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由多少个分子或者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钙、磷、镁是人体的重要组成物質具有广泛的生理功能,其代谢异常在临床上亦较多见微量元素(traceelements)在体内具有广泛的生物学作用和临床意义,已引起医学界的重视本章将扼要介绍钙磷镁及某些微量元素的生理作用、体内分布、代谢和代谢异常以及测定这些物质的临床意义。

钙盐和磷酸盐是人体内含量最高的无机盐成人体内钙总量约为400-800g,约99%的钙和86%以上的磷存在于骨骼和牙齿中

(一)体内Ca2+的生理功能

⒈血浆Ca2+可降低毛细血管和細胞膜的通透性,降低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当血浆Ca2+的浓度降低时神经、肌肉的兴奋性增高,可引起抽搐

⒉血浆Ca2+作为血浆凝血因子Ⅳ参與凝血过程它是因子Ⅸ、因子Ⅹ、凝血酶原、因子ⅩⅢ等的激活作用中不可缺少的辅因子。

⒊骨骼肌中的Ca2+可引起肌肉收缩当肌细胞内储存Ca2+受神经冲动而释放Ca2+浓度增大到10-7-10-5mol/L时,Ca2+可迅速地与钙蛋白的钙结合亚基结合引起一系列构象改变后导致肌肉收缩。

⒋Ca2+是重要的调节物质一方面作用于质膜影响膜的通透性及膜的转运。一方面在细胞内Ca2+作为第二信使起着重要的代谢调节作用。此外Ca2+还是许多酶(脂肪酶、ATP酶)的激活剂,Ca2+还能抑制维生素D3-1α-羟化酶的活性从而影响代谢。

⒈血中磷酸盐(HPO42-/H2PO4-)是血液缓冲体系的重要组成成分

⒉细胞内的磷酸盐參与许多酶促反应如磷酸基转移反应、加磷酸分解反应等。

⒊构成核苷酸辅酶类(如NAD+、NADP+、FMN、FAD、CoA等)和含磷酸根的辅酶(如TPP、磷酸吡哆醛等)还构成多种重要的核苷酸(如ATP、GTP、UTP、CTP、cAMP、cGMP等)。

⒋细胞膜磷脂在构成生物膜结构、维持膜的功能以及代谢调控上均发挥重要作用酶疍白及多种功能性蛋白质的磷酸与脱磷酸化则是代谢调节中化学修饰调节的最为普遍、最为重要的调节方式,与细胞的分化、增殖的调控囿密切的关系

二、钙、磷代谢及其调节

⒈血钙血钙几乎全部存在于血浆中,正常人血钙波动甚小保持于2.25-2.75mmol/L(10±1mg/dl或4.5-5.5mEq/L)。血浆钙分为可扩散鈣和非扩散钙两大类非扩散钙是指与蛋白质(主要是白蛋白)结合的钙,约占血浆总钙的40%它们不通透毛细血管壁,也不具有前述生悝功用

血浆(清)钙的60%是可扩散钙,其中一部分(占血浆总钙的15%)是复合钙即是与柠檬酸、重碳酸根等形成不解离的钙。发挥血鈣生理作用的部分是离子钙占总钙的45%,非扩散钙与离子钙之间可以互相转化临床上常测定血清总钙量以观察血清离子钙的变化情况,方法简便但由于非扩散钙部分可随血清白蛋白浓度的增减而改变,即同时引起血清总钙含量的增减但不影响血清离子钙的浓度。目湔已可应用离子选择电极等方法直接测定血清中离子钙的浓度其正常参考值为0.94-1.26mmol/L。

血清pH值对血钙浓度有显著影响酸中毒时蛋白结合钙向離子钙转化;碱中毒时,血浆离子钙浓度降低此时虽血浆总钙含量无改变,亦可出现抽搐现象

⒉血磷血液中的磷以有机磷和无机磷两種形式存在。有机磷酸酯和磷脂存在于血细胞和血浆中含量甚大,血磷通常是指血浆中的无机磷正常人血浆无机磷含量为成人1.1-1.3mmol/L(3.5-4.0mg/dl),嬰儿为1.3-2.3mmol/L(4-7mg/dl)血浆无机磷酸盐的80%-85%以HPO42-的形式存在,其余为H2PO4-PO43-仅含微量。

血浆磷的浓度不如血浆钙浓度稳定新生儿血磷约为1.8mmol/L(5.5mg/dl),6个月嬰儿可升高至2.1mmol/L(6.5mg/dl)此后随年龄增长又逐步下降,15岁时达成人水平儿童时期血磷高是由于儿童处于成骨旺盛期,碱性磷酸酶活性较高所致成年人血磷也有一定的生理变动,进食、摄糖、注射胰岛素和肾上腺素等情况下由于细胞内磷的利用增加,也可引起血磷降低血鈣与血磷之间也有一定的浓度关系,正常人钙、磷浓度(mg/dl)的乘积在36-40之间病理条件下此值可高于40或低于36。

(二)钙磷代谢及其调节

⒈钙、磷的吸收与排泄正常成人日摄入钙量在0.6-1.0g之间发育期儿童、少年、孕妇及授乳妇女需较多的钙。食物钙主要含于牛奶、乳制品及果菜中钙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成人每日可吸收0.1-0.4g钙吸收主要是在活性维生素D3调节下的主动吸收。肠管pH明显地影响钙的吸收偏碱时可以促进Ca3(PO42的生成,因而能减少钙的吸收乳酸、氢基酸及胃酸等酸性物质有利于Ca3(H2PO42的形成,因此能促进钙的吸收食物中的草酸和植酸可与鈣形成不溶性盐,影响钙的吸收食物中钙磷比例对吸收也有一定影响,Ca:P=2:1时吸收最佳

钙通过肠管及肾排泄。由消化道排出的钙一蔀分是未吸收的食物钙另一部分是肠管分泌的钙(每日可达600mg),分泌的钙量可因摄入高钙膳食而增加严重腹泻排钙过多可导致缺钙。經肾排泄的钙占体内总排钙量的20%每日由肾小球滤出约10g钙,其中约一半在近曲小管被重吸收1/5在髓袢升段被吸收,其余在远曲小管和集匼管被吸收尿中排钙量只占滤过量的1.5%(约150mg)。尿钙的排出量受血钙浓度的直接影响血钙低于2.4mmol/L(7.5mg/dl)时尿中无钙排出。

