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药物分析名词解释崩解速度,怎么解释?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中药药剂学-名词解释(小抄)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利培酮口腔崩解片_利培酮口腔崩解片说明书_利培酮口腔崩解片生产厂家_药源网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说明书
【药品名称】通用名称:利培酮口腔崩解片英文名称:Risperidone Orally Disintegrating Tablets【成份】主要组成成份利培酮【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片。【适应症】用于治疗急性和慢性精神分裂症以及其它各种精神病性状态的明显的阳性症状(如:幻觉、妄想、思维紊乱、敌视、怀疑)和明显的阴性症状(如:反应迟钝、情绪淡漠及社交淡漠、少语)。也可减轻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情感症状(如:抑郁、负罪感、焦虑)。对于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在维持期治疗中,本品可继续发挥其临床疗效。【规格】(1)0.5mg(2)1mg (3)2mg 【用法用量】利培酮口崩片服用时置于舌上,几十秒钟内将自行崩解并随唾液吞咽入胃,无需用水即可吞服(也可以用水吞服)。由使用其它抗精神病药改用本品者:开始使用时,应渐停原先使用的抗精神病药。若患者原来使用的是抗精神病药的长效注射剂,则在原定下一次注射时开始使用本品替换该药治疗。对已用的抗帕金森氏症药物是否需要继续使用则应定期地进行再评定。成人:每日1次或每日2次。推荐起始剂量为一日二次,一次1mg,第二天增加到一日二次,一次2mg;如能耐受,第三天可增加到一日二次,每次3mg。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为期1~2年的临床试验表明利培酮延缓精神分裂症复发的有效剂量为2~8mg/天,同时也证实了采用一日一次给药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试验中起始剂量为第一日1mg,第二天增加到一日2mg,第三天可增加到一日4mg,此后,可维持此剂量不变或根据个人情况进一步调整。临床医师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再评估以确定用适当剂量进行维持治疗的必要性。不管采用何种给药方式,对某些患者应进行缓慢的剂量调整,调整的间隔时间一般不少于一周;调整时,推荐增减剂量幅度以1~2mg的小剂量进行。利培酮的最大有效剂量范围为每日4~8mg,但一日二次,每日剂量超过6mg给药不能证明比较低剂量更有效,而且同更多的锥体外系症状和其他副作用有关,因此一般不推荐使用。由于对剂量大于每日16mg的安全性尚未评价,因此每日用药剂量不应超过16mg。在需要加强镇静作用时,可加用苯二氮卓类药物。老年人:建议起始剂量为每日二次,每次0.5mg。根据个体需要,剂量逐渐加大到一日二次,一次1~2mg。剂量调整间隔应不少于1周,剂量增减的幅度为每日二次,每次0.5mg。在获得更多经验前,老年人应慎用利培酮。肾病和肝病患者:建议起始剂量为一日二次,一次0.5mg。根据个体需要,剂量逐渐加大到一日二次,一次1~2mg。剂量调整间隔应不少于1周,剂量增减的幅度为每日二次,每次0.5mg。这些患者的临床应用经验有限,用药应慎重。【不良反应】·与服用本品有关的常见不良反应是:失眠、焦虑、激越、头痛、口干。·较少见的不良反应是:嗜睡、疲劳、注意力下降、便秘、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视物模糊、阴茎异常勃起、勃起困难、射精无力、性淡漠、尿失禁、鼻炎、皮疹以及其他过敏反应。·可能引起锥体外系症状,如:肌紧张、震颤、僵直、流涎、运动迟缓、静坐不能和急性张力障碍。通过降低剂量或给予抗帕金森氏综合征的药物可消除。