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个人死了 会对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人产生影响吗

当前位置:
>>>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口琳达口爸爸坐到我身边口平静地说口一..
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 口琳达口爸爸坐到我身边口平静地说口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口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口很久以前口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口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口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1.给这段话加上合适的标点。2.琳达的父亲认为: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是&&&&&&&&&&&&&&&&&&&& ,有意义的死指&&&&&&&&&&&&&&&&&&&&&&&& 。3.这段话体现了琳达父母&&&&&&&&&&&&&&&&&&&&&&&&&&&&&&&&&&&&&&&&&&& 的高尚品质。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难度:中档来源:同步题
1.“,”,,“,。,,,。”2.自己身体的一部分&&& &&自己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3.善于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意思对即可)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口琳达口爸爸坐到我身边口平静地说口一..”主要考查你对&&现代文阅读,标点符号&&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现代文阅读标点符号
现代文阅读:包括现代诗歌阅读、记叙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议论文阅读、散文阅读。小学阶段主要以记叙文为主。记叙文包括:(1)划分段落我们所讲的分段就是划分文章的意义段,即在意义上可以构成一个完整单位的部分。划分段落常见的方法有: a、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 b、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 c、按照空间方位的变换; d、按照事物的性质; e、按照所叙述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f、按照重点段。 (2)概括段意段落大意是对文章的一个段落的主要意思的概括。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常见的有以下几种:a、找出重点句法。这些句子多数是总起句、概括句、小结句、过渡句; b、合并层意,归纳段意; c、分清主次,抓住主要事件归纳段意; d、分析中心,归纳段意。(3)列小标题列小标题要含义明确、用词简练。方法有: a、段意中提炼重点词语做小标题。 b、从文章中摘录词、词组、句子等做小标题。 c、自己概括小标题。(4)归纳主要内容一篇文章内容丰富,作者着力表现的、与中心思想关系最密切的内容就是主要内容。常用的方法有: a、综合段意,归纳主要内容。 b、抓重点段落,归纳主要内容。 c、用过渡短语归纳主要内容。 d、提出问题(文章主要写什么、写谁、做什么等等),归纳主要内容。 e、分析标题,归纳主要内容。(5)概括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是对一篇文章的内容和思想做出的确切、扼要的说明,简单说就是作者的写作目的或者作者要告诉人们什么。概括中心思想一般分两步:第一步弄清作者写了什么,即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步分析作者为什么要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感情、立场等等。常见的概括方法有很多,最基本的有: a、从文章题目入手。 b、从中心句入手。 c、从文章重点段落入手。 d、从主要内容入手。 阅读步骤及技巧:阅读题一般做题程序:阅读题目-----阅读文章-----再认真读题-----揣摩原文-----做好标记-----准确答题。现代文阅读方法:整体感知----局部阅读-----整体阅读。第一阶段的整体阅读,只需对文章体裁有一个整体的粗略的了解和把握就可以了。记叙文:作者写了一件什么事,抒发了什么感情。说明文:作者说明的对象和主要特征。议论文:作者针对什么问题,发表了什么见解和主张。小学现代文阅读一般技巧:1、理解题目记叙文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类型的;记叙文的题目一般也分为这几种类型。题目是文章内容的眼睛,简析题目可以帮助推测记叙文内容,推测文章中心。2、阅读文章浏览一遍文章,凭感觉划出自认为重点的词语、句子;(1)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什么人?什么事(物)?怎么写的?为什么要写?你是怎么看的?)写人的文章主要分析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神态等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主题。记事的文章要弄清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析事件的意义和它体现的中心思想。以写景为主的记叙文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情景交融;②想像、联想、修辞手法的运用。借物抒情的记叙文主要是通过对某物的外形、内在特点的描绘,运用联想、类比,颂扬与之有关的人物的内在精神特征,用象征手法、议论、抒情篇末点题即可。分析这类文章要注意:①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警句;②一般富有哲理的语言譬句是以文中物的形象的描写为载体的,所以分析时要抓住物的形象的特点;③想象、联想、象征写法的运用。(2)理清思路:叙述的基本要素、作者的情感变化、材料的安排、文章的过渡3、认真读题4、再读原文,揣摩语言第二个阶段的整体阅读,是在认真、深入分析了文章细节的基础上,对文章主题、感情基调、结构特征、写作意图等方面的准确把握和总结。记叙文:①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或主旨句。②从文章中的一些关键性语句入手,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和情感。③从线索入手,把握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脉络,进而领会全文。④从标题入手,把握文章中心。⑤把握文章的整体脉络:根据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根据时间先后划分;根据空间的变化划分;根据不同的表达方式划分;根据感情的发展变化划分。这次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读,很快能确定回答问题的阅读范围,再阅读与题干相关的语句,截取关键性文字。揣摩语言:引领文章主旨的词、句(描写句、抒情句、议论句)使用关联词(如: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等)5、准确答题,提炼概括标点符号:书面上用于标明句读和语气的符号。“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常用标点符号及用法: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于陈述句。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文学家。
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
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
用于疑问句、设问句和反问句。
没有那两只手,这里还不是一片荒坡吗?
表示强烈感情的句子末尾的停顿。
&啊,那么光明的世界!
用于感叹句或者祈使句。
你给我滚出去!
表示一句话中间的停顿。
我爱花,所以也爱养花。
&表示提示下文或总括上文。
老师说:“汤姆是一个好孩子。”
&表示提示语后的停顿。
菜架上摆满了蔬菜:菠菜、芹菜、西红柿……
表示一句话中间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分号表示的停顿比逗号大。
学三个月的,手艺扎根在眼里;学三年的,手艺扎根在心里。
表示书籍、文件、报刊、文章等的名称。
《少年闰土》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书名号里还有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面一层用单书名号。
教委主任亲自撰写了《&少年文艺&》发刊词。
表示语言的省略部分。
动物园里有大象、老虎、狮子……多种动物。
表示语气的断续、延续
他用微弱的声音说:“你们要……好好学习……将来……”
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
铅笔盒里有铅笔、尺子、橡皮和圆规。
& 表示引用的部分。
爸爸说:“你们爱吃花生吗?”
表示特定的称谓或需要着重的词语。
詹天佑设计了一种“人”字形线路。
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
&整天吃吃睡睡不干活,你可真“勤快”呀!
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
他问:“老师,‘垂头丧气’的‘垂’是什么意思?”
表示解释说明
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日。
表示话题突然转变。
那个书包很漂亮,而且装有很多东西——现在不见了!
表示声音的延长。
老师大声喊道:“预备——跑。” 标点符号的历史:中国古代文书一般不加标点符号,而是通过语感、语气助词、语法结构等断句(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有时会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人赵恬养《增订解人颐新集》中“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另一说我是客,不是我)一句就有七种解释方法。但事实上中国从先秦时代就已经有标点符号,可以从20世纪以来的考古文物中见到,只不过这些符号没有统一的标准罢了。辟如在战国时代的竹简中就可以见到“└”型符号,通常表示一篇文章的结束;又如“▄”作用就融合了现代的逗号与句号,用来表示断句。在古人的记载中,《宋史·何基传》称赞何基:“凡所读书,无不加标点。义显自明,有不待论说而自见。”其实,远在甲骨文、青铜器铭文时代,中国就已有一种颇为奇特的标点符号萌芽了。清章学诚《丙辰札记》考证:“点句之法,汉以前已有之。”《增韵》云:“凡句绝则点于字之旁,读分则微点于字之间。”汉代许慎把标点符号收入《说文解字》,收了“、”号(丶),解释:“有所绝止、而识之也。”还收了“()”号(?),解释:“钩识也。”清段玉裁注:“钩识者,用钩表识其处也。……今人读书有所钩勒,即此。”,因此中国古代只不过没有现代的标点符号,而不是没有标点符号。又因为古代文书普遍不加标点符号,会给未加训练者造成阅读的困难,因此在日,马裕藻、朱希祖、钱玄同、刘复、周作人、胡适等人联名提出了《请颁行新式标点符号议案》,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年2月出版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是用白话和新式标点写作的第一部“新书”。1920年,在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支持下,在上海经营一家小出版社的汪原标点、分段并出版了《水浒传》,这是中国第一次使用标点符号出版古典书籍。标点符号的使用,对中国的白话文的推广使用起了很大的作用。
发现相似题
与“读下面的句子,完成填空。口琳达口爸爸坐到我身边口平静地说口一..”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24795348983669617344337217111如何看待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
如何面对自己死去后的那一片虚无??没有感觉,没有感知,没有意识,世界上不再有你的存在,你也无法感觉到任何东西,甚至连黑暗都无法感觉,想想就觉得恐怖。该如何对待???
