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如何克制自己不住自己?

更多公众号:taipingling我讲故事,你温酒最新文章相关推荐搜狗:感谢您阅读你为什么会控制不住自己?,本文可能来自网络,如果侵犯了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管理员。QQ:为什么我总控制不住跟父母吵架? - 心理圈
为什么我总控制不住跟父母吵架?
发表于 10:35 16431次阅读
文 张慧萍/王荟很多人可能都会像我一样,因为生活中的琐事,与父母发生激烈的争吵。争吵的过程,我们都像愤怒的狮子,狂喷出各种狠话,完全不计后果。争吵以后,带给我们的不是发泄后的轻松,更多的是内疚和自责。其实我们真的不想争吵,只是当时实在控制不住。为什么我们那时就控制不住情绪呢?怎么样才能避免跟父母争吵呢?那么努力地争吵,到底是想要到什么呢?我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成长历程。明明我不想跟妈妈吵,可是我怎么都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我想妈妈也不想那么凶地嚷我,可是妈妈也控制不住。我们的内在发生了什么呢?为什么必须用争吵的方式要到自己想要的呢?争吵真的能让我们要到自己想要的吗?明明我不想吵,可是我为什么要吵呢?为什么要用这种方式去对抗妈妈呢?也许她也不想用这样的方式。可是,妈妈为什么那么大的愤怒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指责和批评呢?我们彼此的内心到底都想要什么呢?都在渴望着什么呢?学会如何处理好跟父母之间的关系,是我们每个人成长当中重要的一课。因为那份爱,我们总是有无休止地争吵,可是用争吵的方式真的能要到我们想的爱吗?你想学会更好的沟通方式吗?想知道怎样才能要到想要的那份爱吗?想知道如何才能更好地表达自己吗?揭开吵架背后的秘密:访谈实录萱: 一直我都觉得我挺懂事的,可是偶尔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跟妈妈大吵一架。好像我周围也有很多平时看起来挺好的同学,在家也能跟妈妈吵得很凶。 张老师:和妈妈吵架?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吧!有的人没有表现出来吵,也许内心也有不悦呀!萱:我一被说急了就控制不住情绪了。张老师:通常什么情况下出现情绪?萱 :愤怒,委屈,伤心。张老师 :嗯,是的,愤怒,委屈,伤心时,一定就是情绪呀你指的说急了是什么意思?萱 :我妈喜欢唠叨我,各种她看着不顺的事儿就开始说。她能把好多事儿一起翻出来说,说多了我就急了张老师 :妈妈一直这样吗?从小到你这么大,都是这样的方式吗?萱 :不是,我小时候她看我什么事儿做的不对了,就直接训或者打。张老师:哦,现在变成了唠叨!萱 :现在我们大了,她就改成说了,说说我们就吵起来了。小时候不敢跟她顶撞,现在才敢。张老师:无论哪种方式,妈妈想要什么?萱 :……要什么?要我听她的话,按照她的要求做张老师:打,骂,唠叨有什么正面意义吗?萱:暴力让我改变?张老师:她会不会对别人这样?萱:不会,绝对不会,她只这样对家人。一般她不跟外人吵架,但是经常在家跟我们吵。张老师 :妈妈这样的行为,只对家人,绝不会对外人,那代表什么?萱 :她用这表达爱?张老师 :你觉得呢?萱 :她总说,你要不是我闺女我才不说你呢。可是她说的时候,我真觉得挺难受的,胸口那儿堵一团火一样。张老师:是的,妈妈的动机是好的,那是她认为爱你的方式。可是我们不能接受,是因为我们有自己想要的方式。萱:是啊,这方式太有杀伤力了张老师:妈妈这个人是好的,只是行为无效!萱:可是吵架的时候就完全分不开了。她不但说狠话,还用很冷的眼神瞪我,我就怀疑她是不是我亲妈。从小就怕她那冰冷的眼神。我完全被情绪控制住了。张老师:如果你不要这样的方式,你想让妈妈如何对你说?萱:希望她能心平气和的说。特别害怕,小时候她一瞪我,我什么都不敢做了,现在她一瞪我心就凉了。