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15岁你不知道的是前天为什么突然奶奶疼 ...

《寻访祖母的秘方》:大学生对自己祖辈的采访记录
栏目:出版界新闻&&记者:王宗雷&& 08:00&
  这是一部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祖辈的采访记录,每篇包括祖父的人生故事、访谈对话和孙辈的感悟。
【内容介绍】&&& 这是一部当代大学生对自己祖辈的采访记录,每篇包括祖母的人生故事、访谈对话和孙辈的感悟。在中国这样一个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社会里,儿孙对祖辈的关怀和祖辈的经验传达显得尤为重要。读者阅读文字的过程既是一次时空穿越之旅,同时也将收获一份温暖的慰籍。
【作者介绍】&&& 刘宏,中国传媒大学广告学院教授。
【原文摘选】
属于一个人的传记
&&& 【朔】&&& 我们家那边有句老话,说“七十三、八十四是老人的一道坎”。我姥姥今年刚刚迈过前一个坎,衷心希望她能健硕地长命百岁。&&& 74年前,1938年的冬天,我姥姥出生于吉林省一个小村子。时至今日我已揣测不出长女的降临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少喜悦,而听她平板地回忆童年,似乎并不甚轻松。
&&& 吉林省四平梨树县崔家岗子村,这是姥姥的老家。我在谷歌地图上有幸找到这里的卫星图,大片的农田间或错杂着民居。想象七十多年前,这里应该更加闭塞。在这里,姥姥度过了七八年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
&&& 那个时候,姥姥生活在一个庞大的家族里。上有太姥爷、太姥姥,中间有父辈们,下面还有同辈的小孩子,一家三十几口人同住一个屋檐下。姥姥家有好几十饷地(一饷是100亩),家里人手不够打理农田,因此会雇用雇农。长工、短工、日工,各种形式都有雇用过。这些雇农平日就住在姥姥家里。看来是个大院子,据姥姥说,住的地方有很多。
&&& 于是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喧闹繁忙的景象: 祖辈人在正房里,或倚着炕头打牌,或巡视着自家的菜园子,年轻力壮的父辈们扛着农具进出,女人们[][]寻访祖母的秘方属于一个人的传记忙着做饭、喂鸡、喂猪、打扫院落,小孩子们从一间房里跑出来又吵吵闹闹地钻进另一间房,玩着不知名的游戏。雇农们则昼出夜伏,在那几十饷土地上挥洒热汗。当然,这样的景象未免过于理想,事实上很可能是全家几十口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几代人周而复始地重复着相似的生活,堪堪流逝着一股“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般的麻木悲壮。
&&& 对于雇用长工的问题,我一直怀有很高的好奇心,大概是小时候周扒皮的故事听多了。特意问了这个问题。姥姥说,以前她们家都是靠自己勤俭积攒的财富。他们家对雇农们并不严苛,大家吃住都在一起。当时姥姥家因为人口太多,甚至还特意雇了人负责做饭。我无意去研讨当年的土地和人民的纠葛,只是这样的讲述让我想起《飘》里对南方农奴制的立场,颠覆了我一直以来被教育的观点。过去的事情难以辨别谁对谁错,身临其境的人自有一番感受,由不得旁人甚至后人指手画脚。当然闲话少说,这早已偏离了我姥姥的故事了。
&&& 我姥姥对于那时候的记忆可以说是非常幸福的。因为收成好,所以粮食“有的是”(即很多的意思)。虽然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肉,但是平时也算要吃有吃、要穿有穿,日子并不艰难。问及那时的食谱,现在看起来很是健康,这当然不是刻意为之,而是当时的条件确实只能满足这样的生活。姥姥说,当时每日都吃大苞米、小米子、豆包、打年糕,菜都是自家菜园子里的土豆、白菜、萝卜之类的。白面、白米只有家里的太姥爷、太姥姥吃得上。
&&& 物质生活虽说算不上富裕,然而也衣食无忧。精神世界大概比较空虚,姥姥上过村里的小学,但是时间并不长,这之后她再也没有接受学校教育的机会。大概因此,她一方面特别支持我继续学习;一方面对我要求又不严苛。想起小时候因为成绩不理想郁闷,姥姥总是安慰我说这样已经很好了。
&&& 【上弦】&&& “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姥姥总这么说。以前并不明白一个人为什么会对吃苦有这么深刻的印象。直到进行这次采访。刚刚讲述的姥姥的童年,也许已让人觉得清贫,但是对于姥姥来说,却着实算得上幸福的一段时光。