按投票排序
936 个回答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人世间不会有小说或童话故事那样的结局:“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早春,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末,钟书去世。我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地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做“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当年看到这一段,十分伤感。后来在她的百岁访谈《坐在人生的边上》中,她说:我今年一百岁,已经走到了人生的边缘,我无法确知自己还能往前走多远,寿命是不由自主的,但我很清楚我快“回家”了。我得洗净这一百年沾染的污秽回家。我没有“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只在自己的小天地里过平静的生活。细想至此,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今年有一位亲人可能将要离开我,我最近也常常陷入对如何面对死亡的思考中。没有亲身经历过死亡的时候,我们对死亡的认知来源于书本和外界。书本中的死亡,是有一个句号的。我们之所以能了解这些死亡,是因为一种“纪念性”的存在。小说中的人物死了,我们却通过小说家的叙述了解了他的一生;大众熟悉的人物死了,我们却在心里给他立了一座墓碑。即使《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的女主角,她还能用一封信,给自己卑微的生命作证,在文中作家的心弦上叩响一个音符。而生活中不会。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明明比小说还精彩,但随着他人生的落幕,一切都戛然而止,就像落入无限深谷的一粒尘埃,没有任何回音。你们看过网上那些“全世界N个最离奇的死法”的文章吗?那些以搞笑的方式死去的人,他们也并不是滑稽演员,他们是和你一样的人,他们的生命也没有背景音乐和快进,事先不知道会在哪里被以什么样的方式按下暂停。从十多年前看《我们仨》,再到现在看《坐在人生的边上》里这段话,已经过去了这么久,我从中学生变为成年人,我开始相信,死亡会是生命给我们的最后礼物,是每个人都将走上的归途。既然如此,又何必抗拒这种安排。我们如此渺小,但也只有当我们明白自己的渺小,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消失。因为这本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日,大姨永远离开了我,享年79岁。距离4月5日我写下这篇答案,22天。最近这几年,她的记忆力越来越差,五分钟前发生的事,五分钟后就忘了。开车带她去吃饭,半小时的车程,她反复询问我们带她去哪儿、家里门锁了没有、钱带了没有。除此以外,外表看起来她身体一切无恙。大姨从前是小学数学老师,比我妈妈年长许多,小时候父母都不在家,我被寄放在她家。大姨对我十分疼爱,我没少让她操心。别人从外地买来送她的两罐蜂蜜,她全都给我用温水冲着喝了。她下楼送人,我爬上窗台兴奋地向她招手,摇摇欲坠,吓得她差点犯心脏病,连忙跑上楼把我救下来。我六岁,她带我去证券市场,忽然叹气:“大姨今年已经六十岁啦。”时间从那些年跳转到十年后,似乎丝毫不费力气。大姨一生好强,七十多岁了还独自骑自行车出门,拒绝别人车接车送。大姨夫晚年瘫痪在床,她生活拮据,但亲人送她东西、给她钱,她一定会千方百计还回去。她来我家,总会在附近的蛋糕店买蛋糕给我,其实我当时已经上大学了,不是小孩子了。但那红白相间折成小房子形状的纸盒包装,每次还是令我非常开心。她说:“我不是白给你买好吃的,我有事求你呢。”然后拿出她在老年合唱团的曲谱,让我教她。我在学校合唱团,她给我打过几次电话,问我能不能给她一点谱子,最简单的那种。我搜罗过一堆谱子给她,后来也不知道她们有没有排练那些歌曲。她的记忆开始模糊以后,我觉得她是被上了一把锁。锁住她的回忆,让她只能从铁栅栏后面和我们交流。但尽管如此,她的思路依然清晰,还像以往一样坚强、和气、幽默。只是她的大脑拒绝了新鲜的记忆。她不再存储眼前发生的事情了。2015年春节,我第一次带男友参加家庭聚会,大姨非常喜欢他。我事先担心她可能会记不住男友是谁,跟他打了招呼,但很意外的是,从我把他介绍给大姨,直到我们离开,大姨一直都记得他。她拉着他说了很多话,夸男友帅气,夸我们般配。虽然这些话都是重复的,但她始终知道他是谁。吃饭时,家里按男女分开坐了两桌(男士那桌要抽烟喝酒)。我男友因为是新人,跟着我一起坐在女士这桌了。席间大姨反复几次跟他说:“你今天坐在这桌,下次再来,你得坐到那桌去了。”还跟我说:“谁能证明他是你带来的?证据呢?口头说没用,你要把那张红纸拿来才算数。”然后拉着他,看他连连点头保证,便笑逐颜开。男友帮我夹菜,大姨责备我说:“应该你来照顾他。”我撒娇:“不,我就要他照顾我。”大姨嗔道:“他这次是客人,理应你照顾他,你让客人照顾你,别人会说我们家没家教。”我:“你居然向着他说话啊~我不高兴了啊~”大姨:“这种情况就是得向着他说话!不能偏袒自己家的孩子!”没想到那就是最后一面,年后不久,大姨脑梗被送进医院,查出肺癌晚期。短短两个月就离去了。病痛一被发现,便乘胜追击,迅速压垮了她看似无恙的身体。我想去看看大姨,我妈没让我去。怕我看了那场景受不了。我想,她也希望大姨能保留在我们心中仍然清醒、硬朗的最后印象,保留一份尊严。弥留之际,她的小叔子来看她,她问小叔子:“二叔二婶最近好不好?”实际上二位老人多年前就早已作古。小叔子笑了:“他们老两口每天晚上在天上飞过来、飞过去,我管不了啦!”大姨回家了。那里有她的父母,公婆,老伴,夭折的大儿子,还有我不认识的亲朋好友、童年玩伴。躺在太平间的是她留下的躯壳,她已经回到她真正的家,在那里她不再受这病痛之躯的丝毫困扰。22天前,我在这里写:“一个普通人的一生,明明比小说还精彩,但随着他人生的落幕,一切都戛然而止,就像落入无限深谷的一粒尘埃,没有任何回音。”今天,我在这里,用文字为我大姨修建一座——我不愿称之为墓碑,就叫“人生的纪念物”吧。p.s.男友说:“生者坚强,答应你大姨的我会做到的~”
我出生的时候,上一代的长辈硕果仅存的只有我外婆。她年轻的时候非常漂亮,老了也挺有风姿的。照理美人儿的生活应该比别人轻松些,但我见到的是个相当恼人的老太太,似乎没有被好好对待过,因此也不知道如何好好对待别人。老太太一直和我家生活在一起,脾气太折磨人了,我对老太太基本上没什么很大的好感。她第一次中风住ICU(不出意外成为全诊室最吵人的病人),有一天晚上我目睹了她的抢救过程。原来人要走的时候是这么痛苦,而本能的求生意志又是这么强烈。你看着她快要过去了,但是她拼尽全力挣扎着又走了回来。抢救结束后我一个人躲去走廊尽头大哭了一场。第一次意识到我们活的过程,就会这样不断地送走年长的人,然后你活着的时候所有的美貌、情爱,所有的努力、声望或者些许的财富,等你最后被抢救的时候,病号服被翻到脖子口,都是一样的。外婆后来做了心脏支架手术,出院了。口眼有点歪,可以独自出去逛逛,脾气还是非常坏。半年后她就如医生之前提醒的那般,第二次中风了。这次进了临终医院,两个月后去世。我回去陪父母一起料理后事。她被推进炉子前我觉得不能再看下去,就离开了火化室。我妈妈被我爸爸送了出来,最后他代为把骨灰装入盒子里——那些灰烬必须以手工装入容器内。很难想象有一天我也会在那个位置做那个拾灰的动作,但这是没法避免的不是吗?这些事情你亲自跟过一遍,就会产生对生命的尊敬。至于说这件事情本身对我的人生观有什么影响,我觉得挺难。当然我也可以这么说,“慢慢我就认识到人生不过是一种体验,不要为了恐惧什么而去放弃你想要追求的”——嗯哼,那是对的,也是我所想的,但那和这件事没有关系。目睹死亡与认识到我们终将死亡,并不能改变我们生活的轨迹。因为我们的思维状态和模式已经固化形成了,很难说这么一件事有多大的触动。除非自己生一场大病——但多半也没用,你看,我外婆本人亲自生了一场大病,脾气还是照样很坏,自己不开心也让周围的人不开心呢。所以年轻的同学们,想这个问题没啥意思哈。真的想思考,在长辈生病的时候不要站在外围,靠近了去看一看。那绝对不是什么舒服的体验。关键是我觉得体验完了也没啥帮助。说白了,我们生活里的美好和勇气从来不从死者身上来,而是从我们当下的生活里来。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该干嘛干嘛去。
我小时候(10虽多)问我母亲:死亡很恐怖么?她停顿了一下叫上我的外婆,和我说:其实人每天都经历死亡。你没感觉到么?每天晚上,我们睡着的时候就和死亡没有区别,我们无知无觉,也毫无时间概念。这个死亡其实是让人恢复,让人安静。是上天对我们的眷顾。而也是对最终的那场泯灭的操练。死亡恐怖么?我觉得不。比起死亡,恐怖的是死前翻来覆去的滋味。时间一步步逼近黎明,却还没有入睡的滋味。这种焦躁比死亡恐怖多了。如果一个人完成了他一天的工作,进步了一点又很满足的话,死亡是最好的恩赐。一生也是一样。对那些不后悔的人来说,死亡是新的开始,他毫无痛苦。他知道他会醒来,花不了一秒钟就苏醒,和睡着了一样。所以,好好睡觉吧,不要因为睡不着而痛苦也不要因为死亡而恐惧。真正该害怕的是你现在的胆小和焦躁吧!睡吧!
