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让偶脖子快速的不那么“黑白分明造句”???

梦幻南极,极致之美
策划/刘翠霞 执行/本刊编辑部 图/德迈国际提供
这是太阳与月亮相遇的世界尽头,这是世界上最后的一片净土。极地的阳光、巍峨的雪山、壮观的冰川、可爱的企鹅、凶猛的海豹、神秘的鲸鱼、无尽的浮冰、大海。冰天雪地,挡不住生命的奇迹,苍穹之下,万物生长。
浩瀚的宇宙,人类只有一个蓝色的星球。而这个星球,五洲四洋已经是千疮百孔。地球的南端,尚存着最后一块晶莹世界。南极,我为有你而庆幸,也为你担忧。——摘自楼敏《资源与环境》
阿德利企鹅聚集在裸露的山岩上,仰天嘶鸣,呼妻唤子
南极,最后的晶莹世界
文 图/楼敏
海水那么蓝,天也是那么蓝,在这不同的蓝色中,冰雪又是那么的白,这是一个太纯太纯的世界,能够净化心灵的纯……
夏日午夜的南极洲,海平面上仍然是红光映射。黑眉信天翁和南极海鸥展开双翅紧随船尾,盘旋翱翔;成群的岬海燕时而搏击长空,时而紧贴海面奋战波涛。
船驶出火地岛,海水变得更加暗蓝,沿着太平洋与大西洋交汇线一直向南航行。这时的海水很难说清楚是什么颜色,是黑、是紫、还是深灰、深蓝,在海水起伏的浪峰低谷下躁动着巨大的能量。浪尖上拱起烟雾般的垛口,垛口又在巅峰炸开,顷刻就变成密集的白色泡沫,迅速向船尾荡去。泡沫在波澜中四散,浪峰上顶着一层透明悦目的湖蓝,这是一种让人感到神奇、亲切、柔和如梦的蓝色,它附着在深蓝之上,又慢慢翻滚于深蓝之中。
几只飞翔的黑眉信天翁和南极海鸥追随着船尾,一直护送着“南极梦幻”号驶向著名的德雷克海峡。该海峡是以其发现者,16世纪英国航海家弗兰克斯o 德雷克先生之名命名。
甲板上,不知是谁突然惊呼——“冰山”!让所有的人顿时兴奋起来。
神奇的冰山
由于大陆深处的冰川受地形的挤压,形状各异的冰山不知经过了多少年的挣扎,突然挣脱白色大陆的束缚投向大海的拥抱,缓慢地向北漂移,慢慢地溶化在大海深处。飘浮的冰山给雾气腾腾的灰色海面上装点上了一抹白色,充满神秘的幻影。小一点的冰山摇晃的身姿在海浪的拍打下,上下起伏。巨大的冰山任凭海浪冲击,纹丝不动。
冰山是沉默的,无声无息,站在甲板上,迎送着它们一座又一座由南向北慢慢远去,科考船驶进PLENEAU海域,海面上轻风微波。茫茫的海平线上隐隐约约出现一大堆冰山群,仿佛看到一群高大的壮汉,阴郁缄默地在天际边,在视野里整整站了一排,挡住船的去路。
我们分别乘坐三艘橡皮艇,开始零距离接触这个令人震撼的南极海上奇观——冰山。冰山的形态、大小各异。有体积庞大的平顶冰山固若泰之;有单峰或双峰冰山直插云间;也有山角形、梯形等各种各样的冰山横七竖八的静卧在海面上。白色的冰山在太阳光下,折射出耀眼的强光,天蓝色的透明冰块和蓝灰色的阴影构成了横空出世的轮廓,冷峻威严,一言不发。我只能静静地仰视他的巍峨伟岸。
暂时搁浅在陆缘冰上的冰山,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就像一座座古城堡一样,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甚至让人怀疑眼前的这块南极大陆的真实性。
据资料显示:南极的冰山有时非常巨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从南极洲冰川末端和冰架滑落的数量最多,规模最大,多呈桌状延展。日,美国破冰船“冰川”号,在南太平洋斯科特岛以西240千米附近,发现一座冰山,长335千米,宽97千米,面积达31,000平方千米,相当比利时一个国家的面积,是世界大洋上发现的最大冰山。1958年冬天,美国破冰船“东方”号,在格陵兰以西的大西洋洋面,发现一个面积360平方千米的冰山,高出海面167米,是至今发现的最高的冰山。
近距离观看冰山,五花八门的冰山有的像纸折叠后留下的痕迹;有的像被梳子刮过一样,显出年轮一般的条纹,见证着过去数千甚至数万年的气候变化;也有的冰山上布满了翠绿色的长长的裂缝,随时都可能四分五裂。
白色的沙漠
南极洲是由冈瓦纳大陆分离解体而成,是世界上最高的大陆。南极横断山脉将南极大陆分成东西两部分。这两部分在地理和地质上差别很大。东南极洲是一块很古老的大陆,据科学家推算,已有几亿年的历史。它的中心位于难接近点,从任何海边到难接近点的距离都很远。西南极洲面积只有东南极洲面积的一半,是个群岛,其中有些小岛位于海平面以下。但所有的岛屿都被大陆冰盖所覆盖。我们幸运地闯过死亡海域——魔鬼西风带,又顺利穿越了进入南极的天然屏障——冰山,来到了南设得兰群岛的外海。
当遥 远的白色大陆,无声无息的横卧在我的视线里时,“陆地”这个原本普通的概念,却变得无比激动人心,即使再沉得住气的队员,也早早的来到甲板上,就连多次来过南极的鄂教授,也忍不住站在人群中,顶着寒风,争相一睹南极大陆的风采。
时间在一分一秒过去,船距离南极大陆越来越近,暂时搁浅在陆缘冰上的冰山,在夕阳的余晖照耀下,就像一座座古城堡一样,千姿百态,美不胜收,甚至让人怀疑眼前的这块南极大陆的真实性,直到听鄂教授讲:“那就是冰盖”后,才相信自己看到的确实是南极大陆,厚厚的冰雪覆盖在大陆上,远远望去,实在是神奇无比。
从降水量来看,南极大陆是最干燥的大陆。南极内陆地区的年降水量甚至还不到5毫米,南极点的年平均降水量仅有3毫米,与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差不多。正因为满目荒凉、动植物种类稀少等原因,难怪有人把南极大陆称之为“白色的沙漠”。偶尔一块开着“窗”的冰山在一片金色的海面飘过来,逆光让冰山变成黑色剪影,当金色的海面托起这个黑色物体,在白色的大陆和船之间三点连成一线的瞬间,几乎所有的相机连续暴发出同一个声音,顿时打破了原来的宁静。
火山和雪崩
船向南穿过狭窄的勒马里海峡,该海峡以拥有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而著称,其两岸都是高峰耸立,高峭而险峻的悬崖使它鲜有人迹。水道大概就几百米宽,就好像穿行在长江三峡。不可思议的是,声纳显示水深竟然达到400米,我们距离岸边也就 200 米左右,这个高度说明海底有多么陡峭。登上Cuverville岛后,沿着海滩向海弯挺进,才发现这是所看到的最小海湾,对面陆缘冰盖近在咫尺,裂缝将冰悬崖分割为若干个独立的巨大冰峰,碧蓝的海水倒影出这一天下奇观。
南极边缘的海岛上,由于气候相对较暖,岛上长有一些苔藓类植物,动物亦较多,因此很腥臭,有点像动物园里的味道,随风飘得很远。
海滩上偶尔可见巨大的鲸鱼骸骨的化石,队员们纷纷在骸骨前留影,人和“鲸鱼”碰到一起,这才知道鲸鱼有多大。
突然,“轰隆”一声巨响,打破了海湾的宁静,当我朝右侧望去时,一大块陆缘冰峰崩塌,转眼已坠入海面,海面上顿时溅起几层楼高的白色水雾,气势磅礴,平静的海面顿时波浪翻滚。这一切来得如此之快,根本来不急操机抓拍。后来这种“轰轰隆隆”的声音在较远处出现过好几次,但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险。
在位于南极洲半岛西北部Bransfield海峡的迪塞普申岛,有最大的活火山的山口,可以一睹火山奇观。正午的时候,人的影子长长地躺在沙石滩上,这时候你会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南极夏季的太阳始终是绕着天边转。
在橡皮艇上拍摄冰山,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身临十几层楼高的冰山脚下,10mm的广角镜也不得不留下构图不完整的缺陷;其二,拍摄角度不容像在陆地上那样挑剔的选择,为躲避其它同伴的视线遮挡,有时不得不冒险探出半个身体,还得保证人和设备不能掉进海里;其三,冰山随时有崩塌的危险,不可能停留,小艇上下颠簸,使得操机非常困难,在考察服外还必须穿上救生衣,实在是动作笨拙。这样的条件下也就只能胡乱的瞎拍一气了,数量够多,然而能够让人欣赏的照片极少极少。
几只海豹懒懒地躺在冰上睡觉,很悠闲的样子
在南极泡温泉
文 图/楼敏
