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快驱动人生怎么样的效果怎么样?对身体有危害吗?

潜意识如何影响人生?读《社会动物》,探究“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读点-虎嗅网
更新到“我的书架”
潜意识如何影响人生?读《社会动物》,探究“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
推荐者:来源:编辑:虎嗅
书名:《社会动物》副标题:《爱、性格和成就的潜在根源》作者:戴维·布鲁克斯译者:佘引ISBN:5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时间: 00:00:00
成功是多种因素的聚合,有很大的偶然性,关键取决于潜意识。你可以复制比尔盖茨、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一切硬件,但是你无法在关键时刻“A-HA”灵机一动,复制出同样的成功之路 ... ...
一本关于潜意识如何影响我们人生的书。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尽管作者往书中那对夫妻的生命故事里搀兑了认知心理学、文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成果,可读它时,并不感觉涩滞。伴随阅读过程的,有复调叙事的斑斓,也有景深无限的遥远。作者试图说明的或许是,美好生活并非理性的竞赛,而是两团灵魂间永无休止地渗透。序言这将会是你读过的最快乐的一本书。本书介绍了两位活得充实的成功人士,他们拥有令人向往的职场生涯,赢得了朋友的尊重,而且为自己生活的社区、所在的国家和全人类作出了显著的贡献。令人惊异的是,这两位主人公并不是那种生下来就出类拔萃的高智商天才。他们的确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和智商测验之类的评估中取得过马马虎虎的成绩,但他们在身体和思想方面都没有表现出任何天赋异禀的迹象。他们的长相还算顺眼,但算不上出众。他们喜欢打网球、徒步旅行,但他们在高中时代并不是同学和朋友们公认的运动健将,也没有人断定他们能够在某些领域取得伟大的成就。然而,最终他们拥有了成功的人生,认识他们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上天垂青的幸运儿。他们到底是怎样取得成功的?他们拥有经济学家所谓的“非认知性技能”,此类技能包括所有无法被轻易辨认和测量但却能让人生活幸福、事业有成的潜在特质。一方面,他们拥有很好的个性。他们精力充沛,诚实坦率,值得信赖。在遭遇挫折时,他们会坚持不懈地尝试,也肯承认错误。他们拥有充足的自信心来应对风险,也具备足够的诚信来持守承诺。他们尝试发现和弥补自身的不足,为自己的过错赎罪,并且拥有足够的自控力,以免因一时的冲动而做出恶劣的举动。另一方面,他们也拥有另一种同样重要的能力——“街头聪明”。他们善于对人物、情境和观点作出解读。如果让他们面对一大群听众,或者将堆积如山的文件、报告摆在他们面前,他们直觉就知道该怎么办—什么行得通、什么行不通,怎样做能取得丰硕成果、怎样做只是白白浪费时间。他们在社会生活中游刃有余的技巧,就像娴熟的水手在大海中导航的技巧一样。古往今来,教导人们如何取得成功的书籍不计其数,但这样的书籍往往只描述了生活的粗浅表面。它们会介绍成功人士选择了什么样的大学就读,学习了哪些职业技能,怎样理性地做出决策,具备哪些人际交往的技巧。这样的书籍往往聚焦于成功的外在表象:智商、金钱、名望或者举世瞩目的成就。这本书所探讨的是更深层面的东西。书中的故事强调了内心领域所起到的作用—情感、直觉、偏见、盼望、遗传倾向性、个性特征和社会行为准则在潜意识领域中的影响。该领域的各种因素最终形成了人的个性,使“街头聪明”不断发展完善。我们正生活在一个意识变革的时代。在过去几年里,遗传学家、神经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和其他领域的专家在研究人类成功的内在机制方面已经取得了突飞猛进的成就。他们的一个核心发现就是,影响人们活动最主要的因素并不是意识层面的思维,而是潜意识层面的思维。潜意识并不是孑遗器官,需要我们去征服它才能作出明智的决定。潜意识也并非见不得光的阴暗黑洞,充斥着被压抑的性欲。相反,潜意识是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绝大部分的选择以及许多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思维活动都发生在潜意识当中。这些潜藏在意识之下的进程正是造就成就的原因所在。在《陌生的自己》(Strangers to Ourselves)一书中,来自弗吉尼亚大学的蒂莫西o威尔逊(Timothy D. Wilson)提出,人的思维在任何时刻都能同时接纳多达1 100万条信息。然而,即便按照最乐观的估计,人也只能有意识地关注这些信息中的40条而已。威尔逊写道:“部分研究人员甚至提出,几乎一切思维活动都是在潜意识中进行的,所谓‘意识’或许只是一种幻觉。”或者说,意识所起到的作用只不过是在为潜意识的所作所为寻找解释而已。包括威尔逊在内,这本书提到的绝大部分研究人员并没有激进到这种地步,但他们的确相信,意识之外的心理活动能够形成我们的思想见解,影响我们的判断抉择,塑造我们的个性特质,为我们提供生存发展的技巧。耶鲁大学专家约翰o巴奇(John Bargh)认为,就像伽利略“将地球从宇宙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一样,这场心理学革命已经“将意识从人类行为核心这一特殊位置挪开”了。这本书也会告诉你,意识并不是日常生活的核心。书中的故事会为你指明一条更深层次的成功之道,同时也会重新定义成功的概念。充满情感的潜意识世界尽管人类是通过科学手段才认识了自己的内心领域,但这片领域并不是枯燥刻板的,而是充满了情感的魔力。如果说针对意识的研究更偏重于理性与逻辑分析,那么针对潜意识的研究就更偏重于情感与感性认识。如果说表层思维偏重于个体力量,那么深层思维则偏重于人际关系的力量。如果说表层思维渴求地位、金钱与喝彩,那么深层思维则渴求和谐与关爱—当人们为考验、目标和爱而全心投入时,自我意识就会悄然消散。如果把意识比做站在指挥台上的将军,置身于世界之外来观察世界,以线性思维和语法逻辑来分析事物,那么潜意识就好比数以百万计的侦察兵,散布在世界之中,不断发回潮水般的信号,引发瞬时响应。他们与周围环境之间没有距离,完全融合在环境当中。他们的活动范围十分广泛,也会渗透到别人的思维、情境和观念之中。这些侦察兵为事物涂抹上情感的意味。当偶尔遇到老朋友时,潜意识就营造出亲切的暖流;当不慎陷入黑暗洞穴时,潜意识就营造出恐惧情绪;当面对美丽的风景时,潜意识就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感觉。领悟光明令人高兴,感知不公产生义愤。每种感觉都有着特殊的含义、质感和力量,使思想里充满着感受、刺激、判断和欲望等反应。这些信号并不足以控制我们的生活,但它们足以塑造我们的世界观,如同精神层面的“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一样引导我们,让我们跟随既定的轨迹前行。