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评头论足造句,

帖子主题: 一些纪念。一些解释。
共&21&个阅读者&
军号:2513083 工分:20723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一些纪念。一些解释。
文章提交者:桔汤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68-0-1.html
一些纪念。一些解释。——关于笑语的生前身后事四月二十七号下午,上帝收回了他曾赐予我们的礼物。从前天到现在,我好像溺水似地挣扎在悲伤和惊诧里,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憋着许多话,也从没有像现在这样,无话可说。我曾经想过每个人最悲伤的时候该是怎样,是伸平四肢和躯干伏在大地上,锤着曾赐予我们生命的土地恸哭?还是怔怔的坐在那里,不说话,默默的流泪,或者,连眼泪也没有。笑语走了。我知道,笑语走了。这个男孩子终究没有为我们留下只言片语,只是一个简单的转身,就离开了。我似乎还能看见他穿着那件灰褐色的外套,暗红的衬衣,还是那个微胖的身材,背向着我们越走越远。他没有回头。幸好他没有看到我们为他流泪,那样他也会难过的。笑语走了。上帝还是收回了他曾赐予我们的这份礼物。我想我们应该庆幸曾有笑语这样一个人经过我们的生命,赐给我们快乐、安慰和鼓励,献给我们真诚的友谊和崇高的人格。现在,我看见好多人在悼念他,我看见好多人噙着眼泪哽咽着祝福他。我们以我们最单薄的方式纪念他,尽管我们知道,其实任何言语在一条故去的23岁的生命面前都是苍白的,可是我们还是愿意去相信他能收到,也一定能在天空的深处憨然的微笑。笑语走了。这是一个我们谁都不愿意相信的事实。这四个字冰冷如铁,激的我们心疼。我知道,这件悲伤的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我也相信,每个有良知的亲爱的同学都会、也都应该去探究事情的始终。这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因为关心所以关注。但遗憾的是,也许也因为关注,使得我们的视线里多了太多肆意的猜测和渲染,当然,也许很多猜测本身可能是善意的,也许渲染本身也无恶意。但是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生命本身怀有更大的敬畏?是不是应该不再轻率的去以茶余饭后读故事的心态来编造故事:对一个曾鲜活存在的生命评头论足?我相信,我们每个真心关心笑语的人希冀的是事情的真相,而不是刻意的离奇和演绎。这两天我的情绪一直很不好,其实我本来也没准备也实在没心情写什么的,但是我忽然觉得每个真心关心笑语的人都有权利知道的更多,所以我想把我知道的一些事情告诉大家。同时也希望那些各式各样的略带有幸灾乐祸的让我们亲者痛的传言能够安静下来,让我们送笑语安静的走。笑语是周三下午出的事。最后一次见他是周二。周二上午第二节课他和我,还有董宁一起去参加民主调查的会议,会后他还和我要假条,说这节耽误的课上次已经点过一次名了,可不能再被点了,后来我回南院他还和董宁聊着考研的事,他想考哈工大的研究生,这我们是知道的。晚上时候快九点,他去办公室和学习的部长商量选助理的事,我去跟外联的例会,在办公室门口,我和他打了简单的招呼,没想到,这一挥手竟是永别。周三中午他回宿舍,让同学把书包给带到教室,可能是占座位,他们下午本来有两节课的,但这两节课他都没去。