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类比逻辑思维问题的问题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之一)——类比
中国人的思维特征
思维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方式。
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就不可能有正确的行为;没有正确的思维方式,也不可能建立起正确的知识体系,更不可能产生科学。概而言之,中国之专制和愚昧,以及今日之种种异端,归根结底,是由中国特色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因此,再说中国人是全世界的异类之前,先要搞清,中国人是如何思考的。和世界上的其他人民相比,有什么不同。尤其是,和具有科学精神的西方人比较,有什么特点。即:中国人有怎样的思维特征。
如果说,思维方式是分析问题、探究真理的工具,那么,中国人最多运用、最得心应手的利器,无疑是类比。类比之多,随处可见。但,为了严谨,本文采用西方的归纳法,来列举并证实类比是中国人思维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
第一位是孟子。所以如此,一者,因为孟子亚圣的地位;二者,儒学后生认为,孟子善辩;也有人说,孟子像愤青,对当世不满,爱发牢骚。三者,孟子“证明”的问题,是社会学中最根本的问题,即:性善与性恶。
孟子道:“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孟子说得斩钉截铁,不容置疑。果然,这个“证明”也就作为儒学理论的基石,历千年而不倒。
孟子的“证明”毫无根据,本经不住推敲。水性与人性,有何关联?如孟子的“证明”是成立的,则“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也成立。如此,人性之善恶,依然是一个悬案,而不是宣判为“性善”的定案。但儒学体系恰恰是建立在“性善”论之上的,“性善”之论证,却如此草草。“性善”立不住,古往今来的儒学家,苦心经营的儒学大厦,岂不是千疮百孔的“烂尾楼”吗?
声明,此发现,我是从王小波那里,学的。王小波是否第一发现者,我没考证过。
第二位是庄子。庄子很逍遥,在他看来,最逍遥的莫过于天上的鲲鹏,“大鹏展翅,不知其几万里也”,和孙猴子一样,无法无天,无边无际。次一等,是水里的鱼。
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条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和名家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说:“你看,河里那些鯈鱼,舒鳍摆尾,多高兴啊。”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道:“我不是你,所以不了解你;你也不是鱼,本来也不了解鱼。”
孟子是一个人的独白,庄子和惠施则是两个人的舞蹈。当然,庄子和惠施之辩,远比孟子高明。孟子将“人性善”与“水就下”捆在一起,也不论行还是不行。惠施则反驳庄子:你不是鱼,怎么能知鱼?换言之,人和鱼是不可类比的。进一步,类比这种思维方式,是否可用,何处可用,值得研究。
有一段关于汤武革命的辩论,异常精彩。
《汉书儒林传
辕固生传》记载:
辕固,齐人也。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
固曰:“不然。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而)〔为〕何?”
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
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于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译为白话,如下:
辕固生是齐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人。山东乃孔孟之乡、儒学发源地,所以,辕固是儒家一派的。辕固对《诗经》很有研究,汉景帝时期,在朝廷当博士。
辕固生和黄生,在汉景帝面前,争论上了。
黄生说:“商汤和周武,并不是奉什么天命,而是杀害夏桀和商纣的凶手。”
辕固说:“不对。夏桀和商纣,是有名的暴君,荒淫无度,祸乱天下,坏事做绝,人心失尽。民心皆归汤武,汤武替天行道,顺应民心而杀掉桀纣;人民不用强迫,自动归顺了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为帝王,不是受命是什么?”
黄生说:“破帽子,也该戴在头上;新鞋子,也只能穿在脚上——为什么?这是规矩。夏桀和商纣,虽不仁义,可毕竟是帝王;汤武再贤明,也是臣下。现在,人主有过错,臣下不是帮助他改正错误,而是因为他的过错杀死他,并取代他的位置面南而立,不是杀戮是什么?”