如果说如将军一样的意识凭借数据思考,用规范的书面语说话,那么如侦察兵一样的潜意识就将情感具体化,使用小说、诗歌、音乐、图片、祷告和神话作为表达形式。我并不是一个轻易表达感情的人,我妻子很清楚这一点。或许你也听说过这样一个心理学实验:把中年男人的大脑跟脑电波扫描仪连接起来,让他们观看恐怖电影,然后向实验人员描述对自己妻子的感觉。仪器显示出他们在这两种状态下的脑电波图形一致—无论在看恐怖电影还是想到妻子时都处于深深的恐惧当中。我很理解这种感受。尽管如此,但如果你忽略了我们心中爱慕、恐惧、忠诚与反感的情感波动,就忽略了内心最基本的领域,忽略了那些足以决定你想要什么、怎样观察这个世界、如何进取、如何坚持克制的心理过程。所以,我会从内心活动的角度出发,介绍两位幸福的主人公。写作本书的首要目的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让你了解到,当我们的生活处于充裕状态,情感受到恰当的滋养与指导时,我们的潜意识系统是什么样子。通过上千个现实案例,我会试图阐明意识和潜意识是如何互相影响和配合的,意识“将军”是如何“训练”潜意识“侦察兵”并听取其汇报的。从另一个层面阐释丹尼尔o帕特里克o莫伊尼汉(Daniel Patrick Moynihan)的观点,即人类进化的核心真理在于潜意识进化的重要性。人性的核心真理在于意识可以影响潜意识。我写这本书首先是因为,迄今为止,尽管很多来自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对潜意识展开过研究,但他们的工作成果往往互不相关,成了学术上的一个个孤岛。我会试图把他们的学术成果融会贯通,以便进行全面的叙述。其次,我会尝试展示此类研究对我们理解人类本性的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脑科学研究或许不会创造出全新种类的哲学,但却可以为某些备受质疑的哲学观念提供有力的佐证。当今一些研究结果提醒我们,情感比纯粹的理性更为重要,社会关系比个体选择更为重要,性格比智商更为重要,灵活应变的有机系统比线性呆板的机械系统更为重要,群体智慧比个体思考更为重要。简而言之,强调理性逻辑的“法国式启蒙运动”失败,强调感性认知的“英国式启蒙运动”获胜。再次,我会尝试分析这些研究结果所带来的社会、政治和道德结论。弗洛伊德首次提出“潜意识”的概念时,对文艺评论、社会思潮甚至政治分析都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我们现在可以更加准确地描述潜意识的概念,但这些新的研究结果还未给社会思潮带来广泛影响。最后,我将试图对抗当前西方文化中的一种偏见:意识决定论。意识往往并不会注意到更深层次发生的事情,以为自己就是主角,可以处理一切事情,尽管这些事情并不是它所能控制的。它所创造出的世界观只强调它能理解的那些要素,却忽略了其他部分。我们习惯了按照这种狭隘的方式描述我们的生活。柏拉图认为只有理性才是人类大脑中的文明因素,只要理性抑制住大脑中野蛮原始的情感,我们就应该感到高兴。理性主义者认为理性就是智慧的最高层次,人只要用理性克服不良癖好和迷信,就能获得心灵的解放。19世纪末出版的《化身博士》(Dr. Jekyll and Mr. Hyde)一书集中阐明了这样的观点。主人公的正面人格—科学天才“杰克尔博士”(Dr. Jekyll)代表了他的意识,而主人公的负面人格—野蛮、残忍的“海德先生”(Mr. Hyde)则代表了他的潜意识。这样的荒谬学说并不少见,其中一些已经销声匿迹,但人们仍然普遍不了解潜意识对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响。学校招生时仍然靠智商测验而非实践能力来评价应试者。诸多学术领域仍然把人类当成理性的、可以实现效率最大化的机器。现代社会已经异化为一个巨大的机器制造车间,向人们灌输难懂的生存技能,却忽视了培养人们的道德观和情感能力。孩子们接受严酷的训练,以应对无数次考试。然而,对于像跟谁结婚、跟谁交朋友、喜爱什么、憎恶什么、如何克制冲动这样真正重要的人生决定,他们几乎只能靠自己慢慢领悟。我们善于谈论物质激励,但不善于谈论情感和直觉。我们善于传授技术技能,但对于像性格这样更加重要的东西,我们几乎不曾谈及。写作本书的另一个目的新的研究成果让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自己,但我承认,本书之所以引述这些研究成果,只是为了回答更为具体的问题。我的职业是政治与政策评论员。最近几十年间,美国重大政策的结果往往令人失望。自1983年以来,美国政府一再改革教育体制,然而在无数激励机制的诱惑下,仍然有超过1/4的高中生选择辍学。我们努力减少种族歧视,让黑人能取得跟白人一样的成就,但结果却事与愿违。我们让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读大学,却不明白为什么相当多的大学生最终无法毕业。我们使出浑身解数来遏制日益蔓延的不平等现象,刺激经济流动性,为孩子健康成长而遏制单亲家庭潮流,避免因党派立场导致的派系纠葛影响政治局势,改进经济结构以避免经济危机。近年来,俄罗斯尝试培育真正的自由市场经济,中东地区尝试民主政治,非洲努力刺激经济发展,而这些努力大多以失败告终。这些失败都具有相同的特征:建立在对人类本性过于粗浅的认识之上。许多政策仅仅是基于非常粗浅的人类行为模型,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只关心可以定性测量的特征与关联的书呆子们提出的。立法者会投票通过这样的政策,尽管他们几乎对人类行为的深层根源毫不了解。执行这些政策的官员对人类的了解也仅限于“什么是无法让步的底线”、“什么是可以讨价还价的条件”,所以这些政策会失败,以后的政策还会失败,除非相关人士能够更加深刻地认识人类的本性。关于两个人的成功故事为了阐明潜意识能力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这些能力在恰当的情境下如何让人取得成功的,我会跟随让–雅克o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的足迹阐述这些问题。早在1760年,卢梭就完成了代表作《爱弥儿》(Emile),这本书旨在论述人类应怎样接受教育。卢梭不是把自己局限在对人性的抽象描述当中,而是塑造了一个名叫爱弥儿的主人公,并且为爱弥儿设计了一位导师,借助两人之间的关系来展示幸福具体是什么样子。这种独创性的模式让卢梭大有发挥空间,可以将文章写得兴味盎然,描绘出普遍趋势是如何影响个人生活的。虽然我根本比不上卢梭的才气,但却可以借用他的方法。为了阐明新近的科学发现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我塑造了两个主人公—哈罗德和埃丽卡,借助这两个人的言行来展示人生的变化过程。整个故事以当代社会为背景,也就是21世纪早期,因为我希望描述当前人类生活方式的不同侧面。我会在同一个时代内描述主人公的整个人生轨迹:出生、上学、交友、恋爱、工作、成功以及老去。我会通过这些情节来描述基因对个人生活的塑造作用、大脑生化反应的机制,以及家庭结构和文化范式对个人人生道路的影响。简而言之,我塑造这两位主人公,是为了搭建起具体与抽象之间的桥梁。关于交流的故事哈罗德和埃丽卡经历着人生的磨炼,逐渐变得成熟、睿智,这是本书中的故事之所以如此让人愉悦的原因之一。