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艾灸北京汉医堂堂的手太阳小肠经的图,就是...

【经典】十四经络艾灸养生法——配经络动画图!
我的图书馆
【经典】十四经络艾灸养生法——配经络动画图!
& 【经典】十四经络艾灸养生法——配经络动画图!阅读前,请立刻分享到朋友圈,以备保存,长期收藏阅读!&&&&&&&&&请点击右上角箭头按钮→分享到朋友圈1、任脉位于正前胸,心脏脾胃行不通;&上连乳腺下子宫,万一不通变老翁;&&&&&&&任脉艾灸法&&&&&&任脉总任一身之阴经调解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因此任脉对阴经气血有调节作用,故有“总任诸阴”之说。任脉还具有调节月经,促进女子生殖功能的作用,故有“任主胞胎”之说。【气血循行路线】&&&&&&本经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毛部,经阴阜,沿腹部正中线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天突穴),再上行到达下唇内,左右分行,环绕口唇,交会于督脉之龈交穴,再分别通过鼻翼两旁,上至眼眶下(承泣穴),交于足阳明经。主掌脏腑:肺、脾、心、肾、肝、心包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胸部心肺疾病、颈部咽喉疾病、妇科疾病。2、督脉立于脊椎中,监督气血来运行;&五脏六腑督脉宫,对应区域弯曲痛;督脉艾灸法&&&&&&督脉与脑相连,督脉有问题就会项背强直、牙关禁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督脉与肝肾关系密切,督脉不通就会头昏头重、眩晕、健忘;两耳通于脑,脑髓不足则耳鸣耳聋;督脉沿脊上行,督脉不通则腰脊酸软。督脉主司生殖,督脉阳气虚弱则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情,遗精;女子小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气血运行路线】&&&&&&&本经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主掌脏腑:大肠、胃、小肠、膀胱、三焦、胆主治病症:泌尿生殖系统、消化系统、胸部心肺疾病、颈部咽喉疾病、妇科疾病。3、胆经裤线重叠行,分泌紊乱变神经;嗜睡液汗疲倦态,腋窝肿胀后脑痛;淋巴发炎局部胖,眼花目黄有增生;足少阳胆经艾灸法&&&&&&足少阳胆经主治“胆”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本经异常变动表现为:嘴里发苦,喜嗳气,胸胁痛不能转侧,甚则面部像蒙着微薄的灰尘,身体没有脂润光泽,小腿外侧热,如果足少阳部分的气血阻逆,会有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眼外角(瞳子 ),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侧,经肩,进入锁骨上窝。再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窍阴穴)。有三分支;一支从耳(风池穴)穿过耳中,经耳前到眼角外;一支从外眼角分出,下走大迎穴,与手少阳三焦经会合于目眶下,下经颊车和颈部进入锁骨上窝,继续下行胸中,穿过膈肌,络肝暑胆,沿胁肋到耻骨上缘阴毛边际(气冲穴),横入髋关节(环跳穴);一支从足背(临泣穴)分出,沿第1~2跖骨间到大拇指甲后(大敦穴),交与足厥阴肝经。主掌脏腑:胆主治病症:头侧、目、耳、咽喉、肝胆等部位的病症。4、肝经对应胆经行,循环分泌掌控中;&&肤色发青腰疼痛,眼圈发黑有痛经;&&眼球发干眼屎多,肝火旺盛有罪行;足厥阴肝经艾灸法&&&&&&足厥阴肝经负责血液循环,主治“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本经异常变动就表现为: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肿胀,严重的则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没有血色。【经脉循行路线】&&&&&&足厥阴肝经起于脚大指外侧的大敦穴,沿脚背内侧向上,上行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到达腹部,从乳房下方的期门穴进入体内的肝胆后分为两支,一支经过胆,横隔穿过胸部,沿喉咙,向上进入鼻咽部,连接眼睛,向上到达头顶与督脉交会。另一支,从肝到肺,连接手太阴肺经。主掌脏腑:肝主治病症:肝、胆、妇科、足背、下肢内侧及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肝经后面是肾经,距离不远两指空;&&分泌系统掌控中,尿量稀少还尿频;&&眼袋眼皱足下冷,下肢肿胀善惊恐;&&经前腰酸背又痛,脸上出斑心发惊;&&记忆下降无睡梦,症状不通慢慢通;足少阴肾经艾灸法&&&&&&足少阴肾经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主治: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足小趾下,斜行于足心涌泉穴,出行于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进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缘,至腘内侧,上股内侧后缘入脊内,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其直行主干从肾分出,上行,穿过肝和膈肌,进入肺,沿喉咙,到舌根两旁。其分支从肺中分出,络心,注于胸中,经气于此处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主掌脏腑:肾主治病症:头项、眼部、腰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及呼吸系统、消化道、泌尿系统疾病。