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六脚共一路,三曲一直为人奴[可岁岁除夕团聚猜一字字]

88106推荐各位书友阅读:山海经正文
(88106 )&&&&山海經
&&&&經名:山海經。十八卷。底本出處:《正統道藏》洞神部本文類。參校本:郝懿行《山海經箋疏》、東珂《山海經校譯》、譚承耕《山海經點校》。
&&&&山海經序
&&&&世之覽山海者,皆以其閎誕迂誇、多奇怪、俶儻之言,莫不疑焉。嘗試論之曰:莊生有云,人之所知,莫若其所不知,吾於《山海經》見之矣。夫以宇宙之寥廓,羣生之紛紜,陰陽之煦蒸,萬殊之區分,精氣渾淆,自相濆薄,遊魂靈怪,觸像而構流形於山川、麗狀於木石者,惡可勝言乎。然則,總其所以乖鼓之於一響,成其所以變混之於一象。世之所謂異,未知其所以異,世之所謂不異,未知其所以不異,何者?物不自異,待我而後異,異果在我,非物異也。故胡人見布而疑黂,越人見罽而駭毳。夫翫所習見,而奇所希聞,此人情之常蔽也。今略舉可以明之者,陽火出於冰水,陰鼠生於炎山,而俗之論者莫之或怪,及談《山海經》所載而咸怪之,是不怪所可怪,而怪所不可怪也。不怪所可怪,則幾於無怪矣,怪所不可怪,則未始有可怪也。夫能然所不可、不可所不然,則理無不然矣。案《汲郡竹書》及《穆天子傳》:穆王西征,見西王母執璧帛之好,獻錦組之屬,穆王享王母于瑤池之上,賦詩往來,辭義可觀。遂襲崑崙之丘,遊軒轅之宮,眺鍾山之嶺,玩帝者之寶,勒石王母之山,紀跡玄圃之上。乃取其嘉木、豔草、奇烏、怪獸、玉石、珍瑰之器,金膏、燭銀之寶,歸而殖養之於中國。穆王駕八駿之乘,右服盜驪,左驂騄耳。造父為御,犇戎為右,萬里長騖,以周歷四荒名山大川,靡不登濟。東升大人之堂,西燕王母之廬,南轢黿鼉之梁,北躡積羽之衢。窮歡極娛,然後旋歸。案《史記》:說穆王得盜驪、騄耳、驊騮之驥,使造父御之,以西巡狩,見西王母樂而忘歸。亦與《竹書》同。《左傳》曰:穆王欲肆其心,使天下皆有車轍、馬跡焉。《竹書》所載則是其事也。而譙周之徒只為通識瑰儒而雅,不平此驗之史考,以著其妄。司馬遷叙《大宛傳》亦云:自張騫使大夏之後,窮河源,惡睹所謂崑崙者乎。至《為本紀》、《山海經》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也,不亦悲乎。若《竹書》不潛出於千載,以作徵於今日者,則山海之言其鳥幾乎廢矣。若乃東方生曉畢方之名,劉子政辨盜械之尸,王頎訪兩面之客,他海民獲長臂之衣,精驗潛效,絕代懸符。於戲,羣惑者其可以少寤乎。是故聖皇原化以極變,象物以應怪,鑒無滯賾,曲盡幽情。神焉廋哉,神焉廋哉。蓋此書跨世七代,歷載三千,雖暫顯於漢,而尋亦寢廢。其山川名號所在多有舛謬,與今不同,師訓莫傳,遂將湮泯。道之所存,俗之所喪,悲夫。余有懼焉,故為之創傳,疏其壅閡,闢其茀蕪,領其玄致,標其洞涉,庶幾令逸文不墜于世,奇言不絕於今,夏后之迹靡刊於將來,八荒之事有聞於後裔,不亦可乎。夫蘙蒼之翔,叵以論垂天之凌,蹄涔之遊無以知絳虬之騰,鈞天之庭豈伶人之所躡,無航之津豈蒼兕之所涉,非天下之至通,難與言山海之義矣。嗚呼,達觀博物之客,其鑒之哉。
&&&&山海經目錄總十八卷
&&&&本三萬九百十九字,注二萬三百五十字,總五萬一千二百六十九字。
&&&&南山經第一
&&&&本三千五百四十七字,注二千一百七字。
&&&&西山經第二
&&&&本五千六百七十二字,注三千二百二字。
&&&&北山經第三
&&&&本五千七百四十六字,注二千三百八十二字。
&&&&東山經第四
&&&&本二千四十字,注三百七十五字。
&&&&中山經第五
&&&&本四千七百一十八字,注三千四百八十五字。
&&&&海外南經第六
&&&&本五百一十一字,注六百二十二字。
&&&&海外西經第七
&&&&本五百三十七字,注四百五十二字。
&&&&海外北經第八
&&&&本五百八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三字。
&&&&海外東經第九
&&&&本四百四十二字,注五百九十五字。
&&&&海內南經第十
&&&&本三百六十四字,注七百九字。
&&&&海內西經第十一
&&&&本四百三十九字,注六百九十五字。
&&&&海內北經第十二
&&&&本五百九十四字,注四百九十五字。
&&&&海內東經第十三
&&&&本六百二十四字,注一千四百九十五字。
&&&&大荒東經第十四
&&&&本八百六十四字,注八百一十三字。
&&&&大荒南經第十五
&&&&本九百七十二字,注五百九十八字。
&&&&大荒西經第十六
&&&&本一千二百八十二字,注一千二百三字。
&&&&大荒北經第十七
&&&&本一千五十六字,注七百六十七字。
&&&&海內經第十八
&&&&本一千一百十一字,注九百六十七字。此海
&&&&內經及大荒經本,皆進在外。
&&&&侍中奉車都尉光祿大夫臣秀領校祕書言:校祕書太常屬臣望所校《山海經》凡三十二篇,今定為一十八篇。已定《山海經》者,出於唐虞之際,昔洪水洋溢,漫衍中國,民人失據,崎嶇於丘陵,巢於樹木。鯀既無功,而帝堯使禹繼之。禹乘四載,隨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蓋與伯翳主驅禽獸,命山川,類草木,別水土。四嶽佐之,以周四方,遠人跡之所希至,及舟輿之所罕到。內別五方之山,外分八方之海,紀其珍寶奇物,異方之所生水土、草木、禽獸、昆蟲,麟鳳之所止,禎祥之所隱,及四海之外、絕域之國、殊類之人。禹別九州,任土作貢,而益等類物善惡著《山海經》。皆賢聖之遺事,古文之著明者也。其事質明有信。孝武皇帝時,嘗有獻異鳥者,食之,百物所不肯食。東方朔見之,言其烏名,又言其所當食,如朔言。問朔何以知之,即《山海經》所出也。孝宣皇帝時,擊磻石於上郡,陷,得石室。其中有反縛盜械人。時臣秀父向為諫議大夫,言此貳負之臣也。詔問何以知之,亦以《山海經》對。其文曰:貳負殺窫窳,帝乃桔之疏屬之山,桎其右足,反縛兩手。上大驚。朝士由是多奇《山海經》者,文學大儒皆讀,學以為奇,可以考禎祥變怪之物,見遠國異人之謠俗。故《易》曰:言天下之至嘖而不可亂也,博物之君子其可不惑焉。臣秀昧死謹上。
&&&&山海經卷之一
&&&&郭璞傳
&&&&南山經
&&&&南山經之首曰誰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在蜀伏山,山南之西頭濱西海也。多桂,桂葉似枇杷,長二尺餘,廣數寸,味辛。白花,叢生山峰,冬夏常青,間無雜木。《呂氏春秋》曰:招搖之桂。多金玉。有草焉,其狀如韭,璨曰:韭,音九。《爾雅》云蜀山亦多之。而青花,其名曰祝餘,或作桂茶。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穀,楮也,皮作紙。璨曰:穀亦名構,名穀者,以其實如穀也#1。其華四照言有光燄也。若木華赤,其光照地#2,亦此類也。見《離騷》經。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今江南山中多有#3。說者不了此物。名禺,作牛字,圖亦作牛形#4,或作猴,皆失之也。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生生,禺獸#5,狀如猿,伏行交足,亦此類也#6。見京房《易》。麗麗□之水出焉,□音作几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未詳。佩之無痕疾。痕蟲病也。#7
&&&&又東三百里日堂一作常。庭之山,多棪木,棪別名連,其子似素而赤,可食。音剡。多白猿,今猿似獼猴,而大臂腳長,便捷,色有黑有黃。嗚,其聲哀。多水玉,水玉,今水精也。柑如《上林賦》曰:水玉磊阿。赤松子所服,見《列仙傳》。多黃金。
&&&&又東三百八十里曰猨翼之山。其中多怪獸,水多怪魚。凡言怪者,皆謂兒狀倔奇不常也。尸子曰:徐偃王好怪,沒深水而得怪魚,入深山而得怪獸者,多列於庭。多白玉,多腹蟲,蝮虫色如綬文,鼻上有針,大者百餘斤,一名反鼻。虫,古虺字。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又東二一百七十里曰杻陽之山。音紐。其陽多赤金,銅也。其陰多白金。銀也。見《爾雅》。山南為陽,山北為陰。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謠,如人歌聲。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孫。佩謂帶其皮尾。怪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憲翼之水。其中多玄龜,其狀如龜而烏首虺尾,虺尾銳#8其名曰旋龜,其音曰一判木,如破木聲。佩之不聾,可以為底。□□□為猶治也。外傳曰:疾不可為一作底#9,猶病愈也。
&&&&東三百里曰柢山#10。多水,無草木。有魚焉,其狀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亦作脅。其音如留牛,莊子曰:執犁之狗#11,謂此牛也。《穆天子傳》曰:天子之狗執虎豹。其名曰鯥,音六。冬死而夏生,此亦蟄類也。謂之死者,言其墊無所知,如死耳。食之無腫疾。
&&&&又東四百里曰亶爰之山。亶音蟬。多水,無草木,不可以上。言崇峭也。有獸焉,其狀如狸而有髦,其名曰類,類或作沛髦,或作髮。自為牝牡,食者不妬。《莊子》亦曰:類自為雌雄而化。今貆豬亦自為雌雄。
&&&&又東三百里曰基山。其陽多玉,其陰多怪木。有獸焉,其狀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訑,博施二音。施一作施。佩之不畏。不知恐畏。有烏焉,其狀如鷄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急性,尚付廠乎二音。食之無臥。
&&&&又東三里曰青丘之山。亦有青丘國在海外。《水經》云:即《上林賦》云:秋田於青丘。其陽多玉,其陰多青□。□黝屬音瓠。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即九尾狐。其音如嬰兒能食人,食者不蠱。噉其肉令人不逢妖邪之氣。或曰:蠱,蠱毒。有烏焉,其狀如鳩,其音若呵,如人相呵呼聲。名曰灌灌,或作灌□。佩之不惑。英水出焉,南流注于即翼之澤。其中多赤鱬,音儒。其狀如魚而人面,其音如鴛鴦,食之不疥。一作疾。: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跤于東海,多沙石。踆,古蹲字,言臨海上。音存。仿水出焉,音芳。而南流注于消,音育。其中多白玉。凡□山之首,自招搖之山以至箕尾之山,凡十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鳥身而龍首令其祠之禮:毛言擇生取其毛色也。《周官》曰:陽祀用醉牲之毛。用一璋玉瘞,半圭為璋。瘞,埋也。糈用徐米,精杞神之米名。先呂反。今江東音所,一音糈。徐,稻也,他睹反。糈或作疏,非也。一璧,稻米,白菅為席。菅,茅屬也。音間。
&&&&《南次二經》之首曰櫃山,音矩。西臨流黃,北望諸毗,東望長右。皆山名。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白玉,《尸子》曰:水方折者有玉,員折者有珠。多丹粟。細丹砂如粟也。有獸焉,其狀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見則其縣多土功。有烏焉,其狀如鴟而人手,其腳如人手。鴟音處脂反。其音如痺,末詳其名曰鴉,音株。其鳴自號也,見則其縣多放士。放,放逐,或作效也。
&&&&東南四百五十里曰長右之山。無草水,多水。有獸焉,其狀如禺而四耳,其名長右,以山出此獸,因以名之。其音如吟,如人呻吟聲。見則其郡縣大水。
&&&&又東三百四十里曰堯光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金。有獸焉,其狀如人而彘鬛,穴居而冬蟄,其名曰猾裹,滑懷兩音。其音如斲木,如人斫木聲。見則縣有大繇。謂作役也,或曰其縣亂。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羽山。今東海祝其縣西南有羽山,即鯀所趣處。計此道里不相應,似非也。其下多水,其上多雨,無草木,多蝮虫。蚖也。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音劬。無草木,多金玉。
&&&&又東四百里曰句縣之山。無草木,多金玉。今在會稽餘姚縣南、句章縣北,故玆二縣因此為名云,見張氏《地里志》。
&&&&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北望具區,具區今昊縣西南,太湖也。《尚書》謂之震澤。東望諸毗,水名。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其名曰負,是食人。苕水出于其陰,北流注于具區,其中多鮆魚。鮆魚狹薄而長頭,大者尺餘。太湖中今饒之。一名刀魚,音禪啟反。
&&&&又東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壇,形如人築壇相累也。成亦重耳。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 □水出焉,音涿。而南流注于一作流注于西。虖勺。車音呼勺,或作多下同。其中多黃金。今永昌郡,水出金如粃,在沙中。《尸子》曰:清水出黃金,王英。