&&& 到了姥姥七八岁的年纪,大约是年间,姥姥家被迫分家了。革命从来只弘扬意义,而不会顾及一个小小家族的意愿。原本稳定安逸的大家族被打散,成了七八个小家庭。分家的时候,别人都抢些值钱的东西,姥姥年纪还小,抢了一堆不值钱的“嘎拉哈”(羊拐,源自满语: gchuh,是旧时代北方,尤其是东北地区小女孩的玩具,是羊的膝盖骨,共有四个面,以四个为一副,能提高人们的敏捷力)。分家之后的日子留给姥姥的只有两个字: “受苦”。从此以后,姥姥就彻底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开始了一日不得闲的生活。
& & 姥姥家有9个孩子,姥姥是老大,因此带弟弟妹妹成了必修课。据说直到她结婚当天还在带孩子。这孩子一带就几十年都没有停过,我这辈4个孩子,都是姥姥带大的,可见带孩子已经成为姥姥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家后,姥姥承担起家里很大一部分活儿,“没闲着时候”。14岁左右,姥姥带着小她两岁的二姨姥每日去地里捡棉花、苞米、树杈,等等。家里分得的地土很薄,不打粮(应该是说粮食产量少),人手又不够,只好让孩子去劳作。每天姥姥和姨姥要捡100斤的棉花、树杈之类的回来。那时大约是1952年,世道并不如想象中的平静。姥姥和姨姥在田里怕遇见胡子(即土匪),常常害怕得哭起来,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姥姥嫁人。
&&& 说起婚姻,姥姥真是老大的不乐意。用姥姥的话讲,这就是一场“包办婚姻”。姥爷家姓张,也住在崔家岗子村。姥爷家里特别穷,什么都没有。 “他家不是穷,是不会过日子。”会过日子真是我姥姥根深蒂固的处世标准,直到现在她也看不惯铺张浪费。因此尽管姥爷长得不错,但是姥姥还是看不上他,死活不愿意嫁。那么这两个人又是怎么结婚的?原来当年姥姥的六姑给姥爷介绍工作,姥爷作为答谢请了姥姥的六姑和奶奶吃饭,姥姥的奶奶(我也不知道按我的辈分该叫什么,肯定不是太奶奶,难道是祖奶奶?)见我姥爷人长得不错,又单身,就给我姥姥说媒,应下了这门亲事。但是我姥姥特别烦我姥爷,打从心底不愿意嫁。这个时候不得不抨击下封建婚姻包办了,完全由不得自己做主,全是姥姥的奶奶说了算,因为结婚的事儿姥姥没少挨打,可以说是活活被打上轿子的,啧啧。结婚那天,吹吹打打好不热闹,一台轿子从村这头将姥姥抬到村那头,宴请全村,接了随礼,拜了天地,姥姥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嫁过去了。直到现在提起,姥姥还颇有怨言。
&&& 结婚后,我姥爷只身来到沈阳工作,先是在道路处修路,后来去了胶管厂当一名普通工人。这段期间我姥姥留在家乡,白天到姥爷家给家里人做饭,晚上回自己家住。姥爷家除了姥爷的爸妈,还有两个兄弟、两个姐妹。想来我姥姥对这桩亲事真是打心眼里不满意呐,在婆婆家除了做饭什么都不做,更不用说下地干活了。姥爷的爸爸这么说姥姥: “家雀吃食还扑棱膀子。”(家雀,读jia一声qiao三声,东北意指麻雀;扑棱,形容麻雀扇动翅膀的样子)就是说麻雀为了吃食还得飞两下子,意思是骂我姥姥不干活,连一点相都懒得装。但是我姥姥才不在乎呢,她当时想,在家里就挨累,来你们家还干活?想得美。
&&& 【望】&&& 姥姥是18岁结的婚,跟姥爷两地分居的日子过了两年,20岁的时候,姥姥也来到沈阳。也算是漂泊异乡了,虽然有亲戚帮衬,但生活也很窘迫。那时候在姥姥的姑姑安排下,姥姥和姥爷住在一个澡堂的一间小屋里。屋子小得只能放一张单人床。
&&& 1957年,大舅出生,3年后,大姨出生,再3年,又添了二姨。1957年的时候,姥爷工资是每月39元,1963年时51元,就这样维持了一大家生活。那时候菜价贱(贱,这里指价钱便宜),但是依然舍不得吃菜。别说菜了,大酱都舍不得。主食就是窝头、高粱米,一天不一定是两顿饭还是三顿饭。那时候的生活,现在听起来真是苦。大概因为早年的经历,我们家一直教育我吃饭不能剩饭,浪费粮食有罪。
&& &1966年,我妈妈出生了。大概是又添了一员,家里生活更紧张了吧,这一年,姥姥也开始上班了。作为家属工,在姥爷上班的胶管厂做些简单的工作,生活依然很窘迫。那时家里大多数东西都是姥姥自己做的: 从工厂里拿来废旧的白布条、绳子等,白布条染了颜色,做成衣服、鞋、书包,绳子拆开成线用来打毛衣。这么说来,我姥姥也算是DIY达人呐。过年的时候,就更显寒酸了。买上两斤肉包个饺子,这一年就算过去了。第二年、第三年,不知道在这年关之际对未来是淡漠麻木还是充满希望?物资生活匮乏的时候,人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呢?
