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方法可以长高消除烦恼?

查看: 1394|回复: 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 小时威望19 点注册时间积分613帖子精华0日志
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的练习,正确的方法是,此方法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开示的,所以具有完全正确的理论基础,勤奋则是修行者个人的努力精神。
一、认出烦恼——这是重要的第一步
1、烦恼包括生气、忧虑、哀伤、焦虑、愤怒、恐惧、牵挂、仇恨、嫉妒等种种负面情绪;
2、开始注意你自己的某些情绪,当它们生起,不管因什么原因,你只注意这些负面情绪本身;
3、在留意你的负面情绪时,你一定会发现某些情绪对你最具杀伤力,也最困扰你;开始练习,找出这些最让你痛心的情绪,起初,找到一、二个就可以了,然后专注地观注它;
4、若你是一个爱生气的人,随着生气你会大发雷霆,那么,每当生气出现的时候,要尽快地发现它,并在心里快速地告诉自己:生气、生气、生气;如此告诉自己三次——这是认识烦恼的重要的第一步。
二、看见烦恼的产生,保持不动,观照它
1、以生气为例,如果生气出现,你要保持对它注意,专注地发现烦恼,是训练的第一步;
2、不要找生气的原因,例如是因什么事情,因什么人惹怒了你,切记不要为你的这一次生气找原因。这个训练是不需要找原因的——这是佛法修行的原则;
3、每当某种烦恼出现,你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发现,然后紧盯住它。例如生气刚刚出现,你要快速地意识到生气的出现,并重复它的名子:生气、生气、生气;这意思是说,你不要把心思放在其他的地方,只需紧盯烦恼本身即可;
4、开始时,每天训练三、五次,每次保持五分钟就可以了。开始运用这方法时,轻松自然是重要的,只所以如此,是避免给你带来紧张与压力,效果依赖于长期的训练。
三、象看戏一样看着烦恼,不要干预它
1、烦恼出现时,象看戏一样,烦恼是演员,而你是观众;不要干预烦恼,你只是观众;尝试让自己保持观众的角色;
2、你可以试着做一段时间,如果你心思敏锐,你会发现,做个观众,其实非常困难。你的心非常不易调服,它总想赶走烦恼,或者不断地要干预烦恼,努力保持平等心,只要看着烦恼就可以了;
3、当面对生气等,你并没有保持平等心,你干预了它,也不要生气,再次建立你的中道原则——平等心,努力保持它。你刚开始接受这个方法,面对烦恼,没有人能完全保持不干预的心态;
4、功夫在于积累,当你不断地修习,努力保持不干预烦恼,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自己可以面对烦恼而不干预它,你会感觉一些轻松!虽有烦恼,但你反而轻松,这就是这个方法的神奇之处;
四、你会发现,烦恼的次数越来越少,烦恼的时间越来越短
1、如果你发现这个方法很有效,令烦恼的次数与持续的时间都减少,保持修习,但不要过分努力,只要自然地面对烦恼就可以了;
2、如果你真切地感觉到生气的次数少了,告诉自己:真的!生气的次数减少了,每次生气的时间缩短了!喜悦地告诉你自己。这有助于提高你的兴趣与信心;
3、每天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运用这个方法观照你的烦恼;例如,你今天要面对一个困扰你的人或事,此刻,当你想起那件事或人,你就困扰不已,那就观照那个困扰;困扰也是负面的情绪;
4、如果有良好的效果,要继续修习,注意你的重要的负面情绪,尽早发现它,并盯着它,只有这样才能止息这些负面情绪;
五、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烦恼会随之而减少
1、这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是佛陀在2500年前所开示的,我会在后面列出相应的佛经,以便让你更有信心;但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努力并体会其效果,如果你专注并勤于练习,你会发现烦恼会减少,有些人在几个小时的时间内就得到很大的利益;
2、确认这个方法后,要继续稳固地推进你的修行,不要停下来。每天保持观照,虽然开始时可能并不习惯,但要稳定地推进你的修行,以期从中得到利益;
