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学习中医医

【知盈医学课堂】每天更新医学视频。请牢记本站
当前位置:知盈医学课堂&>>&&>>&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视频
名称:中医儿科学
院校: &&主讲: & & &
人气:12208℃
等级:国家级精品
年度:2010年
状态:全集&
【中医儿科学视频观看小贴士】: 中医儿科学视频是由知盈医学课堂为您精心收集整理,免费在线学习。中医儿科学视频只提供在线播放不提供下载服务。
【优酷视频】点播列表 说明:无需安装任何插件,即可快速播放
中医儿科学视频课程介绍
&&&&&&本课程为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精品课程教学视频,全套视频共35集,由知盈医学课堂整理免费共享。
&&&&&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儿科学创建于1956年学校创建之初。学科创始人肖正安教授是全国知名老中医,吴康衡教授是全国知名中西医结合专家,博士生导师;本学科现有正高职称6人,副高职称7人;博士生导师3人,硕士生导师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本学科于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医学硕士学位授予点,1994年有博士生导师挂靠内科博士点招收中医儿科博士生。迄今已招收硕士生13届,毕业10届;博士生招收5届,毕业4届。
&&&&& 学科点在长期的学科建设中,以难治性肾病,肺系疾病,脾胃系疾病,小儿体质为主要研究方向,每个研究方向都已形成由高级职称专家牵头的学术梯队。近五年获部省级,厅局级等科技进步奖共5项,开发三类新药2个。目前承担各级科研课题1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1项。近五年共发表学术论文67篇,其中在各类学术刊物发表48篇,学术会议上发表19篇;出版学术专著共8部。本学科点是卫生部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理基地专业科室,负责完成国家下达的新药临床研究任务。本学科点参编各级所用《中医儿科学》教材,包括全国规划教材专科,本科版,教育部全国自学考试教材,研究生教材。其中参编参审的研究生教材《中医儿科学》被国家教委列为“九五”国家级重点教材。编写自用中医儿科急症教材,四川省中医儿科继续教育教材等为中医儿科的教材建设做出了贡献。本学科点还举办了3期全国中医儿科师资进修班及四川省中医儿科理论提高班等,为全国和全省培养和输送了中医儿科的学术骨干。
@友情提示:本网站为公益性站点,本网站所有内容均来源于快播,百度影音,优酷网,土豆网,乐视网等,相关链接已经注明来源。知盈医学课堂仅提供医学课程教学视频方面的信息和链接,教学视频内容版权归相关单位所有!&&
Copyrigh@ .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 &|&  自学中医刚满一年,去年这个时候无意中看到《思考中医》一书,对中医简直走火入魔,学习一年过程中,对中医的一些基本问题有一点理解,也看到了中医热养生热背后的一些隐忧。这个帖子将伴随我的学习过程不断更新。  请反对中医,否定中医的人勿在贴中谩骂,中西医之争由来已久,爱信啥信啥,中西医各有所长,有些中医治不了的西医很好解决了,有些西医治不了的中医一包草药搞定,这都是有目共睹的,没必要骂来骂去。中西医思维体系完全不同,对疾病的切入角度完全不同,代表着东西方最深层次的哲学观的差异。
楼主发言:10次 发图:0张
  1、养生热背后的隐忧  首先要讲的是养生。现有的养生书籍在理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大多都不顾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乱开方子,不少人养生养出一身病。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任何法子、方子用之不当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马悦凌的生泥鳅和张悟本的绿豆就不说了,武国忠的“春天有意催吐一两次,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让我实在崩溃,中里巴人提出的推腹、敲经也搞出不少失眠、便秘。吴清忠把“人体电压”都弄出来了,这是中医还是啥?倪海厦大力宣传中医让我敬佩,但是汉唐1、2、3...号和万元光盘出来之后让我思考他背后是否有巨大的商业运作。  借着中医养生热来牟利的人实在太多,将中医搞得乱七八糟,养生方法千奇百怪。热门养生书少看为好,天涯上不少经典养生贴倒是可以参考:  
正本清源——开帖谈谈养生观念  
养生的正确观念——调养脾胃就是补益气血!上
  @秋叶飞林 1楼
18:03:49  1、养生热背后的隐忧  首先要讲的是养生。现有的养生书籍在理方面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大多都不顾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乱开方子,不少人养生养出一身病。养生讲究阴阳调和,任何法子、方子用之不当都会对身体产生不良影响。  马悦凌的生泥鳅和张悟本的绿豆就不说了,武国忠的“春天有意催吐一两次,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让我实在崩溃,中里巴人提出的推腹、敲经也搞出不少失眠、便秘。吴清忠把“人体电压”都弄出来......  -----------------------------  你说的这几个都是被揭发出的中医骗子,然而貌似并不是中医自家揪出来的  于是你能详细解释下这几人宣扬的方法到底有什么地方是和中医理论相违的?  类似“任何方法,方子用之不当都是坏的”这样的说法是不是太含糊了,我是不是也可以用这个标准来套你推荐的那两个帖子?同样滴,假如我“用之很当”的吃泥鳅呢吃黄豆敲X经是不是就是对身体很有益处?那么马,张,武等人何罪之有?
  2、四大经典与经方时方  黄帝内经、金匮、伤寒、神农本草称为四大经典。最迟成书于汉朝。这里提一提经方派与时方派,经方派的经方即经验之方,用药精简,大多数被应用几千年之久,经受住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大多记载于伤寒金匮,在千金、外台亦有部分。时方是后世提取前人辨证思路,如八纲、脏腑等之后,再加上对中药归经的认识,自己创立出来治病的方子,方子大多药味很多。  经方派在文革期间几近消亡,代表人物有刘渡舟、胡希恕、宋孝志、陈亦人等,要成为经方家极难,对四大经典必须滚瓜烂熟。现在中医院校为使学生容易接受知识,对中药、辨证方法等进行了简化,对四大的阅读也降低要求,现在喊一个中医学生出来挑个伤寒金匮条文估计都背不出来。这就更不用谈方证辨治和经方加减了。  不是说时方不好,但只有时方家没有经方家是中医之不幸,经方一直是中医方剂根源,时方是汲取经方的养分才成长起来的。
  3、我的中医学习过程  中医源于易经,讲天人合一、阴阳调和、五行生克。以辨证论治作为治病依据。经络是中医特有的概念。  理不过黄帝内经学,法不过伤寒杂病论。学医是很苦的,自学中医更是非常之难,要走很多冤枉路。对于菜鸟来讲,一开始就抓起四大经典来学实在是极为吃力的,但在注家的帮助下,这其实也是入门最快方法。这样学起来不会偏离中医的本义。治病说起来就是祛邪淫,培正气。养生就是护正气,养正气,保持正气顺畅。正气包括气、血、津液等。正气不足,就来各种亚健康,正气不通,就会各种难受。这些都是简单的东西,却也是基本的东西。  我个人不喜欢从中医教材入手学习,那样很容易陷入到西医治病的思路上去。还有,现在很多人写了不少中医入门书,但是都是中医教材的普及本、简化本,其立意思路不理教材的思路。
  顶楼主,多普及点中医知识让我们这些中医爱好者少走弯路。也望以后能成长为良医。  
  武国忠的“春天有意催吐一两次,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  这二个 倒是不必要。  我倒是建议“每季度有意腹泻一次
-1天,也是养生的一种方法”!!  适应症  1. 是那种常年胃口好的 ,很少腹泻的
  2.年过40的  3.有 高血压
糖尿病的  4.50岁以上有 中风危险的;  中药方剂
就是防风通圣散,买散药自己做汤剂(不要 买成药的 防风通圣散)口服1-2周。绝对比 那种社会上流行的老人们趋之如骛 “疏通血管针”(什么银杏 丹参 川芎注射液 等)强100倍。能排毒
,能预防脑血管急性病。
  现代医学只是一个时限短暂的临时称呼!  中医亦是现代医学,中医的现代医学是由现代中国人和致力于发展中医的全球有识之士发扬光大的!  现代医学实质就是中医等医学的持续进步和发展的成果,其本质还是中医等医学,而不是变成画皮西医这样不伦不类的怪胎!  所谓现代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个暂时,临时的名词而已!每一个朝代都有现代医学,但只有中医作为一种广为大众所接受和理解的医学概念而传承了下来!  就微观上说化学药品的名字叫化学药,疫苗名字叫疫苗,抗生素叫抗生素,不叫西医!  其只是作为"公共科学化学"在医学中的应用!中医可以用化学,美国医可以用化学,日本医可以用化学,非洲医 俄国医 土著医都可以用化学!  因为地球上本就没有一个叫西医的怪胎,唯独西医用化学是一个十足的笑话!!!  西医是神马?  西医是一张肮脏无比,丑陋恶心的皮!!!  在这张皮下,隐藏着几只面目狰狞的庞大怪物和一群提线木偶般的小丑!  这张皮只是个恶意攻击工具,隐藏其后的角色的如意算盘是:即使这张皮破了,它们也能金蝉脱壳,全身而退。  一群提线木偶,十足的卑鄙小人!  木偶群要鼓吹美国医学,大可发明个美医!鼓吹欧洲医学,可发明个欧医,等等师出有名的字眼!  可方假货之流的提线木偶,无耻的摇着一张莫名其妙的西医破旗,难道卑鄙到无颜示人了?!!!  医学和历史一样具有传承性,和发展性!  双重标准的人为割裂是徒劳和可耻的!  