张老师: 我能感受到你的害怕,生气,委屈和无奈……萱:连生气都没了,只剩下害怕了。可是又控制不住愤怒,我就不看她眼神,直接说狠话。张老师:其实,每个家长的通病就是本来今天发生的事,他们总喜欢把以前的事也翻出来一起唠叨!萱 :是的,各种事儿都记得特别清楚,一起按照她自己的逻辑不停唠叨张老师:这样做,无非想证明他们一直就是对的!你是错的,这样就好让你听话!萱:您说的太对了。不按照她说的就是错,而且她还能说出各种佐证张老师:其实就是一种权利的斗争,如果你听我的,就代表我是对的,我是权威,你尊重我,我是你妈妈,你就得听我的话,我就安全了,因为可以控制你!更好玩的是:情绪一定不是当下发生的这件事,当下的事只是一个触发事件,或者说是导火索……萱:…………原来是这样……张老师:真正的情绪是曾经一直压抑在内心没有解决的情绪!萱:看着您刚才的话,我觉得好想哭……生活中的小事儿都能让妈妈处于不安全的状态。这些压抑的情绪是从小积累的嘛?张老师:妈妈的情绪,也许不是因为你让她那么大,而是类似的事件在妈妈心里埋下了种子,一到这个时候,就能触发她的情绪!我们叫“心锚”。比如,你喜欢的一个饰物,当你一看到它,会不会想起一个情境,或是有种感觉?萱:是的。小时候不敢跟她吵,现在敢了。我的行为可能是妈妈情绪的触发事件?张老师:是的,就是触发事件!萱:看您这么说,我觉得轻松很多。其实每次跟妈妈吵完架,我心里还是非常内疚和自责的。虽然吵的时候过了嘴瘾,吵完还是很内疚的,想想自己都过了三十了,还跟妈妈吵架,把她气成那样,就觉得自己挺不孝顺的张老师:一般情况下,当外在的人,事或物,不符合我们的价值系统时,当下会有一个本能的情绪反应,但时间很短,很快就会过去。如果因为这个事一下触及了很大的情绪而且无法控制,那一定是过去的情绪被触发,所以,当情绪很强烈时,一定是叠加了过去很多的负面情绪,而非当下事件!于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留意一下是事件本身让我们不开心还是由这个事件触发了我们过去的什么情绪?当觉察到了,才可能去改变,否则就会成为无效的惯性模式!萱:双方都是这样吧?张老师:是的,彼此都是对方的触发事件!萱:太对了。惯性模式,过一段时间吵一回,吵的时候还会把之前的所有都翻出来,然后就成了定论。比如说,我妈一吵架就说她老早就说过我邋遢,要是猪也是吃窝里拉窝里的猪。张老师:在沟通的过程中,谁难受,谁先做出改变,我们不可以改变他人,但可以先改变自己!妈妈有自己的人生经历,她也会有自己很多没有被满足的期待,你也有你的人生经验,同时也期待被理解和满足,于是彼此要的都是一样的东西!如果你想要的,你猜妈妈是不是也想要?萱:太对了,我觉得她完全不理解我啊!不但不理解,还各种挑剔指责!张老师:当妈妈说气话时,你一定很伤心?萱:非常伤心。亲妈啊,怎么可以这样说我呢??张老师:尤其骂到你的身份层次时,你更加愤怒对吗?萱 :对,直接就把我全否了。张老师:所以,你就会和妈妈吵了?萱:是的,控制不住,完全控制不住。张老师:你知道这样是没有效果的,只能彼此伤害,破坏感情!所以,请你告诉我,你想改变一种沟通的方式吗?萱:想,可是她一指责,我就窜火了,就跟被点了一样,非烧一把。我刚才直接掉到吵架前的那种情绪里了,太难受了张老师:吵架,对抗是其中的一种方式,假如还有更好的方式,你想如何做?萱:平和的沟通,她是我妈,她慢慢说,我还是想听的张老师:嗯,我能感受到你内心很难受,很生气,同时你也有内疚感,觉得不应该,对吗?萱:我也知道她为我好。吵完就后悔、内疚。张老师:你觉得改变妈妈容易?还是改变自己容易?萱:自己。打这两个字的时候好犹豫,一想到吵架前失控的状态,就没信心了。张老师:自己内疚?你猜妈妈会有吗?萱:她都吵赢了还内疚??张老师:天下没有一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没人教会他们如何爱孩子的方法,自己了解孩子要怎样的爱!总是按自己的方式给孩子爱!我都是成人了,昨天和妈妈一起散步,妈妈一会告诉我说:“小心踩到狗屎”“这有个钉子,小心划到脚”“小心台阶”……当时我就马上感觉妈妈怎么还把我当小孩?