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是不是错的对爱的人不说谎也有错?人还是装点糊涂好………

中国人为什么爱说谎?
&&新周刊&&第320期
人人说过谎,这没什么不得了的。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225',
container: s,
size: '910,250',
display: 'inlay-fix'
近日,《辉煌中国》在央视热播,广大人民群众反响强烈。国家的飞速发展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祖国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巨大贡献让我们深感荣幸。这个国庆长假,焦点不应只放在“八天”。别忘了享受和平年代繁荣昌盛的同时,去看看《辉煌中国》,感受这部让我们热血沸腾的纪录片。
在此可输入您对该资料的评论~
(window.slotbydup = 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4540180',
container: s,
size: '250,200',
display: 'inlay-fix'
热门资料排行
添加成功至
资料评价:
所需积分:0楼主邀你扫码
参与上面帖子讨论
发表于:02-04-02 21:38
今天的日子转眼也是回忆了
 城市小了 
 兰花开了 
发表于:02-04-02 21:46
MD,看着郁闷!!!
发表于:02-04-03 18:07
呵呵!!!远方你是缺少锻炼才郁闷!!!
        \\\\\\|///  
       \\\\ .-.- //  
 .      ( .@.@ )  
 +-------oOOo-----(_)-----oOOo---------+  
 |我就是我,我还是我,说了是我了哈哈!  | 
 +---------------------Oooo------------+ 
发表于:02-04-03 22:53
LOU,我想知道,有一次到底是谁把浙聊服务器弄当掉的,是你还是凌大虾还是PRC?
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怎么干的?
刻张盘吧,把该留的,全保存下来,每人一张,工本费十元。
发表于:02-04-04 17:25
老五,这事你还记的呀!!我只是找到聊天室里漏洞,呵呵!!改了些聊天室的页面,其他也没做什么!!用的只最原始的工具WEBPOST传的,当时我也是想不通怎么会有这么低级的漏洞呵呵!!就是管理员没有设密码呀!!!哈哈!!:)
        \\\\\\|///  
       \\\\ .-.- //  
 .      ( .@.@ )  
 +-------oOOo-----(_)-----oOOo---------+  
 |我就是我,我还是我,说了是我了哈哈!  | 
 +---------------------Oooo------------+ 
发表于:02-04-04 17:44
KAO.那么长。晕倒死。
 谁能替我照顾裸露荒野的孩子  
 谁就是我的妻子  
 谁能执玫瑰色的长剑刺破天空  
 谁就是我的兄弟  
发表于:02-04-04 23:50
回忆总是那么美好!!!!
不知道大家现在怎么样了?
 我生活中的喜悦,或是悲哀, 
  都是小小的、一点一点。 
   就好像一滴墨汁掉进了清水里, 
    缓缓地化开,最终留下的, 
     不过是个淡淡的影子。 
 -------------------------------- 
发表于:02-04-05 11:08
怎么样不知道,不过拖家带口的好象也已经不少了
发表于:02-04-05 13:10
好象基本没有拖家吧?
            
              
发表于:02-04-05 21:48
远方,你娶了没?
 我生活中的喜悦,或是悲哀, 
  都是小小的、一点一点。 
   就好像一滴墨汁掉进了清水里, 
    缓缓地化开,最终留下的, 
     不过是个淡淡的影子。 
 -------------------------------- 
发表于:02-04-05 22:46
带口的更少。
发表于:02-04-06 00:16
流窜疯,咱妈身子骨还行吧
发表于:02-04-16 22:32
  果然是往日情怀了。
  接下去的一句伤风景的话就是:往日不再来了。
发表于:02-09-08 00:51
没想到往日里没有的旧贴这里倒有了,呵呵,戴眼镜的蛇,你可真是有心了
发表于:02-09-08 19:39
小小好难得啊!
发表于:03-08-02 16:55
晕,实在太长
发表于:10-05-29 16:19
还有我十多年前的臭诗...哎...
发表于:10-05-29 21:59
那段日子看看都开心,,,可惜再也不会有罗
&&&&●再看就毙了你&●&
  ┳→→&&&┗┛&
  ┛┗&&&┛┗
发表于:10-07-12 01:12
我COPY下来慢慢看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
求佛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昨夜今宵皆是尘,死鱼破网都没辙。
发表于:11-03-30 00:00
城南小陌又逢春
只见梅花不见人
发表于:11-08-25 16:48
收藏了。记忆已经很模糊。回味一下。
发表于:11-12-29 00:10
继续证明自己还活着
你尚未登录或可能已退出账号:(请先或者
【敬请阅读】
亲爱的网友们,、有更新哦!
请您务必审慎阅读、充分理解各条款内容,特别是免除或者限制责任的条款、法律适用和争议解决条款。免除或者限制责任将以粗体标识,您应重点阅读。
【特别提示】
如您继续使用我们的服务,表示您已充分阅读、理解并接受《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全部内容。阅读《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过程中,如果您有任何疑问,可向平台客服咨询。如您不同意《西祠站规》、《西祠胡同用户隐私保护政策》的任何条款,可立即停止使用服务。
南京西祠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我已阅读并同意、中的全部内容!&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习题详情
22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65.9%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 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 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 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 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 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 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 装饰化的糊弄。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 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 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⑥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 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 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日《光明日报》,有删改)【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6分)首先,指出在当前期待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既可能会产生瑰宝也可能出现泡沫;接着,举例阐述什么是“文化瑰宝”和“文化泡沫”;最后,通过对比,提出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3-江苏省南通市高三第二次调研测试语文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概括文章的思路,阅读文章是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概括思路。本文先指出文化事业的问题——可能会出现泡沫,接着区别什么是“文化瑰宝”和“文化泡沫”,最后提出改如何正确的文化事业的发展。试题分析:作者的这句话,主要针对现实的情况来说的。有的地方将主题文化公园利益化,有的则肆意破坏古迹,有的地方的文化活动走过场,忽视文化的灵魂等等,以上问题需要学生找到相关信息,进行概括和归纳。考点: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小题3】试题分析:此题看似一个开放题,其实也有限制。学生在回答时,一定要参考文章中对文化事业的态度,将其作为答案的核心,然后再进行拓展和延伸。否则,就可能出现“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问题。考点: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 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 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 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 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 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 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 装饰化的糊弄。