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才知道孩子真度娘你知道的太多了事让人担心了小儿...

宝宝现在都没有长牙齿 宝宝一岁之内长牙都是正常的,亲不用担心的!_育儿问答_宝宝树
宝宝现在都没有长牙齿 宝宝一岁之内长牙都是正常的,亲不用担心的!
当时年龄:
宝贝牙齿长得慢怎么办?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早生贵齿&,因为这象征着孩子重要的发育里程碑,看到小宝贝又多长了点什么,最让家人高兴又欣慰了。当孩子的牙床上冒出第一颗牙齿的时候,看起来就像盼到春天的第一株嫩芽一样,真的会让许多的爷爷、奶奶及爸爸、妈妈们高兴莫名的。但是当盼了半天,小宝贝都已经六、七个月大了,或都已经九个多月大了,甚至满周岁了却还不长牙。人家隔壁小毛才不过五六个月大,已经长了三四颗牙了,咱家宝贝还是一点动静都没有,可真急死人了,一大堆疑问不断浮上心头,三姑六婆的说法及建议更是火上添油,让家长愈加心急如焚,生怕孩子是不是发育不良或得了怪病。猛加营养剂或钙片的结果,也不见得有效果,这可怎么办才好?
  了解牙齿的发育过程
  要了解孩子的长牙问题,先要从认识人类牙齿的生长发育过程谈起,才能逐一解开疑点。其实每个人早在胎儿时期便开始形成牙齿的雏型,并一路发展成具体的乳牙,包埋在牙龈之中,等待适当的时机萌发出来。远在怀孕六个星期时,妈妈肚子里的小小胎儿,其口腔及相关构造便快速发育成形,受到正确遗传讯息的调控,在上、下颚的表面便出现了牙齿雏型&&牙层(dentallamina),只有薄薄的一层细胞,到了胎儿八周大时便发育成齿芽(dentalbud),三个月大时已初具牙型,而到了胎儿六个月大时,所有的乳牙几乎都已经发育完成,静静地埋藏在牙床里,安逸地略做萌牙前的准备工作,只等另一个遗传指令下达,便会一个个冒出头来,服侍小主人。
  长牙快慢与营养无关
  不过长牙速度的快慢,以及萌牙的早晚,还是有个别的差异性;健康正常的孩子可能在新生儿时期便长出俗称&鬼牙&的初生牙(nataltooth),也有人晚到十五个月大时才长出第一颗牙齿。其实只要孩子的营养摄取正常,生长发育及智能发展都在正常范围内,外观也无异常,基本上便不须担心他长牙快慢的问题。君不见,报纸上报导的非洲难民儿童,以及媒体上屡见不鲜的战乱、饥荒当中的儿童可怜的身影,瘦小、羸弱的个子,仍旧长了一口大白牙,显得相当突兀,也不禁让人油然而生同情之心。不过这也相当明白地显示,长牙与营养状况之间不必然有相关性,也就是长不长牙、何时会长牙是&天注定&,是由个人的遗传特质在操控,其他的因素纵有影响,也是微不足道的。当您了解了这样的实情之后,相信您会大为放心。
  宝宝不长牙之九大原因
  当宝宝在一般认知的&六到八个月会长牙&的期间过了之后,仍然不长牙,做家长的还是会很担心的。到底有哪些情况或病症会影响孩子而造成牙齿长得慢或不长牙呢?以下就让我们一起来进一步探讨吧。
  1、个人体质
  属于正常的个别差异,是最常见的状况,长牙的时间可以慢到一岁之后,甚至到一岁三个月左右才开始长牙;或是初始正常地长了几颗牙,接着隔了好久都不见动静,延缓了顺序长牙的时程。但是整体检查起来,孩子生长发育的状况均称良好,智能发展亦皆正常,故而可以判断是正常的生理现象。这些孩子的家人可能小时候有类似情形,属于家族遗传型体质。
  2、威廉斯氏综合征(Williamssyndrome)
  是一种因七号染色体长臂7q11.23区段部分缺损的先天性疾病,患儿有典型的脸部外观,身体瘦小,有轻、中度的智能发展迟缓,牙齿通常长得很慢且小而稀疏;友善而爱说话的个性也是他们的另一个特征。此症病儿常合并先天性心脏病,尤其是主动脉狭窄、肺动脉狭窄或肺动脉瓣狭窄。
  3、锁骨颅骨发育异常症(Cleidocranialdysostosis)
  罹患此症的宝宝除了牙齿长得慢,甚至缺少某几颗牙之外,身材通常较矮小,前额及后脑勺较突出,位于颈、胸部交界处的锁骨发育不良或完全阙如,所以病儿的两肩可以靠在一起。这是一种显性遗传病,其基因缺陷目前已知是位在六号染色体短臂6p21部位,可用分子生物学检查证实。病人的智能完全正常。
  4、黏多糖储积症
  尤其是第二型及第六型的黏多糖症病儿,牙齿常长得比较慢。由于这是一种急性遗传的先天代谢异常,造成黏多糖在身体的各个部位,尤其是骨骼、关节、毛发、皮肤、牙齿、内脏等处慢慢堆积,而形成极特殊的外貌及因骨关节变形所造成的爪状手、脊椎异常和个子较矮,必须尽快寻医求治。
  5、狄兰氏综合征
  (ComeliadeLangesyndrome)
  为罕见的先天性异常,患儿的生长发育状况极为不佳,头上、脸小、手脚小、身材也小,脸部多毛且有典型的特征,几乎都有重度的生长发育迟缓及智能障碍,牙齿长得出奇的慢,且常会缺牙。此症预后不良,只能症状治疗加上复健,使其病情不致恶化过快。
  6、先天性颅骨过早愈合综合征(Craniosynostosissyndromes)
  较典型的有柯鲁松氏综合征(Crouzonsyndrome)及耶勃特氏综合征(Apertsyndrome)。除了因颅骨骨缝过早愈合所造成的特殊颜面及头型表
