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伴奏自恋吧?

越自恋的人越孤独  【导读】孤独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袭来的痛楚。它可以是简单而表面化的,比如成为球队里最不可能上场比赛的球员,或者派对上永远坐在角落里的女孩;也可能是尖锐而剧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亲密的朋友。  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封面文章《Facebook是否让我们更孤独》在美国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小说家史蒂芬·马奇(Stephen Marche)在文章的开头,讲了一个老太太的故事。  伊薇特·威克斯(Yvette Vickers),《花花公子》的前模特、好莱坞B级片女明星,在加州的家里孤零零地死去。一年后,老太太风干的尸体才被邻居发现,经法医鉴定死于。她没有孩子,没有宗教小组,没有任何直接的社交圈。在她死之前,没有给任何家人或朋友打过电话,而是与通过网络找来的“粉丝”在通信。在她死去的消息发布后两个星期之内,就成了Facebook上的热门人物,16057个Facebook帖子和881条Tweet都在讨论她的死亡。  史蒂芬·马奇说,老太太年轻时经常演恐怖电影。现在她的死成了新时代的恐惧符号:对孤独的恐惧。  孤独是什么?  罗素形容“孤独”,是一个人战栗的目光瞥过尘世的边缘,直透那冰冷而不可测的无生命的深渊。  孤独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几乎每个人都会在生命的某个时刻体验到孤独袭来的痛楚。它可以是简单而表面化的,比如成为球队里最不可能上场比赛的球员,或者派对上永远坐在角落里的女孩;也可能是尖锐而剧烈的,比如失去了配偶或者亲密的朋友。  在《孤独:人性与社会联系的需求》一书中,进化心理学家约翰·卡乔波(John T。 Cacioppo)将孤独比喻成“饥饿”,它们都是身体发出的一种预警信号,提醒你某种匮乏的存在。  我们需要摄入合理的血糖,作为新陈代谢的能源,从事生命体的各种活动。当血糖不够的时候,我们会感到饥饿,这是信号,提醒你该吃点东西,补充能量了。如果你无视这个信号,我们会耗尽能量,甚至没力气去寻找食物,这是致命的。  孤独及其造成的痛苦、不安所警示的匮乏,不是卡路里,而是连接。它提醒我们远离群体、失去联系的危险--在漫长的进化中,人类的祖先是依靠社会合作,而 非个人的能力,才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大部分神经学家都同意,人类大脑皮层的进化,不是为了发展音乐、数学,或者任何一种个人的天赋,而是为了处理 复杂的社会信息,以保证群体的生存--如果没有群体的合作,我们无法打败危险的野兽,也无法繁衍自己的后代。所以,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是进化的古老机制 在警告你,重新加入人群,否则就要付出代价--、心脏病、肥胖、缺乏锻炼、吸烟、酗酒,甚至老年症,这些都与孤独有关。孤独的长期负面效应之一是损害大脑的自制力。  对于这种匮乏的信号,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应对方式。  有些人对孤独天生具有较高的耐受力。他们喜欢独处,在人群中反而觉得不自在。有些人则是天生的交际专家,只有在人群中才能感觉到安全。这与基因有很大的关系。2005年,美国和荷兰联合进行的一项双胞胎研究表明,与神经质、焦虑一样,孤独不仅是缺乏社交造成的结果,更有植根于基因之中与生俱来的成分。  西方最著名的离群索居者是梭罗、华兹华斯、梅尔维尔等。梭罗在哈佛受过教育,却跑到当时最荒凉的瓦尔登湖边隐居,自己盖房子、捕鱼、打猎、种菜,像原始人一样生活;华兹华斯与妹妹隐居在昆布兰湖区和格拉斯米尔湖区,与世隔绝;梅尔维尔长年在海上漂泊,一生潦倒不得意。但对这些人来说,孤独恐怕不是什么难以忍受的痛楚,反而是刻意寻求的境界。比起同类,山川草木更与他们性情相投,大自然才是人生欢乐和智慧的源泉。  但是,作为天生的社交性动物,我们绝大部分人更渴望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靠近一个人,被理解,被关注,被爱。  社交网络的承诺  网络的本义是消除孤独。