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中山的医疗卫生综合知识知识团队吗?

当前位置: >>
>> 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
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
责任编辑:
日期: 15:17(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黄岛中山男科医院★我们只看男科,所以更专业★】很多人会用“1”来代表健康,用“0”来代表你所拥有的一切,当您健康的时候,也就使这个“1”存在的时候,您的“0”越多,表示您拥有的就越多。但是如果少了这个健康的“1”呢?所有的一切就都变成“0”了!所以说,对男人来说健康是一切的基础。当患上男性疾病的时候一定要及时就医。黄岛中山男科医院凭借强大的医疗团队,高端技术设.备,打造出一流的男科医院,为男性保驾护航。
  【黄岛中山男科医院PK小诊所,医疗环境分高下!】
  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去过小诊所治疗过的人们都知道,小诊所的医疗环境是多么的恶劣,门诊和治疗室都挤在一个小房间里,不仅没有正规的手术室,而且消毒杀菌工作也无法做到,配备的那些仪器设.备也很落后有的还是锈迹斑斑,而且小诊所的人员没有进行过专业正规的培训,素质也层次不齐,时常还会发生与患者的冲突,同样是消费,你愿意选择如此不堪的医疗环境吗?
  而黄岛中山男科医院作为现代化品牌男科医院,拥有一流的医疗环境,医院不仅配有无菌手术室,并且配备了一大批国际尖端的诊疗设.备,医院精选德才兼备的专家教授以及高素质、高学.历的精英人才组建成了一支高水准的医疗团队,为患者朋友提供顶尖的治疗技术的同时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患者朋友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医疗环境。
  【细节决定成败,黄岛中山男科医院,以细节见证百姓口碑!】
  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黄岛中山男科医院拥有一支高素质、高水平、高学.历的名医团队,先后为万千名男性患者朋友解除痛苦,唤回健康。选择治疗男性疾病还是得选择正规专业的专科男科医院。
  权威专家:黄岛中山男科医院拥有一批德才兼备的男科专家,集合国内具备丰富临床经验的泌尿专科专家组成权威专业的诊疗团队,其阵容强大,技术精湛,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奠定了基础。
  严格收费:黄岛中山男科医院所有的收费项目都严格按照物价局的统一收费标准进行收费,在费用方面较其他营利性机构要优惠很多,为老百姓省钱,并且医院实行收费的公开透明化,将收费细节公布于众,接受患者朋友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
  细致服务:为了给患者营造一种温馨、舒适的诊疗环境,黄岛中山男科医院推出了一系列贴心周到的服务,包括一站式全程导医服务,在患者朋友每个就医流程均由医护人员陪伴,免去了您自己找寻科室的繁琐,随时为您解决就诊中遇到的问题。
  温馨提醒: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如果男性朋友发现患上了男性疾病,千万不要耽误诊断,应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的后果。同时,由于每个人引起疾病的原因和病情不一样,建议点击在线咨询,与在线医生一对一在线咨询或预约,您不但可以了解更多的疾病知识,还可以优先就诊,享受挂号费全免的诸多优惠!
青岛开发区中山医院男科咨询&&&&& |
新闻投稿监督热线-合众康桥刘经理手机:
云覆盖(代写代发)投稿监督热线-合众康桥董经理手机: QQ:
Copyright& & &&hzkq . ALL&Rights &Reserved& 合众康桥(北京)&京ICP备1343242号
“移动+PC”整合搜索营销专家
网站信息仅提供参考,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就医请遵照医生诊断,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转载&  佛山不孕不育怎么治疗?不孕不育症对每一位患者来说都是十分之不想接触到的一种疾病得了这病,比起对身体上造成的伤害,伤害到更多的是患者的精神,身心健康都受到双重的打击,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影响了患者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对广大患者来说,面对这样的疾病,必须要尽早的得到治疗。那么佛山不孕不育怎么治疗呢?
  》》》推荐阅读:
  不孕不育是一种十分之复杂的疾病,目前所发现的至少都有数百种,病因有可能是发生在男方的问题身上,也可有可能发生在女方的问题上或者是男女双方彼此生殖功能都出现了功能。因此在面对不孕不育这个难关面前,不管是哪一方出现了问题,在这之前都应该先准确的找出病因在哪里,对患病的病因有所了解,再针对病因进行专门治疗,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治愈不孕不育。
  目前对于女性患者来说,输卵管发生异常是导致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例如输卵管堵塞或者是发生严重的粘连症状,这样的话都会导致无法正常的排卵或者是排卵不畅都有可能。因此发生这种现象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在此推荐佛山中山医院的禹式三镜一丝疏通术,该技术不仅能够在可视化的环境下准确的检查出输卵管堵塞的位置以及病变的情况,同时还能够对输卵管进行疏通处理,有效的治疗输卵管粘连,是集检查和治疗于一体的最新治疗输卵管异常症状的先进医疗技术,而且在整个手术过程中,患者没有明显的痛苦,手术时间所需的时间也不长,病人术后的康复效果也好,恢复快。最重要的是手术后患者成功受孕的几率大大的提高了。
  对于男性患者来说,精索静脉曲张是导致男星患不孕不育症的主要原因。精索静脉曲张会影响到了睾丸功能的正常运作,而睾丸则是生精的重要场所,这会影响到了精子的质量问题,容易出现弱精或者少精现象。治疗该病所引起的不孕不育,推荐选择美国的显微镜搭桥术,这种手术通过先进的设备,将曲张的细小分支和侧枝完全结扎,解决了睾丸的受损问题,从从根上消除了病因。这种手术目前是世界上治疗男性不育症公认最好的方法之一。
  佛山不孕不育怎么治疗?首选当然是佛山中山医院,佛山中山医院不仅有着先进的医疗设备,还有着一支专门治疗不孕不育症的医疗团队和一套专门治疗不孕不育的医疗系统,全面有效的为患者解决不孕不育难题。实乃是不孕不育症患者治疗不孕症的最佳选择。
&&&&创佛山不孕不育第一品牌医院&&佛山不孕不育医院专家温馨提示:其它相关知识阅读能帮助您对疾病有所了解,但医学是一个严谨的学术,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只有对症治疗才能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如果您对于方面还有其它相关问题,可到&不孕不育&在线咨询&&向专家提问,或者拨打0进行咨询,祝您健康!
