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无聊了怎么办怎么办

日常的无聊感会损害人的心理健康吗?
【冯慎行的回答(110票)】:
的邀请,可是我真的不是圆桌问题中,强调工作中需要获得意义感的知友。不过我知道题主担心什么,所以决定先来些合乎胃口的。
「无聊至死」——这可不只是HBO出品的黑色侦探喜剧,同样也是Britton和Shipley(2010)的论文标题——经常感觉无聊的人离死亡更近,尤其是脑血管疾病的致死。究其原因,或者与无聊时出现的高心率和皮质醇水平有关(Merrifield & Danckert,2014),或者与无聊所带来的缺乏运动和不健康饮食有关(Danckert,2013)。总而言之,无聊感很强通常身体也会差一些,隔三差五的头疼脑热也会频繁一些(Sommers & Vodanovich,2000)。
无聊可不只这一种风险。抑郁、焦虑与无聊的关系非常紧密(Conroy et al.,2010),而伴随着无聊感的这些负性情绪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Goldberg et al.,2011)。与之相关,无聊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还体现在方方面面,职业倦怠(Dickinson & Wright,2008)、学业表现下滑(Daschmann et al.,2010)、物质滥用(Belton & Priyadharshini,2007)都有无聊的影子。在我们( & ,大三)的调查中,也“做”出来过与网络游戏成瘾的相关。而且高无聊倾向的人人际关系也会差一些(Sommers & Vodanovich,2000),更容易出现各种社会适应不良的行为(Daschmann et al.,2010)。
目前来看,无聊的作用似乎和前额皮质脱不了干系(Willis,2014)。一方面是注意的涣散,从而让认知需求有所下降(Seib & Vodanvich,1998)。另一方面,Mathiak等人(2013)描述了无聊时候的神经活动,丝毫不令人惊奇的是,腹内侧前额皮质的活动上升,以及杏仁核与脑岛的活动下降(此处存疑)。这些证据似乎意味着,作为一种独立的情绪(Bench & Lench,2013),无聊感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与其他情绪并无二致。
问题恰恰就在这儿。任何一种(负性)情绪,似乎都可以找到比这更多的证据说明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在知乎心理学越来越推崇「允许和接纳情绪」的时候,宣扬通过意义感来摆脱无聊,这种对抗和挣扎就有些别样的味道了。如果无聊确实是一种情绪(相反,Shaver et al.,1987),那它就应该享有和愤怒、焦虑或者抑郁相同的权利才是政治正确。
无聊有种免疫政治正确的特质α——无聊没有意义,于外于内都没有值得集中注意的信息(Eastwood et al.,2012)。不过,缺乏意义可不意味着没有价值,无聊本质上就是一种对意义追求和反抗(Bench & Lench,2013)。我们真的感觉无聊的时候,特别适合进行生命的反思(Fahlman et al.,2009),创造力也看起来会多那么一点点(Mann & Cadman,2014)。无聊还有种免疫政治正确的特质β——你的无聊和你的无聊不是一种无聊。Goetz等人(2014)让人诧异的将无聊分成了五种(如图):从更接近平淡的indifferent boredom到更接近焦虑和厌恶的reactant boredom,其中四种无聊近似涵盖了三分之一的情绪环形结构(Goetz & Frenzel,2006),而剩下一种apathetic boredom和抑郁症的症状更加接近。这样说好了,工作时候每周四的无聊感和上大学时候宅在宿舍的无聊感,体验能有多少相似的呢?无聊竟然还有种免疫政治正确的特质γ——无聊甚至是我们接触最多,但是了解最少的情绪,也包括很多心理工作者。无聊也有病态无聊和常态无聊(Gosline,2007),也区分特质无聊和状态无聊(Kass et al.,2001)。有些日常生活中一闪而过的无聊感是不是有必要刻意的对抗或者接纳呢?真的会「无聊至死」吗?