·偶尔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反射性)心动过速或高血压的症状。·会出现体重增加、水肿和肝酶水平升高的现象。·在国外临床研究中,报道了利培酮片治疗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平均年龄85岁)的脑血管不良事件,如中风、短暂性脑缺血的发作,包括死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安慰剂。·具有痴呆相关精神症状的老年患者在使用本品时可能出现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的风险增大,需注意。偶尔会由于病人烦渴或抗利尿激素分泌失调(SIADH)引发水中毒。·会引起血浆中催乳素浓度的增加,其相关症状为:溢乳、男子女性型乳房、月经失调、闭经。·偶见迟发性运动障碍、恶性综合征、体温失调以及癫痫发作。·有轻度中性粒细胞和/或血小板计数下降的个例报道。罕见高血糖及糖尿病患者病情加重的报告。【禁忌】已知对本品成分过敏的患者禁用。【注意事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心衰、心肌梗死、传导异常、脱水、失血及脑血管病变)应慎用,从小剂量开始并应逐渐加大剂量(见[用法用量])。·由于本品具有α受体阻断活性,因此在用药初期和加药速度过快时会发生(体位性)低血压,此时则应考虑减量。·同其他具有多巴胺受体拮抗剂性质的药物相似,引起迟发性运动障碍,其特征为有节律的不随意运动,主要见于舌及面部。如果出现迟发性运动障碍,应停止服用所有的抗精神病药。·已有报道指出,服用经典的抗精神病药会出现恶性综合征,其特征为高热、颤抖、意识改变和肌酸磷酸酶水平升高。此时应停用包括本品在内的所有抗精神病药物。·患有帕金森氏综合征的病人应慎用本品,因为在理论上该药会引起此病的恶化。·经典的抗精神病药会降低癫痫的发作阈值,故患有癫痫的病人应慎用本品。·服用本品的患者应避免进食过多,以免发胖。·鉴于本品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在与其他作用于中枢的药物同时服用时应慎重。·本品对需要警觉性的活动有影响。因此,在了解到患者对该药的敏感性前,建议患者不应驾驶汽车或操作机器。·在老年痴呆患者(平均年龄85岁,范围73~97岁)的安慰剂对照的研究中,发现利培酮组脑血管病不良事件的发生率(3.3%)比较高,包括脑血管意外、心脏衰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比安慰剂(1.2%)对照组高三倍。该研究还发现,利培酮与呋塞米同时使用时,死亡率高于单独使用利培酮或呋塞米的患者,分别为7.3%(平均年龄89岁,范围75~97岁)、3.1%(平均年龄84岁,范围70~96岁)和4.1%(平均年龄80岁,范围67~90岁)。在完成的4个临床研究中,在2个研究中发现了以上情况。并没有找到病理生理学方面的依据来解释以上发现,并且患者的死亡原因没有固定模式。尽管如此,对以上患者合并给与利培酮和呋塞米时需谨慎评估风险利益。在合并其它利尿剂的服用利培酮的患者中,并没用出现以上死亡率增加的现象,但是,因为对于老年痴呆患者而言,总体而言脱水是很重要的致死因素,所以仍应尽量避免使用利尿剂【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用药】怀孕妇女服用本品是否安全尚不明确。动物实验表明:利培酮对生殖无直接的毒性,也无致畸作用。尽管如此,除非益处明显大于可能的危险,怀孕妇女仍不应服用本品。本品是否会经人体乳汁排泄尚不清楚。动物实验表明,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会经动物乳汁排出。因此,服用本品的妇女不应哺乳。【儿童用药】对于15岁以下儿童目前尚缺乏足够的临床经验。【老年用药】建议起始剂量为一日0.5mg或更低,根据个体需要,剂量逐渐加大到一日2次,一次1~2mg。剂量调整间隔应不少于1周,剂量增减的幅度为每日二次,每次0.5mg。在获得更多的经验前,老年人加量过程中应慎重。【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可拮抗左旋多巴及其它多巴胺促效剂的作用。