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其五》(其五) 请从炼字角度任选一处,说说“...

饮酒 其五 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见”用的很好请说说妙在何处.
流苏ecDU92
这里用的见是偶然看见,不是有心之见,说明了作者当时悠闲的心情,所以用见用的很好,而不是用看或望.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相关推荐: |
你当前的位置: >>
饮酒(其五)多媒体教学设计及其点评
河南省-平顶山市-鲁山县 县级优课]
地区: 河南省 - 平顶山市 - 鲁山县
学校:鲁山县第二十一初级中学
饮酒(其五)  初中语文 & & & 人教2001课标版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此篇文章时,对陶渊明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所以可借用此篇文章的学习让学生对陶渊明有一个更系统的认识和更理性的分析。
&&&&&&&&&&&&&&&&&&&&&&&&&&&&&&&&&&& &&&&&&&&&&&&&&&&&&&&&&&&&&&&&&&&&&&&&&&&&&&&&&&&&&&&&&&&&&&&&&&&&&&&&&&&&&&&&&&&&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饮酒>教案
课前准备:
&1、搜集除了初中课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它著名诗文和他的有关事迹。
&&&&& &&2、搜集后人有关陶渊明的文章和对陶渊明的评价、议论或赞美的文字
&&&&&&& 3、写作文《致五柳先生》。
一、导入新课。
&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41岁之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归隐之后的16年又写下了《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人人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社会,大济于世的理想始终在心中萦绕,但是他始终没有再做官,又向世人表达了他聊乘化以归尽的处世态度,顺从自然,保持本性是他最终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曾经发出“我最欲眠卿且去”的率真之言的陶渊明,欣赏他最为著名的饮酒诗篇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
三.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五、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指何处?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会让心里如此悠然?
南山一说指作者家乡的庐山。一说指终南山。此种说法不好。因为作者说“结庐在人境”而非隐居。一说指住宅南边的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色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请展开你的想象进行描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6、 “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在污浊复杂的人世间,不丧失我们的本性。这是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7、找出陶渊明诗文中能印证其人生真意的语句。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六.欣赏品味。
(一)名句品味。
学生找出你喜欢的名句进行品味。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炼字的角度。2、句子含义分析角度。3、意境展现角度。4、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角度等等。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在污浊复杂的人世间,不丧失我们的本性。这是人生的真谛,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二)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表达了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的虚伪和诈饰的思想感情。
七、展示学生习作《致五柳先生》
&&&&&&&&&&&&&&& &致五柳先生
&&&& &&&&&&&&&&&&&鲁山一高附中八(10)班 王红云
&尊敬的五柳先生:
&&&&& 您好 !
&&&&& 梁启超曾评价您时说:“自然界是他爱恋时的伴侣,常常对着他校。”确实,您的诗大多是描绘山水田园之美,这些诗出于您对自然的感受,融入您对这位“伴侣”的爱恋,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但这些诗更是向我们每一个沉迷于尘俗而无法自拔的人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鸟儿飞倦了,知道要回到自己的巢中,您向往大自然,但由于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入仕,您做了彭泽县令,之后又因为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便辞职回乡,做到真正的归园田居了。
回乡的日子也许并不是那么好过,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我依稀看到了您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背影,您并不在意那些虚幻的名利,钱财乃身外之物,您不会搜刮老百姓的钱,您将这个世界看得如此透彻,用您的慧眼找寻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您喜欢菊花,喜爱菊花在秋天中的傲骨风姿,您欣赏菊花,欣赏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的独特品格,您赞美菊花,赞美菊花的卓尔不群,。“菊,花之隐逸者也。”分不清是菊花将您带入隐士的行列,还是您将菊花阐释成隐逸者的象征。
乱世出英雄,在东晋末年的战乱时期,您虽然不是战功赫赫的将军,您不像诸葛亮那样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但您依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您是一位隐士,您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抵抗敌人,但您的《桃花源记》向我们倾吐了百姓心中的向往,更是批判了那些“食君俸禄”,却不“为君分忧”的贪官污吏。
您和我相隔千百年,但时间不能消磨您的高尚气节,您的心在大自然中沉淀成一份浓厚,升华成一缕馨香,自由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致五柳先生
&&&&&&&&&&&&&&&&& 鲁山一高附中八(10)班 卢一博
尊敬的五柳先生:
&&&&& 您好 !
