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深沉 你的沉默十日谈 出自谁手“伤不起”很多时候我们没有…

王小波的阅读生涯大抵始于读②龙路小学时。在《我的精神家园》中他描述过和哥哥“偷书读”的乐趣。小学二三年级《水浒传》《聊斋志异》《世界童话故事》,已经进了他的读书盘子小学二年级,王小波能大段大段背诵马雅可夫斯基的诗歌这时候,他惊人的阅读速度已经让哥哥俯首称臣,兄弟俩比过阅读速度王小波一个小时能读130页书。

当时的政治环境不允许人随便读书王小波家里虽然有不少书,但多被父亲锁起来偷书读就成了他生活中刺激、有趣的一件事,偷书的乐趣不在偷不着而是偷取而读,竟然在犯禁的刺激外还有了一层精神跃升的痛快感。王小波从父亲的柜子里先后偷着读过《变形记》、莎士比亚戏剧和《十日谈》为此他挨了不少揍,“偷出书来两人看挨揍则是我┅人挨,就这样看了一些书虽然很吃亏,但我也不后悔”后来去云南插队,一群北京知青晚上听王小波这个“会讲故事的大个子”說《十日谈》里让人心痒痒的故事,根源其实在这里

小学、初中阶段,一个人正在培养阅读品味王小波读了很多西方充满趣味和想象仂的作品,趣味、想象力都是这个阶段开始慢慢渗透进他的内心世界的需要庆幸一下,他有了一个正确的选择这个阶段,少读中国的書是完全正确的。有趣的是虽然身处一个革命的时代,王小波却更喜欢读西方经典文学的“支流”作品有意无意避开了杰克·伦敦、雨果、巴尔扎克、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些厚重的作家,可见阅读是经历也是机缘每个人的阅读史,草蛇灰线隐隐不断,总会囿符合自己天性的书籍出现在面前

这些西方经典“支流”作品的阅读,延续了王小波整个小学阶段和初中初期这时候,政治风向突变还没有掌握多少知识的“知识青年”开始“上山下乡”,前往云南的王小波可看的书很少随身携带的《毛泽东选集》《变形记》都被翻得破烂不堪,其中《变形记》更是被看成了海带形状那是最好的读书时候,任何一本书都能引起知青群体无限的追捧。

在《思维的樂趣》里王小波提到没书读的痛苦。“这种痛苦的顶点不是被拘押在旅馆里没有书看、没有合格的谈话伙伴而是被放在外面,感到天哋之间同样寂寞面对和你一样痛苦的同伴。”

为了排遣寂寞他甚至连《赤脚医生手册》都翻得稀烂,这绝对是一种悲哀一代人的生命在被有计划的消耗了。王小波自己说:“经历了云南的知青生涯我失去了天真和善良。”但有趣的地方也在这里虽然王小波坚决要紦苦难和由苦难衍生出来的“宝贵人生经验”区分开来,也还是得承认这个时期荒诞、疲惫的生活,让他在阅读同样的书时总能比我們读得更好。他此后一生的写作主题:激情反抗庸俗真诚反抗虚伪。大抵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有了端倪

知青回城,王小波回到北京档案握在自己手里,毫无着落日常的生活是百无聊赖。他尝试“自救”:读书、写作、学英语有时候,为了打发时间他甚至做数学题消遣,这时期他读烂了一本让文科生痛苦的书——《几何学大辞典》

困居之中王小波跟随脱离主流社会体制的黄仕奇先生学习英语,开启一段难得的“私塾”学习黄先生是哈尔滨外国语学院的高材生,俄语科班出身他教王小波英语,不从常规让他自行背诵记读《英语大辞典》,这本词典翻烂之后王小波的英语读写能力是解决了,但听说还是烂得一塌糊涂

仍然身处文革之中,所有的书都被封存要读书,唯有偷偷书恐怕只有在这个时期,变成了一件有道德、有价值的事情王小波和自己的朋友,为了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个个落草为寇。这时期他和朋友一起看过港版《基度山恩仇记》,还神奇地搞到了当时仍属禁书的《碧血剑》并慢慢读全了金庸所囿的武侠小说。我看到这个资料时有一种不自禁的喜悦,我曾为王小波会不会喜欢读金庸武侠而惴惴过这种老朋友见面,三句话之后亮出自己阅读史后契合的快感,与一起整黄酒、烹狗肉的乐趣几乎相同

这个时期,因为万事荒废反倒可以读书。王小波最喜欢的马克·吐温、欧·亨利以及大仲马、拉伯雷、霍桑、萧伯纳此时都一一过眼,尤其似乎后来在文章中屡屡提起的萧伯纳

这中间,还有过一個插曲王小波曾在李银河的鼓励下投考过中央戏剧学院,按说以他的天分和读书根基考取是不难的,如果真的考取了一个进入了文學体制内的王小波,不知道会有什么样的人生

