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找李可老中医去世学医请求朋友们告诉我怎么联系他

[转载]李可老中医讲座视频
李可老中医讲座视频
日慈济国际人医年会李可老医师的视频讲话
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之肿瘤篇(李可)
李可老中医讲伤寒之一
李可老中医讲伤寒之二
&甲流H1N1流感防治方案
(李可老中医在第八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
&李可老中医关于中医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论述&
&一、2009年4月李老在山东济南会议时谈甲流的预防:
&从现有手头的资料来看,这个病属于寒疫,还不是温病的范畴,因为它的主要表现是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然后发热,俱秉国内资料介绍这个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比较多,死亡病例大多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衰,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个病基本属于小青龙汤症,《伤寒论》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治疗这个病了。刚才朋友们讲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小青龙汤里要加附子和人参,这是初期;然后开始发热的时候,要变成小青龙加石膏汤,可以加生石膏,克杏仁,清理肺部的情况;如果进入危险阶段,开始有呼吸困难加麝香;如果继续恶化,那就不管它了,大剂破格救心汤救治。我想这样的话,从始至终都守小青龙汤的这个方就可以了。
&另外,没有病的人群在大流行时怎样来预防?古代在这个瘟疫大产生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效的方子,这个方子流传在陕西、甘肃、山西这一块,当时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属于那一种类型的瘟病也搞不大清楚,但是用了这么一个方子,就是:贯众、苍术、雄黄、黑小豆、甘草,就这么几样东西,如果来势凶猛就用纱布包起来仍到井里大家都来喝就行了,可以预防。根据目前这个情况,因为日本已经形成很大的流行了,日本又离我们这么近,很有可能传过来,所以这样的话,一旦发生就可以以小青龙汤为主来进行治疗。
&对于未病的人群来说就可以用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方子加小剂量的附子、干姜、人参、乌梅,这样的话,一剂药可以供一家人服用3天,有2剂药就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个家族不受传染。
还有就是我们医务人员处在第一线,可以用这个苍术散,就是苍术、雄黄两味药研粉,用凡士林调成膏,每天早上起床以后洗漱,然后把药膏涂到鼻腔中深部,完了把它洗掉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保护我们医务人员不受传染。
二、日李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学时公布的预防甲流中药方案:
& 1:口服汤剂
炙甘草22& 干姜11
炮附片11& 生黄芪100&
苍术10& 佩兰10&&
生嗮参15(捣碎入煎)
乌梅18&& 冰糖15(化入)&
生姜10片,大枣12枚
加水1500ml,文火煮取300ml,可供三口之家二日服用,每人每次热饮50ml,日服2次。
大流行期,服7天,停三天,服至明年立春节,若逢春寒,多服半月。
&本方适用于甲流高危人群、孕妇、肥胖儿童,素有咳喘宿疾,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者,孕妇服之,可以保足月顺产,孩子健壮,久服无弊!
苍术、明雄黄(黄红色,透明、无杂质者)各等分,共研细末,以凡士林适量调膏,每日起床后,涂于鼻腔中深部,谁前治疗。疫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以苍术雄黄膏涂鼻,可以有效防疫解毒。
李可谈中医养生
&&& 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李老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半个世纪以来,李老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医术精湛,并有自拟处方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三十多副。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重用附子200g患者对附子的一次偶然误服且3小时后起死回生让李可大受震撼。那是一个西医院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的老年女患者,出院回家后她的儿媳妇一面悲伤地为老人准备寿衣等事项,一面找到李可再试试。那时患者昏迷厥冷,脉是摸不到了,血压也没有了。李可处方用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g,告诉家属若能活过来再找他。本身就不识字的儿媳妇在悲恸和慌乱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了,还能坐起来。