不孕不育八大品牌技术
在线专家[10]
佛山市中山医院 版权所有 粤ICP备号
联系电话:0    E-mail:
地址: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中山路8号(中山公园旁200米) 邮编:528000
本院为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严格执行政府指导价.学风建设专栏
中山大学优秀团队及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
中山大学优秀团队先进事迹
&&&&&&& 一、屈良鹄教授团队
&&&&&&& 屈良鹄系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山大学生物工程中心主任,&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等。曾兼任基因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第三、四、五届科技委生命科学一部委员、法国图卢兹第三大学教授和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客座研究员。屈良鹄教授长期从事分子生物学与基因工程方面的教学与科学研究,他作为学术带头人组建了中山大学&RNA科学与技术&研究团队,带领陈月琴、周惠、杨建华、邵鹏等中青年教师为主要学术骨干的科研队伍,主持和完成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重要科学前沿项目以及中美和中法等国际合作等项目。作为第一完成人,曾获得项目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89)、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05)、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7),并获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颁发的一系列奖励和荣誉称号,如首届霍英东基金优秀青年教师奖,&突出贡献的留学回国人员&,&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以及香港&求是&科技基金会颁发的&杰出青年学者奖&等。
&&&&&&& 屈良鹄是我国RNA研究计划主要倡导者之一,他作为执行主席主持了&面向21世纪的RNA研究&的第109次香山学术会议,并与国内RNA专家组建了中国生化分子生物学会RNA学科组。屈良鹄教授现为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人事部&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人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负责人,国家科技部&973&计划重要科学前沿项目&人类微RNA的调控机制及在细胞功能与命运决定中的作用&首席科学家。兼任&Cancer letter&、&PLoS ONE&、《中国科学》和《科学通报》等杂志编委。屈良鹄教书育人成果斐然。至今他为国家培养研究生85人,其中博士55人,硕士30人。他培养的研究生中有1人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和2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1人获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
&&&&&&& 屈良鹄教授研究团队长期从事&RNA科学与技术&的研究。人类基因组计划等研究发现,哺乳动物基因组的非蛋白质编码区存在大量的非编码RNA基因,非编码RNA占人类基因组转录产物的95%以上。对这些未知RNA的结构及其功能的研究是后基因组时代重要的科学前沿,因为它有可能揭示一个全新的由RNA介导的遗传信息表达调控网络,从而以不同于蛋白质编码基因的角度来注释和阐明人类基因组的结构与功能。然而,迄今为止科学界仍未知道一种生物中究竟有多少种非编码RNA,而且大部分非编码RNA调控基因表达的过程与机制也远没有被阐明。因此,对人类重要非编码RNA的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中一个迅速发展的前沿。围绕 &人类非编码RNA功能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这一科学问题,屈良鹄教授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小分子非编码RNA基因的系统研究。通过建立一系列创新性的RNA组学研究平台和技术体系,在多种重要真核模式生物中大规模发掘新的非编码RNA基因,揭示生命现象和人类重大疾病中的&RNA调控网络&,解析了一批与细胞分化、发育及重要生理、病理性状相关的非编码RNA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
&&&&&&& 1、RNA组学及相关技术研究
&&&&&&& 由于非编码RNA基因没有编码蛋白质的开放读码框架(ORF),如何在基因组范围大规模地识别和鉴定各种非编码RNA基因的结构与功能是该领域的首要问题及关键技术。针对&非编码RNA识别和鉴定&这一关键科学问题,屈良鹄教授研究团队首先以小分子非编码RNA为对象,自主开发了snoSeeker和ncRNAimprint等先进的算法和数据库,实现在全基因组水平上对向导、孤儿和印记等snoRNA的系统分析。建立了基于序列结构转移概率矩阵和拓扑对称转移概率矩阵的microRNA发掘平台mirExplorer,突破了以往预测软件物种的限制性,可广泛应用于动、植物及病毒microRNA基因的发掘,其各项技术指标和操作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上率先整合高通量的CLIP-Seq和Degradome-Seq数据,建立高通量microRNA靶标组分析平台starBase,分别在动物和植物中鉴定了约40万和6万6千个微RNA与靶标的调控网络。 构建了高通量小RNA转录组分析平台及非编码RNA数据库--deepBase。在人类等7个模式生物基因组中发现和注释了大批新的小分子非编码RNA如 nasRNA、pasRNA、easRNA和rasRNA。
&&&&&&& 以上研究结果,均发表在Nucleic Acids Res 、RNA和RNA biology等国际杂志上。2011年12月DeepBase 被核酸研究评为TOP Articles-Database,并应邀为美国 Humana出版社分子生物学方法系列丛书&mi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protocols &撰写第17章介绍DeepBase的使用。
&&&&&&& 2、真核生物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
&&&&&&& SnoRNA是位于细胞核仁中一类小分子非编码RNA,如何在基因组水平大规模和系统地发掘新的snoRNA并阐明其结构与功能,对阐明细胞中RNA修饰机器的组成及核糖体生物合成中的非编码RNA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 屈良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开展snoRNA基因的系统分析,建立和发展了先进计算RNA组学研究平台和高效加A尾及靶向引物介导定向克隆等创新性的实验RNA组学技术,在32种真核模式生物中系统地发现和鉴定大批新的snoRNA。在水稻和果蝇中发现大量的&内含子snoRNA基因簇&这一新的RNA基因组织和表达方式,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一个内含子可编码多个snoRNA以及多顺反子簇是高等植物snoRNA在基因组中的主要基因组织形式等新概念。首次阐明了RNA内切酶III和RNA外切酶Rat1P参与多顺反子snoRNA转录后加工的表达机制;发现和证明了snoRNA通过对U6 snRNA甲基化修饰调控mRNA前体剪接效率的新功能。与英美法德4国研究小组共建国际植物snoRNA 数据库,规范植物snoRNA命名规则;应邀为Trends in Plant Science杂志和美国ASM出版社&The Ribosome&一书撰写2篇关于snoRNA基因组织、表达机制和功能进化的研究综述。并应邀参加国际衣藻基因组计划,负责snoRNA的基因组注释,论文发表在SCIENCE上。
&&&&&&& 该研究的主要成果&新的snoRNA结构与功能研究&获200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以上成果对阐明核糖体生物合成中非编码RNA的结构与功能及其介导的基因表达调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标志着我国在小分子非编码RNA这一国际重要科学前沿已占有一席之地。
&&&&&&& 3、microRNA的转录调控及信号传导
