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烤鸭,晚上猪肉炖粉条,晚餐吃得很饱,早期...

& 在自己的城市里慢慢旅行:行走深圳
&&&&&&在 家 旅 行&&&&&&我应当是老了,有五天的假期摆在我面前,第三次想去潮州看古城吃美食的计划在脑子里转了几圈,但最终,我还是决定呆在家里,哪儿也不去。这并不是因为前几天开始我突然伤风感冒流鼻涕,而是因为,或许我真是懒了。&&&&&&那部电影《云上的日子》我耐着性子看了两次,但我什么也看不懂,唯一记住的一句话是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说:“我看了杂志里一篇很好的文章,很想和你分享:我们总是走得太快,把灵魂落在了后面。所以我们需要停下来,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越来越喜欢安静,喜欢在安静中做毫无意义的事情:坐在阳台看着云彩的变化,月亮的升和落;洗完澡花很长时间在脸上抹着橄榄油,打坐;冥想;翻出几年没听过的碟,在暗暗的灯光里全神贯注地听一遍;用一个上午看一部没有任何情节的电影;为我的花细细地翻土,擦去它们叶子上的尘土;拿出日记本,用几个晚上一笔一划地写着日记,坐在台灯下,认真读着无意中借到的一个三流作家的文字……&&&&&&一个朋友在邮件里对我说:“感觉你这些日子太沉静了吧?”我说:“是的,但是我还需要更沉静。”&&&&&&好多年的时间,我的生活充满了动荡和奔走,不是在忙碌着工作,就是在上火车和下火车,我从来没有这么长时间安静地呆在同一个城市的同一间房子里过着细腻缓慢的日子。这才发现,因为总是动荡不安,我的生活多么粗糙和潦草,我没有办法沉淀自己的心情,细细地感受每一分每一秒的转折和变化,无数个日子都象是匆忙画就的草稿,堆得象山一样,却没有一幅是真正的作品。&&&&&&回头看看那么多年波折不平的生活,就象是看着一个充满了硝烟的战场,在那里,我满面尘土,口干舌燥。每天,我不是在忙着走路,就是忙着挣下一站走路的钱。旅行几乎成了强迫症,手段被当成了目的,我越来越找不到自己。&&&&&&突然那么一天,当很多天的休息摆在我面前时,我更想呆在这个城市里,而不是东奔西走。我想花更多的时间去看看我自己的城市,这里还有很多地方我没有认真感受过:我从来没有单独去过仙湖,从山脚到弘法寺的那条环山路种满台湾相思,绿得仿佛滴下水来,但我从来都是坐着旅行车一闪而过,从来没有徒步慢慢走过这条路;我去过很多次红树林,但从来没有看过它的日落,一个朋友说,那里的日落眩美得让人想流泪;我去过梅林水库,但从来不知道那里的夜晚无数的人在点着孔明灯,点点灯光散落在星光里……每个城市经常被居住在其间的人们忽略着,十三年来,我也同样漠视着自己的城市。&&&&&&一直记得我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用法语造的一句话:“我喜欢呆在家里旅行。”那是个充满诗意的男孩子,虽然他自己并不知道,他经常用法语造出诗意纵横的话。他的这句话让我愣了一下,我以为他说了病句,我请他解释一下,他说:“呆在家里,我看书,听音乐,看电影,想着过去或将来的事情,就象旅行一样。”说完,他笑了,那样的笑,象他穿着的雪白衬衫,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干净和简单。&&&&&&今天,很好的天气,我把小鱼搬到阳台让它感受新鲜的空气;我打开音乐,它弥漫在房间里;我煮上开水,从阳台收了衣服,为自己做着早餐。外面阳光灿烂,此时是九点钟,我的一个学生正在前往峨嵋山的旅途中,他的飞机已经起飞一个小时了。我知道,此时,很多人都奔忙在路上,而我正慢慢喝着那碗金灿灿的玉米糊糊,很暖很香,那一刻,心中满足又宁静。 目录1. 世界之窗,万圣狂欢夜后的狼藉一片……………P.12. 灯红酒绿,走过情色上下沙……………P.13. 晚风正好,行走在蛇口的闲逸里……………P.14. 岗厦城中村:一切正在消失……………P.15. 五彩迷离的市民中心广场……………P.16. 火星人之夜行深圳……………P.17. 五月十六,红树林那轮明月……………P.18. 红树林日落……………P.19. 南园路扫街记(1)……………P.110.南园路扫街记(2)……………P.111. 华强北:抚摸深圳的肌肤……………P.112.工作在大亚湾的日子……………P.113.偷得浮生半日闲之回到核电站……………P.114.偷得浮生半日闲之行走大鹏所城……………P.215.细雨下,大芬村的半日闲情……………P.216.夜登塘朗山……………P.217.凤凰山,一片叶子和蝴蝶的禅……………P.218.夜登莲花山……………P.219.莲花山公园:许久不见莲花的美……………P.220.去爬笔架山……………P.221.笔架山:绿色海洋里的一尾鱼……………P.222.梅林四村:碳烧生蚝里的怀旧之旅……………P.223.新洲村影像……………P.224.晃在中心区的夜晚……………P.325.中心区广场前的浪漫夜晚……………P.326.深圳新图书馆让这个城市柔软……………P.327.深圳新图书馆: 我的大书房……………P.328.莲花山公园小广场:剩女之城,相亲!相亲!……………P.329.红荔西路的清新雨后……………P.430.莲花山公园西片区的荒凉之美……………P.431.大剧院地铁通道里的芸芸众生……………P.432.在地铁里……………P.433.香蜜湖地铁口的小市场……………P.434.景田南那个鲜活的小菜场……………P.435.景田南小广场……………P.536.东湖公园里的喧闹与静寂……………P.537. 香蜜湖的星星灯海……………P.538. 华侨城OCT艺术中心:有林林总总展览的美好之地……………P.639. 华联大钟声:越来越微弱的城市记忆……………P.640. 莲花山公园东南角:惊起蛙声一片……………P.641. 马峦山:在溪水中静静地禅……………P.642. 行走荒凉的“二线关”:与芦苇同行……………P.643. 梅富村夜市一条街……………P.744. 去笔架山寻访春天……………P.7......
孔雀珠玉 于
13:27:19 编辑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1.世界之窗,万圣狂欢夜后的狼藉一片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10月31号,我坐着地铁去白石洲转悠。奇怪的是,地铁里有很多人戴着牛角头饰,还有一些人手中攥着怪异的假面。我突然想起明天就是西方的万圣节,它也被称为“鬼节”,在万圣前夜的10月31号总会有大型的假面狂欢。我一直不知道深圳这些年都在举行类似的狂欢,这是我第一次与万圣狂欢夜的人们离得如此近。&&&&&&到了白石洲,沉沉夜色里,如蚁的人群喧闹着,无数冒着白烟的大排档闪着红亮的火光。推车里是一块钱一斤的香蕉、地摊上是形状怪异的收音机,二十五块钱一晚的招待所的宣传牌子隔三五米就是一个,旁边都坐着眼神机警的中年女人。一辆私家车车身上铺满各种牌子的运动鞋,一个模样象是广东人的清瘦老人低着头,在明黄的灯光下守着他各色蜜渍水果的小车车,这幅画面安静而色调柔和。&&&&&&我喜欢极了白石洲长长的食街,这里红光连成一条街,白烟升腾,炒勺清脆地敲击着黑黑的铁锅,烧烤麻辣烫各色粉面大饼馒头卤鸭脖子应有尽有。我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跑到这里轮番吃不同的小吃,花不到十块钱,可以吃得很饱。&&&&&&在一个狭窄极了的小食摊里吃了一份热腾腾滋味浓烈的炒河粉,我出白石洲,准备沿着华侨城北片安静的人行道往回走。在穿越城中村的时候,我发现越来越多头顶着牛角的人们,那些牛角闪着红红绿绿的光。我猜他们同地铁里的人们一样,是准备或者刚刚参加完毕一场假面狂欢。&&&&&&出白石洲,沿深南大道向东走,我完全被打扮怪异的人们淹没了,我逆着潮水一样的人群,费力地走着。这个城市从来没有象今天晚上出动这么多大大小小的鬼:顶着光怪陆离的牛角;戴着尖顶的透明的巫师帽,眼睛下画着恐怖的血痕;戴着羽毛装饰的面具。最恐怖的是一个穿一身橙色长衣的女人,她光着脚,披散着雪白的乱发,一个从聊斋中直接走出的女鬼神态怡然地走在装束现代的人群中间,这画面只有出现在万圣前夜才不那么荒诞吧?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世界之窗汽车站挤满了还没有卸妆的大鬼小鬼们,刚刚在“世界之窗”广场上激烈作鬼狂欢后,突然醒来,发现他们还是不能象真正的鬼们飘身而去,仍然要苦苦地等塞成一团的公交车才能回家。