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无聊人会无聊?

已有天涯账号?
这里是所提的问题,您需要登录才能参与回答。
"天涯问答"是天涯社区旗下的问题分享平台。在这里您可以提问,回答感兴趣的问题,分享知识和经历,无论您在何时何地上线都可以访问,此平台完全免费,而且注册非常简单。
为什么无聊游戏会让人上瘾?&&&
14-09-29 & 发布
因为玩的人也很无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十亿人民九亿赌,还有一亿在金土地棋牌斗地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大自然保护志愿者
中毒!!癮也是一種毒~~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因为你也很无聊,哈哈哈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文学艺术达人
因为太无聊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因为他觉得无聊想在游戏里寻找到一种刺激&二&上瘾的人通常都是在现实生活里遇到挫败感的人&他们想在游戏里寻找到一种心灵上的慰藉。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因为现实的残酷,在游戏中可以找到刺激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因为太无聊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无聊无声随形,活着就是折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因为无聊才会玩游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为什么人生会无聊?
为什么人生会无聊?
不区分大小写匿名
人的无聊来自于方方面面 环境不好我们无聊
没钱没权我们还是无聊 感情不适合也无聊
活得很辛苦 因为社会很不公平,活着很无奈 伤心难过要哭泣,找到事做,就不无聊是因为人生本来就是如此没有一个人的人生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任何事情要乐观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只要谨记:这一秒不放弃,下一秒有奇迹人生难免跌倒和等候要勇敢的抬头阳光总在风雨后最后祝您能快乐地过好每一天!!!
无聊时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目标·如果找到一个目标··有怎会无聊··巴不得天天努力·问问你自己··看看你需要的是什么·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生活百科领域专家为什么一个人的时候会感到无聊呢?_百度知道
为什么一个人的时候会感到无聊呢?
提问者采纳
⑴所聊没事干周围环境太繁琐 周围事太繁琐所像已经融入 身抽离候觉种没形态比拟空虚 其实必要重复着问该做;或要做 都知道候都要想都要做 简单发呆睡觉度聊. 别想本聊 所直重复着聊事觉聊 换想.平平淡淡晃 本聊更该再想余难自 ⑵我介绍几款休闲游戏梦幻西游错做任务升级 或者斗主吧 偶聊经玩 ⑶电脑,网解决问题.
喜欢文写作,试着写些东西减压.比写情类.
朋友,邀请家玩.
音乐,弹弹吉,钢琴类.
⑷自我激励强化自信比别行我能行 烦恼别带 快乐自找
何快快乐乐完每
想,优虑?我,要事事想,挫折乐观待,困难看简单.遇风躲起,遇雨伞带.让自适应气候变化,让情随调整,要坚信快乐,与相伴.路简单,简单面,面要现.插曲,要欣赏,听品,要收起,味甜,丢掉奈.相信快乐永远身边陪伴,愿永远笑怀 间停留,间冲淡记忆;间断更新记忆