&&&&& 战国时齐国隐士黔娄之妻曾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说的大概就是您这样的人吧。“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正是您狂放不羁的性格写照,“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正是您对官场沉浮的厌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您蔑视功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人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您对田园生活的享受与依赖,正是因为“性本爱丘山”,所以您才会成为田园诗作第一人。
&&&& 您年轻时,曾壮志凌云,要报国,要兴陶氏,可一场场变故却使您一次次放弃原来的大好前程。
&&&& 当您再次踏入仕途时,朝中已经是一片污浊的浑水,奸臣当道,忠臣被排挤,战争的脚步也不曾停息,您感到仕途迷茫,无所适从,想要精忠报国,想要光宗耀祖,这些壮志又一次成了泡影,悲愤的您此时想起了和曾祖一样的隐居,但他还有一家子的老老少少,您如果放弃了,又怎么养活他们呢?朋友们劝您做地方的小官,于是您又有了“颜公付酒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
&& 您已经受够了官场的黑暗浑浊,您决心要与官场真正地告别,若说之前是半官半隐的话,那么这次就真的是入山不入仕了,为了养家糊口,您“种豆南山下”,并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您作了《归园田居》来明志,您作了《五柳先生传》来自励,您作了《桃花源记》来批判朝政与战争,您作了《归去来兮辞》来感叹人生。
苏轼称您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白居易赞道:“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我欣赏您的狂放不羁的性格,我欣赏您的洒洒脱脱的人格,欣赏你作诗的清新飘逸的风格。“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若您不以外祖父为榜样,那您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后人现在会很少谈及您了吧?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在诗中说“心远地自偏”,看来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扫秋日的伤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苏轼责怪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但因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又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情由此豁达。
课堂练习:
陶渊明(365-427),
一名( ),字(& ),自号(&&&&&&&& )。是(&&& )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 &&&&&& 》。
喜爱的花卉:
理想追求:
代表诗作: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课后练习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 。&&&&&&&&&&&&&&&&&&&&&&&&&&&&&&&&&&&&&&&&&&&&
&&&&&&&&&&&&&&&&&&&&&&&&&&&&&&&&&&& &&&&&&&&&&&&&&&&&&&&&&&&&&&&&&&&&&&&&&&&&&&&&&&&&&&&&&&&&&&&&&&&&&&&&&&&&&&&&&&&&&&
饮酒(其五)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饮酒(其五)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饮酒>教案
课前准备:
&1、搜集除了初中课本学过的陶渊明的其它著名诗文和他的有关事迹。
&&&&& &&2、搜集后人有关陶渊明的文章和对陶渊明的评价、议论或赞美的文字
&&&&&&& 3、写作文《致五柳先生》。
一、导入新课。
& 苏东坡曾这样评价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叩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迎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41岁之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归隐之后的16年又写下了《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人人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美好社会,大济于世的理想始终在心中萦绕,但是他始终没有再做官,又向世人表达了他聊乘化以归尽的处世态度,顺从自然,保持本性是他最终的选择,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那个曾经发出“我最欲眠卿且去”的率真之言的陶渊明,欣赏他最为著名的饮酒诗篇吧!
二、作者简介。
陶渊明( 365-427),一名潜,字元亮,浮阳柴桑(今江西龙江)人。青壮年时,有过建功立业的抱负,先后任江州家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小官。因不满政治腐败、官场黑暗,又不肯降志辱身迎合权责,于是在405年四十一岁时弃官归田,此后一直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写农耕劳动,写与农民的交往,写农村恬静优美的自然景色,着力表现了自己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此外,陶渊明有部分诗文,抒发了对污浊现实的不满,表现出愤世嫉俗之情。有《陶渊明集》。
三.解题。
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四、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平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平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五、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心远地自偏
2、“问君何能尔”的“尔”指代什么?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3、“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南山指何处?作者看到了什么景色会让心里如此悠然?
