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神经痛《痛 风 》

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_全文阅读_6-米花在线书库
现代名中医颈肩腰腿痛治疗绝技_6
为,通过挑针拔罐,能分筋理筋整复,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使精血上荣,滋养髓海,使症状消失。李庆铨认为针挑拨罐、分筋理筋手法的治疗关键是缓解颈背部肌肉紧张痉挛,松解软组织粘连,纠正颈椎关节失稳及关节位置异常,解除对椎动脉、交感神经的压迫和刺激。辅以“骨痹灵”外擦,可加速局部血循环,增加血供,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炎症渗出吸收,消除临床症状。四者合用,才能切中病机,力专效宏,疗效显著。关键在于辨证施用。治疗方法:(1)一般措施:加强颈椎局部的保护和功能锻炼,养成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习惯,维护颈椎的正常生理功能,积极治疗原发病灶,控制病情发展,消除诱因,密切观察心脏的功能状态,并尽力保护之。(2)针挑拨罐法:通过颈段椎旁手法检查,以阳性反应取其颈椎夹脊穴,配合足太阳膀胱经之大杼穴、膏盲穴、督脉之至阳穴,或颈经验穴1(颈5棘突旁开1.5寸)和经验穴2(颈7棘突旁开1.5寸),均为双侧。操作:先令患者俯伏坐位,标定穴位,常规消毒后,带上消毒手套,用三棱针或缝衣针挑刺皮下组织的白色纤维,然后局部拔罐15分钟,涂上自制“骨痹灵”,对局部进行滚动按摩。或分筋理筋法:自风池穴开始,沿着颈椎和上胸椎督脉进行滚按、揉法的按摩,来回进行若干次,然后再在颈项夹脊和两侧的半棘肌、头夹肌、肩胛提肌以及肩井并直至肩峰处进行分筋理筋、镇定等手法,自左至右进行治疗,每次20~30分钟。每隔3~5天进行一次,4~5次为一疗程。【病案举例】陈某某,女,38岁,南宁市邕宁百齐农民。因眩晕、耳鸣,颈部酸胀,反复发作6年,再发3天,于日到我院就诊。自诉:6年前因受风寒后觉眩晕、耳鸣,颈肩部胀痛不能转折,恶心欲吐。诊断为“美尼尔综合征”。予输液服药治疗后,疗效不显著,继则出现眩晕,翻身、坐着即恶心呕吐,视物不清等,后转为中医治疗。检查上颈部两侧软组织压痛阳性,双侧风池穴压痛阳性,位置性眩晕试验阳性。X片检查示:上段颈椎曲度反张,颈2、3钩椎关节增生,环枢关节半脱位。诊断为颈性眩晕型。即采用针挑拨罐分筋理筋法治疗2个疗程,症状及体征全部消失,半年后随访无复发。零家干 手法为主治肩胛区痛 颈椎病引起肩胛区域的疼痛,临床上常易误诊。临床表现:颈僵、痛,活动受限,肩胛区域持续性胀、钝痛、刺痛,朝轻暮重,患肩活动不受影响,上举上肢疼痛反而减轻,压颈试验阳性,肩胛区域无压痛点,患者颈前斜角肌肿胀、触痛明显;X线片示不同程度颈椎退行性改变,青年颈椎病患者退行性改变不明显,特别以颈5~6椎间隙变窄意义更大;头带牵引疼痛减轻。排除肩周炎、急性臂丛神经炎、胸背肌筋膜炎、滑囊炎、急性钙性肌腱炎、菱形肌损伤以及其他胸腹部内科疾病。颈椎退行性改变导致椎间隙、椎间孔变窄,椎体、椎间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结构松弛不稳,失去平衡。这一系列病理改变造成周围软组织炎症水肿,刺激压迫神经根出现症状;颈前斜角肌肿胀后,进一步加重神经压迫症状。解剖学上,颈4~6部分神经组成肩胛背神经,支配肩胛区域的感觉和运动,当下颈段椎体病变同时出现上肢疼痛、麻木时,颈椎病诊断较容易,但当仅肩胛背神经受压迫,刺激出现支配区域的疼痛时,常易漏诊、误诊。零家干认为采用颈椎牵引,扩大椎间隙、椎间孔,使椎间隙负压增大,促进水分吸收,减轻神经压迫刺激症状,同时可解除周围软组织的痉挛。手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自由基、致痛物质,使椎间关节平衡,生理弧度、周围组织扭曲痉挛得到调整和恢复。配合中药内服达到活血止痛、消肿,营养神经的功效,从而达到治愈和预防复发的目的。具体方法:先行颈椎枕颌布托牵引30分钟,然后让患者坐在推拿椅上,行颈部点、按、推、拿、斜扳等手法,再用拇指放在同侧的锁骨上窝上,触及肿胀压痛明显的颈前斜角肌后用力点、按、分筋、理筋,可根据病人耐受程度施行不同力度,直到肩胛疼痛缓解为止。术毕配合内服葛根木瓜汤与四物汤(当归、川芎、芍药、生地)加减治疗。【病案举例】患者,男,55岁。因右肩胛部胀痛1年就诊。患者3个月前曾到南宁某医院行颈椎X线摄片、胸部CT扫描检查后诊断为“胸背肌筋膜炎”,给予局部封闭、理疗,未见缓解,欲行软组织松解术,病人拒绝。查:颈部活动可,压颈试验阳性,右肩胛区域肌肉无萎缩,感觉无障碍,无压痛点,肩部活动正常,颈前斜角肌肿大、压痛明显,并牵涉右肩胛部,定位模糊、深在。颈椎X线片示:颈5~7有不同程度骨质增生,颈5~6椎间隙变窄。诊为颈椎病肩胛区域疼痛。给予牵引、手法治疗,配合内服中药,9天后,症状和体征全部消失。潘东华 颈胸枢纽关节旋转法治颈椎 潘东华医师根据韦以宗教授提出的脊柱枢纽关节的理论,应用颈胸椎枢纽关节旋转法治疗颈椎病近千例,疗效显著,无任何加重损伤。潘医师按韦以宗的颈椎诊断分型法,对颈椎曲度变直者,前行牵引折顶,待椎曲恢复后,再根据棘突偏歪的左右,采取左歪右旋,右歪左旋,以屈颈70°~90°。低头位,旋转以颈6、7~胸1、2的颈胸枢纽关节为主。旋转法采取术者用屈肘经患者下颌,手掌抱对侧头额,轻轻旋转至不能再旋后,肘稍加力量向上方提起,即可听到“咯噔”声。此声发自颈6、7或颈7胸1。颈椎上部向左侧弯,其下部必向右侧弯,所以,上病调下,即可纠正。潘医师认为,上部颈椎,不宜用旋转法,因为上部钩椎关节额状面较平,特别是寰枢椎,旋转易脱位,甚至齿状突骨折,造成脊髓损伤;而采取颈胸枢纽关节旋转,则较安全,同样可以纠正上部的侧弯和寰枢椎的错缝。【病案举例】贺某,男,32岁,上海人。因头晕、头痛,失眠3年,在上海有关医院诊断为颈椎寰枢椎错缝,然而久治未效,而求治潘东华医师。潘医师检查,患者颈枕部风池穴部位左突右凹、压痛,颈活动旋转受限,左旋15°,右旋15°,颈曲尚可。X线片示寰枢椎关节紊乱,齿状突向左侧偏紧靠寰椎、颈2、3、4后成角。多普勒超声诊断,椎动脉供血不足。诊断为寰枢椎错缝并椎动脉供血不足。潘医师先行针刺风池、风府、脑户、大椎、大杼,并用手法轻提头部、端捏风池二穴,经治疗1周后,行颈胸枢纽关节旋转法,治疗1次,患者头晕立即缓解,头痛消失。经5次旋转复位,X线照片寰枢关节正常,患者自觉晚上能入睡6小时,头晕、头痛消失而痊愈。施杞 益气化瘀 利水益气 温肾活血 施杞教授继承石氏伤科经验,师古而不泥古,不断创新,将中西医理论相结合,辨证施治,运用益气化瘀利水法和益气温肾活血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屡奏奇效。脊髓在祖国医学中属奇恒之腑,与骨髓统称为髓,髓由肾的精气和水谷精微所化生。《素问·逆调论》曰:“肾不生则髓不能满。”《灵枢·五癃津液别》曰:“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因此,脊髓的形成及其功能与先天之肾气和后天脾胃之气密切相关。