要刻意遗忘 些念念忘事情我念念忘消失间某角落 总要走陌路看陌风景听陌歌某经意瞬间发现原本费尽机 想要忘记事情真忘记 忘记更深刻记忆所要刻意忘记每都自路程路程现各种各客每段情每段经历每都命留印记论忆美痛苦都已经发谢命每曾经相遇或离别 间良药随着间推移切都再初刻骨铭调整态命短暂青春限太间等待追忆痛苦平面切更精力面未
论伤我觉别刻意忘刻意忘记记更深让切都趋于平淡该做做别让自独处苦思随着间推移慢慢忘记~
间偷间断偷走记忆并且包括所想
倘若想忘记,许,或者发愉快事,反想要东西或事,于些办习,工作,用投入,加快节奏,没精力间想些该想 1.倾诉
倾诉取内情与外界刺激平衡灾免病遇幸、烦恼顺事切勿忧郁压抑事深埋底应些烦恼向信赖脑冷静、善解意倾诉自言自语行身边物讲行
理平衡、苦恼应自山区或海滨周围空气含较阴离阴离物存必要物质空气阴离越体器官组织所氧气愈充足新陈代谢机能便盛神经体液调节功能增强利于促进机体健康愈健康理愈容易平静
读兴趣书读使轻松愉快书读漫经随便翻翻抓住本书则释手尘世间切烦恼都抛脑
音乐类足美语言听歌听轻松愉快音乐使旷神怡沉浸幸福愉快忘记烦恼放声唱歌种气度潇洒种解脱种寿呼唤
雅趣包括棋、打牌、绘画、钓鱼等事喜欢平衡理自逐渐平衡管面临何等目前烦恼未威胁旦画面始展脑屏幕便没立足隐退阴影黑暗全部注意力都集工作面伊丽莎白通画画治忧郁症
做事获快乐平衡理做事内安慰踏实;别做反应自鼓励情愉快自做起与善才朋友别需要帮助伸手施份关给仁慈品质能每尽能每友相处 7.忘却
忘却保待理平衡办忘记烦恼、忘记忧愁、忘记苦涩、忘记失意、忘记昨、忘记自、忘记伤害、忘记朋友背叛、忘记脆弱情怀忘记曾羞悔耻辱…便乐观豁达起道路曲折坎坷于荣辱、富贵、贫穷、诽谤、嫉妒、酸楚等社附加物笑置解脱理平衡忘却害益事吧保持理平衡
短暂万事具应想随随保持理平衡守平处变惊笑口潇洒走自快快乐乐
积极暗示自提高自信往往激发潜力
快乐 快乐?
说:笑容满面哪快乐象征;
说:家万事兴快乐;
说:亲朋友快乐;
说:钱快乐?
底何才快乐呢? 快乐
快乐每位母亲忙碌身影
快乐每位父亲斥责声音
快乐每位师真称赞
快乐我每件事
快乐与相处点点滴滴
快乐我快乐快乐
快乐种理受 要要快乐由自决定
懂快乐、善于快乐实种智慧、种气度、种气魄
着必须要追求没追求没理想没目标迷失自空虚迷茫知道自着我必须清楚知道自要东西其实我要简单我要幸福幸福没具体概念许种觉许精神许物质我觉两者都少尤其现社精神富显更重要精神力量穷意念神奇精神富才更高层追求要物质追求质量才保障物质所迷惑物质背理想执著我实现自理想完自使命意义做修养品位洒脱点刻面临困境挑战敢于面波浪才真强者刻追备着美努力我深深我着
存自意义每都并缺少太刻关着
時間沒事做,閒著會覺無聊啦 想事情會覺煩~ 事情會來找, 所主動點找事兒做(基本做啥事行,要願意做), 充實, 才意思嘛~by:依晴 补充答案: 每懂八条秘诀自快乐
1.没完美必须承认自弱点并乐意接受别建议、帮助忠告要勇于承认自需要帮助功必望
2.挫折吸取教训面失败或挫折所抱态度应该吸取经验继续努力
3.必须诚实富于义才能吸引朋友帮助著名理家巴达斯曾经问及:哪些类今基本及深切理需要答说:类需要限于男与间理家观点看永远快乐
4.能屈能伸论顺境或逆境我态度都应该处泰错误立即改
5.热帮助别要真快乐自受尊敬则应帮助别与别关系融洽
6.要待必须先受平等待遇必须宽恕同情
7.坚守信念做任何事必须坚持信念
8.快乐永存间要保持境朗快乐难舍弃 !
其他类似问题
无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一个人为什么总是会觉得无聊,感觉非常空虚?要怎么做才好呢?_百度知道
一个人为什么总是会觉得无聊,感觉非常空虚?要怎么做才好呢?
家,孤单,郁闷,聊,忽觉内空虚,做些? 没种觉?突间想某?
提问者采纳
尽快找另能遇自谈吧! 切都迎刃解, 且越越. 实行都别管,努力做自想做事,便空虚!