&&&&又東五百里日會稽之山,四方。今在會稽郡山陰縣南,上有禹冢及井。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砆,賦跌石,似玉,今長沙臨湘出之。赤地白文,色籠葱不分明。勺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湨。音鵑。
&&&&又東五百里曰夷山。無草木,多砂石,湨一作損。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塗。
&&&&又東五百里曰僕勾一作夕。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草木,無鳥獸,無水。
&&&&又東五百里曰咸陰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東四百里曰洵一作旬。山。其陽多金,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羊而無口,不可殺也。禀氣自然。其名曰□。音還或音患。洵水出焉,音恂。而南流注于關之澤,音遏。其中多芘羸。
&&&&又東四百里曰摩勺之山。其上多梓柟,神,山揪也。構,大木,葉似桑。今作楠,音南,《爾雅》以為柟其下多刻杞。杞,苟杞也。子赤。滂水出焉,音滂沱之滂。而東流注于海。
&&&&又東五百里曰區吳之山。無草木,多砂石,鹿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又東五百里曰鹿吳之山。上無草木,多金石。澤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獸焉,名曰蠱雕。蠱或作纂。其狀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嬰兒之音,是食人。
&&&&東五百里曰漆吳之山。無草木,多博石,無玉。可以為博基石。處于海東,望丘山,其光載出載入,神光之所潛燿。是惟日次。是日景所次會。
&&&&凡《南次二經》之首,自拒山至于漆吳之山,凡十七山七千二百里。其神狀皆龍身而烏首。其祠:毛用一璧瘞,精用稌。稍廣也。
&&&&《南次三經》之首曰天虞之山。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東五百里日禱過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犀似水牛,豬頭庫口#12,腳似象,有三蹄,大腹,黑色,三角:一在頭上,一在額上,一在鼻上。在鼻上者小而不墮,食角也。好噉口#12,口中常灑血沫。兕亦似水牛;青色,二角重三千斤。多象,象,獸之最大者。長鼻,大者牙長一丈,性妬,不畜淫子。有烏焉,其狀如鴻,鵁似鳧而小,腳近尾。音骹箭之骹。而白首、三足、或作手。人面,其名曰瞿如,音劬。其鳴自號也。恨水出焉,音銀。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蛟似蛇四足龍屬。其狀魚身而蛇尾,其音如鴛鴦,食者不腫,可以已痔。
&&&&又東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渤海海岸曲崎頭也。有烏焉,其狀如雞,五釆而文,名曰鳳皇,首文曰德,翼文曰義,背文曰禮,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烏也,飲食自然,自歌自舞,見則天下安寧。漢時鳳烏數出,高五六尺,五釆,莊周說鳳文字與此有異。廣雅云:鳳,雞頭鵝頷蛇頸龜背魚尾,雌曰凰,雄曰鳳。
&&&&又東五百里曰發爽之山。無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又東四百里至于旄山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遺,或作隧。多怪烏,廣雅曰:口口口朋#14爰居雀皆怪烏之屬也。凱風自是出。凱風,南風。
&&&&又東四百里至于非山之首。其上多金玉,無水,其下多蝮虫。
&&&&又東五百里曰陽夾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東五百里曰灌湘之山。上多木,無草,多怪烏,無獸。一作□湖射之山。
&&&&又東五百里曰雞山。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臒,赤色者。或曰臒,美丹也,見《尚書》。音尺蠖之蠖。黑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鱄魚,音團扇之團。其狀如鮒而負毛,其音如豚,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四百里曰令丘之山。無草木,多火。其南有谷焉,日中谷,條風自是出。東北風為條風。記曰:條風至,出輕繫,督逋留。有烏焉,其狀如梟,人面四目而有耳,其名曰顯,音娛。其鳴自號也,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三百七十里侖者之山。音論說之論,一音倫。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有木焉,其狀如穀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飢,可以釋勞,其名日白□,或作睪蘇。睪蘇一名白□,見《廣雅》音羔。可以血玉。血謂可用染玉作光彩。
&&&&又東五百八十里曰禺槀之山。多怪獸,多大蛇。
&&&&東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輒入,夏乃出,冬則閉。佐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海。有鳳皇,鵷鶵。亦鳳屬。
&&&&凡南次三經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皆龍身而人面。其祠皆一白狗祈,祈請禱也。糈用徐。
&&&&右南經之山志,大小凡四十山,萬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山經圖讚
&&&&桂生南裔,枝華岑嶺。廣莫熙葩,凌霜津穎。氣王百藥,森然雲挺。
&&&&爰有奇樹,產自招搖。厥華流光,上映垂霄。佩之不惑,潛有靈標。
&&&&狌狌前作生
&&&&狌狌似猴,走立行伏。禳木挺力,少辛明目。飛廉迅足,豈食斯肉。
&&&&水玉沐浴,潛映洞淵。赤松是服,靈蛻乘煙。吐納六氣,昇降九天。
&&&&白猿肆巧,由基撫弓。應吁而號,神有先中。數如循環,其妙無窮。
&&&&鹿蜀之獸,馬質虎文。驤首吟嗚,矯足騰羣。佩其皮毛,子孫如雲。
&&&&魚兮日鯥,處不在水。厥狀如牛,烏翼蛇尾。隨時隱見,倚乎生死。
&&&&類之為獸,一體兼二。近取諸身,用不假器。窈窕是佩,不知妬忌。
&&&&搏拖似羊,眼反在背。視之則奇,推之無怪。若欲不恐,厥皮可佩。
&&&&祝荼草旋龜□□魚
&&&&祝荼嘉草,食之不飢。烏首蚖尾,其名旋龜。□□六足,三翅並翬。
&&&&灌灌鳥赤鱬
&&&&厥聲如訶,厥形如鳩。佩之辨惑,出自青丘。赤鱬之物,魚身人頭。
&&&&彗星橫天,鯨魚死浪。鴸鳴于邑,賢士見放。厥理至微,言之無況。
&&&&猾裹之獸,見則興役。膺政而出,匪亂不適。天下有道,幽形匿迹。
&&&&長右彘
&&&&長右四耳,厥狀如猴。實為水祥,見則橫流。彘虎其身,厥尾如牛。
&&&&會稽山
&&&&禹祖會稽,爰朝羣臣。不虔是討,乃戮長人。玉贛表夏,玄石勒秦。
&&&&患,前作□。
&&&&有獸無口,其名曰患。害氣不入,厥體無間。至理之盡,出乎自然。
&&&&犀頭似堵,形兼牛質。角則併三,分身互出。鼓鼻生風,壯氣隘溢。
&&&&兕推壯獸,似牛青黑。力無不傾,自焚以革。皮充武備,角助文德。
&&&&象實魁梧,體巨貌詭。肉兼十牛,目不踰豕。望頭如尾,動若丘徙。
&&&&纂雕瞿如烏虎蛟
&&&&纂雕有角,聲若兒號,瞿如三手,厥狀似鵁,魚身蛇尾,是謂虎蛟。
&&&&鳳皇靈鳥,實冠羽羣。八象其體,五德其文。羽翼來儀,應我聖君。
&&&&育隧谷前作育遺。
&&&&育隧之谷,爰含凱風。青陽既謝,氣應祝融。炎雰是扇,以散鬱隆。
&&&&鱄魚顒鳥
&&&&顒鳥栖林,鱄魚處淵。俱為旱徵,災延普天。測之無象,厥數推玄。
&&&&白□睪蘇,其汁如飴。食之辟穀,味有餘滋。逍遙忘勞,窮生盡期。
&&&&山海經卷之一竟
&&&&#1原本脫為『皮作紙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者,以其口口口也』,據譚承耕校本補作『皮作紙。璨曰:穀亦名構,名穀者,以其實如穀也』。
&&&&#2原本脫為『其光照口』,據譚校本補作『其光照地』。
&&&&#3原本脫為『禺口口口而大,赤目長口,口口口山中多有』,據譚校本補作『禺似獼猴而大,赤目長尾,今江南山中多有』。
&&&&#4原本脫為『名禺,口牛口,口亦口牛形』,據譚校本補作『名禺,作牛字,圖亦作牛形』。
&&&&#5原本脫為『生口,口獸』,據譚校本補作『生生,禺獸』。
&&&&#6原本脫為『伏行交足,口口口口』,據譚校本補作『伏行交足,亦此類也』。
&&&&#7原本脫為『瘕口口也』,據譚校本補作『瘕蟲病也』。
&&&&#8原本脫為『虺口銳』,據譚校本補作『虺尾說』。
&&&&#9原本脫為『口不口為一作底』,據譚校本補作『疾不可為一作底』。
&&&&#10原本脫為『東三百里曰口口』,據譚校本補作『東三百里曰柢山』。
&&&&#11原本脫為『口口之狗』,據譚校本補作『執犁之狗』。
&&&&#12豬頭庫口:譚校本補作『豬頭庫腳』。
&&&&#13好噉口:譚校本補作『好噉棘』。
&&&&#14口口口朋:譚校本補作『鵽離、鷓朋』
&&&&山海經卷之二
&&&&郭璞傳
&&&&西山經
&&&&《西山經》華山之首曰錢來之山。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澡洗可以磢體,去垢紛。磢,初兩反。有獸焉,其狀如羊而馬尾,名曰羬羊,今大月氏國,有大羊如驢而馬尾。《爾雅》云:羊六尺為羬。謂此羊也。羬,音針。其脂可以已臘。治體皴。腊,立曰昔。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濩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銅。有烏焉,其名曰螐渠,螐,音彤弓之彤。其狀如山鷄,黑身赤足,可以已□。謂皮破起也,音叵駁反。
&&&&又西六十里曰太華之山。即西岳華陰山也。今在弘農華陰縣西南。削成而四方,今山形上大下小,峭峻也。其高五千仞,其廣十里,仞,八尺也。上有明星玉女,持玉漿,得上服之,即成仙。道險僻不通。詩含神霧云。烏獸莫居。有蛇焉,名曰肥縫,六足四翼,見則天下大早。湯時此蛇見於陽山下。復有肥遺蛇,疑是同名。
&&&&又西八十里曰小華之山。即少華山。其木多荊杞,其獸多□牛。今華陰山中多山牛山羊,肉皆千斤。牛即此牛也。音昨口。其陰多磬石。可以為樂石。其陽多□琈之玉,□琈,玉名,所未詳也。`□浮兩音。鳥多赤驚,赤驚,山雞之屬。胸腹洞,赤冠,金背,黃頭,緑尾,中有赤,毛彩鮮明。音作蔽,或作鼈。可以禦火。其草有萆荔,萆荔,香草也。蔽戾兩音。狀如烏韭,而生於石上,亦緣木而生,烏韭,在屋者曰昔邪,在牆者日垣衣。食之已心痛。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其陽多銅,其陰多鐵。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莖,其實如棗,可以已聾。其草多條,其狀如葵,而赤華黃實,如嬰兒舌,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獸多葱聾,其狀如羊而赤鬣。其烏多鴖,音旻。其狀如翠赤喙,翠似燕而紺色也。可以禦火。畜之辟火災也。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其木多□柵。□,樹高三丈許,無枝條,葉大而圓。岐生梢頭,實皮相裹。上行一皮者為一節,可以為繩。一名拼櫚。音馬□之□。其草多條,其狀如韭,而白華黑寶,食之已疥。其陽多□琈之玉,其陰多銅。灌水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其中有流赭,赭,赤土。以塗牛馬無病。今人亦以朱塗牛角,云以辟惡。馬或作角。
&&&&又西七十里曰英山。其上多杻僵,杻,似棣而細葉,一名土橿。音紐。橿,木中車林,音姜。其陰多鐵,其陽多赤金。禺水出焉,北流注于招水。音韶。其中多□魚,音同蚌蛤之蚌。其狀如鼈,其音如羊,其陽多箭□今漢中郡出□竹,厚裹而長節,根深,筍冬生地中,人掘取食之。□,音媚。其獸多□牛、羬羊。有鳥焉,其狀如鶉,黃身而赤喙,其名曰肥遺,食之已癘,癘,疫病也。或曰惡創。韓子曰:癘人憐主。可以殺蟲。