从互联网诞生之初,就许诺我们一个无国界的乌托邦。刚刚知道“六度空间”理论的时候,我们觉得整个世界是向你打开的--只要通过 6个人,地球上任何两个人之间都可以建立联系。那是一种巨大的幸福感--孤立的个人能够相互交流,文艺青年可以找到灵魂伴侣,同性恋青年不再觉得自己像怪 物,每一个人都不是局外人。  到Facebook和微博的时代,社交网络的目的,是连接所有人--一个以你为中心组建起来的庞大的社交群,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资本,有着巨大的价值。但在这样无所不在的连接中,我们的孤独感似乎并没有减轻,很可能反而加重了。为什么?  孤独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感觉,它与连接的人数或频率无关,而与连接的质量和意义有关。你可以在高朋满座的喧哗中仍然感到深刻的孤独。婚姻会减轻一个人的孤 独感,但前提是你的婚姻是幸福的,否则婚姻只能让你更孤独。信仰也会减轻一个人的孤独感,前提是你的上帝是一个抽象、温暖的存在。  技术 倾向于简化生活中一切复杂的事物。人类的关系丰富、复杂,需要技巧、精力和耐心才能处理。但在网络时代,我们最缺乏的是耐心,而最吝于付出的是注意力。所 以,社交网络在扩大社交群体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导致人际关系的扁平化和肤浅化。分手的情侣只需在主页上轻轻点一下“删除”,就可以让对方在自己的世界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你能跟刷来的“粉丝”推心置腹吗?  人的天性是珍惜那些得之不易的东西--千金易求,知己难得。  美国的一项调查发现,一个人的“知己”数量从1985年的2。94人降低到2004年的2。08人。同样,在1985年,只有10%的人表示没有一个人可以讨论生活中的重要问题,15%的人表示只有一个这样的朋友。到了2004年,这两个比例分别升至25%和20%。  在《一起孤独》中,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女教授谢丽·图尔克认为,社交网络对于友谊的侵蚀,主要是通过将“对话”(conversation)简化 为连接(connection)--在网络的连接中,我们永远期待更快、更简单的回应。为了得到最快的答案,我们只问最简单的问题。而对话是慢慢展开的, 它需要耐心与技巧,花时间去体会对方神情动作中微妙的变化,从对方的视角看待问题。最重要的是,我们真的需要面对面,聆听彼此,包括那些无聊的细节。因为 正是在结巴、迟疑、词不达意的时候,我们才向对方展现出真实的自我。而当我们回忆起一个朋友的时候,最动人的往往不是他的一句话,而是他的某个眼神、某个 肢体小动作。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在研究儿童的心智发育时发现,在8岁之前,小孩子没办法从别人的视角看世界。我们最终都会成长,脱离那 个阶段,学会理解、揣度对方的心意。但在社交网络时代,我们的心智似乎重新向儿童靠拢。所有社交网络的设计都是基于“自我中心”的。你的广播,你的相册, 你的“粉丝”、你的审美趣味(喜欢的音乐、电影、电视剧)、你加入的小组……一切都是关于你。  一个人在社交网站上等待回应的心态,像极了一个孩子想要得到大人的关注。孩子总是高估别人对自己的兴趣,所以他们发明出想象的观众。人们在Facebook、微博上不断更新自己的状态,就好像全世界都在倾听一样。  在心理分析的传统里,自恋并不是一个人多么爱恋自己,而是他/她如此脆弱,必须不断得到别人的支持与赞许,才能肯定自我的存在。技术也许没有导致,但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这种心智习惯--一种感觉必须经过别人的印证才能成立,甚至成为感觉本身的一部分。  我们在社交网络上的种种行为,无非是为了让自己“被看到”。在别人的目光中,确认自我的存在,得到理解、关注与爱。被爱的感觉,比 其他任何东西都能提高人的热情,哪怕它很可能只是一种错觉或一厢情愿。为了得到肯定和印证,我们处处展示最好的自我。存在变成了表演--晒幸福的,晒恩爱 的,晒豪车豪宅的……种种表演,一旦没有得到回应,就陷入巨大的失落或者焦虑之中。  走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你都会看到同样的景象:人们通过键盘和小小的触摸屏连接在一起,但每个人都在自己的泡泡里。我们并不想要真正靠近一个人,他人的目光只是支撑我们脆弱的自我感的工具。  心理学家一直怀疑,社交网络使人变得更自恋。不久前,西伊利诺伊大学的一项研究第一次证实了二者之间的直接关联。
