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1,2融合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法及治疗费用

&&&&&&&&&&&&&&
&&&&&&&&&&&&&&&&&&&&&&
&&&&&&&&&&&&&&&
: &&&&DOI: 10.3969/j.issn.14.22.018
骨与关节循证医学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f the bone and joint
微小切口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Meta分析
冉 &兵,严&磊,赵晓蕾,谢远龙,蔡&林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四科,湖北省武汉市&430071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a meta-analysis
Ran Bing, Yan Lei, Zhao Xiao-lei, Xie Yuan-long, Cai Lin
Fourth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Zhongna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1, Hubei Province, China
参考文献(0)
腰椎退行性病变所致的腰椎滑脱、腰椎失稳、腰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等是引起中老人腰腿痛的主要原因,在经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腰椎融合是目前上述疾病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20世纪40年代Cloward[1]首次报道了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此后多位学者对该术式进行了报道,证实了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满意的临床疗效。但该术式需要广泛剥离椎旁肌,长时间牵拉,椎板切除容易导致软组织损伤和脊柱后柱失稳而导致医源性手术失败综合征[2]。
1982年Harms和Rolinger首次报道单一后外侧入路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即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该技术只切除一侧关节突,对椎管内硬膜及神经根干扰小,且保留了正常棘突、韧带及对侧椎板、关节突,故椎间孔入路与后路相比具有以下优势:降低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了治疗后硬膜外粘连,降低了治疗后瘢痕形成的概率,减少了术中出血量,避免了过度牵拉硬膜囊,减少了术中神经根损伤,因此更好地保护了腰椎后部软组织和骨性结构,故该术式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标准术式之一[3-6]。但是,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入路仍需较广泛剥离椎旁肌肉以及术中长时间牵拉,会导致局部肌肉坏死及纤维瘢痕化,易引起腰背部慢性疼痛及僵硬不适感等融合病的发生[7-9]。
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辅助器械的改进,多种微创技术已应用于临床。Foley等[10]于2002年首次描述了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Isaacs等[11]于2005年报道了通过改良的显微内窥镜技术,对20例患者进行了椎体融合。Schwender等[12]于2005年报道了利用微创手术器械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由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通过分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的天然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治疗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故其在临床已广泛应用。近几年,有关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和传统开放治疗对照研究的临床报道不断增多。有的学者通过对损伤、退变进行的组织学、酶学及影像学研究来论证腰背肌肉损伤与过度的肌肉显露、椎旁肌的撑开时间和压力之间的关系[13-14]。范顺武等[15]通过检测治疗后肌磷酸激酶水平、治疗后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研究上述两种治疗方案对椎旁肌的损伤情况和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许多学者还通过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并发症率、治疗后腰椎融合率等评价上述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16-34]。
由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发展时间并不长,目前有关微创腰椎椎间融合与开放腰椎椎间融合的临床疗效比较多为小样本单研究,大样本对比研究较少,为此本文综合现有的相关文献系统评价微创腰椎椎间融合与开放腰椎椎间融合在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术中相关变量、近、远期疗效及并发症发生率,其中术中相关变量评价采用术中出血量和手术时间为评价指标,近期疗效评价采用住院时间为评价指标,远期疗效评价应用腰背痛目测类比评分、腿痛目测类比评分、ODI为评价指标,以期为脊柱外科医生合理选择治疗方式提供最佳循证医学证据。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1.1 &文献检索&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第2期)、PubMed(1992年2月至2014年2月)、EMbase(1984年至2014年2月)、MEDLINE(1946年至2014年2月)、SCI(1992年2月至2014年2月)、CNKI(1992年至2014年2月)、CBM(2002年至2014年2月)和WanFang Data(1996年至2014年2月)。英文检索词包括: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disease,minimally invasive,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pen surgery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eta-analysis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腰椎椎管狭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法,ODI,Meta分析等。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并查阅本领域会议纪录、研究生论文等。文种限中、英文。
以PubMed和CNKI为例,中英文索引词如下:
#1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e disease
#2 minimally invasive
#3 minimally invasive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4 Open surgery-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5 #1 AND #2 AND #3 #4