同时我也感到一种幸福,有妈妈真好,这么爱我,照顾我,我还可以做小孩儿,心里暖暖的感觉,于是我拉住妈妈的手,告诉妈妈我真幸福,谢谢妈妈这样爱我!妈妈笑了,那样开心……也许这也是一种孝顺……萱:如果是我,还真说不出来,好像我都没给妈妈说过这样的话,拉手都很少。她会觉得别扭,我曾经大学的时候学了施刚老师的课给她和爸爸发短信说爱她们,她们赶紧打电话过来,问我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吓得我以后都不敢给她们说类似的话了。张老师:我们的主观世界不同,读解他人的行为也很不同!没有一个孩子没被父母唠叨过的!那是他们爱的一种方式!萱:当妈妈把您当小孩的时候,您有没有不被信任的感觉?张老师:当时那一刹那有,可是马上就消失了!萱:我有时候就会困在那种不信任感里,您是怎么很快处理的呢?张老师:我从小很独立,上学又离家很早,于是父母管我的机会很少,我的内心好像缺了一块东西……于是,当妈妈对我唠叨一些关心的话语时,我就感到很满足,被关注,被爱的温暖……萱:是的。我好像要的也是满足,被关注,被爱。张老师:而你也许在父母身边长大,妈妈爱的方式就是唠叨,因为小,你不敢反抗和顶撞,等长大了,内在已经积累了很多的情绪,认为唠叨就是不信任,因为他们一直把你当小孩儿的……萱:可能方式不一样,要的东西是一样的张老师:是的,我们都要爱,关注,欣赏,认同,尊重,自由……萱:可能在吵架的时候,妈妈也要的是这些……张老师:如果我们能够做到先去给到对方要的,对方也会给到我们,你说呢?萱:是的,我想换个更好的方式。突然间觉得,不想跟她吵了,要找一种好的方式去爱她。张老师:假如你去表达妈妈为你做到的,为你付出的,你去拉着她的手表达你对妈妈的关心和爱,同时告诉她你想妈妈给你爱的方式,她才能知道如何做更有效啊?萱:是的,我之前总觉得自己懂事,能理解她,原来我在掩耳盗铃张老师:通常容易吵架的朋友有两种人:一种是指责型的人,另一种是超理智的人。指责型的人,她的背后一定有期待,如果没被满足马上就会出现情绪!超理智的人,通常她有一套自己的信念价值系统,只要你不按照她说的做,就会让她有情绪!所以,前者满足她的期待!后者先要和对方达成一致性的观点或想法,然后再表达自己的内在。萱:我妈是指责型的,我一被她指责,愤怒,委屈就来了。是的,而且情绪来了就像山洪爆发。总觉得妈妈的期待好多。张老师:无论哪种情况,都是内在的自我价值感很低,自信不够,才想用这样的方法控制对方!萱:控制,就是控制张老师:所以,你妈妈的期待,在她小的时候就没被满足过!她也许很不容易走到今天……她对你的模式,或许就是她从她的妈妈那里学到的,她和你一样,被唠叨被指责,被忽视,缺少爱……这是她一直期待得到的!萱:嗯呢,好想抱抱妈妈,她自己没得到足够的爱,却给了我很多爱。现在我大了,她又用这种伤害自己的方式来引起我的关注。张老师:哦,你的内在发生了什么?萱:她和你一样,被唠叨被指责,被忽视,缺少爱……这是她一直期待得到的!这些话触动了我的内心。张老师:是啊,理解妈妈的过去多么重要!萱:我觉得妈妈好可怜张老师:是啊,你现在和妈妈是同频的,走进了妈妈的心里感受她……萱:如果我再触发她的情绪,我想安抚她,给她内心成长的力量。张老师:不是等妈妈有了情绪,你再去安抚她,之前能做什么?不让妈妈有情绪呢?萱:是啊,我可以做的更多。有些事情提前给她沟通,让她感觉到安全。给她做爱的存款。张老师:太棒了!妈妈还需要什么?萱:被爱,被理解,被接纳,被关注,被满足。张老师:是的,这些都是妈妈心里渴望得到的心里营养,同时也是她从小希望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也许一直没有得到过,今天你愿意慢慢给到妈妈吗?萱:我愿意。做到这些,我们都会感觉到幸福、温暖。张老师:你现在的感受是?萱:轻松,心里满满的,暖暖的。张老师:想到妈妈骂你,吵你,责怪你,甚至小的时候打过你……你的感觉是?萱:原来吵架是要传递给我那么多的信息,只是我从来没接收到。张老师:是啊,人的一生都在呼求爱!得不到爱,心灵就会干涸,行为就会出现过激,情绪就会是信号!萱:她有她的委屈和愤怒,也许不都是我的错,我想她也会内疚。