辕固说:“照你这么说,本朝高祖皇帝取代暴秦,反倒是错的了。”
本来,汉景帝在一边听着,眼见自己的祖宗高祖刘邦,也被扯上了。只好加进来,发表总结陈词。
汉景帝说:“没吃过马肝,不算没吃过肉;研究学术,不讨论汤武革命,不算是笨蛋。”
就此打住吧。
这是类比最为成功的思辨案例之一。也是最早对儒家所倡导的“革命”提出质疑的、颇具创见的思考。可惜,汉景帝之干涉,使之突然死亡,并且,再也没有继续下去。本文不关注讨论的问题,只关心讨论的思辨方式。不难看出,正方与反方,都极为巧妙地运用了类比,或者说“推己及人”、“推人及己”的换位思考方式。
黄生以帽子和鞋子作比,说明社会秩序之先验性、规定性和不可动摇。如果动摇,就是头上穿鞋子、脚上戴帽子,滑稽可笑。至此,辕固生被逼到了死角。不料,辕固生反戈一击,说:照你这么说,汉武帝倒是弑君篡位的乱臣贼子了?杀了一个回马枪。这杆枪,不是别的,也是类比。
“革命”之辩,因汉景帝而终止。有兴趣的,可以Step By Step,继续下去。
以上,算是第三位。
下一个,是董仲舒。都知道董仲舒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首创者,实际上,董仲舒还有一个很有新意的想法,借老天爷的势力来对抗皇权,此谓“天人合一”。当代人,把“天人合一”理解成环保主义,驴唇不对马嘴,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儿。
董仲舒的想法是,一方面,把天上的星宿和人间的秩序联系起来,证明天子是“天上最亮的星一颗”,而且,是恒星。另一方面,也借天象有异来规劝天子,既然你是天上的星星,那么,你的举止不当,就会引发天象的混乱,比如天狗蚀日、比如五星凌犯、比如流星坠落、比如彗星弥天等等。
“天人合一”的目的是什么,不是本文关心的;本文旨在说明,“天人合一”背后的思维方式,是类比。古人认为:人和人构成的社会,与星体以及星体排列而成的天象,有一种严格和牢不可破的对应关系。某人,文章写得好,是文曲星;要在古代,我可能就是文曲星。旁人见了,会另眼相看。某人当了皇帝,是紫微星下凡。
“官者,星官也。星座有尊卑,若人之官曹列位,故曰天官。”这是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写的。他继续写道:“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如此,可以这样设想,就是九天之上,有一个现实社会的克隆版。所谓天上人间,人间天上。天上是人间的翻版,人间是天界的下凡。
人间和天界之间的对应,不是静态的,而是动态的;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人间的风吹草动,都能从星象上看出来。反之,天界的异动,也一定是人世有了非分之举。要想天象正规,人们必须有所作为。
《后汉书·严光传》记了一个故事:刘秀当了皇帝,把少年同伴严子陵接到宫里,谈了一天。晚上,留严子陵同榻而眠。严子陵熟睡之后,把一只脚搭到刘秀肚子上。第二天,掌管天文的太史官上奏,说:昨夜客星犯御座甚急。光武帝笑着说:我和严子陵睡在一张床上,罢了。
汉光武帝和严子陵,是两个星座;两个星座之间的联系,是一只脚搭在另一个星座的肚子上。汉光武帝坐镇紫苑,星光灿烂;严子陵在皇帝肚子上动作,正应了客星凌犯。
李约瑟说:“天文与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不过,这种学术,并不是要观察星系和宇宙,也不是关注时间和空间,而是,以简单的类比思维,由天变推演人事。
“日变修德,月变省刑,星变和。凡天变,过度乃占。国君强大,有德者昌。羽小,饰诈者亡。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
“天人合一”所反映之类比思维,并不是董仲舒一个人的,也不是只在汉代。秦汉隋唐,两宋明清,以儒学为看家学问的士大夫阶层,已将类比固化为一种既定的思维模式。士大夫阶级关于自然、社会、人伦道德和制度法律的思考和判断,无处不显现着“类比”的影子。
沿袭这一思维模式的下一个大人物是朱熹。朱熹的“理论”并无高明之处,思维模式也是类比。只是,朱熹提出了一个新概念:理。这个“理”,不是人世的,而是上天的;不是经验的,而是先验的;不是多元的,而是唯一的;不是变化的,而是宇宙间唯一不变的根本。
在儒家学派看来,朱熹绝对是集大成者,对儒学之发扬光大立下大功一件。其实呢,朱熹之前的前辈们,在天和人之间,已经建立了牢不可破的联系。欠缺的,是一个更高级、更空虚、不可证伪、更不可证实的概念,把“天人合一”的说辞装进去。
这个容器就是“理”。
天上有“理”,人间有“礼”;“理”是上天、自然、自古以来的大道,“礼”是人、社会、迄今为止的规矩。“理”统御一切,“礼”覆盖众生;朱熹说:万物莫不是一个理字;《论语》有言:非礼勿视、非礼勿闻、非礼勿言、非礼勿听。二程说: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朱熹说:三纲之要,五常之本,人伦天理之至,无所逃于天地之间。
上天之“理”,是先于一切、统御一切、压倒一切的绝对真理。以此推理,社会之“礼”,不也应具有至高无上、不容置疑的地位吗?朱熹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不就是想把“礼”的基础做扎实了吗?朱熹的用心,不过如此;以自然比附社会,由万物延伸至人类,人伦模拟物理,“礼”制模仿天“理”,其中心,不就是一个反复使用的类比吗?