深南大道混乱成一锅粥,鬼们拼命追赶每一辆刚刚进站的车,顷刻之间把它们塞成沙丁鱼罐头。几万人的狂欢后,公交车仍然只是那么几辆,近在咫尺的地铁站门口只有一个男人握着喇叭声嘶力竭地喊着“地铁已经停运,请大家不要向站内拥挤”。十分之九狂欢完毕的的人们久久无法坐上车,他们焦急地几乎是不要命地地拥挤到马路中央去拦大巴或者出租车,连片的汽车喇叭声象沸腾的开水,公交车出租车和私家车几乎寸步难移。我走过无数坐不上车的人们,看着他们一脸的焦燥和无奈。深南大道上紧张烦燥又充满了火药味的场景让我想到:“千万不要去凑热闹,大批的人群本身可能就是一场灾难。”&&&&&&我没想到随便选了一个晚上来白石洲转转竟然会撞上这疯狂的一幕,我本计划沿华侨城北片安静地徒步几站后就坐夜班204大巴返回家中,但看这阵势,我在两个小时内坐上大巴的可能性几乎为零。咬咬牙,我决定一路徒步走回家。&&&&&&我走上华侨城高高低低的坡地上,在浓荫覆盖下渐渐远离了燥动的人群。灯影斑驳中,四外的一切安静而柔软。我不知道是什么树正当花期,它的香味浓烈刺鼻,熏得我几乎要晕倒,这一路我都被这香得妖艳的味道环绕着。我的前后渐渐有一群群走路的人们,他们都是相熟的朋友,边走边聊,女人们踩着尖尖的高跟鞋奋力走着,有几个人光着脚踩在路边的草上休息。我猜他们是苦等不上车的人们,索兴一路往前几站走,希望在那里能拦到不是满当当的车。&&&&&&一座酒店外的的大标语上写着“xxx啤酒节”,广场上临时幕布里已经杯盘冷清,灯光渐疏。酒店外的草地上,一个穿得时尚的女人喝得酩酊大醉,直直躺在地上。她身边是急得团团转不停打着电话的一个男人。&&&&&&我不知道深圳是从哪一年开始象西方一样在万圣前夜举行大规模的狂欢活动,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如此多几个小时前还西装革履或者穿着OFFICE LADY服装的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汇集过来,把自己装扮得神神鬼鬼,在假面和恐怖中过一个刺激感官的夜晚。他们做这一切真的是因为那么了解万圣节的传说吗?还是只为了在极度的刺激和狂欢中忘记所有的不快和压力?或许那几个小时他们确实可以假装快乐,但狂欢和醉酒总有结束的时间,灯光突然亮起的时候,发现,远远的家还得回,而回家的过程却不象狂欢那么快乐。这个本来预计中的快乐夜晚却以一团混乱收场。&&&&&&我不是来凑万圣前夜热闹的,却误打误撞卷进这一团混乱里,被世界之窗和白石洲的大塞车害得没有车坐,逼得我一路走回去,无形倒激发了我走路的潜能,当我拖着疲惫的双腿回到家里的时候,时钟已经走到了1:22。
孔雀珠玉 于
14:16:07 编辑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2.灯红酒绿,走过情色上下沙&&&&&&每次坐着从广州返回深圳的大巴时,总会路过福田区的上沙村。对它最深的印象就是面朝滨河路的村门口那个永久性标语“下沙人民欢迎你!”大部分时间,对于我来说,上下沙永远只停留在某个一闪而过的公交大巴上标注的起点或者终点。虽然被欢迎了无数次,虽然这个名字在我面前闪来闪去,但我从来没有走到村里看个究竟。&&&&&&这个晚上,天闷得象被扣了一座巨大的铁锅,我汗流雨下,坐在家里看电视也是无聊,忽然想起我应当去陌生的上下沙走一走。&&&&&&早就听一个朋友说,跨度很大的车公庙天桥是各色小贩云集的丰富小世界,蹲在地上的小贩几乎占据了整个桥面,只给行人留出一条窄窄的空间。他们大声吆喝林林总总的商品,从袜子箱包到水果臭豆腐,嘈杂、热闹、市井、混乱,整个天桥俨然一座架空的自由市场。&&&&&&但当我登上这座据说极有意思的人行天桥时,发现空气中都流动着紧张和警惕,桥面上是空的,没有摊开的货品,却有很多抱着大包或者黑色塑料袋蹲在地上的人们。他们窃窃私语,眼神机警地扫射四外。原来我来得不巧,估计城管刚刚扫荡了一遍了。我很遗憾没有看到一个人喊马嘶的热闹天桥,不知道下回有心情来这里要什么时候?&&&&&&下天桥走不远,就进入上沙村。在深圳我走过无数城中村,到这里,我愣住了,它是如此灯红酒绿,我被震惊了。这里的农民房之间的马路非常宽阔,完全就是一条宽宽的商业街,一楼二楼临街铺面全部作商业用途,精品服装,精致酒楼,富丽的发廊,霓虹灯闪烁下的桑拿和夜总会一家挨着一家,我甚至还看到了规模非常大的“麦当劳”。&&&&&&这是城中村么?我简直以为来到了极其繁华的东门商业街。我惊讶地走在上沙村宽阔的马路上,渐渐地,发现越来越不对,空气中流动着的情色空气越来越重:村子里,几乎三五步就是一个娱乐中心夜总会和温州城,门口站着的女人浓妆艳抹,穿着极其暴露性感的衣服。临街的内衣店不可思议地多,我走进去看了一下,这里的内衣全部都充满了极端的挑逗和诱惑,几乎全是红色和黑色,纯透明的蕾丝,它们根本不是普通良家妇女惯常穿的内衣。这里也有很多卖鞋子的小店,鞋子几乎全是三寸以上的高跟,造型夸张怪异,充满了情色的暗示。&&&&&&我没有想到上沙村的夜晚竟然充满了如此浓烈的肉欲,我有点喘不过气来,正走着,眼前就出现了一对不太寻常的男女:那男人四十多岁,微胖,穿得讲究,气质很象香港人。女孩子似乎只有十六七岁,她身村修长,皮肤雪白,穿着极短的热裤,非常暴露的上衣,尖尖的高跟鞋。这一男一女走在一起,却隔了挺远距离,他们不说话,只是急急地走路。快到一辆宝马七系的轿车前,男人用手轻慢地一指:“这里上车!”女孩恍然一惊,她停步,赶忙坐到副驾驶的位置上。&&&&&&那辆车从我身边一擦而过,看着它绝尘而去,我愣愣地站了很久,我不知道他们会去哪里去进行性交易。我只知道,那女孩看上去似乎还没有成年,而那男人足可以当她的父亲。我不明白,一个花样年龄的小女孩为什么选择这样的人生?她应当就住在上沙村,她的每个夜晚都是这样度过么?&&&&&&我心情越来越沉重,不知觉中走到比较偏的小街,这里人声稀薄了很多,仍然可以看到一些灯光昏暗的小店。我路过一家小铺子,一面墙全部是镜子,但这里并不是发廊,沿墙的桌面上混乱地摆着一些化妆品。我突然想起一个朋友说过上沙村有许多“化妆屋”,它们并不是给普通人化妆的地方,而是专门为将要出台的小姐服务的。小姐们在进行性服务前,因为担心自己化的妆不够水准,经常来到这样的小店,请专业人士为她们精心化个妆。据说这样的化妆屋在上沙遍地开花,生意非常好。我无意中看到的只是其中的一间。&&&&&&我之前只听说过东门附近著名的向西村,那个城中村云集着小姐和二奶,没想到上沙村在这方面丝毫不逊色。在这里,情色行业已经是一个庞大的产业链,还有一大批配套行业无微不至地跟进:服装店、内衣店、鞋店,发廊,化妆屋……走在夜晚的上沙村,就象一不小心踏进了红灯区,空气中的颓靡酒色和脂粉都让我很不舒服。&&&&&&我再也没有心情转下去了,回程时,我选择村里偏僻的小街,没想到这里的气氛与大马路上的完全不同,就象突然转换了电视频道,这里安静而舒缓,没有一丁点情色的空气。一些象是本村村民的老人们在摇着扇子聊天喝茶,身后的小店里灯光暗暗的,那里卖着粮油副食杂货,小店老板正昂着头看一台模糊不清的电视,他的孩子正趴在柜台上做作业。小食店门口的大锅里冒着白烟,神情懒懒的食客坐在一张破桌前静静等待着夜宵。&&&&&&原来这个片区是真正的上沙村民生活的空间,这里保留了上沙村一直以来的样子,充满了懒洋洋的生活气息和琐碎庸常的市井味道,这才是我本来想看到的上沙村。没想到,它已经被一个充满情色流淌着欲望上沙挤到了狭窄的角落,几乎无处寻找。&&&&&&真正的上沙村正在慢慢死去,哪怕它每晚都灯红酒绿。我感到悲哀,这悲哀来得如此尖锐,我回程的脚步都沉重缓慢。夜行深圳这么多次,这是我最难过的一次旅程。(行走路线:香蜜湖美食城--通过地铁走到深南路南侧--向西--天安数码城--上沙天桥--上沙村--下沙村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3.晚风正好,行走在蛇口的闲逸里&&&&&&我对蛇口一点也不熟悉,去过蛇口不过寥寥几次,那种陌生感就象面对另外一个城市。我一直知道,住在蛇口的人们很享受那里的生活。虽然同在一个城市,但那里的生活节奏更慢,人们更加心安理得地过着闲散的生活。在一个疯狂追求速度的城市里还有这样一个片区,人们竟然可以不受干扰地过着缓慢的生活,这在我看来,非常不可思议。&&&&&&这一天,晚风正好,闲来无事的我坐上沿滨海大道行驶的大巴。我要去看一看蛇口,探访那里悠闲生活的人们。&&&&&&大巴开得奇快,四十来分钟,就到了我下车的地方:招商大厦。