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多动症吃什么的常用药有哪些?重庆儿童多动...

重庆 孩子多动症_养生堂-每日甘肃网
您目前的位置 :
>> 重庆 孩子多动症
重庆 孩子多动症
责任主编:
日期: 11:21(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重庆 孩子多动症?抽动症往往是由于各种因素的综合积累形成的。疾病是生活积累而成的,同样,治疗抽动症也不可能立竿见影。很多家长总抱怨自己孩子的抽动症反反复复很难治愈。这可能是因为用药不当或者日常护理不到位。抽动症的治疗一定要有耐心。下面小编给大家列举一些抽动症总治疗不好的原因,大家可以一一排查。
  抽动症总治疗不好一般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急于求成,频繁换药:抽动症是一种慢性病,患者康复需要时间。有的家长急于求成,总希望有种药能很快治愈抽动症,一旦治疗没达到自己预期效果,就认为治疗不行,转诊他处,改用其他药物治疗。于是,找了多家医院,花了不少钱,可孩子抽动症总是治疗不好。
  二、用药不当:抽动症痊愈需药物治疗,治疗抽动症药物有中药和西药。西药治疗抽动症一般用抗精神病或抗癫痫药物,这类药物对抽动症是治标不治本,开始时效果还可,时间长了效果越来越差,儿童停药后症状容易反弹,且容易产生不良反应。所以用西药治疗容易导致病情反复难愈,一般主张用中药治疗抽动症。但并不是只要用的是中药治疗就会取得好的效果,中药治病贵在辨证施治,有的人用中药治疗不懂辨证,不管孩子抽动症是什么证型,千篇一律的用同一种药物治疗,这样治疗也是不会取得好的效果的。
  三、抽动症症状消失即停药,不进行巩固治疗:抽动症症状消失并不代表孩子完全康复,必须巩固治疗一段时间才停药,否则容易导致死灰复燃,病情反复。
  四、不重视孩子日常护理:抽动症需要积极药物治疗,但孩子的日常护理也不可少。因为生活中许多不良因素可影响抽动症病情,导致抽动症症状加重和反复,如孩子饮食不当,嗜食辛辣油炸食物以及零食饮料;孩子频繁感冒;苛责打骂孩子,孩子心情不畅等,这些情况都需要注意病避免发生才能使孩子抽动症症状顺利消失而不反复。
  重庆 孩子多动症?通过以上介绍,大家应该能找到孩子抽动症为什么总治疗不好的具体原因了。接着就应该作对应的调整,适当改变治疗方法。治疗过程中,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如果家长急于求成,没有给以孩子正确的监督和指导,要想治愈就更难了。
医学是严谨的,生命是唯一的,因个体差异不同,请勿将本网站信息当做诊疗依据!本网站本着服务于民、 健康大众的原则致力于提供正确的、完整的、科学的、严肃的健康服务资讯,但所提供的任何 及治疗方 法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未到医院就医,并未遵照医生诊断和治疗建议,自行使用 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 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重庆 孩子多动症&&&&& |重庆哪里看儿童多动症好_康桥养生-珠海新闻网
您目前的位置 :
>> 重庆哪里看儿童多动症好
重庆哪里看儿童多动症好
责任主编:
日期: 12:12(原创文章,禁止转载)
  重庆哪里看儿童多动症好?多动症是发病率很高的疾病,多动症的患病人群主要是儿童。可是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多动症,所以即
  使孩子已经得了多动症,家长也没有发现,所以没有及时带孩子去治疗。那么,孩子得了多动症该怎么样治疗呢?
  一、饮食治疗。
  多动症的饮食治疗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不仅能够促进疾病的康复,还能够对身体的机体免疫力予以营养的补充。日常生活中
  ,很多食物都含有防腐剂、添加剂以及调味剂等,这不仅对身体有害处,还会致使疾病发生蔓延。而水杨酸酯的食物也能够加剧疾
  病的症状,因此适当的摄入对身体的帮助是非常大的。适当的进行咖啡因的摄入,能够增加治疗的效果。
  二、药物治疗。
  很多家长认为儿童用过多药物对身体有害处,所以不选择这种治疗方法,其实不然,特定时间给予定量的药物,对身体的康复是
  非常有效的。而在服药前必须要全面的进行身体检查,对疾病产生的原因进行观察,并要对症下药,生理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检查显
  得尤为重要。当患儿的疾病是先天性发育不足引起的时候,药物治疗是首选。
  三、行为治疗。
  根据特定的活动进行训练,培养孩子注意能力以及认知能力的提高,并且可以在训练过程中,对错误行为进行及时的纠正,避免
  再犯。当孩子在治疗过程中活的进步的时候,应该予以相对应的奖励,并鼓励其继续坚持,增加自信心。
  重庆哪里看儿童多动症好?孩子得了多动症之后,家长应该尽快带孩子去医院治疗,否则多动症对孩子的成长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重庆北大阳光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性医院重庆北大阳光医院传承百年北大文化精髓
  ,本着"爱众亲仁,正德厚生"的办院理念,秉承"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院训精神,谨记希波克拉底"视病犹亲"的医学誓言,
  坚持病人第一、服务第一、奉献社会的原则, 凭借高度的责任感和精湛的艺术,为广大市民的身心健康作出应有的贡献。是重庆
  治疗多动症的首选医院。
医学是严谨的,生命是唯一的,因个体差异不同,请勿将本网站信息当做诊疗依据!本网站本着服务于民、 健康大众的原则致力于提供正确的、完整的、科学的、严肃的健康服务资讯,但所提供的任何 及治疗方 法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务人员的建议,如未到医院就医,并未遵照医生诊断和治疗建议,自行使用 本网资料发生偏差,本站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凡以任何方式登陆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 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
重庆哪里看儿童多动症好&&&&& |治疗多动症重庆哪家医院最好,症
健康咨询描述:
治疗多动症重庆哪家医院最好,症状为:记忆差,丢三落四,撒谎,坐不住,上课前后干扰,注意力不集中,急燥等.
