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部长官方网站 公立的社区服务站的公共...

 |  |
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广西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桂卫医〔2012〕54号
时间: 20:47
来源:医政处
桂卫医〔2012〕54号
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印发2012年广西医疗卫生
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市卫生局,厅直各医疗卫生单位,各医学高等院校附属医院: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创先发〔2011〕13号)、《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30号),以及《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2年工作方案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2〕24号)精神,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我厅制定了《2012年广西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全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要巩固和扩大2011年活动成果,科学制订本辖区、本机构2012年活动工作方案,并认真组织实施。各单位有关工作方案和工作情况要及时上报我厅&三好一满意&活动办公室。
联系人:卫生厅医政处&杜&伟&朱&坤
联系电话:&2819522
传&真:&2623129
电子邮箱:
二一二年四月十七日
2012年广西医疗卫生系统
&三好一满意&活动工作方案
根据中央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在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深入开展&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的指导意见》(创先发〔2011〕13号)和《卫生部关于在全国医疗卫生系统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通知》(卫医政发〔2011〕30号)精神以及《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2年工作方案》,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紧密结合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在巩固2011年活动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路,继续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以人民群众满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加强医疗卫生系统内部管理,突出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大力改进医疗质量,树立典型,弘扬高尚医德,加强行业作风建设,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提高患者和社会满意度,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促进社会和谐。
二、活动范围
全区各级各类医院、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血液中心(站)和急救中心。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等其他医疗卫生机构参照本方案,结合实际组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
三、活动内容
(一)改善服务态度,优化服务流程,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努力做到&服务好&。
1.深入推进预约诊疗服务工作。全区所有三级医院实行预约诊疗服务,医院能够以多种渠道为患者提供预约诊疗服务(电话预约、网络预约、短信预约、诊间预约、门诊服务台预约及自助预约机等)。建立完善的预约诊疗管理制度,明确主管领导、主管部门及管理人员;设计科学合理的预约诊疗服务流程,为患者提供8小时以上的预约诊疗服务,患者预约信息完整、翔实。加强预约诊疗服务专业化建设,提升服务能力。实行预约诊疗服务的精细化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加强医院预约诊疗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实现预约号源动态调配,医院根据预约情况科学安排预约出诊医师、诊室等医疗资源;信息系统能够提供预约诊疗服务开展情况的数据统计信息。到2012年底,三级医院门诊普通号源全部开放预约,专家号源开放预约率&50%,医院患者月平均复诊预约率达到60%,口腔、产前检查月平均复诊预约率达到80%;努力缩短预约时间与实际就诊时间间隔。
2.优化医院门急诊环境和流程。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改善医疗机构医疗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卫医政发〔2010〕12号),继续将改善人民群众看病就医感受作为加强医疗服务工作的创新点和突破点,落实便民、利民措施,通过预约挂号、合理安排门急诊服务、简化门急诊和入院、出院服务流程、推行&先诊疗,后结算&模式、提供方便快捷的检查结果查询服务、导医服务和即时结算服务等,积极探索、创新,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各项改善医疗服务的措施,做到安排合理、服务热情、流程顺畅,不断促进医疗服务水平的提高。
3.广泛开展便民门诊服务。全区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双休日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延长门诊时间。探索推进注册医师多点执业的办法和措施,鼓励、支持三级医院医务人员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执业活动。
4.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全面深化以改革护理服务模式、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加强护理内涵建设为核心的优质护理服务。继续扩大优质护理服务覆盖面,全区所有三级医院8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并达到卫生部规定的优质护理服务标准;各类二级医院50%的病房开展优质护理服务。优质护理服务结合科室实际,充分体现专科特色,并探索在门诊、急诊、手术室等部门开展优质护理服务。有条件的医院对患者进行回访并提供延续护理服务。充实临床一线护士数量,完善并落实临床护理专业人员配备、岗位管理和内部收入分配等政策。
5.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按照《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建设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结果互认工作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10〕108号)、自治区卫生厅《关于医疗机构内医学影像检查、医学检验互认工作的实施意见》(桂卫医〔2006〕137号)和《关于进一步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工作的意见》(桂卫医〔2011〕93号)要求,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下级医疗机构认可上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和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促进合理检查,降低患者就诊费用。
6.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分工协作,提高覆盖面,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改善服务环境。规范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数量和质量,努力提高居民知晓率和感受度。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推广全科医生团队服务,开展主动服务,探索签约服务模式。
