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学医难吗的吗?

已注册用户直接登录
一月免登录
孩子,如果你要学医……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作者:田晓青
& & & 导语:近年来,持续紧张的,不断恶化的医疗环境,医生的过度疲劳,医生的职业尊严等问题不仅让医护从业者感到焦虑,同时这种焦虑也漫延到医护人员子女的就业问题上——“医二代”是否从医,如何让医二代步入医途成为媒体和一些行业组织热议的话题。
  2014年夏季高考后,西部某省一位高三女生志愿学习临床医学遭到从事教师职业的父亲强烈反对,其激烈程度甚至以“断绝父女关系”相要挟,后来在一位“大V”医生的劝解和帮助下,女孩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此事平息不久,在网上又出现了一位医生父亲要给自己学医的孩子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报道。纵观这份“知情同意书”,共有21条,其内容大约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当医生很辛苦,完全没有自己的生活;二是医生在社会上不被尊重,医疗环境恶劣;三是医疗行业是个风险极大的行业,你的付出与收获完全不能对等。从这21条中,我看出这位父亲从事的是一份他并不喜欢的职业,他在工作中或许没有感受到尊严和成就。
  上述两位父亲阻止孩子学医应该各有缘由,但有两点是共同的,其一,学医、当医生很辛苦;其二,中国现在的医疗环境很恶劣。如果把这种阻止和反对只当成是个体行为似乎不太符合现实——中国医师协会在2011年的调查显示,有约78%的医务人员不赞成自己的孩子学医;但如果只是将一些个体的行为放大到会对未来医学进步有影响或对未来国家命运有影响,也未免有点夸张。
  反思一下,在中国,父母为孩子选择或推荐职业的依据是什么?是依据孩子的志趣所在?还是自己的功利之心?还是只为了一个饭碗?再反思一下,医二代一定要学医吗?我们为医二代未来学医做了什么?我们培养了他们对医学的兴趣了吗?我们让他们感受到治病救人的崇高和神圣了吗?
  近一、二年来,国内不少医院为了让“医二代”了解父母的工作,也为了培养孩子对医学的兴趣,在寒暑假期间组织了各种体验营活动及志愿者活动,一些孩子参与后,发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甚至有的面临高考的孩子已经决定未来要学医。
  前不久,笔者读了一本书——《孩子,如果你要学医——医生妈妈写给儿子的10封信》,作者佩里&克拉斯(Perri Klass)是一位美国儿科医生,毕业于哈佛医学院,是纽约大学儿科和新闻系教授。她在该书的《前言》中说:“我为我的儿子选择这个职业感到既自豪又兴奋。当然,作为父母,我非常想引导他绕开那些从医道路上的荆棘坎坷,帮助他发现医疗服务中的乐趣所在,点燃他身为白衣天使的激情。同时,也要提醒他为这条路的复杂严峻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这位医生母亲,通过自己亲历的一些案例,循循善诱,她“不光要告诉他作为医生光鲜亮丽的一面,也要让他明白光影背后的辛酸。”
& & & 十封信娓娓道来
  佩里&克拉斯通过10封信,分别从学医、行医及如何对待病人三大方面进行讲述。
& & & 儿子向医学院递交申请,母亲“欣喜若狂”
  这位母亲非常喜欢这个职业,她自己的体会是,医生不仅收入可观、是一群社会地位很高的人,而且“还可以与最尖端的科技为伍,与他人的生命为伴”。但她并没有强求自己的孩子学医,她不将自己的兴趣强加于孩子。当她的儿子选择了学医后,她建议孩子“慎重选择你的医学领域”,她说:“如果你真的能够找到最适合的那个领域,将是你毕生的幸运。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不单纯是找到适合的专业,还包括你能够在那里游刃有余地展开工作,同时有能力塑造自己的生活。”
& & & 行医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扰,但要勇敢地面对
  当医学生选择了适合自己的专业领域,进入临床成为医生后,“看着疾病一点一点地退去,总有一种振奋人心的感觉,”但也会面临很多困扰,如“看到我们辛辛苦苦总结的经验和意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变得不那么有用的时候,那种感觉是很难以言表的”。
  作者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临床工作中要保持自己的批判精神,她说,“循证医学并非代表了一切,医生是人,病人也是人。性格、运气、常识、舒适感等都在临床诊疗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除此之外,她建议孩子在临床上要勇敢地面对医疗事故,虽然“你会有难以言喻的羞耻感,也会从心底产生深深的自责。”但也必须看到“悲剧问题不以我们医生、病人、家庭、医院的意志为转移。作为医生,必须能够用专业的态度来正确看待这种结果,客观地评价自己,同时接受别人的评价。”作者建议,在医学院学习期间,就能够积累一些系统解决医疗疏忽的办法,比如,可以通过电脑建立一套自己的复查系统等。
