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罗病紫癜是什么病病

肺部疾病_百度百科
肺部疾病本身的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肺部表现。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各级)和肺泡组成。是的主要器官,肺部疾病属于。
本身的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的肺部表现。由呼吸道(鼻、咽、喉、气管和各级)和肺泡组成。是的主要器官,肺部疾病属于。人体为了完成新陈代谢需要不断从空气中摄取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气体交换),这种气体交换称呼吸。肺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和──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外呼吸(亦叫肺呼吸),气体经过血液运输到达组织后血液与组织细胞或组织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内呼吸(亦叫组织呼吸)。故与心血管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主管呼吸功能外还具备非呼吸性的防御、免疫及内分泌代谢功能。肺部疾病的病因不同,可由病毒、细菌等微生物所致感染,大气污染,吸烟,吸入粉尘或有害气体引起。有些疾病的发生与免疫、遗传因素有关。肺部以最常见。而有些不明。常见的症状为:咳嗽、、咯血、、胸痛,感染或与免疫有关的疾病可伴有发热,这些症状的轻、重和性质因疾病的不同、疾病程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肺是的一部分,功能是进行气体交换,良好的肺功能是维持生命的保障。胸外科角度上肺是胸腔内最大的脏器,也是胸外科中病变种类和发病数量最多的器官。
人类的分左、右两部分,分别占据左、右胸腔的绝大部分体积。从解剖角度,右肺可以分为上、中、下三叶,左肺则仅有上、下两叶。每个肺叶都有独立的和血液供应(动、静脉),结构和功能均相对独立。在纤维结构上,肺主要由 & 海绵 & 样的组织组成,具有非常大的内表面,这些内表面就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部常见的疾病有:、、、肺部阴影(严格讲不算单独疾病,但临床上常作为多种肺部占位病变的统称)和,肺心病、、肺栓塞、、肺炎、新生儿肺炎、小儿肺炎、气管炎、、、尘肺、间质性肺疾病、等。
各种肺部疾病症状
慢性支气管炎
指气管,支气管粘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
,非特异性炎症,如患者每年咳嗽、咳痰达3个月以上,连续2年或更长,并可除外及其他已知原因的慢性咳嗽,可以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
是指肺部远端气腔出现异常持久的扩张,并有肺泡壁和细支气管的破坏,而无明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的概念,是一种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肺部疾病,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成进行性发展,确切的病因还不十分清楚,但认为与肺部对有害物质的异常,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与和肺或密切相关。当和肺气肿患者出现气流受阻并且并且不能完全可逆时则诊断为,其气流受限为可逆性,则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肺心病的概念是由,肺组织、肺血管或的慢性病变引起肺组织结构和功能的异常,产生肺增加肺动脉压力升高,使右心室扩张或肥厚,或伴有右心衰竭的,并排除,和左心病变引起者。
是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增加,通常出现广泛性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性的喘息气促或咳嗽等症状,可自行或经治疗缓解。长期反复发作可使气道重建,导致气道狭窄。
支气管扩张症
是指直径大于2mm中等大小的近端支气管由于管壁的肌肉和弹性组织破坏引起的异常扩张。主要症状为慢性咳嗽,咳大量脓痰和反复咯血。患者多有童年
麻疹、或肺炎等病史。
概念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和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以致在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缺氧高碳酸血症,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功能和相应临床表现综合症,在海平面下,于静息条件呼吸空气,并排除心内和新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低于60mmhg伙伴有或伴有二氧化碳高于50mmHg,为呼吸衰竭。
肺炎是肺实质和间质,由于多种引起其他如放射、化学、免疫、过敏及药物等因素亦能引起肺炎。
是多种病原菌引起的肺部,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炎症早期为肺组织的感染性炎症,继而坏死、液化、形成脓肿、临床特征为、咳嗽、咳脓臭痰。