如果说,“天人合一”有一点神秘性、高端、仅限于为儒学寻找理论基础、为皇权树立规矩的话,“家国同构”、小家大国、“家是小的国、国是大的家”,则是儒家学说组织上的保障,是深入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的、影响每一个人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重要观念。也是儒家学说虽然简陋不堪、错漏百出、却始终屹立不倒的唯一原因。可以说,“家国同构”的观念不破,儒家学说将永远不败。
国,是由无数个家庭组成的;家国家国,有了家才有国;国家国家,国,是我们共同的家。齐家治国,治家的理念和方法,也一并拿来,用于管理国家。家,是未来政治的试验场和人才培训基地;家之孝子,国之忠臣;家之栋梁,国之良将。“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如此看,“家国同构”,像是无可置疑。
家国同构的表面一致性,迷惑了所有人,使得我们轻易放弃了思考和追问,就信了。实际上,“家国同构”根本经不起推敲。略作分析,其大不同就露馅了。
家,是小规模的;国,是大规模的。一个组织,当规模发生变化的时候,其管理模式,必然随之变化。否则,管理就失效,组织将崩溃。此其一。
家,是基于血缘的,是封闭型社会组织;国,是非血缘的,是开放性社会组织。家,是熟人社会;国,则是一个陌生人构成的社会。熟人之间的交易规则,与陌生人之间的规则,能类比吗?
家,是利益共同体;国,是非利益共同体。家,由于规模小,彼此血缘紧密,使得家庭和家族,往往也是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便如此,当家庭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也难免出现利益纷争,如《红楼梦》里的容宁二府,利益显然是不一致的。国,则不同。“大家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不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的”,这就使得一个国家的不同种族、阶层和地域之间,有非常显著的利益冲突。利益一致性组织和利益不一致的组织,能类比吗?
最关键的,是家之权力制衡是隐含的、内置的;国,没有与家类似的制衡机制。没有内在制衡机制,却要实行“家”之管理,“家天下”岂不总是左支右绌、矛盾丛生吗?
家之内在制衡机制是什么?是血缘。“家有千口主事一人”,显然,家的决策者是家长一人。传统家庭之家长,是很独裁的,说一不二,不容置疑和辩解。《红楼梦》里的贾政,对贾宝玉也是痛下狠手的,但是,再狠,贾宝玉也是他儿子;再狠,贾政也是有底线的,也不能真把贾宝玉打坏了、打残了,更不要说打死了。在此,贾政是独裁者,对抗独裁的,是贾宝玉身上流淌的贾家的血液。这是内在的、隐含的,无可更改的,同时,它也能最有效地制衡独裁家长。打死儿子的,不是没有,但要是和杀戮大臣如割草芥相比,则不可同时而语了。
国之独裁者,是皇帝。皇权至上,拿什么制衡皇权呢?除了大臣的屁股,就是脑袋了。秦始皇以来,无数大臣死在皇帝的权杖之下。所以,伴君如虎。仅朱元璋,就成万地屠杀大臣。他还有一个非常正当的理由:“清君侧”——不但为自己清,还为将来即位的建文帝清。有一次,建文帝劝他少干那些缺德事儿吧。朱元璋就把一个花椒树枝,扔地下,叫建文帝捡;建文帝一拿,刺儿扎手,缩手不捡了。朱元璋哈哈一笑说:孙子哎,你知道我为什么杀那么多大臣了吗?那是剔刺儿啊!为你,也为我。
家和国,看着很像,实际上,却有本质不同。“家国同构”是中国人国家观念的基石,是类比思维最广泛的应用之一,在我看来,也是谬误最大、遗毒最深的。家和国,是人作为家庭和社会分子须臾不可离的中心环节;在这一基本问题上,中国人深受儒家之影响,以“家国同构”为依据,试图由家及国构建一个人人满意的大同世界。结果是几度奋斗,几度失败;努力得越多,失败得越快;投入的越大,损失得越多。反思再三,难道不是“家国同构”这个根基有问题吗?要是“家国同构”立不住脚,难道不是类比思维有缺陷吗?