酰胺咪嗪(卡马西平)及其它的肝酶诱导剂会降低本品活性成分的血浆浓度,一旦停止使用酰胺咪嗪或其它肝酶诱导剂,则应重新确定使用本品的剂量,必要时可减量。吩噻嗪、三环抗抑郁药和一些β-阻断剂会增加本品的血药浓度,但不增加抗精神病活性成份的血药浓度。氟西汀和帕罗西汀(CYP2D6抑制剂)可增加本品的血药浓度,但对其抗精神病活性成份血药浓度的影响较小。当开始或停止与氟西汀或帕罗西汀合用时,医生应重新确定本品的剂量。当和其它高度蛋白结合的药物一起服用时,不存在有临床意义的血浆蛋白的相互置换。本品对锂、丙戊酸钠或地高辛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影响。食物不影响本品的吸收。【药物过量】一般来说,所报道的过量时的症状和体征均为其药理作用的延伸所致,包括嗜睡和镇静,心动过速和低血压、以及锥体外系症状。曾有一例同时患有低钾症的患者服用了360mg的本品,结果出现Q-T间期延长。急性过量时,应使用多种措施进行解救。建立并维持一个畅通的气道、确保足够的氧气和良好的换气,洗胃(若患者意识丧失应插管进行)后应再服用活性炭和轻泻剂,并应立即进行心血管系统监测,其中包括连续的心电图监测,以发现可能出现的心律失常。本品无特异的拮抗剂。因此,应采用正确的支持疗法。对低血压及循环衰竭可采用静脉输液,或给予拟交感神经药等适当措施加以纠正。出现严重的锥体外系症状时,则应给予抗胆碱药,在病人恢复前应持续进行密切的医疗监测及监护。【药理毒理】【药理作用】利培酮是一种选择性的单胺能拮抗剂,对5HT2受体、D2受体、α1及α2受体和H1受体亲和力高。对其他受体亦有拮抗作用,但较弱。对5HT1C,5HT1D和5HT1A有低到中度的亲和力,对D1及氟哌丁苯敏感的s受体亲和力弱,对M受体或β1及β2受体没有亲和作用。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机制尚不清楚。据认为其治疗作用是对D2受体及5HT2受体拮抗联合效应的结果。对D2及5HT2以外其它受体的拮抗作用可能与利培酮的其它作用有关。【毒理研究】1、遗传毒性: Ames逆向突变试验、小鼠淋巴细胞畸变试验、体外大鼠肝细胞DNA修复试验、小鼠体内微核试验、果蝇性别相关隐性致死试验、人淋巴细胞或中国仓鼠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均未发现利培酮有潜在致突变性。2、生殖毒性:在Wistar大鼠的生殖毒性研究中,利培酮0.16~5mg/kg(以mg/m2计,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1~3倍)降低交配次数,但不影响生育力。该影响只发生在雌性大鼠上,在只给予雄性大鼠药物处理的I段试验中未观察到交配行为受影响。Beagle犬的亚慢性研究中,利培酮剂量为0.31~5mg/kg(以mg/m2计,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6~10倍)时,精子活力及浓度下降,相同剂量下血清睾酮水平剂量相关性降低。停药后,血清睾酮水平及精子参数可部分恢复,但仍处于低水平。大鼠或犬均没有观察到无影响剂量。在SD及Wistar大鼠和新西兰家兔上进行了利培酮剂量分别为0.63到10mg/kg~0.31到5mg/kg(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6~6倍和0.4~6倍)的致畸作用研究。与对照组比较,未观察到畸形发生率增加。剂量在0.16~5mg/kg(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1~3倍)时,大鼠哺乳期前4天幼仔死亡增加。尚不知这些死亡是由于对胎仔或幼仔的直接作用,还是对母鼠的影响造成。没有观察到引发大鼠幼仔死亡率增加的无影响剂量。一项III段研究中,2.5mg/kg(以mg/m2计,人最大推荐剂量的1.5倍)时,大鼠幼仔死产增加。在一项大鼠交叉抚养研究中,对胎仔或幼仔的毒性作用表现为出生时活幼仔数减少、死幼仔数增加、与母鼠给药量相关的幼仔出生体重降低。此外,还有与母鼠给药量相关的幼仔出生第一天死亡增加,无论幼仔是否交叉抚养。利培酮对母体行为有损害,由对照动物生产而由给药母鼠抚养幼仔的体重增加量和生存率降低(哺乳第1~4天)。