&&& 这之后,姥姥家在澡堂小屋借住三四年左右,后来住到一个叫“大仓库”的筒子楼里。楼里分家住的都是单位同事。在大仓库住到大约1974年,姥姥家搬到现在的地方,住一个平房里。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直到大约1987年,平房改成了楼房,此后姥姥就在这里一直生活。不光住处发生了变化,从1966年到1987年,姥姥的工作也有所改变。大约1972年,姥姥离开工厂去兴顺商店当售货员,后来调到兴工商店,再后来又到了中兴商店,一直做到1983年退休。
&&& 【下弦】&&& 从此以后,姥姥就又开始了带孩子和操持家务的日子,到现在我还记得小时候姥姥照看我们姐妹几个人的情景。
&&& 【晦】&&& 姥姥的故事就暂且讲到这里。这可以说是她唯一的传记,也可以说这是一个充满悲欢离合荒诞不经的时代的剪影。姥姥的生活还在继续,时代也在狂飙突进,谨以此向一个坚忍的生命和灵魂致敬。
& 访问: &&& 1. 70岁或者80岁意味着什么?&&& 没啥,就是到这个岁数了呗,能有什么感想。
&&& 2. 小时候有什么样的梦想?后来实现了吗?年轻时遇到的最大的烦恼是什么?是怎么解决的?&&& 吃得饱穿得暖。(太朴实的梦想……)现在算是实现了吧。烦恼的事就是生活的难处吧,想尽办法勒紧裤腰带维持一家人生活。
&&& 3. 认为自己哪些方面还不错?&&& 勤快,眼里总有活。
&&& 4. 喜欢谁,为什么?&&& 喜欢你妈(就是我妈,家里最小的)。因为你家最困难。(好吧,这真是人类的护幼心理呀!)
&&& <FONT face=楷体_GB90年您在做什么?对我出世的感想?&&& 你满月的时候你姥爷没了,没顾得上想你。(这么看还是有点悲剧的。看来我小时候真不招人喜欢)
&&& 6. 对健康的看法?遇到过的健康问题?如何处理的?结果?&&& 就是不生病呗,对健康能有啥看法。前两年得了脑血栓,住院了,现在好多了。年轻时生病就只能挺着。
&&& 7. 对财富的看法。&&& 就是有钱呗,想买啥买啥。
&&& 8. 远行去过哪里?有什么印象?&&& 哪儿也没去过。去过你姨姥家。就是农村呗,哪儿都一样。
&&& 9. 结婚的时候您在婆家不好好干活不会挨说吗?&&& 他家条件比我家差,我才不怕他们呢。我在家就总挨累,到他家还伺候他们呀?
&&& 10. 那您那么不得意他家,为什么还结婚呢?&&& 那是我奶奶定的,我说的不算。不结婚我奶和我妈拿大棒子打我。
&&& 11. 为什么你们家分家了我姥爷家就没分家?&&& 因为我们家大,人多。他们家穷,啥都没有,怎么分。
&&& 12. 来沈阳后为什么一直没工作呢?&&& 要带孩子,哪有工夫上班。
&&& 13. 那后来为什么又上班了?&&& 几个孩子都大了不用我成天盯着了。
&&& 14. 现在您平时在家都做些什么?&&& 干活呗,一天天这么多活,你爸你妈眼里都没活(我姥姥和我爸我妈住一起),然后看看电视,跟邻居逛逛街。
&&& 15. 有什么拿手绝活?&&& 以前会画玻璃。在玻璃上画花纹,先用颜色描好花,涂上色,再染底。以前家里柜上的玻璃都是自己画的花。
&&& 16. 作为姥姥,给我们这辈有什么忠告?&&& 没啥好忠告的,现在日子挺好的,做人要知足。要有好名声。
& 采访手记&&& 我姥姥只是一个平凡的老人,从我有记忆开始,她的形象似乎就没有改变。大概正因为如此,我往往忘记姥姥也曾是个天真烂漫的孩子,也曾是个会高兴会恐惧的少女,也曾是个风姿绰约的女人。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是有一次,姥姥跟我妈和我,三个人同坐一桌吃饭。
&&& 我赫然注意到我妈妈脸上和我姥姥相似的部分,然后打从心里生出感慨。我不知道怎样形容这种感慨,这一桌上的三个人,就好像把一个人的人生截取了三点,同时播放。姥姥曾经就像如今的我,而我正在往我妈妈的模样成长,早晚有一天,我也会成为我姥姥那样衰老,到时候我将坐在她的位置看着有相似面庞的孙辈。这样一种时间截面的感觉深深地刺激到我,一瞬间甚至让我有种她们即我我即她们的错觉。