出征南极前,考察科目里有计划去南雪特兰群岛中的活火山岛——迪塞普申岛 (Deception Island),地理常识告诉我,凡是有活火山的地区,几乎都会有温泉,如果能在寒冷的南极享受冰海温泉冰浴,体验冰火二重天的滋味,那真是太有意义了,因此特意带了游泳裤……
经过整夜的连续航行,穿过南极半岛西北部的Bransfield海峡,我们悄然来到南设得兰群岛中的活火山岛——迪塞普申岛。远远看去迪塞普申岛与周围岛屿差不多,但当靠近时却发现它与其它岛屿全完不一样。
大约一万年前的一次火山爆发,喷出约30立方公里的物质,导致一部分火山口崩塌,致使火山顶部塌陷成为很深的盆地,造成一个有豁口的破火山口,海水从破裂的狭窄缺口涌入盆地,海水内外贯通,结果形成了现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港口,被叫做佛斯特尔港(Port Foster),迪塞普申岛的形状就像是一个马蹄铁,这就是世界上唯一能让轮船直接开进去的活火山口。入口的通航宽度仅100米,一边是陡峭的山崖,另一边是暗藏的礁石,加上这个被叫做"海神的风箱"(Neptune's Bellows)的峡口强劲巨阵,迫使出入的船只必须降低航速。
考察船小心翼翼地将船驶入这个巨大的活火山口,驶向左侧的“捕鲸人湾”(Whalers Bay)。换乘橡皮艇登上海滩,发现迪塞普申岛为典型的火山地质结构,其地质松软,呈暗褐沙质,间夹着白色的积雪条纹色,地表温度明显高于周围岛屿。
我们没费劲就登上了迪塞普申岛火山口。迪塞普申火山岛山体酷似中国的黑白水墨画——山脊沟壑的积雪将碳黑色的山梁勾勒成斑马状的黑白色块,黑色山坡上被永久性冰川描画得黑白相间,山脚下是温泉冒涌的地热海滩,环岛中间仍是南大洋的冰冷海水。站在岛顶端一睹火山奇观,我换上10mm广角镜头也无法拍到这个—直径约15公里的火山口全境。
该火山岛最近一次爆发是在1969年,它摧毁了英国和智利设在岛上的科考站和鲸处理厂。如今,岛上已没有科考人员长期驻扎,只有阿根廷和西班牙设在此设立的两个夏季考察站。
从火山口下来回到海滩另一侧,见十几个老外在海滩上挖出一个约1米深的大水坑,坑里涌出了地热水。原来这就是所谓的“温泉”了,其实就是地热海滩,稍稍刨开海滩地质松软的沙土,地热水即刻从地下涌出,热气腾腾。浪漫的老外立刻脱下外衣,在热水坑中“享受”起温泉浴。
据说,在极地泡“温泉”是有讲究的,那就是必须先跑到零度左右的海水中“游泳”, 从头到脚全弄湿透了,然后才能跳入这个热水泥坑中。到了南极也能碰上温泉,多少有些亲切。而冰天雪地的南极竟有这样的“温泉”可以享受浪漫,实属难得。
在国内哪怕是在天寒地冻的东北,游个泳泡个温泉都不是稀罕的事情,不过到了南极,你还敢游冰海泡温泉的话,那绝对就需要勇气了。
独家揭秘:
南极夜空,大美耐得住寂寞
南极的星空是什么样子的?恐怕世界上没有几个人真正能看到。要看到南极星空必须等到南极的极夜,长达50多天的寒冷夜晚,让一些南极爱好者也望而却步,难睹它的真容。
T:《旅游世界》记者 北寒
Z: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副主任、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 赵勇
T:赵站长,极夜环境下的星空是什么样子,能给我们描述一下吗?
Z:南极的星空是在冬日晴天的晚上。一般人去南极是在极昼的夏季时节,很难看到星空。夜空中布满了闪烁的星星,星空灿烂绚丽,银河系、南十字星座清晰可见,满天繁星在夜空中不停闪烁,如梦幻般美丽壮观。晚上11点,夜空中开始出现极光,极光由少变多、由淡变深,绚丽多彩、变幻无常、神秘诡异的极光和满天繁星把夜空妆扮成一个万花筒,让人无限向往、浮想联翩。
T:您的这些南极星空和极光的片子是在何时、何地拍摄的?
Z:这些片子是我于2011 年5-7月极夜期间,在南极中山站附近拍摄的。拍摄极光,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拍摄南极光更是十分难得。因为南极极夜很少有人在这里常驻,其次你不知道极光准确发生的时间,而且每次发生也不会持续太长时间,总给人飘忽不定的感觉。很多时候,它发生时,你或许在休息,这样就会错过观测。
T:在南极拍摄星空有什么技巧及注意事项?
Z:因为在南极大陆,不存在光污染,所以理论上在可以看到星空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拍摄。拍摄极光、星空需要长时间的曝光,一般在10秒以上,感光度要适宜,不能太高,否则噪点就出来了。拍摄时应选在空气通透,万里无云的好天气。找一个合适的前景,最好可以稍微仰拍。要是想拍摄银河或者繁星,自然需要开大光圈,提高感光度;要是拍摄星轨,就要降低感光和缩小光圈,可以尝试多次曝光,之后用软件后期叠加。
T:极端的气温下普通的单反相机能做到吗?会不会在拍摄的过程中突然罢工?在拍摄星空时,需要准备什么?
Z:对于相机来说基本上没有大问题,只是电池的续航能力会大大的缩短。所以,要是长时间的曝光基本上是有些困难的。在南极拍摄星空和中国内陆拍摄星空,没有什么根本区别。比如,结实的三脚架、快门线、广角镜头等都是必不可少的,拍摄技巧也是一样。
T:人在室外拍摄,要有什么保护措施?拍摄完毕后,要注意什么?
Z:主要是保暖,带好帽子和保温手套,加厚的,基本上就可以。
相机长时间在室外,进入室内时最好套一个封闭的保温袋子,避免相机和镜头上出现水蒸气,损坏内部零件。
T:请您对南极星空及拍摄过程做一个评价。
Z:南极夜空,大美,但须要耐得住寂寞。
南极夜空,极光伴着星空,大美,但须耐得住寂寞 摄影/赵勇
企鹅,南极大陆的主人
凡是登上南极陆地的人,首先注意到的就是成群结队、满山遍野的企鹅,企鹅给南极洲冷落、寂寞的冰雪世界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企鹅是南极的土著居民,人们把它称为南极的象征,当之无愧。这里企鹅的数量多、密度大、分布广,随处都有它们的踪迹。南极企鹅的种类虽然不多,但数量却十分可观。据鸟类学家长期观察和估算,南极地区现有企鹅近1.2亿只,占世界企鹅总数的87%,占南极海鸟总数的90%,占世界海鸟总数的1/10。数量最多的是阿德利企鹅,约5000万只,其次是帽带企鹅,约300万只,数量最少的是帝企鹅,约57万只。
南极企鹅是怎么来的 ?它 们 或 许 也 是外来户
南极企鹅的老家是在什么地方?它们是怎么来的?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
在距今2亿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一群会飞的动物在大海上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最后它们选择了这块土地并开始它们丰衣足食的生长繁衍。数百万年来,因不需要到处飞翔寻找食物,只需在海里捕鱼,即可填饱肚子,它们的翅膀逐渐退化,就连羽毛也变成了细密针状,因为食物充足,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然而,地质变化却从未停息,南极大陆继续南下直到极点,气候变得越来越冷,陆地上覆盖了厚厚的冰雪。它们退化的翅膀,已不能再飞上天空。大批的生物开始死去,走投无路,它们只能自我改变,适应变化。随着岁月的流逝,光影的更替,它们守候在这里渐渐地成了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
企鹅是忠贞的爱情
高手,一夫一妻,至死不渝
企鹅是忠贞的爱情高手,为了揭示企鹅是“一夫一妻”制,还是“一夫多妻”制,或是“多夫一妻”制,曾有人用了10多年时间对近千只企鹅进行观察,发现82%的企鹅还始终维持原配,其中有一对共同生活达11年之久。企鹅还是亲情专家,在孵化幼雏这件事情上,多数雄企鹅可谓是模范父亲和模范丈夫。它们在雌企鹅产卵后,义不容辞地担当起了孵化的任务。雄帝企鹅甚至可以在长达90天的时间里,不吃不喝,完全靠消耗自己体能来孵化幼雏。为了保持温度,抵御风暴,雄企鹅们常常集群一起孵化。而帝企鹅妈妈产卵后,需要不吃不喝长途跋涉3个月走行70多英里回到海里进食。待到90天过去,幼鸟孵化,雌鸟返回原地,以鸣叫声找到雄鸟。虽然,有些企鹅种类,可以雌雄轮换着孵化,但是多数时候,小企鹅的出生,还要靠企鹅爸爸孵化。