&&&&&&& 针对&人类microRNA调控机制及其在细胞功能与命运决定中的作用&这一关键科学问题,近年来,屈良鹄研究团队开展了决定细胞功能及命运的microRNA通路及其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的分子机制的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
&&&&&&& 在国际上首次阐明mir-122的生理功能及在肝脏细胞分化和器官形成中的关键调控作用,提出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mir-122介导的信号转导决定肝细胞的功能及命运,即miR-122作为肝脏转录因子的效应因子,通过抑制一批下游靶基因,如CUTL1等转录因子,来调节肝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平衡,该研究解决了哺乳动物胚胎发育后期肝细胞成熟分化的微RNA介导的调控机制这一重要科学问题。
&&&&&&& 首次在结肠癌细胞中阐明了Wnt/&-catenin-miR-372&373正反馈调控通路,证明miR-372&373直接抑制DKK1等Wnt通路的拮抗因子而激活Wnt/&-catenin信号通路。发现miR-371-373基因簇在结肠癌上调的一种机制,并揭示miR-372&373通过激活Wnt信号通路促进肿瘤发生。
&&&&&&& 在胶质母细胞瘤细胞中揭示miR-195的抑癌功能,miR-195通过抑制E2F3的表达抑制了癌细胞周期进程, 并通过抑制CCND3的表达促进细胞质中带有-COOH端得p27Kip1的累积来调节胶质母细胞瘤细胞的侵袭,为临床治疗胶质母细胞瘤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 在骨骼肌细胞中鉴定了miR-133靶向的IGF-1R、FGFR-1等一批生长因子受体基因,揭示了骨骼肌细胞中miR-133参与的一条负反馈信号传导通路,阐明了miR-133调控肌肉发育的功能及分子机制。
&&&&&&& 以上研究结果已发表在Hepatology、Oncogene、Neuro-oncology和RNA biology等著名国际杂志上。
&&&&&&& 4、新的调控RNA的发现及功能进化
&&&&&&& 以人体肠道感染的常见寄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胁迫诱导为模式,发现由tRNA产生的一类新的小分子非编码RNA&&sitRNA,即&胁迫诱导的tRNA衍生RNA&。该发现更新了近年来国际上提出的细胞在胁迫条件下产生&tRNA半分子&的概念,首次提出细胞在生理和环境胁迫条件下,tRNA可以被加工为大约47个核苷酸长的一类新的调控型小RNA,它们参与细胞整体基因表达的调控,论文被Cell 发表的综述文章等引用。
&&&&&&& 以鸡胚为模式,揭示脊椎动物原肠胚形成过程microRNA和piRNA的表达变化及功能意义,首次提出piRNA在鸡的受精卵母细胞发育过程中逐步消失后,重新在前生殖细胞中大量出现的新观点。论文被RNA biology 杂志作为封面论文发表。
&&&&&&& 在人畜病原体非洲锥虫中发现了大量假基因来源的siRNA,这些siRNA能够通过RNAi的方式抑制基因表达。在单细胞真核生物中发现假基因来源的siRNA及其基因表达调控功能为进一步研究假基因的功能以及小分子非编码RNA的起源进化的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线索(PNAS, 2011),Science杂志对此作专题评论,并应邀撰写综述文章在RNA Biol杂志上发表。
&&&&&&& 5、现生两栖动物的分子系统发育与生物地理学研究
&&&&&&& 以核酸序列为分子指标,对现生两栖动物系统发育与亚洲大陆生物地理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建立了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现生两栖动物的分子进化时间表,提出现生小鲵类起源于白垩纪中期,起源地为中国北部,祖先态为&小溪型&。并根据这一原始类群的分歧时间进一步推测出了亚洲大陆主要地质事件发生的时间,涉及到从蒙古至中亚地区的亚洲内陆荒漠化事件、青藏高原东部地区的快速抬升和东南部造山运动等,为揭示青藏高原的形成过程及亚洲大陆变迁提供了新的生物学证据。主要成果分别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报、Systematic Biology等国际刊物上,为此美国两栖动物研究网站AmphibiaTree发表专题评论--&Out of North China: New insights into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hynobiid salamanders&。
&&&&&&& 屈良鹄在核酸结构、功能及进化方面迄今已在Nature、Science、PNAS、Hepatology、Nucleic Acids Res等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论文被引用2000余次,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
&&&&&&& 二、宋尔卫教授团队
&&&&&&& 宋尔卫,男,42岁,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学部学术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杰出教授,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曾获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谈家桢生命科学奖和第十一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
&&&&&&& 宋尔卫教授领导的乳腺肿瘤研究团队,是一支临床为导向,以科研为支持,科研与临床并重的队伍,包括乳腺癌基础、乳腺癌转化医学、乳腺癌临床研究团队,共计65人。
&&&&&&& 严谨与创新 &&一个医学研究团队的灵魂
&&&&&&&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乳腺肿瘤医院部以宋尔卫教授作为学科带头人,始终秉持以临床为导向,以科研为支持,科研与临床并重,兼顾教学的理念,不断在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开拓创新。
&&&&&&& 在临床工作中以宋尔卫教授和苏逢锡教授为首的临床工作团队始终以病人中心,坚持个体化的治疗策略。面对病人,宋教授和苏教授带领下级医生和学生认真、细致地为每一位病人分析病情,同时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而在制定治疗方案过程中,他们又勇于创新,大胆尝试。保乳手术、保腋窝手术和新辅助化疗等新兴治疗手段早期就在该团队得到了及时的开展并始终保持国内领先水平。除此之外,该团队更是引进了国际上最新的以器官分科的概念,建立了乳腺肿瘤医学部,下设乳腺癌研究中心、乳腺肿瘤外科、乳腺肿瘤内科和乳腺诊断科四个部门,乳腺癌患者在这里可以得到最科学、最迅速、最全面、专科化程度最高的诊断和治疗。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医院内多科室之间的复杂协调工作可能造成的病人病情的延误及误诊的风险。
&&&&&&& 在科研工作中,宋尔卫教授带领团队始终坚持务实、严谨的研究态度。在继美国博士后研究阶段取得的丰硕成果之后,学成归国的宋教授迅速建立起了自己的实验室,并立足于国际肿瘤研究前沿,在以往RNA干扰的研究基础上,确立了非编码RNA对乳腺癌干细胞特性的调控机制、肿瘤微环境与肿瘤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新的研究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的基础科研工作。其工作获得了包括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A3 前瞻计划重大国际(地区)合作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973&课题)等多项国家科研基金的支持。截止至2012年2月,总计发表SCI论文52篇,总影响因子达289.5分,SCI他引总数达2397次,其中包括在《Cell》、《Cancer Cell》等国际顶级杂志上发表的多篇论文。
&&&&&&& 在工作中,宋尔卫教授十分注重培养团队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团结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工作之余,宋教授也不忘加强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他经常跟自己的学生强调:&不论做什么首先要学会做人,严谨踏实的品格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前提,修身养性,全情投入才能做出真学问&。&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务于精纯的文献功底,多维角度的实验设计,全面细致的对照设置,精准明晰的假说论证&始终都是宋教授对自身和学生的最基本要求。为了跟学生更好的交流,宋教授始终坚持每星期开一次实验室内部研讨会,在例会上,他总是全神贯注地听取学生的科研工作汇报,严格审核每一项实验数据,与学生和助手细致地讨论实验方案的设计以及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而每当在会议上听到学生具有创新性、思考性的汇报时,宋教授总是止不住鼓励与赞赏之词。宋教授务实、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开放、创新的科研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宋尔卫教授因此获得中山大学&第六届校级教学名师奖&。
