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去戒毒所讲课,关于禁毒法的,以前没讲过课,该日语我爱你怎么讲讲...

2011,对强制隔离戒毒的10个愿望
北京禁毒在线
  1、热水洗澡
  河南开封劳教所劳教人员穆大民“冲凉死”一事,今年4月被媒体报道后,当事民警杨剑伟12月被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年零6个月。杨剑伟不服,提起上诉,他认为自己没有故意犯罪,没有滥用职权,他的行为与被害人死亡没有因果关系。但开封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此案,对原判认定的证据予以确认。法院认为,被告人杨剑伟身为劳动教养管理所工作人员,负有管理、教育被劳教学员的职责,但杨剑伟在履行职务过程中,不认真履行职责,未尽到应尽的注意义务,致使被害人发病死亡,其行为已构成滥用职权罪,依法应予惩处。因此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此次审理也是对“冲凉死”事件的终审裁定。
  一审开封顺河回族区人民法院审理认定:日清晨6时许,60岁的穆大民与同宿舍劳教人员发生矛盾,遂找值班管教干部杨剑伟反映。被告人杨剑伟闻到穆大民身有异味,明知其患有高血压疾病,在天气寒冷,所内不能洗热水澡的情形下,指派被管教学员李大迎给穆大民洗澡,致穆大民昏迷倒地,被送往河南大学淮河医院治疗。医院诊断为:左侧外囊区脑出血、右侧基底节区脑梗、原发性高血压病Ⅲ级。医院建议手术,穆大民家属要求保守治疗,并于3月17日放弃治疗签字出院,3月19日穆大民在家中死亡。  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关于穆大民因高血压脑出血死亡的分析意见》及开封市人民检察院检验鉴定书《穆大民死亡原因法医学分析意见书》认为:冷水浴可导致血压升高,是穆大民本次脑出血的诱因;如坚持正规系统治疗,穆大民有存活的可能。――以上材料引自《腾讯新闻》、《联合早报》。  现阶段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其主要部分是由司法行政机关下属的劳动教养场所转变而来,因此这一个关于劳教人员、劳教民警的事件,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强制隔离戒毒民警关系紧密。所谓“所内不能洗热水澡的情形下”,其实指的是所内不提供热水洗澡或劳教人员宿舍没有热水洗澡设施。为什么不提供热水?因为一直如此,从来是这样,所政设施也没做这方面的考虑和设计。为什么杨剑伟要求穆大民去洗澡?基层劳教民警和基层强制隔离戒毒民警,早夕与劳教、强戒人员相处,他们负责的不仅仅是媒体报道的劳教人员的管理、教育,而是劳教人员的几乎一切,他们都要管、都要顾,洗澡的问题完全在他们职责范围之内,应该管也应当管。所以杨剑伟的不服就有他的道理。如果有热水,穆大民就不一定因洗澡而导致血压升高,穆大民的血压在洗澡时不升高,就不会发生“冲凉死”的事件。这个案件告诉我们,真的要认真考虑劳教、强戒学员洗热水澡的问题了。再因无热水而发生“冲凉死”类似事件,受到惩处的希望不是杨剑伟。  以前冬天来了,那么多学员整天整天地待在一个房子里,到处都是怪气味。带班民警可能还不觉得,他总是与学员们在一起,习惯了。可是只要他出去,别人就会嫌弃,因为他的身上有学员各种各样的气味。那时候的我就盼着出太阳,出太阳的时候我就停下劳动,集中学员一起去洗澡,白花花的阳光下,一群白花花的身体,冒着腾腾热气。  2011的冬天,希望强戒学员能够用上热水,洗个舒服澡。  2、重启同居  同居是指强戒人员配偶,来强制隔离戒毒所探望时,强制隔离戒毒所提供一个处所,给夫妻行“夫妻之礼”。不知道具体什么原因,大概是发生过因同居导致毒品流入所内或者其它,因此2010年甚至更早,同居在国内很多强制隔离戒毒所被暂停。  我对这个问题的观点是,夫妻是受《婚姻法》保护的,“夫妻之礼”不但受法律保护,也是人情世故、道德风俗所接受的,更是正常人的正常需求。强制隔离戒毒所不管发生了什么状况,都不能以自己的规定对抗法律。他们不过就是强戒人员,怎么可以连人基本的需求都剥夺呢?人道主义从何谈起?2011,希望给强戒人员以鸳鸯同欢的权利。