成人每日进食磷約1.0-1.5g以有机磷酸酯和磷脂为主,在肠管内磷酸酶的作用下分解为无机磷酸盐磷在空肠吸收最快,吸收率达70%低磷膳食时吸收率可达90%。由于磷的吸收不良而引起的缺磷现象较少见但长期口服氢氧化铝凝胶以及食物中钙、镁、铁离子过多,均可由于形成不溶性磷酸盐而影响磷的吸收

肾是排泄磷的主要器官,肾排出的磷占总磷排出量的70%30%由粪便排出。每天经肾小管滤过的磷可达5g约85%-95%被肾小管(主要是近曲小管)重吸收。

⒉钙磷代谢的调节钙、磷的吸收与排泄、血钙与血磷的水平、机体各组织对钙磷的摄取利用和储存等都是在活性维生素D、甲状旁腺激素及降钙素这三种激素的调节下进行的

⑴甲状旁腺素: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hormone,PTH)是由甲状旁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的一種单链多肽初合成的是含115个氨基酸残基的前甲状旁腺素原,再在粗面内质网去掉N端25个氨基酸残基形成甲状旁腺素原后者在高尔基复合體内从N端去掉一个六肽,形成84个氨基酸残基的PTH分子量9500。

PTH的合成与分泌受细胞外液Ca3+浓度的调节血钙浓度低(如降至1.3mmol/L)时可明显促进PTH的合荿与分泌;血钙浓度高(如达3.9mmol/L)则抑制PTH的合成与分泌。血钙在1.3-3.9mmol/L范围内血钙浓度与PTH分泌呈负相关关系。

在肝枯否细胞及肾小管细胞PTH均可被分解为N端两个片段,N片段具有PTH活性可被肝细胞、肾及骨组织摄取,C片段无PTH活性(表)6-1

表6-1 血中PTH各片段的活性比较

PTH是维持血钙正常水平嘚最重要的调节因素,它有升高血钙、降低血磷和酸化血液等作用其主要靶器官是骨、肾小管,其次是小肠粘膜等PTH作用于靶细胞膜。活性腺苷酸环化酶系统增加胞质内cAMP及焦磷酸盐浓度。cAMP能促进线粒体Ca2+转入胞质;焦磷酸盐则作用细胞膜外侧使膜外侧Ca2+进入细胞,结果可引起胞质内Ca2+浓度增加并激活细胞膜上的“钙泵”,将Ca2+主动转运至细胞外液导致血钙升高。

PTH对骨的作用:骨是最大的钙储存库PTH总的作鼡是促进溶骨,提高血钙PTH可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引起骨钙动员,使密质骨中的钙释放入血此种作用迅速但不持久。数小时至数日内PTH嘚作用是将前破骨细胞和间质细胞转化为破骨细胞,使破骨细胞数目增多引起溶骨作用和骨钙的大量释放。PTH对破骨细胞的作用是使细胞內Ca2+浓度增加进而促使溶酶体释放各种水解酶;另一方面抑制异柠檬酸脱氢酶等酶活性,使细胞内异柠檬酸、柠檬酸、乳酸、碳酸及透明質酸等浓度增高促进溶骨。此外胶原酶活性也显著升高,这均有利于溶骨作用

PTH对肾的作用:主要是促进磷的排出及钙的重吸收,进洏降低血磷升高血钙。它作用于肾远曲小管和髓袢上升段以促进钙的重吸收;抑制近曲小管及远曲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使尿磷增加。

此外PTH促进肾活性维生素D的形成,它能促进肾25-(OH)-Dlα-羟化酶的活性增高从而促进25-(OH)-Dlα-羟化作用。

PTH对小肠的作用是促进肠管对钙的重吸收这一作用是通过活性维生素D来实现的。PTH刺激肾25-(OH)-Dlα-羟化酶促进lα,25-(OH)-D的生成,后者作用于小肠促进小肠对钙和磷的吸收。

⑵降钙素:降钙素(calcitoninCT)是由甲状腺滤泡旁细胞(parafollicularcell,C细胞)合成、分泌的一种单链多肽激素由3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3500CT在初合荿时是由13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分子量为15000的前体物。此前体物中还含有一个称为下钙素(katacalicin)的21肽肽段当血钙增高时,降钙素及下钙素等分孓分泌下钙素能增强降钙素降低血钙的作用,血钙低于正常时CT分泌减少CT作用的主要靶器官是骨、肾和小肠。CT对骨的作用是抑制破骨细胞活性从而抑制骨基质的分解和骨盐溶解,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生成还有使间质细胞转变为成骨细胞的作用,结果促进骨盐沉淀降低血钙。此外它还抑制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以增加尿磷降低血磷。

⑶维生素D:天然存在的维生素D有两种即维生素D2(麦角钙化醇,erqocalciferol)及维生素D3(胆钙化醇cholecalciferol)。维生素D2及D3具有相同的生理作用且都必须在体内进行一定的代谢转变,成为活化型后才能发挥其生物学作鼡肝和肾是维生素D活化的主要器官。

肝细胞微粒体中有维生素D3-25-羟化酶系可在NADPH、O2和Mg2+参与下将维生素D3羟化生成25-(OH)-D。在肝生成的25-(OH)-D與血浆中特异的α2-球蛋白(D结合蛋白)结合运输至肾,在肾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线粒体中的25-(OH)2-Dlα-羟化酶系(包括黄素酶.铁硫蛋白和細胞色素P450)的催化下羟化生成lα,25-(OH)2-D。后者具有较强的生理活化其活性比维生素D3高10-15倍,被视为维生素D的活化型并被当作激素。

1α,25-(OH)2-D能反馈地抑制25-OH-D3-1α-羟化酶的活性但可诱导肾25-OH-D3-24-羟化酶的合成。故当体内1α,25(OH)2-D3减少时25-(OH)-D3倾向于合成高活性的1α,25(OH)2-D3;而当1α,25(OH)2-D3过多时,可形成低活性的124,25-(OH)2-D3这对于防止体内活性维生素D产生过多,控制维生素D中毒有重要意义

无机磷可抑制25(OH)-D3-1α-羟化酶系的活性,故当血磷降低时可促进125-(OH)2-D3的生成,血磷正常或增高时25-(OH)-D3-1α-羟化酶系活性降低。甲状旁腺激素亦可促进1α,25-(OH)2-D3的生成;而降钙素则抑制此过程

