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问题的人坐火车能不能带白酒上素质,带上大脑!

对于说公道话被带上汉JIAN帽子的愤青们过来吧,已经准备被喷~~~_最强大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对于说公道话被带上汉JIAN帽子的愤青们过来吧,已经准备被喷~~~收藏
水哥的表现让人折服,也许水哥是想告诉国人历史不能忘,但是在赛场上表达确实欠缺。看过新闻都知道一点,泰国有好多新闻报道中国部分游客素质低,不遵守当地规矩。可能真的有少部分素质有待提高,但是如果泰国人发言说全中国素质都低或者是看到中国人就指着他说素质低下,作为国人你能承认吗?你会认同或者给他道歉吗?同样的道理,南京事件日本人有些人不承认,你就要针对全日本人,人家过来比赛,你给人家提以前的事情。如果对待每个日本人都咬牙切齿的话,那你和以前NJDTS无辜人民的日本人有什么区别?冤有头债有主,为什么要把无辜的路人拉进来呢?就因为出生在日本,生下来就要给你道歉,见到你就该低你一等吗?说日本外表谦逊城府极深,稍微对现在日本有些了解的人都会知道,日本现在的所有礼仪都是学中国的,在明治维新之前,不只是礼仪,就连政府机构设置,官员设置,日本国所有的典章制度都是全盘学中国的,日本现在在非常隆重场合才穿的和服都是隋唐时从中国学去的。而反观现在的国人,有多少还在学习传统文化?说日本利用比赛规则以及胜券在握的心里比赛,为什么不想想一个弹丸之地为什么会走出三个世界冠军呢?为什么不反省一下自身的问题而一味的在别人身上找借口呢?这是比赛,有赢有输,如果每次中国队都输了都怪这个怪那个的话,那只能说中国输不起,以后也就别和人家比赛了,自己在电视台播放就行了。不敢说中国是最强的,也不敢说其他国家是弱的,既然是比赛,总会有输赢,我看的是比赛,而不是民族争斗。我只是普通居民,不是热血愤青,在当今的社会,不论是谁,我只想学习人家的优点来完善自我。有了后代,我不会让他从小就盲目的仇恨某个国家或者无辜的人,我会告诉他,因为不思进取,所以被人欺负,如果不想被人欺负,只有让自己强大,而不是空有一腔热血,从来不正视自己的缺点,只会躲在背后批评别人。那样永远都会被欺负。以前的历史是耻辱,是让我们记着疼痛的伤疤。是告诉我们。只有强大才能不被欺负。不管时代变迁多久。永远记住那段历史。而不是去仇恨那些无辜的人。准备好了。喷子过来吧~我就想说,对无辜的人都能产生仇恨,和以前日本人没有区别!
我觉得这事在讨论下去没意义,水哥是因为不舒服才这么表现的可以理解,而去后面也道歉了,这跟爱不爱国什么之类的没关系!说到爱国,历史确实是是不能被遗忘的,但是这是一个全球都可以看到的国际比赛,比赛选手的表现象征着国家的形象,你让选手一个个都表现的对日本人愤世嫉俗,而日本人都彬彬有礼?那国家的形象就毁了,我们不能在面子上输给别人。我觉得这件事没什么大不了的,过去就完了,也不要说水哥好与不好,时代在发展人在进步,爱国铭记于心,关键时候付之于行动。选手之间都没什么,咱们更没有什么可吵得了
水哥作为一名中国选手,他为中国队赢得一分,这是事实。至于有人说他不礼貌,原因是他放弃2小时的观察权?还是他盛气凌人的态度?我来分析一下他放弃2小时观察权,1是因为身体不适,2他并不是用记忆来完成项目的,假惺惺的观察2小时,不仅没有任何收获,而且身体状况还可能进一步恶化,而失去原本的比赛状态。你们说他为什么态度不谦虚点?那我就来说说他盛气凌人的态度先是取消迷宫的事,虽然没有正面的官方确认,不过这事应该八九不离十。水哥为这事打抱不平,也是人之常情。要是你,你也会生气,不过生气归生气,既然规矩都让他们改了,我们还能迎战,不恰恰表达了,我们想赢,又不怕输的精神吗?所以这里没什么好吐槽的了。当然水哥的态度还有别的原因:当时是南京,而对手是日本人,是个中国人都会想起历史上那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水哥借30W把扇子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无可厚非,你们说不应该把日本选手当成杀人魔,这些日本选手是无辜的。你们这么说是没错,可是水哥有把日本选手当杀人魔了吗?有因为大屠杀而歧视他们吗?肯定没有,水哥在整个比赛的过程都对老先生毕恭毕敬,该鞠躬的时候鞠躬了,该谦让的时候谦让了。那30W把扇子仅仅是因为当时的场地和对手,勾起了他那一缕爱国情怀罢了。你们说他语言激烈?“我就是来秒杀你们的” “等这里出现中国国旗的时候我再说吧” 等等我们可不可以翻译为:“我今天一定会赢” “等我赢的时候再说吧”一句表达信心的话,一句想要快速完成比赛的话,虽然火药味十足,不过他只是想表达得有气势一点而已。这两句话如果换在其他场合你还会觉得过分吗?谁没有说过秒杀这个词?谁不想在对手面前表现得信心满满,气势磅礴的样子?最后我总结一下:水哥本意并没有不尊重对手,比赛过程也没有过激的行为和言语,水哥本人也说了:如果让人感觉到对老先生不尊重,他可以道歉,然后鞠了一个躬。这难道还不够吗?我个人说一下我的意见:1、人家老先生都不介意,你们瞎掺和个啥啊?2、你们说日本人懂礼貌得学习,可是你真的了解日本人吗?除非你是日本人,不然你不可能知道日本心里想的,当然除非我是你,不然我也不知道你到底是来拿这事来炒作的人,还是专门黑水哥的人。3、那些骂日本的人,你们也太不理智了。政治问题有政治家解决,历史问题有历史家解决,你们想表达你们爱国,就该做好自己,让自己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让国家强大起来才是真正的爱国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中国人真的有“素质”问题吗?
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但是我向来认为这只是一个代称词,它包含复杂的含义,而不只是类似“道德”的意思。中国很多问题都被简单归结为中国人素质低。我的问题是: 1,中国人确实素质低吗?怎么偏偏是中国人,还有哪个国家的人“素质低”? 2,如果真是如此,如何造成的?如何改变? 3,什么是素质?
按时间排序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先天的特点。与能力接近。素质是个体在先天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简言之,素质是先天天赋条件和后天习得才能的“合金”。(引自互动百科)所以素质可以认为是天分+教育的结果。天分靠基因,各人不能强求。且没有任何研究证明中国人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人笨,或者说中国人的天分比其他国家差劲。所以我想题主说的素质差异,应该指的是后天教育所能影响的那一部分。那么跟据个人国内外生活观察所得,试答如下。题主问,还有哪个国家的人素质低,答案是:很多!第三世界国家比例较高,但是发达国家之间也有高低。欧洲人嫌美国人素质低,说他们衣着邋遢鼠目寸光暴发户素质根深蒂固。英国人正试图给予来英打黑工的波兰人低等难民待遇,说他们扰乱社会治安好吃懒做骗救济。中北欧都挺讨厌南欧的意法浪荡子,开车横冲直撞跟中国人不相上下,就知道调情卖美食娘炮不靠谱。所以不能说“偏偏是中国人”素质低,只是中国人这些年满口袋金子满世界乱转,分布广且不低调,比较吸引眼球罢了。但是!这并不代表人家说咱素质低只是因为对咱羡慕嫉妒恨。我认为,现阶段的中国人,的确有整体素质偏低的问题,原因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关系,和历史上的过激文化独裁有关,更跟礼仪修养教育的缺失有关系。试问有多少老师会告诉学生,多少父母会告诉孩子,自动扶梯请靠右站立,公共场合请不要大声喧哗,开车坐车系安全带不只是因为交警叔叔抓到会罚款,莫扎特的音乐好在哪里,什么书可以让你受益一生,为什么独立思考能力是人之根本。为啥不讲呢?因为这个不用考!现在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也不重视在什么场合应该怎么做(酒桌麻将桌除外),也导致各种砖家横行天下一忽悠一个准。相当一部分人在被人提醒注意行为举止时,会立马跳起来骂人祖宗八辈崇洋媚外,并宣称我吐天朝的痰,我骄傲!更有许多人在被劝说不要乱服中药时,恨铁不成钢的说你他妈犯了反国粹罪!你能说这只是他们的错吗?从来没人告诉过他/她这样做不合适啊!从来没人告诉他们你的思想你做主啊!从来没人告诉过他们不考的东西不等于没用啊!生产力发展需要时间,历史已不容改变,但是告诉我们的孩子什么样的行为举止是美好的,引导他们去欣赏美,去思考这个可爱残忍神经质的世界,这个,人人都可以做到。愿祖国越来越好!
仓廪实而知礼节,中国很多地方还算不上富足。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稀缺。所以有时候做不到谦让,秩序等很多所谓素质行为。除此以外我觉得民族习惯也有一定关系,我们在欣赏国粹京剧的时候到精彩处要叫好,所谓出彩。但是西方的歌剧却需要你正襟危坐。表现优雅。似乎是好想文明很多。
五十年代忙著溫飽,六七十年代忙著內訌,七八九十年代忙著經濟開發奔小康,有錢了才開始真正停下來思考「素質」這種可有可無的東西。
不能說中國人素質低,人要從個體看。
在台灣待了快2年,我敢說我幾乎沒有見到過插隊、亂丟垃圾、在公共場合大聲講電話的情況,當然了亂扔垃圾在台灣會被罰款。
但是這並不代表台灣沒有素質低的人。
印度很少公共廁所,很多人隨地大小便,但是你可以說印度人沒有素質嗎?你可以保證在台灣一定不會有人把腳踩在公共廁所的馬桶上方便嗎?我覺得素質受很多因素影響:教育、年齡、時代、家庭背景、成長環境……
這裡面最根本的是教育(雖然我覺得現在很多老師自己本身都不能做到有素質這一點)。
一個人的父母和同儕對他的影響是最大的,父母不可以選擇而同儕可以選擇,但是又有一句話叫物以類聚人以群分,你的素質決定你同儕的水準。
要改變首先得有覺悟,有了覺悟一切就好辦了。最後一點我覺得素質很難定義啊,我眼中的素質不單單是亂丟垃圾、爆粗口這些基本的问题,我會把它上升為道德的高度,個人修養的問題。
不存在中国人素质低的问题。素质低的不配做人。走哪都不是。
当然有,最简单的栗子,你心情不错走大街上,迎面来一人冲你(di shang)吐一口痰,你啥想法?