7.探索设立医院社会工作者,深入开展&志愿服务在医院&活动。按照中组部、民政部等18部门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探索建立医院社会工作者制度。逐步完善志愿服务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积极探索适合国情、区情的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新形式、新内容、新模式,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将社会工作者和志愿服务引入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医疗机构要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医务人员以志愿者身份深入基层,特别是流动人口集中生活工作的场所以及康复、养老等机构,开展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和健康教育等志愿服务,使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改善医疗服务的实效。
8.深化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每所城市三级医院与3所左右县级医院(包括县医院和县中医医院)建立长期稳定的对口支援和协作关系。三级医院可采取合作、托管、选派院长、团队支援、接收进修等方式,重点帮助县级医院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县级医院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落实向县级医院轮换派驻医生制度,向每个受援县级医院派驻医务人员不少于5名,工作时间不少于1年(可半年轮换一次)。落实三级医院医生晋升高级职称前到农村服务1年以上的政策。
9.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医疗纠纷应急处置预案,认真做好治安保卫工作,着力解决医院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加强人防、技防措施,确保医务人员的人身权利;建立健全医警快速对接机制;按照《医院投诉管理办法(试行)》,规范投诉管理,加大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健全医疗纠纷人民调解组织体系,实现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制度的全覆盖;健全医疗责任保险等医疗风险分担机制;逐步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指标,实现调解工作信息化。
10.加强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工作。规范医疗机构收费行为,维护患者与医疗机构的合法权益,严格落实《医疗机构内部价格管理暂行规定》。医疗机构建立由机构领导、价格管理部门和有关药物采供部门组成的医疗机构价格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医药价格调价管理制度、医疗服务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管理制度、新增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申报制度、价格公示制度、费用清单制度、医药价格自查制度、价格投诉管理制度、价格管理奖惩制度以及医药价格政策文件档案管理制度,科学管理、合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二)加强质量管理,规范诊疗行为,持续改进医疗质量,努力做到&质量好&。
1.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核心制度。严格落实首诊负责、三级医师查房、疑难病例讨论、危重患者抢救、会诊、术前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交接班等核心制度,严格执行《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病历书写规范与管理规定(第三版)》和《手术安全核对制度》等,规范病历书写和手术安全核对工作,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2.健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贯彻落实《医疗质量控制中心管理办法(试行)》(卫医政发〔2009〕51号),以及我区制定下发的各专科质量控制标准,推进我区医疗质量与控制中心、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质量控制标准和指标体系,提高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水平。建立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评价体系,做好医院质量评价工作。切实加强医院内部管理和基础医疗质量管理,继续强化临床专科能力建设和医务人员培训,加强医疗服务过程中重点环节、重点区域、重点人员管理。各级各类医院要充分发挥质控网络组织的检查督促作用,按照自治区卫生厅下发的《环节病历质量评价标准》、《终末病历质量评分标准》要求,对医疗质量的全程进行监督管理,严把医疗环节及终末的质量,持续改进医疗质量。
3.严格规范诊疗服务行为。认真落实临床路径、《临床技术操作规范》、《临床诊疗指南》、《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等规章、规范,继续深入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行动,严格规范医师处方行为,促进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大力推行临床路径和单病种质量控制,促进医疗质量管理向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精细化、信息化发展,规范诊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严格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卫生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器械集中采购管理的通知》(卫规财发〔2007〕208号)规定,建立健全高值耗材管理制度,在高值耗材的采购、登记、保管、发放、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制度,规范购入渠道和临床应用管理。
4.加强医疗技术和大型医用设备临床应用管理,保证医疗质量安全和患者权益。切实加强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按照《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要求,建立严格的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对违规擅自开展新技术、配置大型医用设备的行为坚决予以查处。
5.做好临床用血保障及管理工作。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和献血者招募工作力度,建立区域内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完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努力满足临床用血需求,保证血液安全。医疗机构严格按照《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2011版)》要求,建立并实施临床合理用血指导、考核、监督与评价制度,提高科学合理用血水平,稳步推行自体血回输等血液保护技术。
6.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工作快速发展。巩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果,完善投入机制,加大绩效考核力度,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性。继续开展创建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活动,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内涵建设。大力开展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培训,推广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技术规范,改善服务质量。