  3、提高伙食标准  强戒人员吃什么样的伙食标准才是标准的我不知道,具体数据也不方便提供。但在现有的基础上翻一番,应该不算多吧?  希望2011,强戒人员碗里的内容更扎实、形式更丰富、口味更好。  4、强戒人员有书看、有球踢、有歌唱  文体活动、娱乐活动谁都需要,强戒人员也一样。当我们总是在说,强戒人员越来越难管、越来越不好管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如果给他们文体和娱乐的活动多一点时间、多一点花样,谁稀罕你的管呢?他们不需要很多管,自己也会有秩序。看看小孩儿,他们在玩乐的时候,你在一边是个管理者呢,还是个多余的人?  强戒人员收容在强制隔离戒毒所,丧失自由,一举一动都要民警管着,这多像个孩子。给他们更多的玩的时候吧。丧失自由已是惩罚,除非犯错,此外不再需要任何惩罚。  5、开放办所  如果联想一下,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国家30年前有很多困难,解决困难用的是四个字,“改革开放”。强制隔离戒毒所是个新东西,脱胎于劳教的它,和劳教有一个根本相同的地方,就是捂着。可劳教和强制隔离戒毒不同啊,强制隔离戒毒有《禁毒法》罩着,为什么要捂起来呢?如果我们承认目前强制隔离戒毒所有很多困难,那就应当像30年前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一样,让别人进来,让他们来看、来说、来批评,我们的强制隔离戒毒到底是个什么样的玩意儿,哪里好、哪里不好,听听别人的看法嘛。检查组可以来,上级领导可以来,强戒家属能来,社会人士能来,志愿者可以来,学者、学生,工人、农民,媒体、网站记者,大家都可以来。  6、坚决抛弃“创收论”  强制隔离戒毒所强戒人员可以有劳动,但是这种劳动一定不能是“创收式”的,因为只要有了创收,就没有了强戒人员,强戒人员就变成了“创收工具”。这看起来是人性的贪婪,实际是经济规律决定了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据“凤凰网资讯”报导,河南司法厅厅长王文海日在河南省劳教(戒毒)场所安全稳定工作会上表示:为避免类似“冲凉死”现象发生,河南不再让劳教戒毒人员搞创收,而是把对劳教人员的矫治质量当做主要工作。
  很明显,“冲凉死”与创收关联不大,但媒体为什么这么报道?或者说人们为什么这样理解?很简单,因为创收几乎导致了劳教所和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一切问题,我说的只是几乎。如果说劳教在最初草创时期,由于物质条件极其落后,不利用劳教人员的无偿劳动进行原始积累,就不能实现场所的正常功能,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在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物质条件早已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强制隔离戒毒所依然追逐强戒人员的劳动来搞创收,就怎么样都讲不过去了。  “让劳教、戒毒人员不搞创收”,一直是劳教(戒毒)场所的梦想,希望这一梦想能在2011实现。  7、从新的角度理解场所安全稳定  维护场所安全稳定是一定要做的,但怎么理解场所安全稳定?我看是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周永康同志提出的把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率作为衡量监管工作的首要标准,“首要标准”换个角度看,其实就是对场所安全稳定的一种新思路。换做强制隔离戒毒所,就应当是把降低强戒人员的复吸率作为衡量标准。这是最根本、恒定的标准,也是与《禁毒法》的立法宗旨相符合的。  如果这样看,场所安全稳定问题就要大大更新观念了。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出不得的事情,大概出一点也无妨,天不会塌下来。比如毒品不能流入所内。毒品真的一点也没有流入所内?我不相信,流入了自己所内也解决了,没有上报而已。我们只需针对问题来解决,怎么流入的?到哪里去了?处罚当事人,查找漏洞即可。