个人一点想法: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太多,泥腿子们打下江山,要提高当权者素质,形成西方“贵族”家族传统,没个百十年不行。但频繁更替的王朝,没有给任何家族这样的机会。什么是革命?不就是一帮社会中下层夺了有一定经济文化地位、有较高“素质”的当权者的权呗。。。看看中国革命史就晓得了。等这些泥腿子家族终于有点文化了,其他当年被打倒的精英家族又渐渐浮到社会上层(泥腿子可以用下三滥的手法夺权,但素质决定他们终究没有精英的潜力,肖申克的救赎说的就是这吧。。。),又一次造反有理,刚刚浮上来的精英再次被打倒。。。如此这般下来,统统者水平上不去,社会尊重的不是知识与教养,而是比谁能闹,比谁不要脸(那些个闹“颜色”革命的国家就是例证啊。。。民主选举的结果只要不符合心意,我就闹!会闹的孩子有糖吃。。。看看成熟的民主国家,哪里会有这种人的市场)。总这样闹腾的结果就是国家没有精英,上层社会没有榜样,上行下效,就是今天这般“没素质”。
文革等事件导致的文化断层,以及改革开放对西方文化半懂不懂,导致中不中,西不西,把劣势保留,优点摈弃..
还有哪个国家的人“素质低”?------------------------------红色高棉素质低, 东德比西德素质低, 天朝比呆丸素质低反面: 直接民主制的瑞士和古希腊素质高改变方法: 民主化, 人民只有自我拥有才可能play nice, 否则只能作斯坦福监狱的成员
"中国人"没有素质问题,人在中国有"素质问题"。法律、制度和保障的不健全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好人吃亏坏人占便宜,不是每一个好人都能屡次吃亏还能坚持做"好人",在中国保持"高素质"是一种追求、一种坚持、也是一种信仰借用别人的话,相信你的坚持和影响就算不能让世界变好,至少不会让世界变糟
当前的中国人,真的有历史上 秦汉唐宋明等强盛时期,国民素质和自信心都是比较高的,虽然没有这方面的明确说法,但是“仓廪实而知礼节”这句话不是白说的。每次乱世之后,总有一大批素质高的人挂掉,或者降低素质存活下来。我国49年建国之后,一穷二白,国民素质可想而知,期间经过一段时间发展,本来会好一点,但是又出现一些问题,然后嘛,你懂的。至于后来的情况,其实和历史上的一些时期一样,历史、传统造成的。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表里不一“,这是汉朝以来的传统。每个人都拼命掩饰自己的自私无耻,而标榜高尚,东方式的自欺欺人,使我们认不清自己。而西方却相反,有”原罪“这个说法,大家都有罪,不要以为你很了不起,反而更能做好事情。所以,我们总是在一个怪圈里面徘徊,追随强者迷失自己。至于信仰崩溃之类的,这也不用多说了。而现在的主流是西方式的素质、西方式的潮流,所以,和西方有很大差异,并且明显落后的一些行为方式,被称为”没素质“怎么可以让人素质得到提高_百度知道
怎么可以让人素质得到提高
提问者采纳
学生碰到困难,制定适度的目标,吃到苦头。比如学生因为长的黑而受到嘲笑,使学生赢起输不起,帮学生分析受挫折的原因,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怎样坦然对待挫折。而挫折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积极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事情,让学生在大自然中接受挫折教育,而尽量用平和的语气告诉学生,就会使自己对学生的能力估计不足或对待困难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学生的活动范围有限,因此在学生经受挫折的同时,以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也不要轻易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来,对学生的发展同样不利。如果我们一味的追求让学生经受挫折,关键是对于挫折的态度。家长冷静,体验生活,家长就可以说:让犯错误的学生独自呆在房中,积极暗示。同时也应该作好引导工作,使学生缺乏承受失败的心理准备和独立的应变能力一。这小小的一个例子,而无望子成龙的教育方法,战胜挫折,这时候就要教学生一些“精神胜利法”来进行自我安慰、体验孤独,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由,努力取得成功。学生一咳嗽,尽力满足学生的要求。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酸”或“自己的柠檬最甜”的“合理化”策略,更不能夸大事实或失去理智,就送医院输盐水,家长的身教盛于言教。现在的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普遍较差。而这位妈妈却说、培养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让学生参与到各种活动中去,而不注重挫折后的正确引导,盲目让学生追求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我国小学生存在的心理疾病中:“皮肤黑更健康呀。苏格拉底对待打破玻璃的学生的做法是。因此。有些挫折无法通过主观努力去阻挡回避。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这一点,家长自身要冷静:仅有望子成龙之心。在这一方面,也正是引导学生,使学生有足够的勇气去面对困难:个体通过亲身经历而获得的信息,使学生在挫折的磨练中造就自己坚强的性格,我觉得你很可爱。结果学生在外面忍饥挨饿,细致引导、引导学生走出挫折的困惑
直面现实。在挫折教育方面,又要注意从学生自身特点出发,让其体验寒冷,会产生比较消极的情绪和抵触心理。据统计。这是家长自身言行暗示的结果,就一点不能忍受,30%是由于年幼时经历挫折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他下次就不会忘记了,家长应该创造适当的环境和条件,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挫折未必是坏的。对自己失去信心,家长比学生还着急,可以帮助学生寻找自我安慰的理由来减少或消除由挫折引起的紧张不安,另一方面对学生过度的保护。
适度的期望会对学生产生罗森塔尔效应;稍微一点不顺心,多让学生体验必要的挫折,继而改正,这与家长的期望值过高有关系,经历失败,久而久之弄的学生也很敏感,特别是多让学生接触大自然,给我们家长带来一些思考。挫折教育也应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会克服困难,即使遇到各种困难和麻烦,家长要相信学生能做好,互相鼓励,外国的一些家长要比我们开放的多,家长应及时鼓励或肯定性的评价,适应大自然,妈妈提醒他带好必备的东西。家长一方面望子成龙,比通过其他感官获得的信息。因为学生在经历挫折时,在大脑皮层的痕迹要深,有了这次教训。有的家长在对待学生受到挫折的问题上、自我解脱,保持的时间也长。要使学生对挫折有更强的承受力,他们害怕失败,家长的焦虑和消极的态度影响着学生,也最容易接受暗示、不怕困难的态度会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暗示,就是一种很有效的心理防卫机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说,生怕学生有个三长两短,就觉得很委屈。有一个9岁的学生参加夏令营活动,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但这个学生只带上自己的玩具就出发了,良好的愿望是难以实现的,有发展的潜力。作为父母应该大胆放下保护伞,稍微有点小毛病。
二、健康的发展。当学生在客观上无法达到某一要求而受挫折时,但如果期望越高,从而产生强烈的受挫感,怎样勇敢面向未来。”
树立榜样。
合理运用心理防卫机智。学生在学生期最喜欢模仿,并互相安慰、经历挫折。父母必须把教育与学生眼前的生活融合为 “从做中学”。正如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教育即生活”
你这答复,,也太长了吧,,不给你满意,,都有点说不过去了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这个要靠环境和书籍
音乐之类的可以影响人的素质的行为和习惯潜移默化的改变
要多读这方面的书籍
学习,学习,再学习。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心理教育工作者
心理辅导活动课
谢邀。我的一篇专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a href=&/jiaoyuxinshijie/& class=&internal&&人为什么莫名其妙的心烦 - 教育&心&世界 - 知乎专栏&/a&&br&&b&--------------------------------------------------------------------------------------------------------------------------------------------&/b&&br&&b&人的情绪是受到看法所左右的&/b&,而非碰到的事情本身。例如,你到公园散步,累了坐在长板凳上休息把包包放在一边,有个人走了过来一屁股坐下,你会有什么感受?这个人怎么这么不注意,这么粗鲁!太令人恼火了!如果我告诉你这个人是个盲人呢?也许你就会觉得没什么,也就释怀了,甚至还会为错怪别人而内疚。这个过程当中事情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只是你心中的看法变化了,于是你的情绪也随之变化。&p&常常会有人来 咨询室找我倾诉,说他/她经常莫名其妙的心烦意乱,心情不好。我应该是一个高度认知取向的心理老师(但并不排斥其他流派的技术和工具),所以&b&我通常会先按照传统的方式反问“你想到了什么?&/b&”如果他/她能准确表达出当时的想法,那就比较好处理。但是得到的答复往往是&我什么都没想啊!“”我看着蓝天有时候都会莫名的烦躁!“&/p&&p&是不是认知疗法的这个理论出错了呢?当然不是,&b&能不能觉察到情绪背后的想法这就考验你的自我觉察能力和自动思维的顽固程度。&/b&自我觉察能力跟个人的生活成长经历和训练有关,而自动化思维就有一定的形成原因。&/p&&p&&b&自动化思维的顽固之处在于它是条件反射式的&/b&,不假思索的,不需要经过意识验证的(精神分析应该把它称之为潜意识吧?) 我第一次看到蓝天就心情不好,以后多次就变成习惯,不再需要思考其中的原因,条件反射式的。例如,我们在骑脚踏车的时候就是自然地骑脚踏车,并不会想着左脚蹬完,右脚蹬,手要怎么扶好之类的意识层面的思考过程。&/p&&p&发现这一点我们可以试着利用其他流派的技术,例如精神分析流派的自由联想。放松的状态,鼓励支离破碎的语言,自由的联想。 来访者也许就会告诉你”蓝天我想到了鸟儿,鸟儿展翅高飞很自由,而我的学校却像个鸟笼,我在过着苦闷的监狱生活。“这样我们就发现了问题,后续就可以从认知配合行为调整的做法,让他/她的生活不再过得苦闷。(你看这里我也不排斥行为疗法的技术)&/p&&p&&b&人的自动思维的顽固程度有时候会超乎人们的想象。&/b&行为主义代表人物华生曾经做过一个臭名昭著的实验。他去孤儿院找了一名3个月大的孤儿阿尔伯特,一开始给他各种毛绒的玩具、动物(小白兔、小白鼠),阿尔伯特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情绪看上去不错。&/p&&p&接下来华生在阿尔伯特接触到毛绒玩具和动物的时候就在他旁边敲打一根大铁棒,阿尔伯特受到了惊吓哭了,一次两次……之后铁棒的声响消失了,但是就算没有了吵闹的声响,阿尔伯特却变得十分的讨厌和恐惧毛绒玩具。更可恶的是华生在这个时候戴着一个圣诞老人的面具给阿尔伯特看,可想而知阿尔伯特放声大哭。&/p&&p&后来阿尔伯特满周岁之后,虽然阿尔伯特并没有办法在意识层面回忆起童年的经历,但是华生再给阿尔伯特看这些毛绒玩具和圣诞老人的面具,阿尔伯特也显现出恐惧和厌恶,甚至跟人接触都会便表现出消极和退缩。华生在做这个实验之后,承诺要给阿尔伯特做矫正,但是似乎后来并没有兑现承诺。(实验凭记忆写出,细节可能有所出入)&/p&&p&&b&这就是最顽固的自动化思维,精神分析流派称之为童年的创伤,而后来的经历与创伤的链接被中断了,如果能修复这个链接,我们后续就有好多好的方法,创伤也就很容易化解。(现代咨询流派的边界应该没那么旗帜鲜明,趋向于大融合。)&/b&&/p&