6-8个月:下齿槽长出两颗中间的门牙,跟着上齿槽又长出两颗门牙。 8-12个月:上齿槽长出外面两颗门牙,然后下齿槽的两颗外侧门牙冒出牙龈。 12-16个月:先后在上下齿槽出现第一乳磨牙。 16-20个月:先后在上下齿槽长出犬牙。 20-30个月:长出下齿槽的两颗第二乳磨牙,上齿槽的两颗第二乳磨牙,至此20颗乳牙长齐了。
&出牙晚不一定是钙&出错& 好多妈妈常会有这样的问题:宝宝10个月了还没长牙,会不会是因为缺钙所致。专家解释:出牙晚不一定是缺钙,与遗传也有很大的关系。 孩子出牙时间的早晚,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决定的。通常孩子在出生6~7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早的孩子在4个月便开始长牙,出牙晚的孩子要到10个月左右才萌出,个别孩子要到1岁以后才长出第一颗乳牙,这种情况与婴幼儿时期骨骼生长的快慢有关。 出牙有哪些症状: 出牙晚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缓慢,出牙早说明孩子骨骼生长较快,当然这是相对而言。只要不是由于缺钙或疾病所致的出牙晚,一般来说是不会影响今后骨骼的生长发育的。孩子的长高主要是靠长骨(四肢骨)的生长,长骨的生长主要是在骨干两端的干骺端和骨骺间的软骨组织中进行的。随着年龄的增长,四肢长骨增长速度远远较躯干增长迅速,到青春后期骨骼停止生长,孩子也就不会再长高了。孩子今后的身高,决定的因素在于遗传、营养和适宜的运动,与出牙时间的早晚没有直接的关系。 有些父母一见孩子该出牙时没长牙以为是缺钙,就给孩子吃鱼肝油和钙片,这是不可取的。给孩子补钙与否,主要是要根据孩子的身体实际情况来决定,孩子出牙晚不一定就是缺钙,但要结合检查及其所表现的症状进行综合分析来决定。孩子缺钙常表现为囟门闭合迟缓、头发稀少、出汗多、爱哭闹等,此时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补充一些钙制剂和鱼肝油滴剂,并注意辅食合理,对孩子的健康是有益的。如果一见孩子8个月或10个月还没有出牙,父母就给孩子服用大量的鱼肝油和钙片,就很容易引起维生素D过量甚至中毒,这样做对孩子的健康是有害无益的& 警惕出牙&不良&反应 发热:有些宝宝在牙齿刚萌出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只要体温不超过38&C,且精神好、食欲旺盛,就无需特殊处理,多给宝宝喝些开水就行了;如果体温超过38.5&C,并伴有烦躁哭闹、拒奶等现象,则应及时就诊,请医生检查看是否合并其他感染。 腹泻:有些宝宝出牙时会有腹泻。当宝宝大便次数增多、但水分不多时,应暂时停止给宝宝添加其他辅食,以粥,细、烂面条等易消化食物为主,并注意餐具的消毒;若次数每天多于10次、且水分较多时,应及时就医。 流涎(俗称流口水):多为出牙期的暂时性表现,应为宝宝戴口水巾,及时擦干流出的口水。 常识: 烦躁:当出牙前的宝宝出现啼哭、烦躁不安等症状时,一般只要给以磨牙饼让宝宝咬并转移其注意力,通常会安静下来 需要注意的是,佝偻病、克汀病、营养不良等都可引起出牙延迟,牙质欠佳。如果宝宝超过12个月还未出牙,应到医院查明原因,及早诊治。 小儿正常出牙顺序是这样的,先出下面的二对正中切牙,再出上面的正中切牙,然后是上面的紧贴中切齿的侧切牙,而后是下面的侧切牙。小儿到1岁时一般能出这八颗乳牙。1岁之后,再出下面的一对第一乳磨牙,紧接着是上面的一对第一乳磨牙,而后出下面的侧切牙与第一乳磨牙之间的尖牙,再出上面的尖牙,最后是下面的一对第二乳磨牙和上面的一对第二乳磨牙,共20颗乳牙,全部出齐大约在2-2.5岁。 如果小儿出牙过晚或出牙顺序颠倒,可能会是佝偻病的一种表现。严重感染或甲状腺功能低下时也会出牙迟缓 转帖
宝宝出牙时间的早晚及出牙的顺序,都是做父母非常关心的事,因为这是评价小儿生长发育状况的一个指标。
健康的婴儿,一般在出生后六、七个月就开始出牙。但有的孩子出牙较晚,甚至相差3&4个月,也不能算异常,有的小儿1岁左右才出第一颗牙,仍可以认为属于生理范围。
有些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八、九个月还没出牙,心里非常着急,认为孩子可能缺钙,牙长不出来。于是,有些家长就给孩子服鱼肝油和钙粉,并且加量地服用。这种做法是不妥的,往往有损孩子的健康。仅仅根据小儿出牙时间的早晚,并不能断定是否缺钙。即使是缺钙引起出牙晚,也不能盲目补钙,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如果家长擅自给婴儿大量服用鱼肝油、维生素D、注射钙剂,很容易引起中毒,给孩子带来痛苦。
小儿出牙多数情况是自然萌出,没有什么感觉,也有部分小儿伴有局部发红、发痒、流口水、咬硬东西或手指,哺乳时咬奶头等现象,这些大都在出牙后自然消失。
正常的宝宝平均六个月大开始长牙,以每个月增加一颗的速度,大约一岁大(十二个月)有六颗牙。更有些小宝宝长了两颗门牙之后就停止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长了。这些情形都可以见得到,也都在可以接受的正常范围之内,所以爸爸妈妈不用担心 !