玩累了就下了。中途掉线的话,也没办法。
前方高冷预警,未满18岁请在父母陪同下阅读。我不清楚知乎用户的年龄分布,但是问出这种问题的,肯定是个孩子,你既然问了,说明你在长大,也希望你能承受建构三观期间所必须面对的死亡恐怖。首先很明确的告诉你,你不会得到满意的回答,因为这是个哲学的终极问题,土逼噢闹土逼,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人生有什么意义。所有人都只能说“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有意义”这样的轱辘话,让你珍惜当下,认真生活之类。少年,我知道你的内心还没有被说服。接下来,我们开始毁一些幼稚的三观。我们从小被教育道,要做有意义的事,要做有意义的人,什么叫意义呢?就是你的行为能对自己或他人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你早早起床上学去,用心读书,放学过马路扶了老奶奶,回家给爹娘打盆洗脚水,啊,多么有意义的一天。你注意到没有,你要赋予生活意义,你所经历的时间必是可控而有限的。而人生呢?生死是不可控的,你说了不算。那么从整体上说,你怎么能给自己的人生赋予意义呢?有人会反驳说,历史上那么多名人,伟人,那么辉煌的人生,怎么会没有意义呢?那些人在哪?他能听到后人的赞美和谩骂吗,他能从历史书上亲眼看到自己的名字吗,他的雕塑能对着瞻仰的人群眨个眼皮吗。你死后,一切与你无关。降维来想想,你的人生就是个一维的点,穿过二维的世界。biu~只要时间有终点,一切都是一瞬,所谓千古流芳,所谓遗臭万年,都是笑话。这就是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所面临的重大问题无法在我们制造这些问题的思考层次上解决。到目前,如果你接受了我的说法,恭喜,我们即将进入虚无之海。尼采之前,整个欧洲古典哲学顺着形而上学的大道就掉进去懵逼了,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会经常做这样的死亡实验,你躺在床上,最好在万籁俱寂的夜里,你想象自己的呼吸逐渐衰弱,慢慢闭上眼睑。五官失去感觉,身体慢慢变凉。感觉身下的床消失,你向黑暗沉沦,世界和你的联系完全中断,你死了。当你试图去领会这感觉,体味这痛苦的时候,你应该能明白,比死更难以面对的,是对死的恐惧。死有什么可怕的?如日出日落,花开花谢,宴席完场,戏剧落幕,一切都理应有始有终。死是命运所能给予我们最大的公平。你生在贫民窟城中村,他生下来含着金汤匙;你庸碌营役干啥啥不成,他八面玲珑插柳柳成荫;你其貌不扬空气一般存在感,他眉目如画少年多金心想事成…到最后大家都得老的不能自理,嘴角挂着涎水,缩在轮椅上等死啊。有人又要反驳我了,说精彩而充实的人生是不一样的,那你应该了解,人至少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你经历过的事,其意义在于可回忆,但死亡掐断回忆后呢?所以昆德拉会借托马斯之口说Einmali st Keinmal,只发生过一次的事情,等于从来没发生过。所以尼采会在《权力意志》里写道:每种信仰、每种认为的正确都肯定是错误的,因为根本没有正确的世界。所以如何看待生死,可以理解成如何对抗虚无。可是讲起虚无来又过于抽象。比如萨特所言:虚无不存在,虚无被存在,虚无不自我虚无化,虚无被虚无化。一个完全肯定性的存在在其自身之外维持并创造一个超越的存在或虚无,是不可思议的,因为在使存在能超越自身走向非存在的存在中什么都不会有。你绕晕了没有?我还没提海德格尔呢。哲学上的说法就到此为止吧,如果你听的烦躁了从此再也不纠结生死问题,倒是好事一件。但这一席话我读了很多遍,也为我开了扇窗。就像死亡打破了生存一样,虚无打破了存在的必然和绝对,世界就可借助虚无化以一种不同于原来的自在存在的方式显现出来。我们短暂的存在于世界,用行动产生了繁复的关系,使不同的事物发生有目的的关联,展示出一种新的面貌。个人面对死之恐惧,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存在和虚无相生相济的领悟下随遇而安。随遇而安不是无所作为,而是平静的生活。对待人生最应然的姿态就是没有姿态,对待事物最理想的立场就是没有立场,这是超脱,不是没有原则,也不是颓废。相反的,我们更要主动的把自己投入到生活中,你会发现自身蕴藏的创造性力量同样存在于外部世界。你的行为总在你看到或看不到的地方改变着世界,改变着自己,而你的目的,却不应该是“做有意义的事”、“过有意义的人生”去成为一个更好的自己,或是与谁携手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在你知道彼岸无桥的前提下,仍然心向彼岸,这非常非常非常难得可贵。说了这么多,肯定有质问:你绕来绕去的意思不还是好好活吗?没那么简单。我能用语言表达的最简单的说法就是:这世界除“变”本身不变以外,没有什么永恒。而作为人类的我们,只能在主动参与“变”的过程中追随永恒,获取面对虚无的勇气。少年,多想想没有什么坏处。很多人不愿去想,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很痛苦,不知道怎么面对。你不用搞懂我的表达,你就用力生活,用力做爱,用力读书,娶妻,生子,送走老人,在人生中慢慢体会对死的认知,总有一天,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人的生命是一种死亡率100%的性传播疾病。
几个月前,医生告诉我说,你应该是HIV。其实当时我是嘴疼,去看嘴了,抽了个血,然后要给我嘴做一个切片检查。医生给我女朋友说,你去上一楼拿一份麻药,就说xxx要的。我女朋友一走,医生开始告诉我说,你的cd4太低了,可能是HIV。当时我脑子一懵,这他妈也太突然了,瞬间闪过N个狗血电视剧类似的镜头,我第一个念头是,旁边还有可爱的小护士,还有好几个医生,我可不能丢了面儿。于是我故作逗比的说:卧槽你开玩吓呢,我也没找过小姐啊。医生依旧严肃的说道,HIV不止一种传播方式,建议你再去更好的医院再确诊一下。我似乎抓到了一线生机,问他:也就是说我这不是百分百一定艾滋?他说:这个我不好说。一般通过cd4和cd8的水平来看,分为低可能性、中可能性、高可能性HIV几率。你这这么低的cd4,估计百分之90以上可能是。不管怎么说,你还是去大医院再查一下。后来再说的什么我也听不进去了,只知道点头附和着。不一会儿,我女朋友回来了。医生接过麻药,给我嘴里来了一针,然后开始切片。他对我女朋友说:回去啊你让他别吃辣的,别喝酒,别抽烟,少喝冰的,他这个嘴挺严重的,可得管住嘴。我女朋友说:嗯好的,他本来就从来不抽烟喝酒。说完满脸自豪的样子。而我躺在那,看着窗外一言不语。不吃这个不喝哪个,还有什么用。本来心里充满了委屈已经很难忍了,听完女朋友这句话,我的泪腺居然分泌了一大堆眼泪。配合着“啊”的一声惨叫,我擦去了眼泪并说道:我靠医生,这麻药没什么卵用啊。绝不能让她看出异常,我想。检查完之后,我俩走出去打车回家。整个过程我脑海始终处于空白状态,浑身发冷。但是我没有忽视一个问题。我跟女朋友睡了,我怎么能不告诉她?!如果我有病,那她八成也有了!真他妈的纠结!我自己在思绪近乎崩溃的情况下,还得逼着自己纠结这个问题!到了家之后,最终我决定告诉她。过程太残酷,不说了。女朋友瞬间变成泪人,无声的哭,哭到后来表情麻木望着天花板像死了一样。我抱她,毫无反应,那一瞬间我居然有点想发火,心想,你哭了一个小时了,咱想点正事行吗,哭也不是办法啊。终究没说出这话。姥姥做了中午饭,我俩上桌吃饭,她吃着吃着掉出眼泪来,姥姥奇怪,问:眼咋的了。女朋友说:哎呀不太舒服。瞒了。我想,我思考了二十年的问题——人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终于还是在我找到答案之前干掉了我。我俩当天下午就去了大医院,被告知要第二天的第二天上午才能检查。那两天简直是人生最焦急的两天。我俩说好了,咱啥也不干了,环游世界去,反正拥有的钱都已经够花了,公司也不要了。我说,没事,这玩意儿现在好像快研究出治疗方法了,而且这病有的人一辈子也没发病,咱还是可以像个正常人一样生活的。她说,我咋那么倒霉呢,就摊上你了。我只能嘿嘿傻笑。终于检查了。去的路上,我们既希望师傅赶紧开,结束这折磨,又希望师傅慢些开,把这个问题无限延期!结果,他妈的是阴性。我居然有些许的失落,真的。她不停的锤我,说我坏死了,然后就又哭又笑的。我说,咱还环游世界去吗?她说,环游个屁啊,还是工作去。我很不开心。人家明明很期待环游世界的好吗。说我自己的人生观吧。其实,我们现在做的一切,都是为了那几秒能不留遗憾,就是濒死前的几秒。管你荣华富贵或是一贫如洗,事业有成或是碌碌无为,高冷女神或是逗比屌丝。若是突然被车压断了脖子/从悬崖掉了下去/被洪水淹了/遭遇恶人袭击,那一瞬间你都会无比的无助,一生的经历从你眼前掠过,那是那些回忆最后一次出现在人的脑海里,从此以后,消散于无形。吃货或许会想,操,老子还没吃那家特别好吃的店;屌丝或许会想,唉,到死也没敢跟女神说一句话;贵族或许会想,忙了半辈子赚钱,还没花呢怎么就死了。太遗憾了。我5岁的时候,爷爷去世了。老爹带着我回农村参加了葬礼。这件事我和我爸到现在都一致认为做的不妥。我家在农村是个大家族,那一天很多人都去了。所有人都穿着白衣服,家里的都披麻戴孝,整个村子此起彼伏的都是哭声(我真想形容成鬼哭狼嚎)。这件事给我造成了极大的心理阴影,那是我真真切切第一次明白什么叫做“死”。死,就是永远消失。我对爷爷的感情完全都被那恐惧给压倒了,以至于现在其实对我爷爷并没有什么印象了。爷爷去世后的一年内,我上学了。