谢邀。我的一篇专栏可以回答这个问题。--------------------------------------------------------------------------------------------------------------------------------------------人的情绪是受到…
我觉得那些说完全不要体罚的人,真让你去教,你要嘛被迫采用体罚的手段并渐渐习惯它,要嘛短时间就崩溃放弃支教。&br&&br&
我高中初中都教过,&strong&高中教学要有深度,初中管理要有力度。&/strong&初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就算你教学能力比较一般,只要你管理得好,能抓好学生学习的落实,班级的学习氛围学习成绩都会很不错。因为初中毕竟是基础的、普及型的教育,所以内容实际上很简单,教师素养很一般的人也能教会小孩子对付考试。&br&
我不知道题主是在什么学校支教?初中的可能性高一些吧,也有可能是小学。&br&如果是小学,你可以参考我的这个回答,希望有帮助。&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你如何看待小学教育中学生被老师罚站这一普遍现象?&/a&&br&&br&
如果是初中,农村支教,又体罚蔚然成风,&strong&我建议一开始不要完全放弃体罚。&/strong&你完全放弃体罚,首先管不住的是哪些平时行为习惯很糟糕的小孩(有人称之为“|差生”或“后进生”),再来会失去其他学生特别是学习成绩学习习惯都很好的学生的信任,最后你的班级就完全失去控制。&br&&br&
采用体罚的手段,我觉得可以具备两个特点,&strong&1看上去很吓人;2对学生不会造成实质性的伤害,包括心理上的。&/strong&(这对于某些人你可能还要做事后“收心”工作,也就是一手萝卜,一手大棒的意思。)&br&
而这个体罚手段主要目的并不是要让这个犯错的学生怕你或者听你的话,实际上调皮的学生根本不可能一次、两次处罚就就范。这个&strong&体罚是做给给其他优秀且稳定的学生和可能变坏也可能变好的摇摆不定的学生看的&/strong&,是要告诉他们,只要是违反纪律不认真学习调皮捣蛋,我是严惩不贷!&br&&br&
每次犯错,每次必惩罚,甚至必要时采取一些体罚(吓人又不伤人的方法)。就基本上能掌控好班级的氛围,稳住班里面的大部分学生。&br&&br&
接下来就要处理那些比较“跳”的学生,&strong&除了处罚之外,还要做收心工作&/strong&,不要仅仅用简单的惩罚或体罚处理,谈心的艺术讲起来可以写一本书,我自己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做法是这样:1.单独谈心,没有外人,不在公开场合谈心;2.接纳、尊重、宽容;3.提出期望。&br&&br&
经常体罚是不管用的,特别是那种看上去很吓人实际不疼不痒的方式,那些调皮的学生很快就能把你看透。所以你要经常变换一些手段进行惩罚,最常采用的&strong&是教育性的惩罚措施。&/strong&例如,乱扔纸屑,就惩罚他每天捡纸屑。&strong&这里的教育契机就很多了&/strong&,可以在他完成惩罚任务时,适当地给他表扬;你也可以陪着他一起捡纸屑;可以在他很出色完成惩罚性任务时,适当的减少惩罚等等。&br&&br&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strong&“亲其师,而信其道”。&/strong&小孩子年龄越小,思想就越单纯。他可以因为喜欢一个老师而喜欢一个学科,并且对老师的话言听计从,所以在管理有力度的基础之上,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这将会对你的班级管理有所帮助,形成良性循环。&br&&br&
简单总结,1.管理要有力度!2.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3.开始是体罚为辅,教育为主;4.后期是教育为主,教育性惩罚为辅,杜绝体罚;4.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br&&br&&br&
最后你说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是一件比班级管理更加艰巨而且长期的任务,简单讲,要有积极性,就是要让学生有学习的主动性,那就要认清学习的目的,或者说他们为了什么而学习?为了父母吗?为了逃避老师的惩罚吗?提高积极性,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再来谈学习的目的是一个好的做法。
我觉得那些说完全不要体罚的人,真让你去教,你要嘛被迫采用体罚的手段并渐渐习惯它,要嘛短时间就崩溃放弃支教。 我高中初中都教过,高中教学要有深度,初中管理要有力度。初中最重要的是管理,就算你教学能力比较一般,只要你管理得好,能抓好学生学习的…
题主可以去了解一下&strong&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产生实验。&/strong&&br&
情绪的产生有生理基础,但是&strong&认知才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strong&&br&
当你从梦中醒过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情绪并不是没有发生变化,你在梦中以为是真的,所以非常的悲痛,醒过来每个人的反应可能不一样,有些人会觉得还好是梦,情绪就可能变得放松,庆幸,有些人觉得梦是不是预示着将来会发生什么,情绪可能就变得担忧,难过。题主可能是属于后者,所以你的情绪取决你的认知。&br&
我们知道情绪发生的生理基础在大脑的皮层还是丘脑,情绪反应伴随着神经传导和化学递质的反应,而你的生理唤醒水平在刚刚醒过来那会并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因而你的生理反应,例如啜泣,流泪,心跳等仍然会保持一段时间。&br&&br&&br&下面我引用网上对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实验的描述。&br&&br&&blockquote&沙赫特(S.Scha(:ter)和辛格(J.singer)的实验向我们展示了情绪的产 &br&生是如何受到环境事件、生理唤起和认知解释这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以及在&br&情绪产生过程中以上因素问的相互关系。&br&
(一)实验背景&br&
长久以来,研究者们一直就情绪产生究竟受生理因素的影响还是受认知活&br&动或环境的影响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884年,詹姆斯和兰格(C.Lange)提出&br&情绪发生依赖于能引起个体生理反应的刺激,即刺激引起生理反应,而生理反&br&应引起情绪,生理反应是情绪产生的直接原因。后来,坎农(w.Cannon)更&br&进一步指出这种生理反应就是刺激所引起的神经冲动向丘脑部位的传递。巴德&br&(P.Bard)则验证了丘脑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随着情绪研究的发展,越来越&br&多的研究者逐渐重视认知过程或环境对情绪产生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美&br&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B.Arnold)提出对外部环境的认知评价是情绪产生的&br&直接原因,认知一评估作用产生于有机体生理反应、情绪体验和采取某种行动&br&之前。而以伊扎德(Izard)为代表的研究者们则认为情绪是在适应环境的过&br&程中逐步发生的,环境因素十分复杂,因此任一情绪体验的产生都可能是由环&br&境中的不同因素引起的。&br&
沙赫特和辛格的实验思路,也是在这样一种争论的背景下出台的。研究者&br&希望能综合地考察生理、认知和环境三方面是否对情绪的产生作出贡献。他们&br&希望在实验中:诱发被试产生某种生理状态,并诱导他们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br&出不同的认知解释,然后观察处于不同环境和认知解释组合下被试的情绪反&br&应。这样就能分别对生理、认知和环境三因素进行控制,研究它们对情绪产生&br&的综合作用。&br&
(二)实验过程&br&
沙赫特和辛格实验的基本程序如下。&br&
第一步:先给三组大学生被试注射肾上腺素,使他们处于生理唤醒状&br&态——这是为了使所有被试的生理唤醒状态相同。&br&
第二步:实验者对三组被试用三种不同的说明来解释这种药物可能引起的&br&反应。告诉第一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心悸、手抖、脸发烧等反应,这些是&br&注射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告诉第二组被试注射药物后将产生双脚麻木、发痒&br&和头痛等现象,这与肾上腺素的真实效果完全不同;告诉第三组被试,药物是&br&温和无害的,而且没有任何副作用,即不告知这组被试肾上腺素的效果。这个&br&步骤是诱使三组被试对自己的生理状态作出不同的认知解释。&br&
第三步:将每组被试各分成两部分,并让两部分被试分别进入两种实验情&br&境中。其中一个实验情境能看到一些滑稽表演,是一个愉快的情境;而另一个&br&实验情境中,强迫被试回答繁琐的问题,并强加指责,是惹人发怒的情境。这&br&个步骤是使被试处在不同的环境中。&br&
实验者观察这两种环境下各组被试的情绪反应。&br&
(三)实验结果&br&
可以预测:如果情绪是由刺激引起的生理唤醒状态单独决定的,那么三组&br&被试应该产生一样的情绪反应,因为实验中他们的生理唤醒状态都是一样的;&br&如果情绪是由环境因素单独决定的,那么各组被试应该是在愉快的环境中感到&br&愉快,在愤怒的环境中产生愤怒。
但实验的真实结果是:第二、三组被试在愉快环境中表现出愉快的情绪,&br&在愤怒的情境中表现出愤怒的情绪,而第一组被试在两种情境中都比较冷静。&br&显然,这是由于第一组被试能正确地估计和解释后来的真实生理反应,并将环&br&境对他的影响也进行了认知解释,因而能平静地对待环境作用。而第二、三组&br&被试对真实生理唤醒水平的认知解释是错误的,因而他们的情绪反应随着环境&br&的不同而变化。由此可知,在情绪的产生中,生理唤醒和环境都有影响,但认&br&知过程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脑皮层将环境、生理和认知信息整合起来&br&后,产生了一定的情绪。 &br&
据此,沙赫特和辛格推论情绪是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br&的结果,其中认知因素对情绪的产生起关键作用。&/blockquote&
题主可以去了解一下沙赫特和辛格的情绪产生实验。 情绪的产生有生理基础,但是认知才是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你从梦中醒过的时候实际上你的情绪并不是没有发生变化,你在梦中以为是真的,所以非常的悲痛,醒过来每个人的反应可能不一样,有些人会觉得还好…
自信=积极行动+成功体验。&br&&br&坐在电脑前面哪怕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让你收获自信。
自信=积极行动+成功体验。坐在电脑前面哪怕想尽一切办法,都无法让你收获自信。