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0:23:08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17862称赞:1184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你好!首先你要明确孩子是否是真正的多动症,抑或还是比较活泼,这就要到儿科进行确诊,一般的二甲以上医院检查都可以检验出来,你到当地的市人民医院就可以做检查了.下面我来说说如何帮助有多动症的孩子恢复. 1,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着眼孩子喜欢的东西,和他一起游戏,调动孩子学习的兴趣,使他的注意时间加长.比如当孩子喜欢画画时,你应该给他充足的空间,甚至可以和他一起画. 2,充实孩子的生活内容.爸爸妈妈尽量把孩子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让他有机会宣泄过剩的精力.比如让他参加适当运动,如平衡木,跳床等. 3,避免含铅食物.铅中毒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不给孩子吃铅食物,如皮蛋,爆米花等.不给孩子用铝制器皿. 4,多鼓励孩子,给孩子减少压力.给孩子适当的鼓励和肯定,让他学会坚持.不要因为他不会数数,不会弹琴就把他说成“笨小孩”,不给孩子压力,让他轻松成长. 5,不孩子面前吵架.父母关系不好也是引发多动症得原因之一,要给孩子一个好榜样,教给他冲动和吵闹不是解决问题得方法.
帮助网友:176用微信添加“快速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家人远程诊断和指导用药。
重庆爱德华医院不错
建议你先确定你儿子是不是多动症儿童多动症的诊断标准包括两方面:一,注意力项诊断.包括易受外界影响而激动:无监督时难于有始有终完成任务,难以持久性集中注意(作业,游戏);听不进别人在说什么,经常丢失生活及学习用品;在学校课堂注意力分散,成绩不佳;不能组织达到一定目标的活动;一事未了做另一事等.二,多动项的诊断.包括在教室经常离开座位;常未加思考就开始行动;集体活动中常不按次序;常在问题尚未说完时即抢答;难以安静地玩耍;做出过分行动,如爬高,乱跑,参与危险活动;坐立不安,动手动脚,常干扰别人;说话过多等.儿童多动症的病因,据研究有五:一,所质性因素.主要指产前时和产后婴儿受到轻度脑损害,像脑外伤,难产,早产,颅内出血窒息等均有一定关系.二,遗传因素.父母童年有多动症状,某些精神疾病(如酒精依赖,病态性格:癔病等)对儿童多动症形成有一定关系.三,生化代谢异常.多动症和注意力不集中,与脑内儿茶酚系统功能不足有关,因神经细胞突触间隙神经递质缺陷影响功能调节,妨碍信息传递,削弱自制能力而导致活动过多,注意障碍和学习困难等.四,饮食及中毒因素.食品中的调剂,人工颜色等附加物质,食品中缺管铁质,患儿轻度贫血可导致其注意力减弱,脾气急躁易怒.环境污染和轻度中毒现象亦与本病有关.五,环境与教育因素.不良的生长,学习环境和教育方法,方式,可促使儿童多动症形成或加剧症状.
百度智能推荐
挂号科室儿科
常见症状学医困难、、好动
检查项目、、
并发疾病脑功能失调
常用药物、、
其他信息治疗费用、是否传染、好发人群
参考价:146
参考价:115
参考价:37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用于治疗儿童和青少年的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
参考价格:¥146
滋养肝肾,开窍,宁心安神。用于肝肾阴虚所致儿童多...
参考价格:¥115
疾病问题推荐
亲:您现在哪里不舒服?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多动症是不是神经疾病?担心心得要病了。 - 丫丫网 生活闲聊版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javascript,会导致您不能正常的浏览网页。[&&]
上海丫丫网
"注册丫丫网,免费获取为你量身定制的育儿指南信息。"
选择预产期或宝宝生日:
已经注册,
#1&&|&& 22:25
来自: 宝山 淞南镇)
儿子期中考试考完了。对于一年级的新生,他成绩非常不理想。苦一恼,只有求助医生。测下来,微量元素脑电图智力都正常,但评估表显示明显精力不集中,诱发电位也有一项是阳性。没有约到专家,实在不明白这是否代表他就是多动症。这个毛病难治吗?有了解的l 姐妹能帮忙解答下吗?谢谢
#2&&|&& 05:22
来自: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
楼主发这类帖子好几次了啊。虽然以前的帖子里,你也说了大家的话对你有帮助,但是这段时间过去了,你还是处在”担心的要病了“的心态,还是带孩子去看医生了。该说的,在你以前的帖子里,大家都说完了,再说,也无非是那点车轱辘话。因为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所以把一篇看来的文章转帖在这里。
#3&&|&& 05:23
来自: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
“儿童多动症”是个谎言(一)一、从名称的变迁看“多动症”的无中生有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的1845年,法国精神科医生霍夫曼写了一本书《蓬头彼得》,描写了一个活动过度的儿童,这提醒人们对儿童躁动不安的关注。一个世纪后的1947年,有专家猜测儿童多动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现象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由于这样定义不足以解释大脑从未受伤的孩子们好动的表现,脑损伤之说行不通,就有人提出这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但由于“脑轻微损伤”说在许多儿童的生理检查中根本找不到,在成长过程中也无迹可寻,于是就离开大脑,提出“行为功能障碍”,但这个名称由于概念太模糊,被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禁止。