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岁八个月宝宝爱出汗的幼儿,体重较轻,易出汗,好...

陪“先心病”宝宝一起战胜疾病 
  先天性,顾名思义,是一种天生的疾病,目前发病率在我国占0.8%左右。先心病若不能获得及时的治疗,一半患儿将在1岁前遗憾地离开人世;如果治疗时机得当,治疗手段规范,90%以上的患儿可痊愈。  先心病是怎么引起的?如何及时发现的病情?如何把握治疗的时机?带着诸多问题,记者来到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胸外科,请主任医师郑景浩教授来讲讲儿童的先天性心脏病。  原因很多,先天遗传是一个因素。  后天因素中被公认的有:  1.母亲怀孕期间被风疹、等病毒感染过。  2.怀孕头3个月,母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胚胎的发育异常,引起先天性心脏病。  3.感冒药物、电脑辐射等。  4.孕妇严重营养缺乏已经不多见了,但缺氧易被忽略。  孕期预防提醒:  1.孕妇应避免居住在新装修的房屋内,避免接触物质、放射性物质和强烈电磁波。  2.尽量避免使用药物,禁用高风险药物。  3.避免细菌和病毒感染。一旦感冒或者感染风疹、麻疹,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不要随意服药。  怎样发现?  先天性心脏病分青紫型和无青紫型两种。  青紫型先天性小儿心脏病患儿娩出后即出现颜面青紫、口唇发绀,容易识别。  无青紫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不易识别,早期主要表现有:  1.哭声低弱、无力。吸乳无力,吃吃停停,间息吸吮,常有溢乳和呛咳现象。  2.呼吸频率较同月龄儿明显要快,睡眠时更明显。患儿常过度哭吵,唇周可见到青紫。  3.易出汗,体重往往较轻,不够标准。  4.容易反复发生呼吸道及肺部感染。检查身体可听到心脏杂音(应尽早做心脏超声检查)。  治疗是否越早越好?  有些先心病的治疗越早越好,有的则需要等待数年方能实施手术治疗。从患儿适应手术的能力,配合术后治疗,不影响学业等方面作综合考虑,以3~6岁为最佳。但一定要结合具体的疾病和具体的人来决定。  譬如:大的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由于大量左向右分流,婴儿期反复肺部感染伴心力衰竭,单纯药物治疗难以控制,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必须及早完成手术,避免失掉良好的手术机会。一般I岁以内,甚至小于半岁。  2岁以内孩子,多是中小室间隔缺损,如果无临床症状,心电图显示对心脏影响不大,生长发育正常,可等到2岁后再决定手术。其中有可能自愈的室间隔缺损包括膜周型(直径小于5mm)、肌部型(直径小于5mm),大约30%~40%的膜部、肌部室间隔缺损可以随年龄增长自然闭合。  心脏手术存在不少并发症,甚至会危及生命,而且年龄越小,手术难度越大,因此对身体生长发育及心脏影响较小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小的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最好等到年龄大一点手术为宜。  法乐氏四联症手术的最佳年龄为3~6岁,如发生缺氧发作,便无年龄限制。青紫特别严重、肺动脉条件极差者,亦可考虑先做主动脉一肺动脉转流手术,以提供较充分的肺血流,促进肺血管发育,然后在1~2年内完成根治手术。  提醒:应带孩子到当地技术和条件比较好的医院就诊。现在超声检查已经普及,大多数医院都具备检查条件,能作出初步诊断。  暂不能手术的患儿,照护时注意什么?  避免感染  患儿容易感染肺炎和感染性心内膜炎,平时尤其要注意避免感染:  注意皮肤和口腔卫生,不去人群嘈杂的场所。  衣着适当,过多或过少都可能诱发感冒。衣着过多可使患儿  大量出汗,换衣不及时就容易感冒着凉。  感染扁桃体炎、肺炎等疾病后,应在医生指导下积极应用有效治疗,防止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  注意营养  先心病患儿常存在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现象,营养供给尤其重要:  尽可能母乳喂养,并配合高热量奶粉。病情严重的患儿,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鼻饲管喂养,以改善营养状况;也可采用夜间鼻饲与白天口服相结合的办法,锻炼其吸吮能力。  4~6个月及时添加辅食,早产儿和病情严重的患儿可适当延迟添加时间。1岁以后的孩子应注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切忌偏食。  提醒:  1.定期随访十分重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避免延误治疗时机。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因存在“自然闭合”的机会,定期随访可使医生及时发现患儿是否已经自然痊愈。  2.按时接种疫苗。一些家长认为先心病患儿不宜接受疫苗预防接种,这是错误的。患儿只要不存在感染、发热或严重心力衰竭,应按时接受预防接种,以防麻疹、水痘等传染病的发生。
摘自:   
更多关于“陪“先心病”宝宝一起战胜疾病”的相关文章
杂志约稿信息
& 南阳市网友
& 莆田市网友
& 金华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河北省网友
& 大连市网友
& 广东省网友
& 哈尔滨市网友
品牌杂志推荐
支持中国杂志产业发展,请购买、订阅纸质杂志,欢迎杂志社提供过刊、样刊及电子版。
全刊杂志赏析网 2015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个月宝宝爱出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