6、肾经对应膀胱经,泌尿骨骼掌控中;&&小便发黄膀胱痛,尿路发炎讲卫生;&&四肢无力后背痛,痔疮难坐肩颈痛;足太阳膀胱经艾灸法&&&&&&足太阳膀胱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长的经脉,其异常变动表现为:头重痛,眼睛要脱出,后项像被牵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断,股关节不能弯曲,腘窝好像凝结,肠肌像要裂开;还可发生外踝部的气血阻逆,如厥冷、麻木、酸痛等症。【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到达腰部,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腘窝中。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下行至髀枢,经大腿后侧至腘窝中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交于足少阴肾经。主掌脏腑:膀胱主治病症:头颈、眼部、腰背、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及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疾病。7、胃经位于胆经前,三指距离到经中;&&口腔糜乱牙肿痛,口干口臭腹胀痛;体热打嗝喜食冷,大便干燥且不通;足阳明胃经艾灸法&&&&&&足阳明胃经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鼻翼旁(迎香穴),挟鼻上行,左右侧交会于鼻根部,旁行入目内眦,与足太阳经相交,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挟口两旁,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到大迎穴处,沿下颌角上行过耳前,经过上关穴(客主人),沿发际,到额前。主掌脏腑:胃主治病症:消化系统、五官、咽喉、下肢运动障碍等。8、胃经对应是脾经,免疫神经掌控中;&&胃胀打嗝排气空,呕吐难耐肋下痛;&&曲张平血低血压,风湿还有关节痛;足太阴脾经艾灸法&&&&&&足太阴脾经失调主要与运化功能失调有关。足太阴脾经主治腹胀、便溏、下痢、胃脘痛、嗳气、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等。【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脚大趾内侧端的隐白穴,向上经过内踝的前缘,沿小腿内侧向上,再沿大腿内侧前缘,进入腹部分为2支,体内线走向脾,胃深处,与手少阴心经交汇。体表线运行到腋下后,又分为2支,1支至于胸部的大椎穴,1支进入体内到达舌部。主掌脏腑:脾胃主治病症:脾胃病,妇科病,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9、食指腋窝大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它要不痛腹胀痛;&&便秘口干肩颈痛,体热痔疮加头痛;手阳明大肠经艾灸法&&&&&&艾灸手阳明大肠经可以治疗口干、鼻塞、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以及经脉所到之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主掌脏腑:大肠主治病症:五官、咽喉、皮肤、消化系统、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10、胸到拇指为肺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呼吸免疫掌控中,缺水敏感鼻不通;&&&体热出汗背有痘,干燥痰多下咽痛;&&&感冒发冷体内空;手太阴肺经艾灸法&&&&&&手太阴肺经以肺为中心,肺是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中医认为肺的功能包括了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朝百脉,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艾灸手太阴肺经可以治疗胸部满闷、咳嗽、气喘、耳鸣、鼻血、扁桃体发炎、锁骨上窝痛、肩背、上肢前边外侧发冷、麻木酸痛等症。此外,对皮肤瘙痒也有一定的疗效。【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中焦,向下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上口穿过膈肌,入属肺,从肺系横行出于胸壁外上方,出腋下,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过肘窝入寸口上鱼际,直出拇指桡侧端少商穴。其分支从前臂列缺穴处分出,沿掌背侧走向食指桡侧端,经气于商阳穴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主掌脏腑:肺主治病症:呼吸系统及五官疾病11、心到小指为心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循环系统掌控中,胸口沉闷与头痛;&&&心烦失眠也多梦,肩与前胸多疼痛;&&&目赤颧红口干燥,血液不良喜安静;&&&心事过多压力重;手少阴心经艾灸法&&&&&&手少阴心经支脉从心系上夹于咽干,心经有热则咽干。手少阴心经主治:心胸病、头痛、眩晕、精神病、失眠、忧郁等症。【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心中,出属心系,内行主干向下穿过膈肌,联络小肠;外行主干,从心系上肺,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后缘,过肘中,经掌后锐骨端,进入掌中,沿小指桡侧至末端,经气于少冲穴处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支脉从心系向上,挟着咽喉两旁,连系于目系,即眼球内连于脑的脉络。