  中医教徒素质太差,不讲科学没有文化。你要执意和他说理,他会杜撰和你打岔。理屈词穷又不服气,接着再来把你爹骂。世上物种延续至今,没有中医问题不大。这类论点实在笑话,中医不是你爹你妈。歇斯底里破口大骂,污蔑我等毁灭文化。转移视线不起作用,拿钱发帖雷打全家。中医理论玄之又玄,看病全靠五行八卦。中医最多只算文化,拿来救命可以作罢。国外从未承认中医,信口雌黄假之又假。科学进步势不可挡,封建迷信势力仍大。现代医学有理有据,天人合一只算神话。中医教徒趁早悔悟,现代医学保你全家。我等操心不为其他,只为科学进步保驾。  
  4、我跟中医的缘分  也许,只要帖子的题目里头带了个“中医”这个词就会引来中西医的争锋相对。我对这种争论已经麻木,我想这些实在没有必要。  说说我的故事吧。我自小身体羸弱,因为2岁时得过肠套叠这种可怕的病,带到医院做了两次手术,最严重时已经到翻白眼的程度,西医算是把我的命捡回来了,但也因此落下了很严重的后遗症。吃消炎药吃到大的我知道抗生素对身体的极大危害。  每次后遗症发作时的腹痛下利都让我生不如死,有时候痛到在地上爬的,每次症状出来之后只有中成药能消除症状,然后要到中医师那里拿药调理身体。虽然后遗症也没能根治,但也发挥了西医发挥不了的作用,解了燃眉之急。曾经找过很牛逼的西医主治医师问这后遗症怎么办,对方答道,这个后遗症伴随一生的,没得治。  后来,无意中看到刘力红的《思考中医》,书中很多神奇的案例,将医学跟易经联系起来更让我感到惊异。这些观点闻所未闻,也就彻底激起了我对中医的兴趣。当然,中医发源于巫术这一点也是中医黑们时常拿来骂中医的依据。  我拿起中医书,走了很长很长的弯路之后,有了一些收获。认识到自己的身体已经差到什么程度,知道怎样去调理身体。现在每次身体哪里有不适的时候,虽然还不敢乱开药,但至少在饮食起居、生活习惯上有很大的改进,也能够慢慢调整过来。  还是那句话,请中西医对战的勿在本贴争论,这些争论实在是很无聊。
  中医是中国最大的邪教,是阻碍科学创新的最大障碍!  
  5、讲讲怎么补身体  说说的就是补的问题。说这个问题前再次申明,方法不是万能的,辨证施治是根本,我下面讲的要对应好自己的身体,不然也会犯错误。  补身体很重要,但怎么补更重要。现代人往往不会补,我就曾经被补出病来过。中医是一个看系统讲具体的医学,对疾病的治疗有先有后。身体越虚弱的人越要补,但怎么补都补不了是怎么回事?大多数是因为脾胃已伤。脾胃之气血不足就没法消化食物,强补乱补就会引起食积,越补越差。那对于脾胃素虚的人来说,怎么补呢?那就是要先完善好脾胃气血。糜粥最养胃气。糜粥基本上就是流食了,西医手术后,病人在康复期间医生都让吃粥。除了一些有水积的病(结胸、太阳蓄水等),粥这东西在伤寒论里头简直被用烂了。如果身体没有什么不适,多喝粥对身体是很好的。  然后是气血的呵护。电脑、电视、手机都是耗气血的,这些东西看久了人会有头晕目眩之感,这就是气血被消耗后的症状。熬夜玩电脑看电视就更伤身体了。还有,坏心情也会打乱气血运行。脾胃要好,气血要足要通,所以少用这些耗气血的东西,心情要好,睡眠要足。有些人很嗜睡是怎么回事,就是阳气不足、气血跟不上,老是犯困。  补品大多都是难消化的,等养好了脾胃了,气血又跟得上的时候,慢慢吃点补品,消化得了,大便又不出什么问题的时候,身体自然慢慢就好转起来了。  所以说,补身体要让脾胃现行,再上补品。刚开始的时候都是比较难的,但方法对的话慢慢就出效果了。  如果你脾胃和气血本来就没太大问题,那就不用那么复杂了,只要限制好补的量就可以了。。
  发完贴之后看了一下,感觉养生实在很难写,就是因为身体有什么问题,都可能是由很多原因造成的。每个人体质不一样,同一个方法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效果。写养生感觉老是要提例外、例外、例外。。大家要看就看理论的东西,然后自己揣摩对自己有效的方法。。我只是提出一个思路,至少上面的方法对我是有效的。。
  继续瞎扯  这段时间在看本经疏证,只能用惊叹两个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了。邹澍(清)将内经、神农本草、伤寒金匮、千金外台和后代注家的文论进行整合,汇聚成一本经方派必读之书,神农本草之意在一点点的比较、加减中拨云见雾,天书中的一字一句的内涵悉数破解。  这本书在描述中药作用机制时,常与外部世界的现象进行类比,这又让我深深体会到人身即是一个小天地,气血阴阳运转生生不息。疏证一书对每一个症状的分辨、甚至药量区别都一一辨析,实在深得仲景之义  顺便提一下,现在有些中医学生受经方大师胡希恕等人影响,认为伤寒与内经是两个理论体系,但看完这本书,对这种观点实在不能苟同。邹澍常用内经与伤寒条文进行比较,两书中有些条文对同一个问题的看法看似有所出入,然而在邹澍的分析综合之中自可见其相互统一抑或相互补充  这本书不好读,但是读懂了读通了之后对内经和伤寒的掌握绝对是上好几个等级的。。这本书之所以不好读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第一遍通读之后,就知道把伤寒金匮背下来是一件很有必要的事情。。
  对医易关系的困惑  刚刚看中医的时候是被思考中医这本书吸引带进来的,然而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我对其用易来解读伤寒实在不敢认同,后世又有圆运动中的古中医学等书,实在觉得这些东西很容易将中医带到不应该去的地方。  医易同源,然而终究不是一体,易是哲学,是思想,是经中之经,是对世界的根本看法,中医脱胎于易却不为易,如果将中医归回到易的体系之中,岂不谬哉?用易来解释中医就是什么都能解释,但什么都解释不清。这对于伤寒形成的六经辨证不就是一个伤害吗?  当然,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就是五运六气学说,有人说好有人说不好,说好的人大多用易呀道呀来解释运气学说,这就很令人费解了。非典的时候就是靠五运六气学说救了不少人。看来要理解这个问题还是要回到远古的文献里去啊。。
  再说经典  现在人学中医有些不从四大经典开始,我个人觉得是很容易走弯路的。四大经典确立了中医的理论根基,就像牛顿定律确立了经典物理的根基、孟德尔豌豆实验确立遗传学根基一样,是对最基本的东西的解说,后代医家对病理的解析都根于四大,是在四大的基础上发挥的,就像物理学中的结构力学、流动力学、热学、电磁学等都逃不过牛顿定律确立下来的框架,就像现在眼花缭乱的科学分支,其根基就是高中大学学的那几本数理化生。  四大就是中医的本,刚学医的时候看伤寒论觉得一头雾水,好像不过是一堆证一堆药的汇合,但是后来学进去了之后,再拿它来跟后代的千金外台、温病学等比较之后,彻底服了,医圣终究是医圣,没读过伤寒金匮,根本不能说会看病。  还有一个,学过伤寒的人都清楚,里面很多疑难杂症、重病大病。然而开出的方剂也不过是区区几味药罢了。其辨证之准,遣方之妙,用药之精,后代无人能出其右。伤寒论一书中蕴含的医理、辨证思想,更是丰富广博。胡希恕仅用这几百个经方一百多味药就治便众多疑难病例。  现代中医学院教的辨证方法基本上已经完全脱离六经,而脏腑辨证大行其道,中药归经理论更是伤及神农本草,悲哉!