我想原谅过去发生的一切,以后我要做的更好。因为我现在知道了该怎么做,我相信自己能做好。张老师:是的,知道了就是智慧的开始,觉察了就是改变的开始!从自己身上做出改变,容易的多。当你变了,就会影响妈妈做出改变!萱:不好的行为是在呼求爱!张老师:用不好的行为呼求爱!因为她不知道用怎样的方式表达她要的!萱:嗯呢,我也不后悔之前跟她吵过。因为之前我也不知道。我要改变自己的地图,用新的模式,达到新的结果。张老师:太棒了!因为你也在呼求爱呀?萱:是的,愤怒的时候,我也觉得自己挺可怜的,亲妈都不像亲妈了,没人疼的感觉。张老师:只是用原来的方式,重复原来的行为,只会得到旧有的结果!萱:改变,从知道的这一刻开始!张老师:悟到这些就够棒了!我相信你的改变已经开始了!萱:是的,心里舒服多了,谢谢张老师!张老师:今天的访谈,对你的启发是?你想做出什么行动?萱:吵架的背后是我们都要被满足,理解和爱。您带我看到了妈妈的不容易和她的小我。我更从内心理解她。先改变自己,给她的爱存款张老师:那是真的吗?萱:是的,我还记得中间的两次泪点,直戳心底。张老师:你很善良,也很爱你的妈妈,我能感受的到!萱:她也会内疚, 她和我一样,被唠叨被指责,被忽视,缺少爱……这是她一直期待得到的!这些话击中了我的内心。我开始接纳她的很多行为,不光是吵架,还有很多行为,她都是在呼求爱。张老师:等有机会,你可以更多了解一下妈妈的成长历程,或许对你看现在的自己更有帮助!你现在已经理解她更多了……相信因为你的改变,妈妈会开心起来……萱:原来觉得她霸道,现在觉得她不是。是霸道的外表下,有个小小的妈妈。太感谢张老师了。张老师:支持到你就是最好的!祝你和妈妈天天开心和快乐!萱:谢谢亲爱的张老师。访谈结束感受分享整个咨询的过程,我感觉很安全、温暖。刚开始,想到跟妈妈吵架的情境,我的情绪马上就来了,一直都是吵不赢她的,想到这些我就乱了。自然掉入到那种沮丧、委屈、伤心的情绪。因为这些情绪,我的思维有些乱,张老师一直跟随并指导。后来我感觉到了被理解、被认同和被接纳,于是慢慢地我的心平静了下来。张老师在肯定我,说我做的很棒,很聪明,很有爱,同理心和悟性都很强的时候,我还是感觉有些不好意思。我从小一直被批评,听到这些夸奖的话很少。听到这些,我的大脑在阻抗,我会问这是我吗?可是我的内心深处是想要这些的,我可以接纳自己,也可以向妈妈要这些的,同时我也可以给到妈妈这些。当我接纳自己确实拥有这些的时候,我的心很静。咨询结束的第二天,我准备好了自己,和在异地的妈妈通了五十多分钟电话,中间她又有好几次说到我痛处,我没有再次失控。心平气和地听妈妈要说的话,然后我也心平气和地说出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妈妈好像也跟着平静了。这种感觉真的很美好! 在通话的过程中,妈妈又好几次说到我的痛处,为什么我就能做到不失控了呢?我的内心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其实听到痛处,还是会有不舒服的感觉,同时脑海中会冒出一个念头,她在呼求什么爱?她想要到什么呢?我开始倾听,反击的念头很快消失了。不舒服的感觉是潜意识在保护我。那一时刻在内心使用意义换框,我的信念就变了:她在呼求爱,不是在骂我!我没有被攻击,所以也不用反击,自然就平和了。我们所有的争吵都在指责对方做的不好。有的时候需要静下来,看看自己的内心发生了什么。凡是跟别人的争吵都需要修复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如果自己跟自己的关系好了,跟别人的争吵也就不会发生了。只有爱自己了,我们才能更好的爱父母和他人。&& & &PS:题图来自网络。& & &有问题的朋友可以在下面留言,也可以邮箱联系我& & &该文章是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或直接邮件联系作者。感谢您的喜爱与支持。
咨询师成长花园
2225人关注
这里是咨询师成长交流的平台,咨询师自我成长和咨询中遇到问题可以在这里提问,我的老师会给大家提供督导。我们会将督导的内容分享在这儿,希望能帮到更多渴望成长的新手咨询师,也希望能给渴望自我成长的朋友们一些支持和帮助。