根据临床表现,脊髓型颈椎病常虚病实夹杂。临床表现以拘挛失用为主证者,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束胸感、小时offlan's征阳性者,多从“痉”论治;临床表现以痿软无力为主证者,见下肢乏力,易跌倒,双手内在肌萎缩,系扣持筷不能,多从“痿”论治。颈椎间盘突出后,对脊髓形成持续性或间歇性钳夹作用,引起脊髓内压力增高,血——脊髓屏障破坏,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组织内产生水肿,进一步加重了脊髓的受压,引起神经功能障碍。同时,髓核脱离椎间盘后,其含有的蛋白多糖具有亲水特性,髓核吸收水分后充盈、膨胀,也进一步加重脊髓的压迫。施老继承石氏伤科所提倡的“以气为主,以血为先,痰瘀兼顾,肝脾肾同治”的学术思想,同时遵循祖国医学“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采用益气化瘀利水法组方,消除脊髓和髓核的水肿,减轻脊髓受压,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脊髓型颈椎病中手的精细动作障碍,下肢乏力,易跌倒等证实为脊髓前角细胞损伤和白质脱髓鞘之故。同时发现椎间盘突出物中有毛细血管形成,形成的毛细血管可促使椎间盘变小或消失。益气温肾活血方药促进神经细胞的再生和毛细血管的增多,从而促进脊髓前角细胞的修复及髓鞘再生和髓核的溶解。早期用益气化瘀利水法,方药基本组成:黄芪、川芎、白芍、白术、汉防己、薏苡仁、制半夏、生甘草等。晚期用益气温肾活血法,方药基本组成:黄芪、赤白芍、川桂枝、生熟地、熟附片、巴戟天、汉防己、生甘草等。临床治疗2周后即可出现主要症状消失,3个月后绝大部分病人可达到临床痊愈,突出椎间盘变小,产生回纳,压迫的脊髓较治疗前变粗。通常在治疗后1~2周肌张力增高恢复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1~2个月内手部精细动作明显改善,跌倒次数明显减少。【病案举例】患者,男,52岁,日收入院。患者3个月前出现双手麻木、握力弱。入院前1周,上述症状加重,双手笨拙,持筷系扣不能,双下肢乏力,易跌倒,束胸感,走路似踏棉,二便正常。查体:颈椎后伸明显受限,双前臂尺侧,左手4、5指,中指尺侧,右手尺侧一个半手指感觉减弱,胸6、7节段感觉减弱,双手握力减弱,双下肢肌张力明显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双侧霍夫曼征、双侧巴宾斯基氏征阳性。肌电图报告:双手内在肌(尺神经支配)和右尺侧腕伸肌失神经改变。日颈椎核磁共振(MRI)(GE,1.5T)报告:颈5、6椎间盘突出至后纵韧带后方压迫脊髓,脊髓明显变形。诊断为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给予中药黄芪、川芎、白芍、白术、汉防己、薏苡仁、制半夏、生甘草等。2周后,双下肢肌张力正常,束胸感、踏棉花感消失。给予中药黄芪、赤白芍、川桂枝、射干、生熟地、熟附片、补骨脂、巴戟天、汉防己、生甘草等。7周后,除霍夫曼征阳性,双下肢乏力外,余皆正常。肌电图检查示:右手内在肌少量矢神经改变。辨证论治按上法继续治疗3个月,症状、体征全部消失。日在同样条件下做颈椎核磁共振(MRI)检查示:颈5、6突出椎间盘明显变小,产生回纳,突出部分和髓核联系中断,突出椎间盘和脊髓之间存在一明显间隙,对脊髓不形成压迫,受压脊髓较治疗前明显变粗。吴定环 一指禅治颈椎 吴定环教授是名医夏锡五的传人。吴老认为颈椎和头部所形成的生物力学关系属于杠杆力系中的平衡杠杆,颈椎的生理前曲是为了支持头的重量并使之相对稳定。但上述生理体位必须依靠颈部肌肉的作用来随时调整,以完成此动力平衡。如果患者颈椎骨质增生,导致椎间孔变小压迫神经根,继而颈肌相应受累,长期处于痉挛、紧张状态,引起颈肌、斜方肌劳损、部分肌纤维变性或出现条索、筋结,肌张力改变,调整反应能力下降,而不能完成调整颈头部的运动。病症逐渐加重,形成恶性循环。颈椎生理曲度的变直或反向成角,同样会打破头部的生物力学平衡,增加颈肌、颈椎自身及椎间盘、棘突韧带的负担,也形成恶性循环。因此,不管是颈椎骨质增生在先,还是颈肌劳损或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发生在先,其问题的实质是一样的,即破坏了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的生理性平衡状态。吴定环用传统一指禅手法,推拿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取得满意疗效。吴老认为手法治疗该病,就是要尽可能恢复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的生理性平衡状态,阻止或减缓上述恶性循环。手法治疗不可能使骨刺消失,也不可能使颈、肩部的肌肉组织返老还童,但是通过应用一指禅手法推拿,调整颈、头部的生物力学状态,使颈肩肌的病变、韧带的病变及颈椎生理曲度的病变得到改善和康复,从而达到消除症状,治愈疾病的目的。手法治疗步骤:(1)一指禅法推拿痛点、筋结和条索:先在患者颈部找出最痛点、病点的筋结和条索部位,然后反复施用一指禅推法推按10~20遍,要求紧推慢移,力度要柔和深透,达到舒筋活血、解痉散结止痛之功效。(2)点穴,一指禅推法:患者坐位,取风池、风府、天柱、大椎、肩井、肩贞、天宗、阿是诸穴,通经活络调和气机,每穴推拿30秒左右,力度要求结合患者症状的轻重。体质的虚实辨证施治,以有酸、麻、胀、热、串等感觉为度。(3)掌揉放松法(配合手法):患者仍取坐位,术者站于患者背后或侧后,用一手托扶患者下颌,另一手掌根部或大、小鱼际肌灵活按揉双侧颈肌和斜方肌,在患者颈部两侧病点及筋结、条索、枕部要重点反复按揉放松10~20遍,使患者有微热、轻松感为宜。(4)颈椎拔伸法(配合手法):患者正坐位,术者站在患者背后,用一手虎口托住患者头的后枕部,另一臂肘部屈曲托住患者下颌部,令患者头部放松后仰,全身放松下坠,此时术者均匀用力向中拔伸颈椎,使患者臀部离开坐凳为度。此法目的在于解除颈椎对神经根的压迫。(5)提晃法(配合手法):双手托下颌,轻轻拔伸并摇晃之。(6)左右旋转(配合手法):患者坐位,轻轻拔伸颈部,在维持牵引下,视患者忍受程度,轻轻向左旋转,以听到颈椎小关节的错动声为度效(对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禁用)。(7)一指禅推头部要穴:取穴攒竹、鱼腰、太阳、百会、阿是,治疗神经根压迫引起的头痛头晕、视物模糊等综合征。(8)一指禅推拿双臂要穴:取穴:曲池、列缺、合谷、阿是,治疗因颈神经根压迫引起的双臂串麻、手指麻木等症。(9)拿、揉颈、肩肌:此为结束手法,患者全身顿感轻松舒适,10遍为宜。黄绍灿 四者合一治颈椎 杨树萱是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教授,是我国最早从事康复专业工作的专家之一,以其独特的脊柱整复法著称于世,人称“杨氏手法”。