&&&&又西五十二里曰竹山。其上多喬木,枝上竦者。音橋。其陰多鐵,有草焉,其名曰黃雚,其狀如樗,其葉如麻,白華而赤實,其狀如赭,紫,赤色。浴之已疥,又可以已胕。治胕腫也。音符。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陽多竹箭,箭篠也。多蒼玉,丹水出焉。今所在有丹所。東南流注于洛水,其中多水玉,多人魚,如□魚四腳。有獸焉,其狀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笄,簪屬。名曰毫彘。狟豬也,夾髀,有麁豪長數尺,能以脊上豪射物,亦自為牝牡。狟或作豭,吳楚呼為鸞豬,亦此類也。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多盼木,音美目盻兮之盻。根葉而無傷,枳,刺針也。能傷人,故名云。木蟲居之。在樹之中。有草焉,名曰薰音訓。草,麻葉而方莖,赤華而黑實,臭如蘼蕪,靡蕪,香草。《易》曰:其臭如蘭。眉、無兩音。佩之可以已癘。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音臾。漆水出焉,今漆水出岐山。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櫃,棫白桵也。音域。其下多竹箭,其陰多赤銅,其陽多嬰垣之玉。或作短,或作根,或作埋,傳寫謬錯,未可得詳。有獸焉,其狀如禺而長臂,善投,其名曰囂。亦在畏歡畫中,似獼猴投擲也。有鳥焉,其狀如梟,人面而一足,曰橐□,音肥。冬見夏蟄,服之不畏雷。著其毛羽,令人不畏天雷也。或作災。
&&&&又西百五十里曰時山。無草木,逐或作遂。水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中多水玉。
&&&&又西百七十里曰南山,上多丹粟。丹水出焉,北流注于渭。獸多猛豹,猛豹似熊而小,毛淺有光澤,能食蛇,食銅鐵,出蜀中。豹或作虎。鳥多尸鳩。尸鳩,布穀類也。或曰鵬鶴也。鳩或作丘。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時之山,上多穀柞,柞櫟。下多杻櫃,陰多銀,陽多白玉。涔水出焉,音潛。北流注于渭。清水出焉,南流注于漢水。今河內修武縣縣北,黑山亦出清水。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蟠冢之山。今在武都氏道縣南,嶓音波。漢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至江夏安陸縣,江即沔水。囂水出焉,北流注於湯水。或作陽。其上多桃枝鈎端,鈎端,桃枝屬。獸多犀、兕、熊熊,羆似熊而黃白色,猛憨能扳樹。鳥多白翰赤鼈。白翰,白鵫也。亦名鵫雉,又曰白雉。有草焉,其葉如蕙,蕙,香草,蘭屬也。或以蕙為薰葉,失之。其本如桔梗,本根也。黑華,而不實,名曰蓇蓉,爾雅釋草曰:榮而不實謂之蓇。音骨。食之使人無子。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上多□柟,下多菅蕙,菅,茅類也。有獸焉,其狀如狗,名曰谿或作谷。邊,或作遺。席其皮者不蠱。有鳥焉,其狀如鶉,黑文而赤訪,翁,頭下毛。音汲甕之甕。名曰櫟,音沙礫之礫。食之已痔。有草焉,其狀如葵,其臭如靡蕪,名曰杜衡,香草也。可以走馬,帶之令人便馬或曰馬得之而健走。食之已癭。
&&&&西南三百八十里曰臯塗之山。薔音色或作黃,又作蕢。水出焉,西流注于諸資之水。塗水出焉,南流注于集獲之水。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銀、黃金,其上多桂木。有白石焉,其名曰礜,可以毒鼠。今礜石殺鼠。音豫。蠶食之而肥。有草焉,其狀如稾茇,棄黃,香草。其葉如葵而赤背,名曰無條,可以毒鼠。有獸焉,其狀如鹿而白尾,馬足人手前兩腳似人手。而四角,名曰玃如。音猥玃之嬰。有烏焉,其狀如鴟而人足,名曰數斯,食之已瘦。或作癇。
&&&&又西百八十里日黃山。今始平槐里縣有黃山,上故有宮,漢惠帝所起,疑非此。無草木,多竹箭,盼水出焉,音美目盻兮之盻。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玉。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蒼黑、大目,其名曰□。音敏有鳥焉,其狀如鴞,青羽赤喙,人舌能言,名曰鸚□。鸚□,舌似小兒舌,腳指前後各兩,扶南微外出五色者,亦有純赤白者,大如鴈也。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其上多□柟,其下多竹箭,其陽多黃金、玉,其陰多旄牛、磨麝。麢,似羊而大角,細食,好在山崖間。麝,似麞而小,有香。其鳥多鸓,音壘。其狀如鵲,赤黑而兩首、四足,可以禦火。
&&&&又西二百五十里日騩山。音巍一音陳囂之魄。是錞于西海。錞,猶是錞也。音章閏反。無草木,多玉,淒水出焉,或作浽。西流注于海。其中多釆石、黃金,釆石,石有彩色者。今雌黃、空青、緑碧之屬。多丹粟。
&&&&凡西經之首,自錢來之山至于騩山,凡十九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華山冢也,冢者,神鬼之所,舍也。其祠之禮:太牢。牛羊豕為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燭,或作煬。齋百日以百犧,牲,純色者為犧。座用百瑜,瑜亦美玉名,音臾。湯或作溫。其酒百樽,溫酒令熱。嬰以百珪、百璧。嬰謂陳之以環祭也。或曰嬰即古罌字,謂盂也。徐州云:《穆天子傳》曰:黃金之嬰之屬也。其餘十七山之屬,皆毛牷,用一羊祠之。牷謂牲體全具也,《左傳》曰:栓牲肥腯者也。燭者百草之末灰,白席釆等純之。純,緣也。五色縱之,等差其文綵也。《周禮》:莞席紛純。
&&&&西次二經之首曰鈐山。音髡鉗之鉗,或作冷,又作塗。其上多銅,其下多玉,其木多杻僵。
&&&&西二百里曰泰或作秦。冒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浴水出焉,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藻玉,藻玉,玉有符彩者,或作柬,音練。多白蛇,水螭。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數歷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銀,其木多杻橿,其鳥多鸚□。楚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今蜀郡平澤出青珠。《尸子》曰:水圓折者有珠。
&&&&又西百五十里曰高山。其上多銀,其下多青碧、碧亦玉類也。今越嶲、會稽縣東山出碧。雄黃。晉大興三年,高平郡界有山崩,其中出數千斤雄黃。其木多□,其草多竹,涇水出焉,音經。而東流注于渭,今涇水出空定朝郡縣西井頭山,至京兆高陵縣入渭也。其中多磬石,書曰:泗濱浮磬是也。青碧。
&&&&西南三百里曰女牀之山。其陽多赤銅,其陰多石涅,即礬石也。楚人名為涅石。秦名為羽涅也。本草經亦名曰石涅也。其獸多虎豹犀兕,有鳥焉,其狀如翟而五彩文,翟似雉而大,長尾,或作□□,鵰屬也。名曰鸞鳥,現則天下安寧。舊說鸞似雞,形瑞烏也。周成王時西戎獻也。
&&&&又西二百里曰龍首之山。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鐵。苕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涇水。其中多美玉。
&&&&又西二百里曰鹿臺之山。今在上郡。其上多白玉,其下多銀,其獸多□牛、羬羊、白豪。豪,貆豬也。有鳥焉,其狀如雄雞而人面,名曰鳧徯,其名自叫也,見則有兵。
&&&&西南二百里曰鳥危之山。其陽多磬石,其陰多檀楮,楮即穀木。其中多女牀。未詳。烏危之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銅。有獸焉,其狀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厭,見則大兵。一作見則有六起焉,一作見則為兵。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其陽多堊,堊似土色甚白。音惡。其陰多碧,其獸多□牛、麢羊。
&&&&又西四百里曰薰吳之山。無草木,多金玉。
&&&&又西四百里曰底陽之山。音旨。其木多稷、構、豫章。稷,似松,有刺,細理。音即。豫章,大木似揪,葉冬夏青,生七年而後復可知也。其獸多犀、兕、虎、狗、□牛。犳音之藥反。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眾獸之山。其上多□琈之玉,其下多檀楮、多黃金。其獸多犀、兕。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黃。即雌黃也。或曰空青曾青之屬。皇水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其上多黃金,其下多蕙棠。彤棠之屬也。蕙或作羔。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西皇之山。其陽多金,其陰多鐵。其獸多糜鹿、□牛。麋大如小牛,鹿屬也。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萊山。其木多檀楮,其鳥多羅羅,是食人。羅羅之烏所未詳也。
&&&&凡西次二經之首,自鈐山至于萊山,凡十七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為飛獸之神。其祠之毛用少牢,羊豬為少牢也。白菅為席。其十輩音背。神者,其祠之毛一雄雞,鈐而不糈,鈐,所用祭器名,所未詳也。或作思訓祈不糈,祠不以米。毛釆。言用雜色雞也。
&&&&《西次三經》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山名。南望多之澤,音遙。西望帝之搏獸之丘,搏或作簿。東望□音於然反。淵。有木焉,圓葉而白柎,今江東人呼草木子房為柎,音府。一曰柎,花下鄂,音丈夫字。或作柎,音符。赤華而黑理,其實如枳,食之宜子孫。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臂。豹虎而善投,名曰舉父。或作夸父。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比翼烏也。色青赤,不比不能飛。《爾雅》作□□烏也。見則天下大水。
&&&&西北三百里曰長沙之山。泚水出焉,音紫。北流注于泑水。烏交反,又音黝水,色黑也。無草木,多青雄黃。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此山形有缺不周匝處,因名云。西北不周風自此山出。北望諸毗之山,臨彼嶽崇之山,東望泑澤,河水所潛也,其源渾渾泡泡。河南出崑崙,潛行地下,至葱嶺,出于闐國,復分流歧出,合而東流注泑澤,已復潛行,南出于積石山,而為中國河也。名泑澤,即蒲澤,一名蒲昌海,廣三四百里,其水停,冬夏不增減,去玉門關三百餘里,即河之重源,所謂潛行也。渾渾泡泡,水漬涌之聲也。袞泡兩音。爰有嘉果,其實如桃,其葉如棗,黃華而赤柎,食之不勞。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山。音密。其上多丹木,圓葉而赤莖,黃華而赤實,其味如飴,食之不飢。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后稷神所溺,因名云。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源沸沸湯湯,玉膏涌出之貌也。《河圖玉版》曰:少室山,其上有白玉膏,一服即仙矣。亦此類也。沸音拂。黃帝是食是饗。所以得登龍於鼎湖而龍蛻也。是生玄玉,言玉膏中凡出黑玉也。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歲,五色乃清,言光鮮也。五味乃馨。言滋香也。黃帝乃取峚山之玉榮,謂玉華也。《離騷》曰:懷琬談之榮英。又曰:登崑崙兮食玉英。汲冢書所謂曹華之玉。而投之鍾山之陽。以為玉種。瑾瑜之玉為良,言最善也。或作食。覲臾兩音。堅粟精密,說玉理也。《禮記》曰:瑣密似粟,粟或作栗。玉有粟文,所謂穀璧也。濁澤有而光,濁謂潤厚。五色發作,言符彩互映也。王子靈符應日:赤如雞冠,黃如蒸粟,白如割肪,黑如醇漆,玉之符彩也。以和柔剛。言玉協九德也。天地鬼神,是食是饗;玉所以祈祭者,言能動天地、感鬼神。君子服之,以禦不祥。今徽外出金剛石,石屬而似金,有光彩可以刻玉,外國人帶之云辟惡氣,亦此類也。自峚山至于鍾山四百六十里,其間盡澤也。是多音鳥、怪獸、奇魚,皆異物焉。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鍾山。其子曰鼓,此亦神名,名之為鍾山之子耳。其類皆見《歸藏·啟筮》其狀如人面而龍身,啟筮曰:麗山之子,青羽八面馬身。亦似此狀也。是與欽□音邳殺葆江于崑崙之陽,葆或作祖。帝乃戮之鍾山之東曰□,音遙崖,欽□化為大鶚,鶚,鵰屬也。音□。其狀如鵰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鵠,晨鵠,鶚屬。猶云晨亮耳。《說苑》曰:縣吠犬,比奉晨鳧也。見則有大兵。鼓亦化為鵕鳥,音俊。其狀如鴟,赤足而直喙,黃文而白首,其音如鵠,見即其邑大旱。《穆天子傳》云:鍾山作春,字音同耳。穆王北外此山,以望四野,曰:鍾山是惟天下之高山也。百獸之所聚,飛烏之栖也。爰有赤豹、白虎、白烏、青鵰,執犬羊,食豕鹿。穆王五日觀于鍾山,乃為銘迹於縣圃之上,以詔後世。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觀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鰩魚,音遙。狀如鯉魚,魚身而鳥翼,蒼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遊於東海,以夜飛。其音如鸞雞,鸞雞,烏名,未詳也。或作樂。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見則天下大穰。豐穣,收熟也。《韓子》曰:穠歲之秋。