每个宝宝的发育快慢不一样的,症状也不一样,有些宝宝出牙没反应,有些会发烧,有些会闹。我家宝宝四个多月就吐口水,流口水,我以为要长牙了,结果到七个半月才长出来,而且那段时间特别的娇气,又爱哭,晚上又闹。长牙的时候注意不要给宝宝吃太多酸的,象桔子类的东西。中途还有惠氏的人居然说我宝宝不长牙是缺钙,让我给宝喂些奶粉,我家纯母乳的。我说我宝宝检查微量元素不缺她就没话好答我了。我们老家的说法是长牙晚有肉吃,就是说长得晚好。只要一岁之前出牙都是正常的。据说先长上牙的宝宝缺钙,我也不知道这说法有没有依据。如果宝宝长牙了最好不要用填充式的咬胶,怕宝宝咬破。我家宝宝不爱吃磨牙棒,不过爱吃手指饼,我一直给他吃方广的手指磨牙饼,让他要长的牙快长出来。
孩子是否缺钙,先要经过检查才能知道。孩子出汗多、烦躁不安、夜间哭闹、枕部脱发、肋骨外翻、方颅、鸡胸、漏斗胸等症状是医生判断孩子是否缺钙的重要依据。但是这些症状只能在医生的检查下,才能确定孩子是否却钙。因为有些症状和体征均非特异性,如易出汗、睡眠不安等症状,有可能是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引起的;枕部脱发可能由于出汗教多,汗液刺激皮肤发痒,宝宝摇头摩擦枕部止痒引起的。引起夜间哭闹的因素也很多,例如维生素B1的缺乏,睡眠障碍等等;肋骨外翻,也可能由于胸部素束的太紧引起的.所以家长不能自行判断孩子是否却钙,医生也要在此基础上作出辅助检查才能确定. 可以进行X光骨骼检查,及验血来确认孩子是否却钙。部分孩子头发稀少于缺乏营养素有一定的关系,如缺乏蛋白质,头发就纤细。缺乏脂肪头发就会干枯无华;缺锌时头发就会卷屈色黄;孩子有营养性贫血或缺乏维生素d和钙时,头发生长也会受到影响。建议妈妈带孩子去做个检查,看看孩子是否缺乏微量元素。 人们长说,给孩子多剃几次头发,头发就会长的又黑有密。事实上,这种做法起不了作用。决定头发生长好坏的因素不在头皮表面,而在皮下发根部。每次剃头后,头发开始可能会长的快一些,但长到一定长度的时候就会缓慢下来,头发数量不会因此而增加,发根部也会受到刺激。 正常的囱门外观应该是平坦或稍微下陷,常可以看到随着宝宝脉搏的搏动而搏动,轻轻抚摩囱门,会有平、软的感觉。随着年龄的增长,颅骨也会不断生长,在颅骨边上不断的增添新骨,囱门就会逐渐缩小、闭合。一般来说,囱门在12-18个月关闭。 囱门过大,一般是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囱门就达到4-5厘米大小。最大可能是宝宝先天性佝偻病所至。也存在脑积水的可能,宝宝经过产道时头颅受挤,出生后几天,前囱门逐渐增大。 还有出牙的问题,出牙的早晚同遗传有一定的关系,一般宝宝的第一颗乳牙萌出的年龄月为4-10个月,20只乳牙出齐的年龄多数在2岁半,个别人可以迟到3岁。出牙的次序及月龄和出牙的只数宝宝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没有必要和别人比较。要保证牙齿的萌出平时要让孩子多咀嚼。在食物方面,平时多吃含有蛋白质、钙、磷及维生素A.C.D营养丰富的食品,可以帮助孩子乳牙的萌出。 所以建议你在宝宝检查完是否却钙的情况下再给宝宝补钙吧!如果不愿宝宝验血,也可以采用验宝宝后脑贴近发根的头发进行检查,不过相比来说还是验血比较准确,而且还可以检测其他的微量元素。
补钙的同时别忘了同时补充维生素D,因为它是帮助钙的吸收的。(多晒太阳,不能隔着玻璃)&&&&&&&&& & 正文
《好孩子需要“坏”父母》连载――以前的状况:太多没有原则的妥协
  父母满怀热诚地期待自己的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然后是一路辛苦地抚育和培养,直至他们在生理和人格上都能够独立自主。如此艰辛的一条路,然而父母还是做了这样的选择。或许每一对父母在选择养育孩子的时候,都有自己的理由和目标。但在成千上万个理由和目标中,对天下所有父母而言,首先,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快乐的童年。与自己的童年相比,孩子的童年应该被营造得更加温馨、活泼、快乐、积极。其次,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爱自己。这是一个基本的关于投入与收获的问题:父母千辛万苦地将孩子拉扯大,希望孩子爱戴自己,这是天经地义无可厚非的。然而现实中的情况是,孩子们经常让父母失望。(用民间俗语来说就是:人们永远也不要期望从孩子身上得到一样东西,那就是任何人都不能因为父母有这两种期望而指责他们,因为这两种期望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且不会损害到任何其他人的利益。这种期望就像人们的感觉一样,是自然存在的,所以任何试图隐藏或否认这种期望的行为都是徒劳的,也是没有意义的。我们应该正视到,这是所有父母的一种最基本的需求。然而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我们只要最优秀的(孩子)”导致了父母养育孩子目的的偏差,从而引发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原本就不简单,而现在某些错误的认知则又让这些问题越来越复杂。
  孩子们都有什么样的需求及爱好?这个问题不能一概而论,但有一点是确定的:他们的需求和爱好与父母们的不同,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当孩子与父母的利益不同时,因利益不同而产生的矛盾总会在某一天浮出水面,随之而来的可能还有程度更加剧烈的冲突。
