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药论坛考研的中药配伍怎么背啊?怎么越背越...

枳实和白术及其配伍药对的现代研究--《中医药信息》2012年03期
枳实和白术及其配伍药对的现代研究
【摘要】:枳实、白术配伍具有行气消痞的功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查阅近几年来的相关文献,对枳实、白术及其配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临床应用等各方面文献进行了研究。目前,还没有该药对配伍后化学成分变化方面的报道,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
【关键词】:
【基金】:
【分类号】:R285.5【正文快照】:
枳实、白术是中医临床上健脾理气方中的经典药对,其功效随二药药量配比不同而发生变化,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诸多消化系统疾病。随着现代化学、药理学和药代动力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在枳实、白术及其配伍的临床应用研究、物质基础研究、药效学及药动学研究等方面已有较多的研究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仅支持PDF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南山;张彬;李丽立;侯德兴;;[J];华北农学报;2007年02期
王文凯,甘晓兰;[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年12期
吉中强,纪文岩,宋鲁卿,高晓昕,郭亮;[J];山东中医杂志;2003年06期
李岩,孙思予,周卓;[J];辽宁医学杂志;1996年04期
王翠芬,杨德治,魏义全,寻庆英;[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3期
张启荣;朱克刚;彭吉霞;李莉;;[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6年05期
麻晓慧;缪红;程建军;商亚珍;;[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07期
李新旺,任钧国;[J];中医研究;2002年06期
李翠芹;贺浪冲;邓婷;;[J];中药材;2006年08期
李冀;刘蔚雯;肖洪彬;李胜志;胡晓阳;;[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刘蔚雯;[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荣莱,沈慧安;[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8年04期
丁曙晴,丁义江,郭荣,魏睦新,郑雪平,陈洪林,沈媛;[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5年02期
周厚广,鲍远程,陆建明;[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年11期
牛云飞;刘健;黄传兵;谌曦;;[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年05期
边玉麟,朱定军;[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庞德湘;郭勇;王泽时;吴良村;;[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1993年04期
冷贵兰;李习鹏;;[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周嘉鹤;[J];福建中医药;2004年03期
李劲松;;[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5年S1期
符友丰;;[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石忠峰;[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5年
牟建仁;[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金熙哲;[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李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孙志良;[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迟莉丽;[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4年
李承哲;[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2年
张一昕;[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周宝宽;[D];辽宁中医学院;2003年
郭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惠敏;[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许振国;[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邓惠玲;[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刘军凯;[D];成都理工大学;2007年
杜晨光;[D];河北医科大学;2007年
赵衍刚;[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杜兆金;[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于学美;[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刘丙欣;[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5年
卢时湧;[D];浙江工业大学;2005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于晓明;金宏;糜漫天;;[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1期
钱永坤;[J];江苏医药;2005年01期
刘付宝,刘生光,何长林,刘瑞林;[J];蚌埠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林茵绿,杜顺福,蔡元坤;[J];河北中医;2002年11期
阮鹏,张全荣,龚作炯,杨丽华;[J];临床内科杂志;2004年02期
刘林亚;[J];四川中医;2001年01期