目前,宋教授团队已毕业的博士生14名,已毕业硕士生14名,其中1人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为广东省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获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人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13人次获得国家级基金资助。他所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许多有国外留学经历,有些成为所在单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骨干。
&&&&&&& 我们相信,在宋尔卫教授的带领下,这样一个始终保持求真、务实、严谨、创新的团队在未来必将为祖国的医学事业带来新的辉煌,为广大患者带来福音。
中山大学优秀科学家先进事迹
&&&&&&& 一、林浩然教授
&&&&&&& 林浩然,1934年11月出生于海南省文昌市,1954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动物学专业并留校任教。1997年,林浩然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所长,广东省水生经济动物良种繁育重点实验室主任。
&&&&&&& 他是中国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倡导者之一,系统地、创造性地研究调控鱼类繁殖、生长的理论和技术,编写了《鱼类生理学》、《鱼类生理学实验技术和方法》等专著;阐明了鱼类促性腺激素合成与分泌受神经内分泌双重调节的作用机理,并应用于鱼类人工繁殖,在此基础上研制成功的高活性新型鱼类催产剂,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国际上定名为&林彼方法&,在国内外推广都获得显著应用成效,对我国近年来鱼类养殖产量持续增长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他指导课题组创建的&石斑鱼生殖与生长调控和苗种规模化繁育技术&和&罗非鱼良种选育和产业化关键技术&,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石斑鱼和罗非鱼养殖生产的健康持续发展。由于他的杰出科研成果,曾获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011年南粤创新奖。
&&&&&&& 1、科学研究勇于创新,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只为百姓吃上更好的鱼
&&&&&&& &我是从事基础理论的,但目标一定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只有与生产应用有机结合,推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基础科学研究发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在林浩然看来,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从事科学研究,最终目的是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就我而言,通俗一点便是让普通百姓呼上更多更好的鱼&。
&&&&&&&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林浩然便针对鱼类养殖业面临的种苗不足难题进行科研攻关。&当时,人们餐桌上常见的鲜鱼多是&四大家鱼&,鲇、鲟、鲈、鳜等高档淡水鱼根本进不了寻常百姓家&。其中种苗不足是重要原因之一。于是,林浩然和科研人员先是用人工合成的哺乳类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进行家鱼的人工催产实验,尝试之后发现催产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周密分析,他认为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种族特异性可能是原因。
&&&&&&& 秉承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自1982年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和阿尔伯塔大学学成回国后,林浩然和加拿大彼得教授在「加拿大国际发展研究中心」的资助下,进行了长达10年的合作研究,并最终揭示了单独使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鱼类催产效果不好的原因。基于此,林浩然建立了使用多巴胺拮抗剂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类似物诱导鱼类产卵的新技术,被誉为&鱼类人工催产的第三里程碑&。1987年,在新加坡&诱导鱼类繁殖&国际学术会议上,这项技术被命名为&林彼方法&。这是国际鱼类学界唯一用中国人命名的方法,填补了我国鱼类生殖内分泌学研究的空白。在此基础上,林浩然通过建立重点实验室,培养研究生,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组建研究团队等一系列措施,逐渐形成了我国鱼类生殖与生长内分泌学科,使我国在鱼类生殖与生长神经内分泌调控与功能基因作用机理方面跃居国际先进水平。
&&&&&&& 淡水鱼的种苗问题解决了,那么,海水鱼能不能人工繁殖呢?2001年,林浩然踏上了新的研究征程,带领中山大学生水生经济动物研究所承担了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海洋&863&计划项目&石斑鱼生殖调控和人工繁育技术研究&课题,将科研领域扩展到了名贵海产鱼类之一的石斑鱼。如今,他们在石斑鱼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技术研究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建立了石斑鱼人工繁殖的系列支撑技术,整合并健全苗种培育各环节的技术规范,实现了斜带石斑鱼苗种的规模化生产,让名贵的海鱼游入寻常百姓家。
&&&&&&& 2、为人师表,严谨治学,慷慨出资设立奖学基金,只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 日,是林浩然的75岁寿辰,也是他从教55周年的纪念日。这一天,在中山大学南校区怀士堂,林浩然院士奖学基金正式成立。这是林浩然实现了他多年的心愿,从积蓄中捐出50万元倡议设立并且得到各界人士热心赞助的基金,旨在关心青年学者、年轻学子的成长,鼓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学者潜心科学。
&&&&&&& 其实,自己出资设立奖学基金于林浩然已不是第一次了。早在2005年,他被海南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学校每年拔给他的津贴,次年他就用这笔钱在海南大学设立了奖学金,每年都帮助一些家庭困难学业优秀的学生完成学业。他还曾提供三年学费帮助海南大学培养了一位博士研究生。
林浩然教授1954年毕业后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始终处在教学每一线。他深爱着教师这个职业,并在默默付出。&没有老一辈老师的教导,就不会有我今天的成绩。我做了老师之后也一样地培养爱护我的学生,希望他们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言语中,也流露着感恩和幸福。
&&&&&&& 林浩然是那样说的,也是那样做的。中山大学肿瘤医院贝锦新博士说:&林老师是我的领路人&。&2000年开始我跟随林教授学习,他对我的影响非常大&。贝锦新回忆说,当时攻读完硕士后,他也像很多人一样打算离随便找份普通工作。如果没有林教授的鼓励和引导,他根本不可能在科研之路上走下去。&在林教授的支持下,我得以有机会到日本留学&。谈起日本留学,贝锦新感触很深。&那时,林教授除了引荐我到日本留学外,还负责了我大部分的留学生活费用。众所周知,林教授在鱼类生理学和生殖内分泌学研究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但他根据我的专长特点,毅然鼓励和引导我在日本留学期间进行鱼类基因组方面的研究&。事实证明林浩然当初的引导是对的。贝锦新毕业后进入了中山大学肿瘤医院工作,在中科院曾益新院士的团队从事鼻咽癌易感基因方面的研究,短短几年就已取得了系列重要科研成果。