但儿童行为不乖已被医疗界认定为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1962年一个国际儿童神经科学工作会议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简称MBD)。1980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简称ADD),最后在1987年美国精神科医生发明出现在最广泛的名称“注意缺陷多动症”(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从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到,病症名称产生于猜测,又随着人们对猜测的怀疑而调整。逐渐由硬性特征过渡到模糊特征,由可察性过渡到不可察性。它不是由于深入的研究探索而使事情向真相靠近,向准确靠近;只是为了保留猜测的合理,给自己留下更大的解释空间。这种名称的演变实现了两个目的,第一摆脱诊断学上的尴尬;第二成为普遍适用的病症。二、不可思议的“高发病率”资料显示,现在美国的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发病率为10-20%。中国的统计结果各不相同,大同小异。2007年夏天国内权威报纸之一《北京青年报》发表记者赵新培的《多动症儿童,暑期就诊增三成》,文中引用北京安定医院儿童精神科主任郑毅教授的话说“北京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发病率已经高达4%—5%”。日的《北京青年报》又刊登一位叫朱珠的人写的《儿童多动症,告别红处方》称“据权威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学龄儿童的多动症患病率为4.31%-5.83%”。按照这个比例算下来,估计全国共有患儿近2000万!近年世界各国都有儿童多动症的发病统计,一般从4-14%不等。个别国家甚至统计为40%。什么疾病的发病率能达到这么高呢,传染病也不至于此吧。这么大面积发作的全球性公共疾病,它到底是一种什么病,我们看看它是怎样被诊断出来的。
#4&&|&& 05:24
来自: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
三、诊断上的轻率与简陋从资料来看,多动症检查基本上都是来自主观判断,很少有客观依据。也有的医生会做脑神经检查和生物指标化验,但这些对大多数体格无明显缺陷的儿童无意义,且各项生化指标与病症的形成关系属于猜测,所以不具有临床诊断意义,诊断中用得并不多。现在国内外的儿童多动症的诊断主要是医生和家长的谈话、对儿童的直观观察,所谓客观的手段就是使用“诊断量表”,根据量表得分,即可判断孩子是不是多动症。下面三个量表是被国内多家医院及中国儿童健康网、儿童博客网和中华育儿网等相关医疗网站采用的。为了说明问题,请原谅我不厌其烦地把它们罗列在这里。美国简化康奈尔儿童行为量表(据说这是最权威的)①活动过多.一刻不停。()②兴奋活动,容易冲动。()③惹恼其他儿童。()④做事不能有始有终.()⑤坐立不安。()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分散。 ()⑦必须立即满足要求、容易灰心丧气。()⑧经常易哭.()⑨情绪变化迅速剧烈。()⑩勃然大怒或出现意料不到的行为。()诊断:以上各项分别填写分数:0分—没有;1分—稍有;2分较多:3分很多;总分超过10分有诊断意义,为阳性。上海市多动症协作组制定的儿童多动症行为量表①上课时坐立不安.()②上课时经常讲话.()③上课时小动作多,()④发言不举手。()⑤不专心,东张西望,易因外界干扰而分心。()⑥情绪变化快易与人争吵.()⑦常惹人干扰人活动。()⑧不能平心静气玩耍。()⑨做事心血来潮,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往往有始无终。()⑩做事不计后果如何。()⑾随便拿父母钞票,或在外偷窃。()⑿丢三落四,记忆力差.()⒀学习成绩差.()⒁说谎、骂人打架。()诊断:以上项目按频繁或严重程度分别填3、2、1,无此表现者填0,以10分以上为阳性。美国精神病协会制定的诊断标准⑴、常常手脚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不停扭动(少年可仅限于主观上感到坐立不安) ( )⑵、要求静坐时难以静坐 ( )⑶、容易受外界刺激而分散注意力 ( )⑷、在游戏或集体活动时不能耐心地排队等候上场 ( )⑸、常常别人问话未完既抢着回答 ( )⑹、难以按照别人的指示去做事,不是由于违抗行为或未能理解,如不做家务等 ( )⑺、在做作业或游戏中难以保持注意力 ( )⑻、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换另一件事 ( )⑼、难以安静地玩耍 ( )⑽、经常话多 ( )⑾、常常打断或干扰他人活动,如干扰其他儿童的游戏 ( )⑿、别人和他讲话时常似听非听 ( )⒀、常丢失学习或活动要用的物品,如玩具、书、作业本等 ( )⒁、常常参与危险活动而不考虑后果,如乱跑到街上去而不顾周围等( )诊断:在7岁以前起病,病史已有半年以上,并具备上述指标8条以上者。&这几个量表每个都有条目10-14条,得分8-10分即为阳性。也就是说即使每一条或多或少有一点点,得1分,就“阳性”了,孩子就是病儿。按这几个量表来判定,“多动症儿童”岂止是上面提到的患病比例,几乎所有的儿童都得成为“患儿”吧,这之中当然包括我自己的女儿——童年期的她是那样活泼好动,除了睡觉一刻钟也停不下来,有无限多的东西让她感兴趣,要去试试。如果有什么事情不高兴了也会发脾气,会哭,小孩子就是那样率性地表达着自己的情绪。她上小学时上课经常不认真听讲,做小动作,和同桌说话;她讨厌小学数学老师,就上课从不举手;到了中学更是因为同学们都不习惯上课举手,她也更不举了。她还经常丢三落四,因为她经常沉浸在她自己喜欢的事情中。毫无疑问,她如果在童年期用这几张量表来测,每样都不严重,都有一点点,平均各项得分为“1”,那么也一定是个多动症儿童;那么她,北京市三好生,一个品学兼优的,16岁就考上名牌大学的女孩子,也得被大夫要求吃药了。