殷静先;[J];时珍国医国药;2000年06期
鲁汉兰,余诚,邓三平;[J];中国中药杂志;1999年07期
黄晓曦;王兴鹏;吴恺;马晶晶;徐铭益;;[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08期
宿树兰;[J];中药材;2001年03期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守志,盛宝军;[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年05期
周海虹,徐兆兰,杨瑞琴;[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93年04期
毕庆和,杨德治,应崇智,丁霭玲;[J];中华中医药杂志;1991年01期
刘松林,梅国强,赵映前,孙江桥,万晓刚,张茂林;[J];中国医药学报;2004年08期
朱金照,陈东风,冷恩仁,张捷,许其增;[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1年03期
韦红,吴克利,全会标;[J];临床医学;2002年07期
李启祥,朱良如,侯晓华;[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医学版);2003年04期
田虹,周汉建,戈兰,陈小良;[J];广东医学;1999年11期
杜伟华,张振书,张万岱;[J];广东医学;2000年02期
郑天珍,李伟,瞿颂义,丁永辉,卫玉玲;[J];甘肃科学学报;1998年03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刘莉洁,魏义全,寻庆英,杨德治;[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1年03期
黄爱华;陈海丰;曾元儿;;[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年02期
卢静华;刘影;李羽佳;;[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1年03期
李红芳,李丹明,瞿颂义,郑天珍,李伟,丁永辉,卫玉玲;[J];中成药;2001年09期
陈志红;苗兵;李剑敏;;[J];应用化工;2008年06期
刘海兴;;[J];烟台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版);2008年04期
黄爱华;曾元儿;迟玉广;陈海丰;;[J];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9年06期
蔡逸平,陈有根,范崔生;[J];中药材;1999年01期
谢冬萍,李伟,瞿颂义,郑天珍,杨颖丽,丁永辉,魏玉玲,张孟业;[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张玲;刘振丽;宋志前;王淳;李林福;王跃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彭菲;金华;;[A];全国第3届临床中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尹丽波;林桂梅;侯影;张凡;贾天柱;;[A];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炮制分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范崔生;蔡逸平;曹岚;褚小兰;杨雄志;;[A];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全国第三届天然药物资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赵云鹏;杨舒婷;龚华栋;陈斌龙;傅承新;;[A];第十届全国药用植物及植物药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林桂梅;尹力波;贾天柱;;[A];2010中药炮制技术、学术交流暨产业发展高峰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罗容;张贵君;;[A];200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八届中药鉴定学术研讨会、2007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寿旦;俞忠明;章建民;;[A];2009浙江省中药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曾福元;;[A];’98全国中药研究暨中药房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1998年
李慧;王弘;陈世忠;;[A];第八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与第五届全国药用植物和植物药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徐敏;田晓英;庄玲玲;梁士贤;郑景辉;陈永良;徐冬英;邓平香;邓斌;;[A];中国毒理学会第五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常怡勇;[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伏新顺 青海省中医院;[N];中国中医药报;2009年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石瑞舫;[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杨元德;[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张虹;[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青海省中医院
伏新顺;[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乔卫严;[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刘华;[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叶水泉;[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副主任医师 李子云;[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伟;[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1年
陈鸿平;[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罗容;[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郝延军;[D];辽宁中医药大学;2006年