企鹅是爱子高手。
它们爱子心切,无时无刻不彰显它们作为父母的责任。不久前,摄影师丹尼尔oJo考克斯在南极洲拉森陆缘冰棚拍摄时,意外的发现在冰冷的南极苔原出现了一副哀伤的场景,成群的企鹅为不幸死去幼仔集体鞠躬默哀。调查发现,导致小企鹅死亡的主要凶手就是气候变暖,冰川提前融化。
企鹅群体懂得团结协作,一起赶走外来威胁在南极,能威胁企鹅的莫过于贼鸥、海豹与蓝鲸了。在大陆上,贼鸥时常惊扰企鹅群体,猎食企鹅蛋和小企鹅。企鹅群为防止贼鸥偷袭,挑选年轻力壮的企鹅在外围站岗。一旦发现敌情,站岗的企鹅会迅速扇动翅膀,并发出“啊啊”的声音,让群体警觉。一旦发生战斗,在前方几只企鹅一起围攻,在后方群里已有企鹅在有序组织撤离。它们将按老弱病残先陆续撤走,并留下一些身强力壮的企鹅负责垫后,直到贼鸥不再侵袭,才结伴远去。
南极大陆有7种企鹅,它们都有明显的种群特征南极大陆有7种企鹅,分别是帝企鹅、王企鹅、阿德利企鹅、金图企鹅、帽带企鹅、喜石企鹅和浮华企鹅。它们有着相同的特点也有明显的区别。躯体呈流线型,背披黑色羽毛,腹着白色羽毛,翅膀退化,呈鳍形,羽毛为细管状结构,披针型排列,足瘦腿短,趾间有蹼,尾巴短小,躯体肥胖,大腹便便,行走蹒跚等都属于它们的共同特征。此外,不同种类的企鹅也有这极其明显的特征,很容易辨认。
世界上约有20种企鹅,全部分布在南半球,以南极大陆为中心,北至非洲南端、南美洲和大洋洲的大陆沿岸和某些岛屿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在这里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有庞大的阵势与企鹅相比,不论是贼鸥、还是南极海豹。千百万年来,企鹅家族一起构筑了南极地域的生命色彩,当之无愧地成了这里的主人。
企鹅家族中的“大哥大”帝企鹅,也称皇帝企鹅,是企鹅家族中的“大哥大”。它们的身高可达90-120厘米,体重可达40-50公斤,主要生活在南极大陆以及周围岛屿。帝企鹅是在极为严酷的冬季繁殖后代,雌企鹅每次产卵1枚,雄企鹅负责孵化。帝企鹅身披黑白分明的大礼服,喙赤橙色,脖子底下有一片橙黄色羽毛,向下逐渐变淡,耳朵后部最深,全身色彩搭配和谐匀称,一个个如同穿着全黑的燕尾服和银白色的衬衣长裤,脖子上再系一个金红色的领结,精神饱满,举止从容,像极了彬彬有礼的绅士。在南极冰川,帝企鹅成群聚集,热闹非凡却又秩序井然,丝毫不乱。
王企鹅,甘做“老二”,做“绅士”王企鹅是南极大陆企鹅家族中的“二哥”。它们体长近1米,体重达16公斤,主要生活于南极洲及其附近克罗泽群岛等岛屿。王企鹅嘴巴细长,长相“绅士”,颈侧有一明显的橘黄色斑块,是南极企鹅中姿势最优雅、性情最温顺、外貌最漂亮的一种。王企鹅步行摇摇摆摆十分笨拙可爱,但遭遇敌害时,他们会迅速将腹部贴于冰面,以双翅快速滑雪,后肢蹬行,迅速离去。
除了帝企鹅和王企鹅,在南极还有企鹅家族中的小不点喜石企鹅,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阿德利企鹅,威武刚毅,神气十足的帽带企鹅,以及捕鱼高手金图企鹅和头戴金冠、长相滑稽的浮华企鹅。
在这里没有任何一种生物,能有庞大的阵势与企鹅相比,不论是贼鸥、还是南极海豹,在数量上,都相差甚远。千百万年来,企鹅家族一起构筑了南极地域的生命色彩,当之无愧地成了这里的主人,让这片冰雪之地不再荒凉。
泰山帝苑酒店
南极,我和企鹅的冰雪约定
四次去南极,朋友们给我打了N个问号和感叹号。而我只是为了我生命中最喜欢的企鹅,及我和企鹅的冰雪之约。
文 图/王新妹
走进南极是一次偶然,2008年夏天,我原本打算报名参加去北极斯瓦尔巴德群岛的旅行,因签证原因最终未能成行。旅行社告知,团费不能退,但可以作为冬天去南极的费用。就这样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我懵懵懂懂地撞进了南极。
然而南极却以它那一片冰雪的世界和一群群“精灵”企鹅把我征服了。第一次从南极回来,我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QQ网名改成了“王企鹅”以纪念这第一次南极之行,以及对企鹅无尽的思念和再次亲近它们的渴望。
记得第一次去南极,德雷克海峡的风浪让我吃足了苦头,三天三夜船在风浪中颠簸,几乎所有船上的人都晕船了,吐得一塌糊涂。不过当我们走出西风带抵达南极时,一切的苦难似乎都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这时手中的相机是最好的“武器”,我一刻不停地按动快门……恨不能将南极的所有美景一点不剩地拍回去,让朋友们看看南极有多美,企鹅有多么的可爱。
在南极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和谐,每次登陆拍摄企鹅的时候都是我最快乐的时光,船上规定我们在见到企鹅时必须保持5米 远 的 距 离 ,这 是 一 个 不打扰企鹅们生活的安全距离。我们走向企鹅聚集多的目标时,沿途的企鹅和我们在距离很近,看着我们排队蜿蜒而行,企鹅们也变成了列队滑雪而行,只要举目望去总有三三两两的企鹅跟在人们的后面雀跃同行。还有是企鹅一家三口相拥而立在迎接我们,我想企鹅可能也会好奇于人类的到访吧。
王新妹,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嘉兴市女摄影家协会会员,狂热自然风光和野生动物,为拍摄企鹅4次进南极。
诚然,南极的美丽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去南极的次数不断增多,了解也越来越多,全球变暖,冰架脱落频繁,也是让人担忧的。
因为南极纯美,企鹅可爱,所以在南极没有国界之分。人人心里想的都只是要“保护它”。记得在雪丘岛拍摄帝企鹅,因怕惊吓到企鹅,我们乘坐的直升机必须登陆在离企鹅栖息地5公里远的地方,然后步行前往。每次我们需要身上背着20多公斤的相机设备,在雪地里艰难而行,而且在南极登陆的一整天里,我们都不能吃任何东西充饥,不能大小便,“上饥下急”的状态常常让我在路途中恨不得把相机扔掉。尽管如此,拍摄过程却是自然快乐而忘我的。为了近距离接触这些可爱的生灵,所有的付出似乎都变得值得了。
诚然,南极的美丽是有目共睹的,但随着去南极的次数不断增多,了解也越来越多,全球变暖,冰架脱落频繁,也是让人担忧的。
2009年12月去到号称世界第一大自然景观的南极罗斯冰架时,在前往罗斯冰架的破冰船航行途中,不时见到巨大的浮冰从我们的船旁飘过,领队告诉我们,这一座座漂浮的冰山都是从罗斯冰架上断裂出来的。受地球变暖的影响,近年罗斯冰架不停地有巨大冰山断裂开后游弋在南极洲附近洋面的报道。足见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生态的破坏程度之大了。
每次回忆南极,回想起在南极的点点滴滴,我总是感叹不已,自然的力量,生灵的语言,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人生,我在极地感受到了以前人生从未有过的经历,在冰天雪地中用相机记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一只海豹在雪地里翻滚,憨态可掬摄影/林建勋
那些生活在南极的精灵们
文 图/楼敏
南极大陆内部气候严寒干燥,自然环境十分恶劣,不长高等植物,低等植物也很少。不能为动物提供饲料,所以只有极少数以真菌为食的微小动物,而没有高等动物,但是在南极大陆的周围,南大洋之下,却是一片彩色世界。
海豹,这里的生活很悠闲