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 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 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⑥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 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 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日《光明日报》,有删改)【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____【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____【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____”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王蒙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 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 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 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 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 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 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 装饰化的糊弄。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 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 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⑥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 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 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日《光明日报》,有删改)【小题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6分)____【小题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6分)____【小题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6分)____”相似的习题。账号(邮箱/学号/手机号)
HR职场兵法10——识人用人有误区
"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这是我国元代时期马致远在《半夜雷轰福碑》杂剧中对识人出现误区的至理名句。他在这里把毁灭人才、颠倒是非的封建社会的不平现象的贤能之士的人幸遭遇都唱出来了。这说明了识人之误必然产生是非不分、贤佞不辨、人妖颠倒的恶果。
"曹瞒老去不解,误认孙郎作阿琮。"这就是说,曹操老了时真是糊涂,错把毫无作为的刘琮当作了孙权。其实,在识人的问题上产生误区,又何止曹操一人。就是孔子这位鼎鼎有名的大圣人也在识人上产生过过失。孔子自己后来发现自己在识人问题上的过失时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这就告诫后人:根据言语识别取人,就会因为信任宰予这样的人而犯过失;根据容貌识别人,就会因为不能任用子羽这样的人而犯过失。根据古书记载,宰予是孔子的学生,此人善言词,能说会道,博得孔子的信任,后来事实证明,宰予并不像他自己对自己评价的那么好,说的和做的差距很大。而子羽作为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只是在容貌方面显得很丑,孔子不喜他,于是不得已而退学。后来事实证明,他是个品学兼优的人。
"回看世上无伯乐,却道盐车胜月题。"在世上人一时没有伯乐的时候,明明人才不得其用却反说用得很好。我们今天要想不重蹈前人的覆辙,必须走出识人的误区,勿以有色眼光看人,勿以名利地位识才,勿以言取人,勿以貌取人,勿以情识人,勿以已度,勿以线知人,还人的真正的本来面目。1. 有色眼光之误区
在识人的问题上,人们最厌恶的是用有色眼光来看人。所谓用有色眼光看人,就是带着事情色彩,戴有色眼镜,带着成见看人。正如当前社会流行的一种说法那样,用有色眼光看人的人,往往是他"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中,你就中,不中也中;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这种带有色眼光看人,古今中外,屡见不鲜。
由于社会的偏见,没有出名的"小人物"总是一开始被人看不起的。如法国年轻的数学家伽罗华17岁时写出关于高次方程式代数解法的文章,送到法兰西科学院,没有受到重视。20岁时,他第三次将论文寄去,审稿人波松院士看过之后的结论是:"完全不可理解!"又如苏格兰科学家贝尔发明电话,他将自己的想法说给一位有名的电报技师,那位技师认为贝尔的想法是天大的笑话,还讥讽说:"正常人的胆囊是附在肝脏上的,而你的身体却在胆囊里,少见!少见!"只是由于贝尔有很高的自信,才使实验坚持下去获得成功。
学术上的门户之见,也属于有色眼光看人的一种。年,英国皇家学会成为研究碰撞问题悬赏征文。荷兰人惠更斯文章质量最好,可是,因为他不是英国人,而被扣发文章。惠更斯的论文后来被法国赏识,在法出版,他本人当人了法国科学院院长,为法国的科学上赶英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有名皆从无名来,更有名胜有名。这个人才发展的内在规律要求我们,不要总是盯着名人、专家,而要把眼光多对准潜人才。由于对潜人才的忽视而使受到压抑、埋没的事例发人深省。据有关资料介绍,一位从事药物研究的青年科学工作者,发现中药苏之胡中有一咱植物碱。这种植物碱可使动物神精产生某种特殊的痉挛现象。他的这一发现是1964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口头宣布的,1965年写成论文却无处发表。直到1976年才在一个地方刊物《新医学》登出摘要。可是,1970年英国《自然》杂志载文宣布意大利某学者作出类似发现。
人才处于逆境时,最需要支持。世俗的作法是"墙倒众人推",有见识的人,能够排众议,珍惜人才,为人才撑腰。著名乌克兰诗人、画家、革命民主主义者舍甫琴科,小时候是一个被人看不起的家奴。穷困的生活使他得不到学习的机会,只能靠装饰不定期作坊当学徙,背着老板偷偷画两笔。有位识才的画家看他有点艺术才能,就设法同他的主人交朋友,介绍舍琴同大画家布留洛夫相识。是布留洛夫用2500卢布为舍琴科赎身,才使之获自由。成为在美术、小说、诗歌方面均有成就的著名人才。这就说明了,只要不带感情色彩,不戴有色眼镜,没有私心,没有成见,识人才能使贤者脱颖而出。
2. 名利地位之误区
正如谚语所说的那样,中外历史上常常出现"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即相马时看马瘦就排斥在千里马之外,识人时只要看到处于贫穷时就往往被错认为不是人才。历史上的李存勖就是以门第取人的。
李存勖是五代时割据河东的李克用之子,其父死,他嗣位为晋王,与五代第一个五朝后梁连年混战,终将之消灭,统一北方,创建后唐。李存勖本是沙陀部人,他创建的王国之所以称后唐,因其父李克用曾帮助唐朝镇压黄巢起义军有功,唐朝赐予国姓,李存勖也就以唐的继承者自居,故称后唐,并沿用唐制。在用人上,他"求唐旧臣,欲备百官"(《资治通鉴》卷271)。还"于四镇判官中,选前朝士族,欲以为相。"(《资治通鉴》卷272)因他用人只讲人门第,而不问其有无才能,结果所用多庸才。
苏循出身名门,唐昭宗时任礼部尚书,因政权操纵在朱温手里,他便向朱温献媚取宠,要昭宗禅位给朱温。他以为拥戴有功,将任宰相。后梁宰相敬翔鄙视其人,对朱温说:"苏循俱无士行,实唐家之鸱枭,当今之狐魅,专卖国以取利,不可立维新之朝。"苏循便投奔李存勖,竟被任为河东节度副使。
豆卢革,原是唐同州刺史,他只会写些歪诗,无他才能。李存勖称帝后,有人因他是名家子向上推荐,却被任为行台右丞相,不久又拜平章事。他做事多错乱,拟议官阶,前后倒置。他任相后,不理政事,却专心修炼,求长生之术,尝服丹砂,呕血数日,几乎丧命。
卢程虽是进士,却无才干,李存勖任晋王时召他到帐上起草文书,他说:"叨忝成名,不闲笔砚"。李存勖本要他当掌书记,因他连文件也不能起草,便令冯道任此职,他认为自己门第高而位在冯道之下,愤慨不平地说:"主上不重人物,使田里儿居余上。"李存勖即帝位,因他找士族任相,连文书也不能起草的卢程致却被任为宰相。卢程虽治国无能,但会作威作福,他出巡时,高坐桥上,"所到州县,驱率丁夫,长史迎谒,拜伏舆下,少有忤意,因加笞辱。"
李存勖政权不固,兵变致死,虽由于他骄矜荒淫,重敛多征,但其用人不当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看,东郭先生因穿着破烂被人看错,就是以名利地位识才的误区。
世界上,势利眼的人多,人贫困时看不起,富贵时相争高攀却攀不上。
"相士失之贫",是说人才因为贫而被看错。世上势利眼的人是看不起贫困的士人的,也恰恰在这点上看错人。除了一些生长在富贵之家的人外,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在他们未被发现或未知名时,一般都是处于底层,处于贫困的,贫困不能说明人有否才能,有无作为,如困人贫困而看低人,也就往往看错人。
以名利地位来识人,有才也会被看成无才,无才却可能会被看成有才。魏惠王就是以地位看人识人,从而确认其是否有才的。
有的人物色人物往往是眼睛向上而不向下,地位低的人是看不上眼的。战国时魏惠王正是这样看不起公孙鞅,因而有在才不用,将他输送到敌国--秦国。
魏相公步痤病重,魏惠王前往探看,说:"公叔病,即不可讳,将奈社稷何?"公孙痤答道:"痤有庶子公孙鞅,愿王以国事听之也。如弗能听,勿使出境。"惠王默然,出而对左右说:"岂不悲哉!以公叔之贤,而谓寡人必以国事听鞅,不亦悖乎!"公叔痤死,公叔鞅便抽奔秦国,秦孝公纳而用之,结果是秦国日强,魏国日弱。