3、修行的环境很重要,选择那些赞同断除烦恼是有益处的人,告诉他(她)们,你生气的时间短了,你生气的次数少了!如此可以巩固你的成果,并可促进你的进步。
4、持续地训练是重要的,虽然效果在不同的人身上有所不同,但它的有效性是显而易见的;重点是观照你的那一二个重重点烦恼,耐心地看着它。
六、开始时不要把它复杂化,越简单越好
1、开始运用这个方法时,只要观照一个烦恼即可,你认为带给你最痛苦的情绪是哪些一个,就把这方法用在那里;不要贪多,多了效果并不好;
2、你可以自由选择,例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等,这方法很易操作,但在开始时,力争只观照一个烦恼,并训练自己快速地认出烦恼;
3、对于烦恼,一定要说出具体的名子,如愤怒、焦虑、恐惧、生气、困扰、迷惑等,不要笼统地说那些只是烦恼,必须具体。
4、观照一个烦恼是快速认出它的好方法,如此反复地观照,你会越来越熟,每当那个烦恼出现时,你就能快速地认出它。
1、如果你信仰佛教,就让它为你带来真切的利益,它可以断除烦恼;不要停留在信仰的阶段,良好的信仰可以带来真切的利益。
2、这种观照烦恼的方法,可能与你以往的方法很不相同,如果你困惑并不能明白这其中的原理,不要试图理解这个原理,对初学者而言,这很困难,重要的是坚持去做。
3、这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教导的原理与方法编制而成的,它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是佛陀发现的断除烦恼的方法,非常有效,而无任何副作用,因它源自佛陀,你可以因此而建立信心。
4、每一种烦恼都可以成为你每日练习的最佳素材,应用这法则,你终将会从中受益。
5、这方法的有效在于你的动机,你要以断除烦恼为唯一目的,这是最重要的修行正见;
6、也许你比较不愿意接受这个类似的修习方法,如果你很想断除自己心中的某些烦恼。现在又没有更好的方法,不妨先试一下这方法;
7、你可以这样说服自己,我不愿意与这些烦恼为伍,没有人愿意生气、牵挂、担忧、恐惧、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是一股摧毁一切的力量,消除它们对我自己很有益;
6、开始训练时,面对许许多多的烦恼,你依然不会在它们刚一出现时就能敏锐地发现它们,这不要紧,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坚持不断。但每次发现与省察不要超过五分钟的时间。
●附录:《大念住经》中关于心念住的经文
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呢?
当心有贪爱时,比丘清楚了知心有贪爱,当心没有贪爱时,清楚了知心没有贪爱;
当心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有嗔恨,当心没有嗔恨时,清楚了知心没有嗔恨;
当心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有愚痴,当心没有愚痴时,清楚了知心没有愚痴;
当心收摄时,清楚了知心收摄,当心涣散时,清楚了知心涣散;
当心广大时,清楚了知心广大,当心不广大时,清楚了知心不广大;
当心有上时,清楚了知心有上,当心无上时,清楚了知心无上;
当心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专注,当心不专注时,清楚了知心不专注;
当心解脱时,清楚了知心解脱,当心未解脱时,清楚了知心未解脱。
于是他就内在的心观察心,就外在的心观察心,同时就内在、外在的心观察心。因此,他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心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心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心!」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著,不再贪著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心观察心。