微信 xinyuegangwan
地址 北京海淀区今日家园9号楼2301
TA的手机网站
扫描二维码,查看ta的手机网站
& &All Rights Reserved. &
登录壹心理
开始心理测试,收听FM,用心理学改变自己!
使用其它账号登录明知吃完胖三斤,还是控制不住自己,这是什么心理?
有哪些非常实用,值得让多数人都了解的心理学概念、理论?
安时,福田自在心
Ten interesting things about human behavior
《有关人类行为的十个有趣现象》
By Suzanne L. Davis PhD
P.S 从我购买之日起这本书一直是免费,所以在看了以下书评想买来一阅的知友,只需要注册一个英国亚马逊(或许美亚也是可以的)的账号,关联自己的 Kindle 设备,然后点击 Deliver to my Kindle 即可。
PP.S 此书甚薄,英语好的同学花两小时大概就可以看完。
Dr. Davis 是科班出身的社会心理学家,普渡大学的心理系本科,在 UIC(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拿的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母校工作六年后,在 UNI(北爱荷华大学)担任副教授两年。之后 Davis 博士就进了产业,不过和一般心理学家的&进产业&不同,有律师执照的 Davis 博士进的是律所,而且人家还是合伙人。在当律师的间隙,她还是一家健康咨询公司的科研主管。除此之外,她也写写小说。据 Davis 博士自己讲,写这本书的初衷是回答,为什么我要念心理学。
For everyone who asked me what I was going to do with a degree in psychology
其实我本来只准备简短地介绍一下作者的资质,结果 Davis 博士丰富多彩的职业经历着实让我感到,哇。虽然我曾见过摇滚明星后来辞职作语言学家 / 社会学家(对就在我们学校。
在前言中,作者简明地告诉我们,这本书主要讲三个问题:
十件人们常做的事情
人们为什么做这些事情
人们做这些事情的意义
这十件事情涉及行为学研究的多个命题:
人的行为和态度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为 / 态度的不一致性
道德评价的双重标准
为什么人们喜欢八卦
肢体语言能否传递有效信息
奖惩措施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路怒症是怎么回事
睡眠的意义
尽管对于这些宏大的命题作者多浅尝辄止,但书中仍然引用了不少文献资料(鉴于作者拿到博士学位的年份,所引用文献也多是二三十年前的研究成果)。所以以知乎的标准来看,此书是一个很好的干货答案合集。这本书值得推荐的地方有两点:
好的切入点:把心理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启发兴趣,并让读者明白心理学研究对现实生活的意义;
既有鸡汤又有勺:在提出问题以后,针对问题提出专业的、有建设性的解法,立足于让读者更好地了解自己和自己的行为,从而更好地生活。
下面我会挑本书中提及的有意思的理论 / 研究为大家作介绍。(觉得太长看黑体字就好)
当我们的行为和态度之间出现不一致时,在心理上我们会经历一个叫做「认知失调」的过程。大家爱举的例子就是减肥。假设你正处于减肥期,本应少吃高热量食品。但有一天你实在无法战胜自己的欲望,吃了一个甜甜圈。这个时候你心里除了后悔还是后悔。
这种纠结的感觉,就是认知失调:你的态度(胖子不该吃高热量)和你的行为(吃了一个甜甜圈)产生冲突,而要减少或者摆脱这种失调的不适感(Dissonance Reduction),你有四个选择:
改变你的认知或行为:我以后再也不吃这种甜甜圈了,永不再犯!或者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不减了我爱我自己!