#1 腰椎退行性疾病
#2 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OR 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3 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法(VAS)OR 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
#4 #1 AND #2 AND #3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比较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退化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或同期非随机对照试验。②患者治疗前下腰痛、间歇性跛行及下肢根性症状持续存在,影响正常生活,经3个月以上的系统保守治疗效果不佳。③辅助检查(X射线、CT、MRI)证实为腰椎退行性疾病引起的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腰椎间旁突出、腰椎失稳等患者。④文种限中英文,患者性别、年龄、种族、国籍不限。优先纳入随机和半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或分配隐藏。若未能找到相关的随机对照试验,则纳入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
排除标准:①年龄75岁以上者。②有脊柱畸形、外伤史、手术史。③严重椎间隙塌陷伴周缘骨赘形成者。④腰椎退行性侧弯者(Cobb角& 10&)。⑤骨质疏松症患者。⑥糖尿病患者。⑦合并严重内科疾病有手术禁忌证者。⑧精神异常或不能配合术后康复者,以及不能耐受手术者。存在上述任何1项者均列为排除对象。
1.3&文献筛选及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由2位研究员独立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文献,提取资料、评价质量并交叉核对。整个过程隐藏作者姓名、期刊名称、年份和国家,以避免主观偏见。根据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随机研究偏倚风险评估方法(Newcastle-Ottawa scale, NOS)评价随机研究质量[35]。评价内容包括研究对象选择(4个条目),组间可比性(1个条目)和结果测量(3个条目)。&★&表示评价条目质量为优,&☆&表示评价条目质量差。如遇分歧,讨论解决,必要时征询第三方意见以达成一致。
1.4&结局指标&①术中相关变量: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②近期疗效指标:住院时间。③远期疗效: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法、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法、ODI。④并发症(伤口感染,治疗后神经损伤,硬膜粘连、破裂,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移位和骨不连等)。
1.5&统计分析&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及其95%CI,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及其95%CI。采用SPSS 16.0统计分析软件,t 检验组间基线信息的差异,&2检验分析各研究间的统计学异质性,同质性好的研究(P & 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 分析;如存在异质性(P & 0.1,I2 & 50%),先分析异质性来源,若各研究间无明显临床异质性,可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并谨慎解释结果。如纳入数据不能进行Meta分析时,则只采用描述性分析。当纳入研究足够多时,可采用漏斗图分析观察是否存在发表偏倚。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已被公认为客观评价和合成某一特定问题的研究证据的最佳手段,通常被视为最高级别的证据[36]。本文采用Meta分析方法,系统全面地收集国内外公开发表的比较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或非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对19个国内外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增大了样本量,提高了检验效能,得出的结果更加可靠。
通过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比较,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有以下特点:①术中相关变量:出血量少(P & 0.000 01),说明术中对脊柱旁软组织损伤更小,然而,手术时间更长(P=0.005)。②治疗后恢复快,近期疗效好:住院时间短(P & 0.000 1)。③治疗后远期疗效: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小(P & 0.000 1),ODI小(P=0.02),远期腰背痛缓解率和功能恢复更好;然而腿痛目测类比评分(P=1.0)、远期腿痛缓解率组间差异无显著意义。④并发症发生率:组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
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是对后路腰椎椎间融合的一种改良术式,其减少了后柱结构的破坏以及有限的椎管内干扰减少了术中硬膜囊牵拉和神经损伤,治疗后瘢痕形成明显减少,但该技术仍需较大范围剥离椎旁肌等软组织,治疗后融合率较经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无明显降低[37]。Kawaguchi等[38]认为后外侧路腰椎椎间间融合过程中对椎旁肌的牵拉和撕裂,术后椎旁肌的挛缩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Gejo等[39]通过术后MRI图像和躯干肌力量测试发现患者椎旁肌生理结构遭到破坏以及出现了肌肉挛缩。Kramer等[40]研究多裂肌表面肌电图,认为椎旁肌损伤与治疗后腰背痛发生相关。近年来,因微创脊柱外科具有术中出血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已逐渐成为成为外科医生关注的焦点[41]。随着新型辅助器械的出现和术者经验的积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对人体脊柱正常解剖生理结构的破坏上,治疗后康复时间和住院费用上均较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有了相应的减少[18,37-38]。Peng等[42]对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和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患者6个月及2年随访,其腰痛和下肢症状都得以明显改善,而2种治疗方式的改善程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前者明显降低。
本文结果显示,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比较,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较长。这与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微创通道下行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的手术野较小、术者以斜行视角操作、助手术野受限影响与术者配合等因素有关。康辉等[43]应用Quadrant通道对36例患者行微创TLIF手术,其手术时间较开放性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长。Kawaguchi等[38]认为腰椎术后椎旁肌的损伤不仅与术中牵拉程度有关,还与牵拉时间有关,长时间的牵拉使肌肉内毛细血管血流明显减少,可引起肌肉缺血性改变。因此,如何减少椎旁肌的牵拉强度和时间是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挑战。