下一个问题更基本、更常见。
死,是人生的必然,是人生的必修课。没有一个人逃得过,没有一个人不得不随时面对它。中国人如何看待死亡呢?将生比死。一个人是如何活着的,他也将如何死着;生前享受什么,死后也享受什么。生前享受不到的,死后也要补上。
秦始皇兵马俑,最有代表。秦始皇几乎“把一切都带走”,地下所有,是其生前生活的再版。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必然是,秦始皇认为:死后,人将过和阳间一样的生活。他在阳间退位了,但还要在阴间上任。阴间的山川道路、宫殿车马、风花雪月和衣食住行,一样也不能少。阴阳映照,互相对称,只是隔着一层黄土。
秦始皇并非始作俑者,更早的曾侯乙墓葬,九鼎八簋,整整齐齐,和五星酒店自助餐的食器排列,一样。估计生前,曾侯也这么摆,也这么吃罢。形制巨大的青铜食器,无一不显摆着曾侯的霸气——通吃天下,是也。秦始皇之后,每一代帝王,也都是如此设计和建设自己的地下寝宫的。
帝王如此,老百姓也不例外。只是,老百姓没有皇帝的财力,不能来真的,就弄虚作假。房子、车马、细软、钱财珠宝,都是纸糊的。如今,有了创新。宝马汽车、别墅洋房、电视冰箱洗衣机,iphone、ipad、平板电脑,也都化作一股青烟,向阴间报到。阴间的生活,与时俱进,和人间等量齐观、并驾齐驱。
这是否源于中国人,生死类比的思维方式呢?窃以为是。
还要提到中医学中的“以形补形”。对中医及其理论,我没研究过;请教过人,但可能没找对人,也可能高人不愿意教我。所以,一直含糊着,不敢下结论。肯定有这么一回事,如人参长得有人形,就大补。至于,其思维逻辑是不是类比,我不能肯定。也许是,也许不是。像是,但不能妄断。
最后,必须说一说谐音。中国人有一种特异功能,变坏事为好事;所有的坏事,都能变成好事。比如,杯子碎了,说“岁岁(碎碎)平安”。其实,只碎了一个杯子,不是两个。碎了两个杯子,才好说“碎碎平安”。以后,要是打了杯子,再有人那么说,我就再打碎一个杯子:碎碎平安,好事成双。
蝙蝠有“蝠”气,所以,常常出现在各种吉祥图案中。私下里,没一个中国人喜欢蝙蝠。有的,估计都没见过蝙蝠;见了,必然吓得半死——蝙蝠的长相,可不是那么喜庆地。棺材,是升官发财。近年,有一种木雕非常流行:荷花上爬着一只螃蟹。初不解风景,经人指点,原来是“荷蟹”之谐音。荷花和螃蟹,和谐嘛!
以上,罗列了类比的几种表现。个数不是很多,但覆盖的范围,非常广泛。
下面,做个小结。
据我看,类比是一种易于理解的思维方式,但其科学性,大可质疑。换言之,类比作为一种论证方法基本是不可靠的。如孟子以水论性善,儒家之“家国同构”、“天人合一”,朱熹以“理”证“礼”,中国人将生比死等,都是经不起推敲,甚至是愚不可及的。辕固黄生之辩和庄子的知鱼之乐,也显示,类比很难证实或证伪某个问题。两个对辩,都是平手。
这不是说,类比完全不可用。在施加较为严格的条件下,类比是可用的。但是,条件是什么?如何拟定条件?严格的界限在哪儿,都是未定的。搞清了这些问题,类比才可能成为一种可行的、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论证方法。这也是本文的另一个用意。第一个用意是说明:类比是中国人最频繁使用的思维方式。
2012年11月29日,22:00分
北京家中,星期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浅谈类比思维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浅谈类比思维
上传于||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基于分类的类比过程分析
基于分类的类比过程分析
本文话题: &
【摘要】从教育的角度出发,依据类比的不同目的将类比划分为解释性类比、解决问题类比和创意性类比,然后分析了不同类别的类比过程。旨在为学生解决类比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培养学生的类比与创新能力提供帮助。【关键词】解释性类比;解决问题类比;创意性类比;类比过程分析【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32—03类比是人类典型的思维方式之一,在当前被广泛地应用于现实世界的各个方面。著名数学家Polya指出:“类比充满着我们的思维和交流,从简单推论到艺术表达以至最高的科学成就,无不充满类比”。[1]类比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领域,不同领域的学者感兴趣的方面和研究角度不尽相同,类比推理研究基本上可以分为四大学派:认知科学学派、哲学学派、心理学派和人工智能学派。认知科学家和心理学家主要关心人们如何根据记忆进行类比推论,哲学家们则关心获取一个有效的类比推论所必需的前提条件,而人工智能的研究者们则热衷于研究有关于类比推理的计算模型和系统。[2]本文则从教育的角度分析类比思维过程。已有的对于类比思维过程的分析是不分类别的,而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类比思维过程不尽相同,按类别进行分析会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类比问题的能力。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类比的新分类方式,然后对不同类别的类比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希望为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提供一些依据和借鉴作用。