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口腔溃疡的治疗方法有那些?中医是如何治...

百度拇指医生
&&&普通咨询
您的网络环境存在异常,
请输入验证码
验证码输入错误,请重新输入Please click
if you are not redirected within a few seconds.
中医治疗慢性口腔溃疡的偏方
本文导读:中医是如何看待口腔溃疡的?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有哪些?看看下面文章的介绍。
口腔溃疡介绍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粘膜上的表浅性溃疡,大小可从米粒至黄豆大小、…
便秘(constipation)是指排便频率减少,一周内大便次数少于2~3次,或者2~3天才大便1…
&  慢性复发性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危害较大。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中医学认为,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平时忧思恼怒,嗜好烟酒,过食肥甘厚腻,均可致心脾积热、肺胃郁热、肝胆蕴热,发为口疮多为实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发为口疮多为虚证;年老体弱,劳倦内伤,损伤脾胃,可致中焦枢纽失司,上下气机不通,上焦之阳不能下降,下焦之阴不能上行,心火独盛,循经上炎,也可发为口疮,此多为虚证。正如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
  口疮要分虚实,辨脏腑,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才能取得较好疗效。口疮临床见证颇多,其中以心脾蕴热和虚火上炎最为多见。临床辨治体会如下:
  一、心脾蕴热证
  主要表现为舌尖、舌边、舌面,或齿龈,或两颊部口疮反复发作,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隆起,红肿热痛,口苦,心烦燥热,小便短赤,大结。舌红苔黄,脉弦滑。证属心脾热盛,肌腐生疮。治宜清热泻火,生肌疗疮。方用自拟泻心疗疮汤:黄芩15g,黄连5g,大黄10g,赤白芍各15g,莲子心3g,生甘草5g,虎杖15g,炒栀子10g。
  病案举例:何某某,男,32岁,日来我院就诊。主诉口疮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口剧痛不能进食。症见舌尖及上下口唇黏膜有芝麻大小如绿豆大溃疡3个,灼热剧痛,不敢进食,口苦口臭,大便3日未行,小便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滑。间舌尖部有0.1&0.5cm溃疡1个,四周红肿,中间基底凹陷,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上下唇内侧各有1个0.1&0.1cm大小溃疡。此因心火与脾胃热邪循经上炎所致,证属心脾积热,熏蒸生疮,治宜清热泻火,宁疮止痛。处方:大黄10g,黄芩15g,黄连5g,生石膏30g,炒山栀10g,防风10g,赤白芍各15g,生甘草5g,玄参20g,生地30g,虎杖20g,元胡15g。每日1剂。上药用清水煎2次,取400ml分4次温服。服药1剂后,大便已通,口疮疼痛减轻,能吃流食。服药7剂后复诊,口疮疼痛已不明显,口腔溃疡面积缩小,溃疡表面黄苔转为白苔。上方去黄芩、黄连、大黄,加黄芪、当归、白及,再服7剂而愈。
  本例患者常值夜班,平时吸烟嗜酒,日积月累,郁积心火与脾胃之火,火热上炎,熏蒸口舌黏膜而热腐生疮。方用泻心汤、增液汤、泻黄散、赤芍甘草汤加减化裁,一方面用增液汤补液灭火,一方面用苦寒之剂泻火,釜底抽薪,心脾之火自然熄灭,口疮愈合。同时嘱咐患者值夜班时少抽烟、少喝酒,截断火热的来源,同时适当多,多吃蔬菜水果,保持二便通畅,使内热有排泄渠道,口疮愈合后减少复发。
  二、虚火上炎证
  主要表现为口疮反复发作,疼痛不堪,溃疡表面覆盖白苔,中间基底部凹陷,四周略隆起,色不红,气短乏力,烦热颧红,口干不渴,小便短赤,舌尖红苔少或有裂纹,脉略细数。证属肝肾不足,虚火上扰。治宜养阴生津,滋阴降火。方用自拟滋阴疗疮汤:生熟地各15g,北沙参15g,山萸肉10g,山药10g,丹皮15g,泽泻15g,茯苓20g,知母10g,黄柏10g,麦冬15g,当归10g,生黄芪15g。