海豹很懒、憨态,完全不在乎我们专程去看它们,总是呼呼的睡大睡。从体型上看,它们在这儿生活的不错。
南极沿海及其附近的海冰,以及亚南极岛屿上至少生活着六种海豹。威德尔海豹身长2~3米,体形呈纺锤圆柱体,中间粗,两头细,最大胸径约50~60厘米。威德尔海豹体态优美,性情温和,白天常常分散地静卧在浮冰上,晚上入海捕食。前肢已变成一对鳍,后肢在尾部已变成两片扇形的蹼,所以在冰面上行动很不方便,可是一到海里,就成了游泳健将,善于游泳,时速可达40~50公里,并具有高超的潜水能力。它们能在水下潜 1个小时,下潜深度可达300--400米,是哺乳动物中的潜水冠军。它为什么在潜入这样大的深度下,能承受这样大的压力而不死亡呢?据科学家研究,原来在水深几百米的高压状况下,它的血管被压扁了,也不会破裂出血;肺的收缩力又很强,能把肺里的空气排入血管,以阻止氮气进入血液;同时,心跳速度可以变慢,使氧气的消耗减少到最低限度,所以它的潜水本领特别大。
母海豹生育后,终日和幼海豹为伴,不下海捕食,仅以冰面积雪解渴。到12月中、下旬,小海豹长到200公斤,并能独立下海捕食时,母海豹已消瘦不堪,体重不足400公斤。
海鸟,大海上搏风击浪
在浩瀚的大洋上,我们经常可见到信天翁在茫茫的大海上博风击浪、或盘旋翱翔,这不仅给枯燥无味的队员们增添了无穷的情趣,还给航船导航。南极地区的飞鸟,从来没有遭受过人类的侵害,所以,这里成了世界上最大的鸟类自然保护区。常年或季节性栖息在南极地区能飞的鸟类有40种之多,可大致归为三大类;它们是信天翁类、海燕类和海鸥类;其中最常见到和数量最多的是信天翁、巨海燕、雪海燕、南极燕鸥、南极鸽、海鸥、蓝眼鸬鹚和南极贼鸥等。
南极海鸟中,信天翁
中的漫游信天翁是南极飞鸟中个体最大的一种,体重可达5-6公斤,也是世界飞鸟中最大的一种,号称世界飞鸟之王和飞翔冠军。它一身洁白的羽毛,仅尾端和翼端带有黑色的斑纹,身体的流线型特强,两翼展开的距离可达3.2米,可日飞千里,连续数日,中间不停留,甚至于可作绕极飞行,世界飞鸟之王和飞翔冠军名不虚传。漫游信天翁还被航海家喻为吉祥之鸟和海员的忠实朋友。
南极贼鸥,是南极鸟类中的猛禽,被喻为空中强盗、身披褐色羽毛,长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一副尖锐的利嘴,擅长偷抢其它鸟类的蛋或幼雏为名,乃至于考察队员的肉食或蛋类。贼鸥是企鹅的天敌,特别是在企鹅的繁殖季节,它会不知疲倦的守候在企鹅的栖息地,虎视眈眈的瞄准企鹅的蛋或幼雏,有机可乘,便以及敏捷的动作叼走企鹅蛋或幼鹅,找个僻静的地方,美美的饱餐一顿,而后到湖中嬉水、悠哉、悠哉。
鲸鱼,喜欢成双入对
我们在南极半岛的海域里,经常能碰到鲸鱼,并且全是成双成对,有时它距离船非常近,一会在右舷海面上拱起脊背、翘起巨大的尾巴转眼潜入海中,突然左舷又喷出十几米高的水柱……
南极鲸是生活在海洋里特殊的哺乳动物,靠肺呼吸,分娩生产幼鲸。栖息于南大洋的鲸分为两大类:须鲸类和齿鲸类,常见到的有蓝鲸、鳍鲸、座头鲸、缟臂鲸、南方露脊鲸、抹香鲸、逆戟鲸和鳁鲸等12种之多。齿鲸下颚较窄,具钉状齿,用于捕食鱼、乌贼和其它一些哺乳动物,并把它们整个吞入腹中。它们的体型小于须鲸,并只有一个喷水孔。较大的齿鲸有抹香鲸和逆戟鲸等。须鲸体型较大,没有牙齿,但在口腔内有由须板组成的梳状结构,用以从海水中滤取磷虾和鱼。较大型的须鲸有蓝鲸、鳍鲸、黑板须鲸、缟臂鲸、座头鲸、小鳁鲸和南方露脊鲸等;其中个头最大的是蓝鲸,数量最多的是鳍鲸。
磷虾,晶莹透亮、美丽异常
南极磷虾和普通的虾一样,因为在夜间它的眼睛能闪烁出像磷火一样的蓝绿色光,故名磷虾。磷虾晶莹透亮,蓝青色中微带红色。磷虾性喜群集,白天潜入水下,深度不超过200米,夜间浮出水面,磷光闪闪,十分美丽。大磷虾群直径可达800多米,虾群密度大约是1立方米水中含有12千克磷虾。南极磷虾的蕴藏量可达10~50亿吨。磷虾富含蛋白质和多种其他养分,脂肪含量低,被誉为人类未来动物蛋白质的仓库。
这里有大量的企鹅、海豹、鲸、磷虾、鱼和飞鸟。还有淡红色、桔红色的海葵,绿色、米色的海绵和苔类,以及无数的无脊椎动物,美不胜举。
——一个南极探险者的回忆
谁的南极我的梦
文 图/楼敏
给亲人发完最后一条告别短信,感觉有些悲壮
我说不清楚是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在路上……”的感觉,从来没有终点,“终点”对我来讲和起点一样,都是静止的;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让我突然十分关心人类的生存环境。每当我徒步在高原雪山、草原湿地时,让我感到一丝安慰,也让我变得平和。
这次能去南极,纯属偶然,当然也并不是那么简单。得知由“中国南北极测绘研究中心”组成的“中国南极科普考察团”组委会正式成立,考察目的是让人们了解人类最后的一块净土,通过一系列的极地探险、科普考察活动,宣传南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南极,我报了名。经过努力争取,终于成行。
我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做功课。根据自己的考察课题,查阅相关资抖,添置摄影器材,打理行装。为了更好的把“南极印象”带回来,还专程去了中国探险摄影家葛加林老师那儿,讨教有关极地特殊环境下的摄影技巧和器材的最佳配置。为了适应极地徒步探险,我也加大了运动量,锻炼身体,减轻体重。
经过三个月的充分准备,我按时到达北京报到,经过短暂的集训,出发的日子如期而至。在欢送会上,我听到鄂栋臣领队说“保证把大家平平安安带回家……”并领到高额的保险单时,我才意识到探险极地存在的危险。
南 极 ,虽然是我一直想往的“地球四极”、“中国四端”其中之一,但我并没有要走完的打算,我不是那种只把探险四极、行走四端看成一种形式,刻意去追求点位的人,而是注重行走的本身,在行走中去感悟。
当我在国内给亲人发完最后一条告别的短信后,坦白地说,当时的感觉的确有些悲壮,大有“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感觉。
我非常幸运,老天爷始终没给我尝试晕船的滋味今年元月28日15时,考察团登上“南极梦幻”科考船。初次登船,各功能区像个迷宫,地形复杂,好在我住的房间距离阅览室、电脑房和小型酒吧间很近。
我打量着这间将伴我完成整个航渡生活的小屋,差不多是酒店标准间的一半大小,两张小床与船纵向布置,铺垫整洁,坐上去软软的,靠窗有张写字台,进门左侧是衣橱,右侧是单独洗手间,航行中二十四小时有热水供应,洗漱方便,屋里有暖气。就生活条件从客观上讲,两个人住一个房间,空间的确比较狭小,加之窗户不能打开,空气不流畅。对于这些,好在我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快接近中午时,海浪伴着海涌席卷而来,突如其来的风浪,把船摇晃的越来越厉害,许多队员在毫无防备的情况开始晕船。我这才发现自己很幸运,不晕船。我努力坚持“船动我不动”,学着船员的样子,学习在摇晃中移步。
没想到平常的走路此时变得异常艰难,船在几米高的涌浪里颠来倒去,走起来一会“上坡”,一会“下坡”来回变,当船冲你正面斜过来时就是上坡,你只能站稳了后,前倾身体往上走;当船忽然往回颠,上坡急转为下坡,收不住脚就不知会冲到那里去了,这时你必须停顿一下,也是先站稳了,再改变身体前倾为后仰,用脚尖瞪地往下走。特别是上下楼梯的时候双手要紧抓着扶手的,随时调整身体。船上的楼梯本来就陡峭,船一晃动起来有时候变得几乎垂直。然后觉得自己会跌下楼梯,脚步自然变快,变成冲下楼梯了,自己根本没法子控制的。这还是手抓住扶手呢。
同行的雍教授在兴奋一阵后,还是认为不够刺激,但不久终于扛不住这上下左右来回摇晃,也开始晕船了。还是在刚才的位置,晕船让雍教授无法站立,也无力抬头和睁眼。可是他仍然紧靠窗台坐着,眷恋着风浪,干脆来了个既不睁眼,也不抬头,双手紧握摄相机对着窗外记录只有他心里才明白的东西,就这么一直坚持着。
