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秋菊打官司司反对法》?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解读中国法制难题(doc)
下载积分:1172
内容提示:解读中国法制难题(doc)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
上传日期: 08:54:28|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172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解读中国法制难题(doc)
官方公共微信反对反对法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反对反对法
&&尽快尽快回家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两高报告获反对票背后:疑为地方司法背黑锅|两高报告|司法不公|司法腐败_新浪新闻
“本轮改革与80年代、90年代的改革最大不同,在于文明自觉”
这是被我们遗忘的角落、城市里的方寸之地,这是他们的家…
“在年国企下岗潮中,东北三省工人下岗数占全国25%”
&&&&&&&&&正文
两高报告获反对票背后:疑为地方司法背黑锅
视频加载中,请稍候...
  “现在付表决,请按表决器”,3月13日上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闭幕会开始表决政府工作报告、预算报告、两高报告等7项议程。
  随着两高报告的表决时刻临近,“两高”区内很多人站了起来,紧盯着一楼会场两侧的两块LED屏:,。这一结果让他们松了口气,这是最近七年来,两高报告赞成票数的最高值。
  “过去一年,两高在中央掀起的‘打虎拍蝇’风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将诸多触犯国家法律的高官巨贪绳之以法,赢得公众拍手称赞”,对于两高报告的表决结果,有媒体评述说。
  ■&分析
  代表为何要投反对票?
  两高报告审议,往往是会上批评声音不多,但是表决时,很多代表仍然是投反对票。这是为何?全国人大代表、金龙铜管集团兼金龙股份公司董事长李长杰认为,一些代表的反对票,并不是针对两高报告本身,所以会上没有多少批评声音。但是因为带着对司法公正、反腐倡廉等种种更高期待,最终还是投了反对票。
  “不满司法腐败投反对票”
  11日审议两高报告发言时,李长杰向河南团所有代表建议,“两高工作在经济战线的最前线、社会矛盾的最前线,最不安全。大家投票的时候不能情绪化,河南代表觉悟高,会投两高的赞成票!”
  李长杰是连任三届的老代表,履职12年来,他投给两高报告的都是赞成票,虽然他有理由投反对票。
  他亲历了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最后由最高院裁决,历经10年才解决。他坦言,如果其他代表有这样的经历,也许会投反对票,但十年接触,他理解了检法的辛苦和无奈。“法律进程有一个过程,我们必须等待,等待也是一种力量”。
  但像李长杰这样肯于等待的代表并不多。一些代表就因个案遭遇了不公,或者跟检法打交道时遇到了其他困难,投出了不赞同票。
  曾担任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的黑龙江夙生律师事务所主任迟夙生回忆,15年履职,她投给两高报告的多是反对票。
  比如2009年,她代理的一起拆迁案,当事人几经周折也没能立案,她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的监督程序才得以立案。这一年,她投给两高的就是反对票。周围几个代表得知“详情”,也投了反对票。
  还有的代表投出反对票,是出于对当年发生的司法腐败案件的愤慨。比如2009年“躲猫猫”事件曝光;2008年最高法原副院长黄松有贪腐案发等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投票结果。
  法学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梁慧星当年是全国人大代表,他2009年两会时公开表示,“司法腐败已经到了令人不能容忍的地步”;“我给最高法的报告打50分”。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陈建国总结说,“很多问题不是两高自身的问题。曾经有一年反对票有800多张,差点没通过。这不光是对两高的意见,而是对整个国家法制建设,不公开透明公平正义的司法制度的怀疑。打官司找人、找关系,先做工作,这个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两高替地方背了‘黑锅’”
  在部分官员代表看来,两高反对票除了上述两方面原因:因个案遭遇不公、对司法腐败不满,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两高替地方背“黑锅”。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就曾表示,“各级地方法院都是各级人大、各级地方自己的。全中国那么多法院,那么多基层,如果有些什么问题,都让高院背起来,那是黑锅”,他同时说“反对票反映了大家依法治国的要求和殷切的希望”。
  国务院副总理汪洋担任广东省委书记时,也表示过类似观点。2009年全国两会,广东团审议两高报告时,汪洋曾表示,“社会上很多问题通过两高的工作表现出来,都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非两高自己所能解决。”
  但体制和机制问题,正在向好的方向前进。今年审议两高报告时,一位在司法系统工作了30年的省高院院长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法官普遍感到近几年矛盾多、案件多、信访不信法、社会心态浮躁……“但是,最困难的时期也意味着,春天不会太远。三中全会提出了法治中国建设目标,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探索建立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司法管辖制度等等,我们正在往这方面走”。
  不过,也有司法界代表坦言两会上曾遭遇“要挟”。去年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高院院长齐奇在浙江团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提到,“个别代表以对法院工作报告投反对票来要挟法院,必须按他的意见审判处理案件。”