你们问我无聊感,我可以回答一句无可奉告。但你们又不高兴,我怎么办?我讲的意思不是让你忍受无聊到地老天荒。你问我需不需要,我说需要。我就明确告诉你这一点。
总而言之,我们还是需要无聊,就像我们需要愤怒焦虑和抑郁一样。我们同样需要承认、接纳我们存在着这样一种情绪,它意味着毫无意义,而不是直接的否认或者消极的摆脱。有些朋友,尤其是还在上学的朋友,如果你们在冗长的校园生活中出现了疲乏困倦,不想上课甚至不想出寝室,做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或者有些昏昏沉沉。先别急着诊断为抑郁,也别急着去中医那儿开安神补脑的药丸,你可以只是无聊透了。
不要试图通过《小时代》《煎饼侠》《捉妖记》或《齐天大圣》的前赴后继的观看,不间断的逛街、吃饭、打麻将来对抗无聊,应急式的娱乐或极端的外部刺激(酗酒、吸毒等)虽然可以短时间的减轻无聊,但是完全不抗反弹(Eastwood et al.,2007)。除了真的让工作、学习更富有意义感,从而达到心流体验(与无聊相对,Wiederman,2007)之外,或许还有三个选择,至少能让我们从「无聊至死」的耸人听闻中稍稍缓解一些。
新的生活方式(Vodanovich,2003)。有规划的作息时间,长期有计划的健身和运动,合理而规律的饮食。这或许有些奢侈,但是对那些深陷indifferent boredom的朋友(主要是大学生)是最恰当的第一步。冥想(Brown et al.,2007)。冥想需要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身体,向内部集中了注意。和对焦虑的减轻相类似,冥想对reactant boredom会有明显的平缓。在不能很快的让工作更有意义感之前,冥想是不错的介入手段。采用有想象力和意义的娱乐方式。如果不是最近“被迫”处于无聊的状态,我似乎也没多少愿望和精力来查查资料,写下这个回答。在知乎上不论是写还是看,似乎都比应急式的娱乐更有意义。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无聊感是对生活缺乏意义的一种体验,那么生活是不是真的有意义呢?
Belton, T., & Priyadharshini, E. (2007). Boredom and schooling: A cross-disciplinary exploration. Cambridge Journal of Education, 37, 579-595.
Bench, S. W., & Lench, H. C. (2013). On the function of boredom. Behav Sci (Basel), 3(3), 459-472.
Brittonl, A., & Shipley, M. J. (2010). Bored to death?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39(2), 370-371.
Brown, K. W., Ryan, R. M., & Creswell, J. D. (2007). Mindfulness: Theoretical foundations and evidence for its salutary effects. Psychological Inquiry, 18, 211-237.
Conroy, R. M., Golden, J., Jeffares, I., O'Neill, D., & McGee, H. (2010). Boredom-proneness, loneliness, social engagement and depression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people: A population study. Psychology Health & Medicine, 15(4), 463-473
Danckert, J. (2013). Descent of the Doldrums.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24(3), 54-59.
Daschmann, E. C, Goetz, T., & Stupnisky, R. H. (2010). Testing the predictors of boredom at school: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precursors to boredom scale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1, 421-440.
Dickinson, T., & Wright, K. M. (2008). Stress and burnout in forensic mental health nursing: A literature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 17, 82-87.
Eastwood, J. D., Cavaliere, C., Fahlman, S. A., & Eastwood, A. E. (2007). A desire for desires: Boredom and its relation to alexithymi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2, .
Eastwood, J. D., Frischen, A., Fenske, M. J., & Smilek, D. (2012). The unengaged mind: defining boredom in terms of attention.. Perspectives 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7(5), 482-495.
Fahlman, S. A., Mercer, K. B., Gaskovski, P., Eastwood, A. E., & Eastwood, J. D. (2009). Does a lack of life meaning cause boredom? Results from psychometric, longitudinal, and experimental analys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8(3), 307-340.
Goetz, T., Nett, U. E., Frenzel, A. C., Pekrun, R., Hall, N. C., & Lipnevich, A. A. (2014). Types of boredom: An experience sampling approach. Motivation & Emotion, 38, 401-419.
Goetz, T., & Frenzel, A. C. (2006). Pha ¨nomenologie schulischer Langeweile [Phenomenology of boredom at school]. Zeitschrift fu¨rEntwicklungspsychologieundPa¨dagogischePsychologie, 38(4), 149–153.
Goldberg, Y. K., Eastwood, J. D., Laguardia, J., & Danckert, J. (2011). Boredom: An emotional experience distinct from apathy, anhedonia, or depression.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30(6), 647-666.
Gosline, A. (2007). Bored?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18, 20-27.