魏惠王是战国七雄之一的魏国国君,是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其相公孙痤病危,要求其推荐后继者以辅佐,痤荐举他的御庶子,即家臣,这是低级的官员。魏惠王认为公孙鞅是个小官吏,这样地位低下的人而公叔痤竟要他"以国事听之",这不是"不亦悖乎!"竟是说公叔痤是病得糊涂说乱语。公孙痤也知惠王不用公孙鞅,叫鞅来告诉他并要他快走,公孙鞅认为惠王不听痤的话任用他,也就不会听痤说的话"勿使出境",因为在惠王的眼里,公孙鞅是个无足轻重的人,是不会把鞅放在心里,也就不会理他的。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公孙鞅一入秦,以霸道说秦孝公,孝公正想称霸于天下,公孙鞅所说正称已意,因而大为赏识,任鞅为左庶长,掌握军政大管,实行变法。同是一个公孙鞅,在魏惠王的眼里是个无足轻重的"小人物",而在秦孝公那里,却让他掌握朝政,成为个改天换地的"大人物"。他实行两次变法,使秦国起了根本的变化,奠事实上了秦国富强的基础。
魏惠王不知用人,大才如公孙鞅不用,却用嫉贤妒才的庞涓之流,致齐国能用被他迫害致残的孙膑的计谋,于马陵设埋兵大败魏军,全歼魏军十万。而秦有公孙鞅辅佐,国边日强,魏在西方屡败于秦,失去少梁(今陕西韩城)和安邑,河西屏障开始被秦突破。公元前343前,公孙鞅率秦兵伐魏,虏魏将公子,从此,魏国国势日衰。
公孙鞅因有功,秦封于商地,尊为商君,故也称为商鞅。
在封建统治阶层中,代表进步力量的政治家、思想家始终敢于同腐朽的门阀观念作斗争,要求不拘一格,广选人才。
封建社会,大地主、贵族豪门控制了国家政权,为了巩固既得利益,他们在封建世袭制度的保护下,在用人问题上不可避免地采用一条重出身门第、任人唯亲的人事垄断政策。在这种黑暗的门阀制度面前,一些有头脑、有作为的政治家、思想家发出了"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的抗争。
汉高祖刘邦出身农民,游荡无业,被人看不起,但是他在与项争夺天下的战争中,之所以打败项羽建立了西汉王朝,是与他身边聚拢着一个宠大而优秀的人才集团分不开的。刘邦常以自己的谋臣、猛士自豪。在他平定彭越叛乱之后,曾慷慨激昂地唱起大风歌:"大风起兮去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事实确实如此,刘邦身边的功臣猛士来自社会的四面八方,各个阶层,而且其中不少是出身低微的人。如张良是破落贵族,周勃是吹鼓手,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子,娄敬是车夫,陈平是游客,韩信是流浪儿,郦食其是穷书生,彭越、黥布是强盗,而且在这些中有许多还是从敌人营垒中争取过来的人才。刘邦对这些三教九流的人物,不仅不拒之门外,还公开宣称自己不如他们。他这种代表进步阶级的用人原则和高超的驾驭人才的策略,使得各类人才汇聚门下,各显其能,取战胜项羽的人才优势,从而奠定胜利的基础。
3. 言语之误区
古人云:"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这就是说,以一个人的谈话去估价人,人们就会只去装饰自己的言谈;而根据一个人的行为去评价人,人们才会在行动上尽量去做好。说明评价一个人应该重在行动,而不要迷惑于表面的夸夸其谈。
如果以言的标准来识人取人,问题就会产生。历代有识之士已经看出这一点了。"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死亡。这就是说,如果以言论为标准来识人取人,认为一般人所称赞的是贤人,一般人所底毁的是不贤的人,那么党羽多的就会被任用,党羽少的就会被排挤。这样奸邪势力就会结党营私而埋没贤人,忠臣无罪被置于死地,奸臣以虚名骗取爵位,社会就愈加混乱,国家也就不能避免死亡了。所以,权衡利弊得失,不能以言取人。不可以一时之誉,断其为君子;不可以一时之谤,断其为小人。
4. 相貌之误区
识人学主张勿以貌取人,是因为以相貌取人容易识错人,用错人。只要稍懂得一点识人用人的历史,就不难理解这一点。
所谓貌,是指相貌、外表、姿态等等,概言之,是说人的外貌,它与人的内貌有一定的联系,又不样。照理说,人的外貌应是其人的内貌的反映,如人的内心的喜怒哀乐,往往是外貌中表现出来,但并非人人如此,有些人则喜怒不形于色;又有些人,内心所想的是一套,表现于外的却另一套。这种表里不一的人,其城府甚深,使人难于测知。尤其是心险而巧的人,善于掩盖其真相,而以其假象骗人,使用人落入圈套而不自知,致把坏人当作好人。因此,在历史上,不少以貌取人者,往往失误,致知错人用错人而自吃苦头,甚致败亡。
我们主张忽以貌取人,勿以貌识人,不仅是因为以貌取人和以貌识人而百害而无一利,还在于人的长相如何,跟他有无真才实学没有必然关系。有的相貌堂堂,腹中空空如也;有的长得丑怪,却是经纶满腹,古今不乏这样的典型例子。而用人者往往以相貌取人,故往往知错人,用错人,甚至害已害国害民。
为何以相貌取人多失?这是因相貌不能反映人的实际情况。因为奸佞的人,对人虽暗藏杀机,表面可以笑脸相迎;良善的人,虽有菩萨心肠,对人也可能怒目相看。一个长得面目可憎的人,也许他心地最善良;一个生得很漂亮的绝世美人,也许她为人比毒蛇还狠。因此,看人要重在其行,而不在其相貌,不然,以相貌取人必多失。
5. 警惕离间术
在识人用人问题上,我们要警惕某此人因种种原因而采取的离间术。
离间术是一种圈套,是离间者(主体)在被离间者(客体)之间拨弄是非,制造矛盾,以期破坏他人团结,以便从中获利的一种圈套。离间术拂去圈套的伪装之后,实际上是一种主体以客体的侵害行为。
离间术在生活中有多种表现,如创造条件,促使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的误会;或将误会加以渲染,扩大他人之间的分歧;或编造谎言,制造矛盾,破坏他人团结,等等。离间术的外在表现虽然多种多样,但它的内在本质却是唯一的,那就是:使人为已,陷入益已,抑人扬已,损人利已。
离间术有以下特征:
一是目的性。任何离间术都有明确的目的。只有在目的的驱使下,离间的所有行为才可以表现出实际意义。离间者的目的是自我的、本位的,是建立在实际自我利益基础之上的。有时它为的是获取个人的某些利益,有时则表现为满足个人的某种心理,有时也可能是为了小集团的利益,但无论如何,它都是建立于私欲、颓废、反动之上的。离间者的目的不在离间过程本身,而且于达到离间之后的结果。
二是隐蔽性。离间者的目的决定了行为的隐蔽性。因为伴随着离间术的实施,离间者对被离间者的侵害行为已经开始,而这种侵害又是巧借被离间者之间的摩擦力量去进行的,况且,一旦离间成功,被离间者的利益受损则是绝对的,所以,离间者只有使被离间者只有使被离间者在表面上知情,而不能在根本上知底,才能达到他离间的目的。因此,隐蔽性性贯穿在离间活动的始终。
三是欺骗性。离间的隐蔽性决定了离间手段的欺骗性。因为离间是一种侵害行为。且要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实施,又要做到隐蔽得"天衣无缝",显然采取正当的、公开的手段是不行的。所以,离间者往往会制造假象,欺骗客体,使其产生错觉,作出错误的判断,形成错误的认识,以便便其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尽管离间术具有隐蔽、诡诈的特点,但还是可以破译的。识破离间术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联系分析。任何离间者要想达到离间他人的目的,必然要与被离间者发生这样那样的,或明或暗的联系。因为没有联系就无法借助客体之间的摩擦力量,再高明的离间术也无法得以实施。因此,谁突如其来地与你发生联系,谁就有可能在实施离间术。其次是利益分析。一般说来,离间术通常是伴随着利益冲突而实施的,而离间者往往又是被离间者发生矛盾后的直接或间接受益者。因此,对人际冲突制造者的利益得失进行分析,有利于识破离间者的真面目。最后是反常分析,任何离间术,无论它怎样高明绝伦,只要它付诸实施,总要留下一此反常的痕迹。因此,对反常的蹊跷的行为进行认真分析,进而反向思维,弄清人际冲突的来龙去脉,对于破译离间术很能有帮助。
总而言之,离间术的破译应建立在对其行为特征的综合分析之上,既不能盲目猜疑,又不可掉以轻心。
凡为领导者,在与他人发生冲突的矛盾时,一定要冷静分析矛盾的缘由,警惕离间术乘虚而入,要以在局为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尽快弄清思想,消除矛盾,达到新的团结。
人世间,绝大多数人是真诚和善良的,但也确有一些虚伪和刁滑的丑类。那种为了个人的私利而在同志之间施用离间之术,借以挑拔离间彼此团结的龌龊之辈,就是这些丑类的一种。
历史上因一些人采取挑拔离间术,使一些君主误把贤识为不肖,则不肖之人则误识为贤才,最后导致国家破亡。
历史上的隋文帝次子杨广就是利用的离间术,挑拨太子与其父皇母后的关系,最后杀父登上皇位的。
隋文帝是历史上一个较好的皇帝,他带头提倡节俭,努力推动生产发展,使隋朝富裕冠历人王朝,但因选错杨广继位,隋传二世而亡。他之所以选择杨广,是因他和其妻独孤皇后,偏恶太子杨勇,致被次子杨广蒙蔽之故。
有所恶,是人的常情,如恶其所应恶,无可非议,但应恶而恶得过分,将会对被其所恶者有错误的看法。杨坚夫妻对其长子杨勇就是如此。
《隋书·房陵王勇传》记载:杨勇好学,擅长词赋,为人宽仁和厚,性情率直。隋文帝即帝位后,立杨勇为太子。军国政事,都令勇参决。勇处理政事,能体察民情,"时政不便,多所损益,上每纳之。"文帝重节俭,因见勇穿"文饰蜀铠",心里很不高兴,认为这是奢侈,便严厉批评。如仅限于此,问题不大。勇母独孤皇后性最妒,她不仅不准文帝与宫女相近,凡大臣纳妾也心恨之。她因勇多几个内宠,宠爱妾云氏而不喜元妃,及元妃暴病死,竟疑云氏所害,便责备勇。从此,厌恶勇,常派人暗中伺察,寻求勇的罪过,常向文帝进谗,因而太子勇与父皇母后的关系日益恶劣。
太子勇的本质是好的,有一些缺点,如穿"文饰蜀铠",多几个内宠,这在古代王子算不了什么,如恐其趋向奢侈淫乐,教育之可以,由于偏恶而小题大用,这是引起不幸这源。文帝的次子杨广知道父母有厌恶太子意,便起夺嫡的野心。杨广此人很虚伪。他善于伪装,他知道父皇反对奢侈,母后恶人好女色,便迎合双亲之意而行之:他不与姬亲亲近,只与肖妃在一起,独孤皇后见了,因合已意,大赞其有德行。他将乐器的弦者折断,蒙上尘埃,显示弃置不用,文帝见了,以为他不好声妓,满口赞誉。及任杨州总管,每岁来朝一次,他的车马侍从都很俭素,接待朝臣也礼极卑屈,因此,在朝臣中,他的声誉在诸王之上。他勾结大臣杨素等为他捧场,并指使他们挑拨太子与其父皇母后的关系,于是内外诽谤,太子勇的过失日闻,因他父皇母后偏恶勇,人言皆信。始是百官在冬至日前往向太子祝贺,太子张乐相迎,有人报知文帝,文帝责其越礼;杨素等又制造事故,诬太子怨望,要防有他变,文帝信而削弱太子卫队,加强自己的卫队,以防太子夺位。杨广又向母后诬太子勇有相害之谋,独孤后便决心废勇立广,极力向文帝怂勇,文帝终于宣布废太子而立杨广。勇被办于东宫,由广管制。勇认为其罪不当废,求见文帝以早冤屈,杨文不许。勇便攀上树梢,大声呼叫,希文帝听到能召见。杨素却上秦诬"勇情志错乱",文帝也以为然,终不见勇。