  江苏一位检察官告诉记者,不怕代表提意见,就怕代表在会上交办案件。很多地方人大常委会也在努力,减少人大、代表对个案的监督,出台意见,从整体上推动检察机关对法院的诉讼监督。
  ■&展望
  “赞成票会越来越多”
  代表称,司法公开力度很大,两高努力获肯定
  每年的反对票,对两高而言无疑是一种压力。
  2月21日,最高检邀请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在京举办了一场座谈会,向代表们通报去年的工作情况。两会前跟代表委员座谈,是“两高”的惯例。两高领导离京出差,一般也会跟当地的全国人大代表座谈。
  今年审议两高报告时,最高法院长周强、副院长贺荣,最高检检察长曹建明、副检察长朱孝清分别带领数百位工作人员,到各代表团、各政协界别,听取意见。
  “两高战战兢兢来政协听意见”,全国政协委员葛剑雄分析,虽然政协不投票,“但知道我们也会造舆论,会跟媒体讲,所以希望我们能够体谅他们的困难,能够支持他们”。
  两高的努力,获得了不少代表的肯定。今年两高报告表决前,一些代表已预见到会有好成绩。
  “对代表越来越尊重,对代表履职提供了很多条件”,连任三届的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交通厅副厅长霍金花说。肯定两高的代表会越来越多,这不仅仅因为两高的代表服务工作细致入微,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在司法公开方面的力度很大。
  广西团十几名代表普遍提到,两高报告回应了民众对司法公正、反腐倡廉的期待,并就如何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作出了部署,值得期待。
  有代表也认为,“过去有的代表对一些问题有不同看法,所以投了反对票,但反映的也是对司法改革的急迫心理。随着法治建设的推进,投赞成票的肯定越来越多”。
  本版稿件采写/新京报记者 王姝
(编辑:SN067)
&&|&&&&|&&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1/1 示意图。&简介:刘文基,甘肃省民勤县人,生于1967年5月,现任民勤县法院人民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四级高级法官。在国家级报刊发表专业文章数百篇,个人博客入选中国法院网第五届十佳法律博客,获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
&E-mail:liu_
&注册日期: 14:33
&&文章查询
2017年九月
10111213141516
17181920212223
24252627282930
&&&&&&&&&&&&&&&&&&&&
&&&&&&第1页&&&共52页&&&&跳转到页
孔子办案与德法并举刘文基原载人民法院报日在《孔子世家?始诛》中,记载了孔子在鲁国担任大司寇时处理的一起父子争吵案。    孔子将他们父子二人羁押在同一个牢房里,都三个月了还没有判定儿子的罪行,那个父亲就申请撤诉,孔子就将父子都释放了。季孙听到这件事很不高兴,说孔子蒙蔽我,过去他曾经对我说,治理国家首选孝道,现在我想诛杀一个不孝之子,而教育百姓孝敬父母,这难道不可以?但孔子竟然把这个不孝之子赦免了,究竟是为什么?冉有听到了,将此事告诉孔子。    孔子因此仰天长叹:执政者没有道行而杀戮下层群众不合理,不教育百姓孝敬父母而任其争吵诉讼,无疑是杀害无辜。三军即使打了败仗,也不能将其全部斩杀。老百姓发生争议打官司,也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用刑,为什么呢?因为统治者没有尽到教育之责,罪责并不在老百姓。政令散漫而诛杀严密,就等于伤害,应该称之为贼。横征暴敛,永无尽头,就等于欺侮,应该称之为暴。不教化百姓,只要求成功,就等于过分,应该称之为虐。执政没有贼、暴、虐这三点,才能考虑用刑。    《尚书?康诰》中说,对于刑罚,特别是死刑,要严格依法适用,而不能随心所欲。《荀子?宥坐》中说,面对不顺心如意的人,必须先进行教化,没有效果才能用刑。古代的贤明君主总是先阐释道德来教育百姓,自己不能说服,就用圣贤榜样的力量来感化他。没有效果,才停止教化,直到最后万不得已再施以刑罚,威慑犯罪。这样经过三年,老百姓就会走上正道。即使有刁民不接受教化,对其施以刑罚,百姓也都知道他们的罪责。《诗经》上说,作为大臣要辅佐君主,教育百姓不迷惑。因此,威严的制裁可以不用,严厉的刑罚可以搁置。    而今却截然不同,道德教育一片混乱,刑罚制裁五花八门,使老百姓迷惑而身陷囹圄,然后再用严刑峻法制裁他。所以刑罚虽然越多了,犯罪行为却不能被遏制。不仅让人想到,面对三尺的门槛,空车也登不上去,为什么呢?因为坡度太陡。而万丈高山,重车也能到达,又是什么原因?是因为坡度平缓。现今世俗长期颓废,即使有严刑峻法,老百姓会遵纪守法吗?    孔子的感慨并非空穴来风。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在中国历史也是世界历史上破天荒地公布成文法,一石激起千层浪。郑国名臣叔向对此激烈反对,认为老百姓知道了诉讼争夺的依据,将会遗弃礼义,而倚重法律。过去先王们都是根据事实的轻重来定罪的,因为害怕老百姓有争执之心,所以不颁布法律,担心如果老百姓知道了法律中的成文规定,对长辈、上司就不恭敬了。就连圣人孔子在得知晋国铸刑鼎后,也大声疾呼:晋国危在旦夕了,因为它失去了治国的根本标准。晋国应该遵守唐叔遗留的法度,用来治理百姓,使卿大夫官员高低有序,这样,老百姓就能尊重贵族,贵族才能守住其基业。贵贱分明,就是所谓的法度。晋文公因此设立掌管官职位次的官员,在被庐(晋国的地名――编者注)制定法律,成为诸侯公认的盟主。现在晋国遗弃这一标准,将法律铸刻在鼎上。老百姓看到了鼎上的法律,还有谁会尊重贵族?贵族又怎么守住自己的基业?高低贵贱混为一谈,还怎么治理国家?而且,范宣子所谓的法律,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本身就违背晋国礼制,又怎么能够成为法律?    因为历史的局限,孔子反对公布法律,是担心老百姓知道了公布的法律,法律的威力就会减少,必将导致贵贱不分。而法律不确定,使老百姓经常处于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恐怖状态,便于贵族独断专行。中国人历来是通过敬鬼神,来达到畏法令的目的。    神权法是我国古代夏商时期的主流法律思想,《礼记?曲记》就说“敬鬼神,畏法令”。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虽然神权法不存在了,但法律的神秘面纱始终没有被揭开。