& & & 公平、友善地对待每一位病患
  作者通过3封信告诉她的儿子,在临床上如何照顾病人,倾听他们的故事和秘密,如何给病人临终关怀。
  作者给儿子传授如何敲开患者的心门,她说:“当你和一位真正的病人坐在诊室里,向他提出问题的时候,你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一个允许你进入的、甚至是请求你进入的领域,去做很多人一生都没有机会做的事”。当你与病人面谈时,“每一位病人都在提醒我们,他们所传递的信息都超乎科学的范畴,超乎每一个科学难题。这些信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他们,触碰他们的生命”。为此,她告诉儿子,要为病人守密。了解病人的故事和秘密,有时可以采取更合理地措施解决病人的医学问题,而面对病人的如此信任,医生要做的只有一条,为他们保密。当然,有些故事会让你受到很大的震动,如果你实在要想倾诉,那就写在你的日记里吧。
  在医院工作,面对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死亡是每个人的人生故事的一部分。当医学无法对抗死亡之时,医生应该能向神父学习,陪伴好病人及其家属,尽可能的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帮助。作者甚至建议儿子,“如果你要为你的医学事业做出规划,那么你就要去参加几次葬礼。因为你去参加葬礼,就意味着你与病人的家庭建立了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达到很多科学难以达到的效果。”
& & & 医生如何调整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作者告诉儿子作为医生“工作与生活难以兼得”,即使如此,你也可以找到一些解决的办法,可以让自己的生活“尽可能”的少受影响,比如尽可能的找到自己实在无法割舍的爱好并加以保持;尽可能的信任同事,以减少自己的工作压力;尽可能的培养自己对周围人的移情能力,关心、照顾、感谢身边的人甚至病人。
  在中国,人们对特权的情感是复杂的,可以用“羡慕、嫉妒、恨”来概括。在《孩子,如果你要学医》的结尾,作者这样描述医生工作的意义:“这是一个有特权的工作,其最大的特权就在于你掌握了他人的性命安危,有权利了解很多人心底的秘密,有机会去教和学,去给他人提供帮助,去治愈他人的创伤。”这样的“特权”你喜欢吗?
(本网站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为“掌上医讯”,版权均归掌上医讯所有,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出处,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凡是本网站注明来源为其他媒体的内容为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仅作分享,文章观点不作为掌上医讯观点,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联系电话:400-1199330)
共有14人参与讨论
&发表于: 17:58
学医,搞笑吧,那是个找死的行业,还学,想让孩子死的不明不白的都学医吧,不被人家打死也得累死,还得应付各项检查,学医我孩子学医我宁可死也不看着他受罪,当医生就是把自己当畜牲使,医院把医生当畜牲随时可以出卖,死了,医院还偷偷乐呢,又少一个吃饭的,死了赶紧埋了,患者把医生当畜牲,呼来喝去,想打打想骂骂,不像打骂了就砍死的了,反正砍死也白砍的,最多说我是神经病,反正法院也不会去查犯人是不是神经病,人家说是就是呗,反正砍死的是医生,社会把医生当畜牲,死个医生大家拍手叫好,和杀猪杀狗没有区别的,反响没有,死了赶紧埋了,有的还要求医生高尚点捐了器官吧,死无全尸,上有老下有小就这么死了,下一步老婆改嫁了孩子没人管了老人露宿街头了,这个社会应该有这个职业吗?医生,奉劝大家不像孩子死最好别学医
&发表于: 01:56
今天有个急性喉炎的孩子伴有呼吸困难来急诊,血常规提示急性感染,我建议输液激素治疗,家属拒绝,我告知其可能会有喉梗阻的危险后他说我吓唬他胡说,仍拒绝,不愿输液不愿留观,出于保护自己的目的我要他签拒绝治疗,他立马火了,要打我,保安劝阻后脾气更大,威胁我说他孙子有任何事情就灭我全家
&发表于: 15:59
我是不会让自己孩子学医的
联系我们:400-1199330 或 7