Kass, S. J., Vodanovich, S. J., & Callender, A. (2001). State-trait boredom: Relationship to absenteeism, tenure, and job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 161, 317-327.
Mann, S., & Cadman, R.. (2014). Does being bored make us more creative?. Creativity Research Journal, 26(2), 165-173.
Mathiak, K. A., Klasen, M., Zvyagintsev, M., Weber, R., & Mathiak, K. (2013). Neural networks underlying affective states in a multimodal virtual environment: contributions to boredom. Front Hum Neurosci, 7, 820.
Merrifield, C., & Danckert, J. (2013). Characterizing the psychophysiological signature of boredom.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32(2), 481-491.
Seib, H. M., & Vodanovich, S. J. (1998).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boredom proneness: The role of private self-consciousness and absorption.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2, 642-652.
Shaver, P., Schwartz, J., Kirson, D., & O’Connor, C. (1987). Emotion knowledge: Further exploration of a prototype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6), .
Sommers, J., & Vodanovich, S. J. (2000). Boredom proneness: Its relationship to psychological- and physical-health symptoms.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6, 149-155.
Vodanovich, S. J. (2003). 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boredom: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37, 569-595.
Wiederman, M. (2007). Why it's so hard to be happy. Scientific American Mind, 18(1), 36-43.
Willis, J. (2014). Neuroscience reveals that boredom hurts. Phi Delta Kappan, 95(8), 28-32.
【已经无聊到把所有的参考文献都标出来了】
【ericyim的回答(12票)】:
首先,我要道歉,这个回答拖的时间太长了。
我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也曾深有体会,但在写这个答案的时候我才发现,很多东西在我脑子里乱成一团,总是理不清,其实这个回答,我也并不很满意,请多提意见吧!
——————————————————————————————————
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我没有找工作,或者更确切的说,是找不到理想的工作,所以选择在家复习,再考一次。第二次很幸运地考上了。欣喜过后,就在家等着开学。后来一位朋友给我介绍了份临时工作,工作收入不高,但非常轻松。每天不过就是接接电话,偶尔写点东西而已,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着。开始我还觉得是件不错的差事,但在工作了两个多星期以后,我的观点就变了,因为我发现这份工作实在太无聊了(那会儿还没有智能手机,有电脑但没网络,但我后来想就是有智能手机有WIFI,大概也差不多)。到后来,每天在上班前一想到要干熬整整一天的时间,就感到心情沉重,压抑郁闷。两个月后,我实在忍无可忍,辞职了。
大概这样的无聊感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无聊令人提不起兴趣,无聊令人找不到想做的事情,无聊使人感到精神涣散。总之,无聊令人不快,那么,无聊对人们的影响,仅仅限于让人感到“没意思”吗?
如果无聊这种事发生那些头脑更聪明,想的更多,看的更远的人身上,其影响,可就不那么简单了。在英剧《神探夏洛克》中,夏洛克炫酷的推理能力给我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但在没有案子可破的时候,他成了一个坏脾气的孩子,整天焦躁不安,抱怨无聊。在这一点上,编剧很好的与原著保持一致。在原著中,华生反对他使用古柯碱,福尔摩斯回答说:“我不用脑力不能活。我还能为了什么而活呢?你来站在这儿的窗旁,曾经有过这样一个可怕,阴暗,无益的世界吗?看看那黄色的雾气笼罩的街道,飘过暗褐色的房子。有什么会比这种情景更透露出无望的枯燥与俗气的意味呢?”