像现在这样,出了问题大家瞒,下级不报,上级不查,蒙混过关,只敲着梆子喊:“平安无事保惺裁匆庖迥兀坑直热缑窬荒芩谑褂檬只奈侍猓旅窬咽只韪拷溲г庇茫坑忻挥懈愦恚壳拷淙嗽钡耐ㄑ蹲杂墒恰督痉ā访魑挠枰员U系模裁床蛔纪ㄑ赌兀  现阶段强制隔离戒毒所的安全稳定,有为安全而安全、为稳定而稳定的嫌疑,这导致维稳不但成本相当高,而且顾此失彼,其它方面的损失很大。基层对此十分讨厌。  希望2011不要活得这么累,大家在快乐轻松交流的状态下来维护场所安全稳定。  8、一所两制不再继续运行  一所两制就是指在本来的劳教所之外,劳教所又加一块牌子,叫强制隔离戒毒所。劳教和“强戒”根本是不同的东西,几乎没有哪一个地方是相同的,管理者、被管理者;管理内容、运作方式;管理强度、医疗水平;被管理人的定性、管理者的定性等,处处皆不同,但它们就是被绑在一起,“强戒”因此有成为“二劳教”的阴影。  希望2011,劳教是劳教,强制隔离戒毒是强制隔离戒毒。  9、保障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的待遇  政治待遇。日《人民日报》报道,17日出席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的习近平同志指出,从明年到后年上半年举行的省市县乡四级干部换届选举,要把 “三优秀”干部选拔上来(“三优秀”指一心为民、埋头苦干、坚持原则、敢抓善管、为人正派、作风过硬的优秀干部;长期在基层及生产一线努力工作和长期在条件艰苦、情况复杂、困难很多的地方努力工作的优秀干部;思想解放、实事求是、勇于创新、锐意进取的优秀干部)。强制隔离戒毒所也一样,在提拔干部上应当把眼光放在这些“三优秀”的人身上,不让老实人吃亏,让老实人得实惠。  福利待遇。应当给民警的要按标准给足民警。值班费、误餐费、节假日工资、住房补贴、加薪等,不要能拖就拖、能占就占。工作环境应该一步步改善,不要总是叫别人艰苦奋斗,自己花天酒地。  专业待遇。强制隔离戒毒所应有专业分工,戒毒治疗的就是戒毒治疗的,教育矫治的就是教育矫治的,管理的是管理的,警戒的是警戒的,不同专业应有不同的待遇。  10、《禁毒法》得到进一步贯彻落实
  《禁毒法》2007年这个时候(年终)通过,整整三年了;日实施,实施两年半以来,有进展,但离《禁毒法》的要求还有相当的差距。基层因此有不同的声音,认为《禁毒法》是超前的、不现实的;认为《禁毒法》是自相矛盾的;认为《禁毒法》是仓促、不成熟的,等等。我是《禁毒法》的坚决拥护者,我坚定地认为《禁毒法》是一部良法,我国的禁毒工作如果按照《禁毒法》的要求展开,一定会走上规范化、科学化的道路,一定会取得很好的成绩。  强制隔离戒毒是《禁毒法》规定的诸多戒毒形式中的一种,强制隔离戒毒的发展,离不开《禁毒法》的进一步贯彻落实。以为离开《禁毒法》可以来谈强制隔离戒毒,或者在《禁毒法》之外另外搞一套强制隔离戒毒,是对法律的背叛,对现实的否定。  2011,希望在《禁毒法》的规范下,强制隔离戒毒越来越成熟。(湖南省白泥湖强制隔离戒毒所:肖斌/文 日)  编辑:杨彬回归社会:帮他们找回失去尊严(组图)
13:26:02 来源: (乌鲁木齐) 
  6月20日,乌鲁木齐晚报周末大讲堂的第三期禁毒主题大讲堂,开进了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苇湖梁街道司法所的几位司法专干现场了解了关于“社会心理干预”的部分专业知识。图为司法专干与强制戒毒所内的戒毒人员进行现场交流。
  6月13日,本报的第二期禁毒主题大讲堂,走进了乌鲁木齐市第56中学。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到毒品的知识,大讲堂现场,禁毒委工作人员带来了部分毒品实物向师生展示和介绍。
  6月6日,《乌鲁木齐晚报·周末》“社区禁毒行动”第一期大讲堂走进水磨沟街道温泉社区。
  乌鲁木齐在线讯(记者吴杨 赵宇清 实习记者毕宁莉 摆雪)
  “不论是否登记在册,对每一个戒毒人员,我们都希望社区能够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但对于他们的排斥甚至敌视态度,作为基层社区的工作人员,我们往往有些无所适从。”
  布阿依夏木·吾买尔,苇湖梁街道司法所所长,带着日常的疑问,她和辖区内的四位司法专干于6月20日一早就来到了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这里,乌鲁木齐市禁毒委、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乌鲁木齐晚报社共同举办的周末大讲堂10时30分将要开始。