是引起肺组织渗出、干络样坏死及其他增值性反应的。
是最常见的,绝大多数肺癌起源于粘膜上皮,故亦称。近50多年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迅速
上升,死于癌病的男性病人中肺癌已居首位。40多年前,在因肺部疾病施行外科手术治疗的病人中,绝大多数为,次之为扩张、等肺化脓性感染疾病,病例为数不多。近30多年来,肺切除术的病例中逐渐增多,已跃居首位。据统计资料,在男性癌肿病例中,发病率急剧增多,居第一位。
经过多年的大量调查研究,目前公认下列因素与的病因有密切关系。
(一)吸烟。烟是极酸的物质,极易导致,酸性体质容易诱发癌症。根据各国的大量调查资料都说明的病因与吸纸烟关系极为密切。发病率的增长与纸烟销售量增多呈平行关系。纸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有吸烟习惯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吸烟量大者发病率更高,比不吸烟者高20倍。
(二)职业因素。上世纪30年代文献上就有的一个发病率高的报道。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目前已公认长期接触铀、镭等放射性物质及其衍化物、致癌性、、、、、、、、青、、、等物质,由于人的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体质酸化造成代谢循环变慢,整体的免疫机能下降,给这些放射性元素以可趁之机,诱发细胞癌变。
病变示意图
(三)肺部慢性疾病。如、、等可与并存,本身这些的发生就是体质酸化导致的肺部细胞感染,细胞缺氧,细胞活性降低。这些病例癌症的发病率高于正常人。此外肺慢性炎症以及肺纤维疤痕病变,在愈合过程中可能引起或增生,在此基础上,部分病例可发展成为癌症。无论是何种诱因,其他根源都是需要大环境支持的,那就是酸性体质,如果是的,那癌细胞就不会在弱碱性体液中发生。
原发灶所致症状:
1.咳嗽,多为刺激性咳嗽。
2.痰中带血,多为血丝痰。
3.胸痛,一般症状轻,定位模糊。当癌瘤侵及、胸壁时,疼痛加剧,定位较前明确、恒定。
4.气促,癌瘤阻塞所致的肺炎、、、弥漫性肺泡病变等均可引起。
5.发热,阻塞性肺炎或癌性毒素所致。
6.晚期患者可出现较明显的恶病质。
患上后,持续高热、、烦躁不安、剧烈阵咳喘急,病情较为急重。此时必须及时治疗,同时要科学护理,才能早日康复。
(1)要保持安静、整洁的环境,保证病儿休息。要尽量让患儿保持安静,时常躁动不安会加重喘憋。患儿发生躁动,除疾病本身原因外,中的声光、浊气刺激,尤其是过多人探望和呼唤声,也是最常见的原因。中常见到在患儿的身边总是围着许多的长辈亲朋,这样一方面由于人多吵闹,不利于患儿休息,同时人多,呼出的二氧化碳积聚在内,污浊的空气不利于肺炎的康复。因此,室内人员不要太多,探视者逗留时间不要太长,室内要经常定时通风换气,使空气流通,但应避
免穿堂风,有利于肺炎的恢复。
(2)应注意合理的营养及补充足够的水分。肺炎患儿常有高热,胃口较差,不愿进食,家长不必忧心忡忡,因其体内所贮营养素和输液提供的糖水,一般能支持到病情缓解。若在病儿急性发作期勉强喂食或过多喂食,会导致消化不良,或因进食诱发,甚至发生食物误入气管的危急现象。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同时保证一定的优质蛋白(蛋白补充产品,蛋白补充资讯)。伴有发热者,给予流质饮食(如人乳、牛乳、米汤、蛋花汤、牛肉汤、菜汤、果汁等),退热后可加半流质食物(如稀饭、面条、蛋糕之类的食品),因为肺炎患儿呼吸次数较快及发热,水分的蒸发比平时多,故必需补充适量的糖盐水。
(3)加强皮肤(皮肤产品,皮肤资讯)及口腔护理,尤其是汗多的病人要及时更换潮湿的衣服,并用热毛巾把汗液擦干,这对皮肤散热及抵抗病菌有好处。对的病儿应尽量让痰液咳出,防止痰液排出不畅而影响肺炎恢复。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家长应经常将小儿抱起,轻轻拍打背部,卧床不起的患儿应勤翻身,这样既可防止肺部淤血,也可使痰液容易咳出,有助于康复。
(4)保持通畅,小儿患肺炎时,肺泡内气体交换受到限制,体内有不同程度的缺氧。如果鼻腔阻塞或气管、内有大量痰液,会影响空气的吸入,加重缺氧。因此,家长要及时为患儿清除鼻分泌物并吸痰以保持呼吸道通畅,且要防止粘稠痰堵塞及奶汁、药物呛入引起窒息。室内要保持一定的,避免干燥,有利于痰液咳出。
(5)按时服药、打针,以免影响疗效。由于小儿抗病能力较差,尤其是小婴儿病情容易反复,当家长发现小儿呼吸快,,口唇四周发青,面色苍白或发绀时,说明患儿已缺氧,为病情加重的表现,必须及早抢救。
病毒感染后抗体出现较迟,对控制感染作用不大。干扰素对易感细胞的病毒感染具有保护作用,有阻止病情发展和防止其播散作用。细胞免疫对某种病毒有控制作用,如白血病或的细胞免疫缺损,很易感受疹和水痘属病毒,而对其他病毒却无易感性。目前国内已对广泛接种减毒麻疹活,现已极为少见,麻疹肺炎更为罕见。
人体免疫球蛋白(蛋白补充产品,蛋白补充资讯)被动免疫对易感的病人,特别是针对与麻疹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对、、等虽有保护作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发作。
忌辛辣油腻食物
肺炎属急性热病,消耗人体正气,影响脏腑功能,易于导致消化功能降低,食物应以高营养、清淡、易消化为宜,不要吃大鱼、大肉、过于油腻之品,以免中焦受遏,运化不利,营养反而不足。油腻之品大多性属温热,可以生内热,为痰,不利于肺气的早日康复。辛辣性质温热,易化热伤津,而肺炎又属热病,两热相加,犹如负薪救火,使病情加重。所以,肺炎患者在膳食中不应加入、、、等调味品。?