  @反中医为己任 8楼
22:21:56  中医教徒素质太差,不讲科学没有文化。你要执意和他说理,他会杜撰和你打岔。理屈词穷又不服气,接着再来把你爹骂。世上物种延续至今,没有中医问题不大。这类论点实在笑话,中医不是你爹你妈。歇斯底里破口大骂,污蔑我等毁灭文化。转移视线不起作用,拿钱发帖雷打全家。中医理论玄之又玄,看病全靠五行八卦。中医最多只算文化,拿来救命可以作罢。国外从未承认中医,信口雌黄假之又假。科学进步势不可挡,封建迷信势力仍大......  -----------------------------  你脑子被狗咬过吧??
  全国首届许氏辅药雷火灸秘法秘方真传班  许氏辅药雷火灸秘法秘方起源于龙脊山大方寺,原名为大香火柱灸,原方珍藏于大方寺藏经阁,专为佛门香客居士疗疾之用。由于疗效出众,在众香客居士间广为传颂,后机缘巧合,由许宝文老师在大方寺内与广勤方丈法师结缘,广勤法师遂将将此镇寺之宝秘传于许宝文老师,望其发扬光大。  为了使这一秘宝真正服务于广大群众,在征得广勤大师同意后,更名为许氏辅药雷火灸。决定将此秘法秘方公众于世,传于有缘人,望珍惜。  在以后的医疗实践中,经许宝文老师甄别,此雷火灸的灸法,灸具的制作,特别是系列灸药的配制方面,均有别于市面上传统的雷火灸,首先,它是由雷火灸药的配制(灸药可卷用,可散用),到雷火灸的成品方便快速制作,以及双层辅药的炮制。特别是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更有突出的特色和彪彰的疗效。颈椎病,肩周炎,椎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脊柱炎等风湿骨病,每种病均有不同的秘方,体系虽繁而专注,每施治于患者,可有立竿见影之功效,一般病症两到三次可愈。受到广大风湿骨病患者的一致赞叹。  本班将传授许氏辅药雷火灸的全套秘法秘方  一,雷火灸灸药的秘方配制  二,特制灸具十分钟快速装药  三,双层辅药的中药秘方(包含以下内容)  颈椎灵辅药粉
专治颈七节病  腰突灵辅药粉
专治腰五节病  肩周灵辅药粉
专治肩周病  风湿灵辅药粉
专治风湿病  膝痛灵辅药粉
专治膝关节病  跟痛灵辅药粉
专治足跟痛  骨刺灵辅药粉
专治骨刺痛  四,运用许氏辅药雷火灸秘法秘方治疗颈肩腰腿痛的方法及事项  五,学员实际操作   六,包教包会,不会者下期可免费再学
  龙脊山大方寺大香火柱灸传承人  民间灸法特色医技研究院院长
  高级按摩师职业灸疗师
许宝文老师  灸医生品牌连锁商标持有人  凡本院学员均可使用灸医生注册商标及相关标识图案,方便开业之用。  穆氏正骨介绍  祖传穆氏正骨起始于元末时期,一直在游牧民和军队中发展应用。后被皇室宫廷专用,及御医也。穆氏正骨属于柔性正骨,也被尊为水性正骨法。它的特点是;行似行云流水,动似水浪推波,静似湖水下沉。故而得名水性正骨法。水性正骨法顾名思义象水一样柔性,所以来说绝对的安全。穆氏正骨把安全与舒适放在第一位,也是能在皇室宫廷立足的原因之一。穆氏正骨为三层发力法。上层发力于肌皮腠理之间,中层发力于肌肉筋膜之间,下层发力骨缝之间。穆氏正骨体系完善,独成一体,手法潇洒俊美,多而不繁。辩证治法,正骨理筋。可以完全不借助药物,对病人全身治疗。  穆氏正骨正宗嫡传人穆手强先生独创的膝关节三骨理论和治法,更是当今业界闻所未闻,见所未见。三骨理论更使手法业界对头痛的膝关节疾病,有了清晰的治疗思路。三骨理论革命性的见识,带领手法业界上升另一个治疗空间。  穆手强先生独创的腰椎间盘理论和治法;让椎间盘回纳有了可能,革命性的见识让患者走出了腰部疾病,不能彻底治愈的怪圈,唤起人们对治愈腰间盘突出新的希望。  穆手强先生独创的理筋术。会告诉大家到底怎么理,怎么推,而不是只停留在理论上,用时只会不顾安全的瞎推瞎摸  穆氏正骨正宗嫡传人穆手强先生,经业界老师们指正思想,解放思想。决定公开培训,让更多的人去服务大众。  培训内容;颈椎侧凸复位  颈椎侧弯复位  颈椎强直  颈椎反弓  神经根型颈椎病  椎间孔型颈椎病  肩周炎立竿见影康复法  肩周炎立竿见影拿捏法  胸小关节错乱一分钟矫正  胸肋岔气一分钟解除   腰椎间盘突出症一次见效  坐骨神经痛立竿见影复位法  膝关节上楼痛复位法  膝关节走路痛复位法  上下肢麻木  腓总神经炎,腓总神经压迫解除法  安徽身体塑形研究院院长  穆氏正骨正宗嫡传人
穆手强老师  高级正骨整脊师  非手术面部塑形师   包教包会,不会者免费下期再学  学员要求:  1:遵守法纪:勤奋好学,喜欢钻研传统医学。  2:从事腰腿痛科、疼痛科、推拿科、软伤科、理疗科、骨伤科、康复科、针灸科、针刀科等科室医师、理疗师、美容师、美体师。  3:个体按摩灸疗从业者、整骨业余爱好者、无任何医学基础者,均可报名参加学习。  4:学习期间允许拍摄视频。  5;只招收100公里以外的学员。   收费标准;学费5800元。均需提前三天汇款报名,统一食宿,报名费800元(从学费中扣除,以备核定人数,预定标间),凡提前报名者,可免费享受星级标间住宿和三餐,未提前报名只能免费享受早中晚三餐。  培训地址;安徽省宿州市淮河路广播电视台对面新悦汇精品酒店  乘车路线;路线一;学员宿州火车站下车后,直接打的到淮河路市广播电视台下车,对面即到。  路线二;学员宿州高铁站下车后,乘29路公交车到宿州火车站下车,直接打的到淮河路市广  播电视台下车,对面即到。( 打的费报销)  联系方式;
QQ  汇款账号;中国邮政;
户名;穆守强  开班日期;定于日——8月8日。8月3日之前报名者,可免费享星级标间住宿和三餐,未提前报名只能免费享受早中晚三餐。
  快来加入群【中医经络学习交流群】(群号),发现精彩内容。本群用于中医特效技能学习与交流,欢迎大家对中医穴位、电疗、经络多多交流互动。大家可以互相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另外群里群主分享各种珍贵资料共享,让你学的更多,了解的更广。  中医经络学习交流 !点击链接加入群【中医经络学习交流群】:/?_wv=1027&k=bRGvda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同时转发到微博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荟萃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小儿养育和疾病防治的丰富经验,随着中医学的发展而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和实践体系。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可以划分为四个主要阶段。&&—、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原始的医学活动。据考古学家考证,中国69万年前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14岁,因而可以说,人类早期的医学活动中,包括了相当部分的儿童医疗保健内容。中所载巫方是传说中中国最早的儿科医生。史书中明确记载的儿科医生则始见于:“……人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古代医籍中关于儿科疾病的早期记载见于西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书中有关于“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载有“妇人婴儿方”19卷,是早期的妇儿科方书。《内经》不仅建立了指导各科临床的中医理论体系,而且提出了有关儿科的不少论述,如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某些疾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等。建立的辨证论治体系,特别是脏腑论杂病,对后来儿科辨证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一时期已有儿科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仓公)曾以治小儿,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小儿下利病。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儿科、产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小儿医学专著,如的2卷,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
相关书籍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隋朝-宋朝)隋唐时期,政府重视医学教育,在太医署内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学制5年,促进了儿科专业的发展。