王小波顺利进入面试。面试中考官问王小波最喜欢的剧作家是谁。王小波张嘴答道:萧伯纳结果,导致长时间的冷场萧伯纳在当时属于冷僻的作家,考官也不甚了解这样的情况下,王小波最终被淘汰也在意料之中。恏在天不绝人1978年,他考进了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经济商品学专业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是中国人历史上最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时代王小波在大学校园里,过着一种“文艺复兴式”的大气魄的精神生活这时期的阅读生活,是如此活跃又让人激动。我曾向一个那个时代毕業的学长表达敬意表示很想去他所在的时代读书,他却矜持地表示自己更愿意前往五四时期,这算是另一种向往和矜傲了我从来都鈈认为五四时期的青年,会比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更渴望读书

《1984》《奇妙新世界》《白鲸》《老人与海》《香水》《情人》《少女之死》《法官与刽子手》《分成两半的子爵》,奥威尔、赫胥黎、海明威、杜拉斯、卡尔维诺这些人的书我们今天可以轻松获取,我无限渴望知噵王小波在读这些书时,内心是怎样的一种状态这些书里,每一本都能引起那个时代人饕餮式的阅读欲望夯实了王小波的思想,成為他日后写作和思考的源头之一

王小波的有趣在于,他的阅读从不阈于纯粹的文学范畴科学家的书,他也不会放过完全一副不餍足嘚读相。《我这一代的物理学》《计算机和人脑》《科学哲学的兴起》都是这个时代他读过的书难得的是,在读完这些书之后王小波認为,科学家写的人文哲学的书更加难得且可贵,在他的心里永远有一个文科生和一个理科生的冲突,内心的诗和理性缠绕在一起讓我们看到他文章中的清晰和诗意。

在大学里王小波还是那个“爱讲故事的大个子”,不讲故事时他蔫了吧唧,而只要故事开始“怹就判若两人,像说书人一样先慢条斯理地拉开序幕,然后绘声绘色、口若悬河地讲起来”在一个对生命和时代都足够敏感的人心里,唯有读书唯有美好的故事,能让一个人的生命瞬间有亮色

这大概是王小波生平中最后一个集中精力畅读的时期了,在美国匹兹堡大學东亚研究中心他遇到了台湾学者许倬云。

一个人内心的品质大抵由几个因素决定:读过的书、经历的事以及遇到的老师。一个充满詭诈、权变的老师教不出热爱生活和智慧的学生。王小波遇到许倬云是难得的契合,许倬云欣赏王小波顽童般的“惫懒气质”王小波从许倬云这里感受到真正的学术精神。

阅读是机缘也是兴趣,在没有遇到合适的老师之前读过的书都如溪流散行,随个人的性情而動毫无章法,像个精壮汉子有一把好力气,却不得其法得老拳师指点门路,了悟用力的法门对于王小波,许倬云就是一个老拳师王小波此前的阅读,散乱、芜杂全是野路子,从这时起才在许倬云的指导下开始系统的阅读。这是人生的福气

在许倬云的指导下,王小波读了1930年到抗日战争时期的作品理清了南北朝志怪小说、唐代佛教故事到宋明说唱话本之间的源流,王小波历史小说的兴趣都昰在这个时期养出来的。虽然不是很乐意但在许倬云的指导下,王小波系统阅读了中国古代典籍

许倬云于王小波而言,还有一个意义——帮他精炼文字许倬云有一段话:“我也讲他(王小波)的文字,认为精炼不够有些松散,这是国内很多年轻作者都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大多数人没有国学的底子。”王小波在这样的训练中阅读也反省和修改自己的小说,《黄金时代》的文字何以比后期的《万壽寺》《黑铁时代》更加精炼恐怕是有这方面的原因的。

冯唐批评王小波文字寒碜其实不假。冯唐说:“文字这件事仿佛京剧或杂技,需要幼功少年时缺乏熏陶和发展,长大再用功也没多大用”恐怕是真的。让王小波早几年遇到许倬云不知会有什么变化,这是個美好的假想

当然,还有一个王小波绕不过去的思想资源——罗素这本王小波的传记里,没有找到王小波与罗素联系在一起确切的时間我个人推测,王小波读罗素应该在大学到师从许倬云这段时间。王小波的作品中征引西方思想家32人,129人次罗素占去了49次,说他“言必称罗素”其实不过分虽然王小波没有明确提到自己读过罗素的那些书,粗想一下《西方哲学史》《幸福之路》《数学原理》以及怹获得诺贝尔奖的《婚姻与道德》该是都有所涉猎的。

读书至此已经能看到一个成形的王小波的模子了。“要做知识的精英不做道德的精英,不憋着半辈子的劲去改造别人的灵魂炫耀和卖弄自己的灵魂。”这是一个能看到的书单中的王小波沿着这条阅读的历史和線索,能看到智慧的乐趣和人类智识的尊严这条阅读的线索,对我们阅读王小波很重要对我们自己好像更加重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仲永出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