文帝病,杨广入宫侍医药时奸污其爱姬,文帝知道埋怨"独孤误我"和后悔"本废我儿"时已经迟了,杨广知其父叫人召勇便将弑杀,并矫诏杀杨勇,杨勇有十子也一个不留全杀了。杨广弑父登上皇位后,其真面目大暴露,因他骄奢淫逸、穷兵黩武、暴虐残忍,弄得众叛亲离,这个独夫终被他认为的"心腹"禁军将领缢死。由于杨坚夫妇偏恶太子勇,致被杨广矫饰所蒙蔽,结果招来祸害,文帝被弑,隋也速亡。
6. 以情迷眼
人有正义感,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失去正义感,那就会和一般的动物无异。
事实上,保持正义感的人还是很多的,就是那些一时失去了正义感的人其正义感也有再度唤起之时。要不,怎么会有"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滴水之恩,当涌泉以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同舟共济,肝胆相照"、"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深明大义,视死如归"、"不畏强暴,见义勇为"、"鞠躬尽粹、死而后已"之说呢?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正义感的真实写照。
那些没有了正义感但仍有很大"希望"的人,往往会将自己的"正义感"在众人面前表现得十分充足。人们对他一时未能看清,就是因为有其假象在其上。本来是十足的个人主义,可还要高唱什么"为了团体的声誉"、"维护领导者的形象"、"考虑的不是个人的问题"、"对原则的坚持"等等。识别这种人,说难也不难,只要稍加用心察看一下他对其上司的前后态度就可以了。就是对于那些观察力较为低下的人们也不是什么难事,他们会从一个上司的身上看出端倪,从两个上司的身上可见一斑,从三个上司的身上其眼力就可入木三分了。在这个问题上,做上司的人的确是一块"试金石"。
下属中有人失去了正义感,尽管是其心理变化的结果,但作为一个领导者也还是有其责任的,首当其冲的教育的责任。所以,强化下属的正义感,使其更加纯正和高尚,应当成为领导者的一项经常性的重要任务。
是人必有爱恶,应爱即爱,应恶即爱,爱恶得宜,爱恶分明,是如此,被人称为刚正。但偏爱偏恶,对其所爱恶的就可能出现偏激之处,也就对其所爱所恶的缺乏实事求是的态度,所爱所恶的过分了,就会起反作。因为偏爱,就会过分强调或只看到其所爱的对象的好处,而忽视或看不见他的坏处,即使其坏处超过其好处,也视而不见,如此,会把坏人看成好人。偏恶,也就会过份强调或只看到其所恶的对象的坏处,即使其好处超过其坏处,也视而不见,如此,会把好人看成坏人。偏爱偏恶者是普通人,出问题还不会太大,如出于有权力而能决定人的命运者,奸佞的人将投所偏爱偏恶,可能受到蒙蔽,只看到人的表在现象,而看不到人的本质,也就知错人而用错人,将会惹出祸乱。
唐太宗晚年,发生争夺继位的内讧,跟他偏爱有很大的关系,其事见《旧唐书》李承朝乾、李泰二人的本传。
李承乾是太宗的长子、太宗即位后立为太子,时年八岁,性聪敏,太宗甚爱之。太宗居父唐高祖丧,政事交给承乾,他处理得井井有条,自此,太宗每外出,都令他居守监国。承乾有脚病,行动艰难,太宗虽感到美中不足,还不因此有废立之意。后来发生内讧致被废立,是因为太宗偏爱李泰之故。
李泰少时便善写文章,常与名士交往,因此,太宗批准他调置文学馆,可召集文士一起研究文学。贞观十二年,李泰与士人撰写《括地志》。四年后完成,上呈太宗,太宗下诏付秘阁收藏,厚赏李泰及撰写人。因此,太宗偏爱李泰,每月供李泰的钱财,一度超过太子。李泰腰洪大,太宗准他乘小轿到朝所,还想将李泰迁宫内武德殿。太宗甚至亲口说要立李泰为太子,其偏爱李泰如此。于是,李泰便起夺嫡的野心,勾结贿赂朝臣,结成朋党,加紧夺嫡活动。
太宗有废嫡意,承乾怕其太子位被李秦所夺,引发他提前夺帝位的阴谋。他与其叔汉王元昌、兵部尚书侯君集等谋反,将纵兵入宫。未发难,事被揭发,太宗便废承乾为平民,令元昌自尽,杀侯君集等。太宗而斥承乾,承乾说:"臣贵为太子,更何所求?但为泰所图,特与诸臣自安之道。不逞之人,遂教臣来轨之事。今若以泰为太子,所谓落其度内。"太宗对侍臣说:"承乾言亦是。我若立泰,便是储群之位可求而得耳。"由于李泰夺嫡的阴谋亦揭露,太宗召集六品以上的文武官员宣布:"承乾悖逆,泰亦凶险,皆不可立。"太过不立泰,内心是惋惜的,但他终究是个明君,立泰是不得人心的,为国家计,只好割爱将泰徙居于外,他对近臣表露其心事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念泰,卿等所知,但为社会稷之计,断割恩宠,责其居外者,亦两相全也。"于是,改封泰为顺阳王,徙居均州的郧乡县,后又封为濮王。年三十五,病死于郧乡。
如果识人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就是像诸葛亮这样的才华横溢的人,也避免不了有误入识人的误区。
《三国志·蜀书·马谡传》记载:马谡,字幼常,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任绵成者令,越太守。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丞相很器重他。刘备临死对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不以为然,任马谡为参军。每与谡谈论,自昼至晚。
又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建兴六年,诸葛亮率军北代伐,议者都主张以魏延、吴壹等老将为先锋,诸葛亮违众意而用马谡,令他统大军在前,与魏将张合战于街亭,为合所破,士卒离散,亮进无后据,恐退路被堵,只好退军回汉中。诸葛亮因马谡违其部署,虽与谡"情如父子",为严明军法,也挥泪斩之,并上疏自责和请贬,说:"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从总的方面说,诸葛亮所选的接班人如蒋琬、费伟、姜维等都是德才兼备之士,说明他是知人善任,而为何却独错用马谡?他跟刘备对马谡的看法何以又如此截然相反呢?这是因彼此务虚与务实不同之故。
刘备大半生都在沙场奋战,几乎直接或间接参与了东汉末年以来所有大的战役,他是身经百战,很有战争经验,马谡"喜论军计",刘备一听便知不符合战争实际,是纸上谈兵,这是取败之由;因知诸葛亮十分器重马谡,故在临死前特别叮嘱"不可大用"马谡。齐备知马谡是因他能务实。
诸葛亮与马谡都不是行伍出身,而是典型的士人,他们都很才华,熟读兵书,又都自荆州,故不论在学识或感情上,彼此都很投机。刘备在世时,诸葛亮主要是运筹帷幄和负责后方工作,他基本上还没有实战经验。马谡在街亭之战前也如此。因此,诸葛亮与马谡谈兵,是以虚对虚,即纸上谈兵,马谡"言过其实",诸葛亮则难于发现。刘备死后,诸葛亮才掌握兵权,率兵出征。南征时,马谡建议"攻心为上",这是孙膑所倡,非他发明,而一切兵谋家都是以心战为上的,不过他这建议对于南征来说确是良策,诸葛亮也有此意,故赞许而采纳,结果使"南人不复反"。诸葛亮也因此对马谡更加器重,虽有刘备"不可大用"马谡之嘱,他也不以为然。果然,马谡纸上谈兵是头头是道,但在实战时经验的副将王平苦谏不听,当魏将张合率兵围定,断其汲水道,蜀军不战自乱,终被张合所破。
蔡京能得到宋徽宗的宠信,并非偶然。因上之所好,下顺意投之,划君佞臣必然胶结一起,共同谱写北宋灭亡的悲剧。
宋徽宗善书画,是古代著名的书画家。也许是出于艺术家的爱好,他喜工艺品,奇花怪石,珍禽异兽。他在思想上崇信道教。如果不让他当皇帝,让他专心书画,将会有更大的成就。
恰巧他哥哥哲宗死而无子,太后要他继位。他当皇帝后,于苏杭设"造作局",集数千工匠制造工艺品;又增设"应奉局",搜集江南的奇花怪石,他还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在全国建道院,强占民田赐与。仅以上三项,各给宦吏层层加码,趁机大肆掠夺,就给人民造成严重的灾祸。宋徽宗将其个人的爱好好变成人民的灾祸,蔡京景要的推动者和支持者。
蔡京是熙宁三年进士。他这人毫无原则,入仕途是为升官发财。时分新旧两党,谁得势他便依附谁。王安石变法失败,司马光执政,废变役法,限期复差役法,任开封知府的蔡京按期完成;章当权,恢复王安石变役法,任他户部尚书,最坚决支持的是他。蔡京就是这样出尔反尔。后他被贬,住在杭州,适宦官童贯被来搜集"书画奇巧",他极力巴结童贯,将自己精心制作的屏障、扇带交给童贯送给徽宗,又厚贿徽宗左右为他说话,引起微宗任他为右仆射。重用一佞臣执政,必有一帮佞臣结党,这就是被时称的"六贼"蔡京、王黼、朱面、童贯、罗师成、李彦。蔡京所推行的新法,实已变质。目的在于搜刮人民的财物,以填满徽宗的私壑,而"六贼"掠夺的多得多,仅蔡京霸占的田地至少有五十多万亩。
宋徽宗亦知蔡京奸,但屡免起用,因为没有蔡京为他搜刮财物,他就不能尽情享乐,昏君佞臣,就是如此难分难解。
7. 以已度人
在识人的问题上要走出识人的误区,必须克服这样一种偏见,即以已弃度人。这种人爱用自己的心理去猜度别人。自己给人过不去,可他总觉得在给自己过不去;自己好说东道西,可他总觉得是别人在说东道西;明明是自己爱占小便宜,可他总觉得是别人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如此等等。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在识人问题上,总喜欢"以已度人","以已观人"。他们比较喜欢跟自己脾气、秉性、兴趣、专长不相一致的人。这就会影响他以对人才个性特征的正确认识,造成亲近一些人,疏远一些人,或重用一些人,嫌弃一些人。
在识人的问题上,勿以已度人。就是不要将别人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不要因为别人不知道的,就去教导别人;自已喜欢做的事,不一定别人也喜欢去做;自己不爱干的工作,不一定别人也不爱干。
孔子说:"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就是说,君子成全别人的美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正好相反。在生活中有的人看人识人,就有点小人气。如当别人学雷锋做好事时,他却认为是为了出风头,追名利;当有人善意批评指出他的缺点时,他总认为提批评同志是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当有人见到家庭有困难的同志。愿伸出友谊之手想帮助解决问题时,另一些人总认为这举动肯定是为了朝一日有所报答。劝君不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不要太神经质了!