&&&&&&&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李福顺说:每个实验步骤林老师都亲力亲为。李福顺于1993年-1996年师从林浩然,学习鱼类生殖生理学方面的课程。&那时林教授就以治学严谨著称了,很多实验他都亲力亲为&。李福顺回忆说:&我当时跟随林教授做了很多实验,例如在做催产实验时,需要给加州鲈鱼打激素,为了作对比,每次都需要给上百条鲈鱼打针,然后还得进行鱼卵测量、产苗统计等。在给罗非鱼喂生长素时,样本数量就更庞大了,均是以千条计算的。逐条逐条称重、量体长体宽、统计分析&&每一个步骤林教授都亲力亲为,严格把关&。
&&&&&&& 学生周雯伊有一次和林浩然说起对寻找鱼类耳石的试验还有不明白的地方,70多岁的林浩然立刻带她到养鱼室,亲自抓来一条鱼,手把手地教她解剖。当硕士论文开题需要做文献综述,林浩然又给周雯伊写了一封长信,并附上以前学生所做的文献综述给她做参考;而且从摘要到参考文献,林浩然连标点在内全部一字一句地改过,修改的地方标记得清清楚楚。
&对学生严要求便是对学生的爱护&。对于科学论文林浩然更是提出了&三严&:一是严格要求,不能弄虚作假;二是严密设计,不能粗枝大叶;三是严谨操作,不马虎大意出现错漏。
&&&&&&& 常言道,严师出高徒。林浩然已然桃李满天下。仅是博士便有69位,硕士也有47位,在全国形成了稳定的科研群体,而且学风端正,成果显著。林浩然说自己的目标是培养百名博士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教育事业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事业中,是我一生最光荣的事情&。林浩然热诚满怀。
&&&&&&& 3、成长过程的切身体会:在做学问中学做人,在学做人中做学问
&&&&&&& 在林浩然近60年的教学和科学研究经历中,无论是为人徒或为人师,他都认识到&在做学问中学做人,在学做人中做学问&的重要。
他的体会是:既要有明确的志向和目标,亦要立足于实际,从眼前小事做起,在探索科学技术的每一个征途中都做出实际的贡献,将小成绩积累成大成果;要始终保持着做学问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好奇和创新、思考和超越的意识,要敢于走进科学发展的前沿,要善于在学科的新生长点下功夫,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要树立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潜心钻研,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不浮躁造假,要甘于寂寞,保持安定宁静的心态,老老实实做学问;在研究群体中,要诚信待人,团结合作,相互学习和尊重,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不断激励自己前进,提高人文素养,培养高尚人品;扎实的业务基础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都很重要,而自强不息,刻苦勤奋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持之以恒地朝着明确的方向做不懈的努力,更是科学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林浩然一直牢记马克思的教导。
&&&&&&& 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和水产养殖大国,鱼类养殖业是我国水产养殖业今后发展的主攻方向,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进入新世纪面临着进一步改善产品质量和提高产量的挑战。作为这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林浩然深感责任重大。科学的真谛在于探索和创新。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再接再厉,探索新的研究方向,创造新的科研成果。同时,他更寄希望于青年身上。志向远大、德才兼备、全面发展、勇于创新的年轻一代永远是科学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每一位科学家的个人作用总是有限的,只有依靠青年科学家一代又一代成长的群体,后浪推前浪,才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不断攻克科学研究的难关,实现科学事业发展的宏伟目标。
&&&&&&& 4、正确对待荣誉,它属于集体,是责任亦是使命
&&&&&&& 林浩然曾获得国家和省部级的多项奖励,在荣誉面前,他总是坦然。在2009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他代表全体获奖人员发言,&荣誉不仅属于获奖人员,也属于科技战线的全体同志&,对于广东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科技工作者的亲切关怀,他&备受鼓舞,亦深感责任重大&,决心&把握机遇,不负重托,坚持开拓进取,不断创新,勇攀科技高峰&。林浩然认为我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和水产养殖大国,但目前而言,渔业和水产养殖的科技水平并不高,还有很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一方面,产量要上去,要让更多的百姓吃到鱼;另一方面,水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也要保证,要让大家吃得放心;再者,还要在水产养殖产业链的防治环境污染和节能减排方面下功夫。
&&&&&&& &这荣誉既是鼓励也是鞭策,即是责任也是使命&。林浩然说,&自己将竭尽所能,在现有的基础上对我国渔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建设现代渔业方面开创新领域,创造新成果&。
&&&&&&& 5、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
&&&&&&& 林浩然不但在学术上享誉国际,而且多次受到各级党组织的表彰,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
&&&&&&& 他1951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当时全国正在进行频繁的政治运动,家里存在的海外关系,使他一直得不到党组织的信任。这些都没有影响到他对共产主义的追求,他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方向,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
&&&&&&& 入党以来,他不改初衷,为祖国和人民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曾经反复强调,&我是从事基础理论研究的,但目标一定要为生产实践服务。基础理论研究只有与生产应用紧密结合,去推动应用技术的不断创新,才能使基础研究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 为响应党的&争先创优&活动,年近古稀的林浩然仍然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他领导的研究团队在取得鱼类生殖、生长和免疫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和苗种规模化繁育生产一系列研究成果基础上,正在开拓鱼类基因组学研究新领域。他们和华大基因研究院的合作已取得新成果:&石斑鱼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中国完成的第三个鱼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也是世界上首份鲈形目鮨科石斑鱼类基因组序列图谱,它有利于从功能基因组的角度揭示石斑鱼生长、发育、营养、代谢、繁殖、遗传、免疫等重要生命现象的分子机制,为快速培育抗病、抗逆、优质、高产的优良品种奠定重要基础。林浩然认为:&现在我们的国家稳定,社会发展,知识分子真正发挥作用的时候到了。过去的人认为上战场打仗,为国牺牲是最光荣的,但现在时代不同了,作为知识分子,我认为奋战在科研第一线也是最光荣的。我始终坚持共产主义理想和信念&。他决心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继续从事力所能及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和学科领域里,再接再厉,希望能以新的成果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添砖加瓦!