当我们拜读佛教的基本经典《阿含经》,不论是长部、中部或相应部,可以清楚地看到,佛陀在2500年前的教导非常简明而直接。他的教导没有高深的理论推理,而是直指修行者的身心。这些修行方法简洁明了,即使不识字的人也能通过他人对修行方法的解释而直接进入实际修习,从中获益。
让我们以《长部.大念住经》为例,佛陀在教导受念住时说:“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呢?比丘在经历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快乐的感受。」在经历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痛苦的感受。」在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经历不苦不乐的感受。」在他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快乐的感受。」在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正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没有执着于痛苦的感受。」当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时,他清楚了知:「我执着于不苦不乐的感受。」
于是他就内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就外部的感受观察感受,同时于内部、外部就感受观察感受。因此,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的现象,他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灭去的现象,他同时观察感受当中不断生起、灭去的现象。于是他清楚觉知:「这是感受!」修成了只有了知和只有觉照的境界,超越执着,不再贪着身心世界的任何事物。
比丘们!这就是比丘如何就感受观察感受。”
以上是佛陀在《大念住经》中所讲述的修习受念住的全部经文。可以看到,其中的话言平实而具有操作性,修行者在理解时也不会发生歧义。如果照此修习,也没有太大的难度。例如,当你感觉快乐时,你清楚地知道这是快乐的感受,做到这一点并不是很困难的事。如果修行者略有正念,就可以觉知到他当下正在经历的感受。
如果进入实修,佛法就是如此简洁明了。我们每天要经历多少快乐与不快乐呢?如果在经历这些情绪时,即时生起观照,当下就是很实在的修行。我们不用阅读全部浩翰的三藏经典,也不用去寺院寻找佛法,更不用去高山或清净之地修行,修行就在当下的感受当中,如果我们观照这些感受,就是实实在在的修行。
泰国著名禅师阿姜查早期的僧侣生活,遵循着研习佛教教义和巴利经文的传统模式,虽然经论中的阐述极为详尽而精细,但阿姜查却无法明白,如何把浩翰的经典理论付诸实践。于是他徒步跋涉几百公里,拜见了被誉为上世纪最伟大的禅修大师之一阿迦曼,他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尊者阿迦曼告诉他:“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有了念住(觉知)的建立,如果见到内心当中生起的每一个事物——当下便是修行的真实之道。”这样简洁而直接的教导,对阿姜查的修行起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而改变了他的修行方式。
阿迦曼尊者的教导可以帮助所有修行者理清思路,我们现在看到的经典虽然很多,佛陀教法无所不包,但是,若论到它们的核心,其实只有一个,觉察当下的身与心,就是止息痛苦之道。所以,我们的修行只要抓住要领,只要能掌握修行的精要,然后认真地修习,我们就能达到止息痛苦的目的。
对内心生起的事物保持觉知,这是修行的核心。阿迦曼尊者说:“虽然佛陀留下来的教导无所不包,但论到它们的核心实际上却非常简单。”他用简单这一词语来形容佛法的核心。我们无须也没有必要探讨所有的佛陀教法,人生有限,只要修行者抓住精要,领会佛法的实修原则,我们就可以开始修习佛法。
我们常常用佛法深似海来形容它的博大精深,是的,佛法确实是博大精深,但是,佛陀的诸多教法是针对不同类型的人。一位修行者,无须学习佛陀的所有修行方法,只要能真正学会一个,我们就可以完全解脱烦恼了。如果能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能如实地看待佛法的修行,如此,佛教修行的效益与实用性才能展现出来。