快到站的时候,车路过那条诗意纵横的路:爱榕路,那是我前几次来到蛇口时印象极深的一个地方:一条长长的路两旁种满高大的大叶榕,树叶广覆,路两旁的枝叶互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弧。&&&&&&在深圳有许多条因植物而美丽的树:燕南路上是有极美丽树形的麻楝,笔架山公园里的一条小径两旁种着密密麻麻的木麻黄,还有蛇口这条长满大叶榕的爱榕路。在这么多美丽的路里,我最喜欢的还是爱榕路,它不但路面极美,而且还有一个充满诗意和故事感的名字。我想象着夏天的黄昏,独自走在这条路斑驳的光影中,应当是极惬意的事情。&&&&&&我无所谓去哪里,只是漫无目的地在大街小巷东拐西绕。我穿过很多卖外贸服装的小店,路过正在修整的路面上摆着的凌乱烧烤摊,来到了东角头,咸咸又新鲜的海风味道越来越浓。路两旁的小店基本上都关门了,店招牌基本上和航海捕渔相关,蛇口的小店老板在九点多钟就不再做生意了。&&&&&&继续向前,唯一看到一家小店还燃着黯淡的荧光灯,一对夫妻正协作着把两块尺寸巨大的帆布塞到缝纫机车针下,快速地把帆布缝到一起。他们的孩子正坐在脏脏的地上玩耍。这个场景非常有蛇口的特色,它又象一幅发黄的的旧图片,分明来自于老老的日子,但里面的人物却是活生生的。&&&&&&慢慢走着,我听到了震天的音乐。这是一处大型住宅区前的广场,很多四五十岁的女人正在跳着难看的集体舞。她们虽然跳得极其努力,但动作不是很协调,乐感也不好,但这并不妨碍她们跳得兴高采烈,她们看上去都很快乐。其中一个老太太格外引人注意,她应当有七十来岁了吧?清瘦,目光炯炯,盘着头发,穿着广东老太太常穿的素素的小碎花衣服。她在队伍里完全象是一个不和协的音符,因为她基本上不会跳,她一直笨拙地模仿着身边那个女人的动作,老太太所有的舞步都比别人慢一拍。&&&&&&和很多人一起,我坐在不远处的长石条上,听着有些跑调的音乐,久久地看着这群快乐的女人非常不和拍的舞蹈。晚风有些凉意了,我什么也不不用想,在蛇口人民欢乐的舞步里一点点放松下来。&&&&&&一路上碰到许多小乐队,他们不象是专门为糊口而卖唱的,而更象是出于好玩站在街头唱歌。因为很多人看上去象是正在读书的大学生,他们三三两两组成一个小乐队,站在街头就扯起了嗓子。他们扭摆着身体,非常陶醉地唱着,似乎是原创的曲子飘在蛇口微醺的晚风里。这些回旋在不同地点的曲子给蛇口的夜色抹上了不同的色彩,让行进中的我不会觉得太过无聊。&&&&&&远远看到后海公馆,那似乎是一个临海的高档小区,大部分房间都黑着。我朝那里走去,沿着楼外侧是品质感极好的路面,它长长地伸向远方,最后被一处施工工地的挡板挡住。这条路路面极精致,遍布高档的小景,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豪宅里的富人们却无暇享受本来为他们设计的一切,躺在这里休息娱乐的全部是光着膀子或者赤着脚的底层打工者们。他们长和地伸展着身体,聊天,打牌或者睡觉,如此悠闲,就象呆在农村自家的场院里一样。&&&&&&我走了一两个小时的路,腹中饥饿了。此时正好走到工业九路,这条小街安静细长,夜空里一股股地飘来烤肉串和炒菜的香味。我循着香味走过去,很开心地发现这里有许多有意思的小吃摊,一个个小推车上是林林总总的烧烤食品,大铁锅里是正在和牛肉一起炒的河粉。&&&&&&我坐在路边小桌前,向老板要了份鸡蛋炒河粉。他速度奇快,几乎是一眨眼的功夫,就把一盘热气腾腾点缀着金黄鸡蛋块的炒河粉端上桌。无意中抬头,发现这条路上种满身形伟岸的大树,它们树干粗壮,长到很高很高的地方才突然生出叶子。看外形,它们应当都有近二十年树龄。在朦胧的夜色中,这些树的剪影格外森森然,就象一个个神秘的符立在这条安静的小街上。&&&&&&肚子饿了,这份装在简易泡沫盒子里只要四块钱的炒粉在我吃来美味极了,加之又坐在这样一条充满神秘气息的安静小街上,这样一份炒粉吃起来更加有跌宕的美感。&&&&&&吃饱了,夜也深了,游荡很久的我应该回家了。蛇口凉爽的海风几乎象酒,让走在里面的我越来越醉,我迷迷糊糊地找到回程的大巴,离开蛇口前,心中忽然涌过一丝不舍。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4.岗厦城中村:一切正在消失&&&&&&我目睹过太多的拆除:南京市中心里旧旧的破房子、杭州南山路上古雅的老屋、福州的三坊七巷、北京大吉巷的胡同……走过很多城市,我一点也不陌生被围在白色大圆圈里杀气腾腾的“拆”字。每次路过一大片行将消失的建筑,我心中都会一阵疼痛。这一次,当我站在岗厦城中村废墟前时,我不知道应当是高兴还是疼痛,种种复杂的感情找不到出口,最后纠结成了隐隐的惆怅。&&&&&&我有好几年没有走过岗厦片区了,岗厦对于我,更多是大巴和地铁倏然而经的一站,每隔一段时间,我隔着玻璃从地上或者地下快速通过这片大型城中村。那些高高低低的农民房如此丑陋又如此结实,我从来也没想过有一天这片超大城中村会从深圳彻底消失,但这一天还是来了。&&&&&&早就听说岗厦城中村要被拆除,这消息在很长一段时间占据报纸的重要版面,那些文字里用力描画着这片城中村被拆掉后会被建成由美丽楼群组成的新岗厦,那里将是寸土寸金的商务中心云云。在一片美丽的颂歌中,偶尔也有不和谐音:当地一些村民不肯退出,以巨额赔偿金要挟。建设方和村民进行着拉锯式的对抗,据说最终每户村民得到了一千万以上的拆迁补偿。&&&&&&不管是传说中美丽的新岗厦,还是人性中无底洞的贪婪,这些都不是我关心的,我关心的是这么大一片城中村的骤然消失,给居住在这里数量惊人的租户们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当他们不得不离开安身的小窝时,他们种种不同的心情。这么多的人被要求在几乎一夜之间离去,在如此短的时间里,他们能去哪里再找一个家?他们会时不时回到岗厦城中村废墟前看着自己曾经住过的小楼吗?&&&&&&我一直想在岗厦城中村从深圳的版图彻底消失前去看一下,这件事情一拖再拖,那个村子几乎被夷为平地了,我才在前几天踏着夜色,来到了这里。&&&&&&深南大道这边的村口已经被保安严密地看管起来,出于安全的考虑,任何人不得进入。我不得不折向福华路一侧,村子与路口接驳的地方已经围起了灰色的高墙,从高墙的边缘,我看到堆得象山一样的废墟。很惊讶的是一个老人站在废墟最高处,他身边是一把藤椅,藤椅旁还摆着一壶茶。这幅闲逸画面背后是无数歪歪斜斜开膛破肚的农民房,这场景充满了强烈刺激的怪异感。&&&&&&这些楼已经倒塌或者马上倒塌,我不能进到里面,只能围着村子远远眺望着一栋栋没有了住户大张着嘴巴的空楼,我甚至能看到二楼某几户人家墙上贴着的美女挂历。一切还是那么鲜活,但它们正在消失。再往前走,是很不可思议的一幕:在无数摇摇欲坠的楼中间,一栋七八层的农民房巍然挺立,四楼和五楼窗口流淌出温暖的灯光,阳台上挂着大大小小的衣服。一片废墟堆中,难道这是一户最顽强的钉子户?我不得而知。&&&&&&城中村边缘忙碌着无数收废品的人们,他们往大大小小的车上装着厚厚的纸皮、建材边角料、巨大的玻璃和各种稀奇古怪的东西。一排装啤酒瓶的麻袋整整齐齐堆在路边,那样整齐划一的装袋方式让我佩服这些人如此专业。没想到,一座城中村的拆除带来了无数的边缘效应,不知道有多少收废品的人已经因此忙碌了好几个月,或许有些人还小小发了一笔。这些光着膀子满头大汗搬运的人们就象一头狮子突然死去后奔忙在尸体周围百万计的小蚂蚁。&&&&&&我认识的一个朋友经常骑着单车在城中村里闲逛,我也喜欢在离家不远的城中村里走来走去。城中村里鲜活跳跃的生活片段让我着迷:每天黄昏刚蒸出的包子腾起的白色烟雾、玻璃匣子里油汪汪的辣鸭脖子、小门市里卖着的蔫蔫蔬菜、五元一次的简陋理发屋、散发着霉味灯光昏暗的租书屋、潮汕老板坐在堆得乱糟糟的五金店门前跷着光脚喝着功夫茶、穿着紧身T恤衫似乎是刚睡醒的男人、坐在紫色灯光下的福建城里穿着暴露的小姐们……在这里,这些鲜活的生活画面已经被抹去了,摩天大楼将会耸立,亮闪闪的玻璃幕墙会给这座城市又增加无数刺目的镜子。我应当为深圳更加美丽和现代高兴么?但我为什么更多的是惆怅?&&&& 回去的路上,我在想,岗厦城中村被拆了,大冲城中村马上要被拆除,白石洲似乎是留给我们为数不多的大型城市村之一了,我很恐惧某一天报纸上突然告诉我,白石洲也要被拆了。如果到了那一天,我真的无能为力,我只能希望那一天永远不要到来。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在写完岗厦这篇文字的第二天,去岗厦城中村拍了几张照片,想在它从这个城市消失之前,留下它的影像。1.那把高居废墟上的椅子还在,只是那个老人没有了踪影。 800) this.width=800'/>2. 800) this.width=800'/>3.