南山一说指作者家乡的庐山。一说指终南山。此种说法不好。因为作者说“结庐在人境”而非隐居。一说指住宅南边的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景色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请展开你的想象进行描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6、 “此中有真意”中“真意”是指什么?诗人为什么又“欲辨已忘言”呢?
在污浊复杂的人世间,不丧失我们的本性。这是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
7、找出陶渊明诗文中能印证其人生真意的语句。
&& “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不慕荣利”“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六.欣赏品味。
(一)名句品味。
学生找出你喜欢的名句进行品味。可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1、炼字的角度。2、句子含义分析角度。3、意境展现角度。4、蕴含的思想感情或者哲理角度等等。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2、“心远地自偏”,隐居重在精神上的自由,不在于居所是否荒远。如果心灵“焦距”调好,就可以“大隐隐于市”,处闹市若幽谷。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归去来辞》“鸟倦飞而知还”意思是天色晚了,鸟尚且会“知还”,人当然更应该“迷途知返”。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是出于生物的本性;人既是自然的产物,也应顺应自然之理.
5、“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在污浊复杂的人世间,不丧失我们的本性。这是人生的真谛,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诗人在大自然启迪下,已领悟到人生的真意,又何须用语言表达。
(二)品味本文的思想感情。
写田园之景,抒隐居之情,以纯朴自然的艺术风格表现了诗人闲适的生活,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表达了陶渊明酷爱田园生活的宁静和自由,厌恶官场的的虚伪和诈饰的思想感情。
七、展示学生习作《致五柳先生》
&&&&&&&&&&&&&&& &致五柳先生
&&&& &&&&&&&&&&&&&鲁山一高附中八(10)班 王红云
&尊敬的五柳先生:
&&&&& 您好 !
&&&&& 梁启超曾评价您时说:“自然界是他爱恋时的伴侣,常常对着他校。”确实,您的诗大多是描绘山水田园之美,这些诗出于您对自然的感受,融入您对这位“伴侣”的爱恋,向我们展示大自然的魅力,但这些诗更是向我们每一个沉迷于尘俗而无法自拔的人诠释了生命的真谛。
&&&&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鸟儿飞倦了,知道要回到自己的巢中,您向往大自然,但由于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入仕,您做了彭泽县令,之后又因为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阿谀奉承,便辞职回乡,做到真正的归园田居了。
回乡的日子也许并不是那么好过,在“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中我依稀看到了您早出晚归,辛勤耕作的背影,您并不在意那些虚幻的名利,钱财乃身外之物,您不会搜刮老百姓的钱,您将这个世界看得如此透彻,用您的慧眼找寻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您喜欢菊花,喜爱菊花在秋天中的傲骨风姿,您欣赏菊花,欣赏菊花不与百花争奇斗艳的独特品格,您赞美菊花,赞美菊花的卓尔不群,。“菊,花之隐逸者也。”分不清是菊花将您带入隐士的行列,还是您将菊花阐释成隐逸者的象征。
乱世出英雄,在东晋末年的战乱时期,您虽然不是战功赫赫的将军,您不像诸葛亮那样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才华,但您依然是我心目中的英雄。
您是一位隐士,您不能用自己的双手抵抗敌人,但您的《桃花源记》向我们倾吐了百姓心中的向往,更是批判了那些“食君俸禄”,却不“为君分忧”的贪官污吏。
您和我相隔千百年,但时间不能消磨您的高尚气节,您的心在大自然中沉淀成一份浓厚,升华成一缕馨香,自由地“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 &&&&&&&&&&致五柳先生
&&&&&&&&&&&&&&&&& 鲁山一高附中八(10)班 卢一博
尊敬的五柳先生:
&&&&& 您好 !