黄绍灿将之应用于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症状多以头晕、颈僵背痛、视物不清、耳鸣为主诉,伴头痛、胸闷、胸痛心悸、心律不齐、恶心、多汗、疲乏,或伴手臂麻痛。体检均多见颈椎前后伸屈试验阳性、旋颈征阳性,头颈叩击试验阳性,部分伴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颈椎X线片,MR、CT片均现以颈椎椎体或钩椎关节增生,或椎间隙变窄、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弓等。黄绍灿认为杨氏手法采用反向无痛、快速旋转和拔伸下瞬时牵引以及传统手法巧妙地融合为一体为动作要点,具有解痉通络、正骨理筋;增大椎间隙及椎间孔,松解粘连和纠正椎小关节错位,调节和恢复颈椎的解剖生理曲度和动力学平衡;降低颈椎间盘髓核内压力而缓冲其向周缘的压力,使神经根脊髓、血管等受到的刺激得以缓和和解除;同时直流电电极下离子起作用,威灵仙祛风除湿、宣通经络,陈醋舒筋散结,钩藤疏肝息风、安神化瘀,从而使症状得以改善。颈椎牵引可增加椎间隙,增大椎间孔,恢复颈椎正常的解剖位置和动力学平衡,解除肌痉挛作用;超短波用明显的热效应消炎解痉,促进血液循环,深入病所;直流电阴极作用于颈项部,使局部软组织的兴奋性增高而增强血液循环,使病理性炎症产物吸收和水肿消除。三者综合运用,达到解痉消炎、解除压迫和恢复功能之效,因而被公认是有效的,且优于单一疗法。具体操作方法:(1)杨氏手法:仰卧拔伸反向无痛快速旋转法:治疗床前脚垫高10~15cm,患者取仰卧位,头部露出床外,术者坐其头端,一手托住其后枕部,一手扶持其下颌部,先作检查性治疗:以患者胸骨上窝为参照点,以双耳屏为旋转边点,扶拔患者头颈部作缓慢地、最大限度地左右旋转2~3遍,了解转向哪一侧时最疼,哪一侧相对较轻或不痛,以不痛的一侧为健侧,相反者为患侧;然后在拔伸状态下作最大限度地左右旋转2~3遍,最后在向健侧作最大幅度旋转的终端时维持5~10秒,紧接着再作一个适量加大力度增大幅度的快速旋转动作,此时常有颈部小关节复位的“咔嗒”响声,并有即时的轻松舒适感。仰卧拔伸快速牵引法:中立位,先作水平方向的缓慢拔伸1分钟,后放松10~15秒,再拔伸,如此交替5~7遍;再在拔伸状态下作轻柔的前后伸屈,逐渐加大幅度左右侧屈和左右旋转,并重复5~7遍。然后患者双手抓紧床边以固定身体,术者紧接着让其颈椎处于15°~20°的微前屈状态下作持续牵引2~3分钟,最后在此牵引的基础上,作一个适量的、加大力度的突发性拔伸力,并维持10~20秒;放松1分钟后重复上述手法1~2遍。术毕,中立位平卧休息5~10分钟。上述手法一气呵成,全过程15~30分钟,手法从轻至重,时间先短后长,酌情选择,隔日1次,5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2)颈椎牵引:端坐位,颈椎前屈15°~20°,枕颌套式,3~15kg,先轻,适应后加重至以能耐受为度,每牵5分钟间歇1分钟;每次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3)超短波透热疗法:中号电极,颈-上胸部斜对量,微热量至温热量,15~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4)直流电离子导入疗法:用10%威灵仙醋溶液均匀涂在 150cm↑2的衬垫上,接阴极置颈项部;用10%钩藤溶液涂在另一同样大小的衬垫上,接阳极置额部,电流强度8~10mA,每次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间歇5天。杨单三 清上补下 标本同治 杨甲三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对颈椎病的病因病机及针灸治疗进行了深入探讨,取得了可贵的经验。杨甲三教授认为颈椎病的根本病机为肝肾不足,筋骨懈坠,同时兼风寒外袭,经脉气机不畅,或肝阳上亢,少阳枢机不利。《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阴气”主要指肾阴。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肾阴是人体一身阴液之根,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素问·上古天真论》论述人体随着肾气的增长而成长壮大,又随着肾气的衰少而走向衰老和死亡。而肾气的盈亏消长过程就是肾阴的盈亏消长过程。肝肾同居下焦,水木相生,乙癸同源,肾阴虚,肝阴亦虚。肾主骨,肝主筋,肝肾阴虚则筋骨失养,故王冰说:“肝气养筋,肝衰故筋不能动,肾气养骨,肾衰则形体疲极。”肝和胆一阴一阳互为表里,肝阴虚则胆气偏亢,少阳枢机不利,影响关节的枢纽功能,颈项支撑头颅,连接躯体,是人体枢纽部位,受其影响,故活动不利。肾合膀胱,亦互为表里,肾虚故膀胱气弱,卫外不固,风寒外袭,头项受之,故头项强痛。肝肾不足,阴虚于下则阳亢于上,或风阳内动,出现头晕目眩,甚则眩晕欲仆。由此可见本病具有本虚标实,下虚上实的特点。初起时以标实为主,随着病程的延长和病情的进展,肝肾亏乏,气血耗伤,损及后天脾胃,临床表现除上述症状外还会有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筋骨拘挛,以本虚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治疗立法以标本同治,补泻兼施为原则,强调及早治疗。因病虽根于肝肾不足,但其症状却主要反映于体表头项阳位,故治疗宜清上补下,处方以阳经腧穴为主,并结合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处方:风池、天柱、列缺、后溪、颈部夹脊穴。在具体应用时尚可根据临床症状加减化裁。风池是足少阳胆经之穴,是足少阳与阳维之会,既能平息上扰之风阳,又能疏散外感之风邪,是治风之要穴。又足少阳为枢,主骨所生之病,风池位于颈项部,具有疏利颈部关节的作用。《甲乙经》记载“颈项不得顾,……风池主之”,《针灸大成》记载其能治“颈项如拔,痛不得回顾”。可见其主治功能切合本病病机和症状。天柱位于颈部,属足太阳膀胱经穴,能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是治疗颈项部疾病的要穴。《甲乙经》载:“眩,头重痛,目似脱,项似拔,狂见鬼,目反上,项直不可以顾,暴挛,是不任身,痛欲折,天柱主之。”《百症赋》载:“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列缺是手太阴肺经的络穴,交经八穴之一,通于任脉,肺主皮毛,络穴沟通表里,具有宣肺散邪、通调任脉之功,宣散外邪,疏通经络可治头项疼痛。《四总穴歌》有“头项寻列缺”之说。任脉属肾,主一身之阴,且肺肾金水相生,虚则补其母,故列缺又具有益阴之功,补肾阴以治本。后溪是手太阳小肠经的“输穴”,交经八穴之一,通于督脉。“输穴”善通经脉,利关节,如《灵枢·本输》指出“输主体重节痛”。它可疏通项背部经气。《甲乙经》记载:“颈项强身寒,头不可以顾,后溪主之。”后溪通于督脉,可以清上焦虚热,平熄上扰之风阳。