&&&&&&& 二、曾益新教授
&&&&&&& 曾益新,男,49岁,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教授。200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任生命科学与医学部副主任和医学组组长,2008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原第三世界科学院),2011年当选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主任、肿瘤医院院长、肿瘤研究所所长,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抗癌协会副理事长,年担任国际EB病毒及相关疾病协会理事长。
&&&&&&& 科研道路 孜孜以求
&&&&&&& 曾益新院士研究团队立足于鼻咽癌这一广东特色的恶性肿瘤,针对鼻咽癌防治的关键问题,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多次取得相关研究领域的重大突破。研究成果明确了鼻咽癌遗传易感基因,为鼻咽癌发病风险预测打下基础,进行鼻咽癌高发人群的筛选和监测;明确了鼻咽癌致病相关EB病毒,有利于阐明其致病机制,研发病毒疫苗,实现鼻咽癌的人群预防;分离鉴定了鼻咽癌肿瘤干细胞,有利于阐明其对于鼻咽癌发生发展的作用,并研发干预方法策略,防治鼻咽癌复发转移。在专业杂志发表科学研究论文217篇,其中包括国际顶级专业杂志Nature Genetics(3篇)、Nature(1篇)、Cancer Research(2篇)、Oncogene(2篇)、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1篇)等,1999年至今被他人引用2233次,其中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单篇最高他引187次。相关研究结果申请国家专利8项。作为专家组组长主持 863重大专项 &我国重大疾病的分子分型和个体化治疗&,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973项目&病毒致癌机制与干预的基础研究&。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部、省级科技一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项。
&&&&&&& 曾益新院士同时担任卫生部规划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七年制和研究生教材《肿瘤学》主编、《癌症》杂志主编、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Cell Cycle、Cancer Biology and Therapy和Journal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国际杂志编委,兼任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教授和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兼职教授。并荣获团中央&中国青年科学家奖&(2006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2007年)以及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2010年)称号。
&&&&&&& 人才培养 推陈出新&
&&&&&&& 曾益新密切跟踪国际科研动态,带领和推动了广东肿瘤学学科发展。他注重学术队伍科研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制订出有效的科研激励政策和高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近年来,中山大学肿瘤学学科快速发展,先后成为省、国家重点学科,并经科技部批准成功组建&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也是广东省第一个医科类国家重点实验室。&十一五&期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所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大幅提升,包括863重大专项、973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平台项目等;获得省部级奖项共十项,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在曾益新院士的带领下,中山大学肿瘤学研究已达到国内最高水平,并在国际上产生一定影响力,为增强广东医科研究实力做出了突出贡献。
&&&&&&& 因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突出贡献,曾益新院士受聘为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担任中国科学院&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建议&咨询项目负责人、&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医学模式转换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组首席专家,组织专家编写了《我国医疗体制的现状和改革的建议》和《医学模式转变与医疗体系完善研究报告》,许多重要意见均为国务院医改办所采纳,为完善医改方案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做出贡献。被评为卫生部&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04年),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2002年),广东省劳动模范(2005年),广州&十大优秀留学回国人员&(2008年)和广东十大创新人物(2010年)。因在医学研究和国际合作领域的杰出成就获得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为纪念其300周年庆典而颁发的第一枚大银质奖章(2010年。奖章分为金质、大银质、银质三个类型,第一枚金质奖章颁发给了瑞典国王)。
&&&&&&& 三、王雪华教授
&&&&&&& 王雪华教授于2006年以中山大学&百人计划&一层次人才引进到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工作。王雪华教授在工作中表现出高度的敬业精神、对教育事业的崇高责任感、以及对科学研究的专注和严谨的治学态度。由于其出色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成绩,王雪华教授获2006年度的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是2007年度的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并晋升为中山大学二级教授、2010年被国家科技部聘为&973& 计划 (含重大科学研究计划) &固体系统中光与物质强耦合作用的量子调控研究&项目的首席科学家、2011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有突出贡献政府特殊津贴。由于其学术影响,他在多个国内外学术组织兼任学术职务:被邀请担任国际期刊Dataset Papers in Optics杂志的编委、2011年度International Quantum Electronics/Lasers and Electro-Optics Conference(IQEC/CLEO)
Fundament-als of Nonlinear Optics Subcommittee(基础非线性光学分会组委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秋季大会组委会委员、中科院物理所光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光电材料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
&&&&&&& 教书育人 爱岗敬业
&&&&&&& 王雪华教授非常重视对本科生的授课。他觉给本科生授课是教授得天职,不能因为科研任务而放弃本科教学工作。教授对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了解多,能够不断充实和更新课堂内容,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懂得如何应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这无疑在教学中给予了学生们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他认为本科生学习不只是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开阔的思维方式、善于学习、沟通与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以及综合运用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培养学生善问、善学,善于&榨取&老师和他人的知识,这样才能师大家之长,学有所成。例如,王雪华教授主讲本科三年级固体物理课程,尽管已有备好的课件,但每次上课前他仍会花4-6小时的时间来精心准备2小时的课堂讲授,尝试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讲解,并精心设计各种课堂问题,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当中,培养学生善思、善学的能力。在讲授的过程当中,还特别注重于把同学们以前学过的课程,如普通物理、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等融会惯通于固体物理课程的讲授,并把学科的最新发展加进课程之中,培养学生融会贯通的能力。