象任何伟大的思想一样,佛陀的教导平实而简洁,具有最佳的操作性与实际效益。许许多多善良的修行人,无法走上修行的正途,正是因为迷失在佛法的外在现象中。还有更多的人,迷信外道,相信错误的理论,人们把太多的时间与精力投在了一些不太实用的事情上,而朴素简洁,真正有益的佛法实修法则却被人们遗忘了。
佛陀在世时一再强调,真正的平静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的内心。迷失于外在的事物上的修行人,不断地寻找,希望从外面找寻到解脱痛苦的方法。因为这种寻找,造就了人们的迷惑,也使人们开始崇拜权威,对自己缺乏信心。
我们已经看到,佛陀不会教导超出人类能力之外的法则,也不会教导不可能修行的方法,佛陀的教导最朴实,最具效率。同时,佛法不需要太多外在因缘的配合,只要观察自己的身与心,一切都具足了——修行就是这么简单。
简而言之,修行是了解身心的本质。我们日夜与身心相处,但并不了解身心的真正本质,这让我们一再地受苦。人类之所以受苦,主要原因是迷失在自我的怪圈中。我们一直受苦,从一生下来到最后的时刻,一直烦恼不断,这源于对自己陌生,不曾真的认识身心的本质。身心的本质是什么呢?佛陀说,身心的本质是无常、苦、无我,只要依照佛陀教导的方法实际修习,我们就有可能象佛陀一样,亲自看到身心的本来面目,从所有的烦恼痛苦中解脱出来。
禅修的主题是如此清楚,五蕴身心是禅修的唯一主题。对此主题的正确观察,可以消除我们内心的一切迷惑与烦恼。我们通过修习,可以完全了解,在此世间,无非名法与色法的生生灭灭;而在这个世间的彼岸,则只有涅盘的存在。
让我们专注在当下生起的感受上,知道它的生起,知道它的消失。如此修习,我们会发现,宇宙间没有一法是恒常不变的。如果有兴趣,你可以对你所熟知的事物进行检验,你也可以用几年的时间进行这个工作——这就是修行,你会发现佛陀所发现的法则:“诸行无常、诸行皆苦,诸法无我”是最究竟的自然法则,自然界与人类,没有一个会在此法则之外。
修习内观的目的就是亲身体验无常的法则。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体验内心生起的感受,无论感受有多么不愉悦,它生起之后一定会消失;无论感受多么愉悦,它生起之后也会消失。无论是愉悦的或是不愉悦的,或是中性的感受,它们都具有无常的特质。显然,我们已经对佛法的核心“诸行无常”有所体证。我们可以看到,佛法的修行并没有那么困难与高深。
修行者可以通过观察,直接体证佛陀曾经体验过的真理。直接体验是修行的精髓,我们不是因为信仰才相信“诸行无常”的法则,也不是因为经典这么说才相信,我们确切地相信“诸行无常”的真理,是因为我们的直接经验。在修行的道路上,佛陀指出修行方法与修行的结果,而修行者,必须把这些方法与结果变成行动的指南,投身其中,亲身体验。禅修的本质是,要把闻、思得到的知识与智慧,转换成亲身体验的智慧。
一、观照当下的烦恼
1、不要观照过去或未来的烦恼,那些都是想象中的烦恼,不是真实烦恼;例如你想起昨天某个时刻的生气,那只是回忆,不是观照,它只是一个回想而已;
2、已生的烦恼已经过去,未生的烦恼还未到,这些都不是观照的对象。当下的烦恼产生了,立即观照,这是唯一可以观照的对象;
3、在练习过程中,禅修者必须注意,不要生起研究烦恼的欲念,你只要觉知当下的烦恼即可;
4、面对当下清晰展现的烦恼,保持专注,直到你的心很清楚地认识到烦恼就发生在当下的内心,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二、保持平等心是观照烦恼的前提
1、亲身体验烦恼的真相,需要平等心做前提。如果在烦恼生起的时候,心不断排斥它,心就没有时间去发现烦恼的真相,也就没有从烦恼中解脱的可能;
2、烦恼一旦生起,心立即排斥,这已经是人类潜意识的行为了。改变这种心理模式,需要正念与平等心的结合。在烦恼生起的一刹那,立即觉知并保持平等心。这是修习的核心技术,反复训练才能掌握;
3、若能训练到对烦恼不再排斥,就可体验烦恼的真相——它一生起,立即消失,这会让禅修者很受鼓舞;
4、看到烦恼刹那生灭,对禅修者具有非凡的意义。烦恼原来是虚幻不实的,这是修行者从烦恼中解脱的门;利慧的修行者立即会体验到轻松,并无所畏惧。
三、提起正念,不要陷入烦恼之中
1、不论禅修者的佛法理论知识多么好,若看不到内心烦恼的生起与消失,他的心理运作模式就无法改变,烦恼来了,心依然会排斥,这是痛苦的根源;