&&&&& 战国时齐国隐士黔娄之妻曾道:“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说的大概就是您这样的人吧。“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正是您狂放不羁的性格写照,“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正是您对官场沉浮的厌恶,“不为五斗米折腰”是您蔑视功名,不肯趋炎附势的高尚人格,“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您对田园生活的享受与依赖,正是因为“性本爱丘山”,所以您才会成为田园诗作第一人。
&&&& 您年轻时,曾壮志凌云,要报国,要兴陶氏,可一场场变故却使您一次次放弃原来的大好前程。
&&&& 当您再次踏入仕途时,朝中已经是一片污浊的浑水,奸臣当道,忠臣被排挤,战争的脚步也不曾停息,您感到仕途迷茫,无所适从,想要精忠报国,想要光宗耀祖,这些壮志又一次成了泡影,悲愤的您此时想起了和曾祖一样的隐居,但他还有一家子的老老少少,您如果放弃了,又怎么养活他们呢?朋友们劝您做地方的小官,于是您又有了“颜公付酒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千古美谈。
&& 您已经受够了官场的黑暗浑浊,您决心要与官场真正地告别,若说之前是半官半隐的话,那么这次就真的是入山不入仕了,为了养家糊口,您“种豆南山下”,并且“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您作了《归园田居》来明志,您作了《五柳先生传》来自励,您作了《桃花源记》来批判朝政与战争,您作了《归去来兮辞》来感叹人生。
苏轼称您的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白居易赞道:“须信采菊东篱,高情千载,只有陶彭泽。”
我欣赏您的狂放不羁的性格,我欣赏您的洒洒脱脱的人格,欣赏你作诗的清新飘逸的风格。“既自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若您不以外祖父为榜样,那您的生活又将是怎样的呢?后人现在会很少谈及您了吧?
七、课堂小结。
陶渊明在诗中说“心远地自偏”,看来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一扫秋日的伤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让绝望的人看到希望。苏轼责怪明月“何事长向别时圆”但因想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便又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心情由此豁达。
课堂练习:
陶渊明(365-427),
一名( ),字(& ),自号(&&&&&&&& )。是(&&& )时期著名的诗人。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有《&&&& &&&&&& 》。
喜爱的花卉:
理想追求:
代表诗作:
【课后练习】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答:&&&&&&&&&&&&&&&&&&&&&&&&&&&&&&&&&&&&&&&&&&&&&&&&&&&&&&&&&&&&&&&&&&&&&&&&&&&
&&&&&&&&&&&&&&&&&&&&&&&&&&&&&&&&&&&&&&&&&&&&&&&&&&&&&&&&&&&&&&&&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答:&&&&&&&&&&&&&&&&&&&&&&&&&&&&&&&&&&&&&&&&&&&&&&&&&&&&&&&&&&&&&&&&&&&&&&&&&&
&&&&&&&&&&&&&&&&&&&&&&&&&&&&&&&&&&&&&&&&&&&&&&&&&&&&&&&&&&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答:&&&&&&&&&&&&&&&&&&&&&&&&&&&&&&&&&&&&&&&&&&&&&&&&&&&&&&&&&&&&&&&&&&&&&&&&&&&&
&&&&&&&&&&&&&&&&&&&&&&&&&&&&&&&&&&&&&&&&&&&&&&&&&&&&&&&&&&&&&&&&&&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答:&&&&&&&&&&&&&&&&&&&&&&&&&&&&&&&&& &&&&&&&&&&&&&&&&&&&&&&&&&&&&&&&&&&&&&&&&&&【课后练习答案】
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 。&&&&&&&&&&&&&&&&&&&&&&&&&&&&&&&&&&&&&&&&&&&&
&&&&&&&&&&&&&&&&&&&&&&&&&&&&&&&&&&& &&&&&&&&&&&&&&&&&&&&&&&&&&&&&&&&&&&&&&&&&&&&&&&&&&&&&&&&&&&&&&&&&&&&&&&&&&&&&&&&&&&
赵朝阳评论&
本节课教学目标清晰,教学设计合理,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灵活,有较新的教学理念,通过几次活动让学生从诗歌的不同角度去多方位地理解内容、体会情感、赏析语言,效果良好。
注意调节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氛围有些沉闷
精品导学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饮酒 其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