为了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他会把同学分为3-5人一组,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和回顾所学过的内容,并不定期布置一些小的课题,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撰写课题报告,培养同学们分工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王雪华教授觉得作为一名教师,除了教书,更重要的是育人、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身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脚踏实地努力工作、忠于职守的职业精神。他把这些认识努力贯彻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之中,探索和倡导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经常结合自然科学原理讲述各种人生感悟和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例如,&固体物理中的基态,它是稳定的,需要外力才能解体&,他把这与家庭类比,它以责任和义务稳定结合着,这种状态同样需要强大外力(各种诱惑)才能打破;激发态,是有寿命的,短暂的,它通过发光回到稳定的基态,男女谈恋爱是生命的一种激发态,过程是绚丽多彩的,但不可能是永远的,二人通过恋爱而结婚形成稳定的基态-家庭,人类社会稳定的基本单元&。王雪华的讲授通俗易懂,发人深省,他努力创新一种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讲授方式。他认为,自然科学与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很多自然规律在日常生活里都能体会到,能够把两者融会贯通起来讲授,对学生的正确人生观和良好生活态度的树立与形成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因此,他讲授的课程深受学生的欢迎。
&&&&&&& 坚持不懈 严谨治学
&&&&&&& 王雪华教授常说:&走上科学研究道路,肯定会遇到很多困难与压力。那就需要有勤奋、专注、永不怠的态度。选中一个有价值的研究方向,千万不能因为过中的困难而放弃,而是要一年一年地坚持下去,直到就某一问题有所发现,有所贡献。&他不仅这样说,而且一直这样做。
&&&&&&& 王雪华教授1992年到上海交通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1995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在上海交通大学读博士研究生的三年磨炼了他吃苦耐劳的品质,为了获得优异的学业成绩和优秀的博士学位论文,他三年几乎每天都工作12个小时以上,没有节假日,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上海交通大学优秀博士生奖。
&&&&&&& 博士毕业到北京中科院物理力所从事研究这段经历,是王雪华教授对人生的一个不断发现、摸索的过程。这期间,他对知识非常地渴求的,凡是有相关学科报告、交流活动或讲座,他都积极地参与,从中接受不同前沿领域的研究动态与研究思想。他向师长、同事、甚至是其它研究方向的学生虚心求教,希望通过虚心学习,解答自己钻研中的所发现的疑问,把别人的知识为自己所用。正是这种虚心好学的态度使他很快拓宽了知识面、开阔了学术视野,能够从凝聚态物理研究领域转入光子晶体和纳米光学研究领域,并在新的领域中取得了成绩。
&&&&&&& 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时,王雪华教授与合作者一道曾就光子晶体中的一个量子光学问题进行过为期两年多的攻关研究。在那段时间里,他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因为当时的学术评价体系特别重视发表论文的数量,而那期间他发表的科研论文相对减少,其中有一年只发表过一篇论文。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最后在光子晶体量子光自发辐射方面发展了一套普适的理论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在物理学最高国际学术刊物《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了五篇颇具影响力的研究论文。这些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誉为&解决了光子晶体中关于辐射动力学的争议&,是&最近发展的、一个精确的理论模型&,关于局域态密度的数值计算方法被国际同行认为是&纠正了自1995年以来文献中的不正确计算方法&。这件事一直激励着王雪华教授用勤奋与专注去战胜科研上困难。
&&&&&&& 王雪华教授对待科学研究有一种敬畏的心情,他认为对待科学研究必须实事求是,一丝不苟。对所投送论文中的数据、图表他总是从尽可能多个的角度去核实,尽可能的避免错误,以保证所发表论文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对待研究生的论文,他严把质量关,通常都会修改3-5次才会投稿。
&&&&&&& 一分耕耘 一分收获
&&&&&&& 王雪华教授常对学生说:&勤奋努力,脚踏实地,专心致志,这样才能从一个目标达到另一个目标。只要能够摆脱浮躁,一心一意地去干,总能在自己的行业,自己的人生上有所成就。可以这样说,专注是科学研究必需的基本素质。同时,专注也是一种敬业的精神,既然选择了自己的行业,就要把&做得更好&作为目标。有这种心态才能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挤更多的时间去拼搏奋斗。& 正是秉持这样一个信念,并坚持下来,使它品尝到了收获的喜悦:
&&&&&&& 1992年,他从上海交通大学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怀着青春的梦想,踏上科学研究的旅途;
&&&&&&& 1996年,他进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工作,独立科研能力和发现科学问题的能力得到了迅速的提高;
&&&&&&& 2001年至2004年,他先后穿越欧洲心脏比利时、踏上诺贝尔家乡瑞典、来到移民聚会之地澳洲开展合作研究,受到欧洲先进科学传统和文化的熏陶;
&&&&&&& 2005年任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2006 年1 月起,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教授,中山大学光学学科负责人,2007年晋升为中山大学二级教授,2008年担任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副院长。
&&&&&&& 王雪华教授和合作者共同努力,取得了多项有国际影响的研究成果:预言了超晶格中有效质量的不同会导致电子纵向运动和横向运动的耦合效应,预言被国际同行的电子滤波实验所证实;提出了一个能有效产生大的二维光子带隙的新方法,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是一个有效的方法且被应用于实验样品的制备,该方法也被国际同行推广到声子晶体领域,研究论文被国际著名学者收入专著&Handbook of Theoretical and Computational Nanotechnology&;发现在二维非线性光子晶体中的谐波转换效率正比于有效晶体长度,理论预言被后来的实验所证实,研究工作作为重要进展被国际著名学者收入专著系列Book series :PROGRESS IN OPTICS ,VOL 47, 47: 1-73 2005;对光子晶体中的光自发辐射问题,发展了一套普适的理论处理方法,它不仅融合了以前矛盾的色散模型与微扰近似理论,而且成功地澄清了多年来具有重大争议的实验结果,并预言了一些新的物理现象,如非指数衰减和阻尼Rabi震荡、巨Lamb能移、自发辐射的开关控制等。该理论被国际同行誉为&解决了光子晶体中关于辐射动力学的争议&,是&最近发展的、一个精确的理论模型&;建立了一个能同时处理单分子荧光和喇曼散射的统一理论模型,对单分子荧光和喇曼散射的竞争现象给出了清晰的物理图像;最近,攻克了任意微纳结构中光子-量子点相互作用强度准确计算这一微纳量子光学领域的一个重大理论挑战。
&&&&&&& 同事和学生心中,可敬可爱
&&&&&&& 王雪华教授出色的工作与良好的品格受到了同事和学生们的欢迎与尊敬。
在同事心中,王雪华教授是一个很有想法和冲劲、适应性很强的人。他来中山大学之前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在高校教学的经验比较少,但是来到中山大学后很快就适应了这种环境。他上课时很有办法与激情,上课前总会作充分准备,讲授时联系实际深入浅出,能很好地调动学生们的课堂积极性。讲到精彩之处学生们会鼓掌以表示对这位教授的欢迎与敬爱。同时,他又是个理论功底很扎实,钻研问题很透彻的人,发掘到研究问题就一心攻关。
&&&&&&& 在学生眼里,他是一个非常认真细心的人。他上课时候总是会把问题分析得很透彻;在生活上,他对学生是非常关心,谁生病了他准能知道,并组织其他学生去探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会给予鼓励与帮助,他常说:&从事学术研究是不应该为生活所烦恼的。&
&&&&&&&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术研究和教育化人会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然而,这两者的结合恰是专注于科学研究,致力于传道授业的王雪华教授的真实写照。
&&&&&&& 四、葛坚教授
&&&&&&& 葛坚,男,59岁,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国家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中华眼科学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眼科学会主任委员,中华眼科学会青光眼学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世界青光眼协会常务理事,《眼科学报》主编,《中华眼科杂志》副总编,《中华实验室眼科杂志》副总编,《Molecular vision》副主编、《Journal of Glaucoma》、《中国实用眼科杂志》、《中国眼耳鼻喉杂志》编委。