  随着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铁制移动门缓缓打开,布阿依夏木·吾买尔和其他四位社区禁毒专干大步迈向戒毒所大院。“希望能从这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布阿依夏木·吾买尔边走边说。
  日,我国首部《禁毒法》正式实施。
  《禁毒法》最大的亮点就是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强调戒毒工作与社会的衔接。规定了自愿戒毒、社区戒毒和强制隔离戒毒,使自愿戒毒有了法律地位。过去的戒毒体制是先强制戒毒,强制戒毒后第二次发现吸毒就送劳教戒毒,剥夺了自愿戒毒的机会。而从今年6月1日起,部分吸毒者可以在社区这种不封闭的环境中戒毒。
  今年6月初,《乌鲁木齐晚报·周末》的“社区禁毒行动”在社区里展开。6月6日,第一期禁毒主题大讲堂走进了水磨沟街道温泉社区。围绕日施行的我国第一部《禁毒法》,来自乌鲁木齐市禁毒委、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新疆君冠律师事务所的三位嘉宾,为100多位社区居民讲解了社区禁毒的有关问题。
  6月13日,本报的第二期禁毒主题大讲堂,走进了乌鲁木齐市第56中学。该校部分学生、家长以及老师共计约120人参加了活动。为了让大家更直观地了解到毒品的知识,在大讲堂现场,禁毒委工作人员带来了部分毒品实物向师生展示和介绍。
  6月20日,禁毒系列第三期周末大讲堂走进了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这次,三位嘉宾不仅面对面地解决戒毒学员的心理戒毒问题,还将面对面地解答来自社区禁毒前线的迷惑。
  社区专干与戒毒学员现场进行了交流,这里的戒毒学员在脱离强制隔离戒毒所后,就将进入社区的服务视野……
  现场 镜头前 他们沉默
  6月20日,天空阴沉,微凉。
  在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的会议室里,一场以“心理干预、家庭参与、社会帮教戒毒”为主题的大讲堂即将开始。
  台下,坐满了身着或蓝或粉两色服装正接受戒毒治疗的人员。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摄影记者早有准备,在拍摄时不涉及这些学员的正面,只拍他们的背影,但摄影记者一旦举起镜头对准会场,台下的戒毒学员们似乎很是抵触。在相互窃窃私语后,他们中的多数人选择低下头不再做声。
  戒毒所管教任重警官向记者解释说:“其实,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怕媒体曝光,怕让身边的人知道,这说明他们还有自尊,这让我们很欣慰,因为只有他们要自尊,要面子,才可能配合戒毒,才可能彻底摆脱毒瘾,否则……”
  任重认为,吸毒人员往往在心理上和人格上都存在一定的缺陷。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都受到一定的扭曲。只有积极主动的培养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学习、工作、甚至做人的习惯,才能克服情绪低下、自卑,也才能懂得自尊、自爱、自重,并且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于回归社会,任警官表示,这些人可能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但关键还是看他们自己的表现。坦然面对过去,积极改正并努力创造新生活,这样的戒毒学员,相信会受到社会尊重的。
  讲述 解心结 需要尊重
  作为多年从事临床戒毒工作的戒毒医生,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毒医生信民也谈到了一些关于“沟通”方面的情况。
  有一次,信民在戒毒所做例行心理辅导时,一个20多岁的戒毒学员上前不解地问:“我拿自家的钱吸毒,又没有偷也没有抢,你们干吗要管我?还把我们抓到这儿来强制戒毒?”
