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关于中药减肥...

当前位置: &>&&>&
点击数:3591
& &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性认为西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大,中药纯天然、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甚至可以完全替代西药降糖治疗。专家表示,其实这种观念是偏执,过度期待中药的&神奇&药效而故意不用西药是不 ... ...
点击数:3693
& &用药物治疗糖尿病,大部分病人都面临两种选择,中药还是西药?实际上,超过半数的病人是中药西药同时用。这两类药物各有什么特点,应该怎么选,怎么结合最好?& & 糖尿病最主要的特征就是高血糖,西医的治疗是针对 ... ...
点击数:1523
& &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五行,即金、木、水、火、土的变化、盛衰使万物循环,也对人体产生影响。其实,人也可以按照五行分类,其依据是《周易》八卦和《黄帝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  金型人,对应的是易经的&ldquo ... ...
点击数:5467
 糖尿病目前已成为继癌症、冠心病之后的第三种严重危及人们生命健康的疾病。在我国,每10人中就有1人是糖尿病患者,发病率跃居世界第一。&糖尿病可预防可控制,只要保持合理膳食、乐观心态和适当运动,糖尿病 ... ...
点击数:6022
& &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但在临床诊疗和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发现,许多病人甚至是基层医务人员在糖尿病治疗方面还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糖尿病的正确治疗。& & 误区一:查出糖尿病就用 ... ...
点击数:2532
& && &步入寒冬,北方不少城市都迎来了降雪,面对逐渐降低的气温,感冒的人只增不减。糖尿病人感冒时,可不能随便吃药。  感冒之所以会对糖友健康造成危害,主要是由于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生长、是增殖的温 ... ...
点击数:1348
& && & 核心提示:糖尿病患者、心脏病患者在服用含麻黄碱和咖啡碱的感冒药时,应该更加小心。因为这类感冒药一般经肾脏代谢,如果肾功能不好,可能会更加受损。而且盐酸伪麻黄碱也能够使血糖升高、心跳加速,对于血糖 ... ...
点击数:2538
& && & 利尿降压药糖尿病并发高血压患者多数有体液潴留,因此给予少量利尿降压药可明显改善高血压。但利尿降压药可引起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出现低血糖,并使胰岛素分泌减少,敏感性下降,从而使葡萄糖耐量恶化, ... ...
点击数:5655
& & 病例:患者刘某,64岁,患糖尿病15年,一直比较倾向于中医中药,平时有个小病小痛也都看中医。自从患上糖尿病,也是用药在控制血糖,但是效果不是很理想。一次,看广告是某中药一吃就能降血糖,于是自己邮购服用,可是刚服 ... ...
点击数:12055
& &黄芪:现代医学证明,中药黄芪对糖尿病患者具有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血糖的作用。中药黄芪可通过增加糖原合成酶活性、胰岛素受体底物活性、蛋白激酶B和蛋白激酶C活性,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而发挥增加胰岛素敏感 ... ...
点击数:3601
& &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异常的患者一部分会长期保持糖耐量异常状态,一部分会逐渐恢复正常,还有一部分会逐渐发展成为糖尿病。我国每年有大约10%左右的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进展为糖尿病。糖耐量异常进展为糖尿病之前称为 ... ...
点击数:6622
& &糖尿病属于中医学消渴病范畴,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其发病率明显增加。基于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思想,运用中医学养生理论,指导糖尿病患者饮食起居、四时情 ... ...
点击数:3058
[导读]糖尿病这个病有一大特点:病人配合治疗,就能益寿延年;不配合治疗,就会出现很多并发症,折损寿命。调查显示,我国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仅为 1/3,相当多的病人不去医院寻求正规治疗,拖一天是一天,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 ...
点击数:1688
  目前,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众多,对于不同的患者来说,其并发症并不相同,有的表现为一种或多种,所以在治疗时也不尽一样。除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外,常见的并发症还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足、糖 ... ...
点击数:159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饮食结构的调整,再加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糖尿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发病的年龄在降低,由此导致糖尿病的并发症也在增加,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心健康,防治糖尿病的并发症是提高 ... ...
点击数:2131
采用中医辩证分型,糖尿病可分为气阴两虚型、阴虚火旺型、燥热入血型、血淤型和阴阳两虚型5中类型,治法宜灵活运用、随症加减。
  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糖尿病的记载,当时称之为&消渴&病。在唐代 ... ...
点击数:4797
这是我在总结多年来手法治疗糖尿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古代导引养生术创编的糖尿病按摩保健操。本法具有益肾固气,健脾和胃,通经活络的作用,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加速糖的利用并降低糖的吸收,改善微循环,对糖尿 ... ...
点击数:958
上期我们介绍了上肢、肩背的运动疗法。接下来几期将介绍眼、耳、鼻、口腔等五官部的防治运动疗法,供读者朋友们参考实践。 一、防治眼病的运动疗法 眼睛受大脑第一对神经指挥,其病变甚多且复杂。防治眼病的运动疗法很多,这里只介绍几种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早做并坚持下 ... ...
点击数:2043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难治性疾病,很多时候困惑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没有根治糖尿病的灵丹妙药,而且,在晚期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一些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医生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中医药在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中具有许多明显的优点,如良好的疗效,方便易行,无 ... ...
点击数:7690
糖尿病,被中医称做消渴病,认为是由先天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和后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张综合治疗。其实,中医治疗糖尿病的很多原则与西医并不冲突,主要强调以下五个方面: 1、控制饮食是基础 《黄帝内经》记载: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 ... ...