列缺配后溪,一个通调任脉益阴潜阳,一个通调督脉疏风清热,使任督畅达,阴阳和调。颈夹脊穴是一组穴位,各位于相邻颈椎棘突间,旁开中线0.5寸。临床常用第3颈椎以下到第7颈椎以上的两侧共8个穴位。这组穴位尚未收入正式的教科书或参考书中,但临床应用较多。本组穴位可以说是受华佗夹脊穴启发而来,从经脉上看应属于督脉或膀胱经。主要用于疏通颈部气血,具有疏通经脉、通经止痛的功能。从现代解剖学的角度看,每穴下部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静脉分布。针刺后可以改善局部内环境,使受压迫的神经血管功能得到改善,故这组穴位的应用结合了西医学对本病的认识。总观全方,风池、天柱祛风散邪,疏通经络,以治标为主;列缺、后溪既散邪通脉治其标,又补下清上,调和阴阳治其本;夹脊穴汇通中西,直治病位所在。可见其组方严谨,丝丝入扣。杨甲三先生称这个处方为“颈椎病常规用穴”,在临床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加减化裁,如眩晕加百会,手指麻木加外关、八邪等,能取得显著的疗效。【病案举例】刘某,女,65岁,日初诊。颈部活动不利,伴疼痛和弹响1年余,有时头晕、头痛、恶心及后背发沉。颈椎X线摄片检查,结果为:颈椎曲度稍直,第4、5、6、7椎体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提示:颈椎病。曾经按摩治疗,当时感颈部轻松舒适,但症状没有根本改善,现诸症同前,并出现右手麻木。检查:舌尖红,苔薄黄,脉沉弦。血压16/9.33kPa,颈部活动度尚好,活动时伴疼痛,第6、7颈椎棘突压痛阳性。针灸处方:风池、天柱、颈4~7夹脊穴、列缺、后溪。操作:风池、天柱用中等刺激,泻法。余穴中等刺激,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隔日1次。疗效:针10次,诸症均消失。张耀 补肾活血治颈椎 颈椎病,多因颈椎骨质增生导致血管或神经受压,局部组织肿胀继而出现一系列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或颈项强痛,或头部转侧不利、颈部功能活动受限;或血压不稳,心律失常;或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张老系四川省名中医、四川省中医师承教育导师,从医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其治疗颈椎病,主张以补肾活血法治其本。张老认为,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滞血瘀是导致颈椎病的病因,故提倡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通络、解痉止痛之法,常用颈椎病经验方加减治疗,收效甚佳。经验方组成:鹿衔草、葛根、狗脊、骨碎补、补骨脂、熟地、川芎、山楂各30g,怀牛膝、当归、白芍各15g,甘草5g。用法:水煎服,每天3次,2日一剂。方中当归、川芎、白芍、熟地补肝养血;狗脊、怀牛膝、补骨脂滋肝补肾,强筋壮骨;骨碎补、山楂活血化瘀通络;鹿衔草补肾燥湿,除痹止痛;葛根升阳解肌,活血散瘀,祛除瘀滞,调畅血行;甘草调和诸药,缓急止痛。全方共奏滋补肝肾,活血化瘀,解痉止痛之效。根据临床患者情况不同,随证加减:项强明显,夹有外感者,加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止痛;血行不畅,头昏痛明显者,加姜黄、丹参活血止痛;痰滞经脉者,加白芥子、威灵仙以祛入络之痰;气虚明显者,加党参、黄芪益气养血。【病案举例】赵某,女,46岁,日初诊。头晕,颈强转侧不利1个月。1个月来患者时感头晕,头转侧时加重,颈背部强痛,背心发凉。经X光拍片提示第4~5颈椎骨质增生。伴见腰膝酸软,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诊为颈椎病。辨证认为证属肝肾亏虚,筋骨失养,气滞血瘀,痹阻经络。治宜滋补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通痹止痛。药用:鹿衔草、骨碎补、狗脊、补骨脂、熟地、葛根、川芎、山楂各30g,白芍、当归、怀牛膝各15g,羌活10g,甘草5g。2剂,水煎服,每天3次,2日一剂。药后头晕、颈强痛缓解,仍感背心发凉,予上方去羌活,加淫羊藿12g以补肾温阳,连服5剂,诸症好转。张继昌 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 张继昌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的医师,运用成套性正骨理筋手法治疗颈椎病的颈型、神经根型。治疗方法:首先使用基础手法,选用〓法、揉捻法、劈法、打法、分筋法、合力法、安抚法、一指揉散法和点按法。常用的点按部位有枕骨结节及其周围,棘突间隙、棘突旁、肩部正中斜方肌的前缘、肩胛骨的内上角和肩胛冈下缘中点。总共时间5分钟左右。然后使用正骨理筋手法。(1)提端旋转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两手虎口张开,拇指置于枕骨结节部,余4指置于下颌部,将患者的头缓慢柔和地向上托起,并向左侧或右侧稳健地旋转,当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快速地突然用力继续旋转约10°~15°,此时可以听到小关节或软组织的弹响声。用同样的方法向相反的方向旋转。(2)旋转复位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患者颈部稍前屈约10°~15°,医生右侧肘关节半屈曲位,置于患者的下颌部,左手虎口张开置于患者的枕骨结节部(),半屈曲的肘关节和枕部的手同时缓慢地向上用力,将患者的头部托起,同时逐渐地向右侧旋转至最大限度时,再快速突然向右侧旋转约10°,此时会出现一声或数声弹响音。然后医生用同样的方法向左侧旋转。(3)摇晃拔伸捋顺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医生双手虎口张开,腕部尺侧置于患者肩部正中,拇指置于枕骨结节部,余4指置于下颌部,然后双手缓慢地向上用力,将患者的头颅托起,腕部尺侧将患者肩部下压,并作为一个支点,作颈部的前屈、后伸活动,前屈、后伸均应到最大的范围,然后医生的双腕关节作旋转运动,带动患者的颈部作旋转活动。以右侧为例,先从左向右旋转摇晃5次,然后使颈部尽量向右旋转至最大范围,此时医生的左手掌部置于患者的下颌部,患者的右侧颞部置于医生的胸前,医生的左手和胸前部同时相对用力并向上提拔,医生右手拇指的指腹作用于患者的疼痛部位,或肌肉痉挛僵硬处,作上下捋顺动作,同时左手和胸部使患者的颈部作向左旋转的动作,此法可重复3次。用相对的方法作另一侧的治疗。(4)摇晃拔伸散法:基本操作同(3),当医生的手和胸部相对用力并向上提拔时,医生另一手拇指的指腹在患者的疼痛部位或痉挛粘连处作连续的一指禅法,或连续的一指散法,也可作连续的一指揉散法,同时手和胸部使患者的颈部作旋转动作,此法亦可重复3次。