但是每天晚上睡觉前,我都会默默抽泣,一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会消失,而且没人知道,我就悲从中来,忍了很多天之后,我决定向我爹倾诉,这一倾诉就是半年。我爹一开始感觉很搞笑,不明白我才6岁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后来或许看我哭得厉害,便安慰我说:不要紧,每个人都会死,爸爸也会死。………我真想说,老爹啊,你不会安慰人就直说行不行。再后来,随着次数越来越多,我爹也烦了,晚上睡觉,我一哭,他就会在客厅大喊:哭什么哭,赶紧睡觉,还得上学呢。就这样,压抑了许久,终于习惯了。每天带着恐惧入睡,保证香甜哦。这件事影响了我至少十年的心路历程。长大了,看的书多了,经历的事也多了,心境会不一样。我后来出国留学四年,发生了很多事情,好事坏事,几乎是我人生最精彩的四年,那四年也让我的性格成了型,成了现在的样子。我女朋友比我大五岁,是个事业心很重的人,她从小的教育就是让她认为人要以事业为重。在我们刚认识的时候,她为了这个项目那个计划,经常要跟人喝酒,每次吐的翻江倒海时候我都不知所措。有人说,女人要以家庭为重。我觉着不对,这句话看着好听,其实这还是对女性的不平等眼光。我认为不管男人女人,都要以当下为重。你想喝酒,就去喝,想去打牌,就去打,想旅游,就去旅游,只要一件事最坏的后果在你接受范围内,那就果断去做吧,别总是“没时间”“太忙了”“下次吧”,你下着下着就没下次了。我总是用秦桧来给我女朋友当例子。你看全中国人都在骂他,骂了上千年,还做出雕塑来羞辱他。但是你怎么就知道他的一生过得好不好呢?说不定他一辈子玩的都很爽!说不定死的时候根本都不知道,一下子就死了。那这后世跟他又有何干?我喜欢韩寒的一句话,他说希望他有一天能死于意外。这句话一开始是在博客上写在徐浪去世之后,后来也写到了《1988》里。他说,死于意外才不害怕。最可怕的就是害怕。我也有点希望自己能死于意外,但千万别太疼,我怕疼。一开始她觉得我太极端了,甚至觉得我这是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表现。还好,随着我不断的叫她放松自己,她自己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舒畅,慢慢的也知道钱不是最重要的,也不再觉得玩就是“不务正业”,也越来越多的和家人交流,我为她为自己都感到高兴。我从来不想太长远的计划,累。而且有了计划就有了枷锁,万一哪天死了,我又平白无故多出一个遗憾。我只想心情愉快的活每一天。最终我得的病叫做扁平苔藓,大多数人比较陌生,通俗的形容的话,这个病的症状就是满嘴都是溃疡,而且永远好不了(目前还无解)。医生还是叫我不要吃这不要吃那。我的禁忌单子上有一大串我爱吃爱喝的东西,但是我几乎都戒了。不是说想干什么就赶紧去干嘛?但是在这件事里,我觉得还是活久一点更重要,不然小小的病恶化成别的什么就得不偿失了。一段时间严重,一段时间轻一点,反反复复。严重的时候吃饭也相当困难。不过我很知足,总比艾滋好。
今年21岁。第一次看待“自己终有一天会死”这个问题大概是一年前的这个时候。来源于一次误诊。那天我拿着一份意味着宣判书一样的报告单的时候,蹲在医院一楼楼梯下面的凳子上,那边被楼梯遮住连个光线都照不进来,我做的第一件事情,竟然是掏出手机,上网,百度(因为我已经不敢再走进医院科室里问医生了)百度的关键词是:XXXX病,还能活多久其中让我至今仍记得的一条回答特别全面,前面讲了好多,这种病症的大概起因,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水平,一些防范措施,一些易得的高温人群,分了一二三四五很多期对待这种病症,然后我一边滴汗一边用大拇指把滑手机,让屏幕往下滚动,上面说,依靠治疗可以控制什么的,滑动到这条答案的最后的最后,就俩字,“会死。”恩。看到那里我就不再搜查别的资料了。然后去医院对面赶公交车。我是一个对陌生人很抗拒的人。比如在公交、地铁上,会给需要的人让座,但我很抗拒别人聊天的声音,很抗拒别人不小心碰到我。那天我在公交车上跟一个老爷爷居然聊起天来,这算是我第一次在外面跟陌生人聊天超过10句以上。没别的原因,那个时候,我特别羡慕车上的每一个比我年纪大的人,更羡慕老年人,因为那个时候我觉得,我肯定活不了这么大。那时候大概是中午饭点的时间,我下了公交车几乎是毫无目的地到一家商场里闲逛。我去了一家从没去过的咖啡店,鬼使神差地办了一张会员卡,店员说,下次来就可以优惠了。我变得特别敏感,我在算还有几个下次。虽然是男生,但我挺喜欢逛街买衣服之类的。那天可能也想让自己心情好一点,我逛了几家平时很喜欢但比较贵偶尔才买一买的店,很惊喜的是有一家店在搞很大的促销。我索性试穿了一身,裤子,衬衫,外套。店员说现在买很划算,我已经打算掏钱包了。然后店员忽然补了一句话,我听了之后转身到试衣间换下来走人了。店员说,这些衣服都是今年新款,明年还可以穿,我脑子里像过电流一样,明年还可以穿???我不敢确定我明年穿不穿的到。我不知道是我那几天恰好看到了触动到自己的电影,还是因为那特殊的几天不管看什么电影我都能被触动。晚上回宿舍之后,我随便在线看了一步暮光之城,到现在我都不知道是第几部,情节我也完全不记得,但我记得几秒钟的画面,女主因为男主的不辞而别,一个人坐在房间里颓废,电影给了这样的镜头,这就是我那天晚上用手机截的图,我忽然觉得就这样坐着,坐在一个能看到景色的窗户跟前,窗户外的景色在随着季节变化,春风吹,夏天蝉鸣,叶子变黄飘落,过段时间开始飘雪,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十年二十年,真的是太幸福的人生。从那以后我的梦想就是能够拥有一个四季风景都从窗外自然流过的窗户。那几天我没敢跟家里讲这件事情。我的打算是等着最终确诊之后,退学回家。我记得那几天爸妈给我打过一个电话,那段时间我家里正好在装修新房子,我爸跟我说房间贴了什么样的墙纸,请了怎样的设计师设计了一个吊顶和吊灯,我妈在抱怨我爸把所有的家具都买成实木的,太沉,搬不动。我是一个很不善于跟父母表达感情的人。表现在,打电话的时候很简短,也很不耐烦听他们的唠叨。那天晚上我听着附和着聊了很久,我觉得我在靠近幸福的边缘却永远也得不到幸福,就好像电视剧穹顶之下,被隔开的透明墙分成了两个世界,穹顶之下的人再也触摸不到墙外的世界。后来证明我没有告诉先告诉爸妈是正确的。的确是误诊。但这次误诊给我的生活和观念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我开始变得小心翼翼,为了确定真的是误诊,我几乎跑遍了整个城市所有的三甲医院,那段时间光是检查身体让我入不敷出。接着是后面慢慢对我思想的改变,我开始变得特别害怕突如其来的变动,特别想要一直保持一种状态,怎样的状态都好,就是千万不要变。但也让我换上了多虑多疑症或者是疑心病,就比如早晨起来的一秒钟之后先体会一下身体有哪里不舒服,如果有一点不舒服,马上准备去检查。这种行为让我父母很不理解,说我没出息,没有大男子气概,没有阳光朝气与活力。再回到这个问题,如何看待自己终有一天会死去那段时间我特别想到北欧去,住一间全是白色的房子,睡白色床单的床,在白色桌子上看小说,穿白色的衣服和拖鞋,有一间之前提到的窗户,站在门口喝白开水。等待死去。我曾经是一个很野心勃勃的人,并且一直在用我的方式努力读书努力考大学努力变得有自己的独立思想并且努力表达自己的独立思想给别人听,来达到自己的野心。过去我压根没想过别的,我只想征服这个世界。哈哈过去我很中二。然后就是那次误诊让我第一次在20岁之后的第一年对待了这个每个人都会遇到的问题。从那以后我只想小心翼翼,云淡风轻的生活。每天要体会到今天温度的变化,要体会到太阳升起来又落下去,体会到叶子变绿了又变黄,体会到刮风下雨下雪结冰。总之就是要体会到自己的存在。不要想征服什么世界。一个多月前我过第21个生日,我从手机里选出6张以前存了的很优美的风景的图片,从图片的感觉看,有北美,有日本,有北欧,可能还有澳大利亚的图片。我选了这六张图片,跑到学校外面镇上的图文店里彩印了出来,又跑去装裱了挂在了宿舍的墙上。然后生日我许愿说:希望毕生能够追逐到能够安身其中的美景,然后告诉自己,就这样过下去吧。就这样过下去吧。
死亡是生命的基本事实之一,它最终都会来到先推荐一本书看看吧。The Last Dance : Encountering Death and Dying(9th)最后的舞蹈:邂逅死亡与濒死(第9版)死亡学是一门比儿童心理学还容易被忽视的学科。原因也是我们一直很回避这一领域。而我在看过这本书之后感觉像是思想上被打开了一扇从未被发现的门,而她就一直在眼前。首先,死亡的确会带来恐惧,但也几乎是人一切行为的源动力。我们几乎所有的行为都可以最终直接或者间接的归结为要延续生命、意识和思想。所以,死亡是一种可敬的存在。然后,死亡离我们没有那么远,但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忽视或者遗忘。而且现代的文化在各方面都倾向于将我们与死亡隔离开。特别是医学将健康作为一种常态,而濒死的状态更是被定义成一种可治疗的内容(这里的概念比较复杂,通俗一点说的话,就是没有一个医生会告诉你:你就是年纪大了,身体自然的要老化和夭折了。而是不断的可以以各种方式让一个本该自然夭折的生命强行延长寿命,而伴随的往往不是很好的生活体验,)而且发达的运输,让我们体验死亡的感受变得遥远和模糊,死亡对我们来说往往可能就是一通告知电话,飘洋过海赶过去,可能都已经下葬了。以后也就可能在特定的节日(清明节,而不是死者死亡的那天。这也是我们选择性遗忘的内容)去一次,我们不会看到感受死者在生命最后一刻的任何情感。而细分化社会工作结构,也使得我们在文化上和死亡不那么亲近了。