这是一个关于人类发展进步的故事,是两位主人公继承双亲与祖辈的优良传统,经历考验与磨炼,最终决定相守一生的故事。这也是一个关于交流的故事。当你深入地看待潜意识时,会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开始变得有点模糊,那些构建我们思维的过程在人与人之间是相通的。我们之所以成为现在我们这样的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别人成为了现在他们那样的人。作为会思考的个体,我们与其他动物截然不同,因为我们拥有理智天赋。罗丹的著名雕像《思想者》就表现出了这种人类气质—手托下巴、独自沉思。事实上,我们远胜于其他动物更重要的原因是,我们拥有非凡的社会技能,包括教育、学习能力、同情和感情流露,以及文化与制度的缔造、复杂社会精神结构的构架等。我们是什么?我们就像思想感情的核心交通枢纽,亿万种感觉、情绪和信号每时每刻都汇聚在这里。我们是信息中心,尽管对具体过程并不太了解,但我们还是有能力对交通状况进行疏导—转移注意力,作出选择与承诺。当我们的交流网络足够完备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拥有自我。我们寻求更深入、更彻底的沟通,这是我们最关注的事情。因此,在开始讲述哈罗德和埃丽卡的故事前,我希望先向你介绍一对真正的伴侣,道格拉斯o霍夫施塔特(Douglas Hofstadter)和卡罗尔o霍夫施塔特(Carol Hofstadter)。道格拉斯o霍夫施塔特是印第安纳大学的教授,与夫人卡罗尔真心相爱。他们经常推掉宴会的邀请,自己在家做饭,饭后一起洗碗,反思不久前两人之间的对话。不幸的是,卡罗尔因脑瘤去世了,当时他们的两个孩子分别只有5岁和2岁。几周后,道格拉斯偶然看到卡罗尔的照片,于是在自己的著作《我是一个奇异的环》(I Am a Strange Loop)里写道:“我凝视着她的照片,感觉自己似乎就在她眼睛深处,突然我泪流满面,自言自语道:‘那不就是我嘛!那不就是我嘛!’这句话勾起了我很久以前便有过的种种想法,我觉得我们夫妻俩的灵魂已经融为一体,我们俩灵魂的核心内容是对孩子们未来的希望与梦想。我觉得我们的这些想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充满默契,我们俩已经做到了心心相印,正如我在结婚生子前所朦胧憧憬的那样。我意识到,尽管卡罗尔已经去世,但她心灵的核心部分并没有因此完全丧失,它深植于我的大脑中。”古希腊人常说:“痛苦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妻子去世带给道格拉斯的痛苦,让他产生了特殊的感悟。作为科学家,他每天都在反复证明这一点。感悟的核心内容在于,在我们难以察觉的潜意识领域中,存在着一些能够在人生旅途中引导我们的观念和情感,这些观念和情感会通过友谊和爱情传导。潜意识并不是充满原始本能冲动的领域—充满了痛苦和恐惧,而是灵魂得以碰撞、交汇、升华的领域。潜意识会自动收集悠悠岁月里积累的人类智慧,承载着全人类的灵魂。本书无意涉及神学领域的问题,但如果造物主的确存在,那么他肯定也存在于潜意识领域之中,让大脑产生感情,让爱引发神经元的重组。潜意识是冲动的、情绪化的、敏感且不可预测的,它有着自身的不足,需要克制和监管。不过,它也可以大放异彩。它可以处理海量数据,做出勇敢、创新的决策。最重要的是,它具备惊人的交流能力。人们的潜意识都是外向的,它希望人们开朗、健谈,在工作、恋爱、家庭生活、社交、工作团队中多多交流。它希望让人处于更广泛的人际关系中,因为这是人类达到成功状态所必需的。它渴望和追寻着爱,追寻着如同霍夫施塔特夫妇那样的共融。在人能够拥有的所有幸福当中,爱与共融是最美妙的一种。个人视角终有局限,如有非虚构类好书新书推荐,还望投稿或微博私信
关注虎嗅官方微信账号:“虎嗅网”,每日早晚给您科技商业最新鲜、有料的咨询与解读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要评论?请先或者,您也可以快捷登录:
心理学,用研
我是谁?做什么?怎么做?做点,...
Ta推荐的其他书(430)
本文还没有被收录到任何文集,赶紧来收录它
谁在关注这本书?
书名:《吴清源——天才的棋谱》作者:田川五郎,吴清源出版社:蜀蓉棋艺出版社
书名:《情种起源》作者:海伦·费舍尔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
2周内自动登录「复仇」的心态对人生有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
最近在阅读一些关于「复仇」的文学作品感觉「复仇」这种心态能极大的影响人一生的轨迹有一部分认同「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做法凭什么让占了自己便宜的人活得那么舒服,也许这样可以催人上进可能有另外一部分人更认可「一笑泯恩仇」,这样也许会让人活得更舒服一些在现实生活里,这种心态究竟会怎样影响人生呢?希望有体会的同学能回答一下
按票数排序
昨晚写的太简单,刚才做了补充。======基督山伯爵是为了复仇,半泽直树是为了复仇,《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也是为了复仇,当年的韩国电视剧《人鱼小姐》的主线也是女主的复仇。关于复仇的故事总是那么吸引人。为什么?首先是作为一个复仇者,他自觉不自觉的已经把自己置身于一个道德的制高点。无形中他拥有了一件利器。那就是对方是非正义的,我要用正义的剑杀死你,这是上天也不会反对的。复仇者经常会自我暗示,不断的告诉自己对方的恶和自己的使命是多么的重要以及多么的正确。复仇对他来说就有一用使命感,是人生的目标,而且不会有道德的压力,也几乎不会有自我怀疑。这种类似于天赋特权的神圣感让一个人充满了力量,因为我们坚信正义才是最后的胜利者,只要我们坚持,我们就一定会取得胜利。作为观众,我们也不约而同的站在了复仇者的一边,体验一把惩恶扬善的快感。看到坏人最后身败名裂让我们自己无形中也有了一种成就感。也让我们对现实的怨恨可以通过故事中的复仇者得以宣泄。可是有的时候,自我暗示过度,会让复仇蒙蔽双眼,最后的结局是害人害己。/00:41=============补充===昨晚睡觉前的用手机回答,有些偏离题主的问题,没有紧扣“复仇对人生轨迹的影响”这个问题,也没有说我对“复仇”和“一笑泯恩仇”的看法。今天补充一下。题主说的是“复仇的心态”。复仇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最长见的一种行为。这种行为不是因为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产生的,是我们进化的一种必然产物。动物中也有复仇的例子。最常听说的就是大象的例子。大家可以到网上搜一下,很多。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行为,经过千万年,大自然就把他留下来了。可能在最初,有的生物就没有复仇的行为,有的有。可是因为那些复仇的生物受到的伤害少了,最后留了下来,没有复仇行为的生物全被欺负死了,灭绝了。比如,当你偷蜂蜜时,他会蛰你,并且是成群结队的追你。当你抓一条蛇时,他会咬你。要是毒舌,你可能也挂了。有的人还被蜜蜂蛰死了!当你伤害别人的成本增加时,你就会慎重的考虑该不该去做出伤害的行为。