一定程度上,敬神鬼的确达到了畏法令的目的。时至今日,民间都流传有“官断十条路,九条人不知”的古训。今天,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是一条重要的法律原则,在法律的时间效力上都是法不溯及既往。可在古代,法律是密不可宣的。    今天,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法律是全体人民意志的体现。开门立法,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民众意见,是我国法治人民性的体现,也是宪法的明确要求。同时,公布法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学习、讨论法律草案,本身就是一种民众学习、宣传、普及法律的过程。最大程度地创造条件,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立法,只有这样,所立之法才是良法,才能体现全体民众的意志,法律才能得到全体民众的认可,广大民众才能自觉遵守法律。    孔子在父子诉讼中赦免儿子,特别是其相关论述,集中体现了孔子以德为先、以德去刑的法治思想。孔子认为先教后刑,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提出对于老百姓要教育为先,为政者不仅要亲自讲解教育,还要以身作则,用圣贤榜样的力量来教育感化。只有在教育感化无能为力时,才能借助于刑罚,实施刑罚。    正像孔子在《论语》中所说,用政令来治理,用刑法来制约,虽可使人不敢犯罪,但并不能使人知道犯罪的可耻;而用德化来治理,用礼义来约束,百姓就会感到犯罪的可耻而自愿服从统治。孔子将德化、礼义放在首位,认为是比政令、法律更为优越的统治方法。认为德化、礼教能禁止犯罪于未萌芽之前,具有预防犯罪的重要作用。    孔子提出以德去刑,认为德教具有消灭犯罪的功能。“性相近,习相远”,正因为人们生来具有大体相似的本性,所以没有什么“天生犯罪”的存在,犯罪可以通过德化和礼教来预防,罪犯可以通过仁德和礼义来教化。从这一思想出发,他不仅反对不教而杀,主张对罪犯进行教化,而且将道德作为消灭犯罪的有效手段。    孔子强调道德的力量,但并不排除刑罚,只是主张德主刑辅,有先有后,以道德作为刑罚的前提,以刑罚作为道德的补充。相比之下,他更加推崇道德,认为道德可以预防犯罪,而刑罚则无此功能。因此,反对不教而诛,而这正是以德去刑的力量所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中国政法大学考察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毫不夸张地说,德治与法治的争论,贯穿整个中国历史,强极一时的秦朝、隋朝、元朝之所以短命,当权者一味地使用严刑峻法而忽视德治是一个重要原因。血淋淋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德治与法治不可偏废,必须将二者结合起来。没有德治,就不能从源头上预防犯罪;没有法治,就不能从根本上惩罚犯罪,震慑犯罪。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必须紧密结合,缺一不可。孔子的法治思想在今天也仍然没有过时,教育与惩罚相结合仍然是我国的刑法、刑罚与法治的重要原则。&&&&
作者:[] 分类:[] 时间:[09:26:59] | 评论(
朱休度的审问与办案刘文基原载人民法院报日《清史稿?循吏列传》记载了朱休度在担任山西省广灵知县时审理的一起案件,朱休度没有因为案犯供认不讳,就立即下判,而是不厌其烦,巧妙审问,最终查明了案件真相。&nbsp&nbsp&nbsp&nbsp薛某带着妹妹去看戏,妹妹年轻漂亮,薛某的一个朋友就目不转睛地看着她。见此情景,薛某气愤不已,当即用刀刺杀对方,导致其死亡。杀人偿命,薛某以为自己肯定活不了,因此在官府审讯时就大大咧咧地说,我早就想杀死他,现在一点儿也不后悔。&nbsp&nbsp&nbsp&nbsp但知县朱休度并没有轻信薛某的这一说辞。第二天,朱休度问薛某:你平日擅长拳击,能做到百无一失吗?薛某如实回答:我不会拳击,不能做到百发百中。朱休度进而问他:那你为什么一刀就能杀死他?薛某说:我突然刺杀,并没有料到他会死亡。朱休度继续审问:你不知对方是否死亡,为什么不再刺几刀?薛某回答:我看到他鲜血淋漓,非常害怕,哪里还敢再刺他?&nbsp&nbsp&nbsp&nbsp朱休度之所以再三审问薛某,是因为事关故杀与误杀的认定。故杀与误杀,主观意图不同,定罪量刑也大相径庭。误杀虽然导致对方死亡,并不判处死刑;而故意杀人,即使不立即处死,也要判重刑。&nbsp&nbsp&nbsp&nbsp经过再三审问,朱休度准确把握了薛某的主观意图,确定薛某属于临时起意,是误杀。他依照法律规定,对其减轻处罚。结果,薛某并未判处死刑,而被发配边疆地区服刑。&nbsp&nbsp&nbsp&nbsp更为难得的是,朱休度不仅对薛某一案严格把关,对所有的案件也都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在担任广灵知县时,他深入实地,体察民情,对群众的诉讼耐心倾听,抓住要害,几句话就能彻底解决纠纷,让老百姓心服口服。几年后,当地社会治安良好,官府监狱空空如也。&nbsp&nbsp&nbsp&nbsp案犯究竟是临时起意泄愤,因误伤导致被害人死亡,还是蓄谋已久,早就想杀死被害人?关系犯罪的恶性程度。是故意杀人、过失杀人,还是故意伤害致人死亡,至今仍然是审理人命案件定罪量刑的关键所在。面对这一关键问题,朱休度没有偏听偏信,轻易地相信案犯的供述,而是结合全案整体情况,进行合理怀疑,并巧妙进行聊天式地谈话、询问,让案犯在不经意之中说出真相。&nbsp&nbsp&nbsp&nbsp司法办案关系当事人的财产乃至生命,必须慎之又慎。对于案件中的所有细节都必须重视,绝对不能图大概。要通观全局,综合衡量,对存在疑点要巧妙设置提问,探求当事人的真实意图。审问不能急功近利,满足于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其实,舍近求远,声东击西,往往更能曲径通幽。&nbsp&nbsp&nbsp&nbsp细节决定成败。我们今天的司法办案程序虽然较完善,但在细节上,办案人员仍应慎重,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严格公正司法,这样才能取信于民,才能树立司法权威,人民群众才会自觉守法、信法、尊法。&&&&
作者:[] 分类:[] 时间:[09:26:22] | 评论(