其他类似问题
按默认排序
其他1条回答
朋友情绪候先要情放松做自喜欢做事情,听听音乐,散散步,看看外面空,其实满惬意.朋友玩玩,谈谈.呢想.其实没事情,想事情,所呢,要做做事情,让自忙碌起,才乱想拉.要直能,嘛,总酸甜苦辣,才趣.候烦恼,聊未尝事情,作催化剂,必意,没衷祝福走灰色情绪
无聊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环球科学》2008年04期:我们为什么会无聊
撰文 安娜&戈斯林(Anna
翻译 冯志华
  面对乏味的工作、糟糕的交通以及繁琐的家务,我们常常感到生活很无聊。可是,这些抱怨究竟是有根有据,还是借口托词呢?当我们感到无聊时,又该如何让生活变得充实、快乐呢?让我们来听听科学家的忠告。
  坐在安静而昏暗的学术报告厅里,你和疲乏的&拉锯战&又开始了。脑袋上方的投影仪嗡嗡作响,你却心不在焉,神游于那些幻灯片之外,漫无目的地信手涂鸦。台上那位教授仿佛离你十万八千里。这时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你,那就是&&无聊。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偶尔觉得无聊。特别是在沉闷的环境中,无聊感会油然而生。美国西佛罗里达大学的心理学家史蒂文&
沃丹洛维奇(Stephen
Vodanovich)指出:&西方文化通常将无聊定义为&无所事事&。&事实上,对无聊的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从事单调工作的人群,诸如在工厂流水线上忙碌的工人。
  研究者称,无聊感并不是单纯由客观环境引起的,而是意识层面一种主观的个人感受。无聊的程度因人而异:一些人似乎与无聊绝缘;而另一些人,如性格外向的人,却更容易感到无聊。
  新一代的科学家一直试图找到这种沉闷情绪的心理学基础。他们发现,这种情感远比我们知道的复杂。研究者指出,无聊尚无统一的定义,就像一个&口味众多&的拼盘。作为人意识的一方面,注意力水平对无聊感的产生至关重要。它可以提高人们的专注程度,从而减少无聊感。此外,情绪波动也对无聊有推波助澜的效果。不清楚自己内心的感受、陷于情感无法自拔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
  想摆脱无聊并不容易。抑郁症及嗜药成瘾之类的病症,常常会找上容易无聊的人;他们在社交、学习和工作中也表现欠佳。找到无聊的根源,将有助于我们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
  科学家对&无聊&的研究持续了一个多世纪,从早期针对单调乏味的工作进行的研究,到后来无聊倾向量表(BPS)的出现,人类与无聊的&拉锯战&从未停止。
  研究者与&无聊&已经纠缠了近一个世纪。早期,工作表现较差的工人给了科学家启发,这些工人对工作表现出的厌烦情绪促使他们开始研究,单调乏味的工作对人的影响。1926
年,英国国家工业心理学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Industrial Psychology)的心理学家A& 赫德森&
戴维斯(A.Hudson Davies)在《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Journal)上发表论文称,无聊类似于精神疲劳,是由于工人对流水线上精细而重复的作业缺乏兴趣所致。他还指出,工人对无聊的易感性存在个体差异:&很多从事单调工作的人并不感到无聊。而有一些人,即便从事经常变化的工作,却还是牢骚满腹,抱怨生活单调。&
  美国纽约城市学院的心理学家约瑟夫&
巴尔马克(Joseph
Barmack),是最早在实验室环境下研究无聊感产生基础的科学家之一。20
年代末,他指出无聊感是一种类似于睡眠的感觉,并发现同时使用三种兴奋剂&&安非他明(amphetamines)、麻黄素(ephedrine)以及咖啡因,可以减少重复性工作(如对一系列数字进行加法运算)中的疲乏、困倦、注意力涣散及无聊的症状。此外,向参加测试的学生支付报酬似乎也可以激起他们的兴趣。这说明,无聊感是刺激和动力不足的一种复合产物。
  十余年后,澳大利亚籍精神分析学家奥托&费尼谢尔(Otto
Fenichel)在1951年出版的《思维的组织与病理学》(Organization
and Pathology of
Thought)中,描述了另一种无聊感。它是由于人的内驱力和愿望受到抑制而产生的,并会导致明显的无目标感。费尼谢尔将这类&病理性的&无聊感与通常的无聊感进行对比,指出后者只有&在我们不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或者必须去做我们不想做的事情时&,才会产生。