福尔摩斯的困扰不仅仅只是出于人物塑造与情节发展的需要,因为在夏洛克理性至上的头脑中,除了解迷,除了破案,一切都是无聊的,一切都是没意义的。所以他才会在刚刚解决完一个案子以后,几乎马上就会抱怨无聊。尽管柯南道尔让福尔摩斯在假死期间东方的游历使他的个性有了成熟的发展,但随着岁月的推移,他却变得更加悲观,而最终被人生的虚幻与痛苦所困。在福尔摩斯原著最后一篇故事《退休的颜料商》中,福尔摩斯对华生说:“所有的生命难道不都是可悲而无益的吗?他的事难道不是整体的缩影吗?我们伸手,我们攫取,但最终留在我们手中的是什么呢?一个幻影。或者比一片幻影更糟——痛苦。”
在无聊的状态下思考,则更会触发无聊的“地狱模式”,就如同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宗教体验之种种》一书中所述的哲学家西奥多.西蒙.朱弗罗伊的感受:“我好象感觉到了我小时候的生活:日子过的充实,象一团火。而在我眼前展现出了另外一个生命,忧郁而孤单——那就是必将孤单地度过未来的我。只剩将我驱逐到那儿的思想与我为伴。我不禁要诅咒这带来灾难的思想。发现这些以后的那些时间是我一生中最为难过的一段时间。”
同样,这种体验绝非偶然。加缪《局外人》的主人公莫尔索也深有同感。他说:“什么都不重要,我很知道为什么。……在我所度过的整个这段荒诞的生活里,一种阴暗的气息穿越尚未到来的岁月,从遥远的未来向我扑来,这股气息所到之处,使别人向我建议的一切都变得毫无差别,未来的生活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中写道,斯维德里盖洛夫告诉拉斯科尼可夫说,他梦到了永恒,就象一个小房间充满了蜘蛛。他表达了聪明的人类最基本的恐惧之一:生命是有限,无用又无意义的。这种感觉很危险,因为它非常容易就能使人受骗,使人因此觉得生命就象夏洛克所抱怨的那样,是狭隘,枯燥且令人厌倦的。这种感觉会在人的内心形成一种“负反馈”,让人变得沮丧,筋疲力尽,最糟的时候甚至会自杀。
在《神探夏洛克》第一集夏洛克与凶手的对决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内心的感觉带给夏洛克怎样的影响。那个开出租车的小老头,成功的实施了四起谋杀,他声称自己也是聪明人,看到这里,我们恐怕与夏洛克的想法一样,根本无法信服,因为他不过是拿着把假枪吓唬人而已。但我们很快就发现,他真的聪明。他的厉害之处是看穿了夏洛克,极为准确的抓住了他内心的弱点。他说:“我打赌你常常无聊对吧,我知道你会的。你这样的人,这么聪明,但你证明不了,那么再聪明又有什么用?”并且进一步迷惑他,说:“你会做一切,你会不惜一切代价,来摆脱无聊。”这看起来似乎平淡无奇的话,对于夏洛克却有催眠般的魔力,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要不是华生的当机立断,一枪击毙凶手,夏洛克真的就吃下那粒胶囊。为什么会这样?是因为夏洛克真的无聊,无聊模糊了他的意志,使他根本就无从选择,他只能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寻找意义,就象一个快要淹死的人绝望的抓住一根稻草。
很多浪漫主义者如济慈,雪莱,霍夫曼,诺瓦利斯,普希金,歌德……都曾因无聊带来的幻灭感而饱受痛苦,甚至精神错乱,或自杀。
无聊的杀伤力,由此可见。
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说,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就是神经症(注:是神经症,不是神经病也不是精神病)。无聊会对身体和精神都产生影响。在这一点上,弗兰克尔是绝对有发言权的,因为在二战时期,他曾在奥斯维辛集中营经历了极为残酷的折磨与考验。他的妻子,父母,兄弟都死在集中营里。弗兰克尔在进集中营时,曾带着《存在分析》一书的手稿,但不久就被发现并被毁掉了。在艰难的岁月中,他力图重写这本书,后来他领悟到正是这个信念支撑他活了下来。他曾亲眼见过,有些囚犯一旦感到生活没有意义,很快就死去了。
心理学家麦迪(S.R.Maddi)提出一个差不多的概念:存在神经症。这种神经症的表现是认为生活没有意义,认为无论什么事,都是既不真实,也不重要,还没有价值。存在神经症最大的特点就是心情平淡和无动于衷。这样的“患者”在开始时会时不时感到心情抑郁,但慢慢的,抑郁会减少甚至消失,但这并不是痊愈的表现,他们会被空虚感所缚,觉得生活没有意义。他们很少会去选择做什么,如果有的话,也只是沿着最不费事的方向去进行。在生活中,他们并不会象其他心理疾病患者那样痛苦,社会功能受限,相反,他们可以表现的不错。他们恋爱,结婚,工作,待人宽容,与你我看不出什么分别。但他们只是随波逐流,体会不到真正的和深刻的满足感和充实感。用个或许不是太恰当的比喻,他们的生活就象最原始的生物草履虫那样,有的只不过是刺激-反应的循环而已(感觉要有一大波中枪的了……)
我国心理学家许又新,把这种“疾病”,形象的称为“无聊神经症。”