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及气管,引起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
水果品种的选择
肺炎患者适量的多饮水和进食水果对疾病的康复是有利的。多数水果对本病有益,但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杏、、等,以免助热生痰。即使是一些,也非。如果过量的吃一些寒凉性质的水果,可损伤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风湿性心脏病_百度百科
风湿性心脏病
提供内容并参与编辑
风湿性简称风心病,是指由于风活动,累及心脏瓣膜而造成的变。表现为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中有一个或几个瓣膜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临床上狭窄或关闭不全常同时存在,但常以一种为主。患病初期常常无明显症状,后期则表现为心慌气短、乏力、咳嗽、下肢、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心功能失代偿的表现。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寒冷、潮湿和拥挤环境下,初发年龄多在5~15岁,复发多在初发后3~5年内。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国家卫生计生委权威医学科普传播网络平台
风湿性是甲组乙型溶血性引起的变态反应的部分表现,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心脏部位的病理变化主要发生在心脏瓣膜部位。二尖瓣为最常见受累部位。
由于心脏瓣膜的病变,使得心脏在运送血液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如瓣膜狭窄,使得血流阻力加大,为了射出足够的血液,心脏则更加费力地舒张和收缩,这样使心脏工作强度加大,效率降低,心脏易疲劳,久而久之造成心脏肥大。如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左心房压力的增高,导致肺静脉和肺毛细血管压力增高,形成肺淤血,肺淤血后容易引起以下症状:①呼吸困难;②咳嗽;③咳血,有的还会出现声音沙哑和。临床上常见变如下:
风湿性患者,常仅有轻度症状,当有风湿活动、或腱索断裂时症状加重,75%的患者发生,可增加左心房的压力。左心室容量过大是引起,患者心悸气短的另一重要原因。病变的后期可有肺、和右心衰竭。
患者在代偿期可无症状,瓣口重度狭窄的病人大多有倦怠、呼吸困难(劳力性或阵发性)、、或晕厥,甚至突然死亡。
(1) 20%~60%的病人可发生,且疼痛随着年龄和瓣口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出现表明主动脉瓣口狭窄已相当严重。可发生于劳累后,也可发生在静息时,表明与劳累和体力活动不一定有关。
(2)或晕厥 约30%的病人有或晕厥发生,其持续时间可短至1分钟长达半小时以上。部分病人伴有或。或晕厥常发生于劳动后或身体向前弯曲时,有时在静息状态,突然体位改变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治疗心绞痛时诱发。
(3)呼吸困难 劳力性呼吸困难往往是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常伴有疲乏无力与静脉压阵发性升高。随着的加重,可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咳粉红色泡沫痰。
(4) 20%~50%的病例可发生,多数病例前可有反复心绞痛或晕厥发作,但亦可为首发症状。其发生的原因可能与严重的、致命的,如等有关。
(5)多汗和心悸 此类患者出汗特别多,由于心肌收缩增强和,患者常感到心悸,多汗常在心悸后出现,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张力增高有关。
的临床表现可因同时存在的而不甚显著或与的症状混淆。患者较易疲乏,常诉右上腹不适或胀痛及周身。颈静脉的明显搏动常使患者颈部有一种扑动性不适感。此外,由于胃肠道的淤血,患者常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或等。少数患者还可发生晕厥,周期性发绀或胸骨后不适,可有呼吸困难。
无的的症状相对较轻。及并存时,心输出量降低,右心衰竭症状明显。可表现为乏力,全身,腹腔积液及肝淤血引起的右季肋区和右上腹胀痛。有颈部或腹部静脉搏动感,特别在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有时可有眼球搏动,部分患者可有轻度。许多患者中,病情逐渐发展时,由并发存在的二尖瓣病变所引起的肺瘀血可减轻,但虚弱、乏力及其他心输出量下降症状却变得明显。
有以下几种组合形式:同一病因累及2个或2个以上瓣膜,最常见为风湿引起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或其他瓣膜病变;其他为可同时侵犯二尖瓣、主动脉瓣、三尖瓣或肺动脉瓣。
病变源于1个瓣膜,随着病情发展可影响或累及另一个瓣膜,导致相对性狭窄或关闭不全。如风湿性可引起,可使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右心室扩大而导致。2种或2种以上病因累及不同瓣膜,如风湿性二尖瓣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瓣炎。对心功能能的影响是综合性的。多的瓣膜病变比单个瓣膜病预后更差。手术治疗效果往往较单纯性瓣膜病差。
根据所侵犯的瓣膜的不同,查体时出现相应的体征,晚期则表现为心功能失代偿或并发症的体征。