财主雇人替罪&nbsp父亲为钱卖子日&nbsp&nbsp&nbspB07&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nbsp□刘文基    有钱人杀了人后想花钱买人顶替受罚,而为了养活一家人,有父亲竟然真的为二百两银子卖了亲生儿子。当无辜少年被当做杀人真凶上报,本来以为必死无疑,谁知遇到了当时的名吏张船山。  然而,虽然张船山查明了真相,无辜少年却不愿连累自己的父母。面对这种情况,该如何断案,如何对涉案人员进行处理?  财主杀人买凶替罪  糊涂县令张冠李戴  清朝时候,山东省即墨县有个财主名叫屈培秋,因有钱就有恃无恐,与他人发生口角纠纷后竟持刀行凶,结果对方一命呜呼。造成人命案后,屈培秋认为有钱能使鬼推磨,就想拿出二百两银子买人冒名顶替,代自己受刑。  屈培秋多方寻找,竟然真的找到了替死鬼。农民王桂林因子女众多,家境困难,就想让儿子王小山顶替屈培秋。  好死不如赖活着,王小山虽打心底里不愿顶替他人做杀人犯,但家道艰难,自己不去,家人都难以生存。王小山经过痛苦斗争,决心顶替屈培秋做杀人犯。  时任即墨县令昏庸,面对冒名顶替的杀人犯王小山,浑然不觉,一路顺风地将王小山认定为杀人犯,将他及杀人案上报莱州府复核审定。  看到王小山被县衙认定为杀人真凶,自己仅花费二百两银子,就逃脱一桩人命案件,屈培秋兴奋不已。王桂林虽心痛不已,但想到全家人可以因此得以活命,喜忧参半。  知府复审火眼金睛  识破实情查获真凶  复核审定王小山杀人案的是莱州知府张船山,这可不是一个人云亦云、容易哄骗的主儿。接到王小山杀人案,张船山一看案卷就觉得有问题。待见到20多岁骨瘦如柴、谨小慎微的王小山,张船山就觉得他不像杀人犯。经审问,张船山发现王小山杀人案疑点重重。  王小山虽不懂法,但也知道收银子顶替杀人犯是极大的犯罪。如果事情败露,不仅自己要承担法律责任,自己的父亲也会吃不了兜着走。因此,王小山下定决心,咬紧牙关,坚决不承认自己冒名顶替,任凭张船山如何审问,他都一口咬定自己就是杀人真凶。  张船山知道王小山不会轻易承认冒名顶替,就不再直接向他询问案件情况,而和他闲聊其他事情。其间,张船山冷不防指出王小山是冒名顶替,王小山措手不及,顺口说出实情。张船山见机会来了,便经耐心开导,引导王小山吐露真相。  蔑视王法罪大恶极  判处斩首严惩不贷  即墨县上报的杀人犯果然是冒名顶替的,竟然是有人出钱收买的顶缸?得知实情的张船山拍案而起,杀人者偿命是基本原则,目的在惩罚凶手,杀一儆百。如果有钱就可以收买他人冒名顶替杀人犯,那么富家子弟对法律还有什么敬畏之心?如此一来,法律就是专门为贫穷百姓设立的,而对有钱人家毫无意义,这是绝不容许发生的事。  张船山详细分析屈培秋的犯罪行为,认为屈培秋只因为口角小事就用刀刺人,致死人命,不容饶恕。屈培秋不主动到官府投案自首,反而使出二百两银子,收买他人冒名顶替,如此蔑视王法,罪大恶极。屈培秋因一个案件,害死两条人命,变本加厉。仔细分析,屈培秋杀人是出于一时气愤,或许不是故意。而买凶则明显属于“故意杀人”。依据法律规定,过失杀人,还可以减免处罚。故意杀人,则绝对不能减免罪责。因此,屈培秋应该判决斩立决,并在执行斩首前执行杖刑二百。  鉴于孝心父子免罪  因为失职县令罢官  张船山也对王小山等人做出了判罚。张船山分析,王小山冒名顶替杀人凶手,依照法律规定,也应判处杖刑,但考虑到他顶替凶手是出于孝心,是为了养活父母家人,依法可以从宽免予处罚。  王小山的父亲王桂林因贪图二百两银子,就让亲生儿子顶替杀人犯,他不只是违背法律,也失去了起码的人情伦理。依照法律规定,王桂林本应依照无故杀死子女罪,减轻一等处罚,判处杖刑二百,流放到五千里地方。但王小山对父亲一片孝心,在初次审讯时,王小山就苦口婆心地再三求情,他宁愿自己冤枉而死,也不愿给父母带来任何不利影响。张船山感动于王小山的孝心。张船山认为,当朝以仁孝治天下,为表彰王小山的一片孝心,应该彻底免除其父王桂林的责任。据此,张船山免除了王桂林的杖刑、流刑,也成全了王小山的仁义孝心。  至于即墨县县令,他在审理屈培秋杀人案时,糊涂无能,张冠李戴,将冒名顶替的王小山认定为杀人真凶。考虑到该县令只是因为能力问题,昏庸无能,导致错案,并没有营私舞弊等故意情形,因此从宽处理,在逐级报告后,罢免其县令职务。&&&&
作者:[] 分类:[] 时间:[09:25:25] | 评论(
讼师出计李代桃僵&nbsp儿子中招命丧黄泉日&nbsp&nbsp&nbspB06&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刘文基  哈郎在自家饭店招待顾客,发现一个陌生顾客竟然吃着妻子带回娘家的牛肉、干粮,哈郎稍作试探,顾客就炫耀与陌生妇女的艳遇。哈郎与父亲确认马氏出轨,决定囚禁“小三”,并将马氏与“小三”一同杀死。  孰料,“小三”识破杀机,逃之夭夭,而此时马氏已经被杀。哈家父子惊慌失措,找讼师求助。讼师给出的“妙计”最终却害死了自己的儿子……清朝宣鼎 《夜雨秋灯录》中记载了这一离奇案件。  孤身一人去回娘家  大雪纷飞进庙躲避  清朝末年,一个姓哈的老头子,以杀牛杀羊起家,赚了不少银两,开设饭馆,经营旅店为生。哈老头的儿子名叫哈郎,娶了一个姓马的姑娘作妻子。一日,马氏提出要回娘家。哈老头得知后,拿出一些酱制牛肉、干粮,让马氏带着回娘家。因为哈郎要在店铺中记账,马氏只能独自一人回娘家去。  事不凑巧,马氏回家途中,竟然遭遇大雪。前不着店,后不着村,马氏也无处可住。眼看天色将晚,马氏只能到附近的土地庙中避雪。进入庙中,马氏发现庙中已经有人在避雪了,对方是个青年男子。看到男子比自己的丈夫还年青潇洒,马氏不禁心生爱慕。孤男寡女很不方便,过了一会儿,青年男子要推车外出,寻找其它地方住宿。马氏有些害怕,就叫男子不要走,还拿出牛肉、干粮给男子吃。男子半推半就,吃了马氏给的食物。晚上天气寒冷,马氏冻得难受,她主动提议与男子相拥取暖。男子虽然一开始拒绝,但经不住马氏的一再央求,两人抱在一起,发生了“一夜情”。  第二天,天色放晴,马氏和男子分道扬镳,马氏还送了男子一些牛肉和干粮。  “小三”炫耀艳遇  听者有意布局杀人  说来也巧,当天正午时分,男子来到了哈家经营的饭店,买了一些菜,拿出马氏给他的牛肉、干粮,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看到男子所带牛肉、干粮,竟然和马氏带去的一模一样,哈郎非常惊奇。他就和男子搭讪,打探情况。  男子正因艳遇高兴,见哈朗打听,就绘声绘色将昨晚的艳遇告诉哈郎。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哈郎故作镇静,让男子多休息一会儿,自己则赶紧去找哈老头,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哈老头子听后,立即前去辨认,也肯定男子所吃就是自家的牛肉、干粮。哈郎愤怒至极,要立即杀死“小三”。哈老头则让儿子冷静,要惩治马氏和“小三”,就必须将两人一起定罪。哈老头指示哈郎给“小三”安排住宿,然后找来马氏,将二人一同杀死。  此时的男子已经酩酊大醉,哈朗就以夜晚行路不便,奉劝他在店里住宿。哈朗还以一见如故为由不收他住宿费。男子酒已半醉,听到哈郎免费提供住宿,就欣然答应。  男子醉眼蒙&&&&