当成本大到你无法承受时,你就会放弃。所以那些报复行为激烈的动物活了下来。比如死也要蛰你一下的蜜蜂。从这个方面看,复仇是很有积极作用的。至少会让你少受伤害。在人类当中也是如此。最初是部落。当你的部落受到攻击时,必须复仇,这样会减少再次受到攻击的次数。一句“为了部落”就会让成千上万玩魔兽的年轻人热血沸腾。因为这句话让我们基因当中最原始的复仇情结激活了。我们可能听到了号角的声音,听到了我们的祖先拿着长矛呼号,衣不蔽体光着脚奔向敌人。最后血流成河。可是我们无怨无悔。因为我们是为了部落!!!后来就发展成战斗打响前的鼓舞士气。比如,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兄弟姐妹,为了那些曾经在战场上厮杀牺牲的勇士,我们要战斗到底,直至最后一个人倒下,我们要让敌人知道,他们的恶行将会付出他们永远也想不到的代价!随着社会的发展,复仇行为出现在各个组织。比如一个家族。最近的热播剧《冰与火之歌》中的兰尼斯特家族的“兰尼斯特有债必尝”就是同样的道理。这句话就是告诉别人“别惹我,你惹不起!”而且两个家族之间的仇恨也是几百年,几千年的延续,就是向外界释放一个信号:不要惹我们!罗密欧和朱丽叶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殉情的。说到这里,复仇对集体而言也是有利的,虽然可能会牺牲个人。但是如果没有复仇心理,这两个家族说不定早就没有了,更不会有罗密欧和朱丽叶这两个人了。电影《功夫》中,当他们的二当家脑袋被炸开了花时马上叫了一大帮人来。大当家的还说过“从来都是我们斧头帮欺负人,还没有人欺负我们!”其实都是为了保护集体不被伤害。现在说个人。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的思维也是个人想法的综合。个体为了生存,复仇是一种必须的手段。我们经常会在电影里听到这样一用话:人家都把你这样了,你还不出声,下次就会骑到你的脖子上拉屎了!所以我们平时也必须释放一个信号,那就是:不要随便惹我,我会复仇,你会死的很难看。甚至到了有的人在别人看他的时候都会恶狠狠的说:你瞅啥,再瞅削你,你知道不?也是增加伤害成本,减少自己受伤害的次数。可是我们在生活中并不能总是靠这种类似于吓唬人的招数生活,这样做自己也是很累的,因为你自己知道自己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本事,万一碰上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蠢货,上来就开干,死的很难看的就是你。所以我们有的时候发现好多人在暗中努力,等着出人头地的那一天。这也是一种复仇情绪,这种情绪会让我们充满力量,充满激情。这就起最原始的本能,为了生存的本能,为了活的好的一种本能。比如。高考落榜了,你的女神上大学去了,女神和另外的男生好了。这个时候复仇情绪强烈的雄性就会开始补习,努力奋斗。背后就是复仇的心理在推动你前进。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当年苏秦周游列国,怀才不遇,像一只流浪狗一样回到家乡洛阳。嫂子不给他做饭,而且羞辱他,挖苦他,训斥他。后来苏秦主张“合纵抗秦”,被封为六国相,衣锦还乡。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恭也。看看,这难道不是赤裸裸的复仇吗?虽然只是语言上的。苏秦那一刻心里一定是超爽的。此类故事太多。太祖当年在延安和斯诺谈话时就说了一句:大多数不把我当人看待。听了之后什么感觉?是不是有一股凉气袭来。这也是赤裸裸的说了一句潜台词,我可能会复仇的。后来他说:胡适不走就让他当图书馆馆长。复仇的情绪可以推动你做你之前根本就想不到的事情。复仇心理或者说复仇情绪,除了生存这个最原始的动力之外,后来也有为了个人荣誉尊严的原因。因为人不同于动物,除了生存,我们还要考虑生存的是否得体。比如,夺妻之恨,杀父之仇等等。这些都与个人尊严有关。不报仇枉为人。这个也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还有士为知己者死,也是为了一种信念。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也很可怕!知己好友被害之后,哪怕穷尽一生也要报仇,哪怕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我们都尊称这些人有种,是条汉子。在这里说一下报仇和复仇。两个词基本上没有区别,可是仔细考虑的话,报仇多为了别人,复仇多为了自己。讲了这么多,我个人觉得复仇心理和复仇情绪对个人的影响还是积极的。我说的是样本总体的平均状态,那些狂热的宗教复仇分子不在考虑之列。有的人被仇恨蒙蔽了双眼,对无辜的生命下手,这是反人类的行为,我们是坚决抵制的。基督山伯爵一辈子也是为了复仇,可是他的手段多是采取智慧,在合法的范畴里,我们应该提倡这种行为。下来再说我对“一笑泯恩仇”的看法。先来说两个例子吧!九把刀在北大演讲时说了一个故事。当年他和沈佳宜约好去考试,可是后来沈佳宜没有去,原来是另外一个女生的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原因,很复杂,我就不具体说了。九把刀当时就说“许多人说要对生命里那些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人心存感激,因为他们对我们的成长有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贵人。可是我要说那家伙就是贱人,就是一个贱人。”罗永浩曾经在一次演讲中也说了一件事情。他小时候,他的女老师派自己上高中的儿子把三年级的罗永浩打了一顿。罗永浩就说这个老师是“人渣”,而且还说了好几次。我们经常强调要原谅人,要化解仇恨,甚至对“以怨报德”这种事情大加赞赏。可是这样做真的对吗?真的可以化解仇恨吗?我们为什么会有仇恨?仇恨从哪里来?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以德报怨,以何报德?”他并没有正面的反对,但是也没有明确的支持,反而更倾向于反对。甘地曾经说过“原谅是多么伟大的品德!”原谅你的敌人或者仇人是多么的的不容易。估计也只有超级圣人才能做到。不能因为时间过去了就忘记了,就没有感觉了,就觉得对方没有错了。不行,这样做绝对不行,那么做只会让他们更加猖狂,也会让想这么做的人增加了犯罪的信心。九把刀和罗永浩都是凡人,他们没有圣人高僧的情操,他们也不屑于装伟大,他们是真实的,因为事实本来就是那样的。千万不要轻易的原谅你的敌人,因为那样你对不起曾经受伤的你。万科董事长王石说过::过早的释怀与淡泊是没有希望的。虽然说的简单粗暴,好像鸡汤,但是也有几分道理。好多好多牛人年轻时就是一个小心眼,成功后还不余遗力的搞自己曾经的敌人。我觉得有时候所谓的“一笑泯恩仇”太简单粗暴,五个字能说清楚什么?能“泯”掉的仇要么根本就不是“仇”,要么是自己能力不够,放弃了。当一个人连仇恨都能轻易放下时,他真的是没有希望了,至少不会牛逼了。复仇这种来自于远古的基因就是为了让我们生活的更好,就是为了让我我们走向牛逼才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是我们人生最为原始的动力。我们为什么要丢?况且有些人渣,有些贱人是永远也不会悔悟的。我们凭什么和他们一笑相泯!