把量表中所罗列的症状和现在各种资料中的“临床表现”都拿来梳理一下就会发现,几乎所有儿童“行为”都被包括在“多动症”中了,这些行为有的是不好的,有的只是儿童期特有的,是儿童的自然表现,现在统统成了病——如此看来,儿童的哪一样行为不属于“症状”范畴呢?德国自然科学家、最佳医药记者耶尔格·布勒希的畅销书《疾病发明者》对当前医疗界过度诊断、滥用药物现象给予揭露和批评,称这种现象是“发明疾病”。其中“多动症”就是典型的“被发明的病症”。他说:“医生自己经常搞不清楚,因而常常误用有争议的诊断辅助工具。连多动症支持者都估计,被诊断为多动症的儿童有1/3是诊断模式下的牺牲品。比较各国,也可以发现把多动症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是多么随便的事。根据研究,巴西儿童有5.8%患多动症,芬兰有7.1%,阿联酋14.9%的孩子患有注意力缺乏症。怎么会有这样的差异?谁知道!小孩每天服药的情况就这样盲目形成,要对抗的病状却十分模糊。‘多动症儿童’的沉重标签往往基于医生的主观印象;诊断多动行为的某些准则也可以在多数健康儿童的身上找到,例如经常无法专注聆听他人说话、做作业和组织活动经常有困难、回答问题经常不假思索。这些是症状吗?或者只是令(某些)大人心烦的行为。”《疾病发明者》作者认为“最成功地把健康人变成病人的当属神经领域。”汉堡精神科医生杜纳就得意地宣称“认定几乎所有人都不健康的理论,全部无懈可击。”“多动症诊断量表”,这个事关千百万儿童命运与健康的东西,它是怎样产生的,谁制定了它,经过了怎样的检验与论证?如此粗制滥造、愚蠢做作的东西,竟然被当作主要检查工具给儿童使用。它哪里只是张量表,简直就是诊断圈套。
#5&&|&& 05:25
来自: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
四、被永远猜测和创造的“致病原因”轻率诊断的背后其实是隐藏着一个无奈的难堪,这么“普遍”的一个公共疾病,它的形成机理到底是怎样的,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生病?历经一百多年的“研究”,解释越来越多,可到现在居然谁也说清。权威出版物也不得不承认“虽然有不少专家作了各方面的探索,但多动症之谜还没有完全被揭开。目前公认多动症的问题是出在人体的司令部—大脑。既然这是一个不解之谜,我们只能大概了解一下问题出在哪里”[1]从现有资料看,有这样几种病因说:第一,轻微脑组织损害——这一点主要围绕儿童出生方式猜测的。在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前,被认为是出生时脑部受挤压所致;剖腹产被广泛使用后,却又说是因为剖腹产所致。还有的说是母亲怀孕期感染、高血压,或婴儿期喂奶及其它活动中脑部受到损害。总之孕产期、成长期的每一种情况都被猜测为可能,似乎一个人只要“出生”过,他的脑就要被损害。巧妙的是这些“损害”基本上都是不可测的。第二,城市环境污染造成的铅中毒致病——分析这个原因,第一个疑问是,一百六十多年前问题被提出来时,城市环境污染问题应该还不存在吧;第二个疑问是,每座城市的儿童都呼吸着相同的空气,为什么只是一部分人得了病?第三个疑问是,生活在偏远山村的孩子不得这个病吗?第三,遗传因素——这方面有看似很专业的表述,但分析后就可以看到,在没有获得充分证据的前提下,以大脑某个微小的生化指标差异来解释一个病因,属于自说自话的猜测。人与人之间本来是有差异的,人在不同的气候、环境、心情、年龄、饮食下许多生理指标都会发生变化。拿鸡毛当令箭,因为拿不出更有说服力的东西了。第四,维生素缺乏、食物过敏、糖代谢障碍,微量元素的缺乏,环境污染或中毒(铅、汞、镉),食物中所含添加剂,人造色素,调味品,防腐剂——这类猜测很多,主要是为了解释多动症儿童为什么越来越多。当下社会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什么问题就成了多动症的病因。第五,家庭教育因素。家长望子成龙心切,对孩子要求太严,管教不当,过度溺爱,家庭关系不和睦等,或在学校受到体罚及歧视等都将使孩子受到重大精神创伤,也是造成患儿多动症发病的原因——这是唯一通过直接观察,通过大量案例得出来的,而非猜测出来的。可是来自他人行为的伤害,为什么会变成需要孩子自己服药治疗的疾病?如果教养环境确实让孩子不健康了,那这是生理病还是心理病,需要生理制疗还是心理治疗?有不少医生认为离婚数字攀升导致儿童多动症发病率高。可是这种成人的过错也是孩子的病症吗,吃药能解决孩子的心理创伤吗?所有谈多动症的资料都首先试图说明多动症的成因是脑部生理问题,心理成因也偶尔被一些资料提及。但从没有一个解释,说明两类毫不关联东西,生理原因和心理原因,它们为什么会作为“原因”产生一个共同的疾病?由著名的诺华药厂资助的德国《儿科医学实务》杂志出了一本《注意力缺乏和多动》专刊,里面甚至推断多动症是石器时代的遗产。并告诉大家“多动症在人类早期可能属于有益的(遗传决定的)行为工具,在现代社会却成了缺点,会危害儿童的发展和社会适应性。”[2]——连人类千万年间保留下来的遗传特点也变成病了。五、荒谬的逻辑关系虽然病因说不清,关于该病的后果倒是清楚,听起来让人忧心忡忡。“多动症儿童如不及时治疗,到成人后由于自控能力差,冲动,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往往犯罪率较高,并屡教不改成为惯犯,影响社会安定及人民人身和财产安全”,“约65%的患者症状会持续到成年,成为反社会人格障碍,成为犯罪行为和酒精及麻醉剂滥用的高危人群。有20%的人在青春期有犯罪行为。”[3]一个疾病最后发展为一个道德问题!多动症与反社会人格之间的因果关系是怎样形成的,“病症”与“犯罪”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如何推断出来的,它们之间的转变机理是什么,没有人能说明。但是,相关医疗信息都在这样说。人的一种情绪可能会影响一些生理指标,同时一些生理上的变化也可能会给人带来情绪上的一些变化。但生理疾病和人格道德能形成直接的因果关系吗,我们能说得高血压的人或有肺气肿的人最后大部分变成坏蛋吗?退一步,假如这是真的,童年时期基于遗传或环境罹患的一种的病症,最后真的转化为成年后的一种道德面貌;那么患者是否因此就无须为他成年后的反社会行为负责,因为他自身就是个疾病的受害者——这样推下来,一个罪犯只要被证实童年时期有“多动症”,是否就可以免于承担刑事责任?