点击数:1421
 中药以其天然、不良反应小和疗效好而赢得全世界的青睐。然而近年来,对应用中药时出现的异常现象甚至致死的报道亦逐渐增多,尤其关于龙胆泻肝丸、当归四逆汤、甘露消毒丹、防己黄芪汤等,含有马兜铃科属关木通、木防己的中药肾损害的报道,引起了国内外的极大关注,使 ... ...
点击数:1173
&&&&&&& 在各种夸大或者欺诈宣传中,骗子们最喜欢在中医中药上做文章。由于中医来源于民间,除了正规中医院校毕业、在中医院里执业的中医师外,民间确实存在一部分有着真才实学、医术高明的中医。然而,正是这个原因,给那些打着中 ... ...
点击数:887
&&&&&&& 从古至今,中药汤剂是最为传统和常用的一种中药制剂形式。而煎煮是中药汤剂惟一的制作方法,煎煮的工具和方法关系到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中药汤剂质量的优劣则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的效果。因此,必须了解和掌握中药汤剂正确 ... ...
点击数:1480
 &&& 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神经并发症的一部分。目前关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有报道患病率为17%~40%。本病可广泛累及心血管、胃肠、泌尿和生殖等多个器官系统,具有起病隐匿,病情逐渐进展 ... ...
点击数:1107
 && 不少糖尿病患者存在尿频的苦恼,尿频的发生发展和血糖控制的好坏密切相关。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好血糖后尿频就会减少。中医学认为,肾主水,司开阖,消渴日久,肾阴亏虚,阴损耗气,则肾气固摄无权,开阖失司,发生尿频、尿多、尿浊而甜等诸 ... ...
上期我们介绍了上肢、肩背的运动疗法。接下来几期将介绍眼、耳、鼻、口腔等...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难治性疾病,很多时候困惑着广大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没...
糖尿病,被中医称做消渴病,认为是由先天禀赋不足、体质柔弱和后天因素共同...中国四五千家制药企业 能做中药研发的寥寥无几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观察》报道,日本、韩国占全球中药市场90%营业额,中国仅占2%,作为中药发源地的中国,为何在与日、韩的竞争中如此落败?是一味保护还是开拓创新?中医药到底该如何发扬光大到底?
  专家表示,中国目前有4、5千家制药企业,但能做中药研发的寥寥无几。
  最近关于中药材涨价的消息很多,比如说近500种中药材持续涨价,最高涨幅300%。
  这主要是跟近年来受气候影响,中药材减产有关,尤其是跟通胀形势下一些游资的投机炒作有关。
  不过本档财经观察不说中药材涨价的事,我们要说一说中、日、韩三国在全球中药市场上竞争的事。昨天我们看到一条消息,说在全球中药市场营业额当中,日本占到了80%,韩国占到10%,而中国仅占2%。
  先不说这个数字是否准确,但是即便是70%对30%也足以让每一个人中国人感到尴尬。
  其实关于中国中药材,前不久曝出云南白药泄密门的事件,估计大家还记忆犹新,我们知道云南白药是国家的一级保护品种,它的配方可以说是享受最高级最严格的保护,可是最近人们发现在美国FDA的文件里,的产品保密成份赫然在列。
  其实外国人并不是不对中国的中医、中药感兴趣,他是一直在觊觎中医中药这块巨大的市场,那么中、日、韩三国在全球中药材市场上2%对90%的市场份额占比,就是这种市场争夺的结果。
  这样我们先来看一看网友的评论:
  广西南宁的网友说,这条新闻看了让人难受。
  陕西西安的网友说,长期以来企业除了吃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老本,我们珍惜了多少又发扬了多少呢?除了复方丹参滴丸顺利通过美国FDA二期临床实验,还有在清开灵注射剂、参脉注射剂等中药注射领域成绩比较好以外,绝大多数中药企业你们都在干什么呢?
  上海的网友说,难怪人家说中医别叫中医了,叫韩医生了,中国在这方面做的确实不怎么到位。
  中国是中药发源地和创始国,为什么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人自己的中药材在国际市场上跟日本、韩国竞争却败得如此惨?是资金的问题还是技术的问题,到底是什么问题?我们现在就来连线天津华生生物园管理有限公司CEO刘建亚。
  主持人:您是搞生物医药产业的专家,也是一位企业家,那么首先您看到这个数字2%对90%,您觉得靠谱吗?
  刘建亚:我觉得这个数字有所夸大,但是也反映出我们中医药市场,中医药目前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状。我们中药作为几千年文化的一种传承也是我们非常重要的一种宝藏,但是在过去的10多年,20年间我们的中药现代化,喊了很多年的中药现代化应该讲做的是失败的。
  主持人:做的不够,很不够。
  刘建亚:远远不够。
  主持人:您说这个数字夸大了,现在据您的了解,您觉得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比例?