  不同辈分的人因为利益的不同而导致矛盾和冲突是一件十分常见的事情,也是一件情理之中的事情,历史中这样的例子随处可见。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被当时的希腊人民控告,因为他们认为苏格拉底为希腊的青少年带来了恶劣的负面影响,毒害了他们,最后苏格拉底为此被判处死刑。而苏格拉底则一直对当时的希腊青年表示不满,他为希腊青年写的挽歌《当代青年》自出现之日起就一再被人们传诵。“存在于不同辈分人群之间的冲突, ”心理分析学家沃尔夫冈 ?豪赫海默( Wolfgang Hochheimer)认为,“是人际交往之间最常出现的问题之一,这个问题产生于人类历史的开端,并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直延续到今天。 ”
  毫无疑问,这种说法是完全正确的,但是还有待补充。存在于不同年代与辈分人群之间的问题无处不在,但是如今人们对于这种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却已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与苏格拉底被审判时已有天壤之别。而引起这一变化的本质原因是,人们越来越注重和谐,尤其是不同辈分与年代人群之间的和谐。青少年与成年人的利益总是不同,每当这两个人群因为利益不同而发生冲突时,父母们总是会利用严厉的手段来做出对自己有利的选择,而这所有的一切在以前都被人们视为理所当然。生活在今天的孩童则幸运多了,因为这种来自父母的专制差不多已经从我们生活中消失了。但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还是需要进一步改善,我们还需要做出多种努力来维系父母与孩子之间良好的互动,父母不仅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绝对的专权暴力手段来对付自己的孩子,还要尽可能地减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利益差异以及共同生活中的冲突,尽管有人说这些差异和冲突是无法避免且必然会出现的。最为理想的目标是,在父母和孩子的共同努力下,我们连丝毫差异和冲突的兆头都感觉不到。
${FDPageBreak}
  有一件事是无可辩驳的: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难做。尽管他们很少向周围其他人寻求帮助,但是各种教育孩子的建议、小窍门还是铺天盖地而来,最终将他们完全包围。此外,他们还要尽可能地掌握并熟悉“官僚手段”(这里指萝卜加大棒的政策,父母对待孩子应该刚柔并济,既不能一味地宠溺,只用怀柔政策,也不能只使用权威和暴力,对孩子实行铁血统治。对待孩子,父母应该学会合理地使用官僚手段,就像统治机构对待百姓一样,恩威并施)的应用,唯有如此,他们才有可能成为严格意义上的父母。对于很多人而言,成为合格或者成功的父母已经变成了严重的精神负担,他们一方面要注意自己的优点并加以保持发展,另一方面还要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进而避免自己犯同样的错误。现在,这种对父母的期望和要求已经变得无处不在了,父母要承担的义务也越来越明朗化。在这种备受压迫的情况下,父母要想维持原本不受约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自然也变得越来越难。
  与此同时,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的时间也在急剧减少。做父母的也意识到了这种情况,所以一旦他们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他们就总是会想方设法地使孩子们尽量度过一段轻松自在的美好时光。友好的家庭环境和和谐的共处氛围是需要所有家庭成员共同努力的,如果所有家庭成员都愿意为了这一美好愿望而共同努力的话,那么家庭成员之间因冲突而导致的不和、纷争和抱怨可以从一开始就被扼杀掉。当然,有些冲突是无可避免的,即使家庭成员有心扼制,它们说不定会在未来的某一天又突然浮出水面 ――并且通常还是在一个特别不适宜的时候 ……
  现在,孩子与父母之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其主要责任应该由父母这一方来承担。由于父母花了太多的时间在工作上,所以可以用来陪伴子女的时间自然越来越少(现今社会中绝大多数父母正面临着这一状况,我自己也是如此)。“由于白天一整天都在工作,孩子被冷落在一旁,所以父母通常深感自责和内疚。下班以后,就会尽量不惹孩子生气,甚至做出讨好孩子的举动。一方面,父母总是担心,当自己没有陪伴在孩子身边时,孩子是否会受到伤害;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孩子能够忍受现状,甚至希望孩子能够谅解自己。他们希望孩子能够向自己表明,当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自己也能照顾自己,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糟。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父母开始试图为孩子营造一个梦幻的王国:每天晚上父母下班回家后,孩子就成了家里的小公主或小王子。‘我们已经亏欠了他们这么多(因为我们总是在他们成长的过程中缺席),我们怎能再对他们做出更多更过分的要求呢(当我们能够陪伴在他们身边的时候)?’所有受自责感折磨的家长们都几乎抱着这种心理。 ”