我们不会接触到死者的尸体,不会亲自焚化,不会亲自为她埋葬,一切都变成了代理。甚至悲伤的表达可能还有司仪和群众演员代劳了。所以,我们和死亡不亲近。但她的拥抱却无可回避。我们与她是如此的陌生,害怕是必然的。了解死亡的好处一个是会降低对于死亡的恐惧,这是为什么老年人对于死亡的恐惧是要低于年轻人的。因为老人身边的朋友死亡多少会增加其对于死亡的体验。而年轻人遇到死亡的震惊度是要远高于老人的,高票号回答的那个例子就很说明这个问题。其实,我们要感激死亡,也应该多去了解她。我做了一个尝试,我试想了我身边每一个人如果就此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以后会怎样。做完之后我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让我讶异的经历。我知道了我身边有那几个人是我不可或缺的。一开始,我会不断回想她们离开的那一刻的感受。很想和她们在一起分享这个痛苦,而不是一个人一遍遍的被这种没能在她们身边的后悔感啃噬。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会慢慢的接受她们不在的这个事实。于是,慢慢的放下,从这种情感中走出来。但这个体验结束之后,发现她们好好的就在身边的时候,就会非常的感动。然后会更为珍惜那种失而复得的情感和连系。于此同时,我也试想了一下我不是很喜欢的几个人,但也是很奇怪。当真的遇到死亡的时候,我发现我并没有得到预想的快乐,而是悲伤,一种生命消逝的悲伤。而这个体验,回来发现这个死亡事件并没有发生的时候,我也会更多的去善待和理解。因为,那些利益和情感上的争执和生命的价值比起来真的实在是很小了的事情了。而在这些体验之后,我试想了一下我自己离开的时候,会给他人带来的影响。我觉得回避谈死亡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我就一直在草拟我自己对于死亡的看法。面对各种濒死的状态,我的选择是什么?如果我脑死亡,我会选择继续让身体维系下去么?如果我全身瘫痪,不能表达,乃至深度昏迷,只能靠生命维护器保持脑存活,我会选择活着还是请家人拔管子,注入足够的药物选择死亡?如果我死后,妻子、女儿和家人是否能够明白我的意愿,而不要一直陷入情感和伦理的各种纠葛迟迟不能走出来?如果我失踪了,她们又应该如何选择和自处。我发现这里其实最需要的是这个死亡的角色来做决策。如果事先定下。就可以让你身边最亲近的人不用那么面对各种道路和伦理的纠葛了。当对于这些内容想得越来越深入的时候,我觉得我也许还是会害怕死亡,这永远就像第一次打针一样。但至少会缓和很多。我的这些个人的体验希望对题主有帮助。答题完毕祝好
这个问题在很多年前,我就开始不停的问自己,当时的我完全没有答案,有的只是恐慌,我想人死后,剩下的只是无尽的黑暗,和蛆虫咀嚼尸体的声音。 人往往对于未知的东西,最为恐惧,而那时的我真的很怕死亡。还记得,在高三的时候,奶奶得了肠癌,住在省中医院里,她那时候身体很差,晚上疼的都睡不好,我们父母辈的就轮流去守夜,有一个晚上我父母有事实在没有办法去陪同,我就去了。半夜的时候被奶奶的呻吟声惊醒,我走到奶奶的床边,奶奶说她身体里面很痛很痛。我很心痛,又不知所措,为了安抚她,我只有紧紧的握着她的手,却惊恐的发现,在我记忆里那个胖胖的,热爱唱歌,跳舞,弹钢琴的奶奶已经被肠癌折磨的瘦的只剩下一把骨头。
奶奶对我说:孩子,推我出去走走好么。
夜已深了,周围很安静,只有偶尔汽车呼啸而过的声音,还记得那个夜晚的月亮很圆很圆,晚风吹在身上很舒服。我推着奶奶一圈一圈的走着,她无力的斜靠在轮椅上,微微的笑着,却没有再因为疼痛而呻吟。过了许久,她把我拉到耳边,轻轻的说:孩子,辛苦你了,再推奶奶走几圈,好么。奶奶想再好好看看这个世界。
我想,她的这句话,我会永远记得,因为那是我最后一次见到她,没过多久,奶奶就因病去世了。她走的那一天,我正在学校上课,等我骑着车从学校赶到医院的时候,医院的护士们已经在为奶奶敛尸了,看着那个曾经那么熟悉的,那么可爱的老人,躺在冷冰冰的病床上,身上已经完全没有了任何生气和血色。我哭了,哭的很厉害,不仅仅是因为奶奶的病逝,也是因为对于死亡的无奈。人,终会死去,无论你现在多么年轻,多么健康,死亡是注定的,离别是注定的,黑暗是注定的。
我,很怕,很怕。============================================================================================================================================时过境迁,我现在已经到了快而立的年龄,算算人生也过了快一半,我却对死亡有了不同的看法,我想因为我很幸运的有了信仰,有了上帝的祝福。当然,这里我不去谈信仰问题,只谈谈自己现在的真实看法。前两天,在院子里,和母亲闲聊。“最近外公身体不太好,我一会去看看他”“100岁的人了,您也要有思想准备,如果离开了,您也不要太难过,也算是喜丧了”“嗯,是的,那么大岁数不容易了,想想我也算大半辈子过去了”“妈,我也快30了,我都觉得自己半辈子过了,想想之前三十年弹指之间就过了,再一个10年,我就40岁了,再一个30年,我就60岁了。“"是啊,在我记忆里,你还是那个尿了裤子哇哇大哭的孩子,现在都那么大人了”“我也总觉得自己还是个孩子,和学生们在一起交流感觉差不多大,想想我在上初中的时候,这些孩子却才刚出生””孩子,记得,人生不在于长短,在于每一天是否过得精彩“母亲说的真真的好,其实想想,一辈子,无论是英年早逝,还是活到60,70岁,又或者是90,100岁,真的都很短暂,不会有很大的差别。有差别的是,有的人临走的时候,虽会觉得舍不得,却并没有太多遗憾;而有的人临走的时候,虽会觉得害怕离开,却又想不出这辈子到底完成过什么值得自己留念或骄傲的事情。============================================================================================================================================我想,人生就是一次无法回头的探险,是一次上帝给了我们机会成为更好的人的美妙经历。在这短暂的人生中,无论现在的我们经历的是愉悦,还是难过;是惊喜,还是恐惧;是舒坦,还是疼痛;是满足,还是遗憾;我想都是美好的,都是在这一场伟大的探险里面,你值得去体验,值得去经历的。 因为,只有这样,你才可以成长,才可以领悟。我想,面对不可避免的死亡,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多的是坦然。坦然在我们自己即将走过的这场人生里,没有做过什么违背原则,让自己羞愧难当的事情,也没有什么曾经可以把握或尝试,却被自己放弃,后悔不已的机会。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去尝试,去尝试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事物,不要去懒惰,不要去害怕,不要将自己封锁在舒适区里,去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到底有多么的宽广和美好。 给自己制定一个计划,让自己不断去尝试一些新鲜的事物,让自己充满精彩。我想,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更加勇敢,勇敢的说出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的善意,收起由于怯懦或者虚荣心为自己铸造的枷锁,去主动的和身边的人说一句:早上好;去和心爱的女孩子说一声:我喜欢你;请永远记得:有一些事,如果你不试,那么你得到的答案就永远是 No了,而且你将很可能永远失去这个机会。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去懂得感恩,无论是感恩于上帝创造世界的伟大,还是感恩于家人,朋友,或同事对于自己的关心和照顾,甚至是感恩于对手,敌人对自己的背叛,或伤害,因为我们经历的一切,都是我们这场人生探险的意义所在,美好所在。============================================================================================================================================请你不要害怕死亡,更请你精彩的活着。