2、必须在当下的烦恼上观照才有效果。人们并不排斥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的烦恼,只对正在发生的烦恼产生排斥心,进而引发痛苦。所以,提起觉知力,防护自己的心,只要不陷入当下的烦恼即可;
3、禅修者必须训练出敏锐的觉知力,在烦恼刚一闪现,就能觉知到它的生起。这要训练,尤其在烦恼出现的时候训练;
4、对烦恼不断排斥,这就是陷入烦恼的情形;如此,心就无法观照烦恼了。所以,修行的心要是,发展警觉,不要陷入烦恼之中。
四、立刻观照,烦恼会在那里消失
1、当烦恼闪现的那一刹那,若你立刻观照,烦恼即刻消失;
2、如果你的行动略有迟滞,生气(我们现在以生气为例)就会漫延开来。那时,你再观照,它不会立即停止——它会漫延开来,你的委曲、不满、辩解等都会随着膨胀开来,你将领受痛苦的滋味;
3、当下快速地观照是一种特别的禅修能力,要训练,让心具有这种能力;
4、我们看到,止息烦恼就在敏捷的观照中,这无须过多地解释。快速地觉知到烦恼的来临,越快越好,发展这种能力至关重要。
五、在烦恼出现的地方反复练习
1、面对烦恼,要明确目的,你不是要赶走它,你只对它保持敏锐地觉知;然后,烦恼自己会走开;
2、在烦恼出现的那一刹那保持清醒,这很不容易做到。在烦恼出现的地方反复训练,如此才能有效地截获烦恼;
3、这一小节是训练对烦恼的敏感。不要只是想象或阅读,要培养觉知能力。在烦恼生起的地方训练,这是最好的现场练习。只要烦恼一生起,即刻观照,越敏锐越好;
4、敏锐的能力要靠反复训练,你越是训练,你越敏锐;敏锐的心也会同时觉察到,痛苦烦恼已经开始减退,它的杀伤力已大不如前。
六、负面情绪很难对付,你必须全力以赴
1、虽然你是禅修者,但是,当一些大的负面情绪陡然来临时,你可能会全然失控,出现愤怒或嚎啕大哭。很显然,人是很容易被烦恼控制的。若你具有丰富的经历,你会发现,负面情绪不好对付,你要全力以赴;
2、敏锐地发现烦恼显得尤其重要,你要比贯常的反应速度快一些。若你经历生气(我们正在以生气为例),后面会有脸色发白、浑身颤抖等,你要在生气刚刚露头的那一刹那,发现生气,你需要全神贯注;
3、某些负面情绪很能迷惑人,遭遇到它,你可能只是情绪高亢、懒散等,你要意识到它依然是烦恼,或是烦恼产生的前奏;你要敏锐,不要上当,不要为它营造的幻相迷惑;
4、在粗糙的心中,烦恼常常是井喷式地爆发,往往令你措手不及,大错常常在此时已经铸成。你要有决心,使出全力,与烦恼战斗,决不要被它制服,而一直成为它的俘虏。
1、这是一个基本的心理训练方法,其唯一目的在于断除内心的所有烦恼。
2、正文中提供的练习说明,只是指出了练习的方法与意义。然而,你必须亲自操作,亲身进行这些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
3、没有经过训练的心是无法成就任何事情的,这即是你训练心的最好理由。只是拜读经典,或者进行思考,或者阅读这些指引禅修的文字,只能带给你很小的利益。
4、学会一门断除烦恼的方法,并勤加练习,是非常有利益的。没有人愿意与烦恼为伍,没有人愿意生气、牵挂、忧虑、恐惧、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是比火山还恐怖的摧毁力量,消除它们对任何人都有益处。
5、消除烦恼依赖于正确的方法与勤奋地练习,此方法是依照佛陀在《大念住经》中的教导编制而成的,它非常有效,而无任何副作用。
6、如果能按步就班,耐心地进行练习,你会发现,这个练习会逐渐化解你内心的烦恼。若能假以时日,坚持不懈,更好的效果会不断地展现出来。
7、最好按照步骤练习,不要跳跃地练习。先辨认烦恼,然后觉知烦恼的生起。当然,对烦恼保持平等心,试着不要生起拒绝与排斥的心理,是非常重要的修习要领。
8、只有在平等心的基础上,你才会有定力,只有在定力的基础上,你才会有正念;这是心次第生起的因缘。
9、这方法的有效性在于修行者的动机,你要以断除烦恼为唯一目的。若你的修习参杂了太多的思想,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10、开始训练时,面对纷至沓来的烦恼,你依然不会在它们刚一闪现时就能敏锐地扑捉到它们;这不要紧,你是生手,重要的是坚持不懈。
11、每次修习时间不要超过十五分钟,每天训练三、五次即可。开始修习的前几个月,轻松自然,保持兴趣是重要的,效果依赖于长期地训练。
12、负面情绪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生起、消失、生起、消失。观照负面情绪的消失,本篇文字未涉及这一部分,将会在以后专门谈到,那是更高一级的修行主题。