晕船的痛苦让部分队员始终呆在自己的房间,一两天都看不见人。这让我想起了在历次考察船中,老队员生动形象的总结出的一首"晕船顺口溜",一直在船上流传:一言不发,二目无神,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脏翻腾,六神无主,七窍生烟,八方无援,九卧不起,十(实)在难受。
不过,我非常幸运,老天爷始终没给我尝试晕船的滋味。
穿越西风带,差点被巨浪卷进大海
我在出发前,重点查询了关于“西风带”的资料:西风带,又称暴风圈、盛行西风带,它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极易形成气旋,常常是一个气旋未完另一个气旋已经生成。航行的船只在这里犹如小球一样,被大浪不断地上下剧烈颠簸,险象环生。据记载这里的最大浪高可达30米。
乘坐的邮轮在海上航行,穿越西风带时,我再也坐不住了。回到船舱,用塑料袋把相机包了个结实,自信这样的防水土办法不错,穿上抗风防水登陆服,挎上大广角照相机,扶着拦杆蹒跚地走到船尾甲板上,选择了一个居高临下,视线开阔,自认为既安全,又不错的机位。等待着时机,随时抓拍惊险刺激的场面……
迎面而来的强风夹
带着针扎一般的雨点,左右单侧摆渡超过20度,我全然不顾这些,任凭风吹雨打,靠着船舷努力挣扎着站稳。根据我的经验,采用400感光度,把光圈锁定在2.8上,选择手动预先调整好焦距,打开连拍设置。只等着早就设想好的:“高昂的船头缓缓的扎进海里,瞬间被抛起的巨大白浪遮盖,前甲板上,一两米深的海水横滚而过,砸向船头的浪花轻易飞溅到顶层的驾驶室窗户上……”的惊险画面出现时迅速按下快门。
我正为做了这样的准备工作暗自得意时,突然余光感觉左舷一股巨浪跃起,侧脸一看,“不好”!一大片白色浪花已经从左舷扑上来,顷刻间漫过驾驶室前沿,铺天盖地的直扑右舷,船剧烈震动着向左舷海面倾斜……好家伙,巨浪没有按我的设计从船头扑来,而是在我完全没有一点预感的情况下,从左舷向我袭卷而来。说是迟那是快,条件反射让我一个侧身后闪躲到驾驶室外的右舷后方,躲过一劫。驾驶室内的船员急忙跑出来,惊讶我居然还在船板上,立即扶我进了驾驶室,并锁上了门。
我站在驾驶室,隔窗看着船头一会高高仰起冒过海平线;一会重重的落入海平线以下。高耸的桅杆与海平线上左右交替的变换着倾斜的角度。我摸着脖子上挂着的红丝带深深一声“谢谢”!也为自己选择的进退自如的“地形”而庆幸。
南极大陆,到了跟前也不是想登就能登原计划下午登陆波特湾参观阿根廷尤巴尼科学站,晚上登陆乔治王岛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但因前两天浪涌很大,错过了下午的登岛时机。轮到晚上该登陆长城站了,海上忽然风云突变。刚才的一大遍紫红色晚霞,转眼间躲到了很远的天际,头上一大片乌云压向海面,海风又一次卷起波涛。登陆计划再次被迫取消。
好在我有足够的心里准备。往南极半岛的行程从来就没有原则性的规定路线,一切视天气而变。2月1日清晨,无风无浪,也无太阳,我们第一次的登陆的地点确定在位于格林威治岛和罗伯特岛之间的Aitcho岛。
第一次登陆让我十分兴奋,我按规定穿上夏考服,套上登陆服,防寒帽、手套、登陆靴、防紫外线的眼镜一样不少,再穿上救生背心,顿感身上相当臃肿,最后还要背上十二公斤重的摄影器材和三脚架,在船上有暖气的屋子里实在是让人受不了。
楼敏,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曾随“中国南极科普考察团”远征南极实地考察。
登橡皮艇,要先翻牌,按分组排队沿船旁的挂梯下到橡皮艇旁,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用前两天学的规范动作上艇。橡皮艇缓缓的离开母船,然后加速,登岸的航程用了十几分钟,寒风迎面吹来并不好受。橡皮艇到达海滩后,又必须用规范动作下艇。当我涉水第一次踏上这块神秘大陆的瞬间,着实的让我长吸一口气,南极——不再是梦!
登岸后脱下救生衣
便可以自由活动了,我立即被海滩上大腹翩翩迎上来的企鹅所吸引。由于这时的南极正当夏季,岛上较低的地方根本不是我想象中的冰雪覆盖,冰雪溶化后露出各种各样的山石纹理,或是因大地应力撕开无规则的石缝;或是不知经历了多少年的海水冲刷,形成自然的曲面,有序的堆积成小山。时而平缓,时而陡峭。
成群的阿德雷企鹅聚集在裸露的山石上,或是三俩只低头私语,或是仰天嘶鸣,呼妻换子;更多的则是呆呆地站在那里享受日光浴。在远处的雪山作为背景下,充满着只有南极特有的生机。
南极边缘的海岛上,由于气候相对较暖,岛上长有一些苔藓类植物,动物亦较多,因此很腥臭,有点像动物园里的味道,随风飘得很远。海滩上偶尔可见巨大的鲸鱼骸骨的化石,队员们纷纷在骸骨前留影,人和“鲸鱼”碰到一起,这才知道鲸鱼有多大。
我们在岛上有意无意的会敲下一块冰,放进嘴里,冰不仅清纯甘冽,而且它在手里溶解时,冰晶体中的气泡溢出时会发出清脆的响声,美妙悦耳。
在地球最遥远的大路上,五星红旗随风飘扬在长城站,我们参观了站上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了解我国在南极开展的气象学、电离层、高空大气物理学、地磁和地震等学科的常规观测。也对地质学、地貌学、地球物理学、冰川学、生物学、环境学、医学和海洋学等现场科学考察作了综合性了解。
鄂教授专门带我们来到一栋已经生满铁锈的深红色建筑前说:“23年了,这是考察站第一栋建筑……”,可以想象,在莽莽冰原上的考察站,我们的科学工作者们,在这里一住就是几个月是怎样的情景。
二十三年来,为征服南极洲,揭开它的神秘面纱,我国数以千计的科学工作者,前仆后继,奔向南极洲,表现出不畏艰险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业绩,为我们今天能够认识神秘的白色大陆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在欣赏南极美丽风光的同时,也对他们表示我们崇高的敬意。
在剩余的时间里,考察团的每个队员拿出早以准备好信封、名信片,盖上北京设在最远的《中国邮政》的邮戳,也盖上其它非常有意义的纪念印章。日20时,当我们依依不舍地握手告别驻守在“中国南极长城科学考察站”的科考队员时,一声普普通通的——“再见”,却催人泪下……
在我回头那一瞬,夕阳的红霞映照着中国南极长城站,五星红旗在南极乔治王岛上空高高飘扬,此情此景让我从心底感受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你不知道的南极:
中国第27次南极中山站站长日记
文图/ 赵勇
我第一次去南极是在1994年,到目前为止已经去过7次南极、3次北极。日,我随第27次南极中山站考察越冬队离开上海,前往南极,在经历了17个月后,于日和第28次度夏考察队一起随雪龙船返回祖国。期间,我在南极中山站连续完整地度过了2个极昼期和1个52天的极夜期生活。
在南极中山站,一般常驻队员约有17名,一年更换一次。由于没有交通工具,交班后也不能马上回国,要等到度夏考察结束后和下次度夏考察的队员一起乘考察船回国。这里有发电人员、机械师、厨师、医生、管道工等后勤岗位人员,还有各个专业的科研人员。大家除了保障中山站的正常运行外,每天还要进行科研项目的常规观测,接收数据。每天的工作是一样的,不管极夜还是极昼,不管天气好坏,365天不能中断。
在这里,让我最痛苦的是远离家人,家人得不到照顾;最最痛苦的是母亲生病离去了,我都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最难忘的是南极的风雪和严寒;最快乐的是全国人民对我们的支持和网友每天对我的鼓励,让我在南极能坚持下来。
在南极大陆,和多国科考人员一起度过中国春节
极昼晴气温-2—2℃风速2—3级
这是一个群体,长期工作在极端的环境中,他们的故事不为人知,他们的喜怒哀乐更是游离于世人之外,他们要承受长期的极昼和极夜困扰,以及各种严酷的挑战……就让我们走进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越冬队的内部生活,看看他们在南极在干什么?