  此后30年,对无聊感的研究一直断断续续。直到1986年,心理学家诺曼&D&森德伯尔(Norman
D. Sundberg)与他的学生理查德&F&法默(Richard F.
Farmer)对无聊进行了最公认的研究。前者是美国俄勒冈大学的名誉教授;后者就职于俄勒冈州立研究院。他们共同发明了由28个问题组成的无聊倾向量表(Boredom
Scale,简称BPS),这是用于研究无聊的最早的完整心理测量表。
测试人们在不同境况下产生无聊感的倾向性,结果显示,几乎每个人在身处重复、单调、压抑的环境却无法摆脱的时候(如排队等候时),都有过短暂的厌烦情绪。但是,有些人却更加频繁地感到无聊。他们需要在生活中寻求更多的刺激;或者由于不具备自娱自乐的能力而闲得无聊;抑或找不到生活的意义和目标,对&生存&本身产生厌弃。
  过去20
年,沃丹洛维奇和同事的研究显示,常常无聊的人患焦虑症、抑郁症、嗜药及酒精成瘾的风险更高。他们易怒、好斗,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在工作和学习中也表现较差。
  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的刺激,二是自身的调节能力。
年,沃丹洛维奇和美国俄克拉何马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J&
克雷格& 华莱士(J. Craig
Wallace)以及西佛罗里达州的史蒂文& 卡斯(Steven
Kass)在BPS
分析中指出,从宏观来看,无聊感的产生主要归咎于两个因素。一是外部刺激,或者说是对新鲜感、兴奋感以及变化的渴望。沃丹洛维奇认为,男性普遍比女性更容易无聊,他们在BPS
测试中的得分也更高。他直言道:&男性更爱抱怨说,&周围没什么事可做,所以我才会无聊。&&
  由于渴望外部的刺激,性格外向的人更容易陷入无聊之中。许多关于单调工作的早期研究发现,性格外向的人比性格内向的同事更早变得口齿不清。英国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人格研究先驱汉斯&
艾森克(Hans
Eysenck)指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性格外向的人需要持续变换的刺激,才能达到最佳的唤醒水平(arousal
  同样地,
在著名的感觉寻求量表(sensation-seeking
scale)测试中,性格外向的人得分也偏高。该量表是在20
年代,由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心理学家马文&瑞克曼(Marvin
Zuckerman)设计,用于衡量个体对刺激的渴望程度,其中包括一些用来测试无聊易感性的问题。
  然而,并非所有的研究都一致认为,外向型性格与无聊感有关联。给沉闷的工作增添一些小趣味后,性格外向的人也能成功地克服无聊感。英国基尔大学的心理学家A&B&希尔(A.
B. Hill)在1975 年进行了一项研究,让32
名大学生从事拾捡和安放图钉的工作。这是一件无聊到让人头脑麻木的任务。相比16
名内向型学生,另外16名外向型学生在工作中表现出更多的变化。他们采用精细而有趣的各种方式,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兴奋水平。
  换言之,尽管性格外向的人通常需要更多的外部刺激,但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却各不相同。这是沃丹洛维奇从BPS测试中总结出的第二个因素。爱好广泛且富有创造力的人,以及在各种环境中都能有所作为的人,并不容易陷入无聊的泥淖。森德伯尔称:&我相信有人即便像佛教僧侣那样安静打坐,也不会感到无聊。他们依然能用心感悟生活、发现快乐并不断成长。&
  如果内心世界不充实,外部刺激和新鲜感也会转瞬即逝。沃丹洛维奇认为:&大脑会不断寻求刺激,久而久之,大脑对刺激的需求便欲壑难填。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战斗。你永远也不会感到满足。&
  为了摆脱无聊,人们沉湎于吸烟、搞破坏、赌博以及嗜药之类的有害行为,追求感官的刺激。2005年,
对92名苏格兰青少年的调查发现,无聊是青少年嗜药的最主要原因之一。美国社会研究新学院的临床心理学家麦克韦琳&
托德曼(McWelling
Todman),主要从事精神病患者及嗜药康复病人的无聊感研究。他指出,&嗜药者总是在停工期间,利用休息时间吃药。&
集中注意力
  无聊感与注意力密切相关,注意力高度集中,或者注意力涣散都会引起无聊。
  无聊和注意力也有关联。毕竟,当你无法集中注意力时,很难对什么东西产生兴趣。为了揭示这一关联,科学家设计了一个测试环境,让受试者完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
