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自学中医,纯属爱好,不知道的事怎样学,希望有人指点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干货分享 | 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么学呢?
作为中医爱好者,理论的学习是最基本的,也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了这些理论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接下来需要随时随处留心体会,将理论的知识转变为实践的体验,这些理论才会真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才会把知识学活,才可以真正掌握防病治病的方法。”
——天下无疾
很多中医爱好者都有这样的困惑:我很想学习中医,但是我没有老师,不知从何处下手才好?实际上,自学,从来都是学习中医一个很重要的途径。然而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有所成就。遇到困惑,迷失方向时,求助于同道的老师和朋友,是为自己扫清障碍,增进学识的有效途径;平时多结交同样喜爱中医的朋友,相互多做交流,对自己的学习一定会有所帮助。
今天就由天下无疾老师分享他学习中医的经验体会。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文丨天下无疾
有不少中医爱好者和中医初学者,都面临着同样的一个困惑:我想学好中医,但究竟该怎样学呢?中医的学习,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四个阶段,即蒙学阶段、经典学习阶段、临床摸索阶段、以及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本文主要涉及前两个阶段。
启蒙是此阶段的重点。需要学习的内容,在古代就是《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药性赋& 与《汤头歌決》这四小经典。
现代的中医教育,已经在内 容上更加充实,在结构上更加完善了,分作《中医某础理论& &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这五门核心课程。作为在校学生,是要求系统学习的,无须多说。
对于自学者,无论内容,还是方式,都需要做适当的调整才好。因为在缺 少老师指点的情况下,要系统学习上述几门课程,存在以下几个常见的问题。
1.内容枯燥,难以入目
课堂的讲解可以是很丰富的,加人很多趣味的 东西;而且教师是活的,可以根据学生的状况,随时进行调整。这与整天面对 一本死气沉沉的教科书是截然不同的。
2.没有重点
一本《中医基础理论》,绝不是每—个章节都是同等重要 的。同是脏象学说,绝不是五脏的位置在任何状态下都是同等重要的。同是脾 脏的生理功能,绝不是对临证起到相同的指导意义的。所有的这些不同,这些 轻重,是需要老师指点的。
3.易生误解
中医理论,非常崇尚体验、理解与领悟。而所有的体验理 解和领悟,都需要有一个认识的平台,即对概念和关系的基本认识。自学者由于缺少前辈指导,很容易在起点上走偏,从而产生对整个中医学的偏激认识。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上述种种问题,建议自学中医者在启蒙阶段,采取以下的学习方法。
1.多读中医前辈的传记,以及他们关于学习方法的论述性文章
他们走过的路,看起来笨拙得很,实际上常常是中医入门的最佳捷径。多向前辈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帮助将会是非常大的。这里强烈推荐一本书:《名老中医之路》第一辑。
把这本书熟读三遍.不但在学习方法方面可以豁然开朗,在此过程中还可以学习到这些老先生很多宝贵的学习体会、临证心得。
2.利用好丰富的网络资源
现今信息的时代,已经把学校的大门很大程度上打开了。任何一个人,在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比较轻松地得到机会,向各中医院校的名师学习,收看他们讲课的视频,而且全部免费。这样的学习, 虽比不得在教室的环境里,聆听面对面的传授更有感觉,但比起死读书本,总要强得多了。
3.教材的选择要兼顾权威性和趣味性
学习,自然是离不开教材和参考书。教材方面,还是主张选用正规的全日制教材。毎本书都是经过 几十位专家严格把关,权威性是最好的。至于版本,个人比较倾向于当前正被各中医院校广泛使用的七版教材。总体而言,七版教材的水平是很高的。 如果希望精练一些,五版教材也是不错的选择。
趣味性的参考书,是自学必不可少的调味剂。可以让学习多些乐趣,少些乏味。感觉目前比较畅销的几本养生保健书:《人体使用手册》《求医不如求己》,以及《小说中医》等,虽然在整个理论构架上,与正规学院派存在不少差异,但是作为调味品,还是足可以胜任的。另外,《思考中医》一书,更加侧重对中医经典理论的阐 释发挥,有不少独到的见解。有余力的朋友可以选读。
4.最后,就是要强调循序渐进的步骤
一名中医在校生,学习这几门课的时间是三年(当然还有其他课程);古代中医学徒学完更加精简的四小经典,也需要至少1年的时间。所以,大家在自学的启蒙阶段,—定要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进度。太紧或太松,都会为将来的半途而废埋下伏笔。
经典学习阶段
经过前期的蒙学阶段,有了对中医学的初步认识,就可以进一步深入学习中医的四部经典著作了,也就是《内经》、《伤寒》、《金匮》、《温病》。有一些学生认为经典都是过时的老东西,不过是讲中医怎样的整体观,辨证论治嘛;我们已经学习过中医基础,中医诊断,还有什么必要学习这些陈腐的东西呢?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我想这样来间答: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有两个不同的体系:一个是自然科学的体系;一个是人文科学的体系。
① 自然科学
② 人文科学
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直向前的,像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后,新兴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为学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论出现;但是人文学科的发展是完全不同的:庄子无法取代老子的价值,孟子也无法顶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懦,却需要时时从孔孟的学说中汲取营养。后世当然可以发展,而且必须发展,但是经典的价值却是无论谁也无法否定的。