8. 以线识人
勿以线识人,这是古今中外识人的历史留给后人的一份最珍贵的遗产。勿以线识人,是决定正确用人方针的前提。
用人唯亲,还是用人唯贤,这是两种不同的用人方针。用人唯亲,是指不论亲疏恩仇,只要有贤才就用之;用人唯亲,是自己的亲友或亲已者,始信而用之。用人而以亲划线,这就是历史上不少英雄好汉栽筋斗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是因为:一个人的亲友究竟有限,在有限的人数中选拔人才。必然数量少,而质理不高,故多庸才;用人唯亲,必然不信任外人,以至排挤之。而不被信任的人才,必然另寻出路。投奔他处。这实是为敌对势力输送人才。其结果是削弱了自己。能否得人才,是胜败的关键,彼此前途如何,可以预料。
为何用人唯亲?无非是亲人可信任而已。是否可信任,主要是看其人的品德如何,而不在是否亲人。每当势衰或败亡时,出卖或杀害自己的,恰恰是其所亲的人。
历史的鉴戒虽然如此深刻,但用人唯亲者仍不乏其人,这既有感情问题,也有认识问题。
战国后期六国为何缺乏杰出人才,是以亲划线识人有答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六国所重用的人,主要是各国的皇亲国戚。以最出名的"四君"为例。他们中有三个都是本国的公子,除一人较有作为外,其他"三君"并非有经国之才。"四君"都以养士著名于世,但其所养之士中杰出人才少得可怜,治国之才则一个也没有。如齐国孟尝君所养之士中,为人们所称道的不过是鸡鸡狗吠之徙和冯谖而已。孟尝君奉命入秦被囚,靠鸡鸣狗吠之徙帮助才能逃归;冯谖则为他"营三窟",使他自己在齐国得以安然无事罢了。赵国平原君的宾客中,倒有个自荐的毛遂,在赵、楚会谈联合抗秦时劫持楚王定从,此外未见有何贡献;而不原君只不过是个"翩翩公子",他因利令智昏,使在长平之役中损兵十余万,赵都邯郸几亡。楚国春申君也,因他不知人,后来被他所亲信的李园所谋杀。只有魏国的信陵君是个杰出人才,他曾北五国之兵败秦于河外,直追到函谷关,使秦兵不敢出。但魏王中秦离间计,不让他掌兵权,由于不被信用,他郁郁不欢致病死。
六国并非没有杰出的人才,但因六国君主用人都以亲划线,杰出的人才就被压制、打击以至驱逐,他们被迫只好出国找出路,既然六国大都用亲人,他们也就投能用天下人才的秦国。仅是从魏国投奔秦国的,先后就有吴起、孙膑、商鞅 、李斯、范睢、张仪、尉缭等杰出人才。正因六国有人才而不发现,反而逼他们出走,实百为秦国输送人才,留下的当然以碌碌庸人居多了。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之一,它的特征是专制独裁,其为人忍而善矫饰。
炀帝之速亡,根本原因是他为人专制独裁,残暴空前。他是顺我者生,逆我者亡,进谏者杀,听话者升,左右只剩下一班佞臣、高、贺若弼等是隋朝开国功臣,因对他的穷奢极侈进谏或有所议论,竟被杀头。而一些很有才能的陈朝官员,也因慑于炀帝的独裁的淫威,吸好百依百顺,原来并非佞臣也成了佞臣。虞世基博学多才,兼善草隶,炀帝重其才,使参预朝政。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炀帝口授复示,世基笔书,日有百纸,毫无遗漏。日基因见叛乱日多,建议派兵守洛口仓,以免被占据。炀帝不从,责他是书生胆怯。世基知炀帝不可谏,又以高等因直言相继被杀,惊祸及已,只有唯唯诺诺,凡事察言观色,顺着他的意旨去做。裴蕴,为人明辨,有吏干才。他历任洋、直、棣三州刺吏,有善政,几次考绩都优。因此,炀帝升他为民部侍郎,时户口多漏,经他复查,进丁二十四万三千,新附口六十四万一千五百。炀帝赞帝誉他说:"古语云,得贤而治,验之信矣。"不久,升御史大无,与裴矩、虞世基参掌机密。裴蕴知炀帝独裁,不顺其意必遭祸,因而事事窥伺其意行事,炀帝要加罪,他就曲法顺情,促成其罪;如要饶恕,则从轻发落,无罪释放。
由于炀帝独裁、残暴,围绕在其左右的臣下都顺意行事,黄门侍郎裴矩最善伺其意,炀帝极口称赞说:"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未发之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厌恶贤臣,喜爱佞臣,是专制独裁的暴君的本性。贤臣杀光了,只剩下佞臣,在他们的阿谀奉承、歌功颂德下,隋炀帝的错误越来越大,暴行越来越多,终于把这个独夫推向死亡的深渊。
9. 疑心生暗鬼
多心招祸的"多心",则指动心过多而生疑。对别出心人总是疑神疑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看啥都不顺眼,这样必觉痛苦。在识人用人的问题,我们要从客观实际出发,认真考察所选之人,也不能因所识对象有小过而毫无根据地怀疑人家有大问题,也不能因所识对象有小过而毫无根据地怀疑人家有大问题,也不能因选准之后使用时又乱加猜测其有不轨的行为。我们应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我们在识人过程中如果遇到意外的麻烦和小小的纠纷,就互相产生不信任的态度,对方总是疑神疑鬼,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种小心眼的毛病如不改掉,则不仅害人害已。作为领导者,要不疑神疑鬼,应对照如下几点。
(1)是否能够领导有主见的部属?这种部属在每一个组织中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他们的存在关系着组织的兴旺发达,是组织中的宝贵财富。不过,这样的部属也往往是一些所谓难于领导的部属。一把手若能驾驭他们。所在的组织必是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否则,所在的组织就无振兴可言。
(2)是否敢于鼓励部属超过自己?今天的老年,是昨天的青年,今天的青年,是明天的老年,这是受自然规律支配的。况且技术有专攻,人的才能有异。为了事业的发展,一把手不应当嫉贤妒能压制人才,应当经常鼓励部属让其超过自己。这样作,部属往往会以百倍的努力来从事自己的工作,人才也会因此而倍出。不这样作,组织只的人才思走,庸才充斥,将是什么局面?可想而知。
(3)是否能够容忍一时作错事的部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犯了错误虽不是好事,但认识错误就会引出好的结要来,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不是没有犯过错误的人,而是知错改错属犯了错误,抓住不放,无限上纲,甚至一过而毁终生,必定他的部属因感无路可走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其他的部属也会因寒心而不思进取。所以,作为一把手,应当容忍一时犯了错误的部属,尤其要注意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并且被实践证明是犯了错误的部属一道工作。这不是说明一把手的软弱和无原则性,恰好表现出了他豁达大度的高沿品质。
(4)是否具有指挥若定、对事业视死如归的气度?一把手必须有自己的主见,决不能听到议论就轻易地更改施政方案,听到伪装的谎言就信以为真。已经定下的东西,坚决贯彻执行,决不半途而废。这样,一把手之下就会一条心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奔去。万众一心,事业的成功就有希望了。否则,一把手朝秦暮楚,忽儿向东,又是忽儿向西,下属必定是无所适从。从而组织的凝聚力就会江河日下,事业也就无振兴可言。这就是一手应该具有指挥若定、对事业视死如归的气度的依据。
(5)是否能够大胆的承担责任?若为是那部属就会因为无后顾之忧而奋力工作,从而给所在的组织创造更多的财富。否则,部属前怕狼后怕虎,采取但求无过明哲保身的态度,那单位就会是没有希望的。
(6)是否能够做到不屈服舆论的压力?舆论,有时候公正,有时候就不那么公正,甚至在个别人时候个别人情况下会是一种魔鬼,向善良公下的人们劈头盖脑的袭来,使之猝不及防,承受起巨大的压力的考验,不仅证明他是一个有铮铮铁骨的英雄汉,而且由于他的影响还会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出现,使事业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10. 识人解蔽法
一位有识之士这样说过: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识人要解蔽,就首先要克服"罗兰夫人的错觉"。什么叫罗兰夫人的错觉呢?列宁在《新的任务和新的力量》一文中谈到,法国大革命高潮这际,罗兰夫人写道:法国没有人才,遍地都是侏儒。列宁不同意罗兰夫人的观点,并结合十月革命后的俄国实际情况说:"人才既多又缺……这个矛盾现在表现得特别突出:到处都在呼求新生力效劳,年轻的力量,特别是工作阶级中的年劲力量正在成苌。作具体组织工作的人在这样的条件下埋怨缺乏人才,就是陷入了法国大革命最高发展时代罗兰夫人所陷入的同样的错觉之中。"
类似罗兰夫人的错觉,在中国历史上也曾发生。《资治通鉴》记载着这样一件事:唐太宗李世民令封德彝举贤,封德彝不慌不忙地坦述地回答道:"并非臣不尽心,在于今世没有杰出的人才罢了。"唐太宗听了这样的回答心中十分不快地对封德彝说:"君子用人,好像用不同的器具,各取所长。古时候那些把国家治理得好的君主,难道是从别人的时代借人才吗?你应该清楚,症结在于你不能知人,怎么能诬蔑一世之人呢!"
古人说得好,何世无才,患不能识也。所以识人须解蔽。识人者之所以看不到人才,症结和毛病之一,就在于不了解"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从客观事实来说,凡是有人群的地方,一定比较突出的人才。
识人者之所以看不到人才,症结和毛病之二,就在于受论资排辈的思想束缚。古人云:今贤才之所以屈服于在下层而不易被人们所认识和发现,是由于资格这个东西给阻碍了;一般的士大夫之所以不知羞耻,都在于晋升时依据资格而争高低先后;世上的一切事情之所以被毁坏,百吏之所以废弛,法制之所以颓烂决溃而不能得到及时的换救,统统都是因为资格的原故所造成的。识人者之所以不能识人才,症结和毛病就在于对所识之人"求全责备"。事实上,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这是规律。但是,在识人和发现人才问题上,人们又往往对人才提出不适当的要求,认为既然是人才,就应该完美无瑕。发挥一个人的长处,他就是人才;总盯着他的短处,他就不像一个人才。所以,识人者须解蔽,就是在识别人才时切忌"求全责备"。