&&&&又西三百二十里日槐江之山。丘時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贏母,即□螺也。其上多青雄黃,多藏琅玕、黃金、玉。琅玕,石似珠者。藏猶隱也。郎干兩音。其陽多丹粟,其陰多采黃金、銀。實惟帝之平圃,即玄圃也。《穆天子傳》曰:乃為銘迹於玄圃之上。謂刊石紀功德,如秦皇、漢武之為者也。神英招司之,司,主也。音韶。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于四梅。徇,謂周行也。其音如榴,音霤,或作籀。所未詳也。南望崑崙,其光能熊,其氣魂魂。其光氣炎盛。口口口之貌口西望大澤,后稷所潛也。后稷生而靈,極及其潜化形,逐此澤而、為之神。口口口口騎箕尾也#1。其中多玉,其陰多搖木之□若#2搖木,大木也。言其上復生若木。大木之奇靈者為若。口口口子《國語》日戶#3搖木口口口口#4。北望諸毗,山名。槐鬼離侖居之,離侖其神名。鷹鸇之所宅也。鸇亦鴟屬也。莊周曰:鴟鴉甘鼠。《穆天子傳》云:鍾山上有白烏、青鵰,皆此族類也。東望恆山四成,成亦重也。《爾雅》云:再成曰英也。有窮鬼居之,各在一搏。搏猶脅也,言羣鬼各以類聚,處山四脅。有窮,其總号耳。搏三作傳。爰有滛水,其清洛洛。水流下之貌也,浴音遙也。有天神焉,其狀如牛,而八足、二首、馬尾。其音如勃皇,勃皇未詳。見則其邑有兵。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惟帝之下都,天帝都邑之在下者也。《穆天子傅》曰:吉日辛酉,天子升于崑崙之丘,以觀黃帝之宮,而封豐隆之葬,以韶後世。言增封於崑崙山之上。神陸吾司之。即肩吾也。莊周曰:肩吾得之,以處大山也。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圃時。主九城之部界、天帝苑圃之時飾也。有獸焉,其狀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螻,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蜂,大如鴛鴦,名曰欽原,欽或作友,或作至也。蠚鳥獸則死,蠚木則枯。有鳥焉,其名曰鶉鳥,是司帝之百服。服,器服也。一曰服事也。或作口有木焉,其狀如棠,棠,梨也。黃華赤實,其味如李而無核,名曰沙棠,可以禦水,食之使人不溺。言口口口#5也。沙棠為木,不可口口#6。《呂氏春秋》曰:果之美者,沙棠之實。銘曰:口口沙棠#7,刻以為舟,汎彼滄海,以遨以遊。有草焉,名曰□草,音頻。其狀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勞。《呂氏春秋》曰:菜之美者,崑崙之□。可水出焉,出山東北隅也。而南流東注于無達。山名。赤水出焉,出山東南隅也。而東南流注于氾天之水。氾天亦山名,赤水所窮也。《邊天子傳》曰:遂宿于崑崙之側,赤水之陽。陽,水北也。氾,浮劍反。洋水出焉,出山西北隅。或作洧。而西南流注于醜塗之水。醜塗,亦山名也,皆在南極。《穆天子傳》曰:戊辰濟洋水又曰觴天子洋水也黑水出焉,亦出西北隅也。而西流于大杅,山名也。《穆天子傳》曰:乃封長肱于黑水之西河,是惟崑崙鴻鷺之上,以為周室主。杆音于。是多怪鳥獸。謂有一獸九首,有一烏六首之屬也。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樂遊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澤,是多白玉。其中多□魚,音淯。其狀如蛇而四足,是食魚。
&&&&西水行四百里日流沙,二百里至于贏母之山,神長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九德之氣所生。其神狀如人而犳之藥反。尾。其山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無水。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穆天子傳》謂之羣玉之山,見其山河無險,四徹中繩,先王之所謂策府。寡草木,無烏獸,穆王於是攻其玉石,取玉石版三乘,玉器服物,載玉萬隻以歸。雙玉為殼,半殼為隻。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蓬髮戴勝,蓬頭亂髮。勝,玉勝也,音龐。是司天之厲及五殘。主知災厲五刑殘殺之氣也。《穆天子傳》曰:吉日甲子,天子賓于西王母,執亥圭白璧以見西王母,獻綿組百純,紺三百純,西王母再拜受之。乙丑,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雲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復能來。天子當之曰:予還東土,和理諸夏,萬民均平,吾顏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西王母又為天子吟曰:祖彼西土,爰居其所,虎豹為羣,烏鵲與處。嘉命不遷,我惟帝女,彼何世民,又將去子。吹笙鼓簧,甲心翱翔,世民之子,惟天之望。天子遂騷,升于奄山,乃紀迹于奄山之石,而樹之槐眉,曰:西王母之山。奄山即崦嵫山也。案《竹書》:穆王五十七年,西王母來見,賓于昭宮。舜時,西王母遣使獻玉環,見《禮·三朝》有獸焉,其狀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或作羊。或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見則其國大穰。晉太康十年邵陵扶夷縣,檻得一獸,狀如豹文,有兩角無前兩腳。時人認之狡,疑非此。有鳥焉,其狀如翟而赤,名曰胜遇,亭姓。是食魚,其音如錄,音緑,義未詳。見則其國大水。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軒轅之丘。無草木,黃帝居此丘,娶西陵氏女,因號軒轅丘。洵水出焉,音詢。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黃。
&&&&又西三百里曰積石之山,其下有石門,河水冒以西流。冒猶覆也。積石山名在金城河門關西南羌中,河水行口口,東入塞內。是山也,萬物無不有焉。《水經》引《山海經》云:積石山在鄧林山東,河所入也。
&&&&又西二百里曰長留之山,其神白帝少吳居之。少吳,金天氏,帝摯之號也。其獸皆文尾,或作長。其鳥皆文首,文或作長。是多文玉石。實惟員神磈氏之宮。音隗。是神也,主司反景。日西入則景反東照,主司察之。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義之山。無草木,多瑤碧,碧,亦玉屬。所為甚怪。多有非常之物。有獸焉,其狀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擊石,其名曰猙。《京氏易義》曰:音如石相擊。音靜也。有鳥焉,其狀如鶴,一足,赤文青質而白喙,名曰畢方,其鳴自叫也,見則其邑有譌火。譌,亦妖訛字。
&&&&又西三百里曰陰山,濁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澤。其中多文貝,口口口之類也#8。見《爾雅》。有獸焉,其狀如狸或作豹。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或作貓貓。可以禦凶。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音陽。其上多□格,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風雲之所出也。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今在燉煌郡。《尚書》云:竄三苗于也危是也。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員百里。三青烏主為西王母取食者,別自遊息於此山也。《竹書》曰:穆王西征,至于青烏所解也。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白身,四角,其毫如披蓑,蓑,辟雨草衣也。音催。其名曰傲□,傲壹兩音。是食人。有鳥焉,一首而三身,其狀如□,其名曰鴟,□,似鵰,黑文赤頸。立曰洛。下句或云:扶狩則死,扶本則枯,應在上飲原下,脫錯在此耳。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無石,神耆童居之,耆童,老童顓頊之子。其音常如鍾磬。其下多積蛇。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湯谷。有神焉,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體色黃而精光,赤也。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夫形無全者,則神自然靈,照精無見者,則間與理會,其帝江之謂乎。莊生所云中央之帝混沌,為鯈忽所鑿七竅而死者,蓋假此以寓言也。
&&&&又西二百九十里日泑山,泑,音黝黑之黝。神募收居之。亦金神也,人面、虎爪、白尾、執錢、見《外傳》云。其上多嬰短之玉,未詳。其陽多瑾瑜之玉,其陰多青雄黃。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氣圓,日形圓,故其氣象亦圓也。神紅光之所司也。未聞其狀。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或作土翠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讙,音歡,或作原。其音如□百聲,言其能作百種物聲也。或日□百,物名,亦所求詳。是可以禦凶,服之已瘴。黃瘴病也。音旦。有鳥焉,其狀如鳥,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待餘兩音。服之使人不厭,不厭夢也。《周書》曰:厭者,不咪。音莫禮反。或日眯,眯目也。又可以禦凶。
&&&&凡西次三經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狀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禮,用一吉玉瘞,玉加彩色者也。《尸子》曰:吉玉大龜。精用稷米。
&&&&西次四經之首曰陰山,上多穀,無石,其草多茆蕃。茆,□葵也。蕃,青蕃,似莎而大。茆煩兩音。陰水出焉,西流注于洛。
&&&&北五十里曰勞山,多此草。一名儿荑,中染紫也。弱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洛。
&&&&西五十里曰罷父之山。洱水出焉,音耳。而西流注于洛,其中多茈碧。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其上多穀祚,其下多杻櫃,其陽多金玉。區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北二百里曰鳥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陰多鐵,其陽多玉。辱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上無草木,而多硌石,硌,硌略,大石貌也。音洛。下多榛楛,榛子,似栗而小,味美。楛木可以為箭。《詩》云:榛楛濟濟。榛枯兩音。獸多白鹿。其鳥多當扈,或作戶。其狀如雉,以其髯飛,髯,咽下須毛也。食之不眴目。音眩。湯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北百八十里曰諸次之山,諸次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無草,鳥獸莫居,是多眾蛇。