通过调整不一致的认知来证明行为的合理:减肥这么辛苦,我还是可以偶尔放纵一下的。
通过增加新的认知来证明行为的合理:为了消化这个甜甜圈,我今天多跑三圈!
忽视或否认和现有态度相违背的信息:其实甜甜圈也没有那么高热量了啦
你的行为影响了你的态度。
有关「认知失调」的实证研究和争论我在下面会一一介绍,这里我们先讨论一个问题:了解认知失调这个概念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
Davis 博士抓住了「认知失调」理论对心理科学的主要贡献:提出了人的行为对态度转变或持续的先行作用。简单来说,就是相对于之前的态度先于行为的认识(有了某种态度才能执行某种行为),「认知失调」理论告诉我们,原来行为在某些条件下也可以先于态度(当我们做出某种行为之后对态度产生的影响)。那么,如果我们要转变我们对生活、对某件事情的态度,很好的方法就是:Just do it
You can learn to like something (or at least become more comfortable with it) by "just doing it" and continuing to do it, even if you initially don't want to. -- Ten Interesting Things in Human Behavior
围绕着认知失调的实证研究主要有四个方向:
Belief disconfirmation paradigm:信仰冲突研究,研究人们对与其信仰相冲突的信息是如何反应,如何处理的。
Induced-compliance paradigm:诱导服从研究,在人们被要求做和其原有认知态度相冲突的事情后,他们的认知和态度会发生怎样的转变。
Free-choice paradigm:决策后研究,在人们做出决策后,他们原有的认知 / 态度会发生哪些转变。
Effort-justification paradigm:心血辩护效应研究,人们自愿在某件事中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原有的对这件事情的认知会有哪些转变。
和我们日常生活联系比较紧密的是 2 和 4。
诱导服从研究听上去坏坏的,其实就是很坏。实验设计的核心就是,让你去干一件很无聊的事情(比如说绕线)然后要求你去说服别人&其实绕线也很有趣啦&。一般情况下这种实验会分出两个对照组,报酬少的组 A(1 美元)和报酬多的组 B(20 美元)。实验结果表明[1],相较于报酬多的组 B,报酬少的被试反而对这项无聊的任务表现出更高的热情和更积极的态度。太令人费解了。
但如果用「认知失调」理论就很好想通了。假设&人类会本能地寻求行为 / 态度的协调一致&这个大前提成立,那么他们在遭遇「认知失调」时就会寻求减轻失调。对于报酬少的组 A 来说,他们的态度(绕线很无聊)和他们的行为(说服别人绕线很有趣)之间的失调无法通过外部力量(1 美元的报酬)来缓解,这个时候他们就要寻求内部力量,即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 / 态度,来恢复认知平衡。相反的,组 B 的被试在面对同样的「认知失调」时,他们可以通过外部力量(20 美元的报酬)来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有意义的,自己并没有深井冰,那么他们就不需要通过改变态度来恢复认知平衡。
同样的,还有玩具剥夺实验(好残忍),这个实验是为了研究儿童的自辩行为(Self-justification)[2]。所谓自辩,简单来讲就是证明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 / 合理的。把四岁的小孩分两组,分别放在房间里面玩玩具。组 A 的儿童被告知,房间里面有一样玩具不可以玩,违反会受到严重惩罚;组 B 的儿童被告知,房间里面有一样玩具不可以玩,但违反只会受到轻微惩罚。在一段时间过后,两组儿童均被告知,禁令解除,可以自由玩耍了。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严重惩罚组的儿童,轻微惩罚组的儿童很少去玩那个曾被禁止的玩具。和上一个实验的解释相似,轻微惩罚组的儿童在面对想玩而又不得的「认知失调」时,外部力量(玩玩具会受到轻微惩罚)没有强大到足以缓解这种失调,所以他们需要通过内部力量(主动地不去玩玩具)来证明自己行为的合理性(我之所以没有玩玩具是因为我自己不想玩),从而恢复认知平衡。
心血辩护效应,其实中译不如英文术语好懂,Effort Justification-- 为自己的努力寻找理由。研究人员把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被试需要经历严酷的考验(severe initiation)才能加入某个组织,而另一组被试只需要经历很温和的考验(mild initiation)就可以加入。实际上呢,这个组织非常无聊,可是经历严酷考验的被试在实验后对这个组织的评价要显著高于对照组[3]。研究人员用「认知失调」理论解释这一实验结果:实现某一目标所需的代价越大,这一目标在行为主体心目中的评价就越高,否则就会造成行为和认知 / 态度之间的失调。简而言之,为了规避自我矛盾的情况出现,我们的认知有时会偏离实际情况,自己&欺骗&自己。
说完这些诡异的实验,接下来我们就要讨论最关键的部分:这些实验,以及相应的理论有哪些现实意义?