#6&&|&& 05:27
来自: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
六、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及其副作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可分为中枢神经兴奋剂、抗忧郁剂、抗精神病药及抗癫痫剂等,但一般以中枢神经兴奋剂哌醋甲酯或右旋苯丙胺常见。其中多年来最常用的为哌醋甲酯(Methylphenidate,又名:利他林Ritalin)。关于哌醋甲酯及其它儿童服用的中枢兴奋药的副作用,资料显示常见的有这些:食欲减退、失眠、头晕、体重减轻;此外还可能出现过敏、精神运动性兴奋、恐惧和被跟踪的妄想,偶见腹痛。中枢兴奋药抑制体重及身高的增长,连续服用中枢神经类药物两年的小孩,比对照组儿童平均身高低1.5厘米。动物实验中认为大鼠脑内多巴胺减少或耗竭时,动物出现活动过度。从理论上说,要使动物安静,应该增加脑部的多巴胺。但有实验却观察到“给小老鼠服用哌醋甲酯,一边培养它们长大一边研究它们脑部,结果发现实验鼠脑部某区域的多巴胺减少了一半”。所以从小鼠实验理论上讲,服用哌醋甲酯会让儿童更加不安静。且多巴胺的缺乏,长期下去可能引发帕金森氏症。德国神经科学家霍特指出“给儿童服用哌醋甲酯,恐怕将为可怕的震颤麻痹症增加形成条件。”[4]有医生担心,儿童体重较轻,正处于身体各器官尚未完全成熟,因此他们对合成化学物毒性的抵抗力非常脆弱。长期使用哌醋甲酯能够加剧由其它合成化学物引起的病症。&& &美国心理健康国家研究所发布的一项神经学研究显示,不服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症药品的儿童右脑大脑皮层在7岁半的时候达到最大厚度,而用药儿童达到右脑大脑皮层最大厚度的时间比非用药儿童晚3年。也就是说,服用哌醋甲酯类药品,影响了儿童的智力发育。&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儿科顾问委员会提出,由于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有可能引起患者产生幻觉,所以建议把这一副作用作为警示标注在药品的包装上,以提醒家长和医生注意。这一建议缘于最近的一项研究报告:调查发现,在服药治疗多动症的儿童中,有5%的人眼前会出现虫子、蛇之类的幻觉,患儿的精神常常受到这些幻觉的干扰。而另一方面,早在今年2月,FDA的药物安全和风险控制委员会更是建议对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物采用最高级别的安全警示。这是因为,此前在美国共发现25例因心脏病发作而猝死的患者,这些死亡病例被认为可能和患者服用此类药物有关。七、为什么被确诊的人数越来越多既然多动症的致病原因到现在从未有可靠的说法,那么到底是什么让多动症确诊越来越多呢。其实“多动症”从霍夫曼最早“发现”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并未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这种情况直到利他林(哌醋甲酯)的出现。把利他林的发展史梳理一下,基本就可以明白“病人”越来越多的真相了。& & 1944年Ciba公司(该公司于1996年和桑多斯合并成诺华制药,也就是今天的利他林制造商)的化学家潘尼松合成哌醋甲酯。这种药最初只开给成人,治疗疲劳过度,心情抑郁,老年生理混乱。在开始二十多年间,这个药一直不出名,销售也不好,因为它的具体适应症始终不清楚。1961年,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允许使用利他林来治疗有行为问题的儿童。它曾被发放到马里兰州两所黑人儿童学校,学生服用后,校园里推挤哄闹的情景有所减少。这启发一群美国医生把药大面积使用于儿童,以发现哪些人需要吃药。开始时药物本身是用来检测孩子有没有病。吃下去行为有改变的就是有病,相反,对药没有反应的就是健康小孩。后来就作为治疗药品大面积应用于儿童。1970年美国大约有20-30万儿童服用利他林,此后10年内,有十万儿童开始服用这种药;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百万儿童在吃利他林;而到了本世纪初,服用这种药的美国儿童增加到了600万,其中近一半儿童用它来治疗注意缺陷多动症。如果在很多年前因为孩子不乖就给他吃药,那一定是件不可思议的事,利他林让不乖变成了一种要用药物治疗的病症。美国ADHD患者数量全球领先,哌醋甲酯消耗量占全球80%。在当地,多动症就像汉堡王和麦当劳一样,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中小学校每有一个小病人即可收到一笔每年400美元的补助费,以弥补学校可能因孩子扰乱而造成的损失。1999年法院甚至判决一对父母必须让他们7岁的儿子服药。哌醋甲酯的广告词就是:“只要一颗,多动症儿童上一整天课都没有问题。”[5]& &海德尔堡大学的研究表明,美国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每年高达30亿美元。到2012年,英国的儿童缺陷多动症治疗和药品市场也将达到1亿1百万英镑。而各大相关制药公司每年还在向游说团体投入大量的资金,要求政府放宽对儿童缺陷多动症药品的限制和管理。现在治疗儿童多动症的药品被销售到世界各个国家,ADHD这一疾病在中国也流行起来。