  家长们这种内疚的心理十分常见,但是引起他们内疚的原因并不一定都是因为他们忙于工作。除却耗去父母们大多数时间的工作之外,可以造成他们内疚的原因还有很多,而这些原因,一部分是父母自身的原因,另一部分则是社会因素,比如现今社会对父母越来越高的期望和要求。我们注意到一件事情,当我们越是有计划地刻意地去做某件事的时候,事情往往越是会有出人意料的发展;当我们发现自己没有达到预定要求和标准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羞愧甚至难过。如果“摩登完美父母”有一个行为标准的话,如果这些标准以文字形式被固定下来的话(还有哪个已经为人父母的人可以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行为完全没有受到这些标准的影响),父母对自己的要求将会在无形中被提得越来越高。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些父母,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常常感到沮丧,因为这些标准并不能使他们一直完全满意。“重新考虑该如何对待孩子,及时改变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法,永远都不会嫌迟,并且也永远都不会多余。”在德国,曾经有一本流传甚广的有关儿童教育的专著,这本书最大的特色是它不同于当时流俗的一些作品,只凭借热门话题吸引看客前来购买,相反,书中叙述的内容真的具有一定的道理,作者甚至还首次提出了某些观点:“你们的孩子从来都不是天使,但是你们却可以成为越来越出色的父母,可以做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好。 ”这句话富含了人类的基本伦理道德,隐藏在这句话后的信息也很明了:做父母的永远都别想休息或怠惰,为了成为完美的父母,他们必须坚持不懈地、持续不断地努力。当他们的修为达到和上帝一样的水准时,让人满意的结果才有可能出现,尽管这种情况出现的概率近似为零。
${FDPageBreak}
  现在“成为好父母”的这种意识蔓延的范围越来越广,人们对于父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在这种高压下,父母没有变得“越来越好”,沮丧的、惭愧的、不满于现状的父母却越来越多。
  当人们越来越严肃地看待生活,还处于幼儿园和小学的孩童就已经被赋予了众多厚望,父母对他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面的情况就变得十分棘手了:孩子们要满足这些人的所有愿望,最后导致一件事的发生 ――毕业考试变得十分重要。而这又导致了另一个后果:由父母与孩子组建的公共生活领域最终变成一个带有夹层的关系网。
  一方面,现在的孩子被当做一个小大人来对待,他们需要面对来自父母和老师的高度期望,尤其是在学习成绩方面的高要求,所以他们从一开始就必须不懈地努力,唯有如此,他们才能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他们的日程表中总是写满了各种需要参加的,对他们而言十分重要的活动。)
  另一方面,他们又都被当做天使一样高贵的“小公主”或“小王子”。当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时,所有来自社会的各种期望和压力、他们需要承担的义务都被扫除一空,那时,整个世界就围绕他们而转,他们是那个世界的主宰。(当然这种情况是有一定的空间限制的……)
  其实,孩子与父母之间之所以会存在这种特色分明的夹层关系,父母才是“罪魁祸首”,父母的矛盾心理、来自他们内心的激烈冲突促使了他们的行为,从而导致这一结果。在父母的心中,他们既想为孩子打造一个人间天堂般的生活环境,又想满足自己的愿望(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杰出的人才)。孕育孩子一直被认为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 ――然而每位成为父母的人又都希望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可以尽可能少地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最好能够完全不改变自己原来的生活,尤其是工作机会绝不能因此减少。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要想将生活中各种矛盾协调一致的确很难,所以总是有人在感慨“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情况是如此复杂,问题又难以解决,因孕育孩子而带来的冲突还在不断加剧(并且这些冲突在通常情况下还是不可调和的),这一切简直就像一道原料丰富的浓稠的调味汁一样 ――一团糟。针对孩子与父母之间的这种情况,一句具有指导意义的“至理名言”横空出世了:“不要吵架就好。 ”
  在一个家庭中,孩子与父母之间是否有过公然争吵的行为,对家庭的影响十分大。调查显示,从未有过公开争吵行为的家庭,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为和谐,尽管争吵可以改善情绪。至于争吵为什么可以改善情绪,没有人可以说明原因,即使是吵架者本身也说不出具体的所以然来。然而除却这方面的原因,争吵对孩子的影响并不好。如果争吵的情况持续下去,父母也会受到不利的影响。
  争吵造成的恶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直接加剧家庭成员之间的冲突,二是将冲突暂时隐藏起来,然后在未来的某一天更加剧烈地爆发。如果孩子和父母双方都能意识到存在于他们之间的不同利益并能正视它们,如果他们都能够真正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并接受彼此间的差异,如果他们都愿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这些不可回避的冲突寻求解决之道,那么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和谐关系也就指日可待了,孩子与父母之间亲善友好地相处也不再是异想天开的事情了。这样做的同时也意味着,父母与孩子之间应该有一定的约束关系,并且双方都应该自觉遵守这种约束关系。当孩子们总是要面对一堆规则的时候,他们自然是很反感的,尤其是当这些规则限制了他们的活动空间的时候。如果可以的话,他们也不愿意老是为了这种事情生气甚至发火,尽管他们有权为此恼怒。父母都希望自己在任何时候都是受孩子爱戴的,所以他们总是不能忍受孩子与自己的意见相左和孩子偶尔出现了幼稚脾气。有时为了营造一种完全是由父母单方面臆造出来的“和谐氛围”,父母还会用一些很奇怪的行为方式做出一些很奇怪的事情欺骗自己的孩子,引诱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用一种成人才有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FDPageBreak}