用相对的方法作另一侧的治疗。(5)抗阻力法:①抗阻力前屈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背后,双前臂置于患者肩部,双手重叠置于患者下颌部,嘱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前屈活动到最大限度。②抗阻力后伸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前面,双前臂置于患者肩部,双手交叉置于患者枕骨结节部,嘱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后伸活动到最大限度。③抗阻力侧屈法:患者坐位,医生立于患者左侧,右手置于患者右侧颞部,左手置于患者右侧脸颊部,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向右侧屈的活动到最大限度。用相反的方法作对侧的治疗。④抗阻力旋转法:操作方法同③,患者在抗阻力下作颈部旋转的活动到最大的限度。⑤抗阻力抬肩法:患者坐位,以患者右侧为例,医生立于患者右侧后面,右手掌置于患者右肩头部,左肘关节屈曲,肘尖部置于患者右侧肩部痛点处,患者在抗阻力下作抬肩的活动。如果必要,用相对的方法作另一侧的治疗。(6)肩关节旋转点按法:患者坐位(以患者右侧为例),医生立于患者右侧后面,左手虎口张开,置于患者肩关节部,右手置于患者腕部,并将患肢抬起,肩关节成90°位,同时作肩关节的旋转活动9次,然后将患者肘关节屈曲,手掌置于颈部后侧,医生右手固定患者屈曲的肘关节,左手拇指点按患者肩胛冈的下缘痛点处。(7)肩关节旋转捋顺法:基本方法同(6),将患者的肩关节旋转活动9次后,使肘关节屈曲并置于胸前,手掌触及对侧肩头,医生右手固定患者屈曲的肘关节,左手大鱼际部捋顺患者肩胛骨的内缘。(8)臂部神经捋顺、点按、揉捻法:臂部的主要神经有正中神经、尺神经和桡神经等,以正中神经病变为例,手法操作:患者坐位,并将患肢伸直,医生立于患者的病侧,一手握持患者2~5指,并将患肢抬起,另手拇指指腹从手掌正中开始沿正中神经的走行作捋顺手法3次,依次作点按法、揉捻法各3次,最后在臂部用拿捏、散法调和臂部各组织。上述治疗方法隔日1次,或每周治疗2次,而不应间隔时间过长,间隔时间过长则效果难续,收效缓且疗程延长。正骨理筋手法要缓慢、柔和、有力,准确。严格掌握操作要领,这样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个别病人在第一次接受治疗后的24小时之内,有手法反应,如疼痛加重等,但在24小时之后迅速减轻。张继昌观察到,有手法反应的,往往治疗效果更好,疗程很短。对于病程较长的患者,需适当加重手法的力度,力量要渗透到深部组织,否则难以显效。在作手法操作(1)、(2)时,自然会有弹响音出现,但千万不要过分追求弹响音,否则容易造成眩晕,或不必要的损伤。年龄大、病程长者,不容易出现弹响音。通过治疗后,疼痛减轻,粘连松解,关节滑利,方易出现弹响。包长山 蒙医治类风湿 包长山是内蒙古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蒙医内科主治医师,在10多年的临床工作中积累了不少的经验,特别是对结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脑血管病、肝硬化、胆囊炎等疾病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并改进验方,提高了疗效及治愈率。类风湿性关节炎属蒙医“套列”病范畴。大多疼痛剧烈,阴天、雨雪天及刮风时加重,最终导致关节畸形萎缩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蒙医认为“套列”病是由“希日乌素(黄水)”之邪引起的以四肢小关节病变为主的关节病。当人体长期受潮湿、寒冷或强力内伤等影响时,尤其是出汗后受风、受凉,过度饮酒,长期吃生、硬、冷食物及过饱等外因的作用,使体内三要素——赫依、希日、巴达干失去正常的相对平衡,巴达干及赫依增盛,寒邪侵犯周身关节,局部赫依(气)和琪素(血)不调,琪素和赫依的运行受阻,局部聚积坏琪素及希日乌素,从而导致“套列”病或加重“套列”病。另外,在上述外因的作用下,体内三要素失去正常的相对平衡,胃火衰败,消化功能减退,不能充分分解精华与糟粕,增盛坏琪素及希日乌素,侵犯关节引起或加重“套列”病。根据以上理论,包教授治疗时主张以燥希拉乌素、舒筋通脉、对症为原则,选用以生草乌等8味药组成的药酒为主,另外根据蒙医辨证施治原则口服曹吉德、额尔敦乌日乐、阿嘎如—35味散等蒙成药。用法及剂量:药酒每天早晚饭后各1小盅,粒药15~21粒,每天1~2次,散剂3~5g,每天1~2次口服。重病人或关节已变者,洗药浴,每日1次,21天为一疗程,一般1~2疗程。另外,包氏强调要注重对本病的护理,认为护理不得当会延长病程或复发。包氏认为护理上主要是注意保温,防止受凉及受风,尤其是洗药浴后用温水冲洗后擦干,在温暖的环境中晾干后才能出门。饮食以柔和滋补之品为主,以少量多餐为主,护理时间越长越好。多果 藏药药酒治疗关节炎 藏医认为关节炎可分为热证和湿证两大类。热证是由于风寒或身体亏虚、气血不足时关节出现黄水所致。湿证是由于邪气留滞经络,气滞则液结聚而成痰,血行不畅而成瘀,痰瘀滞留则引起关节肿大、畸形、强直以及筋脉拘急等现象,最后丧失活动功能。多果认为治疗关节炎要从根本的病因着手,藏医治疗关节炎采用祛风、散寒、除湿、清热的治疗方法。若痰瘀互结,关节畸形,则须化痰搜风,行瘀活血,同时通络、止痛,以疏通经络气血,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藏医用藏药药酒治疗关节炎的方法(藏药名称藏文从略):沉香10g,梭子芹15g,麝香3g,象皮5g,天门冬15g,海龙2个,海马2个,鹿茸血5g,黄精15g,佛手10g,紫茉莉15g,蒺藜15g,天麻15g,雪莲花10g,秦艽10g,高山党参15g,冬虫夏草15g,藏红花5g,瞎鼠骨15g。将以上药物清洗晾干后,放在透明的大容器中,用青稞白酒3500mL浸泡后密封,待药物浸泡之酒色变成黑黄色时可服用,到冬季交九时服用效果更加明显。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约20mL,服后可饮热开水1杯,每晚服药后入睡更佳(如能出汗效果更佳)。服药时身体不能受凉,要保持暖和。如此,坚持服药9个疗程。(一般9天为一疗程)。此药酒对体弱多病患者有强身健体作用。程金仓 黄芪桂枝五物汤治活动期类风湿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非化脓性多发性关节炎为主要表现的慢性全身性疾病。本病发病率较高,我国为0.3%~0.5%,其中1/3成为残疾,目前国内外尚无特效疗法,但早期治疗是减少致残的关键。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情顽固,久延难愈,属祖国医学“顽痹”、“历节风”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不外风、寒、湿、热、痰、瘀、虚七端,形成经络痹阻、关节胶结这一基本病理转归。