13、这是《一个断除烦恼的修习方法》的续篇,上一篇中阐述的修习方法是这一篇的基础。上一篇中阐述的修习原则,在这一篇中依然有效。
数一数生活中的烦恼,它大致的形态有生气、愤怒、悲伤、失望、郁闷、沮丧、孤独、寂寞、抱怨、焦虑、恐惧、苦恼、不耐烦等。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些烦恼,如果细心,你会发现,这些烦恼带来的只有痛苦。因此,没有人愿意烦恼,所有的人都想从它之中解脱出来,摆脱烦恼是人类世世代代的追求目标。
止息烦恼是佛法修习的唯一任务,下面是几组止息烦恼的简要练习。
一、决心面对烦恼
1、这次烦恼已过,下次烦恼尚未生起,在这间隙,你要告诉自己,下次烦恼生起时,要敢于面对它;
2、其实人们很难面对烦恼,不是排斥就是回避;发现人性的这个弱点非常不易,这需要敏锐的心智;
3、决心面对烦恼是一种勇气,这种决心可以鼓舞你,让你在面对烦恼时不再退缩。
二、敢于面对烦恼
1、文字上的烦恼与内心的烦恼是不同的。内心的烦恼出现时,你要敏锐,发现它并迎上去;
2、面对烦恼的时刻,你的内心往往很难受,可能五内俱焚,但你要坚持,不能发作;感觉烦恼在内心的滋味;
3、坚韧地与烦恼站在一起,只是看着它。
三、不要向外找原因
1、你正在经历愤怒(我们以愤怒为例),这是一种痛苦;愤怒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巨大痛苦。观照当下的这个愤怒,不要为它找理由;
2、向外找理由是人类的本性:“因某人的过错,导致我的愤怒,他一贯把事情搞砸。”虽然你可能会这样想,但请打住。不要向外找原因——放弃任何原因;
3、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烦恼本身,你就不会为它找原因。你可能会想,向外找原因,可以避免再次烦恼;但烦恼的肇因在你的内心,而非外在——这是佛陀最伟大的发现,意识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智慧。
四、以平等心接近烦恼
1、平等心是一股平静而敏锐的力量,属于定的范畴。当你想要观察烦恼时,你需要以平等心接近它。接近是观察的前提——如果排斥烦恼,你就无法实现真实的观察;
2、平等心就是不迎不拒,你既不需要为烦恼找原因,也无须为其开脱辨解。这种柔和平等的心态是接近烦恼的最好心态;
3、反复练习是必要的。每当烦恼生起,保持不排斥的心态。
五、经历烦恼
1、如果你以超然之心面对烦恼,它的伤害力量将因此而减弱;
2、只是经历它,你没有赶走它的意思,你的心会因此而平静。驱赶与躲避它,都不是正确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当,将会导致烦恼一再地发生;
3、你越是平静,你就越不会惧怕烦恼;当你面对烦恼的勇气更大时,烦恼将退缩。与烦恼打交道的技巧是,亲身经历它,仅仅是具有一点敢于经历它的胆量,它就会退避三舍。
六、以智慧止息烦恼
1、我们所握持的工具是:观察与平等心,还有了知的能力;善用这些工具就能止息烦恼;
2、如果你坚韧,冷静地观察一次烦恼的生起与消失的完整过程,你就有了经验。烦恼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你可以做到面对它而只是观察;
3、在密集的注视下,烦恼很难存活。烦恼其实是一种虚幻之物,但只有密集地注视,你才能了解它的这种虚幻本质。
练习步骤说明:
1、只要有烦恼出现,你就可以开始练习。练习要以轻松自在的态度;
2、烦恼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如果你一直意识不到,那就训练自己,让你的心更敏锐更细致一些;
3、不要讨论烦恼,直接面对它;采用上述方法练习是战胜烦恼的有效途径。
4、上述六条的排列不是一个硬性的练习顺序,如果你对其中的某一条有兴趣,你可以只练习那一条。
5、这些练习十分简单,反复练习才能见效。
6、断除烦恼的练习需要超强的耐心和顽强的意志,注视内心的每一个烦恼,不论它生起百次千次,你都要如第一次一样注视它并保持平等心。这就象练习走钢丝,如果你掉下来了,不要恢心,再次上去练习。
烦恼所带来的痛苦以及破坏力是显而易见的,例如愤怒,它会导致情绪发泄,肢体暴力,还可能会有更强烈地攻击他人或残害自己的倾向。没有人愿意生气、忧虑、牵挂、恐惧和愤怒,这些负面情绪是一股摧毁的力量,消除它们对任何人都有益处。生活中不需要烦恼的存在,它是必须要被消除的对象。佛陀终其一生都在教导人们消除内在的烦恼——佛法禅修的唯一任务是止息这些烦恼