  人是群居动物,没有任何人可以完全不与他人交流地过着与世隔绝、离群索居的生活。由于每个人利益都不尽相同,所以矛盾和冲突自然应运而生。应该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与冲突?有人提供了一块十分有效的试金石,借助这块试金石,人们可以断定一个人的“危机公关能力”。面对不同的利益群体时,这块试金石还可以指导当事人如何更好地调停各方利益。那么这块试金石究竟是什么呢?其实有关这块试金石的秘诀很简单,那就是面对冲突时,仔细想一下:“只有利用暴力手段才能解决这次的冲突吗,有没有其他更奏效的方法?”
  在父母与孩子之间,暴力强迫是一件一直以来都普遍存在的事情。大人并没有考虑过 ――至少没有严肃认真地考虑过 ――孩子这个角色究竟代表着什么?他们也从未想过该如何严肃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孩子 ――如同严肃认真地对待其他任何一个独立的作为人的个体。父母视孩子为依附于自己才能生存的后代,认为他们应该臣服于自己,当他们有任何忤逆行为的时候,理应受到鞭打。稍有能力的时候,他们就被迫去工作。即使体力不够,理性也还没有那么成熟,他们还是被当做一个完全成熟的大人来对待。更为不幸的是这种情况竟然还持续了几个世纪。首次引入“童年”这个词并将童年视为人生中的一个特殊阶段,是近代才发生的事情,“童年”这个词的发展几乎与工业化同步,也有可能就是社会的工业化才引发了人们对童年的重视和思考。“那时人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视童年,社会上甚至首次出现了专门研究童年意义转变的人,如亚力斯 ?德?茅瑟( Aries de Mause)或者巴丹泰( Aries de Badinter)。随着研究的进行,整个社会开始意识到,在 17世纪以前的人们的观念中,并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童年’这个概念。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家长才开始在对待自己年幼的孩子时,更加注重感情的投入,他们被重视和疼爱不再是因为他们未来继承人的身份,也不是因为他们具有传宗接代的能力。即使是在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家庭中,孩子也不会再被当做是一种负担。 ”
  孩子究竟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是一本现今发行甚广的儿童教育类书刊的名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巴洛克时代,如果一个母亲听到这样的一个问题,她会作出怎样的反应?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她的反应很可能是很迷茫,因为她不懂你为什么会这么问,然后这个问题也随即被她抛之脑后,她根本不会费任何力去认真思考。这种推测可以通过下面的这个例子得到证明:沃尔夫冈 ?阿玛德( Wolfgang Amade)和康斯坦茨 ?莫扎特( Konstanz Mozart)的第一个孩子名叫赖蒙特 ?莱奥波德 (Raimund Leopold)。在他仅有六个月大的时候,上面提到的这对夫妇即孩子的亲生父母将他全权托付给乳母照料,夫妇俩于 1873年 7月的时候动身前往萨尔茨堡,做为期并不短暂的旅行。四个月后,也就是 11月底,他们才从萨尔茨堡尽兴而归。直到那时他们才知道“那个胖乎乎的、圆滚滚的、可爱的小家伙”已经于 8月 19日死去了,他那年轻且充满希望的生命过早地与这个世界说了再见,离开的时候甚至没有父母陪伴在身边。 如果康斯坦茨 ?莫扎特读了本段开头提到的那本书,她会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失职,作为一个母亲,她完全没有尽到细心照料自己孩子的责任。孩子究竟应该得到什么?这个问题在今天早已经成为了最热门话题之一。以前在处理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时,父母总是居于强势的位置,他们可以不受丝毫限制地行使自己的“绝对权力”,现在这种情况依然存在,但是当我们做出这样的行为时,我们应该谨记,孩子对某些来自父母的行为是会反弹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本来就不会存在“生来就有的和谐”。我们应该明白,孩子与父母本来就不可能完全和平地相处,事实上任何两个个体在相处的过程中都会存在冲突。如果有人已经决定要做一个合格的父亲或母亲,那么他(她)从现在开始就必须要转变自己的观念了,当自己的利益与孩子不同时,孩子的利益比自己的重要。如果您排斥这种说法并拒绝这样的行为,那么儿童教育专家建议您还是不要生育孩子比较好。位于奥得河畔的法兰克福(德国有两个法兰克福)市里曾经发生过一件让人十分痛心的事情。一位年轻的妈妈为了能够不受干扰地与自己的男友相处,将自己两个尚且年幼的孩子锁在了房间里,并且时间还长达两周之久。最后惨剧发生了,这两个孩子因缺水干渴而死掉。 2000年春季的时候,法庭给予这位母亲的判决是谋杀罪名成立,被判处终身监禁。