11. 举之以众,取之以公
识人要走出误区,必须坚持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识人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到老百姓当中去识人选才,依靠广大的群众,才能选准人才,因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好谁差心里清楚。事实也证明,识十人之才,则十人爱之;识百人之才,则百人爱之;识千人之才,则天下爱之。识人一人之眼不如十人之眼明亮,十人之眼不如百人之眼明亮,百人之眼不如千人之眼明亮,千人之眼不如万人之眼明亮。所以举之以众,依靠众人的眼睛来识人选取人,就会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当然,这众人之眼应是别具特色的慧眼,只有靠慧眼才能识才。
识人不仅要举这以众,而且要取之以公。奉公举贤,则不避仇。只要能出以公心。就能做到即使自己的仇人,只要他有才能,也同样举荐。只有识人出于公心,才能做到"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为天下之大公举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利益识人,推荐外人,只要贤才,即使是仇人也不回避;推荐家人,只要是贤才,以公心推荐家人,即使是自己的儿子也不回避。
古代有人听传闻而推荐的,有见面而推荐的,有举荐仇人的,有举荐亲人的,有从文书档案中征集的,有记在屏风上的,有写了留在夹袋的。虽然识人推举的方式不一样,但关键在于对公事应当无私才对。
世有格言云:"一国之内若无忠臣,国家必定灭亡。"
我国五千年历史孕育出的"帝王学"充分地阐明了这个道理。这门早已有之新近"命名"的"学科",在囊括了历朝各代兴衰的史实,并作了忠奸归因之后,直言其旨:一代英明帝王的造就,根植于三在原则,即要有不断启迪帝王的老师,要有敢于直言的近臣,要有优秀的谋僚人员。由此可见,忠臣对于明君的造就确实是举足轻重。
同样的道理,一个单位,一个领导者,若无忠于职守、赤诚无私的下属干部,其败必然,至少成就不了什么大事。
"帝王学"清楚地记载着:封建国家的昌盛发达,明君圣主的清下有为,全赖以忠臣的辅弼。而忠臣对于君主的辅弼主要通过"启迪"圣明,"直言"圣德,以期献谋献策,进而治国安邦。
现代领导实践证明:一个单位的振兴,一个领导者的成熟、成功,很大程度是因为他的顾问、智囊、配角、秘书等下属干部的婉言帮助,直言相谏,以期趋利除弊,进而造福一方。
"启迪"和"婉言"属于诱发性的表达方式,一般不易使领导者"龙颜大怒",而直言相谏则需要一点无私的精神,有一点冒死勇气。而这精神,这勇气,恰好是忠臣的可贵之处。
举凡忠臣,莫不是敢于直言的。倘为忠臣而不敢直言,必为私利所困惑。长期下去,若不是唯诺依附,不顾社稷,一定是另有图谋,心怀不测。此时,"忠"字的含义在他身上已经荡然无存。历史将要给他重新"更名"。在我国历史上,李斯、陆贾、魏征等人之所以忠君千古,受人称颂,都因为他们有敢于直言的精神;李斯、陆贾为巩固秦朝的封建统治和西汉国力的加强,不顾龙颜喜怒,直言"焚书"、"宽舒"建议:魏征为了李唐江山,冒死进谏。可见,历史有所选择的记住他们,人们一直把他们称为忠臣,是看中了他们敢于直言的高贵品质。
李斯、陆贾、魏征等人虽然因直言有功而得宠,但不能因此而掩盖问题的另一个方面:直言并非都能成功。从认识论上讲,由于人们性格、经历、素质和世界观的不同,人们的认识是不同步的,即使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也必然各有不同。因此,在直言时,作为直言者只要做到为尽"忠"而言即可,不必考虑成功与否。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彭德怀同志在庐山会议上尽忠国民不惜丢乌纱帽,直言进谏,虽没成功,但他不失为人民的大忠臣。
识人举之以众,取之以公,这是识才的根本前提,以此才能识天下贤者。
刘向指出:"贤臣处'六正'之道",则"上安而下沼,生则见乐,死则见思,此人臣之术也。"
何谓圣臣?刘向说:"萌芽未动,形兆未见,昭然独见存亡之机,得失之要,预禁乎未然之前,使主超然立乎显荣之处,天下称孝焉,如此者,圣臣也。"这是说,圣臣的特征是:见微知著,防患未然,使君显荣。周公便是这样的圣君。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姬昌的第四子,周武王同母弟,辅佐武王灭纣,封采邑于周,故史称周公。灭纣后,如何处理殷商的王族及其人民,武王征求诸臣的意见,吕望主张全部杀掉;召公说:"有罪的杀,没罪的留下。"周公则主张以德服人,他主张:"让殷人留在原地安居乐业,争取殷人中有仁德的人。"武王采纳周公的意见,释放纣王囚禁的贤臣子箕子和殷贵族,开他账济饥饿的殷民。因之,殷人心服,这对巩固周朝的统治起了重大的作用。武王临死,因子成王年幼,要周公执政,周公初哭泣不接受,后考虑天下诸侯将趁武王新亡而背叛,将引起大乱,以对周朝不利,于是毅然负起了重任。后果如其所料,其兄弟管叔、蔡叔和霍叔为争权,勾结商纣王之了武庚和徐、奄等东方夷族反叛,周公率兵东征,经过三年战争,才平定叛乱,保耻了新兴的周朝,后又继续扩展,使周统治地区远到海边。周公执行"明德慎罚"政策,因而天下归心。他便还政于成王。他告诫成王不要贪图安逸,后代子孙不许"于观、于逸、于游、于田(田猎)",不许乱杀无幸,乱罚无罪。要自奉节俭,体会人民的隐情疾苦。周公为公为民和无私的品德,为后世赞誉。
何谓良臣?刘向说:"虚心白意,进善通道,勉主以礼义,谕主以长策,将顺其美,匡救其恶,功成事立,归善于君,不敢独伐其劳,如此良臣也。"这是说,良臣的特征是:进群善言,勉以礼义,谕以良策,纠正其过,功成不居,归美于君。西汉萧何就是这样的良臣。萧何,沛人,当沛县吏。刘邦在沛起义,他是首谋。之后,竭尽全力协助刘邦图天下。这对刘邦指挥战争和后来治理国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刘邦与项羽争霸,他以丞相身份留守关中,安抚人民,发展经济,全力支援前线战争,做到要人有人,要物有物,及是供应,使刘邦能屡败屡战。坚持到最后胜利。论功行赏,初,群臣都说:"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每。"关内侯鄂君认为萧何应第一,他的理由是:"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众,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众乏失都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荣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今虽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全。奈何欲以一世之功而中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刘邦赞成,定萧何第一。萧何虽功居首位,但谦虚谨慎,处理好与刘邦的关系。及刘邦及为巩固刘姓天下消灭诸侯王,萧何恐被疑,便以低价强买民田宅,以示已贪财无大志,同时说服刘邦将上林苑中的许多空地分给农民耕种。萧何污已而美君心,确是良苦。萧何病危,以天下大局为重,曹参对他虽有怨,也推荐曹参为相,并认为曹参为相,"死不恨矣"!表现了一代名相宽宏大量的风度。
何谓忠臣?刘向说:"卑身贱体,夙兴夜寐,进贤不懈,数称于往古之行事,以厉主意,庶几有益,以安国家社稷宗庙,如此者,忠臣也。"这是说,忠臣的特征是:夙兴夜寐,忠于职守,进贤不懈,勉君行善,使国家安,政权巩固。三国蜀汉诸葛亮就是这样的忠臣。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者(今山东沂南)人。东汉末避乱荆州,隐居邓县隆中(今湖北襄阳西)。因感刘备三顾之诚,献三分天下的"隆中策"。刘备行之,联孙破曹,取荆、益两州,鼎足称帝于西蜀。诸葛亮于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出师北伐上疏(称前出师表)说:"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有二十一年矣。"这是指曹操南下取荆时刘备败走、诸葛亮令联孙破曹,及刘备兵败虎亭,在白帝城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的两件事。在这二十一年间,他是在极其困凶的处境中为刘备竭智尽力的。刘备死,他不负其所托,"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方定后,六出祁山,实践其所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生前,奉令镇守秦川的司马懿"畏蜀如虎",不敢西窥蜀国。由于他在时重视对贤才的选拔,他所推荐的接班人蒋琬、费伟等人竭智尽忠的辅佐下,庸主阿斗才能安坐皇帝宝座达四十一年之久。
何谓智臣?刘向说:"明察幽,见成败,早防而教之,行而复之,寒其间,绝其源,转祸为福,使君终以无忧,如此者,智臣也。"这是说,智触目惊心的特征是:预见成败,早防救之,转祸为福,使君无忧。三国东吴鲁肃就是这样的智臣。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家富有,年青时勤读书苦练武,两人成莫逆交。因周瑜介绍,得竭见孙权,权与谈,喜其人,留他合榻对饮,时权初继位,向他请教如何承兄之业?肃答道:"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何嫌?北方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此策因在榻上谈,史称"榻上策",足以诸葛亮"隆中策"比美。时袁强曹弱,彼此在争霸,而肃已料"曹操不可卒除"。确有预见之明:劝孙权"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以图帝业,实是良策。及曹军南下,刘琮投降,东吴文臣惊曹势均力敌,皆主张投降,唯有鲁肃力排众议,主张抗战。他自请去会见败走而逃到当阳的刘备,说其联合抗曹。在诸葛亮、周瑜协力和支持下,孙吴结盟,终于破曹。鲁隙的"榻上策"和联刘抗曹之议,可以说是"预见成败,早防救之",使东吴转祸为福,鼎足于江东。