&&& 这次采访过程是借着视频实现的,感谢腾讯,感谢科技的发展。我姥姥第一次用电脑,其实严格说来也不是她在操作,确切地说是在我妈妈的帮助下,跟我姥姥进行视频。刚开始的时候,我姥姥还很疑惑这个莫名其妙的方式是否真的能奏效。进行这个采访时我真没想到它还担起了“新媒体环境下的跨文化交流”这种宏大的使命。
&&& 《1984》里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 “谁把握历史,谁就掌握现在。”用在这里,有些夸张。但是通过了解我姥姥的过去,我确实对她现在的状态有了重新认识。事实上,我在家的时候跟她的摩擦还是很严重的。不是说我不喜欢她,我确实是从心底感激并且希望她健康长寿的。但是,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承认代沟的杀伤力。她的许多行为,在我看来莫名其妙,杞人忧天。我之所以不理解,是因为我没有经历。如果我从出生就必须劳动,不得自由,吃不饱饭,穿不上像样的衣服,逆来顺受,经历国家动荡和人性扭曲的时代,那我,也会成为姥姥一样的人,甚至不如她。
&&& 是的,她现在是个会经常“找茬”的老太太;是个有着囤积食物强迫症的老太太;是个早过了知天命的年纪却依然懵懂无知的老太太;是个倔强自私争强好胜的老太太。但是这之前,她是在艰苦条件下养育了四个儿女的母亲;是个抚养了四个孙辈的姥姥;是个挺过了困难时期又熬过了亲人去世的悲痛依然维持家庭的女强人;是个战胜了无数病魔的坚强勇敢的老人;是个勤俭节约、勤劳善良的人。
&&& 时代在变,但是一辈辈人的生息不变。以前有传统文化观念来保护这些老人,让他们在年轻的时候奋斗而老去时可以有所依,有尊严。但是现在呢?我们总在说社会转型期,存在问题是很自然的;我们也总在说,过去的糟粕要不得。但是,转型与崩坏应该是两个概念吧。在这个传统崩坏的年代,要如何去维护这些年轻时为后辈甚至为社会耗尽心力的老人的利益?
&&& 借此机会,我想了解并记录我姥姥的一生,为一个默默无闻的人做传,为一个目不识丁的人朗读。这是仅仅为了一个人而存在的传记,为了不忘却,为了感激,为了能理解,为了未来。
&& 记我的姥姥李佩玄见面前的忐忑&&&& 姥爷离开的那一天,我刚从南京回到香港,下了飞机给妈打电话,却得知她已经在回老家的车上了。&&& 这是姥爷去世后第一次看到姥姥,结束了之前一直困扰着我的担心与忐忑。姥姥比姥爷还大两岁,我猜,她也许以为自己会比老头子先走,也许还为那一天的到来替姥爷担心过,哪承想,一切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被留在后面的那个人却是自己。我向来有些惧怕长期以来建立在心中的信念垮塌,收拾残骸和重建信念总是要费不少心力和勇气。这对于一个90岁的老人会不会有些困难?&&& 还好,姥姥很好,一切安好。
&&& 电视剧主人公般的存在&&& 姥姥,1923年生。早些时候,家里有不少的地,雇着长工,一个哥哥、一个妹妹,我猜,姥姥大概也有个幸福的童年。直到12岁,父亲离开家去做生意,钱没有回来,人也再没见过,从那以后,姥姥的爹杳无音讯。说起这一点[][]寻访祖母的秘方记我的姥姥的时候,姥姥一贯的平淡,轻轻地回忆着: 也许是在武汉吧,被人害死在外面了。
&&& 从那时开始,姥姥的娘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没有东西吃了就去用地换粮食,日子久了,家底也随着地的减少同步减少着。
&&& 姥姥的不少经历就像电视剧的现实版。二十多岁的时候,遭遇“刀开”(土匪的别称),到处横行霸道,欺男霸女的。吃的、穿的、用的,什么都抢,掳走人要赎金,赎不起的索性把人解决掉出气。为了躲“刀开”,姥姥一家人跑到山上去求平安。山里没什么吃的,姥姥不像有的姑娘还会挑三拣四,而是见到什么吃什么,怎么能活命就吃什么。她强大的适应性大概是与生俱来的,并在环境的考验下不断增强。
&&& 后来,日本鬼子从村子里过,一副吓死人不偿命的样子,不过也许他们有更紧急的任务,并没有在村子里做过多停留。以至于姥姥的印象里,“刀开”比日本鬼子还可怕。