(1)心脏普遍增大,心动过速与体温不成比例,心尖部第一心音减弱,舒张期奔马律。心尖部Ⅱ级以上高调,收缩全期杂音,并可有柔和、短促的低调舒张中期杂音;
(2)双肺底可出现细湿啰音等体征;
(3)部分有心包摩擦音,可同时伴有胸膜摩擦音;
(4)关节红、肿胀,活动受限;
(5)少数患者在躯干或四肢的内侧皮肤可见淡红色环形红斑,中央苍白;在大关节伸侧,尤其是肘、膝及腕关节,枕骨区或胸、腰椎棘突等部位可见2~5mm的皮下小结,无压痛,不与皮肤粘连,可移动;
(6)儿童可见手足无意识不协调的动作、挤眉弄眼等舞蹈症表现;
(7)心外的风湿表现:可有、、、、脉管炎、脑病等表现。
2.辅助检查
(1)多普勒超声心动图 作为一种无创方法,已经是评价各瓣膜病变的主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测定心腔大小,心室功能,也可以测定跨瓣膜压差、瓣膜开口面积、肺动脉压力等指标。
(2)X线检查 可以了解心脏大小和肺部的改变。
(3)心电图 可明确患者的心律,有无改变,是否合并有心动等。
(4)心血管造影 对部分年龄大于45岁的病人,心电图提示有改变者,心血管造影检查者可以明确有无合并冠状动脉病变。
根据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即可做出诊断。
瓣膜病变不论是狭窄、关闭不全或者同时存,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都需要手术治疗,对病变瓣膜进行修复或者置换。
1.无症状期的风湿性的治疗
治疗原则主要是保持和增强心脏的代偿功能,一方面应避免心脏过度负荷,如重体力劳动、剧烈运动等,另一方面亦需动静结合,适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和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心脏的储备能力。适当的体力活动与休息,限制钠盐的摄入量及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和治疗。注意预防风与。合并心衰时,使用洋地黄制剂,利尿剂和血管扩张剂。
2.风湿性的手术治疗
对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而无症状者,一般不需要手术;有症状且符合手术适应证者,可选择作二尖瓣分离术或人工瓣膜置换术。人工瓣膜置换术为治疗成人的主要方法。
手术适应证:无明显症状的心功能Ⅰ级患者不需手术治疗。心功能Ⅱ、Ⅲ级患者应行手术治疗。心功能Ⅳ级者应先行强心、利尿等治疗,待心功能改善后再行手术。伴有、、体循环栓塞及功能性三尖瓣关闭不全者亦应手术,但手术危险性增大。有风湿活动或细菌性者应在风湿活动及完全控制后6个月再行手术。
3.风湿性并发症的治疗
(1)心功能能不全的治疗。
(2)急性肺的抢救。
(3)心动的治疗。
防止因呼吸道感染引起风湿活动、加重病情。
2.劳逸结合
病人症状不明显时可适当做些轻体力活,适当的运动和体力劳动可增加心脏的代偿能力,但不要参加重体力劳动,以免增加心脏负担。病人伴有心功能不全或风湿活动时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生活均应由家人协助。对病人态度要和蔼、避免不良刺激。不少风湿性患者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时,容易突然发生心动过速,增加心脏负担,造成心功能不全。
3.合理饮食
心功能不全者应控制水分的摄入,饮食中适量限制钠盐。每日以10克以下为宜,切忌食用盐腌制品。减少高脂肪饮食;缓进饮料;服用利尿剂者应吃些水果如香蕉、桔子等;戒刺激性饮食和兴奋性药物;节制性生活。
4.不宜作剧烈活动
应定期门诊随访,的病人不宜作剧烈活动。在适当时期要考虑行外科手术治疗,何时进行,应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定。
5.如需拔牙或作其他小手术
术前应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心脏中心
副主任医师 北京协和医院 肠外肠内营养科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心内科 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
相关视频:
内容提供:城市病_百度百科
[chéng shì bìng]
城市病是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它给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带来了烦恼和不便,也对城市的运行产生了一些影响,所以被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城市病”。
所谓“城市病”是指人口过于向大城市集中而引起的一系列社会问题,表现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盲目向周边式的扩延,大量耕地被占,使人地矛盾更尖锐。“城市病”表现为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恶化、住房紧张、就业困难等,将会加剧城市负担、制约城市化发展以及引发市民身心疾病等。特别是城市的出行时间较长,因交通拥堵和管理问题,城市会损失大量的财富,无形中浪费了能源和资源,不利于”城市的畅通发展。”
的城市化问题,也称为城市病。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形成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是经济原因。
有人将这些问题统称为城市病。城市病是几乎所有国家曾经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但城市病的轻重可以因政府重视程度和管理方法的差异而有所不同。拉美国家的城市病比发达国家更严重 。