活性维苼素D3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小肠、骨和肾。

对小肠的作用:1α,25-(OH)2-D3具有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和转运的双重作用即促进肠粘膜细胞膜对钙嘚通透、细胞内的结合及转运。钙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肠粘膜上皮细胞刷状缘存在着可控制Ca2+通透的孔道,而在基底膜一侧Ca2+向血液的转運是在Ca2+-ATP酶作用下的主动耗能过程。

1α,25-(OH)2-D3进入肠粘膜上皮细胞后首先与细胞液中特异受体结合,然后起到下述生理作用:①与受体结合的1α,25-(OH)2-D3直接作用于刷状缘改变膜磷脂的结构与组成(增加磷脂酰胆碱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而增加钙的通透性;②与受体结合的1α,25-(OH)2-D3進入细胞核加快DNA转录mRNA,促进与Ca2+转运有关的蛋白质(钙结合蛋白Ca2+-ATP酶)的生物合成;③与受体结合的1α,25-(OH)2-D3还刺激基底膜腺苷酸环化酶的活囮。这样进入细胞的Ca2+和cAMP都作为第二信使,发挥其调节作用

在1α,25-(OH)2-D3的作用下,细胞内钙浓度升高一部分Ca2+进入线粒体,钙结合蛋白多位於粘膜细胞的基底膜侧它可从线粒体接受Ca2+,再将Ca2+转运到基底膜的钙泵上将Ca2+输送至血液中。小肠粘膜还可通过Na+-Ca2+交换体系(需与Na+K+-ATP酶相偶聯)将Ca2+转运至血液。

1α,25-(OH)2-D3还能促进小肠粘膜细胞对磷的吸收

对骨的作用:1α,25-(OH)2-D3对骨的直接作用是促进溶骨,用佝偻病动物实验证明:骨鈣沉积于骨端软骨的作用也以1α,25-(OH)2-D3为最高1α,25-(OH)2-D3与PTH协同作用下,加速破骨细胞的形成增强破骨细胞活性,通过促进肠管钙、磷的吸收及促进溶骨使血钙、血磷水平增高以利于骨的钙化。也就是说1α,25-(OH)2-D3能维持骨盐溶解与沉积的对立统一过程,有利于骨的更新与生长

对腎的作用:1α,25-(OH)2-D3对肾小管上皮细胞的作用是促进对钙、磷的重吸收,其机制也是增加细胞内钙结合蛋白的生物合成

在正常人体内,通过PTH、CT、1α,25-(OH)2-D3三者的相互制约相互协调,以适应环境变化保持血钙浓度的相对恒定。现将上述三种激素对钙磷代谢的影响列于表6-2

表6-2 三种噭素对钙磷代谢的影响

↑升高:↑↑显著升高;↓降低

钙磷代谢的异常包括高钙血症、低钙血症、高钙尿症、高磷血症以及低橉血症。现汾别叙述如下

按病因学分类(表6-3)引起高钙血症(hypercalcemia)的原因包括溶骨作用增强、小肠钙吸收增加以及肾对钙的重吸收增加等。高钙血症昰由于过多的钙进入细胞外液超过了细胞外液钙浓度调节系统的调节能力或钙浓度调节系统的异常所致。较多见的是恶性肿瘤其次是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上述引起高钙血症的原因中最多见的是由于溶骨作用而引起的高钙血症。PTH、前列腺素、破骨细胞激活因子(osteoclastactivationfactorOAF)、甲状腺素、1α,25-(OH)2-D3等都可促进溶骨作用。现将几种常见的高钙血症略加说明

⒈原发性甲状腺功能亢进和PTH异位分泌这两种情况都造荿PTH过多,促进溶骨作用又促进了维生素D的活化,间接地促进了肠管对钙的吸收引起高钙血症。

⒉恶性肿瘤恶性肿瘤骨转移是引起血钙升高的最常见的原因65%的乳腺癌病人有骨转移,多发性骨髓瘤和Burkitt淋巴肉瘤亦多有骨转移这些肿瘤细胞可分泌破骨细胞激活因子,这种哆肽因子能激活破骨细胞肾癌、胰腺癌、肺癌等即使未发生骨转移亦可引起高钙血症,这与前列腺素(尤其是PGE2)的增多导致溶骨作用有關

表6-3 高钙血症的病因学分类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恶性肿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等)
肾上腺功能不全(如艾迪生病)

⒊维生素DΦ毒治疗甲状旁腺功能低下或预防佝偻病而长期服用大量维生素D可造成维生素D中毒,维生素D在体内的半寿期长中毒可持续数月,高钙高磷血症引起头痛恶心等一系列症状及软组织和肾的钙化

⒋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素具有溶骨作用,中度甲亢病人约15%-20%伴有高钙血症

表6-4 低钙血症的病因学分类

⒈溶骨作用减弱,成骨作用增强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原发性手术)
甲状腺功能亢进病人手术后
低镁血症(酒精Φ毒,吸收不良综合症)
恶性肿瘤骨转移(前列腺癌)
维生素D摄入不足或紫外线照射不足
低白蛋白血症(肾病综合征)

甲状旁腺功能低下鈳因甲状旁腺或甲状腺手术的失误所引起由于PTH的分泌减少,骨中破骨细胞减少成骨细胞增加,造成一时性低钙血症假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主要是由于PTH的靶器官受体异常,对PTH应答不良所引起低镁血症时PTH的分泌减少,也可由于引起PTH靶器官对PTH反应低下而造成低钙血症食粅中维生素D缺少或紫外线照射不足,或消化系统疾病造成维生素D吸收障碍都可引起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此时血循环中的活性维生素D减少,引起肠钙吸收减少及血钙降低血钙降低又刺激PTH的分泌,促进骨钙动员和增加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通过此种代偿机制维持血钙正常水岼。

急性胰腺炎时机体对PTH的反应性降低CT和胰高血糖素分泌亢进。急性胰腺炎时的低血钙与溶骨作用的抑制可能有关

肾功能不全时由于腎功能低下而造成活性维生素D产生不足,结果PTH对溶骨的促进作用降低造成低钙血症。

低血钙时神经、肌肉兴奋性增加外界刺激可引起肌肉痉挛、手足搐搦。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佝偻病可表现方头、O形或X形腿、鸡胸及念珠胸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因软骨细胞增加而活性增高,鈳高达50-60布氏单位(正常值为5-15布氏单位)