隋代主持编撰《诸病源候论》,其中论小儿杂病诸候6卷。该书提出—了“不可暖衣,……宜时见风日,…常当节适乳哺”等积极的小儿护养观。将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详论儿科病因证候255候。唐代的《备急千金要方》首列“少小婴孺方”2卷,收录儿科用方3m余首,将儿科病分为9门,论其理法方药。
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流行于唐末宋初,提出婴幼儿体届纯阳的观点,论述及惊。痫、癫、疳、痢,火丹等疾病的证治,北宋钱乙,字仲阳,对中医儿科学体系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的主要学术建树,由其弟子编集于《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中。该书归纳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为“脏腑柔弱,易虚易实,”,对儿科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钱乙从儿科特点出发,在四诊应用中尤重望诊,对“面上证”、“内证”,痘疹类出疹性疾病的鉴别诊断等,都有较详明的论述。《小儿药证直诀》建立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捉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等,成为中医儿科辨证学中最重要的力法。他制订儿科治则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补运兼施,攻不伤正。他善于化裁古方,根据儿科特点创制新方,制剂以成约为主,切合临床应用。
北宋时期,、等时病流行,名医擅用寒凉法治疗,总结撰成《小儿斑疹备急方论》,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等编著40卷,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著作。南宋时还有《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对儿科各类疾病厂-泛收录论述,包括多种先天性疾病。书中明确新生儿脐风撮口是由于断脐不慎所致,与成人因破伤而患的破伤风是同一种疾病,提出切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子按脐烧炙脐带,再以裹敷,是当时预防脐风的较好方法。
南宋陈文中,著《小儿痘疹方沦》、《小儿病源方论》,他力们固养小儿元阳,以擅用温补扶正见长。对痘疹类时行疾病因阳气虚寒而产生的逆证,他擅用温补托毒救急。陈文中主温补,与钱乙、董汲重寒凉,两者相得益彰,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为儿科疾病辨证论治提供了全面的依据和丰富的治疗方法。
朱震亨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元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在儿科方面也各有贡献。主张用辛凉苦寒,泻热养阴法治疗小儿热病主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视凋理脾胃。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以用养阴法见长。
元代编著《活幼口议》《活幼心书》。曾氏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他议证论候翔实,对多种儿科常见病证候分类治法均作了精炼而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如归纳惊风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法,立琥珀抱龙丸、等疗惊方,均沿用至今。
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善采众长,著。薛氏发扬五脏辨证学说,每篇首引钱乙辨证论治纲目,继陈张元素五脏相关之阐述,旁证博引,演绎成篇。他们重视脾、肾二脏,治脾宗陈文中而偏温,治肾既宗钱乙养元阴滋生化源,又效陈文中温元阳阴中求阳。《保婴撮要》论小儿各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其中论及小儿外科。眼科、耳鼻咽喉科、口齿科、肛肠科、皮肤科、骨伤科病证达70种以上,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施,对中医小儿外科学专科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
明代名医万全,著儿科专著《》《》《》等。他就不同阶段的儿童,提出了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的“育婴四法”。
在朱震亨的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肺常不足、肾常不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他特别重视调理脾胃,并认为“调理之法,不专在医,唯凋乳母、节饮食、慎医药,使脾胃无伤,则根本常固矣”,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此外,明代还有&,收集了很多治疗儿科病的药方。.嗣《婴童百问》,详究儿科病源与证治,论述平达,切合实用,《证治准绳·幼科》,集众书之长,又参以己见,内容广博。《景岳全书·小儿则》,提出了儿科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等观点。
夏禹铸清代儿科医家著《》,认为“有诸内而形诸外”,可从望面色、审来辨别,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是廷组织编写的儿科专书,条理分明,立论精当,适用于临床和教学。谢玉琼《》足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阶段及合并症的辨证与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汜载厂作者观察小儿尸体的解剖学资料,明确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活血化瘀治法,介绍了该法在紫癜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
是清代儿科名家,著《幼幼集成》。他倡导指纹诊法,概括了指纹诊的方法和辨证纲领。《幼幼集成》除采用脏腑辨证外,更重视八纲辨证在儿科的应用,陈氏创制厂集成八方,沿用古方,还大量收录各类简便方,使该书更具实用价值。
不仅是温病大家,在儿科方面也卓有成就。他鲜明地提出“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酌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临床用药注意点。论小儿温病,六气病因,三焦分证,治病求本,与叶桂的卫气营血辨证学说相辅相成。
明清寸期,天花、麻疹等时病流行,儿科在产;生大量痘、麻专著的同时,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1653年)载有。《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说,在明隆庆年间(年),太平县的已盛行各地。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后来流传到俄罗斯、朝鲜、㈠本、土耳其及欧非国家,成为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
清朝后期,随着传人中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新纂儿科诊断学》中就在传统四诊之外,引人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便路等的变化。民同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医家寻求古训,融会新知,救治了大批患儿。例如,在治疗重症热病时,徐小圃擅用温阳药物回阳救逆,奚咏裳善取寒凉药物清热保津,就是这一时期外感病寒、温两大学派的杰出代表。