这些因城市发展而产生的负面影响,被称为城市病。这种城市病就已经出现在东京、纽约等诸多城市然而一直以来。并没有人提供令人信服的证据,证明是城市病导致了城市的衰退。
在工业革命期间,城市迅速的发展往往超出社会资源的承受力,导致各种“城市病”的出现,主要包括住宅奇缺、污染严重、卫生状况恶化等。早期为治理“城市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往往效果不佳。 随着的日益扩大,现代大中城市普遍存在的人口增多、用水用电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恶化等社会问题,以及由上述问题引起的恶城市人群易患的身心疾病,这些问题“和矛盾又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剧了城市政府的负担,使城市政府陷入了两难困境。防治城市病就是规范和监督权力,尊重民意,让民意成为能够和权力平等博弈的重要力量,每个公共决策都有民意广泛参与,劳民伤财的“城市病”才能根治。
根源与措施
中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腾飞,城市的已非常明显。 “城市病”的根源在于城市化进程中人与自然、人与人、精神与物质之间各种关系的失谐。长期的失谐,必然导致城市生活质量的倒退乃至文明的倒退。在2010年我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是49.68%,这已足以说明中国即将甚至已经进入“城市型社
六十年来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会”。联合国将2万人作为定义城市的人口下限,10万人作为划定大城市的下限,100万人作为划定的下限。这种分类反映了部分国家的惯例。中国在城市统计中对的分类标准如下:市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为小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100万~300万的为大城市,300万~1000万的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为巨大型城市。我国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有6个,而超过700万的已经有十几个。
较合理的城市布局与交通干线图
“常住人口超过1000万的城市或多或少地都患有城市病,而且还有向中小城市蔓延的趋势。”,常住人口超过1600万的城市大多会有严重的城市病。另外,如果特大城市附近有许多其他城市——成为“城市群”;当城市群(200公里范围内)常住总人口超过3000万时,或多或少地都患有城市群病;当城市群(200公里范围内)常住总人口超过5000万时,也会产生严重的城市群病,尤其是环境问题(城市废弃物难以就近消纳)和交通问题等。
中国有13亿人口,至少将会有10亿城镇人口,只有均衡布局更多的大都市区(中心城市200-1600万人口,200公里范围内万人口),建设更多(50个左右)的大都市区(可增设新省或直辖市),才能使中国的人口相对均衡分布,使城镇废弃物就近消纳(200公里内),并从根本上解决城镇化与城市病的矛盾。
“城”辐射带动“镇”的合理半径以不大于200公里为宜(方便乡镇(或城区)人员到城区(或乡镇)办事能当天来回);所以,现有特大城市(特别是省会)200公里之外,如果有较大的区域(3万平方公里以上)和较多人口(1000万以上/容易培育200万人口以上的中心城市),均应培育新的中心城市(比如增设为新省的省会、建设交通干线枢纽(尤其是是高铁)、建设综合性的研究型大学等),以实现全国城镇的均衡合理分布,从根本上防止全国的人口只集聚在现有的省会或直辖市(使城市病和城市群越来越严重)。其中,以、、、桂林和等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均是培育新的大都市区的理想区域。
根据世界城市发展的一般历程,城市发展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即城市化、郊区化、、再城市化。在城市化发展阶段,如果人口的过度集聚超过了工业化和社会发展水平,就会发生某些发展中国家出现的“”现象,产生了一系列被称为“城市病”的矛盾和问题,国际上特大型城市的“城市病”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特大型城市通常对人口具有强大的集聚作用,而人口的快速集聚也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在人口快速集聚的过程中,一旦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导致各类的供给滞后于城市人口的增长,就会引发一系列的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城市病。例如,19世纪末前后,英国城市人口急剧膨胀,造成住房短缺,比比皆是;公共卫生设施奇缺,空气及水源污染严重,环境恶劣;就业竞争激烈,工人处境艰难;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等。又如拉美地区,在20世纪中叶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后,城市人口迅速集聚,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出现城市化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发展速度的“”(或称为“超前城市化”)。“
世界各大城市人口数量及面积名称
(平方千米)