大年三十,站上一早就开始忙碌晚上的年夜饭了,厨师们更是忙碌,晚宴上14桌的8个冷菜、10个热菜,让他们忙得没喘气的机会。站上还安排了10名队员帮厨,昆仑站队负责包饺子,越冬队负责摆桌椅、装饰篮球馆,晚宴14桌全部安排在篮球馆中。
下午4点半,澳大利亚的戴维斯站队员、俄罗斯进步站队员、印度站队员开始陆陆续续地来到中山站,戴维斯站来了二架直升机,印度站来了一架直升机,进步站因为很近就开车过来的。4个国家的100多名考察队员欢聚一堂,大家一起来欢度中国的春节。
南极的暴风雪,如刀割一般,80米路,走了15分钟
阴有雪气温-10—-4℃
风速10—11级
早上被外面的风声吵醒,一阵阵风吹得房间的墙板都在发出“噼啪噼啪”的响声,整个宿舍楼都在颤动,还好听以前的队员说过宿舍楼经历过大风大雪,否则真担心整个宿舍楼会被大风吹走。
从窗口望出去,一片白茫茫的,大风夹带着雪花在横冲直撞地到处飞舞,感觉风力一定不小,问了气象预报员,说风力在10级,怪不得风刮得这么厉害。从宿舍楼到新综合楼,有80米左右的距离,往综合楼走正好是迎着风雪。大风雪猛烈的刮在脸上,一阵疼痛,刀割一般,眼睛都无法睁开,只能转过身,背对着风雪退着往新综合楼走去。一边顶着风雪退,一边还要随时调整方向,还好地上没有积雪退起来方便些,可短短的80米路,我还是花了15分钟才走到。
在餐厅吃饭时,发现有近一半队员没过来吃饭,打电话过去,他们都说不过来吃饭了,情愿在宿舍楼吃方便面。下午中山站的风雪依然那么强烈,我冒着风雪去站区各个建筑巡视检查了一遍,怕有些没人呆的建筑物中门窗没关好或被大风吹开,检查下来一切正常。晚饭时大部分队员都过来吃晚饭了,只有发电班的3名队员没过来。
52天极夜期间,中山站的17名考察队员共同经受住了极夜的考验,战胜了极夜期间的狂风暴雪和极夜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挑战,克服了极夜期间因见不到阳光而导致的睡眠时间和稳定性紊乱对我们的干扰
极夜里,我拍到了最大的红月亮
日星期四极夜第22天晴气温-24-16℃风速4—5级昨天在网上看到消息,11年来持续时间最长、食分最大的月全食将在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2时23分时呈现,我们南极中山站时间就是15日晚上的11点23分开始。昨晚11点我们中山站几个摄影爱好者聚集在高空物理观测栋,等待着月全食的出现。
15日晚,南极中山站晴朗,因为是农历十四,又大又圆的月亮高高挂在中山站的上空。晚上11点队员们在物理观测栋露天顶层架好了三脚架,准备了天文望远镜、长焦距等拍摄设备,准备拍摄月全食全过程。11点半左右,月亮开始被地球的阴影遮挡,从一小部分慢慢变大,到凌晨1点多一点,整个月亮被地球阴影全部遮盖,除了星星天空一片漆黑,从照相机中我拍摄到了传说中的红月亮。
从月食开始到月全食我都是使用望远镜拍摄的,虽然对焦不是太好,但拍摄出来的月亮非常大,圆圆的红月亮还是比较清晰的。因为中山站就一个拍摄的望远镜,下半段时间我就把望远镜给了其他队员来拍摄。在外面冻了2个多小时,感觉全身快冻僵了。
52天的极夜熬过,看到了新的阳光日星期六极夜第52天晴气温-18—-10℃风力5—6级中山站变晴了,中午前后地平线处的太阳光已经非常强烈了,虽然太阳还在地平线以下,但能明显感觉到太阳就在地平线下一点,即将露出地平线。今日中午12点中山站太阳的天顶角是90.65度,也就是太阳就在地平线下0.65度,明天中午12点太阳就能露出地平线0.1度,也就是那么一小点太阳和一刹那的时间,希望明天中午12点我们能欣赏到这一点太阳的美景。
南极中山站经过了52天的极夜,今天已是极夜的最后一天,明天中山站将走出极夜,迎来新一轮曙光。52天极夜期间,中山站的17名考察队员共同经受住了极夜的考验,战胜了极夜期间的狂风暴雪和极夜带给我们的心理上的挑战,克服了极夜期间因见不到阳光而导致的睡眠时间和稳定性紊乱对我们的干扰,杜绝了极夜期间队员身体疲劳和心理焦虑所可能引发的各种事故的发生。
小海豹出生了,第一次看到日星期四多云转晴气温-22—-14℃风力3—4级下午2点,我在办公室听到对讲机中传来队员兴奋的呼叫声:“小海豹出生了”,我急忙问在哪里看到的,队员说在我们中山站的熊猫码头附近。绝大多数队员都没有见过小海豹,听到有小海豹出生都兴奋不已,争先恐后的去海冰上欣赏可爱的南极小海豹。
这个小海豹是灰黄色的,因为是刚出生的缘故,肚脐上的脐带还留有一大截,也不知道母海豹是如何咬断小海豹脐带的。小海豹瘦小的身材有六七十公分长,睁着大大的眼睛好奇的望着这个对它来说是完全陌生的世界,也好奇的看着给它拍照的我们,不时还要向我们身边爬过来,但都被警惕的母海豹拖回身边,母海豹绝不允许小海豹离开它的身边,离开它的保护范围。
赵勇,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考察运行部副主任,中国第27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长。
油料供给有限 ,如果提前用没了就要等着下一次补给
多云转阴气温-5—4℃
风力5—6级转2—3级
中山站的老油罐区安装有单个50立方空间的10个大油罐,因为今年年初中山站在新的油罐区安装了12个新的大油罐,所以原先的油罐就被称为老油罐。老油罐经过20多年的风雪吹打,已经锈迹斑斑,虽然目前还在使用,但在新油罐正式投入使用后,这些老油罐也将退出历史舞台,完成它们保障中山站20多年储存油料的使命。在南极中山站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京剧脸谱就是绘画在一排5个老油罐上,他们曾经是中山站的标志性器物。
中山站的这些老油罐已经多年没有清洁,油罐中残留的油泥较多,给我们清洁油罐带来了一定困难。按照今年中山站外的海冰情况,雪龙船在12月初到达中山站的半个月卸货期内,雪龙船是无法破冰前进到离中山站2、3公里的冰上输油范围内。只能等雪龙船去南极长城站完成补给任务,在明年2月份再次回到中山站的时候,海冰基本融化后,给中山站补给的油料就可以通过雪龙船上的小艇和驳船从雪龙船运送过来。利用小艇和驳船给考察站输送油料虽然麻烦而且花费时间长,没有直接在海冰上铺设油管输油来的方便,但在海冰融化的情况下,也只能靠小艇一艇艇慢慢来输送油料。我国的南极长城站每次都是靠小艇和驳船来完成油料的补给工作。
“雪鹰”号K-32直升机运输途中遇到暴风雪损毁
多云气温-7—1℃风力2—3级
从8日上午到晚上“雪鹰”号K-32直升机一直在吊运建筑材料上站,晚上9点多直升机从雪龙船吊运一吊建材到站后返回雪龙船途中失去联系,考察队马上组织中山站和雪龙船派出雪地摩托去海冰上寻找。我骑着雪地摩托带着2名机组地勤人员迅速从中山站出发前往雪龙船,把机组人员送回雪龙船准备启动另一架海豚直升机出去寻找的同时,沿途寻找K-32直升机的下落。
我们在海冰上一边寻找一边快速驶往雪龙船,在半道正好遇上雪龙船派出来寻找的两辆雪地摩托。在得知我们沿途没看到后,就驶往几座大冰山的另一侧去寻找,我带着2名机组地勤人员直奔雪龙船。当我们刚赶到雪龙船旁,在对讲机中就听到刚才两辆雪地摩托队员传来的消息,K-32直升机和2名驾驶员在海冰上已经找到,驾驶员情况良好,直升机侧翻在海冰上,机身完好、桨叶损毁。考察队领导就让雪地摩托先把2名驾驶员带回雪龙船休息。
第28次南极内陆考察
队顺利抵达昆仑站
日星期四极昼小到中雪气温-1—2℃风力4—5级日,中山站时间19点30分中国第28次南极考察内陆昆仑站队的26名队员驾驶着5辆雪地车拖带的雪橇,经过20天的艰苦跋涉,顺利到达距离中山站1300公里,海拔4093米的“人类不可接近之极”的南极内陆“冰盖之巅”冰穹A地区的我国南极昆仑站。
不久后,我们的第27次越冬队员将同第28次中山站度夏考察队员一起返程回国。
只要心向往之,脚下就是南极
——对话蹇盛伟
蹇盛伟,德迈国际南极项目主管,资深驴友。
文/本刊记者朱国伟图/德迈国际提供
(T:《旅游世界》J:蹇盛伟)
T:极地之旅往往意味着探险,它和普通的户外探险旅行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J:如果说跟户外探险最大的区别:我认为是去南极旅行,是属于严格控制的有限度旅行。
T:怎么理解“ 严格控制的有限度”旅行?
J:在南极,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首先需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在登上南极大陆前,邮轮上的科考专家会对登陆南极的安全措施做出详细的说明,必须确保客户完全了解登陆南极的程序,并亲笔签名表示愿意遵守南极公约后,才能允许游客登陆到南极大陆。其次,游客登陆前必须做好消毒工作,务必做到所有外带的细菌、种子都不带到南极大陆。
而“有限度”是指:在南极大陆上所有的活动都是有限度的,首先活 动 的区域 是 受 限制的,因为南 极 经常会有隐性的冰层活动或者断层,对安全有很大的隐患。在南极可以摄影,可以徒步,可以滑雪,但是跟动物的接触是严格限制,《南极游客活动指南》规定了游客与南极动物保持5米以上的距离,绝对不允许人类主动靠近动物。
T:如果想和南极动物近距离接触,比如像合个影啥的,有什么办法吗?
J:刚刚说了,人类不能主动接近南极动物。如果你真的很想跟企鹅来个亲密接触,不妨坐在雪地上静静地等待,这样对你好奇的企鹅,就有可能会走到你的身边,用它的硬硬的嘴跟你打招呼。
T:在你的南极之旅中,有哪些印象深刻的故事,与大家分享 一下 ?