&&&&又北百八十里曰號山。其木多漆□,漆樹似樗也。其草多葯、□、芎藭。葯,白芷別名。□,香草也。芎藭,一名江蘺。音烏較反。多泠石。泠或音金,未詳。端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二十里曰盂山。音于。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外傳》曰:周穆王伐犬戎,得四白狼、白虎。虎名彪□。其鳥多白雉、白翟。或作白翠。生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於之山。上多松栢,下多櫟、檀。櫟即柞。其獸多□牛、羬羊。其烏多鴞。鴞似鳩而青色。洛水出于其陽,而東流注于渭;夾水出于其陰,東流注于生水。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白玉。
&&&&又西五十五里曰涇谷之山。或無之山二字。涇水出焉,或以此為今涇水,未詳。東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又西百二十里曰剛山,多柴木,多□琈之玉。剛水出焉,北流注于渭,是多神□,□,亦魑魅之類也。音耻回又,或作□。其狀人面獸身,一足,一手,其音如欽。欽亦吟字假音。
&&&&又西二百里至剛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蠻蠻,其狀鼠身而鼈首,其音如吠犬。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鳥獸盡白。涴水出焉,涴或作□,音冤枉之冤。而北·注于陵羊之澤。是多冉遺之魚,魚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馬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禦凶。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雄黃、白玉及金。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日駮,是食虎豹,《爾雅》說駁不道,有角及虎爪。駮亦在長狩畫中。可以禦兵。養之辟兵刃也。有木焉,其狀如棠,而圓葉赤實,實大如木瓜,木瓜如/J’瓜。名曰欀木,音懷。食之多力。《尸子》曰:木食之人,多為仁者。名為若水。此之類。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音圭。其上有獸焉,其狀如牛,蝟毛,名曰窮奇,如獋狗,是食人。或云似虎,蝟毛,有翼。《銘》曰:窮奇之獸,厥 形甚醜,馳逐妖邪,莫不犇走,是以一名,號曰神狗。濛水出焉,音蒙。南流注于洋水。其中多黃貝、貝,甲蟲,內如科斗,但有頭尾耳。贏魚,音螺。魚身而烏翼,音如鴛鴦,見則其邑大水。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鳥鼠同穴之山。今在龍西首陽縣西南,山有烏鼠同穴;烏名曰□,鼠名曰□。□如人家鼠而短尾,□似燕而黃色,穿地入數尺,鼠在內,烏在外,而共處。《孔氏尚書傳》曰:共為雌雄。《張氏地理記》云:不為牡牝也。其上多白虎、白玉。渭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出山東,至弘農華陰縣入河。其中多鳋魚,音騷。其狀如組魚,鱣魚,大魚也。口在領下,體有連甲也。或作鮎鯉。動則其邑有大兵。或脫,無從動則以下語者。濫水出于其西,音檻。西流注于漢水,多□□之魚,如毗兩音。其狀如覆銚,烏首而魚翼,魚尾,音如磬石之聲。是生珠玉。亦珠母蚌類,而能生出之。
&&&&西南三百六十里曰崦嵫之山。日沒所入山也,見《離騷》。奄玆兩音。其上多丹木,其葉如穀,其實大如瓜,赤符而黑理,食之已癉,可以禦火。其陽多龜,其陰多玉。苕或作若。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禹大傳》曰:洧盤之水出崦嵫山。其中多砥礪,磨石也。精為砥,麤為礪也。有獸焉,其狀馬身而烏翼,人面,蛇尾,是好舉人,喜抱舉人。名曰孰湖。有鳥焉,其狀如鴞,而人面、蜼身、犬尾,蜼,獼猴屬也。音贈遺之遺。一音誅,見《中山經》。尾,或作背。其名自號也。或作設,設亦呼耳,疑此脫誤。見則其邑大旱。
&&&&凡西次四經自陰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凡十九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祠祀禮,皆用一白雞祈。糈以稻米,白菅為席。
&&&&右西經之山,凡七十七山,一萬七千五百一十里。
&&&&西山經圖讚
&&&&月氏之羊,其類甚野。厥高六尺,尾赤如馬。何以審之,事見爾雅。
&&&&太華山
&&&&華嶽靈峻,削成四方。爰有神女,是挹玉漿。其誰由之,龍駕雲裳。
&&&&肥遺蛇
&&&&肥遺為物,與災合契。鼓翼陽山,以表亢厲。桑林既禱,倏忽潛逝。
&&&&□渠赤鷥烏文莖木鴖烏
&&&&□渠已殃,赤鼈辟火,文莖愈聾,是則嘉果;鴖亦衛災,厥形惟麼。
&&&&沙則潛流,亦有運赭。干以求鐵,趍在其下。蠲牛之癘,作釆于社。
&&&&剛鬣之族,號曰豪彘。毛如攢錐,中有激矢。厥體兼資,自為牝牡。
&&&&黃雚草肥遺鳥囂獸
&&&&浴疾之草,厥子赭赤。肥遺似鶉,其肉已疫。囂獸長臂,為物好擲。
&&&&有鳥人面,一腳孤立。性與時反,冬出夏蟄。帶其羽毛,迅雷不入。
&&&&蟠冢美竹,厥兮桃枝。叢薄幽藹,從容鬱猗。簞以安寢,杖以扶危。
&&&&狌狌犇人,杜衡走馬。理固須因,體亦有假。足駿在感,安事御者。
&&&&蓇容草邊谿獸櫟鳥前作蓇蓉,前作谿邊
&&&&有華無實,菁容之樹。邊谿類狗,皮厭妖蠱。黑文赤翁,鳥愈隱痔。鸚□慧鳥,青羽赤喙。
&&&&禀氣方殊,件錯理微。譽石殺鼠,蠶食而肥。□性雖反,齊之一歸。
&&&&玃如之獸,鹿狀四角。馬足人手,其尾則白。貌兼三形,攀木緣石。
&&&&鸚□慧鳥,栖林喙桑。四指中分,行則以觜。自貽伊籠,見幽坐趾。
&&&&數斯鳥□獸鸓鳥
&&&&數斯人腳,厥狀似鴟。□獸大眼,有鳥名鸓。兩頭四足,翔若合飛。
&&&&鸞翔女牀,鳳出丹穴。拊翼相和,以應聖哲。擊石靡詠,韶音其絕。
&&&&亮換鳥朱厭獸
&&&&鳧徯朱厭,見則有兵。類異感同,理不虛行。推之自然,厥數難明。
&&&&比翼之鳥,似鳧青赤。雖云一形,氣同體隔。延頸離鳧,翻飛合翮。
&&&&丹木玉膏
&&&&丹木煒燁,沸沸玉膏。黃軒是服,遂攀龍豪。眇然升遐,羣下烏號。
&&&&瑾瑜玉
&&&&鍾山之寶,爰有玉華。符彩流映,氣如虹霞。君子是佩,象德閑邪。
&&&&鍾山之子鼓欽□
&&&&欽□及鼓,是殺祖江。帝乃戮之,崑崙之東。二子皆化,矯翼亦同。
&&&&見則邑穠,厥名曰鰩。經營二海,矯翼閑霄。唯味之奇,見歎伊巵。
&&&&神英招
&&&&槐江之山,英招是主。巡遊四海,撫翼雲儛。實惟帝囿,有謂玄圃。
&&&&榣惟靈樹,爰生若木。重根增駕,流光旁燭。食之靈化,榮名仙錄。
&&&&崑崙丘
&&&&崑崙月精,水之靈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嵥然中峙,兮曰天柱。
&&&&神陸吾
&&&&肩吾得一,以處崑崙。開明是對,司帝之門。吐納靈氣,熊熊魂魂。
&&&&土螻獸欽原鳥
&&&&土螻食人,四角似羊。欽原類蜂,大如鴛鴦。觸物則斃,其銳難當。
&&&&安得沙棠,制為龍丹。汎彼滄海,眇然遐遊。聊以逍遙,任波去留。
&&&&鶉鳥沙棠實□草
&&&&司帝百服,其鳥名鶉。沙棠之實,惟果是珍。爰有奇菜,厥兮曰□。
&&&&神長乘
&&&&九德之氣,是生長乘。人狀犳尾,其神則凝。妙物自潛,世無得稱。
&&&&西王母
&&&&天帝之女,蓬髮虎顏。穆王執贄,賦詩交歡。韻外之事,難以具言。
&&&&積石之中,實出重河。夏后是導,石門涌波。珍物斯備,比奇崑阿。
&&&&白帝少吳
&&&&少吳之帝,號曰金天。磈氏之宮,亦在此山。是司日入,其景則圓。
&&&&章莪之山,奇怪所宅。有獸似豹,厥色惟赤。五尾一角,鳴如擊石。
&&&&畢方赤文,離精是炳。旱則高翔,鼓翼陽景。集乃流災,火不炎正。
&&&&先民有作,龜貝為貨。貝以文彩,賈以大小。簡則易從,犯而不過。
&&&&乾麻不長,天狗不大。厥質雖小,攘災除害。氣之相王,在乎食帶。
&&&&三青鳥
&&&&山名三危,青鳥所解。往來崑崙,王母是隸。穆王西征,旋軫斯地。
&&&&江疑獓□獸□鳥
&&&&江疑所居,風雲是潛。獸有獓□,毛如披蓑。□鳥一頭,厥身則兼。
&&&&神耆童
&&&&顓項之子,嗣作火正。鏗鎗其鳴,聲如鍾磬。處于騩山,唯靈之盛。
&&&&質則混沌,神則旁通。自然靈照,聽不以聰。強為之名,曰在帝江。
&&&&獂獸鵸鵌鳥
&&&&鵸鵌三頭,獂獸三尾。俱禦不祥,消凶辟眯。君子服之,不逢不韙。
&&&&鳥飛以翼,當扈則鬚。廢多任少,沛然有餘。輪運於轂,至用在無。
&&&&矯矯白狼,有道則遊。應符變質,乃銜靈鈎。惟德是適,出殷見周。
&&&&甝□之虎,仁而有猛。其質載皓,其文載炳。應德而擾,止我交境。
&&&&駮惟馬類,實畜之英。騰髦驤首,噓天雷鳴。氣無馮凌,吞虎辟兵。
&&&&神□蠻蠻髯遺魚前作冉遺
&&&&其音如吟,一腳人面。鼠身鼈頭,厥號曰蠻。目如馬耳,食厭妖變。
&&&&欀之為木,厥形似槤。若能長服,拔樹排山。力則有之,壽則宜然。
&&&&鳥鼠同穴山
&&&&□□二蟲,殊類同歸。聚不以方,或走或飛。不然之然,難以理推。
&&&&□魮魚
&&&&形如覆銚,包玉含珠。有而不積,泄以尾閭。間與道會,可謂奇魚。
&&&&爰有丹木,生彼淆盤。厥實如瓜,其味甘酸。蠲痾辟火,用奇桂蘭。
&&&&窮奇獸蠃魚孰湖獸
&&&&窮奇如牛,蝟毛自表。濛水之贏,匪魚伊鳥。孰湖之獸,見人則抱。
&&&&物以感應,亦有數動。壯士挺劍,氣激白虹。鳋魚潛淵,出則邑悚。
&&&&山海經卷之二竟
&&&&#1口口口口騎箕尾也:譚校本補作『亦猶傳說騎箕尾也』。
&&&&#2其陰多搖木之口若:譚校本補作『其陰多搖木之有若』。
&&&&#3口口口子《國語》曰:譚校本補作『見《尸子》,《國語》曰』。
&&&&#4搖木口口口口:譚校本補作:『搖木不生花也』。
&&&&#5言口口口:譚校本補作『言體浮輕也』。
&&&&#6不可口口:譚本補作『不可得沉』。
&&&&#7口口沙棠:譚本補作『安得沙棠』。
&&&&#8口口口之類也:譚校本補作『余泉蚔之類也』。
&&&&山海經卷之三
&&&&郭璞傳
&&&&北山經
&&&&北山經之首曰單狐之山。多機木,桃木似榆,可燒以糞稻田,出蜀中。音几。其上多華草,漨水出焉,音逢。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文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玉,無草木。滑水作湑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諸毗之水。水出諸毗山也。其中多滑魚,作□魚。其狀如鱓,赤背,□魚似蛇,音善。其音如梧,如人相枝梧聲。音吾子之吾。食之已疣。疣贅也。其中多水馬,其狀如馬,文臂、牛尾,臂,前腳也。《周禮》曰:馬黑脊而斑臂膢。漢武元狩四年,燉煌渥佳水出馬以為靈瑞者,即此類也。其音如呼。如人叫呼。
&&&&又北三百里曰帶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馬,一角,有錯,言角有甲錯也。或作曆。其名曰□疏,音歡。可以辟火。有烏焉,其狀如烏,五彩而赤文,名曰鵸□,上已有此烏,疑同名。是自為牝牡,食之不疸。無癰疽病也。彭水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其中多鯈魚,音由。其狀如雞,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鵲,食之可以已憂。
&&&&又北四百里曰譙明之山。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羅之魚,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癰。有獸焉,其狀如貆而赤豪,貆豪豬也。音丸。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可以禦凶。辟凶邪氣也,亦在畏守畫中也。是山也,無草木,多青雄黃。一作多青碧。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其中多鰼鰼之魚,音胯褶之褶。其狀如鵲而十翼,鱗皆在羽端,其音如鵲,可以禦二火,食之不癉。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橿,其獸多麢羊,其鳥多蕃。未詳。或云即鴞,音煩。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桐椐,桐悟,桐也。椐,樻木,腫節中杖。椐,音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伊水出焉,西流注於河。其獸多橐駝。有肉鞍,善行流沙中,日行三百里,其負千斤,知水泉所在也。其鳥多寓,狀如鼠而鳥翼,其音如羊,可以禦兵。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無石。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貝。