主掌脏腑:心主治病症: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12、小指肩窝小肠经,手臂外侧属阳经;&&&消化神经掌控中,太阳耳部会疼痛;&&&经前腹胀后脑痛,后背肩胛至背痛;手太阳小肠经艾灸法&&&&&&手太阳小肠经联系心脏、小肠,促进水分与养分的吸收,因此本经腧穴主治“液”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本经异常变动表现为:咽喉痛,颌下肿不能回顾,肩部痛的像牵引,上臂痛的像折断。【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手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手背、上肢外侧后缘,过肘部,到肩关节后面,绕肩胛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沿食道,穿过膈肌,到达胃部,下行,属小肠。其分支从面颊部分出,向上行于眼下,至目内眦,经气于睛明穴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主掌脏腑:小肠主治病症: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症。13、胸到中指心包经,手臂内侧属阴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循环差异血管病;&&&心跳过快还便秘,心烦目赤上肢痛;手厥阴心包经艾灸法&&&&&&手厥阴心包经多血少气,气血物质的运行变化是由气态向液态的散热冷降变化。手厥阴心包经发生病变会出现手心热、肘臂屈伸困难、腋下肿、胸胁胀闷、心痛、心烦、面红、目黄、喜怒无常等症状。【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向下穿过膈肌,络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分出,出胁部当腋下3寸处天池穴,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肢内侧中线入肘,过腕部,入掌中,沿中指桡侧至末端中冲穴。另一分支从掌中分出,沿无名指尺侧端行,经气于关冲穴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主掌脏腑:心包主治病症: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症。14、无名至肩三焦经,手臂外侧属阳经;&&&分泌循环掌控中,免疫下降忧郁症;&&&疲倦易得慢性病!手少阳三焦经艾灸法&&&&&&手少阳三焦经上的穴位主治“气”方面所发生的病症,本经异常变动灸表现为:耳鸣、耳聋、咽喉肿、喉咙痛。【经脉循行路线】&&&&&&本经起于无名指尺侧端关冲穴,向上沿无名指尺侧至手腕背面,上行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向上至肩部,向前行入缺盆,布于膻中,散络心包,穿过膈肌,属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缺盆,至肩部,左右交会并与督脉相会于大椎,上行到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其另一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外眦,经气于瞳子髎穴与足少阳胆经相接主掌脏腑:三焦主治病症:头、目、耳、颊、咽喉、胸胁病和热病。&&&&&&&&&&&&附完整十四经络子午流注图分享:&&&&2喜欢0赠金笔前一篇:后一篇:评论&发评论验证码:&&
匿名评论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前一篇后一篇&&
馆藏&25550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艾灸治病大全 附:温灸常见穴位图*
我的图书馆
艾灸治病大全 附:温灸常见穴位图*
乳腺增生,艾灸取穴:选取阿是(乳房肿块处)、肩井、天突、肝俞、三阴交。经前症重加太冲;经后症重加太溪。还可以配合应用一些鹿角胶之类的“补气药”,可行血中之气,因而治乳疾效果最好。
每天艾灸一次,每次每穴10-15分钟。10天为一个疗程。用隔姜灸或艾条灸。
肿瘤,用艾灸可以扶正,增强免疫功能,取穴中脘、关元、膏肓、足三里。
中医管各种癌症叫癥瘕,癥瘕初是“气”产生的阶段,始是“形”产生的阶段,素是“质”产生的阶段。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是从无到有,经历了无邪、有邪气、形变、质变的过程。症瘕描述的就是疾病从无形的邪气发展到了有形的积聚,并即将质变成癌岩的阶段。所以根除症瘕,其实就是防患于未然。
导致癥瘕的发生多是:情志郁结、饮食不节或外感六淫之邪等导致致病因素,以致机体阴阳失调,脏腑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气血运行失常,气滞血瘀、痰凝邪毒等而发生此病。
临床表现:体内结块,固定不移,同游定处。病久面暗消瘦,纳减乏力、舌质淡紫、舌光无苔,脉细数。
治疗:扶正补虚,祛瘀排毒。
取穴:神阙、关元、足三里。
方法:用四眼盒艾灸在腹部的神阙和关元部位行大面积艾灸,每次腹部穴位大约艾灸20-30分钟,足三里用单眼艾灸盒每穴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或隔天一次。
这样艾灸10余次后,你的机体免疫力会有一个提高,相继会带动其他症状的消失。
声带小结,可以在少商和商阳点刺放血,然后再在大椎穴点刺2-3下,拔罐放血后,在此艾灸15-20分钟。
便秘,可以艾灸天枢和足三里。这两个穴位都是胃经的穴位,对机体具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如泄泻时艾灸天枢会止泻;便秘时艾灸天枢又能通便。
虚证,用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治疗一段时间也会有疗效的。
用铺灸治疗背痛可以主一身之阳,调整人体的正气,使病邪不会在嚣张。用铺灸调动体内的元阴元阳,疏通经络。真气动力才可能增强,病情才能痊愈。
背痛,治疗:先用铺灸的方法调动一身之阳。
方法:1.先把大蒜捣碎成泥,大约要100-200克大蒜泥。
2.用一条纱布,从大椎穴铺起直到长强。然后把大蒜均匀地扑在纱布上的脊柱中,厚度约3-4mm。宽度约30mm。