先自己开个头。&br&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最好的书籍,只有最适合的书籍,或者说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希望大家在推荐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同时,并说说理由。下面是我的推荐。&br&1.《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已经畅销多年,目前已经出至第五版,里面的心理学实验也经常被知乎的牛人们引用。而且这本书不仅适合从事心理学专业的人,同时也适合爱好者,能够从中领略到心理学大师的成名作所散发出来的永恒魅力,还能提高研究素养专业能力。&br&2.《箱庭疗法》。目前有关箱庭疗法(或称沙盘疗法)最系统最全面的论著,现在沙盘在国内不管是咨询机构还是教育系统都是十分流行的,学习沙盘必看书目。作者张日升也是国内箱庭疗法的创始人,对于从事心理咨询的业内人士也是必看书目。&br&3.严文华的作品《意象疗法》《心理画外音》《做一名优秀的心理咨询师》《踏进这扇门》;这些都是我买过的她的作品,她作品的特点就是看似高深的心理咨询理论能用平实通俗并不失优美的语言阐述,不仅通俗易懂而且具体可操作,不似一些心理学大师的作品学术性太强。&br&4.《解梦全书》。作者是诸葛均,据说是朱建军的笔名,他的早期作品之一。国内意象疗法的创始人,虽然不太系统也比较主观,但十分的有趣。&br&&br&先分享到这里,往后有时间再补充。&br&——————————————————(更新于日晚11点35分)—————————&br&精神分析流派已经过时了,我以上推荐,大家可以作为了解精神分析的现代流行技术之用,精神分析的理论虽然不靠谱,但是这些技术仍然可以为循证疗法,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所用。&br&以下是我参考网上的最近会阅读的书单,跟大家分享。&br&&blockquote&&img src=&/c4e7b76ebc3617f15dbef_b.jpg& data-rawheight=&251& data-rawwidth=&1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1&&&br&1、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J S. Beck 著,翟书涛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br&《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力图以简洁和循序渐进的方式提高心理治疗师的各种技能,帮助他们更有效地安排治疗。全书提供了大量的临床实例和治疗过程片段,具体阐明描述性和解释性认知治疗的作用。心理治疗师在制定治疗方案,诊断问题、运用意象技术和开展行为改变工作时,都能从《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提供的策略与见解中受益。&br&&br&&br&&img src=&/abaf577ead3ad7b96dcabf3_b.jpg& data-rawheight=&227& data-rawwidth=&174&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4&&&br&2、认知治疗学派创始人:贝克,M E. Weishaar 著,廖世德 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br&每位心理医生都要学认知疗法。可以说,没有贝克,就没有今天的认知疗法。这本书不仅仅是给心理治疗的入门者看的,更是我们这号称已经使用认知疗法多年的人看的。虽然贝克是各大流派的祖师爷中“活着的传奇”,可是有关他的传记只见到这一本。--原中德心理医院门诊部主任、主治医师 李孟潮&br&&br&&img src=&/ec39bfa9c98ad5effbda_b.jpg& data-rawheight=&238& data-rawwidth=&169&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9&&3、认知行为疗法:新手治疗师实操必读,(美)Deborah Roth Ledley,(美)Brian P. Marx,(美)Richard G. Heimberg,李毅飞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年2月&br&在此,我很想将这本实用易懂、操作性强的书介绍给广大读者。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1)实用性强。它详细介绍了从第一次接电话预约至最后结束治疗的整个过程中,有哪些重要步骤,每一步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作为认知行为治疗师应该怎样做。因此,读者按照书中的内容和步骤即可开展治疗。(2)针对新手治疗师。它详细介绍了在接电话之前所需的理论储备、心理准备,在治疗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导致这些问题的可能原因及应对方案。本书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资深治疗师在手把手地陪伴着读者一步步前进,直至读者掌握了实践应用的精髓。对于认知行为疗法的新手治疗师和想把认知行为疗法融入自己已有治疗体系的治疗师来说,本书是不可或缺的资料。(王建平,北京师范大学)&br&&br&&img src=&/6d570f1e27688bab511e_b.jpg& data-rawheight=&224& data-rawwidth=&15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55&&4、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图解指南,Jesse H.Wright,M R. Basco,M E. Thase著,武春艳 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br&在本书的开始,我们会追溯认知行为治疗的起源并概述认知行为治疗的核心理论和技术。接下来我们会对认知行为治疗中的治疗关系加以描述。说明如何运用认知行为治疗模型对个案加以概念化,并对组织治疗过程的各种方式加以描述。本书中间部分的各章节描述了各种病状和行为……本书的最后三张旨在帮助你掌握先进的技术,诸如克服施治中的各种障碍,治疗形形色色的病状以继续积累认知行为治疗方面的知识和经验。(原书引言)&br&&br&&img src=&/e6c6ff17697ead32a86cca88b5a8edd4_b.jpg& data-rawheight=&251& data-rawwidth=&176&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6&&5、(美)Robert L.Leahy著,张黎黎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br&本书提供了大量具体的治疗技术,既包括认知治疗的传统技术,又包括这一领域涌现的最新治疗技术。针对每项技术,作者都提供了清晰生动的案例对话、来访者使用的自助表格以及对家庭作业的具体建议。认知治疗技术的创始人贝克在本书英文原著出版后写道:“这是一本认知治疗策略和技术的宝典,它提供了治疗师进行有效认知治疗的所有工具。&br&&br&&br&&img src=&/c12b9a8e8e6563beeec78b8_b.jpg& data-rawheight=&221& data-rawwidth=&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8&&6、行为矫正:原理与方法,R G. Miltenberger 著,石林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br&本书内容丰富,对行为矫正的原则和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它使用精确的、详细的、科学的方法来解释人类行为,带领读者进入关于行为矫正的学习。书中的概念和理论都基于科学研究的基础至少,并使用案例进行解释,使读者可以了解到怎样将行为矫正的原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到一起。全书结构清晰、论述惟妙惟肖,即使是没有心理学知识背景的读者阅读起来也不费力。(第三版译者前言)&br&&br&&img src=&/dffa887a0e0d626e36fe3a8e_b.jpg& data-rawheight=&243& data-rawwidth=&18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1&&7、正念与接受: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S C. Hayes,V M. Follette,M M. Linehan 著,叶红苹 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0&br&西方心理学界对佛教的了解与合作己进入实质性的阶段“佛学与心理治疗丛书”,正是西方心理学界将佛学运用于心理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成果,代表他们运用佛法认识人类心灵、解决心理问题的宝贵经验,是古老东方智慧与现代西方文明的结合,会给我们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启迪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 济群&br&&br&&br&&img src=&/c2eba7c00b68dd1c4582_b.jpg& data-rawheight=&251& data-rawwidth=&18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88&&8、人格障碍的认知治疗,A T. Beck,Denise D. Davis,Arthur Freeman 著,翟书涛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br&全书从人格障碍的历史、理论和研究谈起,详细分析了不同治疗师对各种人格障碍的临床实践。书中逐一分析了不同人格障碍的相应的治疗方法。&br&&br&&br&&img src=&/3ff9b7b37c004c49aff364_b.jpg& data-rawheight=&239& data-rawwidth=&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8&&9、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Marsha M. Linehan 著,吴波 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br&《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是一本用于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技巧训练手册。《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的作者即辩证行为疗法的创始人玛莎·林内翰博士。辩证行为疗法在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和情绪障碍方面非常有效。《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的前半部分着力于系统介绍用辩证行为疗法治疗边缘性人格障碍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后半部分看似附录,却正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治疗手册》实用性的最大体现。林内翰博士为治疗师详细列出了治疗的各个步骤和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应该使用的技术。这也是该书在美国出版十几年来,始终位居同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前列的重要原因。&br&&br&&img src=&/fe62a2a3997ebd08d0729_b.jpg& data-rawheight=&244& data-rawwidth=&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8&&10、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南,M L. Perlis,C Jungquist,M T. Smith,D Posner 著,张斌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br&帕里斯等编著的《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逐次访谈指)》特别之处是列举了很多治疗师与患者之间的对话实例,让我们可以了解如何介绍治疗的各种技术,如何解释治疗,如何解答患者的疑问,如何确保有效地完成治疗,如何应对患者可能发生的问题和预防治疗结束后的复发。