分享到:相关新闻
全部评论我的健康中心健康热图
热贴排行分享到
分享这段文字:我很自恋怎么办
悬赏100个健康币
健康咨询描述:
我在百度上查了,我的行为是自恋。一年以前
曾经的治疗情况和效果:
我该怎么办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请医生能够为我详细解答(感谢医生为我快速解答——该。)
附件:点击查看大图
时间: 18:13:04
十大相似问答推荐
医生答案显示区
帮助网友:691称赞:67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自恋是人自我满足的一面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恋这也是一种自我的认同过度的自恋就静下心来好好探讨一下自己的缺乏的之处如果你找不到可以和朋友家人一起找人无完人的原理指导意见:只要自己虚心的接受大家的意见就可以把自恋变为自信的
帮助网友:28464称赞:1414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这说明自恋者很自信,但也会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自恋是女人的特权,当然不排除男人偶尔也会自恋.所以呢,我感觉你没必要为了这个而发愁。指导意见: 把自己的位置摆正了就好了,一念自信``一念自恋 所以要控制好心态,要么就是自信,要么就是自恋!
人自信是好事,可是自信过了头就是自负和自以为是了,做人要谦虚也要学会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固执的以为自己总是对的,要想不要别人抓住自己的缺点,你就要吸取教训,要学会心思缜密,行事谨慎,对别人的劝告要仔细思考不要盲目否定,一定要学会慢慢观察,或者这样你就会慢慢没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感觉。
帮助网友:1097称赞:192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你好,这不是什么心理疾病,你千万别放在心上,增加心理负担。确切的说大部分80、90后的人都有这个毛病,总觉得自己就是一个人物,放到哪都屈才。指导意见:放平自己的心态,做事多想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做人要低调,出事要高调。
帮助网友:20142称赞:1169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您好:
患者无法把自己本能的心理力量投注到外界的某一客体上,该力量滞留在内部,便形成了自恋。
自恋性人格障碍者的特点是“以自我为客体”,通俗地说,就是“你我不分、他我不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患者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患者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指导意见:您好:
要有平常的心,你现在最重要的问题到是心理健康了,这个问题一定要解决,不然会害你一生的,至少会影响你的学习和正常的处理朋友关系,心胸宽阔一些,多与豁达的人交往,不要把不是什么事情的问题,弄复杂化,多想高一些层次的事情,处世平常心。
帮助网友:2503称赞:293用微信添加“问医生”,就加我为好友了,快速帮您和家人远程诊断。
病情分析:您好,欢迎咨询,这样不要紧的指导意见:您好,这是正常的现象呀,说明你很阳光,不用解答,挺好的
百度智能推荐
相关问题推荐
网友治病经验分享
其他信息专家观点、医患问答、经验分享
自恋癖也称自恋症、影恋或纳喀索斯症,是指个体热恋自己的身体,对自己有强烈性欲要求的状态...
网友经验分享
浏览:3· hot~
浏览:103·
浏览:20·
治病成功案例/我的经验分享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如何收藏问题?
方法一:同时按住Ctrl键和D键收藏问题。
方法二:点击浏览器上的收藏按钮收藏问题。另类:“自恋”是精彩还是无奈?_百度知道
另类:“自恋”是精彩还是无奈?
