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治疗躁狂症 治疗最好的医院是哪家??

继新华网·陕西频道图文报道宝鸡高新人民医院成功完成一例高难度罕见双手掌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术后,各大媒体纷纷将关注的触角伸向这一新闻,全国先后23家媒体对此进行了跟踪报道,并通过网络迅速向全球传播。可是有谁知道,在这一医疗科技新闻的背后,有着怎样的艰辛与风险,又有哪些惊心动魄、鲜为人知的故事呢?

一例高难度罕见的双手掌旋转撕脱性离断合并双侧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患者的再植术,在陕西宝鸡高新人民医院喜获成功。 4 8日,记者在高新人民医院的骨科重症病房,见到了这位幸运患者,手术是由骨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褚晓朝亲自主持带领多名青年医生完成的。他曾是第四军医大学1986全世界首例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的主刀医生。近年来他在受聘的宝鸡高新人民医院,用崇高的医学职业精神又带出一支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优秀团队,在骨科专业及显微外科手术高端领域卓有建树,取得了一系列新成就。

326,家住秦岭北麓李家槽村的46岁塑料厂女工范小兰和往常一样,来到离家不远的厂里上班。她负责粉碎塑料,所以,粉碎机就是她的工作平台,每天都要把回收来的废旧塑料喂进机器里,看着粉碎机把这些原料咬碎、吐出。然而,这一天,厂里的电压不稳,老是跳闸,粉碎机开开停停。无奈,原本只需要把旧塑料喂进机器就完事的她被迫多出了一道工序:每次跳闸停电,都会有一些塑料夹在粉碎机里,她要把手伸进这个专吃塑料的机器里,把那些被夹的塑料再掏出来,重新给喂进去。那些塑料被机器咬合着,她的双手伸进粉碎机里紧抓着塑料使劲往外拽,每往外抽拉一次,她都要费很大的气力。不幸就在这时发生了。

当她又一次把双手伸进粉碎机往外掏塑料时,电通了,机器瞬间转动起来。还没等她反应过来怎么回事,一阵剧痛传遍全身,几乎同时,她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整个胳膊被机器往里卷,她吓坏了,本能地一边大叫,一边使劲往回拖拽双手。可一切都晚了,当工友们听到呼叫关了机器时,她发现自己的一双手没了!时间是 16时左右。我的手呢?我的手呢?她惊叫着,呼喊着。可是,两只胳膊前端,只有血肉模糊已经外露的破碎的骨头,那双养家糊口的手不见了!

工友们迅速围了上来,在机器里找到了她两只血淋淋的断手。

赶紧送医院! 120急救车呼啸着赶到。在工友们的帮助下,她被紧急送往最近的一家医院。接诊医生一看,建议立即送往宝鸡高新人民医院。因为,如今在宝鸡,那里骨科医技实力最强,那里有全省乃至全国杰出的骨科医生褚晓朝教授和他的团队。

3 26 17 40分,范小兰被送到高新人民医院。

此前接到 120电话的褚晓朝教授和骨科值班医生已经等在楼下。眼前的惨象让他吃惊:患者两上肢被飞速转动的粉碎机轴心连撕带扯,造成双手掌完全离断,残手被工友用一块布包着,断面明显污染,各类组织和血管床破坏严重,同时伴有两侧桡骨近端粉碎性骨折,极不整齐。说明损伤机制复杂,范围广,伤情严重,基本不具备断肢再植的手术条件。

怎么办?接还是不接?这么复杂、严重的双掌同时离断,实属罕见,这样的病例在他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还是第一次遇到!他不由得想到了 30年前的那次挑战。那时,教授虽然年轻,但已经是学有所成的医学硕士和骨科医生。面对双手十指离断再植这样的世界性医学难题,他没有畏惧,没有放弃。因为在他看来,医学上的大胆探索和拼搏是值得的。没有那次冒险,那位年轻女孩将终生没有手指,也谈不上今后的美好人生。好在他有着极好的医学素养,那一次,他和同事们完成了十指离断再植手术,十根指头全部成活,并获得良好的功能恢复。于是,他,褚晓朝,创下了一个奇迹,成为全世界第一例双手十指离断再植成功的主刀医生,成为全省、全军乃至全国骨科界无可争议的学术带头人,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专家。

可是这一次,问题要麻烦得多。患者双手掌组织创伤太大,双手的血管组织、神经肌腱、骨骼结构等完全被破坏,再加上患者双侧桡骨也受到挤压伴粉碎性骨折。这样的条件在一般医院和医生眼里几乎就会放弃再植,褚晓朝教授也不由得担心起来。

万一失败了怎么办?患者家属会不会来医院闹事?眼下愈演愈烈的医闹现象让他担心。而且,他是这个领域有影响的人物,手术失败,同行会怎么看?他有些纠结。

可是,不冒这个险,那结果只有一个,患者将失去双手。这无论对患者还是这个家庭,都将是一个难以承受的残酷的结局。手是人的第二面孔。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不能没有手!