中午回宿舍的时候路上他还碰见几个学生会的部长,这一面也是他们的最后一面。周三下午六点多的时候,他同学下课回来,发现门被反锁了,从里边插着,叫门也没人应,于是他们从门上边的窗户往里边看,发现他已经晕在地上。遂把门踹开,那时大约是七点了。晚上7:03,他的同学打120,又联系他们导员,后报警并联系他的家人。家人那边最开始并不信,以为是诈骗,并报警,经承德市警方和红桥区警方联系,确认。七点二十左右,120来发现人已经没救了。后来红桥区刑侦也过来了,并对现场作了初步的调查,取得一个初步的结论,但没有对外公布。后来,机械学院党委联系到校学生会指导老师赵老师,赵老师赶过去大约七点四十左右,后来赵老师联系我,我赶过去大约八点左右了。天津市领导获悉后,又直接安排市刑侦局局长亲自带人赶过来,做二次调查,两次调查平行进行,没有作相互参考。笑语的遗体后来被运到遗殡馆。整个晚上,校会的个别部长也隐约感觉出什么来了,一直在问。十一点左右,我们把一部分一直在问的部长叫过来,和大家通报了这个噩耗,大家很悲恸,有两位部长还比较失控。凌晨一点,第二次调查的结果也出来了。和第一次的结果相吻合:即,非自杀,也非他杀,属于意外窒息猝死。包括意外窒息猝死的细节,刑侦局也完全通报给学校。凌晨四点,笑语的父母从老家赶过来,刑侦局也和两位家长通报了调查结果,包括死亡原因,各种取证,细节等,笑语的妈妈当晚昏倒了四次,后安排入院。我想有同学一定要问关于意外窒息猝死的原因(或者说细节),这和我的第一反应是一样的。但是请原谅我,朋友们,笑语的家长通过学校告诉我们,具体死因的披露和后期的追悼活动,必须要经过他们的同意才可以通报和进行,所以至少目前还是不能告诉大家。也因为没有家长的同意,刑侦方面还没办法进行尸检进而确定准确的死亡时间。当然,我更希望大家能够换位理解两位老人的心情和感受,我们都很悲痛,但两位老人至少比我们悲痛一百倍一千倍,白发人送黑发人,他们只希望安静的低调的把笑语送走。…………笑语走了。也许你真该歇歇了。不用再想着考研的事、入党的事,不用再想着信息和学习这两个部之后的工作安排。上帝也许是看我们寂寞,所以把你作为礼物送到人间来,他又可能看你太累了,所以又把你带走了。愿你安好。这是你所有朋友真诚的祝福!逝者已矣。长歌当哭。言短情长。愿你安好。尙飨。
延伸阅读: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一些纪念。一些解释。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1条记录]&分页:
&对 一些纪念。一些解释。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走向生命化教育
  成为一名教师,注定了和孩子们相伴,用自身不断更新的知识去吸引孩子们的视野,用坚守般的热情走进孩子们心田。如果你不试着去做自己热爱的教育工作,你是很难感到幸福的。
  人的一生,最大的幸福就是能够坚持做喜欢的事情,仿佛和她进行一场生死不离的恋爱,欲把相思说似谁,浅情人不知。当你与喜欢的工作沉浸在彼此的世界里,若问相思甚了期,除非相见时。
  喜欢教育事业,喜欢做教师,喜欢孩子,喜欢历史与社会。当喜欢成为自身工作的内驱力,为了自己喜欢的工作去奋斗,多年后,蓦然回首,你会发现:工作着,快乐着,收获着!
  我的教育生涯和很多的师范毕业生一样,音乐教育学习3年后毕业后分配乡村,任教中学音乐两年。讲台的日子就这样开始,本不想做老师的我,是在父母的意愿下才读师范专业的,刚参加工作时感觉很无聊,下班后会静静的发呆:我的人生只能这么过?