交通问题一直是大城市的首要问题。迅速推进的城市化以及大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使得城市交通需求与交通供给的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交通拥挤以及由此带来的污染、安全等一系列问题。在伦敦,由于市中心区域集中了政府机关、法院以及大量的企业、金融机构和娱乐场所,并有超过100万个就业岗位,每天在高峰时段有超过100万人口和40000辆机动车/小时进出中心城区,造成该区域严重的交通拥挤,区域内平均车速只有14.3公里/小时,成为全英国最为拥挤的区域。在巴黎,上世纪60年代,由于采取了“适应小汽车发展”的政策,结果私人小汽车与日俱增,导致市区交通严重阻塞,1973年环城快速路开通后不久就出现了持续性的拥挤。在曼谷,由于车速过慢,整个城市就像一个停车场,甚至出现过3个月内有900名孕妇因堵车被迫在轿车中分娩的情况。
交通拥堵不仅会导致经济社会诸项功能的衰退,而且还将引发城市生存环境的持续恶化,成为阻碍发展的“城市顽疾”。交通拥挤对社会生活最直接的影响是增加了居民的出行时间和成本。出行成本的增加不仅影响了工作效率,而且也会抑制人们的日常活动,城市活力大打折扣,居民的生活质量也随之下降。另外,交通拥挤也导致了事故的增多,事故增多又加剧了拥挤。据相关统计,欧洲每年因交通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之多。第三,交通拥挤还破坏了城市环境。在机动车迅速增长的过程中,交通对环境的污染也在不断增加,并且逐步成为城市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污染源。根据伦敦20世纪90年代的检测报告,大气中74%的氮氧化物来自汽车尾气排放。交通拥挤导致车辆只能在低速状态行驶,频繁停车和启动不仅增加了汽车的能源消耗,也增加了尾气排放量,增加了噪声。
据英国SYSTRA公司对大城市交通状况的分析,交通拥塞使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交通事故的代价约占GDP的1.5~2%,交通噪音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3%,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0.4%,转移到其他地区的汽车空气污染的代价约占GDP的1~10%。
近百年来,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全球的气候与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退化、土壤侵
环境的恶化
蚀加剧、生物多样化锐减、臭氧层耗损、大气化学成分改变等。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委员会的预测,未来全球将以更快的速度持续变暖,未来100年还将升温1.4℃~5.8℃,对全球环境带来更严重的影响,比如农作物将减产、病虫害发生频率和危害速度将明显增加、水资源短缺将恶化等。环境污染使得城市从传统公共健康问题(如水源性疾病、营养不良、医疗服务缺乏等)转向现代的健康危机,包括工业和交通造成的空气污染、噪音、震动、精神压力导致的疾病等。环境污染对的影响是很大的,世界银行曾对此做出过估算,认为由于污染造成的健康成本和生产力的损失大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到5%。
水资源短缺
2002年在召开的可持续发展世界高峰会议上,一致通过将水资源列为未来十年人类面临的最严重挑战之一。联合国环境署同年在《全球环境展望》上指出,“目前全球一半的河流水量大幅度减少或被严重污染,世界上80多个国家或占全球40%的人口严重缺水。如果这一趋势得不到遏制,今后30年内,全球55%以上的人口将面临水荒”。在缺水型国家或地区中,大城市的水资源紧缺问题最为严重,据联合国有关机构预测,到2010年,不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的大中型城市,包括北京、上海、休斯敦、、、华沙、、拉各斯、、圣保罗、墨西哥城、新加坡等都将面临严重的水荒。
此外,土地资源紧缺问题也是国际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所必然出现的问题。由于土地存在供给的绝对刚性,在大量的人口和产业向中心城区集聚过程中,像东京、纽约、伦敦等大都市都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土地紧张问题,土地对现代化大都市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作用更加突出。如何开辟新的发展空间、拓展地域范围已成为各大都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问题是发展中国家的大中城市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现象,贫困人口多数集中于城市,而城市贫民又大部分住在贫民窟,如印度、巴西圣保罗等。贫民窟带来的社
巴西贫民窟
会问题主要有:一方面,贫民窟居民大部分人处于,享受不到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居住、出行、卫生、教育条件极差,不仅影响当代人,也影响下一代人的发展。另一方面,生活水平的巨大差异造成国民感情隔阂,加之游离于社区和正常社会管理之外,一些贫民窟为黑社会所控制,成为城市犯罪的窝点。1900年纽约市近400万人里就有150万居住在4.3万个贫民窟里,直到21世纪纽约还有哈莱姆的存在。当前,1600万人口中有60%居住在仅占城市土地面积十分之一的贫民区和路边的简陋建筑中,贫民窟已经成为这个世界著名港口城市以及印度经济中心城市的最大特色。