在那片环住废墟的灰色高墙下面,意外看到一个卖散装烟卷的妇人。 800) this.width=800'/>4. 800) this.width=800'/>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5. 五彩迷离的市民中心广场&&&&&&8月9号晚上,我走在福田中心区,发现一组奇怪的白色光束直冲天顶,它乳白而稀薄,绵长又晃动。直到登上中心书城顶部平台,我才找到这束灯的来源:一些工人正在调试灯光,巨大灯罩里的白光有的射向天空,有的直指莲花山。我第一次看到暗黑天幕下被照成淡乳白色的莲花山,梦幻而迷离,再看远天一轮圆月,右上角微残了,月色油润而模糊,我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在看她。远远近近巨大的白色射灯和这轮油油的毛月亮,让我以为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梦里。&&&&&&沿着平台上宽阔的花岗岩路面朝市民中心走去,看到一群人正在搭建舞台,高台已经搭好,五颜六色的灯光正打出迷幻的图案。我不知道这里要组织什么大型的活动,这些年来,我从来没见过市民中心变成了一个超大舞台的背景。这个四外走动的夜晚,不光有一轮毛绒绒的月亮,还有迷离玄幻的灯光让我惊讶。&&&&&&我继续向南走,来到了市民中心南侧的大花园,这里曾经被规划为城市大客厅,无数钱财被用来购买花木,但铺上草种上树不久,它就变成了轰轰烈烈地铁工地,那些花木被砍倒,仅存的一小片花园里满是肃杀凄清。耗资巨大的花岗岩座椅周围长满了荒草,我在那里静静坐了一会儿,这些寂寞的石椅不至于完全没有发挥过作用。&&&&&&我无意中折向一条红砖铺成的小径,长期没有人走,红砖已经变得暗黑,看到路面正中爬着一只褪色蜗牛,它体形惊人,竟然有一个男人的拳头那么大。虽然我听核电站的同事们说过每次大雨后,核电站周围满是大极了的蜗牛,但我这还是第一次亲眼看到这么大的蜗牛。我抓起它,它警惕地收起触须,紧紧地缩进壳里,和我僵持很久。我笑了笑,把它放在草地上,继续向前,没想到在这条路上不断看到大大小小的蜗牛,一共七只。从它们恬然爬行的样子,我想这片小花园一定极少有人来,才会有这么多蜗牛安静地长大,我忽然有些开心,因为地铁施工,让这片“城市大客厅”越来越荒芜,最后竟然变成了一群憨憨的蜗牛们的天堂。&&&&&&回家的路上,看到一个工人坐在地上吃一碗面,此时是十一点多,收工的他一定很饿了。不远处,有人搭起简陋的炉灶,一个四十来岁的村妇正在大灯泡下炒菜,她周围是端着碗的工人们。远远站着的我发现这画面很美:橙色的灯泡光,铁锅里腾起的白烟,忙碌的女人,穿着桔红色工衣的工人们疲惫不堪地等待着夜宵。闻着香味细细传来,我忽然有些饿了,加快脚步,我要回家了。 800) this.width=800'/> 800) this.width=800'/>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孔雀的文字还是一贯的爱读
我喜欢,就这样......
&&&&&&6.火星人之夜行深圳 &&&&&&这里是福田中心区,我坐在一张木头椅上,四外是闪着太空光泽的亮晶晶楼群。面前的草坪很开敞,头顶是一根根木条集起的花架,遗憾的是,架子上空空如也,那株虅蔓还在奋力向上攀爬。很近的地方是马哥孛罗酒店。环顾四周,那些亮闪闪的建筑都是我每天站在阳台上看着的景观,但我很少这么近地坐在它们谷底向上望去。这个城市就象是一个快速变换衣服的女人,每一天都让我惊讶她或古怪或娇媚的样子。&&&&&&很奇怪的是,这么舒服的大草地和如此干净的坐椅上几乎看不到什么人,除了我之外,悠闲享受这片空间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光着脚的流浪汉;另一个是把电单车放在一旁似乎送货完毕的男人。他们都长长地躺在椅子上,吹着晚风,一脸的怡然。&&&&&&向南是购物公园,我上一次来这里看电影的时候,只记得建筑外的洒吧街上还是看不到一个食客的冷清坐椅,这一次,那里拥满了人声嘈杂和骰子哗拉拉的声音。一个金发老外很特别,他的头发竟然长到腰部。他和一群男人大口喝酒,小声谈笑着。星河酒吧街的女人都穿得很性感,或是透明的蝉翼,或是大大的露背装。她们优雅地坐着,小口小口地喝着酒。我穿过一层层的声浪和酒气,走过这幅有些颓靡的画面,感觉自己象是一个刚刚降落地球的火星人,看着这群红男绿女以这样的方式消磨长长的夜晚,内心只有困惑。&&&&&&突然落雨了,很大的雨点斜着砸下来,我带的小伞根本抵挡不住这样的雨,我不得不去COCO PARK里面闲逛,虽然那里面假假的亮晶晶和一尘不染只会让我这个火星人更加局促不安,但似乎现在没有更好的地方可以呆。我有一年多没有来过这里了吗?大脑突然空白了。这里增加了许多店铺,它不象从前那么冷清了。走在COCO PARK的多是挽着手臂的情侣们,似乎全深圳的情人们全部集中到这里来了。女人们都穿着细细的吊带裙,高跟凉鞋,一阵又一阵香水味扑过。我穿着休闲衬衫大短裤登着徒步鞋,格格不入地晃在一对对情侣阵阵香气和性感的衣服中间,一刹那间突然觉得很好玩,我想笑了。&&&&&&雨终于小了,我离开让人喘不过气的COCO PARK,继续南行,走到滨河路,穿过一个隧道。来到许久没有走过的新洲村。上一次来这里是2004年,那时我还在上一家公司做着白领,一个朋友领着我逛夜晚人声沸腾的新洲村让我非常开心。灯光下的夜市,站街的黑衣女人,还在使用的一口古井,巨大的百年古榕,有着精美雕花却马上要被推倒的灰白房子都让我非常讶异。&&&&&&时光一晃,五年过去了。再次来到新洲村仍然是夜晚,我走的是不同片区,没有看到那一次的夜市繁华,但走在乱糟糟的小街上让我全身每一个毛孔都舒畅起来。路两旁是潮州砂锅粥店、桂林米粉店、糖水店、被塞满了一千种货品的五金店、灯光迷离的性用品店。路边的男人们敞着怀喝着功夫茶;穿着睡衣的大屁股女人一摇一晃地走在前面;一个小伙计骑着电单车飞驰而过,他的手机外放着一个男人哀怨的情歌。远远近近飘着烤肉串的烟味和香气,路边小摊雪亮的灯泡网出一个又一个的光晕,我走进又离开一团团的光晕,看着两边七八层高的农民房的阳台挂着的凌乱衣服,衣服后面就是一家又一家人的生活。&&&&&&我渴了,刚好路过黄振龙凉茶店,我要了三块钱一杯酸梅汤。进到店里的时候,坐在里面的三个男人离开了,我享受着一个人的安静凉茶店和一杯甜中带酸,酸中微苦的凉茶。我面对路面坐着,看着一个又一个行人停下来,要一杯或者一瓶凉茶后离开。一个头发乱乱盘起来的女孩大着嗓门跑进店里,她和凉茶店的店员打趣着,她五官多肉而性感,双腿粗粗的,大大咧咧地坐着。这时,进来两个女顾客,她们拿不定主意,这个性感的城中村姑娘突然用白话帮着店员们开始推销。我一直看着她厚厚的嘴唇的一张一合,她圆胖胖却诱人的身体,她乱乱却别有风情的头发和她敞开腿坐着的姿势,她与刚才COCO PARK里精致又香喷喷的女人们完全不是同一类的,我却喜欢这样充满烟火气和市井气的真实女孩,因为我看不到一点的矫饰和伪装。&&&&&&清凉的酸梅汤喝完了,我得回程了。穿过跨越滨河路的一座人行天桥时,看到一个女孩子在卖一群毛茸茸的小狗,它们微闭着眼睛蜷成一团,我开始还以为是玩具狗,看清楚后,我在这群惺忪睡眼的小家伙面前停了很久。那姑娘说:“一只一百二十块钱。”&&&&&&向北走过的那条小街非常有趣,这里隔十来米就是一个烧烤摊,摊主人把塑料小凳倒着放,上面再架一个小三合板,一张别有风情的小桌就造出来了。小桌旁坐着三三两两的人,他们吃着烤肉串烤韭菜烤茄子,嘴对着啤酒瓶子喝着。不远处的摊子上老板仍然双手如飞忙个不停,带着香气的白烟随着咝咝的响声腾起,忽浓忽淡。&&&&&&我一直喜欢夜深圳下的这个场景:烧烤摊一明一暗的木炭光,铁丝网上咝咝滴着的油,食客们拿着签子咬肉串时一瞬间的满足表情,他们小声的谈话被风吹得很远,空气中弥漫的种种香料混合的气息。我觉得这是深圳这个城市难得柔软的一个角落里一群最放松的人。看着这样的画面,我就会觉得满足,并如他们一样一点点放松下来。&&&&&&回去的路上,我加快脚步,不再慢吞吞散步而象一个真正的驴子一样高高甩动胳膊大踏步行进,隔着新洲路,可以看见我刚刚走过的福田中心区的楼群。夜正在冷却下来,穿过无数种花香,感到晚风变凉的时候,我终于回到了家,整整三个小时过去了。 (徒步路线:人民大厦-五洲宾馆-CBD(航天大厦-新华保险大厦-马哥孛罗好日子酒店)-COCO PARK酒吧街-湖北大厦楚天大酒店-新洲村 )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声色并茂!非常小资!一路关注!