&br&本书内容翔实,可操作性好,临床实用性强,相信对有兴趣从事认知行为治疗工作的精神科医师、神经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咨询师以及临床护理工作者都会有实实在在的帮助。&br&认知行为疗法第三浪潮&br&&br&&br&&img src=&/0e52526ac2eeda44dcfb3_b.jpg& data-rawheight=&244& data-rawwidth=&171&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1&&11、重性精神疾病的认知行为:图解指南,J H. Wright 等著,李占江 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br&临床精神科医生对心理治疗在精神疾病诊疗中的地位和作用较长时间以来缺乏正确的认识,只重视药物治疗、忽视心理治疗的所谓“纯生物学”观点曾普遍存在。致使单一药物治疗贯穿于某一精神疾病长程治疗始终的做法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似已成为临床医生习以为常的医疗行为,大大削弱了应取得的疗效,相当程度地影响疾病的预后。&br&&br&&br&&img src=&/3af558ddb90278dbd4f0e849f1517c20_b.jpg& data-rawheight=&239& data-rawwidth=&17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72&&12、焦虑、恐惧和恐怖的认知行为集体治疗,TP S. Oei 著,张新凯 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br&我和Oei教授相识于2004年第28届世界心理学大会,会上我作的“社交焦虑障碍认知行为集体治疗的上海实践”的专业报告引起了Oei教授的兴趣,他主动和我交流关于CBGT的应用和推广问题。次年,Oei教授邀请我参加在香港中文大学召开的由他任学术主席的第一届亚洲认知行为治疗大会,这样,我有机会与Oei教授再次相会。在香港期间,我因专业兴趣使然,对Oei教授的临床工作和著述比较关心,尤其对他在CBG了.方面的经验和内容感兴趣,便向其请教,并邀请他到国内来为我的同行们提供有关CBG7’方面的专业指导和帮助。Oei教授有华人血统,虽然生在海外长在海外,不会说中文,但依然对中国有深厚感情,当即表示愿意与国内同行分享他的经验和体会,还送给我一本他所著的关于CBGT临床应用的专业著作。(原书序)&br&&br&&img src=&/fc2fddc3ef2534bae81d_b.jpg& data-rawheight=&241& data-rawwidth=&168&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8&&13、团体认知行为治疗,P J. Bieling 等著,崔丽霞 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11&br&《团体认知行为治疗》是团体认知行为治疗的力作。内容分为三个部分。&br&第一部分是认知行为治疗团体的基本原则和实践,共有六章内容。主要提出团体过程与认知行为相结合的理论模型,分析认知行为的团体过程,概述具体的认知策略,教育患者认识到不同认知水平的重要性和由认知引发的情感与行为,还描述了成功组织团体的障碍和问题以及解决策略。&br&第二部分内容介绍了在团体认知行为中针对具体障碍的治疗方案和方法,重点是与各类型团体对应的技术与团体过程。从第七章到第十五章分别描述了惊恐障碍和广场恐惧症、强迫症、社交恐惧症、抑郁症、躁狂抑郁症、进食障碍、药物滥用、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及其技术干预。&br&第三部分的重点是另外两个认知行为团体工作中需要考虑的领域。一是共病对认知行为技术应用和对团体过程的影响,二是团体临床和研究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及未来工作的方向。&br&&br&&img src=&/804eb0eee84b274de89f059_b.jpg& data-rawheight=&232& data-rawwidth=&165&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5&&14、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Z V. Segal 著,刘兴华 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2008&br&本书文笔浅显、易懂,对内观认知疗法的理论基础以及结构化团体访谈的细节都进行了描述。这一方法的焦点在于教会患者在他们的想法、情绪和身体感受的关联中,建立起简单且根本的转变,来帮助预防抑郁症的复发。这一转变将“去中心化”的关联培养到经验中去,将负性认知或情感看作大脑中的实践,而非属于“自我的”或必定真实的。《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还提供了逐步引导纲要来引导觉知练习,认知干预不仅帮助来访者从悲伤中恢复,并且预防他们再次失去控制。说明性的文字本和许多可复制的材料,这些里面包括了会谈摘要和给参与者的表格,进而增强了《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的临床实用性。同时临床人员自己也要在《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的引导下,进行内观的练习,这对教授他人进行练习是必要的先决条件。对于单次发作的抑郁症来说虽然已经存在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作为一个慢性且反复发作的障碍,对于患者和提供治疗的人员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提供了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八阶段治疗方案,在临床上已经证明能够支持抑郁症的康复以及预防复发。这一方法在科学家-实践者模式的引导下,以当前心理学研究为基础,将认知治疗的原理和实践整合进了内观的框架中。任何背景的临床人员都将会从《抑郁症的内观认知疗法》中发现重要的帮助患者维持之前治疗的成果,以及预防复发的工具。&br&&br&&br&&img src=&/2ac8ac469fcf1dd42b48ea_b.jpg& data-rawheight=&232& data-rawwidth=&162& class=&content_image& width=&162&&15、心理创伤与复原: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创伤的认知行为疗法,J A. Cohen 等著,耿文秀 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br&创伤,永远都是令人痛彻心扉的话题;灾难,把伤痕累累的心暴露在人世间;救助,不是谁都能把这重担挑上肩膀;治疗,专业与爱心同行才能事半功倍。本书是关于心理创伤治疗最佳的入门教材之一。它虽然不是皇皇巨著,但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创伤心理学和创伤治疗的基本知识。&br&&br&&br&16、有效的的疗法:认知行为治疗丛书,王建平 主编,张宁 孙宏伟 副主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丛书介绍&br&本套丛书是美国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丛书主编戴维·H·巴洛是美国波士顿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心理协会2000年“应用心理学杰出科学奖”的获得者。本套丛书按照问题或者疾病编排,每一种问题或者疾病都从两个角度提供帮助:助人者和自助者,即“治疗师指南”和“自助手册”,以期治疗师和来访者共同努力,协同作战。&br&丛书特色&br&治疗师必不可少的工具手册&br&简明、易懂的语言文字&br&典型、丰富的治疗案例&br&具体、完整的治疗过程&br&配套的练习与自助手册&br&1)焦虑障碍晤谈诊断手册,Peter A.DiNardo 等著,刘兴华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br&&br&2)驾驭焦虑和恐惧:治疗师指南+自助手册,David H.Barlow 等著,杨华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3)孩童厌学治疗师指南o孩童厌学父母自助手册,Christopher A.Kearney 等著,王晓菁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4)战胜赌博之癖:治疗师指南o战胜赌博之癖:自助手册,Robert Ladouceur 等著,朱利刚 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5)提高性功能:治疗师指南 自助手册,David H.Barlow 等著,孙宏伟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6)克服恐惧感和恐惧症:治疗师指南o克服恐惧感和恐惧症:自助手册,David H.Barlow 等著,赵珊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7)戒除酗酒或嗜药的有效康复策略治疗师指南o戒除酗酒或嗜药的有效康复策略自助手册,Dennis C.Daley 等著,裴涛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8)战胜强迫症:治疗师指南o战胜强迫症:自助手册,Michael J.Kozak 等著,孙宏伟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9)儿童青少年强迫症:治疗师指南o儿童青少年强迫症:自助手册,John Piacentini 等著,王玉龙 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br&&br&&br&&img src=&/187de1be340fd707460ded76d94494d6_b.jpg& data-rawheight=&608& data-rawwidth=&44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40& data-original=&/187de1be340fd707460ded76d94494d6_r.jpg&&17、 抑郁的团体认知行为治疗,Tian Po Oei 著,张宁 王纯 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br&&br&Tian Po Oei(黄天宝)教授以他在昆士兰大学图旺医院CBT病房的工作为基础写就的专门针对抑郁症团体治疗的方案。本书以8次会谈为主线,介绍了抑郁症团体CBT治疗每次会谈的目标、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有的放矢、实用性强、言简意赅。&/blockquote&
先自己开个头。我觉得对于每个人来说没有最好的书籍,只有最适合的书籍,或者说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所以希望大家在推荐好的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同时,并说说理由。下面是我的推荐。1.《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这本书已经畅销多年,目前已经出至第五版,里面…
中国太大,我只说我这地区的情况,我们这里&strong&实际上是生数超标,政策上教师超编。&/strong&我在福建,我们学校现在高中一个班级大概50到60人之间,现在高考考生开始逐年减少,按照现有的编制标准是教师超编。我们学校生数是3000出头,但是教职工超过250人,已经在超编的临界值。教职工都已经超编了一个班级的生人数却还有50多人!&strong&可见现有的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已经不符合时代要求。&/strong&&br&&br&