  信民解释说:“因为我们是一个禁毒国家。”这是信民回答学员的第一句话。然后,她从吸毒对自身的危害,一直讲到对社会、对家庭的危害。最后,信民的话不仅让这个学员口服心服,还感动了身边的另一位女学员。她事后跟信民聊天说:“其实你不知道,吸毒的人最可怜,也最累,普通的人,没了钱不花就行了,而我们吸毒者,一旦复吸后要拼命的干活才能勉强维持毒资,否则就要去偷去抢……”
  获得他们的信任,这令信民感到很欣慰。在一次三八妇女节活动上,信民给一群吸毒人员讲课,当时她问:“是孩子母亲的请站出来。”当时一下站出了两排人。
  面对这些已经身为人母的戒毒人员,信民说,自己当时看着那些站起来的人心里很不好受,就鼓励她们:“你们年纪都才30多岁,你们的孩子肯定也不过几岁,你们想过没有,现在孩子正是需要母亲的年龄,但你们一个个却因为吸毒都被关在这里,孩子这么小就没有妈妈在身边多可怜啊!”
  听到这番话,那些吸毒人员当场痛哭流涕,表示一定会彻底戒毒。信民说,有时,家庭的力量,是无法估量的,能得到家庭和社会支持的人,他们戒毒的希望就比较大了。
  解构 戒毒瘾 走好三步
  “一般吸毒者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有的吸毒者是因为对毒品缺乏了解而受到诱骗,有的是出于‘好奇’、‘好玩’或是不相信毒品的魔力而甘愿冒险,还有一些是为了寻找刺激沾染上了毒品。多半都是个人行为。”
  可一旦染上毒品,戒毒却不仅仅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它需要家庭、社会、个人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实现。
  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民警任重,在对多年强制戒毒管教工作总结后,把戒毒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首先是脱瘾阶段。就是通过药物治疗首先使吸毒者生理上摆脱毒瘾。
  任重说,吸毒人员在进入戒毒所这个新的环境之后,由于陌生,会产生恐惧、紧张和抵触情绪。但客观地讲,对于任何一个正常人来说,只要刚到一个新环境,如果不熟悉,且又没有熟悉的人,都会产生陌生的恐惧感,就这一点而言,是很正常的。此时,戒毒所就会在第一时间与新进者交流。逐渐让吸毒者了解戒毒所的环境,放下心理负担,接受药物治疗。
  其次是由管理教育到康复阶段。
  在这一时期,戒毒者的心理比较平缓,大多数人已适应了戒毒所的环境。通过对戒毒者的心理辅导,启发戒毒者的自救意识,奠定心理康复环境,最终达到戒除心瘾,回归社会的目的。
  再次就是融入社会,远离毒源。
  任重认为,这是戒毒人员在戒毒过程中,最困难也是最矛盾的阶段。一方面戒毒者发自内心的盼望着出去,憧憬着外面的生活。另一方面,又担心妻子、孩子、朋友会不会接纳他们,人们会不会歧视他们。有些戒毒者“决心要脱毒”,可是当走入社会后,看到的都是歧视,感受到的都是不信任,慢慢的他们就会绝望,最终导致复吸。
  因而,此时家庭的接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时家人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帮助他们重建生活的信心。社区要建立控制网络,要成立一个帮教的监控组织,长期干预,固定与戒毒者相接触,实行一定的奖惩制度,可以让他们干一些工作,让他们体会到他们是被社会所需要的。