7.开展医疗废物处置排查工作。贯彻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卫生厅等部门关于医疗废物排查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2〕45 号),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废物分类目录》的规定开展排查工作,建立和完善医疗废物管理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医疗废物的处置能力。加快推进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建设,加强运行监管。加大监督检查和惩处力度,对违法违规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进行严肃处理。
(三)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大力弘扬高尚医德,严肃行业纪律,努力做到&医德好&。
1.开展构筑医魂大讨论。围绕医疗卫生职业精神进行深入讨论,凝练并大力弘扬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疗卫生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使之成为职业操守、行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主旋律。
2.继续加大医德医风教育力度。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继续树立一批先进典型,加大对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的宣传表彰力度,结合卫生行业特点,深入开展宗旨意识、职业道德和纪律法制教育,引导广大医务人员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着力加强行风建设。
3.贯彻落实医德医风制度规范。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卫生系统领导干部防止利益冲突的若干规定》和《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违纪违规问题调查处理暂行办法》,切实加大对医疗卫生领域违法违纪行为的惩戒处罚力度。继续认真抓好医德考评制度的落实,进一步细化工作指标和考核标准,建立对医务人员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4.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按照加强廉政风险防控的相关规定,以制约监督权力运行为核心,岗位廉洁风险防控为基础,加强制度建设为重点,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统筹兼顾、依法依规,在充分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实际,逐步建立覆盖所有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的廉洁风险防控机制。
5.坚决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案件,严肃行业纪律。严肃查处乱收费、收受或索要&红包&、收受回扣、商业贿赂等典型案件,充分发挥办案的警示作用。注意发挥查办案件的治本功能,推动完善制度、堵塞漏洞,净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社会环境。
6.大力加强正面典型宣传,营造尊重医务人员、关爱患者的良好氛围。发挥典型引路作用,激励广大医务工作者投身医改的积极性。深入组织学习蓝云等先进人物事迹,形成卫生行业&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创佳绩&的良好氛围,用高尚的医疗技术为人民群众提供廉价的卫生服务,让人民群众切实&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
(四)深入开展行风评议,积极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努力做到&群众满意&。
1.着力建立患者满意度调查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机构要认真开展患者满意度调查和出院患者回访活动,征求意见和建议,积极探索第三方参与患者满意度调查反馈活动,提高满意度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有针对性地改进服务。树立以患者满意度为导向的管理理念,将患者满意度作为加强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促进自身健康发展的有效抓手。加强制度建设,指定专门职能部门,明确职责,着力构建患者满意度调查长效工作机制。
2.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继续把开展民主评议行风作为推进卫生纠风工作、维护群众权益的重要载体,积极组织、主动参与民主评议行风活动,以评促纠、注重整改。发挥行风监督员的作用,高度关注政风行风热线,认真倾听群众呼声,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努力让社会满意。要积极探索建立科学的卫生行风评价机制,更加客观、公正地反映卫生行风状况。
3.全面推行院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院务公开各项要求以及《医疗机构院务公开监督考核办法(试行)》,增强医疗机构院务公开意识,推动医疗机构进一步优化服务流程和内部民主管理决策。开展群众满意社区卫生工作者评选活动。
4.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在坚持以&救死扶伤&、&以病人为中心&、&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核心的传统医院价值理念基础上,强化医院人文关怀,激发医院员工人文道德关爱,建立完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医院价值观,弘扬良好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患者提供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
四、活动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要建立责任制,明确主要领导负责制和各级、各岗位职责,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将责任落实情况纳入年终医疗卫生机构和岗位考核内容。上级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指导,推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原则,大力树立先进典型,对工作不力、发生严重问题的单位,加大通报和处理力度,引导和鞭策医疗卫生机构深入推进活动开展。
(二)开展宣传教育。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医疗卫生系统文化建设和核心价值观讨论,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推出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敬业奉献先进典型,树立医疗卫生系统的良好形象,营造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
(三)深入查找问题。进一步梳理医疗卫生服务和行业作风建设的各个环节,对照活动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要求,认真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召开座谈会、设置意见箱、开通热线电话和网上信箱等多种方式,畅通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四)切实整改提高。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特别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影响行业形象的突出问题,要逐项进行重点整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活动成效。各医疗卫生机构整改方案、整改措施、整改效果要报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强化督导检查。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大对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指导和督导检查力度,遵循分级指导、逐级检查的原则,组织对本辖区医疗卫生机构&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指导、检查,稳步、纵深推进活动进程。自治区卫生厅将适时组织对各地&三好一满意&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主题词:卫生&三好一满意△&方案&通知