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出血量少是因为其对软组织损伤小。12篇报道了术中出血量的研究,均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较低,其平均术中出血量差值为271.05 mL。廖晖等[2]认为下腰椎退行性疾病行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过程中失血主要来自椎管减压、椎间隙处理等步骤,术中对椎旁组织损伤越小,出血越少。5篇文献报道了术后引流量,结果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后引流量更少[19-20,23,25-26]。有研究报道认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因具有组织损伤轻、出血少等优点,其更加适合于伴有多发病的老年患者[44-46]。早期恢复快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另一个优点。11篇报道了住院时间的研究结果表明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的住院时间均短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5篇研究报道了开始下床活动时间, 治疗后镇痛药应用情况等早期恢复指标, 结果显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均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19,23,25-26,31]。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保留了下腰椎后部肌肉和韧带的完整性,且对椎旁肌神经支配影响甚微,有利于下腰椎后部结构功能的早期康复。故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明显降低患者早期腰痛症状和改善腰部功能状态,有助于提高腰椎手术的早期临床疗效。
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远期腰痛缓解率差异有意义,运动功能恢复情况(ODI)前者略优于后者,远期腿痛缓解率两者差异却无显著性意义。纳入的部分研究认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远期疗效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14,16-18,23]。其原因可能为微创组手术时间长,术中对椎旁肌牵拉致使椎旁肌缺血时间长;另外,部分手术微创牵开器可能无法达到真正的肌间隙入路,而是钝性分开多裂肌纤维,仅多裂肌在椎板和棘突上的小部分附着点被保留。因此,经多裂肌肌间隙入路微创融合并未减少对椎旁肌的损伤。本文结果还显示组间术后伤口感染,术后神经损伤,硬膜粘连、破裂,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移位和骨不连等并发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此为总并发症组间差异结果,因部分研究未提供足够的原始资料,故未行单个并发症的差异分析。
本文的局限性:首先,本文仅纳入随机对照试验少,因此由于缺乏大样本病例的随机对照研究,是本文结果可信度局限。其次,本文结论是基于有严格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适应证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另外,系统评价的局限性:①由于在骨外科临床中实施完全随机及盲法的难度较大,故实验的纳入文献质量有限。②由于纳入文献的限制,实验的评价指标不全。
结论:综上所述,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对腰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ODI),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手术时间长是其相对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的劣势。但目前大样本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较少,缺乏有力证据支持哪种方案是最佳选择,术者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随着微创理念的发展、相关应用解剖学研究的深入以及辅助器械的改进,多种微创技术已应用于临床。Foley 等于2002年首次描述了微创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Isaacs等于2005年报道了通过改良的显微内窥镜技术,对20例患者进行了椎体融合。Schwender等于2005年报道了利用微创手术器械对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行经椎间孔腰椎融合。由于微创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通过分离多裂肌和最长肌间的天然肌间隙入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中失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治疗后并发症少等优势,故其在临床已广泛应用。近几年,有关腰椎退行性疾病微创手术治疗和传统开放治疗对照研究的临床报道不断增多。有的学者通过对损伤、退变进行的组织学、酶学及影像学研究来论证腰背肌肉损伤与过度的肌肉显露、椎旁肌的撑开时间和压力之间的关系。范顺武等通过检测治疗后肌磷酸激酶水平、治疗后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比研究上述两种治疗方案对椎旁肌的损伤情况和治疗后患者恢复情况。许多学者还通过比较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腿痛目测类比评分、治疗后并发症率、治疗后腰椎融合率等评价上述两种治疗方案的优劣。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研究亮点: 1文章创新性通过Meta分析方法比较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单节段和多节段腰椎退行性疾病的融合过程中相关变量、近期疗效、远期疗效、治疗后并发症评价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与安全性差异。
2 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方面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Oswertry功能障碍指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二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手术时间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短。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方法: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2014 年第2期)、PubMed、EMbase、MEDLINE、SCI、CNKI、CBM、WanFang Data,检索时限为到2014年2月;收集采用微小切口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随机或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试验、提取资料和评价质量后,采用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