J:有一个“企鹅大盗”的故事,十分有趣。在南极,South Shetland 群岛的Aitcho 岛上,有个游客将Gopro 放在地上,想让它从一个角度记录南极的影像。几分钟之后, 一只巴布亚金图企鹅走到Gopro 面前,好奇地对着镜头看,一心想把它当石块儿叼走做巢,叼了几次都没成功。两个小时后那个游客回来取相机,发现相机不见了。大家各种分析,担心被动物误食。后来水落石出,原来是另一组登陆的极友误以为谁忘在了地上,将它带回船了。不过小相机一直间隔拍摄,记录下“企鹅大盗”企图偷相机的整个过程,让人忍俊不禁。
T:在南极,什么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
J:对我而言,印象最深刻还是南极的蓝色的冰山,给人一种难以想象的美好,因为你从未想象过南极的冰可以蓝得这么美。
T:冰理应是白色的,南极的冰川为什么是那种纯净的蓝呢?
J:因为南极的冰跟普通的冰的结构是不一样的,我们平时见到的冰主要是由液态水冻结而成。而南极的冰则是因为一千年的雪,一万年的雪,降落在南极大陆上,因为重力的因素,雪不断往下压,最后被压成一块冰,分子结构的不一样,光线折射过来,就是呈现出蓝色。
T:你认为什么是人们必去南极的理由?
J:有个团友的话或许是最具代表性,他出发前跟我说,对南极之旅非常的期待,不仅是因为那里绝美的景色,更重要的是,因为这几年做企业有些迷失,他希望在这么纯洁的天地中获得一份宁静,好好地静下来,让自己想想未来该怎么走。
T:你认为极地之旅带给人类最大的启示是什么?环保?就你的了解,去过南极的“南极人”,他们环保的实际行动有哪些?
J:“环保”这是必然的,任何去过南极的人,心里都记挂着这两个字。我举两个例子或许比较生动些,一个团友是纸业的老总,从南极回来后立刻引进了一套环保指标更高的流水线;另一个是寂静法师(佛教徒),回到国内后,去各个高中跟大家分享在南极的感悟,宣传环保知识。
T:你的南极之旅,有过怎样的惊险经历?当时情形如何?
J:在布朗断崖那天,我们刚好遇到暴风雪,记得在登上布朗断崖大概才半小时,就风云变幻,下起冰雹,而且南极的风特别大,冰雹都不是落到头顶的,都是横着往脸上砸,幸好大家都是全副武装。等我们回程时风浪极大,坐在冲锋艇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有些女孩一直在尖叫,好几台相机都因此进水报废了。我们的情况还算好的,如果浮冰把回程的路塞住了,我们只能在那里抵抗暴风雪了。
T:一次南极之旅的花费是多少?行程一共多少天?
J:花费在12万左右,大部分为机票、邮轮费用;最短行程是17天,也有20天的行程,20天的行程里,会安排去巴西游玩3天。
T:如果要去南极,提前多长时间做准备呢?
J:一般是3个月,主要考虑是阿根廷的签证问题,准备装备的时间占用不会太多。
T:去南极有年龄限制吗?
J:严格来讲,主要控制的是身体素质,年龄不是主要的指标,去年我们有6个60岁以上的老人一起前往南极。
身体素质方面,对中国游客来讲,主要是限制就是长途飞行和晕船。因为我们飞往阿根廷的飞行时间长达30小时,对普通人来讲,都是比较难受的行程。
T:这30小时应该是分段飞过去吧?
J:恩,分3段。从国内—巴黎(中途休息6个小时);巴黎—布宜诺斯艾利斯;(第二天)布宜诺斯艾利斯—乌斯怀亚。
T:听过这么一句话:在魔鬼西风带,一般一路只吐一次,一次吐了十天。你去南极的时候,怎么样?
J:我是普通人级别,来回程浪大的时候吐。不过邮轮很人性化,马桶的高度正合适我们跪下来抱着吐,吐完一身轻松。当然,也不排除有极端的人士,有一个团友慧子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不吐,而且还能站在船头边看大浪,边在手机上写日记……
T:关于南极,想对读者朋友们说点什么?
J:南极并不遥远,虽然在地球的另一端……只要心向往之,脚下,就是南极。PS:南极从地球的地理位置来讲,的确在中国的脚下。
南极,与环保同行
文/刘淑霞 图/林建勋 德迈国际提供
南极,寒冷严酷的冰雪世界,远离人类文明的净土。这里有这个星球上最令人惊异的绝美景色,也有最不可思议的神奇动物……但是这里的生态环境同样十分脆弱。
南极很远,环保很近镜面般的大海和蓝天交融的美景,可爱的企鹅在身边走来走去的和谐,巨大的冰川在海面静静浮动的壮观,清晨日月同辉的静谧,南极的美,让人窒息,叹为观止。
但是,也让人痛心———风平浪静的大海上,时常可见鲸鱼在海面喷出美丽的水柱,但这只鲸鱼的尾部却挂满了捕鲸线,它很侥幸地从死亡边缘逃脱,却怎么也摆脱不掉结实的网线。
但是却不得不说这只鲸鱼还是一只幸运儿,因为每年大量的捕鲸活动已经导致部分海域的鲸鱼灭绝,但是人类至今仍不肯罢休。最痛心和震撼的是在迷幻岛,那里曾设有大型捕鲸站,人类用了10年时间捕杀了附近所有的鲸鱼后废弃了捕鲸站。现在那里只有些天真、可爱的企鹅在废弃的炼油桶和建筑附近走动,似乎在用它们的纯洁美丽控诉着人类留下的邪恶和丑陋。那一幕,让人痛心。
鲸鱼如此,企鹅的生存环境也不容乐观,全球变暖导致几十米的巨大冰川在瞬间崩塌,冰盖越来越小,可供企鹅筑巢的浮冰越来越少,企鹅的生存领地不断被吞噬。
人类活动对这一切有推脱不了的责任,当年乔治王岛被各国考察队遗留下的大量垃圾污染,一度等人从1992年开始每年用船运走南极垃圾,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打动了一些商界人士,并获得他们的资助,经过8年的努力终于清理了乔治王岛。罗伯等人的努力换来了可喜的成就,企鹅再一次登陆了久违的乔治王岛!
南极与环保同行
但这些还远远不够,与破坏相比,人类采取的保护措施还太少,力量还太微弱,而且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不可逆转的。所以保护南极的脆弱生态环境,需要我们每个人行动起来,或许我们不能幸运地踏上南极那块让人惊艳的土地,但是我们却能为保护她的美丽而努力:少用一双一次性筷子,少打一次车,节约一度电、一滴水,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积极推进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也是我们触手可及的,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周围的人。保护环境,从小到大,从边缘到主流,再用大主流影响不肯改变的一方。
如果有幸踏上这方土地,我们在保障自身安全和欣赏绝美景色的同时一定要是要遵守所有保护南极的规章制度,登陆后按照指定的路线走,与野生动物保持距离,不接触不喂养不打搅野生动物,不带进也不带走任何东西,留下的只能是脚印,带走的只能是照片和美好的回忆,尤其是爱吸烟的朋友,千万不要把烟头扔进南大洋和登陆的地方。
中国历次的南极科考,除了除了无可替代的精神财富和宝贵样本,他们带回的东西里,都有一样特别引人注目的东西那就是工作、生活垃圾。那是因为科考队员们时刻牢记着保护南极的神圣职责。他们认为有一种美,愈是容易接近,愈是引发自律——纯洁的力量使人肃然。人类同南极的接触,从遥望到零距离,反而使人类越来越认识到南极环保的重要。
从没体会过爱,不会理解爱有多美妙;从没去过真正干净的地方,不会明白纯粹代表什么。人类没有资格破坏地球。去过南极之后,让我们更懂得这个道理。
极地生存手册
在南极,是没有永久性定居居民的,因为那里寒冷的气候和长达半年的极夜,不适合人类生存。那么去南极考察或探险,又要怎样生存呢?
整理/文雨图/林建勋德迈国际提供
需要准备哪些服装?
可以参考南极站的科考队员装备:羽绒服、羽绒背心、夏用考察服、工作服、风衣、运动服、衬衫、工作皮鞋、运动鞋、雪地鞋、水靴、越冬靴、线袜、袜套、鞋垫、毛绒帽、皮帽、皮手套、墨镜、风镜等。羽绒服的面料要具有更好的透气性、透湿性、抗风性、保暖性。
航行中的自然危险有哪些?
1、西风带。又称暴风圈、盛行西风带,位于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地区,是赤道上空受热上升的热空气与极地上空的冷空气交汇的地带,极易形成气旋,航行的船只在这里犹如小球一样,被大浪不断地上下剧烈颠簸,险象环生。据记载这里的最大浪高可达30米。
2、船只故障。船只故障是经常发生的,就像自行车、小汽车一样会出故障,甚至有抛锚的时候。
3、好望角。好望角素有“杀人的凶浪”、“死亡之角”之称,既不好望更不好过。常年吹强劲的西风,翻动着峰峦般的海浪,航海家眼里这里一直是畏途。南极环境对人体有哪
主要是免疫力下降,血压降低。南极是个几乎没有污染、没有致病细菌和病毒的世界,因此尽管南极气候严寒,天气多变,但考察队员几乎不患感冒。较长时间生活在无菌条件下的人们,免疫功能会减低,研究还发现,大多数考察队员在南极生活一两个月后,会出现程度不同的脑功能减退,记忆力下降的现象。
怎么在南极寻找水源?