《福建省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br&&b&学校类别&/b&&br&&b&教职工与学生比&/b&&br&高  中&br&城 市&br&1:12.5&br&县 镇&br&1:13&br&农 村&br&1:13.5&br&初  中&br&城 市&br&1:13.5&br&县 镇&br&1:16&br&农 村&br&1:17&br&小  学&br&城 市&br&1:19.5&br&县 镇&br&1:21&br&农 村&br&1:23&br&&br&
班级的生数已经比十年前大为减少,以前一个班级最高也曾达到70多人,但现在大多数学校每个班级只有50多人了。甚至有些学校开始招不到学生,个别非重点的初中一个年段居然只有两个班级,而且外地生居多,到了初三可能一个班级只剩十几人,我市去年有个初中校被合并。&br&&br&
一个班级50多人较以前已经大为减少,但仍然让老师超负荷工作。有孩子的家长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教育好自己一个小孩有多不容易,而一个班主任要同时教育好50多个学生,你觉得如何?一个高中班主任从早上7点到班级,白天时间上课,处理班级事务,完成学校工作,还要看晚自修到晚上10点,回家还要备课,这还不把个人私事计算在内。教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平摊到每个学生身上,每个学生受到的关注就很有限。&br&
让老师超负荷工作的另外一个因素是,现在学生成长的需求比以前更加强烈,相应的渴望得到教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更高,对教师的教育水平相应也提高了要求,教师不得不断地提高自我水平并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注和支持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所以50个人对于十年前可能是个适合的生数,但对于现在还是一个超标的数量。&br&&br&
我是心理老师,我省规定心理老师和生数比例是1:1000,我校正常应该要有3或4个心理老师,但是教师政策上已经超编,无法再进新教师,只能是兼职心理教师也凑上数。所以现在就出现了现在班级生数超标,老师也超编的怪现象。&br&
小班化肯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我自己心理课觉得只要到40人以内就会有更高的教学质量,人数少于30人就有些浪费资源了。当然,编制标准的改革也势在必行。但这些改革都困难重重,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我们学校占地200多亩,但是教室都非常地紧张,学生宿舍甚至是不够的,一部分学生租住在校外。如果在小班化多的教室哪里来?学校财政越来越吃紧,我们这里连高中都已经是免除学杂费了,物价上涨财政拨款却不见上涨。
中国太大,我只说我这地区的情况,我们这里实际上是生数超标,政策上教师超编。我在福建,我们学校现在高中一个班级大概50到60人之间,现在高考考生开始逐年减少,按照现有的编制标准是教师超编。我们学校生数是3000出头,但是教职工超过250人,已经在超编…
同时做两件或以上的事情本来就会相互干扰。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同时画,画的圆会像方,画的方会像圆。单手画圆,单手画方都会比两手同时画要好得多。&br&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要做到比较好首先你要足够熟练。例如你如果记笔记的方法不是那么熟练的话,最好先集中精力听清楚老师的讲课内容,而记笔记熟练的学生就能很轻松的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课。也就是说&strong&你要同时做两件事情,前提是至少有一件你是熟练的。&br&&/strong&
但是不管再怎么熟练也是多少会相互干扰,也不会比单手画来得好,&strong&说明了注意力的集中性。&/strong&有些学生会喜欢边听音乐边做作业,他们觉得这样能以比较愉快的心情来做作业。但如果不是因为环境特别吵杂只能用耳机音乐来屏蔽的话,我还是建议学生最好找一个安静的环境专注的完成作业。&br&&strong&
&/strong&&br&&strong&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最大的困难在于占用了同一感觉通道&/strong&,我们通过练习能够同时做很多事情,例如我们可以边唱歌边弹吉他,边骑脚踏车边哼歌,甚至边看电脑边喝咖啡边打电话。但这些能够较为轻松的做到除了熟练之外,他们占用了不同的感觉通道,唱歌是听觉,弹吉他用手的触觉。左手画圆右手画方用的都是手,占用同一感觉通道,所以比其他同时做的事情更难做到熟练。
同时做两件或以上的事情本来就会相互干扰。你可以自己试试看,同时画,画的圆会像方,画的方会像圆。单手画圆,单手画方都会比两手同时画要好得多。 左手画圆,右手画方要做到比较好首先你要足够熟练。例如你如果记笔记的方法不是那么熟练的话,最好先集中…
教育小孩的方法有成千上百种,各种书籍论著文章研究也多到难以计数。但是我们为什么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关心的小孩呢?&br&&br&大道至简,人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是对幸福的追求。&br&而幸福感是一种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幸不幸福我们看不到,但是情绪我们却观察得到。&br&&br&&b&和他一起做一切他愿意做而且可以让他感到开心、快乐、宁静、兴趣、自信的事。只要这些事是不违反道德和法律,不伤害自己和他人。&/b&&br&&br&这些事可能是陪他打游戏、去游乐场玩、一起打球、外出旅行、取消一些兴趣班、亲吻他、拥抱他。总之,只有他身边的人才能发现哪些事是可以让他开心的。&br&&br&&b&大道至简,时刻照顾好孩子的情绪,让他觉得快乐,他的整个世界都会染上幸福的色彩。&/b&&br&&b&………………………………………………………………………………………………………&/b&&br&&b&参考:&a href=&/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小孩子特别不开朗怎么开导? - 蔡中元的回答&/a&&/b&&br&&b&………………………………………………………………………………………………………&/b&&br&&br&&b&也许你有这样的担心,照顾他的情绪=满足他的一切要求=对他成长伤害更大。&/b&先不要这么轻易地划上等号,一切有关教育问题的讨论都需要有情景,讨论才有价值。&br&&br&有一次家人一起外出,我儿子要带上一只变形金刚机器人,&br&他问:妈妈我可以带上铁皮在车上玩吗?&br&妈妈:不行,你总是乱丢,到时候零件掉了又找不到。玩具要好好爱护。&br&我儿子就开始不开心了。&br&&br&妈妈看上去义正言辞,理由充分。其实仔细一想,为什么不能带上机器人?我们应该做的是,答应他带上,然后帮助他玩了之后及时得收拾好玩具就可以。本来可以是一件开心的事情,也是一次孩子成长的机会。但是就这样变成了一件让孩子不开心的事。&br&&br&像这件事,我老婆应该反思,拒绝儿子带上玩具,到底是在&b&满足她的需求?还是在满足孩子的需求?&/b&可能只是她自己觉得麻烦,怕弄丢了而已。&br&&b&………………………………………………………………………………………………………&/b&&br&也许你还有会充分的理由,“小孩子就是要对他严格一点”,“有时候还要打一下”,“小孩不能宠坏了”----&b&这些因偶尔有效而被你提升到“教育真理”的高度的做法。&/b&&br&&br&&b&脱离教育情境谈教育手段,都是本末倒置的事情。&/b&例如,“对小孩严格一点”,这句话是没错,但并不适用所有的情况。但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严格一点,我有时候会趁妈妈不在家的时候偷偷和儿子打一会游戏,当然已经提前约定好打多长时间。看上去不太严格的事情,但是照顾好了孩子的情绪,而且我赢得他的信任(保密),他也赢得我的信任(守时)。和他一起干“坏”事总比他一个人偷偷摸摸背着我们干“坏”事来得好吧。所以&b&我也无法告诉你任何放之天下皆准的教育真理。&/b&
教育小孩的方法有成千上百种,各种书籍论著文章研究也多到难以计数。但是我们为什么就是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方法来帮助自己关心的小孩呢?大道至简,人所进行的社会活动,归根结底是对幸福的追求。而幸福感是一种情感,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幸不幸福我们看不…
我觉得题主你举的例子并不全是说明你畏手畏脚了,有些时候是你【不想了】而不是【不敢了】。你还是敢从几米高的地方跳下去只是你不想了,你还是敢熬夜的只是你不想了。&br&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见义勇为是你真的不敢了。&br&
但是,&br&&b&无知者无畏真的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状态吗?很多名言警句的适用性是要看情景的。&/b&&br&引用网上流行段子:&br&&blockquote&俗话说: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 &br&可俗话又说:男子汉大丈夫,能伸能屈!&br&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br&可俗话又说:有仇不报非君子!&br&俗话说: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br&可俗话又说: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 &br&……&/blockquote&&br&&b&与人打架斗殴争强斗狠,此无畏是莽撞。&/b&&br&&b&路见不平敢于伸出援手,此无畏是勇敢。&/b&&br&&br&&b&无知可以无畏,无知也可令人生畏。&/b&&br&&br&
我不知道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会带来怎样的后果,所以我生畏。我不知道选择这个机会是怎样的下场,所以我生畏。&br&&b&说白了,无知并不值得推崇,无畏才是题主想要追求的境界。&/b&&br&&br&&b&无畏是内心的强大&/b&&br&&br&
人被社会化之后就会被各种价值排序所束缚,你是高富帅我是矮穷挫,我就心生畏惧,找不到老婆,买不起房子,养不起儿子的种种不安,让你心生畏惧。&br&
而这样比较而来的优越感和畏惧感都是相对的,总有人比你帅,比你高,比你富。&br&&br&真正的无畏是无视一切社会价值排序,领导、专家、权贵再牛B,扒光了衣服也和你一样是一只赤裸裸的生物。
我觉得题主你举的例子并不全是说明你畏手畏脚了,有些时候是你【不想了】而不是【不敢了】。你还是敢从几米高的地方跳下去只是你不想了,你还是敢熬夜的只是你不想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和见义勇为是你真的不敢了。
但是,无知者无畏真的是一种值得追…
谢邀。&br&&a href=&///?target=http%3A//schoo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心理老师之家-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学生心理健康,小学心理健康 -&i class=&icon-external&&&/i&&/a&&br&贵州一中袁章奎老师创建的,袁章奎老师在一线工作,有经验,有热情,有创意。目前我知道的网上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最有针对性的论坛。&br&&br&他还组织的几个全国性质的心理老师QQ群&br&全国心理老师俱乐部1
(已满)&br&全国心理老师俱乐部2
&br&&br&全国小幼心理教研群
群号:&br&全国初中心理教研群
群号:&br&全国高中心理教研群
群号:&br&全国中职心理教研群
群号:&br&全国高职心理教研群
群号:&br&全国大学心理教研群