许爱华;[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朱祥枝;[D];福建农林大学;2005年
周宏宇;[D];沈阳药科大学;2008年
刘扬;[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6年
何永明;[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刘蔚雯;[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叶俏波;[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于玲玲;[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林丽丽;[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1年
于晓黎;[D];辽宁中医药大学;2010年
王小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汲守信;[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谭敏;[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杨辉;[D];陕西理工学院;2010年
黄伟;[D];成都中医药大学;2011年
张楠;[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2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4号来源:《药学实践杂志》2013年第06期 作者:畅婉琳;黄慧梅;韩琳;李敏;姜鹏;柳润辉;
中药复方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
中药复方是中医临床用药的主要形式,它是指在辨证审因决定治法以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成原则妥善配伍而成的一组药物"。经过数千年的应用,已证明其组方的合理性和疗效的确切性,但科学发展到今天,已无法仅靠四气五味、阴阳五行这些传统理论来解释中医中药,中药要想得到世界的认可,就必须用现代化手段来阐明其科学内涵。 前人将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为药物“七情”,《神农百草经》称“七情”为“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除了“单行者”,后六种即为我们现在所说的药物相互作用⑴。传统中药理论并非忽略现代所谓药物的相互作用,只是传统理论侧重于经验,缺乏现代科,理论的诠释。因此,如何用现代科学技术揭示屮药复力■配伍的机制,是中药复方现代化建翻重中之経使中药复方为国际市场所接受’大M关键。
, ?w W 张伯礼院士曾指出,方剂配伍规律研究要高于 传统中医药研究,有别于国外天然药和植物药研究。 即一方面要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研究中药,另一方面 由于中药的药效是通过完整性表达的,因此又不可 完全按照单体药物的手段来开发中药。1.1整体......(本文共计5页)
相关文章推荐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年09期
《中国药师》2006年06期
《海峡药学》2008年06期
《中草药》2009年12期
《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中药药理与临床》1988年02期
《药学实践杂志》2013年06期
《陕西中医》2014年08期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0年01期
《中草药》2011年04期
《中国中药杂志》2001年12期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年03期
《内蒙古中医药》2009年15期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年06期
《海峡药学》2014年04期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10期
《中草药》2006年11期
《中药药理与临床》2008年01期
《中医药信息》2006年04期
药学实践杂志
主办:第二军医大学;中国药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出版:药学实践杂志杂志编辑部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上海市您的位置: >
来源:  作者:陈倩冯泳;
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的研究现状及思考  中药复方秉持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成为临床防治疾病的主要形式而传承千年,其稳定可靠的疗效源于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辨证审因,选择合适的药物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以达到增效减毒的综合效应。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以临床经典效方或常用药对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现代生物学科研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的药效配伍及其作用机制等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是近三十年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主要趋势。而针对中药复方多成分、多层次、多途径、多靶点的药效特征,综合现代植物化学、分析化学与药理学研究方法的中药复方组分研究逐步成为中药复方现代研究的一支主流。本文通过总结近十年来组分配伍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现存问题进行思考与展望。1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的科学内涵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化学分离提取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数千年来停留于饮片配伍层次的方剂配伍方法和研究手段已经无法满足中医药随着时代进步发展的需求,中药复方现代研究侧重单体药效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脱离了中医药配伍理论,故王永炎、张伯礼院士等学者逐步提出有效组分配伍研究的新思路。即以中医药辨证论治和整体合一原则为基础,结合配伍理论,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从临床有效药对及经典复方切入,基于相对清(本文共计3页)          