提问者采纳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就危险了。自恋者自我欣赏,又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但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累。 另类专题:成人儿童化 装嫩进行时 像木子美那样颠覆生活 写日记可能是自恋的表现形式之一 延伸阅读:自恋女人的悲苦 这个适合自恋的季节 表面看来,写日记可以记录重大事件,锻炼写作能力,但从动机层面看,则可能是为了满足自恋。有一组外国漫画——《一个女孩的一天》,描绘了一个十一二岁的小女孩一天的经历:起床,照镜子,打扮,与一个年龄相仿的男孩一起玩,男孩送给她一朵花,还吻了她,然后回家,写日记,最后在写完日记的美好心情中甜蜜地入睡。可以想见,这个小女孩对自己是何等满意,白天的经历证明了她对自己的满意是何等正确。这样的事当然应该用有温馨色彩的日记本记下来,以便将来一遍遍重读,满足自恋情结。 如果说日记是一本书,那这本书通常只有一个读者——作者本人。那些把日记拿出来展示的人,是把他们的自恋扩大化了。不过,小学生们迫于老师和家长的压力写日记,与自恋无关。 男人女人谁更自恋 相关链接:许纯美—风骚难敌自恋癖 张爱玲 自恋 有一则幽默:一个人问,歇在镜子上的蚊子是公的还是母的?另一人答曰:肯定是母的。这是用女性的行为特点推断出来的结论,看来女人喜欢照镜子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此可以谈谈男女在自恋上的差异。男人和女人谁更自恋一些?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路边摆了一面大镜子,然后观察谁会照上一照。实验的结果令心理学家大吃一惊:男人比女人更喜欢照镜子!但是,这个实验也有漏洞,有人会说,女人在出门之前花了数倍于男人的时间精心修饰自己,她们当然不必再使用路边的镜子。 也许男人和女人谁更自恋是一个永远也争不清楚的问题,但男女自恋方式的差异是存在的。照镜子是女人自恋的铁证,追逐更高的权威、更大的成功则是男人自恋的典型表现。 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是坏事。如: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就像炒菜用的盐,少了则淡而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 自恋的扩大化 相关文章:自恋寂寞女性十大心病 小资,美女,作家,自恋 自恋性病态人格是人格障碍之一,国际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和统计手册》第三版把这种人格描述为自以为是、自我陶醉的人格。其主要特征是:强烈的自我表现欲和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与羡慕的愿望;一贯自我评价过高,自以为才华出众、能力超群,常常不现实地夸大自己的成绩,倾向于极端的自我专注;好产生海阔天空的幻想,内容多是自我陶醉性的,如幻想自己成就辉煌,荣誉和享受接踵而来;权欲倾向明显,期待他人给自己以特殊的偏爱和关心,不愿相互承担责任,很少意识到其剥夺性行为是自私的和专横的;缺乏责任心,常用自负傲慢、妄自尊大、花言巧语和推诿转嫁等态度来为自己的不负责任辩解,漠视正确的自重和自尊;在人际交往方面,与他人缺乏感情交流,喜欢占便宜;在面临批评和挫折时,要么表现出不屑一顾,要么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羞辱或空虚;容易给人造成一种毫不在乎和玩世不恭的假象,事实上却很在意别人的注意和称赞;为谋取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只愿享受,不想付出等等。 自恋是人性中广泛存在的现象,但符合自恋性人格诊断标准的只有极少数。 