  在1989 年的一项著名实验中,
美国克拉克大学的心理学家詹姆斯&莱尔德(James
Laird)和罗宾&达姆拉德-弗赖伊(Robin
Damrad-Frye)发现,就连在隔壁房间打开一台静音的电视之类的微小干扰,都会让受试者觉得听力理解练习&很无聊&。受试者无法察觉干扰,也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心不在焉。一旦打开电视的音量,受试者随即指出是这电视的声音让他们无法集中注意力。然而,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一些受试学生却认为他们听到的理解练习很刺激。这一结果支持了作者的假设:&努力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导致无聊的主要原因。&
  从病理学角度看,注意力涣散也可能激发无聊感。2003年,沃丹洛维奇、华莱士和卡斯在一项研究中发现,148名大学生受试者的BPS
得分与成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ult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的诊断结果相关。这表明,无聊感很可能是注意力无法集中引起的。
  加拿大安大略省滑铁卢大学(University of
Waterloo)的认知神经科学家丹尼尔&斯米莱克(Daniel
Smilek)、心理学家阿尔&切恩(Al
Cheyne)和乔纳森&卡里尔(Jonathan
Carriere)将无聊的倾向性与注意力的下降联系起来。注意力下降会让人张冠李戴,错把牛奶放进橱柜而将谷类食物放入冰箱。2007年6
月,滑铁卢大学的研究小组报道了他们对304
名大学生的测试结果。测试内容包括日常注意力的衰退趋势,以及他们对情感与环境的感知度。此外,他们还对学生的日常健忘表现、注意力涣散程度及临床抑郁情况进行了评估。
  研究者发现,记忆力衰退、注意力涣散的学生在BPS
中的得分都相对较高。不仅如此,切恩根据统计学结果还指出,注意力涣散提高了无聊和抑郁的指数。有研究文献显示,抑郁症与无聊有很多相似的症状,包括沉浸于消极的情绪,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等。研究者推测,长时间注意力无法集中,会让人觉得从事的活动毫无意义。切恩表示:&注意力是连接无意义感、抑郁症以及无聊感三者的交点。&
  同时,也有研究者将无聊概括为&心流&(flow)的对立物。心流是指人在全身心投入或者完全沉迷于某件事时所处的忘我状态(参见2007年第4期《环球科学》第80页《为何幸福如此难求》一文)。该理论的创立者,美国克莱尔蒙特研究大学的心理学家米哈伊&
奇克森特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指出,当一个人的技能恰好能够应对挑战时,以及在接受目标清晰、反馈及时的任务时,心流便会发生。他还提到,小菜一碟的任务会使人无聊,而任务过于艰巨则会引起焦虑。2003年,奇克森特米哈伊和同事发表的一项研究称,在526
名受试中学生中,心流多发生在挑战难度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当的时候。
  情绪对无聊感的产生也有影响,拥有积极自我意识的人很少会觉得无聊;相反,不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愿望,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就会深陷在&无聊&的深渊中。
  情绪对注意力、心流及无聊也有影响。从美国新墨西哥大学荣誉退休的教育心理学家玛丽&B&
哈里斯(Mary B. Harris),将无聊与情绪控制(mood
monitoring)关联起来。2000 年,哈里斯对170
名大学生进行BPS
测试和问卷调查,后者用于测量他们经历心流的频率,并判定他们属于情绪受控者(mood
monitor)还是情绪分类者(moodlabeler)。情绪分类者是指,能够体察自己的情绪并对情绪进行分类的人。
  哈里斯发现情绪控制者在BPS
中得分较高,经历心流的次数较少。她总结说,密切注意自己的情绪的人&不太关注周围的情形,也不容易经历心流。对严重的情绪受控者来说,越是努力关注参与的活动,越会频繁地感到无聊&。另一方面,情绪分类者却很少因为无聊而困扰。他们能准确地评估自己的情绪,并且很快摆脱干扰,专注于手头的工作。
  这一结果与1998
年的另一项研究如出一辙。该研究由沃丹洛维奇和西佛罗里达州的霍普&M&塞布(Hope
Seib)领导发起。在受试的308名大学生中,拥有积极自我意识(self-awareness,个体对自身内心状态的意识)的学生总体无聊感较低。相比之下,拥有消极自我意识(以判断性沉思为特征)的学生在BPS