you are not alone
写玩了还吃的,又来了继续加油
----------------------------------------
Look up to the sky,and you will find...&&&&&&&&&&&&&&&&&&&&&&&&&&&&&&&&&&&&&&&&&&&&&&&&&&&&&&&&&&&&&&我的脚印:
&&&&&&7.五月十六,红树林那轮明月&&&&&&阴历五月十六,很大一轮月亮,圆而亮。我沿深南大道开始徒步,从特区报社出发,终点站是大约七公里外的红树林。我从来没有在这样美好的月色下静静看看红树林的海,这个晚上,我想坐在那里吹海风。&&&&&&从香蜜湖地铁站的隧道转到马路南侧,人行道绿地间镶着一条窄窄的的自行车道,它被茂密的蒲葵和佛肚竹枝叶遮挡着,我低头走,手要不停挡着横斜的叶子,就象行进在真正的热带丛林里。不久,左拐转向天安工业区。虽然我无数次坐大巴路过它外沿,但如果不是这一次徒步,我永远不会走到它的内里看个究竟。透过环着名人高尔夫俱乐部的铁丝网,我看到那轮月亮悬在一株大树的顶梢,我停下来,看了很久月亮,继续走在天安众多亮闪闪的建筑脚下。&&&&&&很多穿戴整齐的白领刚刚走出写字楼,他们挥手招着出租车;三五个刚下班的同事们慢慢地走着,他们步子散淡,表情放松。这里有永和大王,它的LOGO与我家附近那处完全不同,我不知道到底哪个是正宗的?路边还有很多类似永和风格的连锁餐馆,但我很难与这样的食店产生亲近,它们太干净太整齐太白领太正确,让我望而生畏,我喜欢乱七八糟的路边摊,喧腾的白烟,香气扑鼻,人头攒动,人声鼎沸。走在那样的小街我就象一尾终于回到大海的鱼。我加快脚步,想快点离开飘满了白领和精英气息象一方雪白的布一样的天安工业区。&&&&&&过一个桥洞,就到了泰然工业区,象展开了画轴的另一面,我掉进了市井喧哗里,左侧马路边云集着极乡土的小餐馆,川菜湘菜东北风味……虽然我的晚餐吃得很饱,但还是边看边咽口水,真希望某一天专门来这里一家家地品尝各色风味。这条不宽的马路是我喜欢的风格:明亮喧闹丰富,拥挤着各种各样的香气,走在这样的空气里,我的眼睛根本忙不过来。那个盱吁小龙虾店外的横幅是“掀开你的红盖头,让我吸一口,轻轻吻着你,打开你的红肚兜,让我吃个够……”这充满情色暗示的广告语让我笑了。&&&&&&走到百安居就到了滨河路,再往前不远就是美丽的滨海大道,这里几乎看不到行人,只有偶尔飞过的单车。马路上车声轰鸣,我想沿滨海大道南侧行走,因为那里里不光有厚厚的草香,还可以闻到海的咸腥。百安居前的天桥是我所见到的深圳豪华版的天桥,两侧全是玻璃护栏。从天桥上我再次看到已升到半天的月亮,它没有名人高尔夫俱乐部铁网后的月亮黄且大,而象一轮巨大的天灯,亮得晃眼。&&&&&&滨河路和滨海大道以灰白和暗黑的路面颜色为分野,在我走得有些小腿酸胀的时候,终于来到了滨海大道,再奋力向前几公里,就是此行的终点红树林。这条路的植被非常丰富,高大的树有凤凰木马占相思……,低处是苏铁旅人蕉澳洲鹅掌柴……走在这条用纳税人无数人民币铺成的仿佛花径的路上,我很想不通的是:为什么我不经常来这里徒步而这竟然是第一次?&&&&&&很多长跑的人与我擦肩而过,我再次遇到一队戴头盔的自行车骑手,从我身边嗖然而逝。天天呆在家里的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深圳还有这样一群户外爱好者,他们活跃在这个城市的每个角落,登山溯溪远足,快乐而满足。这与我印象中总是神情紧张疲惫不堪的深圳人相去太远了。&&&&&&我之前感受过的滨海大道都是透过大巴车窗一闪而逝的整洁路面,从来没有用双脚量过这条铺满植物充溢花香和海水微咸气息的路面。月亮一路跟着我,走在这里,身体的疲惫被忽略了,我越走越轻松。来到了耗资巨大建起的隔音墙后面,这堵昂贵的墙是为了保护红树林的海鸟不受车辆噪音干扰,它的效果非常神奇,一走到玻璃墙后,刚刚还轰鸣的车声忽然被稀释冲散了,噪音变得非常遥远,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鸟们在这堵墙后得到了安宁,走在墙后的我也因此感受了此行最愉快的一程。&&&&&&红树林的入口就在眼前,向左拐,再行几百米,黑乌乌的大海上撒着碎银。空气格外透明,我几乎可以以清晰看到海对面香港新界楼群里一个个亮亮的窗格轮廓。更远一点,天空被大片橙色灯光燃烧,那是香港不知名地方的灯火。海这面的深圳楼群晶莹剔透,密密匝匝地排过去,远远看着,很有气势。那轮圆月高高俯瞰着黑茫茫的海,一颗亮度极高的大星与满月远远呼应着。&&&&&&我坐在海边石条椅上,趴在粗铁链上,久久地看着这片寂静得没有一点生息的海、流质的碎银光,天顶的大月亮,远处晶晶亮的楼群。我在一幅180度角的巨大画幅面前惊得没有了任何的想法,真实的生活离我越来越远,我甚至想不起来这是在哪个城市,这是哪一年的哪一天,我为什么突然出现在这里,大脑空白干净,没有一丝现实生活的负累。&&&&&&我身后走着穿精致高跟鞋的女人,她们黑色的丝袜性感诱惑,精心打扮的她们依偎在男人的身边,在红树林海边丰姿绰约地散着步。还有一些似乎是刚从公司里来看海的同事们,穿白衬衫的他们静静地谈着什么;工厂的打工者们穿着T恤牛仔短裤沓拉着拖鞋,欢笑而过。五月十六,夜晚的红树林,一轮满月,温柔安静,我喜欢此时此地的海和在海边缓缓走着的人们,大家都放松而快乐,这场面让我如此留恋,不愿离去,我不知坐了多久,等我想起看时间的时候,已经是夜里的十点五十分。 (徒步路线:深南路--从香密湖地铁站隧道转路南面----天安工业区 ----泰然工业区----泰然金谷海松大厦---百安居-----过天桥----滨海大道---红树林)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如果没猜错的话,这是我们可爱的法语老师!
解读深圳 。。。&&
很喜欢孔雀珠玉的文字,也经常拜访你的博客,真是温润如玉的女子,不过,你最近好象较少在MF发帖了......
----------------------------------------
爱美,爱生活,爱自由,爱LM,简单生活,平凡快乐......