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国家发展中国传统医学的政策支持下,在现代科学技术飞跃进步的学术氛围中,中医儿科学和其他中医学科一样,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和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上生教育,八十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这种现代的完整教育体系,不仅为中医儿科界输送了大批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保证。
建闷以来,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发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就中医儿科学若干基础理论问题进行了学术争鸣,认识渐趋一致。儿科诊法应用,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在四诊客观化如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方面都进行了研究,而月。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应用传统四诊手段取得的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发展了儿科辨证学。
中医儿科学在方面,中国古代养胎护胎的经验得到总结推广,对促进优生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孕妇服药,预防新生儿胎黄、胎怯等的发病,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体弱儿童辨证给药,调整体质,增强脏腑生理功能,减低,厂反复呼吸道感染儿和脾胃虚弱儿的发病率,延长了、等复发性疾病的缓解期。中药保健药品、保健食品、保健用品的开发应用,对增强体质,保护易感儿,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临证医学方面,随着临床诊断技术的进步和科研方法的应用,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水平大为提高。应用理论指导的辨证论治,降低了病死率和后遗症发生率;应用胎怯理论指导低出生体重儿的治疗,提高了生长发育速度,增强了体质,降低了死亡率。对哮喘、肺炎喘嗽、、、等儿科常见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等疾病的辨证论治总结出了规律;对、、、、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成果。一批儿科新剂型药物,如口服液、注射液等投入临床使用。在临床科研中引进了实验手段,通过临床检验、动物实验,不仅证实了中医药的临床疗效,说明了药效学原理,而且为进一步提高疗效、筛选方药、改革剂型等,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就是要建立起一整套源于传统中医儿科,适应未来社会需要,与各现代科学学科自然衔接、协调发展的全新理论和实践体系。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是其基础工程。相信经过长时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
中医儿科学 -
刮痧治疗儿科肠胃吸收不良综合征
中医儿科学在数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成为中医儿科学继续发展的原因;中医儿科的继续发展,又使这些特色和优势更加充实和丰富。
首先,中医儿科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认识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儿科的基础研究与儿科临证。
第二,中医儿科在保健防病方面的优势是有待应用和发掘的瑰宝。1.中医学科学强调儿童保健从受孕怀胎开始,倡导养胎和胎教。2.宋·陈自明在《》中专立“胎教论”一门。除外,在初生保健、乳食保健、起居保健和精神保健上都有独到之处。
第三,中医学宏观辨证论治的优势,亦同样为中医儿科所拥有。1.八纲辨证,六淫、疫疠痰食辨证,脏腑病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等,儿科亦习用。2.中医儿科除内治法外,外治法包括涂敷、热熨、、药袋、、雾化吸入、滴药、贴敷、、等。丰富多彩,疗效独到。3.其它疗法:、、、、、、日光、音乐、心理疗法等的应用,从总体上增强了儿科常见病的防治能力。
中医儿科学 -
相关书籍1、治疗要及时、正确和谨慎。小儿体属“稚阴稚阳”,病理特点之一为变化迅速、易虚易实,因此争取时间,及时治疗非常重要,用药时必须做到治疗快、用药准、剂量适宜,否则容易造成疾病的发展,轻病变重,重病转危,且不少病例可以急遽间导致死亡。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用药稍有不当,极易损害脏腑功能,并可促使病情剧变,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特别提出:“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因此小儿用药,不仅要及时、正确,还应谨慎。
2、治疗要中病即止。小儿机体柔弱,如草木之方萌,对药物的反应,较成人灵敏,应用时须根据患儿个体特点与疾病的轻重,区别对待,特别是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应用时更须审慎,苦寒能削伐生发之气,足以耗损真阴,攻伐之剂用之不当会引起气阴亏损,应用时必须中病即止。
3、运用儿科新剂型:煎剂能够随症加减,在体内吸收也较快,但对于危急患儿,煎剂缓不济急,加上小儿服药困难,故治疗时应注意运用儿科中药新剂型。、糖浆剂、片剂、浸膏剂、针剂、栓剂等应用方便,临床也有肯定的疗效。
4、掌握小儿中药的煎煮方法:煎煮小儿汤剂,一些先煎、后入、包煎和烊冲药物的处理与成人汤剂基本相同,煎出的药量,根据年龄大小来决定:婴儿60~100ml,幼儿及幼童150~200ml,学龄期儿童200~250ml。小儿服中药应根据疾病的性质,确定服药次数,新病、急病要分数次服,慢性疾病可少几次。对服药次数多的,药量可适当增加。5、药物用量折算:小儿用药剂量,常随年龄大小、个体差异、病情轻重、医者经验不同。为计算方便,可采用下列比例用药: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乳婴儿为成人量1/3~1/2,幼儿及幼童为成人量的2/3或用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
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基础知识
中医儿科学&中医儿科学是一门研究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预防保健和疾病诊治的学科。儿科基础知识为全书首篇,这一篇中重点介绍了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生长发育规律,喂养保健知识,儿科诊疗要点等,是全书总纲,可以比喻为学习中医儿科的一把入门钥匙,只有学好这一篇,才能深入理解儿科病证的发病机制及辨证论治规律。小儿年龄分期小儿是处于不断生长发育过程之中,各个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机体特点,因此整个小儿时期可划分为若干阶段,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养和防治疾病。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小儿年龄可分为六期,即胎儿期、新生儿期(出生到28天)、婴儿期(28天到1周岁)、幼儿期(1~3周岁)、幼童期(3~7周岁)、儿童期(7~12周岁)。胎儿期从受孕到分娩共约40周,称之为胎儿期。胎儿在这段时期内依赖母体而生存,孕妇的健康、营养、卫生、精神状态等方面,均可影响到胎儿的生长发育,尤其在受孕的前3个月,胎儿的各脏腑器官迅速发育分化,并基本形成,此时孕母若遭受物理、药物、感染、营养等因素影响,可以导致流产、死胎、畸形等。因此保护孕妇,指导孕期卫生,预防感染,保证营养摄人,重视胎儿期保健,是非常重要的。古代医家十分重视胎儿期保健,对此称之为“”、“”、“”,并提出了精神调摄、饮食调养、用药忌宜、生活起居等许多方面切实可行的措施。当前国际上将孕期28周到出生后7天,称之为围产期,围产期小儿死亡率也是反映一个国家卫生水平指标之一,要降低围产期死亡率,必须努力改进分娩技术,切实加强胎儿期各项保健措施。新生儿期从分娩到生后28天称之为新生儿期,此时小儿刚离开母体,开始独立生存。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机体柔嫩,各项生理功能均未成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需要经过一段时期生理调节,才能逐步适应生存环境。此时形体增长比较迅速,但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处于抑制状态,每天睡眠时间长达20小时。新生儿体质稚嫩,对许多疾病的防御能力十分薄弱,因此容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减轻等,患病之后邪毒容易在体内扩散,导致严重后果。所患疾病大多与胎内、分娩及发育不良有关,如、、、、等。