这些作用均在5mg/kg(以mg/m2计,人最大推荐剂量的3倍)剂量组中观察到。利培酮可通过胎盘转运至大鼠幼仔体内。动物研究显示,利培酮可经乳汁分泌。3、致癌性:小鼠、大鼠掺食法分别给予利培酮0.63、2.5和10mg/kg(小鼠以mg/kg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2.4、9.4、37.5倍,大鼠以mg/m2计,分别为人最大推荐剂量的0.4、1.5、6倍),给药周期分别为18个月和25个月。雄性小鼠未达最大耐受剂量。结果显示,垂体腺瘤、内分泌性胰腺腺瘤(endocrine pancreas adenomas)和乳腺腺癌出现有统计学意义的显著增加。抗精神病药物可使啮齿类动物催乳素水平长期升高。在利培酮致癌性试验中没有测定催乳素水平,但在亚慢性毒性研究中的测定结果显示,与致癌性试验中相同的利培酮剂量可使小鼠和大鼠的催乳素水平升高5到6倍。其它抗精神病药物长期给药时,在啮齿类中发现乳腺、垂体及胰腺肿瘤发生增加,并认为是由催乳素介导。在啮齿类上催乳素介导的内分泌肿瘤的发生与人用风险的相关性尚不清楚。【药代动力学】利培酮经口服后可完全吸收,并在1~2小时内达到血药浓度峰值,其吸收不受食物影响,在体内,利培酮部分代谢成9-羟基利培酮,后者与利培酮有相似的药理作用。本品在体内可迅速分布,利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88%,9-羟基利培酮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为77%。该药的消除半衰期为3小时左右,抗精神病有效成分的消除半衰期为24小时。大多数病人在1天内达到利培酮的稳态,经过4~5天达到9-羟基利培酮的稳态。用药一周后,70%的药物经尿液排泄,14%的药物经粪便排泄,经尿液排泄的部分中,35%~45%为利培酮和9-羟基利培酮,其余为非活性代谢物。老年患者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的利培酮血浆浓度较高,清除速度较慢。【贮藏】密封,在阴凉(不超过20℃)干燥处保存。【有效期】18个月【执行标准】YBH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 批准文号及生产厂家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  
利培酮口腔崩解片  
抗精神病药 常用药品
| 药源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中药学中药制法过程解释_百度知道
中药学中药制法过程解释
蜜炙,酒炙,焖煅等具体过程
我有更好的答案
按默认排序
修治法:包括纯净、粉碎和切制。水制法:漂洗、焖润、浸泡、喷洒、水飞。火制法:根据加热的方法、温度、时间的不同,可分为炒、炙、烫、煅、煨、炮、燎、烘等8种。水火共制法:蒸、煮、淬、钝。其他制法:主要有制霜、发酵、发芽、药拌等。中药炮制脯料:酒、醋、蜂蜜、生姜汁、干草汁、黑豆汁、胆汁、米泔水、麻油等和固体辅料:白矾、食盐、稻米、麦麸、豆腐、羊脂、土、蛤粉、滑石粉、朱砂等。
火制法   火制法是药物直接用火或间接用火加热,加入不同辅料或不加辅料进行不同处理的方法。火制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医疗的要求及制剂的需要以除去药物的毒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缓和药物的烈性。火制法是炮制过程中的重要方法之一,在操作方法不当时,可直接影响药物的医疗效果。因此,我们根据药物的性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火候,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药物的性质各异,品种繁多,加入辅料的不同,为此,在方法上各有不同。本节着重介绍炒、煨、煅等火制法。  一、炒  药物经过修制或加工切制、干燥后的饮片置锅内用火加热,不断翻动至一定程度,称为炒。炒在炮制中是比较常用的方法,是根据医疗的要求,结合药物的性质,对药物进行不同的加工处理。