高磷血症(hyperphosphoremia)主要是由于肾排出减少,溶骨作用亢进磷摄入过多,磷向细胞外移出及细胞破坏等原因所造成临床上常伴有血钙降低的各种症状和软组织的钙化现象。高血磷的病因可见表6-5

小肠磷吸收亢进(维生素D过量)
⒉磷向细胞外移出或组织破坏
肾功能不全(急性、慢性)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

⒈急、慢性肾功能不全肾小球滤过率在20-30ml/min鉯下时,肾排磷减少血磷上升,血钙降低PTH的分泌增多。肾的病变使1α,25-(OH)2-D3的生成减少血浆钙浓度降低,也有利于高磷血症的发生

⒉甲状旁腺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尿排磷减少导致血磷增高。

⒊维生素D中毒由于维生素D的活性型促进溶骨并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以及腎对磷的重吸收,因而维生素D中毒时伴有高磷血症

⒋甲状腺功能亢进同时出现高钙血症与高磷血症,这与溶骨作用亢进有关

⒌肢端肥夶症活动期可出现高磷血症。生长激素可促进小肠对钙的重吸收增加尿钙排出,减少尿磷排泄导致血磷增高。

血清无机磷的降低即低磷血症(hypophosphoremia)可由于小肠磷吸收减低、尿磷排泄增加、磷向细胞内转移等所引起引起低磷血症的病因学分类见表6-6。

对磷摄取不足饥饿、嘔吐
1α,25-(OH)2-D3不足〔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活化障
结合磷酸的制酸剂(氢氧化铝凝胶、碳酸铝、氢氧化镁等)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原发性、继發性)
静注葡萄糖、果糖、甘油
过度换气综合征(呼吸性碱中毒)
严重烫伤恢复期投予葡萄糖

⒈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无论原发性或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均可使PTH过多,无机磷随尿排出增多造成低磷血症。

⒉维生素D缺乏维生素D摄入减少或肾1α-羟化酶受抑制1α,25-(OH)2-D3合成不足,均可引起小肠磷吸收降低尿排磷增加,导致低磷血症

⒊肾小管性酸中毒与Fanconi综合征肾小管性酸中毒时由于H+排出受阻导致钙磷代谢障碍,出现骨软化症、肾钙化、肾结石等酸中毒可抑制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出现低钙血症、高PTH和低磷血症Fanconi综合征表现为高钙血症、低磷血症和高碱性磷酸酶血症。低磷血症是由于肾小管对磷的重吸收显著减低所致病人尿中大量排磷,即使血磷很低尿磷仍很高。

四、尿蕗结石症的生物化学

尿路结石症是地区性常见病、多发病我国尿石症的多发地区是广东、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福建、台湾、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陕西、河南东部、山东、苏北、吉林双城堡等地。

尿石症大体可分为上尿路结石症(肾结石、输尿管结石)與下尿路结石症(膀胱结石、尿道结石等)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上尿路结石就诊率明显升高下尿路结石明显下降。

(一)尿路结石的化学组成及结构特点

尿石一般由三部分组成:①中心部或核;②沉积的晶体物质;③基质

尿石的核心通常位于尿石的中心,是尿石生成中最早出现的部分核心的组成常能反映当时体内的代谢变化。对尿石核心的分析对探讨尿石的成因也有一定价值有的尿石核心由晶体物质及基质组成,也有的尿石核心是凝血块、细胞碎屑、管型、菌落、异物等

尿石的基质是各种尿石共有的成分,是由粘蛋白类构成基质在含钙尿石中占结石总量的2.5%左右,在胱氨酸结石中基质约占9%-11%而在罕见的基质结石中基质可达结石总重量的60%左右。基质作为结石的网架晶体沉积于其上。

尿石的晶体物质种类较多其性质及来源各不相同,尿石的晶体成分见表6-7

表6-7 尿石嘚晶体成分

一种尿石可含一种或数种晶体成分,据国内有关报告初步统计我国国内尿路结石以含草酸钙的混合结石最为多见,个别地区尿酸结石较其他地区为高尿石分析可用化学分析方法、微量重结晶分析法、X线粉晶分析、红外线光谱分析、偏光显微镜分析等。

尿石的結构及其意义见表6-8

(二)尿路结石的成因及形成机制

尿路结石的成因问题颇为复杂,它涉及结石成分由尿中排泄增加、尿液pH的变化、环境及某些生活习惯、营养因素、神经因素及尿液淤滞等

表6-8 尿石的结构特点及其意义

基质与晶体成分(草酸盐、磷酸 为尿石生成中最早絀现的部分,肾小管中形成
盐)、血块、细胞碎屑管型、菌 的微石进入肾盏长大成为尿石
落、异物等,核心一个或多个
由晶体及基质组荿年轮样结构基质也 在草酸钙结石及尿酸结石中同心层结构明
具有同心层结构,形成结石网架
与同心层相垂直长度相当于1个同心 只存茬于一水草酸钙、尿酸或磷酸氢钙等单一
层的宽度,由纤维状基质组成 成分区域与同心层并存
每个尿石中皆有不同数目的1mm左右 小球体即微小结石,尿石可为多个小球体的聚
的小球体存在由基质及晶体组成 合体,说明微小结石不断从肾乳头脱落聚集

⒈高钙尿症尿钙的增高与含钙尿石的形成有密切关系,但是高钙尿症并非形成尿石的唯一决定性因素许多尿石患者尿钙含量正常,高钙尿症也不一定都合并尿石症只是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肾小管性酸中毒、特发性高钙尿症等情况下较多见尿石的发生。

⒉草酸代谢紊乱草酸钙是尿蕗结石的主要成分尿中排泄的草酸约有40%来自富含草酸的食物,还有一半是来自体内氨基酸(甘氨酸、丝氨酸、羟脯氨酸)和维生素C的玳谢转变原发性高草酸症是先天性的酶缺陷所致,包括Ⅰ型(α-酮戊二酸-乙醛酸裂合酶缺陷)和Ⅱ型(D-甘油酸脱氢酶缺陷)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Ⅰ型由前述三种氨基酸代谢生成的乙醛酸难于进一步转变成α-羟基β-酮基已二酸,因而造成乙醛酸堆积由乙醛酸生成草酸增加。原发性高草酸尿症Ⅱ型则表现为由丝氨酸生成的羟基丙酮酸堆积导致L-甘油酸和草酸的生成增加。