(或许“无聊神经症”或“存在神经症”都带有一股浓浓的哲学味,但讨论人生,讨论意义感,又怎能少的了哲学呢。)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o詹姆斯在他的一篇重要文章《论人类的某种闭目塞听》中写道:
“有些日子里我们会很活跃,而另外一些日子里我们的精力不那么旺盛,这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我们都知道,在任何一天里,都有没被激的精力沉睡在我们体内。如果精力剩余过多,就会有所表现。我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感到好象总有一种乌云笼罩着我们,使我们的判断、推理和决定都达不到可能达到的最佳程度。与我们应该做到的相比,我们只能算是半睡半醒。我们的热情被熄灭,我们的想法被抑制。我们只利用了可以利用的脑力和体力的很少的一部分。有些人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觉极端强烈,并导致了可怕的神经衰弱或精神衰弱,生活对他们来讲成为一种不可能。”
“从广义上讲,人们都远远地生活在他们可能达到的巅峰以下,他们拥有种种的能量却一直没有得到使用。他们既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也没有表现出最佳状态。在基本的机体功能上,以及与他人协调方面,他的生命都萎缩得如同歇斯底里患者,这比后者更不可原谅,因为歇斯底里的人毕竟是得了一种病,而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去充分地发挥自我只是一种积习——这是非常糟糕的。”
“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能量”可以说是无聊之害的根本原因,马斯洛说,人类的天性被低估了。高级需要和低级需要一样,都是人类的本能,它包括对有价值工作的需要,对责任的需要,对创造的需要,对公正与公平的需要,对值得做并喜欢做的事的需要。如果长时间让自己处于消极松懈状态,失去了对现实价值与意义的感受能力,你所见,所听,所闻的一切,对你来说,都只成了客观存在,而不会引起你任何的反应。
在无聊的背后,都有一个渴望挣脱牢笼的灵魂。随着物质的丰富,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要求可能会越来越强烈。弗兰克尔说,我们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发现生活的意义。同样,我们也有责任去让自己的生活更充实,更有意义。
【沈寒诩的回答(15票)】:
奖励缺乏,神经递质抑制,神经刺激无响应,脑不活跃,抗拒,打哈欠打飞机寻求系统激活,注意力走偏,挫败,罪恶,颓废
厌倦到抑郁,无聊得想死,死了
【J博士的回答(5票)】:
我给一个心理学上的解释好了。心理学中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表明人的幸福感(well-being)与三个基本的需求密切相关,这三个心理需求是自主(做我们自己想做的事),能力(能够掌控环境、感觉自己有效),联系(与周围的人形成连接、满足自己对爱和归属的需求)。如果这三个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我们的幸福感将显著提升,如果这些需求受到抑制,我们的幸福感则显著降低。
而你提到的无聊感就是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状况,通常在一些特定的活动中(比如长时间看电视、使用社交网络)都会使人陷入无聊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心理需求无法满足,如果久而久之个体甚至会出现焦虑、抑郁等疾病。
当然,对这个问题还可以从神经科学的角度理解,无聊状态、焦虑状态、心流状态(可参见心理学中著名的心流理论)一定对应的是大脑不同的活跃区域,然后这些活跃区域会刺激你的身体释放相应的激素,比如肾上腺素、荷尔蒙等等,进而影响你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如果还有问题,我们可以继续交流。
J博士(公众号:J博士的心理实验室)
【張雪颖的回答(1票)】:
个人觉得..真的会非常影响健康.
【玫瑰走失1989的回答(0票)】:
受政策影响业务量骤减,闲的发慌,现在每天刷网页。
我觉得再刷几天我就崩溃了
PS:前几天刚刚怀疑完人生→_→
【寡人的回答(3票)】:
无聊不会损害心理健康,而是会让你容易做出损害心理健康的事
【shallowtears的回答(2票)】:
太会了,我就因为一时无聊去给人表了个白,然后之后发现并不怎么喜欢他,自取其辱啊!!!然后导致本来就不自信的我开始无休止的自我怀疑。。。。_(:з」∠)_同志们,千万不能让自己太闲了!!