&&&&&&8.红树林日落&&&&&&我用力想了想,上一次看日落是在新疆的库车广场,那是2007年9月的事,时间过得这么快,再一次盯着一轮玫瑰红的落日已过了快两年。&&&&&&2006年和2007年我经常跑到红树林来看海,虽然那片海一点也不蓝,但是海边绿油油的红树和天空中低低盘旋的白色水鸟还是让人心旷神怡。每当我无所事事的时候,我就跑到红树林边吹海风,或者沿着几公里长的海边长堤长走。&&&&&&突然从2008年起,我开始象模象样地忙,很努力很向上地挣着钱,不再有游手好闲的机会。这个黄昏,坐在海边时突然发现那些红树已经长得那么高了,这才明白我有太久没有来到红树林。&&&&&&沿着那条长堤从东向西走很久,才能看到那轮正在变成瑰红色的落日,很美妙的是它恰好落在在巨型的南洋楹上方,那株树象一面尺度惊人的伞,美丽而招摇。仿佛是一瞬间,远天升起无数的风筝,它们象飞鸟的影子在落日的余晖中轻轻展翅。我靠着石条,静静地望着西方这仿佛极乐世界一样的画面,我明白了为什么那个朋友说,这画面会让人想流泪。&&&&&&落日一点点地下降,隐到南洋楹的后面,我只能看到金灿灿的一半光亮,那团亮光越来越小,直到变成一条缝,没有了,只留下远天连片的玫瑰红。一群白色的大鸟在海面上低飞,海风越来越大,东边升起了几乎是饱满的一轮月亮。18:44分,日落西山。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9.南园路扫街记(1)&&&&&&&&&&&&来深圳十来年了,大部分时间,我都是以家门口为圆心,在方圆一两公里范围内活动。 福田区之外的很多街道我都不熟悉, 到了罗湖区或者南山区我总会迷路。&&&&&&有一天,我想,旅行也可以在自己的城市里进行,只要选定一条街道或者一个片区,在这里漫无目的地行走,如果我坚持下去,我就会象熟悉掌纹一样真正了解我所居住的城市。&&&&&&今天,我就开始了这样的城市穿越。&&&&&&我从巴登街开始走,上午十点钟,韩记还没有真正迎接客人,小服务员们正堆在餐馆门口,懒洋洋地聊着天。走了几步,发现刚来深圳时很火的东方陕西风味已经不复存在,代之以一家台湾风格的快餐店。韩记对面是一大片农民房,那里有幽深曲折的小巷子,扰嚷的市声。我一直喜欢深圳城中村里永远弥漫的烟火气和市井味道。此时,楼下的早点摊子还都没有散,白烟腾腾的肠粉摊子一家挨着一家,透过缭绕的白烟,做肠粉师傅的脸都显得很柔和。很多小吃摊都顶着一个响当当的名头,我路过“天下第一大饼”,“天下最正宗的酸辣粉”,又走过”绝对地道武汉鸭子脖子”。脚边是一个又一个水灵灵的蔬菜摊,那里的菜比超市便宜很多。一些妇人正撅着屁股选购不到一块钱一斤的大白萝卜.城中村里路面狭窄拥挤,这里走着穿着睡衣刚刚买完菜的妇人,还有骑着电单车不停鸣喇叭的潮汕小伙计们.&&&&&&我拐向南园路,几年前曾经和一个朋友来这里的”顺德双皮奶”餐馆吃过最地道的双皮奶,那之后,我再也没有来过。我已经陌生了这条路的种种变化。很奇怪的是南园路东头有太多做窗帘的店铺,那里生意大多显得冷清,很多店关门了或者正在大甩卖。这条路上有一家卖户外军品的店非常有特色,店里卖的全是非常男性化的户外用品,望远镜、男士风格的登山包、迷彩图案的服装。小店里暗暗的,充满古老的味道,房间尽头坐着着表情酷酷的男人,他从头到尾都没有搭理我,我本来也不属于他的目标顾客。&&&&&&我路过92度咖啡吧时愣了一下,几个月前,我的一学生曾经向我大力推荐过这家酒吧,他说这是个极有性格的地方,酒吧主人充满了品味和想象力,酒吧的风格有些丽江和大理的味道,你可以在这里看许多老老的怀旧电影,不紧不慢地度过一个长长的下午。我对这个学生说一定找到这个酒吧,去消磨一个无聊的下午。没想到今天无意中就走到它的门前。我站在马路对面望着92度洒吧那黄黄的背景墙好久,最后还是决定把这样的慵懒留到下一次。&&&&&&南园路一侧延伸出一片城中村,出于好奇,我走了进去。一家餐馆的厨房正对着城中村的主路,一个厨师正坐在那里削一只个头很大的芋头,另一个厨师从笼子里揪出一只白色的鸡,反扳着它的脑袋,用刀慢慢地划着鸡的脖子。他一天不知道要杀多少只鸡,这样的动作他已极其娴熟,他一边杀鸡一边和同伴说着玩笑话。而我,却不敢再看下去。&&&&&&走到村子深处,看到一个男人坐在一个冷清的摊子前,木板上写着“海丰小米”“海丰牛肉饼”,小推车里是两口锅。我以为这里卖小米粥,不料男人打开锅盖后,里面是一个个微黑微粘的小团团。他说:“这就叫小米,是海丰的特色小吃。”我从来没听过这种小吃,于是花三块钱买了半份“小米”。那男人把七八个小团团盛在一次性饭盒中,在角落铺上厚厚的辣椒酱,又将一根竹签交给了我。他说小米就是用地瓜粉做的皮,里面再包上猪肉和海鲜馅,海丰那里的人经常吃这种食物,但到了汕头就没有这种食物了。小米一定要趁热吃,它的外皮粘牙,内里有肉的咸香,真是奇怪极了的组合。我花三块钱吃到了没有机会去的海丰的一种奇怪小吃,也算是我晃到这个城中村里的意外收获。&&&&&&再回到南园路上,我慢吞吞地走,一家家地看着街两边的商号名称、路上的行人,观察着有哪些大巴穿过这条小街。我喜欢的街道是这样的:它不太宽,两侧一定要有浓浓的树荫,小街上有很多有特色的小店铺,最好是一家家餐馆,我觉得这样的街道才是有故事有层次的。在这样的街上,可以清晰地看到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们最真实的表情和他们最真切的活动场景。南园路就是一条符合上述要求的小街,象这样的路一定还有很多,我会一条一条找下去。&&&&&&街对面忽然出现一家“老陕阿杜面庄”,现在是十一点十分,刚吃完半盒小米的我突然又饿了,我想去看看这家陕西餐馆是不是地道。我要了一份肉夹馍,一边和留着两撇浓浓小胡子的老板--阿杜聊了起来.老板是宝鸡人,这家店才开了三个月,生意还不错.看我说普通话,刚刚还在讲陕西话的阿杜立刻切换成了普通话.&&&&&&肉夹馍六块钱,并不便宜,白吉馍打得非常酥软,腊汁肉油润香浓,吃下第一口我就知道这家陕西餐馆其它饭菜味道一定也非常地道.这只馍带着长长的香气勾起了我对陕西的思念,吃罢良久,意犹未尽.我对阿杜说,”老板,你家的肉夹馍比陕西韩记的好吃.”这话显然让阿杜非常开心,他立刻转述给了从厨房里刚刚走出来的他老婆听,那个胖大的女人冲我堆出满脸笑容.&&&&&&南园路还没有走到尽头,华发南路出现了,我去过无数次华发北路,知道那里小吃云集,却从来没来过华发南路.今天就用这个机会走一走。与南园路风格类似,这也是一条极有故事的小街,不同的是这里餐馆的密度比南园路大很多。我很惊讶地发现了一家小餐馆的招牌是“汶川面馆”,黑色大大的汶川写在白色的底上,立刻有种说不清的肃杀。我站在马路对面看了很久,犹豫着要不要过去,来一碗汶川面,再同老板聊聊这个面馆名字的来历。因为我实在吃得太饱了,我想把对这家小面馆的探索放到下一次吧。&&&&&&把自己随便放在一条陌生的街道上,没有目地地行走,将近两个小时的穿越和游荡,看到许多有意思的小店,吃到了从没听过的海丰小吃,发现了一家味道正宗的陕西餐馆,又留下了一些疑问和悬念给下一次,号的这个上午真是丰富又有趣.下一次这样的行走,就从南山区开始吧?