  刘建亚:我觉得具体的比例我不能百分之百的确定,因为我们缺少严格的市场调研。
  就我了解,中药、西药如果我们按欧美市场分,欧美市场中西药占的比重非常低,而且大部分停留在华人的药店里面,也就是说大部分华人和个别的白人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针灸功夫的影响,它的市场份额应该讲还是在华人圈子里。再就是东南亚,日韩也主要是在他们各自的本国,再加上东南亚市场。我们都知道,韩国和日本是大量的挖掘汉方,包括欧美发达的国家已经用现代生物技术在研究中药,而我们国家在这方面研究是滞后的,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我觉得这是一个。
  主持人:既然您说了,这里面有各种各样的原因,如果说我希望您用一句话来概括,当然这个概括很难,但是您必须要概括,用一句话概括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刘建亚:最主要的原因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我们本身在整个体制,科研体制上的原因。第二个重要的一点,我们国家中医和西医在研究中药现代化的时候,利用现代生命科技的技术太少了。刚才有网友说,大部分中药制药企业干什么去了?我们大概应该有4、5千家制药企业,而真正能研发的中药企业寥寥无几,大部分的中医药企业在我看来,基本上没有任何研发能力,除了在老祖宗的配方上颠来倒去做之外没有什么新的。包括我们讲的丹参滴丸,丹参滴丸仅仅是个形式改变,也不是中药的现代化。
  主持人:非常感谢刘建亚先生的点评,谢谢您。接下来我们将请出经济之声特约观察员、国际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我们来听一听他的评论。
  主持人:刚才刘建亚先生在听到2%对90%的数字以后,他感觉到没有这么严重,这个数字被夸大了,我不知道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您同意他的观点吗?
  张建平:我想这个数字可能基于一些市场调查,这一数字乍一听起来还是比较令人震惊的,毕竟中药是我们国粹。但是我们现在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如此之低,还是感到非常遗憾。另外一个日韩我们知道,它可能在国际化、规范化、标准化方面,它在弘扬,不仅是传承而且弘扬中医方面,可能利用更多的现代技术手段,利用它国际化的优势,它可能会走的比较快。
  主持人:比我们更快。
  张建平:比我们走的更好,但是没想到它居然能把市场份额做的这么大,而且我相信中间有相当一部分市场份额应该是中国市场。
  主持人:另外不光是日韩,包括欧美一些发达国家搞中药制品,其实他不想研究你这个中药到底怎么回事,他是想占有这个市场,觊觎中国这么大个市场,包括全球的市场,现在在市场份额方面我们是不是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了?
  张建平:我想应该这么看,对于中药来讲,我们有使用习惯和传统,同时又相信中药的药效,可能这个市场更多的是集中在东方国家,比如说,特别是亚洲国家、东南亚国家,包括我们中国,包括东北亚东南亚这些国家,甚至包括一些亚非拉的国家,这些新兴市场我想在使用和利用中药的过程当中,特别要注意到,因为我们的生活在不断的走向现代化,我们的生活节奏都比较快,传统中药的这种比如说你需要取药、煎药、配药这样的一个很复杂的一个过程,很费时间的一个过程,很多人都是难以接受的,特别是年轻人难以接受,因此这就必然提出来,中药如何通过利用现代技术的手段,使它一方面要质地化,像西药那样,这样服用起来非常方便快捷;另外你的成份要明确,你的包装要规范,更容易被消费者所接受。所以我想在中药,只有通过这种现代化的手段来改变和包装自己,同时加上适当的说明和宣传,这样的话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的信心,容易被更多的消费者所接受,也许将来不仅东方国家的人容易接受,慢慢的我们也可以改变西方人的态度,使他们也能够接受中药。
  主持人:还是最后一句话,您觉得展中医药产业现在我们国家最缺的是什么,比如说资金、技术、人才、机制还是意识?
  张建平:我更强调,首先我们缺乏人才,为什么呢?人是决定一切的最重要的因素,在人的这方面,我觉得我们国内现在不乏专业的中医药人才,专业的资本家和专业的外语人才,但是我们缺乏复合型的人才,特别是这个人既懂中药又懂外语,既懂中药可能又懂医疗机械,既懂中药又懂资本市场的。没有这样复合型人才的话,就意味着我们在这个行当当中,这些人的沟通成本比较高,因为对资本家来讲,他要理解中药很困难,同样的道理,对于我们中医药专家,他理解资本市场也很困难,这样就会影响到资金运作的效率。
  主持人:好,非常感谢张建平先生,谢谢您!
  非常感谢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国际合作研究室主任张建平的评论!
  最后再来看其他相关评论:
  生物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张发宝认为,对于经典中医药,圈外人看到的都是是否存在泄密等表象问题,而专业人士看到的则是那些折射出普遍存在于中医药国际化中的关键问题。中国的中医药要想以产业的姿态进入国外主流的医药市场,必须以药品的身份进入,目前中药一般以膳食补充剂和食品的形式进入美国等海外市场,市场狭小,难以做大。
  《法人》杂志刊文说:我国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已达1668个。其中有12个品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品种。拥有国家保密品种药品的生产企业具有自主定价权、专利保护等优势。但是这种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却是,一方面让名优药品坐收垄断红利,药品质量止步不前;另一方面,普通药企挖空心思地玩换药品名的把戏,把精力放在了要批文、打价格战上。
  有评论认为,中国和中国中药绝对不能依靠保密式的保护成长壮大。中国已经走入世界的中心,中医药必将伴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传播走向世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可,这是中国制药企业最大的战略机遇,请在技术创新、品质创新、营销创新上下功夫吧,保密的事儿没那么重要,小事一桩。
(本文来源:中国广播网
网易声明:网易转载上述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不表明证实其描述或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跟贴读取中...