国内某医疗网站有这样一段话,“利他林治疗儿童多动症非常有效,利他林唯一的缺点是,它无法根除这种疾病,只能长期服用。”美味的馅饼谁都想切一块。在华的著名外资药业西安杨森公司宣称他们研制出治疗多动症的长效型药物——“专注达”,宣传也很深入人心。& & 2007年夏天,北京两家最具影响的报纸《北京晚报》和《北京青年报》都发表消息,由美国礼来公司研发生产中枢神经兴奋剂择思达(盐酸托莫西汀tomoxetinehydrochloride)正式登陆中国市场。配合药品上市的报纸新闻中宣称儿童多动症“药物治疗是首选”。相同的宣传进入冬季时又出现,《北京青年报》11月30日在“健康关怀”版又发表《儿童多动症不及时治疗会累其一生》提醒家长对此病不能掉以轻心,一定要治疗,“药物治疗是首选”,然后告诉大家有一种药叫择思达,“每天一次可全天不间断控制症状,适合长期服用而不会引起药物依赖。”现在有一种广告叫“软广告”,这在广告界是心知肚明的事,就是商家广告以新闻消息的方式出现。当然,只要是广告,不论什么面目出现,都是要给媒体花钱的。一位美国医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推销药物最好的办法就是扩大疾病的影响”,这其实是制药业的一个秘密。由于每年只有少量含有新成分的新药进入市场,为了陈药或销售较差的药也能卖出去,制药业必须创造疾病。《英国医学期刊》对此提出批评,将这一行为称为“企业赞助的疾病创造活动”。一个大有“钱途”的病,不流行也难。
#7&&|&& 05:27
来自: 静安 南京西路街道)
八、“教育密切相关者”成为推波助澜者家长和教师是儿童的教育密切相关者。“儿童多动症”的信息越来越多,甚至幼儿园的孩子“不守纪律不睡午觉”也被说成是多动症的前兆。它使很多人相信,确实有这样一种病在威胁着儿童的健康,而且有蔓延上升趋势。许多家长是在教师的暗示或建议下带孩子去看多动症的。因为孩子在学校或幼儿园的行为不符合要求,给老师带来了麻烦。老师不愿被一些孩子过多地打扰,不愿或没有能力到教育上寻找问题的症结,于是寻找最简单的解决办法,让家长带孩子去看医生,这样老师就从被某些儿童打扰中轻松地脱出来了。而宣传中多动症的一些“症状”是很容易让家长把孩子和疾病进行对号入座的,只要带着孩子去医生那里检查,很多儿童就成为了“病人”,他们需要天天吃药。其实,绝大多数对“多动症”确信无疑的家长,他们对这一病症其实了解得并不多,甚至没有查过资料,他们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医生、媒体或道听途说。他们信任教师和医生,他们深爱孩子,当他们知道孩子有问题需要吃药,花再多的钱也舍得。当下儿童“流行病”还有所谓的“抽动症”和“感觉统合失调症”,所陈述症状和多动症大同小异。有人把这两个病算到多动症里,有的把它们和多动症并列。使用药物也都属中枢神经控制类药物。其实,患“多动症”、“抽动症”或“感觉统合失调”儿童的真正不幸,是他们出生后天性被屡屡剥夺。有一位家长在孩子学爬学走路时,怕孩子弄脏衣服,怕他碰伤,就整天抱着,不许他下地,别的事情同样也限制很多。她的孩子和同齡孩子比动作十分不协调,十多岁时不得不进入“感觉统合训练班”。同样,许多资料及经验可以证明,经常遭到打骂训斥的孩子,由于压力太大,会出现肢体或五官抽动现象,即所谓“抽动症”。每个儿童的行为问题几乎都可以追溯出家庭教育中的问题。资料表明,在多动症患儿的不良家庭教育方式中,家长中所谓的“严格管教者”占61.7%,放任不管、过分溺爱者占10%。其实,儿童的这类行为问题,都可以用教育学来解释和解决。分析诊断量表中所有“症状”,反映的都是儿童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调整,有对自我心智与体力的挑战,有对不良压力的反抗,有对强大势力的妥协。这是儿童特有的表达方式。他们用各不相同的“症状”倾诉他们的喜欢与厌恶,希望与失望,激情与淡漠,无畏与恐惧,爱与憎恨——上课不注意听讲是因为不喜欢老师的讲课方式或对内容没有兴趣;考试成绩低是因为他压根就没去学习考试内容;攻击同学是因为他想保护自己或感到这之中有乐趣;做危险动作是因为他们想表现自己或不知道危险是什么——千差万别的儿童有着千差万别的自我意识,他们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他们还不具有成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忍耐力,以及对后果的预见,所以他们很难用这些东西来约束自己。成人在多大程度上接纳一个孩子,取决于他在多大程度上听懂了孩子的“倾诉”。仅有爱是不够的,只有懂孩子,才能帮助孩子,而不是损害孩子。遗憾的是,有太多爱孩子的家长,在干着辛辛苦苦伤害孩子的事,只是他们在做的时候并不知道。现代社会对标准化的追求,使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产生着趋同心理。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向着“楷模”发展,而不是向孩子自己愿意的那个样子发展。成人为孩子设立了太多的标准,认为在标准模式下培养的孩子将来才能成功。比如“听话”,“爱学习”,“有礼貌”,“守纪律”等。儿童的“听话”能带给家长或教师以满足,如果他们不听话,在哪一方面达不到成人的要求,就要遭到训斥,甚至是打骂。还有的是成人自身境遇不理想,或有人格缺陷,常常会把自己的不如意迁怒到孩子身上,把自己的“理想”交给孩子完成。