一 已有的类比分类到目前为止,类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被划分为许多不同的分类形式。1 按照类比推理所依据的不同关系将类比划分为简单并存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协变类比和综合类比;2按照类比原理的不同将类比划分为八类:直接类比、拟人类比、象征类比、幻想类比、仿生类比、因果类比、对称类比和综合类比;3 发明创造中常见的类比形式有:形式类比、功能类比和幻想类比;[3]4 将类比划分为相近类比与距离类比;[4]5 将类比划分为形象类比和仿生类比;[5]6 按照选择对象不同可以将类比分为两类,一类是给定类比目标域,寻找源域,这常用在科学研究中;一类是给定源域,寻找目标域,常用来做随意联想。[6]二 依据类比的目的进行分类类比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有不同的分类形式,已有的类比分类是按照类比所依据的关系或原理,还有按照类比在创造发明中的功能进行分类的。作为一名教师,笔者打算从认知和教学的角度来考虑类比的分类。如下图所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为什么要研究类比?主要应该有两点:一是掌握类比方法来解决类比问题,一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两者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的,在解决类比问题的过程中可以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类比思维能力,类比思维训练的结果是改善类比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解决类比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运用类比方法解决类比问题又可细分为两类:一是用类比法解释现象;一是用类比法为学科中的问题寻求答案。从认知角度来分析,类比过程与认知结构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用认知结构中的内容解决类比问题和通过类比改善认知结构,建构新的解决问题的图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类比目的主要有三个:运用类比方法解释现象、运用类比方法解决学科问题和运用类比方法训练类比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笔者基于类比的目的不同将类比分为三类:解释性类比、解决问题类比和创意性类比。1 解释性类比主要用于向别人解释某种现象、事物或观点,以及劝说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解释者将要说明的事物、现象或观点通过类比使被解释者接受,解释者需要搜索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估计被解释者的认知结构内容以便寻找合适的类比源进行类比,解释性类比能够改善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2 解决问题类比可以被应用到各类学科和发明创造中的问题解决中,当学生碰到一个难以解决的新问题时,他运用类比法从认知结构中检索出相似的其它问题的解决办法,通过适当的调整映射到新问题的解决办法中,从而解决了问题并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3 创意性类比适合应用到所有领域所有学生,主要是训练学生依据部分相似性,通过自由联想和类比迁移创造出新奇的事物和想法,这种类比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使学生将类比结果以新的图式形式建构到认知结构中,从而改善认知结构的特性。三 基于分类的类比过程的分析笔者通过研究认为类比过程应该包括:分析和表征类比目标,依据认知结构中相关知识的表征来检索类比源,类比目标与类比源的映射,推理和解决问题。由于不同类别的类比目的不同,类比过程与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不同,类比后的结果也不同,所以它们各自的类比思维过程存在很大的差别,不能一概而论。下面对不同类别的类比思维过程进行分析。1 解释性类比的类比思维过程可以归纳成如下操作步骤:(1) 用系统方法分析类比目标,即分析需要解释的事物、现象、观点或问题的属性和结构特征,并作出恰当的表征。属性特征是指类似于形状、大小、颜色、材质、时间特征、地点特征和空间特征等个别属性,结构特征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或其他联系。(2) 解释者检索自己的认知结构寻找合适的类比源。“合适的”一是指与类比源有诸多的相似之处或有关键性的相似,能用来解释类比目标;另一个是指解释者检索的是自己的认知结构,但同时必须保证检索到的目标源在被解释者的认知结构中也存在,是他认知结构中早已建构过的知识内容。因此解释者要判断和评估被解释者关于该事物、现象或观点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和变量(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如果类比源与类比目标的相似程度不够或者被解释者的认知结构的内容和变量有欠缺,则需要重新检索其他的类比源或先改善被解释者的认知结构。