人眼睛是黑色的,心是红色的;当眼睛变红的时候,心就会变黑了。我一直很支持以直报怨,但绝不会同意,把别人的错误,转嫁成自己的敌意。
小清新们就别瞎墨迹了
人类社会要达成稳定合作,报复是必须有的内容。
有兴趣去看《合作的进化》————————————————————————————用最笨的脑袋想我们也能知道
如果一个人不断的做坏事
不断的损害他人的利益
却不付出代价的话
那么相当于他在做一件收益不错(或是很高)但代价却很低的工作
那么他以后恐怕没有理由不继续这么做。而复仇就是让一个破坏规矩的人,损害他人利益的人去付出代价的主要方式,如果一个人看到自己潜在被报复的可能的话,那么他也要考虑自己是不是要规矩一点。 如果你觉悟高,坚持以德报怨的话,受损害的可能不光是你,因为你使得一个不诚实一个奸诈的人得以发展,得以有机会参与到更多的人类生产生活中去继续坑害其他人。读过囚徒困境和博弈论的人应该知道
在分析的时候通常给某一种给行为及所带来的结果赋予特定的分值
最后数轮博弈下计总分去评判这种行为策略是否是明智的。比如“两个共谋犯罪的人被关入监狱,不能互相沟通情况。如果两个人都不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不确定,每个人都坐牢一年;若一人揭发,而另一人沉默,则揭发者因为立功而立即获释,沉默者因不合作而入狱十年;若互相揭发,则因证据确实,二者都判刑八年。由于囚徒无法信任对方,因此倾向于互相揭发,而不是同守沉默。”这里面的年就是一种计分。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向全世界征集参与竞赛的模型
参赛的模型将互相博弈
模型可以在一轮竞赛中
选择合作和背叛
两个人都合作计3分
一个人合作一个人背叛
背叛者计5分,合作者计1分,两个人都背叛计1分。然后全世界各种领域的学者设计了N多复杂的模型
进行了数次竞赛最后发现获胜的永远是
一报还一报的模型。然后行为科学家有把各种模型混在一起
设计让得分多的模型个体数量会增加
得分少的模型个体数量会减少。
最后看看哪几种模型在一起会达成稳定的平衡。具体结果记不清了不过恐怕不用说也知道
以德报怨的模型是无法长久存活的。人家并不是纸上谈兵,也观察了一些实例,不过这些例子我记不清了。就这些吧
高二那年,由于市里已经禁止在职教师开展课外辅导,所以爸妈动用了关系才找到一个同校老师给我辅导数学。这是我噩梦的开始,也是我无法中断它的原因。刚开始的时候,这位女老师对我还是很好的。可能是因为我上的是尖子班,所以她额外高看我一眼。同去的一个男生是普通班的学生。我们一起默写公式一起解题,并没有太多交流,但也算是相处融洽。转折发生在我一次数学考试失利。没错,因为心态原因,很多我原本就会做的题目都解错了。剩下的,就是我收到了一张不及格的成绩单。我妈这人性子比较急,于是趁一次辅导结束来接我的时候,当着同学和我的面(这算是导火线吧),跟老师说了一句:“我女儿这次考试怎么那么差啊?”我很囧也很尴尬,在我抬头的时候我看到了老师脸色一变。在心里大叫不好,可是显然做什么都已经于事无补。在这之后每个周末我去参加辅导,该老师一改过去的好脸色,转而对我挑三拣四。刚开始我认为自己辜负了她过去的付出考的那么差,她对我有所挑剔也是件好事,所以一直默默地忍了。但是很快我发现,她挑剔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严厉的定义,变成了鸡蛋里挑骨头式的针对我,到了后来我甚至可以毫不夸张的认为,那是对我的精神虐待。比如默写公式。那个男生写错了好几个,她只是淡淡地嘱咐一句“以后要注意”。我全对,她却吹毛求疵地批评说“写的那么慢你是刚推导出来的么?”哦对了,旁边的男生总是适当地辅之以白眼和嘲笑,这无疑让我的日子更加难过。倘若这些区别性对待还只是有点过分的严厉,那么后来的事就严重到我怀疑她的人品和师德。她在辅导课上对那男生嘘寒问暖,每一道解不出的题目都耐心讲解。而我每次去上课,都是被冷落在一边,被要求反复默写公式和订正错题。可她从来都对这些成果看都不看一眼,就重新布置一堆重复的作业。甚至她会去我的任课老师那里暗示:我数学那么差那么没悟性,当初是不是因为有关系才进了尖子班,我其他几门课程的成绩是不是也特别差。在这里,我必须郑重感谢我的数学老师。他虽然也对我当时的成绩感到难以理解,但他始终认为我只是没有发挥出正常水平。于是有一天当他知道那个老师这样评价我之后,悄悄把我叫出去问话。我又能说什么呢?沉默许久,我的数学老师拍拍我的肩说:“我知道了。你好好努力,管好自己,别在乎别人怎么看。”这简直是我当时生活里唯一一道亮光。你能想象么?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女,周末意味着要去参加某老师针对性的歧视和某男生的排挤,平时的学校作业又那么多难以抽出大量时间去准备刁难。我夜夜失眠。同学们一想到周末可以放假都欢呼雀跃,我却战战兢兢如临大敌还没有办法向任何一个好友倾诉。那段时间我不停地掉头发。最严重的时候,我甚至发现自己掉了一根白发。要知道我爸妈到现在四五十岁了都没几根白发啊!这样的基因支持原来也敌不过一个老师的蓄意为难。那一年是我质疑自己最多的时间。我想过要报复要举报她开设收费辅导,可是终究因为其中还夹杂着关系而无奈作罢。我也哭着告诉过我妈她怎样针对我,希望可以终止辅导,却由于种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我在学校里遇到那个男生的时候,我从来都仗着自己是尖子班的身份而趾高气昂地经过他们班不看他一眼。而我其实心里也知道,每到周末他对我的报复远胜于我这样幼稚的行为。在这样痛苦而混乱的情绪里我终于等到了那一年的结束。对,到这里,我只是考过几次数学满分。其实算不上什么啊。因为那老师是这样评价的:“几次小测试考满分不算什么啊,仔细点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关键是高考,一考定胜负。平时考怎么样,高考就知道真正的水平了。”