&&&&又北二百里曰丹熏之山。其上多樗柏,其草多韭薤,皆山菜。《爾雅》有其名。多丹雘。熏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棠水。有獸焉,其狀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獋犬,以其尾飛,或作髯飛,獋,音豪。名曰耳鼠,食之不□,□,大腹也。見裨倉,音釆也。又可以禦百毒。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其上無草木,多瑤玉。泚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題白身,題額也。名曰孟極,走善伏,其鳴自呼。
&&&&又北百一十里曰邊春之山。或作春山。多葱、葵、韭、山蔥,名茖,大葉。桃、李。山桃,褫桃,子小,不解核也。杠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文身善笑,見人則臥。言佯眠也。水曰幽鴳#1,或作鴳,音遏。其鳴自呼。
&&&&又北二百里曰蔓聯之山。萬連二音。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馬蹄。見人則呼,名曰足訾,其鳴自呼。有鳥焉,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近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可以取鐵。磁石。《管子》曰:上有磁石下有銅,可取也。
&&&&又北百八十里曰單張之山。其上無草木,有獸焉,其狀如豹,而長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名曰諸犍,音如犍牛之犍。善吒,行則銜其尾,居則蟠其尾。有鳥焉,其狀如雉而文首、白翼、黃足,名曰白鵺,音夜。食之已嗌痛,嗌,咽也。《穀梁傳》曰:嗌不容粒。今吳人呼咽為嗌。音隘。可以已痸。痸,癡病也。櫟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杠水。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題之山。其上多樗柘,其下多流沙、多砥。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訆,如人呼喚。討音叫。名曰那父。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人面,見人則躍,躍跣。名曰竦斯,其鳴自呼也。匠韓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其中多磁石。可以取鐵。《管子》曰:山上有磁石者,下必有銅。音慈。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其上多松栢,其下多榛楛,其陽多玉,其陰多鐵。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今旄牛背膝及胡尾皆有長毛。邊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櫟澤。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無草木,冬夏有雪。
&&&&北二百八十里曰大咸之山,無草木,其下多玉。是山也,四方不可以上,有蛇名曰長蛇,其毛如彘豪。說者云長百尋。今蝗蛇色似艾綬文,文間有毛如豬鬣,此其類也。常山亦有長蛇,與此形不同。其音如鼓柝。如人行夜敲木柝聲。音託。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敦薨之山。其上多□柟,其下多茈草。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澤,出于崑崙之東北隅,實惟河源。即河水出崑崙之虛。其中多赤鮭,今名鯸飴為鮭魚,立曰圭。其獸多兕、旄牛,或作樸牛,樸牛見《離騷》天問所未詳。其鳥多尸鳩。
&&&&又北二百里曰少咸之山。無草木,多青碧。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身、人面、馬足,名曰窫窳,《爾雅》云:窫窳似□,虎爪,與此錯,軋愈二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敦水出焉,東流注于鴈門之水。水出鴈門山間。其中多□□之魚,音沛未詳,或作鯆。食之殺人。
&&&&又北二百里曰獄法之山。瀤澤之水出焉,音懷。而東北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鱢魚,立曰藻。其狀如鯉而雞足,食之已疣。有獸焉,其狀如犬,而人面、善投,見人則笑,其名山?,音暉。其行如風,言疾。見則天下大風。
&&&&又北二百里曰北嶽之山,多根、棘、剛木。檀柘之屬。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角,人目,彘耳,其名曰諸懷,其音如鳴鴈,是食人。諸懷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囂水。其中多鮨魚,立曰詣。魚身而犬首,其音如嬰兒,今海中有虎鹿魚及海狶,體皆如魚而頭似虎鹿豬,此其類也。食之已狂。
&&&&又北百八十里曰渾夕之山。無草木,多銅玉。囂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有蛇一頭、兩身、四足,名曰蜰□、見則其國大旱。《管子》曰涸水之精,名曰□,一頭而兩身,其狀如蛇,長八尺。以其名呼之,可使取魚虌。亦此類。
&&&&又北五十里曰北單之山。無草木,多葱、韭。
&&&&又北百里曰熊差之山。無草木,多馬。野馬也,似馬而小。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鮮之山。是山多馬。鮮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漢元狩二年,馬出徐吾水中也。
&&&&又北百七十里曰隄山。或作□,古字耳。多馬。有獸焉,其狀如豹而文首,名日狕。音么。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泰澤,其中多龍龜。
&&&&凡《北山經》之首,自單狐之山至于隄山,凡二十五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皆人面蛇身,其祠之毛,用一雄雞亂瘞,吉玉用一珪,瘞而不糈。言祭不用米,皆埋其所用牲玉。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或作皆生食而不火。
&&&&《北次二經》之首在河之東,其首枕汾,臨汾水上也。音墳。其名曰管涔之山,今在太原郡故汾陽縣北秀容山,涔音岑。其上無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至汾陽縣北西入河。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少陽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銀。銀之精也。酸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管子》曰:山上有赭者,其下有鐵。
&&&&又北五十里曰縣雍之山。今在晉陽縣西,名汲甕,雍音甕。其上多玉,其下多銅,其獸多閭糜。閭,即羭也。似驢而歧蹄,角如麢羊,一名山驢。《周書》曰:北唐以閭。亦見鄉射禮。其鳥多白翟、白□。即白鵫也。音于六反晉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汾水。東過晉陽南,又東入汾。其中多鮆魚,其狀如儵而赤鱗,小魚曰鯈。其音如吒,食之不驕。或作騷,騷臭也。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無草木,多青碧。勝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蒼玉。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廣圓三百里,盡沙也。無草木,鳥獸。鮪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出山之頂,停其底也。是多白玉。
&&&&又北四十里曰爾是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狂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狂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浮水,其中多美玉。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諸餘之山。其上多銅、玉,其下多松栢。諸餘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旄水。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頭之山。其上多金玉,無草木。旄水出焉,而東流注于邛澤,其中多□馬,音勃。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為物貪淋,食人未盡,還害其身,像在夏鼎。《左傳》所謂饕餮是也。狍音咆。
&&&&又北三百里曰北囂之山,無石,其陽多碧,其陰多玉。有獸焉,其狀如虎而白身,犬首、馬尾、彘鬣,名曰獨峪。音谷。有鳥焉,其狀如鳥,人面,名曰□□,般冒兩音,或作夏也。宵飛而晝伏,鷦□之屬。食之已暍。中熱也,音謁。涔水出焉,而東流注于叩澤。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梁渠之山。無草木,多金。玉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躊門。水名。其獸多居暨,其狀如彙而赤毛,彙似鼠,赤毛如刺也。猬彙音渭。其音如豚。有鳥焉,其狀如夸父,或作舉父。四翼、一目、犬尾,名曰囂,其音如鵲,食之已腹痛,可以止何。治洞下也,音洞。
&&&&又北四百里曰姑灌之山。無草木。是山也,冬夏有雪。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湖灌之山。其陽多玉,其陰多碧、多馬。湖灌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海。其中多□。亦鱓魚字。有木焉,其葉如柳,而赤理。
&&&&又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洹山。其上多金玉,三桑生之,其樹皆無枝,其高百仞,百果樹生之。其下多怪蛇。
&&&&又北三百里曰敦題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是錞于北海。
&&&&凡《北次二經》之首,自管涔之山至于敦題之山,凡十七山,五千六百九十里。其神皆蛇身人面,其祠:毛用一雄雞彘座;埋之。用一璧、一珪投而不糈。擿玉於山中以禮神,不埋之也。
&&&&《北次三經》之首,曰太行之山。今在河內野王縣西北。行音戶剛反。其首日歸山,其上有金玉,其下有碧。有獸焉,其狀如麢羊而四角,馬尾而有距,其名曰□,善還還旋,旋儛也。□音暉。其鳴自訓。有鳥焉,其狀如鵲,白身、赤尾、六足,其名曰□,音犇。是善驚,其鳴自詨。今吳人謂呼為詨,音呼交反。
&&&&又東北二百里日龍侯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決決之水出焉,音訣。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人魚,其狀如□魚,四足,其音如嬰兒,蹄見《山中經》。或曰人魚即鯢也。似鮎而四腳,聲如小兒啼。今亦呼鮎,為□音蹄。食之無癡疾。
&&&&又東北二百里曰馬成之山。其上多文石,其陰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白犬而黑頭,見人則飛,言肉翅飛行自在。其名曰天馬,其鳴自訓。有鳥焉,其狀如鳥,首白而身青、足黃,是名曰鶌鶋,屈居二音,或作嗚。其鳴自詨,食之不飢,可以已寓。未詳。或曰寓猶誤也
&&&&又東北七十里曰咸山。其上有玉,其下多銅,是多松栢,草多茈草。條菅之水出焉,菅音間。而西南流注于長澤。其中多器酸,三歲一成,所未詳也。食之已癘。
&&&&又東北二百里曰天池之山。其上無草木,多文石。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飛,用其背上毛飛,飛則仰也。其名曰飛鼠。澠水出焉,潛于其下,停山底也。其中多黃堊。堊土也。