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以及本城市内人口的收入差距过大所造成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土地占有严重不平等,造成大量无地农民。以巴西为例,巴西绝大部分土地一直为少数所控制,大量无地农民向城市流动迁移,且这种流动是单向的,他们不可能再回流到农村。二是城市化过程中就业机会严重不足。失业、就业不足、就业质量差,是造成城市贫困人口长期大量存在的重要原因。在城市化进程中,往往把工业重点转向资本、技术密集的部门,造成劳动力大量进入第三产业中的和非正规部门,而在非正规就业部门的工资一般只相当正规部门人员工资的一半,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没有社会保障,得不到法律保护。三是城市规划、建房用地、基础设施、没有充分考虑低收入人群的要求。在城市居住的人80%收入低于,他们很难在城市获得建房用地和住房,又不能退回农村,只能非法强占城市公有土地(如山头、的公地)和私人土地,搭建简陋住房,搞违章建筑。四是公共政策不够完善。如国家教育开支向中、高等教育过度倾斜,初等教育相对萎缩,在中等教育阶段重视普通教育和人文学科教育,而轻视和师范教育,不利于改善低收入阶层子女受教育和就业状况。
世博会方案
1、如何解决城市交通中的污染、拥堵、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案例馆带来的处方是全城修建专用自行车道,限制汽车发展。
2、法国罗阿大区案例馆提出以楼层高度的平衡来实现中密度的方案。
3、广告、招牌、乱贴乱画等城市视觉污染由来已久。圣保罗案例通过实施的“清洁城市法案”,在短短两年时间里,就大大扫除了过去铺天盖地的城市“牛皮癣” ,令城市原本的风貌重见天日。
4、伦敦“零碳”案例馆,提供了一个现实的实现“零碳排放”的样本,为建设提供了一套完全可行的解决方案。
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最先经历城市病的过程,他们也同样有过一些教训。如英国的大城市,如它的首都伦敦,是最先经历城市化和的大城市之一。而最严重的莫过于“伦敦烟雾事件”,当时的死亡人数超过了四千人。由于当时的技术条件限制,大量工厂聚集在大都市里,烟气集中排放,很多城市居民患上眼部疾病,严重的甚至造成了死亡。所以,城市病的防治首先就需要高度关注绿化的作用。
如广东省实行的一项“绿色廊道”计划,即主张在城市里建“绿心”,市中心大量建设公园绿地,使城市不再只有钢筋水泥,而成为了“会呼吸的城市”。相似的还有合肥市的环城公园,绿化带的建设可以吸烟滞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
而在城市的规划建设中,越来越提倡采取的布局,我国的大城市发展也应如此,以避免或缓解城市病的发生。在一个大城市有多个中心城区(即组团),在这之间打造绿地和休憩的空间。在每一组团内部包括水体、绿色隔离带等部分,以保证组团内部功能齐全,就业、教育、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这样城市的整个生态环境就会得以改善,交通拥堵状况就会得以减轻。
解决措施建议
例如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发展过度膨胀,出现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住房拥挤、人口过多等问题,被称之为“大城市病”。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以避免或缓解大城市病的发生,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采取空间调整的策略。过去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单中心,”,城市是发展中心,周边是居住区,大家早晨往中间走,晚上往外走,使得交通拥堵,并产生热岛效应。如果改变城市发展方式,如采取多中心组团式发展,在城市之外构建一个中心,建设城市新区,成为另外一个组团,这就和单中心分开并形成互补,热岛效应也能够解决。所以,未来大城市发展应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
第二,在发展中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比如,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应该把制造业、重化工业逐步转移出去,重点发展服务业、等。一般情况下,随着的调整,“大城市病”也都会缓解。比如原来伦敦的大雾、纽约的案件频发、东京的环境事件等,都是“大城市病”的表现,但这些城市生态环境、社会治安已经得到不断的改善。
第三,大城市的发展要和周边城市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比如把零部件的生产转移到小城镇。大城市之所以膨胀就是因为人口密度过大,城市管理也容易出现各种问题。
第四,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传统城市化走的是一条“拼土地、拼资源、拼成本”的道路,随之带来了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管理水平粗放等系列问题,新型城市化道路正是对传统城市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城市病”的反思和纠偏,是遵循科学发展观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所谓新型城市化道路,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统筹兼顾为原则,以民生幸福为方向,以新型工业化为基础,遵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与城市、人口与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规律,倡导建立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社会参与的城市化机制,着力推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集约型、可持续的城市化模式。在新型城市化过程中,强调布局上必须科学合理,功能上必须宜居宜业,品味上必须特色鲜明,产业上必须高端化,管理上必须精细化,执行上必须落实到位。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我国正处在城市化的高峰,今后10年内,将有8.7亿中国人生活在城市中,约占人口总数的一半。同时还将有87个城市拥有75万以上人口,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化大国。