从生后28天到满1周岁为婴儿期,由于这个时期小儿以乳食喂养为主,所以又称乳儿期。这个时期生长发育特别迅速,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生理特点在此期表现最为明显,在一年时间内,体重较之刚出生时增长3倍,身长也增长了1.5倍,头围、胸围的发育也十分迅速。机体迅速增长需要大量营养物质补充,此期虽以乳食为主,但必须按月增添辅助食品,这样才能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但同时婴儿脾常不足,运化乏力,哺喂不当,又易造成婴儿腹泻、积滞、腹痛、呕吐等脾胃疾病。此期小儿肺脏也很娇嫩,卫外未固,也很易发生感冒、咳嗽。肺炎喘嗽等病证。在出生6个月后,由母体获得的免疫能力逐渐减弱,若不按期预防接种,则传染病发病率将会急趋上升。此期保健重点为提倡母乳喂养,指导合理营养,及时增加辅食,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注意护理和教养。幼儿期从1周岁到3周岁为幼儿期。这一时期小儿体重及身长较以前缓慢,但生理功能日趋完善,乳牙逐渐出齐,语言、动作及思维活动发展迅速。断奶之后由于食物品种转换,脾胃功能又较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等。此时户外活动增多,接触传染病的机会增加,如、顿咳、水痘、丹痧等时行疾病发病率增高,应做好卫生保健工作。对于幼儿,要注意断奶后的喂养,培养良好的饮食和生活起居习惯,加强户外活动,促进体格生长。同时还应根据这一时期儿童智能发育的特点,进行早期教育,以开发幼儿的智力。幼童期从3周岁到7周岁为幼童期,也称学龄前期。这个时期由体格的迅速发育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与成人接触更密切,理解和模仿力增强,语言逐渐丰富,并开始具有不少抽象概念,好奇、好问、好模仿,求知欲较强。此期小儿,应注意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卫生习惯。幼童期小儿抗病能力增强,肺脾病证发病减少,但由于活动范围增大,又缺乏生活经验,对外界的危险因素没有识别能力,加上远离成人控制,很容易发生意外事故,如外伤、蜇伤、烫伤、触电、车祸、误食药物毒物等,因此必须注意对幼童加强安全教育。此外还应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此期水肿、、哮喘发病增多。并需注意眼睛、口腔的卫生和护理,并积极防治各种寄生虫病。儿童期从7周岁到12周岁为儿童期,因大多为6~7岁入学,故也称学龄期。此时小儿体格发育稳步增长,大脑思维、分析能力、体力活动均有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学校、社会环境,对各种时行疾病抗病能力增强,疾病的种类及表现已基本接近成人,是增长知识,接受教育的良好时期。儿童期的发病率虽较低,但要注意眼与口腔卫生,预防近视与龋齿,端正坐、立、行、写的姿势。仍应供给丰富的营养,安排有规律的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还应注意加强体格锻炼,提高对疾病的抗御能力。儿童期后阶段,女孩多在12岁左右,男孩在13岁左右,正值青春期开始,肾气盛,至,性发育逐渐成熟,体格发育也突然加快,在心理及精神行为方面起了变化,加上近几十年,小儿进入青春期的平均年龄已有提早的趋势,因此儿科医师不仅要具备这方面知识,还应及时做好这些年龄儿童的教育与指导。对于进入青春期的儿童,要提供充分的食物营养,保证其生长发育需要,进行青春期生理卫生知识教育,使之从生理、心理方面适应这一成熟的关键时期,保障身心健康。古代医家对小儿年龄分期说法并不一致,早在《内经》中已有“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的记载,宋代则提出当以十四岁以下为小儿。对年龄分期划分比较详细的当推明代,提出:两岁以下为婴儿,三四岁为孩儿,五六岁为小儿,七八岁为龆龀,九岁为童子,十岁为稚子等。
中医儿科学 -
望诊的基本内容望、闻、问、切,通称“”,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在临床上,这四个方面不可偏废,不可孤立地看待某一方面,应该“四诊合参”,相互配合。但由于小儿有其生理与病理特点,生长发育和病情反应均不同于成人,且婴儿不会语言表达,较大年龄的小儿虽能言语,亦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加上就诊时常啼哭叫扰,影响脉象气息,给诊断造成困难,所以历代儿科医家都很重视望诊,在这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儿科望诊分为总体望诊和分部望诊,总体望诊包括望神色、望形态,分部望诊包括、辨斑疹、察二便、看指纹等。望神色指观察小儿精神状态和面部气色。儿科望诊通过对小儿目光、神态、表情、动态、语言、反应等方面综合观察,才能了解五脏精气盛衰和病情轻重及预后。凡精神振作,二目有神,表情活泼,面色红润,呼吸调匀,反应敏捷,均为气血调和,神气充沛无病的表现,或虽有病,也多轻而易愈。如果神情呆滞,或嗜睡,或烦躁不安,二目无神,面色晦暗,呼吸不匀,均为有病的表现。正常小儿的面色,不论肤色如何,均应红润而有光泽。有些小儿虽皮肤较白,但白里透红,说明气血调和。面部望诊以五色推测病情变化,所谓五色指红、青、黄、白、黑,又称。面呈白色,多为寒证、虚证。面白有浮肿为,常见于肾病综合征;面白无华,唇色淡白,多为血虚,见于小儿贫血;面色惨白,四肢厥冷,多为,可见于休克。面呈黄色,多为虚证或有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为脾胃功能失调,常见于积滞、疳证;面黄无华,并有白斑,常为肠寄生虫病;面色鲜黄,为湿热内蕴的阳黄,常见于急性肝炎和某些胆道疾患;面色黄而晦暗,为寒湿阻滞之阴黄,常见于阻塞性黄疽。新生儿一周内面目俱黄,能自行消退,为生理性胎黄,不屑病态。
面呈红色,多属热证。面红目赤,咽痛红肿,为外感风热;午后颧红,潮热唇赤测为阴虚内热,可见于小儿肺结核。新生儿面色嫩红,为正常肤色,不屑病态。面呈青色,多为寒证、痛证、瘀证。面色青白并见,愁眉苦脸,为里寒腹痛;面青而晦暗,神昏抽搐,常见于惊风和癫痫发作之际;面青唇紫,呼吸急促,为肺气闭塞,气血瘀阻,如重症肺炎和心力衰竭。面呈黑色,多为寒证、痛证、,或内有水湿停饮。面色青黑,手足逆冷,多为阴寒里证;面色黑而晦暗,兼有腹痛呕吐,可为药物或食物中毒;面色青黑为肾气衰绝,不论新病久病,皆属危重。若小儿肤色黑红润泽,体强无病,是先天肾气充沛的表现。此外还有将面部五个部位与五脏结合,作为推断病情轻重的一种方法。这五个部位指左腮,右腮,额上,鼻部,颏部。左腮属肝,右腮属肺,额上属心,鼻属脾,颏属肾。以右腮为例,与肺有关,秋季该部皮色微白者为无病,皮色很白则肺有病,若右腮出现深红色是病重,因为白是肺的本色,肺属金,而红色为火,五行中火是克金的,所以病重。当然这种观察与推测的方法也不是绝对的,仅供临诊时参考。