结果与结论:纳入1个随机对照试验,18个非随机对照试验,共1 40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传统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相比,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具有椎旁肌损伤小,出血量少,住院时间短,早期疗效好,腰痛远期缓解率高等优点;但是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在改善远期运动功能,远期腿痛缓解率,减少并发症方面并不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治疗;且手术时间更长。因此,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采用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能较好解决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的病痛。由于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存在局限性,上述结论仍需大样本、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临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评估病情,选择最佳治疗方案。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Abstract:BACKGROUND: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confirmed that minimally invasive and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approaches for single-segment and multi-segment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 were effective, but their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remain inconclusive.
OBJECTIVE: To systematically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METHODS: Databases including The Cochrane Library (Issue 2, 2014), PubMed, EMbase, MEDLINE, SCI, CNKI, CBM, Wanfang Data were searched to collect th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and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about minimally invasive and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The retrieval time was from foundation to February 2014. The studies were screened according to inclusion and exclusion criteria. The data were extracted and the quality was evaluated by two reviewers independently.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using RevMan 5.2 software.
RESULTS AND CONCLUSION: A total of 1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 and 18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involving 1 400 patients were included. The results of meta-analysi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had many advantages, such as small paraspinal muscle injury, less blood loss, short hospital stay, good early effects and high long-period remission rate of lumbago. However,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as not superior to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in improving long-period motor function, long-term remission rate of leg pain and in reducing complications. Moreover, the operation time of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was longer. Therefore, under the premise of strict indications, 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could better solve the complaint of patients with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For the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limitation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this conclusion still requires to be further proved by performing a larger scale and a higher quality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ails. It suggests that doctors should choose a best therapy for patients according to an integrative disease assessment.
杂志出版内容重点:;骨植入物;;;内固定;数字化骨科;
全文链接:
Key words:
中图分类号:&
蔡林,博士,教授,主任医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骨四科,湖北省武汉市
430071 &&&
作者简介: 冉兵,男,1989年生,重庆市人,土家族,武汉大学在读硕士,主要从事脊柱、骨肿瘤方面的研究。
引用本文: &&
磊,赵晓蕾等. 微小切口与经椎间孔腰椎融合治疗腰椎退行性病的Meta分析[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Ran Bing,Yan Lei,Zhao Xiao-lei et al.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open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for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 a meta-analysis[J]. Chinese Journal of Tissue Engineering Research, ): .