自恋也会自伤 更多另类精品:烟雾中的红唇 看得你心碎 女人在上,男人在下 从表面上看,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处处为自己物质的和心理的利益考虑,而实际上,他的一切利益都因为自恋而受到了损害。 第一,自恋是一种对赞美成瘾的症状,为了获得赞美,自恋者会不惜一切代价。比如有人冒生命危险而求得“天下谁人不识君”的知名度,这就走向了自恋的反面——自毁、自虐。 第二,自恋是一种非理性的力量,自恋者本人无法控制它,所以就永远不可能获得内心的宁静,永远都会被无形的鞭子抽打,只知道朝前奔走,而没有一个可感可知的现实目标。 第三,自恋者也会下意识地明白,总是从别人那里获得赞美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会不自觉地限定自己的活动范围,以回避外界任何可能伤及自恋的因素。 第四,在与他人的交往中,自恋者会因为他的自私表现而丧失他最看重的东西——来自别人的赞美,这对他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并且可以使其进入追求赞美——失败——更强烈地追求———更大的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自恋者易患抑郁症,原因就在这里。 文学中的自恋情结 精品推荐:昨晚我很想“强奸”他 “艳遇”四种版本全接触 八十年代的小资女性(或小知女性)有一些自恋情结,她们普遍的偶像是三毛。 三毛在文字里很早就流露出了自恋情结,她的文章常引用古希腊神话里关于水仙花的传说:美少年厄索斯美丽得无与伦比,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每天顾影自怜,于是跳入水中,死后变成了水仙花。 这是西方心理学上和文学作品里的那喀琉斯情结,《少年维特的烦恼》也描绘过“少年维特”的这种情结。 在中国的文学作品里也有类似的例子:明代万历年间有个美女叫冯小青,中国性心理学的开创者潘光旦写过一本书《冯小青考》,潘先生通过研究她的诗词,揭示了自恋癖的内心秘密,冯小青每天顾影自怜,日惭消瘦,最后枯萎而死,小青是江南一冯姓大富豪的小妾,她美丽绝伦、白皙、清瘦,这是中国古代幽闭美人的标准造型,古典文学中这样的人很多,她们的背影和身份常常是老处女、老姑妈等等,她们的日常生活通常是“古寺青灯伴红颜”。 潘先生揭示出一个封建社会弱女子的性心理病,是“五四”时期反封建、反愚昧的檄文之一。但至今,我们在性心理学方面还比较落后,所以,八十年代的大学校园里,这样的美人也很多,当年笔者一哥们,便爱上了一位校花级张姓美女,1995年秋天我在北京见过她时,依然和当年一样自怨自艾,这哥们为她痛不欲生,至今难以平息。 这一类美女外表上有共同点,她们精神恋的行为方式也相同,比如那位张美女每次和我那哥们见面都会刻意精心的打扮,话语中常常自我强调,对他也充满了理解和宽慰,对一个正常女人来说,这就是“女为悦己者容”了,但张美女不是,她这样做只是吸引一个男人的爱,以用来赞美、肯定自己。来做为她自恋的镜子,她爱的只是这面“镜子”,这和柏拉图式的爱又有不同,比如女诗人茨维塔耶娃和里尔克、帕斯捷尔纳克三人间的精神恋,成为了文学史上的一段千古佳话。 其实自恋倾向没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说是有益的,凡是内心丰富、敏感的人多少都有一些,自恋也带来了高度的自信或者自卑,在这里,自信和自卑就像一张纸的正反两面,可以相互转化。 自恋有时会以不可理喻,甚至让人难受的方式表现出来。比如自恋者时常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总怀疑自己患了任何仪器都查不出来的某种疾病,即使自己都认为这种怀疑是荒谬的也无法摆脱疑虑,成天惶惶不可终日。欢迎进入情感论坛&&&编辑:尚鑫
其他类似问题
自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您也可以用以下方式登录:
当前不在线
我的文章下一篇:
自恋是一种病?