中得分较高。
  如果不考虑无聊情绪对注意力的影响,无聊感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个体对自己内心状态的了解程度。1951
年,费尼谢尔在对无聊情绪的精神分析中解释说,由于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个体的需要和愿望受到压抑,就会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实验数据也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这一说法&&如果不能找到快乐和满足的源泉,人便会觉得无聊。2007年,加拿大多伦多约克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约翰&D&伊斯特伍德(John
Eastwood)和同事的报告称,在述情障碍量表(scales
alexithymia)中得分较高的学生在BPS测试中得分也偏高。述情障碍是指,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描述自身的感情,同时情感和想象力受到抑制。
  伊斯特伍德的研究小组在一项尚未发表的研究中,
对206名学生的BPS
分数、ADHD的诊断结果和情绪觉察量表(scale of
awareness)分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一种与注意力无关的无聊原因。在测试中他们发现,高度的注意力涣散和较弱的情绪觉察能力都是重要影响因素,对无聊倾向性的变化独立发生作用。
  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个体不知道如何找乐子,被无意义感包围,就会产生一种更复杂的无聊感,直指生存问题本身。而当个体出于现实考虑或迫于其他压力,放弃了至关重要的生活目标和梦想,这样的无聊感也会产生。2000
年,就职于美国圣弗朗西斯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家理查德&
巴尔迪尔(Richard Bargdill)描述了6
例被他称之为&生活无聊感&的案例。这些案例显示,失去生活目标会使人产生矛盾情绪和深刻的无聊感。其中,有一位女性在放弃生物学家的梦想后,后悔嫁了个不喜欢的丈夫,生活在一个空巢一般的家里;另一位男性放弃了天文学家的理想,转而投身宗教事业,也出现了同样的症状。伊斯特伍德总结说:&所谓无聊就是与现实世界脱节。&
向无聊开战
  战胜无聊的方法很多:换一个工作环境,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和参加内观训练都可以帮助我们摆脱无聊。只要用心感悟生活,无聊感也可以变成我们前进的动力。
  无聊感各有不同,治疗无聊的方法也多种多样。奇克森特米哈伊建议,如果无聊源于乏味的工作,那么可以尝试换个工作,或者通过增加工作的强度和难度来改善工作环境。超市收银员们可以与顾客诚恳地聊聊天,来提高服务质量。1970
年,美国州立圣何塞大学(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的心理学家威廉& 麦克贝恩(William
McBain)对长途货运司机的研究发现,能在默数途经物这样的小游戏中找到乐子的司机,不会感觉旅途无聊,而且更注意驾驶安全。
  沃丹洛维奇指出,如果一个人的业余时间总是被无聊感占据,他就应该尝试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或者学习一些新的技能。沃丹洛维奇正在身体力行,向无聊开战。每天他都努力给日常事物增添点&佐料&,从改变上班的行车路线,到转变一下观察周围的视角。他说:&通过自我训练,你会发现周围的环境其实很丰富多彩。树叶不单有绿色的,也有五颜六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只要用心去体会和发现周围的美,就不会感到无聊。&
年,美国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的心理学家克尔克&
沃伦& 布朗(Kirk Warren
Brown)和罗彻斯特大学的心理学家理查德&M&
瑞安(Richard M. Ryan)
在一篇论文中写到,充分认识自我和周边的环境是内观(mindfulness)的关键。内观是指人关注并感知当下的一种状态。在教育界、医疗界以及办公室一族中,内观训练越来越流行。它源于东方哲学中的打坐冥想,要求练习者缓慢放松,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吐纳和肢体感觉,并让思绪天马行空地穿行于脑海。