2.1&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质量评价 &初检出相关文献 1 563篇,其中中文文献862篇,英文文献701篇。排除动物实验、重复发表及明显不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后,经阅读文题和摘要初筛纳入112篇文献。进一步查找和阅读全文,严格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筛选最终纳入19篇文献[16-34],共1 400例患者;其中英文文献14篇,中文文献5篇。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621例,单节段融合529例,多节段融合73例,未说明融合节段19例;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729例,单节段融合594例,多节段融合67例,未说明融合节段68例。
采用NOS量表对纳入的19篇文献进行质量评价[35],其中4篇文献8个评价条目均为优&★&属高质量研究;9篇文献8个评价条目中仅有1个条目评价为差&☆&属质量较高的研究;6篇文献8个条目中有2个条目质量评价为差&☆&属质量中等的研究。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文献质量评价见表1-3。
2.2&Meta分析结果
2.2.1&术中变量 &19篇纳入研究中12篇报道了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故纳入12篇文献数据进行分析[20-21,23-27,29-31,33]。手术时间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MD= 12.19,95%CI(3.73,20.65),P & 0.000 01,I2=8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敏感性分析, 结果显示,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手术时间较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短,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5,图1)。术中出血量异质性结果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大[MD= -271.05,95%CI(-345.17,-196.93),P & 0.000 01,I2=97%],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术中出血量明显比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少,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0 01,图2)。
2.2.2 &治疗后近期疗效&11个研究报道了平均住院时&间[17,19-20,23-27,30-31,33],故纳入11个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异质性结果显示各研究异质性明显[MD=-3.32,95%CI (-4.16,-2.48),P & 0.000 1,I2=93%],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合并分析,结果显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住院时间明显较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短,二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0 01),说明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患者早期恢复更好(图3)。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其他早期恢复指标较少被报道,有7个研究比较了两组治疗后镇痛药应用时间和剂量、引流量,及治疗后下床活动时间、开始工作时间[19,23,25-26,31-33],结果显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
2.2.3& 治疗后远期疗效&17篇文献报道了末次随访(&10个月)的腰痛目测类比评分[17-31,33-34],7篇文献报道了末次随访(&10个月)的腿痛目测类比评分[18-19,21,23,27-28,34],13篇文献报道了末次随访(&10个月)ODI[17-21,23-24,25-29,31,34],故纳入报道文献的数据进行分析。腰痛目测类比评分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MD=-0.54,95%CI(-0.79,-0.28),P & 0.000 1,I2=86%],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合并分析,结果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腰背痛缓解率远期效果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001,图4)。
腿痛目测类比评分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明显[MD=-0.00,95%CI(-0.38,-0.38),P & 0.000 1,I2=81%],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合并分析,结果示,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腿痛远期缓解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1.0,图5)。ODI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明显[MD= -1.03,95%CI(-1.87,-0.18),P=0.000 6,I2=65%],故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行敏感性合并分析,结果示, 微小切口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略优于开放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2,图6)。
2.2.4 &并发症&17篇文献报道了术后并发症[16-17,19-33],报道的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术后神经损伤,硬膜粘连、破裂,内固定松动、断裂、Cage移位和骨不连等,故纳入17篇文献进行分析。并发症异质性结果显示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MD=0.74,95%CI(0.51,1.08),P=0.64,I2=0%],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敏感性分析, 结果示,两组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12,图7)。
2.3 &发表性偏倚分析&漏斗图分析结果显示,腰痛目测类比评分、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ODI的漏斗图集中在图形上部,左右基本对称,表明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而术中出血量、3个指标的漏斗图不对称,表明其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
930 ? 650: true); max-width: 930">
没有本文参考文献
平,张元智,窦
蕊,郭志英.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辛大奇,霍洪军,杨学军,邢文华,赵
峰.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武兴国,黄
健,蒋煜青,郭伟康,王
军.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毕中普,夏
磊,徐静磊,周亚旗,柯广水,桑
亮.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王经宇,张春霖,翟福英,李振伟.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张志峰,史
星,郑雷刚,霍洪军,李志军.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康,孙根文,乔培柳,塔依尔o阿不都哈德尔.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刘航涛,王万明,林智军,陈国仙,林国叶,李平生.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簕,娄爱菊,丁
志.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鹏,金格勒,杨
毅.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马文辉,张英泽.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林清,杜斌,魏攀登,陈志信.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黄婉静,田
京.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孙海波,王阳,潘进社.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李际才,刘平均,贺用礼,赵卫东,梁栋柱,毛炳焱. [J].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 .
&版权所有:《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辽ICP备号 新出审字[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地址:沈阳10002邮政信箱,邮编:11018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腰椎骨折的治疗方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