气虚、痰瘀互结于关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基本病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气虚则卫外不固,风寒湿邪乘虚而入;阳气不足,鼓动无力,血液运行滞涩,久则致瘀;气虚则运化无力,湿聚热炼而为痰。关节是气血汇集之处,又是容邪之所,在一定条件下,外邪入侵、津血凝滞、痰瘀互结、经络痹阻而病成,久则关节胶结。从临床上看,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均有明显的体倦乏力、易感冒、自汗出、头昏等气虚症状。益气法治疗本病疗效显著也说明气虚是类风湿发病的重要原因。发病后痰瘀在一定条件下成为新的致病因素,阻碍气机,伤阳耗气,加之过服寒凉或温热药物,使气更虚并贯穿于病理的始终。气虚一痰瘀一气虚的恶性病理循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呈现出缠绵难愈、反复发作的特征。黄芪桂枝五物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营卫气血俱虚、邪入血分之血痹症方。方中黄芪为君药,补气升阳固表,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血行、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利水等作用;桂枝、白芍温阳和里,调和营卫;临床应用时加入防风、白术取玉屏风散意;加知母养阴清热,又制黄芪、桂枝之偏温;红枣益气,生姜和胃。全方共奏益气通阳、甘温除热、祛风逐湿、通络行痹之功效。临床观察表明,本方对类风湿性关节炎活动期确具疗效,能有效地改善和消除症状,控制病情,减少本病的反复发作,预防感冒;并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循环,故有人认为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可能与改善血液流变性有关。程金仓认为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以治本为主,标本兼治,通过益气温阳提高人体免疫功能,而改善血液流变性,促进循环,有利于祛邪生新,通络行痹,该方是通过多途径、多环节发挥调节作用而达到治疗效果的。基本方:黄芪30~45g,桂枝10~15g,白芍、白术、防风各10g,知母12g,生姜3片,大枣4枚。加减法:偏寒者加制川乌10g或熟附子10g,白芥子6g;偏热者加生石膏30~60g,忍冬藤30g,羚羊角粉(冲)1g;阴亏者加生地黄、玄参各15g,麦冬12g;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各10g,鸡血藤30g;湿重者加苍术10g,薏苡仁30g。治疗中高热不退,脱水者适当补液。全部患者采取卧床休息或轻度主动活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饮食,停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口服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剂,每日1剂,连服30天为一疗程。冯兴华 分型辨证治类风湿 冯兴华主任医师曾从师于济南名医焦勉斋、侯汉忱、张子菡等,后从师于谢海洲教授。他诊病既辨证又辨病,务求明确中西医诊断。他临床近30年,以治内科杂病为主,近10余年专攻痹证(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拟芪地拈痛汤治类风湿,用之得心应手。冯老师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不外内外二因。内因主要有禀赋不足,卫气不足,或劳累过度,正气损伤,即现代医学所说的自身免疫功能降低。外因主要有风、湿、热等外邪侵袭机体,搏于气血,不得宣通,日久流注关节。特别是四末,阳气难达,造成小关节肿痛变形,这是本病的发病机理,也是辨证的关键。1.湿热痹阻型冯老师认为湿热痹阻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占大多数,首先应辨清湿热偏重。症见关节红肿热痛,疼痛较剧,或热不可触,皮下多有风湿结节,或呈红斑,伴有发热,口干,烦闷不安,舌质红、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数或濡数。诊断时应仔细察看舌苔,辨清湿、热偏重。如热重于湿,治宜清热燥湿,方用白虎加苍术汤,酌加金银花、连翘、黄柏、赤芍、牡丹皮、忍冬藤、重楼等;若湿重于热者,治宜燥湿泄热,方用四妙散加茯苓、泽泻、木瓜、当归、茵陈、防己、蚕砂、穿山甲等。冯老还指出,治疗本病,祛湿是关键,湿不除则热难退;单纯利湿,效果亦差,在用淡渗利湿药的同时,要配伍益气活血药,使脾气健旺,血气畅行,则湿邪易去。疾病后期酌加全蝎、蜈蚣之类虫药,增强祛风通络镇痛的作用,疗效更加显著。【病案举例】刘某,女,58岁,日初诊。关节疼痛2个月,加重半月。患者双手近端指间关节红肿疼痛,触之略热,颞颌关节疼痛,张口困难,咀嚼时疼痛加剧,晨僵约2小时,午后潮热,身体困倦,大便溏,每天1~2次,小便清长,舌质红、苔白腻,脉滑数。实验室检查:血沉65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辨证为湿热痹阻型,湿重于热。治宜燥湿泄热,通络止痛。方用四妙散加味。处方:苍术、黄柏、连翘、蚕砂(包煎)、茵陈、生地黄、木瓜、丝瓜络各10g,薏苡仁30g,牛膝、茯苓各15g,穿山甲20g。7剂,每天1剂,水煎服。药后关节红肿疼痛已减,晨僵约1小时。随症加减忍冬藤、黄芪、当归、全蝎等,连服45剂,诸症均除,查:血沉20mm/h,类风湿因子阴性。2.寒湿痹阻型发病较缓,关节肿痛变形,多不红热,晨僵时间较长,常伴怕冷恶风,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弦者,属寒湿痹阻型,治宜温经散寒,除湿通络。冯老常用乌头汤、当归四逆汤、附子白术汤及桂枝芍药知母汤等方,并加片姜黄、防己、老鹳草、威灵仙等。因乌头毒性大,为了避免其毒副作用,故常用制附子代之,如需久用时,应配伍生地黄防其燥热之性。【病案举例】陈某,男,67岁,日初诊。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10年,经多方求治,疗效不佳。诊见: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腕、膝及踝关节均肿痛,恶风怕冷,关节肿胀,皮肤不红,触之不热,喜热敷,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改变,活动受限,晨僵约4小时,阴雨天时到下午才能缓解,乏力,纳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质淡、苔白微腻,脉沉弦。