  不能安于现状的我,曾去过一家地方广播电台应聘节目主持人,马上过最后一关就成功了。可是,又是父母阻拦了我,我开始沮丧。
  父母是最了解自己的孩子适合做什么的,他们苦口婆心的开导我,最终做通了我的思想工作,要我安心踏实做老师。
  于是,我调整心态,既然已经成为一名教师,必须面对现实,做好我应该完成的教育工作。我静下心来教书,和孩子们在一起的日子,我渐渐找到一种生活的快乐,从不喜欢教书渐渐喜欢上教师这个职业,也想把教育当作事业来做好,希望我的年龄越大,我的“桃李”更多。
  两年后我调往将军路中学。刚毕业的音乐爱好还没有消退,工作中也遇到很多是纸上谈兵不能解决的问题,以前的专业学习是有限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我买了大量音乐书籍来不断给自己充电。这些书籍将我的专业水平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我的音乐课被学校和区里共同看好认可,培养了很多音乐小人才,特别是培养的音乐特长生,很多都是通过加特长而考入重点高中,我收获了不少教学经验。
  或许是孩提时的孤单造就了我不合群的性格,工作后的我,依然是孤单的行走,当有孩子毕业还能记得看我时,我便感到幸福。记得一次在地方青歌赛的舞台上,当我唱歌发挥失常时,台下一群曾经教过的孩子们一起大声的为我呐喊加油,我感动着,脑海中想起他们读书时我们朝夕相处的日子。当天晚上却久久不能入睡,对教师的幸福感重新陷入深深的思索:一个教师的幸福,难道就是让他们记得你,收获满场桃李?教师的幸福其实是孩子幸福的彰显,那些孩子们的幸福是什么?让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就是吗?我再次陷入迷茫。
  休闲之余,我迷上了历史剧,在历史长河中总有很多的故事和伟大的人物存在,我在迷茫中渐渐理清头绪,开始思考人生的生命价值。
  调入将军路中学工作不久,因学校差历史教师,学校领导见我做事认真,相信我能够做好历史教师的工作,便将我转为专职历史教师。
  为了更快适应历史教学,《古汉语常用字典》是我的常备工具,接着又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中国通史》等书籍方便查阅历史资料。课余时便精读历史教材与教参,不停的给自己历史知识进行充电,熟练的做历史习题,经过几年的努力,我这个外行的历史老师终于得到了学校和教育同行的认可。
  这种认可仅仅是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孩子们,然后落实孩子们掌握知识情况,历史考试成绩全区排名靠前而已。但,那时和一位语文老师的交流,将我刚产生的小小成就感击得粉碎。
  语文老师问我:“你教4班学生的历史,他们分数都考的很高,你教得很不错。不过,我上语文课时,问他们很多历史知识,他们知道的不多,怎么像没有学过历史啊?”
  这句话像一把重锤,深深的锤进我的内心,问题出在哪里?原来我毕竟还是一个非专业的历史老师,虽然有分数,但没有真正将历史知识融进孩子们的心田。高分低能,我教历史不过是花拳绣腿啊。我说自己喜欢教育,喜欢孩子,可生命价值在哪里?幸福感又在哪里?
  一个人在傍晚徘徊,我该追求一种怎样的课堂?段日子很纠结,甚至责怪自己在误人子弟。
  不久,因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在武汉试行推动,武汉的历史课改为历史与社会课程。在新课程的探索中,我找到了方向。
  当时新课程的教研员是李重芳老师,一个年逾花甲的老人,即将退休,在区和市里的政史学科上具有德高望重的地位。他曾对我说:“新课程综合性强,需要很多的知识储备才能驾驭得了,我自己备一节历史与社会课,至少需要3节课的时间去准备。你知识点薄弱,备课要充足,要做更多的工作才行啊。”
  我很感激李老师对我专业发展上的指导,当我遇到不理解的问题时就会找他请教,在外人眼中,还以为我是李老师的女儿呢。关于我的课堂,李老师温和的批评过我很多缺点,他甚至教我自己把自己上课的过程录制下来,自己以旁观者的身份来观看录像找上课存在的问题。
  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原来我上课语言严厉,有的知识点讲的过于罗嗦,提问时没有给足孩子们思考的时间等等。通过课堂实录去观察自己,的确可以找到自身的很多问题。
  在李老师细心指导下,我渐渐明白做一名优秀教师是多么不容易,需要课余更多的付出才能有收获。因此,我便全身心的融入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决心做一个不断上进的新时期教师。
  人生遭遇一个唤醒自己的恩师是幸福的,李老师以身作则教育我,希望我能够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去影响更多的孩子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起读师范时校长说过的一句话:音乐教育不是要老师成为音乐家,而是要教育孩子热爱音乐和创造音乐。原来这就是生命化教育,我们不仅在教育孩子,更是在创造未来。
  在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学习探索中,我从一个完成型老师开始转型,下班后会看看书,有时写点教学反思,也是因为新课程需要大量的知识储备,我开始系统读书了。我喜欢上课堂探究模式教学,一定要改变历史教学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不仅用探究教学带给学生乐学的课堂,拓展学生们的历史视野,激发孩子们勇于探索的精神,更要带给他们理想的分数。
  写论文方面,我已经从方法论向本体论转型,本着活的精彩就会写的精彩的原则,不为现在速成的名利学,功利学所动,成功无捷径,我相信只有经过岁月的磨练才能真正的成长自己,那些名利的东西不过是灿烂一时的泡沫而已。
