成分已损失掉59.2%;大黄、防风采用80℃以下变温热风干燥时,尽管最高料温仅70.2℃,其指标成分已损失了40%以上。因此可以说,干燥温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药饮片的指标成分在干燥过程中的损失程度,而指标成分大幅度下降的药材是没有使用价值的。因此,现行工厂干燥工艺允许的物料温度已大幅度超出了能保证中药饮片指标成分基本不变的温度值,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
&&&&&&笔者对中药丸也进行了多种工况的对流干燥实验研究,以六味地黄丸为例,对同一批药丸分别在不同工况下进行干燥,采用40~45~50℃的变温工况进行干燥的产品指标成分(熊果酸汁)含量为0.18%,采用50~ &54℃的变温工况进行干燥产品的指标成分(熊果酸汁)含量为0.17%,而采用50~65℃的热风干燥箱干燥的产品的指标成分(熊果酸汁)含量为0.12%。
&&&&&&干燥工艺对中药崩解度指标的影响,干燥工艺不仅影响药品的有效成分,而且对中药丸的服用特性——崩解度指标也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对天津达仁堂制药厂生产的清目地黄丸在几种不同的工况下进行了实验,发现同一批药丸,在热风干燥箱中,用50~60℃的热风烘干的中药丸,不同药丸的崩解时间差异较大,分别为38min、40min、47min、55min。而采用青岛大学的人工环境工程综合试验装置[3]进行的实验表明:在30~40℃变温工况下干燥的中药丸,其崩解时间为15min、18min、21min、24min;在40~50℃变温工况下干燥的中药丸,其崩解时间为20min、22min、24min、28min;用50℃恒温工况下干燥的中药丸,其崩解时间为27min、28min、27min、30min。 &
&&&&&&可以看出:在热风干燥箱中干燥中药丸,其崩解时间较长,已接近允许的上限值,而且不同药丸的崩解时间差异很大,这说明不同位置的干燥工况差异较大。采用人工环境工程综合试验装置进行的实验,其崩解时间随着干燥温度的降低而大幅度缩短,而且均匀性很好。 &
&&&&&&干燥工艺的研究是实现中药工艺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综上所述,现代中药产业离不开现代化的干燥设备,但由于中药产品的特殊性,要求人们在选用现代干燥设备时,必须对所生产的产品的干燥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掌握干燥过程中的温度、湿度、压力及气流速度对中药材性质与特性的影响规律,因此有必要对采用现代干燥设备与采用传统的自然晾干所获得的中药材产品的有效成分进行比较分析,在保证中药材有效成分基本不损失的前提下,选择先进的干燥设备。
&&&&&&干燥设备的研究是实现中药工艺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干燥过程中的气流合理设计,由于干燥过程存在着液态水向水蒸汽转变的相变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同时,干燥过程中还存在大量非相变能耗的额外能量,如物料升温过程中的显热部分、排气所带走的能量、为使空气循环使用以及对吸湿后空气进行除湿处理所消耗的能量等等。若干燥过程中气流组织不合理,或者除湿、加热用的动力源选择不合理,此时额外的能耗往往比相变过程的能耗要大得多。尤其是特殊难干物料,若设计不合理,其额外能耗可能是单纯水分相变能耗的几倍,甚至是几十倍。干燥设备内的气流组织,包括气流与物料的接触形式、气流在干燥室内的流动分布、气流的循环使用、排气的比例与位置、排气控制方式、新风的比例与处理等等。优化的气流组织必须根据物料的干燥特性确定气流与物料的最佳接触方式,以保证所有物料均匀加热,并能及时将干燥过程中产生的湿气带走。同时,优化的气流组织必须使进入干燥室的气流能量尽可能多地应用。为此,必须确定最佳的流量和流速,以及排气与循环比例。
&&&&&&目前,中药材(丸)的干燥主要采用热风干燥,在热风干燥设备中,气流的组织直接影响干燥速度及产品干燥的均匀性,而干燥速度决定了干燥周期及干燥过程的能耗大小,所以,现代中药干燥设备必须有合理的气流组织。
&&&&&&干燥过程中的高效节能,比传统晾干相比,用干燥设备对中药材干燥大幅度加快了物料的干燥速度,缩短了干燥周期。但是,其干燥过程却消耗了大量的能量,对许多生产厂家来说,含干燥工艺的生产往往是能耗大户。因此,在达到干燥工艺要求的前提下如何节约能源是对现代中药干燥设备的基本要求。在热风干燥过程中,空气作为载热体供给物料所有热量的同时,还作为载湿体,其将物料排出的湿气及时带走。为节约能源,也为了减少对环境的热污染和湿污染,空气常常循环使用,即必须对空气进行除湿和加热处理。热风干燥设备动力源系统的主要任务就是对循环空气进行除湿和加热,而高效节能的动力源应将除湿与加热有机结合起来。笔者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是将热泵机组应用于干燥工艺,利用热泵的蒸发器对循环空气冷却去湿,再利用热泵的冷凝器对空气适度加热,其也是现代热风干燥技术中最为节能的方法,也是一项高效的动力源系统。
&&&&&&现代中药产业化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发展计划,而要实现中药生产的现代化,必须科学合理地继承传统的中药生产工艺,同时还要使每道生产工艺实现现代化。其中,干燥工艺的现代化在必须保证中药材有效成分不受损失的前提下,还要高效节能。目前,我国中药生产厂家的干燥工艺普遍存在干燥过程温度偏高而引起有效成分损失严重的现象。另外,还存在干燥工艺流程与设备设计不合理,使能量损失很大。为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中药产品的干燥特性进行系统的研究,确定最佳的干燥工艺参数。另一方面,在设计现代干燥设备时,必须优化气流组织,选择高效节能的动力源系统。刘保延:大数据如何应用于中医药的临床与科研
日期: 14:06:51来源:IT专家网
核心提示:“大数据”(BigData)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大资源。
“大数据”(BigData)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了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那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使之成为一种大资源。