&&& 和那些坐在村头晒太阳的老太太们一样,姥姥为生存而开始的过活,是从嫁到丈夫家开始。那一年,姥姥17岁,姥爷15岁。姥姥的坎坷曲折和姗姗而来的幸福也将从这里展开。
&&& 出了这家,进了那家,真正的人生由此开始——出嫁&&& 姥爷和姥姥两人定的是娃娃亲,定亲之时,两家条件不相上下,可迎进门的时候,一切已经物是人非了。姥爷家的人一定没有预料到,迎进门的却是这样的儿媳妇: 长得不漂亮、不会说话不说,这家底早已不比当初了。而姥爷的娘是个厉害能干的女人,也生得好看,因而总是瞧不上姥姥,常常指使她忙东忙西。那时候姥爷还在念私塾,姥姥只能在家里做事,与其说是做了老婆,不如说是当了丫鬟。戏剧性的是姥爷的父亲也走上了外出寻金的路,同样,没有再回来。历史在姥姥嫁过来之后开始重演。她再一次经历了一年不如一年的光景。倘若遇上不讲理的婆婆,姥姥也许还要承担发生这突然变故的责任。
&&& 当时,交的税和拥有的土地量是成正比的,姥爷的爹出门之前,尚且给妻儿留下了数量可观的土地。原本想留来以防不测的土地此时对于失去了一个重要劳动力的家庭来说,着实是沉重的负担。姥爷家开始卖地,也辞掉了长工,姥爷、姥姥要负担起的农活一下子重了起来。
&&& 但是,旦夕祸福常常来得莫名其妙,也幸好是因为家里早早辞掉了长工,新中国成立后划成分时这个屡遭打击的家庭免于被划成地主,按照那时的规定,新中国成立前三年开始,家里没有长工的就不算地主。于是姥爷家最后的成分是中农,这让一家人逃过了新中国成立后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劫难。
&&& 那个年代,能活下来的孩子都是幸运儿——生孩子&&& 有了孩子以后,日子虽说拮据,却也添了些许希望。可孩子多起来之后,希望的火苗越来越微弱,愁绪像青烟一样,缠绕着这个家庭。
&&& 最大的儿子要考大学那一年,家里的老太太病倒了,一家人速速将她送进医院,怎奈折腾了半个月,老太太还是撒手去了另一个世界,人走了,还带着300多块钱的住院费。没多久,大舅考上了大学也要离开家,一老一小从截然不同的两种途径敲打着本就不富裕的家。自打那时起,家庭的贫困再次升级。
&&& 再到三舅出生的时候,姥姥已经萌生把他送人的想法了。三舅是第4个孩子,第3个男孩,自己的心头肉,姥姥不可能不心疼。可是留在这个尚且靠借钱借粮食度日的家里,能不能活下去都是个问题。送给别人反倒有口饭吃。幸运的是,姥姥的娘喜欢男孩儿,硬是不同意,说小子好活,留着扯吧扯吧就能长大了。
&&& 到有我妈妈的那一年,姥姥已经养大了6个孩子了(但是三姨后来被坏人害死了)。发现这个生命的存在就是一个灾难,姥姥打定主意把肚子里这个祸端打掉,可是假冒伪劣的打胎药救了妈妈一命,在众人的意外中,姥姥有了第7个孩子。那一年,姥姥已经43岁。这一次,没有了太姥姥的求情,妈妈注定是不能在这个家生存下去了,姥姥早早便给这个孩子找了个活路。据说,那户人家已经抱着孩子走到半路上了,愣是被周末回家的大舅硬生生挡了下来,把妈妈半拦半抢地带回了家。自那以后,才有了现在的妈,又有了现在的我。
&&& 最细致的关心,与最洒脱的放手——养孩子&&& 姑娘们出嫁,儿子们娶媳妇,姥姥说没有给他们做过被子或衣服,还是因为家里穷,一切就由着他们去吧。她说,一代人不管两代人的事。她谈起孩子们,总有着淡淡的距离,大概是因为知道家里穷,做不了什么事,担心也没有用啊。大姨二十多岁考到上海,毕了业便嫁到海宁,后来又到昆明做知青,之后多少年不怎么回家,她的口音融合了老家的、上海的、昆明的口音,乍一听身份莫测。
&&& 虽说她坚持一代人不管两代人的事,甚至向我批评我妈不该干涉我的情感生活应该让我自己做决定,但她会一直把孩子们放在心里。今天又向我提起大姨家的姐姐今年36岁了还没有结婚,她都有点急了,也会和我说我的一个表姐寒假的时候领了两个女同学回来给一个表哥介绍女朋友。姥姥虽然年岁高,但是心里总是装着每一个人。早在3年前,姥姥给了我这辈的小姑娘们每人两个她自己缝的花绣球,说这是等我们结婚时给的礼,她怕自己那时候老到针线都看不到了,便提前做好了。