抄送:卫生部医政司、医管司。
分送:厅党组成员、巡视员。
抄发:厅机关有关处(室、局),广西医师协会、医学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办公室&&&&& 2012年4月27日印发
(共印70份)
Copyright(c) 2005 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网络运行维护:广西卫生统计信息中心&&&&设计制作:&&&&桂ICP备号
南宁网警备17号
本网站所提供的医疗资讯 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
如有版权问题
请与本网站联系江苏?卫生厅
当前位置: &&&&&&&
扬子晚报:江苏卫生十年发展 努力让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
发布时间: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是江苏卫生事业率先发展,卫生改革最有进展,卫生服务水平提升最快的10年,是向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目标快速迈进的10年。城乡群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这10年里,江苏建立起了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康服务圈”,每个县(市)都拥有一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二甲医院,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建成数为全国最多的省份之一。10年来,江苏省还建立起了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制度“三基本一救助”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为广大群众织成了一张医疗保障网。越来越多的慢性病患者得到系统化、规范化健康管理,全省人均期望寿命提高到目前的超过76岁,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均处全国先进水平。
  今起,本报将推出系列专栏,回顾江苏13个市十六大以来卫生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同时,对各市域内的临床重点专科进行介绍,以便患者进行查阅。在各自区域内,选择相应的专科进行就医。在系列专栏的最后,还将对省级诊疗中心进行集中展示。
南京:打造全省卫生现代化首位市
  党的十六大以来的这10年,是南京卫生事业发展史上政府投入最大、基础硬件设施改善最显著、医疗卫生整体服务水平提升最快、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随着新一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全市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稳固发展,卫生改革和事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改善
  期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从75.55岁提高到79.31岁,提高了3.76岁,婴儿死亡率从2002年的8.40‰下降到2011年的2.85‰。孕产妇死亡率从22.5/10万下降到3.04/10万,达到发达国家健康水平。
  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
  从修订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入手,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确定了“走出城墙、跨过长江”的发展思路。加大对基层医疗卫生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城乡卫生差距,满足群众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需求。加强原五县医院建设和功能提升,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网络。全力打造城乡“十五分钟健康服务圈”。目前南京地区(三级医院28家,二级医院22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822家),医疗资源丰富,服务体系健全,居民步行10-15分钟就可到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新投入100亿元,建设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浦口新城和麒麟生态园四个新区大型综合医疗中心和汤山公共卫生医疗中心。
  率先建立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指标体系
  制定了南京市率先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指标体系和监测考核办法。充分考虑卫生事业发展的特点、内在规律和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新农合自2008年起实现了100%全覆盖,各级政府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从2003年每人每年8元提高到2011年的202元以上。政府补助占筹资总额的比例从2003年的25%提升到现在的75%以上。筹集资金总额从2003年的不到5000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6.4亿元。政策范围内住院补偿比例69.07%,全年个人补偿最高额度均在12万元以上,最高的江宁区达到24万元,提高到了当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0倍以上。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实现低保户、五保户、低收入农户无障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对参加合作医疗个人自付费用,由各级财政承担。80周岁以上参合人员门诊、住院均相应提高5%的报销比例。设立“红十字金陵医疗求助博爱资金”,救助患大病困难家庭。为全面提高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全面开展了提高农村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终末期肾病、乳腺癌、宫颈癌、耐多药肺结核和重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的保障工作,补偿比例达到定额费用标准的70%,对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再予医疗救助,救助比例达到定额费用标准的20%。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加强疾控能力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有效应对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等疫情,各类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保障了公众健康安全。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数达597.4万人,建档率达74.63%。积极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城市和农村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分别提高到36元、32元。为广大农村孕产妇进行了住院分娩补助;开展了农村妇女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检查;为艾滋病病人提供了免费抗病毒治疗等。目前,全市已经有近10万户、27万人完成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居民健康守门人。
  医疗服务水平整体提升