首先在教育领域,制造和消除认知失调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果家长想要让孩子养成某种(费时费力的)好习惯,不妨在最开始用上一点强迫,让他们不得不持续地执行这件本不愿做的事情。一段时间过后,他们对这件事情的态度会逐渐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这种方法和「心血辩护效应」是相对应的,即&如果我花费了时间精力去做某件事情,那么它一定是有意义的&。
我们顺便也可以进行一下逆向思考,如果我们很看重某件事情,这件事情似乎对自己来说意义重大,有没有可能是因为自己在进行「心血辩护」,而这件事本身并没有那么重要?我是很喜欢这样的反思,在打破自己的行为定式和帮助自己跳出惯性思维方面,裨益良多。
和「诱导服从研究」相对应的是一种减少奖励的教育方法。诱导服从研究告诉我们,外在激励和内在动力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如果做一件事情的外部激励很大,那么行为主体在外部激励消失后会丧失继续做这件事情的积极性。实验表明,如果在幼儿完成拼图后给一定的奖赏,他们对拼图的兴趣会远远低于没有奖赏的对照组[4]。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启发:外在的激励不足以让我们对一件事情产生真正的兴趣,内在的动力才是让一件事情变得有意义的不二法门。
也就是说,我们要自发地去寻找一件事情的意义,而不是寄希望于外部的鼓励。
其次,「认知失调理论」在市场营销领域也大有作为(所以社会心理学的学生要想进产业也可以考虑这个方向)。举个例子,如果消费者在完成一次购买行为后,发现市面上同一产品还有更加低廉的价格,相信大家都不止一次遇到这样的烧心情况,这种&烧心&的感受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认知失调」。为了缓解认知失调带来的不适感,我们通常有这样几种方式,我称之为「阿 Q 三招」。
第一招:a strategy of constant information,我翻译为「持续搜寻有利信息」。也就是说,京东买贵了,某宝的价格不算数,还要去看看 1 号店,亚马逊,苏宁&&如果这些电商的价格和京东比较接近,我们就可以安慰自己,某宝肯定质量不过关啦。
第二招:a change in attitude,我翻译为「你开心就好」。哪怕本来是冲着便宜的价格来的,在货比三家发现自己还是买贵了以后,我们可以安慰自己,哎呀质量最重要啦,买的便宜不如买的值嘛。
第三招:engage in ,我翻译为「得不到的就是不好的」。如果多花了钱,我们就可以告诉自己&钱不是最重要的,质量 / 时间 / 精力才是&,也就是降低金钱的价值,相应地提升品质和时间精力的价值。如果套餐不够优惠,我们可以说服自己,那些套餐其实有隐形收费啦,还不如不要。如此种种,都是为了缓解自己的认知失调[5]。
那么掌握了这些信息有什么用呢?售后啊!实验表明,如果一个顾客在购买了高于市值的产品后,下一次就不会再进行同样的购买活动了(好像不需要实验就可以知道)。那这个时候,商家就需要持续地告诉消费者:您的消费行为是非常理智的,您没有被我们骗 / 宰。怎么说呢?就从上述「阿 Q 三招」切入。告诉消费者,我们的质量过硬,您的钱没有花在冤枉处(参见某东对待某宝);告诉消费者,钱是个王八蛋啊,用完了再赚啊,您的健康和时间是一去不复回的。
总之,要让消费者心里舒坦(消除认知失调)。
最后,「认知失调理论」在心理治疗领域也有用武之地,比如说治疗蛇恐惧症 。心理医生会让病人参与一系列与治疗恐惧症毫不相干的活动,但却让他们认为这些活动都是具有治疗效果的。结果表明短期疗效十分显著[6],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心血辩护效应」的逆向作用:行为影响态度,进而影响行为。
「社会比较理论」1954 年由高产的社会心理学家 Leon Festinger 提出,认为「寻求准确的自我评价」(search for accurate self-evaluations)是人类的基本的内在需求。他认为,人们首先会寻求客观的,非社会的评判标准,如财富。接着,在客观的评判标准不可得的情况下,人们就回去寻求主观的,社会的评判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同在社会中的其他人。第三,他提出,人与人之间进行比较的欲望,会随着个体在观点和能力方面差异的增大而缩小。也就是说,越不是一类人,越不容易放在一起比。他的第四个假设是,在能力比较方面存在着单一的、上行的比较动机,而这一动机在意见比较方面是缺失的;这种动机体现出个体积极的主观愿望。第五个和第六个假设分别是,在现实生活中,个人能力的提升总会遭遇这样那样的困难(所谓愿望总是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而意见的改变相对自由。