孔雀珠玉 于
12:09:20 编辑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猴子不上树 wrote:孔雀的文字还是一贯的爱读谢谢你。希望常交流!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Jane单生活 wrote:很喜欢孔雀珠玉的文字,也经常拜访你的博客,真是温润如玉的女子,不过,你最近好象较少在MF发帖了......这一年我没有外出旅行,所以没有在MF写长的旅行系列。问候你!感谢你的支持。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在有时间的时候总想逃离这个城市越远越好,从没静下心去认真看一下这个自己生活的城市,谢谢你的文章,我也应该走一走,让自己的心沉淀一下,加油
&&&&&& 10.南园路扫街记(2)&&&&&& 星期一我不用上课,下午我去新南国看电影。《马达加斯加2》正在上映。看这部片子第一集是在三年多前,当时就极喜欢影片中动物们各个不同的可爱性格,也喜欢极了动感十足的音乐。等了好几年,它的第二部终于上映了。&&&&&& 看完电影,暮色四合。中信后面那条路就是南园路,我想起上次在南园路瞎逛时路过的老陕阿杜面庄,听老板说那里最地道的是岐山哨子面,我想去吃一下。&&&&&& 我再次沿南园路由东向西走,不同的是这次沿着路的北侧走,可以近距离看到与上次不同的店铺和人家。走不远,看到一条南北向浓荫广覆的小街,从破烂的路牌上得知它叫松岭路。我喜欢这个名字,它带着武打小说中占山为王的土匪快出场前的幽暗神秘气氛。&&&&&& 我从来不知道有这样一条小路,出于好奇,我沿着松岭路折向北走。马路西侧有几家挨在一起的餐馆,一家蒸品店里有卖我最喜欢吃的肠粉,店面很大,中式的桌子前空空荡荡的。我站在门口研究了一会儿墙上的菜谱,引得收银员狐疑地盯着我看。蒸品店旁边是湘村木桶饭,明显是盗版湘粉人家,不知道生意到底好不好;再过去是嘉好快餐店。我从来对这种明晃晃的有些港式风格的快餐店没有兴趣,这里的快餐品种很多,但所有的菜感觉都是一个味道。&&&&&& 这条小街真短,短得我还没有怎么走它就结束了。我再次回到南园路,朝我老乡阿杜的面庄前进。还没走多久,南北向又出现一条小街,这条街更加混乱狭窄,而且连个路名也没有。小街上人气极旺,叫卖声和蒸笼里腾起的白烟一起搅动得它极其热闹。&&&&&& 我离开南园路,折向这条热闹得象一锅沸水的小街,走了几步就来到爱华菜市场门口,市场前有一家挨一家卖大饼和包子的小铺。一个女人面前堆着手抓饼、葱油饼、油馅酥饼。顾客络绎不绝,象抢一样拿走各种不同的饼。我也不甘落后,花三块钱抢了两只油馅酥饼。旁边一家是潮汕人开的馒头小铺,刚出锅的是一笼颜色发黑的开花馒头,象是用高粱面做出来的。问他们这是什么,回答:“小麦馒头。”我没明白,又问是用什么做的,那个只有初中生年龄的小伙计象看一个弱智青年似的瞪了我一眼,: “小麦馒头,你说什么做的?!”&&&&&& 我被教训了,但并不妨碍我兴致勃勃花一块钱买了一个小麦馒头,边走边撕了一大块塞到嘴里。原来它是甜的,口感松软,很有点面包的香气。&&&&&& 走进爱华市场里面,这里人声如织。我象来到一个陌生城市的菜市场那样兴奋。我穿行在西红柿白萝卜和大白菜中间,问着它们的价钱,比较着和我家楼下菜市场有什么不同。我很喜欢爱华市场四周有许多烤鸭和卤水铺子,大玻璃里面,红油油亮闪闪的鸭子被橙色的灯光照着,那样的光泽真让人口水流一地。很多金黄色的鸡翅被半埋在粗盐堆里,这就是广东风味的盐焗鸡了。我站在这些铺子外面好久,一边流着口水,犹豫着要不要拎一只或者半只鸭子回去,回家再慢慢啃?再一想,我还要走半天的路呢,一路提一只油旺旺的鸭子确实不太方便,只好放弃。&&&&&& 路过一家内蒙古烤肉摊,油滋滋的烤肉块钱一串两,我买了一串,边走边吃。走路间就听到路边一个卖:”蟑螂天使”的小摊子里传出复读机让人讨厌的声音:”大蟑螂,小蟑螂,全部杀死,一个不留,一个不留。”我咬一口美味的肉串,就听到一个“蟑螂”,这串美味羊肉串的命运真是不好。&&&&&& 这条小街的尽头就是深南大道了,我折向南,决定再回到南园路上。小街东侧有一家灯光明亮的大排档吸引了我,大玻璃上写着大大的字:“三仙莲藕汤”,我从没听过这样的莲藕汤,作为招牌菜写在这里,它的味道应当很不错吧?我想了想,放弃去阿杜面庄了,因为那里岐山面的味道我可以想象得出,更吸引我的是这碗不明真相的莲藕汤。&&&&&& 这是一家潮汕人开的餐馆,潮汕伙计都精明高效,但对于不会讲潮汕话的客人而言,潮汕人总显得态度冷漠,爱理不理。&&&&&& 我坐下,要了碗小份的莲藕汤。看到看到周围人吃的基本上都是一小盘卤水就一碗米饭,看了菜单发现这里的主打是各种潮汕卤水。下次有必要专门为这里的卤水再来一趟。&&&&&& 我只听说过湖北人做的莲藕汤是一绝,我喝过正宗的湖北莲藕汤,汤里除了大块粉粉带着丝丝的莲藕,什么也不加。那汤味道清甜滋润。而潮汕人主打莲藕汤,真让我没想到。&&&&&& 这碗潮汕风格莲藕汤上桌了,我才明白所谓“三仙”,是指汤里的莲藕、小肠段和咸肉片。在莲藕汤里加入这两种肉食,或许只有潮汕人想得出。莲藕非常粉,口感细腻绵顺,每吃一口都可以拉出长长的丝,小肠很嫩,咸肉后味清香。这碗风格独特的汤完全超出我对莲藕汤一贯以来的想象和思维定势,它很暖很好喝。外面是七八度的低温,怀中抱着一碗不期然遇到的奇特又美味的汤,这次的扫街最大的收获竟然是它。&&&&&& 一碗汤就喝得我好饱,我已经没有了游走南园路的兴致了,我想坐地铁回去了。上深南路,转向东,没有几百米就是科学馆地铁站,此时是下午六点二十分,正好是下班高峰期,我象一只变形的沙丁鱼和无数的沙丁鱼粘成一团,领教了高峰期的深圳一号线地铁。身旁两个说话间总冒英文的高级女白领正在谈论着回家过年买车票的事情,她们都要回家过年,一边为假期兴奋着,一边又为车票苦恼着。 (卖三仙莲藕汤的店铺:众豪大排档,地址:爱华市场对面&& 电话:06,)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11.华强北:抚摸深圳的肌肤&&&&&&在深圳这个花花世界里,我一直过着简单的生活:只去过几次酒吧,唯一一次是自己去的,在卡萨布兰卡喝了一杯果汁,其它几次是因为朋友们把聊天地点选在了酒吧。我不喜欢逛街,不喜欢买衣服。只在这个城市有限的几个点重复地往返着。这个城市,于我,更多是一个花花绿绿的玻璃背景,我在这背景前走来走去,却很少想到深入它的内部,一探究竟。“深圳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每当别的城市的朋友问我,我经常是迷惘的。
&&&&&&但有一个地方,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去一下:华强北。它对于我来说,更多是观察这个城市的一个窗口,抚摸这个城市肌肤的一个机会。每次去那里,我并不是为了逛街,而只是慢吞吞地走在无数忙碌的人影中,看着这个深圳人流最密集的地方人们每一种不同的表情。也喜欢看身边的商铺,看着它们每隔一段时间或许就换了新的店家,老的悄然离去,新的热闹开张,忙忙碌碌的装修后,是呈扇形摆开的高高花蓝,不一样的门面,不一样的迎宾小姐,一样的是不变的轮回。这些年,看着很多商家的不停地来和去,让我对无常有了更深的感悟。&&&&&&在每一个街角,那些简陋的书报摊都以惊险的方式堆着几百种书刊杂志,小贩们声嘶力竭地喊着:“十元三本!十元三本!”;穿着不同商家工作服的快餐店送餐人员顶着不同的小帽子,拎着饭盒,在人群中快速移动;他们的服装带着浓烈的餐馆风格,让城市的景观产生了有趣的跳动:忽尔是东北餐馆里红红绿绿的花布罩衫,忽尔是湖南餐馆里印花土布的小围裙……他们就象一缕细细的颜色不同的水,很突兀又很和谐地流动在穿OFFICE制服的华强北人流中。&&&&&&三四点钟,一些餐馆的厨师们去上晚班了,他们白色的制服上总会有一块块的油渍,他们喜欢把裤腿挽得高高的,光着脚穿着破皮鞋,一边走路一边发着短信;三三两两穿露脐装的时尚女孩举着烤鱿鱼的细签子,满嘴油汪汪地走过;橱窗外,白色的纸上写着巨大“跳楼价”的永远在“最后三天甩卖”的商家;每个店铺里冲出的各个不同摇滚音乐,混响在空气里,拧成了一股奇怪的噪音;形形色色的流浪艺人,有着各种可怕残肢的乞丐;在路边摆卖的小贩们,水盆里的塑料鸭子竟然可以欢快地游泳。赛格广场前无数神色可疑的男男女女,仿佛是自言自语地一边踱步一边说着“花票,花票(发票)”,几大电子城前面永远是忙碌不息的装箱和卸箱......我对一个朋友说:“在华强北,每次都能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我喜欢华强北的表情和它带给我的有关这个城市的所有触觉。”&&&&&&我喜欢华发北路,一条小街上云集着全国各地的美食。走在那里,仿佛在不同的空间和地域里快速穿梭:桂林担心米粉,长沙家家米粉,百年遵义米粉,大漠牛肉面,华辉肠粉王……我经常站在这些餐馆前,一边咽着口水,一边不知道如何选择。 &&&&&&有时候,我去华强北,只是为了找寻关于美食的记忆。在深圳这么多年,我自己或者和一些人去华强北的很多餐馆吃过饭,这些餐馆印满了过往日子的印迹,每次路过曾去过的餐馆时,我总会想起上次来这里的情景、一同来的某个人、或者某一段特别的日子。我会再进去,并不是美食本身,而是为了食物之外的记忆。&&&&&&想家的时候,我会去陕西老安家吃碗面,每次都会想起我第一次来时的场景,那个初来深圳时紧张青涩的我,如此羡慕地看着接待我的深圳朋友们一脸的自信和自得。