李可见患者家人是当天来谢而不是3天后颇感意外,问明缘由后发现附子已用到135g,这对其震动极大。以往《伤寒论》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剂量的问题,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就是不传之秘。晋代王叔和、明代李时珍离汉代好几百年,他们很权威,所以建议的剂量(古之1两,今用1钱)大家都接受了。但是现在看来,剂量怎么用,没有定见。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斩关夺门、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以后李可有意识地加大附子用量渐至200g,并注意用甘草来相佐制毒性,大多回生有望。李可还问过老药工,附子大者1枚有多重,他们说大约50g。所以李可猜测当年张仲景用附子量决不是现在这么小。
  1981年,上海中医柯雪帆负责整理马王堆医学出土文物,在换算古代和现代剂量时提出了“权”(汉代度量衡器)的概念,即汉代的1两=15.625g,这样算来,现在只用了原来的1/10,这也说明加大剂量是有依据的。
  至此,李可先生每次救治都亲自熬,亲自喂药,亲自守护半天,看脱离危险了再走。李可主张:“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之本,生死关头,救阳为急。李可能超常规运用自创破格救心汤也和时代和环境很有关系。李可当年所在城关医院院长杨万勇不是学医出身,是武装部长转职,敢签字。他也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动静,看患者渐缓渐生,就对药房说,以后李可的方子就按他开的量抓吧。有时候签字的是公安局长,这回要抢救的是公安局长的亲属,公安局长有些犹豫,但还是签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亲眼所见李可抢救回来了患者。
  当时一个曾留学日本的心血管专家下放到李可所在县的中学当校医,他非常惊讶地说:“你救治水平超过了西医的现在水平,但是你这样用药太危险了。”中医有“药不眩瞑,厥疾弗瘳”的说法,所以,当时李可在开药方的同时,还亲自尝附子,从小剂量开始增加,还曾昏过去了。李可先生开玩笑说,我不是神农,我只尝过附子等几味药。
&&&&李老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7年,崇高仲景学说,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历代百家及当代大师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治疗用药风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李可老中医讲座视频
李可老中医讲座视频
日慈济国际人医年会李可老医师的视频讲话
破解世界医学难题之肿瘤篇(李可)
李可老中医讲伤寒之一
李可老中医讲伤寒之二
&甲流H1N1流感防治方案
(李可老中医在第八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
&李可老中医关于中医药预防甲型H1N1流感的论述&
&一、2009年4月李老在山东济南会议时谈甲流的预防:
&从现有手头的资料来看,这个病属于寒疫,还不是温病的范畴,因为它的主要表现是咳嗽、全身肌肉酸痛,然后发热,俱秉国内资料介绍这个病,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比较多,死亡病例大多死于呼吸衰竭和心衰,这样的话我认为这个病基本属于小青龙汤症,《伤寒论》已经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治疗这个病了。刚才朋友们讲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所以在小青龙汤里要加附子和人参,这是初期;然后开始发热的时候,要变成小青龙加石膏汤,可以加生石膏,克杏仁,清理肺部的情况;如果进入危险阶段,开始有呼吸困难加麝香;如果继续恶化,那就不管它了,大剂破格救心汤救治。我想这样的话,从始至终都守小青龙汤的这个方就可以了。
&另外,没有病的人群在大流行时怎样来预防?古代在这个瘟疫大产生的时候,有一个很有效的方子,这个方子流传在陕西、甘肃、山西这一块,当时究竟是一种什么病,属于那一种类型的瘟病也搞不大清楚,但是用了这么一个方子,就是:贯众、苍术、雄黄、黑小豆、甘草,就这么几样东西,如果来势凶猛就用纱布包起来仍到井里大家都来喝就行了,可以预防。根据目前这个情况,因为日本已经形成很大的流行了,日本又离我们这么近,很有可能传过来,所以这样的话,一旦发生就可以以小青龙汤为主来进行治疗。
&对于未病的人群来说就可以用我们刚才说的那个方子加小剂量的附子、干姜、人参、乌梅,这样的话,一剂药可以供一家人服用3天,有2剂药就可以有效的保护这个家族不受传染。
还有就是我们医务人员处在第一线,可以用这个苍术散,就是苍术、雄黄两味药研粉,用凡士林调成膏,每天早上起床以后洗漱,然后把药膏涂到鼻腔中深部,完了把它洗掉就可以了。这样就可以保护我们医务人员不受传染。
二、日李老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讲学时公布的预防甲流中药方案:
& 1:口服汤剂
炙甘草22& 干姜11
炮附片11& 生黄芪100&
苍术10& 佩兰10&&
生嗮参15(捣碎入煎)
乌梅18&& 冰糖15(化入)&
生姜10片,大枣12枚
加水1500ml,文火煮取300ml,可供三口之家二日服用,每人每次热饮50ml,日服2次。
大流行期,服7天,停三天,服至明年立春节,若逢春寒,多服半月。
&本方适用于甲流高危人群、孕妇、肥胖儿童,素有咳喘宿疾,体弱多病,免疫力低下者,孕妇服之,可以保足月顺产,孩子健壮,久服无弊!