相关文章推荐
看看这些杂志对你有没有帮助...
单期定价:4.00元/期全年定价:3.20元/期 共19.20元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的研究进展.pdf
下载积分:800
内容提示: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的研究进展.pdf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17:13:5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下载文档:中西药的合理配伍应用的研究进展.pdf.PDF
官方公共微信0 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
三个月内无售出
请选择您想要的商品信息
扫码下单,更多惊喜
*由于资质原因部分商商家无法支持,请以下单页为准。
商家编码:0
ISBN编号:0
出版时间:
开本:16开
装帧:精装
出版社:其他
作者:其他
开始时间: 12:48
结束时间: 12:47
保修:无保修
基本信息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 高秀梅 著; 张伯礼,等 编& 人民卫生出版社 字数:页码:457版次:1装帧:精装开本:16开商品重量:编辑推荐内容提要《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对中医内科、心血管科、老年病科的临床医师及从事中药药理、中医药研发工作的研究人员、研究生等,均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世纪之交,以王永炎院士、张伯礼院士为首席科学家、由多学科学人组成的团队,承担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973项目)中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的子课题――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组分配伍研制现代中药的理论与实践》集“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课题组专家群体的原创性工作于一体,充分展示了复方丹参方研究的最新成果。  全书共分为10章,包括复方丹参方的文献研究、药效物质研究、体内过程研究、配伍配比规律研究、作用机制研究、毒理学研究、临床研究及其不良反应等方面的内容,并阐述了复方丹参方的组方理论及其对现代中药研发的贡献,介绍了中药复方的方法学研究。书中反映了符合循证医学理念和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原则的方案设计,系统评价了复方丹参方的临床研究现状及该药的不良反应,从整体、器官、细胞、分子四个层次的药理水平揭示了复方丹参方标本兼顾治疗心血管病的科学内涵。另外,对“复方丹参方的现代研究”课题组在方法学上所做的开拓性工作也进行了总结,为探索建立研制现代中药的新模式提供了技术方法学的支撑。目录第一章
复方丹参方文献研究第一节
复方丹参方的起源及应用一、起源二、应用概况第二节
丹参、三七、冰片的本草考证一、丹参的本草研究二、三七的本草研究三、冰片的本草研究第三节
丹参、三七、冰片的GAP研究一、丹参的GAP研究二、三七的GAP研究三、冰片的GAP研究第四节
丹参、三七、冰片的化学研究一、丹参的化学研究二、三七的化学研究三、冰片的化学研究第五节
丹参、三七、冰片及复方丹参方的药理研究一、丹参的药理研究二、三七的药理研究三、冰片的药理研究四、复方丹参方的药理研究第六节
复方丹参方的提取工艺与剂型研究一、提取工艺研究二、剂型研究三、质量控制研究第二章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研究第一节
丹参药材的质量控制研究一、丹参药材脂溶性、水溶性成分的分析方法二、标准曲线的绘制三、方法的评价四、样品含量分析五、结论第二节
不同来源丹参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一、丹参指纹图谱二、系统适用性参数三、指纹图谱方法学考察四、指纹图谱数据第三节
复方丹参方及单味药的指纹图谱研究一、丹参指纹图谱二、三七指纹图谱三、复方丹参方指纹图谱四、结果第四节
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的分离分析研究一、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的质谱分析二、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影响的分析三、丹参水溶性有效组分主要成分的分离和结构鉴定第五节
不同配比复方丹参方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一、复方丹参方丹参水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二、复方丹参方丹参脂溶性成分的含量测定三、复方丹参方三七皂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第六节
复方丹参方化学时变性研究一、丹参水溶性成分的稳定性考察二、丹参脂溶性成分的稳定性考察三、三七皂苷类成分的稳定性考察四、结果五、结论第三章
复方丹参方体内过程研究第一节
复方丹参滴丸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实验材料二、实验方法三、实验结果及讨论四、小结第二节
复方丹参方血清药化学的动态研究一、大鼠灌服复方丹参方后血清中丹参素的测定二、大鼠灌服复方丹参方后血清中人参皂苷Rg1、Rb1的测定第三节
丹酚酸B的体内过程研究一、在模拟消化道体液中的稳定性研究二、丹酚酸B的肠吸收动力学三、丹酚酸B在人体粪便中的离体温孵研究四、结论第四节
丹参酮ⅡA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一、生物样品中丹参酮ⅡA的高灵敏度定量分析方法二、丹参酮ⅡA体内外药代动力学研究三、结语第四章
复方丹参方配伍配比规律研究第一节
复方丹参方抗心肌缺血的基线研究一、对结扎大鼠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二、对结扎大鼠心电图的影响三、对结扎大鼠心肌酶的影响四、对结扎大鼠脂质过氧化物的影响五、基线研究的提示第二节
丹参、三七全成分配伍配比研究一、丹参、三七全成分配比优化的整体实验研究二、丹参、三七全成分配比优化的细胞实验研究第三节