前几天,我还独自去老安家吃饭,老板娘还是那个老板娘,岁月似乎没有在她身上留下痕迹,她还有是姣好的身材和瀑布一样的黑发,但前台的大猫没有了,店铺的灯光越来越黯淡,服务员们越来越懒洋洋,饭菜的质量下降得厉害。&&&&&&想吃辣的时候,我会去肯德基对面三号路的柳州螺蛳粉店,叫一碟炒螺,一碗卤豆干,啃两只鸭掌。我看着它从那么小而破的店变得亮堂且富丽,看着它的生意一年比一年好。那一次我在这家螺蛳粉店正闷头吃炒螺,我对面坐了一个同我一样专心吃炒螺的女孩,她很健谈,递给我一张纸巾让我擦擦油滋麻花的嘴,又告诉我她在宝安,就是因为喜欢吃炒田螺,经常一个人跑到这里吃一盘再回家。那天我们边吃着各自的炒螺边聊了很久的天,她还给我讲了一个发生在她朋友身上真实而感人的爱情故事。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因为一盘田螺,我意外听到了这么感人的一个故事,它的震憾足可以写成一本小说。游走在华强北,似乎永远也不缺少惊讶。&&&&&&久美书店已经移到了新的地方,那里的门头变得晶莹鲜亮,书还是那么好看;每到换季的时候,去紫荆城走一走,淘几件喜欢的衣服;去女人世界后面一长溜小摊边,一边听着小贩们卖力的吆喝声,一边吸溜吸溜吃着碗酸辣粉,啃着武汉辣鸭脖子;去肯德基,坐在靠窗的位子,慢慢吃一筒冰激琳;闻一闻星巴克的咖啡香味;在茂业门前那巨大的广告牌下坐一坐,看着来往的人流。每隔一段时间,如果不去华强北,我会觉得和这个城市隔开了一层,我会想念那里喧杂涌动的人声和气味。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12.工作在大亚湾的日子            &&&&&&很寂寞的星期天我就去看海。    阳光柔和得像鸡蛋黄,海仿佛睡了,懒洋洋地涌动着小小的浪。退潮了,曾经被海水冲刷的沙滩已经被熨得像皮肤一样没有一丝皱纹。海边镶嵌着大大小小的礁石,与海凝固成一致的风景。    我坐在一块平坦的石头上,望着蓝蓝如一汪玉的海,什么也不想。大亚湾,一个我早就知道早就向往的名字,真的有一天我踩着淡绿色的打蜡地板,坐在明亮的铝合金窗下,伏在宽大的办公台上接忙忙碌碌的电话时,我仍有些恍惚。    这里有环绕大海的精致玲珑仿佛童话的专家村,有许多金发碧眼的法国专家,很多粉雕玉琢般的法国洋娃娃;有飞奔穿梭的拉着水泥、沙土、石块、钢筋的大卡车。这里的一切都是崭新的,每天都看着楼房一寸一寸地长高,道路一米一米地伸长。    白天的我被忙碌剖成无数块;送材料、接电话、写总结、打文件,忙到极致时整个人都有些混沌。于是很渴望一份无人打搅的自由。    每天吃完晚饭,我不愿意坐空调大巴回宿舍,宁愿步行两公里穿过大亚湾核电站厂区回住处。路上绝少有人走,大家都习惯了骑车或坐班车呼啸着来亦呼啸着去。被桔红色灯光温暖着的马路上只有我一个人的脚步。夜色凄清而柔美,空气是寒冷而微甜的,马路左边是三角形的大花坛,天门冬、红草、鸭趾草、红桑热热闹闹地张扬着生命的热气,右边是点缀着白千层和羊蹄甲的广阔草坪。两座巨大的圆柱形核反应堆厂房庄严而凝重,米黄色的汽轮机厂房则一刻不停地喧嚣着。高高架在头顶上的高压输电线发出咝咝拉拉的响声,电流奔涌着,流向香港,流向广东。    就这么走着,漫不经心地想着远远近近的事情,与一颗心对话时小小的我被放大了无数倍,思维中无数灵动的念头撞击着,升华着,最后凝固成一个个清晰的思想。与自己呆在一处,很安静,很甜美。    再也不用考虑为法国人翻译一篇又一篇仿佛天书的技术资料,在“核岛”、“常规岛”里打滚,滚得满身泥浆也理不出头绪;再也不用在会场上耳听八方,嘴说六路地做同声翻译;不用应付一个个呐喊的电话,一遍遍轻声细语地说:“对不起,他出去了,您留个电话好吗?”————白天的尘嚣退去后,心灵的沙滩上只有一个素面无华的我慢慢地走,不需要微笑,不需要思想,不需要拼命奔跑。    我回到房间,拉上厚厚的窗帘,我的窝便被隔在别人的视线之外,这里是我的领地我的王国。我躺在床上,背后垫两只大枕头,在台灯像烟雾又像呼吸的暖光中看书,古文的外文的,小说,散文,不求甚解地看,看倦了就钻入被窝坠入梦乡。    明天,依然要坐着大巴去吃饭,依然要说着中文、英文、法文与各种各样的人寒暄打交道————白天塞满了我奋斗的模样,虽然有些疲倦,但我一丝不苟地坚持着,认认真真地在属于自己的轨迹上滑行着。    只要我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日子,生活会一天天地好起来,这样晚上的寂寞就会多一份厚厚的充实,我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在寂寞中休息自己,第二天的我又会精力充沛、神采飞扬走在阳光下面。    (写于日)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13.偷得浮生半日闲之回到核电站&&&&&&我最后一次去核电站上课是一个周日,我对司机老陈说:“你先回去吧,下午不用接我了,今天晚上我住在这里。”自从1998年离开这里,我有十年没有在这里住过了,我不知道下一次来这里是什么时候,这个晚上,我想再一次感受大亚湾。&&&&&&一个核电站原来的同事把她的宿舍钥匙借给我,这个周末她呆在市里,她那间面朝大海的美丽小房就归我使用了。&&&&&&培训部的人发给我三十块钱的工作餐票,我可以在他们的饭堂吃三顿相当丰盛的饭菜。鱼虾牛肉排骨米饭各种面食和花花绿绿的水果饮料。我安静地坐在一个角落,享用着不花钱的丰盛晚餐。十来年前,我也是坐在相似的餐厅里,吃着差不多的东西。环顾身边无数戴着眼镜的男人,还有若干是我能辨认出的相熟面孔,他们已经在这里又吃了十年的饭,他们看上去眼神宁静,红光满面。如果我当年根本没有离开,会是什么样子?是不是还在低着头填写出国申请的表格?&&&&&&吃完饭,我在淡淡的暮色里闲走。我再也找不到当年住过的宿舍楼,但我曾经工作过的LA办公区还好好地在那里。我曾经住过的宿舍就在LA的正对面。我比照着那个位置,找到了当年宿舍楼的方位,这里现在是一片厚厚的草地。我站在那片青草前很久很久,我和毕业于广外法语系大大咧咧的青以及她的小狗扣扣同室而居的快乐日子象海水一样漫过来。多年前,扣扣已经送到了乡下,而青,已在美国好几年,不可思议的是,她在那里学法语。最后一次接到她的电话是一年多以前。我再也没有她的一点消息,这个时候,我很想告诉青:我正站在我们住过的宿舍楼前,想着她。&&&&&&这几年核电站在海边盖了无数栋宿舍楼,某一栋楼的编号已经到了四十三,他们把位于大海边的这片庞大住宅区命名为“滨海花园”。这些楼只有五层高,一楼是车库,它们统一为米色,有精致细腻的外观和匠心独到的设计,如果这些楼在深圳市里,应当一平米两万多吧,而在这里,是免费的员工宿舍。&&&&&&从前的专家村是不可以随便进的,那里住着各个国家的专家们,以及他们不用工作的太太和象洋娃娃一样可爱的孩子们。但现在,专家村可以随便进出。那些路还是当年的名字,高大椰子树一点也没有变。橙色或者白色的小楼应当新近粉刷过,它们油润润,象刚做出的奶油蛋糕。&&&&&&我沿着李清照路,缓缓走向大海。涛声一浪一浪地拍过来,带着慵懒和咸味。大海边的岗亭处是一个无聊的保安,他在低着头打瞌睡。每天看着这片单调的大海,听着重复的涛声,难怪他会无聊。&&&&&&海就在眼前了,我认出了那些巨大的礁石,还有那片被海水冲刷后象皮肤一样细腻的沙滩。以前下了班,我喜欢来海边闲走,拾一两个白色的贝壳,或者坐在沙滩上,听着轰鸣的涛声,看着远天下渐变成淡蓝直到淡灰色的海。我可以一直这样静静地坐到夜色深浓。面朝大海,内心极度安静。其实,离开核电站时,最让我舍不得的不是这里优厚的待遇和无所不包的福利,而是这一大片触手可及的海。&&&&&&我脱掉凉鞋,光脚踩在沙滩上。这是我十多年前反复走过的路,涛声也与当年的一模一样,只是走路的人却不再是当年的我,时光忽地流转,这十年让我经历得太多,有失去,有疼痛,有喧嚣,有迷惘,有横飞的眼泪,有之后一点点的调整和恢复,渐渐有了崭新的一个我。这双不再是十年前的脚踩在十年前的沙滩上,心情复杂得让我无法辨认它的颜色和味道。&&&&&&夜空已变成墨汁色,沙滩安静下来,只有一对紧紧相拥的情侣面朝大海,一言不发地坐着。我站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看着他们很久,我可以感受到他们静谧的幸福和温暖。我喜欢两个人这样一言不发的温柔。&&&&&&来到同事的宿舍门口,我小心地打开房门时,心有些扑通乱跳,就象是一个闯入者在主人外出的时候,偷跑进他的家。她的房间整洁得不可思议,一张大大的床横在中央,浴室阳台,所有的设施与酒店没有什么两样。阳台正对着大海,站在那里仍然可以听到轰然击打沙滩的海浪声,一拍一拍有节奏地飘在夜空之上。&&&&&&海浪声穿透沉沉的夜,象摇篮曲一样晃在我耳边。看了很久的书,我有些累了,关掉灯时,我对自己说:“晚安,好梦。”
----------------------------------------
法语教师,自由职业。美食、音乐、独自出行爱好者。个人主页:目光里的海
& 在自己的城市里慢慢旅行:行走深圳
&邀请xuliang1215参加此活动
& 2000 - 2015 www.doyouhike.net
Version 4.7.8 -
15:45:00 +0800
粤ICP备号-2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猪肉炖粉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