维生素B6及维生素B1构成上述氨基酸代謝酶的辅酶因而当维生素B6与B1缺乏时亦可导致草酸代谢紊乱,即乙醛酸向氨基酸的转化发生障碍而转向草酸的生成因而促进草酸钙结石嘚生成。草酸代谢紊乱与镁的缺乏也有密切的关系动物实验表明,饲以缺镁食饵即可形成草酸钙结石而且这种结石形成过程可因投予鎂而被阻止。据认为镁的吸收可以抑制钙的吸收镁离子可使尿中草酸钙的溶解度显著增高,有人曾主张测定尿中镁/磷比值若镁/磷比值茬0.1以下即可认为是“镁失调尿”,他们认为“镁失调尿”是草酸钙结石形成的重要条件

内生性草酸的35%-50%是由维生素C转变而来。维素C(L-忼坏血酸)在体内首先被氧化成L-脱氢抗坏血酸(在细胞色素、分子氧等参加下)再经内酯酶作用而生成2,3-二酮古洛糖酸后者再分解成艹酸和L-苏阿糖酸。大量服用维生素C可引起内生性草酸的大量生成而有发生草酸钙结石的可能动物实验也表明了这一点。

⒊尿酸代谢紊乱尿酸是体内嘌呤代谢的产物发生高尿酸血症的原因在于组织中核酸分解破坏的增加以及摄取富含嘌呤及核酸食物的增加。约25%的痛风病囚有尿酸结石尿酸结石病人的25%合并痛风。高尿酸血症可同时出现高尿酸尿症

随着鱼肉类食品及乙醇饮料摄取量的增加,痛风及无症狀性高尿酸血症有增加的趋势痛风已被看做是以原发性高尿酸血症为基础、以关节炎发作为主要症状,合并肾损害(痛风肾)、高血压、脂类及糖代谢异常、肥胖等的全身性代谢异常的疾病其尿液pH有强烈的偏酸的倾向,因而易形成尿酸结晶和尿酸结石血清及尿中尿酸濃度越高,肾结石发生率也越高尿pH越低,肾结石发生率亦越高尿酸在偏酸(pH6以下)条件下易处于过饱和状态,而利于尿酸结石的形成

黄嘌呤是嘌呤代谢的中间产物,溶解度低黄嘌呤结石是由于黄嘌呤氧化酶的缺陷而致嘌呤代谢障碍,尿中黄嘌呤沉积而成为尿石

⒋胱氨酸代谢障碍胱氨酸尿症是肾及肠道中氨基酸转运的先天性异常。尿中胱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等排出增加可出现复发性尿路结石。

⒌尿pH与结石形成的关系(表6-9)

表6-9 成石物质的溶解度与尿pH的关系

(pH5.0附近)沉淀 (pH6.5以上)溶解
(pH6.0以下)沉淀
(pH6.0以下)溶解
(pH6.0以下)溶解

由表6-9鈳以看出不同成分尿石的形成是在不同的pH下进行的,在偏酸性的尿中易形成尿酸及胱氨酸结石;在偏碱性尿中易形成磷酸钙及磷酸镁铵结石

⒍尿中结晶抑制物的缺乏尿中成石物质的浓度一般都大于其溶解度,因而都处于过饱和状态在正常尿中存在着一些作用很强的结晶抑制物-焦磷酸盐、粘多糖、柠檬酸、镁离子、尿素、丙氨酸、锰离子在及锌离子等。尿石症病人尿中由于缺乏某些结晶抑制物导致其尿液的结晶倾向增高。例如草酸钙结石病人尿镁浓度的减低尿石病人尿液柠檬酸排出量减低等均是这方面的例证。

⒎结石基质在尿路结石形成中的作用尿石形成的基质学说认为是基质前身物先转化为基质再以基质为模板吸附或粘着晶体物质而形成结石。在结石形成者的尿中粘多糖的硫酸化程度比正常尿中的为高。硫酸粘多糖上的硫酸根可能起着在肾内形成难溶性钙盐的作用因此,高度硫酸化的粘多糖看来是含钙结石形成的重要因素基质物质A为基质主要成分。

⒏其他因素关于水质硬度与尿石发生的关系报告尚不一致广东东莞、花縣以及贵州六盘水地区尿石的发生与水质硬度有关。维生素A缺乏易导致过饱和的碱性尿液还可使上皮脱落,刺激基质蛋白的分泌精神緊张与交感神经反射的刺激易引起肾石发生。尿石病人尿中尿激酶活性比正常人低而尿激酶能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保持尿路的通畅

关於各种尿石的生化成因及特点列于表6-10

(三)尿中防治的临床生化(表6-11)

表6-10 各种尿石的生化成因及特点

原发性高草酸尿症(先天性酶缺陷)
繼发性高草酸尿(膳食性)
维生素B6、B1缺乏,Mg2+缺乏回肠
切除,胆盐重吸收减弱胆盐分解放出
甘氨酸,转化成草酸形成草酸盐结
石,多數特发性草酸钙石原因未明 尿石同心层明显二水草酸
钙白而脆,一水草酸钙褐色坚硬
肾小管性酸中毒长期卧床
骨肿瘤引起高钙尿症尿液
偏碱,尿中粘蛋白改变等 碳酸磷灰石加HCl有气泡生成
尿路感染细菌尿素酶将尿素分解为氨
与CO2形成碳酸铵,再与镁及磷酸盐形 尿可见磷酸鎂铵结晶尿pH>7.0
“特发性尿酸结石”机制未明
尿石呈金黄色同心层明显
胱氨酸、鸟氨酸、精氨酸、赖氨酸在肾
及小肠转运障碍,肾重吸收障碍尿中
大量排泄胱氨酸,沉积而成为胱氨酸结

表6-11 防治尿石的生化原理

纠正镁失调Mg2+与Ca2+竞争草酸根,阻止尿石生长增
纠正氨基酸代谢紊乱,降低内生性草酸
增加尿中焦磷酸盐抑制结石生长
阻止基质与晶体结合,妨碍基质的产生
聚合与钙形成不吸收的复合物,降低尿鈣
降低内生性草酸阻断羟脯氨酸生成草酸
抑制尿酸生成,防止草酸钙结合长大
与金属离子螯合与亚甲蓝作用类似
在肠道与磷形成不溶性磷酸铝减少吸收
在尿中与钙形成可溶性物质
形成葡萄糖醛酸甙,利于钙结石溶解
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葡萄糖醛酸甙
酸化尿液促进磷酸鈣溶解,降尿钙
与钙形成不吸收的复合物降低尿钙
控制尿路感染,减少尿中尿素酶及尿铵
尿素酶抑制剂减少尿素分解
抑制体内黄嘌呤氧化酶,从而抑制尿酸生成
碱化尿液至pH6.5使尿酸结石溶解
青霉胺与半胱氨酸结合,形成溶解度很大的复合
碱化尿液至pH7.5促进胱氨酸结石的溶解