所有这些成人对儿童的态度,反映的是成人自身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成人和孩子发生冲突,是成人意愿受到挑战后做出的应激反应。它宣泻了成人的情绪,但每一次冲突都给儿童带了心理创伤。如果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遭受这样的心理创伤,则会在精神上产生很大的压力,行为发生变态,要么成为桀骜不驯的小混混,要么成为完全丧失自我的小傀儡,要么成为离群索居的孤僻者——这一切背后都是儿童安全感、自信心的缺失。这种缺失是成人思维模式对儿童自然特性进行长期而不良的干扰所致,成人强权以“爱”的方式不停地打乱儿童固有的成长节奏,使他们陷入愁苦和恐惧中,终致产生心理障碍——对此,他们被说成是大脑缺了某种微量元素,有了问题;成人却很少意识到自己在其中扮演了改变儿童命运的魔鬼角色。人是何等细腻的生物,儿童从很小就对爱与尊重有了强烈的感知。生活中任何一种境遇都可能引起他体内各项生化指标的改变,即使多动的儿童大脑中真的缺少让他安静的“多巴胺”,谁能说清楚这是因还是果?&所以说,“多动症”的真正“致病原因”是成人犯了两个错误:错误的儿童观,错误的教育方法。这样说令很多家长和教师感到不快,甚至反感。他们习惯把问题归结到的一个客观原因,并去寻找客观的解决方案。医生的诊断,减轻了家长和教师对自己教育失败的负罪感,给了他们面子。同时,较之于耐心细致的体察,痛下决心的自我改变,呕心沥血的体力与精神双重付出,吃药是最简单的,是最不需要家长和教师花费心思的方法——它恰好契合了那些缺少对儿童体谅的自以为是的家长的一贯行为,所以它也最容易被这些家长接受。自以为是的家长和教师宁可相信药片,不相信教育。大人自己犯了错误却全部推给孩子来扛着。被诊断为“有病”,安慰了父母和老师们,但它永远地伤害了孩子。教育密切相关者本该成为帮助孩子健康成长的守护神,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伤害最亲爱孩子的推波助澜者。九、代表科学和权威的医生们……再从医生方面看。医疗界一直对这一病症存在争议,有很多医生认为这是发明出来的病,是假病。但更多的精神科医生并不反对给孩子开药。一方面医生不会从教育学方面去思考,另一方面医生一般不愿意告诉前来就诊的人说你没病,不开药就打发走。病人有病,没有被诊断出来,医生是要承担责任的;但病人没病,被怀疑有病而进行治疗,即使最后明确诊断为没病,医生也不会惹上麻烦。能捕捉蛛丝马迹的症状对病症做出诊断的医生,才更受大家的尊重。这是第一个原因。从医学研究上,医生需要不断形成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但并非所有的成果都自研究而来。《疾病发明者》中有一段话非常精彩,摘录如下:“一种病症的诞生,常起源于某个医生宣布观察到异常状况。起初只有少数医生相信新病征,接着这些少数认同者出席某场会议,会中任命一组委员会负责出版文集,借由文集扩大新病征的知名度并引起各方兴趣。至此,其他医生也注意到新现象,然后刻意寻找症状相符的病人。在这样选择性看病之下,已可能出现一场小流行病。接着许多文章和研究报告开始让大众产生一种印象:医生真的发现新病了。这群医生自创专业期刊发表自己的研究结果——其中保证没有批评性报告。”第三个重要原因是医生与药品厂家向来关系微妙。包括美、英、德在内的许多国家,制药厂商赞助有关青少年医学期刊、赞助医疗学术研讨会,已成为普遍现象。药厂赞助医学研讨会,会后邀请医生们享受盛宴和豪华旅游。德国的法定医生进修,现在大部分公开由制药业安排。医学教授和私人医生拿药品厂商一大笔钱后,在记者会上发言。美国肯塔基州的时代概念公司每促成药厂业务员和医生进行一次10分钟的谈话,就要向业务员索取105美元,其中50美元由医生获得,5元以医生名义捐给慈善机构。据说,厂商最厉害最有效的手段是在医学期刊上发表研究报告,这些报告看似专门证实特定药物的功效。医学期刊报告不但经常对新药核准与否发挥关键作用,还影响以后医生们是否使用该药以及使用范围。一直以来,谁的话都可以怀疑,但是我们不怀疑医生的话。因为他们一直代表科学,是关照生命的权威。澳大利亚医学界总结出五种在临床上贩卖病症的方式:把生命正常过程当作医疗问题;把个人问题和社交问题当作医疗问题;把致病风险当作病症;把罕见症状当作四处蔓延的流行病;把轻微症状当作重病前兆。十、把药片扔进垃圾桶才是治愈儿童的开始医生和药片给家长一个幻想,认为使用技术或药物就可以解决儿童的问题,解决一个多动症问题,也解决了儿童的所有问题。但真实情况和这种假设正好相反。吃药不但无助于改变儿童的行为,恰恰更增加儿童的不安和负罪感,把儿童推向不自信和暴躁。且不说药物对他们小小的身体有多少毒害,仅是每天一粒药对孩子的暗示,告诉孩子“你有病”,就足以摧毁一个人的自信。现实中,药片吃下去情况变得更坏的例子并不少见。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医学博士,曾是一名儿童神经病科医生,她在治疗儿童精神病过程中越来越感到问题在教育上,教育才是解决问题的最有效办法。她在1898年都灵(Turin)召开的教育会议上提出:“儿童心理缺陷和精神病患主要是教育问题,而不是医学问题,教育训练比医疗更为有效”。她创办了治疗儿童心理创伤的“儿童之家”,主要收治那些精神和智力方面有问题的儿童,以及流浪儿。她发明了许多用于改善儿童智力及情绪的教具和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训练;她把这些孩子当正常孩子一样相处,给他们以符合人类自然天性的教育,成功地使进入到儿童之家的孩子们走出阴影和困境,在语言发展、动作协调、人际交往、学习方面都和正常儿童一样,在政府监督下通过了与公立学校同龄儿童同等水平的读、写、算 考试。