作者:[] 分类:[] 时间:[09:24:52] | 评论(
弟弟恩将仇报&nbsp拐卖同胞姐姐&nbsp知府怒发冲冠&nbsp依法判处极刑日&nbsp&nbsp&nbspB07&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nbsp□刘文基    年幼时父母双亡,由姐姐扶养成人; 长大后好吃懒做,经常到姐姐家要钱,还抢走姐姐的银手镯; 在赌博欠债后,竟然将姐姐卖给他人作妾,导致姐姐跳船死亡……如此恩将仇报的弟弟将得到什么处罚?清朝官吏张船山查明案件真相后怒发冲冠,依据当时法律做出了判罚。  弟弟无情出卖  姐姐跳船死亡  江生道命运艰难,8岁时母亲去世,10岁时父亲去世,是姐姐辛辛苦苦将他抚养成人。但江生道并没奋发图强,而是好逸恶劳,坐吃享受。对姐姐,也不是知恩图报,而是恩将仇报。  江生道的姐姐嫁给同村的沈立华后,江生道隔三差五的到姐姐家要钱。沈江氏念及姐弟亲情,多次周济。可江生道愈演愈烈,变本加厉。  一天,江生道又轻车熟路的到姐姐家要钱,沈江氏恨铁不成钢,没有给江生道钱。江生道竟然恼羞成怒,大动干戈,狠心抢走了姐姐手腕上的银手镯。考虑到毕竟是自己的亲弟弟,沈江氏就忍气吞声。在妻子的劝说下,沈立华也没有追究,只是警告江生道不要再胡作非为。但江生道并没有把姐姐和姐夫的话放在心上。  一次,江生道因为赌博欠下巨额债务,还债无门。有个卫元贵是好色之徒,早就对沈江氏的美貌垂涎三尺,就对江生道说,愿意出250两银子买江生道的姐姐沈江氏作小妾。江生道竟然利欲熏心,答应了卫元贵。  江生道挖空心思,对姐姐说自己赌博赢得一大笔钱,可以将她的银手镯赎出来,请她去取。沈江氏信以为真,跟着江生道去取。没有想到,江生道把姐姐领到卫元贵预先准备好的船上,在拿到250两银子后,就慌忙从船上跳走。  沈江氏不知就里,卫元贵告诉她,江生道已经将她卖给自己做妾。为了自己免受污辱,沈江氏马上跳船投河后死亡。  违犯法律人伦  应该严惩不贷  沈立华多方寻找,不见妻子,后来得知妻子随江生道外出,就将江生道扭送官府。张船山很快查明案件真相,得知江生道的所作所为后不由得怒发冲冠。江生道和他的姐姐属于同胞姐弟,存在血浓于水的天伦亲情,江生道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干出偷卖同胞姐姐这样的禽兽行径。  张船山提笔作判:江生道作为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自己不认真努力,已经无颜面对他的同胞姐姐,竟然屡次三番到姐姐家中借贷银两,而且只借不还。尤其江生道强行夺取姐姐的银手镯,这已经纯粹属于无赖、强盗作为。在江生道抢夺手镯时,他的姐姐如果向当地保正报案,将江生道捆绑扭送到官府衙门,官府一定会对江生道从重处罚,即使不按照大清律关于强盗的规定予以重惩,至少也会对江生道判处杖刑一百,徒刑三年。  要知道,江生道的姐姐已经出嫁给沈氏,因此一来,江生道所抢夺的姐姐的手镯,其实,已经不是江家的财产,而是沈家的财产。沈江氏因为考虑到父母与姐弟的情谊,而不忍心与江生道斤斤计较。江生道的姐夫沈立华也念及亲情,没有报告官府追究江生道的刑事。他的姐姐、姐夫已经仁至义尽。  张船山指出,江生道如果说还有一丁点儿人性,就应该追悔莫及,感激涕零。但江生道根本没有这样做,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变本加厉。竟然设计陷阱,将自己的同胞姐姐出卖给他人作小妾。  江生道的姐姐早已嫁给沈立华,名正言顺成为沈家的人。就算是江生道的姐姐没有出嫁,也没有许配他人,江生道作为弟弟,也根本没有权力干涉姐姐的婚姻大事。况且,江生道竟然对同胞姐姐大肆抢劫、予以拐卖。沈江氏的投水自尽,都是由江生道一手造成的,令人发指。  依照法律规定  合理定罪量刑  张船山分析,根据大清律例规定,强行出卖存在齐衰为期一年的丧服关系的尊亲属妇女,并因此导致其死亡的,判决斩立决。强行出卖存在功服关系的亲属妇女的,减轻一等处罚。  江生道的姐姐虽然已经出嫁,与江生道已经变成功服关系的亲属,但寻根究源,江生道与沈江氏仍然是期服亲属。况且,在江生道年幼时期,他的姐姐为他提供饮食吃喝,耐心进行教诲。如果没有姐姐的精心抚养,江道生又哪里能生存到今天?  俗话说,长兄为父,江生道的这个姐姐,作用不小于父母。江生道这样蛮不讲理、心狠手辣,即使对江生道加重处罚,也一点儿不过分。不过,张船山最终还是依照法律规定,判处其斩立决。  同时,张船山认为,罪犯卫元贵勾结无赖,出钱购买良家妇女,并导致受害者死亡。依照大清律例规定,也应该判决绞立决。因为卫元贵逃跑,张船山便建议,应该详细报告上级官府通令捉拿,等待卫元贵抓获归案后,再依法处理。  至于沈江氏,张船山在判词中表示,她贤惠孝敬,坚贞不屈,刚直不阿,抗拒强暴,意志坚定,应该查明上述事实,详细报告学政大人,并逐级上报,给予嘉奖,以资鼓励。&&&&
作者:[] 分类:[] 时间:[15:16:15] | 评论(
母亲状告儿子不孝&nbsp老师上诉求得清白&nbsp讼师挑唆寡妇诬告&nbsp清吏查明案件真相日&nbsp&nbsp&nbspB07&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nbsp&nbsp&nbsp&nbsp□刘文基  母亲状告儿子不孝,知县判决儿子三年监禁。儿子的老师为学生鸣不平,说是讼师勾引寡妇,诬告学生。案件真相究竟如何,应该怎样处理?  请看清朝名吏端午桥处理的上述案件。  不孝儿子获刑三年  教师出面喊冤叫屈  乔奇杰的母亲乔毛氏,守寡已经8年,丈夫去世前生有两个儿子,长子乔奇英,次子乔奇杰。15岁的乔奇杰与哥哥共同在孝廉张宝善处读书。兄弟俩一贯孝敬母亲,尊敬教师,乡里邻居没有不夸奖他们的。  当地人赵德海,曾经读过几年书,但没有考取功名,就学习书写法律文书,以帮人打官司为职业,也就是讼师。赵德海与乔家本来没有什么来往,他的原配妻子去世后,赵德海于前年娶了乔毛氏的堂妹为妻子,因此和毛家亲戚相认,称呼乔毛氏为大姐。  赵德海嗜好吸食鸦片,在乔毛氏肝病发作时,赵德海就“大显身手”,顺手拿出鸦片,给乔毛氏治病消痛。如此一来,乔毛氏也开始吸食鸦片,经常和赵德海在一个床铺上吞云吐雾,也不顾及什么男女避嫌。  看到母亲与赵德海来来往往,乔奇杰心里很不是滋味,屡次三番劝说母亲,让她不要再和赵德海来往。但乔毛氏置若罔闻,依然如故。乔奇杰不能阻止母亲,就当面斥责找上门来的赵德海。  赵德海因此对乔奇杰心生怨恨,经常在乔毛氏面前说乔奇杰的坏话,离间他们母子的关系。乔毛氏对赵德海的话信以为真,对乔奇杰产生不满,屡次三番殴打乔奇杰。  一天,乔奇杰又被母亲殴打,鼻子受伤,血流如注。乔奇杰感到委屈,走投无路之下,想到老师张宝善,想出去找他帮忙。赵德海得知情况,立即阻止,并帮助乔毛氏将乔奇杰捆绑起来,用力拳打脚踢。乔奇杰疼痛难忍,叫唤起来,声音传到家院外面。  