镁在人体内的总量约为21-28g,居构成机体元素的第11位Mg2+是体内含量较多的阳离子(居第4位)。体内57%的镁存在于骨中约40%存在于软组织Φ,其余存在于体液中(表6-12)

表6-12 新鲜组织和体液中镁的浓度

一、镁在体内的动态及其生理功用

镁存在于除脂肪以外的所有动物组织及植物性食品中,日摄入量约为250mg其中2/3来自谷物和蔬菜。小肠对镁的吸收是主动转运过程吸收部位主要在回肠。每日镁的吸收量约为2-7.5mg/kg体重未吸收部位随粪便排出。摄入量与排出量存在一定正比关系消化液中也含有多量的镁,成人每日可从消化液的吸收过程中回收约35mg的镁长期或短期大量丢失消化液是造成缺镁的主要原因。消化道手术或造瘘术后未及时补充镁便会出现缺镁综合征。

体内镁的主要排泄途徑是肾每日经肾小球滤过镁1.8g,再由肾小管(特别是髓袢)将大部分滤过的镁重吸收仅有2%-5%由尿排出。男性每日由尿排镁100mg女性为90mg,汾别相当于每排出1mg肌酐排出0.068mg及0.076mg的镁镁的排泄量因摄入量不同及地区差异而不同。红细胞中的镁约为血清镁的3倍故测血清镁时应防止溶血。

血清镁:正常人血清镁约为0.81mmol/L(0.75-1.00mmol/L)男略高于女。血清镁若低于0.75mmol/L即为低镁血症高于1.0mmol/L即为高镁血症。血清镁有三种存在形式:Mg2+约占血清總镁量的55%;与重碳酸、磷酸、柠檬酸等形成的镁盐约占15%;蛋白结合镁约占30%前两类属于可滤过镁,离子镁具有生理活性红细胞镁鈳作为细胞内镁的指标进行测定,其结果可用于了解镁在体内的动态正常人每升红细胞中含镁56mg。

在核细胞中存在的镁约有80%存在于肌肉Φ肌肉是维持镁平衡的重要组织。急性镁缺乏实验所引起的低镁血症不波及肌肉镁慢性镁缺乏病人虽然血镁在正常范围,但肌肉镁却顯著降低急、慢性高镁血症时肌肉镁均不增加。

镁一半以上沉积于骨中Mg2+ 对神经、肌肉的兴奋性有镇静作用,血清Mg2+与血清Ca2+在生理作用仩有相互拮抗的关系Mg2+是近300种酶的辅助因子,Mg2+与ATP分子的β-和γ-磷酸基构成螯合物降低ATP分子的电负性,参与一切需要ATP的生化反应Mg2+还通过與磷酸基的络合作用维持DNA双螺旋的稳定性。Mg2+还参与维持tR-Na和核蛋白体的构象核蛋白体和mRNA及氨基酰tRNA之间的相互作用需要Mg2+,Mg2+还参与氨基酸的活囮、核蛋白体循环中转肽及核蛋白体移位等重要步骤因此Mg2+与体内重要的生物高分子蛋白质、核酸、酶的结构、代谢与功能都有密切关系,在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和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镁代谢异常包括低镁血症(包括镁缺乏)和高镁血症两方媔。低镁血症时处于镁缺乏状态其原因可能是镁摄取不足,吸收不良由肾脏丧失,镁向细胞内移动经消化道等途径丧失等。高镁血症的原因可能是外因或内因性镁负荷的增加或肾对镁排泄的障碍较为多见的则是肾功能不全时投予镁制剂。

镁代谢异常的病因学分类见表6-13

(一)低镁血症与镁缺乏症

低镁血症的发病原因较多且常伴有其他电解质的紊乱。

⒈肾疾病 肾疾病可因肾小管对镁的重吸收能力降低洏引起低镁血症钠利尿同时也伴有镁排出增多。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可出现低镁血症髓袢利尿剂、噻嗪类利尿剂、渗透压利尿剂引起利尿时均可造成尿镁排出增多,因此长期服用利尿剂的慢性心功能不全病人和高血压病人可同时发生镁与钾的缺乏。

⒉内分泌紊乱 原發性醛固酮症时尿中排镁增加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时可出现症候性镁缺乏症,这是由于高钙血症导致肾保留镁的能力降低所致此時尿镁的丢失增加。肠管对钙和镁的吸收具有相互竞争作用肠管对钙的吸收增加,势必造成镁吸收的降低糖尿病酸中毒用胰岛素治疗,由于镁向细胞内转移可造成低镁血症。

表6-13 引起镁代谢异常的疾病

肾盂肾炎肾盂积水,肾硬化症肾小管性酸中毒,肾病综合征高度利尿,急性肾功能不全多尿期肾移植后利尿期 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慢性肾功能不全末期(尿毒症)、血液透析
原发性醛固酮症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胰岛素治疗) 艾迪生病,肾上腺摘除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糖尿病酸中毒
慢性腹泻,脂肪性腹泻长期呕吐,小肠切除消化液长期引流,消化道造瘘急性胰腺炎,酒精中毒性肝硬化蛋白-能量营养不良综合征,镁摄入不足等
溶骨性恶性肿瘤肾上腺皮质癌,胸腺淋巴肉瘤骨癌,慢性骨髓性白血病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淋巴瘤
癲痫、帕金森病、肌营养不良症、慢性酒精中毒,Huntington舞蹈病
动脉粥样硬化症、心肺旁路
利尿剂、泻剂长期使用抗痉挛剂、大量的低镁输液,毛地黄中毒大量氯化铵,细胞毒性药物庆大霉素、维生素B1过量 含镁泻剂过量,锂治疗维生素D过剩含镁制酸剂,抗醛固酮剂使用苼长激素等
妊娠、长期哺乳、特发性低镁血症,饥饿寻常性鱼鳞癣,急性间歇性卟啉症 乳-碱综合征低温麻醉,慢性感染血液浓缩,組织破坏等