进而,当与他人的比较会带来负面的、不愉快的情绪时,这种比较就会相应的减少,参考俗语:货比货该扔,人比人该死。第七,当一个以团体为单位的比较对象的地位和重要性提高了以后,趋同这一群体的压力会增加。这个时候如果个体和这个受欢迎的团体之间的差异增加,个体会通过或说服他人或改变自己的途径来减少差异,逐渐求同。当然了,随着比较团体的相关性和重要性发生变化,和这一团体求同或求异的需求也会产生变化。想当年,杀马特的发型也是很流行的好不啦。最后,当团体中不同个体的观点和能力存在较大差异时,处于团体中心位置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话语权:他们更倾向于去说服、改变团体边缘的个体的意见看法;同时也不情愿缩小个体之间的差距,也更不容易改变自己的看法。
这一套理论虽然在某些方面失之绝对(如后来提出的「自我增进功能」的社会比较,强调自我评价的双重性作用,即即使已经通过客观、非社会行评判标准进行了自我评价,确定了自身的某种属性;个体还是愿意进行社会性比较来获得情感上的肯定和满足),但还是能够给普通人提供足够多的启发。在&Tabloids and reality shows can make us feel better about ourselves&(《阅读八卦小报观看真人秀会让我们自我感觉良好》)一章中,Davis 博士引入了「下行社会比较」的概念。这个概念由 T.A.Wills 在 1981 年提出,旨在描述 / 解释人们在跟不如自己的人进行比较时获得满足的社会心理学现象。这种类型的社会比较其实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防卫,实验表明,和优于自己的团体和个体进行上行社会比较的时候,评估人会降低自尊感;而如果进行下行社会比较,则反之。总而言之,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下行社会比较」有利于提升人的主观幸福感(其实就是自我感觉良好的委婉说法)。
Davis 博士进而指出,我们的大脑会本能地寻求舒适的状态,哪怕这种幸福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她不建议我们在生活中通过这样不健康的阿 Q 做派来寻求自尊的提升,虽然时不时地我们不由自主地会这样做(比如说看到别人发生不幸的事情去踏上一脚,顿时觉得更幸福了)。但如果我们能够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在出现这样的情况时有意地加以控制,不要让比下有余成为自己的精神食粮,这就已经足够了。
References
[1] Festinger, L.; Carlsmith, J.M. (1959). .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8 (2): 203&210.
[2] Aronson, E.; Carlsmith, J.M. (1963). "Effect of the severity of threat on the devaluation of forbidden behavior".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66 (6): 584&588.
[3] Aronson, E.; Mills, J. (1956).
(PDF). Journal of Abnormal and Social Psychology59: 177&181.
[4] Lepper, M. R.; Greene, D. (1975).
(PD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31: 479&486.
[5] Mullikin, Lindsey J (2003). "Beyond reference pricing: Understanding consumers' encounters with unexpected prices". Journal of Products & Brand Management12 (3): 140&153.
[6] Cooper, J. (1980). "Reducing fears and increasing attentiveness: The role of dissonance reduc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47: 452&460.
客官,这篇文章有意思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克制自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