  坚持人才强医战略,加强医学重点学(专)科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重点学(专)科:国家级14个,省级44个,市级43个,省级专科(病)诊疗中心6个,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全市所有三级公立医院和二级公立医院均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优质护理示范工程全面展开,市属医院优质护理病房覆盖率100%。实行临床路径管理,积极推进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化建设,智慧医疗工程初见成效。开通了南京卫生12320信息咨询服务热线、推行了全市医疗“一卡通”,有效优化医院诊疗流程,减少排队现象,方便患者就医咨询。在全国首创用血报销“一站式”服务,无偿献血者及其直系亲属免费用血时,费用可以在出院时直接从医疗费用中扣减。开展了“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委托第三方调查公司对出院病人满意情况进行电话调查,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客观地反映了患者满意度,并形成“压力传导机制”,促进医疗机构主动改进医疗服务。通过连续多年强化医院管理,持续改进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医疗服务和监管显著提升,群众满意度明显提高。
  基本药物制度进一步巩固完善
  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制定出台二、三级医疗机构基本药物采购、配送、使用、结算考核评价标准,开展二、三级医疗机构联动。明确在品种上三级医疗机构占70%以上、二级医疗机构占80%以上,在金额上三级医疗机构占15%以上、二级医疗机构占25%以上。医用耗材及试剂的集中采购工作全面启动。全市政府办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医用耗材及试剂网上采购,阳光操作。
  公立医院和基层综合改革稳步推进
  全市二级以上医院开展内部运行机制改革,优化服务流程、推进临床路径管理和单病种质量控制、推行成本管理等19项改革深入推进。继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以后,启动实施“一般诊疗费”制度,将现有的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以及门诊病历手册等费用合并,收费标准为10元/次,扣除医保报销9元以后,个人实际只要自付1元,减轻了医保患者的个人自付费用。江宁区医院在政府补偿机制、医保制度、人事制度、价格制度方面全面实施综合改革。7月1日起,江宁区级医院所有药品逐步实行“零差率”销售,打破“以药补医”的旧机制。
  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一是智慧医疗工程加快推进。目前,全市28家医院和4个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实现联网,已有120多万张市民卡在联网的医疗机构使用。二是为民服务功能进一步拓展。省市共建的12320咨询服务中心日均服务量跃居全国第4。12320短信平台共向市民发送健康宣传服务短信80多万条。三是国家级研究项目“电子病历商用密码技术应用”在我市正式启动。
无锡:居民健康素养全省第一
  党的十六大以来,无锡市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均等为出发点,着眼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医疗卫生问题,深入推进卫生改革和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到81.17岁,位居全省前列。至2012年9月,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5.17/10万,比2002年下降76.47%;婴儿死亡率控制在3.19‰以内,比2002年下降52.95%;新生儿出生缺陷发生率4.94‰,比2002年下降38.94%;全市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132.35/10万,比2002年下降37.18%。无锡市建成国家卫生城市群,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城市称号,无锡市卫生局连续三届荣获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卫生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以市人民医院为标志,全市通过整合并发展卫生资源,建立了完善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系,拥有三级医院12家,其中省基本现代化医院6家、三级甲等医院8家、全国重点中西医结合医院创建单位1家,以街道(镇)、社居委(行政村)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基本建立了“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健康进家庭”的卫生服务新模式。其中,民资外资举办的医疗机构获得较快发展,至2011年底,全市医疗机构总数较2002年底增加46.15%,医疗床位数增加60.77%,卫生技术人员总数增加63.81%。
  全市以市疾控中心为标志,建成了一批现代化、智能化的市、县区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以及15分钟卫生监督圈。依靠联防联控机制,全市有效处置了非典、甲型H1N1流感、手足口病、奶粉事件等突发事项,有效应对了抗击雪灾、汶川救援等灾害事件,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和成效大幅提升。无锡市卫生局被评为全国卫生应急工作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监督工作先进集体和全国卫生系统“五五”普法先进集体。
  技术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全市建成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拥有国家医学重点专科1个、省疾病诊疗中心2个、省市共建临床重点学科3个、省重点专科38个、院士工作站8个,培育省级医学领军人才2名、省医学重点人才13名,评出无锡市名医87名;肺移植、手外科等领域国内领先高新技术的广泛开展,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了生机。
  在一手抓名医名科名院发展的同时,无锡市注重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社区全科医师、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在岗乡村医生等卫生从业人员的规范化培训、学历补偿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
  医疗卫生改革不断深入
  先后组织实施以医疗服务和资产经营委托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托管制改革、以管理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管办分离改革。2009年起,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投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建立卫生保障新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医疗卫生事业各项工作,形成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文件,成效明显。
  2011年,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门急诊量较上年同期再升10%、门诊均次费用67.05元,同比上年再降17.3%,较三级医院便宜67%;住院均次费用2094元,同比上年再降7%。同时,各地注重保障农村居民健康权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江阴模式,筹资水平和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走在全省前列。
  2009年,据全省城乡居民健康素养基本情况抽样调查和监测结果显示,无锡市城乡居民健康素养位居全省第一。
  文明行业创建成效突出
  全市各医疗卫生单位主动贴近群众服务需求,拓展服务内涵外延,前移服务窗口,构建“无假日、全天候、零距离”服务体系,推出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服务新举措。无锡卫生注重改革服务流程,创新推出一站式服务中心、中心化诊疗、多学科会诊等服务模式;探索实施大型医用设备共享管理模式,全面实行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检验结果同城互认制度;试行“日间病房”管理模式,缓解医疗床位紧张难题。实行家庭健康医生责任制,家庭健康医生与居民签约率达到69.4%。