  病案举例:刘某某,男,50岁。日初诊。其患口腔溃疡2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方治疗不满意。来诊时可见齿龈和舌边各有1个溃疡,如绿豆大小,中间凹陷,覆盖白膜,四周隆起,色淡红,自觉口疮轻度疼痛,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自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略数。证属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治宜滋养阴津,清降虚火。处方:生熟地各15g,山药10g,山萸肉10g,泽泻15g,丹皮15g,土茯苓20g,知母、黄柏各10g,当归10g,北沙参20g,麦冬15g,虎杖20g,生黄芪15g。服上方14剂,口疮愈合,基本消失,改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1个月,以巩固疗效。
  患者口疮生在齿龈和舌边部位,齿为肾所主,舌边属肝胆区域,又因口疮反复发作,久病为虚,故此为肝肾阴虚所致。口疮反复发作,久病伤阴,阴津不足,虚火上扰,熏蒸口腔黏膜而生疮。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象细数,是典型的阴虚火旺之象。方选知柏地黄丸合一贯煎化裁,一方面六味地黄丸和一贯煎滋补肝肾之阴以治其本,另一方面用知母、黄柏、丹皮清虚热,降虚火,又加虎杖20g,清热通便,使火有去路,此为方中用药之妙。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效如桴鼓。口疮治愈后再用知柏地黄丸继续服用1个月,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口疮多为火热之证,当分虚实。若患者是青年,口疮剧痛,犹如火灼,口苦口臭,便干尿黄,为实热实火。治当清热泻、解毒止痛;若患者年老体弱,口疮隐隐作痛,咽干舌燥,烦热或五心烦热,舌红少津,为虚热虚火,治宜养阴生津,清降虚火。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相结合可提高疗效。口疮部位在口腔,除辨证施治、整体调节治疗外,尚需局部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疮局部。临床常用梅花点舌丹、西黄清醒丸、六神丸等药,令病人少量多次含服,以缓解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疗效果。黄芪、甘草是治疗口腔愈合的良药。黄芪补气固表,有敛疮生肌收口之效,最适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可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有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甘草有类激素样作用。故不论口疮属实火虚火,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酌情加入生黄芪和生甘草,可减轻口疮疼痛,促进溃疡愈合。保持大便通畅是治疗口疮的关键。口疮多为脏腑之火上炎,熏蒸口腔黏膜而病。治疗口疮用生地养阴生津以灭虚火,用虎杖清热泻火以灭实火。临床研究表明,大剂量生地黄有养阴生津、润肠通便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虎杖含有蒽醌类化合物如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等,具有显著的泻下通腑作用。口疮患者服药后二便通畅,火热下行,引起口疮的实火与虚火随二便排出,口疮自然会愈合。除药物疏通二便以外,还应嘱咐患者要多喝白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二便通畅,少烟少酒,少吃辛辣油炸食品,减少火热的来源。同时注意口腔卫生,适当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也是预防口腔溃疡复发的重要措施。
(责任编辑:林小萍)
口腔科热门文章
您还可能喜欢
医院排行榜
一周热文排行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爱问经验】中医最有效的减肥食物
女孩减肥一直是一个比较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爱美的女孩来说那种结实比较严重的方法毕竟是最伤害身体的,那...
【爱问经验】中医最有效的减肥食物
女孩减肥一直是一个比较老生常谈的话题,对于爱美的女孩来说那种结实比较严重的方法毕竟是最伤害身体的,那...
口腔溃疡-百科介绍
口腔溃疡:也称复发性口疮,是—种反复发作的口腔粘膜疾病。它的特点是反复发作、灼痛难忍,同时能引起多种并发症。中医所辩证论述:复发性口腔溃疡是因七情内伤,素体虚弱,外感...