何谓贞臣?刘向说:"守文奉法,任官职事,辞禄让赐,不受赠遗,衣服端齐,饮食节俭,如此者,贞臣也。"这是说,贞臣的特征是:奉公守法,胜任官职,不受赠遗,饮食节俭。唐姚崇就是这样的贞臣。姚崇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市南陕县)人。先后在武则一、睿宗、玄宗三朝任过宰相。他"以不贪为宝","以廉慎为师",认为"凡所从政,必须正已","与其浊富,宁比清贫","耸廉勤之节,塞贪竞之门"。他任宰相要职,却无住宅,家属住处远,上朝后须在附近寺院寄宿,玄宗要他搬入四方馆(属中书省),因藏公文,坚决谢绝。玄宗感动地说:"设四方馆,为官吏也。使卿居这,为社稷也。恨不可使卿居禁中耳,此何足辞!"姚宗任相期间,清廉自持,竭智尽力,尽忠职守,对促进唐中兴开创开元盛世起了重要作用。姚宗两子"广通宾客,颇受馈馈,为时所饥",其所属中书省主簿赵诲"受胡人赂",他自惭未能事先制止致对国家不利,便推荐和将相位让给宋景,他举贤以代,时人赞曰:"唯贤知贤,宜后人之莫及也。"
何谓直臣?刘向说:"国家昏乱,所为不谀,然则敢犯主之颜,而言主之过失,不辞其诛,身死国安,不悔所行,如此者,直臣也。"这是说,直臣的特征是:君昏国乱,敢于进谏,不怕杀头,死而于悔。明海瑞就是这样的直臣。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琼山(今海南琼山市)人。嘉靖二十八年(1546年)中举,四十五年(1566年)任户部主事。这时,嘉靖已多年不上官横,民不聊生,加上常年灾害,盗贼猖狂。过去谁敢进谏,嘉靖不是廷杖就是杀头。自廷臣杨最、督抚大吏争上符瑞,礼官纷上表贺。海瑞目睹邪气大盛,朝政日非,人民痛苦,国交不保,决心进谏。他料进谏将杀头,便买好棺材,与妻诀别,遣送童仆,于是上疏指斥嘉靖错误,致国乱民穷,劝其悔悟不再修道,上朝理政,治好天下。嘉靖大怒,将他关进监狱。嘉靖不久中毒死,海瑞得释,其声誉更隆,被任应天巡抚,他锐意改革,政绩显著。后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死在任上。南京人罢市痛哭,送表的人长达数百里。海瑞忠君爱国为民,冒死上疏,其耿直时人敬佩,后人景仰。
12. 莫把假象当真象
从政者应当以诚为本。搞花架子的人处处弄假,实为从政之大忌。他们之所以能够弄假,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有人信假,不是吗?过去一个银匠,打制的银首饰从不掺假,却卖不出去;另一个银里掺铜使得银首饰光泽明亮被抢空。不掺假的银匠道:真是能卖出十两假,也卖不出一两真呀!信假者多喜欢漂亮的外表,弄假者就千方百计地装饰外表,投其所好。某人没评上职称,他找遍领导,别的领导都说能评上,主要领导说因为没有指标,扫尾工作也结束了,所以这次评不上。结果他感激说假话的却忌恨说真话的。不列颠八十多岁的国王李尔王有三个女儿,他要照她们爱他的程度来分配每人一份的国土。大女儿心里没有真实的爱,却花言巧语来表白,说他爱父亲胜过爱自己的生命和自由。二女儿跟她姐一样虚伪,说世上一切欢乐都引不起她的兴趣,只有在孝顺父王时才感到无比幸福。李尔王觉得心里甜蜜蜜的,赐给他俩各三分之一的国土。三女儿考狄利娅真心诚意爱她的父亲,讨厌姐姐们献媚骗取国土,她说她就照作女儿的本分爱父亲,她不能保证世界上除了父亲之外谁也不爱,如果她光爱父亲一个人的话,她就永远也不会像姐姐们那样结婚了。李尔王听罢一样暴怒,把原来留给考狄利娅的一份国土又分给了他的两个姐妹。李尔王交出国权后,被两个女儿虐待,流落荒野,发了疯,还是三女儿闻讯救护了他。
弄假的人层出不穷,是因为信假的人绵绵不绝。因此,治假还是得从弄假和信假两个方面入手,这一点务请各级领导者注意。
事实上,假话和真话是相对的,一生不说一句假话的人是不存在的,声言不说假话的人实际就是说讲假话。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日,我约了一个陌生的两岁的小孩,来到我的住所,和他攀谈起来。我说:"我到过你家。"他忽闪着两只在眼睛,认真地回答:"你没有,你撒谎"。我说:"怎么没有?你家不是有桌子吗?"他由认真变为疑惑地回答:"有。"我又问了椅子、锅、碗这类的小事,小孩都一一回答有。我以此话来证实我到过他家,其实我没去过他家,是在考试他,但天真幼稚的小孩哪里知道我是在考试他。我看小孩挺有趣,就继续考他,说:"你家厨柜里有馍。"答:"有"我又说:"你今天还吃了一个大白馍。"答:"吃了半个。"我让他回去给我取一个来,于是他就回去取馍似的。但他走了不远,却停住了脚步,像是在思考什么。我隔着门帘注视他的动静。停了一会儿,小孩就回到我的身边,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我家没有馍了。"我拍着小孩可爱的小平头不禁哈哈大笑起来。此时此刻我想了许多,仅两岁多一点的天真幼儿,尚且有说假话之举,况大人乎!
在现实生活中,假话虽不可取,但说假话的现象却是经常发生的,运用假话达到个人目的的人也是大有人在的。战争一方为取得胜利,故意采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战术去迷惑对方,这在战争史上是不乏其例的。一个政党或利益团体,为达到他们既然定的目标,常常内部说的话与外部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这些大相径庭之言,本身就有说假的因素在内:一个特工人员,为了实现组织交给的任务,不得不掩盖真象,经常说假,对于这些人说一二句假话并不难,难的是经常说假话不说真话,不过这些假话是以忠于本政党本团体利益为原则。一个人为了本团体的某种利益,在一定条件下不得不把真情隐瞒起来,这都是一些成全事物的策略方法或者说是手段,并非代表人们品德的本质。
从古到今,是人都有朋友,多寡而异。
俗话说,"人都有仨近的俩远的"。可见,一般人的朋友多不过三五个。而拥有权力的领导者却不止这些儿。"宾朋满座"和"门庭若市",常常用来形容他们朋友相聚的盛况。从这里可见一斑。
领导者的朋友较之一般人多,这是有原因的。领导者和一般人相比,社会接触面较大,工作交往较广,为社会、群体以及个体提供的服务也较多。在这些接触、交往和服务中,"一生二熟"成为朋友的有之,谈吐投机成为朋友的有之,受恩感激成为朋友的也有之。交往渠道多、范围广,朋友自然也多。这是外在原因。
领导者的朋友较多,还有它有内在原因。众所周知,交朋友的感情基础是"友好"。能给人"友好"者,他就有了结交朋友的条件。而衡量为人是否友好的标准与人的本能有关。据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之一。这一自私的本能,使得人们在与他人交往时,常常以"利"和"害"来衡量他人对已是否友好。如此看来,谁越拥有能使人趋利避害的权力和能力,谁的朋友自然越多。在这方面,领导者和一般人相比,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他的朋友自然较多。
朋友多,固然不能算是坏事。可朋友有真有假,倘若假朋友云集门庭,充席塞座,很难说这是好事。
假朋友自古有之,并非新近出土。古汉语传下来的"忘恩负义"、"过河拆桥"、"恩将仇报"之类的词语便是佐证。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假朋友这一类朋友中的渣滓,犹如泥沙逐流一样,一直随波而下。在历次的社会动荡和变革的之中,尽管假朋友时常"水落石出"或被"掷向远岸",但一直未能荡涤干净。
毕竟是时代不同了,今日的假朋友的特点较之古代也有了变化。这些有朋友名义作假的人不再是为了谋杀、陷害,也不再是为了某个政治党派的纷争。这些人之所以想做别人的假朋友,大多是为了自己谋取私利。虽然古今假朋友的特点有所不同,但最根本的东西却没有变,这就是"利用别人"。
为什么会"穷在街头没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为什么领导者一旦走上领导岗位朋友就会骤然增多?为什么领导者遭遇曲折时朋友又会骤然减少?可见,领导者的大友中不少是为了"利用"他才去与他结交的。既然如此,其中势必会有人采取一定的手段。像这样的朋友,诚意的成份甚少,必定是"事情既成,友情便去","人一走茶就凉"。但不能排除,其中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们先是为了利用,后受到领导者的感化,以至转化为真朋友的。
"穷在街头没人问,富山深山有远亲"。这种以名利地位来识人的现象在如今的社会里并没有绝迹。他们总是以为有地位的人就一事实上是有才华和能力的人,没有地位的普通的人,或是穷人,总是被瞧不起,被看作是没有前途,没有出息的无用之辈。以名利以位识才,在对待现任领导和离任领导的态度上尤其明显。一些人对现任领导在位时,总是把领导说成无所不能,无所不晓;一旦现任领导离任不在位时,又说这样的领导本来就无能。
人们的心理状态是可知的。这些对其上司前后态度不一的人们身上原本存着一种希望,或是为了自己的升迁,或是为了环境条件的改善,或是为了子女就业,或是为了政治保护,或是为了借他人之威来扩在自尊,所有这些他们都需要上司来成全。上司在他们眼里,俨然成了一棵"希望"之树。这种人为了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常常将自己打扮成是最"支持"上司的人,他们行为之"温顺"、言语之"动听",心底之"忠诚",好似舍此无他人。领导者在这种人面前做了"俘虏"的并不罕见,不是有人听了这种人的"几句话"就对下属搞亲疏有别、打击报复吗?不是有人得了点他们的"好处"而进退维谷、受之左右吗?这种人对其上司亲近非常,完全是为了利用,决非忠诚。谁那里有希望,他的利用之法就往谁的身上使,你如果对他不再产生希望,那么他就会离你而去;你若再度对他产生希望,他还会厚着脸皮来求你;你若阴止了他的希望,他就可能会将以前你给他的好处忘得一干二净,从而和你对立起来;你若使他的希望破灭,他就可能会极尽个人之能事,疯狂地与你为敌。这种人的希望,实际是上一种极端的个人主义。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只要组织照顾,不要组织纪律;索要个人利益,不管他人权益;给好处就近,不给就远;有希望就去,没有了希望就离,是其重要特征。
人不能没有希望,没了希望就会不求进取,社会也不会进步。问题在于,人的希望要适度,要有一个健康之心。换句话说,人不能没有自己的正义感。希望加正义感。希望加正义感,就是欠所提倡的健康之心。
13. 识破骗人术