是放弃还是迎难而上、尽力救治?显然,这个时候已经不仅仅是医学技术问题,而是要不要坚守医学职业精神,将病人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问题。病人的需求就是医生的职责,病人无双手,一生怎么办?关键时刻,决断力和责任心比技术水平更重要!

几乎在一瞬间,他就被患者那期盼的眼神打动。治病救人本来就是医生的天职,面对患者,医生怎么能当逃兵

治,哪怕是冒再大的风险也要治!

大家迅速准备手术。一声令下,劳累了一天的骨科医护人员再次进入临战状态。大家知道,这将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

从科室到医院领导,都对这台不寻常的手术高度重视,迅速为患者开通了绿色通道。患者没有带钱,先欠着,救人要紧!于是,备血、拍片、化验,各项必需的术前检查、麻醉……医院里的相关科室几乎同时行动起来,医学上一场挽救双手的挑战大幕悄然在秦岭脚下的宝鸡高新人民医院拉开。

这注定将成为宝鸡医疗史上的一个新跨越、新高度。别的不说,单就这一次的全身长时间麻醉,就具有极大的挑战性!更何况要完成的手术是一个骨科专家都从未遇见到过的严重病例!

紧急时刻,没有一个人叫累,大家几乎同时忘记了吃晚饭这回事。几十号人根据手术需要在紧张忙碌着。

此时的褚教授俨然是一位战争一线的大将军,这分明不是一次手术,而是在指挥一次攻城拔寨的重大战役。的确,对每个参与手术的医生来说,这是一次医学上的攀登,是一次医学上的攻城拔寨,成功了,他们将站上骨科医学的另一个高度!

19 30分,经过麻醉等术前准备,手术开始了。褚教授将包括他在内的 11名医生和 6名护士分成不同编组开始工作。首先是清创断肢,医护人员分组小心翼翼地清洗创面,清除污染异物,取出碎骨片,修剪污染损伤严重、边缘不齐的软组织。大家心里清楚,这一关把不好,断肢接上也会因感染而坏死,不但保不住肢体,甚至还会危及生命!

手术室里的对话往往是最简洁的,眼神是这里最好的语言,大家一举一动之间配合默契,一切都在紧张有序进行。两组医护人员对两侧患肢进行探查,发现两侧手掌近端的肌腱从前臂直接撕脱,双手掌 10根掌骨全部骨折,骨折断端不整齐。神经的挫伤也很多,并有部分缺损,咬平后固定骨折,建立骨支架,骨折内固定针达 15根。找出各条撕裂肌腱并精准缝合,对于缺损无法直接缝合的,医生们采用移植”“转位”“重建等各种方法进行修复,双手掌缝合肌腱 26条,肌腱移植 3处,重建 4处。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手术进入最关键、也是最令人揪心的神经与血管吻合、重建双手血运阶段。显微镜下,医生发现两侧手掌的血管神经撕裂后,张力过大,中间缺损,无法实现直接吻合。褚教授当机立断,决定在左侧足背处选择三根最适合的静脉血管,通过仔细地剥离、切取后,移用于两侧手掌血管进行桥接。

需吻合的小血管外径仅有1mm左右,内径更细,就是这样的血管,每条需在显微镜下缝合 8 10针,医生手中的针、线肉眼几乎看不到。医生们一个个把心提到了嗓子眼上,一、二、三,他们小心翼翼地移植、缝合……时间在他们的手中一点点过去了,但没有人注意到这一点,大家的心全都在患者身上。他们知道,一丝半毫的差错都可能导致术后血管通血不好,引发手指坏死!

经过 10多个小时的艰辛努力,患者双手掌共缝合神经10条、缝合手掌动脉10 条、手背及拇指背侧静脉 12根、静脉血管移植6条。通过动脉桥接的右侧患肢再植成功!此时,已是27日凌晨 4 30分。

看着血液一点点通过重新缝合的血管流到指尖,看着原本苍白的手掌一点点红润起来,手术台前的医护人员信心大增。

但在左侧断掌再植中,由于拇指血管破坏严重,吻合后的血管血流运行不佳。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左拇指会发生坏死,即使其他手指再植成功,患者左手功能也会丧失50%。为了对病人负责,医护人员又花费几个小时重新做了左拇指血管移植修复手术,终于使左拇指血循环重建良好,圆满、完善地完成了双手掌的再植手术。

双手掌再植成功,用石膏固定,对双侧粉碎骨折的桡骨也作了相应处理。等整个手术结束时,已经是271430分!17名医务人员、 19小时的手术,这场战役的惊险、艰辛可想而知!

直到这时,大家才想起来,从昨天晚上到现在,还没吃一口饭!

再植手术成功只是再植成活的第一步。术后的手功能康复训练以及必要时还需再施的功能重建手术同样一点都不能马虎。

为了让患者的手功能恢复到最好,医院对这位普通女工做出了特殊的安排:挑最好的护理,术后的功能恢复训练在褚教授和主管医生指导下进行。

病房里,刚刚醒过来的范小兰看着自己被纱布包裹着失而复得的双手,眼里噙满了泪水。她知道,这双曾经离开了自己的双手又回到她身上了!