跟贴昵称修改后,论坛昵称也会变哦
复制成功,按CTRL+V发送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浏览器限制,请复制链接和标题给好友、论坛或博客。
网易财经48小时评论排行
评论28686条
评论21918条
评论13645条
评论11899条
评论9110条
网易财经推荐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讨论】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一点思考
上个月听了一个中药现代化的研讨会,这个会议级别比较高,到了院士。会议中有一个内容是关于中药质量标准的,罗国安等一些知名的教授都发了言。在中药质量标准方面,主要的方法就是有效成分(指标成分)含量控制或指纹图谱,还有一个外国专家提出用组织细胞培养的生物学方法。听了这些专家的发言,我也有一些个人的想法,在这提出来听听各位战友的意见:现在中药质量标基本都是基于化学成分,采用化学方法。能不能跳出化学的圈子另辟蹊径呢?我们看看中药书,古人对中药的理论已有论著,中药的理论基础是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从中药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对上述这些中药的性质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不要再跟着西药标准控制方法的屁股后面走,开辟中药质控自己的路。这些研究不是搞化学和搞化学分析的人能够做得了的,需要多学科的人来共同研究。可能还要物理学方面的专家,甚至是研究物质内部能量的专家等不同领域的人共同努力,开辟中药现代化自己的路。以上一点个人的想法,想来难度也非常大,甚至觉得不可行。很想向其他领域的专家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但没有机会,自己也不懂。放在园子里,请各位战友发表高见。现在关于中药现代化的课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个人理解既然是走现代化的路子,就应该立足于科学之本,楼主的观点是从我们传统的中医进行研究,其实这一点是有悖于现代化的概念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从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方面搞得比较透了,也对我国传统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给人的感觉总是比较模糊,因为不清楚中药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治疗作用,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使其明朗化,用相关的知识去研究它,发掘它,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吧。因次我认为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个人愚见。想知道 物质内部能量 是个什么概念我觉得楼主的想法到是很有新意,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拿最简单的来说,我们药理上造模,肝郁,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在中医中这是一个很广的范畴,造成的因素也有很多。如何才能造出肝郁的模型,并且对起指标进行量化?我们通常采用将小鼠或大鼠捆绑个几小时,再平行给药,老鼠肝郁没郁?不知道,要是做实验的这批老鼠个个都天生乐观向上,宁死不屈,这实验就完蛋了。实验结果天知道是否可靠。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中药质量标准当然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有效成分是物质,检测手段是物质的,如果楼主能将中医中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物质化,那可能还有些希望。个人认为,中医的归经理论可能存在一些我们尚未被认知的内容,但它也是对存在一种反应,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中药质量标准是 将中医上对某事物的认知翻译成现有标准,翻译的是否正确,不好说,但我觉得除了现行标准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新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按照中医理论来建立,不过真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我认为中药现代化和中医现代化的关键是中药药理和中医病理的现代化.很显然中医药理论和现代医药理论是对于一个问题认识探索所走出的两条路.这两条路就好象是平行线,由于各自独立的发展而未能相交.由于西方的现代文明采用分析的思维模式,对许多问题进行了量化,易于交流和识别,能够得以持续发展,因此显现了优势.而中医药理论模糊,交流交少,只是断断续续的发展,因此相对落后.由于现代医药理论通常能够对病症作出明确的诊断和治疗,因此认为是对的;而中国古代诬医不分,其中含有糟粕,因此常常为人们抛弃.但是现代社会疾病的多样化,许多疾病由于很复杂,难于用西医理论理解,而中医药理论对此类疾病能够解释和治疗.因此现在人们又对中医药理论显现了比以往多的关注.既然,两条医药理论是平行线,就应该找到两条平行线上的对应点,分别发挥其长处.而两条医药理论的基础是病理和药理.因此中医药理论现代话应从中医药病理药理现代话入手.阐明了中药作用的基础和有效物质,中药质量标准的拟订才有根可寻,有剧可依,才有意义!中药的理论中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归根结底还是化学物质的表现结果,测定某指标成分的含量就是要把作用物质量化,符合中药现代化要求。楼主说到中药走自己的路,我觉得TLC鉴别中对照药材的应用,及其他指纹图谱的建立,就是有别于西药的很好的路子。