辨证为寒湿痹阻型,治宜温经散寒,除湿止痛。方用乌头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处方:制附子、防风、麻黄、桂枝、防己、生地黄、熟地黄各10g,当归、威灵仙各20g,白芍、片姜黄、老鹳草各15g,细辛4g。服药半月后,关节疼痛减轻,晨僵减为2~3小时。上方加虫类药物连服3个月,关节胀痛消失,活动度明显增加,但近端指间关节梭状畸形无改变。3.瘀血痹阻型痹病日久,指、趾小关节变形,痛如锥刺,甚至腕、踝、肘、膝等关节均肿痛,面色晦暗,舌质暗或有瘀斑点,脉沉涩者属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逐瘀,祛湿通络。冯老善用身痛逐瘀汤(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威灵仙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冯老认为本病日久,湿、寒、热等邪着于关节,血行受阻,瘀血与湿、热、寒之邪互相盘踞,一般方药很难取效,而身痛逐瘀汤中将大量活血逐瘀药与少量的祛风胜湿药巧妙组方,意在血行则可祛瘀,瘀血尽去,则寒、湿等邪亦随之而散,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良方。临证时,若有剧烈疼痛者,常用蜈蚣、全蝎、蜂房等药,增强祛风止痛的作用,但这类药物毒性较大,宜中病即止。【病案举例】叶某,女,53岁,日就诊。手足关节疼痛7年,双手近端指间关节呈梭形改变,痛如锥刺,腕关节肿胀疼痛,活动受限,双足跖趾间关节疼痛变形,晨僵约3小时,近3个月来痛及腰、背及周身关节,舌质暗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涩。实验室检查:血沉90mm/h,类风湿因子阳性。中医辨证为瘀血痹阻型,治宜活血逐瘀、除湿蠲痹。方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处方: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威灵仙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每天1剂,水煎服。服本方10余天后,腰背及周身关节疼痛缓解,继加蜈蚣2条,全蝎、蜂房各6g,黄芪30g,连服2个多月,周身关节疼痛及晨僵均愈,腕关节活动明显好转。复查血沉25mm/h,类风湿因子阴性。4.肝肾亏虚型病程日久,多数关节疼痛变形,功能活动障碍,肢体酸痛,乏力膝软,自汗,畏寒恶风,舌质淡或暗、苔薄白,脉沉细弱者,属肝肾亏虚型,治宜补益肝肾、祛湿止痛。方用独活寄生汤。偏于肾阳虚者加附子、巴戟天、淫羊藿;偏于肾阴虚者加枸杞子、肉苁蓉、山茱萸、黄精;病久气血亏耗者加黄芪、白术、防风等。黄芪常用30~40g,气为血之帅,气行血亦行,痹痛可蠲,合防风有玉屏风散之意,起到益气固卫作用。【病案举例】狄某,男,71岁,日就诊。患者双手近端指间关节肿痛15年,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经中西医多方治疗,无明显疗效。近半年双腕、膝、踝关节均肿痛,晨僵约4小时,腰膝酸软,畏寒肢冷,乏力,气短自汗,耳鸣,舌质淡、苔少,脉沉细。辨证为肝肾亏虚,肾阳不足,治宜温补肝肾、益气活血。方用独活寄生汤加减。处方:当归20g,桑寄生、巴戟天、淫羊藿、党参各15g,独活、防风、川芎、赤芍、杜仲、补骨脂、桂枝、牛膝、熟地黄、肉苁蓉各10g,制附子6g,细辛4g。每天1剂,水煎服。患者服药1周后,关节疼痛减轻,晨僵亦减至1小时,继加全蝎6g,蜈蚣2条,黄芪45g,白术10g,连服70余剂,周身关节疼痛及晨僵消除,手指屈伸较灵活,但关节畸形未改变。古明高 温针治风湿 古明高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痹证”范畴。其病机为气血不足,肝肾亏虚,风、寒、湿邪乘虚而入,痹阻经络,流注关节,而致气滞血瘀。治以补肝肾,益气血,祛风除湿,宣痹止痛为主。古明高在取穴上以病变关节局部取穴为主,祛风除湿,宣痹止痛;再加足三里、三阴交健脾益气补血。艾灸具有理气血、温经络、逐寒湿、镇痛消肿的作用。温针与中药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古明高认为既可避免西药带来的副作用,又可加强对病变关节的直接作用。古明高采用温针为主配合内服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较满意的疗效。1.温针治疗取穴:肩髃、肩髎、肩贞、阳池、外关、曲池、合谷、内外膝眼、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解溪、昆仑、八风、八邪。每次选6~8穴,视病变关节而定。选用30号1.5寸毫针,常规皮肤消毒后速刺,行捻转得气,再于针柄上插上点燃长度为1.5~2cm的艾条,共温针2壮,时间约30分钟。八风、八邪采用15°角斜刺,不进行温针,平补平泻。每天1次,30次为一疗程,观察3个疗程。2.辨证治疗以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处方:桂枝、芍药、知母、白术、蕲蛇各15g,麻黄6g,防风、当归、附子、干姜各12g,蜈蚣3条,骨碎补、桑寄生各20g。痛甚者加红花8g,制乳香、制没药各12g;肿胀湿盛者加泽泻、木瓜各30g,防已20g;偏热盛者加忍冬藤30g,黄柏12g;上肢重者加羌活、片姜黄各12g;下肢重者加川牛膝15g。每天1剂,水煎温服。【病案举例】李某,女,23岁,日就诊。主诉:双指、膝、踝关节肿痛3年多。患者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虽经多方治疗,但疗效不明显。现觉全身多处关节肿痛,行走困难,手握无力,并伴眩晕,心悸,怕冷,腰膝软,舌淡红、苔白,脉沉细。X线摄片示:病变关节骨质疏松,关节间隙轻度狭窄,骨性关节面模糊,血沉106mm/h,类风湿因子阳性。西医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诊为痹证,属肝肾亏虚,寒湿瘀阻经络。按上述方法治疗3个月,症状全部消失,查血沉16mm/h,类风湿因子阴性,行走如常,恢复正常工作。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韩明向 益气养血 健脾和胃 利湿化痰 祛瘀通络 韩明向教授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认定的第二批全国名老中医药学专家,安徽中医学院中医内科硕士导师,安徽省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从事中医内科医、教、研30余载,师出科班,学贯中西,学验俱丰,备受称道。