&&&&又東三百里曰陽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金、銅。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赤尾,其頸□,其狀如勾瞿,言頸上有肉□勾瞿者也。音劬。其名曰領胡,其鳴自詨,食之已狂。有鳥焉,其狀如雌雉,而五彩以文,是自為牝牡,名曰象蛇,其鳴自詨。留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河。其中有□父之魚,音諂。其狀如鮒魚,魚首而亂身,食之已嘔。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賁聞之山。其上多蒼玉,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又北百里曰王屋之山。今在河東東垣縣北。《書》曰:至于王屋也。是多石,□水出焉,□音輦。而西北流注于泰澤。《地理志》:王屋山,沈水所出。□沇聲相近,殆一水耳。沇則濟也。
&&&&又東北三百里曰教山。其上多玉而無石。教水出焉,西流注于河。是水冬乾而夏流,實為乾河。今河東聞喜縣東北有乾河口,因名乾河里,但有故溝處,無復水即是也。其中有兩山。是山也,廣圓三百步,其名曰發丸之山,其上有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鹽販之澤,即鹽池也。□□□□漪氏縣,或□□□#2。北望少澤。其上多草、藷莫,根似羊蹄,可食。曙、豫二音。今江南單呼為藷,音口#3,語有輕重耳。其草多秦椒;子似椒而細葉草也。其陰多赭,其陽多玉。有鳥焉,其狀如蛇,而四翼、六目、三足,名曰酸與,其鳴自詨,見則其邑有恐。或曰食之不醉。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孟門之山。《尸子》曰:龍門未辟,呂梁未鑿,河出於孟門之上,大溢逆流,無有丘陵高阜,滅之,名曰洪水。《穆天子傳》曰:北升孟門九河之澄。其上多蒼玉、多金,其下多黃堊、多涅石。
&&&&又東南三百二十里曰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潛于其下,是多美玉。
&&&&又東三百里曰京山。有美玉,多漆木,多竹。其陽有赤銅,其陰有玄□。黑砥石也。《尸子》曰:加玄黃砥。羽色非一也。□音竹篠之篠。高水出焉,南流注于河。
&&&&又東二百里曰虫尾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多青碧。丹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薄水出焉,《淮南子》曰:薄水出鮮于山。而東南流注于黃澤。
&&&&又東三百里曰彭毗之山。其上無草木,多金玉,其下多水。蚤林之水出焉,音早。東南流注于河。肥水出焉,而南流注于牀水。其中多肥遺之蛇。
&&&&又東百八十里曰小侯之山。明漳之水出焉,南流注于黃澤。有鳥焉,其狀如鳥而白文,名曰鴣鵲,姑習二曰。食之不灂。不湧。《爾雅》或作口音口。
&&&&又東三百七十里曰泰頭之山。共水出焉,音恭。南注于虖池。呼佗二音,下同。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竹箭。
&&&&又東北二百里曰軒轅之山。其上多銅,其下多竹。有鳥焉,其狀如梟而白首,其名曰黃鳥,其鳴自詨,食之不妬。
&&&&又北二百里曰謁戾之山。今在上黨郡涅縣。其上多松栢,有金玉。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至榮陽縣東北入河。或出穀述縣羊頭山也。其東有林焉,名曰丹林。丹林之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嬰侯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汜水。
&&&&東三百里曰沮洳之山。《詩》云:彼汾沮洳。無草木,有金玉。濝水出焉,音其。南流注于河。今淇水出汲郡隆慮縣大號山,東過河內縣,南為白溝。
&&&&又北三百里曰神囷之山。音如倉囷之囷。其上有文石,其下有白蛇,有飛蟲。黃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洹。洹水出汲郡林慮縣東北,至魏郡長樂入清水。洹音丸。滏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歐水。滏水今出臨水縣西滏口山,經鄴西北至列人縣入于漳,其水熱。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今在上黨郡長子縣西。其上多柘木。有鳥焉,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炎帝神農也。娃,惡佳反,語誤,或作階。女娃遊于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煙于東海。煙,塞也,音因。漳水出焉,濁漳音章。東流注于河。或曰出長子縣鹿谷山,而東至鄴,入清漳。
&&&&又東北百二十里曰少山。今在樂平郡沾縣,沾縣,故屬上黨。其上有金玉,其下有銅。清漳之水出焉,東流于濁漳之水。清漳出少山大繩谷,至武安縣南暴宮邑入于濁漳。或曰東北至邑城,入于大河也。
&&&&又東北二百里曰錫山。其上多玉,其下有砥。牛首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滏水。
&&&&又北二百里曰景山。有美玉。景水出焉,東南流注于海澤。
&&&&又北百里曰題首之山。有玉焉,多石,無水。
&&&&又北百里曰繡山。其上有玉、青碧,其木多栒,木中枚也,音荀。其草多芍藥、芎藭。芍藥,一名辛夷,亦香草屬。洧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鱯,鱯似點而大,白色也。□。□□似蝦蟆小而青。或曰蠖甩一物名耳。
&&&&又北百二十里曰松山。陽水出焉,東北流注于河。
&&&&又北百二十里曰敦與之山。其上無草木,有金玉。潔水出于其陽,音悉各反。而東流注于泰陸之水。大陸水,今鉅鹿北廣平澤,即其水。泜水出于其陰,音抵肆也。而東流注于彭水。今派水出中丘縣西窮泉谷,束注于堂陽縣入于漳水。槐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泜澤。
&&&&又北百七十里曰柘山。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歷聚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洧水。
&&&&又北三百里曰維龍之山。其上有碧玉,其陽有金,其陰有鐵。肥水出焉,而東流注于皋澤。其中有臯石。未詳也。音雷,或作壘。磈壘,大石貌。或曰石名。敞鐵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大澤。
&&&&又北百八十里曰白馬之山。其陽多石玉,其陰多鐵,多赤銅。木馬之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虖池。呼佗二音。
&&&&又北二百里曰空桑之山。無草木,上已有此山,疑同名也。冬夏有雪。空桑之水出焉,東注于虖池。
&&&&又北三百里曰泰戲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後,其名曰□□,音屋棟之棟。其鳴自訆。摩池之水出焉,今虖池水出鴈門鹵成縣南武夫山。而東流注于漊水。音樓。液女之水出于其陽,南流注于沁水。液音液擇之懌。
&&&&又北三百里曰石山。多藏金玉。濩濩之水出焉,濩音尺蠖之蠖。而東流注于虖池。鮮于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池。
&&&&又北二百里曰童戎之山。臯徐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漊液水。
&&&&又北三百里曰高是之山。今在北地靈丘縣。滋水出焉,音慈。而南流注于虖池。其木多□,其草多條。滱水出焉,音寇。東流注于河。過博陵縣南,又東北入于易水。
&&&&又北三百里曰陸山。多美玉。鄭水出焉,或作郯水。而東流注于河。
&&&&又北二百里曰沂山。音祈。般水出焉,音盤。而東流注于河。
&&&&北百二十里曰燕山。多嬰石,言石似玉,有符彩嬰帶,所謂燕石者。燕水出焉,東流注于河。
&&&&又北山行五百里,水行五百里,至于饒山。是無草木,多瑤碧。其獸多橐駝,其鳥多鶹。未詳。或曰鶹,鵂鶹也。歷虢之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有師魚,食之殺人。未詳。或作鯢。
&&&&又北四百里曰乾山。無草木,其陽有金玉,其陰有鐵而無水。有獸焉,其狀如牛而三足,其名獂,音元。其鳴自詨。
&&&&又北五百里曰倫山。倫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有獸焉,其狀如麋,其川在尾上,川竅也。其名曰熊九。
&&&&又北五百里曰碣石之山。《水經》曰:臨淪山,今在遼西碣石縣南水中。或曰在右北平驪城縣海邊山。繩水出焉,而東流注于河。其中多蒲夷之魚,未詳。其上有玉,其下多青碧。
&&&&又北水行五百里,至于鴈門之山,無草木。鴈門山,即北陵西隃鴈之所出,因以名云,在高柳北。
&&&&又北水行四百里,至于泰澤,其中有山焉,曰帝都之山。廣圓百里,無草木,有玉金。
&&&&又北五百里曰錞于母逢之山,北望鷄號之山,其風如□。□,急風貌也。音戾,或云飄風也。西望幽都之山,浴水出焉。浴即黑水也。是有大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見則其邑大旱。
&&&&凡《北次三經》之首,自太行之山,以至干無逢之山,凡四十六山,萬二千三百五十里。其神狀皆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祠之,皆用一藻苣瘞之。藻,聚藻。苣,香草,蘭之類。青昌代反。其十四神狀皆彘身而載玉。其祠之,皆玉不瘞。不埋所用玉也。其十神狀皆彘身而八足蛇尾。其祠之,皆用一璧瘞之。大凡四十四神,皆用徐糈米祠之,此皆不火食。
&&&&右此經之山志,凡八十七山,二萬三千二百三十里。
&&&&北山經圖讚
&&&&馬皇龍精,爰出水類。渥洼之駿,是靈是瑞。昔在夏后,亦有何駟。
&&&&涸和損平,莫慘於憂。詩詠萱草,帶山則鯈。壑焉遺岱,聊以盤遊。
&&&&□疏獸鵸□鳥何羅魚
&&&&厭火之獸,厥名□疏。有鳥自化,號曰鵸□。一頭十身,何羅之魚。
&&&&孟槐似貆,其豪則赤。列象畏獸,凶邪是辟。氣之相勝,莫見其迹。
&&&&鰼鰼魚
&&&&鼓翮一揮,十翼翩觀。厥鳴如鵲,鱗在羽端。是謂怪魚,食之辟燔。
&&&&駝惟奇畜,肉鞍是被。迅鶩流沙,顯功絕地。潛識泉源,微乎其智。
&&&&蹠實以足,排虛以羽。翹尾飜飛,奇哉耳鼠。厥皮惟良,百毒是禦。
&&&&幽頞似猴,俾愚作智。觸物則笑,見人佯睡。好用小慧,終是嬰擊。
&&&&寓鳥孟極足訾獸
&&&&鼠而傳翼,厥聲如羊。孟極似豹,或倚無良。見人則呼,號曰足訾。
&&&&毛如雌雉,朋翔羣下。飛則籠日,集則蔽野。肉驗鍼石,不勞補寫。
&&&&諸犍獸白鶴竦斯鳥
&&&&諸犍善吒,行則銜尾。白鵺竦斯,厥狀如雉。見人則跳,頭文如繡。
&&&&磁石吸鐵,瑇瑁取芥。氣有潛感,數亦冥會。物之相投,出乎意外。
&&&&牛充兵機,兼之者旄。冠于旌鼓,為軍之標。匪肉致災,亦毛之招。
&&&&長蛇百尋,厥鬣如亂。飛羣走類,靡不吞噬。極物之惡,盡毒之厲。
&&&&山?之獸,見人歡謔。性善厥投,行如矢激。是惟氣精,出則風作。
&&&&窫窳諸懷獸□魚肥遺蛇
&&&&窫窳諸懷,是則害人。蝶之為狀,羊□黑文。肥遺之蛇,一頭兩身。
&&&&陽鑒動日,土蛇致宵。微哉鮆魚,食則不驕。物在所感,其用無褾。
&&&&狍鴞貪琳,其目在腋。食人未盡,還自齦割。圖形妙鼎,是謂不若。
&&&&狕閭□馬獨□
&&&&有獸如豹,厥文惟縟。閭善躍嶮,□馬一角。虎狀馬尾,號曰獨□。
&&&&禦暍之鳥,厥名□□。昏明是互,晝隱夜覿。物貴應用,安事鸞鵠。
&&&&居暨獸囂鳥三桑
&&&&居暨豚鳴,如彙赤毛。四翼一目,其名曰囂。三桑無枝,厥樹唯高。
&&&&□獸四角,馬尾有距。涉歷歸山,騰嶮躍岨。厥貌惟奇,如是旋舞。
&&&&龍馮雲遊,騰蛇假霧。未若天馬,自然凌翥。有理懸運,天機潛御。
&&&&鶌居前鶋
&&&&鶌居如鳥,青身黃足。食之不飢,可以辟穀。內厥唯珍,配彼丹木。
&&&&或以尾翔,或以髯凌。飛鼠鼓翰,翛然背騰。用無口口,惟神是馮。
&&&&□象蛇 □父魚
&&&&有烏善驚,名曰□□。象蛇似雉,自生子孫。□父魚首,厥體如豚。
&&&&景山有鳥,禀形殊類。厥狀如蛇,腳二翼四。見則邑恐,食之不醉。
&&&&鴣□黃鳥
&&&&鴣□之鳥,食之不瞧。爰有黃鳥,其鳴自叫。婦人是服,矯情易操。
&&&&炎帝之女,化為精衛。沈所東海,靈爽西邁。乃銜木石,以煙波海。
&&&&□□羆九獸大蛇
&&&&□□似羊,眼在耳後。竅生尾上,號曰羆九。幽都之山,大蛇牛呴。
&&&&山海經卷之三竟
&&&&#1水曰幽鴳:譚校本改作『名曰幽鴳』。
&&&&#2口口口口漪氏縣,或口口口:譚校本補作『今在河東漪氏縣,或無販字』。
&&&&#3音口:譚校本補作『音儲』。
&&&&山海經卷之四