  当同事们谈笑风生的时候,我沉浸在历史书堆里。甚至开会我也不忘带上一本历史书籍有空便翻看,旁边的音乐老师吃惊的看着我:“教音乐不好吗?看你教历史天天看书,这是何苦啊?现在还教毕业班了,真搞不懂你,换了我,我是没勇气教毕业班的。”
对历史学科的热爱,我从来没有感觉到读书之苦,一个人喜欢做什么,自身的快乐在哪里?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生命化历史课堂,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实践与摸索,就这样融入我的教育生活,注入我的精神世界,捧着新课程,新学科,想着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发展,做一个不断上进的新时期教师,这些与我相思相依,这一路是否有胜利的终点?我不知道,哲学家尼采说过:就算人生是出悲剧,我们要有声有色地演这出悲剧,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就算人生是个梦,我们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
  实践起来是残酷的,2006年底在教研员老师的培养下,我代表东西湖区参加武汉市首次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尽管最终获得一等奖的成绩。然而,这仅仅是成长的开始,自从那次优质课比赛经历,给了我一次成长的蜕变过程。
  为了从一个教书匠成长为一个研究型教师转变,我开始迷恋上网络学习,从一个网盲变成一个网虫,上网的日子里,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的渺小与无知,喜欢这种一天天充实蜕变的成长,喜欢读书,喜欢写文字,更喜欢走进课堂,尝试用各种方法去实现探究模式教学。
  然而,领导是只看分数论英雄的,当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要不要继续追求?我告诉自己,即使摔的头破血流,也会坚持到最后,所以必须承受尝试失败的阵痛。我始终相信:经冬历夏争朝夕。桃李长相惜。
  在学习成长的岁月里,在同行网友的邀请下,2007年底我被推荐到人教网历史与社会论坛做版主,管理论坛是版主的责任,收获的是个人专业上的发展,同时认识了很多优秀同行教师。
  我以他们为榜样,学习收获了很多。但是这些,还是不够的,我的理想课堂还很远,不管是历史与社会课程还是历史课程,只要还有属于自己的课堂,那么追求理想课堂的梦想就不会停止。
  2009年,我加入朱永新教授创办的新教育实验,成为一名网络新教育实验学员,我的视野再次被展开,仿佛从懵懵懂懂中真正醒来,在网师学习岁月里,每天几乎是学习和写作到深夜12点,我需要这种生活,白天工作后,晚上读书,反思,感受做教师的幸福,沉浸在充实的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生活中。
  在别人眼中,我是寂寞的,在我心中,有我的教育梦想相伴,有经典书籍相随,这一路走的艰难,却很充实欣慰。我需要真实的成长,这是个盛产泡沫的时代,急功近利是大众的追求,教育也不例外,但我知道,根扎的深,大树才能枝繁叶茂。
  我继续把自己埋进经典的书堆里,读网师课程中的那些书籍,教育学类的,心理学类的,哲学类的,办公桌和家里的床头,总会放上近期要啃读的书籍。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拓宽了,阅读或许只是刚开始起航,我发现自己的课堂可以更加自由了。我渐渐喜欢读哲学著作,喜欢在一本富于思考的书中,让我的旧思维与新思维纠结,然后再从一头雾水中获得清晰的知识主线。
  我的课堂,尽管还是会有探索失败的阵痛,仍然不会放弃,继续追求一种生命化的理想课堂。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当初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或许不是为了教书育人,而是糊口的工作。日积月累,老师中有平庸者也有优秀者,选择前者还是后者?达到的高度首先要看态度。
  人活着,需要知道自己是谁?自己最喜欢做什么?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而我们这短暂的一生,最难做到也是:认识自己。
  有一个故事说,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个人过来问:“你们在干什么呢?”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吗?在砌墙。”
  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座高楼。”
  第三个人边干边哼着歌曲,他的笑容很灿烂,很开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新的城市。”
  十年后,第一个人在另一个工地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绘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面两个人的老板。
  三个人不同的工作态度决定了他们人生发展不同的高度,我们不只是在完成工作,也不只是在教育孩子,我们更是在创造着未来;我要看到我们工作的重要性,以一个良好的心态积极地面对工作,做好能做的事。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那样的抱怨:这辈子教书的,一定是上辈子喂猪的;当老师还不如民工的收入;做老师一天到晚的学习充电,除了上班,没有自己的业余时间。
  在这种心态下,老师们的工作是被动的,缺乏主动性,期望的是早日退休,可以领到退休金就是最大的幸福来临。然而,生命最辉煌的年龄都虚度在抱怨的岁月里,当哪一天老去,才发现工作仅仅只是糊口,即使顺利退休,也未必有幸福感。或者会感伤,年轻的时候怎么就不去努力呢?