大家还关注
(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81942',
container: s,
size: '1000,60',
display: 'inlay-fix'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中医治口腔溃疡案例一则
中医治口腔溃疡案例一则
中医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已有很长时间的研究,下面根据一则治疗案例来解析中医是如何治疗口腔溃疡的。
中医治口腔溃疡案例一则
  案 例  李某,女,54岁。日初诊。  患&复发性&2年余,近2月口疮屡发,旧疮未愈,新疮又起,口内灼痛,无有休止,影响进食。伴见心下痞满,大便不畅,痔痛便血。舌苔白腻中剥,脉沉细。辨六经属厥阴病,辨方证属生姜泻心汤加赤小豆、当归、生石膏、生地炭证。处方:炙甘草12克,黄芩10克,黄连3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干姜10克,赤小豆15克,当归15克,生石膏45克,生地炭12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日二诊:药后口疮即愈,大便如常,痔疾未发,胃脘也无不适。补诉有&&病史,反复咽干、咽痛,时有干咳,求一处方。诊见苔白微黄,脉细。辨六经属少阳病,辨方证属小柴胡加石膏汤加桔梗、赤小豆、杏仁证。处方:柴胡12克,黄芩10克,清半夏15克,党参10克,桔梗10克,炙甘草6克,赤小豆15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45克,生姜15克,大枣4枚。7剂,水煎服。  体 会  关于厥阴病  对于厥阴病篇,历来是解读《伤寒论》的难点。有关厥阴病的争议,历代《伤寒论》注家始终没有停止过。多数注家以《内经》解《伤寒论》认为:厥者,尽也,厥阴病是伤寒六经病证的最后一经病。病至厥阴,阳气衰败至极,阴寒郁滞也至极,或可阳气败竭而死,或可阴尽阳生而愈。也有学者认为厥阴属表,非为尽阴。冯世纶传承老师胡希恕学术,独树一帜提出:《伤寒论》六经与《内经》六经完全不同,《伤寒论》六经当从八纲解读,不当从脏腑、经络解读。以八纲解六经,则厥阴属半表半里阴证,既非&最后一经病&,也与厥阴经、肝胆、心包等脏腑经络无关。而判定厥阴病的主提纲即为《伤寒论》第326条:&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指出:&寒饮郁于半表半里,既不得出表,又不得入里,郁而化热,因呈上虚下寒、上热下寒之证。&  关于生姜泻心汤方证  生姜泻心汤方证见于《伤寒论》太阳篇的第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一般认为,本方主治太阳病变证之痞证,也有学者把本方证归属于少阳病。冯世纶通过对厥阴病的反复研究,认为生姜泻心汤方证,是半表半里阴证的上热下寒证,当属厥阴病。  《伤寒论》中,半夏、甘草、生姜三泻心汤同治心下痞证。以半夏泻心汤为基础方,甘草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加大缓急安中的炙甘草用量而成,用于治疗半夏泻心汤证中气较虚而急迫者;生姜泻心汤是在半夏泻心汤基础上减少干姜用量,加用较大量温化寒饮的生姜而成,用于治疗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者。基于甘草泻心汤在《金匮要略》中治疗&狐惑&病变,冯世纶传承其老师经验,临证用治口腔溃疡,屡用屡效。冯世纶在《解读张仲景医学》一书中即指出:&实践证明甘草泻心汤对于口腔溃疡确有明显疗效。&&临床还常遇久久不愈的顽固重证,以本方加生石膏,或加生地而多取捷效。&而在本案中,冯世纶明确指出,所用方为生姜泻心汤,较甘草泻心汤侧重于化饮。  对本案辨证论治的梳理  并非所有口疮病变都属厥阴病,但对于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之口疮,临证确以厥阴病为多。本案上有口疮灼痛,上热无疑。中有心下痞满,下有大便不畅(非大便闭结),脉又见阴象,下寒中虚已显。上热下寒,虚实并见,既不在表之太阳、少阴,又非里之阳明、太阴,也不是半表半里之少阳,唯属半表半里阴证之厥阴最为恰合。方取生姜泻心汤加生石膏、生地炭,清上温下,补虚泻实。考虑到口疮并见痔血,故合用赤小豆当归散。药进7剂,诸症俱失,反证六经、方证辨识无误。二诊以小柴胡加石膏汤治疗咽部病变,也属冯世纶常用手法,因清窍病变以少阳病为多见。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