xchlee wrote:现在关于中药现代化的课题已经成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个人理解既然是走现代化的路子,就应该立足于科学之本,楼主的观点是从我们传统的中医进行研究,其实这一点是有悖于现代化的概念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已经从中药的性味归经等方面搞得比较透了,也对我国传统医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给人的感觉总是比较模糊,因为不清楚中药里到底是什么东西在起治疗作用,因而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就是使其明朗化,用相关的知识去研究它,发掘它,给人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感觉吧。因次我认为从化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还是很有必要的。个人愚见。我国现阶段分析方面水平与国际相比是低不少,很多都是照搬老外的,以前中医对药性的认识,相对于现代的化学仪器分析方法而言,其实是走的另一条路,经过几千年的锤炼,逐渐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医理论,我觉得应该继续发扬光大。做过指纹图谱的战友们都知道,就用现在的紫外等方法控制中药质量,说是为了现代化,但总觉得有点不伦不类,就连现在一部分专家都对这种方法提出质疑,因为有些没有紫外吸收的成分对药效起了很大的作用,如果存在这种情况,那么通过指纹图谱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不就没有达到吗。所以个人认为,对于中药的控制,应该以中医理论为主,现代分析方法为辅,而不是反过来中药成份非常复杂,更不用说中药复方了,采用化药的研究方法,搞清楚中药中的每一个成分是不可能的。而且中药药效的物质学基础研究也不十分明确,所谓的“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也不完全正确。另外,可以说,中医药不仅仅是现代医药的范畴,她是一种文化,一门哲学。因此,不能“自古华山一条路”,要依据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多想几条路,为中医药的发展提供多种研究方法和思路。的确,中药目前还是沿袭化药的做法,以单个药材中的特有成分进行质量研究控制,而忽视了几种药物协同作用的结果最近做了一个两味药材的复方中药,很奇怪的是,成方和两个药材相比,薄层观察多了一个很大的斑点,可以剔除其他药材的干扰,因为我从以前的一篇文章中的薄层照片中也看到类似结果,这样的话,从其二者药材生成的新物质正是我们所要研究的内容,唉,就是没时间研究,公司肯定不会研究这些问题的楼主提到的这个问题,其实不光是涉及中药的质量控制,也包括的中药的研究和开发思路,是以其中的化学成分为目标,还是依据中医理论。其实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中药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为前提的,就中医理论来讲,它是自然科学,也是社会科学,有很多理论我们无法用现代的理论来证明它是对还是错,有点像量子力学,你了解的越多就越搞不明白,也许微观性质于宏观性质真的完全不同。我也认为用现代分析手段去分析中药中各个成分的性质、药理作用,药味配伍的成分变化、药效变化,真的是不太可能,也许在未来能够,但就目前的技术水平是很难达到的。但我们得承认应用现代的分析技术也卓有成效的找到了有药效的中药中的某些成分,并能够也正在指导中药新药的开发,且对中药的质量起到了一定的控制作用,所以我认为我们不能完全否认现在的以化学成分为指标的质量控制技术(包括指纹图谱),也不能抛弃中医、中药理论,探索嘛,就得各条路都走,等到走不通了再走另一条,只要我们不放弃,一直在思考,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们就可以柳暗花明呢。中医药现代化应该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中医药对于我们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宝库,各个学科都可以从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研究的方向和课题,我们不应该因为某些人的研究没有遵循中医药理论就要给予批评或置疑,也不应该因为某人完全遵循中医药理论而认为不科学进行嘲笑。
中医药理论虽有糟粕,但毕竟是从大量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规律,而且这些规律最终是应该可以用现代理论去解释的,只是我们目前对生命现象、生理病理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所以想短时间内就实现中医药理论现代化是不现实的。目前阶段,对单味药材的研究可以充分借鉴国外的方式,最终找到有效单体。对复方的研究,则应更多的认同本草的经验,不能简单地进行了一些试验就自认为可以替代原方。目前应在充分继承传统制法的基础上,先确保稳定可控,然后再进一步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优化工艺和剂型。中医药现代化不是海市蜃楼,是要靠一步步的努力来实现的。从传统来看,我国中药的质量控制靠的是过程控制,即从药材的原产地,到采摘时间,药物入药部位,药物的炮制加工,以及煎煮等制剂工艺,每一个环节都依照经验严格控制,这样得到的才是质量可靠的地道中药制剂。其质量标准或许从未涉及具体成分的检测,而主要是外观及药师的个人感官判断。中药的质量标准的出现,可以说是受西药的影响,也是中药现代化的最直接的成果之一。但是其质量标准能否真正保证药效,则很难说,也不能千篇一律地加以评价。中药现代化的提法从一开始就是有争议的,只不过现在占主流的思想是提倡中药现代化,但是抛弃了传统中医药思想的单纯的中药现代化到底是对是错,还有待时间和实践的检验。楼主提出的思路,对中药的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等进行数据化,倒是很有创意,但如何下手确实也是个难题,因为上述指标都是些定性描述指标,从现代科学观来看都还缺乏客观性,如何客观化、定量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也许矛盾的根本在于中西方文化的本质差异,在于中西医基本理论的截然不同,想用任何一种理论去改造另一种理论,结果就是使另外一种理论走向灭亡。正像现在中药现代化,依我看,许多现代化的中药本质上与西药已经没有了区别,不过是披着中药外衣的西药而已。有效成分控制也好,指纹图谱也罢,既然用这样的标准来衡量中药,那么就会出现很多为了达标而人为向中药制剂中添加所谓“有效成分”的物质的可悲现象。