  依托信息化技术,在全省率先试行“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全面开展预约诊疗服务,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号源和专家门诊号源全部开放预约,三级医院和县级综合医院全面实行电子叫号。各医疗卫生机构分别推出自助挂号服务、患者检查结果在线查询、“健康在线”智能语音服务平台、随E行候诊、“出院床边结算”等特色服务,受到患者欢迎。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无锡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血液内科、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消化内科、医学影像科、胸外科、医学检验科、重症医学科、泌尿外科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普通外科(肝胆外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皮肤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医学检验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眼科
  无锡市第三人民医院:烧伤科
  无锡市第四人民医院:放射治疗科、妇产科、核医学科、普通外科、肿瘤科、心胸外科、麻醉科、心胸外科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科
  无锡市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病科
  无锡市妇幼保健院:产科、妇科
    【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无锡市中医院:心血管科、骨伤科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外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无锡市中医院:肿瘤科、骨伤科、心脏科、肛肠科、肾病科
  无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科、烧伤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
  无锡市传染病医院:肝病科
  江阴市中医院:皮肤科、儿科
  江阴市中医肝胆病外治医院:肝病科
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
  十六大以来,徐州市卫生事业快速发展,全市卫生工作紧紧围绕“完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和构建区域性医疗中心”的目标,积极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全市卫生资源总量不断壮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建立,作为淮海经济区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地位逐步巩固,城乡居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整体卫生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卫生优质资源提档升级,让群众看得好病
  截至2011年底,徐州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达到4415家,其中三级医院12家。其中,较2002年,三级医院数量增加了7所,医务人员数量增长42.10%,病床数增长80.99%,执业医师数量增长45.24%,注册护士数量增长88.90%,全市卫生资产总量由“十五”末的47.67亿元增长到133.70亿元,增长了近三倍,居淮海经济区第一。
  近年来,徐州市围绕打造淮海经济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的工作,积极调整优化市区医疗资源布局,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民群众就医条件。新建了市儿童医院、妇幼保健院、徐矿总医院等医院综合病房楼,改扩建市中心医院、肿瘤医院等医院业务用房,全市新建门诊病房楼10余万多平米,改建公共设施近1.5万平米,添置万元以上医疗设备1000多台件。启动了市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东院建设和徐州市第一医院整体搬迁工作,项目建成后,从该市周边高速下来5分钟内就能到达一所大型综合医院,形成快速便捷的就医通道。
  始终坚持科技兴卫战略,经过多年发展,现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建设培育点1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中医临床重点专科1个,国家级中医临床建设专科3个,江苏省政府重点实验室2个,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重点学科3个,江苏省“科教兴卫工程”创新团队2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4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4个,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6个.较2002年,省级以上临床重点专科增长了227%。
  2011年,徐州市医疗服务总人次达到4773.07万人,出院病人99.59万人次,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463%、224%,服务总人次居全省前列。其中三级医院诊疗的外省市病人占到30%以上,医疗服务辐射淮海经济区近20个地级城市约1.2亿人口,区域诊疗中心地位逐渐凸显。
  医药体制改革深化,让群众看得起病
  全市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2012年,徐州市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由2003年的30元提高到2012年的300元,全市参合率达到99.89%,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基本达到75%以上,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15万元,达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7倍以上。
  基本药物制度实现全覆盖。日,该市实现了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178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2933个村卫生机构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实行零差率销售。在此基础上,在17个非政府办社区卫生中心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探索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按照国家零售指导价格计算,2011年基本药物价格降幅达37.4%,累计为群众减少药品费用支出3.7亿元,群众对基本药物制度满意率达97.6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惠及民生。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实现10大类41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覆盖。目前,全市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86.34%。
  推进医疗卫生“强基工程”,让群众看病更方便。围绕建设“15分钟健康服务圈”,全面推行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和城市社区卫生标准化建设。新医改实施以来,全市建成1个全国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4个省级示范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了1774个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积极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睢宁县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活力的做法得到李克强副总理、卫生部陈竺部长、省委罗志军等领导同志的批示肯定。