3.把艾绒放在蒜泥上,然后用香火分段点燃艾绒,分段点燃。这时,烟和火都很旺盛,嘱病人一定要咬牙挺住。这个铺灸很容易成为化脓灸,如果实在坚持不下来,可以两个人一起把纱布托起。在放下,在托起。如果嫌铺灸过长,可以一段一段地铺灸,先从上到下进行。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强直性脊柱炎,对于总是背痛的人做铺灸也是很好的方法。
没有化脓灸的铺灸可以三天一次,(因为蒜泥也会导致皮肤起泡)。已经化脓灸的椎体可以10-15天一次,主要看化脓灸的部位预后情况。没有做过铺灸的,可以先尝试在大椎到胸十二算一段,胸十二到长强算一段,这期间也可以分为三段,总之这些灸法都要看施灸者和被灸者对灸法和耐受程度。
开始施灸的时候,做的长蛇灸不要太粗,要逐渐适应。长蛇灸太粗就会很烫,被灸者就会有忍受不了的时候,而造成施灸者手忙脚乱。如果化脓了在铺灸是很痛苦的,这时在放上蒜泥会杀洌洌的疼痛。
2、艾灸中脘、关元、足三里,这些是辅助艾灸治疗,主要都是调动体内的阳气升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阴阳失和,引阳扶正是治疗之本。
放血疗法治疗背痛,。刺血疗法适应症比较广泛,中医的所谓实热证、痛证、瘀证等,均适宜刺血。对一些诊断不明,检查不清的病症,也可对症刺血治疗。还有一些久病不愈的宿疾,屡服药物和其他治疗方法无效者,亦可行刺血治疗。如果你一次的刺血量不足20毫升,那么你可以隔天一次。如果你刺血的量每次在100毫升,那么在一个月内,只能刺血2次-3次。如果你一次刺血量在200毫升,那么你就可以三个月刺血一次,或就这一次的刺血,就足以把多年的宿疾排除。刺血疗法可以疏通经络、活络止痛、活血化瘀、消肿散结、醒脑开窍、镇静安神、清热解毒、驱邪安正、和血养血、美容养颜等。
放血疗法,看准血络,点刺放血。看准血络后,点刺放血,任由血自流,等到血不流的时候,用拔罐器助力拔血。大约放血50毫升左右-100毫升左右。
“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意思是说,如果痹症久治不愈,特别是按常规治经的方法治不好的,应该注意观察疼痛的部位有没有血络,如果有血络,说明此病已经入络,应该将这些络脉点刺出血,络脉通了,疼痛也该好了。治疗方法也很简单,只要仔细把这些络脉点刺出血,病人的疼痛往往就会缓解。”
宫颈炎,艾灸关元、子宫、八髎穴和三阴交即可治疗。方法:用多眼艾灸盒在腹部大面积移动艾灸,主要在小腹部和后腰部,每天艾灸时间不低于(前、后)1个小时。
鼻炎,迎香、印堂、太阳、和肺俞。根据自己不同的症状,在这几个穴位的基础上加减。艾灸取穴:关元穴 、 足三里 、 迎香、 印堂、太阳 、合谷
腰椎间盘突出,在腰部取穴居多,主要是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和腰部的痛点治疗、 环跳,委中、 肾俞 、大肠俞 、腰阳关、 阿是穴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在腰部做移动艾灸,如果出现通窜的感觉,或通窜不到位,那么就在通窜不下去的位置接续艾灸,使通窜进行到底。也就是通络。
感冒头痛,以足少阳胆经为主出现偏头痛,还有稍微的咳嗽。我就用艾灸,先灸大椎近半小时,然后艾灸太阳10分钟,又艾灸头部的完骨、头窍阴、率谷、大约一天灸了三次。
少商和商阳穴放血,又艾灸,从迎香穴到印堂穴到太阳穴,在灸百会。
咳嗽,我建议她做个穴位注射,在天突穴和肺俞穴注射鱼腥草,这种治疗很快,确对于咳嗽有很神奇的疗效。
方法:点燃一根艾条,从迎香穴开始,沿鼻梁上行到印堂穴,在印堂穴多停留一会,在沿眼眉到太阳穴,这样反复多次,直至灸到皮肤潮红,鼻子不是有很热的感觉,反而感觉有些凉,我认为这就是灸透了。这样的效果此时最好,基本是一次搞定。如果一次不好,第二天再来一次。
跟腱炎,在跟腱炎痛点放置直接灸2-3个,点燃,每次艾灸10状左右。(最少放置2次)。还可以在跟腱炎的局部用隔蒜灸的方法,最好用独头蒜,把蒜切成1元钱硬币厚的片,上面用牙签扎上眼,上置艾绒,放在跟腱炎的痛点施治。隔蒜灸是用蒜作为一种间隔物而施灸的一种方法,为什么要用大蒜呢?大蒜辛温喜散,有消肿化结,拔毒止痛之功,取独头蒜横截厚一分,扎眼上置艾绒点燃施灸。每次施灸5-10状不等。可以起到活血化瘀,消炎止痛之目的。
再就是温和灸了,可以手持艾条或用单眼艾灸盒,每天对准施灸穴位艾灸20-30分钟。然后在用小的按摩工具(如甲虫按摩)艾灸后在局部按摩,这样会很快促进活血化瘀的目的。还可以在局部先喷射红药或白药,然后在艾灸,艾灸后自己按摩。
妇科病,关元、子宫、归来、八髎穴和三阴交。方法:可以用直接灸的方法,也可以用温和灸的方法还可以用隔姜灸的方法。工具:关元,子宫,归来这几个穴位都在腹部与小腹部。可以用三眼艾灸盒做移动艾灸,每天40分钟左右,三阴交,可以用单眼艾灸盒双侧同时艾灸。子宫穴是奇穴,在中级和曲骨之间旁开三寸左右艾灸,就可以灸到子宫穴。
近视眼,艾灸治疗近视眼以眼周围穴位为主。眼部温灸器艾灸。患者取座位或卧位,用眼部温灸器里面放置专用艾条点燃,可以在眼周穴位来回艾灸,自己感觉微热或周围皮肤潮红,然后艾灸睛明、鱼腰、瞳子髎、四白、每穴艾灸3-5分钟。然后可以用单眼艾灸盒艾灸风驰和大椎穴。每天艾灸一次,10天为一个疗程。
【需要注意】在艾灸期间,不要过度用眼,免得疗效不佳。
前列腺炎,可以艾灸关元和曲骨还有八髎穴,膝盖疼痛可以局部艾灸。
“八字治疗法”中的八个字是:“阴阳、相对、平衡、反应”。
“八字治疗法” 中所说的“阴阳”有三个层次的概念:
<font color="#)方位概念;<font color="#)生物电的概念;<font color="#)人体的阴阳总概念。
现仅就方位的概念作一说明:
A 上阳下阴
B 背阳腹阴(即后阳前阴)
C 左阳右阴
D 外阳内阴
E 四肢中,手掌连胳膊肚面为阴,足背顺连腿前为阴,反之为阳。
以上方位阴阳的论述均可在内经中找到出处,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第四”有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
“相对”的总原则是“阴病阳治、阳病阴治”,分述如下:
A 上病下取
B 下病上取
C 左病右取
D 右病左取
E 后病前取
F 前病后取
G 内病外取
在“八字治疗法”中,病点与治疗点之间必须同本体的中心点是一个垂直线。无论是一个椭圆体还是一个长方体,在本体总面积中,必须形成一个1/2的平衡相等的各半面积。