&&& 那些为情而饮恨自尽的孩子们无法理解的——贫穷&&& 那时候,姥姥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就纺花织布,卖了钱再去买花,有的时候做些衣服和鞋子拿到集市上去卖。我妈打小就在织布声中长大,因为她不愿一个人去睡,便总是赖着姥姥,而姥姥又停不了手中的织布机,于是常常便是伴着织布声,妈妈躺在姥姥的怀里就睡着了,在膝上那方小小的天地里,睡睡醒醒,直到天明。天一明,姥姥便又转战到地里,那时姥爷在队里当会计,家里的地便让姥姥管着种。
&&& 这种贫穷还可从另一个层面得到证实。妈妈是6个孩子里最小的那个,颇有些得宠之意,胡闹起来也很少被吵。据她回忆,她只挨过一次打,那是因为迷迷糊糊睡着了不小心使得新棉裤被火燎着了个窟窿。因为一条棉裤而挨到人生唯一一次打,这就是迫不得已的生活。
&&& 姥姥还去卖过馒头,提着个小筐走上街,馒头用布遮住,上面只留一个,因为怕被巡逻的人抓到说是资本主义的尾巴,小心翼翼地讨着生活。
&&& 二舅1970年左右的时候去当兵了,虽说能拿一些工资,可不能再给家里挣工分了,当时的粮食又一定要用工分来换,所以家里的粮食常常不够吃,去找人借是常有的事。借得多了,亲戚都不敢借给她,不是姥姥不讲信用,只是这户人家太穷,穷到别人不相信借出去的东西会有收回来的希望。
&&& 穷是姥姥回忆中最困难的事,尤其是还要供养5个孩子上学的那种日子。纺花织布直到半夜,第二天还要下地干农活。问她当时怎么想的,她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就是那么坚持下来。当时大舅去洛阳上学,要走路走两天才能到。那个时候,每个人都那么能吃苦,也有那么多苦让他们吃。大姨、大舅考上大学后,村里的人都想瞧瞧大学生的家是啥样的,却只看到半截的被子,连床囫囵的被子都没有。
&&& 因为贫穷,姥姥认命,但她从不抱怨什么,只是默默地承担,她不允许任贫穷折磨着自己的家人,因此,她可以整宿不睡觉,忙完了白天,再忙晚上。她认命,忍受,同时用不消极的抵抗与贫穷顽强地作斗争。
&&& 餐桌上的尊卑之序——食物&&& 那时候,家里有四等公民。最厉害的是姥爷,接着是二舅的媳妇,二姨和我妈排在其后,最末的是姥姥。这个次序的意义在于它决定了事物的分配,尤其是短缺的时候。如果有一个馒头,那必定是姥爷吃,二舅的媳妇可能能吃红薯干,二姨和我妈吃红薯滤去淀粉后的残渣,如果还有富余,姥姥才会有的吃。家里的食物经过了从红薯渣滓到红薯干到玉米面再到白面的阶段,但不管在哪个阶段,姥姥永远都是吃剩下的那一个。
&&& 吃的菜就是萝卜秧子腌起来,分得的油没吃完的时候滴两滴油,其他时候就着水也能炒起来,这就是妈妈她们常吃的黄菜。在活命已不易的年代,油水依然是奢侈品。这样的食物底子是妈和二姨虚弱身子骨的根源,而姥姥,这样的食物她不知吃了多少年。如今,她理应吃上家里最好的食物,可是身子骨已经不允许了。她的牙齿、食道、胃、血压、血糖早已开始拒绝大部分的食物。姥姥说,现在最喜欢吃的东西就是稀饭。早上的豆奶鸡蛋,中午的面条和晚上的稀饭就是姥姥现在的食谱。二姨三天两头就会带些红枣、干货回家,哥哥和嫂子也会做好吃的炒菜,但是一切都晚了。&&& 在老人身上很轻易就能看到时间的残酷,它绑架了我们挚爱的人,而我们却无计可施。
&&& 71年的相伴——爱情&&& 到去年姥爷走(“走”意思是“去世”),两人在一起生活71年了。71年的相伴,已然超出了我可以想象的范围。早些时候,姥爷是村里为数不多的文化人,因此在大队里谋了会计的生计挣工分,工分可以换粮食,但是没有钱,这也是家里窘迫的原因之一。在姥爷去世之前,每年还要姥姥给他端尿罐。哪怕是大冬天,院子里已经结了冰,儿女们早已心有不忍,但姥爷却坚持着他的小孩性子,我想,他并不是不心疼姥姥,只是他习惯于被姥姥无微不至的照顾了,没有察觉到姥姥已经和他一样,是个身体常常会不对劲的老家伙了。
&&& 出身好,再遇到个什么都愿意忍让的老伴,姥爷的臭脾气一直有着变本加厉的趋势,和邻居有个摩擦就总大声吆喝咧咧,姥姥会在旁边劝: 小声点,别让人家看笑话。虽然姥爷并不总是听。孩子们对姥爷的臭脾气又怕又恨,能躲则躲,却还时不时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和委屈。姥姥就这样,忍受这个讨厌的老头子71年。