  最近一段时间,有许多口腔溃疡的患者,他们通常都会咨询一些口腔溃疡等常识问题,对这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你是否也了解呢?详情请看文介绍。  小偏方赶走口腔溃疡  将大蒜表皮撕掉,取包裹蒜瓣的透明薄膜,敷在口腔溃疡处。  清洁口腔后,用消毒棉签将蜂蜜涂于溃疡面上,暂不饮食。15分钟左右后,可喝水咽下蜂蜜,再继续涂拭,一天可重复涂拭数遍,以加快愈合。  用云南白药外敷口腔溃疡创面,一日2次,一般2~3天即可痊愈。  取生萝卜2只,鲜藕一段洗净捣烂榨汁去渣,用汁含漱,每日3次,连用4天可见效。  将维生素C研成粉末状,若系小溃疡,仅需取少许敷于患处即可;若溃疡面较大,则要先轻轻刮除溃疡面渗出物,然后再敷药粉。每日用药2~3次。  用针刺破维生素E胶丸,将药液挤出涂于口腔溃疡处,保留1分钟,每日用药4次,于饭后及睡觉前用,一般3天可愈。  将维生素B2研为细粉状,用适量香油调匀,做成稀糊状,涂于溃疡表面,每日4~6次。一般连用2~3天,口腔溃疡可获愈。  饮食疗法  生地青梅饮:将生地15克、石斛10克、甘草2克、青梅30克加水适量,同煮20分钟,去渣取汁。每日1剂,分2~3次饮服,可连用数日。  莲心栀子甘草茶:用莲子心3克,栀子9克,甘草6克,加入开水浸泡。每天1剂,代茶频饮,可连用3剂。  双耳山楂汤:将白木耳、黑木耳、山楂各10克加适量水,煎煮20分钟,喝汤吃木耳。每日1~2次,连用数日。
中医:治疗口腔溃疡的偏方
  1、姜水漱口  口腔溃疡用热姜水漱口,每日2~3次,一般6~9次溃疡面即可收敛。  2、维生素B2  将维生素B2研为细粉状,用适量香油调匀,做成稀糊状,涂于溃疡表面,每日4~6次。维生素B2不苦、不涩、味香、无刺激性,能止痛,连用2~3天,口腔溃疡可获愈。  3、浓茶漱口  用浓茶漱口,因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能防治各种炎症,对口腔溃疡面的康复,有一定辅助治疗作用。  4、萝卜藕汁  取生萝卜2只,鲜藕一段洗净捣烂绞汁去渣,用汁含漱,每日3次,连用4天可见效。  5、维生素C片  将维生素C药片压成面,涂在患处,一两次就有效。也可将维生素C研成粉末状,若系小溃疡,仅需取少许敷于患处即可;若溃疡面较大,则应先轻轻刮除溃疡面渗出物,然后再敷药粉。每日用药2~3次,溃疡小者用药1~2次即愈,溃疡大者用药2~3次,疼痛可显著减轻,2~3天溃疡面即可痊愈。  6、维生素E  用针刺破维生素E胶丸,将药液挤出涂于口腔溃疡处,保留1分钟,每日用药4次,于饭后及睡觉前用,一般3天可愈。  口腔溃疡患者在日常饮食过程中要多加注意,不能吃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像辣椒、醋、姜、葱、八角等。因为这些食物会加剧患者的疼痛,通过刺激,还会使溃疡创面进一步扩大。&
中医对症治疗口腔溃疡4偏方
  口腔溃疡,又称为口疮,是发生在口腔黏膜上的表浅性溃疡,中医认为,引起口腔溃疡的原因很多,需要辨证分型治疗。  1、型  表现为口腔溃疡,周围黏膜淡红或暗红,疼痛较轻,口干不想喝水,心烦失眠,头晕耳鸣,手足心发热,腰膝酸软无力,小便黄,大便干。可用黄柏6克,熟地黄、白芍、山萸肉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中成药可用知柏地黄丸。  2、型  溃疡多发于舌尖或舌前边缘,灼痛,色红,面积较小,伴有口渴、心烦、小便少而黄、睡眠不安等。可用莲子心6克或竹叶6克,泡水当茶饮用。中成药可用导赤丸。  3、脾胃蕴热型  表现为溃疡多个,大小不等,溃疡与溃疡可互相融合,表面有黄色假膜覆盖,周围充血,多发于唇、颊、龈、上腭等部位,并伴灼痛、口臭、大便干结不通等。可用金银花9克、黄芩3克,黄连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中成药可用牛黄清胃丸。  4、脾虚湿困型  表现为溃疡的数目较少,面积较大,周围水肿,溃疡面呈淡红色或淡白色,病程较长,愈合很慢。患者体质十分虚弱,伴有口淡口黏,,舌苔较厚,周身困倦,大便稀溏等。可用党参、黄芪各10克,茯苓15克,炒薏苡仁30克,每日1剂,水煎服。中成药可用参苓白术丸。