你以为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么?高三的时候我如愿以偿摆脱了噩梦一样的老师和同学。可是那阴影一直都存在。我受不了自己去想象,万一自己高考失利,若是还遇到他们我该是怎样的羞愤难当。整个高三,我再也不午休。别人趴在桌子上午睡,我拼命地赶作业。学校里大量积压的作业我基本可以在回家前全部解决,等到放学我还要逼着自己在黑漆漆没有灯光的跑道上长跑直到自己精疲力竭,接着赶回家,因为我还为自己准备了两份数学试卷。我生性懒散,没有什么自律的意识。在噩梦结束之后,我更可能恢复原本慵懒的习惯而不是这样虐待自己。可我就是咽不下那口气。复仇这种心态,有生以来第一次推动我。支撑我这样坚持的,只有两件事。一是我每个周末都会去一趟数学老师家。他耐心地指出我的缺点和不足,对我的粗心无奈大笑却从不批评。我可以为了让他高兴而加班加点多做几份试卷,你不知道我有多心甘情愿。第二就是每周一次的体育课,尖子班的同学都会逃课回教室补作业。而我会带着数学试卷溜进体育馆。在远处偷偷看一会儿我暗恋的男生打羽毛球,然后低头解题。故事的结局就是,我拿了高考数学单科奖学金,得到了一份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偶遇那个老师的时候,她对我说恭喜,我点了下头就走开了。专门跑去那同学的教室门口,假装去叫我认识的其他人。他看见我的时候,我第一次直勾勾地盯着他,直到他低头为止。我多想把这种经历写成心灵鸡汤的。或许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复仇心态造就了我的现在。然而我想说的是,作为当事人,我想以生命为代价只求不要经历这样的事。其中的痛苦和崩溃,比起复仇的积极意义更具毁灭性的打击。在我上大学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我变得很内向和自卑,也就愈加的敏感。不能说这都是拜此种经历所赐,但毫无疑问它也助推了很多。我很感谢有我数学老师那样真正可以为人师表道德楷模的人。而遇到那种渣老师,也让我第一次怀疑师德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也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填报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坚决拒绝去念师范。我很害怕以我的急性子,我很可能在若干年后成为第二个她。在此劝告所有老师和即将成为老师的师范生,你的儿女也会是某个老师的学生。如果TA用你对待你学生的态度去教育你的子女,你是否问心无愧?
仇恨和喜爱都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他们让你目标明确,让你充满动力。所以在大仇得报之前,这种心态在某些方面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然而,“复仇”这个目标往往是被强加在你身上的,所以你会活得很执着,但却未必快乐。真正复仇成功时,伴随而来的将是极度的空虚和迷茫,因为一直支撑你前进的目标突然消失了。《基督山伯爵》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复仇成功并不是终点。能把在复仇道路上获得的东西,用在追求你喜爱的事物上,才是复仇的真谛。
「复仇」是多人多次囚徒博弈中(宽容地)以牙还牙策略的直接体现:与他人合作时,是否背叛取决于他之前的行为。实验证明这种策略有最高的长期效率,这也是为什么它能通过自然选择保留下来。
我们可以先来谈谈仇恨这东西。任何情绪化的感受都难以长久。仇恨固然能燃烧一时的激情,但其也易淡化或者转移。这更像是一种挥霍。而且仇恨也容易蒙蔽心智,有人迷失真正的自我价值,有人急功近利。还可能局限人的思维。最大的坏处在于,仇恨可以消磨你宝贵的健康。我觉得人要想获得长久的动力机制,不仅需要了解社会趋势,开拓自己寻找自身价值,做一系列理智趋利避害的思考,其实也需要燃烧恰当的情感的火焰,人都是感情的动物。但仇恨显然不是这种无公害绿色环保的燃料。一时的仇恨固然难以避免,但别陷入中二症青少年的怪圈,以为做一个迷人的反派角色将天地踩在脚下就可以扬眉吐气。就如同武侠世界里,魔教武功往往拉风酷炫成效快,但往往都难以精进。我也曾切实的仇恨过,但最后发现仇恨撕碎的只有你自己。:-)接下来或许应该明了仇恨和以眼还眼的区别。普通的人事冲突比如以眼还眼,或者是掺杂的嫉妒等不明因素的愤怒,个人认为还不能上纲上线到仇恨,那只不过是普通日常事务,属于正常人际关系的一部分。而我所定义的仇恨是,当你的人生轨迹被非自我因素所扭曲或妨碍,你的生命健康被他人所严重损害,你的心理被他人所恶意践踏之后,人为趋利避害而产生的心理。好吧很片面但一时间也就能想到这些了。所以千万不要轻易说恨,就如同你不要轻易说爱。
[复仇]本省就包含很深的控制欲。想控制别人的命运,到最后都被别人所控制。一般情况下,主角需要攒够多年力量,一次将仇恨置于死地。其实最后才发现,他之所以放不下仇恨是因为放不下当时自己的无能。不论消极与否,在此过程中最为煎熬的人还是自己。倘若因此复仇成功,那么复仇之后短暂的爽会拉长内心的缺失,甚至造成其他不可控因素出现,也就是断轮回。但凡复仇未遂的人,要么是因为对手实在太强大要么是因为自己在修炼过程中得以自我拯救,拿稳技能为我所用。后者才是自我催熟的历练过程,也是一种消极变积极的态度。因为最好的复仇,是你过得比他好上千倍。下个结论:任何事情从表面上看具有片面性。如果能用辩证法进行更深一层思考和打量,问题本身可能出现转机。有时消极变积极,积极变消极,最终还是取决于你自己。
-先说结论:「复仇」的心态是积极的。复仇是原始的公道。复仇是人的本能,在尚无法律的史前时代,复仇便已存在并作为维持公平正义的唯一方式。作为一种本能,复仇一定是强烈的。以牙還牙,十倍奉還!