&&& 直到走之前的几个月,我才能真切地感受到他对姥姥的感情。因为身体的不舒服,姥爷时不时耍小孩子脾气不肯吃东西,此时,只有姥姥喂他才肯罢休。任性了一辈子的小老头,终于有了能制服他的人了。但是这样直起腰杆的日子太短暂,姥爷还是先走一步了。
&&& 姥爷走后,儿女们不知道该说什么,反是姥姥安慰孩子们说,总算是不用伺候他啦!她还会夸姥爷选了对的时间离开,下葬那天天那么晴朗,而紧接着便是象征着好运与财富的雨。“老头子总算做了一件正确的事。”姥姥总是这样和妈妈他们讲。但其实,姥爷走了之后,她是那么需要陪伴。如果没有人在旁边,姥姥甚至无法在夜晚入睡。即便是这样,她从没有向她的孩子们提过回家看她的要求,每次和我妈打电话,依旧是那句话: “别挂念我”。
&&& 儿媳妇就像一把刀——婆媳关系&&& 孩子们读罢书,有了挣钱的本领,家里开始宽裕一些,姥姥这时也六十多岁了,不用纺花到夜深,可还是要下地干活。地里的庄稼收了一茬又一茬,家里的人口也开始增加。另一出以忍耐为主题的剧也拉开了大幕。
&&& 大舅年轻时风流倜傥,再加上大学生身份,自然是香饽饽,最后,和洛阳城里的小市民尘埃落定成了家,这样的组合着实让村里的人羡慕。然而,新婚小夫妻的感情却经不起柴米油盐酱醋茶的折腾。再加上这个时候二姨和我妈也要读大学,大姨虽然已经工作但远在浙江且工资也不高,远水解不了近渴,姥姥只能去向她的大儿子寻求支撑这个家的帮助。大舅很孝顺,瞒着大舅妈将钱、粮食、布偷偷拿回老家,被发现的次数多了,便惹恼了大舅妈,这是两人关系破裂的起因,舅妈因此对大舅背后的这个家心怀恨意,她恨总是来要钱的姥姥,恨他看上去脏兮兮的弟弟妹妹。妈妈说,她人生里的第一口蛋糕就是在大舅家吃的,至今,那种香甜让她念念不能忘。大舅妈对姥姥到底做了什么,我从没有听姥姥提起过,只是知道姥姥说一辈子都不再进他们家的门。可是,就在不久前,大舅的二儿子结婚,姥姥还是去了洛阳,去参加孙子的婚礼。
&&& 二舅娶老婆的时候,家里条件仍然不好,但是二舅是军人,倒也不至于太让人头疼。二舅离过婚,现在的二舅妈是二舅的第二个媳妇。这一家和姥爷、姥姥住前后屋,是所有孩子中,离姥姥最近的一个。其他兄弟姐妹都把照顾老人的希望寄托在二舅身上,就在这个时候,蹦出了现在的二舅妈。她有着典型的农村无知妇女的形象,品德也不好,对姥姥有什么不敬的想法便常常很外露地表现出来,倒也丝毫不做作掩饰。姥姥生病了,免不了让二舅妈去照顾一下,看上去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姥姥却总是十分抗拒,显得客客气气的,自己能做的就绝不麻烦她。七十多岁的时候,姥姥还自己做着她和姥爷的饭,反是二舅妈,时不时地到后屋转一圈。姥姥的姑娘们都不在身边,不能当面尽孝,便想通过其他方式补偿,买些吃的用的堆在姥姥的柜子里,被子、衣服、大枣、苹果什么的零零散散。二舅妈过来大多是想看看兄弟姐妹们给老人拿了什么好东西,看得顺眼用得上的便直接捎走。就这么一点一点地把她需要的运到前屋去。当姑娘们事后问起东西在哪儿时,姥姥又开始替二舅妈打马虎眼,说不记得放哪里去了。
&&& 后来,姥姥身体实在是不好了,需要二舅妈照顾姥姥的一日三餐,身体不舒服的时候多照应一些。此时,她又打起姥姥房子的主意,动辄便在姥姥耳边吹着令人心寒的冷风,一开始,其他孩子并不知道,姥姥默默地忍受着二舅妈不停放出的冷箭。那一副缺心眼的坏人模样,坏得毫不掩饰,坏得很透彻,坏到从小我便不愿踏进他们家的门。姑娘们一直动员姥姥搬出去,张罗着给她找保姆、买房子。但这个说服的过程很漫长,印象中似乎从五六年前便开始了。姥姥坚持原状,一来是因为姥姥是如此一个知足的人,在她的心里,二舅妈和村子里那些把老人害死的媳妇相比,已经很好了;更重要的是,姥姥生怕那会伤了二舅的脸面,她不能让别人在二舅的背后指指点点。有几次,姥姥被气出了病,却仍忍着不和姑娘们讲。每次打电话,都是一贯的报喜不报忧,“别挂念我”。最后姥爷看不下去,一个电话把二姨叫回了家,这才坚定了孩子们无论如何也要把姥姥劝到城里去的想法。