  习惯了抱怨的人会自我安慰的说:努力也没用,这个社会就是这么现实,工作做的再好,决定权还在领导那里。是的,我们无法改变我们生存的环境,但可以改变自己,听从内心的召唤,成为自己。
  人的可悲就在于一生为他人而活,活在他人的评头论足中,没有了自己。既然已经做了教师,为何不能放下抱怨,选择做一个快乐的舞者?
  武汉的新课程历史与社会在今年6月会划上句号,课改并没有停止。作为一名教师,热爱我的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这场长相思不会因为哪一场课改失败而终结,教育从来都是向前不断发展的。
  新课程虽然没有在武汉继续,可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读的书籍,我的课堂变化,我自身的专业发展,这些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回想刚参加工作时的自己,那是多么幼稚与无知啊。
  有同事经常开玩笑的对我说:“你帮我写篇论文吧,让我也能获个论文奖。”也有同事请我帮忙做课件,还有同事惊奇的问我:“你怎么喜欢看哲学书啊,太不可思议了。”
  2006年至今,我有部分教学论文、案例、课件、博客等获得区、市、省、国家级奖项;辅导学生参加历史竞赛多次获得区市级奖项等。特别是对于如何教历史知识的处理,我也能够随手拉出新的历史专题进行整合,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这些只是我在修炼成长中额外获得的奖赏而已,内心深处,我需要的还是走向生命化的教育。
  没有到达新课程推广与发展的终点,却能欣赏一路的风景,一天天充实的成长,这段生命化行程难道不幸福么?
  当教育生活已成为我胸口的那颗朱砂痣,仿佛成为我身体中与生俱来的相守,以前初涉讲台的不喜欢,厌倦,竟然悄然转变,融入我的生命。
  作者简介:
  马艳新 女,1978年生,湖北省武汉市将军路中学历史教师。在单位当过团委书记,任过班主任。从事中学历史教育工作,获得武汉市首届历史与社会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武汉市东西湖区五项技能比赛中获一等奖等;多年坚持读书写作反思,有部分历史与社会教育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课件、教育博客等分获国家省市奖项;为综合文科《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在全国推动与发展,经过自身不断努力的教育实践与反思,撰写的教育随笔被很多教育同行关注,在新课程推动与发展中取得一定反响,深受教育同行认可与好评。多次参加教师类演讲或征文获奖;湖北省普通话测试员;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历史与社会论坛版主,并在人教网历史与社会专栏开设优秀教师个人专辑;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网师学员。生活 生命与安全教案 icrosoft Word 文档 (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生活 生命与安全教案 icrosoft Word 文档 (2)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海外电话:+86-512-
同程旅行家
第10期达人
第9期达人:
第8期达人:
第7期达人:
勤劳小蜜蜂
结交新朋友
意见详细:
把您的问题或建议告诉一起游吧
截图上传:
电子邮箱*:
苏州,上海,北京,杭州,南京,无锡,温州,宁波,常州,扬州,泰州,南通,盐城,镇江,嘉兴,绍兴,金华,舟山,湖州,台州
您在:江苏 热门省市:
其它省市:
24小时服务热线:
转1景点门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评头论足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