邀请!想到自己有一天会死去,这种感觉我小时候曾经也有过。那时候对死亡的想象,就像生命的齿轮卡住了,一片黑不见底的感觉,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具体的感觉,在之前知乎回答提过)。这种死亡的意象,我在最近一部日本动漫中也看到,片名叫《死亡游行》,说的是同时死亡的两个人,将进入一个死亡酒吧进行审判,有些人会返回人世重新投胎,有些人会坠入虚无成为人偶。在动漫里,对死亡一无所知的芸芸众生,在游戏里突然得知自己已死的真相,由此表现出各种反应和情绪波动。看到这里,不由感慨人性在死亡恐惧下的脆弱无助。这个世界里,有平静面临死亡的人。比如,有一位年迈卧床的老奶奶,将自己的戒指戴在孙女手上,留下自己的心愿和祝福,带着生命传承的满足和平静,走完人世最后的一段旅程。但多数人,或许无法承受死亡给自己的焦虑,在生命风暴的打击下震惊、麻木。临床心理学中,将重症病人的临终心理分为5个阶段:否认、愤怒、讨价还价、抑郁和接受。无论是否否认和无视真相,是否声嘶力竭声讨命运不公,是否在自怨自艾中情绪消沉,我们每一个人面对死亡的心路历程,都将迈入最后一个阶段——接受死亡。其实,死亡带来的痛苦,不一定是死亡本身,而是看待死亡的方式。死亡会带来对生命无法继续的恐惧,会引发心愿没有完成的悔恨,会产生结局无可逆转的抑郁。这些消极的想法,以及伴随的情绪,把我们禁锢在死亡泥潭里。这些想法和情绪的源头,也不一定来自死亡本身,而仅仅是被死亡放大。死亡其实是一个压力检测器,我们生命中的一些困惑和裂缝,都会在它的冲击下明显暴露出来。比如,你的生活有价值么,你做完自己该做的事么,你有没有还没说出的话。但与此同时,也意味着给了完成生命最后成长的机会,去发现苦难带给自己的真正的启示,去倾听自己内在的声音和智慧,去实现内心真正的愿望和想法。死亡给人最大的遗憾,就是留在现世时间的短暂,内心充斥着未完成的心愿。但面临死亡的过程中,时间会显出与众不同的色彩。它会变得更平和、更丰富、更弹性。有一部电影叫《生死停留》,甚至将死亡前的感觉,演绎成虚构重编的剧本。事实上,时间对每个人的探索都是很有耐心的,当个体找到坦诚面对和评价自己的勇气,学会正视和解决自己的未完心事,他的生命就会变得焕然一新,自己也会变得更加完整。咨询师的作用,就是协助他们完成这些心愿。这些心愿,很多不见得是现实物质的,而是心灵的一次诉说和沟通。比如,对于亲人,还欠ta一个期望的礼物,对于朋友,还欠ta一个误解的道歉,对于导师,还欠ta一个人生的感谢。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最有价值的,是自己付出的无条件的爱。生命的终点,我们每个人的评估自己的得与失。面对死亡时审视曾经拥有的,我们会发现唯一重要的是,自己付出和得到的爱,而成就、奋斗和荣誉,都会在自我反省中淡化。无论是多么强大有势的人物,死前的活动空间都仅仅在一张床上,身边陪伴的也只有真正的亲人和朋友。死亡降临的一刻,他们更感到陪伴的温暖,觉察分享的快乐。有人会有兴致的谈起已经逝去的亲人,憧憬和他们长期离别后的重逢。也有人会悄悄说出藏在心里的故事,希望故事能够种在生者的心里长存。有人说,濒死体验中,会见到很多很多的人,包括生者,也包括死者,他们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元素。在我们生命最后时刻聚集起来,祝福和欢送我们新的起点和旅程。面临死亡的过程中,人们需要的不是别人告诉自己什么,而是希望别人听懂自己什么。由于死亡的精神压力,他们的常识世界开始破裂。死亡的气息,一步步剥夺他们的社会关系,一点点溶解他们的自我心智。理智的道理和思辨,已经无法被他们承受,生命的本质和疑惑,会更突兀地暴露面前。和他们交流的时候,适合使用象征性语言,描述对死亡及生命的理解。一位咨询师,就把死亡比作上帝交给每个人的作业,每个人可以设计作业来完成上帝的考验。而柏拉图《斐多篇》中,苏格拉底更是把死亡看成灵魂的痊愈,通往更加丰富和昌盛的世界。最后,我也用一个常用的四季隐喻,来描述死亡背后的生命意义: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候,大地洒下一颗颗柔软的种子。在温暖的阳光的触抚下,种子开始生根发芽,生命开始出生成长。世界就像一个花圃,各种美丽绽放的花儿,在风中互相依偎着,一起度过明媚的春光,一起享受热情的夏日,一起分享成熟的秋天。冬天来了,树叶和花朵都飘落.在白雪覆盖的土地下,生命进入深深的睡眠。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落叶归根,生命中的每件事情都是循环,离开了并不是消失了,只是完成现世的使命,回到未来新的彼岸。在生命的最后,做完这个世界里要做的事情,我们就像困在茧包中的蝴蝶,将突破硬壳在更自由的天际飞翔。欢迎喜欢的朋友点赞:)
我十几岁的时候,想如果可以不死那该多好?我二十几岁的时候,想,如果可以忽然死掉,那该多好?现在我三十了,我还活着呢。死亡是这样一件事:它不由我们来控制,它悄悄地到来,一击致命。我骑自行车上下班,每天路过路边的一些大厦的时候,都会担心有什么东西从上面掉下来,砸到我的头顶,然后我就死了。我不是担心死亡,我是怕疼。因为我不知道被砸到那一刻,我是不是直接就死了,还是因为被砸到,然后疼死。七八岁的时候,我都是自己上下学,回家的路上必须横穿一条马路,那时候我大张家口国还没有多少汽车,我可以很轻松愉快的横穿马路。但是有一天,我横穿马路的时候,走神了,我忘了我在想什么了,只记得一辆汽车响着喇叭,带着风从我面前开过,我跟车的距离不到十五公分。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车开过去之后,我发现我的鞋尖被车轮轧过去了,还好那时候因为长得快,所以鞋子稍微大一点,没轧到我的脚趾。十二三岁的时候,我在家附近一条几乎从来没有汽车的路上联系自行车,刚刚学会了骑车骑的有点快,结果被一辆吉普迎头撞上,还好车不快,我向后飞了一米多,车子也废了,裤子也破了,后来我竟然让他走了……没要钱,没去医院。十四五岁的时候,我上学要经过一个铁道路口,有一天上课要迟到了,偏巧赶上铁道路口过火车,我于是从隔离杆下钻过去,跑过铁道,跑过铁道不到三米,一个车头就开过了路口……这种事儿还有很多……就在去年,我骑车上班,在西单路口那里从右转的汽车长龙中向外(左手边)并道,被内侧的另一个骑车人别了一下,车轮碾着非机动道和机动道之间的实线向前走,结果后方一辆大公交呼啸而过,车速大概四十迈左右,我的车把距离大公交的车身不过十厘米,我只要手稍微颤一下,被大公交挂上,就是必死无疑。这些都是在路上经历的危险,更别提我家进贼,我经历的6.8级地震,我将近三年时间的抑郁时期了。真的,经历过这些之后,你就会想明白,死亡终究有一天会到来,你想躲是躲不过的,能做的,也只有在自己还活着的时候,好好活,开心的活,按你自己想要的方法活。
记得那时候我还在小学的时候,那天妈妈开车带着我去艺校入学考试。那时候的我趴在车的后窗上,看着身边一闪一闪穿梭而过的灯杆,直到母亲停在了红灯之下。我看着车旁的两辆相交的摩托车,那上面的人似乎彼此相识,看着她们两个相互寒暄。应是路上巧遇的老友吧。我看着其中一个阿姨,看她的笑容,看她的眼睛,那是一种阳光照射下的朝气。而那时的我并不懂得什么,只是觉得很好看。然而我却并不知道如此鲜活的生命会是如此的脆弱,在红灯之后,母亲便驾车向前驶去,而女骑手也挥手向老友告别,驶向前方。然后等待着她的却是沉默无声的大卡飞驰。那只是车过的一瞬,地上便多了一滩血迹,破碎的车灯与车镜,还有躺在地上的女骑手。我并不知道这意味着什么,我依旧只是好奇的看着这一切。那阳光下的身影渐行渐远,周边的车流依旧川流不息。只是多了一块需要绕行的空白地带。那笑语的女骑手和那个躺在地上的女骑手一动不动身影始终难以在我的脑海里重合。只是看着那个身影渐渐的消失在我视界的远方,我愣神了许久。直到母亲开到艺校,我仿佛能看到车尾似乎有红色的斑点。我一直盯着那车尾的斑点有些许的恍惚,直到母亲拉着我进了考场。回家的路上已经不见路上的破碎和女骑手的身影。似乎什么都没发生,一切都只是我的臆想,时日照常,一切安好。直到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无法忘记这件事情和这个人。长大后,我依旧没法忘记那个鲜活的面孔和那车尾的红色斑点。只是觉得,人,真的可以很脆弱。长大点了。爷爷走的时候,我并没有在他身边。而他却在我的梦里,始终在念叨着什么,始终慈祥的对我招手。而我只敢瑟瑟发抖不敢回应,只因为对于本应该不在世的人的恐惧。小时候嚷着要去让爷爷抱抱,拉着爷爷撒娇,在爷爷的肩膀上坐着和邻居打招呼,听他讲着部队的故事。直到看着他他坐在木椅上再也念叨不清我的名字。独自守着空洞呆滞的眼神看着天花板,听着他嘟囔着又见到那个部队回来的春天。但我却背着行囊独自远离家乡甚至来不及见爷爷的最后的一面。以前家里总是会念叨着老爷子,到现在爷爷的印象越来越淡,只能看着老家的照片和墓碑才能依稀记起的回忆。或许人生就是这么的无奈,我们终将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不留一丝痕迹。想起最近沸沸扬扬的缅怀沃克,让我对这个大男孩不禁想多说几句。第一次见保罗沃克是在速一,那柔软的金发,那深邃的眼眸,那醉人的笑。“ This guy is pretty cool"那是他第一次出场时,文斯对他的形容《速度与激情》这部电影造就了他,同样也毁灭了他。记得他在车库里和唐对话“这是一部900马力的野兽,我畏惧他,只有我的父亲曾经能驾驭了他。”“那你的父亲呢?”“他在车赛中去世了,我亲眼看着火焰吞噬了一切,他的存在,他的身体,他的一切。他们说我的父亲可能在碰撞的时候就已经死了,但是我听到了我父亲在火焰中的哀嚎和呐喊。直到后来我才明白,那是我内心的呐喊,那是我的恐惧和害怕。“我记得唐和保罗说那句话时,唐眼里的悲伤和恐惧。正如范知道自己的好友也死在火焰与爆炸中时眼里的悲伤和恐惧,而保罗眼中却有着一丝了然。或许他也不知道在自己的巅峰时,会如戏剧般葬送在塑造了自己的名利野兽手里。他一直以为能驾驭一切。却不知道,有一种东西,是我们无法自如的驾驭的,那辆车叫人生。”每当我听到引擎声,我总是能感到安息”这是本该死去却活着的杰西说的,希望本该好好活着却已经死去的保罗能永远听着喜爱的引擎声安息。我们的死亡或许只是女骑手身边的那块空白车流,或许只是灵堂的几丝呜咽,或许只是朋友聊天中那点滴惋惜,又或许只是那一张泛黄的无人记起的老旧相片。正如我们安安静静的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没有一丝羁绊,没有一丝因果。我们安安静静的离开这个世界,断掉了一切羁绊,了解了一切因果。死亡,是我们最终的结束,是我们人生的最后清算。