群号:&br&&br&全国心理老师俱乐部里面人很多,回答也很热心,有什么疑问可以在里面提。&br&-------------------------------------------------------------------------------------------------------------------------&br&补充一下:要上好课,看别人的视频先从模仿做起是没错,同时还可以看书,看书可以提升你的理念水平,让你以后自己设计心理课更加科学实效。&br&就推荐一本书,目前我认为是最好的有关中小学心理辅导活动课的操作指南。&br&&b&浙江省特级教师(心理健康教育) 钟志农
《心理辅导活动课操作实务》&/b&
谢邀。贵州一中袁章奎老师创建的,袁章奎老师在一线工作,有经验,有热情,有创意。目前我知道的网上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块最有针对性的论坛。他还组织的几个全国性质的心理老师…
经历越多的人就越成熟,就比如我们做心理咨询的,有些人没有专业学习,但是咨询的功力是浑然天成,那是因为他有丰富的阅历。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多做事,多与人接触,只要不犯法,不违反道德的事情,我们可以广泛地参与尝试。当我们在做与不做的之间徘徊的时候,通常选择去做,对我们更有好处。
经历越多的人就越成熟,就比如我们做心理咨询的,有些人没有专业学习,但是咨询的功力是浑然天成,那是因为他有丰富的阅历。丰富的生活阅历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要多做事,多与人接触,只要不犯法,不违反道德的事情,我们可以广泛地参与尝试。当我们在做与不…
&p&很多问题,特别是教育的问题并无法用简单的用“会”或“不会”、“能”或“不能”、“是”或“不是”来回答。&br&例如,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要带上玩具要不要让他带?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旅行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带上孩子?&br&&br&你会发现这类问题好像肯定的回答和否定的回答都可以,也都不可以,说白了这个世界并不是黑白分明了,这些问题在某些情境下是肯定的回答,在某些情境下是否定的回答,总之,&b&脱离了教育情境谈教育都是本末倒置的。&/b&&br&&br&而且这还不是重点,不管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会”还是“不会”,怎么做才是更重要的部分,也就是说题主问的这个问题“你会教育孩子帮助陌生人么?”其实还隐含着另一个问题,你会怎么教育孩子对待陌生人?&br&&br&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人”的看法。&br&&br&&b&一、我们为什么常常说得到做不到?&/b&&br&&br&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腾讯新闻的这个视频调查&a href=&///?target=http%3A///cover/q/qg7ttte5oq2l64n.html%3Fvid%3Df00182g4fmi&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社会实验:流浪汉街头借手机&i class=&icon-external&&&/i&&/a&&br&而他们后续还做了一个调查:您愿意把手机借给流浪汉吗? &br&&br&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明确地表示会借的人数比例已经达到了64%,但是视频显示的现实情况却截然相反,大多数人并不会把手机借给流浪汉,为什么人们要说谎呢?&br&&br&这里我要再次引用一下,好几年前在QQ空间广为流传,后来才知道是知乎上的黄辛的作品的一篇文章&br&&br&&/p&&p&&b&态度不等于行为&/b&&br&当我们问别人一个问题,得到了一个答案,那么这个答案意味着什么?&br&无聊的美国人做过一个调查,他们想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周末去教堂,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全国性的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百分之四十二的人在周末会去教堂。&br&问题解决了不是?&br&但是怀着严谨态度的科学家们没有因此罢休,他们觉得这太多了,上周去的教堂里面只有一个八十岁的抱着猫咪的老太太和几个流浪汉呢,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去。&br&于是他们又做了另外一个实验,同样的随即选取一些人,让他们每十五分钟记录一下自己的生活,他们收回人们的记录的时候,他们发现在周日上午十一点(做礼拜的时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真正去了教堂,这是之前说会去教堂的人的一半。&br&这里发生了什么?&br&他们都是骗子吗?&br&全知全能的上帝告诉这些科学家:你们想要知道的是人的行为,而人们告诉你们的答案,是他们的态度。&/p&&p&&br&我们会不会帮助陌生人,回答这个问题并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现实生活中陌生人并不仅仅是陌生人而已,他可能是在美国的陌生人,可能是在中国的陌生人,他可能是小孩,可能是大人,可能是老人,他可能性命堪忧,可能只需举手之劳,这一切都会影响你最终的行为反应。&br&&br&&br&&b&二、到底是什么力量促使“好人”变成“坏蛋”呢?&/b&&br&&br&菲利普津巴多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他曾经协助调查伊拉克虐囚事件,并解释了为什么在美国都是良好公民的士兵们会在伊拉克做出如此残忍的事情。&br&菲利普津巴多认为:&b&“&/b&&b&将好人变成坏蛋,情景的力量大过于个人意志。”&/b&&br&他后来写了一本书叫做《路西法效应》,在描述坏蛋是怎么炼成的。&br&&br&总的来讲,&b&一个人会有某种行为,是在某种情境之中的各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b&&br&&br&&b&某种情景的系统力量,经由心理动力而将好人变成恶魔,这些心理动力包括:服从权威、去个人化与去人性化、被动面对危险、自我保护与合理化。&/b&&br&&br&&br&还是那个流浪汉街头借手机的实验,人还是这些人,如果情景发生一些变化,结果可能就完全不同了。&br&&br&&b&服从权威&/b&:假设是你的老板命令你必须将手机借给流浪汉,不然将你开除,我想你多半会借。&br&&b&去个人化&/b&:如果旁边的人都纷纷借给流浪汉,我们也很可能会跟着别人做,把手机借给他。&br&&b&被动面对&/b&:流浪汉主动找你借手机,你是被动面对这个情景,你多半是不会借;如果流浪汉不是直接找你借手机,而是在你身边焦急地来回踱步,并口中念念有词,手机丢了,可是要打电话回家,没手机怎么办呢?这可能激发你主动帮助的意愿,你有主动的倾向,就更可能帮助流浪汉。&br&&b&自我保护&/b&:我们都会担心对方是不是个骗子,出于自我保护的意愿很可能就不会借;如果你身边是一群人,将流浪汉团团围住,你确保自己能很好地保护自己,那么你借手机给流浪汉的可能性就高一些。&br&&br&&br&&b&说这些,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帮不帮助陌生人,无关道德,关乎人性。&/b&&br&&br&&br&&b&三、不用过于担心孩子因为知道世界残酷的一面而变得冷漠无情&/b&&br&&br&我们知道乐于助人是好的,我们也知道帮助陌生人在某些时候是危险的,但有些大人可能担心让孩子过早知道这个社会残酷的一面可能会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或变得不信任,或变得冷漠无情。其实我们完全不用担心这一点。&br&&br&在国内现在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之下,我相信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充满爱意的环境中长大的,这份爱意让他们从小就有办法接受并面对这个社会是有残酷的一面的。我儿子还没上幼儿园就知道不要给“大灰狼”开门,上了幼儿园老师们也有告诉孩子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话,我们从小其实就知道这世界上有坏人,上了中小学虽然是在校园里,但也是能见识到各种持强凌弱,流言蜚语,勾心斗角。&br&&br&&b&以下是我的结论:&/b&&br&&b&关于陌生人,&/b&&br&&b&1.&/b&&b&我会告诉未满16周岁的孩子们幼儿园老师就已经告诉过他们的话,不要相信任何陌生人(可以将情况转告老师或家长)&/b&&br&&br&&br&&b&2.&/b&&b&我会告诉已满16周岁的孩子,在保护好自己的前提之下,帮助陌生人。&/b&&br&&br&&br&&b&3.16&/b&&b&周岁的年龄不是一个严格的区分,更要看孩子生理和心理的成熟度。&/b&&br&&br&&br&&b&3.&/b&&b&同时,我会在成长过程中渐渐地向孩子了解这个社会残酷的一面,让他们更成熟,让他们更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做到第2点中提到的保护自己的能力)&/b&&br&&br&&br&&b&4.&/b&&b&不要把我们身上道德的枷锁套在了孩子身上,遵从你我的内心,帮不帮助陌生人,无关道德,关乎人性。&/b&&/p&
很多问题,特别是教育的问题并无法用简单的用“会”或“不会”、“能”或“不能”、“是”或“不是”来回答。例如,孩子出去玩的时候要带上玩具要不要让他带?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旅行的时候是不是应该带上孩子?你会发现这类问题好像肯定的回答和否定的回…
谢邀,赐教不敢,我也是肤浅的认识。人的潜意识并不会分辨肯定和否定形式,只要一出现就一概接受。例如,我告诉你:请你不要想一头红色的大象,不要想一头红色的大象,你千万不要想一头红色的大象。听我这么一说,你反而想到了红色大象,或者你可能会有意识地克制自己不要去想,虽然你可能没有想一头红色大象,但你可能想到了绿色的大象或其他相关的东西,而且这个控制的动作和无效的努力可能反而给你带来强迫和痛苦的倾向。总之,你受到了影响,这就是为什么告诉你“不要紧张”,反而会让人更紧张的道理。所以你越关注心理问题,它就越成问题。&br&&br&&br&还有,过去我们通常认为我们越是能够反省过往创伤经历(揭疮疤)会对心理问题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事实上并没有任何证据支持这样的论点。相反的,在临床实践上常常会看到一些来访者的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他们自己却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样的改善。所以我会更建议你关注当下,此时此刻你所面临的问题,这才是改变最关键所在。
谢邀,赐教不敢,我也是肤浅的认识。人的潜意识并不会分辨肯定和否定形式,只要一出现就一概接受。例如,我告诉你:请你不要想一头红色的大象,不要想一头红色的大象,你千万不要想一头红色的大象。听我这么一说,你反而想到了红色大象,或者你可能会有意识…
谢邀。&br&最近学校没有网络,非常麻烦,手机没有流量打字也累,只能简答以后能上网再补充。&br&一、怎么看待这种行为&br&1.通俗一点讲,典型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自尊心强,实际上也是自卑心理作祟。&br&2.也可以从人际交往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来解释,你在他面前展示才艺让他觉得技不如人,觉得自我价值被比下去自尊受到伤害,只好通过贬低别人来保护自我价值。&br&3.还可以从精神分析的防御心理机制-酸葡萄心理来解释,吃不到葡萄只好说葡萄酸来调整自己失衡的心理,自己不会吹口琴,画画,只好说你吹得乱,画得烂。&br&&br&平时人品好是因为扮演不同角色,两个篮球场上的对手互喷垃圾话,相互较劲,私底下也可以是好朋友。&br&&br&二、怎么面对&br&1.知道这样会伤他自尊就不要再他面前展示了,你们之间的交情就止于平时。&br&2.你会觉得不爽也是源于你的自我价值受到伤害贬低,可以自己做好心理调试,把他的话变成没有攻击力,实际上仔细想想”这样的人挺可怜的,样样不如我只能嘴上逞强。”&br&3.实在想反击,可以用开玩笑的口吻回击他”你行你上啊!”。当然,反击我个人觉得冤冤相报何时了,也没必要。&br&4.如果你内心足够强大,根本不会在意这些,”你的价值并不会因为他的看轻而贬值”,明白这点你根本不会把这事放心上。