  当然,上面列举的这个例子过于极端了,在一个普通的正常的家庭中,这种情况出现的几率是很小的。但是这个例子却告诉我们,当父母毫无顾忌地只考虑自己的时候,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可以恶化到什么地步。即使有时孩子似乎同意了父母这样的对待,情况还是不会有什么好转。如何在已经“失控的”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中找到新的平衡点,这也是本书将要探讨的一个主题。
${FDPageBreak}
  关于独立自主的讨论(孩子们究竟应该得到什么也被列入议题之中)一直没有停止过,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近五十年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有了跨越性的发展。在这些深具教育和变革性意义的成果中,人们抛弃了许多成见和不好的习俗,尤其是一些以今天的眼光看来过于残忍和暴力的习俗。已经逝去的时代,例如莫扎特生活的时代,显然“不够好”,与我们生活的时代相比,更是不可同日而语。我们应该庆幸我们生活在这样的一个时代,因为现在的我们可以通过对他人案例的仔细观察得出自己想要的结论,通过对无数人不同经历的比较和分析,我们总能找到正确的方法,至少可以吸取一些教训,从而减少自己犯错的机会。
  存在于辈分之间的冲突似乎自古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今天这个问题只不过换了一种新的方式再次出现在了我们的生活中,并严重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这次的问题不仅仅是一堆让人堪忧的数据和分析。衡量当代家庭问题的重心也不再和以前一样,仅取决于有多少孩子没有父亲或母亲。过去的三百年中,很多事情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在一个富庶的现代化工业大国里,就以联邦德国为例吧,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已经越来越罕见了,如果真有这样的大家庭存在的话,那它可真称得上是“奇葩”了。孩子的出生率与出生数量也都在不停地减少,独生子女变得越来越多,单亲家庭、独居单身的人越来越多,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 ①如同这两样事物的趋势一样,有关子女教育援助的专业书籍和各种参考书也如雨后春笋一样,茂密而又快速地都冒了出来,与此同时,教育咨询中心和其他类似的机构的数量也以井喷之势增长。而这一切现象都是与父母们越来越严重的不安全感相适应的,越来越多的父母需要各种教育孩子的信息、指导和专业建议。但这种局面也存在一些隐患,比如,当人们的行为方式都被一种思想左右时,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了。
  在这种信息过剩、到处充满了自我辩解的大环境下,有些人开始发表新的言论,试图树立新的典范,并且这种言论开始逐渐被大多数人接受。针对以往的观点(孩子们一定可以自我约束),新的观点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将人们以前所认识的“沙漏翻转了过来”,一种完全与之对立的全新的观点浮出了水面 (这种观点主张“父母们拥有主导权” )。在如今各种教育书籍泛滥的情况下,“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这种观点显然是势单力薄的(至少作为作者本人的我以及我所坚持的观点所面对的情况是这样的)。以前,孩子们几乎没有丝毫权利可言,他们的兴趣爱好只能和父母保持一致,或在父母的鞭策下,他们特意去培养一种兴趣特长,因为唯有如此,父母才会考虑他们的兴趣所在并加以满足。今天的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孩子们 ――尤其是小孩子 ――早已经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当他们提出需求的时候,还总是能找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父母们则将满足孩子的愿望当做自己的义务,对他们有求必应,甚至都不考虑他们的要求是否合理。
  过去,父母以极其淡漠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把他们当成无关紧要且毫无任何权利的“寄生虫”。如今,人们号召以“正确的”主张和原则对待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理应得到“与孩童相适应”的教育和培养,他们应该被尊重,而这种思想的中心是对父母与孩子关系没有成见地、不受拘束地探讨:孩子想要的和父母想给的总是不能完全同步,他们之间总是充满了冲突。未来的某一天,这两个人群或许会和谐相处,但前提是父母必须首先作出努力 ――在这一天到来之前,冲突还是很常见。
  如何对待孩子与父母之间充满冲突的关系,是应该正视它,还是否定?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过去的三十年中 ――和任何一个时代一样,三十年的时间足够一个婴儿成为一位父亲或母亲 ――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仔细思考我们的教育步骤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与戴安娜 ?艾伦赛夫特的谈话主题),是一件十分有必要的事情。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又是为什么呢?