中医治口腔溃疡3偏方
  口腔溃疡的全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上有其特点,首先是部位在口腔黏膜上,并有四大特点:&红、黄、凹、痛&。患口腔溃疡时溃疡的周围会红肿,但溃疡本身一般是黄色的,形状是凹进的,通常比较疼痛。从中医的角度上讲,口腔属脾胃所主,其表面发生病变多与脾胃功能失调有关。  脾胃积热  此型最为多见,约占口腔溃疡患者的70%以上。症见口舌多处糜烂生疮,疮面红肿,灼热疼痛,甚则口臭,伴口渴多饮,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滑数。治宜清热泻火,荡涤胃热。方药:山栀12克,黄芩12克,连翘12克,大黄10克,芒硝3克,薄荷8克(后下),黄连10克,竹叶10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剂。  脾胃阳虚  此型较少见,多见于中老年人或体质虚弱的幼儿,症见,溃疡面色白,周围不红,数量少,久治不愈,伴四肢不温,口干喜热饮,腰背酸痛,尿频清长,大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弱。治宜温补脾肾,引火归源。方药:制附片15克(先煎30分钟),肉桂3克,熟地20克,山茱萸12克,山药30克,丹皮10克,茯苓12克,泽泻10克,苍术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型  多见于女性患者,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疮面色-淡凹陷,伴神疲气短,不思饮食,四肢不温,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中益气,健脾化湿。方药:炙黄芪30克,红参10克,当归10克,陈皮10克,柴胡6克,升麻6克,藿香15克,茯苓10克,白术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
相关疾病百科推荐
dotoptulaoshi分享经验25
WXJ半懵半懂半成熟分享经验62
九天齐月分享经验24
爱臭臭永远分享经验29
玉意之天马行空分享经验41
山猪蝴蝶小竹子分享经验75
huangyunhesy分享经验15
mekeyhu分享经验17
dthylwl分享经验85
血墨菏分享经验35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违者必究,投稿及合作请联系QQ:
口腔溃疡医院推荐
联系电话:010-
6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10-
10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10-
7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010-,
10条患者评价
联系电话:7
5条患者评价
您可以在全国最大的医患咨询平台咨询健康问题,还可以分享您身边的健康知识和就医经验。
口腔溃疡药品
有消炎止痛作用。用于急、慢性牙髓炎、牙龈炎、牙周炎、牙龈...
参考价格:¥18.2
清热泻火解毒,用于火毒血热所致的身热烦躁,目赤口疮,咽喉...
参考价格:¥16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腔溃疡的治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