  内观锻炼可以帮助训练者提高注意力,走出情绪的漩涡,从而减少无聊感的产生。2007
月,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心理学家报告称,在接受为期10
天的内观训练后,冥想的初学者与没有接受训练的人相比,工作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都明显改善。此外,前者的发呆(rumination)和抑郁症状也日益减少。
  鼓励孩子参加激发思维和想象力的活动,避免消极、图一时之快的娱乐方式,也能够减少无聊感。森德伯尔说:&
电视和iPod
为孩子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娱乐,却也阻碍了他们应对无聊的能力。&奇克森特米哈伊还说,参加体育和游戏类的积极活动,可以有效增加心流的发生。
  一些应对无聊的方法有时还会无心插柳,帮助我们治疗其他疾病。一些研究显示,如果戒毒之后能有效应对无聊,复发的可能性就微乎其微。美国纽约市贝斯以色列医学中心(Beth
Israel Medical Center)正在用美沙酮(methadone)对156
名嗜药者进行临床治疗研究,托德曼发现嗜药者的无聊程度,是判断他们痊愈的唯一可信指标。
  当然,无聊并非一无是处。许多研究人员发现,无聊是人思考和反省的好机会。此外,无聊也是判断工作有无价值的标志,对没有价值的工作就不必再浪费时间。伊斯特伍德说:&我们应当适时停止与无聊的无谓抗争,并从这一经历中吸取教训。&
  实际上,许多学者已将无聊感视为一种催化剂。诺贝尔奖获得主、著名诗人约瑟夫&布罗德斯基(Joseph
Brodsky) 在他1995 年发表的《无聊礼赞》(In Praise of
Boredom)中就曾写道:&当无聊的大潮来袭,请伴它而去。让自己随波逐流,浸没于其中,慢慢沉底。总的说来,处理讨嫌之物的规律是,你越快沉底,便越快上浮。&
沃丹洛维奇补充说:&如果能够完全摆脱无聊的消极影响,它便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成为一股巨大的动力。&
无聊指数测试
  你属于容易无聊的人群吗?做完下面的测试就知道答案了。在每个问题后给自己打分,分值在1~7
之间。强烈反对记1 分,完全赞成记7 分,中立记4
分。请注意用&*&标记的句子的分数正好相反:完全赞成记1
分,强烈反对记7 分。
  下列问题来自无聊感倾向量表(BPS),该表由俄勒冈大学心理学家诺曼&D&
森德伯尔和俄勒冈州研究院的理查德&F&
法曼共同设计。在回答完所有问题之后,请将28
道题的得分相加。总分越高,说明你越容易无聊,总分偏低,则说明你不容易无聊。
  多伦多约克大学临床心理学家约翰&D&
伊斯特伍德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群体测试,这项测试的平均分为99分,&正常&人群大约占总人数的2/3,分数分布在81
分到117 分之间;其余有2.3% 的人得分高于135
分或低于63 分。
对我来说,全神贯注是件易如反掌的事情。*
2. 工作时,我常为其他事情忧心忡忡。
3. 时间似乎总是过得很慢。
我经常觉得自己&闲得发慌&,但又不知道该干点儿什么。
在必须做一些毫无意义的事情时,我常常感到困扰。
被迫观看别人的家庭电影或旅行幻灯片,这让我倍感无聊。
我脑海里始终有许多计划和任务需要去做。*
8. 对我而言,自娱自乐是件很容易的事儿。*
9. 我需要做的都是些重复单调的事情。
与大多数人相比,我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促使我前进。
我能从自己做的大多数事情中寻找到刺激。*
12. 我很少因为我的工作而兴奋。
任何情况下我总能找到事情做,而且能够找到并保持自己的兴趣。*
14. 大多数时候我总是无所事事。
15. 我可以很耐心地等待。*
16. 我常常觉得自己无事可做,很闲。
在一些不得不等待的场合,比如排队时,我会变得坐立不安。
18. 我常常一觉醒来就有个新点子。*
19. 我很难找到一个让我十分兴奋的工作。
我需要在生活中找到更多充满挑战的事情来做。
我大多数时候都觉得自己的能力应付工作所需实在是绰绰有余。
许多人会说我是一个有创造力、想象力丰富的人。*
我的兴趣太广泛了,没有时间把这些事情一一做完。*
24. 在朋友圈中,我是最有恒心的一个。*
除非是做一些令人激动甚至危险的事情,我总觉得自己无聊得像行尸走肉。
26. 丰富的变化和多样性才能让我真的开心。
27. 电视和电影都千篇一律,太过时了。
年轻的时候,我总是感到周围的环境既单调又无聊。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那么无聊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