张宝善得到消息,立即到乔毛氏家。他看到乔奇杰被他母亲和赵德海捆绑殴打,马上出手劝阻,并喝令乔毛氏等解开乔奇杰。  纸包不住火,赵德海生怕自己的恶行被揭发,就教唆乔毛氏恶人先告状,到县府衙门状告儿子乔奇杰顶撞母亲,不孝敬。  儿子不孝,在古代属于十恶重罪,知县韩某没有经过调查核实,就完全听信乔毛氏的话,判决乔奇杰三年监禁。  听到学生乔奇杰无辜被判决三年监禁,张宝善于心不忍,详细书写事情的来龙去脉,送交上级衙门,为乔奇杰喊冤叫屈。  查明真相纠正冤案  释放无辜惩治真凶  当时接受此案的正是清朝名吏端午桥,他经过审讯,查明赵德海假借与寡妇乔毛氏是远方亲戚之名,不避嫌地进入乔毛氏卧室,两人关系暧昧。赵德海挖空心思,编造谎言,骗取孤儿寡母的钱财,挑唆母子关系。  端午桥质问,乔奇杰如果真的不孝敬母亲,为什么两年之前他们母子和睦相处,左邻右舍也没有听到过乔毛氏责罚儿子乔奇杰?而自从赵德海涉足乔毛氏家事以后,乔奇杰就接二连三受到母亲的殴打。如果不是赵德海欺骗寡妇,妄图占有其人身、财产,赵德海又为什么会做出挑唆矛盾、离间母子的恶劣行径?赵德海的行为,的确属于穷凶极恶,丧尽天良。  端午桥命令衙役,将赵德海猛力鞭背一千下,并且戴枷游街示众三天,以便警戒恶人,端正社会风气。还发出禁止令,命令赵德海从此以后永远不准再进入乔毛氏家。赵德海如果敢违犯,允许乔奇杰将他捆绑起来,送到县府衙门追究责任。  端午桥认为,乔毛氏在丈夫去世后,一心一意守节,本性善良,只是因为一时轻信赵德海,误入歧途,并且殴打致伤儿子。现在乔毛氏已经幡然醒悟,表示改正。因此,命令乔奇杰在释放回家后,尽心尽力奉送母亲,以便慰藉亲属,不辜负官府以孝治理地方的一片热心。  端午桥还提到了张宝善,他表示张宝善在发现学生受到冤屈,有人行凶作恶后,毅然决然为其喊冤叫屈,行侠仗义,受人敬佩。张宝善日后金榜题名,进入仕途,一定能为民作主,建立功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端午桥要乔奇杰一生一世尊敬老师张宝善,以报答老师的高恩厚德。  据此,端午桥决定对乔毛氏批评教育,将赵德海绳之以法,为乔奇杰纠正冤屈。  蒙受冤屈的乔奇杰被当即无罪释放,乔毛氏在出具保证书后了结案件,赵德海则立即戴枷示众。一桩冤假错案,经过端午桥的处理得到圆满解决。&&&&
作者:[] 分类:[] 时间:[15:15:37] | 评论(
动物不会说话&nbsp如何查明真相宋朝包拯、穆衍妙断动物纷争案日&nbsp&nbsp&nbspB06&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nbsp□刘文基  判断案件需要证据,一些证据不明显,双方又各执一词的纠纷,会给断案者带来“麻烦”。如何明断是非,需要他们的入微观察。例如宋朝时大名鼎鼎的包拯、穆衍,便能利用不会说话的动物,因地制宜,巧妙破解所有权纠纷案。  排泄物证明鹅主人是谁  宋朝时有个叫龚昆的人,虽然富有却吝啬小气。一天,龚昆的岳父李长者过生日,龚昆准备了礼物,叫仆人长财前去祝寿,但其实只是想浑水摸鱼,到时候再把礼物带回来。临行前龚昆再三嘱咐长财,说这些贺礼中别的还多少可以送一些,有一只鹅绝对不能给岳父留下。长财答应而去。  到了李长者家,长者见女婿因为忙没亲自到场,托人带来礼物,也很高兴,便安排厨子收礼。厨子从中挑了几件值钱的,偏偏就将鹅留下了。长财怕回去遭责备,闷闷不乐,喝了几杯酒就挑筐回家,一路上绞尽脑汁,盘算回去如何交差。  事有凑巧,走到离县城一里地的地方,长财发现田中有一群白鹅。长财见四下无人,便下田捉了一只最大的鹅,在鱼池中洗湿鹅毛,放入笼中。  谁知,鹅主人的仆人招禄正好撞见长财捉鹅的过程,他边叫边追,长财却并不理睬。这时鹅主人也回来了,听招禄大叫抓偷鹅贼,便将长财扭住。长财反咬一口,说对方平白无故扯人。双方争得不可开交。  路人驻足围观,有人为他们评理,说把鹅放入鹅群中,如果合群,就是偷的,如相互追逐,不合群,就不是偷的。  长财“从善如流”,从笼中取出鹅来,放入鹅群。然而,这只鹅的羽毛全湿,早已不是原来的样子,鹅群中的鹅与它相互追逐,并不“接纳”它。  众人见此异口同声,认为此鹅是长财的,还责备招禄主仆欺诈。  鹅的主人被众人指责,觉得丢了脸面,将招禄大骂一通。招禄委屈,明明亲眼看见长财捉鹅,怎么被他一捉一放,鹅就不合群了?招禄不甘心,非要查个明白。一言不合,他又与长财扭打起来。  恰巧被称为“青天”的包拯经过此地,见二人扭打在一起就问起缘由。双方还是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包公没有当场下判,想了一计,叫双方先各自回家,他要把鹅带回县衙,吩咐他们第二天一早去领。第二日,公差传唤双方到衙门领鹅。双方到场后,包拯作出判断,称鹅是招禄家的。长财不服,说:“昨天大家都说鹅是我家的,大人为什么将鹅断给招禄?”  包公不慌不忙地解释,长财家住在城中,鹅喂的是米谷,招禄家住在乡下,鹅在田间放养,吃的是青草。喂米谷的鹅,粪便是黄色的,吃青草的鹅,粪便是绿色的。现在这只鹅的粪便是绿色的,自然是招禄家的。  长财还不甘心,说:“如果鹅是招禄家的,为什么不合群?”  “你还敢强词夺理!”包公大声训斥道,“你在鱼池中将鹅毛洗湿,鹅群中的鹅见它羽毛全湿,已然不是原来的样子,自然会追逐,显得不合群。”包公当即将鹅还给招禄,并将长财重打了二十大板。  宰耕牛引凶手自投罗网  除了分辨鹅的归属外,包公智断牛舌的案子也流传广泛。无独有偶,《宋史穆衍传》 中记载了一则与包公断牛舌案相似的案件,断案人则是穆衍。  穆衍,字昌叔,河南人,进士及第,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踏上仕途,担任华池县县令。当时有人击鼓鸣冤,到县衙告状,说自己家的耕牛被人割去了舌头。牛舌头割了有什么用,作案人为什么要割牛舌头?现场没有留下痕迹,没有人证物证,牛又不会说话,究竟是谁割去牛的舌头,不得而知。这样的无头案件怎么断得了呢?衙门上下都很好奇穆县令会如何了断此案。  接到这个蹊跷案子,穆衍竟然做出了一个令人惊诧的决定,让报案的牛主人杀了耕牛。当时耕牛是重要的生产工具,宋朝法律明令禁止私自宰杀耕牛。穆衍竟然知法犯法,让牛主人宰杀耕牛。  面对牛主人与众衙役的困惑不解,穆衍让牛主人放心。牛主人只得心事重重杀了耕牛。  说来也巧,牛主人刚刚动手宰杀耕牛,就有人到县衙报案,状告他私自宰杀耕牛。穆衍不动声色,击鼓升堂。穆衍没有按部就班,向报案人调查牛主人私自宰杀耕牛的来龙去脉,而是声色俱厉,喝问报案人为什么要割牛舌头?  这一声当头棒喝让报案人始料不及。出乎众人意料之外,报案人竟然不打自招,低头认罪,供认自己因为与牛主人有仇而报复陷害,割了他家牛的舌头。  报案人与众衙役怎么也弄不明白,穆衍如何知道是他割了人家的牛舌头。原来穆衍接到牛舌被割的报案,就认定这是一桩报复陷害案。因为牛舌头本身不值钱,割去也没有什么用处,但这一行为容易导致耕牛死亡。同时,私自宰杀耕牛是违法行为。如果牛主人宰杀耕牛,作案人一定会到官府控告。因此,穆衍将计就计,命令牛主人宰杀耕牛,让作案人上门告状,自投罗网。&&&&