在“八字治疗法”中,在找准基本平衡点后,在基本平衡点处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洗,即可出现不规则的红点或红块状,它就是“八字治疗法”的反应区或反应点。在这些反应点或反应区最明显的中间施针,就可以得到明显的治疗效果。
“反应”在“八字治疗法”中的应用非常重要,一般只要定位准确,刺激适当,往往效如桴鼓。
口苦,使用维生素C片,对任何原因的口苦症都有效。
 维生素的用法是每天三次,每次2~3片,放舌下含化,一般说来,轻度的口苦只要服药2~3次就可消失。即使是重的口苦症,连续服药3~4天也能解决问题。
乳腺增生,艾灸局部阿是穴和三阴交,每天艾灸1-2次,每次双乳40分钟以上。
痛经,灸关元、中级、子宫穴、三阴交。
坐骨神经痛,这样的疾病多由腰痛而引起。如果艾灸,就重灸肾阳虚、环跳、委中穴悬钟穴最好委中穴放血。按摩以足太阳膀胱经为主。
肩周炎,针灸治疗肩周炎多取穴条口透承山,用三寸针,取透穴直刺。视老人家体质,决定针灸的补泻手法。在针灸期间,你一直用手法运针,然后叫老太太自己动肩,抬臂、够背。这是一种方法,这叫动针疗法,就取一个穴位也是单穴疗法。二是:你可以针灸肩峰部位、臑俞、秉风、肩贞、曲池、外关。可以针灸后拔罐。三是:按摩,这是以上述穴位为主。四是刮痧:主刮缺盆、中府、天柱、肩井、肩髃、肩贞、曲池外关,主刮小肠经和大肠经。若经脉失养加刮肩内陵、肩外陵、阿是穴,以挂起痧为度。
主要是疏风散寒、温经通络、活血化瘀、强经壮骨。五是:功能锻炼。
宝宝,灸肚脐足三里关元穴涌泉
小儿得艾灸之温煦,表现得异常安静,特别是灸大椎、肺腧、风池、三个穴位,十五分钟内就会入睡。
低热发烧,一般肝热病的,肝气上逆,则见头疼眩晕,这是因为热邪循肝脉上冲头部所致。治疗时应刺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阳胆经。放血疗法:在耳尖部常常会看到一些血络,如果血络不清,可以用酒精棉球反复擦拭就会看到血络,这时用三棱针对准血络快速点刺,如果点刺准确,会很快有血液流出,让其自然流,等到不流的时候,用双手协助,挤出血液,一般出血3-10毫升为宜。耳穴也是十二经脉,十五络脉气血灌注的部位,他和人体的经络密切联系。
督脉走罐:太阳为一身之阳,主一身之表。所以太阳首先感受风邪的侵袭,督脉也是总统一身之阳,督脉之“督”,有总督的意思因这条经脉循行于背部脊柱正中,有总督全身阳经的作用。邪气之所以侵入人体,就是因为阳气不足,正气先虚。治疗取大号拔罐器,在后背督脉处涂上凡士林油或家用香油,从大椎穴开始,顺着椎体推下来到长强结束,反反复复多次,直至皮肤潮红,方才奏效。一般这样治疗后,会感觉神清气爽,热、很快就会褪下来。
孕无经,针灸取穴:董氏奇穴的妇科穴、还巢穴加三阴交和脐针的坤位、坎位。坤主脾,脾统血。坎主肾。
妇科穴:在大拇指第一节之外侧。
主治:子宫炎、子宫痛(急、慢性均可)、子宫肌瘤、小腹胀、妇人久年不孕、月经不调、痛经、月经过多或过少。
取穴:当大拇指背第一节小侧,计二穴,取穴采三分点法。
本穴为妇科常用穴,效果显著。配内庭治痛经极有效。配还巢穴,治疗不孕症效果极佳。还巢穴:在无名指中节外侧,(靠近小拇指之侧)正中央。
主治:子宫痛、子宫瘤、子宫炎、月经不调、输卵管不通、子宫不正、小便过多、阴门发肿、安胎。
取穴:取无名指外侧,正中央点是穴。
手术:五分针,针2-3分。
说明及发挥:还巢穴位于阴掌无名指第二节E线上,仅一穴,取穴才二分点法,即无名指第二节靠近小拇指之侧黑白肉际中点。本穴位于无名指,与三焦经有关;透过理三焦、疏肝胆之作用,治疗妇科病变颇有效验。你还可以用艾灸的方法,教会病人自己每天艾灸隐白、三阴交、子宫穴、关元穴。
支气管哮喘1. 艾灸疗法:在天突穴和双肺俞穴每天艾灸2次。一次用艾条熏烤。一次用姜片,把姜片切成3MM的片状,然后再用锥子把姜片扎若干眼,这是在放艾状,同样是三个穴位,每次灸艾状3-5状。每次每穴10分钟。连续灸20天为一疗程。直至灸之皮肤潮红。
2. 刮痧疗法:(1)取穴(图5-24);项从刮、肋隙刮、项三带、骶丛刮、膻中刮、尺泽、内关、足三里。咳嗽加天突刮,鱼际;痰多加三脘刮,丰隆。
(2)运板技巧:首刮项从刮、项三带、肋隙刮、内关以定喘。四肢部应尽量拉长刮拭,对内关、尺泽应重点加强刺激。
(3)刮痧每三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
(4)你试试上面我说得方法,只要坚持治疗,一定会有一个好的疗效。
支气管哮喘用艾灸治疗应该说,效果还是 很好的。
方法:在背部及腰骶部为高发区,这些多发在风门、肺俞、至阳、次髎、命门、肾俞、腰阳关、关元俞、神阙等区域。
操作:先用两根艾条一起在这些穴位,从上到下逐步艾灸一遍,这个时间大约是5-10分钟左右,再有气感明显的穴位要多停留一会,这个手法是以激发经气为主,温热局部气血,开通经络。
1、风门:用双眼艾灸盒在此处艾灸,患者自觉热感透至胸腔,并传到上肢,灸治感传消失。
2、至阳、次髎穴也是用双眼艾灸盒在这些穴位来回移动,一热感透至胸腔并沿督脉向上传导,灸至感传消失。
3、肾俞、腰阳关、关元俞、命门这些穴位整体施灸,使患者感觉热透至深部,并扩散整个腰背部并向下肢传导。还要以,穴位敏感部位艾灸,这样会气至病所而达到气至而有效。
4、艾灸神阙的时候,可用单眼艾灸盒放在神阙穴上,待有温热或很热的时候,可以在脐周移动,以达到热感透至胸腔和整个腹部。
痹症,畏寒怕冷,1.艾灸的方法,用艾灸来改善你的整体免疫功能,艾灸关元穴、足三里、和大椎穴,先从扶阳做起,经文中对于灸法的治疗范围和原则有着明确的记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阴阳具虚,火自当之;经陷下者,火则当之;经络坚紧,火所治之,陷下则灸之;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穴位取法】:由脐中心至耻骨联合上缘,作为五寸,仰卧,当脐下三寸处。
【主 治】:诸虚百损,四肢厥冷,六脉微细,真阳欲脱,中风脱证,失眠,奔豚,寒邪入腹,水肿腹胀,疝气,虚痨咳嗽,潮热,咯血,大小便失禁,溏泻,便秘,尿频,遗尿,遗精,阳痿,白浊,闭经,不孕,癃闭,便血,尿血,少腹瘀血等。
《医说》“若要安,三里常不干”。
养生灸,不仅可用于防患于未然,治未病,治未乱,抗早衰,而且亦用于治已病,治已乱。
【效能】壮元阳固虚脱,培补元气,回阳益阴,调和营卫,延年益寿,抗衰防疾。