【知乎用户的回答(1票)】:
我就是,自从三月底结束了研究生复试就一直在等开学。
这期间就是各种无聊,没劲
虽然经常上网、看新闻,但是也总会有空虚感,时间长了就会加重社交恐惧症,是真的恐惧。
本来就不太会跟陌生人交流(必要的情况下),现在更是白痴了。
长期的空挡好像也能让人变得爱发脾气,爱玻璃心,总之有种心里长草的感觉。
而且时间一长会对未来越来越恐惧,越来越怕有事,真怀疑自己以后还能不能专心学习了。
真的很想忙起来!!
【Usoz7的回答(0票)】:
这是来自健康心态的百度词条( o??o? )请收下 这是来自健康心态的百度词条( o??o? )请收下
【sannk的回答(0票)】:
日常的有聊感也会损害心理健康
【拖波西的回答(0票)】:
感觉无聊本身不会造成怎么样的心理影响,倒是人无聊了会做出些什么事,这些事多半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本文固定链接:
【上一篇】
【下一篇】
您可能还会对这些文章感兴趣!
最新日志热评日志随机日志如果你的正职工作无聊至极该怎么办 - 简书
如果你的正职工作无聊至极该怎么办
故事的开头是作者从一家高度市场化、风格接近外企、节奏紧张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线公司,跳槽到国资金融机构的总部。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概念,确实是一种非常痛苦的体验。就像是一把长期绷紧的良弓,突然被剪断了弓弦,因为不断有人告诉你,你只要好好地当根木棍,就能满足组织的需求。(WTF……)如果你和作者一样,内心充满激情却受困于某份极其无聊、不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也因此没有什么成长的工作,因为现实需要暂时还不能放弃,应该怎么办?通过大量的阅读和实践,作者决定采用以下几个步骤来改善自己的处境。第一,设立除正职工作以外的第二职业目标。无论是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组织,还是国内新兴的斜杠青年,还是互联网化、扁平结构等等,说的都是同一个意思。随着科技的进步,职场人的主动选择空间越来越大。即使你端坐在北京的某个小格子间,也可以顺利地跟一位非洲或印度的伙伴进行生意谈判。即使现任雇主无法激发你的热情,却也无法限制你的发展。唯一要做的,就是确立目标和行动起来;唯一应该避免的,就是放任时间空淌、光阴虚逝。第二,重新分配最最重要的资源——时间,适当向第二职业目标倾斜。上文提到,职场人不受限于空间、不受限于组织形式,甚至也不受限于年龄和经验,却永远受限于一种、最珍贵、最有限的资源,也就是时间。哦,我们当然不仅仅是在说资本论里的无差别劳动时间,而是广义的、任何行动都要消耗的、对所有人一视同仁的那个时间。学习一门新课程?做一份文案?开一个电话会议?除了你的智慧,所有人都必须投入的重要原材料——就是时间。所以,无论你选定的目标是什么,最重要的莫过于在安排行动计划时一定要清醒地认知到,你所投入的时间资源所指向的目标。第三,创建自己的商业,做自己的CEO。当我们不断向某个目标投入最宝贵的资源——也就是时间的时候,常常会有人忘记初衷,觉得从事某项活动只是为了排遣原来工作生活中的压抑,或是放松,或是玩乐。事实上,衡量第二职业是否达到了阶段性目标的标准,是能否通过第二职业实现盈利……。修炼第二职业的目的,是使成功的第二职业和第一职业相互辉映,相得益彰,最终产生个人价值最大化。如果你不确定所从事的行动能否称为“第二职业”,可以尝试以此为检验标准。最后一点十分重要。第二职业的概念,其实在二十世纪中期在西方已被提出;请不要误以为它是一项轻松愉悦、简单易行的任务。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职业,都遵循同样的“一万小时”定律,也即是说,未经刻意、艰苦的练习,就不能指望轻易获得成功。毕竟,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第一职业投入了一生的心血,如果觉得我们认为不需要付出同等的努力就可以轻松在职场竞争中击败他们,未免太过于天真。我们的优势可能只在于第二职业往往是我们所热爱的,还有很少一点知识结构的复合。我们始终都离真理十分遥远。但我相信查理芒格说过的:只要每天晚上入睡时都比早上起床时聪明一点点,终将会成为一个伟大优秀的人。让我们以此共勉,携手对抗眼前的苟且。
图片来自百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无聊了怎么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