  深入推进城市卫生支援城乡基层卫生工作,全市10家三级医院对口支援7家县级人民医院、6家县中医院和30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初步形成了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服务模式。
  全市不断深化便民服务举措,三级医院陆续开通了网上预约、电话预约门诊、现场自助挂号,落实门诊弹性工作制、专家全日门诊、无假日接诊检查制,大大缩短病人看病等待时间。2011年,群众综合满意度94.49%,较上年度提高了1.73%,投诉量比上年度下降了33.33%。
  竭力促进卫生行风水平提升,强化行风和职业道德建设,自2008年以来,全面实行出院病人随访制,发出函调信件270000封,收集病人意见六类共1400多条,整改人民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310多项。创新卫生行风评议方式,聘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新闻媒体为第三方,连续3年在全市开展了争创“人民满意医院”、争做“人民满意医生”评议活动,共组织32848人次评选“人民满意医院”、“人民满意医生”,先后有2名同志入选“江苏省首届十佳健康卫士”和“全省30名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在全市卫生行业形成了良好的服务氛围。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4个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肾脏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介入放射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麻醉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血液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急诊医学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心胸外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肿瘤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传染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泌尿外科
  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
  徐州市中心医院泌尿外科
  徐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
  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神经内科
  徐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外科
  国家中医重点专科1个:
  徐州中医院心血管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4个
  徐州市中医院皮肤科
  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
  徐州市中医院针灸科
  徐州市中医院肛肠科  
常州:科学优化资源布局,让大家看病更方便
  近年来,在卫生部、卫生厅的关心支持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常州卫生连续实施惠民工程,深入推进医改进程,大力加强基础建设,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始终保持省内第一方阵的应有地位。每千常住人口拥有医生2.23人、医疗机构床位3.64张,孕产妇死亡率2.89/10万,婴儿死亡率2.8‰,平均期望寿命78.2岁,各项主要指标均达到省卫生厅的目标要求。
  一、大力发展公共卫生,让大家少生病
  按照部、省的要求,全面实施10类41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7大类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增加到人均45元。积极防控重大传染病,血吸虫病、艾滋病、结核病发病率处于全省较低水平。
  二、不断完善新农合制度,让农民看病有保障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连续五年保持100%,2012年人均筹资达360元。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监管,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确保患者住院费用政策补偿比达到75%,实际补偿比达到50%,基金结余率控制在10%之内。研究制定市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补偿办法,逐步实现省、市、县、镇、村五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即时结报。
  三、科学优化资源布局,让大家看病更方便
  大型医院方面:现有三级医院8家,其中三级甲等医院4家。适应城市建设框架拉大的需要,调整优化医疗布局,均衡分布优质资源。城中:市一院、中医院做大做强,综合实力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城南、城北:新建二所三级综合性医院。目前市二院(阳湖院区)已投入使用;城东:市七院改造提升;城西:规划建设一所三级综合性医院。城市东南西北均有三级医院的医疗资源布局初步形成。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方面:根据《常州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规划》,新建、改建、扩建、整合一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市建有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7家,乡镇卫生院62家、村卫生室47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街道覆盖率、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均达100%。城区基本形成15分钟社区卫生服务圈。
  我市从去年起,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无论公办、民办,全部配备使用基本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有效减轻群众看病负担。
  四、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大家看病更放心
  改善医疗卫生机构条件。按照省定标准,大力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站,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基本用房、基本装备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基本装备均达到省定标准,医护人员岗位培训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服务功能。
  加强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全系统建成省和省市共建的重点学科各一个(市一院肿瘤治疗学和神经病学),省和省市共建的创新团队各一个(市二院内分泌学和市肿瘤医院肿瘤学)。卫生系统连续六年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连续五年获省科技进步奖。2012年获省厅医学新技术引进奖21项,占全省的10%,历年之最。实施卫生系统百名人才培养工程、青蓝工程和卫生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全系统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名、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4名以及一批省“135工程”、省“333工程”、市"831"工程培养对象。
  加强基层卫技人员培训。进一步加强以全科医师培养为重点的基层卫技人员规范化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力争到年底每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同时开展乡镇卫生院医生到上级医院“务实进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超声、检验等相关卫技人员进行岗位培训。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内科、泌尿外科、消化内科、骨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血液内科、肝胆外科、肿瘤科、医学影像科、医学检验科