观察心念的几条原则 ( 10:11:25)
标签:佛陀 佛法 禅修 戒定慧 大念住经 心念 超越 经典 文化&&
对心念保持敏锐,保持觉知。了知心念的特征,当心念生起时知道生起,当心念消失时知道消失,这就是观察心念。观察心念,首要的是敏锐,即禅修者要具有捕捉心念的能力。其次,要能与心念保持距离,不会掉入心念之中。
在实际观察中,只对心念这一现象保持机警地觉察,不谴责不贪爱,只是看着觉知的对象,这是较难做到的。从个体的欲念出发评价外在的身心事物,是人类根深蒂固的习惯;在禅修中,这种不良的习惯往往大量地损耗定力,让禅修者的心无法专注下来。只是对当下进行觉察,这是优秀的禅修者的品质,他能够超越积累的知识与经验,不以过去的知识来评价当下的身心现象。心始终处在当下,不分别,不造做,敏锐而清静,这是非常好的禅修心理条件。清晰地感知当下一念,保持平等心,只是敏锐地觉察,在这一点上反复练习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你的心已经保持清新、机警和柔软,那么,如下的几个原则也许可以帮助你有效地理清禅修道路上的一些问题。
一、心念不同于物质——名色分别
1、细心地觉察,心念只从你这里生起;它从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与外界的接触当中生起;
2、对于心念,看不到也听不到,但心可以感知到——细心体会这一点。
3、心念的内容虽然千差万别,但归纳起来,本质上它只是一种现象——与物质现象完全不同的一种现象。平常人们只注重心念之内容,往往忽略对心念本身的认知——心念是一种无形的意感。
■以上三个部分都是独立的小主题,没有先后次序之别,你可以进行单项练习。练习的目的是发现心念,进而进行觉察,然后体会它的非物质性。你可以把上述主题应用于触目所及的任何事物;例如,当你看到门前的树木时,你要留心,当眼睛与树木相接触的刹那,心念就已经生起了。
二、只是倾听——增长平等心
1、当心念生起时,你完全只是倾听——学会倾听;
2、不论这一心念的内容特别难以令人置信,或令你很感动,你只需要留心倾听;
3、倾听不是赞同,也非否定,它只是倾听——看着它们。
■这一小节是训练心理素质,属于戒、定、慧之中的“定”的范畴。“定”非常重要,没有它,你无法实施实际观察。修行者必须训练心,让其具有倾听的良好习惯;但真正的倾听(不为所动)需要以定力为基础。对看到听到的发表意见早已是欲界众生根深蒂固的习惯,现在,需要练习,不再对看到听到的事物发表意见,只是倾听。
接受与理解这一点并不困难,但要完全做到“只是倾听”却是一项重大挑战。评价事物是人与生俱来的习性,与人之本性有关,这正是摆脱它的难度之所在。
无论如何,掌握一项技术是需要练习的。“只是倾听”是一项技术,反复练习才能掌握。
三、允许任何心念生起——不拣择
1、不要驱除心念,让它们生起;即使是所谓杂念,也不要驱除。给每个心念的生起留一个宽松的环境;
2、对心念不要思维,不要追寻,不要找原因,只是感知;
3、某些心念会带来喜悦,而另一些心念会带来痛苦,如此等等,不要执着心念以及它所带来的喜悦,也勿排斥随之而来的痛苦;如此可保证对心念进行纯然的觉察。
■修行者如果不执着,不控制,有一颗超然之心,他会在轻松中做到觉察。执着与控制的心会带来紧张,让你的心理空间很小,在跼促的心理中,真正的觉察是无法展开的。修行者要调整心态,不要对心念进行控制。但心念很细微,你对它的期待与控制很难为你所觉察,这是禅修的难度之一。
让它们发生,而你只是旁观者;不论发生什么,就让它发生。你并没有期望,你只是看。真正的“看”是很真实的,要体会看的真实性。
四、不受心念的迷惑——提升定力
1、一念生起,这心念带给你的境界即刻现前,不要相信它;
2、如果你能不受心念的迷惑,不再相信它告诉你的内容,你的定力会得到提升;
3、带着定力,稳住心神,不随心念指使,也不延续它,任它生起消失。
■对于心念,要识破它,不能受其迷惑,完全掉入它的陷阱。如果你决心不再相信心念,你就有能力摆脱它。心念是不实的,但人们却一直受它的驱使,成为它的奴隶。面对每一个心念,努力做到不即不离,不相信也不排斥,只是观察它,以期发现它无常无我的本质。
五、不要关心心念的内容——舍
1、修行者的勇气之一是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这勇气来自于真实的体验与智慧。他反复体会过那种在心念之中不断延续心念的方式,那是一种在无止尽的痛苦烦恼中轮回的方式;