作者:[] 分类:[] 时间:[15:15:02] | 评论(
兄弟窖藏黄金&nbsp十年后不翼而飞&nbsp邻居一夜暴富&nbsp隔墙有耳不自知日&nbsp&nbsp&nbspB06&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刘文基&nbsp  兄弟二人挖地窖将两千两黄金藏在其中,10年后地窖竟空空如也。兄弟相互猜疑,诉讼不休,黄金究竟去了何处,案件应该怎样处理?而这兄弟二人忙着打官司,谁都没有注意到,他们的邻居一夜暴富……当时的山东莱州知府张船山接手这起案件后,逐渐抽丝剥茧,查明了真相。&nbsp  藏匿黄金不翼而飞  兄弟猜疑诉讼不休&nbsp  清朝时,有一对兄弟叫曹子安、曹子发,兄弟二人共同经商,赚得两千两黄金。这一大笔钱对兄弟二人都很重要,但他们一时想不到该怎么用,于是两兄弟瞒着妻子家人,在家中挖了个地窖,将黄金藏在其中。10年后,曹家兄弟关系不睦,决定分开做生意,之前一同藏起来的黄金当然也要平分。但兄弟俩挖开地窖才发现,里面竟然空空如也,黄金不见了踪影。兄弟俩相互猜测,都说是对方私自挖走了黄金,据为己有。双方相持不下,拉拉扯扯到县府衙门评理。  该县知县经5次审理,两次勘验,都没有查明案件真相,不能作出了断。知县只能奉劝曹家兄弟考虑血肉情谊,以和为贵,息事宁人。但曹家兄弟因为黄金纠纷没能解决,仍然不服,依旧埋怨是对方私吞了黄金,于是屡次三番到莱州府告状。&nbsp  知府大人扩展视野  暴富邻居嫌疑重重&nbsp  时任莱州知府张船山接到案件,先认真翻阅卷宗,察看双方陈述,并亲自审问了曹家兄弟,觉得他们兄弟都忠厚老实,言词诚恳,合情合理,绝对不像有谁在弄虚作假说谎话。  但这两千两黄金是曹子安兄弟亲手在床铺下面挖地窖藏匿的,除了他们兄弟二人,外人又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黄金就不翼而飞了呢?  张船山再三推断曹家兄弟黄金纠纷案,对曹家兄弟的妻子产生怀疑,或许是她们听说自己的丈夫藏了黄金,所以见财起意,将黄金隐匿转移?张船山发现,知县之前审理时,没有审查这一情况,因此,案件疑点未能排除,纠纷难以解决。  张船山随即召来曹家兄弟的妻子进行审讯,然而,经过两次审讯,张船山也没能发现她们的言行中存在什么破绽。同时,张船山经过审理,还排除了曹家兄弟所有家人的疑点。  如此一来,张船山只能排除曹家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扩大范围,对曹子安家以外进行调查。&nbsp  隔强有耳盗窃黄金  吃喝嫖赌挥霍一空&nbsp  张船山最终查到邵生朗。曹家兄弟与邵生朗是隔壁邻居,两家房屋隔形不隔音,曹家兄弟在家中的风吹草动,邵生朗都听得一清二楚。曹家兄弟在挖窖藏黄金时,虽然瞒着妻子家人,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殊料隔墙有耳,邵生朗其实了如指掌。  张船山经调查摸底,邵生朗平时不干活、不种地,整天闲散逛荡,本来家徒四壁,穷困潦倒,吃了上顿没下顿。出人意料的是,最近3年,邵生朗竟然一反常态,衣着打扮光鲜华丽,满院房屋也翻修一新。邵生朗没有任何收入来源,如果说不是发了什么横财,这一切又怎么可能办到?因为这一线索,张船山顺藤摸瓜,最终,从邵生朗处打开突破口,得到案件真相。  原来,曹家兄弟自以为极其保险的窖藏黄金,早就被邵生朗偷偷据为己有,转移挥霍了。而曹家兄弟,还相互猜测,不停诉讼打官司。  据邵生朗供述,他窃取曹子安兄弟两千两黄金后,将其中十分之一用于翻修房屋,其余黄金都用于赌博、嫖娼,早就挥霍殆尽了。&nbsp  兄弟情谊重于黄金  判处刑罚赔偿损失&nbsp  张船山分析,这两千两黄金,对邵生朗而言是天上掉馅饼,所以他根本就不会珍惜,但这些钱却是曹家兄弟辛辛苦苦做生意得来的积蓄。一方的血汗打了水漂,另一方不劳而获,天壤之别,极不公平。张船山认为,邵生朗偷窃曹家兄弟黄金两千两,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必须严惩不贷。依照大清律例规定,判处邵生朗杖刑五十,并处徒刑一年。邵生朗的所有家产,都由该县知县清点后交付曹家兄弟,作为邵生朗偷窃他们黄金的赔偿。  张船山同时告诫曹家两兄弟以后要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坚守兄弟血肉情义,和睦相处。而经过这次官司,曹家兄弟也痛定思痛,尽释前嫌,握手言和。&&&&
作者:[] 分类:[] 时间:[15:14:27] | 评论(
为争5亩地&nbsp80余人丧命廉吏于成龙妥处争夺土地案日&nbsp&nbsp&nbspB06&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nbsp□刘文基    为争夺5亩土地,两大家族的人罔顾法律大打出手,结果导致双发各死亡数十人,房屋烧毁几十间……面对如此惨烈的情况,应该如何处理?如果严格按照法律,两家人又要处死不少人,但不处理或处理不当又会起到不良示范……    争议土地5亩 争抢斗殴冲突  清朝初年,广西罗城民风强悍,于成龙到任后通过多种渠道敦促他们遵守法律,仍然有人以身试法。  当地有赵、廖两家人,他们住得很近,各自的田间有5亩土地权属不明,一直无法确定归谁所有,屡有冲突。赵君芍在担任族长后,竟然不顾争议带人耕种,廖姓族人不依不饶,要求一个说法。就这样,两族人为了这5亩地大打出手,结果造成80余人死亡。纠纷由此闹到了官府,于成龙接到此案后,很气愤也很心痛。  于成龙分析,械斗恶习既违犯王法,又伤害邻里和睦。尽管他就任罗城县令以来,屡次三番发布告示,严厉禁止械斗。每逢初一、十五日,都召集乡村父老长者,耐心教诲,谆谆告诫,以便消除械斗的严重危害,共同挽救民风。但官府与长者耐心讲解,旁听群众却置若罔闻。  于成龙认为,寻根究底,是因为他没有得到百姓认可,没有在全县树立起威望,导致械斗事件发生。  痛定思痛,于成龙再次告谕全县民众,天下的纠纷问题都应该通过讲道理来解决,通过讲道理不能解决的,就求助于法律。不通过法律,求助于武力有用吗?假如借助于武力真的能够最终解决问题,也就罢了。令人痛心的是,武力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最终还要通过法律渠道,通过讲道理,才能真正解决。可见,武力反而会使事情更加混乱。  土地房屋人命 是非利害明显  就本案而言,赵、廖两家所争的不过是区区5亩土地。按照每亩20千铜钱计算,5亩地也不过是100千钱。赵、廖两姓人如果真有诚意,不妨抱着公平心来解决问题。将讼争土地分开种植,或者共同对这些土地进行耕种,为什么要运用械斗这样最最糟糕的办法?  即使赵、廖两家人不能和平协商解决问题,就是由官府出面,也不是什么难题。  退一万步说,就是一方官司一败涂地,其损失充其量也不过是100千钱。