  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肿瘤科、骨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传染科
  【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骨伤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常州市中医医院:心血管科、骨伤科、肿瘤科、脾胃病科、妇产科、肾病科
  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常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肝病科、眼科、耳鼻咽喉科  
苏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苏州实践”
    率先不率先,关键看健康。无论是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还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卫生事业都被苏州各级党委、政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2002年到2011年,苏州全市年门急诊量增加到近4800万人次,增长3.5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从604个增加至1332个,实现镇(街道)全覆盖;按户籍人口,千人床位数从3.41张增长至6.69张,千人医生数从4.2人增加至7.92人;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从77.51岁上涨至81.56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一组组数据从一个侧面呈现出苏州卫生事业近十年间的发展成果,更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为民惠民提供了生动的细节观照。
  “15分钟健康服务圈”承担一半医疗服务量
  “汤医生又要来了”,因糖尿病、高血压出现严重并发症,这几年来,71岁的曹维荣一直瘫痪在床,社区医生小汤和同事每周都要来探望。
  2006年老曹家附近的润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投用后,平时看病配药,社区医生会主动上门服务。由于常年卧床,老曹下肢血管发生病变,足部出现溃疡坏死,不得不到大医院截肢。前后住了四次院,事前都由社区医生通过双向转诊,先和大医院联系;出院后,换药、护理都由社区医生承担。
  “我的血管脆,伤口特别难愈合,一天得换两次药,社区医生就一天跑两次。没有社区医生,我肯定活不到现在”,老曹说。社区医生每次来不仅帮他量血压、测血糖,还教他老伴打胰岛素,连老曹每天吃啥用啥都不忘仔细关照到,这让他既舒心又感激。
  老曹的感受并非个例。这十年间,苏州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渐“丰满”。目前,我市城乡已拥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1175家,它们筑起“15分钟健康服务圈”,已承担全市一半的医疗服务量;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普及率、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多层次高效率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破解“看病难”
  10年来,在苏州,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实践一直没有停步。“看病难”,难就难在原有医疗资源不能满足群众的就医需求,原有医疗机构布局没有跟上城市建设步伐。健全卫生服务体系,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成为苏州破解“看病难”问题的着力之处。
  近年来,苏州加快卫生重点工程建设,大幅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同时积极调整医疗机构布局,满足城乡居民就医需求。市肿瘤诊疗中心、市中医院、张家港市一院、常熟市二院、太仓市一院、昆山市一院开发区分院、相城人民医院等一批医疗机构相继投用。在中心城区,随着新中医院在沧浪新城开诊,苏大附一院、苏大附儿院、市公共医疗中心等也将先后“突围”古城区,不仅解决医疗机构囿于古城区承载能力无法做大的问题,更使得中心城区医疗资源分布更科学。
  与此同时,苏州借助卫生信息化建设,给市民就医带来便捷。2009年该市将医疗便民服务“一卡通”纳入政府实事工程,市民不需到医院排队,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就能预约大医院专家号和挂当天普通门诊号。
  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苏州将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卫生工作的重点,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急诊人次已占全市门急诊量的56%。
  2010年,随着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社区所有药品零利率销售,去年苏州市社区卫生机构门急诊均次费用为66.7元,“看病贵”问题在社区得到解决。
  多层次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催生卫生事业多元化投资新格局。近年来,该市新增了一大批规模较大、专科特色明显的民营医疗机构,市民就医看病也有了更多选择。
  【惠民档案】
  近年来,苏州卫生部门创新惠民举措,先后推出公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等政府实事工程,城乡居民普遍得益。
  一,全国地级市中率先实现农民刷卡看病
  近年来,苏州逐步提高农村居民医疗保障水平,“新农合”筹资标准升至年人均550元,2008年,所有市、镇、村实现联网,率先在全国地级市中实现农民刷卡看病、实时结报。此外,该市在全省率先探索付费方式改革,全面推行按病种结算和混合支付方式改革,开展的病种数从原来的37种扩大到60种。
  二,百万老人每两年免费体检一次
  2006年以来,该市在全省率先实施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至今已连续开展六年,体检人数近100万,全部由政府买单,总额达1.2亿元。
  三,母婴阳光工程提升母婴健康水平
  2009年母婴阳光工程以政府实事项目形式推出,该工程以免费母婴健康咨询,免费婚前医学检查,免费产前筛查诊断,免费儿童系统保健,免费儿童计划免疫,免费特困人群妇女病普查为主要内容,为提高我市母婴健康水平,降低出生缺陷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婚检率提高到91%。
  四,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免费服药
  2011年全市登记在册的1万多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人均获得2000元的免费治疗药物,2500多名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还获得免费体检,在全省处领先水平。
  急救车平均10分钟到身边
  2011年初,苏州120急救中心在国内率先启用目前国际先进的医疗优先分级调度系统,目前市区急救车平均到达时间为10分钟。
  省级临床重点专科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骨科、核医学科、神经外科、心胸外科、心血管内科、血液内科、医学影像科、传染科、麻醉科
  介入放射科、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药剂科、医学检验科、呼吸内科、急诊医学科、泌尿外科、妇产科、免疫科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小儿普外科、小儿骨科、新生儿科、血液内科、小儿神经内科、小儿肾脏内科
  苏州市立医院:产科、消化内科、超声诊断科
  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苏州市中医院:骨伤科、脾胃病科
  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苏州市中医院:骨伤科、消化科、肺病科
  昆山市中医院:消化内科、妇产科、骨伤科
  吴江市中医院:皮肤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卫生部部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