青岛掌上医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咨询热线021- 周一至周日8:00-18:00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获取更多留学资讯点击加入乐学岛商户群你是不是在考虑去美国学医?看看美国医生待遇如何话题:
小编:关注瑞知教育微信,最新留学信息随时把握& & &  美国Medscape网站近日发布2015年美国住院医师薪调查报告。从5月14日到6月22日,Medscape通过网络收集到了来自24个专科的1745名住院医师...  美国Medscape网站近日发布2015年美国住院医师薪调查报告。从5月14日到6月22日,Medscape通过网络收集到了来自24个专科的1745名住院医师的在线问卷,涉及收入水平、薪酬满意度、债务情况、工作时间、职场关系、教育培训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等各方面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该项调查所涉及到的住院医生(ResidentDoctors)是指仍处于培训阶段的医生,类似于中国的规培医师,而不是独立行医的主治医生(AttendingDoctors)。  根据调查结果,美国的医师幸福吗?小编带您看图说话。  不同专科薪酬排名  2015年,美国住院医师的平均工资为55400美元,相比去年的55300美元有少许上升,其中重症护理和肿瘤科的医师工资最高,基础保健的医师工资最低。  排名前十的专科分别为:  重症护理(6.2万)、肿瘤科/肺科(6.1万)、心脏病(6万)、肠胃(5.9万)、整形外科(5.8万)、外科/放射科/内分泌/糖尿病/病理(5.7万)、精神病/妇产科/皮肤病/神经科(5.6万)、儿科/急诊/麻醉(5.5万)、骨科/眼科/康复理疗/耳鼻喉科/泌尿科(5.4万)、内科/家庭和大众医疗(5.3万)。  不同年限薪酬比较  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住院医师的薪酬也会逐年提高,到第7年时会达到6.6万的峰值。  不同性别的薪酬比较  在美国男性和女性医师的薪酬差别不大,男性略高于女性。  薪酬的地域差异  美国东北部的医师薪酬最高达到6.2万,东南部最低只有5.1万。  薪酬满意度  根据调查,62%的医师对自己的薪酬表示满意。其中男性的满意度为60%,女性为65%,相比于2014年的48%和57%都有一定提升。  医师们享受过什么其他的福利?  90%的医师享受到了带薪假期,分别有85%、75%、66%、65%的医师享受过健康保险、个人责任险、餐补、购书补贴。  收入会影响专科选择吗?  看看美国医师们怎么说:  “学医是因为我想帮助他人,但是目前我有20万的贷款,所以现在,钱对我来说很重要。”  “我想学习那些能为最多的人带来最大的帮助的专科,所以我并不怎么在意收入。”  “收入不会是最要紧的因素,但是肯定可以排进前三。”  “钱当然很重要,可是我选择我的专科是因为我乐在其中。”  根据调查,7%的人认为收入对专科选择有决定性的影响,25%的人觉得很有影响,42%的人觉得有一些影响,觉得影响很小和没有什么影响的分别为16%和10%。而当收入最低的基础保健的医师被问到是否还会坚持自己的专科选择时,56%的人会考虑从事其他专科。  医学院贷款  37%的人有超过20万的贷款,22%的人没有贷款,男性的贷款压力看起来比女性要大,而工作年限的增加似乎并没有让贷款压力降低。  有多少琐碎的工作要做?  对美国住院医师来说,琐碎的工作有很多,包括护理、电子健康档案,甚至是抄写工作,这很可能积压医师们工作中的不满。但是,超过一半的人仍然觉得这些琐碎的工作处在合理的范围内,而超过20%的人表示并没做过这些事情。  住院医师们同护士以及医生助理的关系如何?同主治医生的关系如何?  超过90%的住院医师能够积极的看待不同级别医护人员的关系,谈到主治医师对待自己的态度,住院医师们说道:  “大多数主治医师都是不错的,只有很少的人态度比较差。”  “虽然情况有在改善,但是很多主治医生自己不怎么做事,而是把事情甩给住院医师做,他们会把绝大多数照顾病人的工作交给我们,但是一旦我们犯了错误他们就会态度很差。”  “有些主治医师对我们很刻薄,还经常对我们大喊大叫,也不教给我们什么东西,这很不合理,这种工作氛围很糟糕。还有一些态度很好、很耐心,他们知识渊博也也愿意指导我们。”  工作时间过长吗?  有47%的住院医师每周工作超过60个小时。随着工作年限的延长,加班时间在第六年会到达最低点,之后显著上升。这可能是因为医院的工作强度变大,也可能是因为医生们要在学术研究中心投入大量时间。  医师的工作有成就感吗?  当被问到工作中最有成就的部分是什么时,75%的医师投票给了“临床知识和经验的获取”,排在第二位的是“很擅长把所学应用于实践当中”,再之后是“与病患的关系”、“做医师的自豪感”、“改造世界”和“良好的收入前景”。84%的人表示愿意继续从事医生的职业。关注乐学岛留学微信号,获取更多精品留学资讯!