历节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缠绵,日久难愈,轻则肿痛僵硬,活动受限,重则关节变形,功能丧失,痛苦难耐。韩明向教授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本病的诊治不断总结完善,形成了一套自身的特点和用药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1.扶助正气,益气养血韩明向教授认为,历节病虽成因复杂,但究其内在的原因则与气血不足所致的营卫失调有直接关系。“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邪盛为标,正虚为本;正气亏虚,邪气得以反复内侵机体不能及时排出;已患痹证,扶正既可防邪内侵,又可助逐邪外出。营行脉中,卫行脉外,阴阳相贯,气调血畅,濡养四肢百骸、脏腑经络。营卫和调,卫外御邪,营卫不和,邪气乘虚而入。营卫与气血在生理功能上相互依赖,营卫之气的濡养、调节,卫外固表、抵御外邪的功能,只有在气血充沛,正常循行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所以气血不足是本病发病的内在原因,而由此引起的营卫失调则是本病的直接原因。正如张仲景在论述本病时所言:“营卫不通,卫不独行,营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泠发热,便为历节也。”(《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从病因上看,素体气血亏虚,或后天失养气血两虚,或大病重病之后气血虚弱,或素体虚弱,并劳倦思虑过度,均可导致风寒邪乘虚而人,流注筋骨血脉,搏结于关节而发关节痹痛。从病程上看,本病迁延日久,气血日渐衰少,正虚邪恋,肌肤失充,筋骨失养,可致关节疼痛无力,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等。从临床表现上看,气虚可见少气乏力,心悸自汗;血虚可见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也是本病的常见脉象。所以,气血不足不仅是本病致病的重要原因,还是本病中晚期的重要临床表现。本病中晚期除了表现为四肢小关节疼痛肿胀,关节肿大变形,骨质改变以外,常伴有关节肌肉疼痛无力、少气乏力、心悸、头晕、面黄少华等气血亏虚的症候表现。鉴于气血亏虚在历节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的作用,所以,韩明向教授在临床实践中特别注重益气养血,扶正固本。扶正以补气固表为主,兼以养血活血,使筋脉畅达,常重用黄芪以益气固表,配当归为当归养血汤(当归、芍药、熟地黄、茯苓、瓜蒌仁、枳实、陈皮、厚朴、香附子、贝母、川芎、紫苏叶、沉香、黄连、吴茱萸、生姜、大枣、竹茹)之意。二药合用,益气补血,正气旺则外邪除;用党参、茯苓、甘草、地黄、川芎、白芍寓八珍汤之意,益气补血以扶正;独活、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配以杜仲、牛膝、桑寄生壮筋骨以除痹;细辛、桂枝发散风寒,通经活络。阳气虚佐以桂附,阴血虚助以地芍。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之功。2.顾护脾胃,调补后天韩明向教授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在历节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健脾和胃的治疗方法在补气养血、扶正固本以及抑制某些药物副作用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四季脾旺不受邪,脾气充足,邪不易侵。脾司运化,主肌肉。脾胃素虚之人,或因饮食失节,或因劳倦内伤,或外受寒湿之邪等,均可致脾虚湿困,运化失司,气机不利;脾虚则气血生化乏源,肌肉不丰,四肢关节失养;久则气血亏虚,筋骨血脉失去濡养,营卫失于调和,外邪则乘虚而入,停着于筋脉之间,发为风湿痹痛之证。因此,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是本病发病的根本原因。临床上除一般的关节局部表现症状如关节肿胀、疼痛以外,还常见气血生化乏源之症,如四肢乏力、肌肉消瘦,甚则肢体萎弱不用等,以及脾湿不运、胃失和降之症,如胃脘痞满、食少纳呆、大便溏泄等。鉴于脾胃虚弱在本病中所占的重要地位,韩明向教授在本病的活动期针对脾胃运化失司,湿聚为痰,留驻关节之证,常应用急则治标,兼顾本虚的原则,善用健脾燥湿法,配以祛风散寒清热之法,常用薏苡仁、苍术、半夏、茯苓、陈皮、藿香、佩兰、白术、白及、白芍、木香等,一方面祛除痰湿,一方面保护胃黏膜不受辛烈药物的损伤。在缓解期常偏重于治本,通过调养后天,扶助正气,强壮筋骨,则“邪不可干”,可有效地避免外邪重感与病情加重和反复,以期从根本上取得疗效。针对本病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血亏虚,筋脉失养之特点,善用补益脾胃、益气养血法,常用党参、白术、黄精、玉竹、扁豆、山药、鸡血藤、桂枝、黄芪等,一方面补益气血,一方面补而不腻。在历节病治疗中,不可避免地应用一些具有活血、破血、通络、止痛之中西药物,这些药物在控制急性发作症状及改善关节功能方面具有独特功效,但均有一定的毒性,对胃肠道也有一定的刺激性,很多患者常因这些问题不得不中止治疗,直接影响疗效。韩明向教授善用健脾和胃之法,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抑制了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使治疗药物能够发挥最大的治疗效果。3.祛痰化湿,急则治标痰湿既是机体在病邪作用下的病理产物,又是机体致病的原因。韩明向教授认为历节病的发生发展是内外合邪而致,内外之间又以正虚为本,正虚则以脾虚为先,脾虚湿盛、痰浊内生是本病发病的关键所在,是致病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外邪得以肆虐,又以湿邪作祟为主。内因脾虚,外感湿邪,虚实夹杂,正虚为本是本病临床痰湿痹阻的基本特点。故逢天阴雨季,潮湿寒冷等阴盛之时,患者病情多有反复。痰湿阻滞关节,则关节肿胀;痰湿瘀滞经脉,则关节肿大变形;痰湿郁于皮肤,则肢体困重,四肢浮肿;湿阻中焦,则胃呆纳少,呕恶痞满,舌苔厚腻。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着,不但单独作祟,而且极易与其他外邪如风、寒、热邪合而为病,使本病的临床表现变得纷纭复杂,临床当首辨寒热,对症下药方能取效。痰湿如与风邪相合则出现风湿痹阻证,临床表现为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医治疗神经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