(3) 将类比源和类比目标进行匹配与映射。(4) 用被解释者已经熟知的类比源解释类比目标。上述步骤用流程图表示为:2 解决问题类比的类比思维过程可归纳成如下操作步骤:(1) 呈现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即类比目标。该问题可能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小发明创造中碰到的需要解决的新问题,也可能是教师给定的要求解决的问题。(2) 用系统方法分析类比目标的属性,做出恰当的表征。用系统分析方法能更科学、全面地对问题进行属性特征的分析和结构特征的分析。(3) 检索认知结构,寻找类比源即相似问题及其解决方案。由于每个人的认知结构(包括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策略)的变量不同,如果是良构的认知结构即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分辨性和稳定性好,那么对于认知结构的检索就会快速、精确和恰当。如果是劣构的认知结构,那么检索就会失败,进而找不到类比源,类比中断。所以,该步骤与问题解决者的原有知识经验、认知策略、迁移能力等都有关系。另外寻找的类比源必须与类比目标有很多的相似之处或关键的相似之处,特别是原理和结构功能上的相似。(4) 分析类比源的属性特征并进行匹配和映射。运用系统方法分析类比源的属性特征,然后与类比目标进行初步的匹配和映射,再通过分析,区别关键的匹配和无关紧要的匹配,恰当的匹配和不恰当的匹配。(5) 如果存在关键性匹配,便进行类比推理,将认知结构中的类比源的解决方案迁移到类比目标中,用以解决问题。(6) 如果没有解决问题,便重新回到第三步,寻找新的类比源和解决方案。依此类推直到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上述步骤用流程图表示为: 3 创意性类比的类比思维过程大概可以归纳成如下操作步骤:(1) 呈现类比目标。创意者自己从认知结构中提取一个熟知的事物、现象或观点,也可以是别人给定,但一定是创意者认知结构中已经存在并且熟知的对象。(2) 分析和表征类比目标的属性。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全面、科学地分析和呈现类比目标的属性特征和结构特征。主要是从认知结构中提取类比目标的相关属性和结构特征。(3) 寻找类比源。按照有关相近类比和距离类比的解释,通过自由的联想寻找有很多相似点的对象或关系属性相似的对象。(4) 将类比源的某个功能或特征类比推理或类比迁移到熟知的类比目标的某个方面,产生新奇的功能、特征或观点。(5) 判断新产生的对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这里尽量鼓励创意者产生新奇的想法,只剔除非常荒谬的对象。(6) 继续第三、四、五步,不断地进行创意性类比。(7) 将类比结果用图式形式建构到认知结构中,改善创意者的认知结构和提高创新能力。上述步骤用流程图表示为:四 基于比较思维的类比思维过程描述在类比过程中,需要运用比较思维来分析与表征类比目标和检索类比源。比较思维方法是人们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所比较事物的共同点和差异点的思维方法。比较思维的流程图如下:类比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对比思考才能确定正确的类比源。例如,应用类比方法解决问题,类比过程是:首先分析和表征类比目标的特征,可以先从最关键的特征——性质开始,分析完性质之后便到认知结构中对比着检索在性质上相同或相似的问题即类比源,接下来判断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是否适合解决类比目标中的问题,适合的暂时记录下来,然后继续对比检索有无其他合适的类比源,将所有合适的都记录下来;然后再分析和表征类比目标的其它特征,例如功能、结构、属性或其它,在分析之后到认知结构中对比检索类比源,然后判断……。类比的过程大概可以概括为分析和表征类比目标——对比检索类比源——判断——然后再分析和表征类比目标——对比检索类比源——判断……一直循环直到找的最佳的解决方案。笔者希望上述的类比过程分析能在学生的类比问题解决过程中或培养学生的类比能力时起到一些作用。参考文献[1] Polya,G. How to solve it[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 谷晓巍.泛类比推理原理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0.[3] 佚名.创造思维与创造发明讲座[EB/OL]. 2005.[4] 艾伯特?L?戴维,徐世明译.超级思考力训练[M].哈尔滨:哈尔 滨出版社,.[5] 乔治?麦考莱,徐世明译.超级想象力训练[M].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4.[6] 石益祥.论类比三要素的选择[J].科学学研究,):460-463. 延伸阅读:
上一篇: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逻辑思维问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