&&&(微信ID:lexuedaocn,网站:&)带给你有最有温度的留学信息,最劲爆的国外新闻,最in的海外猛料!主站一网打尽3万多所海外学校资料库和最强大的留学资讯,还有完全透明的留学商城,快来和留学达人一起分享留学的那些事儿。转载请注明:
分享到:相关阅读::  美国Medscape网站近日发布2015年美国住院医师薪调查报告。从5月14日到6月22日,Medscape通过网络收集到了来自24个专科的1745名住院医师的在线问卷,涉及收入水平、薪酬满意度、债务情况、工作时间、职场关系、教育培训......那些事儿。所有评论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作者:人人网 - 抱歉
哦,抱歉,好像看不到了
现在你可以:
看看其它好友写了什么
北京千橡网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文网文[号··京公网安备号·甲测资字
文化部监督电子邮箱:wlwh@··
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举报电话: 举报邮箱:&&&&&&&&&&&&你为什么当医生或学医?
我是高三党,面临着选专业难题。想要学医,但身边朋友长辈都告诉我学医很苦很累。甚至我的牙医都说累。。我知道学什么想学精都不会轻松的,但是我还是蛮犹豫的。想知道你们当医生或学医是为什么?请多多指点。(答案可以不只围绕高考这一主题。)
按投票排序
122 个回答
医学生来答一发~背核医学背不下去了来念叨念叨~手机回答排版乱,题主见谅~
我决定学医大概也是高三的时候,当时正自主招生,应该是二月左右吧,高三党应该明白,考虑报哪个学校的自主招生也就意味着开始大致考虑一个专业的方向了,当时报了三个学校,北大,北医,南开。北大没考过,北医和南开都给了我20分。去北医复试也就是面试的时候,第一次走进一个医学院校,学校不大,但是我就是有一种感觉,说不清楚是什么,大概就是很喜欢,这种医学院的气质吧。为了准备面试,我在网上搜了医学生誓言背了一下,题主也可以看一下,念着医学生誓言,会感到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我当时就觉得,我要学医。虽然后来高考没考好,没去成北医吧。这都是后话了。
后来高三第二个学期我母亲生病了,其实不是大病,是体检时检出有子宫肌瘤,年纪大一点的女性都会得的一种良性肿瘤,切掉就可以,但是当时还是觉得挺害怕的,没有专业知识,面对未知就会感到恐惧。我爸陪着妈妈去了好几次协和看病。但是协和的手术排队要等太久,最后还是决定回家里做的手术,为了高考前照顾我,日期定在了我高考之后的几天。母亲进手术室后,我一直在手术室外站着等,虽然知道只是一个良性的肿瘤,但是还是很忐忑。先出手术室的是一个剖腹产的产妇和她的一对龙凤胎儿女,又让焦虑等待的我看到了生命的美好。等母亲出来病理结果也很好,身体恢复也很好。我就觉得,做医生真的很有意义吧。可以解除痛苦,还可以见证生命的诞生。
也许就是那时候,就更加坚定了要学医吧。为了家人,也为了更多的人。所以出分之后,我所有的平行志愿都是临床专业,没怎么犹豫。
以上算是我学医的原因吧。
关于题主说的,你家长辈说学医非常苦非常累,这是真的,基本上没有比医学专业课更多,假期更短的专业了,而且学医的路太漫长了,基本上是要读到博士的,实习的时候,当住院医的时候,收入很低,但是工作强度很大,真的很苦,你家长辈考虑的这都是现实。
如果题主真的是有着救死扶伤的理想,那么就学医吧,当看到患者治愈,你会得到无与伦比的成就感。
如果是为了赚钱,或者是为了家人看病方便,完全没有必要学医,没有理想作为精神支柱,漫漫学医路,真的很难坚持下来。
出可悬壶济世兼济天下,退可修身齐家独善其身。