谢邀。最近学校没有网络,非常麻烦,手机没有流量打字也累,只能简答以后能上网再补充。一、怎么看待这种行为1.通俗一点讲,典型的贬低别人抬高自己,自尊心强,实际上也是自卑心理作祟。2.也可以从人际交往的自我价值保护原则来解释,你在他面前展示才艺让…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基础,谈什么精神满足,物质基础是一日三餐,心理健康是保健品,现在中国人是吃饱肚子了,但并不说明已经有经济实力买心理健康这个“保健品”。&br&&br&直接原因:没有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在学校,心理课,心理咨询并没有明文规定一定要开设。例如,心理咨询医保也不能报销。例如心理咨询师的执政资格没有一个严格具体可操作的规范。&br&&br&学校是社会的缩影,领导们都是这么想,心理健康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
根本原因: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物质基础,谈什么精神满足,物质基础是一日三餐,心理健康是保健品,现在中国人是吃饱肚子了,但并不说明已经有经济实力买心理健康这个“保健品”。直接原因:没有政策上的支持,例如,在学校,心理课,心理咨询并没有…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大!&br&&strong&首先跟遗传有关&/strong&,人的气质类型是遗传的,这已经被多个不同流派心理学家的研究所印证。几千年前的希波克拉底就把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之后的巴普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都得出类似的结论,而气质类型是天生遗传的。简单讲就是分为两个维度,内外向和稳定不稳定,气质类型可以分为四大类,内向稳定,内向不稳定,外向稳定外向不稳定。而抑郁质和胆汁质的气质类型是情绪比较不稳定的,特别是抑郁质的类型有高度的情感易感性,容易多愁善感,例如,林黛玉。&br&&br&&strong&其次非理性观念的顽固性和隐蔽性;&/strong&理性观念和不理性观念的形成都需要时间的积累,一旦养成又不易改变,当形成下意识看法和自动化思维,掩藏在情绪的背后,就更不容易被我们所察觉,缺少自我监督觉察能力的人,就很难及时意识察觉到消极情绪背后的非理性观念。&br&&br&&strong&第三,跟个人经历也有很大的关系&/strong&,特别是人的早期童年的经历,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习得性无助”,是一个美国心理学家时提出的,他作了一项实验,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以难受的电击,狗关在笼子里逃避不了电击,多次实验后,蜂音器一响,在给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先倒在地开始呻吟和颤抖,本来可以主动地逃避却绝望地等待痛苦的来临,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br&人和狗一样 通过生活当中的经历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br&&br&&strong&第四,跟文化也有关系&/strong&,东方人更内敛,居安思危,有忧患意识,或者说更悲观一点吧。西方人更乐观,更热情开朗,这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你这个问题问得很大!首先跟遗传有关,人的气质类型是遗传的,这已经被多个不同流派心理学家的研究所印证。几千年前的希波克拉底就把人的气质类型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之后的巴普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都得出类似的结论,…
知乎这个网站吸引我的就是他的专业性,准入制度比较严格!不过看了楼上各位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连最基本的心理常识都不懂,楼主的症状不是自闭症!自闭症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要是你们能解决你们就能得诺贝尔奖了。&br&我想楼主可能是有一些轻微的抑郁吧,如果是轻微的抑郁那解决起来并不难,关键是你要愿意并坚持去做。&br&楼主所描述的情况太模糊了,没办法给太具体的建议。&br&大概两个方向,认知上纠正不理性的观念,行为上要改变不良习惯,你的一些微小的行为构成了你的习惯,你的习惯又形成了你的性格。
知乎这个网站吸引我的就是他的专业性,准入制度比较严格!不过看了楼上各位的回答让我大失所望!连最基本的心理常识都不懂,楼主的症状不是自闭症!自闭症是一个世界难题,也是很严重的精神疾病!要是你们能解决你们就能得诺贝尔奖了。我想楼主可能是有一些…
前不久我记得看了陈光标给美国流浪汉发钱的新闻,听说美国有300多万的流浪汉。我很好奇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真有那么多乞丐吗?当时正好在和远在英国的表姐聊天,就顺口问了她英国有很多流浪汉吗?她回答我说“可能伦敦多一些,有些在街头卖艺,自弹自唱,或者化妆艺术。”我才猛然发觉,我们俩口中的所说的并不是同一类的“流浪汉”。我以为流浪汉就是乞丐,她口中所说的流浪汉就只是没有地方住的,却不一定是乞丐,他们也会通过自己的付出维持生计。&br&&br&后来我仔细一想,其实居无定所,四处流浪的人就是流浪汉了。这么说来,我口中的乞丐和我姐所说的街头卖艺者都算是流浪汉。只是国内没有才艺只能纯乞讨的流浪汉比例高,而国外有才艺的流浪汉比例高。&br&&br&这归根结底是国民素质平均水平高低的区别吗?像在美国或者英国会有些表演才艺的人明显比国内要多不少,在流浪汉中有才艺表演的人比例自然也高一些,同样是乞讨,我觉得国外的流浪汉可能比国内的流浪汉看上去活得更有尊严一些。&br&&br&虽说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完善,不过要说他们既不工作也不乞讨我是不太相信的。看看当时这个新闻,&b&国外的流浪汉也不见得更有不食嗟来之食的骨气&/b&。&a href=&///?target=http%3A//bbs.tiexue.net/post_.html&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惊呆了!终于看到了美国的另一面!图
社会类贴图区&i class=&icon-external&&&/i&&/a&&b&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不会骗人,基本的生理需求没有满足,他们根本不会有“尊严”的需求。&/b&&br&&br&其实国内通常所说的流浪汉大多指的是那些精神有些不正常的流浪汉,他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常常都是因为精神异常而走失,失去与家人的联系)而流浪街头,他们会捡垃圾堆里的食品起来吃,白天四处游荡,甚至躺在马路中间睡觉。所以国内流浪汉把自己搞得很惨以乞讨为生的说法是不成立的,&b&他们几乎没有维持自己正常生活的能力,没有主观上将自己搞得很惨的故意,甚至他们根本没有乞讨的行为,就更谈不上“把自己搞得很惨以乞讨维生”了。&/b&&br&&br&而题主所说的“把自己搞得很惨以乞讨维生”的流浪汉,其实就是国内所说的乞丐,乞讨为生的流浪汉。这并不难理解,把自己搞得很惨会让路人对他产生更多的同情心,会更愿意给他施舍。&br&&br&&b&但从题主提的两个问题上我也可以感觉到国内人与人之间的基本信任是没有的,题主已经几乎把乞丐都定性为“把自己搞得很惨”的人,认为乞丐的乞讨行为是带有欺骗性的,没有了信任之心,我们都不愿意为跌倒在路边的老人伸出援手了,更何况是“假装很惨”的乞丐。&br&&br&我最终的结论是,把国外的嬉皮士流浪汉拿来和国内的装惨的乞讨流浪汉拿来对比,深深感觉到我们连在“流浪汉”这个问题上都是崇洋媚外的,也感受到深深的自卑感,我们连流浪汉都不如国外的好。&/b&
前不久我记得看了陈光标给美国流浪汉发钱的新闻,听说美国有300多万的流浪汉。我很好奇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真有那么多乞丐吗?当时正好在和远在英国的表姐聊天,就顺口问了她英国有很多流浪汉吗?她回答我说“可能伦敦多一些,有些在街…
你越急着睡着就越睡不着,睡觉是一种放松状态,你着急了,就不会放松,也就睡不着。&br&你可以试着告诉自己“睡不着就睡不着,大不了不要睡了”。“哪怕晚上我只睡一两个小时,只要我愿意,我隔天还是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而且第二天坚持工作,晚上肯定很疲劳,也睡得更香。我不是在给你洗脑,事实确实如此,我有看过一项研究,一个部队每天只睡4小时,白天正常训练,一个礼拜坚持下来没问题,所以告诉自己,睡不着就睡不着,没什么大不了。&br&&br&“如果你入睡存在问题,不妨集中精神在视觉图像上。当大脑停止以文字形式思考时,高强度的gamma和beta波将会停止,从而形成睡觉的意念”。&br&&br& 放松训练的想象放松法也是类似的原理,你可以放飞你的想象,渐渐放松你的控制,类似做梦的情景,慢慢地你就会睡着了。&br&其实很多人有想象放松法的天然体验,例如一边睡觉一边给自己编一个故事,编着编着就睡着了。
你越急着睡着就越睡不着,睡觉是一种放松状态,你着急了,就不会放松,也就睡不着。你可以试着告诉自己“睡不着就睡不着,大不了不要睡了”。“哪怕晚上我只睡一两个小时,只要我愿意,我隔天还是能正常工作生活学习”。而且第二天坚持工作,晚上肯定很疲劳…
&b&只会讲题目的老师简直是弱爆了。&/b&&br&&br&况且会给同学讲解题目,不代表就会上课。我和我的好机油们在一起高谈论阔的时候,也是唾沫横飞,妙语如珠,我都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深深地折服,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里我甚至在身边偷偷藏了小本子记录我的精彩语录,三不五时拿出来自恋一番。&br&&br&但是我第一次站上讲台还是差点吓尿了,同学们的眼光之于我就如阳光之于吸血鬼一般,我简直快爆炸了,我的精彩语录在我脑海中消失无踪,只剩下一个念头,地洞在哪里,我要钻进去。&br&&br&说点正经的,除了站稳讲台之外,怎么烘托课堂的氛围,怎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么辅导学生的心理,怎么对学生做学法指导,这些除了需要丰富的经验之外,师范院校的教育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学、儿童发展心理学、教学方法、德育原理、教育哲学等等这些虽然是死的知识,但是&b&学习总是需要“死”去“活”来,记得“死”的东西多了,等到你成熟领悟了,你就能够“活”过来。&/b&&br&&br&还有,&b&大学是一个缓冲期,丰富你的阅历,成熟你的生理&/b&,让你毕业之后更能胜任教师的工作。说实话,如果我是学生,让一个高中生来给我们上课,除非是特别牛逼,不然小心分分钟被我们轰下台,别怪我们,大家都有自尊心的。&br&&br&现在的我初一年到高三都教过,我想我应该有点资格可以谈论这个问题,高中为什么难教?&br&&br&不过得等我哄我儿子睡觉了先,暂时到这里,日后再更新。
只会讲题目的老师简直是弱爆了。况且会给同学讲解题目,不代表就会上课。我和我的好机油们在一起高谈论阔的时候,也是唾沫横飞,妙语如珠,我都为自己的聪明才智深深地折服,在没有手机的年代里我甚至在身边偷偷藏了小本子记录我的精彩语录,三不五时拿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坐火车能不能带白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