所以自然科学领域里.最新的理论永远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学科里,想要把握最先进的理论,就需要首先在有限的时间里,重温古人曾经走过的路,再从实践中发展创新。
“不幸”的是,医学更多的是一门“人学”。医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 这就决定了医学的性质本身,更趋近于人文学科。经典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人认为,既然经典是最好的,后人永远无法超越经典,达到古人的境界,还有什么必要学习现代的中医教材,妄走些弯路呢?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要想与古人交流,向他们学习,至少需要―个条件,就是我们得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作为现代人,每天生活在美国化的环境 里,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全部都是被严重西化过的。这样的状态,让我们与古人之间产生了距离。虽然写着同样的文字,说着同样的语言,却已经无法很好地相互理解了。
中医教材的价值,就在于用现代人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试着表达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说,现代的中医教材,就是在为我们搭建了这样—个语 言上的桥梁,让我们可以比较容易地与古人的思想发生共鸣。
那么经典的学习,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中医老师都知道,讲基础课是比较容易的,但讲经典课就相当的难。难就难在先是需要钻进去,理解古人想要表达的所谓“本意”,接着表达出来给学生。那么对于自学学生来理解经典,难度自然就更大了。
对于经典的学习,我提以下几个建议:
1.明确自己的方向
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确自己的方向,知道面前的路是通向哪里的。学习经典也是这样。先假定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对中医理论的认识理解,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吧。
那么这种情况下,学习的重点,就在于如何将经典中的思想用于临床病症的治疗,这样的话,逐字逐句的钻研精神未必就是最好的了,许多纯粹的理论探讨著作也就不一定适用了。相反有些将经典的内容加以应用,条文下紧随治疗医案的书籍文章就好得多。
仅举例两本《黄帝临证切要》、《经方实验录》。用这样的书来配合经典的学习,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学起来才会更有动力。如果是从治学的角度,或是哲学、史学甚至文学的角度来学习,自然需要另当别论。无疾这里就不多讲了。
2.从白话文入手
从浅到深地自学,学习文言文有困难,不妨先从白话文入手。虽然也会遇到译文质量不好,影响理解的时候,但毕竟也是经过专家认可,质量相对还是不错的。谁又能保证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真的全部符合“古意”就是评判价值的惟一标准吗?翻译的版本,可参考几部标题为《XX校释》的书,逐段译的,质量还可以。
3.阅读古文时多参考注家
遇到问题,多参考注家阅读古文,在理解上无论如何都会遇到问题。这时候,多参考几位注家的注解,是一个非常明智的选择。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历代医家中,很多是花了毕生精力来钻研经典的。他们对经典的理解认识,常常可以为我们打开一片新的天空,开阔我们的思路,形成 新的认识。
学经典而不读注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对经典的注家常以千计,其中非常著名的也有几十家。这里不便 一 一 介绍。相信在经典 学习的过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讲到的白话文的学习过程中,都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注家和他们的著作。自学者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来读。
以上把中医学习的前两个环节大致地介绍了一下。下面的两个阶段,即临床摸索阶段、临证与经典相参阶段已经不属于入门阶段,而是精进、提高阶段的学习了,距离当下的中医爱好者群体还比较远,无疾这里暂时先不讲了。
转载仅作观点分享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医承有道邀请主任医师、中医名家每周二、四晚八点免费直播中医视频课。
在治疗中风方面医学硕士胡静医师颇有建树,一起来看针灸如何治病
今日搜狐热点我想自学中医,纯属爱好,不知道怎样学,希望有人指点
本回答由提问者推荐
var sogou_ad_id=731547;
var sogou_ad_height=160;
var sogou_ad_width=690;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24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下载积分:30
内容提示: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97|
上传日期: 09:08:1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3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自学中医入门必读
关注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知道的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