先写这么多,好像有点跑题,言辞过激之处,请大家谅解。对中药指纹图谱有何见解?我是药检所的,我们曾对多个生产厂家的复方丹参片和维C银翘片进行过质量考察,这些新产品按现行标准检验都是符合规定。先说复方丹参片,我们用指纹图谱考察了四十多厂家的产品,发现质量参次不齐,有些产品仅是丹参酮含量高些,其它成份极微,因为药典标准仅有丹参酮含量测定,而且产品的质量与其价格成正比。再说维C银翘片,有些厂家的产品在显微镜下发现有大量的植物组织,维C银翘片是属于全浸膏片,出现植物组织的可能只有是将药材打粉直接添加,没有按生产工艺提取浸膏。由此可知现行的标准完全控制不了中成药的质量,因为现行的中成药质量标准仅是依照化学药的模式,象复方丹参片这种含药材种类少的品种的标准完全可以应用指纹图谱。而象维C银翘片这种全浸膏片可以增加浸出物和显微鉴别来控制。积累中药活性成分群,在此基础上建立中药质量标准是否可行?中药要现代化从宏观上必须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 独特的科学化的和中医理论相结合药效评价系统象现在的中药在做药理筛选和临床疗效评价的时候,基本上都是采用的西医对病理的认识而采用了相同的评价指标,这样中药的优势就显现不出来了。中成药绝大多数都是复方,中药复方讲究君臣佐使,讲究多靶点协同非线性作用,而在评价药效的时候缺是采用了西医的单一靶点线性评价系统,你这样筛选出来的药会有优势吗?老中医组方写方解的时候说的头头是道,那么有几条是能够经过试验验证的呢?没有科学化的可以评价的指标怎么让你信服呢?有时候还会出现象上面酸奶 战友说的那种情形,自己造的模型都不知道试验结果是否可靠!所以中药要现代化首先得中药药效评价系统的现代化,要有和中医理论相结合的科学化的药效评价系统!2. 药用物质的明确化大家一定还记得马兜铃酸的事件吧,由于原来不知道其有肾毒性,曾经还将其作为细辛药材质量标准规定不得少于多少,现在看来是否有点后怕啊。其实这就是中药的现状,好多问题都说不清。象05版药典在质量标准上的整体思路是由测量指标成分向活性成分转移,由测量单一成分向测量多活性成分,由测几个成分向做指纹图谱的整体控制过渡;一看这些原则的确没有错,是美好的,但是如何实施?所谓的活性成分是真正的活性成分吗?你做了单一成分的药理药代,那么在复方中的体内过程和单一成分一样吗?进入体内他没有和处方中的其他物质发生反应吗?指纹图谱的控制也是,因为你控制批次之间的质量一致性,但是许多你控制的成分具体是什么你还是不清楚.谁知道会不会出现象马兜铃酸类似的东东啊。那么有人就说,那到底现在怎么控制呢?的确现在没有更好的方法,这只是一个权益之计。药材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药品的质量,目前药材质量控制是定性加定量(活性成分)来控制,这儿还存在单一成分不能代表药材质量的问题,象63版药典对药材只有显微鉴别并没有含量测定及专属性的色谱鉴别,而那时的药材基本都是道地药材,虽然标准比现在的低,但是药材质量比现在都好,用这样的药材生产出来的药品质量当然就好。是些个人体会,许多地方不对,大家一块讨论!实际上,中药标准中首先就要突出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反映中医用药与质量标准的内在关系,临床都是根据病人体质及病情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选择适当的药物依君、臣、佐、使配伍而成。由于中药材含有多种成分,中成药组分更为复杂。有效成分或指标性成分含量往往为千分或万分之几,甚至十万分之几,不可能逐一测定,按组方原则选其君药、臣药,即针对起主要或协助主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味建立含量测定项,如滋阴补肾的“六味地黄丸”,选测山茱萸中熊果酸、牡丹皮中丹皮酚,这绝不意味着中医用药主要用熊果酸代山茱萸,丹皮酚代牡丹皮,而是以此成分分别衡量各制剂的质量。在检测成分上也应以中医临床功能主治与现代药理学相结合进行研究,药典收载的“复方丹参滴丸”,药理研究证明其活血化瘀的主成分为水溶性成分,以丹参素为代表,故测定丹参素作为质控指标。特别是指纹图谱,就是助于西化方法的、很具中药特色的质量标准!目的就是要达到质量标准的量化!关于这个问题,我先提一个非专业的例子。大家思考思考。为了2008年的奥运会,国家正准备修复故宫,可很多古老的工艺都已经失传,也就是说现今已很难“修旧为旧”了。那么我们失去的是什么??是离开了自身的文化传统呢?还是我们选择了一条更科学的路?人类需要发展,我们正处于发展中的模仿阶段,很容易就走偏了自己的路。不能完全模仿,也不能一味守旧。我们是该利用外来的知识来发展我们自己祖先流传下来的东西,还是放弃它,跟上世界的脚步?从这点我们不否认,我们的传统知识已经落后了。如此,我个人觉得,我们的现状是:为了离开那个落后,我们已上了别人的船,让我们自己本来坐着的船渐渐远去。那么大汉民族失去了挺立千秋的自信,也随着那条船,渐渐的被吞噬。
中医药来源于道家,这样一个以道家的思想指导着的文化,一直就是一起的,医和药就没分开过。可我们现在将它分开了,当然有他的益处。这个社会毕竟分工已经系统化了。可我们该如何发展他?西方哲学的点和东方哲学的体在此需要发生冲突并融和。就象萃取中的分层一样,是不需要分清楚的。
质量标准,是选择了一个点,使得我们在生产中得到一个初步的质量控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一个初步的保证,只是初步。质量标准,是选择了一个点,使得我们在生产中得到一个初步的质量控制,安全性,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一个初步的保证,只是初步。 已过去的一百年,我们离世界最近,可也是我们离自己最远的一百年。孰对孰错,待以后的再定论吧。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毕竟我们落后了。引用汉朝“锉”的那句话,对的也许在某些时候是错的,可我还是认为,对的始终是对的,错的他最终还是错的。...cn112 兄谈到了指纹图谱,我想单就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这两年指纹图谱一直是一个很热门的话题,我个人认为,指纹图谱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1.药材真伪、优劣的鉴别。通过指纹峰的有无,可以基本确定药材所含各个有效成分的多少。2.药效物质基础研究,通过指纹峰和药效指标的回归分析,可以基本确定中药起效物质群。3.便于寻找有效部位和有效群。通过2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可以有效的发现药效群,在通过制备液相等进行分离,便于发现新药。但指纹图谱图谱同时也存在以下几个缺点:1.