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可以如何让自己变得坚强更坚强一点?

怎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坚强_百度知道科技如何才能让生命变的坚强?--百度百家
科技如何才能让生命变的坚强?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探讨下科技,灾害与人的问题
科技的发展往往让人类癫狂傲慢,感觉自己无所不能,但地震这样的灾难却总是一再提醒我们生命仍然脆弱,我们其实并没有走出太远。由最近的尼泊尔再联想到之前的福岛、雅安和汶川,我们可以讲虽然科技进步让我们可以飞出地球,但其实人类还没有很好的征服自然灾害,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下在灾害面前科技如何让生命变得坚强应该是有意义的。
孤立的科技并不具有太大的力量
德鲁克一直坚定的认为泰勒是对那个时代影响最大的人,足以和马克思并列,但泰勒其实并没发明什么科技意义上的东西,他主要的成绩其实是一种组织方式。
从这类事我们可以引申出一个结论,恰当的组织方式加上特定的科技水平,最终才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这点在工厂生产方式、公司兴衰上一再得到证明,应该是不错的,比如:晶体管的发明者、GUI的发明者其实都不是最终的受益者。
这视角同样可以用在救灾上,但一旦真这么做了我们就会发现征服灾害这事的第一瓶颈不在于科技,而在于组织和我们如何看待灾害。
在正常社会里,由于种种原因,信息流、物流、人流与金融流上形成了特定的秩序,它们支撑着我们在城市和乡村的生活,而灾害之所以危害巨大在于它斩断了这些联系。灾害本身总是会带来一定的伤害,如何降低它是预防的问题,这点放在后面讲,这里我们先关注如何可以很好的处置灾害所带来的第一波后果。
抽象来看,救灾的第一环节是恢复信息流、物流、人流上的秩序。让社会上各种力量可以或急或缓的逐步投射到灾区。这其实与军队要解决的问题是相似的,军队要想全天候作战,一样也要解决信息流、物流、人流的问题。
信息流、物流、人流上的秩序重建这类事情非常清楚的告诉我们,这并不首先是科技的问题,而更像是一种社会性的工程,但当前的科技水准确实影响这一工程的实施速度。要想让生命变的坚强,首先要理顺的其实是各种组织所应担负的权责问题,接下来才能让科技更好的发挥力量。
救灾的那些相关方
除了个人志愿者之外,与救灾相关的组织是三大类:政府(包括军队)、非盈利组织(比如红十字会)、企业。
灾害属于紧急且需要快速应对的事情,所以不太可能适用有些地方可以提倡的去中心化,而是需要一种极度中心化的组织统一协调有序推进。而又因为救灾必然牵涉信息流、物流、人流等上的秩序重建,这就导致在各种组织类型中只有政府有能力承担中心所要履行的职责,所以说救灾的中心一定是政府。
一旦信息流、物流、人流获得初步理顺后,那后续就会需要极为细致及繁琐的工作,这类工作的迫切度会有所降低,但需要的各种资源则会上升,这时候就很需要其他组织和个人更多的介入。
但为了梳理清楚究竟谁适合干什么?有必要对各种组织类型的特质做一点简单的考察。
当足够多的人聚集在一起之后,就一定会产生一些共通于所有人的事务,属于部分人的事务以及属于个人的事务。
属于所有人的事务这部分不管因为什么原因(比如:洛克等讲的避免导致所有人对所有人的战争等)现在看来是国家各种机构担负起了相关的使命。
属于部分人的事务则又要分为两类一类有明确的盈利预期,这就是公司;一类则不以盈利为目的,这就是非盈利组织。个人的比较明显不必过度展开。
上述这种划分能很好的对应到己群之说,展开来的话就是非常多的大学者进行了无数的思考的问题,我们这里不把这话题打开,而是限定到救灾这一事情本身。
如果从钱的角度看这三类机构,那能更好的理解其中的差别,企业是要赚钱的,非盈利机构是不能赔钱,但要提高自身运营效率,政府类机构基本上是赔钱的,公平正义等元素的权重要远大于经济元素。政府赚钱是非常简单的,但如果政府本身主要考虑自身的经济收益,那会导致非常可怕的结果。
这种组织的性质决定了各自在灾害面前所扮演的角色。
如上面所说政府相关机构负有核心责任,这固然是因为这本来就是它存在的原因,也是因为别的组织不太可能有这样的能力。
一旦信息流、物流得以初步建立,那后面就会涉及大量细致繁杂的工作,这时候非盈利组织就适合根据自己的定位扮演自己的角色,志愿者填补其中缝隙。这点不太容易有争议,关键是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到底应该扮演怎样一种角色?