中医药领域具有典型的大数据特征:一是数据量巨大。如中国中医科学院2012年4所医院全年的门诊量达到698万,仅广安门医院1天的门诊量就超过1万人次;每年还有将近6万多的住院患者。如果将这些患者的诊疗过程全部数据化,每人次就诊产生的医学数据以10M计,那么每年产生的数据量将高达70TB,如果把全国中医院的临床数据都汇聚起来,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二是数据类型复杂。在中医医院,每个患者不但要经过辨证论治的个体化诊疗,还会经过各种理化检测进行疾病及其预后的诊断,所以不光有病历资料中包含的信息,还会有生化检查、多种影像或病理切片检查的生物学信息。收集这些庞大、多类别的数据,通过分析处理将其盘活,可以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价值。“大数据”应用于中医药的临床与科研,将给这个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中医药临床的数据化实践
中医药从人体状态切入,整体、动态、个性化地掌握人体,理念超前方法先进,但中医药的巨大潜力并没有充分发挥,至今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关键问题在于缺乏实现超前理念、先进方法的技术手段,当前记录实践的技术仍然停留在千余年前的水平,当务之急是进行技术体系的创新,数字技术是促进中医药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些海量信息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利用数字技术记录中医临床诊疗实践中大量的中医学知识和诊疗信息,并把这些信息用于分析中医临床诊疗的疗效和经验知识,是中医药学现代化研究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中医药行业利用大数据技术,首先面临的是临床实践如何数据化、数字化问题
。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对于临床实践数据化,主要采用了高度结构化的电子病历系统。首先是将不同医生通常采用的自由语言记录临床信息的方式,改变成通过数字化中医临床术语应用系统支撑下的结构化电子病历。我们研究建立了。目前项目合作医院利用此系统,已经收集了包括中风、糖尿病、冠心病、肿瘤、针灸等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等10多万份病历,其中包括40多名名老中医诊治的上万份病历。
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临床个体诊疗评价体系
另外,目前由中国中医科学院牵头,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中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医院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等20多家中医院和临床研究基地,正在进行着一项相关研究――“中医临床医疗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早在200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就在北京市科委重大计划项目的支持下开始了“”的研究,2009年课题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其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希望通过行业科研专项在全国更多的医院对此成果进一步深化研究。“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构建”就是这一成果的延续和推广应用。
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
旨在建立中医临床实践数据化的工具与复杂海量临床数据管理和利用的平台。它是“真实世界中医药临床科研范式”的技术支撑,也是利用大数据实现中医药临床科研变革的有力工具。在不影响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此系统,。然后,数据管理平台将整合不同研究中心、研究现场所产生的数据,
形成蕴含内容极其丰富的大数据资源。丰富的中医临床数据一旦被全部汇集起来,将形成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中医药资源宝库,将具备无与伦比的特色优势。
大数据带来中医药科研新范式
以前中医主要通过个人在临床实践中积累经验,用纸质病历将临床诊疗过程记录下来,通过自己感悟升华,变成自己的学术观点或学术思想,再回到临床指导实践,这种“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发展模式是一个非常漫长、以实践中的疗效为检验标准的过程,导致了中医传承困难、成才缓慢、发展不能满足需求等状况。
在中医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平台上,利用大数据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实际是一个以人为主、人机结合的临床科研一体化研究过程。
其中,医者在临床实践中通过与患者的交互,采用“继承创新”的方法,践行着自己的诊疗实践,而同时通过临床科研信息共享系统,将实践数据化、规范化、数字化,海量临床数据经过整理、清理、装载、转换等过程,被放在了以“证―治―效”紧密相关模型为主题的数据仓库中,,使中医临床诊疗把握度不断提高,治疗范围不断扩大,能力与质量不断提升。
利用“大数据”,公共卫生研究机构能够更早地预测即将爆发的传染病及其传播范围和规模。对于个体而言,大数据就是全数据,通过集中全部诊疗信息、体检信息形成个体的全健康档案,可以使患者得到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更重要的是,“大数据”技术将给中医药科研带来巨大的变化和极大的便利。利用大数据技术,将形成“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相交替的科研范式”。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陕西省中医药研究院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