&&&&&&& 科研创新 诚信严谨
&&&&&&& 葛坚教授从事临床与科研近30年,在青光眼诊治、近视眼防治、眼科干细胞及组织工程学、白内障超声乳化与眼内窥镜激光治疗疑难青光眼等方面有较高的造诣。他在研究领域中敏锐地把握学科前沿,带领研究团队深入研究,硕果累累,在国内外享有盛誉。作为国内唯一的眼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兢兢业业、努力耕耘,使重点实验室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于2011年顺利通过首次评估。他作为首席科学家领导的团队获得了眼科界首个973计划项目,以及863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临床重点学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多项重大基金的资助。单独或与他人合作发表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7篇。主编卫生部统编七年制、八年制《眼科学》教材、教育部五年制《眼科学》教材和《现代青光眼研究进展》,参加编写《眼科手术学》、《临床青光眼》、《先天性青光眼》、《脑研究前沿》。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共14次,其中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09年和2011年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 在科研工作中,葛坚教授秉承其导师周文炳教授的教导,强调树立自己的学术道德观并尽力去倡导维护,始终坚持科研诚信这一基本职业道德。他认为,科学道德以及科研作风建设,不仅仅关系到一个科技人员的成长、成功和个人利益,而且关系到整个眼科中心甚至是科学研究领域的声誉。在科研领域以及整个社会日益浮躁的时代,葛坚教授在很多场合反复宣扬科研道德的重要性:&如果你想成为科学家,就应遵循基本的道德操守,不做假,不剽窃,不贪功,要有团队精神、要精诚合作。&
&&&&&&& 葛坚教授治学严谨,多年的学习、临床工作和科研实践让他学会了怎样独立思考,在学术上常处于一种怀疑状态,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付诸实施。作为一名科学家,葛坚教授始终保持着对世界本原探究的&童真&,他认为,兴趣是搞好科研的原动力,没有对科学的好奇,是难有执着探索的。而今,他依旧保持兴趣,保持好奇,不仅仅保证足够的时间投入医教研工作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对新生事物或研究新领域的特殊嗅觉。
&&&&&&& 教书育人 道德传承
&&&&&&& 作为博士生导师,葛坚教授特别注重医学人才的培养。他言传身教,以自己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诲人不倦的精神教育和指导他的研究生和进修生;他深谙育人的道理,注意因材施教,循循善诱,把自己的所学所长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的一代;他事必躬亲,从理论到实践,给予学生们细心的指导和培养,使他们既掌握扎实临床基本技能,又提高了创新的科研能力。此外,葛教授还注重研究生知识结构、科研思维、创新能力和整体责任感的培养,特别要求对刻苦、专注、求实、严谨、客观的工作和学习态度作训练,重视医德医风和科研道德的培养。
&&&&&&&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他特别注重科研诚信的传承。葛教授经常教导他的学生,科研诚信是底线,科学研究是求真的事业,具备高尚的道德操守是科研人员的首要素质,不做假、不抄袭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做一个好的科学家,首先要先做好人。
&&&&&&& 目前,葛坚教授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51名,博士后7人,其中1人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获得者,1人获聘&珠江学者&,1人获得国家教委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22人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他所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些被国外研究单位聘用,有些成为国外的眼科医生,有些成为国内所在单位的医疗、教学和科研骨干,在眼科界崭露头角。
&&&&&&& 正是由于葛坚教授的良好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为他赢得了一系列的荣誉:1997年获&广东省南粤教书育人优秀教师奖&,1999年被评为&广东省白求恩式先进工作者&,2002年被评为广东省&千百十人才工程&先进个人优秀奖,2004年被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评为&全国医院优秀院长&,2005年被评为&中央保健工作先进个人&,2007年荣获中华眼科学会颁发&中华眼科杰出成就奖&以及中国医师协会颁发&中国医师奖&,2008年荣获亚太眼科学会&杰出服务奖&,并被评为&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2009年获中美眼科学会&金钥匙奖&,2011年获世界青光眼协会&Senior Research Scientist&奖、澳大利亚政府&Excellence in Innovation&奖。
&&&&&&& 五、马骏教授
&&&&&&& 马骏,男,48岁,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医教研工作二十余载,马骏教授以自己大医精诚的医者情怀、敏锐严谨的科学思维、谆谆善诱的师者风范在学术高地上率攀高峰,向业界和广大人民群众交出一份份满意的答卷而蜚声海内外。
&&&&&&& 医疗科研 一路向前
&&&&&&& 从美国德州大学M.D.安德森这所世界一流的癌症中心接受博士后训练归国的马骏教授,在目睹了中美两国在临床与科研方面的巨大差距之后,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为病患提供更为优质服务的责任感让他产生从事科研的迫切欲望。
&&&&&&& 近年来,马骏教授课题组依托华南肿瘤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鼻咽癌这一素有&广东瘤&之称的恶性肿瘤的研究中收获累累硕果,他以第一作者或/和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3篇,总IF达162分,单篇最高他引138次。其主要学术成就包括:⑴发现鼻咽癌分期标准中遗漏了咽后淋巴结转移这一重要预后因素,并将其定为淋巴结分期中的N1亚期(Clin Cancer Res.2007,IF 7.3;Cancer.2008,IF 5.1),提出将&鼻腔及口咽侵犯应由T2a亚期降级到T1期&(IJROBP.2007 和2008,IF 4.5),上述研究结果已被国际权威机构(美国癌症联合会/国际抗癌联盟,AJCC/UICC)2010年最新版临床分期标准直接采纳;⑵明确了放射治疗辅以诱导化疗(J Clin Oncol.,IF 19.0)及放射治疗辅以同期化疗和辅助化疗(IJROBP. 2008,IF 4.5;Lancet Oncol.2011,IF 17.8)在鼻咽癌治疗中的价值,为鼻咽癌治疗由单纯放射治疗向&放射治疗辅以化疗&综合治疗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
&&&&&&& 与此同时,他的课题组&基于现代影像技术的鼻咽癌综合治疗研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他本人更是被评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0)&!
&&&&&&& 修身诲人 堪为楷模
&&&&&&& 马骏教授不仅是一名优秀的医学家,更是一位既严格又富有爱心的良师益友。人生有限,&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作为一名导师,马骏执着认真、学习不辍、惜时如金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位学子。
&&&&&&& 马骏曾经给学生们讲过一个关于两只蜘蛛的故事,一只慢慢地、精心地编织一张小小的网;另一只不停地扩张地盘,编织了一张大网。然而第二只蜘蛛的网一下就被蝴蝶撞破了,可无论蝴蝶怎样挣扎,却无法冲破第一只蜘蛛的网。马骏总结道:现实中博而不精地想涉及多个领域,不如把自己某一项特长钻研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 马骏将高级别的学术会议视为大家探讨、提升的良机,白天开大会,晚上就把自己的学生召集在一起继续讨论启示与收获,向相关领域的教授了解最新进展,兴致勃勃而毫无倦色。
&&&&&&& 耳濡目染之下,他的研究生都逐渐养成了做事不断追求完美的习惯,并开始深深懂得执着于目标与认真严谨的作风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 2011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的马骏教授获得了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hina Medical Board 简称CMB)杰出教授奖励。这项奖励的评审委员均为国际知名的医学专家,遴选标准包括卓越的学术水平、业界公认的领导力以及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操守,是对受资助者高度的学术认同!
版权所有:中山大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医疗知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