理想的指纹图谱应该是有效物质的指纹图谱,而不是所有成分的指纹图谱,现在建立的许多指纹图谱都没有区分药效成分与无效成分,不管好坏一起上,是个大问题。2.只定性不定量。现在的指纹图谱主要是用在定性方面,定量方面做的工作很少,也有人采用同时测定的方面,可以测定复方中的多个组分,从广义来说,这也是指纹图谱的一个应用。但是稍微懂点药的人都知道,同时测定的组分越多,方法学就越难做,很多同时测定的方法学都是编的,造的。不说别的,回收率就是极难做了。3.出路不明,有的药材已经完成了指纹图谱工作,但是,在这之后可以再继续做些什么,大家都不太清楚,指纹图谱对以后中药现代化的贡献,就只是评价药材的优劣?以上只是一家只言,仅供参考。看到中药现代化,总感觉有很多话要说。我想,中药现代化不是简单的中药研究走化药的路子,我们有不少战友做化药的改行做中药了,因此,在现在的中药研究中,出现了加速稳定性试验,出现了有关物质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西药所特有的。中药现代化,应该建立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也不例外。单就简单的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来说,我认为对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如使用对照药材。因为有的成份是多种中药共有的,而对照药材,白芍就是白芍,赤芍就是赤芍,有时候产地,采收季节,用药部位,炮制方法不一致,都很难做到斑点的一致,当然,这对于控制药材以及制剂质量可以说是苛刻了点,但是,相比对照品,对照药材还是比较进步的。对于含量控制,我们往往采用君药中的指标成份,这种方法是有它的漏洞的,现在卖中药提取物的很多,且一般是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厂家为了保证产品合格,有时候不得不加入经过化学提取的提取物,含量达标了,其结果呢,我想还不如不达标的药品能够治病救人呢。我认为指纹图谱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在行医问药中,都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没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是中药,而属于天然药物了。思路不是很清晰,一家之言,请您指正!我认为认为加强中药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应在加强中药材的种植管理之上酸奶 wrote:我觉得楼主的想法到是很有新意,但实施起来较为困难。拿最简单的来说,我们药理上造模,肝郁,学过中医理论的人都知道在中医中这是一个很广的范畴,造成的因素也有很多。如何才能造出肝郁的模型,并且对起指标进行量化?我们通常采用将小鼠或大鼠捆绑个几小时,再平行给药,老鼠肝郁没郁?不知道,要是做实验的这批老鼠个个都天生乐观向上,宁死不屈,这实验就完蛋了。实验结果天知道是否可靠。
我们知道世界是物质的,中药质量标准当然也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上,有效成分是物质,检测手段是物质的,如果楼主能将中医中的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物质化,那可能还有些希望。个人认为,中医的归经理论可能存在一些我们尚未被认知的内容,但它也是对存在一种反应,我们现在所从事的中药质量标准是 将中医上对某事物的认知翻译成现有标准,翻译的是否正确,不好说,但我觉得除了现行标准外我们可以尝试建立新的标准,这个标准可以按照中医理论来建立,不过真的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现在有用热力学方法来研究中药寒凉温热的。不知大家听说过没中医与西医理论体系最大的不同,是中医的整体观,体现在中药方剂方面为组成方剂各药物及用药量的整体观。处方改变,所治诸症改变。处方不变,组成处方各药材用药量的改变,所治诸症亦改变是不争的事实。体现在中药质量控制方面,则为单味药或复方中各药化学成分的比例关系,中药的“补气”、“活血”、“温里”、“发表”、“滋阴”、“健脾”等等,诸如此类的中医药功效,是中药饮片或成药方剂内含物质群的整体作用结果。此物质群的整体情况,包括所含的物质数、物质量及组成比例出现差异,都会对功效发生影响。但现在的中药成药质量控制,主要是检测和控制所含组成药材的部分或全部现代研究发现的有效部位或成分的高低,而不是检测和控制组成中成药各药材所含组分的比例,这完全违背了中医药理论。回家看看 wrote:看到中药现代化,总感觉有很多话要说。我想,中药现代化不是简单的中药研究走化药的路子,我们有不少战友做化药的改行做中药了,因此,在现在的中药研究中,出现了加速稳定性试验,出现了有关物质等等,其实这些都是西药所特有的。中药现代化,应该建立在中医药理论的基础上,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也不例外。单就简单的中药薄层色谱鉴别来说,我认为对照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不如使用对照药材。因为有的成份是多种中药共有的,而对照药材,白芍就是白芍,赤芍就是赤芍,有时候产地,采收季节,用药部位,炮制方法不一致,都很难做到斑点的一致,当然,这对于控制药材以及制剂质量可以说是苛刻了点,但是,相比对照品,对照药材还是比较进步的。对于含量控制,我们往往采用君药中的指标成份,这种方法是有它的漏洞的,现在卖中药提取物的很多,且一般是采用化学方法提取,厂家为了保证产品合格,有时候不得不加入经过化学提取的提取物,含量达标了,其结果呢,我想还不如不达标的药品能够治病救人呢。我认为指纹图谱应该是一种有效的方法。但是,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在行医问药中,都应该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没有了这个基础,就不是中药,而属于天然药物了。思路不是很清晰,一家之言,请您指正!可是现在很多的中药都是提取物,没办法用对照药材的!!  中药的质量涉及到一系列的环节(土壤、种质、炮制、储存、制剂过程等),每个环节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只抓其中的某些环节而忽略另一些环节对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徒劳的做法。  目前,我国已制定的中药质量控制方法还远不能够覆盖中药生产的系列环节。