  乌鲁木齐市强制隔离戒毒所所长刘景波说:“药物治疗可以戒除吸毒者生理上的毒瘾,却无法戒除心瘾。吸毒者要想真正从生理、心理上脱毒,在强制戒毒并回归社会和家庭后,戒毒者个人的毅力很重要,只有从心理上把毒品戒了,才能真正和毒品一刀两断。”
  声音 “我保证,等着你回来”
  戴着眼镜,一副斯文的模样。坐在第二排的李东(化名)在进入戒毒所前一直是某公司老总,可是如今他却成了戒毒所的一名被强制戒毒人员。
  当着所有人的面,他讲述了自己沾染上毒品的经过。
  2008年1月的某一天,一次朋友聚会,看到朋友吸毒,出于好奇,李东想尝试一下,没想到就此染上了毒瘾。怕家里知道,他就一直偷偷摸摸的吸,一直持续了2个月。
  3月18日,李东被强制戒毒,妻子知道后,向他提出了离婚。李东说:“听到妻子提出离婚,我心里特别难受,有种撕心裂肺的感觉,当时我心理负担很重,我都想自弃了……”
  但幸运的是,李东的妻子最终没有和他离婚。经过一番挣扎后,她哭着对李东说:“只要你把毒戒了,我保证等你回来,不管这条路有多远,时间有多长”。有了妻子的支持和等待,还有戒毒所医生和管教干部的教育和鼓励,李东说:“我有信心把毒戒了,我希望早日摆脱毒瘾,早日回归社会,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互动 “有困难,直接来找我”
  作为吸毒人员比较集中的“重灾区”,司法所所长布阿依夏木·吾买尔把苇湖梁街道下辖的其中4个社区的司法专干们也带到了活动现场。
  活动结束后,已到了午饭时间,但专干们却并没有急着离开。原来,通过了解,参加活动的戒毒人员中,就有属于苇湖梁街道片区的。
  布阿依夏木和其中一位戒毒人员拉起了家常。时而低头记录什么,时而蹙眉沉思。出于尊重他人隐私,记者没有上前细细打听。
  会场的人几乎都离开了,他们两人还没有聊完。
  “等你出来以后,直接来找我这个社区大姐好了,有什么问题和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解决。”布阿依夏木笑着对他说。“谢谢,谢谢,我不知道该说什么,谢谢您。”得到回答,这名戒毒人员感激地握着布阿依夏木的手。
  布阿依夏木告诉记者,在自己从事社区戒毒人员管理工作的十几年时间里,迄今为止,只有一个人主动找社区工作人员,想寻求帮助。拒绝工作人员的帮助,在她所管辖的区域里,是非常普遍的事。而刚才那个人,就是第二个主动向社区申请帮助的人。
  对此,布阿依夏木表示很高兴,“因为,这就说明他们(戒毒人员)信任我们,并愿意主动向我们敞开心扉了。否则所有的工作和努力,都将因为只有‘一头热’,而没有成效。”
  责任编辑:孙锐
  createPageHTML(1, 0, t25, shtml);
  郑重声明:乌鲁木齐在线()拥有乌鲁木齐晚报及其产品完全知识产权。从日起,任何媒体转载乌鲁木齐晚报电子版及乌鲁木齐在线原创稿件,必须在来源处标明乌鲁木齐在线,文章开头必须署名乌鲁木齐在线讯。除此之外,任何形式的署名转载行为均被视为侵权。
我来评两句
网易通行证:
网易新闻今日推荐
今天网友最关心的新闻
(评1426条)
——女子读完大学后“回炉”读初中
——70后女子网上炫富狂骂80后、90后
——司机撞死男童后逃逸 被抓还嘴硬
——大学女老师银行大厅当众脱衣 考验众人承受能力
——"中国最大烂尾楼"复活 更名中石化大厦
——男子持刀爬上楼顶卖身 叫价50万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网页已删除
本网页已删除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语我爱你怎么讲 的文章

 

随机推荐