夏季苔原地区的湖泊和溪流水源充足。池塘里的池水看上去呈深褐色,尝起来感到不太纯,不过生长在池塘里的植物能保持池水新鲜,可以饮用。如果怀疑其安全性,最好将水煮沸后使用。
在南极吃什么?
南极没有土著居民,粮食和蔬菜不可能自给自足。《南极条约》规定不能伤害干扰南极的野生动植物,所以这里的企鹅、海鸟、海鱼、磷虾等都不会成为食物。不过,你乘坐的船上提供各国餐点,从国内带来的榨菜、泡菜、老干妈甚至乎方便面在船上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感动。以这里的企鹅、海鸟、海鱼、磷虾等都不会成为食物。不过,你乘坐的船上提供各国餐点,从国内带来的榨菜、泡菜、老干妈甚至乎方便面在船上也许会给你带来意外的感动。
南极那么冷,怎么应对冻伤?
初步冻伤:仅伤及皮肤,将受冻部位放到温暖处,如将手夹在腋窝部,将脚抵住同伴的胃部(不要与同伴呆时间过久!),解冻的时候会产生疼感。
深度冻伤:深度冻伤不是一个小问题,要防止冻伤部位进一步恶化,不要用雪揉擦或放在火上烘烤。最好的方法是将冻伤部位放在约28℃左右的温水中缓慢解冻。
严重冻伤:可能引起水疱,易收到感染也容易转为溃疡,冻伤部位的肌体组织将变灰、变黑、死去,最终剥落。不要挑破水疱,也不可摩擦伤处,伤处受热过快就会产生剧痛。
如何寻找藏身处避风?
应该避免选择悬崖的背风面,积雪会从崖上滑下,埋葬掉你的庇身棚。还应避开冰雪或岩块可能崩落的地点。即使为了避风也不应把每个出口都堵死。你还得使之通气。
遇到雪崩怎么办?
平躺,用爬行姿势在雪崩面的底部活动,丢掉包裹、雪橇、手杖或者其他累赘,覆盖住口、鼻部分以避免把雪吞下。休息时尽可能在身边造一个大的洞穴。在雪凝固前,试着到达表面。扔掉你一直不能放弃的工具箱--它将在你被挖出时妨碍你抽身。节省力气,当听到有人来时大声呼叫。
在南极怎样与家人联系?
目前各国的移动电话在南极都没有信号,如果要与外界通讯只能通过铱星卫星电话。在中国南极长城站,由于邻近的智利站有时有大力神飞机起降,考察队员们甚至可以收到家信!只是信件在路途上要耽搁几个月的时间。长城站和中山站的考察队员可以通过短波电台与国内的亲人通话,因为通话效果受电离层的影响较大,有时双方听不很清除;最快捷、方便的通话方式是使用卫星电话,通话有保证,声音清晰,感觉同普通的电话没有什么大的区别,只是声音稍微有些滞后,但是通讯费用较高。
考察站的垃圾是如何处理的?
根据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的规定,各个国家的南极考察站一般建有垃圾处理设备,主要是焚烧炉,用以处理可以进行无害燃烧的固体废弃物,也就是可燃垃圾。经过焚烧炉的高温焚烧处理,只剩下极少量的灰烬。对于考察站上不具备条件处理的废弃物、不能燃烧或燃烧时产生有害物质的塑料等垃圾,需要尽量减少体积,比如玻璃瓶要打碎、易拉罐要压扁,垃圾要妥善保管,待船运回国内处理。
去南极,你需要准备啥?
南极很远,距离我们要跨越大半个地球;南极最冷,那里是地球上的冰点。但是,去南极并不困难,每年都会有上百位科考人员常驻在那里,也会有数以千计的游客或近或远地到访南极大陆的边缘。南极旅行,你能看到些什么?又该怎样到达?需要准备些啥呢?整理/小暖图/德迈国际提供
南极旅行十五问
1.问:南极的气候如何?
答:南极是极地大陆冰气候,特点是低温、严寒、干旱、烈风。南极仅有冬季和暖季。每年4月至10月为冬季,11月至次年3月为暖季。南极沿海地区暖季月平均气温在0℃左右,内陆地区为-15℃至-35℃;冬季沿海地区月平均气温在-15℃至-30℃,内陆地区为-40℃至-70℃。随着近年来的温室效应,暖季南极沿海地区及群岛的平均气温有所上升,大概在0至10℃左右。
2.问:去南极安全吗?
答:20世纪60年代,美国首先发起去南极旅游,当时每年前往南极的游客几百人;1992年,大约有6千游客;2007年,大约有4万人次到达南极。目前,去南极旅游的人数正在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上升。南极旅游在国外早已是成熟的旅游项目,安全系数是很高的。
3.问:去南极旅游,主要是去哪里呢?
答:一般是南极群岛、南极半岛、福克兰、南乔治、南极点及南纬65度以下的南极沿海大陆。
4.问:去南极的方式,目前有什么途径去南极?
答:目前,从中国去南极除了越洋游泳这种原始方法之外,还有以下选择:1.乘坐大型邮轮,途经多个国家,周游列国到达南极;2.乘飞机到靠近南极的国家再转乘南极游船前往;3.乘飞机到近南极国后转乘飞机飞抵南极。
5.问:前往南极比较成熟最好的途径是什么?
答:目前,全世界前往南极旅游绝大部分都是取道阿根廷的乌斯怀亚港口坐船,穿越德雷克海峡,进入南极海域。在天气允许下,乘橡皮艇登陆南极大陆及附近群岛,观赏独一无二的南极生物和冰海风光。
6.问:去南极需要什么国家签证?
答:目前,国内旅客通过南美国家(阿根廷或智利)或澳大利亚作中转乘船或飞机前往南极,需要办理相关国家的签证。
7.问:什么时候去南极好呢?
去南极旅游的最好季节?
答:每年11月至次年的3月是南极的暖季,沿海地区的平均气温在0-10℃左右,游览南极当然在这段时间为首选。此段时间以外,不适合旅游,也没有旅游船只进入南极。
8.问:南极一路可以看到原始的东西吗?
答:南极洲是地球上唯一没有受到污染的大陆,这里的山、石、冰雪、幽蓝的冰山都是原始的,你甚至能看到千百万年沉积下来的冰层。这里的企鹅、海豹、海象、海鸟、鲸鱼、海苔等也是当地的特色物种。
9.问:在南极,会看到几种企鹅?还会看到哪些动物?
答:常规线路的南极旅游,一般会看到三种企鹅,分别是阿德雷企鹅、颔带企鹅、金图企鹅。还会看到海豹、海象、海鸟、鲸鱼等。
10.问:南极一行要准备很多现金吗?
答:不需要,南美阿根廷的消费水平不算太高,参考物价纯净水1美金一瓶。大多数地方包括南极的游船及南极的英国站都支持国际信用卡结算。
11.问:前往南极,准备的衣服有什么特殊要求?
答:在准备前往南极时,挑选面料具良好透气性、透湿性、抗风性、保暖性的抓绒衣、羽绒服。
12.问:南极里吃的条件怎么样?我们需要带一些干粮在路上吃吗?带些什么呢?
答:南极是个长期严寒之地,《南极条约》规定不能伤害干扰南极的野生动植物,所以这里的企鹅、海鸟、海鱼、磷虾等都不会成为你的美食。因此,你就好好的享用船上提供丰富多样的美食吧。船上提供各国西式餐点为主。上菜次序按饮品、头菜、主菜、水果甜品的上菜方式或自助餐形式为主。如有饮食习惯不适应的,可以做些本国菜式。
13.问:在南极能打电话与外界联系吗?
答:目前各国的移动电话在南极都没有信号,如果要与外界通讯只能通过铱星卫星电话。
14.问:游客能前往参观南极科考站吗?
答:一般情况下,大多都会前往英国站(拉可罗港),因为这里有地球最南的邮局,小商店里还有很多纪念品。其它南极科考研究站,取决于科考站是否开放给游客参观,另外船长将根据当时的天气条件是否适合登陆才决定前往。
15.问:极地摄影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1.锂电池在低温下枯竭较快,要多准备电池,低温下电池蓄电只有常温的70%左右。2.-10℃以内拍摄,相机一般没事。-20℃拍摄,大部分没事;-30℃,看运气了,相机在外持续裸露不要超过半个小时以上。3.要把机器藏在衣服里,需要时拿出来拍,然后再放回去,在室外的时候最好能保证机身的温度。4.如果有外接电池盒,可以把电池盒搁在衣服里通过电线给相机供电,选购或自己缝制一个保暖罩。5.如果机器长时间曝露在寒冷环境中,注意取景时鼻子不要长时间贴在机身上,导热更快的金属机身容易冻伤你的鼻子。6.相机进入温暖室内前,最好用塑料袋装一下,避免镜头和机身内返潮。
去南极旅行,这些东西不可缺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黑白分明造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