我可以告诉题主,当了近30+年医生的老父亲拍着桌子反对我当医生么~是的,我复读过一年,相同的是我的两次志愿表,全是填的医学院。我为什么学医,不管你信不信,我真的是被高大上的精神所鼓舞着,而那股精神来自我的父亲。他获得过我省抗击非典一等功……那年我14岁,介于懂事,不懂事之间(懵懂少年)。也可能是朝夕相处,之前觉得我父亲并没有什么,教授?很多啊,我们楼全是教授。要说挣钱,家里也只不过是小康家庭而已。直到2003年,本来我的父亲按照教学安排(一般医学院会安排教学任务,当然也分教育系统编制,和卫生系统编制,卫生系统编制的貌似不用教书吧)是要到医科大教书的,不晓得是不是他志愿的,反正是回去抗击非典了。那时候,还有医务人员死亡的病例不断被报道。真的是提心吊胆的在留心新闻,留心医务人员的报道。那时,对医务人员及其家属的保护其实还很落后,比如,虽然是在抗击非典,但医务人员仍要上下班进出疫区,回家休息。处于保护我和我母亲,我爸坚决的把我俩赶走。我和我妈在我二姨家住了一个多月,直到他们的住宿解决了,才搬回去的。搬回去之前,我爸还用紫外线灯把家里消了便毒。至于他们当时的工作,是的,每天要工作十三、四个小时,要传4层防护服。经常有护士体力不支,脱水晕倒的。还有好多好多细节,比如有一天我爸放了一天假,我和我妈陪我爸去逛公园……我突然觉得,是我眼前的这个小老头在参与拯救世界,我突然觉得,我爸很高大,真的是那种从心里的崇拜。然后,然后从那时起,我就决定要学医了。题主要学医,希望你能多接触在一线的医务人员,多了解医疗行业。是的,各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底线和灰色,黑色区域。不要被黑色区域吓到,不要被灰色区域恶心到,不要越过底线。作为一名医学院毕业生,在实习中,被上级骂,被病人骂,被护士老师骂,是时常有的事。不过,男儿心肠,须久炼成钢,万折迂回,仍无所伤,只要矢志不渝,一心不损,然困难重重,又有何妨!p.s.:个人认为,医疗行业,作为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小的行业,已经在拖发展的后腿了,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医疗行业,前景还是一片光明的,当然,目前来看,这个行业还是不那么光明。个中辛酸,旁人无法体会,这也是老父亲反对我的原因。当然,后来他被我说服了,嘿嘿,此后,一家人吃饭,总也少不了医学的话题,尤其家族聚会,一圈人一边津津有味的吃着饭,一边讨论插尿管,遇见什么奇葩的病例~幸福感满满的p.p.s:要真的喜欢才好!且行且珍惜,吾与君共勉之
负面答案,仅供参考。图片上的那件白大褂我穿了5年,此后再也没穿过,想说的话也都写在上面了。
但是,我从没有否认医生这个职业可以带给别人和自己无与伦比的幸福。
目前临床医学本科阶段实习中,离高考过去差不多四年了吧,没有后悔过当初的选择。当初填报临床医学,并没有权衡利弊、左顾右盼、妄图做出最理性的人生规划,而是被很多情感、冲动所裹挟。父亲是大医院的大夫,从医几十年,兢兢业业,治病救人。母亲是一名教师,工作相对清闲,相夫教子任劳任怨。在我很小的时候,父亲经常夜班,手术到很晚,去更大的医院进修,应酬方方面面的人。喝了酒之后,父亲话会变得多起来,架子也不端了,拍着儿子的背,吹他自己的牛。哪个癌症的患者又活了几年,哪个腹水病人术后变化多大,他和患者的关系多么好,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父亲真的活得很开心,妙手回春、药到病除,医疗工作带给了他无与伦比的成就感,至今他的微信签名还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虽然我吐槽了他很多次——记得一个前辈说过类似的话,医生就是被巨大的成就感所裹挟,自我激励着完成越发高强度的工作。高中时父亲偶尔问起我将来的志愿,我说想当医生。他错愕,继而微笑,问「家中那几本医书那么厚,读得下来吗。你这样毛躁的性格当医生,我还真不放心。」他也不知道是自己默默种下的种子吧。高考结束的那个夏天,不仅粘腻,还苦咸。癌症最终还是没给外公太多时间。胃大部切除术后,他整个人的精气神好像都不在了,像瘪了气一样,腰杆儿也挺不直,和记忆中的外公不一样的。乖孙考完试,在病床前,握着皱褶湿冷的手,「爷爷我志愿填好了,我学医」。外公那个笑容似乎跟以往哪一次都不太一样。听上去很鸡汤是吧,我也觉得。再后来啊,医学院考不完的试、翻不完的大部头、社会的不理解、愈发难以调和的医患冲突、长路漫漫的培养周期,我抱怨过气愤过痛骂过,但是没有后悔过。有时候,感性做的选择之于理性要更加坚定吧。前几日,父亲来我读书的城市看我。临走前,还是啰嗦两句「臭小子,这几年好像沉稳了点。选了外科,要更加细心,知道不知道」。以上。