&&&&郭璞傳
&&&&東山經
&&&&《東山經》之首曰樕□之山。速株二音。北臨乾昧,亦山名也。音妹。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鱅鱅之魚,音容。其狀如犁牛,牛似虎文者。其音如彘鳴。
&&&&又南三百里曰藟山。音誄。其上有玉,其下有金。湖水出焉,東流注于食水。其中多活師。科斗也。《爾雅》謂活東。
&&&&又南三百里曰栒狀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碧石。有獸焉,其狀如犬,六足,一其名曰從從,其鳴自詨。有鳥焉,其狀如雞而鼠毛,其名曰□鼠,音咨。見則其邑大旱。根水出焉,音枳。而北流注于湖水。其中多箴魚,其狀如鯈,其喙如箴,出東海,今江東水中亦有之。食之無疫疾。
&&&&又南三百里曰勃齊之山。無草木,無水。
&&&&又南三百里曰番條之山。無草木,多沙。減水出焉,音同減損之減。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鱤魚。一名黃頰,音感。
&&&&又南四百里曰姑兒之山。其上多漆,其下多桑柘。姑兒之水出焉,北流注于海。其中多鰔魚。
&&&&又南四百里曰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可以為砥針,治癰腫者。諸繩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嶽山。其上多桑,其下多樗。灤水出焉,音櫟。東流注于澤。其中多金玉。
&&&&又南三百里曰材山。其上無草木,其下多水;其中多堪□汙之魚。未詳。音序。有獸焉,其狀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三百里曰獨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美石。末塗之一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沔。其中多□□,條容二音。其狀如黃蛇,魚翼,出入有光,見則其邑大旱。
&&&&又南三百里曰泰山。即東岳岱宗也。今在泰山□高縣西北#1,從山下至頂四十八里三百步也。其上多玉,其下多金。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珠,名曰狪狪,音如吟恫之恫。其名自訆。環水出焉,東流注于江。一作海其中多水玉。
&&&&又南三百里曰竹山。錞于江,一作涯。無草木,多瑤碧。激水出焉,而東南流注于娶檀之水。其中多茈贏。
&&&&凡東山經之首,自樕□之山以至于竹山,凡十二山,三千六百里。其神狀皆人身,龍首。祠毛用一犬祈,□用魚。以血塗祭為紳也。《公羊傳》云:蓋叩其鼻以□杜。音釣餌之餌。
&&&&《東次二經》之首曰空桑之山。此山出琴瑟材。見《周禮》也。北臨食水,東望沮吳,南望沙陵,西望湣澤。音民。有獸焉,其狀如牛而虎文,其音如欽,或作吟。其名曰軨軨,音零。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水。
&&&&又南六百里曰曹夕之山。其下多穀而無水,多鳥獸。
&&&&又西南四百里曰嶧臯之山。音亦。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白堊。峰皋之水出焉,東流注于激女之水。其中多蜃珧。蜃,蚌也。珧,玉珧。亦蚌屬。腎、遙兩音。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葛山之尾。無草木,多砥礪。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葛山之首,無草木。澧水出焉,音禮。東流注于余澤。其中多珠鱉魚,音鼈。其狀如肺而有目#2,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無癘。無時氣病也。《呂氏春秋》曰:澧水之魚,名曰朱蟞,六足有珠,魚之美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餘峨之山。其上多梓柟,其下多荆芑。雜余之水出焉,東流注于黃水。有獸焉,其狀如兔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言佯死也。名曰犰狳,仇餘二音。其鳴自訆,見則螽蝗為敗。螽蝗類也,言傷敗田苗。音終。
&&&&又南三百里曰杜父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耿山。無草木,多水碧,亦水玉類。多大蛇。有獸焉,其狀如狐而魚翼,其.名曰朱獳,音儒。其鳴自叫,見則其國有恐。
&&&&又南三百里曰盧其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沙水出焉,南流注于涔水。其中多□鶘,音黎。其狀如鴛鴦而人足,其鳴自訆,見則其國多土功。今鵜胡足頗有似人腳形狀也。
&&&&又南三百八十里曰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水行三百里、流沙百里,曰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石。
&&&&又南三百里曰南姑射之山。無草木,多水。
&&&&又南三百里曰碧山。無草木,多大蛇,多碧水玉。
&&&&又南五百里曰緱氏之山。無草木,多金玉。原水出焉,東流注于沙澤。一日俠氏之山。
&&&&又南三百里曰姑逢之山。無草木,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鴻鴈,其名曰獙獙,音斃。見則天下大旱。
&&&&又南五百里曰鳧麗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箴石。有獸焉,其狀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名曰蠪姪,龍蛭二音。其音如嬰兒,是食人。
&&&&又南五百里曰□山音一真反。南臨□水,東望湖澤。有獸焉,其狀如馬而羊首,四角、牛尾,其音如獋狗,其名曰峳峳音攸,見則其國多狡客。狡,狡猾也。有鳥焉,其狀如亮而鼠尾,善登木,其名曰絜鈎,見則其國多疫。
&&&&凡《東次二經》之首自空桑之山至于□山,凡十七山,六千六百四十里。其神狀皆獸身人面載觡。糜鹿屬,角為觡,音格。其祠毛用一雞,祈嬰用一璧瘞。
&&&&凡《東次三經》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音詳。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獸焉,其狀如麋而魚目,名曰耍胡,音婉。其鳴自訆。
&&&&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獸多虎。
&&&&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諸鈎之山。無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廣員百里,多寐魚.即鮇魚,音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無草木,多沙。
&&&&又東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無草木,多沙石。
&&&&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未詳。音晅之□。其獸多糜鹿。是山也,廣員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陽。其中多鱣鮪。鮪即鱏也。似鱣而長鼻,體無鱗甲,別名□鰽。一名鱑也。
&&&&又南水行五百里白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跂音企。廣員二百里,無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廣員四十里,皆涌,今河東汾陰縣有瀵水,源在地底,濆沸涌出,其深無限,即此類也。其名曰深澤。其中多蠵龜。蠵觜,蠵大龜也。甲有文彩,似瑇瑁而薄。音遺知及。有魚焉,其狀如鯉而六足、鳥尾,名曰鮯鮯之魚,音蛤。其鳴自叫。
&&&&又南水行九百里日踇隅之山。音敏字。其上有草木,多金玉,多赭。有獸焉,其狀如牛而馬尾,名曰精精,其鳴自叫。
&&&&又南水行五百里,流沙三百里,至于無臯之山。南望幼海,即少海也。《淮南子》曰:東方大渚曰少海。東望榑木,扶桑二音。無草木,多風。是山也,廣員百里。
&&&&凡《東次三經》之首,自尸胡之山至于無臯之山,凡九山,六千九百里。其神狀皆人身而羊角,其祠用一牡羊,米用黍。是神也,見則風雨水為敗。
&&&&又《東次四經》之首曰北號之山。臨于北海,有木焉,其狀如楊,赤華,其實如棗而無核,其味酸甘,食之不瘧。食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有獸焉,其狀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名曰猲狙,葛直二音。是食人。有鳥焉,其狀如雞而白首,鼠足而虎爪,其名曰鬿,音祈。雀亦食人。
&&&&又南三百里曰旄山,無草木。蒼體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展水。其中多鱃魚,今蝦鰌字亦或作鱃,秋音。其狀如鯉而大首,食者不疣。
&&&&又南三百二十里曰東始之山。上多蒼玉。有木焉,其狀如楊而赤理,其汁如血不實,其名曰芑。音起。可以服馬,以汁塗之,則馬調良。泚水出焉,而東北流注于海。其中多美貝、多茈魚,其狀如鮒,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蕪,食之不□。孚謂反,止失氣也。
&&&&又東南三百里曰女烝之山,其上無草、木、石。膏水出焉,而西注于鬲水。其中多薄魚,其狀如鱣魚而一目,其音如歐,如人嘔吐聲也。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南二百里曰欽山。多金玉而無石。師水出焉,而北流注于臯澤。其中多鱃魚,多文貝。有獸焉,其狀如豚而有牙,其名曰當康,其鳴自叫,見則天下大穰。
&&&&又東南二百里曰子桐之山。子桐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餘如之澤。其中多□魚,音滑。其狀如魚而鳥翼,出入有光,其音如鴛鴦,見則天下大旱。
&&&&又東北二百里曰剡山。多金玉。有獸焉,其狀如彘而人面,黃身而赤尾,其名曰合腴,音庾。其音如嬰兒。是獸也,食人亦食蟲蛇。見則天下大水。
&&&&又東二百里曰大山。上多金玉、楨木女楨也。葉冬不凋。有獸焉,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其名曰蜚,音如翡翠之翡。行水則竭,行草則死,見則天下大疫。言其體含災氣也。其《銘》曰:蜚之為名,體似無害。所經枯竭,甚於鴆厲。萬物斯懼,思爾遐逝。鈎水出焉,而北流注于勞水。其中多鱃魚。
&&&&凡《東次四經》之首,自北號之山至于大山,凡八山,一千七百二十里。
&&&&右東經之山志,凡四十六山,萬八千八百六十里。
&&&&東山經圖讚
&&&&鱅鱅魚從從獸□鼠
&&&&魚號鱅鱅,如牛虎駮。傱傱之狀,似狗六腳。□鼠如雞,見則旱涸。
&&&&修□蛇狀,振翼灑光。憑波騰逝,出入江湘。見則歲旱,是維火祥。
&&&&蚌則含珠,獸胡不可。狪狪如豚,被褐懷禍。患難無由,招之自我。
&&&&堪□魚軨軨獸
&&&&堪□軨軨,殊氣同占。見則洪水,天下昏墊。豈伊妄降,亦應牒讖。
&&&&珠蟞魚
&&&&禮水之鮮,形如浮肺。體兼三才,以貨賈害。厥用既多,何以自衛。
&&&&犰狳之獸,見人佯眠。與災協氣,出肌劉年。此豈能為,歸之於天。
&&&&狸力獸□胡鳥
&&&&狸力□胡,或飛或伏。是惟土祥,出興頁築。長城之役,同集秦域。
&&&&朱獳無奇,見則邑駭。通感靡誠,維數所在。因事而作,未始無待。
&&&&獙獙蠪蚳獸絜鈎鳥
&&&&獙獙如狐,有翼不飛。九尾虎爪,號曰蠪紙鈎絜似鳧,見則民悲。
&&&&治在得賢,亡由夫人。峳峳之來,歸之冥應,誰見其津。
&&&&水圓四十,潛源溢沸。靈龜爰處,掉尾養氣。莊生是感,揮竿傲貴。
&&&&妴胡精精獸鮯鮯魚
&&&&妴胡之狀,似麋魚眼。精精如牛,以尾自辨。鮯鮯所潛,厥深無限。
&&&&猲狙獸鬿雀
&&&&猲狙狡獸,鬿雀惡鳥。或狼其體,或虎其爪。安用甲兵,擾之以道。
&&&&馬維剛駿,塗之芑汁。不勞孫陽,自然閑習。厥術無方,理有潛執。
&&&&茈魚薄魚
&&&&有魚十身,麋蕪其臭。食之和體,氣不下溜。薄之躍淵,是維災候。
&&&&豬身人面,號曰合窳。厥性貪殘,物為不咀。至陰之精,見則水雨。
&&&&當康獸□魚
&&&&當康如豚,見則歲穣。□魚鳥翼,飛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岁岁除夕团聚猜一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