A Space Time Odyssey的最后,随着视界的逐渐远离,我们的地球逐渐远去的时候,Neil用他那充满着磁性的嗓音的叙述:承载着我们人类存在的旅行者的最后一张照片便是回头看着这张孕育了他的星球,这颗蔚蓝色没有边界的行星。这个泛着苍白蓝点的小点。就在那里,那是家园,那是我们。在那里,所有你爱的人,所有你认识的人,所有你听过的人,在这个世上存在过的所有人,度过了自己的一生,聚集在这里的,是我们的欢乐和痛苦。是成千上万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和经济学说,每个猎手和觅食者,每一个英雄和懦夫,每个文明的创立者和毁灭者,每个国王和农夫,每对年轻的爱侣,每一个母亲和父亲,充满希望的孩子,发明家与探险家,每位高尚的教师,每一位贪腐的政客,每一位超级明星,每一位最高领袖,甚至于人类史上的每一位圣人与罪人都生活在这里,如一粒微尘悬浮在一束阳光之中,地球是在浩瀚的宇宙背景下的一个很小的舞台。即使是死亡遍布的血流成河,每位因帝王将相所消逝的生命,只为让他们在光荣和胜利中成为瞬间的伟人,也只占有那一个小点中那极小部分。想想命运那无尽的残酷,图像里那一个像素点的某个角落的民众,每天把这残酷施加到与他们没什么区别的另一个角落的民众身上。他们为何常常误解,为何渴望杀死对方,他们的憎恨为何如此狂热。我们总是装模作样,我们总是自以为很重要,妄想着我们人类地位特殊,在宇宙中与众不同。然而我们信仰的这一切,都因这泛着苍白蓝光的小点而动摇。我们的星球,不过是一粒孤独的微尘,笼罩在伟大的宇宙原暗之中。我们默默无闻,沉浸在无尽的浩瀚里,没有一丝线索显示除了我们自己,还有谁能拯救我们,地球是目前已知唯一有生命的世界,生命再无去处。据说研习天文,可以让人谦卑, 塑造人心,磨练个性,也许再也没有更好的方法比这遥远的画面,更好显示出我们人类的自负与愚蠢。而于我而言,这让我对人更加友善,更加懂得珍惜与保护不论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之中,还是在无穷尽的穹顶之下,我们的生死是如此的微不足道,我们的存在是如此的孤独,我们的痕迹是如此的可有可无。如此看来,似乎死亡便也不那么可怕了。我们从出生的孤独,到最后离去的孤独。似乎这个世界除了我们自己,并没有什么能够陪伴着我们走过人生。人,生本孤独。死,也同样孤独。如若真是如此,我希望我的墓碑上能够写下:他的人生一定很无奈,因为他只有自己他的人生一定很精彩,因为他只有自己然后看着墓碑的刻痕在时光的风中渐渐磨平,消散直到倒塌,随尘而去。直到我自己都模糊自己的一生
生之美好,在于我们有机会选择,去吃去玩去爱去干一番惊天伟业,且可反悔重复,浪子能回头,离人可复婚。唯独死亡,只有一次机会,所以,一定要好好死啊。
算法是有穷的
我只想比我爱的人更早死去,希望是以痛快的,好看的方式。
昨天游泳,才上第二节课,教练教了我动作之后放我自己去划水,他自己在教小朋友,我就慢慢地往前划拉。因为太专心了,等再次留意时,发现到了深水区。实际上如果这时候掉头再慢慢划回去是可以的,但那时我有点心慌,尤其是想站但是发现四周全是水、根本不可能站起来的时候,彻底乱了,一口气没喘上,大片的水往眼耳口鼻直淹了过来,连呼救都不能,直向清透澄澈的水里沉下去。挣扎中远远见浅水区的人们在谈笑风生,而我连呼吸都已不能,那感觉真是……荒谬极了。我一生里,有过许多次和死神擦身而过的瞬间。三岁的时候,从家里三楼上直接掉下来;童年无数次掉进外婆家附近的池塘里,有时候是在岸边摘小毛桃,有时候是在池塘里采菱角,有时候是在摘荷叶……我也看到过很多身边的人出事,生死一线,而最亲爱的爷爷已经不在世上……长大以后,连做梦也梦见过慢慢死去这种事情……因为以前无数次落水的经历,我以为我学不会游泳,起码会怕水,但学起来一点问题也没有;而昨天被救起之后,我连慌都没有慌,也没有半点心理阴影,继续开始划拉水,练习动作。死亡对我而言,近得几乎到了亲切的地步,就像一个熟悉的老朋友。事后回忆,很多朋友都替我后怕,而我想到的却是——我要是真的出事,除了留下一笔没有还完的房贷,应该不会对任何人有影响。人如微尘,如梦幻泡影,轻轻拂去,不留一丝痕迹。父母亲人和至交好友一定会悲痛,但留下的人别无办法,只能选择淡忘和继续前行。活着当然比死美好。能活着的时候,做一切让自己满足的事,用力爱我所爱的人,活着是为自己,也是为了他们;但如果哪一天死亡来临,挣扎无用,无法抗拒,我想,大概我真的会说一句:hi,你好。
题主,跟你讲个故事:从前有个人,他从一生下来,就拼命地在想:“有天我死了怎么办?有天我死了怎么办?有天我死了怎么办……”后来,他就真的死了。他也许本可以快快乐乐地活一生的,结果焦虑地过完了一生。讨论一件事情,只在他可以证伪和验真的时候,才有意义。像死这种事情,你脑袋想烂了,也不可能得到正确答案的,你现在得到的所有答案,都只是臆想和猜测。你现在在想:死去后是这样的:世界处于一种“无我”的虚无状态,没有感觉,没有感知,没有意识,世界没有“我”,还有比这个更可怕的吗?可是,也许当你真正死了以后,你只是灵魂出窍而已,到那时你就傻眼了:我活着的时候都在瞎操什么心啊!原来死的时候是这样,如果活的时候,我能明白这些,该多好啊!至少我就不会活得那么忧心忡忡了。你这么想着想着,然后在阴间的日子也过得闷闷不乐了起来……有些问题,除开带给你焦虑和恐惧以外,无他。在我们的身边,像你这样的现象很多,比比皆是,只不过他们跟你不一样,他们不是在考虑死的问题,他们考虑的是另一些问题——比如:发生了一件不如意的事情,还没经过验证,就开始想,是不是某某在背后搞我?也可能是某某某,前天我还跟他吵过一次架。手里几套房,现金几十万,就在寻思:我这样就被炒了,会不会饿死?还没去医院,仅仅是身体不舒服,就在考虑:假如病治不好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还能怎么办呢?有不如意的事情就去查,查到是谁的责任找谁算账,是自己的责任反省自己。每天坐在凳子上怀疑这个怀疑那个,除开让自己心胸变得狭小以外,还能怎样呢?工作被炒了就去找呗,拿张纸,在上面写下你的技能:你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然后相对应地,一间间公司去找。这家医院治不好病怎么办?再去另一家医院啊,看看两家医院得出的结论是否一致?如果准确无误,看看还有什么更好的治疗方法,实在治不好,看看能不能延缓,不能延缓怎么办?等死咯,还能怎么办?每当我说起这些,别人总是被我吓得一惊一乍的:“哎呀,哎呀,别老说死,这样不吉利。对人生不要这样悲观。”我跟他说:“这个根本就不是吉利不吉利的问题,你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是你能力之外的,有些东西不仅仅是你能力之外,而且是整个人类能力之外。”我经常看各种各样的新闻的时候,我就在想,那些坐着飞机,飞着飞着,整架飞机就没见了的人,他们至少都是人群中的精英。他们有钱有钱有地位,他们有想过会以这样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吗?那些坐在火车站等列车的人们,一辈子没有结下任何恩怨,突然被一群人拿着砍刀一通乱砍,他们有想过,这里不仅是站台的终点,还是他们人生的终点吗?那些坐高铁的人,他们可能原本要坐的是飞机,但考虑到坐高铁可能更安全,没想到的是,那天晚上偏生就见鬼了,两辆高铁居然相撞。我经常想起这些,就会觉得,我们这个世界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无常”。我看历史书的时候,也时常会产生同样的感慨:你看,有时候你上一秒还在家里读《论语》,下一秒就被人捉去,挖了个坑给埋了。你活着的时候,不要想太多,活好每一天,活好当下就行了。人,在世界的面前,其实是很渺小的,不论你有多大的能力,你都得认清自己,在命运的浪潮里,一个翻身,你就不见影了。这不是悲观不悲观的问题,而是有些事实,虽然听起来很残酷,但是你得认。而你身而为人,你能够做的,就是当问题发生以后,去尽你最大的力气去做好,这样就够了。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你的能力可以做到,但也有很多事情,是在你的掌控之外的。你去想,你也没用,你始终是改变不了的。他唯一能改变的,就是让你活着变得无比焦虑——比如你所说的死亡。还比如说,那些新闻中的人们,我经常就在想,他们这些人中间,可能有些人,连墓地都选好了——因为墓地的价格涨得太快,不得不提前选好。他们只等着自己退休,慢慢地老去,死后,他们一定被子孙厚葬。他们安静地睡在地下,等着有人每年来到他的墓地来看他。但事情就这么巧,那一天,百万分之一的事情就给你碰上,飞机飞到空中,”嘭“的一声,世界灰飞烟灭,连飞机都不见了,人更是变成了碎片都不留给你——当他在天堂仰望着这一切的时候,可能还正在后悔,早知道如此,那些挑墓地的日子,还不如和亲人们一起,去心神已久的海滩去晒晒太阳、看看大海呢!————————————————————————————————关于你说的这个问题,其实我也有想过,对于死亡,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大约7岁的时候,奶奶的死。出殡的那天,给我映象很深刻,我看着她穿着一袭黑色的衣服,安静躺在一副水晶棺材里面。她穿的鞋子,也跟我们普通人不一样,翘得高高的——后来别人告诉我,那个叫寿鞋。周围摆着一圈鲜花,人们都很悲伤,有几个人还扑在棺材上面嚎啕大哭,最后被人拉住了。这一幕给我的映象非常深刻,我的奶奶伴随着我的童年时代长大,我记得以前有什么东西,她都是先让给我吃,爸妈打我,我总是躲在她的身后,我想吃麻花儿,她总是掏钱给我买。这样好好的一个人,突然说没了就没了,世事无常。