为了推进世界健康城市建设的步伐,WHO曾将日的世界卫生日主题确定为“城市与健康”,并公布了健康城市的10项具体标准及其内容,为各国开展健康城市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参考。
现代化的增加,就业压力增大,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能源短缺,“城市病”日趋严重,因此建设健康城市对未来城市的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1)、为市民提供清洁和安全的环境;(2)、能使其居民一道参与制定涉及他们日常生活,特别是健康和福利的各种政策;(3)、保护文化遗产并尊重所有居民(不分其种族或宗教信仰)的各种文化和生活特征;(4)、能够使人们更健康长久地生活和少患疾病。这些标准表明,健康城市建设是一场用现代文明代替传统文明的深刻革命,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积极应对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提升人类健康水平的根本出路。“天人之际,合而为一”,“和谐”的理念本来就是我们文化的核心部分。对中国人来说,“健康城市”和“宜居城市”,不应是一个新概念。在新的时代,不搞城市化不行,不治“城市病”也不行,创建“健康城市”是治疗“城市病”的一个很好选择。只有如此,城市化的过程才不会误入歧途,“城市病”的治愈才能有一个真正的起点。
如何治理“城市病”,《2012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给出了药方:一是科学制定城市规划,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调整城市空间布局,四是完善就业机制。为了解决大城市人口膨胀与城市规模的矛盾,建议,从建立城市联盟、引导人口合理布局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做出努力。”
世博会论坛
由、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国人居署和杭州市政府共同主办的上海世博会“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主题论坛在杭州顺利闭幕,这也标志着自五月启动的六场世博主题论坛完美收官。
日至7日,围绕 “区域协同与城乡和谐”、“住房政策与宜居生活”、“城市治理与社区参与”、“社会保障与和谐城市”等分主题,近800名与会代表在杭州展开了精彩、激烈的讨论。
衡量城市是否宜居
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和谐城市与宜居生活”。深圳市维时建筑与城市研究中心主任、董事局主席用数字“1001”概括了宜居生活的内涵:“‘100’是指的户外空间要100%的没有汽车,整个市区就像大公园一样;后边的‘1’就是指居民上下班的通勤时间不要超过1个小时,而且其中有半个小时左右是步行,这就是宜居。”
与董国良的观点相似,国务院参事、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也认为,出行时间是衡量一座城市是否宜居的重要标准。“比较一下人口以上的城市,平均单程上班花费的时间为27分钟,而中国50个主要城市单程上班平均花费的时间为39分钟。”
牛文元最后表示,交通问题是现代城市病当中最严重的,解决不了交通问题,城市就不可能走向绿色,也不可能走向和谐。
婴儿车指数
看城市和谐水平
上海市建设与交通委员会副主任沈晓苏则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用“婴儿车指数”考察城市和谐水平。他认为,婴儿车能不能在街头出现,与和谐社会有密切关系。首先,婴儿车能不能上街可以反映出一个城市的设施和道路是否无障碍。
此外,家长是否愿意把婴儿车推到街上,与空气质量等环境问题有关。城市最大的污染是汽车尾气和废气,不改变空气污染的现状,城市道路上就不可能大量出现婴儿车。
实现人车全面分离
如何改善城市交通?董国良提出了更加大胆的想法——建立“节地畅通城市模式”。
董国良介绍说,所谓“节地畅通城市模式”,是由4个要素构成的人车全面分离系统。“第一,约占市区面积20%的地面道路专供汽车行驶。其结果是道路的通行能力是现在的5倍。第二,约占市区面积40%的地面设为停车库。这样,停车位的数量将是现在城市的10倍。第三,地面道路上方设盖板,盖板与地面停车库屋顶相连,形成了架空平台。第四,约占市区面积40%的花园与上述的架空平台共同构成居民的活动空间。”简而言之,就是地面快速路网和大面积地面停车库只供汽车使用,大面积架空平台和地面花园只供人活动。
作为“节地模式”提倡者,董国良相信,采用节地模式可以将城市的内在动力机制由“拥堵—蔓延—更拥堵”变为“畅通—紧溱—更畅通”,从而使发生良性质变,成为节地畅通宜居的城市。据了解,这种城市新模式目前正在中展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紫癜是什么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