因此,在操作时,加热的程度也有所不同,故炒药时应着重掌握火候。火候即药物加热所变化的程度,在炒制时,应根据药物的性质、饮片的厚薄、坚实、软硬,掌握一定的火候、火力,才能做到“制药贵在适中”的程度。药物经过加热后,使其干燥,易于粉碎,便于制剂,减低毒性,增强药物的疗效,改变药物的性能,并能超到矫臭矫味的作用。炒法可分为清炒、固体辅料炒、液体辅料炒等不同的制法。  (一)清炒  即药物不加辅料,置锅内以不同的火力并勤加翻动,使药物均匀受热至所需程度。根据炒的时间和温度,清炒又可分为:微炒、炒黄、炒爆、炒焦、炒炭等。  (1)微炒:用微火将药物炒至干燥,但药物无显著变化。微炒和锅焓法类似,以达到矫臭矫味的目的。同时可防止高温破坏消化酶。如微炒麦芽、谷芽、葶苈子、夜明砂。  (2)炒黄、炒爆:用小火加热,将药物炒至外表颜色微黄,或比原药颜色加深,并透出固有气味,或炒至药物有爆炸声,表皮炸裂。经炒后可达到矫臭矫味,增强健脾和胃的功能,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如牛子、枣仁、苍耳子、蔓荆子、莱菔子、紫苏子、白芥子、草决明、望月砂等。  (3)炒焦:加热程度比炒黄要高,炒至外表焦黄色或焦褐色,内部淡黄,并有焦香气味。本法多用于炮制健胃助消化及刺激性等药物。如杏仁、山楂、栀子、苍术、乳香、没药、路路通、刺猬皮等。  (4)炒炭:药物炒至外表焦黑,里面焦黄,炒后部分炭化,但仍存有原来的气味,其温度比炒焦要高,时间要长。炒时因火力较强,药料易燃,如有火星,喷洒适量的清水灭熄火星,取出置铁盘或瓷盘内,摊冷后收藏。有的药物在炒炭中产生刺激性浓烟,应迅速翻动,使其消散。有的药物质地轻松易于炭化,应以小火炒至微黑色为宜。炒炭的目的,中医多用来收敛止血。所谓炭药,并非纯炭,应该“存性”。药物经炒炭后,大部分成分被破坏。有的药物通过高温处理后,发生了理化性质的改变,生成炭素或增加新的物质,增强收敛止血的作用。如地榆、干姜、侧柏叶、槐花、蒲黄、干漆、茜草、艾叶、藕节、莲房等。  (二)固体辅料炒  根据药物各自的特性和治疗需要,用各种不同的固体辅料同炒,称为固体辅料炒。常用的固体辅料炒有麸炒、砂炒、米炒、滑石粉炒、蛤粉炒、土炒等几种。  (1)麸炒:药物用蜜炙过的麦麸拌炒,称为麸炒。麸炒多用于炮制健脾和胃的药物。麸炒的目的是利用药物与麸皮共同加热,除去药物的部分油分,减低偏性或借麸皮在加热过程中放出的香气以矫正药物的不良气味,增强健脾和胃的作用。操作方法:先将铁锅烧热,然后撒下麸皮,待黄白色烟冒出时,投入药料,用小笤帚不断翻动,炒至药物呈黄色取出,筛去麸皮,待冷收藏。麸炒最好用斜锅、竹帚之类工具因为这样出锅方便,保证色泽均匀一致,炒时火力要大,动作要迅速,锅要热到撒下麸皮立即起浓烟为宜。如枳壳、枳实、白芍、僵蚕、广香。  (2)砂炒:药物用砂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方法,称砂炒。具体操作是取黄砂,筛去粗石杂质,洗净晒干,置锅内,炒至轻松容易翻动时,加少许食油同炒。待砂和油炒匀后,投入药料,(每次炒时,砂内宜补充少量食油)。一般火力不宜过猛,以免药物炒成焦黑,应炒至药物表面发生变化,达到膨大、松疏。砂炒主要是使药物均匀受热,使其酥脆易碎,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减低毒性、缓和药性以及便于除毛、去壳。炒后的砂保存好,下次再用。如金毛狗脊、草果、白果、二丑、苡仁、虎骨、猴骨、龟板、鳖甲、甲珠、干蟾、鸡内金、象皮、海狗肾、水蛭、马钱子、扁豆等。  (3)米炒:药物用大米作辅料进行加热的方法,称为米炒。先将锅烧热,撒上浸湿的大米,使其平贴锅上,加热至大米冒烟时投入药料,轻轻翻动,炒至大米呈焦黄色取出,去大米。米炒一般不常用。米炒的目的是利用大米的润燥和滋养作用,经炒后发出的焦香气味,增强药物的健胃作用,减低药物的毒性,同时米也是炒时的指示剂。如斑蝥、虻虫、红娘、蝼蛄、北沙参。  (4)滑石粉炒:药物用滑石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滑石粉炒。先将滑石粉放锅内,加热至滑石粉轻松,容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滑石粉能淹没药料即可。