这一幕给我造成的冲击太大,猝不及防。出完殡的当晚,我一夜未眠,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人的渺小和无力——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些我们控制不了的东西。那晚,我连在家里呼吸的时候,都觉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子香的味道——尔后的日子里,我一直认为这就是死亡的味道,因为他们跟死亡息息相关。整整一个月,我都在问父母亲戚一个问题:”人可以不死吗?人要怎样才不死?“最后他们唬我:”这个世界上只有组织才会不死,只要是人,都是会死的。你长大后加入D,就不死了。“我旋即安静了下来,没有再想过这个问题。长大以后,当我尝遍人间的心酸,我也开始对活着产生了疲惫。有好几次,我产生过自杀的念头,觉得活着了然无趣——很多在别人那里理所当然的东西,在我这里苦苦追寻,却终究所不得。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对死没那么恐惧了:我经常想,生已经这样辛苦了,人死了,再怎么苦,也应该不会比生更苦。至于无意识、无感知、无我,那也不错,这不正是我生前所追求的”恬淡虚无“的境界么?每当我看见那些挽救自杀者的人,我就想:他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们紧抱着这样的一个假定:人死了以后没有活着的时候过得好。其实未必,至少对于一个想自杀的人来说,生的世界已经毫无留恋了,也许在那一端的世界,会更适合他。我也相信造物主,他既然能创造出一个如此完美而平衡的生的世界,亦能创造出另一个死的世界。我们这些渺小的人类,没必要过多的操心这些问题,一切自将有安排。完。
生,只是一段插曲。你来自于无,又归于无。死亡,就像是回家。所以,有视死如归之说。和漫长的虚无相比,生就是一次微不足道的火花,转瞬即逝。等你死后,回到家里。回想起你生着的那段时间,感觉仿佛是被人从家里扔了出去一样。如同你现在认为,死亡会把你的生命抛出去一样。对于死亡的恐惧,只是归乡情怯。把虚无理解为死亡,是不美好的。它生了你,又回收你,其实它就是你本来的样子。只是你不知道。
应邀回答这个问题。尽管我不知道邀请者是否是题主。我也是刚刚发现,有时候不是题主邀请我来回答。我还是喜欢从精神分析的视角来回答。分析会提供一个视角,姑且称他为“起源论”——某种苦恼、恐惧、困扰,都有它的起源。对死亡以及之后虚无的恐惧,有起源么?人不都是怕死的么?生死不是最大的无奈么?不是很自然的么?对死亡的恐惧可以分析么?我觉得可以。之所以我们误以为死亡恐惧不可分析,可能是因为我们很少遇到不怕死的人,起码是在国内。可能我们会遇到很多“伪不怕死的”,他们可能会说:死是不可避免的事情,对于不可避免的事情,怕他有又什么用呢?我接受,于是我就不怕了。我不认为事情有那么简单。“我只能接受,于是我就不怕了”,我深切怀疑其中的逻辑,深切怀疑其合理性、可行性。我觉得,所谓“我只能接受,于是我就不怕了”,恐怕在事实上,这个人让自己做的是:让自己不去想了。这个人觉得自己无力抗争,于是就避免自己去想。用意识压抑所有此类想法。或者也有人用“做些有意义的事情”,避免自己去想到死。或者也有人投身到某种自己不明就里的理论中去,期待理论可以拯救自己——自己信了上帝就会得到上帝的拯救,以此逃离 “不让自己想,但又不可避免的去想” 的痛苦。在上述情况中,死亡是一件无争议的压力事件,而人,只能克服自己的排斥、适应、或者逃避这种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没办法和他们讨论死亡——死亡无法分析,是因为无法和他们讨论。他们逃跑还来不及呢,如果和他们分析死亡,他们只会说“没办法,我接受”——其实是在逃避这个话题“我信上帝,我会得到拯救”——用心理盾牌避免这个话题不是说以上的思路有错,不是说以上的思路要被批判。以上的方式可以带他们离开痛苦,那对他们来说就是有效的。但是,我们不能说,以上方法就是对死亡恐惧的理解方式。为什么会对死亡产生恐惧?如果说恐惧是一种感情的话,那我们不会对与我们无关的事情产生感情(感觉)。比如说,一棵树,本来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我们对他也没有任何感情(感觉)。但如果在烈日炎炎下,这棵树给你带来阴凉,那么你则可能对这棵树有感觉了。或者,更大而化之,当讨论到雾霾问题、绿化问题的时候,“树”这个概念可能就对你有感觉了。死亡这个概念也是类似。我们任何人都没有体会过死亡(如同我们没体会过当一棵树是什么感觉)。那为什么对死亡,我们有那么多联想?虚无、黑暗、无明、孤独、没有感知。。。我的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这样一个经历。他很怕死,他曾经采用上文提到过的方式安慰自己。但是,死亡的恐惧会在午夜梦醒时分,牢牢地抓住他。在那时,一切所谓的意义或者上帝都救不了他。他最想做的,就是牢牢地抱住身边的人。他只能这样去做,但同时羞于承认自己的恐惧——一个三四十岁的人,有些羞耻于袒露自己的恐惧。但是,有一天,他是在受不了了。他跟他的身边人说:我害怕问:怕什么?答:我怕死对方笑了,但旋即,对方把我这位朋友温柔的、牢牢地抱进怀里,好像妈妈抱一个婴儿那样。我的朋友说,那一瞬间,恐惧消失了。在我和他的讨论中,我们一起慢慢明白,我们对于死亡的种种联想:虚无、黑暗、无明、孤独、没有感知。。。其实都是对于我们活着的时候,对孤独、没有链接的恐惧的投射。我们并不是害怕死亡,我们是害怕我们曾经浅尝辄止的:没感觉、没联系、没人爱、没人。。。我们对这些“没”,只是浅尝辄止。因为我们活着,我们能看到、能感觉到,甚至可以诱惑、欺骗、乃至强迫另一个人与我们发生关系。换句话说,我们可以驱散这些“没”。但我们假设,当我们死了,我们就没有生命也没有有机体也没有力量去驱散这些“没”,那真是太恐怖了。所以,有些人,为了对抗死的恐惧,拼命地吃、喝、约、贪,其实只是在用有机体的能力驱散对“没”的恐惧而已。但是,反过来。当我这个朋友在那个夜晚,体会过另一个人无条件的对自己的关心,他的内心发生了很重要的变化。他从此相信会有一个人自愿的为自己守候,愿意为自己提供支持在自己需要的时候。他感觉到,从此他再也不会是“一个人、与别人没关系”。随着他对“没关系”的预期的降低,他对死亡的恐惧也随之减少了。以上的这个例子,好像是在说,“人与人之间真诚的纽带如何战胜死亡恐惧”。这么说,好像在号召主动地去建立关系。我必须强调,我所指出的是,那种存在与关系中的真诚。没有这个真诚,一百段、一万段关系,也依然还是“没有”。这个真诚,要想达到,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在国内。不过,可喜的是,情况在改善。我们对死亡投射的另外一个东西,是“空”。到头来一场空的“空”。就如同我们害怕失去感觉、触觉一样,佛陀说,这些感觉包括耳鼻口舌身意。我们如果失去了这些,那不就如同死了一样?或者反过来说,死,是不是就代表着失去这些“colorful”感觉的“死一般的沉寂”?还可以再引申一下,其实也包括在佛陀所总结的感觉当中:意。我们做任何事情都盼望着一个好的结果,如果没有这个好的结果,我们会很痛苦——挫折、羞耻、自我怀疑。如果我们不再有可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如同死一般,我们会怎样?more than that,我们甚至无法卧薪尝胆、卷土重来,我们什么也不能做了,如同死一般,我们会感觉怎样?如果我们四肢健全,活力四射的年纪,恐怕我们是无法接受:持续的失败外加无力反抗的状态。我们把这种状态和死联系起来——这也是很自然的,因为死了就什么也不能做了,起码在想象中是这样的——那么死,就变成了我们最恐惧、最被排斥的东西。对此,我的另一位朋友和我有过另一番谈话。她说,她越来越能够把失败当做一种很自然的事情发展的状态。甚至于,失败这个词都是不应该用的。当她执着于事情必须、只能按照她说期望的那样发展的时候,那么除她所愿的结果之外的所有结果,都会被定义为失败。但是,那些结果都是可能的“事情发展的自然地样子”呀。比如,写一篇文章,众人喝彩是一种可能,无人问津也是非常自然的,有人没看懂有疑问也是可能的,被人遗忘也是可能的,过了几年忽然火了,跟大话西游一样,也是可能的。不为任何一种结果去执着的找原因——他为什么这样?!而是乐于看到这个结果作为一个“因”,他会对以后发生什么影响、产生什么“果”,也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有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说这句话的人,其实还在执着于“非如此不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接受顺其自然的人能够接受死亡的来临。对于死亡,可能还会有很多理解。我只说了我所知道的两个。不过,其中也可以看出一个结构了:作为最不可知的、无法预先体会的事件,对于死,我们会把各种内心的可怕投射过去——从无感、无关系、到无能、乃至到被迫害——上刀山下油锅。。。死亡的可怕,实在是我们内心所害怕的东西的投射。==================================欢迎访问几个不怕死的小孩儿的小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感恩身边的每一个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