——半泽直树「以牙还牙」是最原始的公平,而「十倍奉还」是绝对的不公平。本能的东西往往是文明社会所不容许的。半泽直树这句座右铭只是表达仇恨之深、对复仇之坚定,实际并没有「奉还」到这种程度。复仇往往没有这么文明,所以法律才有存在的必要性。法律往往保护不到所有的公平正义,所以复仇也将永恒存在。半泽直树的父亲是被人逼死的,不是以看得见的刀枪杀人,而是以残酷的事实逼你自杀。了解来龙去脉的你,难道不动恻隐之心?当半泽说出「以牙還牙,十倍奉還」的时候,难道你的心情不是畅快淋漓?为什么?因为这是你的良知。实际上,你还是很担心的,担心半泽会用什么野蛮的方式复仇。违法的报复方式是愚蠢且无能的。盲目的复仇者往往只想着“让你也尝尝XX的滋味”,最后法律也会让他自己尝尝“亲者痛,仇者快”的滋味。让仇人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复仇,是懦夫的卑鄙行为。让仇人悔罪的复仇,是最完整的复仇。高明的报复方法是光明正大的。「光明正大」不一定一开始就要告诏天下,但是复仇之日要让仇人明明白白、复仇之后可对自己问心无愧。「复仇」的心态积极与否,取决于报复的方式及难度。在此,「复仇」是指以上描述的高明复仇。而复仇的难度进一步要求必须「积极」、必须进取。半泽直树的复仇,是复仇的典范。半泽复仇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复仇的正义性、最终仇人的失败与悔恨,更在于他不是「复仇」的奴隶。半泽始终秉持自己的原则,并以此感动了其他人并乐意助其一臂之力;他始终关心朋友,甚至可以理解朋友因自己的利益阻碍他的「复仇」;他爱护妻子,他将「仇」视为一种痛苦而不肯将「复仇」作为使命强加给妻子。最后说真正的结论: 「复仇」的心态,让消极的人更消极,让积极的人更积极。------------------------------------------------------------ 私货 --------------------------------------------------------------------写这么多,只是因为恰好找到了放私货的地方。1.关于「一笑泯恩仇」当双方的公平正义达成一致时,当然可以豪迈地「一笑泯恩仇」。那些真正可称为「仇」的,从来不能轻易达成一致。「相逢一笑泯恩仇」?Too young, too simple, somethings naive. 说得严重一点,这是没有是非观、道德观,没有原则。我不是对鲁迅不敬。很多人可能不了解这句诗的语境。三义塔者,中国上海闸北三义里遗鸠埋骨之塔也,在日本,农人共建之。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残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鲁迅·题三义塔《鲁迅日记》日:「西村(真琴)博士于上海战后得丧家之鸠,持归养之,初亦相安,而终化去,建塔以藏,且征题咏,率成一律,聊答遐情云尔。」西村真琴是鲁迅的朋友,是日本著名生物学家。1933,处于日本侵华时期,鲁迅写信给西村真琴,还说「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我的理解是:虽然你的国家侵略我的国家,这不关你的事,这场灾难过后,我们相逢之时,我们将如往常一般会心一笑。这俩基友之间有何仇可泯?等等,为什么把「恩」也放进去?……2.由于复仇对象是……,所以内容被……
上两个星期刚刚听了朱苏力教授的讲座,刚好谈到了复仇这个问题,然后我就屁颠屁颠地进来了。作为一个法学学生,我可能用到法理学的角度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复仇是人的最基本的先天性本质,人缺乏了复仇的心态我们很难称之为人。现在的法律制度的完善, 尤其在刑罚领域的发展与完善,其本质上还是以某种国家手段来代替私人复仇而已,国家帮你复仇了。复仇观念可以说是人最朴实的观念之一。没有复仇观念(注意我说的是观念),我们很难想像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出现什么状况,至少不会是平衡的社会。没有复仇心态,至少被损一方没有复仇心态是很难在社会生存。很多文学作品体现了复仇的心态:如《特洛伊战争》,《教父》,《凯旋门》,《基督山伯爵》等等。电影作品如最近上瘾的《美国队长》以及中国人非常热衷于拍摄的各类抗日神剧其实也是复仇心态的体现,这说明至少在目前这个社会,复仇还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支持。复仇一词在某种程度上是褒义的。我们很多褒扬的作品,其实体现的就是最古老的复仇观念:第一部就是《赵氏孤儿》,简介可以搜百度,不累赘。这部作品概括起来就是被灭族的孩子在众人保护与牺牲下后来报仇成功的故事。这个故事目的为了体现复仇,过程中却表达了很多中国人赞同的性格观点,例如忠诚,信用,以及契约。在当时的社会,人们更多的是依赖于人身之间的信任关系而达成的各种协议,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多人讨论复仇的问题。在以前,给予人身信任关系,复仇并没有法律制度的规训(相对而言,并非绝对),复仇是弥补自身损失的最好方法。当然我们不能用现代的眼光来审视当年的行为。现在的社会往往过分依赖与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出来的法律制度,法律制度的完善就是大社会的重新规训的问题,通俗的说就是你被搞了,你自己不要乱来,国家帮你搞掂,当然这也是目前一个热议话题关于死刑是否要被废除的争论点之一,概括来讲,如果犯罪人没有受到足够严厉的惩罚,死刑是很难被替代的。当然如果我们的社会因为某种原因,文明制度被摧毁了,原始复仇的复仇也将会在此出现(代替复仇的机制没了)。复仇说到底就是为了实现实体正义的问题,实体正义没有实现,人们的复仇心理就会被激发出来,而这种心态也是不能被法律和文明所驯服的。说到这里我强调一下,实体正义的实现是相对的,过分强调实体正义是对程序正义的损害,正义的实现都是相对的,失去了制约点就导致另外的不平衡,也就激发另外的复仇心要,冤冤相报何时了?复仇反映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诚信问题,举个很简单的例子,黑社会的交易是不受法律保护的,所以黑社会其实更能够反映诚信与复仇的观念。例如你的货被吞了,我就要复仇拿回来,不然以后怎么在道上混啊?这就反映我上文讲到的一个平衡问题。最后我想说的另一部作品是《哈姆雷特》,我们的观点就是:MD哈姆雷特怎么就这么软蛋呢?其实如果我们站在哈姆雷特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哈姆雷特的苦衷:在信息极度不平衡的时候如何做出选择,他很难确定究竟是不是他叔叔杀的他老爸,杀错了怎么办?又回到了刚才的复仇的平衡点问题,不多说。举个生活的小例子:由此朋友开车,被一个刚刚拿牌照的小孩拽还骂了一顿(真是热血方刚啊),我朋友正常开车,我就准备那个车锁下车吓唬这个小孩,给他点教训,结果那开车的小孩吓跑了。这也是复仇,前提是:你没做错,你的利益平衡点下降了,你得采取办法挽救回来。想到再补充。
体验过。几年足够毁了自己的心。
没有影视剧那么容易。