  哪些方法有助于父母与孩子之间关系的修复,可以使他们之间得到平衡和调节?本书所有的章节都是围绕着这一个问题展开。作者提出这样一个论点的目的在于激起所有父母的勇气:重新拿起你们的勇气,仔细地彻底地(不要带着负面的先入为主的成见)去思考这个满是问题的复杂关系网 ――孩子们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权利,他们又应该承担什么样的义务?我们对他们的期待究竟是否合理,我们应该给予他们什么样的多大的独处空间?……同时自我反省,我们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如同反省我们自身大大小小的缺点一样。
${FDPageBreak}
  因为孩子的一些举动而生气,有时会害怕他们的一些举动,甚至为此会咒骂他们,这一切行为其实都是常见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反过来说,当孩子们偶尔也有这样的行为时,我们也应该选择接受。父母必须认识到一件事情: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孩子会向自己的父母学习,与他人交往时什么事能做,什么事最好不要做。父母应该正视自己的行为和感觉,不要因为羞耻而不敢面对自己。敢于承认自己不是完美的,不是什么丢人的事情。父母也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会受伤、会生病、耐心有限、拥有自己正常的与孩子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只有这样的父母,他们才有可能学会如何适当地解决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而不是利用诡计“从背后阴险地”击败孩子。最后,他们对父母与孩子关系之间的冲突会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会再盲目地追随一些原本就不可能存在的(还具有破坏性的)“完美理想”,不会再盼望那些脱离实际的所谓的和谐。这样一来,他们也就会知道该如何更好更公平地对待自己和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真诚是人们共处并能进一步交往的基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不同辈分的人之间:在一些家庭中,父母不会对孩子使用暴力手段,但是他们却会用其他的更恐怖的非暴力手段来苛求自己的孩子,比起这样的父母来,了解孩子与自己的能力和底线,不会对彼此做出过分要求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保护。这样的父母不会总是盲目地追逐一些不可能实现的典范,例如总是想要更好的 ――在他们的眼中,只要是认真对待了,努力实现了“及格”(著名物理学家唐纳德 ? W.温尼科特曾经这样说),那么已经拥有的一切就是最好的了。要达到这种境界,有一个概念必须被确定,那就是分清楚父母的责任是什么,但同时也不能完全忽略他们的利益所在。
  为了将这个概念的轮廓勾画出来,并不需要父母亲自去探索每一个过程,并建立一个坐标轴,一条坐标轴标为“教育”,另一条标为“社会化”(或者“对所处文化的适应”)。事情究竟会怎样,不会取决于一场有关词语和概念的无意义之争,而在于人们对事情本身发展过程的理解。为此,人们首先还要考虑到生理前提,然后是历史成型过程,并为此进行一场争辩。关于这个问题的具体讨论将在本书随后的两个章节中出现。就像著名的原子物理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尼尔斯 ?波尔( Niels Bohr)曾经说过的那样,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比一个真理更加的实用。总是有人对父母提出过分的要求,孩子或许也正承受着这样的痛苦,并且孩子与父母之间总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你想要更好地了解现今存在的这些问题并想要找到问题解决之道,那么你必须首先要知道,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在什么样的大文化背景下,这些问题有了植根的温床。唯有对上述这些问题有了概括性的深入了解,你才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并找到自己独特的解决方法。唯有本身具有独立自主性格的父母,他们才能引导并帮助自己的孩子培养出独立自主的性格。
  这是我书中的一些自己的独特见解 ――所以我的书可能不能够完全地“迎合大众的口味”,反而会被视为是“有悖于传统的”。
本文来自家庭医生在线论坛,由网友发布,本站仅引用以提供参考,不代表本站赞同文章的观点。如您认为本文在内容和知识产权上侵害了您的利益,请与我们联系:020- 。
(责任编辑:杜丽华 )
相关推荐:
请文明发言,发广告将被屏蔽IP
本文出自我科一位真实变性患者之手,详细从患者的角度总结和整理了这一手术的点点滴滴...
[]中医3款方剂教你对症调理夜间盗汗
[]外阴白色病变要怎么预防 6招来预防
[]女性摄入过多脂肪易引发乳腺癌 天然食物可防癌
合作商内容推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度娘你知道的太多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