五行相生望形态形是指形体,态是指动态。小儿形体望诊包括头囱、躯体、四肢、肌肤、毛发、指(趾)甲,检查时应按顺序进行。头方发少,囱门迟闭,下肢,可见于佝偻病;头大颌缩,前囱宽大用良珠下垂,见于;腹部膨大,肢体瘦弱,额上青筋显现,多为营养不良(疳证)。“发为血之余”,若毛发枯黄,或发竖稀疏,或容易脱落,均为体虚血亏的表现。指甲菲薄,苍白质脆,为营血虚亏,见于重度贫血;指甲色紫,或呈杵状,为心阳不足,气滞血瘀,可见于先天性心脏病等。在动态望诊时,如见小儿喜伏卧者,常为乳食内积;喜蜷卧者,多为腹痛;喜侧卧者,多为胸胁疼痛;若仰卧少动,双目无神,多为久病、重病,体质已虚。&颈项强直,肢体抽搐,甚至角弓反张,概属惊风;若翻滚不安,呼叫哭吵,两手捧腹,多为急性腹痛;若端坐喘急,或哮鸣痰声,为哮喘症。家苗窍苗窍是指舌为心之苗,肝开窍于目,肺开窍于鼻,脾开窍于口,肾开窍于耳及前后两阴。1、察舌正常小儿舌体淡红润泽,伸缩活动自如。舌质淡白为气血虚亏;舌质红降,为邪入营血;舌红无苔,为阴虚津少;舌质发紫,为气血瘀滞;舌有红刺,为邪热亢盛。舌苔色白为寒,舌苔白腻为寒湿内滞;舌苔色黄为热;黄腻为湿热内蕴;热病苔剥,为已伤阴;舌苦花剥,状如地图,属胃之气阴不足。2、察日眼睑结膜色淡,为血虚,如小儿贫血;巩膜色黄,属湿热蕴遏之黄疽症,如急性肝炎;眼睑浮肿,为水湿上泛,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图案内陷,哭而无泪,见于脱水时,两目上窜,为惊风发作之征。3、察鼻鼻塞流清涕,为感冒风寒;鼻流黄涕,为感冒风热;鼻衄为肺经有热,或血热妄行,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鼻孔干燥,为肺津已伤或外感燥邪;鼻翼煽动为肺气闭塞,如。4、察口察口应仔细观察口唇的颜色、润燥和外形等变化。唇色淡白属气血虚亏;唇色青紫为寒证及瘀证;唇色樱红,为暴泻气阴两伤;口唇干燥为伤津之征。察齿及齿龈,齿为骨之余,齿龈属胃,齿龈红肿,属胃火上冲;牙齿迟出,为肾气不足,如;新生儿牙龈有白色斑块,影响吮乳,称“板牙”。咽为肺胃之通道,咽红发热,为风热外感;咽红乳蛾肿大,为风热外感或肺胃火炎,如急性扁桃体炎;咽痛有灰白色假膜,不易拭去,为白喉之征。口内溃疡为急性口腔炎;满口白屑,见于。
5.察耳及两阴&耳内疼痛流脓,为肝胆火旺,如中耳炎;以耳垂为中心漫肿,见于。阴囊时肿时复,啼哭肿甚,为;阴囊阴茎肿胀,常为肾病的表现。婴儿肛门潮湿红痛,为尿布皮炎;肛周抓破,常为烧虫病肛痒所致;大便坚硬带鲜血为肛裂;便后直肠脱出,属中气虚亏,见于脱肛。辨斑疹凡形态大小不一,一般不高出皮面,压之不褪色,称之为“斑”;凡形小如粟米,高出皮面,压之褪色,称之为“疹”。斑和疹每见于小儿传染病,如麻疹、猩红热、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小儿杂病可见于紫癜等症。按形态还有细疹胞疹、风团、白瘖等不同名称。所谓细疹,指疹子细小如麻粒,如风疹、猩红热的皮疹;所谓,指形态大小不一,高出皮面,中含液体,如水痘;所谓风团,指皮肤出现局限性水肿,如云团样,此起彼伏,抓痕明显,如;而白痞,又称白痱、汗疹,为细小隆起含浆液的白色疱疹,白瘖多见于伤寒(湿温)或其他热性病长期发热出汗后。望两便除新生儿及较小乳儿的大便较稀薄外,正常小儿的大便应色黄而干湿适中。大便燥结,为内有实热或阴虚内热;大便稀薄,夹有白色凝块,为内;大便稀薄,色黄秽臭,为湿热积滞,见于细菌性痢疾。若婴幼儿大便呈果酱色,伴阵发性哭吵,须防肠套叠。小便黄赤短涩,为湿热下注;小便色浑如米泔水,为饮食失调,消化不佳;小便色红,或呈茶褐色,是血尿之征;小便深黄,是湿热内蕴,属黄疽之征。察指纹察指也叫看虎口三关,即观察小儿食指挠侧浅静脉,是用来辨别3岁以内小儿疾病的病因与性质,以及估计疾病预后的一种辅助诊法。从食指掌桡侧(虎口)的第一节开始,第一节为风关,第二节为气关,第三节为命关。正常小儿的指纹,应红黄相兼,隐隐不显露于风关以上,若发生疾病,则指纹的浮沉、色泽、部位等每有变化,用“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三关测轻重”四句歌诀作了高度概括。浮主表,沉主里,疾病在表,指纹浮而显露,病邪在里测沉而不易显露;红主寒,紫主热,指纹色鲜红为外感风寒,淡红为虚寒,暗紫色为邪热郁滞,紫黑色为热邪深重,证属危重;淡主虚,滞为实,“滞”指指纹涩滞,推之不畅之意,色谈为气血不足,淡青为体虚有风,淡紫为体虚有热,指纹郁滞,常因痰湿、食滞、邪热郁结所致;三关指风、气、命三关,指纹现于风关,是病邪初入,证尚轻浅,达于气关,为疾病进一步深入加重,而到达命关,甚至透关射甲(现于指甲内),说明疾病已十分危重。看指纹一定要在光线明亮之处,医生还可以用手指从患儿命关向风关轻轻推下,反复几次,使指纹容易显露。指纹诊法,古代医家是对3岁以下小儿,可替代切脉的一种诊法,因此同样也不能单纯用指纹决定疾病的性质,当与其他诊法得到的资料一起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小儿进行望诊时,要具备光线明亮这一观察条件,应在自然光线下进行,尤其观察面部气色、苗窍及皮肤斑疹,更应遵循这一要求,方能获得正确资料。望诊时应按顺序进行,先从整体望诊开始,对小儿的神色与形态有一个初步印象,然后再进行分部望诊。望诊要细致、耐心,不能粗糙马虎,要防止漏掉已出现的体征,如看斑疹,就必需观察躯体各部分皮肤,包括眼与口腔粘膜也要检查,不能光看一处皮肤就下结论。有些望诊内容,对年龄小的孩子,会引起不合作,如观察眼睛、口腔、咽喉等,可以灵活地放在四诊项目完成后再进行。
中医儿科学 -
闻诊的基本内容
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和嗅觉来诊断疾病的一种方法。听声音方面,包括啼哭声、语言声、咳嗽声和呼吸声;嗅气味则包括小儿的口中气味、大小便气味、呕吐物气味等。啼哭声啼哭也是小儿的一种“语言”,当小儿身体不适或有痛楚时就会啼哭。正常小儿哭声,应该洪亮而长,并有眼泪。当婴儿因为饥饿、口渴、针刺、虫咬、困睡或尿布潮湿,均能引起不适而啼哭,当需要得到满足或痛苦解除,哭声也就停止了。乳儿因饥饿引起的哭声多绵长无力,口作吮乳之状;腹痛引起的啼哭声音尖锐,忽缓忽急,时作时止;若啼哭声尖作,伴呕吐及果酱样大便,需考虑肠套叠;哭声嘶哑,呼吸不利,多为喉头水肿所致。总之小儿哭声以洪亮为实证,哭声微细而弱为虚证。哭声清亮和顺为佳,哭声尖锐或细弱无力为重。语言声已能讲话的小儿,语言声可作为诊断的参考。正常小儿语言以清晰响亮为佳。语声低弱,为气虚肺弱的表现;呻吟不休,多为身有不适;高声呼叫,常为剧痛所致;谵语狂言,为邪热入营,常见于温热病过程中;语言重浊,常因外感风寒;语声嘶哑,多为咽喉和声带疾患。咳嗽声咳嗽以声音畅利,痰易咯出为轻。咳声清扬而流清涕,为外感风寒;咳声重浊,痰稠色黄,为外感风热;干咳无疾,多属肺燥,或为咽炎所致;咳嗽阵作,并有回声,常为百日咳;咳声嘶哑,如犬吠声,常见于喉炎或喉白喉。一般情况下,实证咳声高亢,虚证咳声低弱,有痰时咳声重浊,无疾时咳声干涩。呼吸声正常小儿呼吸均匀平和,快慢适中。由于肺司呼吸,肾主纳气,故呼吸声异常常反映肺肾的病变。小儿肺脏娇嫩,呼吸道疾病较多。若呼吸气粗有力,多为外感热证;呼吸急促,喉间哮鸣,为痰邪壅肺,如哮喘证;呼吸急促,气粗鼻煽,每见肺炎喘嗽;呼吸窘迫,面青不咳,常为;呼吸低弱,双吸气如哭泣声,为肺气将绝,如呼吸衰竭时。此外,婴儿呼吸不畅,用日呼吸,常为鼻塞或鼻垢阻塞鼻腔,后者湿润后轻轻挑去,即可畅利。口中气味口气秽臭,多为胃热所致,或为、牙疳所致;暧气酸腐,多为伤食;口气腥臭,多见于血证,如齿龈出血;口内腥味,兼吐脓痰带血,常见于肺脓肿;口气如烂苹果味,为酸中毒表现;口有酮臭,为。大小便气味大便臭秽,是;大便酸臭而稀,多为伤食;下利清谷,无明显臭气,为脾肾两虚。小便短赤,气味臊臭,多为湿热下注;小便清长少具,为脾肾虚寒之证。在闻诊时需掌握声音属性的规律,如声静属寒,声噪属热,声低属虚,声高属实。啼哭除疾病因素外,还应注意排除口渴、饥饿、针刺等非疾病因素引起的啼哭。以上所列为闻诊中常用的检查项目,此外还应注意对呕吐物、痰液、汗液的观察,并排除食用某些食物引起的特殊气味,以免误辨。
中医儿科学 -
问诊的基本内容
问诊是通过向病儿或其家长、亲属、保育员询问患儿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但婴幼儿言语未通,年龄较大小儿也往往不能正确诉说病情,家长等人反映的病情也不一定全面,因此对问诊所收集到的材料,必需详加分析,方能应用。问诊的基本内容与成人相似,《景岳全书》中提出的十问,同样适用于儿科,此外《医学三字经》中还提出儿科要询问麻疹等传染病史,也很重要。问寒热小儿发热一般早晨稍低,午后夜间较高。发热怕冷无汗,为外感风寒;发热怕风而有汗,为外感风热;持续发热不怕冷,为邪热入里;寒热往来,为邪在半表半里;发热连续,热势鸥张,舌苔厚腻,为湿热内蕴;夏季高热久久不退,无汗多尿,为暑热症;傍晚或午后低热,常伴盗汗,可见于小儿结核病;小儿怕冷,纳呆神疲,多为里寒或阳虚之证。问汗白天汗出较多,稍动即出,称为“自汗”,是气虚卫外不固的表现;若夜间汗出,醒则汗止,称为“盗汗”,是阴虚或气阴两虚;汗出如油,淋漓不止,是亡阳虚脱,多见于休克;汗出热不解,在热病为邪气由表入里的征象。小儿肌肤嫩薄,腾理不密,易于汗出,入睡之后,阳气升发,常头额部微汗,此不屑病态。问头身问头身是指询问患儿头身各部位痛痒不适和活动情况,一般较大年龄小儿可主诉头痛、头晕、身痛、发痒等不适,而婴幼儿只能啼哭或抓抱不适部位。头痛发热恶寒,为外感风寒;头痛呕吐,高热抽搐,为邪热入营,如流行性乙型脑炎;头部眩晕,一般见于高热、贫血;发热肢体疼痛,常为感冒或风湿病的表现。此外,一些发疹性疾病和皮肤病每有皮肤抓痒,如麻疹、、、等。