好的复仇是一种自我激励的心态,而非目的。生活中肯定有很多场合被人嘲笑被人看轻甚至被侮辱。所以会暗暗发誓,一定要超过对方。往往嘲笑你的都是跟你好不了多少的人,比你圈子高级很多的估计也不屑于嘲笑你。所以努力跳出来就好了。举例,曾经被高中同学嘲笑欺负(很严重那种,被人联合老师整了,对方学校有关系),那时候发誓一定要考个好大学逃离这里。后来也没有考多好的,但是完爆对方10010条街。那时候单纯有种复仇的快感,竟然也不屑于回头看了,因为已经跳出来了。只有一直跳不出来才会进入题主害怕的那种恶性复仇心态。再举个例子,前任也是初恋和我劈腿了找了个有钱人(之所以不说高富帅是因为那人又矮又搓,真看不出除了有钱有哪点好),分手后还不忘打击我说我“屌丝”。恩是的我是屌丝我一个学期也才攒了那么大几百给你买生日礼物,而你的新男友早参加工作出手阔绰,我已经很努力了还是穷学生一个,也许就不该有过爱情吧。我可没有说你物质哦,那都是loser的想法。我承认我确实不够好,不能给你想要的安全感。可能你的人生也就那样了,一般般的专业,没啥能力,能找什么好工作?我太了解你的能力了,也太了解你的性格了。你看到人家毕业旅行,你也要去,你不知道人家父母已经安排好了工作,现在要做的就是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你何尝心疼过父母渴的时候舍不得买一瓶矿泉水?你看到人家去考公务员,你也去考,你不知道人家多努力在图书馆熬了大半年准备,你考不上说人家有关系,你何曾尝过枯坐图书馆的孤寂和煎熬?你看到人家拿了无数offer,你没人要,你不知道人家为了工作把你用来荒废的时光来提升自己,你却抱怨专业差学校不好,你何尝为自己的未来认认真真努力一次?我比前任小一届,所以理解她周围的人的男友都参加工作了她是什么心态。准备考研,以后一定要混的好,来洗刷耻辱。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莫欺少年穷。所以题主你看,我并没有想过实质性的报仇报复,我只是想不那么卑微被人瞧不起,我甚至这辈子都不想再见她,我只是希望跳出这个圈子而已。每当我看到前女友留下仅有的东西的时候,我就想起那些耻辱,我就有动力钻进自习室看书,我就不瞌睡了,我就充满斗志了。对,我就是屌丝心态。我不想被人看轻,仅此而已。————————————————切割线————————————————————————不可撤消。因为时间破坏了一切。因为某些行为无法挽回。因为人也是一种动物。因为复仇的意愿是最自然的冲动。因为大部分罪恶都不曾受到惩罚。因为失去所爱的人就如遭受闪电的打击。因为爱是生命的源泉。因为即使闪现了预兆也不能改变事件的最终进程。因为时间将揭开一切。最坏的与最好的。
我赞成第一的答案,复仇心态,往往会把自己推向道德的制高点,觉得自己是正义的对方是邪恶的,打倒对方是正义之道,是自己责任所在。这样,一方面,往往会使人失去理性思考的能力,失去客观判断的能力,这是可怕的。就像当年纳粹一样,把自己推向制高点,犹太人是下等民族,社会的渣,消灭他们是正义之道。让大分原本善良的人变得不善良,而且还觉得自己善良。(可能这个比喻不太对)另一方面,让人失去发现更广阔,更美好世界的能力,把自己沉醉于复仇,忘却身边的人,忘记还有更美好的人和事,这是多么可惜的事啊。我觉得,对于复仇什么的,关键是我是不是可以从中学到什么经验,领会到人生哲理,让自己变得更好,单单去复仇打倒对方什么的,不太值得,人就活一辈子,不能亏待了自己和别人。
我爸找小三离婚之后我妈天天给我灌输复仇思想,等我抑郁症了一阵子之后觉得,人生路是自己的,傻子才会让复仇成为生命的唯一意义。
「复仇」的关键不在于报复,而在于引起报复的到底是什么仇,同时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来报复的。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都能算作一种仇恨的话,这样的仇显得无比的可笑;国家的耻辱,民族的伤痛,人们饱受迫害的年代算作一种仇的话,这样的仇就显得很珍贵;楼上扔个花盆,背地里给别人一刀,这样的复仇就显得很卑鄙;在法庭上慷慨激昂的辩护,寻找一种正义但不失风度的途径,这样的复仇就显得很有逼格;有人说,复仇是催人奋发的动力。但,谁能保证复仇不是另外一种邪恶的开始?有人说,宽容是传播大爱的仁慈。但,谁能断言宽容不是另外一种泛滥的纵容?这样的问题之所以让人纠结,原因就在于这样空而大的命题需要每一个人去为它设置一个自己的背景,结合自己的实际,不知不觉就在「当然」「显然」「一定」「几乎」这样的言论中构建出自己的思想,我们的所言会扩大命题的背景,丰富命题的内容,也就注定这样的命题根本不会有确定的答案。「复仇」的心态来源于人们对公平的需求,换句话说,「复仇」是一种人们为了满足公平而采取的一种手段一种工具。既然是工具,那么就本身而言没有积极和消极的区别了,工具的使用者才使这一切有了善恶,对错,好坏之分。核技术可以用来造福人们,也可以用来毁灭人类,复仇就是这样一种东西。人们喜欢看复仇的故事,并且自己也会在脑中形成复仇的剧本,可是如果复仇者的故事没有取得好的结果,我们还会不会喜欢复仇?如果复仇注定是一场没有赢家的竞赛,我们还会不会复仇?人们总是根据成功者的成就来推测其途径的高明,却忘了因人而异的统计学规律。社会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复仇的人会很快的把心思转入别的领域,比较快乐;而复仇的人即使完成了报复行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他们都会陷入一定的负面情绪中,不断的回顾那些伤害和被伤害的行为,另外,被报复者往往认为对方复仇行为是过分的,从而陷入“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境地。我不是想说,不复仇要比复仇更好。而是想说,对于大部分的人而言,复仇还是不复仇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一道证明题。你要用它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是像《辩护人》里面的宋佑硕一样为了高级的仇做了一件高级的事情,还是像“某些人”为了低级的仇做了一些低级的事情,因为比起「复仇」对人生的影响,自身仇恨的阀值和表达仇恨的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 要警惕那些教你宽容的人。 ”
复仇是一种高贵的情感。贱人没有能力复仇。(注意:此处贱人指的不是绿茶什么的,而是境遇不堪者,没有渠道满足自己内心需求的可怜之人,并不可恨)
鄙人亲身体会,带着仇恨的心态做事效率超级高,至于结果倒是不重要了,事情做好了就行了
有很多以复仇为题材的小说,有喜剧结局的,也有悲剧结局的,有人走向了仇视世界的极端,毁灭了自己和他人,比如自杀式的恐怖活动。有人却磨练了自己,强大了内心,帮助了别人,成就了辉煌的功绩,比如曼德拉。我想,同样的原因,却有不同的结局,主要还是当事人的性格个他的价值观影响,曼德拉出狱后,别人问他有没有想过报复,他说,如果我心里还想着复仇,那和坐在牢里有什么区别。强悍的人生不需要别人来激励,更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来激励,心里有仇恨,没爆发,苦逼的是自己心,爆发了,受伤的不光是别人,还是有自己。平和的心,宽广的胸,才能成就未来。哈哈,笑一笑,抬头看看天,长吁口气,世界依然那么美好。
复仇这种事情,死的不一定是主角,也不一定仇家,但一定是主角的生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驱动人生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