文科穷三生,理科毁一代。你要来学医,必成高富帅。宿舍不断电,值班美护在。身边关爱在,总有你的菜。医姐会卖萌,学妹很可爱。学长很亲切,学弟天然呆。男女比例3:1 取向看心态。医学在招手,微笑等你来。良心答主提示 评论区高能预警
作为一个学医的,看到这个问题忍不住来回答一下,或者,吐槽一下。首先我想说,不管是同学还是父母,劝别人学医绝对都是一件很不负责任的事情。如果自己不是医生,劝别人学医那就是瞎扯,如果自己是医生,还劝别人学医,是有什么深仇大恨么。。。当然,我也不是劝你不要学习,只是希望你在决定要不要进这一行的时候先好好了解一下这一行。我不知道你为什么考虑学医?是周围有人跟你说学医好?还是觉得医生挣钱多?或者社会地位高?还是说自己家里人看病方便?还是单纯的美剧看多了?如果是周围的人说的,你得具体问问他觉得哪方面好,当然还要看那个人是自己亲身体验还是想当然。至于挣钱多或者社会地位高什么的,不好意思,这些年我还真没看到。如果只是美剧看多了,注意,那是“美”剧,人家地界上还没有计划生育呢。至于你说的你也知道什么东西要学精了都不会轻松,你能有这个认识很好,但是我想告诉你的是,学医,你只要想毕业都不会轻松(在我见过的所有国内学校。你要是跟我说隔壁村子开了个私立卫校啥的交钱就能毕业当我没说)。上大学的时候高中同学聚会,只有我和另外一个学医的每天最苦最累,上的课比人家双学位的还多几倍。有一年每隔最多两个星期一次考试,所有课本什么的300页算薄的。同时还要实习哦亲~大四起没有正常寒暑假,最后几年一年就放过年一个星期的假,还得看有没有轮到你值班。收入嘛……研究生阶段一个月1k。早上去医院的时候只有24h的KFC灯亮着。现在高中同学聚会,同学都不忍心叫我们两个买单。然后我目前也还没见过哪个学校哪个专业想毕业比我们辛苦。人比人气死人。对了,还有一点,就现的医疗环境,大夫早上出去上班晚上就不知道还有没有命回家,你确定你想试试?写累了,就吐槽那么点吧。。。有不清楚的可以再问我。如果以上这些对你来说都完全不是问题,欢迎~PS.我当年学医是我唯一想学的专业正好那一年在我们省不招生,然后觉得学什么都无所谓。家里也没有医生,不知道这个行业到底是什么样子,于是莫名其妙的就进来了。一直读到现在,马上就要博士毕业了。PPS.话说我现在很担心毕业搬家怎么办啊,那么多书。。。
高三那年,考了个不上不下的尴尬分数,来了我们学校。分数压线,只能进医学院。没转专业,就学医了。到了大三才觉得学医挺好的。辛苦但是充实。虽然还总是觉得自己笨记忆力不好别人分分钟掌握我要多看好几遍,但开始接触临床课程,那种成就感和使命感真的不是其他职业能给予的。身边有一起学习的小伙伴,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医生这个职业,自然比其他职业辛苦太多,接触的不公平也太多。但是成就感也太多。也不想谈情怀什么的,自己也是误入此坑。既然选择了就好好做吧不要想太多其他。真是一碗浓浓的鸡汤啊???.(????)?☆.??:*???*:??
希望当个好人。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旦旦医学,每天推送一条靠谱又逗比的医学科普)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柳岩 学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