丹参、三七组分配伍配比研究一、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不同配比对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影响二、丹酚酸B/丹参酮ⅡA不同配比对心肌细胞的影响三、丹酚酸B/三七总皂苷不同配比对大鼠离体心脏冠脉流量的影响第四节
新复方丹参方与原复方丹参方的药效学比较研究一、新复方丹参方与原复方丹参方抗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药效比较研究二、新复方丹参方与原复方丹参方对麻醉犬心肌缺血的药效比较研究第五章
复方丹参方作用机制研究第一节
复方丹参方加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作用一、复方丹参方加强缺血性预适应对心肌的保护作用二、复方丹参方加强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第二节
复方丹参方及有效组分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一、丹参、三七的有效组分对正常大鼠血小板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二、大鼠********血瘀模型的建立三、复方丹参方对********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功能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探讨四、丹参、三七的有效组分对********血瘀模型大鼠血小板功能及其作用机制探讨第三节
丹酚酸B加强心脏细胞缺氧预适应作用的研究一、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保护作用研究二、丹酚酸B预适应的心肌细胞保护作用研究三、丹酚酸B对缺氧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的细胞间黏附分子表达的影响第四节
丹参酮影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作用的研究一、丹参不同组分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二、丹参酮对大鼠VSMC增殖作用机制研究第五节
丹参单体丹酚酸B及丹参酮ⅡA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一、丹参单体对家兔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多靶点调节
作用二、丹参单体对血管内皮细胞NF-kB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三、丹参单体对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血管平滑肌细胞NF-kB及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第六节
三七总皂苷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研究一、对心肌细胞膜钙离子通道的影响二、对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三、对血管平滑肌增殖的影响四、抗血栓、抗血小板聚集五、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第七节
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配伍抗心肌缺血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一、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心肌缺血大鼠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二、丹酚酸B与三七总皂苷配伍对心肌缺血大鼠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第八节
复方丹参方活性单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一、实验材料二、实验方法三、实验结果四、结论第九节
冰片的佐使作用及靶标研究一、天然冰片或合成冰片组方的复方丹参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二、不同剂量天然冰片组方的复方丹参方对垂体后叶素致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影响三、冰片对大鼠血浆及下丘脑神经递质和血浆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第十节
冰片及其配伍“开窍”作用的现代研究一、血脑屏障体外模型的建立及冰片对其药物通透性影响的研究二、冰片及配伍诱导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三、冰片对大鼠肝P450酶的影响研究第六章
复方丹参方毒理学研究第一节
复方的毒理学研究第二节
丹参的毒理学研究第三节
三七的毒理学研究第四节
冰片的毒理学研究一、冰片的一般毒理研究二、冰片的特殊毒理研究三、冰片的其他毒理研究第七章
复方丹参方临床研究第一节
复方丹参制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评价一、材料与方法二、结果三、讨论四、结论第二节
中医药临床研究评价存在的问题一、中医证候缺乏诊断标准二、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不合理三、临床研究方法存在不足四、中药安全性评价欠缺第三节
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案设计范例一、研究目的二、试验总体设计三、受试者选择四、治疗方法五、疗效性指标观测六、不良事件七、数据管理八、统计学分析九、伦理学要求十、试验的注册第八章
中药复方研究的方法学第一节
中药复方优化试验设计方法举隅一、试验设计的定义及应用于中医的历史二、目前用于复方优化的试验设计方法三、复方优化研究中设计方法存在问题第二节
基线等比增减设计方法的建立第三节
中药方剂优化研究中信息分析方法及问题一、直观分析法二、根据试验数据建模并优化的方法第四节
高维数小样本多效应信息处理方法一、高维小样本药理学数据(重复测量设计资料)评价中的问题二、PARM算法的背景和基本思想三、PARM算法的步骤与分析四、PA:RM算法对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药效分析五、丹参、三七不同配比的多目标模糊优化研究六、系统聚类分析在丹参/三七配比优化实验数据处理中的运用第五节
ED-NM-MO三联法在中药优选中的应用一、ED-NM-MO三联法简介二、丹参/三七配比的ED-NM-MO三联法优化-三、讨论第九章
复方丹参方组方理论及其对现代中药研发的贡献第一节