苍术、明雄黄(黄红色,透明、无杂质者)各等分,共研细末,以凡士林适量调膏,每日起床后,涂于鼻腔中深部,谁前治疗。疫邪多从皮毛,口鼻而入,以苍术雄黄膏涂鼻,可以有效防疫解毒。
李可谈中医养生
&&& 李可老中医1930年出生于山西省灵石县。1946年中学未毕业,即投身革命,在西北野战军军校文学部学习,边行军打仗边学习,同时兼任军报记者。西北解放后转入地方工作。1953年23岁蒙冤,1980年50岁平反昭雪。在逆境中自学中医,并矢志不悔。1978年经全省统考录为中医师,在灵石县人民医院工作。1983年奉命创办灵石县中医院,1992年离休,任院长近九年。李老从医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奔波于穷乡僻壤、缺医少药的山村。农民生活困苦,一旦患病,只能望医院而兴叹。李老为解救病人痛苦,苦练针灸,搜集简便廉验的中医治法。又因求医者病种繁多,贫病交困,遂白天诊病,晚上挑灯苦读,从未在凌晨两点以前睡过觉。故其一生所学,涉猎内、外、妇、儿、五官、皮肤等各科。正是这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造就了李老攻克多种疑难病的特殊能力。
&&&&半个世纪以来,李老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尤擅长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医术精湛,并有自拟处方破格救心汤攻毒承气汤等三十多副。著成《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集》,又通过四十多年的搜集、整理,校注了清末民初著名医家彭子益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重用附子200g患者对附子的一次偶然误服且3小时后起死回生让李可大受震撼。那是一个西医院放弃治疗的心衰濒死的老年女患者,出院回家后她的儿媳妇一面悲伤地为老人准备寿衣等事项,一面找到李可再试试。那时患者昏迷厥冷,脉是摸不到了,血压也没有了。李可处方用四逆汤变方3剂,附子用到45g,告诉家属若能活过来再找他。本身就不识字的儿媳妇在悲恸和慌乱中将3剂药一起煎煮,半天内给婆婆灌了下去,3个小时后老人居然活过来了,还能坐起来。李可见患者家人是当天来谢而不是3天后颇感意外,问明缘由后发现附子已用到135g,这对其震动极大。以往《伤寒论》方救心衰不显效可能是剂量的问题,古代临床家著作中剂量就是不传之秘。晋代王叔和、明代李时珍离汉代好几百年,他们很权威,所以建议的剂量(古之1两,今用1钱)大家都接受了。但是现在看来,剂量怎么用,没有定见。患者全身衰竭、生死存亡之际,不以雷霆万钧之力斩关夺门、破阴回阳,不足以挽垂绝之生命。以后李可有意识地加大附子用量渐至200g,并注意用甘草来相佐制毒性,大多回生有望。李可还问过老药工,附子大者1枚有多重,他们说大约50g。所以李可猜测当年张仲景用附子量决不是现在这么小。
  1981年,上海中医柯雪帆负责整理马王堆医学出土文物,在换算古代和现代剂量时提出了“权”(汉代度量衡器)的概念,即汉代的1两=15.625g,这样算来,现在只用了原来的1/10,这也说明加大剂量是有依据的。
  至此,李可先生每次救治都亲自熬,亲自喂药,亲自守护半天,看脱离危险了再走。李可主张:“肾气与中气”为人生命之本,生死关头,救阳为急。李可能超常规运用自创破格救心汤也和时代和环境很有关系。李可当年所在城关医院院长杨万勇不是学医出身,是武装部长转职,敢签字。他也观察患者服药后的动静,看患者渐缓渐生,就对药房说,以后李可的方子就按他开的量抓吧。有时候签字的是公安局长,这回要抢救的是公安局长的亲属,公安局长有些犹豫,但还是签了。更重要的是大家亲眼所见李可抢救回来了患者。
  当时一个曾留学日本的心血管专家下放到李可所在县的中学当校医,他非常惊讶地说:“你救治水平超过了西医的现在水平,但是你这样用药太危险了。”中医有“药不眩瞑,厥疾弗瘳”的说法,所以,当时李可在开药方的同时,还亲自尝附子,从小剂量开始增加,还曾昏过去了。李可先生开玩笑说,我不是神农,我只尝过附子等几味药。
&&&&李老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7年,崇高仲景学说,虚怀若谷,善于学习历代百家及当代大师之长,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独特的治疗用药风格。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可老中医去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