荨麻疹问二便问二便是指询问患儿大小便的数量、性质。颜色以及排便排尿时感觉。大便次数明显增多,质地稀薄,为脾不健运,如泄泻;大便次数增多,赤白粘冻,为湿热内滞,如细菌性痢疾;大便秘结,腹部胀痛,多为内有实热或阴虚津亏;大便排虫,伴有腹痛,多见于肠寄生虫症。小便清长,或夜间遗尿,为肾阳虚亏,下元不固;小便频多,搜时疼痛,为湿热下注,如尿路感染;,滴而不尽,或排出沙石,为泌尿道结石。问饮食指询问纳食和饮水两方面,小儿能按时进食,食量正常而无吐泻,是正常现象。若腹胀满不思乳食,为伤食积滞;腹泻而不思乳食,为脾不健运;少食而便不实,形体消瘦,多见于营养不良(疳证)。渴喜饮冷,则为热证;渴喜饮热,或口不渴,则为寒证;频频引饮,口唇干燥,为胃阴不足,津液亏耗。问胸腹胸部胀满而频咳,为风邪束肺,如支气管炎;胸部门窒,哮呜痰呼,为,如哮喘;胸痛发热,咳嗽气促,为温邪犯肺,如大叶性肺炎;胸闷心悸,面青气促,为心阳不振,心血瘀滞,见于心力衰竭;腹痛隐隐,以脐周为主,见于蛔虫症;上腹或右胁胀痛,面目俱黄,为湿热黄疸。问睡眼正常小儿睡眠以安静为佳,年龄越小,睡眠时间越长。烦躁少睡,盗汗发稀,可见佝偻病;睡中龄齿,多为蛔虫病;夜间睡眠不宁,肛门抓痒,为蛲虫病。嗜睡和昏睡,在温热病都为邪人心包,或痰蒙清窍所致,是病情危重表现。在时,还要询问个人史、预防接种史、遗传史,以及患传染病的情况。个人史包括询问生产、喂养;发育等,生产史要问清胎次、产次,是否足月、顺产或难产,有否流产,以及接生方式,出生地点,出生状况,孕期母亲健康与营养。而喂养史问婴儿期喂养方式及辅助食品添加情况,断奶时间及断奶后情况,年长儿饮食习惯、食欲、饮食品种等。发育史包括体格和智力发育,对已入学小儿应了解学习情况,推测智力发育情况。
中医儿科学 -
切诊的基本内容
切诊是医生通过切脉及接触病儿体表一些部位以诊察病情的一种方法。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两部分。切脉小儿切脉的年龄在《幼幼集成》中提出:“小儿三五岁,可以诊视。”因此3岁以前小儿可以不采用脉诊,可用察指纹的方法补充脉诊,而3岁以后,切脉比较容易进行,小儿肯与医生合作,不会出现哭吵而影响诊脉。小儿诊脉最好在安静或入睡时进行。由于小儿寸口部位短小,不可能容纳医生三个指头,因此成人切脉用三指,并按寸、关、尺进行,而小儿则采用“”的诊脉方法以辨脉象。“一指定三关”可用两种方法,一是医生用大拇指,另一种是医生用食指进行诊脉,后一种方法对冬季穿长袖棉袄的小儿更为合适。诊脉时间,每手应在二三分钟左右,如果小儿突然哭吵反抗,则应立即结束切脉,因为此时经哭吵脉象已乱,不可能测到正确的脉息。而对心血管系统疾病,根据需要可将切脉时间适当延长,为达到诊脉目的。儿科切脉时医生采用的姿势和方式可以灵活一些,不应拘泥于内科那种将病人手放于脉枕上切脉的方法,只要能轻轻握住病儿小手,医生能迅速将手指压上寸口部位,就为达到目的,故常常采用与病儿讲话交流分散其注意力。1、正常脉&正常小儿脉象平和从容,并较成人柔软而快。年龄越小,脉搏越快,这是由于小儿动脉弹性好,新陈代谢又十分旺盛之故,即中医所称小儿为纯阳之体,蒸蒸向上,犹旭日之初升。古代没有钟表,当时评定小儿脉息快慢,是用呼吸定脉率,即按医生平和的呼吸定病儿的脉动数,成人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成人约为一息四至,而小儿则在一息六至左右。要较精确计算小儿脉率,应了解不同年龄正常小儿每分钟心率数。若成人正常呼吸一息计算:新生儿7~8至,1~3岁6~7至,4~7岁约6至,8~13岁约5至,14岁以上脉象与成人基本相同。若以每分钟心率计算:新生儿~1岁160~120次,1~3岁120~100次,3~5岁&110~90次,5~7岁&100~80次,7~12岁90~70次。如果测得脉象较正常快为数脉,不足为迟脉。2、病脉&小儿病脉较简单,成人较复杂。成人常用到28种之多,这与成人疾病种类明显增多,加上气血阴阳已进入另一代谢水平有关,小儿病情相对较简单,病因单纯,少七情影响有关。小儿病脉一般用浮、沉、迟、数、无力、有力这6种脉象来概括,分别表示疾病属表、里、寒、热、虚、实。脉浮多主在表,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症重脉浮重按消失者为正气已乏,病情危重;沉脉主里证,沉而有力为里实,沉而无力为里虚;迟脉多主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数脉多主热证,数而有力为实热,数而无力为虚热。有力脉为主实证,无力脉为主虚证。有力、无力只是儿科脉学中用以概括的一种说法,洪脉、滑脉、大脉、弦脉一般均为有力之脉,而细脉、软脉、弱脉、芤脉、儒脉可认为是无力脉。在惊风、肝病、急性腹痛、高血压等病时,可见弦脉,小儿高血压一般为肾性高血压,属继发性,与成人原发高血压不同。各种原因引起的大出血、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见芤脉,芤脉指如手触葱管,可触及却手指下有空虚感。痰涎壅盛、咳喘、、等病证,常可出现滑脉。气血不足或湿邪致病,可以出现儒脉。心气受损或心阳不足,可见结、代脉等。由于小儿脉诊时医生是用一个手指接触病儿寸、关、尺三个部分,因此要分出寸、关、尺脉动之不同,是比较困难,但对年龄较大肯合作的孩子,医生测脉的一个手指可以左右稍作翻动,按压寸、关、尺轻重有别,还是能体会出这三个部位脉象的不同,由此可了解脏腑情况,气血阴阳的盛衰。切脉是四诊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但不是唯一的诊断手段,单凭脉诊便得出病情结论,显然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符合“”精神与要求的。
按诊按诊是医生利用手指在病人体表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按、压、叩击等以确定疾病部位和分辨寒、热、虚、实的一种诊断方法。 1、按头囱&小儿有前囱与后囱之分,后囟在出生时或生后6~8周闭合,因此后囱诊断价值不大,而前囟要到12~18个月才闭合,是衡颅骨发育的指标之一,也是诊断某些疾病的依据之一。按诊能进一步了解的大小,凹凸紧张的程度,以及头囟和颅缝闭开情况,头颅骨的坚硬程度等。囟门凹陷如坑,称之为“”,多为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或阴液耗损,如泄泻脱水时;囟门高突,称之为“”,若十分饱满紧张,多为邪热炽盛,风火痰热上冲,可伴高热、昏迷、抽搐,见于脑炎、脑膜炎。此外前由过早闭合,头围明显小于同月龄婴儿,可为头小畸形,智力低下;囟门逾期不合,常见于后天失养所致的佝倭病;若头囟过大者,称之为解颅,即脑积水,与先天肾气不足有关。部分患佝偻病的婴儿,颅骨脆薄,按之不坚,并有按乒乓球下陷之感觉,称之为。
小儿麻痹症
2、按颈腋&主要触摸颈项部及腋下有无结节包块。正常小儿在颈项、枕后、腋下可触及少许绿豆大小结节,活动自如,属小的淋巴结,不为病态。若小儿颈项两侧结节肿大,按之疼痛,伴有高热,多为痰毒蕴结,如急性淋巴结炎。颈部结节肿大,按之不痛,坚硬成串,推之不易移动,多为瘰疬,即淋巴结结核。& 3、按胸胁&胸骨高突为“鸡胸”,是脾肾不足所致,为佝楼病主要体征之一;脊柱高突,按之不痛为“龟背”;胸骨处下陷如漏斗状,这种骨胳畸形,也是佝偻病所致。心尖搏动处,古书称之为“虚里”,是宗气会聚之处,若搏动太强,或节律不匀,是宗气外泄,病情严重;若动而微弱,触之不甚明显,此为宗气内虚;若搏动过速,伴有喘急,此为宗气不继,症情危重。胸胁触及串珠,两肋外翻,可为佝倭病体征。& 5、按四肢&主要按摸四肢冷热及肌肉、关节、皮肤情况。四肢厥冷,多属阳气虚弱,或阳气不达;手足心发热,体温正常,为阴虚内热;手足心、手足背面发热,体温上升,为外感发热,属实热证;四肢挛急抽动,为惊风之征;一侧或两侧肢体细弱,不能活动,肌弱无力,为小儿麻痹症;暑温证热退之后,出现肢体强直,手足颤动或拘挛,属虚风内动,为后遗症。 6、按皮肤&主要了解寒、热、汗的情况。肢冷汗多,为阳气不足;肤热无汗,为热甚所致。皮肤按之凹陷不起,多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溢肌肤,见于阴水;按之凹陷,放手即起者,多为风水相搏,见于阳水;皮肤干燥而松弛,少弹性,常见于吐泻之后,为气虚液脱之证。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江苏中医药
万方数据期刊论文
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17次
参与编辑人数:10位
最近更新时间: 23:59:40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怎么学习中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