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基础一、复方丹参方组方特点二、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第二节
复方丹参方治疗冠心病的作用机制一、整体水平二、细胞水平三、分子水平第三节
组分配伍优化设计研制现代中药模式的建立一、组分配伍理论的形成二、组分配伍中药的研制方法第十章
复方丹参方不良反应第一节
复方丹参方不良反应综述一、复方丹参方中各组成药物的不良反应二、丹参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第二节
原因与对策一、不良反应分析二、对策与建议后记相关英文缩写与中文名词术语对照附图作者介绍张伯礼,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从事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中医药现代化基础研究。继承中医理论,积极采用现代科学方法,较深入地进行了血管性痴呆、中风、高黏滞血症及中医药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承担了国家“973”计划项目“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任首席科学家助理.2004年继任首席科学家,并主持了复方丹参方药效物质基础和作用原理研究:2005年起担任“973”计划项目“方剂配伍规律研究”首席科学家。他积极引进现代工程技术,建立了全国第一个中医工程研究所,系统进行了舌诊客观化、证候规范化研究。承担的科研课题有:国家“七五”至“十五”科技攻关项目5项、“973”计划项目2项、“863”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1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二等奖12项,授权专利9项。已经形成采用现代科学技术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医药学的突出特色,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培养了博士研究生30名,硕士研究生46名。发表论文76篇(第一作者)。  高秀梅,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天津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药研究院院长(兼),中药学科带头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理事、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主要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脑血管病基础和药物开发的研究,建立了心脑血管病药物研究的技术平台。参加和主持了同家“973”、“863”、“十五”攻关及省部级科研项目共19项,并有9项获奖,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2项.国家发明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2项。发表论文90篇.编写专著4部。获得4项发明专利。目前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天津市重点研究项目等共6项。培养研究生20名。获天津市第六届青年科技奖,获“973”重大专项先进科技工作者称号。2005年获中国中医药十大杰出青年称号。文摘第一章
复方丹参方文献研究  第一节
复方丹参方的起源及应用  一、起源  “一味丹参,功同四物”。丹参在我国的应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以其良好的临床疗效得到了广大应用者的认可,目前临床上常将丹参和其他药物配伍应用。  复方丹参方包括丹参、三七、冰片三味中药,由上海中药二厂于1975年研制,1977年研制成功并投产。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用于冠心病、心绞痛、胸闷等症状,疗效确切,已列入国家基本药品目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77年版、1985年版、1995年版、2000年版及2005年版均有收载。  复方丹参方最早的剂型为片剂,但由于其原生产工艺过程中丹参浸膏稠度大,制粒时易黏附在容器壁上造成损耗,且与三七粉难以混匀,影响了产品质量。近二十余年来,广大医药工作者对复方丹参片在改进剂型、质量控制、药理毒理、临床评价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其制剂研究经历了片剂、胶囊剂、软胶丸剂、口服液、颗粒剂、浸膏剂、贴剂、注射剂、滴丸剂以及口腔喷雾剂等多种剂型。复方丹参新剂型的研制成功,不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疗效,而且减少了副作用,为临床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应用概况  复方丹参方由丹参、三七、冰片三味药物组成。丹参味苦,性微寒,人于心、心包、肝经,有活血化瘀、清心凉血、除烦安神之功,为活血化瘀之要药;三七则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味甘、微苦,性温,人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效,为血证之良药;两药伍用,活血而不动血,止血而不留瘀,共奏活血化瘀之功,用于血瘀之胸痹心痛,效果颇佳。冰片味辛、苦,归于心、脾、肺经,具有开窍醒神、散郁火、去翳明目、消肿止痛之功效,佐丹参、三七活血之功,并起到开窍、散结、止痛之作用。序言
本对照表依据中国常用衣服尺码对照表为基础
如果您对尺码对照表有更好的建议,。
买家使用财付通购买“”标志的商品,在确认收货后14天内出现质量问题,与卖家协商无果的情况下有权申请先行赔付。
如实填写商品信息,确保商品质量,并按照承诺为买家提供合理的售后服务。
如买卖方在交易过程中产生纠纷,沟通无果并发起维权的情况下,平台将在7天内介入处理。
(1) 全部卖家都加入了诚信保证计划
(2) 全站商品都是诚保商品
(3) 质量有问题,平台可先行赔付给买家
维权过程中请注意:
(1) 买家赔付申请在形式上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2) 赔付请求金额仅以买家实际支付的商品价款、邮费(含退货回邮费用)为限;
(3) 提出“先行赔付”申请应在线上确认收货后的14天内。
抱歉,暂无商品。
诚信保证计划
关注拍拍 惊喜多多
Copyright &
广东省通管局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考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