为什么艾灸法,能壮阳气呢?艾炷之连续燃烧,使温热之气由肌表透达经络,又因经络和脏腑相互联系、络属之关系,致使通达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循环全身。明代龚居中在《痰火点雪》中说:‘灸法去病之功难以枚举,凡虚实寒热,轻重远近,无往不宜。’可见灸法治病之广。几十年来据临床上的实践,很多病均适宜用灸法。
也可以采用中药熏蒸的方法。中药熏蒸又叫中药汽疗,中药导药 用中药汽熏蒸人体来治疗或健身的一种外治疗法。药汽的温热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毛细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及淋巴液的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使周围组织营养得以改善,药汽的温热刺激还使毛孔开放,全身出汗,让体内“邪毒”随汗排除体外,既扶元固本又消除疲劳,给人以舒畅之感;中药熏蒸可适应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痛、脊柱炎、痛风、骨关节疼痛、骨刺引起的疼痛、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慢性软组织损伤、骨伤后期功能恢复、银屑病、皮炎、湿疹、痤疮、硬皮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皮肤瘙痒症、感冒、神经衰弱、失眠、慢性肠炎、胃寒痛、肾病尿毒症等疾病。
痹症,艾灸治疗:取穴:大椎穴、身柱、肾俞、腰阳关、曲池、外关、昆仑、丘墟、太溪。
配穴:行弊加肝俞、膈腧;痛弊加关元、肾俞;着弊加足三里、阴陵泉、脾俞;热弊加大椎、曲池。
灸法:每穴用艾条悬灸5分钟,每天一到两次。还可以用艾状,每穴放2-4状,每天一到两次 。也可选用艾灸盒温和灸,这样艾灸比较方便。
痔疮,也可以这样炙,我曾经告诉一例患痔疮的朋友。首先要买一个中间带眼的塑料小凳子,然后洗干净屁屁,坐在一个中间有眼的塑料小凳上,把艾条对准那个眼肛门对准小凳子的眼。在灸之前,要把屁屁洗干净,肛门直接坐在小凳上,对准眼,就可以灸了‘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左右。大约10几次,她就好了。
小儿遗尿是指3岁以上的孩子在睡眠中不自觉的排尿的一种疾病。
【治则】培元补肾
【取穴】小儿遗尿如果用艾灸的方法也很好。可以艾灸关元穴、肾俞、外关、三阴交
【灸法】可以艾条悬灸、温和灸或艾灸盒艾灸,每天一次,每穴5分钟。
功能性子宫出血,艾灸取穴:隐白、 三阴交、 中极 、次髎、虚者加关元。
灸法:隐白最好用小艾状灸7-10状,其他穴位用艾灸盒或艾条悬灸每穴10分钟。隐白为足太阴脾经穴位,为井木穴,可启闭开窍,收敛止血。《针灸大成》中记载隐白治疗“妇人月事过时不止”;《保命集》云:“崩漏症宜灸隐白”。虚者配合艾灸关元穴,以补虚状元,温中止血。
《普济方》中记载了许多治疗崩漏的灸疗处分,如“治崩中带下,穴针灸中级”、“治漏胞,下血不禁,关元灸两傍三寸百状”“治白崩及血伤,带下赤崩,灸小腹横纹。当脐孔直下百状”等。任主胞胎,脾主统血。故取穴以任脉和足太阴脾经穴为主。
膝关节疼痛,可以选择艾灸盒艾灸治疗:也可以用自贴式艾粒直接放在疼痛部位或感传点艾灸治疗。
<font style="FONT-FAMILY: 宋体,SimS FONT-SIZE: 21px" color="#、艾灸盒治疗:用单眼艾灸盒或双眼艾灸盒或自己手拿两根艾条在疼痛或肿胀的部位开始艾灸,在膝关节周围和局部压痛点和肾俞穴等部位。如果有热感或微热感并能顺着经络感传,并向四周扩散,这是气至而有效。并观察气至点是否有感传?是否有接续的感传。肾俞穴,用两根艾条分别在双肾俞穴施灸,患者可感觉热感向四周扩散并传至下肢,部分患者可感觉传至膝关节。若感传不能达到膝关节,可以再点燃一根艾条放在所感传到的远端接续感传。以膝关节,肾俞为主要艾灸穴位,并观察感传路线,做好接续感传。
<font color="#、用自贴式灸粒,把两个或三个自贴式灸粒直接贴在疼痛点或肿胀部位,一次性点燃,每次联系艾灸2-3次。在肾俞穴也是这样的。感传的性质,判断以温热,酸、麻、胀、凉等
3、对于艾灸的施灸部位,可以根据你自己的疼痛部位为腧穴,这就是以痛为输或以感传为腧、或以 温热,酸、麻、胀、凉等 为腧,为艾灸点。艾灸不一定要求穴位准确,主要是有感传,就是我们针灸所说的气至而有效,艾灸也是,有这些感觉也是气至而有效。
<font color="#、艾灸后最好按摩患处或顺着经络按摩,每个人的不适感都不同,这些要根据自己的不适,按摩腿部的足三阳或足三阴的经络。
黄褐斑(1)从大椎穴开始,最好先用一次性点刺针,在大椎穴点刺3-5下,然后放血3-5毫升后,在此艾灸治疗15-20分钟,用单眼艾灸盒即可。还可以艾灸神门和涌泉穴,把睡眠调整好了,你就会精神焕发,神采奕奕。关元穴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艾灸,时间在30分钟左右。辅助穴位可以取肾俞、命门、 也是用三眼艾灸盒或四眼艾灸盒,时间在20-30分钟。艾灸取穴以中脘,神阙,天枢和足三里为主,这些穴位多以调整消化和吸收为主。用一个三眼艾灸盒和四眼艾灸盒即可涵盖这些穴位,可以艾灸30分钟。剩下就是在局部施灸10分钟左右,我们也叫阿是穴施灸。
(2)转手关节和脚关节,每天转300下。能调动全身十二条经的原穴。原穴本来就是各条经络相通的接口。这一转,堵塞不通的经络瞬间接通,有许多人表里经,子母经交接不畅,如肝胆为表里,胆经是肝经排浊气的出口,若交接不畅,浊气就会堵在肝经里,肝必会受到损害。肝经属木,心经属火,木为火之母,二者为母子关系。若两经交接受阻,必然会形成木不生火的情况,也就是所谓心脏供血不足。
此法既能解除肝斑,自然黄褐斑,面色灰暗等诸多面子工程也可一同解决了,看来还是一粒美容神丹。前两天,已经有网友反馈此法对足寒症效果甚佳。我也推荐给了几个睡眠不好的人,反映都说有效。
(3)取穴头面部按摩蘸少许按摩油或甘油等润滑剂在头面部百会、四神聪、太阳、睛明、攒竹、鱼腰、丝竹空、瞳子、承泣、迎香、颧穴位采用泻法进行按摩。以点、按、揉手法为主。每次30min,都做到面部泛红,使患者自觉面部微热感为止。