2、如果你依然重视心念的内容,那么,这是方向性错误,你无法从心念中看到真理——确认这一点很重要。这是一个很好的提示,智慧的修习者以超越心念为目标,而非在心念中打转;
3、探索心念的真相是从心念中超越的最好方法,当你完全了解了心念的真相,你将不再执着它。这一切的超越行动,都要根植于面对心念的每一个经验之中。
■这一小节是这个禅修练习的最后三个重要提示,1、不再关心心念的内容;2、关注心念的内容会让你错失禅修的目标;3、把心根植在面对心念的质朴经验中。每当意识到心念,你需要想起这些提示,它能帮助你调整方向。一般的是,修行者不是看不到心念就是迷失在心念当中,更为严重的是,修行者对自己的这种情形却全然不知。这些提示会让你在一个完全未知的领域里保持基本正确的航向。
放下先入为主的观念,完全地开放心胸,不再根据过去的知识与经验来界定眼前的身心现象。在这条解脱烦恼的道路上,佛法正见是非常重要的。让心保持清晰敏锐,与心念保持距离,观察它而不迷失在其中。可能多数人都会有恬淡地面对心念的时刻,如果你曾细心地体会过,那种仅仅只是淡化心念的情形就会带给你巨大的轻松感。两厢对比,你会发现为心念所奴役是非常痛苦的事;这也从另一面证明,认知心念的本质,从它之中解脱出来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正确的禅修必须遵循佛陀教导的修习方法,这就是为什么修行必须要以经典为基础的缘故。如果要理解修行方法的源头,请拜读《大念住经》,正确的禅修原则基本上都源自于这部经典。
你必须亲自面对心念进行练习,才可能达成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提升定力的练习是必要的。没有定力的心是涣散无力的,它无法看到实相,这正是佛陀一直强调戒、定、慧(八正道)这三个层次为其修习步骤的缘故。
从本质上看,禅修练习是训练你的心进行正确的观察与思考。上述这些准则给出了观察心念的几个大原则,可供禅修者参考。禅修旨在化解你目前看待心念的错误态度,通过练习,你可以获取正见。只是阅读是无法获取正见的,佛法修行有三个阶段,即闻、思、修。阅读是第一个阶段,之后的思维是领会基本要领与方法,最终,所有的步骤都要落在实际修习这个最重要的阶段上。
所有的禅修准则都必须要付诸实施,为此,修行者必须在实修中尽力地一个一个地实施这些原则,这就是说,修行者自己必须拿修行当回事,舍得花时间花精力在这件事情上。走马观花式的修行是不能成功的。
运用佛法正见的禅修练习与世俗练习的方式有所不同。禅修者要以超越心念为目标,而非如世俗一般,只在心念之中找寻归依。如果目标错了,后续的一切禅修行为都将出现错误,这就是你必须要把超越心念放在首位的原因。
若我曾对佛法僧、父母师长与及众生,作过任何不善的身口意业,无论大小,我愿为此稽首悔过。!愿你们远离危险,没有精神上的痛苦.没有身体上的痛苦,愿你们都享有真正的安详、真正的和谐、真正的快乐。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285 小时威望73 点注册时间积分2231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231, 距离下一级还需 7769 积分
学习一下!
观照某一烦恼时,“我”似乎已置身事外。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28 小时威望1108 点注册时间积分5922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5922, 距离下一级还需 4078 积分
感谢师兄!我把它转到我的日志里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15 小时威望1204 点注册时间积分6135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135, 距离下一级还需 3865 积分
以自力法门修炼,即使是三大阿僧祗劫亦未必能了生死。何况末法凡夫!
故我佛慈悲,向众生宣示了无上大法:净土法门。念佛往生,即了生死。
南无大慈大悲阿弥陀佛!
终身成就勋章
Medal No.2
论坛护法勋章
Medal No.8
原创大师勋章
Medal No.4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有什么方法可以长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