《红楼梦》中有副对联说"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话盛行的地方,必将弄得真假难辨,是非不分,坏人吃香,好人受气,正气不能发扬,邪气泛滥成灾,工作难以开展,群众积极性不能很好发挥。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或不使这种现象蔓延滋长,我们都要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眼前小事做起,切切实实地不说假话,不听假话,不传假话,那么,假话就会成为过街老鼠,实事求是就将蔚成风气。这样,我们的党风和社会风气,就一定会更好些。
说假话害人害已。说假话的行为本身,首先就是糟蹋了自己的心灵,而当假话传入他人之耳,倘若别人也据此处理人和事,则更是祸延深远。听假话的人上了当,受了骗,痛定思痛,清醒过来,就将对说假话者不再信任。俗话说:"骗人一次,终身无友。"结果假话说多了,那么说假话都就会声名狼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自己也便难以堂堂正正地做人了。
有人说假话与有人听假话得有干系。隋炀帝"恶闻盗贼",于是,虞世基便"不以实闻",下面有了这方面的报告,他只说"鼠窃狗偷,郡县扑逐,行当殄尽,愿陛下勿以介怀。""由是盗贼遍海内,陷没郡县,帝皆弗这知也。"农民起义已经风起云涌了,这个糊涂蛋皇帝还闷在葫芦里。所以说,要想杜绝说假话,首先要人们不听假话。你不听了,他没有了市场,就该收敛了。
说假话是虚弱无力的表。一切反动垂死势力的代表人物都是靠假话来施展阴谋和野心,或者苟延余生的。希特勒在吞并奥地利时,甚至指令奥地利卖国贼给他拍要求出兵的假电报,以欺世惑众。直到他临死之前还说了不少假话,造了不少假象;"四人帮"的头面人物江青,本来与林彪打得火热,直到林彪自我爆炸前夕,她还给林彪拍了一张秃头"读书像",为林彪"大树特树"制造舆论。而当林彪自我爆炸后,她却一反常态,到处散布林彪如何"迫害"她,她又和林彪如何"作斗争"。真不知人间有羞耻事!这帮丑类何以如此热衷于说谎?就因为他们手中没有真理,不欺骗就混不下去,这才把说假话当作安身立命的"通灵宝玉"。然而假的就是假的,一旦剥去伪装,必然露出狞狰的嘴脸。他们的归宿,只以胆自取灭亡。
当然,除了为得利而说谎者,也有并无恶意,只不过是为了自己免遭厄运而不得不说假话的。据说袁世凯正做皇帝梦时,一天午睡,侍从来擦拭家具,不慎将一个非常珍贵的花瓶的打碎了,袁世凯被惊醒后正待发怒,侍从立即编了一套假话,说是看见床上臣上着一条蛟龙,吓得魂不附体,才失手打坏花并列的。这番假话正中袁世凯的下怀。所以那个侍从不仅未挨嘴巴,还意外地得了奖赐。此类假话,对那个处在独裁浮威之下的小侍从来说是个小聪明。但今天对我们来说,就完全不需要这样做了。我们人人都有民主权利,谁也不能随意生杀予夺。所以夺根儿不须用说假话的办法去明哲保身,倒是应当用真话来维护人的尊严,用真话去匡正歪风。
在我们自己的队伍里,一些个人主义思想严重的同志,一些有投机取巧、钻营向上爬思想的同志,往往也沾染了说假话的恶习。他们把说假话当成取悦上级,捞取选票,营私谋利的手段。只要自己能够换得实惠,是非可能颠倒,黑白可以混淆,无非丰收的不说假话、好话,自己就捞不到好处而已。这些年,由于林彪、江青一伙的影响,我们的干部队伍里也出现了个别这样的"假话专家"。1982年,《人民日报》曾报道过为侄女迁户口而弄虚作假的马玉琳被开除党籍的消息。这个马玉琳便是说假话的"能手"。她为了将侄女迁入省城,居然写报告说,她侄女"今年16岁,自幼失去父母(实际父母俱在),由姑母马玉琳抚养长天(事实随父母长大)。"马玉琳已50岁(实46岁),体弱多病,身边无子女(其实两个子女都在省直机关工作),需要她侄女的照顾等等,说得煞有介事。马玉琳的谎话被戳穿后,不仅群众嗤之以舅,而且又被开除了党籍。是的, 今天的中国,虽然说假话的现象尚未绝种,但已没有多少市场了,而且说谎者的下场,最后总是不大美妙的。
整治假话的方法还有许多。比如,听到假话后,首先认真分析一下,看看它是否合情合理,是否符合事实,最好把假话亮出来,让大家分析鉴别一番。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当面对质。如果仍分不出真假,不妨进步调查研究,直到弄个水落石出方才甘休。只有这样戳穿假话,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说假话。在一个单位里,如果能对假话接连这样搞它几次,假话一定会逐步减少,以至于销声匿迹的。
骗人行为自古以来,从未根绝,现在大有蔓延之势。
"除了说假话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
这话听来讲是绝对,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社会生活。以骗人之心,说假话、造假药、售假洒、作假广告、可以说比比皆是。
欺骗这种行为,瞒得过今日,却得不到长久的信誉。有朝一日东窗事后,那就只吃不了兜着走!
狼来了的那个故事,不是把其中的道理讲得再清楚不过了吗?
但是,真令人遗憾呀,那些财迷心窍的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仍然我行我素,干那些坑蒙拐骗的事。
相传浙中有作儿子的,殴打70岁的父亲,竟把老人家的牙齿打掉了。老人家的牙齿打掉子。老人家拿着牙齿去告儿子忤逆不孝,儿子害怕了,便拿出100两银子请讼棍帮忙设法。讼棍摇头说:"这事难啊!既然你拿出那么多的钱,诚心诚意地让我想办法,那就请给我三天时间吧!"次日,讼棍找到那个儿子低声说:"办法我给你想到了……"并示意他靠近接听,那个作儿子的为了听悄悄话,便倾耳相就。论棍乘其不备,一口咬掉他的半只耳朵,并对他说:"这就是我给你想出来的办法!你就在家里躲着,等到审讯时才能露面。"待到审迅时,儿子硬说他父亲的牙齿是咬自己的耳朵时扯掉的。法官认为不论何人都不可能将自己的耳朵咬掉,老人家牙齿掉了,因此很有可能是他咬儿子的耳朵时咬掉的。于是判儿子不罪。
坏人作恶,诡计多端,不择手段,为逃脱罪责会制造种种假象,善良的人们往往意想不到,因而很容易被一些扑朔迷离的假象所蒙蔽。上述传说就给了世人这样的一个启示:有了物证也未必真实。
一套服装上万元,一盘炒菜数百元,一杯清茶数十元……这些价格与价值严厉严重背离的暴利现象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句"暴利猛如虎"反映了人们对暴利的担扰和强烈愤慨。
市场经济不允许暴利。但是自物价放开后,一些不法经营者乘市场制约尚不完善之机,欺诈消费者,大肆牟取暴利。如何牟取暴利呢?笔者认为,其"杀手锏"不外乎于三种,即宰、骗、蒙。
一曰宰。从"宰客"的对象上看,除了"宰生"(陌生人)、"宰公"外,"宰熟"现象也屡见不鲜。从"宰客"实施的地点看,暴利往往集中在歌舞厅、大酒店和精品屋。
--歌舞厅:潇洒一刻值千金。南京某KTV舞场,每小时包箱费达到1500元。某晶,一大款在该舞场消费,付了包箱费,XO开并列费、点歌费,一次消费就达近万元。很多文化消费场所的老板想方设法收取各种费用,如设立颇有争议的跪式服务,甚至出现了严重扰乱社会治安的"三陪"现象。
--大酒店:觥筹交错好气派。忽如一夜春风来,豪华酒店到处开,于是,古老的中华"酒文化"被扭曲了。随着觥筹交错的碰杯声,在酒精的作用下,账单无需过目就会有人慷慨解囊。广东两名游客去桂林一酒吧消费,被老板强行索要酒水费2150元,游客最后到工商部六,经核实其实消费仅50元。
--精品屋:敢问大门为谁开?有一位消费者在一家时装店花3000元买了一套时装,过了几天,在另一家商店,同样品牌、同样面料,同样款式的时装,价格只有1200元,于是他为了这枉花的1800元进行了投诉,结果商店以"定价自主,明码标价"为由,将他挡了回去。
二曰骗。除了明刀"宰客"外,牟取暴利的另一手段就是骗你没商量。
--浑泪甩卖。某厂一位中年女工实在挡不住一件夹克"原价880元,现价380元"的诱惑,终于咬牙买下来,用为丈夫的生日礼物。过了两天,她携同丈夫逛街,却在另一家服装店看到同类夹克标价150元。
--诱你上钩。当各种花样翻新的"血本甩卖"等欺骗手段被舆论披露得失去功效后,一招"不讲价"又流行开来"此柜台商品不讲价"、"本店商品不讲价"的标牌几乎爬满各家店柜,这既可在消费者心理上形成货真价实的错觉,便于诱人上钩,又可免去老板的口舌之劳。有位外地顾客在某商场发现一台样式别致的收录机,售货员看出他对收录机情有独钟时,便热情地说:"我们这儿是全市最低价,所以不讲价。"谁知买下来后,那顾客经过又一商场时,发现同模样的收录机仅仅标价348元,看看自己手中那台700元买来的机子,不禁哭笑不得。
--假冒伪劣。《中国消费者》杂志披露:1993年全国共查获各类假冒伪劣商品价值达25。8亿元人民币。某省有个县的技术培训中心,曾在一家报纸上堂而皇之地刊登这样一则广告:"你想致富吗?普通白酒改名酒的技术是你致富的捷径。此项技术操作简单,成本低,投入百元即可获利万元……"据说,广告见报后,参观学习者还需挂号等待,这"技术"是什么?从市场上买回二三元一瓶的孬酒,换上名牌商标和瓶子,转手就能卖五六十元一瓶。一个夫妻作坊,一天就能"生产"几千瓶"名酒",只要倒腾出去,一夜间就富翁。
三曰蒙。除了明宰、暗骗外,"得蒙且蒙"亦是牟取暴早者惯用的会俩。
--瞒天过海。报载不久前某工商部门对全市26家商场的一次抽查结果,却为善良的"上帝"敲了警钟:在72种日常用品和食品中,数量完全符合标准的不足31%,其中有85%的罐装、瓶装食品斤两不足;两诸如味精、胡椒粉、香油、快餐面、挂面、麦乳精、奶粉等日常副食品足两的寥寥无几。
--笑里藏刀。一日,某工厂青工小姜,走进时装店购西服,货主--一位漂亮的小妞忙凑过来帮他试穿:"你用镜子照照,这穿出去多笔挺、多潇洒,老妹子我都不敢和你站在一起了!"并故意用纤纤细手抚摸小伙子的身体。"俏妞"又说:"您的女朋友一定也很亮丽,何不出手大方地也给'亲爱的'捎件新款丝质旗袍呢?你看我这向咋样?"说着撩起开得很上的袍衩,露出雪白的大腿,绷得太紧的健美裤勾划出迷人的曲线……小姜既受宠若惊又有此飘然若醉,连价也未还就掏出1180元买走了西服和旗袍。他哪里知道这"俏妞"的手法竟足足地"煞"了他680元。
(本文版权归作者及三茅人力资源网所有,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这个家伙很懒,什么也没有留下~
专家最新作品
秉骏哥李志勇
胡言非语胡浩
秉骏哥李志勇
刘洋Dissona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压强是不是错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