令人痛心疾首的是,赵、廖两家人没有采取上述方法中的任何一种,反而进行械斗。结果,导致赵家人因械斗死亡38人,廖家人死亡47人。人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赵、廖两家用最珍贵的生命换价值不过100千钱的5亩土地,究竟哪个是得,哪个是失?在这次械斗中,赵家72家人的房屋被焚毁。单单是这些被烧毁的房屋,比起械斗双方争夺的5亩土地,哪个是利,哪个是害?道理显而易见。  更加令人心痛的是,虽然大批人员死亡,大量房屋烧毁,但械斗双方的争执仍然没有得到解决,赵、廖两家人最终还得诉诸官府,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问题。  于成龙表示,假如赵、廖两家人提前10天到官府报案,也不至于到此地步。他请赵、廖两家人扪心自问,是不是这个道理?  仁慈宽大处理 叮嘱遵守法律  对于案件的处理,于成龙经过反复思考,如果严格依照法律规定,杀人偿命,严惩不贷,就应该再至少处死赵、廖两家共80余人。但于成龙不忍心在此情况下再处死两家几十人偿命。他决定从宽处理此案,将赵、廖两家中盲目跟随群殴的人全部免予追究责任,只将赵姓族长赵君芍、赵翰生,廖姓族长廖桂穆、廖顺成,按照律条规定斩首示众,以儆效尤。同时,廖家人死亡人数虽多,但房屋财产并无损伤。而赵家人的房屋惨遭烧毁,几乎使全村化为灰烬,两家伤亡和财物损失应该两相抵消。  至于那块5亩的荒地,是两家争斗的根源,不能让他们两家所有。应该由官府作价出卖,让其他异姓者所有,以免赵、廖双方再起争执,也可以隔离两家人的接触。  于成龙告诫赵、廖两家人,从此以后,应该分别痛定思痛,以此案为前车之鉴,遵纪守法,不要重蹈覆辙,不再无谓争夺。否则,他也绝不会宽大处理。  除了赵、廖两家人,于成龙也要当天在衙门旁听的所有人引以为戒,不要再引发类似的灾祸。虽然可能有许多人不读书识字明理,但也不能让整个家庭、甚至整个家族的人因为自己的一时之气而丧命。他以此案向全县民众再三说明其中的道理,希望人人牢记、人人遵守。&&&&
作者:[] 分类:[] 时间:[15:13:45] | 评论(
孩童玩耍打闹&nbsp家长索要赔偿&nbsp恶霸状告寡妇&nbsp知府识破真相日&nbsp&nbsp&nbspB07&nbsp:中外案志&nbsp&nbsp&nbsp稿件来源:上海法治报&nbsp&nbsp□刘文基  清朝时,一个寡妇家9岁的孩子与邻居家7岁的孩子玩耍,发生了打闹,邻居看到后教训了寡妇的儿子,寡妇也亲自登门道歉,但邻居仍然不肯善罢甘休。  邻居要寡妇支付医疗费不成,竟然诉诸县府衙门。幸好知县于成龙一眼就看出邻居是恃强凌弱、有意勒索,于是巧妙处理了这起案件。  两家小孩玩耍打斗  赔礼道歉不依不饶  江峰青是清朝时广西罗城县有名的恶霸,他为非作歹,无恶不作。沈宗氏则是江峰青的邻居,她的丈夫死亡,独自带着9岁的儿子艰难度日。因为知道江峰青的厉害,沈宗氏平日里尽力避着江峰青,但沈宗氏9岁的儿子年幼不知,照样和江峰青7岁的儿子玩耍。  一天,两个孩子在江峰青家玩耍时发生打闹。江峰青看到后火冒三丈,当场将沈宗氏的儿子打了一顿,他还不解气,将此事告知左邻右舍,要求沈宗氏道歉并赔偿损失。沈宗氏知道自己惹不过江峰青,就狠狠打了自己的儿子一顿,并亲自上门向江峰青赔礼道歉。  江峰青不依不饶,坚持要求沈宗氏出钱请医生给自己的儿子治疗。沈宗氏家穷破无锥,孤儿寡母一日三餐都难以为继,又哪里能拿得出钱请医生看病?  江峰青一不做二不休,一纸诉状将沈宗氏起诉到县府衙门。知县于成龙接到江峰青的诉状,一下就认清了事情的真相,识破了江峰青恃强凌弱,敲诈勒索。  于成龙当即提笔作出判决,他说,江峰青因为小孩玩耍争斗的区区小事,竟然小题大作,想借此酿成重大案件,要求沈宗氏赔光财产。江峰青为什么不仁不义到这种地步?即使沈宗氏有错,也不应为这鸡毛蒜皮的小事诉讼到官府衙门。  仗势欺人添油加醋  疏于管教敲诈勒索  于成龙分析,沈宗氏孤儿寡母,艰难困苦,江峰青则是堂堂男子汉大丈夫。寻根究底,江峰青起诉沈宗氏的事情的起因只是两个孩子的玩耍打闹。  江峰青说自己的儿子被沈宗氏的儿子殴打,伤势很重,但没有指明儿子的伤情在什么部位。显而易见,江峰青这样告状,是仗势欺人,夸大其词。  沈宗氏的孩子只有9岁,年幼无力,即使他再穷凶极恶,又怎么能把人打成重伤?况且,沈宗氏的儿子也手无寸铁,两个小孩子赤手空拳打斗,能造成什么伤害?由此可见,江峰青的诉讼是添油加醋。  退一步说,即使江峰青的儿子果真被沈宗氏的儿子打成了重伤,也不能因此诉讼。因为两个孩子的玩耍打斗就发生在江峰青的家中。江峰青不严格管教自己的儿子,反倒严厉谴责沈宗氏放纵儿子打人,这不合情理。江峰青可能辩解,自己当时没有看到。然而事情发生在江峰青的家中,他都没有看到,又怎么能以莫须有的罪名,要求并不在现场的沈宗氏承担责任?  于成龙提到,这一件事已经由左邻右舍从中调解。邻居们建议由沈宗氏严厉批评她的儿子,并且登门向江峰青赔礼道歉。但江峰青以自己的儿子伤势过重,性命攸关,没有接受邻居们的调解意见,提出必须请医生对儿子治疗,等儿子的伤势痊愈,与沈宗氏的纠纷才能彻底平息。  于成龙认为,江峰青在诉状中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证明错误在沈宗氏一方。但于成龙却认为,这恰恰是江峰青仗势欺人的证据。  立即送官检验伤情  若有伤势官府治疗  两个小孩之间打闹有什么大不了的?江峰青却因此小题大作,上纲上线,要求沈宗氏严厉批评她的儿子,并登门道歉,可见江峰青平日的横行霸道。左邻右舍与沈宗氏为了息事宁人,避免受到拖累,因此不惜作出让步,甘愿赔礼道歉。没有想到,江峰青还贪得无厌,认为沈宗氏孤儿寡母软弱可欺,想让她出钱请医生。所谓请医生进行治疗,说破了,就是敲诈勒索医疗费。  沈宗氏在丈夫死亡后,保守贞节,含辛茹苦,支撑家庭,抚养儿子。江峰青作为邻居应当崇敬佩服沈宗氏的贞节与志气,对沈宗氏的家庭困难进行救济,即使沈宗氏在待人处事方面真的存在不足,也应该予以原谅。然而,江峰青竟然反其道而行之,借故敲诈,太过分。  于成龙表示,如果江峰青的儿子真的有伤,就要求江峰青在3天之内将孩子带到县府衙门进行伤情检验,由县衙出钱治疗。  不过,于成龙在判决中写道,江峰青不能侵犯沈宗氏的一草一木,也不得向沈宗氏索要一分一毫的钱财。如果江峰青的儿子没有伤情,江峰青与沈宗氏家的纠纷就从此彻底了结。  于成龙还警告江峰青,如果再挖空心思提起诉讼,弄虚作假诬告敲诈,他就将江峰青抓捕到案严肃处理,以警戒仗势欺人,敲诈勒索,倚强凌弱者。同时提醒江峰青不要再心存幻想,认为可以蒙混过关,以身试法。&&&&
作者:[] 分类:[] 时间:[15:13:11] | 评论(
&&&&&&第1页&&&共52页&&&&跳转到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秋菊打官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