滑石粉为一种极细粉末,受热传热比砂土慢,有“焖烫”意义,更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动物类药料比较适宜。炒时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炒成焦黑色,炒至药物形体膨胀、松疏即可。使药物酥脆易碎,便于制剂和服用,从而增强疗效。如玳瑁。  (5)蛤粉炒:药物用蛤粉作中间体进行加热的炒法,称蛤粉炒。先将蛤粉放锅内,加热至蛤粉轻松易翻动时投入药料,一般以蛤粉能淹没药料为宜。蛤粉为一种细粉,受热、传热与滑石粉相似,能使药物缓缓均匀受热,以拌炒胶类药物为适宜。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炒至药物形体发生变化,内部尚未炒焦时取出,筛去蛤粉。筛下的蛤粉可以继续使用,炒至变成灰色时更换。蛤粉炒使药物酥脆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如阿胶。  (6)土炒:药物用灶心土(伏龙肝)作为中间体加强同炒的方法,称为土炒。土炒不常应用,按古时所用之土应为东壁上,即向阳的墙壁上,后来又用灶心土。灶心土经多次烧炼,所含杂质较少,且含有碱性氧化物。由于具有碱性,可起到中和胃酸的作用。另外,土炒后可使部分成分变质,以缓和药性,同时可与药物起协同作用,以达到健脾和胃的目的。土炒受热、传热作用与滑石粉炒、蛤粉炒相似,能使药物均匀受热。本法常用于健脾和胃药物。操作方法:将碾细的灶心土置铁锅内炒热,再将药物加入,以灶心土能淹没药物为度,用锅铲炒至表面微显焦黄色,并放出焦香气味,即可取出,筛去灶心土,冷后收藏,土炒火力不宜过大,以免药物焦化。使用过的灶心土可继续使用。如白术。  (三)液体辅料炒  药物加液体辅料拌炒,称为液体辅料炒。药物经过炒后,在性质上发生了某些变化,能起到解毒、矫味、矫臭,增强疗效,缓和药性,便于制剂和有效成分易于溶出等作用。液体辅料炒与固体辅料炒在意义上和操作上都有所相似,但液体辅料能渗透入药物内部而产生其作用。由于所加的辅料不同,可分为蜜炙,盐水炒、醋炒、酒炒及姜汁炒等。  (1)蜜炙:药物用蜂蜜拌炒,称为蜜炙。蜂蜜性味甘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多用于制补脾润肺止咳的药物。蜜炙后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增强疗效,以达到治疗目的。蜜炙的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蜂蜜4两左右。先将锅洗净烧热,倾入蜂蜜,炼沸以后,投入药物,小火拌炒至药物互相粘结或粘锅时,洒少量清水,使其吸收,炒至药物呈金黄色,取出摊冷后,以不粘手为佳。装缸内密闭,防止潮解和鼠耗。如甘草、党参、黄花、冬花、紫菀、桑皮、  (2)盐水炒:药物加盐水拌炒的方法,称为盐水炒。盐性味咸寒,有下行走肾的作用,多用于制补肾、固精、治疝、利尿、泻肾火的药物。盐水炒后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能增强疗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盐6~15克,加水2两溶化,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黄柏、知母、杜仲、故纸、车前子、小茴香、益智仁。  (3)酒炒:药物加酒料炒,称为酒炒。酒,甘、辛、大热,穿透力强,有活血通络、引药上行及降低药物寒性的作用,并为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媒。一般来说,生物碱、挥发油等物质都易溶于酒中。某些药物用酒制后,有效成分易于溶出,有利于疗效的提高,有的可降低寒性,有的可增强活血通络或具升提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一般用白酒2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至酒被吸收,放在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常山。  (4)醋炒:药物加醋拌炒,称为醋炒。醋,性味酸苦,温、能散淤血,消痈肿、解毒,大多用于炮制行血和有毒药物,可减低药物毒性,增强散淤止痛的作用,能充分发挥药物的效用,并具矫臭作用。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醋3~8两,洒在药物上面,拌匀,待醋吸收,投入锅内,用小火炒干取出,摊冷收藏。如五灵脂、芫花。  (5)姜汁炒:药物加生姜汁拌炒,称为姜汁炒。生姜辛温,能散寒止呕。某些药物用姜制后,能增强散寒除满,降逆止呕的功效。操作方法:每斤药料用生姜2两左右,洗净,捣碎,加水绞汁,洒在药物上面,拌匀,稍闷,使其吸收,置锅中,小火加热,炒干取出。如厚朴、竹茹。  二、煨  药物用另一种物质包裹,置火灰或明火上加热的方法,称为煨。目的在于除去部分挥发性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副作用。煨的方法有纸包煨和面包煨两种。为了节约,面包煨改为麸炒。本节只介绍纸包煨的方法。如生姜。  三、煅  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在结构上或成分上有所改变的方法,称为煅。煅的温度一般在300℃~700℃,煅的目的是使药物减少刺激性,改变药物的性能,增强疗效或缓和药性。经煅后,质地酥松易碎,易于煎出有效成分,使药物发挥应有作用。有些药物经煅后失去结晶水或生成炭素。根据药物性质,煅可分明煅、盖煅、煅焠、暗煅、闷煅。  (1)明煅:药物放在铁锅或罐内煅烧的方法,称为明煅。本法适用于加热能溶化的矿物药,其目的主要是失去结晶水减少刺激性,增强疗效或产生新的作用。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锅内或罐内加热,使其溶化,至水分完全逸出,无气体放出,药物全部呈酥松或干燥的状态,取出摊冷。如明矾、胆矾、硼砂。  (2)盖煅:将药物放在炉火中,上面加盖煅烧的方法称为盖煅(或炉口煅)。此法适宜煅制质地坚硬的矿石、化石及贝壳类药物。煅的目的主要是使药物酥松易碎,便于制剂,易煎出有效成分。操作方法:将药物置炉火中,或将药物打成小块,置瓦罐内放于炉火中(药物周围应有较大火力),上盖铁皮,强火煅烧,至矿物药红透,贝壳类呈灰白色,取出摊冷,或趁热喷洒不同液体辅料,冷后收藏。如牡蛎、石决明、石膏、寒水石、礞石、龙骨、浮海石、瓦楞子等。  (3)煅淬:将煅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使其吸收,称为淬。淬适用于经过高温仍不能酥松的矿物药。淬在煅后进行,以弥补煅法的不足。煅与淬结合称为煅淬法。煅淬是使坚硬的药物经过高热骤冷,促使疏松崩解,易于粉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并利用不同的液体辅料缓和药性,且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以增强疗效。液体辅料多用醋、酒、药汁、水等。一般用量多为药物的30~50%。操作方法:将煅至红透的药物趁热倾入冷的液体辅料中浸淬,稍冷后取出。有煅淬一次的,也有煅淬多次的,以药物疏松为度。如代赭石、磁石、阳起石、自然铜、禹粮石、花蕊石、紫石英、白石英、炉甘石、皂矾。  (4)暗煅:暗煅是在高温缺氧情况下,使药物炭化的一种煅法,又称闷煅。适用于煅制质地疏松,炒炭时易于灰化的药物。操作方法:将药物置铁锅内,上扣小铁锅,接口处用盐泥或赤石脂用水调成泥状封固,留一筷头大的小孔,扣锅上压重物,置炉火上煅烧。小孔烟少时用筷头塞住,至小孔无烟时离火。亦有将药物置小口釉罐内,用盐泥或赤石脂封固罐口,置粗糠火中或小火上煅烧,罐上放大米数粒,至大米成焦黄色时离火,待锅或罐冷却取出药物,以免药物遇空气燃烧而灰化。在煅制过程中,由于加热而锅内气体膨胀,药物受热炭化,有大量气体及浓烟产生,从接口处喷出。应随即用湿泥堵住,或用细砂掩盖填塞,以免空气进入,使药物灰化。如血余、棕榈。
其他类似问题
中药学的相关知识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药物分析名词解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