作者:泓杰
  每个人都会在每天的不经意间去照镜子,其实也不是觉得自己有多美,只是觉得顺眼,就象找男女朋友或者老公老婆一样,在我看来,那些大家看着有夫妻相的人,或多或少的在外表上有些相似,其实这是自恋的一种表现,也就是说,自己在镜子中看惯了自己,于是在遇到某个人的某个部位很顺眼,其实是与自己的相似而已。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自恋倾向——小到对一枚指甲的专心修饰,大到爱自己而不能与另外的人相爱。人人都应该爱自己,但是爱得过了火就危险了。自恋者自我欣赏,又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自己,并且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但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相处、沟通的能力,所以活得很累。
  自恋(narcissism)一词见于欧美文学作品中,直译成汉语是水仙花。这来自一个凄美的古希腊神话,其记叙了一位英俊青年的爱情悲剧:一名叫厄索斯(Narcissus)的青年,美丽得无与伦比,无数的女神来向他表露爱慕,连以风流著称的维纳斯都不可救药地迷恋上他。可是当他第一次从水面上看到自己映现的面容时,就疯狂地爱上了自己,难以自拔,每每欲更近地看清他。就在他一再贴近水面观赏自己的影像时,终于坠入“爱河”——淹死在水里。这就是西方心理学和文学作品里的那喀琉斯情结的由来。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自恋的情形。很多人在橱窗、车窗、电梯里,甚至在写字楼的玻璃门前,认真端详自己,其实就是一种最简单的自恋。
  近些年,随着对个性的尊崇和追求,以及出现更多表现自我的空间,为自恋提供了土壤。比如说,写网络日记(也叫BLOG)成了一种新的时尚,衣新发认为,写网络日记的人,对自我认识的不断深入是以关注自我为中心的,都应属于自恋行为。有些人喜欢购买高档消费品,则是希望通过物质的提升来提升自我价值,也属于自恋行为。
  男人的自恋和女人的自恋也有所不同。一般而言,男性自恋者常表现为习惯自恋和思维自恋,如喜欢我行我素,固执己见。而女性自恋者更多的表现为情感自恋和仪表自恋。
  男人女人谁更自恋
  有一则幽默:一个人问,歇在镜子上的蚊子是公的还是母的?另一人答曰:肯定是母的。这是用女性的行为特点推断出来的结论,看来女人喜欢照镜子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就此可以谈谈男女在自恋上的差异。男人和女人谁更自恋一些?这个问题似乎很难回答。有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在路边摆了一面大镜子,然后观察谁会照上一照。实验的结果令心理学家大吃一惊:男人比女人更喜欢照镜子!但是,这个实验也有漏洞,有人会说,女人在出门之前花了数倍于男人的时间精心修饰自己,她们当然不必再使用路边的镜子。
  也许男人和女人谁更自恋是一个永远也争不清楚的问题,但男女自恋方式的差异是存在的。照镜子是女人自恋的铁证,追逐更高的权威、更大的成功则是男人自恋的典型表现。
  当自恋成为一种流行病
  一般性的自恋不一定是坏事。很多艺术家在某种程度上的自恋,有时候不仅不是问题,反而可以增加他们的个人魅力。但适度很重要,自恋就像炒菜用的盐,少了则淡而无味,多了便难以入口。千万别把自恋发挥到及至,那会成为一种病。
  如何区分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呢?
  健康的自恋相信自己是可爱的,并认为这是不证自明的,不管别人评价如何。这样的人首先对自己有一种基本的信任,认为自己就是值得喜欢的,即使有人批评我,也肯定是关心爱护我。而不健康的自恋,则不相信自己是可爱的,总是需要通过别人的评价来证明。如果遇到批评,则一定会认为自己不好,别人是在对我进行恶意攻击。
  健康的自恋,能够区分自己的想像与现实的差别,在面对理想的同时,立足于现实。对世界、对他人的评价都比较符合实际,能够较宽容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幻想与现实,凡事凭主观想像。他们要求现实一定要达到“绝对美好”的程度,沉醉于自己的幻想。对他人强求,要求别人一定要对自己好,却又不停地抱怨、感叹人心叵测、生不逢时,在讨好他人的同时,却不信任他人,甚至对他人充满深深的敌意。
  健康自恋的人,能够区分自己与他人的不同。他们爱自己,也爱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能够平等、友好地与他人相处,希望自己过得好,也愿意别人得到幸福;而不健康的自恋者,他们难以区分自己与他人,表面上看上去他们自尊心很强,而实际上,却是因为无法相信自己。他们往往自我中心到了不会为他人着想的地步,他们在夸奖别人的同时,总是要表明自己更优秀,甚至不惜贬低他人来标榜自己。
  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是两个相反的极端,更多的人是处在中间的某个位置,或者稍微更偏近健康的一端或不健康的一端。究其原因,我们需要真心实意爱自己。只有真诚地爱自己,才能真诚地爱他人和爱世界。
类别:浏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每个人都会伴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