企业是一种效率,经济利益优先的组织,它对社会的正面意义在于不停的通过所谓的破坏性创新会给社会的发展注入动力。这背后释放的是人的一种自我扩张(欲望)的原动力。所以除非政府的指令(因为在重建信息流、物流、人流的过程中需要),企业在灾害面前并不先天应该背负比自己主动愿意承担部分更多的责任。
这很像一种社会的分工,和大家很少会用鼻子来推动东西道理相似。说到底这部分责任并不在企业的责任范围内。当然由于企业的价值观,有的企业可能愿意承担某些责任比如资助非盈利组织,这是好的,但这不意味着承担的少或者不承担就不好。
企业中的人如果想在这一过程发挥作用,那更适合以非盈利组织成员或者志愿者的角色来扮演这角色。企业在这一过程中也许可以扮演资源和技术的提供者的角色,但并不适合站到前台,说到底企业不是救灾中的关键角色。
这点有点敏感,因为站在绝对道德高度,那就没人应该从这类事情中脱身,但如果从权责对等的角度看,那企业在这个过程中确实只有有限的责任,它可以做自己价值观下想做的,但不应该被强迫做什么。
关于防灾的成本问题
有很多事情本身并不应该是经济优先的,但往往最终的瓶颈始终还是经济。虽然我们都知道灾害的预防要比事后应对更有价值,但事实上不太可能像发展军工那样发展大众化的防灾的系统。所以按灾害的类型寻找比较低廉高效的防灾方案就比较关键。比如说:如何让所有房屋抗震其实是技术上已经基本被解决了的问题,但如何低廉的让其普遍成为现实则还需要持续推进。
而要想持续推进,则需要考虑谁才是最合适的推进者,这可以从救灾的角度再对此做点考察。
从救灾的角度,事情还可以简化些。上面提到信息流、物流、人流里面,第一优先级的其实是物流,物流可以贯通,那就可以快速打通信息流。
而贯通物流似乎可以用简单办法,比如划定指定区域让直升飞机可以进来。
而低廉的通讯方案除了基本不要钱的P2P网络,还可以考虑只需要少数几个基站,支持发送有限信息就可以覆盖极大面积的技术,甚至是Google的那种热气球。
这样的事情只要持续寻找和推进就可以找到比较适合的方案,但确实需要资源上的支持。
这就再一次回到上述话题,谁适合来做这件事情?因为这事情可以不盈利,但其实是要考虑效率的,我认为从防灾的角度非盈利组织更适合做这个事情,而不是政府,政府可以提供资源和其他支持。
我们自身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只有政府,改开以后才出现企业,于是一碰到个人无法搞定的事情,潜意识的是首先是政府,其次是企业。但实际上总是有许多事情并不适合这两者。上述这类工作显然具有这种特性:
它不以盈利为目的所以不太适合企业。
它对效率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不适合以一种处理政府事务的节奏来处理。
它需要集合多方力量,所以需要专门的组织。
它需要持续改善并创新,所以适合有意愿的人积极主动的去做。这点上要做一点补充,这些措施的受众其实是特定范围内的群众,如果认为所有的防灾措施都是强制性的,需要自顶向下推动,那就需要政府机构的介入,如果认为需要自底向上逐步推进,那政府机构介入的必要性就会降低很多。
社会其实像个有机体,有的地方需要重视效率与经济收益,有的地方则需要重视效率但不需要重视经济收益,由此种种则会衍生出不同的组织结构,每种担负起不同的社会职能,而只有当这些不同的组织机构彼此协调时,科技的作用才会更多的正向发挥出来,才会让生命变的坚强。
作者订阅号:zuomoshi(琢磨事)
阅读:103766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还可以输入250个字
推荐文章RECOMMEND
阅读:22万
阅读:12万
热门文章HOT NEWS
苹果公司今天发布2016财年第四财季财报,概括苹果公司的财报的...
娱乐大爆炸
娱乐资本论
一起拍电影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百度新闻客户端
扫描二维码下载
订阅 "百家" 频道
观看更多百家精彩新闻要怎样,才能变得更强悍一点?
也许有些话,不太适合讲给认识的人听,只能找个没有人的地方,自言自语般地说出来,不求听众,只求倾吐出来以解心中重压。
今天在公司忙忙碌碌屁股不沾凳子连口水都没顾得上喝地跑了一天,下班回来的公交车上突然一阵心悸,心慌得难受。是工作压力太大的缘故么?我马上敏感地意识到这个问题,事实上我是不想承认的,我希望自己完全有能力承受任何工作压力,不管每天有多忙,有多么不同的事情需要处理,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切换我的思维和行动,把一切工作都做得井井有条。是的,我是这么要求自己的。只是工作这么多年来,好像自己从来没有达到过这样的状态。虽然领导对我的评价总是还可以,但我对自己,始终是没有达到一个满意的程度。包括跟周围同事的比较,也感觉自己总是比她们稍逊一畴。所以对这些很敏感,领导评价上的偏差,对哪个更器重,都会让我敏感地捕捉到,然后给自己心里造成很大的压力。唉,这样的话,我怎么能跟朋友或同事说得出口?总觉得这样的自轻自贱是一件很丢脸的事情。可是又不知道如何去调整,很烦恼!
建锋最近很忙很忙,忙得睡觉都顾不上,更没有时间听我发牢骚。可是他一直是我压力发泄的对象,没有他,我只能自己默默地承受,很痛苦!仿佛一个人根本承受不来,快要崩溃掉!
亚琴请假了。我明天还要早起,一个人去招聘会招人,下午回公司还要接待面试者,还要拟放假通知,还要写今天面试人员的评估报告。也许这些在亚琴看来都是能很轻松做好的事情吧,为什么到我这里,就成了工作压力了呢?是真的能力不够么?我该怎么做,才能像她那样轻松自如?
要怎么样,我才能变得更强悍一点?
心还是慌得难受。不想吃饭,觉得一闻到油腻的味道就会想吐。买了泡面,也没有吃的想法。我真的要崩溃了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推荐到广播
1168074 人聚集在这个小组
(海边的乌鸦)
(我要早早睡)
(薛定谔的猫)
第三方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变得坚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