取穴拔罐嘱病人俯卧,暴露肩背部,在背部背俞穴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胃俞实施罐法。选用4号玻璃火罐进行闪罐,当罐体发热后迅速进行滚罐,闪罐、滚罐交替进行,穴位刺激约20~30次,然后在背部均匀涂抹液状甘油等润滑剂,实施游走罐。先从督脉推罐,往返7~10次,再沿脊柱两侧旁开1.5寸的足太阳膀胱经推动大椎、肺俞、膈俞、心俞、肝俞、胃俞各俞穴,吸力以病人能耐受为宜。但吸力不能太小,否则刺激量不够,达不到罐法的驱邪排毒作用。随着罐体的移动,相应脏腑的背俞穴上产生明显的罐痧,循经推罐反复数次,至皮肤潮红为止。然后进行摇罐,螺旋式地上下推动往返7~10次,最后在相应的穴位上着罐,留罐6~10min。嘱病人平卧,在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关元,着罐15~20min。每周2~3次,10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22例均治疗2个疗程。
中医学认为,黄褐斑的发病与肌体脏腑功能失调有关,肝郁气滞、肾精亏虚、脾虚湿阻导致阴阳不调,气血失和,气滞血瘀,经脉不畅,气血不能上荣于面而致黄褐斑。而通过火罐刺激背俞穴,起到振奋阳气[1],排毒祛湿,温经通络,舒肝解郁,促进代谢的功效;大椎穴为诸阳之会,可以除阳经之热;肺主皮毛,肺俞穴可以治疗皮肤病变;膈俞为血之会,拔罐刺激可以去除血之郁热,肝主疏泄,取肝俞穴来调整肝之疏泄失常,胃俞以泄阳明经之热。天突、膻中、中脘、气海、关元可激发经气,疏通脏腑经络使各经脉气血运行通畅,拔膻中穴、气海穴可补益心肺、养心安神、增强免疫力;中脘可调理脾胃,气海、关元可补肾强身,从而达到肾气平稳,肝脾调和治本的目的。黄褐斑好发于面颊及额头部,均为阳明经之分野,故取头面部穴位按摩以泄阳明经之热,促进头面部血液循环,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总之,取诸穴实施按摩、拔罐,能加强调节内分泌功能,提高正常人的红细胞免疫功能[2],减少体内黑色素的分泌,逐步消退面部黄褐斑,促进皮肤康复。
子宫脱垂属于亦属阴挺、阴痔范围内。指妇女子宫下坠,甚至脱出阴道口外。症见子宫下垂或脱出阴道口外,甚则连同阴道壁或膀胱直肠一并膨出。多由气虚下陷,带脉失约,冲任虚损,或多产、难产、产时用力过度,产后过早参加重体力劳动等,损伤胞络及肾气,而使子宫失于维系所致。
艾灸取穴:百会、神阙、维胞、子宫、三阴交等穴位。百会可以隔姜灸,每次艾灸10分钟,每天一次,每次用1.5*1.5左右的艾状灸5状左右。其余穴位可以用3-4眼艾灸盒在腹部来回悬灸,这样治疗就比较方便了。三阴交可以用单眼艾灸盒固定到三阴交的穴位上艾灸,开始可以每天一次,5天后,可以隔天一次。效果你自己去体会,如果方法得当,在10天内肯定有疗效。
失眠艾灸涌泉穴。还可以艾灸肓募穴,用隔姜灸的方法,每次艾灸5-10状。主要调和阴阳,安神健脑。
肓募穴位于腹中,为脏腑气交通的重要穴位,灸此穴能调和脏腑气血,故可治疗失眠。
隐匿性肾炎可以艾灸腰阳关、肾俞、太溪、复溜和涌泉穴。每天一次,温和灸,每次30-50分钟。上述穴位可以补肾益气,利水消肿。说明:复溜本身可以益肾固表,利湿消肿;涌泉穴能交济心肾,两穴配合,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腰痛倒药,黄柏150、大黄150、杜仲150、续断150、牛膝150、丁香25、木香25、木通150、白芨100、血竭50、乳香150、没药150、羌活50、独活50、合欢皮100、自然铜50、骨碎补150、元胡25、红花100、肉桂50、土元50、当归尾150、川芎50、五加皮150、地龙50粉为细末,过80~100目箩。
用法:每人每次用30~50克滴入山西老陈醋5~8滴,然后加开水调成糊状敷于突出部,用场效应治疗仪导入或电热垫、电烤灯等仪器导药30分钟-1个小时。强度以患者能耐受为宜,每日一次或隔日治疗一次,十次为一疗程。委中,飞扬,昆仑,太溪穴,复溜穴,阳池穴
白带阴部瘙痒艾灸疗法:
带脉、气海、三阴交、足三里。肝胆湿热者加太冲、行间、阴陵泉,脾虚湿盛者加丰隆、脾俞、中脘、小肠俞,阴虚湿热者加肾俞、太溪、丰隆、行间。
方法:1.艾条悬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灸治1次,7次为1个疗。2.艾炷无瘢痕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5-7壮,每日灸治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3.温针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每次施灸15分钟,每日灸治一次,五次为一个疗程。带下病灸带脉和次髎有效果,若是湿热下注则加中极和下髎。
对于都是发汗的疾病,先补合谷,后刺复溜,可以发汗;先补复溜,后泻合谷可以止汗。
&温灸常见穴位图
灸身柱穴身柱穴属督脉,在项后第三胸椎与第四胸椎之间
身柱有理肺气,补虚损,解疗毒,宁神志的功效。&灸身柱能温补元阳,调和气血,促进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现代研究认为,灸身柱可以调节人的神经系统,可以防止神经衰弱,失眠症,头痛的发作,可以防止疲劳,促进肌体体力的恢复。灸身柱对小儿的胃肠道疾病,如消化不良,吐乳,泄泻,食欲不振等有防治作用。此外,对精神萎靡、夜哭,呼吸系统的哮喘、气管炎、百日咳、感冒、肺炎等都有防治作用。《养生一言草》载:小儿每月灸身柱、天枢,可保无病。&&&&◆灸大椎穴&大椎穴属督脉,在第7颈椎与第1胸椎之间,
大椎穴又名百劳穴,是督脉、手足三阳经、阳维脉之会,有“诸阳之会”和“阳脉之海”之称。此穴有解表、疏风、散寒,温阳、通阳、清心、宁神、健脑、消除疲劳、增强体质、强壮全身的作用,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大椎穴,可增加淋巴细胞的数量,提高淋巴细胞的转化率和E一玫瑰花环形成率,具有提高机体细胞免疫的功能。艾灸此穴,可用于老年人项背畏寒,用脑过度引起的疲劳、头胀、头晕,伏案或低头过度引起的项强不适、颈椎病,血管紧张性头痛等。&大椎穴还有明显的退热作用,艾灸大椎穴,能防治感冒、气管炎、肺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还可用于肺气肿、哮喘的防治。&&&&◆灸中脘穴&中脘穴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上4寸。