是啊,两个孩子还小,家里还有七十多岁的老人要伺候,丈夫身体本来就不好,平时这个家就靠这双手撑着,没了手,这个家还怎么维持?一想到这里,她又不由得伤心起来。这个手还能是原来的手吗?接是接上了,还能用吗?她不由得担心起来。

主管医生荆新峰似乎看透了她的心思,安慰说:你放心吧,我们有信心让你的双手恢复基本的功能。

术后几乎每一天,褚教授都要亲自来看看,问她的感觉,细心地查看她的受伤部位,像一位长者一样抚摸她失而复得的手。她分明能感受到教授的手摸着她手背时带给她的温暖!她心里无比激动,她知道,自己遇到了一群好大夫!

术后第七天,她的手指能动了,教授又亲自指导她慢慢自己活动手指。 629出院那一天,她感觉自己就像重新活了一回。术后4个月,为了让接活的双手更好恢复功能,骨科又为她实施了一次粘连松解手术,褚教授亲自主刀。她的手一天比一天灵活,一天比一天好使。

24日,记者随高新人民医院领导及主管医生荆新峰等,一起驱车来到位于半山腰上范小兰的家里看望她。见到医院来人,她脸上乐开了花,拿出一个小本子,指着上面的两行字,高兴地对大家说:我现在能写字了!荆新峰看了看说:你不光能写字,这桶油你也能提起来!指着他们来时给范小兰买的

范小兰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荆新峰见状鼓励她:你试试看。得到鼓励的范小兰小心地用手抓住油桶上的提手,一提,果然轻松地提了起来!一家人见此,个个高兴地笑了起来。

其实,何止是范小兰。在褚教授来宝鸡高新人民医院带队行医中,这样的病例不胜枚举。

17年前,一位杨姓司机在凤县遭遇车祸,死里逃生的他当时被多家医院告知要锯腿保命。他不愿失去这条腿,四处求医。延误4年后,他终于找到了骨科专家褚晓朝教授。经过 10多个小时的手术,这位已经在轮椅上渡过了4年的司机奇迹般地站起来正常走路了!今年 3月,这位司机右股骨骨折入住宝鸡高新人民医院,像演电视剧似的,手术主刀医生正是他朝思暮想的褚恩人,两周后,躺着进来的他就又下床走路了!

甘肃崇信县一村民,胸椎骨折合伴双下肢瘫痪,在外院住院期间,又发生泌尿系感染和褥疮等并发症,感染已扩散至全身,病情危急。某医院提出需预交 30万元费用才能入院。无奈,患者经人介绍,转到高新人民医院。4 8日,当以败血症急住进宝鸡高新人民医院骨科重症监护室时,患者已经连续四天体温高达 40以上,心跳每分钟 180次,血培养阳性,危在旦夕。经过紧急有效抢救, 7天后,患者病情得到控制,至康复出院,花费仅 2万多元。

23岁青年,因雷管爆炸左手拇指、食指、中指损毁。经施足趾移植拇指再造术”“食指游离皮瓣移植术”“中指残端修整术,使残损的手指再生并重新发挥灵巧功能,家人和工友见到他直呼奇迹!奇迹!

流浪汉、躁狂症患者姚某,因车祸右胫腓骨下端开放性骨折入院,最初拒绝治疗,辱骂医护人员,咬破给他喂药、照顾生活起居的护士手指。医护人员像对待亲人一样,每日三餐给他买饭喂他吃。精心治疗78天患者终于康复,出院时虽没有一句谢谢,但大家无怨无悔……

就在我们即将写完这篇报道的时候,褚晓朝教授和他的团队又创奇迹:一名在地下挖铺管道的农民工,被地面液压机夹层意外飞出的 500多斤重的钢具击中,转眼间右小腿断成两截,经褚晓朝他们 12小时紧急手术,罕见高难度断腿奇迹般再植复活;紧接着,他们又完成宝鸡首例陶瓷棒植入微创手术,为治愈股骨头坏死疑难疾患开辟了一条新的先进途径。据统计 ,今年 1— 9月他们就完成了 2140台手术。

在当前医疗机构市场化、逐利化趋势环境下,医院如何重构敬畏生命、救死扶伤、以人为本的医学职业精神?褚晓朝教授和他的骨科团队敢为人先,勇于担当,一身正气,不怕难、不信邪,坚守医学职业立场和导向不动摇,用大爱之心书写了大写的人字,对此做出了最好的回答,成为医疗战线学习的楷模。

让我们记住这些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好医生!他们是:

褚晓朝,医学博士,原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大骨科主任,全军首家骨科研究所所长,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戴先文,医学博士,毕业于第四军医大学,在西京医院取得博士学位后,任西安市中外合资长安医院骨科中心主任。现为陕西省骨科学会、脊柱外科学会等多个医学学会委员,曾承担省级以上科研课题两项,发表论文 30余篇。

舒晓鹏,陕西中医学院教授,历任宝鸡市中医医院脊柱骨病科主任、骨伤二科主任,在国家级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10余篇。

荆新峰、张伟、崔怀志、赵利明、康长周、张录强、孙万辉、程方斌……

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宝鸡高新人民医院骨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治疗耳鸣哪家医院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