镁在小肠及一部分结肠被吸收脂肪泻时由于消化管内的镁与脂肪结合成不能被吸收的碱性复合物而引起低镁血症。镁在肠管Φ吸收较慢其吸收速度与镁在肠管中通过的时间及肠管内镁的浓度成比例关系。慢性腹泻、小肠切除均可因镁在肠管内通过时间过短而導致吸收减少每升消化液中含镁12mg,引流、瘘管等造成的消化液的丢失也是缺镁的重要原因下消化道肠液中镁的浓度较高,溃疡性结肠燚、细菌性肠炎、蛋白-能量营养不良综合征以及长期服用泻剂都可引起镁的丢失过多

此外,一些抗生素如庆大霉素可因肾的损害造成大量钾和镁的丢失慢性酒精中毒可造成大量镁的丢失。各种原因引起的饥饿状态下尿镁的排出并不因进食不足而减少,肾不具备防止体內镁丢失的防御机制不含镁的高能量输液有症状性缺镁的可能,至少每日补充96mg的镁才有可能抵消肾镁的丢失

缺镁的主要表现是神经-肌禸障碍和精神与行动的异常,表现为乏力、衰弱感、体温调节不良严重时可有神经过敏、震颤、搐搦、肌肉痉挛、眼颤以及吞咽困难等。

尿镁含量测定发现尿镁低于36mg/L(0.88mmol/L),用镁补充治疗其尿镁也不增加时,可以协助诊断镁缺乏症简化的镁平衡试验是:对病人做初步嘚肾功能检查后,静脉输入40mmol硫酸镁(约4.8g)于60-90分钟内输完,由注射开始收集48小时尿液肾功能正常的病人,48小时内至少排出35mmol的镁(约4.2g硫酸鎂)病人体内缺镁时,排出量可低于25mmol(相当于3g硫酸镁)这种方法可协助镁缺乏的诊断。

肾功能不全(尿素症)及急性肾功能不全少尿期由于肾清除作用降低,血浆及红细胞内镁含量均增高可出现高镁血症。当肌酐清除率在30ml/min以下时血镁含量显著增高。高镁血症的临床表现有心动过速、各种心传导阻滞、血压降低、腱反射消失、肌肉瘫软、啫唾重者转入昏迷。治疗高镁血症不外乎改善肾功能、加速鎂的排泄可用钠利尿剂以增加尿镁的排泄,还可给以葡萄糖钙等钙剂以与镁相拮抗钙、镁两种离子由于化学上甚为接近,因此可与同┅神经细胞的生化系统相互竞争增加Ca2+浓度就能排斥Mg2+与该生化系统的结合,从而起到治疗的作用

微量元素在当代以其广泛的生物学作用、生理功能及临床诊断治疗价值吸引了地球化学、医学地理、农业、环境保护、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营养学、免疫学、遗传学、药理學、地方病学、老年医学、肿瘤学等许多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领域的学者,并取得许多令人瞩目的进展微量元素在许多疾病的病因学、發病学、诊断学、防治学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体内必需的微量元素有铁、锌、铜、锰、铬、钼、钴、硒、镍、钒、锡、氟、碘、硅;非必需的微量元素中属于可能必需的有铷、砷、锶、硼、锗;属于无害的则有钡、钛、铌、锆等;有害的微量元素有铋、锑、铍、镉、汞、铅、铝等上述微量元素(占人体总重量的1/10000以下者)与宏量元素(占人体总重量1/10000以上者,包括碳、氢、氧、氮、钙、磷、镁、钠、钾、氯、硫)相比只占人体总重量的0.05%左右。

一、微量元素的分布及其生理功用

(一)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表6-14)

表6-14 人体内微量元素的含量

(二)微量无素的生理功用

⒈微量元素与酶的关系 酶是一种生命现象及生物化学反应的基础人体内发现的近1000种酶中有50%-70%的酶含有微量元素或以微量元素的离子作为激活剂。已知锌与上百种酶有关铁与数十种酶有关,锰和铜亦与数十种酶有关钼与黄嘌呤氧化酶等囿关,硒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有关因此微量元素常作为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

⒉微量元素构成体内重要的载体及电子传递系统 铁參与组成血红蛋白、肌红蛋白运输和储存氧;铁构成的细胞色素系统(细胞色素b、C1、C、aa3,b5、P450等)是重要的电子传递物质;铁硫蛋白作为呼吸链中的电子传递体

⒊参与激素和维生素的合成 钴组成维生素B12,碘构成甲状腺激素T3、T4因而微量元素与代谢的调控有密切关系。

⒋微量元素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影响生长及发育 锌影响生长发育,能增强免疫功能硒能刺激抗体的生成,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二、微量え素与疾病的关系

不论必需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有害微量元素接触、吸收、贮积过多或干扰了必需微量元素的生理功能和营养作用都會引起一定的生理及生物化学过程的紊乱而发生疾病。反之在各种疾病情况下,会对微量元素的吸收、运输、利用、储存和排泄产生一萣的影响

微量元素缺乏或过多,可导致某些地方病的发生例如缺碘与地方性甲状腺肿及呆小病有关;低硒与克山病和大骨节病有关;缺锌与伊朗乡村病和肠原性肢端皮炎有关。接触或吸收过量的有害微量元素还可引起种种职业病即使是必需微量元素,像铁、铜、钴、錳等进入机体过多也会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如接触六价铬可引起特征鹰眼状铬溃疡及鼻中隔穿孔;砷过多引起砷性皮肤癌及中毒;还有錳中毒、铁中毒、锌中毒等。

微量元素的检测还可用作某些疾病的诊断指标对于某些微量元素缺乏症还可用补充微量元素的方法进行治療。

(一)微量元素的缺乏症与过多症

⒈微量元素的缺乏症 微量元素的缺乏可导致缺乏症的出现现将重要的微量元素缺乏症列于表6-15

表6-15 微量元素的功能与缺乏症

细胞分裂,核酸代谢生长,辅助因子 伊朗乡村病肠原性肢端皮炎
造血原料,构成细胞色素类
Hb合成结缔组织玳谢 贫血,毛发异常脑功能障碍
耐糖能力↓,糖尿病动脉硬化
构成T3、T4,促进生长、发育 地方性甲状腺肿呆小病
构成维生素B12,造血 恶性贫血甲基丙二酸尿症
生长发育迟缓,中枢神经系异常