她的教育成果在全球教育界引起巨大轰动,但由于教育界自身的问题,及教育研究成果的复制难问题,至今难以惠及更多的儿童。蒙台梭利在《吸收性心灵》一书中说:如果儿童在心理方面挨饥受饿,那么温柔、严厉、药物都无济于事。人是一种有智慧的动物,因而对心理食粮的需求几乎大于对物质食料的需求。无需恐吓或哄骗,只需使儿童的生活条件“正常化”,他的疾病将消失,他的恶梦将绝迹,他的消化功能将趋于正常,他的贪婪也将减弱。他的身体健康会得到恢复,因为他的心理趋于正常了。[6]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哈佛大学教授教育学家霍姆斯(E.G.Holmes)说:“蒙台梭利理论体系的精华是她对下面这个真理的有力论断:除非在自由的气氛中,儿童既不可能发展自己,也不可能受到有益的研究!”“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性”,给儿童“自由的气氛”才能培养出身心健康和谐的儿童,这和前面提到的61.7%的“多动症”儿童来自管教严格的家庭,恰形成逻辑上的吻合。仅这一点,值得家长无限反思。要改变儿童,首先和最重要的是改变家长自己。文化及技术的发达使家长再也不能仅仅凭感觉去做家长了。社会生活变得如此细腻,会生孩子不等于会当父母,当代家长需要虔诚地学习如何做父母。开始的第一步,是果断地把药片扔进垃圾桶,勇敢地向孩子承认,是我错了。注释:[1]《SOS让分心多动儿童摆脱烦恼》,戴淑凤、王永午,中国妇女出版社[2] [4]《疾病发明者》,(德)耶尔格·布勒希,张志成译,南海出版社[3]中国儿童健康网[5]《食物和药品如何损害你的健康》(美)兰德尔·菲茨杰拉德(Randall Fitzgerald),北京范大学出版社[6]《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美)蒙台梭利,任代文译,人民教育出版社附:逃出“多动症儿童”的两个小男孩我曾在一所小学遇到一个二年级的小男孩,如果按前面的量表诊断,是百分之百的多动症儿童。他总是手脚和嘴不停地乱说乱动,上课满教室乱跑,以至于老师在这个班经常上不下课去。他还把同学的头摁到马桶里,用蚊香烫同学,天天闯祸。学校实在没办法,让他的家人跟着他上学,奶奶每天寸步不离地跟着,上课时和他同坐一个桌子,摁着他不让他起来捣乱,下课了抓着他的双手在走廊里,怕他伤害别的同学。老师们都说这个孩子脑子有病,认为应该到特殊教育学校上学。我了解了一下他的家庭,父母离婚,都不要孩子,孩子丢给了爷爷奶奶从来不来看。爷爷是个脾气暴躁的人,孩子的父亲从小受他打骂,性格很坏,不成器,属混混一类。现在爷爷老了,教育孙子也采用同样方法,把对儿子的不满更常发泄到孙子身上,不是打就是骂。在这样“野蛮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怎么可能不是个小野人。我对这个孩子进行了为期一年的矫正工作,我把主要功力放在外围上,着力改善他的生存环境。在他的教育相关者中,最重要的人是爷爷、奶奶。我定期和他爷爷奶奶谈话,给他们讲打骂孩子的坏处,坚决要求他们不打孩子,并同时辅导他们如何和孩子相处,如何和孩子说话。事实上他们为了孩子变好,是很愿意配合的。我还经常找他班主任,通过班主任对孩子形成了肯定与激励。我也和这个孩子有较多交流,但很少给孩子讲道理,我们在一起谈得更多的是动画片,或一起画画。当然我明确地向他提出了不许打人,上课不许下座位的要求。三个月后他就不需要有人跟着上学了,以后基本上再没和同学打架,上课也不再下座位。现在这个孩子已上四年级,学习成绩保持中等,完全是个正常孩子了。2007年夏天,我外地的一位朋友给我打电话,要带孩子来北京看多动症,说这是儿子老师的建议,因为孩子上课不听讲,一会儿也闲不住,学习成绩很差。我以前见过那个小男孩子,凭直觉认为孩子没什么问题。当我详细了解了朋友平时管教孩子的方式后,基本可以判断是当妈妈的做得不对,于是向她提出改变教育方式的建议。这位妈妈是个很乐于接受意见的人,她觉得我说得有道理,就暂不来京看病,经常给我打电话,商谈管理孩子的细节。她总是尽量按我给出的指导去做。只是半年的功夫,孩子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孩子在她眼中以及在学校的表现,完全不是问题儿童了,优点越发现越多。她的感叹是,原来只要大人变一点点,孩子就会十倍地变化。
#8&&|&& 09:14
来自: 浦东 周浦镇)
yuan@dk 在第2楼写到楼主发这类帖子好几次了啊。虽然以前的帖子里,你也说了大家的话对你有帮助,但是这段时间过去了,你还是处在”担心的要病了“的心态,还是带孩子去看医生了。该说的,在你以前的帖子里,大家都说完了,再说,也无非是那点车轱辘话。因为我不知道还能说什么,所以把一篇看来的文章转帖在这里。应该去看有没有神经疾病或者精神疾病的是楼主。
#9&&|&& 19:22
来自: 浦东 康桥镇)
孩子的各种问题,请家长先从自身问题开始找原因小盆友都是从一张白纸开始的,怎么样的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主导着每个孩子的变化所以,孩子有问题,其实就是反应了监护人的问题!!!
今日热门话题
您还没有登录丫丫网,请先或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儿童多动症吃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