&&& 到三舅妈的时候,姥姥就更疼了,她比三舅小十多岁,是以一个疯狂痴迷当时正当老师的三舅的漂亮女学生身份嫁到家里来的。两人都足够聪明,是家里面最会赚钱的两个人,只可惜,所用的方式常常让人不能接受。两人曾经借用姥姥的小院做生意,愣是把姥爷姥姥从他们住了几十年的屋子赶到了院中的小储藏室。因为天气太热,她给自己待的房间装了空调,却不去想那个小储藏室只有一个小小的通风窗户。帮忙做生意的人中午也要吃饭啊,这时,姥姥才从小房间里走出来,侧了侧身,进到隔壁的厨房里,忙活起这一大帮人的午饭。
&&& 心中有神,自然成神——信仰&&& 姥姥对人温和到极致,常常因为别人的喜恶改变着自己,去适应环境,像是一块海绵,吸收了来自各方的意见与抱怨,将自己塑造成不同的形状。但这只是几乎到极致的随和,而绝不是随波逐流。姥姥有自己的坚持,并且在那为数不多的几个坚持点上,她很少动摇。&&& 第一个坚持是她的信仰。
&&& 姥姥从嫁到罗家后便跟着婆婆一起供奉了几尊神,到现在,被问起来她还是能很流利地一口气说出来那些神仙的名号,那些南海老母、灵山老母、老先爷、大仙爷、土地爷、老灶爷已然走下神坛,深深地住在她的心里。
&&& 大年初一吃饺子之前,姥姥总要先恭恭敬敬地行过敬神的仪式才自己吃。搬到城里之后,姥姥与她敬的神仙们之间增加出十几公里的距离,她只能在三舅的陪伴下,每个月回去一次,去看看她敬的神仙们还好不好。&&& 也许,神仙之所以成为神仙,是因为它们真正拥有着法力,不管是可以改变客观物质的真实存在还是虚幻在虔诚信徒的心中无形的力量。
&&& 妈妈说,小的时候她半夜一个人去外面上厕所,看到了一个高高大大、白白衣服、白白胡子的老爷爷,被吓坏了,姥姥却说,我妈是看到老天爷了,这是种幸运。后来,妈在井边玩耍的时候不小心掉了下去,水深足以将她吞没但却颇为奇妙地始终浮在水面上,并踩着水里的“石头”自己爬了上来。
&&& 在我心里,姥姥就像家里的神,在庇护着每一个人。二舅的儿子曾在五六岁大小时,在街边被一辆车无意撞倒并从身上轧过,事后各种检查均证明了他的安然无恙。&&& 这一切都指引着我在接受了15年科学教育之后还是义无反顾地把这些巧合或者意外归因为姥姥无论在怎样的苦难中始终保持着对神灵的虔诚。就像西天取经的师徒们,在经历了九九八十一般磨难之后,自己也终会得到升华。&&& 也许这就是信仰的力量,给一切不合理、不公平一个合理而公平的解释,使得信者内心得以在残酷的生活里归于平静。
&& (结束)
【目录】序\Ⅰ代际互动的意义发现: 一次健康传播实践 \ Ⅲ属于一个人的传记 / 001属于一个人的传记苏丹 / 002记我的姥姥李佩玄 / 011体育健将的美丽区雪莹 / 029奶奶这些年闫姝 / 040听,光阴的脚步张雨萌 / 051阿弥陀佛中的宁静童丽莎 / 062信徒苏洁琼 / 070我所了解的奶奶的一生周益萍 / 080听长辈笑谈人生牛梦笛 / 096同样的人生,共同的追求 / 105耄耋与拼图李潇 / 106幸福来自双手陈琳珊 / 114活到老学到老尚雪琰 / 124简单的党员宋翰轩 / 134仁心妙手度今生张璞 / 141讲台·商场李梓童 / 150永远年轻的奶奶聂羽西 / 159同样的人生,共同的追求崔研 / 173花与赞美诗 / 187花与赞美诗谢显怡 / 188桐阴拾羽陈婧悦 / 198弦胡悠扬拉姆次仁 / 209恣意一生李晓婷 / 219渴望宁静宫育津 / 231姥姥说吴雯欣 / 244姥姥的秘方任群 / 253最美最坚强热娜·艾尔肯 / 264写往天堂的回忆录 / 271写往天堂的回忆录普庆瑜 / 272那些年,我和妈妈一起回忆的外婆周茜 / 282杏林风雨路韦文静 / 291埋藏在时光深处的爱情高丽娜 / 299后记 / 308
【图书信息】书名:《寻访祖母的秘方》出版: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2-32557-4作者:刘宏时间:2013年7月第一版定价:39.00元开本:16开装帧:平装页数:309
中国出版对外贸易总公司 版权所有 京ICP备号-2
客户服务热线:010-  举报邮箱:xiandaiyuedu@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你不知道的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