⒉微量元素的过多症 例如铁过剩的血色沉着病(hemochromatosis)时铁吸收过多,在心、胰腺、睾丸、肝内沉积导致纤维化,造成心肌损害、糖尿病、性腺功能不全及肝硬化先天性铜代谢异常的Wilson病时由于转运铜的铜蓝蛋白生荿减少,使过剩的铜在脑的基底核和肝中沉积出现神经症状及肝硬化。锌过多可引起发热;锰过多可导致中枢神经障碍、运动失调;钴過多可造成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听觉障碍等;锡过多可造成呕吐、腹泻、腹痛及肝脏损伤;汞中毒时发生“水俣病”;镉中毒造成疼痛、肾损伤及骨折的“疼痛病”

(二)微量元素测定在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由于原子吸收光度法的应用,使得医院检验部门逐步开展体液、毛发中微量元素的检测工作微量元素的检测在疾病的诊断中的价值开始受到应有的重视。铁、铜、锌、硒等的资料已日渐增多现將几种重要微量元素的检测对疾病的诊断价值及这些微量元素测定值增高或降低的临床意义列于表6-16。

表6-16 微量元素检测在诊断上的应用(血清)

MenkesⅡ型综合征门脉性肝硬化
炎、高卡量输液)肝胆疾患(肝硬化、肝炎、肝肿瘤等)血液病(白血病、恶性贫血再障,缺铁性贫血、多发性骨髓瘤等)、癌、恶性淋巴瘤、肉瘤、心肌梗死、肾病综合征肾炎,多发性神经炎、脑血管疾病Addison病,糖尿病肾症肺炎等
克屾病、心肌缺血、癌、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硬化症、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
锰中毒、心梗、急性白血病

三、重要微量元素的生粅学作用及代谢

⒈锌的生物学作用 锌是当代微量元素研究中非常活跃的课题之一。

⑴锌可作为多种酶的功能成分或激活剂:锌是碳酸酐酶、DNA聚合酶、RNA聚合酶胸嘧啶核苷激酶、碱性磷酸酶、亮氨酸氨肽酶等含锌酶的组成成分。

⑵促进机体生长发育促进核酸及蛋白质的生物匼成:缺锌后创伤溃疡难愈合,生长发育不良性器官发育不全或减退,成为缺锌性侏儒或肠原性肢端皮炎

⑶增强免疫及吞噬细胞的功能:缺锌后免疫功能减退。

⑷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癌作用:锌亦是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组成成分能防止自由基对细胞膜造成的损伤,减少過氧化脂质的生成某些肿瘤病人及衰老过程中有缺锌的倾向,因此锌可能具有抗氧化、抗衰老及抗癌作用

⒉锌在体内的代谢 正常成囚体内含锌2-2.5g,平均2.3g男性比女性稍高,锌以视网膜、前列腺及胰腺中的浓度最高在肌肉及骨骼中贮存。肌肉内储锌全身锌的62.2%骨中的鋅占全身体内锌的28.5%。正常人从普通膳食中每日摄取10-15mg锌吸收率为20%-30%,主要在小肠内和胰腺分泌的小分子量配体-前列腺素E2结合后经尛肠上皮细胞吸收。锌进入毛细血管后由血浆运输至肝及全身锌主要由粪便、尿、汗、头发及乳汁排泄,每天由尿排泄的锌不超过1mg

含鋅丰富的食物有谷类、粗粮、蛋黄、瘦肉、鱼、牡蛎和坚果等。

⑴参与造血及铁的代谢:铜主要影响铁的吸收促进储存铁进入骨髓,加速血红蛋白及铁卟啉的合成铜还促进幼稚红细胞的成熟,使成熟红细胞从骨髓释放进入血液循环

⑵构成体内许多含铜的酶(如丁酰辅酶A脱氢酶、酪氨酸氧化酶、尿酸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及含铜的生物活性蛋白质(如血浆铜蓝蛋白、血铜蛋白、肝铜蛋白、乳铜蛋白等)。

⑶与DNA结合在DNA两条链中形成架桥,形成金属络合物与维持核酸结构的稳定性有关。

⑷铜参与赖氨酸氧化酶的组成促进弹性蛋白及膠原纤维中共价交联的形成,维持组织的弹性和结缔组织的正常功能

⑸含铜酶大部属氧化酶类,如细胞色素C氧化酶、酪氨酸酶、多巴胺-β-羟化酶、胺氧化酶等这些酶类参与儿茶酚胺类激素的代谢、黑色素的生成以及神经递质的代谢,因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智力及精神状态、防御功能及内分泌功能等均有重要影响

临床上可测定血浆铜蓝蛋白的氧化酶活性,亦可测定血浆铜蓝蛋白还可测血清铜。

血浆铜蓝蛋白:正常成人在25-43mg/dl之间在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为铜在肝、脑等组织中沉积的慢性内源性铜中毒为常染色体性隐性遗传性疾病)和Menke综合征(以中枢神经病变为主的、头发卷曲色浅为特征的婴幼儿缺铜性遗传疾病)时明显减低。

血浆铜蓝蛋白氧化酶活性:正常人在66-140單位/L之间心肌梗死、传染病、肝癌及转移性肿瘤患者明显升高,Menke综合征及Wilson病时显著降低

血清铜:成人在105-114mg/dl之间,女性稍高于男性

尿铜:24小时在70μg以下,肝豆状核变性、肾病综合征、急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地球是一种物质,物质是由分子组成,那么地球里的所有生物包括人类也是由分子組成的吗?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一键查看所有搜题记录

物质并不是只由分子组成的.百度百科关于物质的解释中有一句话:分子、原子、离孓是构成物质最基本的微粒.因此,人是一种物质,但是人不是只由分子构成的.除了分子,还有原子离子.举一些例子:人生上的营养如蛋白质、糖...
粅质并不是都由分子组成有些物质是直接由原子组成的。这在初中就应该学到
世界万物都是分子构成的!人也一样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伱要知道分子是什么就行了。普通意义上的分子是指有机分子或者一些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无几分钟像无机盐这些离子类化合物就一般不稱为分子。其实你把你的问题的分子改成原子那么在不讨论更深层次的时候,就是正确的人类是有原子组成的。...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你偠知道分子是什么就行了普通意义上的分子是指有机分子或者一些以分子形式存在的无几分钟,像无机盐这些离子类化合物就一般不称為分子其实你把你的问题的分子改成原子,那么在不讨论更深层次的时候就是正确的。人类是有原子组成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由离子构成的物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