21世纪日本对汉方的研究目标已聚焦在了对汉方理论基础的研究上,以寻找汉方药效的科学依据。由此可见,提高中药的质量是实现中药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建立对中药的质量控制体系必须立足于中药的特色,只有在中医药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理模型,找出中药材成分的有效部位,才是解决药材质量标准制订的关键。在有效成分(部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应在标准中对药材的可能有药效的大多数化学成分进行检测,只要能控制住药材中大多数成分的含量,以及各成分的比例关系,我们就可以保证这味药材的质量和药效。复方中药的整体作用特点决定了中药不同于西药。中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必须能对起效的全成分(有机成分、无机成分和络合物成分)进行控制。只有这样,所建立的质量控制体系才能真正达到控制中药质量、保证中药用药安全有效的目的。中药的质量控制要布局在中药的各个环节中。另外,中药质量控制方法在考虑全成分和系列环节的基础上,还要充分考虑国际惯例,使制定的方法容易被国际医药界所接受,即建立起符合中医用药规律的中药系列质量标准规范化体系。  针对现在的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和更准确全面评价中药的需要,国内外许多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运用多种分析手段(诸如 TLC、HPLC、UV等)。在总结前人的化学成分的研究成果与质量分析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了多种药材的化学成分的指纹图谱,从而更加全面地反映了中药的内在品质,也为今后对于中药品质的评价提供了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手段。因此建立从整体上综合评价中药质量的方法很有必要。目前国内外有关中药材的研究,大多是就单一品种进行成分分析及质量标准研究,而由于药材所被检验的成分或有效成分并非是所有的成分,成分分析不能代替质量标准,只能参照有关的成分分析研究并结合中医药理论,对每一个品种进行质量标准的研究,方可制定出客观标准。  当前中成药生产上最为突出的问题是现有质量标准本身不足以控制成品功效稳定;而且生产本身也难以保证成品的一致。所有这些又都是因为对成品的物质群差异状况本身就知晓甚少。指纹图谱中草药、中成药的起效成分是物质群,以指纹图谱作为质量控制方法已成为目前的国际共识,有望显著改善可控性,提高产品的现代化内涵,提高生产现代化程度。  所以,积极引入LC、GC、TLC、IR等现代的分析方法,建立我国中药质量评价体系以及质量标准,尤其是结合药理和毒理学实验结果,以有效成分(或限量成分)为指标,建立能真实地反映优劣的质量标准就有可能啦!真高深!中药质量标准如过走其他的路,本身难度太大.而对于控制其效果来讲,现行的化学方法本身也已经比较成熟简便.做为中药,还是应该走纯化的道路,这样可能效果比较稳定,否则,中药效果可能不容易考察,对于相同的中药,不同的产地,不同的年限,其中的不同成分的含量就相差很多,此肯定会影响药效...因此,我们还是应该研究,一味药,几味药,到底是哪些成分,成分多少比例效果最好(hoho,似乎更困难了).而现阶段重要质量标准也基本可以做到这一点。 如果按楼主说的,从中药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对中药的性质进行数据化、标准化,再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中药的质量标准,似乎考察的指标更是烦琐,难以控制..而其实西药标准控制方法简单方便准确,中药的理论基础是四气五味(温热寒凉和辛甘淡酸苦咸)、性味归经、升降沉浮感觉应该属于药理范畴,而质量标准却是分析范畴,楼主想法真的如你所说难度很大。和科技进步的进程一样,中药的现代化肯定要经过漫长曲折的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认知水平的提高,中药肯定会走上自己的正确的发展道路的,只是这需要漫长的时间。几千年来,中药理论一直就是君臣佐使、四气五味、性味归经、升降沉浮而没有什么发展,很多东西用现代(现有)的科学理论无法解释,西医西药是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展的。因此,有人就把西医西药的理论搬到中医中药上面。西医西药唯物,中医中药唯心。从目前的科技水平,我觉得,中药不妨先借鉴西药的药理及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我们也应该摸索中药的现代化的其它途径。基本赞成pengjian 的意见,也正如“回家看看”所说,“中药现代化不是简单的中药研究走化药的路子”,本人认为,中医中药博大精深,中药现代化是一条艰苦漫长的道路,现在的研究既要有紧迫感又要切忌浮躁。是否应该先从药材、饮片入手,把中药源头的质量控制住。对于药材、饮片的质量控制本人认为指纹图谱的控制的方法应好于指标成分。毕竟目前绝大多数中药的药效用一个指标成分难以解释,更何况复方了。大家是否注意到ongbow的实验结果了?他做的一个两味药材的复方中药,而成方和两个药材相比,薄层观察多了一个很大的斑点,并可以剔除其他药材的干扰。本人愚见:这个结果从两味药的复方中能观察到,如果多几味这个实验就难做也难说了。但这也许就是复方中药的药理作用的关键之所在。我们如有合理的技术措施先将中药的源头质量控制好,就对中药的安全、有效有了基本保证。对于道地药材及其饮片指纹图谱的建立本人认为还是应该多种技术联用,鉴于国情,目前采用TLC、HPLC-UV、HPLC-ELSD、GC联用技术也许能较好地全面反应药材中的各种成分,而仅用一项技术也可能误入歧途。我们这里曾有人用HOLC-UV(205nm)建立黄芪的指纹图谱,黄芪甲苷就未能出现,而有文献报道205nm可以。由于用的HPLC不是一个厂家,也许与仪器的性能有关。本人以为,用道地药材及其规范化方法制备饮片或炮制药材,建立其几种指纹图谱为质控指标也许是目前控制中药质量的方法。当然目前指纹图谱的重现性是大问题,但如有药监局等单位牵头组织,应该还是可以解决的。
对于马兜铃酸事情的出现本人认为这警示我们中药的毒副作用应该加强研究了。老祖宗们对此研究不够,因为过去科学水平限制了他们。为了中医药的发扬光大,我们该行动了。
您的位置: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药快速减肥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