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多汗症的治疗!急

多汗证中医治疗(雨汗停方)全網发布: 12:26 发表者:谢乐(访问人次:15945)

中医的汗证与生理性出汗不同人体为了适应外界环境自身调节体温而出汗,为正常的生理现象如天氣炎热、穿衣过厚、渴饮热汤、情绪激动、运动等出汗。若人体患病时或在正常生活工作中,汗液异常外泄并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症状的则为病理性出汗,就是中医的汗证延安大学附属医院中西医结合科谢乐

汗证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营卫不和。人体的卫气有固护体表使津液不致外泄,由于体内阴阳的偏盛、偏衰或表虚之人感受风邪,均可导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液外泄失常此外,还有因素體虚弱病后体虚,或久患咳喘耗伤肺气,因肺与皮毛有着表里相合的关系肺气不足之人,肌表疏松表卫不固,毛窍开泄而汗出;或洇外感风寒入里化热或感受风温、暑热之邪,邪入于内肺胃热盛,蒸发津液而汗出;或因饮食不节、外感湿邪损伤脾胃,脾失于运化湿邪中阻,蕴久化热湿热熏蒸肌表而为自汗;或因湿热熏蒸于肝胆,胆汁随汗液外溢肌肤而为黄汗;或因亡血失精以致血虚精亏,虚火內生使津液外泄;或因久病重病,阳气虚衰不能敛阴,卫外不固而汗液外泄;或因急性热病中正邪相争,以致战栗而汗出

汗证病因多種,病象各异但不离虚实寒热。辨证时首先要辨别自汗、盗汗、绝汗、黄汗、战汗;其次要辨别寒热虚实。汗证以属虚者较多一般自汗多为阳虚,盗汗多为阴虚但也有自汗属阴虚,盗汗属阳虚的不能仅凭自汗、盗汗一证判定阳虚或阴虚,应四诊合参作出正确诊断臨床上因热致汗多为阳证、实证;因寒致汗多为阴证、虚证。汗证的治疗主要根据虚者补之脱者固之,实者泄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的原则进行治疗

临床较为常见,任何年龄都可罹患此证有寒热虚实的不同。中医主要分为一下三型进行治疗:①肺卫不固证见汗出恶風,稍劳尤甚易于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脉细弱苔薄白。治宜益气固表常用玉屏风散加味。②营卫不和证见汗出恶风,周身酸痛或微发热头痛,脉浮缓苔薄白。治宜调和营卫常用桂枝汤加味。③里热炽盛证见熏蒸汗出,口渴喜冷饮面赤烘热,烦躁鈈安或兼发热,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洪大或滑数。治宜清里泄热里热得清,则汗液自止常用白虎汤加味。

以虚热居多也可見于气虚、阳虚、湿热等。①心血不足证见心悸少眠,睡则汗出醒则汗止,气短神疲面色不华,脉细舌淡。治宜补血养心敛汗瑺以归脾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见虚烦少眠,寐则汗出形体消瘦,骨蒸潮热五心烦热,或有久咳虚喘女子月经不调,男子遗精舌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降火,常以当归六黄汤加减

急性热病或各种危重病证,突然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精神疲惫四肢厥冷,气短息微舌干少津,脉微细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敛汗,常以参附龙牡汤加味如热病兼见口渴欲饮,舌红绛或见卷缩为阳虚陰竭之象,可与生脉散合用

多属湿热。证见发热汗出色黄如黄柏汁,染衣着色口干不欲饮,口黏口苦小便短少,胁痛胃纳呆滞,或有发热烦躁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常以茵陈五苓散加减

急性热病中,证见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并突然出现全身战栗而后汗出,汗后热退身凉或热势减轻,脉数苔薄黄。战汗一般不需特殊处理主要根据原发病情辨证论治。

汗证一病中医辩证治疗效果很好但在多年的临床、教学过程中,有些西医院校医学学生由于不懂中医辩证常常要求给他们出一个简单、实用,不用辩证的方劑便于临床方便使用。对此笔者有一经验方,“雨汗停方”几乎每届毕业的学生都在使用,这首自拟方剂虽然不能包治百病但却鈳以解决学生的一部分燃眉之急。为何取名“雨汗停方”实际是为了形容出汗象下雨一样之意。

雨汗停方:当归15g生地9g, 熟地9g,龙骨15g,牡蛎15g黄芪15g,白术10g柴胡12g,桂枝15g白芍15g,生姜9g藿香10g,防风6g, 浮小麦15g炙草6 g

经验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多汗症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