中脘穴有调胃补气、化湿和中、降逆止呕的作用。《甲乙经》载:“胃胀者腹满胃脘痛,鼻闻焦臭妨于食,大便难,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又载:“伤忧思气积,中脘主之。”《玉龙歌》说:“黄疽四肢无力,中脘、足三里。”实验观察发现,艾灸小白鼠“中脘”穴,能增加单核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艾灸中脘穴后能使胃的蠕动增强,幽门立即开放,胃下缘轻度提高,空肠黏膜皱襞增深、肠动力增强。艾灸中院有利于提高脾胃功能,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强人的抵抗力,对于胃脘胀痛、呕吐、呢逆、吞酸、食欲不振等有较好疗效。&&&&◆灸关元穴&关元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3寸。
该穴为小肠之“募穴”,足三阴经、任脉之会,一身元气之所在。别名“丹田”。《难经·六十六难》集注中杨玄操说:“丹田者,人之根本也,精神之所藏,五气之根元,太子之府也。”中医学认为,关元其部位为真阳所居、化生精气之处。艾灸关元能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元阳温暖,血液充盈,能培肾固本,补气回阳,通调冲任、理气活血。艾灸关元,能治积冷,男子疝气,梦遗淋浊,女子瘕聚,经产带下,诸虚百损。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关元可使血液动力学改变,对心肌具有正变力性作用,从而使得每博指数(SI)和左心室搏做功指数(LVSWI)稳定增加。艾灸关元还可改变动脉血氧运输量,有增加利用氧的作用,能增加机体代偿能力,防止缺氧加重和延缓休克的发展。艾灸关元可防治遗尿、尿频,隆闭、少腹胀痛,脱肛、疝气、遗精,白浊、阳痿、早泄,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崩漏、恶露不尽、不孕,中风脱证、虚劳赢瘦等。&&&&◆灸气海穴&气海属任脉,位于腹部正中线,脐下1.5寸。
灸气海有延年益寿、养生保健的作用。据们《旧唐书》卷一百六十五载,柳公度年八十余,步履轻便,当有人问其养生之术时,他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作喜怒,气海常温耳。”灸气海能生发和培补元气,滋荣百脉,益肾固精,保健强身,解除疲劳等。据《窦材灸法》记载:“上消病,日饮水三至五升,及心肺壅热,又吃冷物,伤肺肾之气……春灸气海,秋灸关元三百壮,口生津液。"认为灸气海能预防治疗糖尿病。日本代田文志(现代日本针灸学家)认为用艾灸气海可预防阑尾炎,他说:为顿挫阑尾炎而灸& 20~3O 壮。&现代研究认为:艾灸气海穴可防治下腹部疼痛、大便不通、泄痢不止,遗尿、遗精、阳痿、滑精,闭经、崩漏、带下、子宫脱垂,中风脱证、脘腹胀痛、气喘、疝气,失眠、神经衰弱、肠炎等。&&&&◆灸神阙穴&神阙(肚脐)属任脉经.又名脐中。
艾灸神阙穴,有温补元气,健运脾胃,固脱复苏之功效。现代研究发现,艾灸实验性关节炎大白鼠的神阙穴,其炎症区坏死程度及细胞浸润明显减轻,隔盐灸正常小白鼠的神阙穴,其杀伤细胞活性,在24小时内迅速升高,72小时至120小时复原,若间日连续灸,则活性升高可维持更长的时间。灸神阙还能治泄泻、便血及病后大便不通。据《窦材灸法》载:“肠癖下血,久不止,此饮食冷物,损大肠气也,灸神阙穴三百壮;虚劳人及病后大艾灸神阙穴,对泄泻、绕脐腹痛、脱肛、中风脱证、角弓反张、产后尿潴留、慢性腹泻、皮肤瘙痒、荨麻疹有效好的防治作用。&&&&◆灸足三里穴&足三里属足阳明胃经.位于小腿的前外侧,在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足三里是胃经的主要穴位.具有调理脾胃.健运脾阳,温中散寒,补中益气,调和气血.宣通气机,导气下行,补虚强身的作用。《甲乙经》载:“五脏六腑之胀,皆取三里,三里者,胀之要穴。”《外台科要》载:凡人年三十以上,若不灸三里,令人气上眼暗,所以三里下气也。《医说》羹:若要安.三里莫要干。《针灸大成》载:中风预防灸,若有中风先兆时“便宜急企三里绝骨四处,各三壮”,“春交夏时,夏交秋时.俱宜灸.常令二足(足二里)有灸疮为妙。《江间式心身锻炼法》载:“无病长寿法.每月必有十日灸足三里穴,寿至二百余岁。”现代研究认为艾灸足三里穴.能调节高血压病初期患者的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降血压的作用.能使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下降,可以改善血液出黏滞度.并有扩张血管,降低血液凝聚的作用,可以预防脑血管意外的发生。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消化吸收能力,改善铜、锌代谢.减少动脉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艾灸足三里,对消化系统的胃肠功能低下、食欲不振,消化吸收不良、急慢性胃炎、口腔及胃溃疡、胃下垂、腹泻、便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意外,对呼吸系统的感冒、肺结核,对泌尿生殖系统的尿频遗尿、小便不通、遗精,阳痿、早泄等也均有防治作用。艾灸足三里还能增强体力,解除疲劳,调节神经,有较强的延缓衰老的作用,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灸三阴交穴&三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千金要方》载:内踝上3寸绝骨宛宛中灸五十壮。主咳逆,虚劳寒损、忧恚,筋骨挛痛…疵气、痔血……凡二十二种病,皆当灸之也。《眼科锦囊》载:上睑低垂轻证者,灸三阴交。&现代医学认为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其他美容穴位&◆◆◆◆◆◆综上,腹部穴位是最多的,也是最集中的,建议大家使用随身灸盒或温灸盒+手工艾绒,这样灸的面积大,可以同时灸多处穴位。每个穴位一般灸5-10分钟,以各穴位皮肤潮红色为度。初次灸的朋友时间可以稍短一点,要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馆藏&3563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汉医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